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08: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教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004-02
教材是培养人才的载体,是教育思想、观念、宗旨的体现。在编写教材时,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强调能力、基本态度和观念培养的同时,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力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方位体现化学课程的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指导思想。不同教材对内容的组织和编排一方面应适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满足初中教学、突出初中教育特点;另一方面应符合习题类型多样化的要求和保持多样的风格和特色,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教学创造性。
1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构建教育理论体系
如何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培养,是我们首先重视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及教学的特点,探索符合中学教育教学的应用程式,要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为辅,将课堂运行程式进一步细化,并让教学模型、实物走进课堂,突出形象,直观教学,也可将教学搬进实验室,甚至生活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由于化学学科知识相对抽象,教学中又渗透了物理、生物学、数学、法律等学科基础知识,再加上学生是初学,学习基础相对薄弱,所以,在教材编写时应注意以下:,首先,要注重教材的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论述要深入浅出,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并注重教材的连贯性、衔接性,使初中学生能够较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为初中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科学基础。其次,要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化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刚接触的新学科,教材编写应从内容选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实验等方面突出初中教育的特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再次,与社会发展同步。随着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从课内课外,音像、文字、网络、媒体等不同教育资源优势考虑教材的体系,结构和内容,整体构建多样化、系列化、立体化的教育资源体系。
2丰富教材内容形式,体现初中化学教材的特点
初中化学教材除了从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与社会发展方面去编写外,还可从化学的价值,化学与工业方面去考虑。在选材时应选取适当的题材和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使学生认识化学在推进社会文明进程中的重要贡献,了解我国的资源现状和利用前景,认识对化学物质的不当使用也会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形成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意识。例如,在介绍水污染、矿物分布、温室教应、臭氧空洞及化学能的利用等知识时,可在相关内容的章节中设立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和调查研究等课题。教材还应结合具体学习内容,设计既开放又具实效的、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如交流、讨论和调查等。
2.1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关注环保教育。
教材特点要注重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新技术之间的联系;内容贴近实际和生活是化学的重要功能。"化学"与"社会"、"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和结合,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增加的"研究性学习"中的三个专题,都是有关生活实际、环境污染和保护的内容,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请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
2.2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体现人文精神。
对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教材都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体现作为实验的个体--人的安全,是第一位的思想。近几年,我国每年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损失惨重。江西多起"鞭炮爆炸"事故;山西小煤窑"瓦斯爆炸"接二连三。所以,防火、防爆、安全第一的思想贯穿了教材的始终。将"灭火器"知识由"常识性介绍"改为"了解";在讲述氢氧化钠使用时,用黑体强调:"更应防止溅到眼睛里"。这些内容的特意安排,其目的就是要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体现人文精神。
2.3栏目设置,推陈出新,具有弹性和开放性。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现行新教材考虑到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在整体要求降低的基础上,减少了"选学"内容;但增设了"阅读"、"资料"、"研究性学习"三个栏目。这些集知识性、资料性、可读性、趣味性、实用性和研究性的内容,经过合理编排,丰富了教学内容,使教学具有更大的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3优化教材体系结构,推进素质教育
在教材结构的设计中,整体框架上要保持学科逻辑性,而且在内容选取上要兼顾学科基础和社会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兴趣。
3. 1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编排的建议。
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应作保留,且应该呈现网络分布,考虑到学习的阶段性和完整性,应在化学式的读法和写法中增加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学习,例如:含有H的酸、含有OH的碱、含有酸根离子的盐的读法和写法,只有学生掌握好,学生才能轻松地学好并掌握其他知识,如:物质化学式的书写及怎样去读,学生没有掌握化学式,就不认识化学式,即也就不知道是什么物质,那么又怎么去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呢?比如: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学生不会书写化学式,又怎么会写化学方程式呢?更别说什么计算正确了。这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3.2对化学实验编写的建议。
化学教材的改革重点之一,应该是化学实验的改革,然而教材的编写必须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去考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取材;从社会要求的多规格、多层次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去研究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课外科技实验、或家庭小实验几个系列的目标和内容。(1)演示实验应该克服单纯为科学发展而设立,应在知识的形成理解和巩固,联系生活实际、社会实际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诸方面,均衡发展的同时较侧重于个性发展的一方面,要增加有利于学生个性和身心发展的演示实验。(2)分组实验不能仅作为知识验证的手段和工具,应该将它看作在充分发展学生个性方面具有特殊功能的一个独立的体系,增加它的思考性、探索性和自我实践性,克服过多的验证性。(3)课外科技实验或家庭小实验,是化学整体教学任务的一部分,是化学课堂实验的延伸,它具有实践性和灵活性,编写要侧重社会效益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3.3对化学习题编写的建议。
习题类型要多样化,应增加开放题和实践题的比例。习题有助于巩固已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单一的题型测试目标不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编写教材时要对已有习题进行改造,重视习题的创新。精心设计多样化的习题,以发挥习题对学生学习的不同功能,如巩固记忆、深化理解、整理归纳和综合应用等。在重视基础题的同时,还应设计一些开放题与实践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过程开放或结论开放的习题能形成学生积极探究的阿题情景,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如"设计方案蜡烛燃烧时有哪些变化"。这样的习题具有开放度,学生能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提出合理的方案。知识和学以致用的双重作用。初学化学的学生已具有生物、物理和地理等学科的初步知识,在教材编写时要注意所选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要处理好知识的相互衔接,注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我国新一轮初中教材编写改革的方向是:一方面借鉴国内教材编写中好的经验,好的做法,避免不符合时代,不利于学生发展的缺陷;另一方面是要体现我国多地区自己的特色与优势。
参考文献
[1]庞小梅 关于编写中职生物化学教材的几点建议 《成功教育》2010年04期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不断变化,我们的教材也在跟随社会的发展在变。新教材不仅要求学生的学习要变,教师的教学要变,而且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要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得当,可以激发生活乐趣,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化学教学。
新教材在理论知识上难度降低了,只是加强了化学与现实生活和现代科学的联系。比如,化学反应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同的蜡烛在不同的容器中燃烧的时间长短不同?如何防止水的污染?如何净化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这些类似"生活小常识"的知识在新版化学课本上有较多体现。教师上课时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联系生活,付出真实感情,喜怒哀乐油然而生,化学课堂将更加丰满、真实,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学习化学将成为一件乐事。
