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越王勾践的故事

越王勾践的故事

时间:2023-05-30 10:08: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越王勾践的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越王勾践的故事

第1篇

春秋时期南方的吴、越、楚三国,由于水网纵横、林莽丛生,在中原大量使用战车时,南方大幅度发展了短兵器,今日所见许多著名的宝剑就出土在这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为人传颂。为了兴国,越国曾大造兵器。在吴越青铜剑中,越王剑受到人们的瞩目。出土于湖北江陵的越王勾践剑,素有“天下第一剑”之称。此剑保存完好,光亮如新,锋刃依然锐利,可以轻易剁切铜铅、纸张,代表了吴越地区青铜剑制作的最高水平,堪称奇珍、国宝。

由于青铜剑铸造工艺复杂,与此相应,佩剑成为当时社会权力、等级和时尚的标志。东周之前,对于佩剑有严格的礼仪规定,仅局限于上层社会和品德高尚之人。春秋之际,佩剑仍是贵族阶层的特权。春秋晚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礼制松弛,青铜剑制作工艺进一步发展,佩剑逐渐成为当时的时尚,并也用于表明身份等级。古文献中多有关于宝剑的故事与传说,由此可见剑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越王勾践剑出土的时候放在棺内人骨架左侧,剑身插在外髹黑漆木胎的剑鞘内,保存完好。此剑全长557厘米,剑身长456厘米,剑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剑首呈盘形,剑柄中空呈圆柱形,其茎上残留着当时缠裹丝绳的痕迹,并刻三道戒箍。剑前锋内敛,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刃口两度弧曲,锋利非常,两从有血槽。整个剑身布满黑色菱形暗花纹,剑格两面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花纹图案,剑身中间两面各有一道微凸的棱。剑身正面近格处有两行八个字的鸟篆铸铭文:越王鸠浅自作用剑。字迹清晰,阴阳可辨。剑身近首处略粗大,近格处较细小。出土时剑身尚闪烁着炫目的光泽,是件非常难得的文物。此剑埋于地下2300多年,出土后仍完好如新,毫无锈蚀,寒光闪闪,刃薄锋利,在场的考古、挖掘等专家无不为之叹服。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青铜剑天下驰名。《越绝书》载:“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雨师扫洒,雷公击橐;蛟龙捧炉,天帝装炭。”欧冶子是当时的铸剑大师,他不仅懂得镶嵌的技术,且能用金、银、锡等混合熔液加以外镀防止剑生锈,时人称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技巧,甲世而生之人。正是这批工匠以其巧夺天工的技艺,把我国春秋时期的青铜铸造业推向应用合金焊接的高水平。

春秋战国时代,剑已成为士“必有之佩”,凡百官、贵族等随身必佩剑,以显示其身份,虽贫不能食,随身犹有一剑。吴越所铸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薄之柱上而击之,则折为三,质之石上而击之,则碎为百”。于是吴越之剑“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其身价之重自不待言。

为进一步解开勾践剑的铸造工艺和不锈之迷,1977年12月,上海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的专家们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活化分析组及北京钢铁学院《中国冶金史》编写组的学者们一道,采用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法对越王勾践剑进行了无损科学检测,为我们了解越王勾践剑的金属配比以及铸造工艺细节,提供了详细的第一手资料。

经检测,越王勾践剑的主要成分合金是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含铜量约为80%~83%、含锡量约为16%~17%,另外还有少量的铅和铁,可能是原料中含的杂质。剑身的各个部位由于作用不同,铜和锡的比例也不一样。其剑脊含铜较多,能使剑韧性好,不易折断。刃部含锡量高,硬度大,异常锋利,可把一叠很厚的纸一剑切透。剑刃的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代在精密磨床上生产出的产品相媲美。

实验报告还指出,勾践剑剑身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处含硫量略高。有学者据此撰文认为,越王勾践剑采用了硫化铜的防锈技术。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原因正是剑身经过硫化处理。采用硫化铜防锈也是当时发明的一种先进工艺。

此外,作为青铜剑主要成分的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在日常条件下一般不容易发生锈蚀,这也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之一。考古学家证明,湖北地区出土的东周青铜剑,像越王勾践剑这样千古不锈、湛亮如新者还有多把。与青铜兵器相比,钢铁兵器更容易锈蚀。迄今出土的比越王勾践剑时代晚上数百年的西汉铁剑,没有一把不是锈迹斑斑的,就是一个绝好的证明。

关于吴越地区青铜剑铸造工艺及其性能,先秦典籍早有明确记载。《荀子·强国》:“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剖刑而莫邪已。然而不剥脱,不砥厉,则不可以断绳。剥脱之,砥厉之,则划盘盂,刎牛马,忽然耳。”这里明确指出了决定青铜剑质地、性能的五大要素,即:铸剑的模型和铸范必须规矩严正;使用的锡、铜料必须质地纯正;铸剑师必须有巧思和精湛的工艺;合金和铸造的火候必须恰当;最后,要去除剑身的毛刺,精细研磨。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利器。《淮南子·惰务》:“夫纯钩鱼肠之始下型,击则不能断,刺则不能入。及加之砥砺,摩其锋锷,则水断龙舟,陆判犀甲。”又赞:“夫宋画、吴冶、刻刑镂法,乱修曲出,其为微妙,尧舜之圣不能及。”充分印证了吴越之剑确实名副其实。

