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08: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北方冬至吃什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立冬时,万物终成,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立冬时,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开始拉开冰雪世界的序幕,进入一年里的最寒冷季节。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立冬节气吃什么传统食物,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立冬节气吃什么传统食物一、立冬吃什么:萝卜老鸭煲
萝卜老鸭煲是非常正统的冬季滋补汤,一般说来,萝卜在冬季的养生功效不亚于人参,老鸭和萝卜的搭配能将二者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此外,这款汤味道醇厚,香浓,适合一家人食用,就连挑食的孩子也会爱上它。这款汤也可以做成酸萝卜老鸭煲,会更加开胃。
二、立冬吃什么: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
三、立冬吃什么:吃狗肉
冬至吃 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建议不要吃狗肉~狗狗是人类最好的伙伴)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 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四、立冬吃什么:吃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立冬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五、立冬吃什么:吃大鱼大肉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而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六、立冬吃什么:喝羊肉汤
在山东滕州,立冬时节,有喝羊肉汤的习俗。在寒冷的天气,喝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绝对是一种享受。而且,羊肉中还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以及丰富的热量,御寒效果极佳。
立冬吃饺子的传说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纷纷被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于是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
由此,这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就流传下来了,一来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名医,再来,咱不是还有句老话,叫做“吃啥补啥”吗,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冬天到了天凉了,耳朵暴露在外边很容易就被冻伤了,因此,吃点长得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这可是家里人对亲人最贴心的关怀了。
立冬节气由来确立冬季
立,始建也,立冬节气有冬季确立的含义在里面,最早立冬节气的由来就是为了确立冬季,后来人们习惯了二十四节气,到了立冬节气,就知道冬季的正式到来了,虽然我国地域广阔,并非所有地区都进入到寒冷的天气中了,但是,从季节上秋天已经结束正式结束,进入冬天了。
占卜祭祀
冬天是一个寒冷的季节,在古代很容易在冬天冻死人,因此,古代有立冬占卜祭祀的习俗,人们提前确立好立冬的具体日期,等到立冬节气到来之后就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民间称为:祭冬神。
农业需要
俗话说“秋收冬藏”,冬天是一个万物收敛收藏的季节,中国是农业大国,早些年间,农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为了更好的休养生息、调节农业,制定出了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耕,立冬节气就是在提醒人们,冬天到了,可以开始休养生息了。
生活需要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宫里边的达官贵人们忙着祭祀,宫外的老百姓们则把过节的重心放在了吃上。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由静转动。
我国自古以来地广物博,各地民俗不同,当然,过冬至的习惯也有不同。那么,冬至这一天我国南方北方在吃食上都有哪些特殊的讲究呢?我们来具体看一看南北方各地的特色冬至美食吧!
北方――饺子
水饺又叫饺饵,吃水饺是为了祛病驱寒,在严冬里不冻耳朵。据说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江南――汤圆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
山东――羊汤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当然,有许多地方有喝羊汤的习惯,比如说山东滕州,还有四川等地。
绍兴冬酿酒
绍兴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绍兴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绍兴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绍兴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宁夏――头脑
宁夏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不过在冬至这一天,羊肉粉汤不叫羊肉粉汤,而叫另一个古怪的名字――“头脑”,奇怪吧?
宁波――大头菜烤年糕
在宁波,冬至节一早有全家人吃大头菜烤年糕的习俗,所以冬至前一天,宁波人一般不出门,冬至节前夜,家家烤大头菜,大灶的火烧得旺旺的,将大头菜洗净,削皮切块,菜叶也不要浪费。在烤大头菜的同时,捂几段手工年糕埋在菜叶里,等菜烧好了,年糕也熟透了,这时用筷子挑起一段,美滋滋地吃起来,那热乎劲,特别让人满足。
江西――麻糍
麻糍是江西的特色小吃,同样也是当地冬至不可或缺的美食。它洁白如雪、柔软如绵、光滑细腻,不粘碗,不黏牙糊口。
浙江――荞麦面
浙江等地每逢冬至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齐集,嫁出去的女儿也要赶回娘家。家家户户要做荞麦面吃。习俗认为,冬至吃了荞麦,可以清除肠胃中的猪毛、鸡毛。
台湾――九层糕
在我国台湾至今仍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如意和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熟,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福建――搓丸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度,我们所处的北半球获得太阳的辐射量越来越少,但由于此时地表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立冬节气当天应该吃什么,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立冬当天吃什么吃饺子
立冬时,包饺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立冬为什么吃饺子?因我国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所以《礼记》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说法。冬至,中国古有“冬至节”的风俗。
吃咸肉菜饭
立冬日吃上一碗咸肉菜饭,是老苏州们的特定习俗。用霜打后的大青菜、肥瘦兼有的咸肉、米醋为原料,使用砖砌的炉灶,以稻草为燃料,烧出来的饭又香又糯。咸肉菜饭虽然没有载入苏州的名食谱,但它从来不缺少喜爱它的食客。
其实,吃咸肉菜饭还有另外一个意义,即吃咸补肾。咸味自古被列为五味之首,立冬后天气逐渐寒冷,最易伤害肾的阳气。咸味食物入肾,能起到补肾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压患者不宜过多吃盐。
吃膏滋
冬令进补吃膏滋是苏州人过立冬的老传统。在旧时苏州,一些大户人家还用红参、桂圆、核桃肉,在冬季烧汤喝,有补气活血助阳的功效。
通常每到立冬节气,苏州中医院以及一些老字号药房都会专门开设进补门诊,为市民煎熬膏药,销售冬令滋补保健品。需要提醒的是,膏方千万不可“跟风”吃,讲究“一人一方”,先吃“开路方”试探性调补,做适当调整后再开正式药方。