一、探索崭新的教学模式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由教师在讲台上讲成就、谈关系,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从而产生对化学缺乏兴趣的意念。而如果在课堂上结合教材的内容播放有关的录像内容:五光十色的塑料、巧夺天工的合成纤维、去除污垢的合成洗涤剂、除疾去病的药品等化学工业产品,我国石油化学工业取得的巨大变化、化学科学研究取得的成就,以及化学与建设祖国的密切关系等。奇妙的化学世界展现在学生的跟前,学生不由地产生旺盛的求知欲,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进行学生实验基本操作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分小组探讨有关实验的操作标准、仪器设备正确使用的方法,并作好各种记录,然后展示标准的典型示范,找出自己实验的不足。这样不仅节省大量的时间,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观察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既规范了操作,又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现代化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现代化的事业是一个互利互惠的事业,具有合作意识,拥有合作精神是开创事业的基石。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该重视的课题。学生的相互探讨、相互合作是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的关键。如在做蜡烛燃烧实验时,有的学生准备蜡烛,有的准备秒表,有的观察记录,他们相互配合、相互合作,很快就完成了实验,同时他们相互释疑,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有关现象也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利用多种手段优化教学组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其重要意义无庸置疑。然而,传统的课堂演示实验存在着一些不易克服的矛盾:反应装置规模小而教室范围大,多数学生观察现象模糊。我们可以优化使用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录像机等,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适当地选用媒体。例如可用实物投影仪投影演示实验,而不单纯以计算机模拟。由于投影仪具有投影放大的功能,扩大演示物的可见度,使全体学生在同一时间都能看到演示实验的现象变化过程,加强直观性教学。要让学生从感性上得到认识,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理论的生成是为生产与生活的需要,使学生了解理论指导实践是改革者最大的初衷。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探索生活中的化学,化学中的生活。回顾历史发展,我们发现化学对人类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化学为人类提供了新能源、新材料,也更新了人类的观念。就象新教材开始说的那样要是没有了化学,我们的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完全可以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由想像。火的掌握为人类赶走了野兽,提供了熟食,与茹毛饮血时代划清了界线,身体更加强壮,不再怕寒冬,不再怕黑夜。取火方式也历经"自然火--钻木取火--火柴"到如今几乎可以随时随地取火。再比如在家里烧火做饭,原来是烧柴草,每次都要生火,后来烧煤球不必每次都要生火,但烟熏火燎,气味难闻,火候难控制,再后来用煤气,火候易控制却带来了煤气中毒的危险,现在通过石油化工的分馏、裂化等过程我们有了液化石油气,方便易用,随用随开,不必烟熏也可以烧出美味可口的饭菜。历史上的青铜器、铁器自不待言。我国的精美的陶瓷曾经与黄金等价,甚至于China(中国)也是由china(瓷器)而生,许多瓷器既实用又美观简直是一种享受。由于化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新材料不断涌现,比如说我们的吃穿住行越来越舒适,比如说借助高科技人类已经实现几千年来的梦想,上天、登月、探测火星、遨游太空,神舟六号的成功更体现了这一点。
三、完善新教学模式,合理利用多媒体
有的教师认为当今的教育改革就是教学工具的革命,即用电脑代替教师、黑板、粉笔,产生了"电脑万能观",误认为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教学中的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有的几乎整节课都在播放内容,动态的画面、千姿的文字等,可谓十分丰富。教师成了"放映员",丢掉了"主导者"的地位,学生成了"观众",丧失了"主体者"的地位。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是检验化学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所以化学实验是不可替代的。我们主张化学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享受第一感觉。当然对一些限于条件所致不能进行的实验,用多媒体模拟,那是很可取的。只有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育教学质量才有可望提高,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真正意义。
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和教师的教学有机结合。每种多媒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功能和局限性,一种多媒体的局限性往往又可由其他多媒体的优越性来补充。我们知道任何所谓好的课件,它无法预测课堂变化,它也无法进行课堂秩序的调节。多媒体教学并没有排他性,传统教学的精华我们不能抛弃,应该发扬。在教学过程中,要继续运用传统教学媒体中的合理部分,恰当引进现代教学媒体,使二者有机结合。
总之,教学改革的本质是教学模式的更新问题,教学模式的更新,其本质是模式教学的不断创新问题,努力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加强素质教育,把新教材作为教育科研突破口,优化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心目中都要有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和合作意识培养,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走入老路,我们的教改就会失败。
参考文献
[1]李晓莉,郭飞君,李梅.开设综合化学实验的探索与尝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S2)
一、新课改中的新内容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材内容选用和设计都有很大变动。教材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地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这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化学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另外,新课改理念还指出,化学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资源,而不是唯一的资源,化学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只要与化学有关的事、物、人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我们应该按照新课标的指导,选用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从而达到课标的要求。
二、新课改中的新理念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学生的任务就是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这就导致我们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习惯。这种教育已落后于时代,学会自学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自主学习成为一个人适应信息时代的必备能力。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知识以应付考试转变培养学生会学知识以适应社会。新课程理念提出化学课不是为了化学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对我们而言主要改教法,对学生而言主要改学法,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化学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我们要创设丰富的化学教学情境,积极营造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化学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我们应把教育转移到学习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积极性。
三、新课改中的新过程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学过程是“导课—授课—小结—练习”这四个环节,在这四个环节中,除练习这个环节外,其余三个环节主要是由教师来讲授,虽然也有提问,让学生思考,让学生提出问题,但是毕竟没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学生仍然是被动学习,课堂的主角仍然是教师。新课改则要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并且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这必须要有新的教学过程来适应课改高中化学教学。
为此,我提出了“自学—解疑—精讲—练习”这四个环节:
(1)自学 我们应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力,深入钻研教材,边看教材边思考,学生自己能答、能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尽可能从已知求得未知,要弄懂知识的来龙去脉;提倡动口、动手、动脑,做学习笔记、明确重点。
(2)解疑 学贵有疑。对难点、疑问可互相质疑、答疑、探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解决疑难问题,从中获得所学的基本知识、技能。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由于知识有限必然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这时我们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解决疑难,而是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思路,最终引导学生解决疑点。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机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精讲 原则是少而精,要有针对性的点拨,重在引路的基础上讲深讲透,主要讲重点、难点、基本定义、原理、指导自学方法和技能技巧。这就改变了我们过去一言堂,运用填鸭式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四、新课改中的新教法
新理念的实施必然需要新的教学方法,以下是我在践行新课标时收获的一些浅显认识:
