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菜园小记

菜园小记

时间:2023-05-30 10:08: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菜园小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今天早上,爸爸对我说:“咱们家南边有一块空地,咱俩把它改成菜园怎么样?”我一听,高兴的说:“好啊。”

然后,我们拿着铁锨、镰刀和小铲子,来到了空地。哇!满地都是野草:有高的芦苇,低的茅草,还有爬满地的拉拉秧。我心想:除掉它真是小菜一碟。我抓起镰刀就砍了起来,草虽小,但真不好砍,左砍右砍砍不断。我又用手拔,拔不动。我生气了,狠狠一砍,哎呦!真疼。我一看,手被砍破了,我马上用纸包了起来,这时爸爸说:“割草应该用左手握住草,右手拿镰刀从草根那里一割,就好了。”我试了一下,还真不错。不一会就把草割光了,我正要把砍掉的草扔掉,爸爸说:“别扔,草翻到土里可以做肥料。”只见爸爸熟练的把地翻好,把带来得南瓜种子种进了土里,全部弄好,已经是中午12点了。我看着开好的菜园,仿佛看见种子发了芽,长了叶,开了花,结了果。真是一派丰收的景象啊!

胜利油田第二十三中学四年级:张子任

第2篇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妇人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打鱼的,小儿子是买雨伞的。虽然日子过得还不错,但老妇人整天愁眉苦脸:晴天时,她为小儿子卖不出雨伞赚不到钱而烦恼;下雨天时,她为大儿子出不了海捕不了鱼而烦恼。一个邻居跟她说:“你为什么不换过来想呢?晴天时,小儿子赚不到钱,可大儿子可以出海捕鱼赚钱呀;雨天时大儿子出不了海,可小儿子的雨伞就好卖多了。”老妇人听了茅塞顿开,从此便高兴地安度晚年了。你听了这个故事,是否有所感悟呢?人生中难免遇到烦恼,可换个角度来对待烦恼,结果则大不一样。

你也许会说:“那个故事中的人物没名没姓,我不认识。”那我们来看几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吧。

周处在得知乡里人为他的“死”而“更相庆”时,并没有因为这个烦恼而消沉堕落,而是把它看成给自己敲的警钟,因此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又虚心改正,终成大业。

德拉和杰姆生活困难,很贫穷,他们为送礼物又失去了家中最珍贵的两样东西,这可是雪上加霜,真够认上烦恼的,但他们把这看成是彼此爱的见证,因而倍感幸福。网

《菜园小记》的作者吴伯箫并不把在我们看来每天很辛苦的种菜当成烦恼他把种菜看成有极大的乐趣,苦中作乐,以苦为荣,使小菜园得到大丰收。

简并不认为生活中听到无休止的蝉声是烦恼,反而把它当成最贴近心灵的天籁之声去欣赏,因而有了美文《夏之绝句》。

他们都把看似很烦的事看成好事,所以他们的生活中也就自然少了不少烦恼。

他也许会说:“那些人都离我太远网,不切实际。”好吧,我们来看看自己身边的所谓的“烦恼”。

你认为考试成绩不理想是件烦恼的事,可它何尝不让你知道自己学习的漏洞呢?你认为父母冲你唠叨是件烦恼的事,可你为什么不想想父母说你是因为爱你呢?你认为遭人嫉妒是件烦恼的事,网可你怎么意识不到这是从侧面证明你某方面的实力呢?

诸如此类的事还有很多,只是我们总在为烦恼而烦恼,而忽略了快乐就在我们身边。请记住:换个角度看烦恼,生活就会更美好。

第3篇

她说,读过《浮生六记》后,深爱书中芸娘的贤淑有情调,所以呢,她想学学芸娘。第一个就学她在黄昏时分,把茶叶放在将开的荷花里,第二天清晨再取出煮茶,那沾染了荷花香气的茶,清香扑面,回味悠长哩。

哇噻,向一百多年前的女子学小资,我真对她刮目相看!

家门口的公园正好有一处荷塘,开满了婀娜多姿的雪白、粉红的荷花。荷塘间,一座弯弯曲曲的木桥,横架水面,方便游人赏荷。姐姐想实践她的浪漫计划,并不困难。

有一天,我晚间下班回来,她喜滋滋地告诉我,已把一些铁观音放在了荷花里,就等明早起来品荷花茶啦。

可天不凑巧。那晚本是皓月当空,碧华如练,到了下半夜,竟然稀里哗啦地下起雨来,到天明仍收不住。姐姐的浪漫梦被雨浇灭了。

又过了两天,执著的姐姐又把茶叶放在了荷花里。还好,当夜无雨,可是第二天清晨,大家坐等荷花茶时,她却嘟着嘴,空手而归。

啊,你们不知道有多恶心,花心里怎么会来那么多小虫,茶叶上爬了好几只!她生气地大叫。

我们哈哈大笑,看来古小资也不是那么容易学会呀,一百多年的时光流转,虫子也爱上荷花茶了。

姐姐学浪漫的事情,成了我们的笑谈,当我把这件事讲给宿舍的同学听,稀里哗啦地笑倒了一片。还好,浪漫没学成,能给大家带来这么多快乐也是不错嘛。

小区后门有片荒地,去年春上被人开垦出来种上了菜。夏初的时候,菜园里碧绿的小葱,紫脸的茄子,青色的番茄,爬上了篱笆的豆角秧,都可着劲儿地长,一派绿油油的景象。

侄子丁丁特别好奇这方小菜园,原来青菜是这样长出来的呀。看他喜欢观察植物生长,今年春上,我在阳台的大花盆里种上了十几棵花生,两株番茄,一株丝瓜。就这样,我们也有自己的“菜园”了。

