时间:2023-05-30 10:08: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劳动保障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三个到位”打基础,为网络平台建设提供扎实的硬件保证
一是建设资金到位。市委、市政府对社区平台建设从资金上予以保障。去年以来,我市先后拿出2850万元改造新建社区工作场地,专门拨付150万元专项经费加强社区劳动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市政府按每个服务所(站)每年1万元的标准,市、区两级财政按比例安排工作经费,并纳入年度预算,市政府每年还拿出部分资金,视各街道社区平台工作的实效给予奖励及经费补贴。
二是网络设备到位。首先为5个街道(乡镇)、15个社区配置了电脑、电视、触摸屏等信息网络设备,采用宽带方式与市劳动力市场联网,实现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在社区同步。经过两个月的运行,在社区设立的劳动保障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为此,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又出资100万元,为100家社区配置了电脑、彩电等信息设备,社区配备了信息查询触摸屏,使我市基本搭建起了社区劳动保障信息网络化平台。
二、开发应用软件,为四级网络运行提供技术支持(二)通过城域网实现互联。由我市中心劳动力市场提供一台数据库服务器和一台VPN(虚拟专网)服务器,数据库作为全市的数据中心存储全市的社区就业信息,VPN服务器通过光纤连接到互联网,乡镇、街道、社区的劳动保障服务机构通过ADSL宽带或拨号上网的方式连接到互联网,然后通过市中心的VPN服务器认证后进入劳动力市场内部网。
(三)开发社区信息平台专用软件。我市开发了社区平台专用信息管理软件。各级劳动部门可以通过劳动力市场网进入社区数据库,查询了解所属社区每一个人的相关信息。各社区可通过市劳动力市场的VPN服务器进入劳动力市场内部网,运行软件,将相关信息录入存储到市劳动力市场的数据库中。同时可以从劳动力市场网站下载最新的就业信息和政策法规,通过彩电或触摸屏向社区居民公布,或者由社区信息员将劳动保障信息送到居民家中,以实现全市信息的共享。同时,社区劳动保障信息网络的应用整合了分散的信息资源,促进了社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加强。三、“五项服务”进社区,使信息网络充分发挥劳动保障功能
(一)建立下岗失业人员基础信息动态管理数据库。从去年开始,我市对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情况进行了普查、登记。各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逐门逐户将18.5万份调查表分送到辖区每户居民手中,一户一表一卡,对社区居民的就业状况、培训就业愿望、经济状况以及享受城市低保情况等进行了登记,并建档建卡,纳入市劳动力市场信息数据库统一储存,全市共享。
(二)实现对失业人员社区网上服务。去年,我市将花园西路和青山湖两个社区确定为失业人员社区管理服务试点,将失业人员的管理、享受失业保险的按月审核、党团关系、计生服务等职能交给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经过试点很受失业人员的欢迎。今年,利用社区就业服务网络将市直失业人员的管理服务开始全部移交到各社区,这样做既方便了失业人员,又强化了社区的服务功能。(四)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进社区。今年以来,全市在58个社区建立了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数据库,将离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资格认定和档案及组织关系逐步移交到社区。目前,全市有50965名离退休人员通过社区网络实现了社会化管理服务。
(五)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的管理服务。目前,全市有2.6万低保户、7.5万名低保人员纳入社区管理。大工作中,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与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结合起来。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送培训、送就业岗位到每个享受保障的社区居民手中,下岗失业人员有就业能力而连续两次不接受再就业培训、三次不接受推荐就业的,取消其享受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格,调动了其就业积极性。
[,感谢原作者]劳动保障典型经验构建社区信息网络平台推进劳动保障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为加强和规范全省劳动保障网络系统,按照劳动保障部对劳动保障业务专网IP地址规划的要求,省厅制定了《劳动保障系统网络及IP地址规划方案》(附件1),现印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要求,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加快推进城域网建设,深入实施“镇镇通”工程,扩大联网覆盖范面,力争2007年底前全省城域网覆盖率达95%以上。市级数据中心要实现一个业务专网覆盖局机关、各经办服务机构和其它相关部门,通过一个中心节点与县级劳动保障部门及其经办服务机构以及街道(社区)、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联网,并联通城域网与省市联网的主干线路。
二、各市在建设网络系统时应按规划要求统一设计制定方案;已有网络但未按规划方案要求配置网络IP地址的单位,要尽快调整到位;采用当地政府IP地址的单位,应在网络互联时,对劳动保障系统内部需要互访的服务器和通信设备地址进行调整或实施地址转换。要充分利用省市联网的主干线路和“镇镇通”工程的网络资源,并能为所有劳动保障业务应用共享。
三、各市于今年6月底前按《劳动保障系统网络及IP地址规划方案》的要求制定全市(含区县)网络规划方案,并完成网络调整工作。
四、省厅将通过网络或其它方式检查各市城域网覆盖情况。从今年二季度开始,各市城域网覆盖率的计算将严格按照通过业务专网与省市主干线路联通的市、县级经办机构数量来统计。各市需按季度上报《劳动保障系统城域网覆盖范围统计情况表》(附件2),该报表列入金保工程建设调度季报。
附件1:劳动保障系统网络及IP地址规划方案
附件2:劳动保障系统城域网覆盖范围统计情况表
附件3:**省IP地址分配表(略)
二七年三月二十二日
附件1:
劳动保障系统网络及IP地址规划方案
为实现劳动保障系统业务专网互联互通,实现部省市纵向通信和横向跨地区信息交换,省、市劳动保障部门共同进行各单位局域网和广域网IP地址的统一规划。该规划是劳动保障系统网络互联的基础,各单位应遵照执行。
一、网络总体架构
劳动保障网络系统分为内部办公网、业务专网和公共服务网。内部办公网是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建立的支撑公文流转、部门内部办公的核心网络。内部办公网与业务专网及公共服务网之间物理隔离。业务专网是支撑全国劳动保障各业务系统运行,依托政务外网统一平台/公共通信网络平台,覆盖全国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经办机构或业务代办点的内部业务专用网络。公共服务网是劳动保障部门利用电话咨询服务中心和因特网,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政策咨询、业务查询、网上业务办理等各项服务的外部网络。业务专网及公共服务网之间逻辑隔离。
劳动保障系统业务专网在管理上分为三级:部级网、省级网、市级网。市级网对省级网的互联通道必须为各业务系统共享。
市级劳动保障部门以及就业服务机构、社保经办机构等相关单位应连为一个网络,通过一个中心节点进行市级和省级网络的互连。市中心节点为市劳动保障局。县级劳动保障部门以及就业服务机构、社保经办机构等直属单位应连为一个网络,通过一个中心节点进行县级和市级网络的互连。
劳动保障系统业务专网横向与其它相关政府部门、业务单位、企业和个人、相关网络等连接。省、市级网与省市政府网、Internet网连接;省市级网络还与相关业务支持机构网络连接,如与用人单位、培训机构、其他职介机构、税务、银行、邮政、医疗机构、药店、财政部门、民政部门等网络的连接。
二、IP地址规划和管理
劳动保障系统内部网络的IP地址采用Internet上保留的A类地址10.0.0.0,各市具体IP地址段见**省IP地址分配表(附件3)。
省厅信息中心负责规划和管理省劳动保障厅及所属事业单位局域网IP地址范围;规划和管理省与市级网相连接点所构成的广域网IP地址范围;进行全省IP地址的分配。
各市信息化综合管理机构负责规划和管理市劳动保障局及所属事业单位和区县单位局域网IP地址范围;规划和管理市及所属事业单位,与市内区县相连接点所构成的广域网IP地址范围。
在进行IP地址规划和调整中,如果市劳动保障部门负责管理的IP地址不够分配时,可向省劳动保障部门提出扩充申请;省级劳动部门可从其负责规划和管理的预留IP地址中为申请单位扩充IP地址。
三、IP地址规划原则
1.唯一性:保持整个网络中IP地址的唯一性。
2.简单性:尽量避免采用复杂的掩码方式。
3.连续性:为同一网络区域分配连续的网络地址,便于缩减路由表项,提高路由器的处理效率。
4.可扩充性:为一个网络区域分配连续的网络地址应该具有一定的容量,便于主机节点增加时仍能保持地址的连续性。
5.可管理性:地址的分配应该有层次性,某个局部的变动不影响网络的其它部分。
6.地域性:尽量考虑IP的地域特性,以便于统一管理和规划。
四、IP地址分配方法
1.如果劳动保障局、就业机构、社保机构等在相同建筑物内,应按一个网络规划。如果不在同一办公地点,可按多个网络规划。
2.对于局域网IP地址的分配,首先应估算局域网可能占用IP地址的范围,其最大值为拥有该局域网单位的人员数+占用IP地址的服务器和网络设备数;然后在地址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分配整数倍的C类地址空间。
3.对于广域网IP地址的分配,除要估算可能互联的局域网数,还要分析网络时可能采用的通信方式,后者决定广域网地址分配的方式。点对多点通信方式(PSTN、ISDN、X.25多配置为此方式)要保证所有点在同一网段中;而点对点通信方式(DDN和FrameRelay多配置为此方式)要保证两点在同一地址段中。