(1)课堂教学不应居于表面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打破那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就想方设法设计活动,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接近了,学生的确是动起来了。但稍作注意,我们会发现有些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很多,把问题一提出没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直接进行合作讨论:有的问题则只需要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可以解决也去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有的合作讨论的目标方向不明确或范围太大,学生不知道该去合作什么,讨论什么;有的合作讨论没有时间的保证,几个学生凑到一起还没说几句话时间就被终止了;有的小组在学习中,几个学生将各自的答案一核对便完事,根本没有合作,没有讨论,结果你还是你,我还是我;有的小组在学习中,有发言权的依然是那些学习好的,学习差的则只是旁听。所以说我们不需要这种画蛇添足的教学活动,而是需要设计一些紧扣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乐学会学的能力。
(2)避免刻意激励教学 我们要善于抓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保护他们求知发问的勇气和兴趣,多鼓励少指责,适度进行激励性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在学习中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并主动参与学习。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运用各种激励手段用以表扬学生的踊跃发言或独到的见解,但应把握好度,过于频繁或过于刻意化未必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学化学 新教材 特点 功能 联系
一、中学化学新教材的特点
1.编排上的特点
1.1编排顺序的特点
新教材的编排顺序很有特点,必修教材中出现的内容在选修教材中又出现了,显得重复又零乱,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新教材是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联系他们以前所学内容逐渐深入和推进教学内容,进一步提升知识的难度。新教材的这种编排正好符合了不同学生对知识难度的不同需要,让中学化学在学习上具有了选择性,可以让不同的学生来学习不同的化学,提高了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1.2突出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
新教材在实验方面的设计更富有探究性、趣味性、生活性。新教材加入了很多探究性实验,目的是在实验探究中逐渐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新教材也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改进,积极思考,在新的实验方案中查缺补漏,充分培养他们的实验创新思维 。
2.内容上的特点
增加了一些全新的内容而且更加生活化。例如,增加了“从海带的成分中提取碘”的实验。还有一些原来略去的内容又重新加进来了,如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中轨道及能级跃迁的知识。
内容安排上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新教材安排了[学与问],[思考与交流],这两个小栏目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科学探究]引导学生学习查资料,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记录实验现象,整理、分析、归纳实验结果,最后得出实验结论。[科学视野]展示一些科技成果,让学生会了解这些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探究。这些学习“小模块”充分体现了新教材的开放性和前瞻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并且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增强了他们对化学知识的追求。
3.结构上的特点
3.1模块式设计
新教材的模块式设计改变了旧教材的“单元式”设计,“单元式”设计以每个单元为一个整体,而模块式设计是将教材所有内容柔和在一起,这种设计使教材更具实用性、创造性和多样性。一方面保证了学生具有共同的基础(化学1、化学2的学习),另一方面充分满足了不同学生对化学的需要,让学生学会选择,在选择中规划人生,确立发展方向。
3.2注重知识、技能和思想的统一
必修模块《化学1》和《化学2》为所有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起点,为以后课程的学习打好了基础;选修《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两个模块,充分体现出了社会问题、技术问题,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生产、社会发展这些重要问题相联系;选修《实验化学》模块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向学生展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之一,激发他们自主探索。
3.3层次分明
中学化学新教材可分为两个层次――必修和选修。必修是全体学生都要学习的,并且两个模块的学习也是从必修1到必修2;六个选修模块在理论上是并列的,没有先后顺序之分,它们跟着化学2的编排展开。基于以上特点,中学化学适合于不同的学生学习。
二、中学化学新教材的功能
1.教育价值
1.1化学与材料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种材料,并且都有各自的用途。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材料,新型材料的出现表明社会向前发展。改革后的新教材中介绍了耐高温、耐腐蚀等这些材料,还介绍了低温材料、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等。材料的发展可以支持科技成果,只有找到合适的材料,科学技术才能进一步发展。还有一些新型材料是很多科学家经过很大的努力才研发出来的,这就是新教材在材料方面的教育价值。
1.2化学与能源
人类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大,所以对能源的消耗利用也会增大。新教材在化学教学中引入了能量观点,例如,提出了高效率地利用燃料,开发清洁能源等与环境有关的问题。
1.3化学与环境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现在和将来国际上倡导的一项重大举措。中学化学新教材中介绍了电子烟雾对环境的污染,汽车排放的尾气以及噪声、生活垃圾的污染等这些环境污染和它们带来的危害。针对不同的环境污染,化学已经发挥了其的一些功能,并即将继续发挥,体现了化学的价值。要想把环境质量提上去,就必须依靠化学及其他相关的学科来解决。
1.4化学与生活、生产
人的日常生活、运动保健、生病等都与化学有一定的关联。例如,在卤素的学习中介绍了“银的卤化物用来人工降雨”;有机化学基础中学习了 “食品添加剂与人类健康”,并用大量的文字介绍了各种食品添加剂的危害。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很早就树立考虑效益的意识,并且知道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这正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体现。
2.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2.1教学目的与人文素质培养
新教材体现了基础化学教学目的是提高所有学生的基础知识。新教材从不同的方面来反映所学习的内容,阐述人类的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从保护环境和中国的地区差异这些方面,使学生深入认识国情、国力和国策,进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讨论、演讲等,培养他们对国家、社会的责任。
2.2教学内容与人文素质培养
新教材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增加了,同时,人文知识的比例也加大了。新教材从人类的活动着手,叙述了人类的生产与化学知识、人类的生活与化工生产的联系,接下来又指出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持续发展问题,这些素材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念以及科学化学观,积极参与协调人与环境、资源的关系。
2.3教学过程与人文素质培养
新教材非常注重对化学过程和规律的分析,强调先要重视过程,遵从事实存在,并调整学习态度,才能协调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这样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化学基础技能、化学思维能力和化学探究能力,并且更有利于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运用化学观念、知识与技能对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判断和评价,使学生很客观地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培养良好的环境意识。
3.顺应时展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材 ; 化学史; 教育功能
化学史是科学史的分支.关于科学史的向度有多种阐述方式,其中袁江洋将科学史分为四个向度,即:科学哲学向度、历史向度、社会学向度和科学向度.本为侧重于科学史的历史向度,认为科学史就是记载自然知识的发展历程.化学史就是关于化学知识的系统的、历史性的描述.其中包括孟献华的五种分类:(1)化学家的生平事迹(2)化学成就及其发展;(3)重大的发明与发现、重要实验、理论、定理和概念的演变过程;(4)对科学方法的历史性介绍;(5)学派间的争论.
国外的化学教育学家对其功能有四个方面的概述(1)促进概念的理解.(2)增强学生对化学家及其工作的兴趣.(3)有助于理解科学本质.(4)沟通化学与人文.国内对化学史的教育功能概括是(1)利用化学史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②利用化学史对学生进行化学方法论教育.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偏重于化学史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的理解,而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注重用化学史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对化学学科科学本质的理解.
1.化学史具有提高化学教师教学水平的功能
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偏重探讨对学生学习的功能.其实化学史的教育给教师提供了教学的线索,创设了情境,有利于教师开展化学教学.基于这方面的研究现在已经初露头角,其中葛秋实,王秀红的“基于化学史的教学设计:与科学家对话—重温氯的发现之旅”这篇文章中就是这个领域的代表作.在以化学史为线索的过程中,教师备课是在一个情境中完成的,有利于教师形成一个完整的授课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会感到轻松愉悦.这是一名教师告别“知识陈述者”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2.化学史具有提高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功能
教师的职能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的知识,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化学史本身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辨别的一门学科,一些化学家的实例也体现了这方面的思想.例如,在溴的发现过程中,李比希先于巴拉尔制取了这种液体,但是李比希没有进一步钻研而是武断的认为这种液体是氯化溴.巴拉尔在实验中也发现了这种液体,进行反复的研究发现这是一种新的物质后来命名为“溴”.这个事情给李比希一个深刻的教训,他把这个液体放入他的“错误之柜”中,以此来告诫自己不能随意下结论.同样在氯气的发现史中也有类似的事情,这个黄绿色的气体是由舍勒于1774年发现的,但是由于燃素说(后来证实是错误的)的影响,他认为这是一种氧化物.直到1810年,戴维以大量的实验事实为根据,确定这个气体不是氧化物而是一种由新元素组成的单质,并命名为“氯”.