从那以后,我和丁丁每天都会在这几株青蔬前流连一番,生活一下子丰富了许多。花生开出明黄的小花了,青番茄红了脸,翠绿的丝瓜像弯月牙,每一点细小的变化都让人欣喜。我用相机记录下植物的生长,然后上传到微信与朋友分享。丁丁则写了几篇观察细致的菜园小记,还被老师作为范文朗读。

花生成熟的时候,丁丁特意叫来小伙伴来看“刨”花生。我把大花盆轻轻翻转,磕掉泥土,花生那繁盛的根果全暴露出来了,密密麻麻的花生果让小家伙们大开眼界。

等我把花生洗干净,盛在雪白的盘子里,大家一起品尝的时候,我看到丁丁脸上盛满了丰收的快乐。我也是喜悦满满,自己种的花生感觉格外清甜。

你看,快乐有时就是这么容易找寻。只是种了几株乡间随处可见的青蔬,就带给我们整整一个春天、一个夏天、一个秋天的欢乐。

只要有一颗热爱生活、善于体察的心,人生的喜悦无处不在呀。

闺蜜芳妮是网购一族,最近她的网购对象从服装转向了美食。那天,她神神秘秘地打电话给我,让我去分享她的美食。

到她家的时候,一室淡淡的粽叶的清香,原来芳妮网购的是南方粽子。剥开一只小小的米粽,香甜的糯米里裹着桂花紫芋馅儿,清香的糯糯的滋味,果然让人大爱。

“很值是不是,才不到20元。”芳妮一副小小骄傲的样子。

“值呀,还真不错。”我又拿起一只米粽大快朵颐,我指的是粽子的美味还有因为品尝美食而带来的好心情。

又有一次,芳妮家的百合花开了,我和朋友去赏花。

第4篇

今天阳光明媚,我们实验中学的鲁中晨刊小记者团到雪野湖畔的山东雪野现代科技示范园采风。

一进园,二十四节气门楼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我们立刻围在它的周围,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我们首先来到五色土广场,五色土由“青、红、白、黑、黄”五色组成,代表广袤富饶的大中华,体现了人们期盼土地肥沃、年年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祭祀的习惯,感谢上苍赐予我们土地和祈求风调雨顺的天气,由此可见,土地和天气是农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我们走进热带植物园的时候,刚进门,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果然是“热带”植物园啊!我们首先看到我的老朋友——花如意,原来我在上海世博园山东馆就见过它。植物园里汇集了许多我们从未谋面的的植物,其中之一是痒痒树,这种树我以前只在书上看到过,只要碰碰它,它就会动起来。于是,我走了过去,用手摸摸了它的树干,它的树枝和树叶就动了起来,仿佛害怕我给它挠痒痒似的,真好玩!后来,我们又去看了木麻黄,只见木麻黄从上往下垂下千丝万缕的“绿叶”,远远望去像绿色的头发,这时,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不是叶子,世界上有三种不长叶子的植物,木麻黄是其中之一,另外两种是梭梭树和光棍树”。我想,它们肯定是因为生活的地区干旱少雨才退化而成不长叶子的。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姜园。“中国生姜看山东,山东生姜看莱芜,莱芜生姜看山东雪野现代科技农业示范园”,姜老大——莱芜大姜摆在显着地位置。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株姜老大重达五十多斤,我心中暗暗吃惊,比古代武将用的大锤子还重,真是名副其实“姜老大”的啊!

在水果蔬菜园里,我们远远看见一株体型巨大向日葵,惊讶之余,定睛一看,原来是由玉米粒粘接而成的!里面还挂着由黑豆粘贴而成的十二生肖画,看上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最后,我们来到花卉园。一进门,我们就闻到一阵浓郁的花香,花卉园里百花齐放,到处都是五颜六色的花朵,各种花儿争奇斗艳,红色的花朵娇艳欲滴,白色的花朵洁白无瑕,黄色的花朵超凡脱俗,紫色的花朵雍容华贵。在初春的季节里,见到世界各地的花在这儿一起开放,我们不禁赞叹科技的力量啊!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已是中午,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山东雪野现代科技农业示范园。

莱芜市实验中学初一:陈子超

作文 zuowenku.net

第5篇

关键词:作文能力 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121

作文教学改革,提高教师自身文化业务素质,提高作文指导水平,固然是很重要的,但笔者这里想谈论的是如何设法使众多的小学生尽快地增添出大量的文字细胞,迸发出不写不快的创作激情,显示出学生在写作中应有的主体地位。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历代的教育先哲和行家里手们已经告诉了我们,只有大量阅读、引入生活,方能快速作文。舍弃了这一点,单靠“作文指导”一类的丛书和课堂上教师头头是道的侃侃而谈,是很难收到实效的,只能落下“拔苗助长”的笑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快速作文呢?途径有三。

1 大量阅读,提高语言的驾驭能力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是颇有道理的。诗文博览的多了,遣词造句的能力、布局谋篇的能力、奇思构想的能力、文法修辞的能力,会在孩子们单纯的小脑瓜中潜移默化下来。慢慢地形成一种内在的语言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这种能力是教师“保姆式”的喂养不能代替的。

可惜的是仍有不少的学校和教师,深受传统教育模式羁绊的束缚,依旧挥动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随意加大学生在校的上课时间,使天真烂漫的孩子们终日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在众多的“训练”中生活。使孩子们的个性、爱好的棱角全被地砥磨光了。哪里还有闲暇去读几本书呢?一逢作文课,就急得教师如临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埋怨守着作文命题发呆的学生“笨”极了,一些不愿看到老师愠怒脸色的“乖巧”学生只能借助“优秀作文”东拼西凑走“捷径”了。