4.对于各级和各单位网络地址的分配,在地址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分配2的N次幂倍数的C类地址空间,保障最少路由表项。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贯彻落实《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为主线,以执法重心下沉为目标,以强化基础信息管理和创新执法监管方式为手段,全面整合劳动监察力量,延伸劳动监察网络,优化配置劳动监察资源,促进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提高劳动保障服务效能,保障全区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实行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建立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覆盖城乡的劳动保障监察管理体系,实现由被动反应式监察向主动预防式监察转变,切实保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提高就业稳定性。依托现有行政管理体系和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以镇乡(街道)为单位,设立若干网格,在每个网格区域内配置相应的专兼职劳动保障监察人员和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实时采集和监控网格内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工资支付、劳动条件等方面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建立劳动用工信息数据库和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化管理平台,全面掌握网格内各用人单位劳动用工信息,实现对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分类监管、动态监控,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依法及时维权提供服务,切实保障劳动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
三、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区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决定成立*区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人劳局,龙选芝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许传胜任办公室副主任,成员杨朝刚、胡劲松、樊焕佳。
四、实施内容
(一)建立网格
根据《关于开展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试点意见》(人社部发〔2009〕4号)要求,将*区所辖区域设立一级网格,由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总体负责管理。将9个镇乡(街道)设立为二级网格,成立9个劳动监察中队,与劳保所合署办公,中队长由劳保所长兼任。根据各镇乡(街道)所辖村居(社区)用人单位的数量设立12个三级网格,其中:黄土坡街道设立5个三级网格,*大道以南,东至明湖路设立为1个网格(含康乐南路社区、花渔路社区、曹家湾社区、文化南路社区、二屯社区);*大道以北,人民路以南,东至明湖路划分为1个网格(含人民西路社区、建设路社区、向阳北路社区);*大道以北,人民路以南,东至雨田大厦,西至明湖路设立为1个网格(含人民中路社区、区府路社区、松坪北路社区);*大道以北,人民路以南,西至雨田大厦,东至其林东路设立为1个网格(含土桥社区、其林社区、川心社区);人民路以北设立为1个网格(含东风东路社区、东风西路社区、青年路社区、垭口社区、红岩社区、双坝村)。凤凰街道设立2个三级网格,*大道以南,凉都大道以北设立为1个网格(含松坪南路社区、广场社区);凉都大道以南设立为1个网格(含龙井社区、怡景社区、龙苑社区、凤苑社区、大营社区、八一社区、明湖社区、双龙村、石桥村)。荷城街道设立3个三级网格,水钢片区设立为1个网格(七号点社区、杨柳社区、动力社区、巴西社区、汽运社区、烧结社区、五号点社区、笔架山社区、桃林社区、三块田村);*大道以北设立为1个网格(官林社区、钟环社区、菜园社区、茶叶林社区、花园社区、荷城社区、教场社区);*大道以南设立为1个网格(城南社区、马鞍社区、杉树林村)。老鹰山镇设立2个三级网格,以滥坝火车站为界,东面设立为1个网格(含石河村、观矿居委会、观音山村、白云石矿居委会、老鹰山居委会、仁活洞村);西面设立为1个网格(含陆家坝村、石板河村、木桥村、中坡村、老矿居委会、金河居委会、小河居委会)。德坞街道、月照乡、大湾镇、大河镇、汪家寨镇直接由二级网格监管辖区内用人单位。每一级网格按实际管辖范围建立网格内全部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基本信息电子档案,掌握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工资支付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并绘制一、二、三级网格划分示意图,在各村居(社区)或用工相对集中的地方悬挂劳动监察管理联系牌,公示投诉热线、劳动监察协管员的姓名及相关信息。
(二)建立信息数据库
在目前劳动就业数据形成初始化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劳动就业信息系统,安排各网格内的劳动监察兼职监察员、监察协管员对辖区内用人单位用工情况进行信息采集,实行动态管理。
(三)落实人员
根据《关于开展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试点意见》(人社部发〔2009〕4号)要求,适当增加一、二级网格工作人员,面向大中专毕业生考聘三级网格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每个网格2名),逐一对网格管辖内全部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进行采集,建立用人单位基本信息数据库和劳动用工电子信息档案,动态记录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并进行监督检查,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
五、实施步骤
(一)设立劳动监察网格(2009年4月底前)
划分和确定全区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并绘制一、二、三级网格划分示意图,向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上报网格划分示意图。
(二)加强劳动监察队伍建设(2009年7月底前)
成立镇乡(街道)劳动监察中队,配置劳动保障兼职监察员,配齐村居(社区)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完成劳动保障用工信息采集的培训工作。
(三)明确网格化管理工作职责(2009年9月底前)
在现有劳动保障监察大队的基础上,进一步配齐配强劳动保障监察人员,按照划分好的网格配置网格工作人员,明确全区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工作人员的监管职责,形成分级负责、责任到人、落实到网格的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工作新格局,并完成各项管理制度建设。
(四)创建网格化信息数据库(2009年11月底前)
在现有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由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人员深入到所负责的网格,按用工信息采集标准,组织劳动保障监察协管人员对用人单位用工情况进行采集,初步形成全区用人单位用工信息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数据库,基本保证所辖区域内用人单位用工情况底数清、信息全。
(五)全面总结试点经验(2009年12月底前)
将我区试点两网化建设取得的效果和经验形成阶段性总结上报。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建立健全网格化劳动保障监察管理是充实劳动保障监察力量,创新劳动保障监察机制的有效手段,是提升整个劳动保障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实施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二)精心组织,措施到位
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分析当地用人单位数量、分布状况及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网格划分;要明确协管员的经费来源,保证经费落实;要创造条件,为网格化管理配备必要的工作设备;要加强考核,确保网格化管理任务到格、责任到人。
(三)创新思路,稳步推进
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既要善于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又要结合本地实际,讲究实效,不断总结提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执行国务院《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以强化基层一线力量为基础,以创新监管方式为手段,以执法重心下移为目标,充分延伸劳动保障监察组织队伍网格化,建立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系统网络化,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提高执法的广度、深度和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二、总体目标
依托现有行政管理体系和劳动保障基层服务平台,划分基础工作管理网格和执法监督责任区域,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以网格为单位,以网络系统为平台,实现对用人单位的动态监管,形成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监控、精细化管理的新型劳动保障维权工作机制。在进一步完善镇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建设的基础上,组建劳动保障监察分支机构,充实劳动保障监察人员队伍,增强基层力量,强化基础工作,为政府实施科学管理、科学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依据,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依法维护权益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为确保社会稳定构建有效化解矛盾的工作平台。