勾践剑从多个方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卓绝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是吴越地区冶铸技术水平达到高峰的一个缩影。这种高超的铸造技术主要体现在剑身、茎、格、箍、首的成型技术以及剑身的磨削技术、铭文的成型技术、剑格的绿松石加工和镶嵌技术、剑首同心圆成型技术、剑鞘制作技术等诸方面。

吴越剑分多次铸造而成,剑铸好后,还需要经过剥脱、磨削、抛光等多道加工工序。勾践剑铸造水平之高,使得肉眼难以察觉铸痕。观察剑之中脊,呈一条笔直的线条直至锋尖,剑从与两锷交线的对称度和平行度极好,剑身从中脊向从部与锷面交线处作光滑的弧形凹面过渡,并且左右两个弧形凹面相当规整匀称。完美的剑身说明当时的匠师很可能已使用特制的工具和夹具,再加上铸剑匠师的高超磨剑技艺,才能磨出如此出色的剑身。

勾践剑剑首饰有11道同心圆。剑首饰有同心圆者,仅见于少数吴越青铜剑,实战用铜剑极少使用这种华丽的装饰。它和剑身菱形暗格纹、复合剑的制作技术,堪称吴越青铜兵器技术三绝,具有重要的科技史价值。

第2篇

以前总是认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是个好国王,吴王夫差整天只知道贪图美色,寻欢作乐是个昏君。可是,我看了《争霸传奇》这个故事后,让我改变了对这两个人的看法。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是好的,说明他意志坚强。可是在他打吴国时,却让士兵用箭射死了他的亲妹妹。打败吴国后,文种知道他在吴国受辱的许多事,找了个借口将这位对他忠心耿耿的大夫给杀了。他儿子因为看不贯人们残杀决定当老百姓,也差点被勾践杀了。他夫人怕吴王的悲剧重演,便巴西施带出宫,勾践就把和他一起在吴国受苦的夫人打入冷宫。

吴王夫差虽然总是寻欢作乐,但是当他知道范篥背叛他时,他还念着范篥曾经救过他,没有杀他。吴王夫差至少赏罚分明。

第3篇

人生处处有选择,人生时时有选择。因为选择而产生生活的变奏和命运的改变。

生活中有选择吗?

或许生活中我会选择芦苇。在暴风雨来袭的时候,顺风仰倒。但是风暴过后,它又顽强地站直了腰板,它的坚韧让它生存下来。

是的,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还记得卧薪尝胆那个故事吗?

两千多年前,在长江中下游有两个国家,一个是吴国,一个事实越国。他们都想征服对方,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

会稽一战,越国打了败仗。越王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向吴王夫差求和,表示愿意和夫人一起去吴国,给吴王当奴仆。吴国的谋臣纷纷要求灭掉越国,免除后患。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答应了勾践的请求。

勾践夫妇来到吴国,穿上了粗布衣,住进了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他们在吴国整整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

回国以后,越王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白天,他亲自下田耕种;晚上,就睡在柴草上。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总要先尝尝他的苦味,提醒自己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转弱为强,出奇兵灭掉了吴国。

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我们既要勇于抗争,也要学会适当的退步,以退为进,保护自己,以利于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取得最后的进步。

第4篇

吴越两国都出宝剑。吴越之地所产的金、锡,又是铸剑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于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剑在吴越的重要功能,使吴越人十分重视宝剑的生产,不断研究、铸造,终于铸出了流芳千秋的名剑。许多著名的冶铸家聚集于吴越地区,使吴越的铸剑技术日益精湛,超越了中原地区。

干将、莫邪、欧冶子都是当时著名的制剑师。干将是吴人,莫邪是干将的妻子,欧冶子是越人。干将和欧冶子是同一个师傅带出来的,并已使用了一种用皮革制成的鼓风工具—橐。有史料记载,“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相传欧冶子曾铸造出五把利剑,分别命名为“湛卢、纯钩、胜邪、鱼肠、巨阙”,这些可都是削铁如泥的稀世宝剑。吴越青铜剑之精良为世人称道。唐朝诗人李峤有《宝剑》诗吟赞吴越制剑师精湛的技艺。

吴山开,越溪涸,

三金合冶成宝锷。

淬绿水,鉴红云,

五彩焰起光氛氳。

背上铭为万年字,

胸前点作七星文。

龟甲参差白虹色,

辘轳宛转黄金饰。

文犀中断宁方利,

骏马群騑未拟直。

风霜凛凛匣上清,

精气遥遥斗间明。

……

国王曾要干将、莫邪用三年时间铸剑两柄。这对铸剑夫妇来到一座大山中,精心造剑,三年未成,眼看就要到限定的期限,莫邪很为丈夫担心,于是乃“剪发断爪,投入炉中”,这才造出了锋利无比的“雌雄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莫邪、干将铸剑的大山后来被命名为莫干山。