喝草根汤
立冬,闽中俗称“交冬”,意为秋冬之交。立冬“补冬”,家家户户要熬制草根汤,将山白芷根、盐肤木根、山苍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锅熬煮出浓浓的草根汤后,捞去根块,再加入鸡、鸭、兔肉或猪蹄、猪肚等熬制。
吃糍粑
这一天,漳州的乡村人家要舂“交冬糍”庆祝好收成。糯米蒸熟后倒入石臼,舂得韧韧的,黏黏的,揪成乒乓球大小,细细地揉成团;花生米炒得香香的,磨得细细的,与白糖拌在一起。做好的小糍粑滚以白糖花生粉,摆放在大海碗里。食用时用筷子一口气串上几粒,就像拨浪鼓,所以也叫“拨浪糍”。做好“交冬糍”,得敬一敬土地神,感谢他慷慨的给予。
酿黄酒
立冬之日开始酿黄酒,是绍兴传统的酿酒风俗。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因此绍兴人把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祈求福祉。
立冬节气的由来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此时,太阳位于赤纬-16°19',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仅有33°47'。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立冬期间,汉族民间以冬至为冬季之始,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
立冬不仅是收获祭祀与丰年宴会隆重举行的时间,也是寒风乍起的季节。有“十月朔”、“秦岁首”、“寒衣节”、“丰收节”等习俗活动。此时,在北方,正是“水结冰,地始冻”的孟冬之月,在南方却是小阳春的天气。
立冬是十月的大节,汉魏时期,这天天子要亲率群臣迎接冬气,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表彰与抚恤,请死者保护生灵,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或恶寇的掠夺与侵袭,在汉族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农民自己亦获得饮酒与休息的酬劳。立冬习俗有的改了,也有沿袭至今的。
立冬有什么讲究1、想御寒,要先进补
天冷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人体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加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增加肌体的御寒能力,同时也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所以,立冬后要适当进补对御寒很有好处。
2、寒伤肾,注意养肾
冬天天气寒冷,寒与肾相应,最易伤害肾的阳气。这对身体造成了两个伤害,一是容易发生腰膝冷痛、易感风寒、夜尿频多、阳痿遗精等疾病;另外,肾阳气虚又伤及肾阴,肾阴不足,则咽干口燥,头晕耳鸣疾病也随之而生。所以说冬天对肾的保养十分重要。
3、睡懒觉,利阳气生发
俗语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立冬过后,早睡晚起更有利于养生,有利于阳气潜藏,蓄积;早晨最好等太阳升起后再起床,保证充足睡眠,有利于人体阳气的生发,使头脑更清醒、灵敏,早睡晚起更适合老年人。
4、多运动,强身健体
小寒习俗:小寒大寒杀猪过年
在广大农村,每到过年的时候,村里的孩子们,穿新衣,戴新帽,买年画,放鞭炮,兴高采烈,热热闹闹。“大寒小寒,杀猪过年。”是乡村的习俗,平时很少吃肉,过年时,把自家养肥的猪杀掉,供正月里全家吃肉。
看杀猪也是同龄半大小子们的乐事。首先是抓猪,有青壮年完成,猪在嚎叫着被抓住,两只前腿和后退被分别捆好,放在宽大的杀猪案子上,几个人把猪按住。接着是杀猪,用剪刀从猪的脖子直通猪的心脏,猪不再嚎叫。下来是吹气,从刀口吹,一直把猪吹得圆圆鼓鼓的。再下来是用开水烫猪毛,接着刮猪毛,拔猪鬃。最后当然是分割猪的各个部位,猪头、猪蹄、猪肘、猪板油、猪下水等等。这就为正月二十六,炖大肉,提供了物质基础。
除此之外小寒还有一些别的节日习俗:小寒习俗吃什么 :小寒吃腊八粥
腊八一般都在小寒到大寒之间,到了小寒,就意味着快要过年了。腊八这天,南北各地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佛寺。有一次,释A牟尼修行中饥饿难熬昏倒在地,得到好心的牧羊女施予他加了野果的糯米粥,才得以活命,这一天是十二月初八日,佛家便在这一天熬粥供佛,这一天熬的粥叫做腊八粥,“腊八”也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传到民间后,流传至今。
腊八粥的食材有很多,据《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il豆、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攘、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北方的腊八粥有黄米、红米、白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豆、枣泥等,和水煮,外加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红糖、白糖、葡萄干点缀。南方的腊八粥还会加入莲子和桂圆,北方煮粥并不加入。
小寒习俗吃什么:天津小寒吃黄芽菜
据《津门杂记》记载,旧时天津地区有小寒吃黄芽菜的习俗。黄芽菜是天津特产,它是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后将白菜割去茎叶,只留菜心,离地6厘米左右,以粪肥覆盖,勿透气,半月后取食,脆嫩无比。那时候条件有限,所以人们会想出一些方法来弥补冬日蔬菜的K乏。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种蔬菜肉食,四季都有,不再像过去那样要为冬日蔬菜的稀缺而担忧。
小寒习俗吃什么 :南京小寒吃菜饭
每至小寒时节,南京人通常会食菜饭。其内容并不完全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非常鲜香味美。而矮脚黄、香肠、板鸭又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可谓是正宗的“南京菜饭”,甚至与腊八粥相比也毫不逊色。古时候,南京人对小寒非常重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习俗渐渐淡化消失,如今人们只能从生活中寻找出点点痕迹。
到了小寒,老南京人一般会煮菜饭吃,菜饭样式多种多样,比如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饭。其中矮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可称得上是真正的“南京菜饭”,味道非常鲜美。
到了小寒时节,老中医和中药房也非常忙,一般入冬时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时,有的人家会再熬制一点,吃到春节前后。
寒冬时节,居民的日常饮食多以暖性食物为主,如羊肉、狗肉,其中又以羊肉汤最为常见,有的餐馆还推出当归生姜羊肉汤,近年来,一些传统的冬令羊肉菜肴重现餐桌,再现了南京寒冬食俗。
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除了吃的习俗外,在寒冷的天气里,南京人还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锻炼活动,如跳绳、踢毽子、滚铁环、挤油渣渣(靠着墙壁相互挤)、斗鸡(盘起一脚,一脚独立,相互对斗)等。如果遇到下雪,人们便会走到室外去打雪仗、堆雪人,在活动的过程中全身就会暖和起来。
拓展阅读:小寒时节的生活习俗 小寒南北差异
小寒天气酷寒,南北地域跨度大,形成不同的生产农事、生活习俗。农事上,北方大部分地区地里已没活,都要进行歇冬,主要任务是在家做好菜窖、畜舍保暖、造肥积肥等工作。过去,牛马等牲畜就是一家的主要劳力,需特别养护。小寒天气最冷,更要注意牲畜的保暖。民间多在牛棚马厩烧火取暖。小牲畜御寒更加谨慎——单独铺上草垫,挂起草帘挡风。讲究的人家会用温水饮牲畜,尽量减少牲畜的体能消耗,预防疾病,并且在饮水中加入少许盐,补充冷天牲畜体内盐分的流失,增强牲畜的免疫力。平日我们到见牲畜舔墙根、喝脏水的现象,就是牲畜缺盐,以舔舐墙根泥土中盐碱、或从脏水中摄取盐分的表现。南方地区小寒节气需要做好油菜清沟、小麦追肥等工作,倘若遇到强冷空气,则在地里洒草木灰、作物秸秆或盖粪等帮助作物度过最冷时节。根据多年农事经验,人们往往会以小寒气候推测来年的气候变化,早早做好农事计划,如山东地区就有“小寒无雨,大暑必旱”、“小寒若是云雾天,来春定是干旱年”的俗语。
立冬——每年公历11月8日前后,太阳黄经到达225度为立冬节气,同时立冬吃饺子的习俗从未改变过,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24节气立冬饺子馅介绍大全,欢迎阅读!
24节气立冬饺子馅介绍猪肉白菜馅
大白菜是过冬的“平安菜”,富含大量粗纤维和蛋白质,既消食健胃,又可抗癌并预防心血管病,猪肉白菜馅也算是北京人冬天最爱吃、最常见的饺子了。
猪肉芹菜馅
芹菜有平肝降压、补铁补血,特别适合三高人群食用,再加上独有的香气,配上猪肉馅一和,包出来的饺子,小北能吃一盖帘!