我校鉴于作文教学这种现状,组织研究,寻根溯源,决定实行作文教学改革,开拓多读书的教改新思路,具体方法如下:第一,物尽其用,充分利用图书资源;第二,便利学生借书,加大阅读量;第三,有暇读书,创设宽松的读书环境。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加厚学生文学知识底蕴,丰富学生的联想空间,为学生的快速作文积存大量的有益营养,还可提高驾驭语言、运用语言得心应手的能力。

作为教师,在学生的大量阅读中,应起到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这里不仅是为学生择书,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口述故事梗概,谈读书体会、评价任务事件、伺机让学生尝试作文,并搞好讲评,还善于捕捉褒扬学生习作的长处和闪光点。对优秀的作品,可刊载入班报或自办手抄报,千方百计去激励学生对读书,敢动笔,产生跃跃欲试的写作感情。这种激情一旦萌发出来,它的能量是不可低估的。

2 引入生活是获取情境和素材的源泉

古人对写文章有两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有“内容”;“有序”,就是研究材料的取舍和前后安排。

怎样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行之有序呢?不能凭闭门造车,不能靠天外飞来之物。只能靠实践,靠把小学生引入缤纷多彩的生活。历数古今中外的写作大师,能写出一部部流传百世的不朽巨作,无一例外地参加了当时的社会实践。

同志曾说过:要知道李子的滋味,就必须亲口尝尝,意在教会我们深入生活,注重调查研究。传说孔子的弟子请教孔胜怎样种菜。孔子说:“去问’老圃’”,意思是说,孔子也不知道,要想知道怎样种菜必须请教菜农。若是让孔子写怎样种菜的事,是不可能写出来的。而现代散文家吴伯萧,能写出《菜园小记》这样精美的散文,是源于他参加了解放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并亲手经营过菜园劳动的艰辛和乐趣。

小学生涉世尚浅,未知的领域比成人要大的多。如果学校、教师不去设法把他们引入生活,奢想让他们在限定的短时间内快速作文时不可能的。基于这一点,我校采取多种形式,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入生活。具体做法是:

第一,落实课程设置,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第二,建立学校学农基地。

第三,实施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

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们观察接受到许多新鲜事物,学会了做许多事情,了解了事的来龙去脉和做事的方法和程序。并培养了情感,明确了许许多多的是非观念,有了写文的思想内容和素材。

3 整理思想,排除闭塞,快速作文

快速作文,如果不是粗制滥造,那么至少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要有深厚的语言文字驾驭能力,二是要有熟悉的生活经历,对人事观察细致入微,甚至食寝均有所思所想。则会有围绕要写的命题,才能千言万语骤涌笔端,一气呵成。曹子建能快速写出众口传诵的《七步诗》,出来文笔功底之外,还有着兄弟相残的境遇,常托物相比,苦闷深思,赋诗之前已经酝酿了很久。

但有时不能快速作文,倒不是表达能力差,生活与自己不切近,而是思想混沌,文路闭塞,究其根源,做事毛手毛脚,观察走马观花,认识若明若暗,事毕雨过天晴,不假思索和回味,理不出个头绪来。

怎样才能快速作文呢?除了以上两点外还要做事情的有心人。把所见所做的事,及时从思想上要加以整理,搞清楚事的来龙去脉,坚持写写日记,或给他人讲述讲述,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样讲得绘声绘色,应把什么样的情节讲得详尽些才能打动人,也就是常说的懂些章法。如果能坚持把亲身经历过或亲自做过的事,坚持写成日记。又会把事情娓娓动听的讲述给老师、相邻或小朋友们,那么,虽不奢求像曹子建七步成章,但至少能在限定的时间内快速作文。

第6篇

形象:动作、形状、线条、色彩等可视的,能让读者“看到”样子的。

生动:具有活力能感动人的。1、有生命力、鲜活(非僵死的、陈腐的)。2、灵活的(不死板,不呆板)。举例来说:“快乐是一种香水,洒给别人,自己手上总会留下余香的。”这句话就比“给别人快乐,你就会得到快乐”要形象,要生动。它是更为灵活的说法,是引人联想、启人思考、耐人回味的说法。

“在北美的沙漠中,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园里的橘树”就比“我在异乡不能适应,我的作品都表达苦闷情绪”形象,生动,引人,耐人寻味,韵味悠长,印象深刻,越嚼越有味道。这样的说法,是读者喜闻乐见的。

还有个例子:“真诚的朋友雪中送炭,虚伪的朋友雨后送伞。”

作文怎样才能写得准确、具体、真切、生动、形象?亦即怎样才能不干巴巴,怎样才不空洞,怎样才能写出味道来?

文章要让读者像作者一样受到感染,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你当然不可能把读者搬到当时的环境中去,但你可以把当时的环境、情景搬到读者的眼前来,让读者置身其中。这就要求首先要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要调动各种感官去感受,并把这些感受如实地、原汁原味地用文字还原,写出形象、颜色、温度、明暗、声音、气味……将当时的情境完整地搬运到读者的眼前来,让读者不知不觉地走进去!在构思时必须将自己的身心完全摆入回忆和联想的环境氛围之中,借此产生真切入微的体验,以这样复现的体验作描述的素材。

