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材料科学

材料科学

时间:2023-05-30 10:08: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材料科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材料科学

第1篇

2.金相学史话(2):β-Fe的论战郭可信,GUOKe-xin

3.抗菌、消臭功能纤维的研究进展(1)——机理与前景材料科学与工程 萧耀南,曾汉民,XIAOYao-nan,ZENGHan-Min

4.La-Gd-Ca-Mn-O的磁性、电性和磁电阻效应刘宜华,岳龙强,徐丽,黄佶,季刚,王成建,张汝贞,胡季帆,梅良膜,LIUYi-Hua,YUELong-qiang,XULi,HUANGJi,JIGang,WANGCheng-jian,ZHANGRu-zhen,HUJi-fan,MEILiang-mo

5.银钠米粒子/二氧化钛复合薄膜的溶胶凝胶法制备及其光学性质的研究赵高凌,韩高荣,ZHAOGao-ling,HANGao-rong

6.Bi3+、Ce3+离子极大增强铁石榴石磁光法拉第效应微观机制研究黄敏,赵渭忠,张守业,HUANGMin,ZHAOWei-zhong,ZHANGShou-ye

7.硼掺杂对非晶硅薄膜微结构和光电性能的影响张溪文,沈大可,韩高荣,ZHANGXi-wen,SHENDa-ke,HANGao-rong

8.金属注射成形蜡基粘结剂的研究李笃信,黄伯云,曲选辉,李益民,林健凉,LIDu-xin,HUANGBai-yun,QUXuan-hua,LIYi-min,LINJian-liang

9.温压技术中的致密化机制李元元,项品峰,徐铮,倪东惠,吴苑标,LIYuan-yuan,XIANGPin-feng,XUZheng,NIDong-hui,WUYuan-biao

10.温压法制备铜铅轴承合金的研究程继贵,夏永红,CHENGJi-gui,XiaYong-hong

11.包覆型纳米SiC-Al2O3水悬浮液流变特性研究张巨先,高陇桥,ZHANGJu-Xian,GAOLong-qiao

12.CVD金刚石薄膜二次形核机制的研究黄元盛,刘正义,邱万奇

13.涂层梯度液相烧结的扩散与输运动力学分析邱长军,刘瑞林,刘兵

14.不同温度下Ag/Cu复合界面的扩散处理陈燕俊,孟亮,周世平,杨富陶,林德仲,CHENYan-jun,MENGLiang,ZHOUShi-Ping,YANGFu-tao,LINDe-zhong

15.MSb2型金属间化合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蒋小兵,赵新兵,张丽娟,曹高劭,周邦昌,邬正泰,JIANGXiao-bing,ZHAOXin-bing,ZHANGLi-juan,CAOGao-shao,ZHOUBan-chang,WUZheng-tai

16.氢对位错运动的影响刘白,LiuBai

17.土壤盐浓差对碳钢/铝合金电偶腐蚀行为影响孙成,李洪锡,张淑泉,高立群,黄磊,SUNCheng,LIHong-xi,ZHANGShu-quan,GAOLi-qun,HUANGLie

18.表面光电压法研究抛光硅片制造中铁沾污的来源罗俊一,沈益军,李刚,刘培东,张锦心,包宗明,黄宜平

19.纺织纤维表面的X光电子能谱研究袁骏袁骏,YUANJun

20.用交流阻抗法研究碳纤维混凝土导电性陈兵,姚武,吴科如,CHENBing,YAOWu,WUKe-ru

21.MgO-SiO2-ZrO2-C系复合材料显微结构及其抗蚀性研究王立久,谢风琴,尚洁,WangLi-jiu,XIEFen-gin,SHANGJie

22.2,5-二烷氧基取代聚对苯撑热性能研究王海侨,刘艳林,曾繁涤,WANGHai-qiao,LIUYan-lin,ZENGFan-di

23.NiFe2O4纳米晶的制备及表面效应对其比饱和磁化强度的影响方道来,郑翠红,朱伟长,晋传贵,FANGDao-lai,ZHENGCui-hong,ZHUWei-chang,JINChuan-gui

24.低电阻率Si-C-O纤维制备——聚合物原丝的不熔化处理刘军,冯春祥,宋永才,LIUJun,FENGChun-xiang,SONGYong-cai

25.锡酸四丁酯[[Sn(OBun)4]水解缩合实验研究郭玉忠,黄瑞安,王剑华,GUOYu-zhong,HUANGRui-an,WANGJian-hua

26.硬脂酸凝胶法制备CeO2纳米粉体董相廷,麦世坚,张伟,刘桂霞,孙晶,洪元佳,刘景和,洪广言,DONGXiang-ging,MAIShi-jiang,ZHANGWei,LIUGui-xia,SUNJing,HONJGYuan-jia,LIUJing-he,HONGGuang-yuan

27.泡沫陶瓷制备工艺的探讨任雪潭,曾令可,王慧,RenXue-tan,ZENGLing-ke,WANGHui

28.C6A4MS与C11A7.CaF2的共存与转化关系研究马德伟,杨利群,徐先宇,MADe-wei,YANGLi-qun,XUXian-yu

29.液晶环氧/双马来酰亚胺共聚物的研究陈立新,王汝敏,蓝立文,张广成,李小刚,CHNELi-xin,WNAGRu-min,LANLi-wen,ZHANGGuang-cheng,LIXiao-gang

30.外加剂在锆基颜料中的作用机理初探文进,孙淑珍,焦新建,高升洲,朱志斌,WENJin,SUNShu-zhen,JIAOXi-jian,GAOSheng-zhou,ZHUZhi-bing

31.聚合物复合电解质的界面结构与控制张亚峰,龚克成,ZHANGYa-feng,GONGKe-Cheng

32.透明导电聚苯胺复合膜的研究进展王金库,陈军,LINWei-Wei,林薇薇

33.材料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用钙磷酸盐微晶玻璃李延报,沈鸽,程逵,翁文剑,韩高荣,J.DomingosSantos,LIYan-bao,SHENGe,CHENGKui,WENGWen-jian,HANGao-rong,J.DomingosSantos