猪肉茴香馅
茴香馅的味道有点怪,香味儿很独特,除了北方部分省份外,很多地方的人吃不惯,好在北京人多数是爱吃茴香馅的。
小茴香健胃、行气,茴香猪肉饺子,是非常可口的餐桌美食。
羊肉胡萝卜馅
胡萝卜和羊肉是天然搭在一起做馅的,包出的饺子那味儿就是地道。
羊肉的膻气,在富含多种维生素的胡萝卜面前完全“缴械”,冬天吃上两盘羊肉饺子,绝对舒坦。
韭菜鸡蛋三鲜馅
韭菜味道醇厚,有益阳、提神的功效,三鲜馅饺子可荤可素,虾仁、鸡蛋,都是不可少的。三鲜饺子可口,鲜香,集各种营养精华于一身。
严冬时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唠家常,当真是其乐融融。饺子的包法分很多种,小北也就不谦虚了,给大伙儿点拨一二。
最适合立冬吃的饺子馅有哪些1、立冬吃酸菜肉馅饺子好
主料:酸白菜500克、五花肉200克、大葱适量、酱油、葱末、姜末、鸡精、盐、香油、食用油。
做法:五花猪肉剁碎,加入酱油、葱姜末、鸡精、盐、香油、食用油,搅拌均匀(喜欢的话还可以放一点点五香粉或十三香)。酸菜洗净,剁碎,挤水。锅里放油,油热加几颗花椒炸出香味,花椒捞出不要,将酸菜放锅里炒一下。酸菜放凉后,放进肉馅里搅匀就可以包啦!
2、立冬吃白菜香菇素馅饺子好
材料:大白菜、香菇、橄榄菜末、盐、油。
做法:大白菜洗净,切碎,放少许盐,码10分钟,挤掉水分待用。香菇切碎。橄榄菜末(可用市面上的灌装橄榄菜末)。把其他的放一起先混合,最后加香菇加油、盐调好味就可以包成你喜欢的饺子了。
3、立冬吃蒸饺好
原料:肥瘦肉馅、韭菜、鲜贝、木耳、葱姜末、鸡蛋、面粉。
做法:韭菜洗净切成末,木耳泡发洗净剁碎。肉馅加入鸡蛋、盐、生抽、切好的葱末、姜末、料酒、香油,加入晾凉的花椒水(花椒水是用小半碗热水将大约10粒花椒泡5分钟,出花椒香味,捞出花椒,用花椒水拌馅儿)、按一个方向先慢后快的拌匀,花椒水可以分两次加入。肉馅儿搅拌好后,加入韭菜、木耳、鲜贝。包好的蒸饺放在一边。
在蒸笼上抹上少许油,包好的饺子码放在蒸笼上。放入锅中,将水倒入锅中,水量一定要到蒸笼底部标注的警戒线,千万不能太少。盖上盖,开火,开锅后蒸10分钟即可关火。关火后先别开盖,让蒸饺在锅里稍微焖一会儿。
立冬吃什么食物养生1.饺子
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当然冬至那天比如在山东滕州一带也有喝羊肉汤的习俗。
2.羊肉炉
在寒冬腊月里,人体的阳气潜藏于体内,于是身体就很容易出现手足冰凉,气血循环不良等多种现象。冬季进补的目的,就是要养护人体的阳气,使身体保持温暖,补充身体的阴血。其中羊肉就炉符合了这样的进补原则,所以羊肉是冬季进补的最佳食物。寒冬里吃过羊肉炉以后,冰冻的身体就会立刻温暖起来哦,一身的寒气也渐渐的消失。
3.胡萝卜
立冬养生吃胡萝卜增加摄入维生素A和维生素C,可增强耐寒能力和对寒冷的适应力,并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4.藕
生藕能清热、生津、止渴,熟藕能健脾、开胃、益血,故有“暑天宜食生藕、秋凉宜食熟藕、生食宜鲜嫩、熟食宜壮老”的说法。
5.冬枣
立冬吃什么养生呢?吃冬枣最合适。冬枣是VC含量非常惊人的食品,每100克果肉当中,维生素C含量可以高达380~600毫克,是苹果的70倍之多,是柑橘的16倍之多,就连同样是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山楂也要甘拜下风。冬枣除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P,还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维生素E、钾、钠、铁、铜等多种微量元素,对于健全毛细血管、维持血管壁的弹性,抗动脉粥样硬化很有益;冬枣中还含有芦丁成分,芦丁是治疗高血压病的有效药物,故对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病症的防治有很大帮助。
6.鲫鱼
鲫鱼性温,味甘,能补脾益气、温中下气、利水消肿、补血通乳。鲫鱼含不饱和脂肪酸,常吃鲫鱼不仅能健身,还能减少肥胖,有助于降血压和降血脂,使人延年益寿。
7.生姜
生姜性热,味辛,有温暖、发汗、止呕、解毒、温肺等作用。
8.鲈鱼
鲈鱼含有丰富的、易消化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2、尼克酸、钙、磷、钾、铜、铁、硒等。中医认为鲈鱼性温味甘,有健脾胃、补肝肾、止咳化痰的作用。冬天,鲈鱼肥腴可人,肉白如雪,鱼肉细腻,是最好的品鲈鱼季节。
9.大白菜
大白菜性温味甘,入脾胃经。有温胃益气、驱寒防风的作用。对于胃脘冷痛,腹部怕凉,小腹疼痛,排便不畅有改善作用。
10.大葱
大葱味辛,性温,具有发汗解表,温中祛寒的作用。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发热寒战,头痛鼻塞,咳嗽,咳白痰,胸闷气短等呼吸道症状。
11.柚子
中医认为柚子味甘酸、性寒,具有理气化痰、润肺清肠、补血健脾等功效,是冬季养肺和缓解感冒后咳嗽的良好水果。柚肉中含丰富的维生素C以及类胰岛素成分,能降血糖、降血脂、瘦身健体、美肤养容,是医学界公认的最具食疗效益的水果。
12.栗子
栗子中含有大量淀粉、蛋白质、脂肪、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素,素有“干果之王”的美称,可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有益于人体健康。板栗坚实,生食难于消化,熟食易滞气积食,一次不宜多食。板栗有安肠止泻作用,便秘者忌食,否则会加重症状。
立冬吃什么好对身体有好处1.豆制品
豆制品及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铁、胡萝卜素、维生素、锌、硒等。有补虚清热、解毒、生津润燥、清热等功效。适用于消化不良、易感冒、营养欠佳的人群。
2.菌菇类
菌菇中的多糖类有明显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还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如银耳含有17种氨基酸、钙和各种维生素等,有滋阴润肺、生津养胃的作用;香菇、蘑菇所含的多糖类化合物有抑菌、预防佝偻病及贫血的作用。
3.山药
含有钙、磷、糖、维生素及皂甙等。有健脾补肺、固肾、滋养强壮作用。对平时脾胃虚弱、免疫力低下的人适用。
4.番茄
含有多种抗氧化强效因子,如其中含有的番茄红素、胡萝卜素、维生素E和维生素C,可提高免疫力,修补受损的细胞,保护细胞不受损害,并能降低儿童因严重腹泻而导致的死亡率。烹饪番茄时加少许橄榄油,可使番茄红素更多地被人体吸收。
5.枣
含有糖、钙、磷、铁、维生素C等,是“天然的维生素丸”。具有补益脾胃、养血安神、保肝、抗变态反应等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神疲乏力、易感冒的人群。