三、基本要求
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是指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即以1个开发区为1个大网格,形成5个大网格,以1个村(社区)为1个网格,全镇形成40个网格。以网格为单位,依托镇兼职监察员和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队伍,将劳动保障监察管辖区域划分为40个网格,明确网格化监察的人员、职责和任务,协助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开展工作。同时,充分发挥监察协管员的积极作用,对网格内发生的一般性劳资纠纷,由协管员妥善调处;对事实清楚、法律适用明确的简易案件,由监察员及时调查处理,并认真做好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为网格内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咨询服务,营造良好的劳动用工氛围。
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化管理是指建立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系统的网络平台,实时采集和监控网格内用人单位劳动合同、工资支付、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信息,形成用人单位基本信息数据和劳动用工情况电子档案,完善综合管理信息网络,建立基本数据库。及时掌握该网格内用人单位的有关信息,根据用人单位分布、规模和用工管理诚信度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保障监督管理,推动监管范围从以城镇为主向统筹城乡转变,监管模式从被动反应型向主动预防型转变。同时,开发运用具有信息共享、数据比对、动态监控、分类监管、统一受理、统计分析、预警预测等主要功能的劳动保障监察监控信息系统管理软件,为网格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实现管理信息化、执法规范化、监管一体化,进一步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
通过实施两网化管理,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明确、跟踪及时的劳动保障监察全覆盖、全方位、全动态、全过程监控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网。
四、具体方式
按照定人员、定区域、定职责、定任务的“四定”原则,明确镇劳动保障监察兼职监察员、协管员的监管责任。
(一)劳动保障监察责任网格区域
全镇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按照分级管理、分工协作的要求,合理划分监管区域,加强监察执法工作。镇劳动保障所为负责网格管理的具体实施单位,劳动保障所所长为二级网格管理的责任人,配备2名劳动保障专(兼)职监察员,明确监察员责任,并明确2—4名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负责对本区域内的各类用人单位的监督管理,及时反馈用人单位遵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情况,具体协调责任区域内的网格化管理工作,依法纠正各类劳动保障违法违规行为。上一级网格管理单位负责对下一级网格化监察工作进行指导和督促。
(二)建立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管理系统。
通过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具有信息共享、数据比对、动态监控、分类监管、统一受理、统计分析、预警预测等主要功能的劳动保障监察监控管理平台。基本信息由劳动保障兼职监察员及协管员深入到所辖网格内每个用人单位,按照镇统一制定的信息采集标准,逐一采集每一个用人单位的劳动用工信息,建立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电子信息档案。做到所辖地区用人单位用工情况底子清、信息全,实现劳动保障监察管理信息化、执法规范化、监管一体化。
(三)劳动保障监察兼职监察员队伍管理
兼职监察员职责:兼职监察员原则上由劳动保障所负责人兼任,负责所辖网格内的用人单位的日常监管,指导协管员开展工作,调查处理一般劳资纠纷案件,配合专职监察员开展执法活动,从源头上化解和预防劳资纠纷,弥补现有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量的不足,更好地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工作。对兼职监察员进行年度考核,将年度工作目标层层分解、任务到格、责任到人,确保监察网格化管理工作落实到位,职责明确,有效进行。
(四)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队伍管理
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是协助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开展工作的人员,持统一制定的《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证》上岗,按照全面实施网格化监察的要求,对辖区内用人单位实施动态监控。其工作职责是:及时采集和维护辖区内各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基本信息,全面掌握各用人单位遵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宣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政策,及时反映群众对违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政策,及时反映群众对违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情况的诉求,及时传递群众对贯彻实施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加强劳动保障工作的建议、意见和要求;配合劳动保障监察员和兼职监察员开展日常巡查、书面审查、专项检查、案件调查处理等监察业务,做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布置的其他工作。
五、加大两网化建设力度
一、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实现劳动保障监察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有限管理转为全面管理,由区域监控转变为系统实时监控,进一步促进我县用人单位严格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全面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和社会保险参保率,及时足额支付工资,切实保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内容
(一)监察体系网格化
1、合理划分,建立三级网格体系。
(1)县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为一级网格。主要是对全县用人单位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情况进行信息汇总、分析研判,确定全年和阶段性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目标、任务、重点。
(2)各镇、县经济开发区建立二级网格。
各镇、县经济开发区为劳动保障监察二级管理网格。区域性建立劳动保障监察中队并由其负责管理,原则上一个镇为一个网格,按不少于200家用人单位数量确定网格划分和人员配置。其主要工作是对本辖区内用人单位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情况进行信息收集并报送。
(3)村(社区)、区域区或行业建立三级网格。
村(社区)、区域区或行业为劳动保障监察三级管理网格。如一个经济较发达的村(社区)为一个网格,几个经济欠发达的村(社区)合并为一个网格,一个区域内的工业功能区单列为一个网格,也可以按行业或区域划分为一个网格。网格划分和人员配备报二级网格备案。
2、人员配置
(1)每个二级管理网格配备不少于2人的劳动保障专(兼)职监察员,也可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
(2)每个三级管理网格配备不少于2名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
(二)监察设施规范化
县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按照省、市有关规定进行规范化硬件设施建设,配备必要的办公、监察等设施和专用监察车,做到装备齐全,配置合理。在中心镇开展设立劳动保障监察中队试点工作,配备必要的设备,使全县劳动保障监察硬件设施规范化。
(三)监察对象分类化
根据用人单位分布、规模和用工管理诚信度情况对全县用人单位按统一标准评定为A类、B类、C类三个类别。通过等级的评定,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保障监察管理,对不同类别单位采取不同的监察方法和手段。A类为诚信免检单位,B类为日常管理服务单位、C类为监察的重点对象。
全县工业、商业、餐饮食宿服务业、建筑业等不同行业主管部门,要根据行业特点,对不同分类的用人单位制订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四)监察内容信息化