晋干宝的《搜神记》写了个悲壮凄美的神话故事:说是干将、莫邪制雌雄二剑,因误了期,干将只将雄剑送入宫去,把雌剑交妻莫邪藏好,嘱咐她如楚王怒其误期杀他,等儿子眉间尺长大后就叫儿子拿雌剑去报仇。干将果然被杀,莫邪等儿子长大后就叫他拿剑去报仇。眉间尺路遇一侠客,说愿代他去报仇,但必须把他的头也带去,眉间尺听说,即把剑一挥,劈下头来,交给侠客,而身体却未倒。侠客拿了剑和他的头,说了声:“你放心吧!”孩子身子才倒下。侠客大步赶路,跑进宫去见楚王,说雌剑来了,眉间尺的头也来了。楚王大喜,吩咐下人用鼎烧水煮头。侠客眼明手疾,瞄准时机,只一剑便把楚王头劈下,又向自己项间一剑,把自己头也劈下,都滚到鼎中煮。三个头煮得分不出彼此。后来便被葬在一处,叫“三王坟”。鲁迅把这个故事写成了著名的历史小说《故事新编——铸剑》,表现了越文化中尚武复仇的主题思想。

如今湖州市德清县的莫干山,即因莫邪、干将铸剑而得名。山上有剑池、试剑石、燕尾瀑等名胜,相传就是当年莫邪、干将铸剑之处。

“吴王金戈越王剑”,这在历史上举世闻名。《楚辞·九歌·国殇》中有句话:“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将吴戈与犀甲并举,吴戈铸造之锋利、精良由此可知。轻便型的瘦长援戈,为吴越戈的传统特色。春秋中晚期有些戈,流行用单线或双线勾边装饰,同时多饰有涡纹,尤其上方带翘尖鼻和戈面饰几何形暗花纹,成为吴越铜戈的标志。

吴越地区出土的铜矛比戈数量还多,矛适合步兵作战。在江浙地区以及全国其他地方都曾出土过一些铸铭吴、越铜矛。铜矛的形制特点都是狭叶矛,銎口呈双尖叉或凹弧形,与中原流行阔叶矛相区别。春秋晚期吴越矛的前锋更加尖利,铸造工艺更加高超。

吴越长兵器中,还有戈、矛组合式戟和多戈戟。这种多戈戟出现在春秋中期,是吴越发明创造的一种新型兵器。

剑,在吴越人心中,不仅是一件武器,更是一种力量的象征。

吴越是我国最早铸造青铜剑的地区之一。吴越统治者历来十分重视青铜冶铸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吴越地区拥有丰富的铜、锡、铁矿产资源,成为其优先发展的有利条件。从春秋中晚期起,吴越之地铸造业开始向铁器时代过渡。吴王阖闾为“治兵厍”,提高军队战斗力,积极发展铜铁冶铸业,当时在吴都匠门兴建了规模很大的铜铁冶炼场,阖闾请吴冶铸名匠干将和越冶铸名匠欧冶子铸造铜铁剑。在越国同样如此,越王勾践设置“冶官”,大力发展冶金业,在绍兴的赤堇山与若耶溪、姑中山、练塘及西施山等地,均发现越国大型矿冶和青铜器铸造基地。

从科技进步的角度考察吴越青铜兵剑的铸造工艺技术,其几何暗花纹技术、剑首同心圆纹饰制作技术、复合剑制作技术,堪称吴越兵器制造技术“三绝”。

考古工作者在几十年的考古发掘中,连续发现了十几柄春秋时吴越所产的宝剑,为我们了解吴越宝剑的高超工艺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其中,一柄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是迄今为止我们所发现的铸作最精良、装饰最古雅、保存最完好的中国古铜剑。据考古学家研究,此剑长55.7厘米、宽4.6厘米,柄处缠有丝绳,剑格两面有花纹,嵌以蓝色琉璃。靠近格处有“越王鸠浅自作用剑”,鸠浅即勾践。刃薄而锋利,可以一次裁削十几层的白报纸。据科学化验分析,勾践剑是用锡、青铜铸成,并含有少量的铅和镍,剑和剑格中还含有硫元素。勾践剑无论从所含的成分还是铸造工艺的精湛等方面,都堪称我国青铜兵器中的精品。郭沫若在观看宝剑后,曾题诗一首:“越王勾践破吴剑,专赖民工字错金。银缕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盛赞了宝剑之精美以及铸剑工匠的高超技艺。

第5篇

朋友,你是否尝过失败的滋味呢?

失败的滋味固然是苦的,失败后面临的是一个岔道口,岔道口分岔成条路:一条是失败后一蹶不振,垂头丧气,它通向彻底失败;一条是失败后吸取教训,鼓起勇气,重新振作,它通向成功之路。站在岔道口面前,该选择哪条路走呢?