6.鹌鹑蛋
富含高质量蛋白质、磷、钙、铁等。具有补益气血、强身健脑等作用。适用于营养不良、易感冒的人群。
7.青鱼
青鱼肉中含有核酸及锌等微量元素。有补气化湿、养胃醒脾、增强体质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体弱多病的人群。
8.薏米
(公历6月5-7日)
螳螂生 始鸣 反舌无声
[宜]午睡、勤消毒,注意卫生
[忌]物品发霉,疾病传染
芒种的“芒”指麦类等有芒作物;“种”,则指谷黍作物的播种。这一时节,有芒的作物开始成熟收割,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到了播种的时候。如果过了这个时节再播种,作物的成活率就会大大降低。因此农谚中有“芒种忙忙种,一过白白种”的说法,所以芒种又有“忙种”的意思。
芒种前后,由于此时雨量增加,空气中湿度加大,各种物品容易发霉,因此这一时节又被称为“霉雨”季节。因此时正值梅子成熟之际,因此“霉雨”又被称为“梅雨”。同时,蚊蝇也开始大量孳生,各种疾病也更容易传染,因此五月又有“百毒之月”之称。由于端午节也在这个节气之内,端午前后,人们在门楣上悬挂菖蒲,为了就是避邪驱毒,以保平安。
在我国江西流传着一句谚语:“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说出了这个时节人的特点――懒散。因此,芒种时期要注意多做运动,以利于气血的运行。另外中午最好休息一会儿,以利于体力的恢复。
饮食方面,应坚持减酸增苦的原则。
黄梅时节家家雨,不妨借用五枝汤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客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宋代诗人赵诗秀的一首《约客》,把夏夜清悠寂寥的“闲散人”刻画地入木三分。每当读到这首小诗时,那恬淡的心境总让我忍不住默然微笑。
《约客》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在“梅子时节”,这一时节一般是从六月上旬到中旬“入霉”,七月上旬到中旬“出霉”。出霉后也就标志着盛夏的开始。有的说法认为“梅雨时节”是从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入霉,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霉。不管哪种说法,梅雨一般都在芒种节前后。
我国南方曾流行着一句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无日头”就是不见日光的意思。这一时期天气阴雨连绵,有时一下就是一星期。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有些年份就会出现“空梅”。所谓“空梅”,就是在这一时节本该下雨时却不下雨,结果造成旱灾。但这种情况是很少的。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道:“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莓也。”梅雨时节,由于阴雨连绵,湿度很大,衣物、书籍等也都生出了霉菌。人体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南方多雨极易引起脾湿,脾主肌肉,四肢也会困倦无力,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健脾祛湿。由于这个时候极易出汗,为了防止湿邪入侵,被汗水阴湿的衣物一定要及时更换,并经常冲澡。冲澡可使皮肤毛孔舒张,有利于“阳热”的发泄。但中国有句老话叫“汗出见湿,乃生痤疮”,因此出汗时不能立即洗澡。还有人在大汗淋漓时喜欢用冷水冲澡,这样会使寒邪趁机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黄帝内经》认为,养生就要“顺四时,适寒暑”,我们的养生方法也应根据芒种所特有的气候特点而制定,首先就得做到凉血祛湿。
祛湿大家已经很清楚了,为什么还要做到凉血呢?因为此时气温高,地气热。大家可能有种感觉,就是夏天连大地都“蒸得慌”,这就是地气热的一种表现。人的脚是踩在大地上的,就像植物的根扎入泥土中一样,因此与大地是同气相求,这样就会出现血热。所以这一时节,我们得吃一些凉性的食物。中医认为瓜类大多属于冷凉性的食物,如黄瓜、丝瓜、南瓜、西瓜等既能清暑又能祛湿,还可解毒凉血,比较适合这个节气食用。
除了饮食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药浴。许多人可能对这种保健方法有些陌生,其实药浴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早从周朝开始,就已经流行香汤浴了。著名爱国诗人屈原曾在诗中写道“浴兰汤兮沐芳华”,来表明自己的品行节操。这里的浴兰汤指的就是今天的药浴了。到宋明年间,这种药浴方法传入民间,于是出现了专供人洗芳香浴的“香水行”。药浴不仅可以祛病,每次洗完之后还会令肌肤生香,精神振奋,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追捧。
药浴与我们现在的桑拿、温泉浴不同,它是根据人体疾病加入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的。因为皮肤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它有分泌、吸收、排泄的功能。药浴法就是通过温水的浸泡使药物通过皮肤直接被身体吸收,从而达到祛病健身的效果。
药浴的形式比较多,全身洗浴称为“药水澡”,局部洗浴有“烫洗”、“熏洗”、“足浴”等。这里给大家介绍的“五枝汤”是全身浴,也就是“药水澡”。取槐枝、桃枝、柳枝、桑枝各一把,麻叶250克。将上述药物用纱布包好,然后加10倍于药物的清水浸泡半小时,以使药物充分溶解。然后再将以上混合液倒入锅中煎,煎煮时间大概在20分钟。之后将煎煮的药液倒入浴池的清水中,就可以洗浴了。
《滇南本草》认为,槐枝可“洗皮肤疥癞,去皮肤瘙痒之风”。桃枝可以活血通络,并对风湿关节痛、腰痛有效。柳枝有祛风、利尿、消肿之功。桑枝则可以祛风湿、利关节、行水气。《本草备要》认为,桑枝得槐枝、柳枝、桃枝洗遍身痒。麻叶则有解痛、利尿作用。五种药材相互搭配,便可起到疏风气、驱瘴毒、滋血脉的效果。每周洗上两次五枝浴,对身心健康是极为有利的。
我们在称赞名医时往往会用到“药到病除”这个词。其实有时药不到,病亦除。中医博大精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无形财产,只有懂得挖掘之人,才能从中得到无穷的宝藏吧!
