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感悟生命的作文

感悟生命的作文

时间:2023-05-30 10:08: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感悟生命的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感悟生命的作文

第1篇

生命的感悟

六师附小五(1)班王丰仪

经常在电视里看到,在零点几秒过后,一个鲜活的生命退出了我们的视线,一个完好的身体有了残疾。这让我想起生命是那样多彩,同时,也是那样脆弱。

大街上,只有车子疾驶而过擦出的风声。突然,“咣”的一声,一辆轿车撞翻了一辆自行车。几秒前的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在弹指一挥间,静静地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失去了知觉。可见,我们的生命是多么脆弱啊!

生命是脆弱的,也是短暂的。似乎在瞬间,我已经十二岁了,已经读五年级了,快上初中了。时间一去不复返,只看到桃花谢了,第二年又开,没听说人死能复生,人老还能年轻。人生只有几十年,要好好珍惜。失去的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不能浪费生命。

当然,我们也不能贪生怕死,该出手时就出手,路见不平,拨刀相助。有时(当然很少是孩子),为了正义,为了祖国,也要毫不吝惜这珍贵的生命。

总之,生命是丰富的,多彩的,同时也是脆弱的,宝贵的,短暂的,需要时时刻刻地保护它。这就是我对生命的感悟。

(指导老师:胡学敏)

第2篇

为生命而奋斗

──《墙角里的小婷婷》有感

自从我读了《墙角里的小婷婷》这本书后,我十分佩服小婷婷那奋发上进、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岁半的小婷婷由于丧失听力,对语言没有任何概念,但是小婷婷不甘心,她发奋图强,终于,她的努力得到了结果:5岁时她就认识2000多个汉字,8岁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上小学,她不仅与正常孩子坐在一起读书,竟还连跳两级。10岁她又与父亲合写出版了12万字的《从哑女到神童》一书。11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16岁被辽宁师范大学破格录取,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17岁被评为全国最年轻的自强模范,在人民大会堂7000人大会上做了精彩发言,受到总书记的接见。18岁,她又在以自己和另一位残疾女孩为原型改编的电影《不能没有你》中担任女主角……

当我读到“针灸并没有挽救回婷婷的听力,但磨练了婷婷的毅力。”时,我想到了人,一定要有强大的毅力,如果人没有毅力,那么人就一事无成,就像一件很困难的事,你刚刚开始有做,但是到后来又嫌麻烦,就不做了。那不是很可惜?这使我想起了一件事……

那是在一个夏天,我在学校看到了一些卖小鸡,于是我攒足了钱买了一只小鸡,我把它带回家,心想一定要把它给养成大鸡。前几天,我都细心照顾,但后来几天,我照顾的十分差,到最后来,我几乎都不理它了,过了几天,小鸡死了,我很伤心,我想如果我坚持每天照顾它,那么,小鸡就不会死了。自从那以后,我照顾一些小生命就更负责了,不再是马马虎虎,而是非常的细心了。

读了《墙角里的小婷婷》这篇课文,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它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毅力,认定一个目标,就要认真去做,没做好,决不罢休!

第3篇

9岁的张穆然跟随着父亲来到了遥远的北京生活,幼小的她在别人无理的排斥下,学会了自强、自立。然而正当这个满怀青春激情的女孩憧憬着未来的美好时光时,命运之神再一次玩弄了她。

她被证实患上了肝癌,而且病情日益严重。经过三次大手术,仍未见好转。然而乐观、勇敢无惧的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她所喜爱的写作,张穆然而是拿着笔与死神斗争,与时间竞争。在张穆然的呕心力作下,她完成她第一部作品,也是唯一一部作品——《闯关》。但完成作品不久,张穆然便永远沉睡在北京癌病治疗中心的病床上......