34.纳米线研究进展(1):制备与生长机制张亚利,郭玉国,孙典亭,ZHANGYa-li,GUOYu-guo,SUNDian-ting

35.无机材料机械力化学研究进展吴其胜,张少明,周勇敏,方莹,WUQi-sheng,ZHANGShao-ming,ZHOUYong-ming,FANGYing

36.快速凝固高强高导铜合金的研究现状及展望张瑞丰,沈宁福,ZHANGRui-feng,SHENNing-fu

37.激光层裂法测量复合材料界面拉伸强度研究进展曾丹勇,张永康,於自岚,ZENGDan-yong,ZHANGYong-kang,YUZi-lan

1.“三”与“二”——丰富多彩与多变创新肖纪美

2.金相学史话(6):电子显微镜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郭可信

3.HEC/SiO2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与性能钱军民,李旭祥

4.Al2O3浆料体系中偶联剂的选择含量及作用影响颜鲁婷,司文捷,苗赫濯

5.复合稀土锰氧化物材料电阻温度特性杨建辉,唐超群

6.复合膨胀掺合料对水化热和混凝土温升的影响詹树林,钱晓倩,王章夫,钱匡亮,孟涛

7.Fe基纳米晶粉芯磁致频移特性的研究方允樟,赵振杰,阮建中,刘龙平,杨燮龙

8.CaO-MgO-Al2O3-SiO2-F系可切削微晶玻璃的晶化机理研究李红,冉均国,苟立

9.超级活性炭储氢性能研究詹亮,李开喜,朱星明,宋燕,吕春祥,凌立成

10.氧化锆烧成体性能的匹配性及其应用周泽华,丁培道,陈蓓,易于

11.在Ca(OH)2碱性条件下亚硫酸钙对矿渣的激发作用研究姚建可,杨利群,蒋年平,徐先宇

12.层板复合材料的疲劳剩余寿命预报模型冯培锋,李海涛,杜善义,赵承杰

13.WC对CuNiSiB喷焊覆层材料耐气蚀性的影响康进兴,赵文轸,肖洁

14.ZA27合金部分重熔过程中组织的扫描电镜观察陈体军,郝远,孙军,狄杰建

15.温度对退火态6.5%Si-Fe热轧合金塑性的影响王聪,单爱党,林栋粱,陈家光,曹涵清

16.空气超音速火焰喷枪设计理论与数学模型的建立王志健,田欣利,胡仲翔

17.溶胶-凝胶法制备疏水型SiO-2气凝胶李伟,王霞瑜,张平,黄舸,贺小华

18.磁流变材料的流变性能研究司鹄,彭向和HttP://

19.影响掺矿渣的钢纤维砼强度的主要因素曹国娥,刘雅君,曹琪

20.Mn代替代对La0.67Ca0.33MnO3电磁特性和磁电阻的影响任清褒

21.SnO2膜导电玻璃性能的研究朱月秀,王德苗

22.新型磷化液的研制陈洁,陈晔

23.电流变体研究进展易新文,李飞,胡克鳌

24.金属诱导晶化法制备多晶硅薄膜研究进展王瑞春,沈鸽,何智兵,赵高凌,张溪文,翁文剑,韩高荣,杜丕一

25.聚酰亚胺基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研究进展任力,毛名飞,侯有军,沈家瑞

26.玻璃工业中的计算机应用沈锦林,汪志勤,宋晨路,童军民

27.液相包覆技术及其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雷景轩,马学鸣,朱丽慧

28.Ni|MH二次电池负极用贮氢合金的研究发展徐艳辉,陈长聘,王国元,王启东

29.先进结构陶瓷的发展及其钎焊连接技术的进展吴爱萍,邹贵生,任家烈

30.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性质及应用前景李强,林薇薇,宋春芳

31.包晶凝固研究进展王猛,林鑫,苏云鹏,沈淑娟,黄卫东

32.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邓玉明,顾嫒娟,方征平

33.SHS陶瓷内衬复合管合成及陶瓷致密化技术赵忠民,叶明惠,杜心康,王建江,张龙

34.染料敏化纳米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施永明,赵高凌,沈鸽,张溪文,翁文剑,杜丕一,韩高荣

35.国内外混凝土碱集料反应研究综述莫祥银,许仲梓,唐明述

36.抗静电防眩膜研究进展吴春春,杨辉,袁骏,何新波,陆文伟

37.金属注射成形技术的研究现状李笃信,黄伯云

38.层叠复合材料加工技术新进展材料科学与工程 陈燕俊,周世平,杨富陶,林德仲,孟亮

39.金属表面激光合金化及熔覆处理的研究进展居毅,郭绍义,李宗全

40.碳纳米管的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技术孙洪强,刘吉平,廖莉玲

1.原位生成TiC粒子在快凝Al-Fe合金中变化行为的研究孙玉峰,郭建,沈宁福,王育人

2.γ-AlON-TiN复相材料稳定性能的研究张作泰,赛音巴特尔,李文超

3.溶胶-凝胶提拉法制备ZnO薄膜及其性能研究宋永梁,季振国,王泉香,向因,叶志镇

4.ITO纳米粉末爆炸压实烧结致密化陶瓷靶材研究李晓杰,张越举,王金相,李瑞勇,赵铮

5.低温化学气相沉积SiC涂层沉积机理及微观结构刘荣军,张长瑞,周新贵,刘晓阳,曹英斌

6.W-Mo-Ti系梯度飞片的显微组织特征李松,何小于,张同俊,员文杰

7.高质量小直径单壁纳米碳管的CVD法制备李昱,张孝彬,沈利华,徐军明,陈飞,孔凡志,陶新永,刘芙,涂江平,陈长聘

8.镍基复合材料在水环境中的摩擦学性能及磨损机理研究贾均红,吕晋军,周惠娣,陈建敏

9.用异醇铝溶液燃烧化学沉积α-Al2O3纳米晶张增志,许海凤,张利梅

10.仿生磷灰石涂层与钛基体结合强度的划痕法实验梁芳慧,王克光,周廉

11.新型含氨丙基聚硅氧烷基高温硫化硅橡胶的制备吴拥中,李红云,冯圣玉

12.Fe基非晶合金涂层的多晶型晶化过程研究向兴华,穆晓冬

13.碳纳米管的化学镀Au研究李霞,马希骋,李士同,温树林,伦宁

14.增强毡C/C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李红,孙晋良,任慕苏,周春节,张家宝

15.稀土对SiC纳米粉体机械合金化形成的影响揭晓华,程秀,蔡莲淑,谢光荣

16.SiC晶须和Ti(C,N)颗粒协同增韧Al2O3陶瓷刀具的研究兰俊思,丁培道,黄楠

17.Ga,In对Fe40Ni40P14B6共晶合金非晶形成能力的影响甘章华,杨依强,肖建中

18.空气中周期管阵列的声波禁带研究赵宏刚,韩小云,温激鸿,王刚

19.纳米TiO2表面包覆致密SiO2膜的试验研究邹建,高家诚,王勇,李易东,文敏

20.旋转填充床中反溶剂重结晶法制备超细硫酸沙丁胺醇实验研究马静,王玉红,梅,陈建峰,甄崇礼

21.冲击波在泡沫铝中的传播和衰减特性程和法,黄笑梅,薛国宪,周正存,韩福生

22.ZnO、PbO和SiO2纳米复合物的制备与结构表征赵新强,周秋香,王延吉,张继炎

23.含1,4-萘基氯化聚芳醚酮酮无规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徐海云,程乐华

24.纳米ZnO掺杂对ZrO2(8mol%Y2O3稳定)电性能的影响研究黄英才,刘毅,劳令耳,袁望治

25.紫外光固化改性环氧丙烯酸酯涂料的研制田志高,陈红艳

26.掺锆纳米TiO2制备表征及其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毕怀庆,袁文辉,韦朝海

27.La0.67Sr0.33-xCuxMnO3的室温磁电阻效应刘兴民,唐贵德,刘力虎,侯登录,高书侠,杨连祥,潘成福,聂向富

28.材料科学与工程 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杨祖华,王刚,王鸿灵,阎逢元

29.纳米ZnFe2O4的低温固相合成及其电磁损耗特性吁霁,庄稼,迟燕华,涂铭旌

30.表面修饰纳米ZnO对粘结固体涂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岳美娥,周惠娣,陈建敏

31.聚氨酯泡沫塑料吸能特性研究张海波,孙金坤,谭立伟,刘宏伟

32.新型抗静电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张洪波,苏春辉,李林

第2篇

关键词:材料科学;概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091-02

“材料科学概论”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工业管理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主要讲授材料的基本知识[1,2]。工业管理专业学生一般只上过大学物理课,对材料学的认识十分有限,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对课程的讲述内容、讲授方法及考核体系等进行改革与优化。经过两年来的教学实践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由于专业之间的不同,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有一些难度,这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需要进一步精简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于部分是教学难点而非教学重点的知识点进行简单介绍,不再进行着重讲解,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同时,进一步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重要的知识点还需要多次讲解。此外,进一步提高课程的通识性,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

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待于进一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总体来说,本门课程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利,按规定计划执行,但是也存在个别同学不能按时出勤、作业完成情况不够理想等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提炼教学内容、改变完善教学方法及课程的评估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效果会好很多。

3.单纯的理论教学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也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结合实验教学和实践实习活动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材料科学概论”对于学习后续课程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国内外也非常重视同类课程的教改工作。青岛科技大学将“材料科学导论”作为校级精品课程进行建设,教学方法是学生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启发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深入思考,培养创新意识。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将面向非工科类学生的“材料科学概论”进行了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积极开展“材料科学概论”的教改工作,课程的CAI课件获2004年江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二等奖(第一)。“材料科学概论”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对于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和全方位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3]。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及思路

本课程以多媒体授课为主,以实验实践及研讨型教学为辅,授课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注重学科交叉。本课程旨在于培养学生对物理、数学等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通过相关的实验实践过程,加强学生对实用性技术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通过增加课外学习训练任务,提供学生更多自主思考和探索的空间。本课程拟以“有色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为主要研讨对象,在授课过程中为学生设定专题研讨,即通过选择具体类型的材料并以其为载体,丰富课程内容,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让他们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启发学生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这种专题研讨课的设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跟踪材料学科前沿技术的发展状况和对知识的更新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上述基础上,改变一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采用记录、报告、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估,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降低学生的考试压力,提高教学成果评价的有效性和完善性[4,5]。

二、课程改革具体内容

1.教学内容调整与优化:优化教学内容安排,注重学生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方式的培养。