美国新闻学家雷特狄克在谈到描写技巧时说:“在人们的心里,蕴藏着各种各样的记忆,如果你能唤起他们心中的这些形象,你的描述就具有了激动人心的力量。”怎样唤起读者的记忆呢?生动的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读者的头脑中产生具有光、色、态的具体形象,这就是语言的启示性。如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这种启示性,就能够在读者的头脑中唤起对光、色、态的丰富联想和想象,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人们心中那些深刻的印象并不是只从视觉得来的,它们也来自人们的触觉、嗅觉、味觉、听觉。经验表明,初学写作的人大多重于视觉形象,只写自己看到的一切,而实际上,这只是印象的一部分,要反映出一个场景,仅仅调动一种感受是不够的。要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就要突破视觉印象的单一描写,而综合地调动触觉、嗅觉、意觉、视觉、味觉、听觉的多种印象,立体地反映环境、气氛。这样,既可以加强事物形象的高度真实感,又可以大大丰富客观画面中渗入的情感因素,创造出更为动人的艺术境界。

“想一想我们在海滨度过的时光吧。除了你看到的一切之外,你一定还记得那徐徐吹来的海风,那一阵阵海浪的拍击,你的嘴唇上还留着海水的咸味,那沙粒也还曾抚摸过你的双脚。如果仅仅写出你看到的景象,不就会漏掉许多生动的回忆吗?” (雷特狄克:《特写写作》第29章)

我们看几个例子: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描写百草园内的景色:不必说碧绿的菜畦(颜色),光滑的石井栏(质地),高大的皂荚树(形状),紫红的桑葚(颜色);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声音),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形态及准确的动作),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速度和力度)向云霄里去了(形态及准确的动作)。单是周围的短短(规模)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拟人),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声音),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味道),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让人仿佛置身其中,同作者一样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就是这种写法所产生的效果。

再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写《春》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力度)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气味),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气味),都在微微润湿(湿度,触觉)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拟人),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时间之长)嘹亮(声音的响度)地响着。

雨是最早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细、密、亮:联想―比喻)地斜织(有风的状态)着,人家屋顶上全笼(范围)着一层薄(厚度)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颜色及亮度)。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写父亲去买橘子的一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步态)走到铁道边,慢慢(动作速度)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细微动作)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细微动作);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细微动作),显出努力的样子……恰如一段录象,让读者看清了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从对那一连串艰难的动作的细致入微的描写中,感受到一个在惨淡的光景中苦苦撑持的父亲对儿子浓浓的舐犊之情。

理由《扬眉剑出鞘》――晚上7点,决赛开始。大厅里观众比白天骤然增多。按抽签决定比赛排列顺序,栾菊杰将和苏联的扎加列娃对阵。这对双方都是一场关键性的比赛。看台上的气氛上升到白热化。

小栾穿一身紧身的白色击剑服,扎一件金属丝织的背心;携盔持剑,登上赛台。在大厅乳白色的灯光辉映下,她一身洁白。

裁判员发出“开始”的口令。小栾轻捷地跃进几步。挥出剑去,在对方面前晃了几晃,对方举剑相迎。这是一种互相调引的动作,两道剑光翩翩缠绕,仿佛在空中划着问号,都在试探对方的虚实。小栾越逼越近,对方一直退到“警戒线”上,出现短暂的相峙。小栾奋臂挥剑,“啪”地一声,把对方的剑向外一击,剑尖威胁着对方的胸部。对方本能地把剑向内拨去,作出防守动作,这正是小栾所预料的。她连续转入第二战术意图。趁对方一个防守动作还没完成,一抖腕子,把剑抽了出来,那剑在空中划出一个扇面形,从内侧绕到外侧,指向对方暴露出来的空档,同时弓步上前,飞剑直刺。这一连串娴熟细腻的剑法,伴随着力度、幅度、深度、精度,刹那间爆发出来,如灵蛇吐焰,银光一闪,正中对方的腹部。裁判台上,表明扎加列娃被刺中的彩灯霍然亮了!

这么多文字,其实就是写那一剑:如果只用一句话:“晚上的比赛里,小栾一剑击中了对方”,该是多么乏味!而在这段文字里,人物是立体的、活动的、栩栩如生的,场面是生动的、形象的、历历在目的。现场景状的还原,不仅要考虑形象,还要考虑其时其地的环境和氛围。

吴伯箫《菜园小记》……你留心那平整湿润的菜畦吧(视觉、触觉),就从那里会生长出又绿又茁壮的新芽哩(视觉、触觉)。那些新芽,条播的行列整齐,撒播的万头攒动,点播的傲然不群,带着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视觉、意觉)。……

第7篇

苏霍姆林期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课堂教学过程正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如果缺少了情感,课堂教学将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那么就会缺少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上也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我们应该明白:情感可以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积极情感有快乐、喜悦、自豪等,它们与某种需要满足相联系,通常会伴随着一种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积极情感,使之作为课堂教学的动力。

一、激发兴趣、陶冶情操

学习兴趣是掌握知识、获得实际技巧的动力,而它的源泉在于能为学生揭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学生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奥秘面前的惊奇感,并使学生把掌握的知识加以运用,从中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譬如:笔者在教朱自清的散文《春》一文时,先并不急于要求学生读课文、分层次、概括层意等,而是借助现代教学媒体,播放一段描绘春天来临、大地万物复苏的录像,让学生观察后,复述见到的情境。学生对录像片中的优美图景、动植物的勃勃生机,充满了新奇感,观后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畅谈看到的录像。同学之间相互补充,相互纠正发言中的不足和错误,但这时学生的发言多是客观的叙述,缺少生动具体的描绘,不能使人领略到录像中的美感,这是什么原因呢?那么,怎样才能传达出录像中的美感呢?于是在此基础上,引出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有关春天来临之后的景物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它们运用了什么手法。通过寻找和分析,学生明白了朱自清先生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景物描写生动、传神,充满了情趣和美感。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又让学生看录像,并要求学生给录像片配上生动具体的解说词,学生运用刚学到的景物描写方法进行写作。学