春秋时,越王勾践曾被吴王夫差打得国破山河碎,当时越王并没有因此而心灰意冷,因此而泄气,相反地,他以此为教训,立志雪耻,发愤图强,在室内悬挂苦胆,出入舔尝,最后打败了吴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卧薪尝胆”这个故事说明了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正确对待失败。

英国一位有名的化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发而得到的。”一语道破了成功与失败的必然联系。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总会受到挫折。就如诺贝尔,他为了发明火药,做了几百次实验;再如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不知是经过多少次失败,花了多少时间;再如爱迪生发明电灯;再如……因此,凡是科学上有所成就的人都无不经历过失败,科学研究实际是一个不断失败,从失败中获得成功的过程。

失败与成功是并存于社会实践中的。一个刚学走路的小孩,如果不经过屡次摔倒后,他能平稳地走起路来吗?所以说,没有失败就无所谓成功,没有成功也就无所谓失败,失败是成功的先导。当然,这不是说不要去防止,避免不必要的失败,关键在于失败后总结失败教训,紧记教训,迈出成功的步伐。

春秋时,越王勾践曾被吴王夫差打得国破山河碎,当时越王并没有因此而心灰意冷,因此而泄气,相反地,他以此为教训,立志雪耻,发愤图强,在室内悬挂苦胆,出入舔尝,最后打败了吴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卧薪尝胆”这个故事说明了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正确对待失败。

英国一位有名的化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发而得到的。”一语道破了成功与失败的必然联系。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总会受到挫折。就如诺贝尔,他为了发明火药,做了几百次实验;再如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不知是经过多少次失败,花了多少时间;再如爱迪生发明电灯;再如……因此,凡是科学上有所成就的人都无不经历过失败,科学研究实际是一个不断失败,从失败中获得成功的过程。

失败与成功是并存于社会实践中的。一个刚学走路的小孩,如果不经过屡次摔倒后,他能平稳地走起路来吗?所以说,没有失败就无所谓成功,没有成功也就无所谓失败,失败是成功的先导。当然,这不是说不要去防止,避免不必要的失败,关键在于失败后总结失败教训,紧记教训,迈出成功的步伐。

世上少有一帆风顺的事,而失败却随时会有,否则,那些“发明家”、“文学巨人”的美名岂不轻易地落到每个人的头上去了?综观历史,那些出类拔萃的伟人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他们能正确对待失败,从失败中获取教益,从而踢开失败这块绊脚石,踏上了成功的大道,比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生的成功不计其数,—生的失败更是不计其数。他曾为一项发明经历了八千次失败的实验,他却并不以为这是个浪费,而是说:“我为什么要沮丧呢?这八千次失败至少使我明白了这八千个实验是行不通的。”这就是爱迪生对待失败的态度。他每每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取得—项项建立在无数次失败基础之上的发明成果。失败固然会给人带来痛苦,但也能使人有所收获;它既向我们指出工作中的错误缺点,又启发我们逐步走向成功。失败既是针对成功的否定,又是成功的基础,也就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春秋时,越王勾践曾被吴王夫差打得国破山河碎,当时越王并没有因此而心灰意冷,因此而泄气,相反地,他以此为教训,立志雪耻,发愤图强,在室内悬挂苦胆,出入舔尝,最后打败了吴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卧薪尝胆”这个故事说明了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正确对待失败。

失败与成功是并存于社会实践中的。一个刚学走路的小孩,如果不经过屡次摔倒后,他能平稳地走起路来吗?所以说,没有失败就无所谓成功,没有成功也就无所谓失败,失败是成功的先导。当然,这不是说不要去防止,避免不必要的失败,关键在于失败后总结失败教训,紧记教训,迈出成功的步伐。

第6篇

著名剧作家罗怀臻问我,吴国不在玉溪,越国也不在玉溪,你为何却写了这么一个题材?著名戏剧理论家戴平亦说,西施不是云南的本土人物,玉溪市滇剧团编演这出戏其实并不很讨巧。不过,看完演出以后,他们都认为这个戏是成功了。

我为什么要写这么一个戏?

老祖宗的碑文上写着,我们的祖先是由南京高石坎柳树湾辗转而来的(很多云南人的祖先都是从南京来的),我们的遗传基因里就保留着江南水乡的印记。更重要的是,我从小就生长在戏剧的氛围里,戏看得多了,就有了许多神思遐想。《白蛇传》使我知道了杭州西湖上有一座其实不断的“断桥”,白娘子和许仙在这里依依惜别;知道了《梁祝》里的梁山伯和祝英台是在杭城读书相识,结下了生死之恋;知道了《十五贯》里有个娄阿鼠,他偷盗杀人、四处躲藏,惶惶不可终日,最终落入恢恢法网。娄阿鼠这个形象,给童年时代的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熊友兰和苏戌娟倒反而被遗忘了。后来,我又知道了况钟为娄阿鼠“测字算命”的地点就在苏州城的玄妙观前。上小学时,我在课本里读到了《社戏》,鲁迅和他的小伙伴们划船看戏回来偷摘罗汉豆(即玉溪的蚕豆)煮着吃的故事,让我久久难以忘怀,心里总想着,在我们家乡要是有一条可以划船的河那该多好啊!