2.教学方法改革:改革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开展案例教学、重点讲授、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新经验的能力。

3.增加实验教学环节和课外学习训练任务,提供学生更多自主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4.专题研讨活动:布置2~3个专题,推动学生主动实践,发现问题,并进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组织PPT,进行讨论与交流,并撰写小论文。通过专题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沟通与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改革实施方法

本项目采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探索了一套以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项目主要分为教学内容调整与优化、教学方法改革、专题研讨活动及考核方式等几部分内容。

1.教学内容调整与优化。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增加材料科学及实验等方面的前沿知识的介绍,增加一些工程案例,并适当精简传统教材中的一些难点而非重点的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上,改革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新经验的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设计了案例教学、自主学习、课堂讨论、重点讲授等环节。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等一看就能理解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不理解的问题记录下来,带到讨论课上来讨论。每次课安排适当时间,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相互启发。针对课程中的重点和学生提出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讲授,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

3.增设实践实习环节。结合材料专业的本科生教学科研平台及各个实验室的实验设备,重点开展一些材料力学性能方面的实践教学活动。同时,结合我们的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增加高分子材料方面的课外学习训练任务,提供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和探索的空间,通过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课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专题研讨活动。专题研讨活动主要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调研问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心。专题研究活动设计了主动实践(含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组织PPT、讨论交流等环节。学生分组针对专题进行调研、分析研究,提出自己对相关专题的看法,并要求学生做10分钟PPT,进行交流和讨论。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调研、组织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主动实践,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沟通与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比如:如何快捷准确地找到相关文献资料,如何准确地表达学术见解,如何流畅地进行学术交流等。在这里,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而是在引导、帮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鼓励学生自己探究解决问题。

5.考核方式改革。改革以往一卷定成绩的方式,在考核方式上采用记录、报告、自评、互评等方式评估,并建立完整可靠的评价系统,从评估的角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导向作用。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降低学生的考试压力,提高教学成果评价的有效性和完善性。

四、结论

通过分析课程目前的教学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国内外同类课程的情况,我们提出了适合于该课程改革的理念、思路及目标。以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新经验的能力为中心,开展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心,通过实验实践过程及一系列专题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沟通与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本课程教学改革的特色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以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新经验的能力为中心,开展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2.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中心,通过实验实践和课外实习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实践、发现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通过制作PPT、讨论与交流及撰写小论文等一系列专题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沟通与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

综上所述,本课程改革通过提炼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开展课程专题研究、开展实验教学和实践实习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并总结、探索出一套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师昌绪.材料科学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李强.美国和欧洲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J].高等理科教育,2002(6):33-40.

[3]李云,吴玉程.《材料科学导论》课程内容及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12-14.

第3篇

1展示结果引导入门,直观易懂

《材料科学研究方法》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且是一门应用性强的课程。很多基础知识在课本上不可能详述,因此该课程相对来说比较难入门。笔者尝试采用展示测试结果的方法来引导入门,能让学生直观易懂,从开始就知道一种研究方法能得到什么结果,解决什么问题。比如在讲解热失重分析方法时,开头列出一张热失重曲线图,横坐标是样品温度,纵坐标是样品质量份数。让学生明白,热失重方法能得到一种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质量变化结果,表征热稳定性能。从而引发学生兴趣,去深入学习这种研究方法的细节和原理。这种方法在其他章节如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电子显微、光电子能谱和X射线衍射等中都可以采用。有些结果学生可能开始看不懂,但这样更引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这样,从实例分析测试结果出发,引发学生好奇,能让学生主观能动的听讲和学习。

2强调注意事项,阐述原理

细节决定成败。《材料科学研究方法》中的仪器测试原理虽然明了,但是实现该原理的前提是要让测试条件符合理论,因此有很多细节必需注意。这些细节不但影响测试的准确性,更能够深入全面反应仪器的测试原理,从而让学生更深刻掌握该仪器的原理、操作和应用。比如热失重分析中,样品质量份数能准确测量的理论前提是样品在一个恒定气体氛围中,还要保护好天平。为达到这个条件,需要往炉子中通平衡净化气体,往天平装置中通平衡惰性气体和冷却水。这些细节强调了,学生对热失重分析的条件就会印象深刻,从而在测试中得到客观准确的结果。

3结合性能规律讲应用,提升兴趣

《材料科学研究方法》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各种材料分析方法,灵活应用各种材料分析工具。因此必须结合材料研究应用实例来讲解分析仪器的应用。但如果只将例子泛泛而谈,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过眼云烟。如果能结合学生以前学到的材料物理和化学知识,阐明某种分析方法在材料结构性能规律上发挥作用的原理,则不但让学生温故了以前学到的理论知识,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该分析方法在材料应用中的印象,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讲述DSC在聚合物结晶上的应用时,便结合DSC图谱,给学生回顾了大量聚合物结晶学知识,包括不同晶型、再结晶作用、结晶度、热历史的影响等。这使得学生不但学习了DSC的应用,更学会了对理论知识的科学论证,引发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4制作操作视频,增强实践

《材料科学研究方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基本原理,更要让学生会操作和应用。但是不同仪器具有不同的操作步骤和条件设置。这些操作步骤和条件设置即使记忆再好的人第一次学会后,在以后的操作中也会忘记某些细节。而制作操作视频则可以将一台仪器的操作步骤和条件设置完整的记录下来。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操作实践,而且能起到保护仪器的作用。因此操作视频可以让学生学习该课程后有信心对该仪器和相应研究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

5结论

材料科学研究方法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对该课程事半功倍教学效果的方法有:授课教师知识面广;对分析方法讲解要通俗易懂;对仪器知识讲解细致入微;对应用实例讲解深入浅出;制作操作视频,增强实践。

作者:欧阳星陈大柱单位:深圳大学材料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

第4篇

(f0003)寿山千寻碧,桃李几度红——热烈祝贺王启东先生九十华诞 无

研究论文

(811)有序多孔结构二氧化钛薄膜的制备和应用 赵莉南 王藜 胡晓斌 张荻

(816)w、mo、re基体熔盐电沉积ir涂层初探 仝永刚 白书欣 张虹 陈柯 朱利安 李顺

(821)膦酸改性钛酸钡/聚苯乙烯复合材料制备及其表征 林明伟 李明

(825)利用水溶性模板合成zns:mn^2+纳米管 吴鸿轩 杜宁 翟传鑫 吴平 杨德仁

(829)pvc/cpe/caco_3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陈韶辉 宋义虎 都佩华 朱肖楠 郑强

(833)不同水热条件下的纳米γ-alooh聚集生长方式分析 郝保红 田庄 方克明

(840)聚砜的静电纺丝工艺及其产品的热处理 刘雷艮 潘志娟 张露

(846)有序静电场纺丝制备纳米纤维图案 蒲娟 蒋亚东

(850)铝微颗粒在辊压振动磨中的质能转换 陈星建 王树林 徐波

(855)溶胶—凝胶自燃烧法制备w型钡铁氧体的热处理工艺 熊征 朱锡 张立军

(860)si(100)预结构基底对si雕塑薄膜三维模拟生长的影响 梁景舒 陈子毅 余梦影 江绍基

(864)mnox/ac的制备及电催化氧化降解苯酚 于秀娟 高铭晶

(869)cu基al掺杂zno多层薄膜的生长及其性能 王钰萍 吕建国 叶志镇

(874)lamgal11o19:yb,mn荧光粉中yb^2+与mn^2+的能量传递 关淼嘉 许贝贝 解君华 庄逸熙 邱建荣

(879)溶胶机械活化及其溶剂对lifepo4/c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叶欣 高明霞 殷月辉 刘永锋 潘洪革

(885)缺铁ycazrvig铁氧体的电磁性能 黄银寅 杨建 金宇龙 王加仟 丘泰

(889)微乳液法制备nife2o4/sio2核壳纳米复合粒子 温九平 胡军 倪哲明

(893)复合纳米纤维静电纺丝法的制备及其磁性 庄宝彬 陈金方

(898)sral2合金的储氢动力学性能 孙凯 朱云峰 张伟 李李泉

(902)urea-zncl2离子液体中电沉积zn-ti合金 吴青 徐存英 华一新 王波 丛晓波 李艳 刘成虎

(906)挤压速度对工业纯钛室温ecap变形孪晶的影响 赵健 赵西成 杨西荣 雷娜 王海

(911)骨形成蛋白-2转染mg-63细胞增加其对壳聚糖膜的粘附 范丽 卢岩 林慧平 姚航平 林军

(916)基于sr-ct技术的泡沫铝力学性能 李? 汪敏 戚晓利 冯建有 刘晓辉 胡小方

(920)强碱弱酸盐溶液对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表面织构化的影响 王立娟 周炳卿 那日苏 金志欣 田晓