1、掌握信息,及时上报。各镇、县经济开发区要在确定网格的基础上,建立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数据库和劳动用工电子信息档案,及时掌握该网格内用人单位的有关信息,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将数据上报到县劳动保障局,实现所辖用人单位数、职工人数、合同签订、社保缴费及工资支付情况“五清”,以形成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劳动保障监察管理信息体系。全覆盖,即包括所有用人单位和全部员工;全方位,即签订合同、工资支付、参加社保、持证上岗、用工备案等劳动用工管理的全部内容;全过程,即劳动者从进入到离开用人单位的过程。对失信或被劳动保障部门行政处罚且造成不良影响的用人单位,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曝光。
2、全面覆盖,动态管理。三级网格建立本网格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基础台账,做到“一户一卡、一网一册、动态监控”。在全县建立以镇、县经济开发区为网格的基础上,形成县、镇两级用人单位基本信息数据库,逐步实现计算机网络联网,将我县行政区域内的用人单位、基本信息等要素有效整合,共享各网格单元的信息资源,实现对用人单位更有效的帮助指导、服务宣传和监督检查,全面提高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效率。
(五)监察手段制度化
县劳动保障局要继续坚持和认真落实举报投诉制度、案件处理责任制度、错案追究制度,提高办案质量和工作效率。加大对群众举报案件的查处力度。积极推进企业诚信制度建设,结合日常巡查和劳动保障年审,对企业贯彻执行工资支付、劳动合同签订等情况作为评定企业劳动保障信用等级的重要内容,进行重点检查和考核。要针对不同类别的企业,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形成长效管理工作机制。各镇、县经济开发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特别是要建立对工作失职或拒不配合而引发的下属机构的追究制度,抓好落实,使劳动保障监察手段制度化。
(六)监察队伍专业化
根据《浙江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首先在一级和二级网格内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实现专业化。
1、县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按规定配强配足力量,并根据全县实际,划分管辖区域,明确工作职责,做到既分工负责,又统一指挥,协同实施监察工作。
2、劳动保障监察中队按管辖区域履行好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职责,规范管理,积极协助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做好相关工作。
三、工作职责
(一)一级网格职责
1、负责全县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规范化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
2、实施对本县辖区内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监察,查处本县辖区用人单位劳动保障违法违规行为;
3、负责建立本县劳动保障监察法律监督员和协管员队伍,并确定符合本县实际的法律监督员和协管员队伍的运行机制。
(二)二、三级网格职责
1、负责采集和报送本辖区所有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和劳动用工信息。
2、收集、排查本辖区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违法线索及劳资纠纷突发事件案情并录入信息系统,及时上报县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每月至少上报一次本辖区企业工资支付信息。
3、协助县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实施本辖区所有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
4、做好上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部署的其他工作。
(三)政府相关部门职责。
县工商局:协助提供全县区域内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情况;
县经贸局和统计局:协助提供全县用人单位的基础数据;
县公安局和新居民局:协助外来务工人员管理服务等相关工作,并加强监督检查;
县总工会:协助提供企业建立工会组织以及工资集体协商数据情况;
县地税局:协助提供全县所有用人单位有关税务登记情况;
县司法局:加强对企业主(法定代表人)、职工的法律宣传和教育,做好对困难职工的法律援助。
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积极参与协调、配合工作。
四、方法步骤
今年6月底前,全县各镇及县经济开发区网格化管理达到100%,完成辖区内国有、集体、股份制、外资和私营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信息采集、研判、报送、使用,基本实现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运行机制。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是行之有效的劳动保障监察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体系,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客观要求,是提高我县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和水平,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镇、县经济开发区要切实加强对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的组织领导,将其列入年度考核目标管理,层层分解目标责任。县劳动保障局要加强对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的检查督促,将此项工作列入年终考核内容。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按照“服务群众、服务企业、依法规范用工行为和依法维权”要求,全面开展企业劳动年检服务工作,全面检查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情况,完善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信息平台,进一步促进区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二、年检范围
辖区内区属企业、私营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在区级机关登记管理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职业中介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用人单位。
三、年检时间、地点及方式
(一)年检时间
2012年3月15日至2012年6月15日。
(二)年检地点
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联系电话:
(三)年检方式
网上年检、书面报送材料年检。劳动保障年检以实际工作年度(跨自然年度)为时间单位,审查审核用人单位遵守国家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
1、网上审核
(1)去年已经开通网上年检的用人单位,可继续登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网上办事大厅”(网址:),进行网上年检申报。
(2)今年初次参加网上年检的用人单位,登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网址:),在线注册,下载填写网上年检业务承诺书和申请表,报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昌邑路2-1号)。经授权后按说明进入系统。进入系统后,根据年检要求逐项如实录入用户信息。
2、书面审查
暂不具备网上年检条件的用人单位,采取报送书面材料的形式接受年检。
(1)区用人单位(区属企业、私营企业、在区级机关登记管理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职业中介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用人单位)到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昌邑路2-1号),按照年检要求领取《市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年检申报(审核)表》。
(2)用人单位如实填写《市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年检申报(审核)表》,并按照劳动监察机构安排的时间、地点,携带材料接受年检。
(3)区用人单位中的个体经济组织到所属的街道劳动保障中队,按年检要求进行年检。
四、年检内容
1、就业备案制度执行情况:主要审查用人单位使用各类从业人员的构成情况,是否按规定办理就业登记手续,使用实习生和劳务派遣人员等情况。
2、遵守国家职业资格准入情况:用人单位招用从事准入控制技术工种的从业人员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情况。
3、执行职业中介、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情况:主要审查职业中介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遵守国家有关规定的情况。
4、劳动合同签订情况:主要审查用人单位是否依法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并备案,是否与实习生所在学校签订实习协议,是否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劳动派遣协议等情况。
5、支付劳动者工资、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及执行工时制度情况:主要审查用人单位是否按规定支付劳动者工资,是否依法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和执行工时制度规定