生交流后,再播放录像中的解说词,并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学生的剖析与原解说词有许多语句是相同的。同学们从中意识和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了创造的快乐,课堂上学生带着这样的情感再进行学习和思考,主动性大大加强了,学习兴趣也深厚了,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把我们的生活带进去,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答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把接受问题的新鲜感和亲切感转化为兴奋和新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拓展思维,调动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二是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可是,我们平时经常听到有老师抱怨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笨,许多知识讲了好几遍就是不能掌握;许多浅而易见的道理就是不能理解;许多感染力极强的情感就是不能接受。笔者认为这一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做识记、保持、再现等枯燥乏味的劳动,而没有借助于人的积极情感,把学习过程与思维发展结合起来。我们相信,如果教师把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成功感、紧张感等积极情感因素引到课堂教学之中,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定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学生一定会变得更加“聪明”。譬如:一位老师在教授《菜园小记》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断: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观看“大生产运动”的录像片断和播放作者吴伯箫反映同一时期的姊妹篇《记一辆纺车》一文的朗读录音,引导学生比较阅读。 由于这一教学设计新奇而富有挑战性,触发了学生的情感,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由乐思到善思,再善思而更加乐思。学生在情感支配下,形成了思维的良性循环。但是,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有差异的,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有层次性、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促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当然,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调动情感因素发展学生的思维时应适度,在过度的情感刺激下不可能进行正常的思维活动。

三、架设桥梁,沟通情感

课堂教学是教师将人类积累的认识、思想观点等精神产品转给学生的传递过程,完成这一过程的介质是情感因素。语文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古今中外的文章,由于学生与作者写作的时代有一定的距离,再加上知识的局限,生活体验的缺乏,即使最优秀的文艺作品,学起来也会兴致不高。但是,如果教师先深刻领会作品的思想情感,然后带着深厚的情感色彩去诱发学生的主观感受,使学生的感情和作品中的节拍起伏跳荡,并创立美的情境,从而使学生更深一层明确情理,这样,学生学习便会有趣味,并会将积极健康的情感不断强化,不断升华。譬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枣核》一文时,将“清静、悲凉”的情感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学中又成功地运用了一些教学手段,让学生领悟到了这一情感,并补充交代了有关背景知识,激起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火花。又如在教《背影》一文时可用“凄楚、感伤”的情感;教《最后一课》一文时可用“悲愤、激越”的情感等。语文教材中,许多优秀的作品以其进步的思想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讴歌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情感色彩十分强烈。因而教师应以情感为桥梁,去沟通作者、教者、学者形成一条和谐的、畅达的感情通道。

总而言之,情感因素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希望我们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切合实际地加以运用。

第8篇

离开了古镇,回头望着门,金色的河下古镇四个大字在花花绿绿间永久的立在了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走出了古镇,也忘不了那情景。夜晚,灯光明火一定会把它照得更加美丽。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古镇旅游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古镇旅游心得1今天,是周末托管的第二天。虽然我不能像其它同学一样每周回家,见到日思夜想的爸爸妈妈,但是,周末和老师、同学在一起学习、游戏,还有丰富的生活实践活动,还是很有趣的。这不,今天,我们就到洛带古镇去畅游了一番。

听到要去洛带古镇的消息后,我们群情激奋,因为我是第一次去,听其他同学说他们已经是第二次去了。我迅速的做好出游准备,托管老师照例讲了外出的“安全”、“纪律”等,于是我们排着队、哼着歌儿走出校门。路途上,我们一边看着窗外的美景一边和老师同学聊着天,渐渐的,学习了一周的疲惫心情放松下来,心儿也随着奔驰的车子早已到了广阔的大千世界。转了车,不一会便到了郊外,青翠的山映入眼帘。虽然已是冬天,但是大自然的生机依然还在。

到了古镇,特殊的明清会所风格的建筑吸引了我们的眼球,一家家古式建筑的店铺呈现出来,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一切都是与民族风格有关商品,这充分说明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特殊的民族小吃诱惑着我的胃。我们每个人都在老师那里借了十元钱,我与好友杨龙丹把钱合起来用。我们一家一家的逛,吃了许多好吃的。有炸昆虫、煎荷包蛋等。物美价廉的小吃,使我俩大大的饱了口福。王校长还请我们每个人吃了一种小吃,是一种用糯米和成团并用叶子裹着的“面包”,里面是鸡汁和鲜肉馅儿的',香香的很可口,听老师们介绍叫“猪儿粑”。这些小吃中最有代表性的,要算“伤心凉粉”,又辣又麻。我们几乎都吃了一碗,纷纷带着好奇进去,“伤心”的出来让。因为它实在是太辣了,让我们一个个的不由得“泪流满面”。

吃完了伤心凉粉,带着好心情向前走,走到了小镇的尽头,我们还意犹未尽。但时间不早了,我们搭车回校了。今天一天,我们吃够了,玩够了,看够了。让我们用欢乐的心情期待着新的一周和下一个精彩的托管生活的到来吧。

古镇旅游心得2一走进古镇西塘,映入眼帘的是那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矗立在河道两旁。廊棚长长,古弄深深,小船悠悠,这景色一下子就吸引了我!

西塘的小吃非常多,我吃过臭豆腐、螺丝,爸爸还买了薄饼和糕。我特别喜欢吃臭豆腐,远远地闻到臭豆腐的味道,就忍不住想吃。我寻着臭豆腐的香味走过去,店门口排队的人络绎不绝,我也赶紧排队。终于轮到了,我笑眯眯地说:“我要五块钱的臭豆腐!”“好!”店主爽快地答道。那白色的臭豆腐放入油锅,转眼间变成了金黄色,像是穿了一身盔甲。我叫店主在炸好的臭豆腐上抹点儿甜酱,然后赶紧吃它,香喷喷、甜滋滋的,真好吃!