这些事例就足以让学生体会到唯物主义和怀疑精神的重要性,也会教了他们不要盲目的崇拜和“跟风”.
3.化学史具有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的功能
科学发展是曲折的,在科研的道路上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错误的理论必然被抛弃.所以在进行科学研究中,坚定自己的思想的同时也要怀疑自己的思想,不断的创造条件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在化学史上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任何一个学说的建立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发展和深化原有的理论或是原有的理论来建立新的理论.总之,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4.化学史具有培养学生的价值观的功能
美国教育家赫斯柏提出,完善的教育应该包括“学会做事”与“学会做人”.化学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会做事”的科学精神,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的人文精神.与“学会做事”相比“学会做人”在当今社会更重要.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总结了成功的秘诀,他认为“成功=人格理念×能力×努力”,并赋予给它们一定的分值.其中“人格理念”的分值是(-100~100),能力的分值是(0~100),努力的分值是(0~100).一个人要想成功需要这三个方面的影响,这三个方面的正分值越高,你的成功系数就越高.这其中值得注意的就是“人格理念”的分值是介于负100到正100之间的.如果一个人的“人格理念”是负分的话,无论他的“能力”有多强,付出的“努力”程度有多大,他也不会成功.这里所提到的“人格理念”我们可以理解成价值观.可见一个价值观不正确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
综上所述,化学史对化学学科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化学史的功能必将使学习化学这门学科变的更加充实,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化学史的教育功能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袁江洋.科学史的向度[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9(2):97-114.
[2]孟献华, 李广洲.中学化学教师结合化学史进行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化学教育.2005(2):48~50.
[3]葛秋实, 王秀红.基于化学史的教学设计:与科学家对话—重温氯的发现之旅[J].化学教育,2011(1):35-36.
[4]郭立军, 曹霞, 宋剑.化学事故危害后果评估与应急救援的辅助决策系统设计
关键词: 中职幼师 化学教材 改革 专业特点
目前中职幼师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3―4年的培训结束后,他们应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活跃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或管理者。由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水平越来越高,因而对职业教育的科学文化基础要求也越来越高。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大批职业技术人才,已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然而,在实际教育教程中,作为基础文化课的化学,不但教材没有摆脱普教教材编写思路的束缚,而且实际教学中也没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沿用普教模式,缺乏职教特色,教学质量不甚理想。如何改革中职幼师化学教材,提高中职化学教学质量,教出幼教化学的特色,为学生未来职业素质服务,这是幼师化学教学改革面临的一道难题。我认为必须分清普通高中与中职幼师化学教学的区别,根据中职幼师的培养目标编写教材,对当前的中职幼师化学教学进行改革。下面就结合目前中职幼师的化学教材和专业要求,阐述我对中职幼师化学教材改革的建议。
一、删繁就简,降低难度,突出重点
幼师化学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让学生掌握今后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化学知识。目前的幼师化学教材以学科为中心,理论部分篇幅较大,且有一定的深度,联系实际的内容较少,有些内容陈旧过时。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大量以实验为基础的“描述性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要途径,这样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职业学校的学生本不同于高中学生,很多教材内容却是高中化学教材的翻版,这对没考上高中、基础较差的职业学校学生来说学习难度偏大。针对学生化学基础差的特点,我们有必要删除或减少一些纯化学学科理论的内容及部分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在保证基本化学知识的同时,教师应降低教学难度,突出重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氧化还原反应、核外电子运动及排布、化学键、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原电池原理等。这部分内容在化学教材中占据了相当的分量。这些内容虽是化学最基本的理论,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既抽象又无法应用,脱离实际,且难度偏大,教师删去这部分内容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2.内容广泛的元素化合物部分。教材中罗列了较多的物质的存在、性质、制备等事实材料,内容多且孤立,有些脱离现实。教师对这部分内容可做适当修改,使之更贴近生活,更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教师如大篇幅讲卤素的性质,不如适当删减,增加卤素化合物与人体健康的知识更具有实际意义;罗列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不如讲金属与金属材料更贴近生活实际;讲烃及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及制备,不如多讲些与饮食有关的化学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适当拓宽知识面,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从世界化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化学教育必须为社会、生活服务,必须联系社会和生活。化学教学内容也应紧跟现代步伐,重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渗透。教师应介绍一些当今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如环境、能源、材料等,使化学教学更贴近生产实际,贴近生活,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又一重大问题,强化环境意识也是提高公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在化学教材中已涉及这类知识,但我认为还是少了点,应再结合我国国情适量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并补充化肥、农药、人类居住环境、日用品等的污染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使教学内容更具现代生活意义。
2.目前幼师学校的化学教材对传统能源和传统材料讲得比较多,可以再介绍一些新型化学电池及废旧电池的污染、新能源及未来新能源的研究;生活、生产中常用的,科技领域常用的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纳米材料等新型材料。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开阔学生视野。
三、突出专业特点
目前的幼师化学教材,在内容选择上缺乏对职业教育的考虑,化学教学没有考虑到学生今后就业及工作中的需求,教材缺乏针对学生未来就业培训相关的内容。考虑到幼师的专业特点,幼师专业的化学教学有必要增加化学与营养、化学与食品等知识,以突出专业特色。
1.化学与营养部分可以对原教材的糖类、蛋白质、油脂等知识进行合理修改,再增加维生素、矿物质、及各营养成分之间的关系等知识,使学生知道营养均衡的重要性及怎样合理搭配食物,科学合理地补充营养元素,增进身体健康,对今后的工作、生活有直接指导作用。
2.化学与食品部分可介绍食品的色、香、味,食品添加剂,绿色食品等知识。教师应让学生知道化学与食品加工关系密切,了解食品中的化学成分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指导学生合理、健康消费,倡导绿色消费。
总之,要提高幼师化学教学质量,幼师化学教材改革应受到重视。因为化学教材是实现化学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只有教材充满了幼教特色,幼教化学教学才能区别于普通高中化学教学,教师才能教出幼教化学的特色,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科学素质才能得到提高,从而为未来职业素质服务。中职幼师化学教学不仅要从教学内容上改革,还要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方面配套改革。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培养合格人才中的作用,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进行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材 挖掘
备课
教材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依据,又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凭借和载体。我们的教学任务不仅是把教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为探求未知世界打下坚实基础,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因此,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创设教学情景,把教材作为凭借,把教师置于组织者和指导者的地位,使教材的死内容变为活内容,再把学活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真正体现教材的作用。下面就本人在教学一线的不懈探索,谈谈怎样深度挖掘教材备好化学课。