6、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费情况:主要审查用人单位是否依法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是否按时申报缴费基数,是否按时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等情况;
7、用人单位遵守其他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
六、年检步骤和方法
年检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3月15日至3月31日)
1、3月15日之前准备好年检所需资料及办公用品,印制市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年检申报(审核)表、市劳动保障监察普查登记表、劳动保障年检定期审查所需材料等资料及宣传材料。
2、3月22日召开区劳动年检工作会议,讲解2011-2012年度劳动年检工作步骤,公布劳动年检电话,发放劳动年检材料。
3、按照劳动年检工作要求通知,各街道劳动保障监察中队对市劳动监察网络化监管系统中信息资料查询中监察单位信息中的企业进行初步统计、筛选和清理,将不属于本辖区内的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中的夫妻店删除。
(二)年检审查阶段:(4月1日-5月31日)
对用人单位申报情况进行审查,对审查合格的企业信息录入市劳动监察网络化监管系统中日常巡检中的年检信息中,同时对信息资料查询中监察单位信息中的企业信息进行更新,对年检中发现的劳动保障违法行为,依法立案调查处理,责令限期改正;对逾期不整改的,依法查处。
(三)统计总结阶段:(6月1日至6月15日)
对年检工作进行检查、统计和总结。将年检材料统一以网格区为单位左侧装订,于6月15日前交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网上和书面年检工作全部于6月15日前结束。
七、有关要求
1、继续大力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用人单位遵法守法的法律意识。
2、各劳动保障监察专职监察员负责各自管辖区域内的私营企业的劳动年检,其中网检企业要达到各管辖区域年检总数的25%,同时掌握各自管辖区域内的用工人数在50人以上的企业名单。
3、各街道劳动保障监察中队负责辖区内的个体经济组织的书面年检工作,应指定专人负责年检的指导、咨询和解答工作。建立劳动年检情况定期通报机制,每月汇总通报一次各街道劳动保障监察中队劳动年检工作进展情况,各街道劳动保障监察中队的年检工作应于5月31日前完成。
4、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与街道劳动保障监察中队加强网格区工作配合,各劳动监察员负责本分管区域内的劳动保障年检工作,各街道劳动保障监察中队在年检中发现问题应及时与分管的劳动监察员沟通并及时处理。
一、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基层劳动保障工作面向人民群众,围绕“人”来开展,肩负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职责。当前基层劳动保障平台虽然已初具规模,但仍然着存在着不少问题。
1、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越来越不适应基层劳动保障业务的需要,这主要从两个方面讲:1、劳动保障业务量在不断增加:在建立劳动保障平台之初,其主要业务是做好与劳动保障相关方面的业务。但随着劳动保障业务的拓展,特别是居民医疗保险业务的开展,劳动保障提供的服务已远远超出劳动者的概念,从人的出生到死亡,都与劳动保障业务有了密切的关联,目前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的业务量骤增。2、从劳动保障业务的技术层面讲,随着“金保工程”的启动,兵团各师局劳动就业网络已经联通,并延伸到了基层,也就是说兵团劳动力市场的网络已经搭建起来了,这就对基层劳动保障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现状呢?以农九师为例:农九师在11个农牧团场和师直4个社区共建立了15个劳动力管理站,配备了85名劳动保障协理员,劳动保障协理员基本上聘用的都是‘4050’人员,年龄偏大,80%为高中毕业生,人员素质不高,远远不能适应劳动保障业务的需要。
2、基层劳动力管理站服务场所缺乏、经费保障不到位: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很多劳动力管理站的办公室都是临时的,而且狭小,有时群众来办事,连站的地方都没有,更谈不上窗口服务的建设。二是办公设备落后,劳动力管理站的电脑都是别的科室或部门淘汰下来的,且数量有限,根本不适应现有劳动保障业务的需要,三是办公经费没有预算,办公用品是到处“化缘”。四是劳动保障协理员工资太低,工作人员待遇是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的,他们的工资待遇只有单位在岗同等人员的三之一弱。在基层建立劳动力管理站,管理是在册职工之外的社会流动人员、自由职业者、农村劳动力、外来务工人员等,管理的是‘社会人’,目前办公场地、办公设施、办公经费等费用由企业承担,极不合理,这本该由政府承担的责任,又转嫁给了企业。
3、基层劳动力管理站在管理上存在着盲区,或者说是多头管理,致使基层劳动力管理站成为了一个“综合部门”,从搭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初衷看,有点不务“正业”了,具体表现在,团场成立劳动力管理站之初,是放到劳资科管理的,随着团场的机构改革,劳资科也合并到了一个综合部门社政科,师直劳动力管理站是放到社区进行管理的,而社区又是由师机关某些部门(或管委会)管理的,于是劳动力管理站便有了很多的婆婆,真的是上有千条线,下有一根针呀,什么计划生育、健康普查、统计调查、甚至医院医保费用的结算等等,都有了劳动力管理站工作人员的身影,我们的劳动力协理员在这里成了“全才”,成了“杂工”,现在的情况是别的部门“点菜”,劳动保障部门“买单”,劳动协管员还不能不服从安排,要知道这些婆婆掌握着“生杀大权”,现在的人员都是聘用制,你如果不服从安排,他便按照劳动合同规定,以不服从工作安排为由把你炒了。
4、基层劳动力管理站分工不明确,业务流程有待于规范:劳动保障协理员工作在最基层,承担着繁锁、繁杂的工作,由于素质参差不齐,在具体分工上不是很明确,加上业务流程不规范,导致工作方面缺乏计划性。
5、劳动力协理员的培训工作滞后,劳动保障协理员是适应新形式的需要,在社区建立的一支新的劳动保障专业化服务队伍。他们工作在最基层,通过劳动保障平台和服务窗口,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各项劳动保障服务。由于劳动保障协理员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各项劳动保障服务,这样就必须具备相关劳动保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劳动力管理站聘用的劳动保障协理员基本上都是‘4050’人员,年龄偏大,没有从事过劳动保障工作,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他们只是经过短期的培训就上岗了,由于劳动管理站没有办公经费,加上劳动保障部门的经费也很有限,几年来对劳动保障协理员培训很少,属于滞后状态。
二、对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设想:
在团场和社区搭建劳动保障平台,是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是加强劳动保障工作,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当务之急,是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转换职能的必然要求,由于兵团这个特殊的体制,特殊的群体,如何建好劳动力管理站,发挥好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作用,关系到兵团就业和再就业服务工作以及其它劳动保障工作完成的好坏。
总理指出:“就业,在中国是件天大的事”,是民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业,既是经济的晴雨表,又是发展经济的重要目的,而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就是我们兵团劳动保障工作的“前沿阵地”,兵团劳动保障工作要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以民生为本,基本点就是要必须建设好基层的劳动力管理站,笔者就如何建设好基层劳动保障平台,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设想:
1、认识到位
首先,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在基层建立劳动力管理站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积极做好协调工作,并对劳动力管理站做好业务指导。其次各级领导对建立劳动力管理站要有清醒的认识,在基层搭建劳动保障平台,是对他们工作的支持,是在为各单位排忧解难,政府在促进就业中明确指出:“强化各级党政促进就业的领导责任”,所以只有各级领导有了正确的认识,基层劳动保障工作才能得以顺利的开展。
2、要加大宣传力度
在基层建立劳动力管理站,是劳动保障工作的延伸,由于劳动力管理站刚刚建立不久,人民群众,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对劳动力管理站了解不是很多,甚至不知道劳动力管理站的职能和工作范围,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要利用会议、广播、电视等形式进行宣传,让单位领导、下岗失业人员知道劳动力管理站是为单位排忧解难的,是为劳动者提供服务的。
3、落实好劳动保障协理员的待遇,解决好办公场地、办公设施、办公经费
要使劳动力管理站的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提供优质的服务,搞好窗口服务建设,首先必须落实好人员待遇,场地、设施、经费等硬件设备,由于基层劳动力管理站管理的是‘社会人’,又鉴于兵团“政企”合一的体制,可以采取三家抬的方式解决问题,一是劳动保障部门从再就业资金里拿出一部分来解决办公设施、办公经费的问题,这也符合国家政策。二是兵、师财务解决一部分,用于提高人员待遇,并要列入财务预算,确保问题得到解决。三是团场解决一部分,由于劳动力管理站是为团场服务的,为建设和谐团场出力,团场解决部分资金也是合理的。另外劳动力管理站的办公场地建设要纳入师、团的建设规划当中。只有解决了这些基本的问题,才能为建设基层劳动保障平台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4、加强对劳动保障协理员的素质培训