中午眯一会儿,不怕“夏打盹”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一到夏天,人们总感觉头脑昏昏欲睡,一点精神都没有。我们前面说过,芒种时我国南方进入“梅雨”,北方的降水量也开始多起来。湿邪弥漫,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离湿热之气。脾又主肌肉,脾被湿邪所困,四肢就会倦怠,人也会感到浑身乏力,头脑不清楚。所以夏天经常感到困倦也就不足为怪了。
“夏打盹”在医学上被称为“夏季倦怠症”。现代医学认为,夏季气温升高后,皮肤的血管和毛孔扩张,这样皮肤的血流量就会大增,供应大脑的血流量就会减少。大脑为了自保,就会降低兴奋性,人就易产生困倦。此外,由于新陈代谢的速度也会加快,对氧的消耗也大增。大脑在缺氧的环境下工作效率就会降低,从而使人体感到困乏疲倦。
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累了要吃饭,困了自然就得休息。所以对于夏日经常感到困倦的人来说,中午小憩是个不错的办法。咱们中国人一般都有“午休”的习惯,中午“眯”上一会儿,就会感觉轻松许多,其实这与人体自身的规律是息息相关的。按照中医子午流注的观点,中午11点到下午13点为午时,此时气血流注心经,为人体“合阳”之时。午时属马,大家应该知道,农人在拉磨时一般用驴不用马,为什么这样呢?因为马的性子很烈,您若给它一鞭子,它会一直跑下去,一直跑到死为止。所以马是用来上战场的,因此才有了“马革裹尸”这个成语。而驴就不一样了,您只要哄着它,它就干活,它上不了战场但是拉得了磨,于是驴就被用来做家庭苦力了。
有道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所以马是用来养的。若是战马都养不好,这仗肯定打不赢。那么如何养呢?最好的办法就是睡觉了。
国际睡眠专家锹曼特曾将午睡比喻为身体的“剂”,生命的“加油站”。这是因为,夏天人体为了御暑,气血都跑到外面来了,大脑的供血量就会减少。再加上一个上午的紧张工作,身心需要充分的休息才能复苏。而中午适当的小憩便可使大脑得到休息,气血得到回流,从而迅速消除疲劳症状。因此可以说,午睡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
但午睡也是有些讲究的。一般认为,午睡时间以少为宜,最少20分钟,最多也不宜超过1小时。如果睡得时间太长,就会影响晚上的睡眠,这样反而不好了。如果想使午睡达到最好的养生效果,需有两个条件,一为静,二为凉。“静”就是安静,开着电视听着音乐睡是不行的。周围汽车笛声嘈杂也不行。但是虫鸣、鸟鸣却不用避,因为这些均为大自然的声音。“凉”是指清凉,但并不是要您在睡觉时开着空调。实际上,睡觉开空调是养生的大忌,这样会使寒邪趁机侵入人体。这里的凉是自然的清凉,但注意不要吹过堂风,那样对身体也是极为不利的。还有就是,吃过饭后不要立即午睡,最好等吃下去的东西都消化了再休息。对于时间比较紧张的上班族来说,中午可以先睡一会儿,然后再吃饭,这样既可以休息好,又不至于影响到健康。
此外,还可以通过饮食来调节“夏打盹”的状况。我们说过,夏打盹与脾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平时可以多吃一些具有健脾祛湿效果的食物。比如山药薏米粥、莲子粥、扁豆、荷叶茶等,都有清热化湿的效果。胃口调理好,就会精神百倍,也就不容易瞌睡了。
“夏打盹”是人们在夏季常见的一种生理现象,所以不必太过担心。芒种的养生特点就是做到精神放松、适当午休、饮食清淡,这样对于应对夏打盹是极为有效的。
防治空调病,多备藿香正气水
过了芒种,不仅雨水多起来,气温也升高了不少。那炎炎的太阳让人恨不得天天待在低温的冷气环境里。办公室有空调,坐车开空调,空调是“清凉的使者”,同时也是“健康的杀手”。待在空调环境里过久,就会产生头晕、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如果衣着过于单薄,还会引起关节酸痛、颈肩麻木等症。这在医学上称为“空调综合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空调病”。空调病的实质是我们的身体长期吹空调所导致的机能衰退。
人为什么会产生空调病呢?中医认为,大自然年复一年重复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规律。“阴阳四时,万物之始终,顺之则治,逆之则乱”,人与天地相合身体才能健康。夏天天气热,人的阳气都是浮越于外的,气血也是向外走的。空调虽然给我们营造了一个人工的低温环境,但寒为阴邪,这样人体浮越于外的阳气就极易受到损耗,从而出现一系列脾、肾阳虚的症状,如关节酸痛、颈僵腰痛等。
空调病虽不是大病,但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那么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预防空调病呢?有些人想出一个办法,那就是吹空调时盖条被子。其实这是一种误区,盖被子防的是冻而不是病,这种预防办法纯粹就是徒劳。
导致空调病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寒邪入侵,所以治疗时需从此处着手。中医在治疗空调病时经常采用“疏散外寒,清化内湿”的方法。说到疏散外寒,许多人会想到生姜。平时我们感冒了,喝些生姜红糖水发发汗马上就能好起来,就是因为生姜有驱寒的功效。那么生姜治疗空调病有没有效果呢?答案是肯定的。
中医认为,生姜具有三大功效,即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我国古人对生姜的祛病功效早就认识到了。南宋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姜能通神明,去秽恶,帮不撤。”而且生姜的服用方法也没那么严格。李时珍就认为“姜,辛而不劳,可蔬,可和,可果,可药”,民间甚至有“朝含三片姜,不用开药方”的说法。在空调房里待得太久,体内的寒气就会偏重,这时就可以吃些生姜。我们在吃完姜后总会感觉浑身火辣辣的,其实这就是生姜发汗解表效果的一种体现。发出的汗不但可以把体内的病毒赶出,也会连寒气一起带走,所以由寒邪导致的一系列不适症状也就消失了。不过由于空调病导致的症状不同,在服用生姜时也应用不同的方法。
比如说有些人晚上开着空调睡,早上起床后经常会感到胃部不适,腹部隐隐作痛。这时可以喝一碗姜枣茶。具体做法是:取生姜一块,切成细丝,然后与5枚红枣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为什么要加入大枣呢?因为大枣性温,可以补益脾胃,再加上生姜可以驱寒,两者搭配,效果更加显著。
还有的患者吹空调久了会感觉四肢酸痛。这时可以煮一锅热热的姜汤,然后用毛巾浸水,趁热敷于患处。或者用姜汤洗手或泡脚,也可以起到活血、驱寒的效果。如果吹空调吹得感冒了,这时来一碗生姜红糖水,发发汗就好了。
除了生姜外,平时还可以多备些藿香正气水,对预防空调病也有较好的效果。藿香正气出自宋代医书《和剂局方》,是古代的经典秘方之一。藿香正气水主要由藿香、苍术、陈皮、厚朴、白芷、茯苓、大腹皮、半夏、甘草、紫苏等组成。藿香、紫苏、白芷等有解表的功能,可以直接攻击“风魔”;茯苓、半夏等有祛湿的效果;大腹皮、陈皮、厚朴等则可以理气。所以,此药对外风、气郁引起的疾病都有效,治疗空调病效果很好。
不过藿香正气水的口感差也是出了名的了,喝下去喉咙里会有一种火辣辣的感觉,“良药苦口”真是一点不假。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服用时可以兑入适量的热水,这样口感就没有那么差了。之后不可再吹空调,要避风,等到身上微微出汗时就可以了。另外也可选用藿香正气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如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软胶囊等。“丸”在古代有“缓”的意思,所以相对于藿香正气水来说,藿香正气丸的药效比较缓和。“散”就是药面,特点就是挥发快,不宜保藏。而胶囊制剂无论是从口感还是保存来看,效果都会更好,平时可以经常备些在身边。
虽然说藿香正气水治疗空调病的效果很好,但“是药三分毒”,并不适合长期服用。所以最关键的还在于少吹空调。有道是“心静自然凉”,只要学会给急躁的心情降降温,夏天也就没那么难捱了。总之,不要为了图一时凉快而损坏了健康,那样真是得不偿失了!
芒种时节,防止传染病
如果问起在疾病中什么病最可怕,相信不少人首推传染病。的确,传染病的厉害之处便在于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便被传染上了疾病,您说冤不冤啊?