(925)不同粒径膨胀石墨的制备及其微观结构 赵纪金 李晓霞 豆正伟

&nb

sp; (929)co-finemet非晶合金晶化动力学及其纳米晶粉芯的磁性 王贞 刘静 汪汝武 甘章华 徐勇攀 范丽霞 卢志红

(935)聚乙烯/硅橡胶共混膜的制备及其透气性能 毕大鹏 李家政 潘明旺

(940)裂尖塑性区内方向应变能裂纹扩展归一化准则 陈泽宇 龚凌云

(943)tio2/活性炭复合体超临界沉淀法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陈伟 刘建本 李佑稷 李雷勇 曾梦雄

(949)废胶粉的表面处理及在天然橡胶中的应用 丁国新 程国君 杨小龙 逯全县

(954)t250马氏体时效钢旋压薄壁圆筒变形 范赵斌 韩冬 段述苍 伍燕 韩京霖

热点评述

(958)金、银纳米粒子包覆核壳结构微球的制备与研究进展 王晨 古宏晨

第5篇

关键词:动画演示 材料科学基础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 TB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c)-0-01

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全面接触专业领域、从基础课到专业课的过渡课程,具有概念多、学科知识面宽、应用基础理论广泛而抽象的特点[1-2],例如:原子的堆垛顺序、缺陷的运动等概念和知识都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教师难以语言描述的。“一位教师一本书、教室+黑板+粉笔”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要求。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和效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把文本、图形、动画、声音和视频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到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3,4]。这种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教育软件有机结合的教学系统既可提高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量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又可加强学生与教师的实时交流,使广大学生得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还可以方便学生在不同时空根据需要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1 动画课件的设计思想

根据《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特点,利用动画课件形象地表达了课程中的原子结构、空间点阵和原子堆垛过程等教学内容。利用动画的矢量彩图演示和模拟了原子的堆垛方式、材料的断裂变形过程和结晶过程。既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又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积极的效果,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采取如下的研究方法:(1)课件的界面设计:课件的界面设计遵循美观、大方、统一的原则,尽量使教与学两者在使用过程中能一目了然。(2)动画及图像的演示设计:本项目中的动画将微观过程宏观化,变教师单纯的语言描述为动画模拟演示加教师的精讲点拨,形象、生动、直观感染力很强,清晰、突出地显示出需要强调的主要内容,可使难点化解,大大简化复杂的教学过程,减轻教师的工

作量。

2 动画课件的制作

课件中的素材动画影片均是由逐帧动画制作而成,其中需要从外部导入一些SWF和JPG格式的文件,利用Shockwave Flash 中的“Private sub”语句来实现。另外,在动画中需要输入一些复杂的公式,通过在Word里面把背景色设置与Flash课件的背景色一致,然后再利用Math Type输入公式,最后利用Photoshop等软件把它们剪切出来做成图形,从而放置到场景中,调节到合适的位置,形成所需要的动画,图片和动画均可放大到全屏,这样更便于看清楚每一细节。

材料的晶体结构类型主要决定于结合键的类型及强弱。结合键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共价键、离子键及金属键。金属内原子面之间相对位移,金属键仍旧保持,故金属具有良好的延展性;而对于共价晶体而言,在外力作用下,原子发生相对位移时,键将遭到破坏,故共价键材料是脆性的。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用生硬的课件很难讲述清楚,如果采用动画演示既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叙述清楚,同时又可以很生动有趣,图1为金属的变形和共价晶体断裂的部分动画的静态图片。

同时,在讲述晶体中原子的堆垛方式这部分内容时,面心立方与密排六方虽然晶体结构不同,但配位数与致密度却相同,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两种结构的最密排面(111)面与(0001)面原子排列情况完全相同,但是其沿[111]方向与[0001]方向的堆垛顺序不同,因为原子的堆垛是一个动态过程,很难用传统的、静态的课件讲述清楚,而采用动画演示则可以非常生动地把这部分内容讲述清楚,图2为这两种晶体结构堆垛过程的部分动画的静态图片。

3 结语

针对《材料科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教学难点环节,以共价晶体与金属的断裂以及面心立方与密排立方在密排面密排方向的原子堆垛顺序为例,设计制作动画和图片并进行了集成,丰富了课堂内容,带动了专业课程教学的信息化、现代化进程,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宋强,崔洪芝,谢鲲,等.材料科学基础多媒体课件开发[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35―36.

[2] 刘强春.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0):96―98.

第6篇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 认识实习 实践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a)-0233-02

Education Reform and Thinking on the Cognition Practic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Xu Leihua Chen Hui Gu Yongqin Zhu Lei Ou Xuemei

(School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Xuzhou Jiangsu,221116,China)

Abstract:Cognition practice is a important teaching link in the specialized training plan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 analys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peciality cognition practice and found the problem that existed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we have reformed the design of practice and improved practical teaching.

Key Words: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gnition practice; Reform

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为航天、航空、信息、国防、交通等高新技术进步提供了有利的支撑作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物理学、化学为理论基础,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研究的学科[1]。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实习是把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的有效途径,因而实习课程已经成为材料类本科生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教学环节。

为了使课堂教学与生产需求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必须强化认识实习环节。大二结束时,大多数工科学生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开始转入专业课程的学习。此时,学生对该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未来的就业方向充满期待但又缺乏了解,认识实习作为学生了解该专业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窗口,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专业概念并激发其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和爱好,为其未来两年的专业课程学习提供动力。因而,精心安排的认识实习对学生培养至关重要。

1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现状分析

在多年实习教学的基础上,我们总结了开展实践教学的经验,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认识实习中常遇到或发生的问题主要有实习单位的落实,实习教学的模式以及学生思想重视程度等问题。

近年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行业不景气,相关企业的经济形势也非常严峻,有些甚至都停工检修。这些单位不愿意接纳本科生进行认识实习,而且在生产不旺盛的企业里实习,学生的收获非常有限,甚至会影响其学习该专业的积极性。有一年,认识实习在一个从事金属件热处理的工厂进行,该厂工艺设备陈旧,能耗高,工人作业环境恶劣。当时就听到有学生悄悄说到“材料专业毕业后就在这样的工厂工作啊, 真不该报考材料”。显然,实习单位的选择不当大大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有一些企业出于安全考虑,对接受大学生参观实习缺乏积极性,不愿意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很难与之建立起长效的合作机制。

由于材料专业人数众多,大多数实习单位场地局促,都是让企业负责人员带领学生参观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且生产现场噪音大,大多数学生反映无法听清工作人员的讲解,对生产流程中各个环节的运转掌握不到位,实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有些学生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而轻视实践教学,对实习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在实习过程中,这些同学走马观花,无意于对生产流程的观察,也就很难对复杂的生产流程建立起整体印象,对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也难以建立感性认识。这也使得实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2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的改革与思考

为了提高认识实习的效果,提高实习质量,我们从实习单位的选择,实习模式以及实习效果的考核等3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2.1 实习单位的选择

单位的选择应以学生为主体,按照本科生的培养计划,结合该专业特色来选择适合的实习单位,为学生了解专业的典型生产流程提供信息渠道。具体来说,实习单位的选择应本着能给学生产生良好、正面印象的原t。一些知名的国内外大中型企业,拥有先进技术和设备,往往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实习兴趣。并且,这些企业重视其社会责任和企业形象,愿意支持与配合高校的认识实习工作,为认识实习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此外,实习单位的选择还应该考虑是否适合认识实习的开展。例如,一些大型企业,其自动化程度高,大多数生产过程都通过控制仪表来完成,现场少有人工操作。在这样的企业实习,学生无法观察生产线内部的流程和工艺,连续生产设备如同原料和产品之间的黑匣子,难以产生感性认识,对于专业的了解帮助不大。这类企业虽然技术先进,但并不适合认识实习。相反,一些中小型企业,由于自动化程度不高,学生可以深入生产车间参观生产流程,近距离观察各种设备,甚至是人工的生产操作,因而对原料到产品的生产过程有深刻的感性认识。所以认识实习单位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适合认识实习的开展,达到实习目的为根本。