一、对教材知识内容的挖掘
初中化学教材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对教材知识内容的处理需要注意的是:
1.知识的条理性和系统性:对教材知识内容分层次梳理单元知识,归纳知识点,连成知识线,构成知识面,结成知识网;防止知识遗漏,便于学生系统化、条理化地掌握知识,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2.知识的规律性和方法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点,注重能力点,升华学科思想,提炼知识规律,传授科学方法,培养各种技能。
3.知识的针对性和警示性:针对学习和解题中出现的典型思维误区指点迷津,警示学生避开错路,少走弯路。
4.知识的新颖性和前瞻性:根据《考试说明》和近几年全市课标中考命题方向,以经典中考试题为范例,全面扫描中考考点和热点,总结命题规律和特点,展望命题的最新动向。
二、对教材重难点的挖掘
尽管教材中的知识点很多,但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知识点都是重点,也不是每部分内容都要“平分秋色”,做好备重点工作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要抓住教材的重点内容。重点内容就是教材中最主要、最基本的内容。如初中《化学》的重点是建立起基本的化学概念,既使学生认识化学,学习化学的方法和手段,指导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是学习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因此,应在教学中将重点放在对化学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的化学变化及物质组成的基础上。二是下教案时要确定每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堂课着重要求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或何种技能必须明确,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想抓,结果什么也抓不住。化学教学中备课确定重点一般注意三条:①基本概念②基本理论③基本方法。关键在于“基本”两字。例如在学习物质的变化时,重点在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中有无新物质的生成,及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有了改变,只要抓住这关键所在,学生就能正确区分物质的变化是属于物理变化或者化学变化中的哪种类型了。
在确定好教学重点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对教材难点进行挖掘。难点的确定不同于重点的确定,重点的确定是因为选择教学内容必须是基本的教学内容,而难点的确定则主要考虑学习中的教学内容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的难易程度,更要考虑什么样的内容对学生而言是难以理解和掌握的,从中找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确定教学难点从两方面考虑:①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和认知经历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获得知识有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故难点应有复杂性和城乡性。②学生认识知识是从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的,学生掌握技能总是先技能后技巧的,所以,难点又要是那些对学生来说比较生疏而又带技巧性的。如化学计算中涉及到无数据、多反应、多步骤、联系知识面广同时又是新的方面的内容,就可作为教学难点内容。
三、对教学内容的探索性的挖掘 转贴于
教材中需探索性的内容非常之多,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深入挖掘。对教材中那些理论性强,难理解的内容,教师不应该只注重讲深讲透而让学生死记硬背结论,而应该进行探索式教学,其效果会大不相同。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探究性实验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一个好的问题对整个教学都相当重要。实验——化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有目的的使自然界中的现象在特定条件下再现,能简单、明了的突出主要因素,给人以直观、生动的感受,它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驱使他们积极思考,探究其中的奥妙。?做一个探究型的教师是新教材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只有教师真正的探究起来,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探究能力。例如,在讲物质的性质时,可采用展示实物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并得出结论。如酒精的性质教学时可作如下设计:
展示:酒精灯一盏,盛有酒精半瓶,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质:透明液体;
演示:托盘天平一边放上述酒精灯,另一边放盛相同体积水的酒精灯,观察天平,学生描述:酒精密度比水小。
演示:打开瓶盖,让学生用鼻嗅瓶口(注意正确方法),学生描述,有芳香气味(易挥发)。
演示:向盛有水的烧杯中慢慢加入酒精并不断搅拌,学生描述:酒精能以任意比例与水相溶。
演示:将酒精灯点燃,学生描述:酒精可以燃烧,具可燃性。
演示:将少量植物油分别倒入盛有水和酒精的试管中,学生描述:酒精可以溶解某些有机物,可做有机溶剂。
这样做,学生精力集中,兴趣盎然,思维积极活跃,实际是给学生设置了“发现”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了酒精的性质。又如讲实验室制氢气所需药品时,可选用铁、镁、锌和铜分别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观察其反应现象,比较找出最适合实验室操作的药品,后自己总结得出运用锌和稀硫酸,因为其反应速度适中,产生氢气量较多,反应时间较长等有利于对气体的收集。
四、对教材内容的启发性的挖掘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启发式教学有了新的含义。启发式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方法论的指导思想。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实践的一切方式方法,均可称为启发式教学。要想真正做到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首先要做到善于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启发性素材,创设“启发”的情境。①充分利用实验启发,如将铁分别置于干燥环境中、潮湿环境中、水中一段时间,进行观察比较,启发学生总结铁生锈的条件;②补充启发性事例,如学习氧气的用途时可补充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工业上炼钢,动植物的生命需要等等,让学生理解氧气有哪些用途;③巧妙比喻进行启发,有些化学理论往往是抽象、枯燥的,如果用空洞的语言平铺直叙地讲述,学生接受起来就会感到乏味,效果极差。例如,对PH=5的盐酸稀释1000倍,为什么PH≠8,理论讲述,定量分析,理解都十分困难,但如果让学生思考“糖水无限稀释,能变成咸味吗?”,这样启发,学生会迅速理解。
五、对教材内容的开放性挖掘
教材内容的开放性,是指教学中以教材为中心和依据,但不局限于教材,是以教材内容为凭借,从知识、能力等方面向外延展和扩展。创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处理好书内和书外的关系,要紧扣课本,适当补充书外知识,要用生动的实例,恰当的比喻和有趣的内容作适当补充,内容和教材相结合,让学生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和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六、对教材内容的情感教育的挖掘
教材内容的情感教育是指如何利用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以防止和克服消极情感,使学生身心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①挖掘教材内容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好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开阔学生的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②充分利用化学史教育激发学生勇敢精神和敢于冒险的精神。特别是科学家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如介绍普利斯里发现氧,舍勒证明空气中有“火气”,拉瓦锡发现氮等等事例,都必将大大鼓舞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③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科技、生产、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和体验。如在化学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体,也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途径。作为化学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找准与环境及环境问题有关的内容,阅读有关资料,收看有关电视节目,广泛涉猎,精心备课,适时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当讲到空气的成分时,指出空气的成分一般说来是比较固定的,对于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非常重要。但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改变了空气的成分,造成了空气的污染。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地损害人体的健康,影响作物的生长,造成对自然资源以及建筑物等的破坏。在讲到能源时,介绍我国解放后在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成就,指出当今能源匮乏,污染严重等问题,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高尚意识。④利用教材中对易燃易爆物品的认识及防火防爆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生活中去,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还可结合一些化学药品的腐蚀性、毒性对人体造成伤害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化学,化学已涉及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而是学生看到了学习化学的真正价值所在,保持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关键词:建构主义;化学课程;化学教材;模块