尤其是在芒种时节,天气变热,湿气也越来越重了,这个时候正是蚊虫猖獗的时候,特别容易感染传染病,所以五月又称为“百毒之月”。其中最毒的五种动物便是毒蛇、蝎子、蜈蚣、守宫(壁虎)以及蛤蟆。
相传在古代的时候,为了驱寒蚊虫以及辟邪驱毒,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悬挂艾草,所以古称五月为“蒲月”。在农村,更有一种“送蚊”的习俗,就是把一把燃烧的稻草在屋子和院落的每个角落都熏一熏,然后将烧过的稻草连同纸钱一起带到郊外,丢在路旁,人们相信这样就可以将蚊虫驱赶出家门了。
言归正传,传染病又叫做戾气、杂气,主要是由于气候环境因素、人体内在隐私和戾气、时行之气共同作用的结果,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常说的邪气。五六月份,天气炎热,各种病毒都会隐藏在空气、甚至蚊虫中,一不小心被人感染了,就很容易引起病症。
其实关于传染病,700多年前的周代就开设了“司(),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疫”(《周礼》)。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是这样描述传染病的:“其病与时气、温、热等病相类,皆有一岁之内,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风疾雨,雾露不散,则民多疾疫。病无长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厉之气,故云疫疠病。”也就是说,传染病常常与节气不和等环境有很大关系。依据当时的医疗条件,是这样解决的:“此病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故须预服药及为法术以防之。”
曹植曾经在《说疫气》记载了“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描绘了当疫病流行的惨状,并明确指出“疠气流行”,并非“鬼神所作”,而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所致。
先不去理会我们古人是如何对付传染病的。现在对于我们来说,预防传染病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中医非常重视饮食卫生、环境卫生,认为只有内外整洁,没有污秽之气,才会远离传染病。像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果子落地经宿,虫蚁食之者,人大忌食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勿食生肉,伤胃,一切肉唯煮烂。”又说:“常勿唾地”,即告诉人们要养成不随地吐痰的习惯。其实这一切都是从根源上杜绝传染病。而现在流行吃野味,像老鼠、蛇,甚至一些我们不曾当过食物的动物都进了人们的嘴,其实这就为传染病的到来提供了渠道,如前几年的非典不就是因人们吃果子狸这些野味儿造成的吗?
因此,在饮食上,一定要注意卫生,尤其是在这个时节,动物活跃,千万不要因为猎奇而丢了我们的健康。
其实在古代,尤其是在春末夏初的时候,对于蚊虫,人们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案,像烟熏,也就是将艾、苍术、雄黄、木鳖子等药单独或者混合燃熏。在《琐碎录》中就有一首驱虫诗:“木鳖芳香分两停,雄黄少许也须称,每到黄昏烧一柱,安床高枕至天明。”而现在,人们常常会选用杀虫剂,其实这些都属于化学药物。虽然效果不错,但对人体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不妨也选择艾熏。
除此之外,经常洗澡也是远离传染病的好方法。我们知道,如果不经常洗澡,不少细菌就会在人体占地为王,从而为病邪产生奠定基础。所以说,讲卫生也是预防传染病的最简单的方法。
中医讲要治未病。意思就是,在疾病来临之前先好好巩固自己的正气,让所有的邪气都无法靠近。我们知道,在古时候守城池时,如果城池坚固,易守难攻,那么无异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在没生病之前就把那些威胁我们的隐患都除掉了,自然也就会“固若金汤”了。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就是,只要正气充足,任何病邪都休想干扰我们的身体。
那么该如何治未病呢?其实就是养生。按照四时的规律来养生,春天该生的时候就生,夏天该长的时候就长,秋天就收,冬天就藏。而芒种时节正处在夏天,那么我们就该让自己身体的阳气好好地“长长”。因为这个时候湿气比较重,那么祛湿健脾就是这个时节最好的养生,多吃一些含山药、薏米、茯苓等食材的食物,如山药粥、薏米粥等,从而让我们的身体“干干净净”。再则,因为夏天有暑热,您也可以在快熬好的粥(如薏米粥)中加一点荷叶,这样不仅可以健脾祛湿,还增加了清热祛暑、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
夏至气温高,“三高”老人警惕“热中风”来闹
我们都知道,现在坐落于北京安定门外的地坛,是明清皇帝夏至祭祀皇地神的地方。其实,古代之所以祭地,是因为人们为了改变阳盛阴衰的结构,达到阴阳调和、消灾解难的目的,而且,一般会借助阴性的物质进行祭祀。按照阴阳观念,北方属于阴位,于是皇帝会率领群臣到城外北郊祭地,祭地的贡品也多为猪牛羊三牲,祭祀完毕了会将贡品埋于地下。
之所以借助阴性物质,是因为夏至为一年中阳极阶段及气升之极的时期。这个时期,酷热多雨,空气湿度大,如果不能顺应季节气候的变化,体内阴阳失调,很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热中风”就是其中一种。中风不仅会发生在气温低的冬季,夏季也是中风的高发季节。因此,这一节气我们,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的“三高”老人一定要警惕夏季的“热中风”。
老年人这个群体本身特殊,他们体内水分相对较少,如果夏季再加上出汗,更容易损耗阴津,这样心火炽盛,肾阴不足,“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阴陷于下,而阳泛于上,以致阴阳失相,精气不交,所以忽而昏愦,猝然仆倒……”另外,《景岳全书・非风》中指出“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而空调、电风扇以及生冷食物又会损伤人体的阳气,这些都会增加发生中风的机会。总之,中风病症无论病因如何,都是气血相搏,血气留滞于脑,经气淤滞,导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阴阳互不维系所致。
对于老年人,家属一定要注意:一般来说,头昏、头痛、半身麻木酸软、肢体无力、视力模糊、频繁打哈欠等都是中风前的症状,俗称小中风。您千万不要以为这只是单纯的感冒或者疲劳引起的,而应该及时就医,以免造成更大的危害。很多人就是因为中风诊治不及时,导致瘫痪,甚至出现生命危险。