为了更好地开展认识实习工作,我们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以及校友的力量在重型工程机械著称的徐州和经济活跃的常州建设了实习基地。实习单位涵盖了大中型国企,徐工集团,中车集团,德资Bosch-Rexroth公司以及中煤科工集团常州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多家大中型国企外企下属的工厂和车间,为认识实习的顺利、高效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

2.2 改进实习模式

为了提高实习的质量,改善实习效果,我们对实习模式进行改革,一改以往直接把学生送到实习地点,学多学少都是学生自己掌握,无法保证实习质量,而是按照实习前准备―进厂实习―实习后总结的思路开展实习工作。实习之前,在学校召开实习动员大会,首先把即将参观实习的厂家企业提前告知学生,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对实习单位的产品、工艺流程进行了解,以及对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实习过程中,到达一个实习单位,首先请实习单位的技术负责人介绍,使学生对实习对象有个理性的认识,然后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由一个企业技术人员和一个指导教师带队,参观和实习生产流水线,将所学理论放到实践中验证;参观完毕后,全体集合,对参观产生的疑问进行统一解答,从实践又回到理论。通过理论―实践―理论的思路,取得了最佳实习效果[3]。

2.3 改革综合考核措施

有效的考核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对认识实习的正确认识,在培养计划改革中,加大认识实习课程的学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认识实习课程的重视,在机制上起到促进和激励学生认真参与认识实习的作用。考核不仅是保证实习效果的必要手段,而且能够促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深入钻研,琢磨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每个实习单位的参观完毕并不意味着实习的结束,我们要求学生对每一次参观有详细的现场实习日记,并转化成实习报告。实习报告的内容不仅包含所实习企业的基本概括,更重要的是要对现场技术人员讲解的生产原理、工艺流程、主要控制参数等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此外,实习报告中还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专业方向,结合实习的内容,阐述个人的理解和体会,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拓展思路。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鼓励他们与现场指导人员互动与交流,对生产流程提出问题,并及时记录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学习状态。通过综合考核现场实习情况和实习报告,树立学生对实习的正确态度,来督促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以期达到良好的实习效果。

3 结语

中国矿业大学历来重视学生的实习环节,近年来,学校加大对学生实习的经费投入,加强学生实习教学质量的控制和提高。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中,已经在徐州和常州初步建设一批管理科学,技术先进的实习基地。在实习教学过程中,我们丰富了实践经验,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视野,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但是,我们也意识到:实习质量的提高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用于探索与实践,不断完善现有实习条件,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对专业方向的兴趣,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⒖嘉南

[1] 徐小燕,李岩,王德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州化工,2012,40(23):162-164.

第7篇

关键词:自媒体;公众平台;材料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131-02

材料是人类用来制造生产工具、器件以及产品的物质。从100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再到现在的新材料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就是以材料发展为主要标志。在新媒体普及的今天,我院从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深入探索了自媒体对材料科学教学的辅助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有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一、自媒体应用于材料科学教学的背景和意义

目前,在高等教育教学环节中,基于自媒体的QQ、微信、博客、论坛和电子邮件等工具已被高校教师逐渐采用,成为师生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其中QQ群被广泛用于教学内容的讨论和通知场所,学生可以在QQ群里就n堂疑问进行提问,而教师也能够即时回复,消除学生的课堂疑虑。微信平台具有操作便利、信息即时、内容丰富和消息推送精准等特点,深受大学教师的喜爱,成为信息交流和消息推送的重要工具。而私人博客以及公众论坛则已成为专业知识学习的一种途径,其中专业教师的私人博客中经常会相关行业最新动态以及最新知识。

据调查显示,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使用自媒体可以有效的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进一步的延伸到课堂之外,进而发挥大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突破传统课堂学习所需要的时间和地点限制,能够让学生真正做到随时随地对自己进行充电学习。目前,在材料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自媒体的使用仅仅是作为一种特有的教学工具来使用来对课堂进行简单延伸,例如通知、布置作业、收作业以及师生间交流等。自媒体应用的不充分,大大削弱了其作为一个学习和交流平台的作用。究其根源,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和自我学习上的创新不足。在大多数高校中,有较多数量的教师对新事物具有一定的排斥感。在面临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充电学习提升自我。二是学生对于自媒体的观念还停留在娱乐层面上。自媒体在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功能就体现在娱乐方面,尤其是在智能手机、便携笔记本及平板电脑普及的年代,学生更多的是使用这些工具进行娱乐而非用来学习。在此背景下,探索新媒体在材料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对材料科学的发展就显得极为有意义。

二、自媒体在材料科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自媒体在课前预习中的应用。课前预习在传统科学教学中占据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是对课堂知识学习的一个先前认识。倘若预习不充分,就会导致课堂学习的效率低下,增加了学习的时间和知识的理解难度。目前,在高校课堂教学中,教师很难去把控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课堂掌握知识效率低下。针对这种问题,可以采用自媒体的学习平台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进行掌控。教师可以采用自媒体平台将上课需要掌握的知识列出,并配有一定的课前趣味练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在上课之前就通过网络平台查找所需要的知识,为课堂学习打好基础。在此过程中,利用自媒体所具备的电子访问记录来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进行掌控。

2.自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自媒体平台的一大特点就是能够实时交流,基于这个功能,可以将传统课堂教学设计成能够实时互动的新型课堂教学。实时互动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了课堂讲授、在线互动讨论以及知识点在线测评这三个模块,其中课堂讲授为教师主导,在线互动讨论为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知识点测评则以学生为主导的方式展开。

南京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曾就“腐蚀与防护”这门课进行了实时互动课堂探索。在探索过程中,专业授课教师采用多种自媒体手段向材料科学专业的学生介绍了专业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并针对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结合课前预习的成果,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疑问,然后以小组方式讨论解决,最终由每个小组得出一个结论并通过自媒体平台将结论以图文形式传送给教师端,由授课教师收集并展示于投影上进行点评。课堂测验则利用设计好的习题在自媒体终端,由学生打开并完成测试,教师可以实时查看每个学生的测试结果,并对其进行现场点评。

3.自媒体在课后复习中的应用。课程复习的目的就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化和转化,回忆并理解各部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将知识的点连接起来形成知识链甚至是知识网。高校教学过程中的复习过程是非常难以把控的,学生的复习与否、复习成功与否教师均无从考证。因此,针对上述情况,可以采用自媒体学习平台来辅助学生的课后复习。教师可以在自媒体学习平台上通过布置企业面临的项目问题,让学生以领任务的形式领取问题,然后利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起到复习课堂所学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认同感,让其明白所学的专业课知识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

三、自媒体在材料科学教学中的具体分析

我校材料工程学院对材料学科的学生利用自媒体学习专业课程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图1为一个学期的自媒体形式使用率的分布情况。

从图1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自媒体平台学习方式已然有了较大的认同感,能够主动采用不同的自媒体平台进行自我学习。在这几种自媒体平台上,学生采用最多的是QQ和微信这两个自媒体平台,说明类似于QQ和微信这样能够实现即时通讯的自媒体平台容易让年轻学生接受,这也得益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学生越来越习惯于在自媒体平台上与教师进行互动沟通。仅次于QQ和微信之后是BBS自媒体平台,其最大的缺点就是无法获得即时回复,进而造成学生对其使用率比QQ和微信低了很多。电子邮件自媒体平台主要用于任务的过程以及各种通知的发放。飞聊作为移动的一款聊天软件具有兼容于PC机和智能手机的功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频率也较高。使用频率最低的为微博,主要是由于微博传播知识面过于专业和狭窄,并且沟通非常不及时。综合上述分析,在自媒体平台中,具有实时交流的平台最受学生和教师的欢迎,而实时交流性越差的平台使用频率也相对越低。

四、结语

21世纪是新“互联网+”的时代,高校课堂教育也在这个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高等学校的教育使命促使高校课堂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从传统学校教学的教室中“走出来”,解放掉传统课堂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利用新媒体来实现师生之间随时随地的互动沟通,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产生兴趣,更能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知识的力量,这对于材料科学领域的教学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其他学科教学改革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第8篇