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包括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师生观。人教版化学教材在整个设计与编排中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
一、各课程模块紧密相关,突出开放性与综合性
新的课程结构从实质上来看,“化学与生活”与“化学与技术”属于并列关系,“化学反应原理”与“物质结构与性质”属于并列关系,“有机化学基础”以及“实验化学”与其他四个模块皆属于非并列关系。此外,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的关系性质也不完全相同。“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与必修模块属于拓展应用关系;“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与必修模块属于分化递进关系;“实验化学”与必修模块属于从属渗透关系。各模块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突出了知识的开放性与综合性。
二、栏目设计丰富而全面,有效激发学习能动性
教科书的栏目是课程观的载体,栏目的内容、形式等都体现着深层次的教育理念,人教版教材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栏目,如以交流讨论为主要活动的【思考与交流】【学与问】,以化学实验为主要活动的【实验】【科学探究】,以查阅资料为主要活动的【科学史话】【科学视野】和【资料卡片】等。栏目设计较好体现了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规划、启发和指导,而且这种规划、启发及指导,贯穿于课前、课上、课后各个环节。
教材栏目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个体意义建构的过程。丰富的栏目设置强调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科学探究,有助于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乐于独立思考,为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设计了较好的引导形式。
三、逻辑结构全面而连贯,体现课程内容的整体性
教材不仅通过化学概念、原理体系反映化学学科的结构,也可以透过对化学学习情境的设计、对化学概念、原理的描述或对探究活动的设计,或显性、或隐性地反映出化学学科的思想方法。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较全面地介绍了化学学科的概貌、化学学科的各个分支、化学学科的整体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和作用、化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前沿和发展的潜在远景、化学与其他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等,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教材在精选这些内容的同时,注重必修与选修的关系以及各模块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四、认识梯度螺旋式递进,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
课程内容要和学习者发生作用,不能脱离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人教版化学教材在如何将具体的学习内容以建构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方面也独具匠心。教材以巧妙的构思激活学习者积极性,以艺术化的形式将对知识不同水平的理解分层次地螺旋式地呈现具体内容,学习者在对这些信息加工时就不至于感到枯燥、乏味和压抑,而是以非常乐意的心境进行化学意义的建构。
五、设计强调科学探究,突出知识的动态生成
教材在编排上注重描述科学概念、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不仅对于学生理解化学的过去与未来很有帮助,而且也是对化学研究方法的最好诊释和示范。
探究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是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将科学探究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是本次化学课程改革最突出的特点。它要求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重视科学方法教育,体现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知识结论。教科书从三个方面来加强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一是设计专门的主题介绍科学探究,使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如第一单元第二节“化学之旅”;二是结合具体的化学知识的探究过程,学习有关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实验、实验变量的控制、测定、记录、数据处理、分类、科学抽象、模型化、提出和验证假说、获得结论等,将科学方法的学习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科学知识的获得紧密结合起来,教科书中大量的探究活动都是这种形式;三是选择一些能够体现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化学史料来实施科学方法教育。
【关键词】高中化W 教学课程 重要性 练习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084
在素质教育盛行的情况下,旧的教材已经远远跟不上现在的教学趋势,而新的教材产生的负面效应也在侵蚀着大多数的高中生,这些效应必须引起我们大家的重视。本文主要从影响因素方面探讨高中化学新教材引发学生学习困难以及化学练习题的研究。
一、素质教育下新的教材引发的化学困难现象
新时代下,随着我国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教育改革已经从理论研究逐渐转向实践探索,课程改革诱发的学习困难现象已经变得越来越突出,新教材的许多变革创新产生的影响正深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虽然和之前的研究调查中的结果不尽相同,但是也能体现出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虽然许多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困难表现的比较明显,但是学习其他科目也有如此的效应,环环相扣,这种效应的发生要引起广大教师的密切重视。
由于在化学学科领域学习困难产生的现象,很多学生在回避复杂的问题,选择简单的问题,这样往往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这其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关于课本的练习题设计的过于简单,二是关于课程实施方面也过于片面。这两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干涉,所以我们需要进行新课程的改革。从当前的高中化学新教材就会发现,即便各个版本普遍注意了新教材的开放性,并且不同版本之间有所差别,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学生缺乏对教材内知识点的整体思考,只是单纯的完成老师所讲的知识内容,教材中的基础性练习题安排的比较少,练习题和练习题之间的联系不明确,所以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应需要有“因材施教”的思想。再一个就是新课本设计的思路不够广泛,一些课本的综合性练习题数量较少,过于死板,缺乏新颖性。
对于上述问题,我们要慎重反思,积极地把出现的各类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我觉得要解决好这类问题,就需要加强对学生化学题练习的认识,也需要加强对练习题设计的钻研,更需要加强对课本练习的理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自己的见解传授给学生更多的信息,教书育人。
二、基于对新教材的编写中存在的不足,我们要积极的参与并修改
充分发挥出新教材应有的作用,例如,教材中的练习题的研究也不容忽视,新旧教材中同等对待。对于传统中的教材作用主要还是巩固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并及时的加以巩固,这是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主要办法,学生学习起来比较顺手。其实,对于新教材也应该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要求,对于编制恰当的新教材,不但能巩固和深化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也能使学生在其他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一定发展。
单从对于促进学生发展而言,教材中的练习题比单个的例题、习题更加全面,也更为有效,这是不可否认的。应该对练习题进行更加仔细、周密的钻研,才有利于最大程度地研究出来的练习题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为了方便学生和教师理解和研究使用,可以设置基础性练习提高性练习加强性练结性练习等不同功能性练习模块以及补充学习、例题示范、解题方法和方法总结等附加的模块。不仅要注意同一个单元中练习题之间的联系,还要明白为什么设置不同类型的练习题,不拘于某一类的习题的练习,要积极地去联想其他类型的习题,举一反三,只要这样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和教学要求。