西塘的建筑和上海完全不一样,房子都是用木头、竹子做成的,最多只有二层,非常环保。那里有一条又宽又长的河流,两旁的'街道很窄,只能走人,不能开车。桥也很多,如果人们要到对面去,就得走上小桥才能到对岸。

我们乘上小船,坐在船上,那感觉无法比喻。清清的小河泛起微微的水波,两旁古老的房屋与我们渐行渐远。一切都显得那么寂静、安逸。

夕阳西下,当最后一缕阳光照在西塘的河面上,它仿佛披上了银纱,把古镇映射的别有一番韵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天色渐渐暗去,西塘的夜晚没有城市的灯火通明,暗淡的灯光在隐约中闪烁,仿佛在述说着古老的故事。我们也好似进入了时空隧道,感受着它的千年沧桑……

我喜欢西塘,那里的建筑有特色,桥多,街道窄,还有很多小吃的。我吹着泡泡,五颜六色的泡泡在阳光下一闪一闪,好像给那些老房子穿上了色泽艳丽的衣裳,多美啊!

古镇旅游心得3寒假里,我们一家去广西旅游,其中,最令我难忘的就是号称“中国评出50个最值得外国人去的地方”之一—黄姚古镇。黄姚古镇位于广西昭平县,是一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镇,发祥于宋朝年间,兴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鼎盛于清朝乾隆年间。由于镇上以黄、姚两姓居多,故名黄姚。

进入小镇,一个充满着岭南风格的世外桃源印入眼帘,里面不但可以看到菜园,还可以看到古老的木式酒楼,真可谓小桥流水连酒家。一溪流水贯穿于小镇,水面上有突凸的石块,形成一座特别的桥梁,便是黄姚独特的“跳桥”。河里的流水浅绿,河边的丛竹翠绿,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小镇的街道建筑古色古香,青灰的`石板小路的两旁,立着两堵也是青灰的石块垒起的围墙,巷子里的小路也非常狭窄。

房屋建筑的布局很有意思,是按九宫八卦阵势布局的,道路并不笔直,房屋会墙壁会突出,街道的墙壁上有民国时期的广告和宣传画。悠悠石板街,浓浓豆豉香,黄姚古镇有一处很大的豆豉晾晒场。旁边还有磨制使用的石磨,我还上阵去演练了一把,可是我力气太小,怎么推也推不动。我们还到了豆腐坊,里边有很多做豆腐的用具,还品尝了一下刚做好的豆腐花。河边还有妇女们悠然的洗着衣服,洗衣服、洗菜使用专门的水道,另外的水道则是天然的矿泉水,可以直接饮用。这里的榕树非常多,每棵榕树的姿态不一,有的树枝像龙爪,有的树形像睡床,真是千姿百态。枝叶茂盛的榕树竟然六七个人都抱不住。这里的榕树历史悠久,年龄最小的都有三四百年,年龄大的则陪着黄姚古镇度过生死患难!

古镇旅游心得4经过一段时间的颠簸,我们南湖晚报小记者终于到了嘉善西塘古镇。

西塘,一位“又抱琵琶半遮面”的江南水乡女子,静静地横卧在浙江嘉善太湖东南流域的水网地带,展露着自己令人心醉的绝妙风姿。她激动着多少人的思潮,引动着多少人的遐想,更牵动着多少人的'梦境! “

西塘是个水镇,小河绕街流淌。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搭起斜斜的屋面,形成长长的廊棚,保留着明清时期水镇街市的遗风。

开始我们进入了西塘的车站,车站那里的车多得数不胜数,老师告诉我们这里每天都要接待很多中外游客。凭着小记者证,我们进入了西塘景区。我刚他进门就看见那里的水清澈见底,没有一丝污染;又看见那儿的湖面上有一只停泊在小桥旁边的船和一大群游人在另一座桥上,另一座桥上那些人在各做各的事,如,有的人在休息,有的人在看桥下的河道,还有的人在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路前进。首先我们来到了烟雨长廊,长廊一面临河,一面开着各式各样的店铺。店铺中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我一到这儿,就被那些玩具、吃的等吸引住了,心情一下子变得欢快、迫不及待起来。我真想把这里东全买光,我飞快地奔跑过去刚想伸手拿,就被老师叫住了。老师说:“我们先去参观参观这里的景点,参观完后再来买!”我听到了,心里顿时像被箭射中了似的难受,可为了不掉队,我只能乖乖听话。我们就一直走,一路上一些吃的使我垂延欲滴,可只能吃不能看,我越闻越馋,就过去闻闻马上又被叫住了。终于游览到了出口,老师问我们要不要买东西?大家都异口同声地大喊:“要!”我们四处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可出口店铺却变得很少。我看没什么可买,就只买了一杯饮料。转眼间,时间的脚步已迈向15点,我们回家的时间到了。大家只能离开了。

等大家出景区的时候却迷路,怎么也找不到车站了。我想:要是走不出去怎么办?我心里十万火急。一路上问了住在西塘的居民,我们走到腿都酸了。后来靠着坚持,最终我们还是走出来困境。

我们回家时天色已渐渐暗淡下来。我依依不舍地眺望着西塘古镇。这江南水乡的多情古镇,让人淡忘浮躁,在纷乱中摘得一抹宁静,美得让人心疼……

古镇旅游心得5今天下午,我们班参加了学校统一举行的春游活动。这次春游的目的地是被称为“进士之乡”的河下古镇。

下午,我们跟着长长的队伍,来到了河下古镇。呵,这里人真多呀!刚走进古镇,映入我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房子,和弯弯曲曲的小道,这些房子都是古代的建筑,虽然有翻新过,但不失古代的韵味,这儿的店面与别处不同,都没有招牌,只有写着字的小旗子,一阵风吹来,真是“酒旗招展”。家家户户门前都有小灯笼,有的是两个大的,而有的`则是一串小的,大概是代表着吉祥如意吧。

真正走入景区,才看见了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我们一边走一边笑,那开心劲就别提了,一路来的辛苦一扫而光,我们看见了程公桥、屯盐桥……这些石桥都十分精美,桥下流淌着清清的河水,我想住在这儿的人们一定很舒服吧!