1.构建“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通过到企业调查走访、问卷调查、毕业生反馈等方式,收集了对课程体系设置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进行了模块化设置。也就是将课程体系设置为由若干个完整的课程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形式。材料科学与工程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由材料制备基础、材料加工技术、材料的性能、材料的检测等四个模块组成。每一个模块又由若干门课程组成,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材料制备基础模块由材料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金属塑性成型理论、材料科学导论(双语)等组成;材料加工技术模块由热处理原理及工艺、金属塑性成型工艺学、现代材料制备技术、金属焊接工艺等组成;材料的性能模块由材料力学性能、材料腐蚀与防护、材料物理性能等组成;材料的检测模块由材料分析技术、失效分析、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应用等组成。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够突破学科专业领域的界限,灵活地设计和组织具有不同作用的课程模块,从而构建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需要。

2.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的整合和重组

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结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长期的实践经验,对课程进行了整合与重组;在制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过程中,在原来的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重新的整合和重组。在进行课程体系的整合重组过程中,打破了各学科领域的界限,增加金属凝固、塑性成型、焊接等内容,真正达到了“宽口径、厚基础”的目的。同时不受原有课程和体系结构的束缚,对课程进行了实质性的有机融合和重新组织。具体而言,改变了以往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分类或按照等级结构设置课程的做法,打破了原有专业、课程之间的壁垒,摆脱了学科知识系统的束缚;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以跨学科的方式选择课程内容、组织和整合课程体系。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融合和新知识的吸收利用,保证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改变过于讲究学科自身结构而导致的课程设置过细、过多和缺乏整体性的状况;避免课程内容的脱节和交叉重复,精简课程门类,减少必修课比例。比如:将以往的《固态相变》和《热处理工艺学》整合为《热处理原理及工艺》,将《材料力学性能》和《材料物理性能分析》整合为《材料性能》,将《金属材料学》和《模具材料》整合为《金属材料学》,将《现代材料制备技术》和《热处理新技术》整合为《现代材料加工技术》等。并处理好理论与工程实践、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大力加强实践课程的体系改革。

3.结合企业需求,制订企业培养方案

企业学习阶段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不可或缺的阶段,是整个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按照材料科学与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将严格按照“3+1”培养模式,其中1年企业实践培养,着重完成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企业学习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基本掌握金属加工车间、热处理车间、锻造车间、表面处理车间、金属材料检测中心等部门的工作内容和基本生产操作技能,了解工程技术人员在热处理车间表面车间、检测中心等部门的作用及技术职责范围,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具有灵活运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与材料工程规范、团队协作、跨文化环境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热处理工艺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能力。所以企业培养方案包括:初步能力培养实训、专业基本能力培养实训、工程能力训练、行业领域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整个教学环节将依托企业、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开展,由校企共同参与培养过程,共同监控培养过程。

4.课程体系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备坚实理论基础与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素质和工程能力,能在冶金、材料结构研究、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制备、金属材料成型等领域从事设计、研发、制备、加工、分析检测、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根据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设置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如图1所示。如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课程:大学英语、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能够为卓越工程师提供工作所需的工程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以及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第二学年第2学期和第三学年的课程: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材料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热处理原理及工艺、金属塑性成型理论、材料力学性能、材料分析技术等,为卓越工程师奠定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校内的工程实训:金工实习、专题实验,让学生初步接触生产实际,使学生具备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初步技能;1年的企业工程训练项目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训、毕业论文等,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去,接触生产一线,体味企业文化,使学生逐步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习与同事相处、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等方面的知识。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是至关重要的。它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试点专业后,与我省金属材料相关企业进行深入沟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对原来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坚持了“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体现了“优化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鼓励创新”的应用研发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要求,并体现我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在今后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将继续地完善和优化。

作者:万明攀 张晓燕 向嵩 马瑞 雷源源 单位:贵州大学

第9篇

摘要:“材料科学基础”是本科院校材料类专业较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之间的桥梁。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本文根据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材料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对“材料科学基础”大平台教学进行了探讨,坚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意理论体系的贯通融合、与专业课的衔接等原则,对材料类专业“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重组。

关键词: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19-0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自然科学之间更加相互渗透、融合和交叉。陈旧的基础课教学内容和体系与新的科学前沿理论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格局进行调整和重组,建立综合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材料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教育部1998年正式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作为引导性专业提出,体现了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相互交叉与相互渗透综合的发展趋势,也符合社会所需复合型人才成长的要求。“材料科学基础”是该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担负着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作用,也是研究生入学的必考课程。该课程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培养和整体知识结构的构建具有奠基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改革与优化整合。

一、教学内容优化的动因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拓宽专业口径、按专业大类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及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颁发的新专业目录中提出的引导性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部分高校材料类的专业设置不再分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金属材料,而是按照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进行重新设置,“材料科学基础”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安徽建筑工业学院作为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其材料类专业是按二级学科进行课程设置,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以及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材料方向)三个材料类专业,各成体系。其中关于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从各专业课程的安排上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材料方向)专业开设“无机材料科学基础”,其重点是无机材料的结构、组成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内容相近;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未单独开设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材料科学基础中大部分相关的理论分散在专业基础课程“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中,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制备科学而关于高温烧结、扩散、固相反应和相变过程及晶体结构和缺陷理论则涉及的较少。然而,社会需要的人才正向着复合型人才发展,材料也正在向着功能型和复合型发展,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对材料类人才的要求,培养人才应具有大材料专业的理论基础,故必须对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和整合,同时考虑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的特色,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材料科学基础”一级学科平台课程体系。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原则

围绕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构建具有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材料科学基础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其重点是“厚基础、宽口径”,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强化实验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用能力;加强相关课程的综合,一起考虑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以及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材料方向)三个专业的相近课程,根据无机材料科学基础、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化学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对其重新定位,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同时坚持先进性原则,突出高、新、精、实的特点,紧跟学科发展前沿。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

1.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材料科学的核心内容是对结构的认识以及结构对性能的影响。性能是由结构决定的,而外界条件则控制着结构的形成,因此,研究过程是理解结构的重要环节。搭建一个合理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知识平台,达到突出共性教学的目的,根据制定的本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及培养方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①相图及其应用部分。包括一元、二元、三元相图及其应用等内容。主要从热力学方面介绍物相的形成及转变的条件和规律,为材料设计和制备过程中工艺条件的确定奠定科学基础。②材料动力学部分。包括扩散、固态反应、相变及烧结等内容。该部分涉及的是高温下材料的动力学过程,是材料在生产、加工及使用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物理化学理论基础,该部分四个过程的控制对材料的结构形成及材料性能的控制起着决定性作用。③材料的结构与性质部分。包括结晶学基础、晶体结构和晶体结构缺陷、非晶态结构与性质及固体的表面与界面,全面介绍材料的内部结构及与性能的关系。我们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注意了如下几点: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意理论体系的贯通融合、与专业课的衔接、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充分体现宽基础,打破三大材料的原有界限,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角度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从各种材料的共性规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基本原理出发,同时兼顾不同材料的个性特征,从理论范畴和科学体系层面上进行整合贯通。从固体物质的内部与表面,微观与宏观,静态与动态过程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阐述固体材料质点的空间排列规律,晶态、结构缺陷和非晶态结构,固体的表面与界面,以及相平衡、扩散、相变、固相反应及烧结等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材料的结构,了解材料结构、组成与性能间关系的基本规律,为今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打下扎实的宽专业口径的理论知识基础。另外教学内容突出高、新、精、实的特点,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开阔学生视野。如在讲金刚石和石墨的晶体结构后补充讲解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结构;在“烧结内容学习中,简单讲述微波烧结、热等静压烧结等新型烧结工艺等。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前沿研究成果,增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材料专业的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相关领域当前的科研发展动态,将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能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动力。