再以后,我便当了编剧,学写剧本。

1992年,我到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进修,班主任宋光祖老师领着我们这些“大”学生走进了一个新的天地。余秋雨、荣广润、戴平、陈多、叶长海、金登才、韩生、方方等老师为我们注入了戏剧的因子。有一年“五一节”放假,同学们相约前往绍兴,在看了越王台、登了越王殿后,面对这不算雄峻也不算辉煌的青灰色殿堂,李白的一首诗突然在我脑海里冒了出来: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至今唯见鹧鸪飞。

我抬头四望,映入眼帘的只是一片悠远的蓝天白云,连鹧鸪也没了影。一种慨叹当即涌上心头――人世沧桑,竟是如此!当年越王勾践叱咤风云,雄才大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何等惨烈!眼前这一切一切,让我不禁联想起小时候看过、至今遗留脑海中的许多戏剧故事――许仙、白素贞、梁山伯、祝英台、娄阿鼠,生活在这片水乡泽国的芸芸众生。而西施,作为这些人物中最美丽、最灿烂的一个,在许多作品里却成了“美人计”的主角,被派往吴国去当“祸水”。我是多么想还她一个美丽善良、质朴清丽的民间女子形象啊!

第7篇

吴越故事中的西施其人,《史记》中并没有任何记载。直到东汉时期的《吴越春秋》,才出现她的俪影: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请注意,这里出现了一种奇怪的东西:“鸱夷”。鸱夷,就是马革或牛革做的袋子。越王勾践把西施装进“鸱夷”,压上石头,投之于江。至于民间盛传的西施和范蠡相恋的故事,惟一的记载是东汉《越绝书》:“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西施到底是鸱夷沉江,还是与范蠡同泛五湖,像童话中一样,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似乎成了一个谜团。

为悼西施改名“皮袋子”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的范蠡的结局却与同泛五湖的传说迥然不同:“范蠡……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请注意,这里又一次出现了“鸱夷”这种奇怪的东西!根据司马迁的记载,越灭吴后,范蠡不辞而别,改名叫“鸱夷子皮”,前往齐国。“鸱夷子皮”就是皮袋子。一个人好好地姓范名蠡,后来离开齐国到陶(今山东定陶)的时候又改姓朱,却偏偏在离开越国的时候改名叫皮袋子,这难道不是一件奇怪的事吗?

西施鸱夷沉江,范蠡痛不欲生。逃亡途中,浮舟于湖上,为了纪念刻骨铭心的爱人,范蠡抛弃了基本的更名原则,姓名不分地叫自己“鸱夷子皮”――以致西施死命的鸱夷为名。爱情,只有爱情,刻骨铭心的爱情,才能解释如此离奇的举动,也才能稍稍抚慰一颗破碎的心。

西施与范蠡相爱的铁证

台湾小说家高阳如此解释范蠡自称“鸱夷子皮”的缘故:鸱夷是用牛皮或马皮做的酒囊,用得着时,虚能受物,腹大如鼓,用不着时,不妨掩而藏之,范蠡以此自况,正就是君子用行舍藏的意思。另一种说法是,吴王夫差赐属缕剑,命伍子胥自杀,用鸱夷盛了他的遗体,投之于江,所以范蠡自称鸱夷子皮,在表示他亦是越王的罪臣。(高阳《清官册》)

这两种说法都错了。前者无法解释为什么后来齐国请范蠡做相的时候,范蠡拒绝的原因。既然“君子用行舍藏”,齐国请他做相,正是君子“用”的时候到了,为什么还要“藏”起来呢?后者直以范蠡自为越王罪臣,就更离谱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藏良弓和烹走狗的人不仁义,并非“良弓”和“走狗”有罪在前。范蠡功成身退,游荡四海,何罪之有?

历史学家们闭目塞听。不愿深究范蠡何以自况“鸱夷子皮”的真正原因,于是也错过了考证出西施和范蠡相爱的铁证的光荣。

悲痛成就千万富翁

西施死后,范蠡心如死灰,一霎间消灭了所有的雄心壮志。要复仇吗?西施已不能复生。况且越王有恃无恐,灭吴的强大军队还等着称霸天下呢。

想到以后的生计,苟活的余生,范蠡决定到山东定陶去经商,因为他认为定陶是天下的中心,与四方的诸侯国四通八达,货物交易起来十分便利。范蠡的方法是治理产业,囤积居奇,但是随机应变,与时逐利,而不是苛求他人。他认为善于经营致富的关键是:能够任用贤人,懂得把握时机。

第8篇

勾践灭吴的故事对于中国人来说早已耳熟能详。在吴越相争、越国惨败的急机时刻,越王勾践屈服于吴王,向其俯首称臣,任其侮辱,直到对方彻底放下心理防线。被释放回国后,他卧薪尝胆,等待有利时机。