河下古镇曾诞生过女英雄梁红玉、大文学家吴承恩等名人。在湖中间矗立着梁红玉的石像,见了这石像仿佛见到了真人。很多人都拍下河下古镇的美丽景色,我也恨不得马上拍下,但是今天我没有带照相机,唉,真遗憾!

正当我们惊叹时,王老师又带我们穿过了房子,去了另一个地方——梁红玉祠。虽然没能进去认真观赏,有一些可惜,但我们却发现了梁红玉的雕像,也是收获不小。

我们愉快地走着,突然看见了一艘巨船——龙船,“龙”在古代代表着皇帝,“龙船”顾名思义就是皇帝坐的船了,我在后面看见了两条龙的尾声,又走了一段路,看见了龙头,那龙头的样子真是活灵活现,两条龙上托着船身,足有两层楼那么高,龙身呈黄色,船身则呈古红色,走远处看十分壮观。大家一解散就像脱缰的野马飞奔上了龙船拍昭留恋。

第9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着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历史性转变。新课程的实施越来越强调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但是,就目前各学校现状而言,对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尚处于零星、自发的阶段,并没有引起各学校的关注和重视,此为新课程建设中的严重缺失。由于所处的环境和爱好的不同,笔者对语文课程资源作过一些探索与实践,下面我就从课堂和课外两个方面择要谈一谈对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充分合理的使用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教材是课堂教学教与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是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的重要教学资源。在教材的开发与使用方面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①教材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论是教师和学生,都不能把教材奉为《圣经》而耳提面命,唯命是从,要有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的胆识和勇气。②教材是“范例”,是师生交流与沟通的话题。教材并不是学习内容的全部,并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③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改动乃至增删。

2.有效利用教师和学生自身的教学资源。

教师的文化底蕴、人文素养、人格魅力等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丰厚的教学资源。教师饱学诗书,出口成章,学生沉迷于读书,出口能诵;教师笔走龙蛇,学生龙飞凤舞。学生往往能成为教师的影子,这种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是对学生的一种熏染和浸润,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学生的特长、生活经历、学习经验、优点等同样是一种教学资源。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张扬创造机会和条件,发挥好学生身边的榜样应有的作用。

3.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中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鲜活的、创生的过程,它面对一个个具有丰富思想和情感的活生生的儿童,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因此,教师必须摒弃“走教案”或用教案“框”学生的现象,打破课前预设性教学设计统治课堂教学的局面,坚持计划性与生成性课程资源的有机结合,教师尤其要“耳聪目明”,善于倾听和观察,善于发现、挖掘和提升,发挥那些稍纵即逝的生成性教学资源的重要作用,让课堂教学充满灵性和激情,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广泛积累,隨机引用经典性资源

教师在课堂进行阅读指导、分析或鉴赏,往往要深入文本而又超越文本,需引入大量的课外教学资源,否则,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就事论事、单调乏味,很难将语文课堂激活。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拥有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随机收集一些精要或经典性的教学资源,诸如经典案例、文学故事、历史史实、名段名篇、名人名言等等,都可以引入语文课堂教学,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去,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使语文教学彰显左右逢源、活力四射以及高品位的文化底蕴的特质。我在教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把鲁迅的《五猖会》穿插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去;教学《丑小鸭》时,又融入《灰姑娘》,令学生耳目一新,兴味盎然。在不知不觉中增进了语文教学的厚度并提高了文化品位。

2.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发挥网络资源优势

信息社会,各种知识、信息无孔不入地涌入我们的生活。然而,博大的网络资源,往往又被人们所忽视。所以,教师要转变理念和视觉,充分发挥现代网络资源优势,为语文教学所用。便捷的网络资源,尤其适用于主题教学模式。在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完毕后,笔者针对本单元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特意设计、安排了一节课内阅读课,下载了一组精美的名篇——吴伯箫的《菜园小记》、的《母亲的回忆》、李蕤的《柿园》、林海音的《我父》、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鲁迅的《未有天才之前》、张爱玲的《天才梦》等,在无需教师提示的情景下,让学生自由阅读,感觉成长的烦恼与快乐,加深对课文阅读,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面向生活,发掘经验、体验性教学资源

在教学新知识或者带有强烈感彩的课文时,教师必须引领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或体验,才能便于接受新知识或进入作者的感情深处。然后由学生自觉构建新的意义系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最后一课》等文章,都以儿童的视觉来回顾童年世界的生活片断。因此,在教学时,通过教师的提示、解读以及提问等师生互动环节,激活他们亲身的经历和体验,以儿童的视界和心灵去领悟文章的微妙之处,这无疑是成功教学的举措,其关键在于发掘出每个学生心中潜在的课程资源,并在学习中得以有效利用,从生活出发走向文本,从文本中回归生活,这一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资源是无可替代的。

4.积极开发和利用本校和当地的教学资源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创新

Some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insights

Lou Chun-jing

( Hebei Gucheng military Tunzhen Juntun School, Old City Hebei 253806 )

Abstract: The middle school stage is a special life stage during which a student transforms 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 In this stage the psychological, physiological and the intelligence are developing in an especially high speed. It’s the stage that the students are easy to accept the new thoughts, to master the new skills and to form the new customs. It’s also the main stage in which students form their world outlooks, the outlooks on life and the values. Nowadays, the knowledge is refreshing with a rapid speed, and the lifelong study has become a problem which everyone has to face. In allusion to the universal existence's phenomenon study becomes fed up in the present domestic junior middle school, how to develop the student individuality in the teaching, raises its innovative spirit, has become the hot spot which many scholar experts discuss.