第10篇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是材料、机械等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研究对象为材料的共性基础知识,阐明材料的成分、组织、制备工艺和性能之间的关系,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包涵金属材料、功能材料等材料科学多方面知识,课程部分内容抽象、概念性强,初学者难以理解,例如晶体结构、结晶过程、位错等。“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内容又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用该课程理论知识可以解释、指导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的解决。材料科学是科技进步的先行者,重大科技的进步总是与材料科学相关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新机理被不断发现,可以看出,该课程讲授的知识要与时俱进,能够赶上相关学科科技的发展。但是,目前的教学过程中,该课程教材内容和教师授课内容,都偏重于理论教学方面,内容比较抽象,有些知识对于初学者难以理解,如位错理论等,此外,在一些应用型高校中该课程的授课方式和研究型高校没有什么差别,实验和实训课时不够,教学过程中授课知识与生产实践脱节,没有体现实践能力培养,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应用型高校培养目标不相一致。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围绕“卓越计划”目标,需要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1 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

上海电机学院是一所工科特色明显的地方应用型高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于2013年获批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主要教学对象为该专业本科生。我校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以塑性成形工艺及设备、模具设计与制造为主,培养的是工程技术型创新人才,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服务于热加工、模具制造等行业。因此,需要在夯实基础、拓宽口径的前提下,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材料的结构、相图、凝固、缺陷、扩散、塑性变形、回复与再?Y晶以及材料的电、热、磁、光等性能[1-3],可以看出,课程概念多且比较抽象。应用型高校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一般设置该课程为48至60课时,课时量偏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能够将课程内容讲授完整,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教学,实验和实训课时少,导致该课程与工程实际应用联系不多,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符合应用型高校和“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为解决这个矛盾,我们采用增加课内实验课和增设单列“材料科学综合实验”课程相结合的办法,具体为:课内教师开发计算机模拟晶体结构等实践课程;课外(一般在学期末或假期)增设一周的“材料科学综合实验”课程,主要有金属塑性变形、金相实验等。此外,该课程有些理论知识过深,导致初学者学习起来感到困难,因此,有必要优化教学内容,降低部分课程内容教学难度与深度,特别是相关公式推导,有些难理解且与后续专业课知识重叠的理论知识可以留待专业课中精讲,如位错理论、铁-碳合金相图可以在《金属学原理及热处理》课程中精讲。

2 改革教学方法,体现实践能力培养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知识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生产实践性,如果应用型高校仍然采用单一的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就会导致实践教学效果差,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不到很好培养[4-5]。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特别是实践能力教学效果,需要根据课程的特点,以材料的“成分-组织-工艺-性能”为主线,把孤立的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体现实践能力培养。

(1)改革单一的理论教学方法。单一的理论教学方法一般是教师在讲台上讲授课程,通过“板书”形式表达授课主要内容和逻辑推理,学生做着听的方式。这样的授课形式呆板,学生学习效率底下,不适应“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有关实践知识教学。为此,我们在授课方式进行了改革探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精讲重点内容,略讲或以“繁”化“间”方法讲解过深的理论知识,增加教师与学生互动讨论、学生自学、学术报告(教师参加相关学术报告,将学术报告录像后在课堂播放的方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自己才是课堂教与学的主体,增强责任感,觉得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学好相关知识,从而达到“拓宽知识广度,增加学习深度”的教学目标。例如,课堂上可以通过讲解实例:比利时在1938 年冬季发生的阿尔伯特运河钢桥突然断裂坠河的事件,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画面,引发学生了解钢的力学性能与成分之间关联的兴趣,然后,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分析原因,最后,教师可以总结分析原因,即,建造桥时,所用钢材的磷含量过高,引起冷脆,从而造成桥体断裂,带动学生思考。

此外,教师要时刻关注本学科最新科技发展情况,要将相关新材料、新工艺、新机理等与教材理论知识融合后,再进行讲授,让学生认识到课本知识确有其应用的地方,增强实践感,感受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例如,任课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将自己科研工作中的一些成果、相关材料研究前沿领域等结合到课堂教学中,起到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也体现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2)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材料科学基础”课程部分内容抽象、概念性强,对于大多数初学者来说,感到难学。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采用启发式教育,多使用PPT演示文稿,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作用,提高理论教学的直观性,便于理解接受,例如,用动态画面演示晶体结晶、空间点阵、晶体缺陷、以及相图等内容。在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下,组织学生自学,并进行课堂讨论,以学生发言为主,这既能让他们直接参与教学,也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不足部分与难点,从而提高课堂的质量和效果。

此外,采用多媒体教学,还可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积极改进教学过程。例如,在讲授金属形核和长大等理论知识时,采用PPT动画演示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PPT动画演示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晶体形核和长大过程,减少理论教学时间。

3 改革评价方式,提高实践能力考核比重

“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因此,在进行理论教学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下转第104页)(上接第160页)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扩大知识面,形成工程实践思想[6,7]。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考核的同时,更应注重对实践能力的考核。然而,目前“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考核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以卷面?我豢际猿杉?决定最终成绩;(2)偏重理论知识考试,工程实践能力没有引起足够重视;(3)题目的难易程度难以把握等。

为应付考试,学生往往是在考试前几天突击,通过死记硬背有关理论知识应付考试过关,这种应试教育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试结束后,学生基本忘记所学知识,达不到培养目标,因此需要对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对于“材料科学基础”这门课程,我们采用量化考核和模糊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别占总成绩的70%和30%。量化考核还是采用试卷方式进行,主要有理论知识、实验设计等内容。模糊考核主要根据学生在理论和实验课中的表现,如出勤率、课堂纪律、向老师提问和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实验操作能力、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同时结合自评和同学间互评的方式对实验课程进行考核评价。

第11篇

不知不觉*个月的实习圆满结束了,这段时间实习我得到了一次较全面、系统的锻炼。生产实习的过程也使我完成了一个学生的校园迈向社会的过渡,提高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各方面知识的运用能力,为以后正式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实习期间我又学到各种知识和技能,给我的人生添上了浓重绚丽的一笔。

我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个月的时间在公司领导和车间师傅的关心和指导下,通过系统的学习合实践各方面得到了很大提高,对钢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钢结构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与传统混凝土结构相比较,具有重量轻、强度高、抗震性能好等优点。适合于活荷载比例较小的结构,更适合于大跨度空间结构、高层建筑物并适合在软土地基上建造。也符合环保与资源再利用的国策,其综合经济效益越来越为各方投资者所认同,有很好的发展潜力。掌握熟悉了公司内部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规程,在脚踏实地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忠实肯干的准则下一方面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注意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有意识的科学的锻炼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的深广度,学习和生活的积累中,我储备了充分的知识锻炼了自身的能力,也培养了广泛的爱好提高了综合素质。在专业方面,能汲取新知识,对自己不懂的问题积极向老师和车间的师傅请教,精益求精,与此同时我不仅仅囿与专业知识的圈子,学然后知不足,在不断的学习与进步之中,我觉得学的越是深入就越感到所知甚少,也正是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促使我不断的学习进步在实习过程中能将在校期间所学内容和生产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并从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使之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知识网。

经过半年的实习在各方面我都有了量的积累质的飞跃,学到了许多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实现个人素质的提高,同时也认识到从理论知识到实践经验运用的过程中还有一定的距离,我深知以现有的知识水平还不能赶上钢结构事业发展的速度,我将以充沛的精力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努力提高自己全方面的素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工作和学习中不断提高。生活充满阳光,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本著“敬业、诚实、创新、拼搏”“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企业精神努力的工作,我将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高度的责任感去迎接新的挑战。我相信自己的努力会让我的未来更加辉煌!