劳动保障协理员肩负着提供劳动保障服务的重任,所以必须熟知劳动保障方面的业务知识,由于劳动保障政策涉及面非常广,政策性强,延续性强,劳动保障协理员工作在最基层,通过劳动保障平台和服务窗口,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各项劳动保障服务。所以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提高劳动保障协理员素质是当务之急,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劳动保障管理职工培训的优势,首先搞好我们基层业务的培训,抽调劳动保障系统的业务骨干有针对性给他们讲解劳动保障方面的政策。二是每个劳动力管理站有针对性培养一到两名业务骨干,以“点”带“面”,促进基层业务人员素质的提高。三是吸收部分大学生到基层去,现在全国不是都在搞大学生村官,或村官助理吗,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个办法,让大学生去做站长助理,或站长,这样给我们的劳动力管理站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活力,带来新的观念。四是可以让劳动保障系统的各个部门的业务骨干轮流到基层去进行短期挂职,对基层业务言传身教。
5、加快兵团劳动力市场的网络建设
目前各劳动力管理站收集的各种就业信息,只能在内部运作,有很大的局限性,加上兵团的人员分布很广,劳动力市场由于体制的原因又很狭小,将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是建立兵团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目标,目前兵团利用“金保工程”搭建的社会保险、劳动就业网络正在建设之中,预计2011年底,全兵团网络全部连通,现在是尽快将网络延伸到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并制定规范、统一的业务流程,加快网络建设可以充分体现这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充分地利用各劳动力管理站,广泛收集和用人单位的用工信息,将用工信息送到下岗失业人员面前,同时也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二是这些数据来自基层,因此更加准确、真实,能使兵、师、团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及时掌握劳动力市场信息,对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是由于很多信息具有实效性,通过网络使信息传递更快捷,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使下岗失业人员可以就近享受到各种劳动保障服务。
6、工作有计划,有落实,统一业务流程,加强考核
劳动力管理站工作年初必须有工作方案,月初有工作计划,每日有工作安排。劳动保障部门对其业务流程要统一规范,并对其工作定期督促检查、落实、指导。要加强对劳动力管理站的考核工作,确保劳动力管理站的工作落实到实处。
7、加强协调,强化管理
劳动力管理站主要任务很明确,就是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的开展,由于它所处的环境是多头管理,这就需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加强与其它部门的协调工作,确保基层劳动力管理站工作的正常开展,避免“上有千条线,下有一根针”的现象发生,防止其它部门抓“公差”,使劳动力管理站“名正言顺”务自己的正业。同时要做好内部分工,强化内部管理。
8、要有一支稳定的敬业爱岗,吃苦耐劳、热爱本职工作的队伍
(一)机构名称。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名称统一规范,正式挂牌。其中,街道、乡镇工作机构名称为劳动保障服务所,社区工作机构名称为劳动保障服务站。
(二)办公场地。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服务所场地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不少于土5平方米。
(三)设备配置。配备专用电话,逐步配备自动化办公设备。县以上劳动保障部门与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实现信息联网。要建立数据库,统一数据软件,实现信息传递网络化。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信息网络要与多种服务组织信息网做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四)人员配备。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服务所工作人员编制不少于2人,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专职工作人员。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下岗失业人员。工作人员应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热爱劳动保障工作,熟悉有关政策规定和业务知识,参
加县以上劳动保障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证书。
二、明确工作职责
(一)政策咨询。向社区居民和单位提供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和具体业务咨询服务。
(二)调查登记。逐户逐人登记造册,掌握辖区内各类就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及其家庭的详细情况,及时向上级劳动保障部门报送有关统计报表。
(三)就业再就业。搞好下岗失业人员管理服务工作,努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积极组织有关方面创办社区就业型的经济实体,多形式、多渠道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传递职业供求信息,进行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搞好《再就业优惠证》和小额担保贷款的申报工作,协助有关部门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扶持政策。进行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审核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资格。
(四)职业培训。组织辖区下岗失业人员参加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协助上级劳动保障部门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五)社保扩面。宣传社会保险政策,协助上级劳动保障和税务部门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协助下岗失业人员接续社会保险关系。
(六)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按中办发(20****)土6号文件规定,接收企业移交的退休人员,提供相应的管理服务。着重配合社保经办机构做好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生存状况调查、养老金待遇调整、死亡者家属领取津补贴申报等工作。同时
协助有关方面组织学习教育,提供生活护理、卫生保健服务,开展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活动。
(七)医疗保险。联合辖区内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参加医保人员建立健康档案,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疾病预防指导和保健工作。协助医保经办机构对辖区内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收费标准进行管理监督。
(八)权益维护。指导监督辖区内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建立规范的劳动关系,协助上级劳动保障部门开展劳动保障监察,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调解劳动争议,维护双方合法权益。
(九)劳动保障。受上级劳动保障部门委托,为辖区各类人员提供劳动保障事务服务。
(十)三条保障线衔接。与民政部门定期互通三条保障线落实的情况,做到应保尽保。
三、健全工作制度
(一)公开透明。公布机构职责、办事制度和有关政策法规,严格按规定办理有关事项,做到政策规定公开、服务内容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理结果公开。凡需要公示的事项,在规定范围内及时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二)主动服务。热情接待群众来访,定期上门了解情况,及时满足居民需求。凡服务对象提出的要求,要做到件件有登记、有回音。
(三)据实报告。按上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求,及时、准确调查统计有关情况,按统一格式造册登记,建立台账,并及时报送。对辖区内居民就业状态和社会保险享受资格的变动,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在5个工作日内报送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所,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所在2个工作日内分别报县(市、区)就业管理服务机构或社保经办机构。
(四)严格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和业务规定。各种证件发放、资格审核、统计结果和情况报告,必须经所(站)负责人签字,然后加盖公章。妥善保管各类档案和资料、台账。对不负责任造成错误或损失的,按规定追究经办人和负责人责任。
四、加强组织领导