张穆然虽然走了,然而她留给我们每一个人的却是长久的思索与永久的沉思。也许张穆然的故事只是世界上千千万万个感人故事中的一小个,但她那份执着、乐观、敢于与死神对抗的精神,那份勇敢却是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所应该去学习,去继承的。

回忆自我,我与穆然相比,我似乎离她越来越远了。那曾几何时,我对生命的时间是那样的浪费与奢侈,我对生命是如此放纵。我曾不思进取,有困难了,不敢去碰它,只会一味地逃避它。有时,我更是自我放弃,对生命总是抱着消极放漫的观念。

但是她给予了我奋发的激情,向上的向往......她给了我生命般的活力,她崭新了我的时间观。让我重拾了自信,她那伟大的奋斗精神将永远感动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健康活着的人。

再见了!穆然!虽你已长眠于另一个国度,但你的精神却是不朽的,你的精神将激励着每一个踏着泥泞道路前进的人!

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生命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高中语文教育的核心在于育人,教给学生成长的道理,而不是局限于学习能力的提升。生命是一个深刻的话题,而学生的生命意识对于其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高中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都已趋于成

熟,而生命意识是当前中学生所欠缺的精神。因此通过语文教育这一平台,加强生命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在语文的学习当中领悟到生命的内涵。

一、语文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紧密联系

(一)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

生命教育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样,生命意识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高中教育当中,应该将生命教育深入的渗透其中,让学生在学习当中感悟生命的美好。在高中教育的学科当中,语文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透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从中体会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能够将生命文化更加直观的展示出来,让学生生命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教会学生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相比于数理化等学科,语文学科更能体现出人文性,更好地进行情感表达,做到生命意识的有效融合。在生命活动当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正是通过语言文字作为载体而进行表达,思想、意识、情感都是通过利用语文这一工具来体现的。因此,在语文教学当中,更容易进行生命教育,利用富含感情的语言来表达生命真谛,让学生体会到“生如夏花之绚烂”的内涵[1]。

(二)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

在高中教育教学当中,数学、物理、历史等学科有着不同的作用和价值,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利用丰富的知识资源,为学生提供参考和指引。对于生命教育而言,语文学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教学当中有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的资源。在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当中,感悟生命美好、表达热爱生命的作品不胜枚举。海伦·凯勒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经受人生苦难之后,凭借强烈的生命意识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努力奋斗,终究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杰克·伦敦作品《热爱生命》,描述了作者自身的真实经历,在旷野中求生,与狼进行搏斗,充分表达出热爱生命的思想,让读者从中感悟生命的价值。透过这类文章的学习,学生的生命意识会得到有效的提升,从中感悟到生命的可贵,以名人为榜样,学习他们看待生命的态度,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以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2]。

二、生命教育在语文教育当中的有效渗透

(一)阅读学习

在语文教材以及课外读物当中,有着大量的生命教学素材和资源。生命教育在语文教育当中的有效渗透,需要从教学当中入手。而阅读教学无疑是语文教学当中的重要内容,同样也是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一些表达对生命的敬畏、热爱等作品的阅读学习,认真的审视和解读作品,体会到其中的内涵。生命教育不能直接教会学生热爱生命,而是需要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和感悟,才能有效提升生命意识,认识到生命的价值,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做到珍视生命,能够直面逆境,积极、乐观的面对挫折和困难,而不被吓倒。尊重生命,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热爱生命,充满自信,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通过阅读学习,从名篇佳作当中去感悟和体味生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生命的内涵[3]。

(二)作文训练

在语文教育当中,除了阅读之外,写作同样是生命教育有效渗透的途径。教师围绕生命问题向学生布置习作任务,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在作文当中表达出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既锻炼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自主思考的能力,同时对生命意识也会有所提升。联系生活日常,从生活实践当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生命题材的作文可以是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对于未来的畅想等等,开拓学生的思维,给予学生作文的空间,让学生自由表达。通过对学生的作文内容,对学生的心态、想法以及生命意识进行了解,以更好的予以引导。让习作贴近生活,学生通过对自然生物的观察,记录相关生物的生命状态,包括绿色植物和家中动物,从生活中体会生命的意义,使生命教育更加浅显易懂,便于理解。

