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08: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虎门销烟的时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虎门地区 海防遗产 现状分析 保护性措施
海防遗产是国家为捍卫海上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在沿海地区和领海内布置的防务工程遗存。海防遗产大致可分为海防本体遗产和海防相关遗产两类。虎门地区的海防遗产散落在珠江口东西两岸,是中国近代史开篇的最重要实物见证,是中国近代海防建设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立体军事防御设施,具有突出的、重大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军事价值。总体而言,虎门地区的海防遗产保存相对完整和完好,但在高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海防遗产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局面。
一、虎门地区海防遗产的构成
虎门地区的海防遗产主要由炮洞、门楼、望楼、火药局、营房、官厅、演武厅、围墙、义冢等构成,分布在近2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形成了五大片区,分别是镇口片区、沙角片区、威远片区、横档片区和大角片区,共有明暗炮位94个,门楼9个,完整的兵房10座,土围墙遗址长度5000多米,炮台暗道1200多米。此外,还有火药局、暗道、练兵场、兵房地基等众多军事设施。这些海防遗产类型十分丰富,既有战斗设施、指挥观察设施,又有训练居住设施、后勤保障设施,还有防护设施。历史信息含量也极为丰富,这些海防遗产经历过第一次、第二次、和而保存,见证了我国海防技术的演进过程,是十分珍贵的优质历史文化遗产。
二、海防遗产本体的现状分析
1.真实性分析。根据遗产本体受到的人工干预程度,对遗产本体真实性进行评估。从片区来看,威远岛片区中的威远炮台、蛇头湾炮台、南山营、定洋炮台,沙角片区中的沙角炮台、仑山炮台和旗山炮台,以及镇口片区的广东水师提督署寨墙都是历史原物,遗存单元各部分保存完好,其它遗产本体的真实性一般。从分类上看,没有维修过的炮台遗址人工干预较少,总体真实性较好,而靖远炮台、镇远炮台、大角炮台、上横档炮台、蒲洲炮台、义勇之冢经过修复,真实性较差。从材料上看,三合土夯筑体、碎石混凝土砌体、木构件和铁质构件总体真实性较好,而青砖砌体总体真实性相对较差。
2.完整性分析。根据遗产分布和保存状况,对遗产本体完整性进行评估。从片区看,沙角片区基本保持了历史环境原貌,总体完整性比较好;威远片区、大角片区,以及下横档炮台的局部经过自然或人为的改变,总体完整性次之;镇口片区的义勇之冢,上横档炮台的大部经过自然或人为的改变,总体完整性较差。从类型上看,炮洞、门楼、望楼、火药局、营房、官厅、演武厅完整性较好,寨墙完整性较差。
3.稳定性分析。虎门海防遗产的结构主体以三合土夯筑体、青砖砌体、碎石混凝土砌体、麻石砌体为主,经人工开凿或夯筑的暗炮台所在山体或土石夯筑的掩体是炮台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来说,虎门地区海防遗产本体保存相对完好,但遗产本体来自两方面的破坏:台风、水渗、盐碱、风化、风蚀、水蚀、山体滑坡、植物根系等自然破坏和基础设施建设、攀登践踏和人工刻画等人为破坏。具体到遗产本体的构成要素来说,三合土夯筑体面临的主要损伤和病害是空洞、坍塌、裂隙、流失和风化等,青砖砌体面临的主要损伤和病害为开裂、酥碱、剥落、人为刻画等,碎石混凝土砌体主要损伤与病害是结构开裂、坍塌、裂隙和风化等,木构件主要损伤和病害为腐朽、蛀空、受压变形,铁质构件主要损伤和病害为锈蚀。
4.环境协调性分析。海防遗产的环境协调性,主要受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方面影响。虎门地区海防遗产历史环境总体格局尚存,遗产历史环境总体完整性属于中等。但在虎门地区海防遗产环境普遍存在人工干预。由于城市建设导致镇口片区的历史环境发生很大的改变,提督署寨墙所在的山体上建了不少建筑物,附近居民开挖山体建设,对遗产环境造成直接的破坏。而沙角片区、威远片区、横档片区及大角片区受到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部队营区建设及各种游乐设施的影响,让本来极为协调的海防遗产环境因构筑体的形式、高度、体积、色彩、质地等因素受到了明显的破坏。总体来说,海防遗产生态环境继续面临区域环境污染的威胁,遗产历史山水格局和地形地貌特征日渐模糊,遗产历史环境要素仍旧面临破坏威胁,部分历史环境要素保护方式不当。
三、海防遗产的保护性措施
1.重新划定保护区划。根据历史研究、遗产分布和环境构成,从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真实性、完整性出发,重新规划,重新划定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在保护范围内,一切活动与行为均不得影响遗产真实性,保护、展示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尽可能地减少干扰。在建设控制地带,建设活动应与遗产的历史环境风貌相协调,不得随意改变地形地貌,避免干扰环境风貌真实性和破坏景观风貌。在环境协调区内,建设活动应符合历史文化氛围和具有地域特征,特别要对建筑高度、色彩、体量、风格进行重点控制,保护好历史轴线和主要景观的视线通廊,使遗产及遗产的历史信息均得到有效保护和保存。
2.开展保护工程项目。针对保存现状及主要破坏因素,严格按照原形制、原结构、原工艺、原材料的修复准则,全面对沙角炮台、仑山炮台、定洋炮台、蛇头湾炮台、上下横档炮台、水师提督寨墙等进行修缮。同时,对已经修缮的海防遗产,尽可能地减少扰动,优先采用日常保养、防护加固类工程措施,审慎采用现状修整、重点修复类工程措施。对所有海防遗产,建立起全面的海防遗产安防监测体系、消防安全防范体系和防雷体系,并根据海防遗产的不同材质,对三合土夯筑体、青砖砌体、碎石混凝土砌体、麻石砌体以木质构件、铁质构件等进行专项分类保护,制定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
3.提升日常管理层次。虎门地区的海防遗产由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军事防御设施构成,在行政区划上分属于广州市的南沙区和东莞市。从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以及充分发挥文物规模效益的角度考虑,应由一个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和保护。当前,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作为一个国保单位,却分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不利于虎门地区海防遗产的整体保护、系统研究、综合展示及利用开发。若由省级有关部门协调,设立独立的虎门海防遗产专职管理机构,负责整个虎门地区海防遗产的保护、管理、研究、开发、利用,这将有利于提高管理层次和管理水平。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本阅读的切入点,引领学生进入课文的深层次,深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与文本、作者达成心灵的共鸣。实践证明,巧用“设疑”,可以对学阅读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想象,发展思维,使阅读课堂在“设疑”中生成精彩。