Key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innovation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们的国家日益强盛,昂首跨入了新的时代。但我国目前仍是农业大国,农村初中教育质量仍是我国民族素质提高的关键,我国的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村基础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心,农村青少年的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中华民族未来的素质。高质量的人才来自高质量的教育,目前农村乡镇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传统的教育观念受到冲击,带来了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变革。在这种形势下,认真审视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提出相应对策,从而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对提高我国基础教育整体水平、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苏霄姆林斯基[1]认为,对一个学生来说,5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3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由于年龄、生理、家庭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差异,每个学生的发展不可能完全平衡,有些学生善于形象思维,而有些学生擅长抽象思维,有些学生掌握课本知识不行,但动手操作能力很强。安东尼·罗宾在《潜能成功学》一书中指出: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蕴藏无比,价值无比,而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座潜能金矿。只要发挥了足够的潜能,任何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2]。因此,新形势下教师更不能以学习成绩的高低论学生。素质教育要把所有的适龄儿童都培养成才,这种人才包括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人才,既包括高级人才,也包括一般的建设者。只有树立了这种正确的人才观,我们在教学中才能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平等、公正、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健康快乐地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带来的观念对他们的影响甚至将是终身。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适应时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笔者就此浅议几点感悟: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已有10余年,最近对我自己教的两个班进行了问卷调查:66%是因为喜欢语文老师,才喜好这一科;14%的学生是对这一学科本身感兴趣;11%的学生是因为它作为学校安排的一门学科,必须要学;9%是因为它比数、理、化而言相对容易些。

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特别是处在发育定型阶段的中学生,兴趣是学好功课的重要推动力。现在的学生大多数对于语文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有些学生学语文是为了升学,为了博得家长、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学生只有在他自身有意识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信心,以此为动力才能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对于如何用最自然、有趣、有效的方法把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传递给求知取向各不相同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从学生主动性发挥的情况来说,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注重自主学习

没有自主性就不会有独创性,所以教学活动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教学活动应贯彻“主体参与”的教学原则,给学生更多实际锻炼的机会,计划让学生先定,书本让学生先读,问题让学生先议,规律让学生先找,习题让学生先做,小结让学生先说,要鼓励学生敢想,更要推动他们独创的乐趣,学生的创造思维才具有价值。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说的就是应认真做好笔记,或卡片,或摘录提要,或精妙的词句摘抄,或词句点评,或读后感,或书评等,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这本书提问题。学生互提互问,互解互答,这个交流的过程是对所读书目的再回顾、再理解、再提高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书写和与人交流能力的过程。有计划地组织活动课,也可以举行一些竞争性的课外阅读比赛、演讲比赛,鼓励学生更好读书,培养他们的成就感。

三、加强人文教育

“如果语文是树,课外阅读就是根;如果语文是火,课外阅读就是燃烧;如果语文是鹰,课外阅读就是飞翔。”莎士比亚也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能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有人总结说:“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的还亮的智慧,是我们到了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6]。”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的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3]。”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语文素养又在丰富的生活中得以进化发展成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他经常带着学生进入大自然,并亲切地称之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他写道:“宁静的夏天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印入我们眼帘的是那朝霞般令人惊叹的美。于是,孩子们感觉到和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彩上的细微差别。”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告诉我们,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体验生活,是进行语文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4]。

我国学者曾祥芹在《阅读学新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在阅读的过程中,与其说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了读者的头脑,倒不如说是读者的思想感情进入了作者的在作品;与其说是作品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倒不如说是读物激活了读者的思想感情[5]。”因此在教学中,广大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情趣,实现学生的阅读情感与作品的充分融合让学生走进作品,与人物一起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推动学生人文情感发展。

人文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和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也是人对外界客观现实的心理反映,具体表现为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它是人类区别于动物而人类特有的一种复杂而高级的体验活动。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据现行社会道德、情感规范制定的教育、教学目的,并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符合社会道德、情感规范的新情感,并形成新的情感品质的过程。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波动变化最大,最易受外界影响逐渐养成世界观的阶段,也是人文情感认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此时的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情感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开发利用人文因素,并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情感教育。

四、让课堂生动起来

找准教学“入口”。让接受知识的第一讲堂生动起来。如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以肃穆崇敬为“入口”、教学《天净沙·秋思》是以清静悲凉为“入口”、教学《长江三峡》时以豪迈奔放为“入口”等等。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同时在教学中渗透美学理论,《春》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春》是描绘的一种自然美;《斑羚飞渡》是歌颂的一种生命美;《驿路梨花》是赞扬的一种心灵美;《麦琪的礼物》是表达的一种爱情美;《菜园小记》是抒发的一种社会美;《背影》是品味无言的真爱。

大多乡镇初中语文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并在实际教学中大胆改革创新,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并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初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彻底改变过去的一些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冲破传统语文教学中过浓的政治色彩和死搬硬套的教学方法真正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道德意识和人文情感世界能够充分受到正确引导和良好熏陶。

小结:

教育理论上曾说过:“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既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突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健全的人格及健康的生理和心理。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有机的渗透于现代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 鄢烈山,何保胜:《祀人忧师》,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版。

[2] 孔庆东等,《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 吴传梁,反思现行中学语文教学之“过”[D].师道2007年第09期2007-09-025。

[4] 黄麟生,语文教学艺术理想境界[R].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