(三)社会实践

除了阅读和写作之外,参与社会实践同样是生命教育的方式,作为语文教育课外拓展。观看与生命相关的影视作品、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素材进行生命教育。参观医院,对生老病死有着更加直观的感受,从中对生命会有更深的感悟。饲养动植物,在悉心照料的过程当中,了解生命的成长过程,联系自身,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4]。

三、结论

充满人文性的高中语文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以语言文字作为工具,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加具体、生动的对生命的价值进行阐述,加深学生的理解,从中体会生命的美好,提升自身的生命意识。充分实现生命教育在语文教育当中的有效渗透,通过阅读学习、作文训练以及社会实践,让学生从中理解生命的珍贵和美好,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玲,朱小会.唱响生命之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8).

[2]陶然.高中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的融合探究[J].才智,2009(16).

[3]侯红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1(33).

第5篇

卢梭曾经说过:“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生命一起开始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基本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与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教育。作为语文教师,应立足现有的语文课程资源,善于深入挖掘教材文本,积极拓展贴近学生生活、尊重学生感受、能够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语文学习资源,有效利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呵护学生的生命之花,让学生的生命之花健康绚烂的开放。

初中时期,是一个人生命中的黄金时期,是人生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初中语文教学担当着教育人、塑造人的伟大使命。初中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紧密联系,在语文中学量的经典作品,就是走进古今哲贤,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规范学生的心理结构,所以语文学科先天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基本形式。在初中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课文与生命密切相关,我们可以把语文教学和生命教育融合起来,使学生和作者达到生命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走进课文中,走进写作中,走进名著中,走进活动中,通过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和思考来珍爱呵护自己的生命。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呢?

在朗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语文学科是由基本要素——语言组成的文章,绝不是字词句子的简单凑合排列,而是生命意识的符号。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有关生命的美文佳作,如《鹤群》、《石缝间的生命》、《敬畏生命》、《紫罗兰瀑布》等。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指导学生对这些文章加强朗读,让这些富有生命意识的语言深深渗入学生的思想灵魂的深处,潜移默化,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生命的绚烂多姿。

在品析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掘以人为本并且重视生命的作品,凸现生命的意义,进行生命意识渗透,让学生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呵护自己的生命。例如在教学日本作家江口涣的《鹤群》一文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对“鹤鷹激战”和“救护伤鹤”两个场面的分析品鉴,让学生明白鹤群为了保住自己的生命而不畏强敌,团结一致,勇敢搏斗的可贵精神,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让学生强烈感受到活着的喜悦,感受到生命可贵,从而形成尊重生命的意识,善待自己的生命,也善待他人的生命。

在作文训练中进行生命教育。作文是学生用来叙写个人经历与所见所闻,抒发真情实感的。作文需要学生与生活的亲密接触,需要观察、关注中的思考,体验中的发现,最终感悟提升自身的品味。每个学期,在作文教学中引入生命问题的话题,精心指导学生写作,通过写作,让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从中领悟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可敬,生命的价值。例如,可以布置像《面对挫折》、《感悟生命》等题目让学生写作。这样,我们既实现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强化了学生的生命意识,又拓宽了学生的作文题材,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名著学习中进行生命教育。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关于生命意识与珍爱生命的著作,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宾逊漂流记》等等。语文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课外名著学习指导时适当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去体会主人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激情,明白主人公为了生活勇于战胜困难挫折的精神,领略主人公乐观向上,积极追求的风采,从而对学生进行爱生活、爱生命的教育。

在语文活动中进行生命教育。语文活动是新课程语文改革的重要内容和资源,充分地、有计划地开展一些以生命为主题的语文活动,同样可以对学生进行体生命教育。例如我们可以办黑板报或手抄报,举行“感动你的生命故事”演讲比赛,开展“生命的意义”的主题讨论活动或辩论会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点也是人。”因此,教育首先应关怀人的生命,关心人的价值,关注人性的完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加强生命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增强生命意识,而且反过来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洪孝添,教师,现居福建南安。