对于教科书中的练习题我们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完成教材中习题的基础上积极地去完成一些其他练习册上的习题。许多练习题的编写既有助于保证教科书的简洁,也要为学生的练习提供更好的提高思维能力的方式。我们要注重学习方式的改变,比如说初中学生思维偏向于知识的机械记忆,但是进入高中以后,许多知识学生应由记忆转变为抽象的东西并且加以思考,举一反三。毕竟初中化学是入门学习课程,课本的编写要结合学生自身的水平特点,因此教师要结合不同学生自身的特点去积极引导学生产生各自的思想观点,实现新知识的产生。往往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很多问题生搬硬套的放在教学之中,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不加思考的加以实施,以至于不少学生形成了思维的定势,对教师的教学模式产生依赖心理。进入高中之后,化学不仅仅的要完成老师课上所讲的那些内容,况且高中教师讲课速度特别快,有时候上课主要是讲一点重点内容,还有许多不重要的内容需要学生自学完成,这一层次的改变让不少高中学生无所适从。
要摒弃过去的传统教课模式,教师之间对于问题的研究要积极的探讨。在练习题方面,即使教材编写作出了充分的改变,也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调整和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学习的整体发展和全面提升。
对于现在化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来说,任务相当艰巨。其中关于教学方面的改革,需要讨论的东西还有很多,这些远远没有达到成熟的一面。之前传统的题海战术思想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了深深的烙印,对于学生头脑的创新思想影响巨大。若不及时把之前的旧思想去掉,不灌入新思想,学生以后的思想工作将会更难进行下去。这一方面需要老师和家长怎么去引领学生到正确的思想观点上,还应该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学习之中,不生搬硬套,积极地去发展创新的观点。
关键词:中美化学教材;氧化还原反应;比较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8-0058-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8.021
化学教材是以化学课程标准为指南和评价依据编写,体现课程理念,有其自身逻辑性并对课程内容加以系统化的材料。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自使用以来由于其诸多改进而被广大中学教育工作者所认可。如果我们能在使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借鉴走在科学教育改革前沿的美国经验,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必将事半功倍。本文就2005年版的美国高中化学教材 ——《化学:概念与应用》(美国高中主流理科教材,科学发现者系列丛书,以下简称“美版”)和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苏教版)中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章节的内容进行比较,旨在为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提供参考。
一、编写思路比较
苏教版教材中并没有单独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专题,而是暗含在“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这一专题中,在学习了“氯气的生产原理”、“氯气的性质”后,介绍氧化还原反应。它从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变化与得失电子建立联系,接着借助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指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为电子的转移。在此基础上提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性、还原性的概念。最后通过习题加深对上述概念的理解。
美国高中主流理科教材《化学概念与应用》则从“钢铁的腐蚀”、起步实验“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开启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在讲解“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时结合化学家认识氧化反应的过程、从有氧气参与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并归纳出这一类反应中有电子得失,从而从电子得失的角度阐述氧化还原反应。接着以马口铁中锌与氧气的反应为例从失电子、得电子角度出发讲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这两个半反应。通过两半反应的结合指出了被氧化、被还原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钠和氯气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得出这也是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最后通过图表的形式讲述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
比较两者编写的思路,很清晰地感觉到苏教版教材脉络清晰、言简意赅,着重让学生记忆氧化还原概念,而“美版”则让学生清晰地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在了解其来龙去脉的基础上加深对概念本身的理解。
二、 概念引入方式对比
“苏教版”《氧化还原反应》的章节引言为“在氯气与金属钠的反应中,哪些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美教版”相应的章节引言为“钢铁的软肋:钢铁的腐蚀,是因为铁和空气中的水、氧气反应生成了铁锈(氧化铁),在这个氧化还原反应中,铁原子将自身的电子给了氧气分子。”
比较两者不难看出,苏教版缺乏趣味性,只是间接地指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而美版教材则相对具有阅读性,注重从生活的细节处联系化学,再从化学的角度指出此中所包含的化学原理,吸引学生在阅读中获取化学知识。
三、 知识内容比较
内容上看,两版教材的主体内容大体相同,但在知识的广度上略有差别。
苏教版注重对概念本身的掌握,注重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在问题解决栏目中要求学生指出三个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分析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指出氧化剂、还原剂。然后通过“溴、碘的提取”一节指出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中的应用。
美版教材则注重学生知识的完整性和在生活中的应用性。在内容上详细地讲解了从早期化学家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到现代化学对此概念的认识,及“还原”这一词源的来源。同时通过现实生活中钢铁的防腐、冶炼金属时熔炉的过去和现在的变化阐述了氧化还原反应在社会生活各领域的运用。 为了强调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更是另编写一节内容,详细讲解摄影、钢铁熔炉、漂白过程、酒驾测试、金属腐蚀、雷电造肥、银器失色、化学发光、生物化学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两者的对比,苏教版更多地关注如何“授人以渔”,而美版在“授人以渔”的同时,将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以化学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些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的实例,在向学生展示氧化还原魅力的同时,也向大家传递了化学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化学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实。同时通过阐述科学事实也将科学探索的思想、知识的运用迁移暗含其中。
四、 栏目设置比较
教材中栏目设置或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是为了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更为深刻,或是通过探究实验的设置,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沟通手段,栏目的设置较好地引导了学生参与知识获取过程,使学生获得了科学活动的体验,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
苏教版氧化还原一节中使用了“你知道吗?”、“问题解决”两个栏目。“你知道吗?”栏目主要就氯气与金属钠反应过程中哪些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提问。“问题解决”栏目则主要是练习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氧化剂、还原剂的标注。
美版教材中先后使用了“课前活动——起步实验”,“词源”,“迷你实验”——研究铁钉的腐蚀以及影响铁钉腐蚀的因素、运用氧化还原做酒精测试,“化学实验”——铜原子和铜离子的氧化还原反应,“物理学链接”——固体火箭助推器,“化学与技术”——法医学中的血液检测,化学史实——储存氧气的含铁蛋白等栏目。
两者对比,结论显而易见。苏教版本节内容的设置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对照课程标准,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较为缺乏。相比之下,美版教材一方面显示了它强大的多学科交叉、重视实验、重视现代技术对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理念。另一方面从简单、易于操作的迷你实验到需要老师操作的演示实验时刻强调着化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实验的重要性。
五、 美版教材给中学化学教育者的启示