(一)管理体制。街道、乡镇劳动保障工作纳入街道办事处和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工作体系,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纳入社区居民委员会整体工作,统筹安排。县以上劳动保障部门在业务上对基层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实行指导和管理。
(二)指导方式。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成立社区劳动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各业务职能部门和社保各经办机构主要负责人参加,办公室统一设在所属就业服务机构。要明确各部门职责,统一工作部署和制度。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的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请党委、政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及时研究解决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层层实行目标责任制,按期考核,奖惩兑现。
*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各区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各街道(镇)劳动保障所、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在全面贯彻落实新三年促进再就业政策措施、持续推进社保扩面和进一步加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等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实现我市劳动保障工作各项目标任务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做出了积极贡献。
今年3月,市劳动保障局、市财政局按照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年度劳动保障社区平台考核评估工作的通知》(锡劳社就[*]54号)要求,对市区街道、镇劳动保障所、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开展了年度考评,现就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考核评估情况
1.劳动保障社区平台建设发展良好
市区各街道、镇劳动保障所、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均达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个到位要求,组织机构体系健全,年度目标考核责任到人,工作任务目标明确。劳动保障工作场地和相应的服务窗口建设规范有序,工作人员稳定在岗、持证上岗、挂牌服务和业务培训情况良好。
2.劳动保障工作得到全面推进
在劳动保障社区平台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年各项劳动保障工作在社区层面上得到迅速推进:一是加强下岗失业人员的动态管理,帮助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6万人,组织参加再就业培训7.2万人,其中“4045”大龄人员实现再就业1.4万人;市区53%的社区达到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标准;二是纳入社会化管理服务的退休人员达33.82万人;社会保险扩面13.5万人;劳动保障卡信息采集和发放55万张;落实了创建“信用社区”工作要求,对享受小额贷款人员的经营状况加强了回访,确保了还款率。
3.业务工作基础管理规范健全
根据考核评估情况汇总,市区各街道(镇)劳动保障所、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总体上基础管理规范,功能齐全,职责明确,制度完善,台账齐全,数据详实,情况清楚,实行微机化管理,信息及时全部输入电脑,并与市实时联网。完善和充实了城镇失业人员动态管理、《再就业优惠证》发放及人员动态管理、农村劳动力资源动态管理、“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动态管理、企业退休人员动态管理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动态管理等“六大类”数据库。落实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目标和基础管理信息台账。坚持优质服务、文明办公、礼貌待人、耐心解释,全年未发生造成不良影响的有效举报、投诉、上访等事件。
4.存在问题
通过考核,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一是社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虽然存在发展基础和历史条件的差异,但也存在后期投入和管理不足的原因。二是信息网络管理和运行不全面,有的社区网络运用不熟练,有的信息采集和运行不正常,管理不到位。三是随着社区工作人员年龄增大,渐难适应劳动保障工作重心下移、工作前移的发展要求。四是少数单位创新意识不强,劳动保障业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主动服务意识需要提高;五是部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及服务意识仍需进一步增强和提高。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监管、强化执法”的要求,进一步做实网格,推进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重心下移,在街道形成普法宣传、日常监管、执法维权三位一体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平台,更好地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二、试点范围
试点工作在区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先行开展。其他中队可根据各自实际适时准备。
三、实施步骤
(一)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劳动监察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
(二)组织实施阶段(5月15日—8月31日)
1、科学调配人员
按照素质过硬、业务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试点街道安排或派驻专职劳动保障监察员;同时根据辖区内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数量,科学配置兼职劳动保障监察员和劳动保障监察协查员。
2、办公场所和设备配备
街道劳动保障监察派出机构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实现与本市、区劳动保障监察支队、大队联网,配备微机、办公桌椅、打印机等必要办公设备,以保证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正常开展。
3、制度建设
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规定,制定街道劳动监察派出机构的执法职责,赋予相应的执法权,同时建立监督、管理、考核等配套工作机制,按照台帐规范、职责清晰、运转有序、考核有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街道劳动保障监察派出机构的工作水平。
4、加强指导和协调
劳动监察大队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在广泛宣传发动的基础上,着重加强人员配备,破解人员短缺、设备落后问题;从内部管理上健全基础台帐、制度建设、运行机制,保障日常监管的有效运行;从业务工作上强化普法宣传、延伸维权服务、实行分类监管、快速案件调处,最大限度督促用人单位自觉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三)自查阶段(9月1日—9月30日)
试点中队要按照人员到位、硬件配齐、机制健全、经费保障、执法到位的标准,逐项对试点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对照检查情况进一步整改、完善、提高,争取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区劳动监察大队将组织成立试点专项工作小组,逐一听取和查看试点中队工作开展情况,适时总结推广试点工作经验。
一、成立组织机构
街道成立“劳动保障书面审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社保所负责此项工作的总体组织协调和进度安排。
二、书面审查的对象和时间安排
书面审查对象:街道辖区范围内各类企事业单位及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合伙组织和基金会。
书面审查时间:2010年4月1日至6月30日。
三、书面审查的内容
1、用人单位制定内部劳动保障规章制度情况;
2、劳动合同签订情况;
3、劳务派遣情况;
4、非全日制用工情况;
5、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
6、支付劳动者工资尤其是农民工工资和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情况;
7、工作时间和节假日加班工资报酬情况;
8、女职工、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及《禁止使用童工规定》执行情况;
9、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它情况。
四、书面审查的方法和步骤
(一)宣传动员阶段(4月6日—4月12日)
街道社保所负责制定《书面审查通知》,各社居委负责将《书面审查通知》及其他书面审查相关材料,发到驻地用人单位。各社居委要通过社区宣传栏、悬挂宣传横幅或上门宣传等各种途径,进行劳动保障书面审查的宣传,以增强用人单位对劳动保障书面审查的重视和认识。
(二)用人单位自查阶段(4月12日—4月20日)
各社居委要根据书面审查的内容,督促用人单位认真开展全面自查,主动纠正存在问题,依法规范劳动用工行为,按要求报送劳动保障书面审查资料。
(三)全面审查阶段(4月21日—6月20日)
各社居委要根据用人单位报送的书面审查资料,认真进行审查。审查的重点是:
1、劳动合同签订情况;