第12篇

关键词:解惑为道;课程线索;辩证法;传授知识;启发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093-02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前身为《硅酸盐物理化学》,是我国各大学无机材料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包含水泥、玻璃、陶瓷等各门无机材料课程最基础的理论内容,涉及晶体结构、无机材料热力学和无机材料过程动力学等几部分内容。过程动力学部分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包含扩散、固相反应、相变、烧结四个部分。相比本课程中晶体结构和热力学部分的内容,过程动力学课程具有各章之间联系较弱、公式和数学推导较多的特点,是教学中比较难以把握的一部分。文章根据对本部分内容的教学体会,就该部分的课程线索、内容把握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一点看法,期待与各位同行交流。

一、从学生基础出发,深入浅出解惑为道

师说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古至今,为人师者均担负着这三个重任。孔夫子的足迹遍布当年的六国,通过收徒授课的方式将他的儒家之道广为传播。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当今社会的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有了新的特点。一方面,网络带来了爆炸型的知识增长,资讯高度发达,通过网络可得到的信息相当丰富。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发生了飞跃,多元化的渠道使他们获得知识相当容易,远胜于老师所能传授的内容。这种情况下,大学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教育模式受到了挑战。在这样一个时代,教学理念面临转变的必要性,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三大功能中,前二者的功能一部分为网络取代。因而解惑已成为大学老师帮助学生进步的最重要的内容。以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为出发点,找到学生的困惑之处,然后通过解惑,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深入浅出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剖析,将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中,笔者就充分体验到这种教学方法的益处。以相变为例,水结冰首先从边上开始,这是很多大学生通过生活和互联网的途径早已积累的知识。但对为什么会这样,在大学生中可能知道的比例并不大,这就存在了“惑”,有了“解惑”的必要性。通过这样的解惑,笔者很容易地引出了“均匀成核”和“非均匀成核”的概念。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首先提出了大家所熟知的水从边界结冰的事实,然后问学生为什么是这种情况。大部分学生是面露疑惑,很多学生更是议论纷纷。这样,笔者就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找到了学生的“惑”。以解决这个“惑”为目的,笔者在一盘水中设定了二个参照点:盘边、盘中表面以下。从盘中表面以下的水结冰讲起,把冰的晶核考虑为球形,则得到了结冰所引起的界面能上升和冰粒自由焓下降的平衡关系,根据这种结冰时的体系自由焓平衡关系,由此得到均匀成核临界核半径的关系式。再考虑边缘润湿情况,考察形成该临界半径“球帽”所需要的晶相转变数量,学生很容易就可得到这样的结论:在边界由于形成“球帽”,形成临界半径所需要的相变量比盘中表面以下结冰容易得多。正是通过以学生已有的水从边上开始结冰的现象,通过为学生解决疑惑,笔者较为方便地解决了均匀成核和非均匀成核的知识传授问题,深入浅出地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均匀成核、非均匀成核的相关概念和机理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以解决学生的疑惑为基础,提高学生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确定各章关键词,找到课程理论线索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的过程动力学内容看似零散,其实也存在一个总体线索,一言以蔽之,就是以粒子微观移动为本质,以体系宏观变化为表象和目的。以粒子微观移动和体系宏观变化为着眼点,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确定了各部分内容的关键词,确定课程各部分内容的关联线索。扩散部分的内容,其微观粒子移动的本质特征为扩散系数,其宏观表象为体系中由于浓度差而引起的粒子移动的通量。而菲克第一定律和菲克第二定律则处理浓度差和通量的关系,这二者通过描述微观粒子移动特征的扩散系数相关联。空位扩散是无机材料的主要扩散机制,空位浓度及空位产生机制不仅对扩散系数产生重要影响,而且空位浓度差则导致产生通量。根据上述线索,本部分内容的关键词可确定为菲克定律、扩散系数和空位扩散。固相反应一章中,最为令人注目的是一个转化率的问题,是宏观变化的表象。而大量的篇幅在转化率如何计算,很多内容着墨于数学问题,固相反应的机制问题则牵涉到扩散能力也即扩散系数及扩散机制问题。反应机制的差别——化学反应控制还是扩散控制方面的问题,解决的粒子微观移动的本质问题。本部分的关键词为非均相反应、转化率、反应机制。相变一章最关键的内容为在相变时界面对相变的阻碍,成核成长和不稳分解的机理的区别尽管说可以从分相引起的微小自由焓变化来加以判定,但从直观的角度来讲,界面的形成与否则更容易让人理解。如果把着眼点定位于界面的产生与否,成核生长和不稳分解的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从界面的角度出发,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二者在势垒、相变速度、扩散类型乃至分相初期形貌等方面的差别。该部分内容的微观移动的本质问题为在界面作用下的微观扩散机制的变化,其表象为分相初期的形貌。因而这部分的课程关键词为界面、势垒、扩散。至于烧结则相对复杂,涉及不同的烧结机理以及烧结过程中,涉及微观粒子的移动问题主要有扩散、塑性流动、粘性流动和蒸发凝聚和溶解沉淀,其宏观表象为颗粒堆积体的收缩。尽管从表面上看来,各种烧结机制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从本质上来看,烧结可以看成为粉体堆积体减小表面积为目的而进行的大颗粒吞并小颗粒(简称以大吞小),凹面吞噬凸面(简称以凹吞凸)的过程。可以将这部分内容的关键词归结为比表面积、以凹吞凸、以大吞小和体积收缩。综上所述,以粒子微观移动和宏观变化的总线索为出发点,可提炼出各章的具有特色的关键词,形成各章节内容的理论线索。掌握了这些关键词,然后从微观移动和宏观变化对这些关键词进行思考和分类,有利于形成课程的本部分内容的总体线索。

三、以辩证法为指导,掌握课程哲学内涵

众所周知,哲学可对具体的自然科学产生指导作用,辩证法是哲学的重要内容,包括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强调任何事物均有正反二个方面,且随条件变化两方面的主次地位可以发生变化,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任何事物的变化均存在一个“孕育和积累”过程;否定之否定则体现螺旋式上升过程和曲折性。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的过程动力学部分可找到反映上述三个规律的典型案例。无机材料科学过程动力学部分内容中能够诠释矛盾论的例子有很多,典型的为有极值点的一些曲线。以相变部分内容为例,成核-生长机理的相变尺寸和自由焓变化的关系曲线、成核速率和晶体生长速率与过冷度的关系曲线均存在极值点,它们体现的是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转化的矛盾运动规律。笔者针对相变尺寸-自由焓曲线提出了相变尺寸增大导致体系自由焓下降这一矛盾的一个方面,要求同学根据极值出现的特点及矛盾论的基本原理,启发学生找到矛盾的另外一个方面,通过主动思考,学生很容易地就理解了界面的形成对相变的牵制作用,通过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规律,理解了相变尺寸这一条件对自发成核的重要意义,并从哲学高度理解了临界尺寸这一转折点含义:颗粒尺寸增大而引起的成核自由焓下降的因素,和颗粒尺寸增大而引起的界面增大在相变过程中所起的牵制作用,这一对矛盾的二个方面,其主次地位发生了转变。晶体-熔体相变的等温台阶,则是质量互变规律的一个典型案例。众所周知,平衡状态下,相变处自由焓不变。以一级相变为例,在相变温度处,ΔG=ΔH-TΔS=0。随着外界热量的不断进入一个物相体系,体系的温度升高。但当到达相变点时,尽管有能量进入,体系将在一个阶段保持温度恒定。这里存在一个质量互变规律,能量不断进入体系,导致体系的混乱度增大,也就是熵增大,随着量的不断积累,混乱度达到一定程度,体系的性质产生了质变,由一种相完全转变为另一种相。在相变温度下停留的过程,是一个新相的“积累和孕育”的过程。在教学中,从辩证法的角度给学生讲授相变过程中熵增大这一质量互变规律,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则是我们材料制备的目的。以陶瓷制备为例,其原料本为矿石,为具有强度的块体材料。在陶瓷制备过程中,首先要破坏这些块体,将其制成粉体,实现第一次否定过程,通过成形和烧结过程,又将粉体材料变成为具有强度的块体材料,实现第二次否定过程。通过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原来的块体矿石,通过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形成更好服务于人类的块体材料。在教学中,通过阐明这二个否定过程,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探索其中缘由,理解第一否定过程中由于能量通过球磨等过程进入体系,使物料比表面积增大,从而为第二个否定过程奠定基础。并掌握在成形过程中体系在粉体表面能及水的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块体以及烧结过程中体系在一定温度下表面张力降低的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原理。学生可通过了解陶瓷制造过程中体系由块体变为粉体,然后又变为块体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深入了解在这一规律后面的能量方面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即由矿石块体的低表面能到粉体的高表面能然后又回到陶瓷块体的低表面能这一否定之否定过程。从而加深陶瓷制备过程、烧结推动力及机理方面的理解。

网络时代的教学,老师的职能——传道、授业、解惑三方面作用的重要性发生了变化,解惑为道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以微观粒子移动和宏观变化表象为出发点,可确定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过程动力学各部分关键词,通过这些关键词,然后从微观移动和宏观变化对这些关键词进行思考和分类,有利于形成课程的本部分内容的总体线索。从课程具体内容中寻找无机材料过程动力学部分存在的辩证法规律,通过揭示其内在的辩证法规律,有助于学生从更深层次掌握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