苏教版教材与传统化学教材相比,图文并茂、注重与学生生活、科技发展相联系,探究味更浓,也开始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及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但是和美版教材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笔者认为,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 授课时以苏教版教材为蓝本的前提下,适当借鉴美版教材的内容,将科学家发现此知识的过程、思想、方法引入到我们的教学中,在使教学更生动活泼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发现和探究能力。希望经过长期的引导,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观察、思考、推理的能力。
2. 适当对教材所选实验进行取舍,增加一些更适合学生完成的迷你实验。以不断拓宽学生实验的时空,进一步密切实验与生活的关系,改变现在实验远离生活的现状,让科学探究走进学生生活,使科学探究成为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与手段。
3. 教师个人在平时应注重化学前沿知识、与化学相关联的其他学科知识的积累,使学生更好地将各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和整合,帮助学生在更广阔的范围、更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提升科学能力和增加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美)菲利普(Phillips J S)等. 化学:概念与应用[M]. 王祖浩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高考;化学实验;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09-01
下面我就高三化学复习时就如何利用教材谈一点我的经验。
通过研究高考试题,我们发现高考化学实验题的题材与教材有很多联系。许多源于教材的演示实验;源于教材演示实验的改进;源于教材的研究性学习。但是高考实验题很多源于中学教材,但又不是教材内容的直接呈现,而是作了很巧妙地处理,看起来似曾相识,但又有变化。例如。2012年高考试题,全国理综第28题(考查到CO还原CuO)、北京理综第8题(考查物质的分离方法)、全国理综新课标第7题(考查物质的保存、检验) 、四川理综28(考查氨气与氧化铜反应)、新课标第28题(考查溴苯的制备)、安徽理综第11题(考查酸碱中和滴定、溶液配制、电解等实验);又如2011年高考试题,海南化学第2题(考查滴定管的计读数)、江苏化学第7题(考查PH试纸使用、氨气制备、氯气的除杂)等等。这此实验处处都有课本实验的影子,可以说均为立足于课本的实验。所以在实验复习中一定要强调师生的复习方向都必须是回归课本。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进行呢?实验知识即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与仪器使用知识及实验基本操作知识的总和。基于这点认识,对实验的回归课本是以课本为依据复习好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来进行。因此我们在化学复习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求学生认真看课本
要求学生看初三及高中课本中学生实验部分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知识,这里有许多仪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及化学实验的基本常识;看课本后面的学生实验;看课本上所有的演示实验。要求学生在看书的同时注重对每一点实验知识都要加以充分的思考和理解。(1).理解仪器的使用,包括仪器的常规使用方法和特殊使用方法。如量筒:①可以量液体体积;②可以量气体体积。再如干燥管中装有碱石灰,连接在装置中间时可以用来吸收反应产生的酸性气体和水蒸气;连接在装置的末端时,可以用来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侵入反应体系造成误差;也可以代替尾气吸收装置中的倒扣漏斗以防止倒吸。(2).理解每一个实验装置的安装原理、反应原理、现象及目的。如通过“喷泉”实验,我们引导学生得出下列结论:①喷泉实验的原理最关键之处在于造成烧瓶内气体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②瓶内气体有极易溶解于挤入烧瓶内的水中和气体与挤入烧瓶内的液体发生化学反应两种;③无论烧瓶中的气体是否纯净,实验结束后烧瓶中溶液的浓度均为1/22.4 mol/L;又如集气瓶的作用:除了用排水法收集气体之外,还可以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也可以装入合适的试剂作洗气瓶用来对气体干燥、除杂,还可以用作安全瓶。
2.认真对待课本的课后习题
必修一、必修二教材中每一章后面都有习题,这些习题中有一些是实验习题,通常是一些验证性实验及设计性实验,还有一些物质鉴别实验,其实很符合高考实验的要求。例如 2012全国理综新课标卷第7题(考查溴的保存、I-、Ag+的检验),2012年山东理综卷第11、12题(考查NaOH保存、分液操作、SO42-的检验),2012年广东理综第9题(考查溴水与正已烷、SO42-和SO32-的鉴别、氯气中氯化氢的除杂),2012安徽理综第10题(考查物质的分离和制备)。可见课后习题中有许多内容在高考涉及到,我们在平时复习中应重视。
3.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
关键词:美国教材;模型;概念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4-0031-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4.012
模型是对所研究目标事物的一种呈现形式。模型可帮助学生记忆与解释概念,它们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模型通常会较实体更为简化,其尺度可能比表征对象大或小,是理论与现象间的中介物。
《化学:概念与应用》是美国高中的主流理科教材,该教材中丰富的模型种类及其蕴含的建模思想,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之一,所以提供结构良好的教材,能够帮助学生建构、发展学科概念。现以第二章“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内容为例进行分析。
一、丰富的模型种类
《化学:概念与应用》中的第二章“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使用了丰富的模型。
1. 言语模型
言语模型是指解释的、描述的、陈述的类比和隐喻的模型。如《化学:概念与应用》中用俄罗斯套娃与电子能级对比时描述到“假如将套娃比做原子,那么,最大的套娃代表最外层、能量最高的能级。类似地,最大的套娃也代表价电子。”
2. 视觉模型
视觉模型是指学生通过视觉观察到的模型(如图片、表格、视频、动画等)。通过形象视觉模型的呈现,学生更易感受到微观世界的奇妙,也更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化学概念的内涵。其实学生在进行概念同化的同时,也是在不断重新建构自己的心智模型,即在不断修改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如《化学:概念与应用》中有“电子迁移就像爬梯子”的模型(见图1)。
3. 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指把客观事物的某些性质借助数学表达式来表现,数学模型是一种抽象、准确和预测的模型。如《化学:概念与应用》中计算氯的平均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见表1)。
4. 符号模型
符号模型是指采用特定的化学专用符号,在符合化学原理的前提下,按照特定的化学组合方式代替原型的一种方法,如《化学:概念与应用》中用符号Cl-37表示一种质量数为37,质子数为17,中子数为20的氯原子。
5. 混合模型
混合模型是指多种模型的同时使用。如包含语言的视觉模型称为视觉混合模型。如《化学:概念与应用》中对阴极射线管的处理采取了混合模型,其在语言模型中描述为“当阴极射线管接上高压电源后,阴极就会放出一束射线,并在涂有荧光粉的板上生成绿光” 。其视觉模型的表现如图2所示。
二、多样的模型功能
由于模型不仅是已有认识的总结,同时也增加了人类的假设和猜想,所以模型具有多样的功能。
1. 简化复杂现象,利于思考
模型是对研究目标的一种简化描绘,它简化并体现原型与研究目标的根本联系,略去微小的细节。在《化学:概念与应用》中的电子式就是表示价电子的常用符号。它是用小黑点(・)表示价电子,再将这些小黑点描在元素符号的周围。在电子式中,每个小黑点代表一个电子,而元素符号代表原子的内核(除价电子以外的部分)。
2. 提供易于理解的方式
通过模型形成一个关于物质内部如何作用的假想机制,然后通过模拟,去推测物质结构,从而解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在《化学:概念与应用》中用爬梯子的模型来解释电子迁移。就像你要上下梯子一样,你的脚只能搁在梯子的横档上,电子同样也只能在一定的能量水平上运动,而不是在两个能级之间运动。当电子吸收了某个特定的能量后,就可跃迁到相对高级的能级上。这个能量就是电子跃迁的两个能级之间的能量差。
3. 提供深刻理解的媒介
在《化学:概念与应用》中用俄罗斯套娃模型来解释电子能级。假如你抽出最外层的一个套娃,可以发现,里面有一个类似但小一些的套娃。这个套娃代表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内核,但不含价电子。
4. 展示强大的预测能
模型在建立过程中,会舍去大量次要的细节,突出物质的主要特征,因而易于发挥想象,使得模型超越现有条件,形成科学预见。在人类认识原子模型的过程中,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也称为金箔实验)来研究原子的结构,通过观察该实验的现象,他的研究小组预测出因为电子的质量太小,原子核占据几乎所有的原子质量。也就是说,原子核非常稠密,核的周围则是容纳电子的宽阔空间。
5. 提供实验与理论的推导关系
如对发射光谱的研究促使科学家提出一个观点,电子是在围绕原子核周围的具有特定能量的轨道上运动的。
三、启示
美国教材《化学:概念与应用》比较重视模型和建立模型的过程在化学核心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教材中大量精彩图片(视觉模型)的呈现,使化学中很多抽象、难懂的化学概念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降低了学习难度,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也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树立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建立模型的基本方法,这也会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等.化学概念与应用[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2] 邱美虹,钟建坪.模型观点在化学教科书中的角色与对化学教学之启示[J].化学教学,201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