2、支付劳动者工资尤其是农民工工资和执行工资标准情况;
3、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
社居委初步审查完毕后,把相关材料及时上报街道社保所。社保所进行最终审查,并根据审查的情况及时作出审查结论,颁发“劳动保障书面审查合格证”。
(四)总结上报阶段(6月21日—6月30日)
街道社保所负责根据审查情况认真进行总结,统计汇总相关数据,及时将总结及相关材料上报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五、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开展书面审查工作。
劳动保障书面审查工作,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涉及面广、业务性强、工作量大,各社居委要给予高度重视。社居委主任负责本辖区工作的总体安排,社区社保协理员负责具体落实,确保劳动保障书面审查工作按时有效完成。
(二)发挥“网格化”作用,树立文明“窗口”形象。
为扎实做好全国“两网化”试点城市建设,街道社保所和各社居委社保协理员要充分利用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平台,最大限度调动各种有效监察力量,就近就便开展劳动保障书面审查。街道社保所和各社居委要建立“一站式”服务窗口,力争一次性送审,一次性审结,以方便用人单位办理相关书面审查手续。所有审查人员要坚持实事求是,秉公办事,依法审查,树立良好的文明服务“窗口”形象。
(三)做好信息采集,不断完善用人单位基本信息库。
街道社保所和各社居委要及时做好用人单位信息采集工作(见附件1),尤其是做到“五清”(用人单位基本信息清、职工人数清、签订劳动合同情况清、工资支付情况清、参加社会保险情况清),将采集到的数据及时录入劳动保障监察“两网”监管系统,不断完善用人单位基本信息库。
(四)积极推行劳动保障诚信评价制度。
街道社保所和各社居委,要建立书面审查基本台帐(见附件2),按照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价的规定,对用人单位进行评定,确定相应等级,不断更新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档案相关信息。
为切实做好2012年全市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依法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特制定2012年全市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要点。
一、工作目标
紧紧围绕“签合同、上保险、保工资”中心工作,实施劳动保障监察“一体执法”,全面提升劳动保障监察队伍执法效能;积极推进“两网化”建设步伐,实现监管范围由以城镇为主向统筹城乡转变,监管模式由被动反应型向主动预防型转变;进一步扩大农民工工资保障金覆盖范围,加强征缴力度,切实履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维权,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责任和义务;深入宣传并贯彻落实《***市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进一步更新执法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政策体系,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机构建设,增强队伍素质,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重点工作目标:
1、日常巡视监察10000户;
2、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用人单位信息采集率达到92%以上;
3、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用人单位信息录入率达到92%以上;
4、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价覆盖率达到信息采集户数的92%以上;
5、农民工工资保障金收缴率达到97%以上;
6、投诉举报结案率达98%以上;
二、重点工作
2012年,我们要以《***市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实施为契机,重点开展好“1、3、5” 九项工程,即: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取得新突破;“两网化”建设、保障金收缴和执法队伍建设工作取得新进展;五项专项执法检查行动赋予新内涵取得新成效。
(一)围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的突出违法问题,实施 “一体执法”,集中力量解决劳动保障领域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体执法”计划安排:
一是在劳动者集中外出求职打工的春季,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检查,严厉打击侵害求职者权益的“黑中介”等违法行为;
二是在农村“四小”企业用工需求量大的夏季,开展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营造良好的劳动用工氛围;
三是7月1日-8月15日,开展为期45天的规范劳务派遣企业用工行为专项检查,重点查处劳务派遣企业不及时与派遣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维护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灵活就业;
四是8月16日-9月30日,开展规范劳动合同加强社会保险费征缴专项检查,进一步规范各类用人单位的用工秩序,打击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选择性参加社会保险,少缴、漏缴社会保险费等违法行为;
五是在投诉举报案件高发的10-12月末,开展“秋冬战役”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执法检查,确保农民工劳有所得,顺利返乡。
此外,针对工作中遇到的劳动用工突出问题,还将适时组织开展其他内容专项检查活动。
(二)以“两网化”管理为基础,全面建立对企业用工情况的动态监控和分类监管,积极预防违法行为的发生。一是依托劳动保障监察监控指挥中心系统,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手段,充分延伸和有效组织信息网络,逐步创建网上投诉举报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基本数据库,不断拓宽投诉举报渠道,实现对城乡各类用人单位“无缝隙、全覆盖”的适时动态监管,切实将企业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二是加强对区、县(市)“两网化”管理业务骨干的培养,开办“两网化”管理培训班,使基层工作人员尤其是社区协管员及时全面掌握“两网化”管理的知识技能和好的经验做法,切实提升劳动用工管理水平,预防违法行为发生;三是通过实地调研、召开现场会等形式,总结情况,交流经验,对进度迟缓、工作不力的个别区、县(市)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稳步推进“两网化”管理工作。
(三)加大执法力度,扎实开展建筑领域欠薪治理工作,切实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随着我市各类项目建设工程的陆续推进,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仍会处于高发态势,迫使我们必须集中精力做好建筑领域欠薪治理工作,从而实现国家提出的农民工工资无拖欠目标。一是通过“网格化”监察,全面实施《农民工工资手册》制度,掌握各类建筑施工项目劳动用工管理、农民工工资保障金缴纳以及工程款拨付等情况,推动监管模式从被动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二是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对不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不缴纳农民工工资保障金以及启动后不补缴的建设施工单位,除对其进行重点列管和限制招投标外,按照有关法律予以处罚。三是深化多部门联合执法手段,对涉及工程质量、进度纠纷等争议案件,立即移送市建委清欠办,实施综合治理;发现涉嫌恶意欠薪行为,立即移送公安部门,切实防止并有效处置欠薪逃匿问题。四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记入诚信等级评价系统。五是进一步扩大农民工工资保障金覆盖范围,在易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领域,收缴农民工工资保障金,以确保更多的劳动者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四)加强综合施策,充分运用劳动保障监察日常执法模式,形成对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全面监控和适时查处的工作态势。一是在日常巡视检查工作中,坚持做到宣传警示在前、处理处罚在后,发现问题主动介入、及时化解,力争实现执法检查对象覆盖到位、用人单位情况收集到位、职工名册掌握到位、发现问题整改到位的“四个到位”工作目标。二是建立健全举报投诉受理制度,试行网上受理举报投诉,进一步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做到有案必查、依法处理,杜绝行政不作为。三是以突出便捷性,高效性,体现全面性为特点,进一步完善书面审查程序、内容和标准,力求做到覆盖单位全、检查内容实、填报数据准。四是建立诚信等级评价督查和复查制度,对各区、县(市)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价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对用人单位进行不低于10%比例的复查。五是做好因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工作,按照《***市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挂牌督办制度》的要求,实施重大案件专人登记、专人负责、专人监督、专人催办“四个专人”制度,进一步提高重大违法案件查处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