一、课堂导入设疑,促进整体感知
语文阅读课堂的导入环节,是事关教学成败的重要一环。语文阅读课堂的导入,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教师可以运用“设疑”艺术,使学生对阅读充满期待,从而达到引领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领略文本的精神内涵的目标。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船长》一课时,当教师板书完课题后,向学生提问、设疑:“通过你们课前预习阅读,你们认为这是怎样的一位‘船长’呢?”有的同学说:“这是一位威严的船长”,有的同学说:“他是一个面临危险,镇定自若的船长”,有的同学说:“他是一位在危险面前,一心想着别人,沉着应战的船长”……学生们发言踊跃,十分精彩,他们结合预习与自身的理解,对文本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所以,在阅读教学的导入环节,教师抓住文本的特点,精心设计导入环节,不但可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而且可以通过阅读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课堂导入设疑,将文本中人物与内容有机地联系到一起,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文本情节设疑,感受品格力量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与审美情怀,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与目标。这个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充盈于文本间的人文情怀,接受道德文明的洗礼与熏陶。根据文本情节设疑,可以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从而受到高尚品德的感染与陶冶。例如,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教师设疑:“如果你是这位‘父亲’,你会这样要求‘儿子’放掉已经到手的鱼吗?”,让小组合作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说:“在诱惑面前,我们可能会控制不住自己”;有的学生说:“在利益面前我们可能会忘记原则”;还有的学生说:“我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可能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有的学生在讨论中还联想到父母对自己的迁就和溺爱,意识到这种行为对孩子成长会造成不良影响。显然,学生们在讨论中走进了文本的深层,丰满了“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并审视自身的道德约束力,受到高尚品格的良好影响。
三、文末留白设疑,激活创新思维
为了表达的需要,为了给读者留下更多思考的空间,课文作者往往会在文本的结尾处,留下空白。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作者留下的空白,巧妙设疑,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狼和小羊》一文时,教师结合末尾句所留下的艺术空白设疑:“狼向小羊扑去,结果会是怎样呢?”,有的同学说:“狼扑向小羊的时候,小羊一闪身,狼撞到小羊后面的大树上,受伤了”;有的同学说:“聪明的小羊一闪身,狼用力过猛,掉到了山涧里去了”。还有的同学甚至想象:“狼扑向小羊时,忽然听到一声枪响,狼被隐蔽在树林后的猎手用枪击倒了”,等等。可见,这样处理课文,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学生在文本的基础上,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了文章的意旨与内涵,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四、学生自主设疑,提高阅读能力
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让学生学会自主设疑。教师的课堂设疑只是为学生提供示范和培养学生的设疑意识。“疑”是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前提和动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设疑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设疑的空间,让学生自主设疑,自主解疑。例如,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文,教师搭建了三个平台,发展学生的自主提问能力。第一是学生初读课文前,教师让学生从课题、课文生字词等方面来设疑,结果学生提出“虎门在什么地方,是谁在销烟,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等问题。教师告诉学生:这些都可以通过读课文找到答案。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初读课文的积极性。第二是学生精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自主疑,有的同学提出“林则徐为什么要销毁鸦片?”“为什么说林则徐销烟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等问题。第三是让学生学过本篇课文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则提出:“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并展开小组讨论,在讨论中解难释疑。教师结合历史背景加以适当点拨。通过这样的自主设疑,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认真进行探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以“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让学生学会自主设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提升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汪群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