公元前482年,吴王带兵前去黄池会合诸侯,只留太子及一帮老弱残兵留守吴都。多年苦苦等待,终于等到这样的绝佳时机,越国精兵五万直捣黄龙,大败吴军,斩杀吴太子。而这并不足以报仇血恨。四年后,吴国颓势显露,越王再度出击,将吴王围困于姑苏山上,吴王自杀身亡。

2000多年后,在欧洲,在意大利,在比萨,在一个贵族家庭中,著名天文学家伽利略诞生了。他先是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下落与其重量成正比的理论,接着又写成《星空使者》一书,轰动一时。只可惜,本着客观务实的态度,他写成《论太阳黑子》,以证明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性,因此遭到宗教裁判所的传讯。1633年,他被判“终身监禁”。怀着远大抱负的伽利略决定“认错”。对于一个科学家而言,向虚无缥缈的宗教认错,这是一种莫大的耻辱,而伽利略清楚自己要做的事。被保释出狱后,他返回故里,在那里继续着自己的科学研究。1638年,他完成更为重要的作品《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为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的研究铺平了道路。

面对耻辱,伽利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科学家,有着更为远大的目标,而与所有那些神圣的科学目标相比,向宗教法庭认错的耻辱,实在不过九牛一毛。

大丈夫能屈能伸。屈伸不过一种形式,在战火中抬起头颅,表达对死亡的蔑视,是以自我牺牲唤醒沉睡灵魂的最佳途径;但低头思索,却是反击的另一种渠道。所言“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只有二者结合,才能打得了胜仗。

就如清朝末年,戊戌六君子英勇就义,而梁启超远渡重洋,谋求新的发展。谭嗣同刑场高喊“有心杀敌,无力回天”,这种精神固然重要,多少仁人志士被唤醒,进行新的革命运动。但保存实力,再图将来,却是成事的根本。没有实力,精神不过一张空头支票,无法兑现。

精神依托激情得以迸发,而实力却需在寂寞中逐渐积攒。有人死得灿烂,有人生得光荣。灿烂地死去着实需要勇气,但光荣地活着,却更需要决心。面对艰难险阻,时刻提醒自己:“活着,就有希望。”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中,每个人都会笑,越王会笑,吴王会笑,伽利略会笑,宗教法庭也会笑。吴王看到越王为自己做下贱之事会笑,宗教法庭看到伽利略主动认错也会笑,但他们无法笑到最后;越王饱受侮辱,伽利略饱经风霜,而千百年转瞬即逝,他们的故事,却被永世传唱。

――他们的男子气概,并不是“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呐喊,只是蕴藏在一屈一伸之间罢了。■

第9篇

关键词:《国语》;叙事结构;史传文学

《国语》虽然以记言为主,但是仍然有着一定的叙事结构。通过采用引进的叙事理论进行分析我们知道《国语》的叙事结构体现出双线并行的时空特点,详略失衡的元素特点以及一以贯之的因果照应的特点,其中横交错的网络结构使得《国语》不仅仅带给我们史学上的价值更带给我们文学上的借鉴,对于我们文章的写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双线并行的时空结构

自从我国引进西方的叙事理论之后我们已经习惯上用这种理论来分析我们的作品的结构,希望这种结构理论能够在我们的作品中得到验证,希望这结构理论对于我们的文章的写作提供一丝的帮助,因此,让我们分析《国语》的叙事结构,找到《国语》隐藏的秘密。[1]

首先,《国语》是一部史学著作,因此根据结构理论来说,史学记录了历史长河中时间的流淌,因此《国语》的写作应该有着事件的线索,将这部书籍进行串联,我们将这种呈现时间特点的历史顺序编排的史书特点称为“时序法”。

例如,不论是《周语》、《鲁语》、《齐语》还是《晋语》、《郑语》、《吴语》,都是有着起始的时间也有着结束的时间,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记述历史事件的前进,这样就可以将整个历史的全部面貌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有助于我们对于历史的研究,但是又不至于太过混乱,给了我们一个的思路,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研究历史,对于日后我们的写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另外,历史不仅是纵向发展的,也是横向发展的。因此《国语》不仅仅记录了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的历史事件,更是为我们展现了在同一时间段内,不同的地域中所进行的不同的历史事件,充分的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张力,促进我们对于历史的深刻理解,对于我们日后的文章深度的写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例如,《国语》的空间结构特点是分国进行记事的,这有利于向我们多角度,多方面的展现历史的张力以及厚度。《吴语》中主要记述的是越王勾践的故事,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到勾践灭吴夫差自杀,是以第三者的角度,以及第一者的角度,展现越王勾践的传奇;然而《越语》中同样讲的是那段历史,但却是在范蠡的角度进行讲述的,既讲了越王勾践的残忍、寡恩,又讲了范蠡的明智与潇洒。因此从《吴语》、《越语》这两部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真实并不是一家之言,向我们彰显了《国语》的厚度。

因此,《国语》的这种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对于我们文章的写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于我们解读《国语》有着重要的作用,向我们展现了《国语》的无穷魅力。