夏天补水是预防热中风的关键。老年人生理反应迟钝,身体脱水时可能也是“后知后觉”,所以,“不渴也要常喝水”,采取少量频饮的原则,多喝白开水。除了多饮水之外,还可以喝汤。俗话说“不会吃的吃肉,会吃的喝汤”,夏季煲解暑汤对身体再好不过。我们这里向您介绍一款做法简单又清热解暑的靓汤――冬瓜荷叶汤。准备冬瓜500克,新鲜荷叶一张。将荷叶清洗干净,切成丝,然后把冬瓜去皮、去瓤及籽,切成块状,再把荷叶和冬瓜一起放入汤锅中,加5碗水,先用大火煮沸,之后再改用小火熬煮一会儿,煮好之后,再放入食盐等调味品即可饮冬瓜汤,吃冬瓜肉。
冬瓜,性味甘淡,凉,入肺、大小肠、膀胱经,功能利水消痰,清热解毒;荷叶,性味苦涩,平,入心、肝、脾经,功能清暑利湿,二者搭配,可以清热解暑,利尿除湿,生津止渴。民间,人们经常用这道汤来治疗暑期口渴心烦、肺热咳嗽、口疮等症。
另外,也可以喝点绿豆汤,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像新鲜蔬菜、水果、鱼和豆类食物,醋、山楂也是能降血脂、软化血管,对老人夏季养生非常有帮助。
夏季防中风也可以找穴位,手厥阴心包经上的中冲穴,就有苏厥开窍、清心泄热的功效,是为常用穴之一。如果搭配内关穴、水沟穴,还能治小儿惊风、中暑、中风昏迷等。人的五指对应五脏,《幼科推拿秘书》载:“大指属脾土,脾气同于口,联络于大指;食指属肝木,肝气通于目,联络于食指;中指属于心火,心气通于耳,联络于中指……”中冲穴就位于中指指尖上,如果疾病不适使心脏受不了时,这个人对疼痛感格外敏感。掐按它,可以治老年人便秘,另外还能起到醒脑提神的功效。
用左手手指甲掐按或者直接用左手指揉捏右手上的中冲穴,时间约1分钟即可,然后再换右手同样手法按摩左手上的中冲穴,时间也是1分钟,按摩完毕之后,对比一下哪只手痛感明显,哪边明显就再按哪边,直到痛感相同即可停止。
按摩中冲穴,可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它是心包经的井穴,可以保护和辅佐心脏部分功能,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因此,按摩它能够调理气血,气血顺畅了,才能各司其职,各守其位。冲,本身有冲射之意,体内心包经的高热之气都由此冲出体表,这也正是它得名的原因。
对于中风、虚脱等突发性疾病导致人突然昏厥时,也不要惊慌,掐住患者手掌虎口位置的合谷穴,持续2-3分钟,昏厥就能很快消失。头顶部的百会穴及足底心前1/3处的涌泉穴,也可令患者尽快苏醒。
为了保险起见,老年人“保驾”药物也是不能少的。要定期去医院检查血压,化验血脂、血糖、血黏度,天气炎热时,需要靠降压药和降脂药来改变血液内环境的,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以免发生意外。
痱子恼人,消除暑热痱毒
痱子是炎热夏季最常见的一种皮肤急性炎症。在古代,痱子就是痱疮。《圣济总录》载:“汗出见湿,乃生痤痱,盖热盛汗出,阳气发泄而腠理疏,反以寒水洗浴,则热气内郁于皮腠之间,轻则为痱,重则为痤也,世俗通谓之痱子疮,其状皮肉如毫针所刺,遍体细疮如麸片,愈而复发者是也。”也就是说,外界气温高,湿度大,人体出汗过多而不易蒸发,堵塞了毛孔,汗液滞留在体内就产生了我们所说的痱子。与此同时,热盛汗出,很多人再以冷水洗浴,毛孔突然紧闭,而使热气滞留在皮肤之间,也容易得此病症。痱子刚开始,可能表现为针尖大小的红色斑疹,接着会出现成群红色的小丘疹或小水泡,而痊愈再次复发者的症状也如此。
痱子多发生于人的颈部、胸部、背部、腹部,甚至肘窝,女性下方以及小孩子头部、臀部。如果您的症状轻的话,可以擦拭一些痱子粉,注意勤洗澡、勤换衣服就能很快治愈,并且随着天气转凉,数天之内也会消退,之后可能会留有轻度脱屑的症状。长了痱子后,由于有瘙痒、刺痛灼热的感觉,因此常使人烦躁不安,甚至影响睡眠。并且,对于婴幼儿,或者是长期卧床、过度虚弱的患者必须得引起注意,因为无法正常清洁皮肤,加上本身抗病能力差,手抓破了身上的痱子,会发生感染而出现脓疱或热疖,这就是“痱毒”。痱毒发生之后,可能局部会发红、发肿,甚至化脓溃烂,还伴有发热以及周围皮肤淋巴结肿大,严重者可能导致脓皮病。痱毒如果治疗不及时,有可能继发肾炎,甚至引起败血症而威胁到生命。所以,一旦患病,千万不要用手抓,也不要用热水烫、肥皂水洗,以防发生痱毒。多喝绿豆汤,常吃西瓜、冬瓜等有清暑利湿作用的食物,均可有效地预防痱子、痱毒的发生。
广东一带的民都知道不少关于乞巧节的传说,也就是现在传统七月七情人节。相传,到了那天,织女会在银河洗头沐浴,然后才去与牛郎相会。而傍晚时分,银河的仙水会流到人间,与西江河水并流。因此,当地的、少女们会停止一切活计,到西江河里洗头沐浴一天,之后可以滋润皮肤,不生热痱疮疖,哪怕是身上已经有热痱疮疖的,经此一洗也会消失。当地人相信,洗了银河水可以身心健美,延年益寿,得到幸福。
银河水洗澡去痱子有点玄乎,但是用艾叶洗澡,民间确实有此法。早在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叶的疗效与用法。在我国盛产优质艾叶的湖北蕲州等地,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孟子也说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叶的功效不一般。假若把杏说是“中医之花”,那么,艾叶绝对算是“中医之草”了。
您可以去中药铺买50克干艾叶,然后准备几片生姜,一起熬煮大半桶水,待水温适中时可倒入浴缸中泡澡,能够解毒止痒、振奋精神、治疗痱子。前几年非典流行的时候,很多人使用艾条燃烧的烟进行空气消毒预防,这在南阳市国草科技开发公司举办的有关艾草(叶)的专题研讨会上,被多位中医药专家认可此法有一定科学道理。
另外,用艾叶水煮鸡蛋,不仅美味,也能治病。准备艾叶10克,干姜15克,鸡蛋2个,红糖适量。然后艾叶洗净,干姜切片,连同鸡蛋一起放进锅里,加适量清水,用文火把鸡蛋煮熟。待鸡蛋煮熟之后,剥壳,再放进艾叶水里煮10分钟,加入红糖即可。艾叶增强人体抵抗力,加鸡蛋和红糖,则能补血活血,扶正祛邪。同时,经常痛经的妇女吃了,能暖气血温经脉。
其实,食盐和苦瓜也能助您去痱子。洗澡之后,不要擦干水分,也不要立即在身上涂抹痱子粉,以免阻碍肌肤呼吸。您可以利用这个空挡再准备半桶水加点食盐,然后用纱布蘸取盐水,轻轻拍打在有痱子的地方,最后再用清水洗干净,每天一次,很快就能见到效果。由于小孩肌肤娇嫩,可以不采取食盐的方法,用苦瓜也一样。将新鲜苦瓜切成片,然后用带汁的苦瓜片在痱子处轻轻擦拭,早晚各一次即可。夏天来临之际,把苦瓜作为一道菜常吃,也能消暑利湿,增进食欲,对预防痱子的发生也起不小的功劳。
痱子不再让人恼,找对方法功劳大。
夏季清补:先清解,后补益
饮食调养在养生中一直占很重比例,夏至也同样如此。我国北方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南方有夏季“秤人”验胖瘦的习俗;另外,有些地区,人们为了防疰夏,须到外婆家吃腌肉;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舅家吃饭,舅家必备苋菜和葫芦做菜。总之,人们认为夏季吃了这些食物,腿脚才会有力气,身体才会健康。可见,夏季进补很有讲究。