第6篇

(一)通过阅读教学融入自然、品读生命

大自然是人类的导师,面对世间形形的生命,大自然均以“众生平等,万物一体”包容着。《囚绿记》中那一枝不愿被囚禁在暗室里的常春藤一直向阳伸长伸长,让我们体验到了生命的顽强和自尊;《寒风吹彻》里呼啸的寒风可以将你从家里带出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干二净,但行走于人生的冬天,不是只剩孤独。我们可以品味作者沉静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的生命的温情;《瓦尔登湖》上空旷宁静,梭罗带着我们远离都市的喧嚣热闹,放下物质的欲念,在这深邃清澈的湖里净化心灵,寻找生命的本真、心灵的家园;在美丽幻化的《霞》里,冰心先生带着我们感悟“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原来生命中的痛苦于人生不是没有意义的。相反,“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衬托的”,痛苦的体验使生命对于快乐的体验更加甜蜜……通过阅读这些描写自然的文本,学生品读生命,扩展了人生的经验,体察到了生命的无处不在和宝贵,生命教育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二)直面挫折苦难,适时进行苦难教育

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但很多年轻人对于苦难挫折没有免疫力,轻易便被打倒了。所谓苦难挫折,包括了天灾人祸造成的时代动乱、身体疾病、生命逝去,以及人生中家庭事业婚姻的变故。在高中语文课文中,像史铁生、谢坤山、贝多芬、司马迁等人都是遭遇了身体残疾、病痛的折磨,但他们都能赋予生命顽强的精神,实现了生命的超越。而像古代那一批在仕途上不得志或中途被贬至蛮荒之地的文人骚客,满腔抑郁哀愁,或作诗或著文倾述衷情,而对生命,他们没有放弃,有的甚至在以天为盖以地为庐的自然里才发现了生命的意义。当然,面对高中生,只靠这些前人作榜样还是不够的,他们可以带着哲思来品读苦难挫折。如《面对苦难》、《只因为年轻啊》、《不完满才是人生》等文本就是很好的教材,在这些课上,老师可以启迪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生活境遇,发现苦难的价值,学会“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苦难教育是生命教育的组成部分,即使生活于和平年代,谁也无法保证人生一帆风顺,适时接受一点苦难教育,受益匪浅。除了课内文本学习,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经典的课外文本,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余华系列作品、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史怀哲《敬畏生命》等,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延伸生命的价值。

(三)在阅读文情并茂的文本中,强化生命情感教育

人比动物复杂高级,这不仅因为人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还因为人能感知理解的情感比动物丰富且深刻。但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电子信息发达的时代,如无情冷酷的高学历者、视手机电脑为亲密爱人的“御宅”族、为末日降临欢呼的青少年等屡见不鲜,漠视生命、消极厌世、抗拒社会人际的人为数不少。生命的情感教育缺失,是导致此现象的重要原因。语文教学的文学性恰恰能在审美体验中通过动人心弦的情感来潜移默化感化心灵,从而育化出健康的人格。教学文情并茂的文本,教师应尽量避免做过多的技术性分析解读,重点探究为何文本能传递出如此动人的情感,如教授《沙田山居》《荷塘月色》《望海潮》时,作者笔下优美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美景里蕴含的是他们对家园深深的依恋喜爱之情;《项脊轩志》《与妻书》《上邪》《孔雀东南飞》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爱情永恒的魅力;《陈情表》《我的母亲》《碗花糕》中,拳拳亲情间的关怀感人心扉,那是生命最原始的牵系;淳朴深厚的友情里,《冰心:巴金这个人》《与微之书》《送沈子福归江东》等文本都寄予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和对宝贵友情的珍视。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体验到了人世间情感的丰富多彩,进而认识到“情”的重要作用,生命情感教育渐渐在发生影响,学生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热爱生命,生命也渐趋阳光和欢歌。