二、详略失衡的元素构成

我们的日常写作中讲究的便是详略得当,但是我们通过分析知道《国语》无疑是一部比较奇特的书籍,它的叙事结构并不是详略得当的,出现了明显的记言与叙事之间的失衡,成为《国语》的一大特点,《国语》最突出的是记言,叙事结构十分的简略,这就为我们展现了文章写作的另类叙事技巧。

例如,《周语上》“内史过论神”:[2]

十五年,有神降于莘,王问与内史过曰:“是何故?固有之乎?”对曰:“有之。国……”

这篇短文围绕着“神降”这件事情讲述了褫国灭亡的结果,但是除了开头以及结尾的几句话带过,其中间的大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人物对话,最多的是内史过的言语。同样在《晋语》、《吴语》等文章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可见《国语》主要记录的是人物之间的对话语言,所要着重表达的是人物语言所展现的思想,可见《国语》并不是一般只记录历史史实的书籍,它通过历史中的事件向我们传达一种作者的思想,这种写作方法对于日后我们文章的写作用着重要的作用,详略失衡的这种不对称美,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增添了无数的乐趣,《国语》叙事结构的神秘面纱再一次被我们揭开。

三、一以贯之的因果照应

《国语》中对于因果十分的看重,不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呈现了因果循环的规律。这种因果关系对于我们的写作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因果照应方式在《吴语》、《郑语》等中都有着明显的痕迹。[3]

例如,《周语》中记载了周穆王到周敬王时期约500年的历史,其叙事结构一般都是由于国家的上层集团做了不符合礼仪德行之事,所有人都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但是由于国君等不听从规劝,一意孤行,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是国家的灭亡。这是比较能够一目了然的显性的因果照应的叙事结构,当然还有比较隐性的叙事结构。如《晋语》中的“寺人勃求见”,记载了晋文公的深明大义以及摒弃前嫌从而使得自己在一次危机事件中转危为安,这是一种隐性因果照应的记述。

结束语:《国语》自古以来在中华文化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辉,本文借助西方叙事理论对于其进行了叙事结构的分析,为我们展现了无穷的魅力,其三大叙事结构的特点以及复杂但清晰的网络结构,为日后我们的写作结构有着重要的作用,当然《国语》以史为鉴的境界对于我们当今的生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雪霞.从《国语》看我国早期散文的发展轨迹[J].贵州社会科学.20101(02):10-11.

第10篇

浙江的丰富物产是西湖龙井、杭州丝绸、径山茶、金华火腿、绍兴酒等。

一、西湖龙井,属绿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龙井村周围群山,并因此得名。具有1200多年历史。

二、杭州丝绸,浙江省杭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三、径山茶,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径山茶叶外形细嫩有毫,色泽绿翠,香气清馥,汤色嫩绿莹亮,滋味嫩鲜。

四、金华火腿,浙江省金华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五、绍兴酒是绍兴的著名特产,生产历史非常悠久。据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绍兴酿酒业已很普遍。《吕氏春秋》载有越王勾践“投醪劳师”的故事,至今城内尚有“投醪河”遗址。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1篇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的“学而不思”正是小学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难题。一方面,文本牵引着学生的思维以及感情;另一方面,学生缺失自我阅读能力。在这两方面的影响下,学生不仅缺乏对文本的质疑能力,同时还在本文中失去了自我,没有主见。从本质而言,学习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夯实基础的过程。所以,质疑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能力。现在,我们充分认识到培养质疑能力的重要性。那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巧用文本题目,引导质疑

题目往往可以提示文本的中心内容,而文本的中心内容则是学生所要把握的首要任务。那学生就应该对文本题目进行学习,从而较快地感知全文脉络。对于教学而言,中心内容正是教师设疑的重要环节。教师巧用文本题目,引导学生对文本题目质疑,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巧抓课题设疑,点燃阅读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巧抓课题,从课题中设置疑问,让学生在疑问中点燃兴趣,萌生阅读的热情。

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东方明珠》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吗?你们想去见证它的高耸与伟岸吗?”于是,学生们都对东方明珠十分感兴趣。这时,教师又接着问:“那你们想去看看它吗?”听到之后,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去。”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已经开始对文本中的题目感兴趣,并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于是,教师说:“那么,我们打开课本,翻到《东方明珠》这一课。”就是这样,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课堂,并十分认真地学习这一课。

2.巧抓课题设疑,感知文本内容

文本题目往往是文本内容的高度浓缩。假如教师能巧用文本题目,把文本题目作为疑问的对象,那么,学生就能感知文本内容,产生对文本内容的好奇感。这样,学生就会对文本的人物、情节以及片段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教学《奶奶的白发》这一课时,教师说道:“同学们,你们的奶奶多大年龄了?你们知不知道你们奶奶的生日啊?”这个时候,学生意识到自己不知道自己奶奶的岁数,陷入一片沉静中。于是,教师接着问道:“那么,你们知道自己奶奶有白头发吗?她的白头发多吗?”这个时候,学生从刚才的问题解脱出来,一个个地说着:“知道。”就是这样,教师利用学生不知道奶奶的年龄,让学生对自己的亲人有着好奇感,并利用这个好奇感,设置疑问,让学生们进入文本的教学。