有人认为,夏季炎热,不宜进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中医根据不同性质的食物或中药将进补分了4种:平补法、清补法、温补法以及峻补法。其中,夏季宜选用清补法养生,它既能生津液,又能消渴解暑,补充身体不足。所以说,不是只有大鱼大肉、人参、鹿茸等大补才是补。当然,补身体应因人而异,老年人身体机能减弱,的确不适合进大补,但是,对于有些人身体虚弱,其实是可以适当进补一些鱼肉、西洋参等。
结合自身体质,选择适合的食物,注意起居作息,就能减少暑热给我们带来的不利。夏天之所以强调“清补”,是因为这个时节,气候炎热,阳气蒸腾,人体新陈代谢正处在旺盛时期,身体经常会入难敷出,脾胃虚损,如果突然大补,只会加重脾胃的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而出现腹泻、腹胀、厌食等症状。清补,其实就是给肠胃一个渐渐调整、适应的过程,让身体真正做到吸收和消化。另外,所谓“清”,是要先把体内的有毒有害物质、油腻物质等清除,保证全身畅通的情况再“补”,这样才会发挥最大作用。可见,清补是坚持“先清解,后补益”的原则。其实,不管吃什么东西清补,都应该以调理脾胃为先,如夏天可以多吃点绿豆、薏米、小米等,清除体内湿热,注意补气生津,从而达到阴阳平衡。
夏季消暑清补,鸭肉为上。它不温不热,能够去热清火、消暑滋阴、健脾化湿,常食能驱除暑热带来的不适。《日用本草》记载:鸭肉可“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解水,养胃生津”。而鸭汤又是做鸭的最佳烹饪方式。煲汤时,放适量海带,可软化血管,降低血压,对老年人身体有好处;想治老人痔疮流血,则可以在鸭汤中搭配竹笋,或者在鸭汤内放入芡实、薏苡仁,也可以加入冬瓜、莲藕,可补益虚损、滋阴健脾;老年人若出现脾虚水肿、大便燥结、糖尿病、慢性肾炎、浮肿等病症,则可以用肥鸭做汤,效果不错。
这里教您一道保健菜――冬瓜水鸭汤。需要1只水鸭,冬瓜、葱、料酒、姜等调味品适量。首先将鸭去毛去内脏,冬瓜连皮切成块状,然后将葱、姜、料连同主菜一起放入锅里加水,用大火把水烧开,改小火煲2个小时左右,加入食盐即可。常吃,能清润消暑,利水祛湿,健脾开胃,滋补养颜。
除了鸭肉,绿豆一直是夏季清淡饮食的主要滋阴食物。它性寒,味甘,能清热解毒,利尿消肿。酷暑盛夏,喝点绿豆汤,可消暑解渴。如果误食有毒食物时,绿豆还可用来解毒。炎热季节可以吃点绿豆芽,对身体也是很有好处的。熬一锅绿豆粥,全家人老少皆宜。准备绿豆3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将绿豆、粳米洗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先用大火烧沸,再用小火煮熬成粥。将冰糖加入粥内搅拌均匀即成。绿豆粥不仅可清暑生津、解毒消肿,还能滋补保健以及解暑解渴,预防中暑。
夏时心火当令,五行有“心火过旺则克肺金”之说,因此,《金匮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说法,而味苦之物能助心气而制肺气。苦瓜是败火能手,同时,清苦入胃,养血益气、补肾健脾,还能滋肝明目。刚吃的时候,可能觉得很苦,但是吃后会有苦中带甘的回味。凉拌苦瓜丝做法简单,您不妨试试!先将新鲜苦瓜对半切开,去瓤,切成细丝,然后用开水将苦瓜丝焯透,放在碗里,如果怕苦,可以先用食盐腌渍一会儿,然后倒掉多余的水,再放入酱油、豆瓣酱、蒜泥、白糖、味精拌匀,淋上麻油再次拌匀即成。
在宁波,苦瓜素有“菜中君子”的美称,出于爱屋及乌的心理,苦菜在当地相当盛行,除了苦瓜之外,还有苦笋、苦丁茶等。夏天常食苦瓜菜肴,可以调和脾胃,清除疲劳,醒脑提神,对胃肠道疾病以及中暑等疾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虽然说是清补,但并不是要您一味追求绝对的“清”、“素”,有些人只吃蔬菜水果也是不科学的。为了身体营养均衡,您还可以摄入适量瘦肉、鱼、蛋类、海鲜等食物。这样,解热消暑的同时,还兼顾到身体的补养,从而真正增强自己的抗病能力。会生活,先学会吃,不是山珍海味也一样可以养出健康的人。
睡觉一样有学问,夏日提倡“子午觉”
天渐渐热起来,睡眠不好的人也多了:睡不着,或早醒,或梦多易醒。俗话说:“每天睡得好,八十不见老。”夏天睡眠质量不好,还会导致秋、冬季节体质下降。因此,保证夏季睡眠,是相当要紧的。那么,在夏季,该如何来弥补自己的睡眠不足呢?子午觉可说是补充睡眠不足的不二法则。
那什么是“子午觉”呢?“子午”按照旧时计时法,“子”是指夜半,夜间23点到凌晨1点之间。而“午”是指正午,它是白天11点到13点的时间段。《黄帝内经》中睡眠理论认为,子时是阴气最盛、阳气衰弱之时,“阳气尽则卧”,因此,这个时候最适合睡眠,且最能养阴,睡眠效果也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午时是人体经气“合阳”的时候,此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阴气尽则寐”,如果感到疲倦或是睡眠不足,不妨在中午休息半个小时,但不能过长,以免扰乱人体生物钟,影响晚上睡眠。这样一觉醒来,工作效率也会跟着提高,从这里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子时大睡,午时小憩”。《红楼梦》第二十回中描写了一个场景,说是宝玉在林黛玉房中说耗子精,宝钗撞来,讽刺宝玉元宵不知“绿蜡”之典,三人正在房中互相讥刺取笑。宝玉正恐黛玉饭后贪眠,一时存了食,或夜间走了困,皆非保养身体之法;幸而宝钗走来,大家谈笑,那林黛玉方不欲睡,自己才放了心。可见,午饭后贪眠不可取。
古人把“三寒两倒七分饱”称为养生之道的三大法宝,其中的“两倒”就是指要睡好“子午觉”。中医讲,子时是人体气血流注胆经,胆经最旺的时候,胆为肝之余,肝藏血、藏魂,又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如果这个觉睡不好,肝不藏血,血不归经,第二天人就会看上去无精打采,脸色暗淡无光,还容易长皱纹、痤疮等。在夏至,“长”便是“收”,它虽是阳气最旺的时节,但是,最高点也意味着将开始下降,古有“夏至一阴生”的说法,此时,人体气血流注心经,心主血脉,藏神。而现实生活中,好多人中午强行驱逐睡意,继续工作,这样难免耗损心血,心火上炎,导致心烦失眠,夜晚睡不着。
其实,对于人体阳气的收藏和蓄养这是大忌。午时不小憩、子时不大睡,不仅严重影响工作和学习,而且很容易导致高血压、肝炎、皮肤病等症。也许有些年轻人会说,虽然我作息不正常,但是白天精力还是很旺盛,其实,这些精力都是“借来”的,“寅吃卯粮”只是在透支体内储藏的能量。
所以,我们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睡觉习惯。睡得晚,可以在白天把闹钟提前一个小时,这样不论是晚上睡觉,还是早上起床都能够提前一个小时。经过慢慢地适应,也会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想要达到“子午觉”的养生状态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