二、巧用文本脉络,引导质疑

除了文本题目,学生应该掌握文本结构以及内容。因此,教师要从文本结构以及内容着手,让学生质疑文本脉络以及内容,深度解析文本脉络的优越性、可学性以及文本的思想情感。这样,教师才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习作的脉络以及感情基点。

就内容而言,设置悬念的文章最为吸引学生的思维。文章所创设的悬念让学生充满好奇心,而好奇心更能促使学生认真掌握文本内容以及情节。所以,教师应该设置疑问,让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无尽的探知欲望。

如,在教学《卧薪尝胆》这一课时,教师利用越王勾践尝苦胆来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问道:“同学们,你们知道越王勾践失去国家的心情吗?你们想到他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才用卧薪尝胆来激励自己呢?”这时,学生们对越王丧失国土产生了兴趣,并了解他对吴王夫差的仇恨。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越王的卧薪尝胆是一种丧国失家后的励志之情,是对百姓流离失所的高度关切之情。卧薪尝胆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但是,勾践的报仇雪恨的主题是无法回避的,对于小学生应该点到为止,不宜深究,只是注重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

三、巧用文本重点,引导质疑

文本重点是教师在教学中所需要突破的教学关键问题。而在教学中,学生只是客观地去接受文本的内容,没有形成自我感知文本情感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品读文本,在全面感知文本内容、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质疑的方法来解析文本重点,让学生能具有自我认识文本的能力。

第12篇

司马迁在《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借蔡泽之口,道出了一条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往而知返,功成必退,否则灾祸降临。

蔡泽向当时如日中天的秦国国相范睢劝说道:“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数也。进退盈缩,与时变化,圣人之常道也。”翠鸟、天鹅、犀牛、大象,其处势并不是不远,然而所以死亡,是因为被诱饵迷惑。苏秦、智伯聪明到极点,迷惑于贪利不止。因而圣人制礼是为了节欲,物取于民要有适度,使之以时,用之以止。“立志不溢、行为不骄,常与道俱而不失,天下承而不绝”。从前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直至葵丘之会,有骄矜之志,九个国家一起反叛他。吴王夫差用兵无敌于天下,自以为勇强而轻视一切诸侯,并侵略齐、晋,遂以杀身亡国。

接着蔡泽讲了“四子”功成未退,终至祸亡的故事。商鞅为秦孝公所重用,实施变法,禁奸滑邪恶之人,尊崇有爵位之人,赏罚分明,“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开阡陌,劝民耕种,一室无二事,或者尽力种田从事畜牧业,或者进行作战训练,所以秦国无敌于天下,在诸侯中威望显赫。商鞅变法成就了秦国军事、经济强于他国的大业。功已成矣,而革新者商鞅却在国家权力交换之际,即秦孝公的儿子秦惠王登台之时,被车裂而亡。

楚国地方数千里,兵力上百万,秦将白起率数万兵力与楚战,一战夺得鄢、郢,再战吞并蜀汉。又越过韩、魏而攻强赵,诛屠四十余万之众,长平之战,血流成河,遂包围邯鄣。楚、赵本是天下强国,秦之仇敌,从此以后,楚、赵皆惧怕并跪伏于秦,秦终成帝业,这是白起的功劳。功已成矣,秦昭王寻找借口赐剑死于杜邮。

吴起为楚悼王变法,削减大臣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罢勉无能之人,减冗官,杜私门,禁止无业散民,奖励从事耕战的人,南收杨越,北并陈、蔡,既破连横又破合从之计,使得游说人士无话可讲,禁朋党,励百姓,定楚国之政,兵震天下,威服诸侯。功已成矣,在国家权力交换之际而终被诛射而死,并杀吴氏宗亲七十余家。

大夫文种为越王深谋远略,使越国免除了会稽之危。他为了国家的生存宁可自己冒着死亡的危险,自己受辱而引以为荣,开垦荒地作邑,开辟田地种植谷物,率四方之士,尽所有人的力量辅助越王勾践,终于报了夫差灭国之仇,擒强吴,令越成霸业。然而,功已成矣,有人谗言种作乱,勾践即赐剑杀死了文种。

此上四子,有两人商鞅和吴起,死于国家权力交换之时,即死于继承权力的君主之手,这两人都是改革家。另两人白起和文种,一为谋士,一为武将,都死于旧君主之手。

蔡泽在举了上面四个例子后说:此四人,功业已成却不知道离去,终至灾祸临头。只知道忠诚守信,但不知道弯曲;只知道往前,而不知道返回。蔡泽继续说:今天你为秦相,总是在国王左右谋划……你的功太大了。现在正是秦分功论赏之时,如果你现在不退,那么商鞅、白起、吴起、大夫种的结局在等着你。《尚书》上说:“成功之下,不可久处。”你何不于此时归还相印,让贤人担当此职,你退而隐居山川,必定长为应侯(范睢被封为应侯)。假如你不能自离,疑而不决,必有四子之祸!

范睢听从了蔡泽的劝告,称病以归相印,终老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