(四)捕捉文本中关于死亡的解说,渗透死亡教育

只有正确地认识死亡,才能使学生面对亲人朋友的死亡打击、损失有所准备,从而更加珍惜和敬畏生命。早年曾与死亡擦肩而过的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下了对于死亡的感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教学中在此可设置一个讨论,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对死亡的看法,教师做适当的引导:看清了死亡的本质,并不是让我们消极去等待,而是在这“向死而生”的人生中,我们可以选择的可以创造的便是这过程了。我们还可以效仿国外死亡教育的一个做法,让学生学完此课后写一份“我的遗书”,好好审视一下自己十几年来的人生,领悟到在有限的生命里,生命的宝贵,以及拼搏奋斗、享受生活的重要性。通过死亡教育,学生得到的并不是面对死亡的恐惧,而是站在一种新的高度来提升生命的境界,从而达到生命与生活的和谐统一。当然,死亡教育要推广开来,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

二、活动单元教学

粤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是以“认识自我”为主题的活动单元。“认识自我”是人提高生命意义和生活质量的一种必需的过程。利用这个单元的学习活动,可以布置探究性写作或活动性写作。如可以布置学生以“走进大师生命,感受人格魅力”“我的家族发展史”“家乡的婚礼丧礼习俗研究”等题目去开展研究性学习,不要过高要求学生的研究论文的学术质量,在此过程他们能增强对生命珍视意识,获得生命意义的升华就是有收获了。又如举办演讲活动“生命的绽放”,学生可以谈对自己生命的感悟,对自我的认识,也可以对其他生命体的观察思考。

三、写作训练教学

(一)实施以生命为主题的写作训练

通过阅读教学,学生与作家、文本交流之后,自然会联系自己的经历,得到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宝贵而短暂、零碎,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梳理记录,很可能转瞬即逝,生命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要重视这些体验,创造一个平台,及时进行以生命为主题的写作训练,才能让学生叩问生命心灵,将感悟体验转化为文字,沉淀下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也可以有意识地进行生命教育,选择一些有关生命问题的作文来写,如《为生命着色》《生命的遇见》《我的生命历程》《生命如歌》等作文题。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心声,学生也应写出具有独特生命体验的文章,不要以假大空的文章来应付。当教师发现学生作文中流露出消极或错误的生命意识时,要及时疏导、积极引导,承担起生命教育的责任,让学生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存在于人类的每一个脚印中。只有能直面冲突、能够隐忍、能够积极与现实沟通的人,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二)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随笔,用心灵关注身边的生命状态

第7篇

学生作文贵在拥有内驱力。内驱力的产生源于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对写作文产生兴趣的途径之一,就是加强学生作文的内功修炼。“内功”是指学生的认识、思想和体验。学生作文的内功是相对外功而言的。学生作文的外功,一般是指作文的形式技巧,如选材、立意、构思、表达等方法。我们多数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技巧方面下了不少工夫,最终却收效甚微。可见,学生作文应以修内功为主,炼外功为辅。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的内功修炼呢?我们可以从美育的角度入手,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的内功修炼。

(1)领略自然美,感悟生命的真谛。老师要尽可能利用学校的生活环境,引领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感悟生命的真谛。当学生欣赏巍峨的高山,浩淼的大海等自然景观时,将会被自然的无限性和永恒性折服,才会认识到人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当学生欣赏经人们改造过的自然物的美时,才会认识到人类的伟大。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博爱,开阔视野、开阔胸襟、走出狭隘封闭的天地,让学生的身心接受自然美的感染和熏陶,与自然高度融合。长期的审美积淀,会使学生的作文带来预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写作时,被他们诉诸笔端的自然已经具有人化了的自然美。学生健康的情趣,积极向上的精神意志同作品中的自然物融为一体。这样,他们写出的作品才会散发出美的芳香。

(2)体验社会美,关爱宝贵的生命。什么是社会美呢?社会美指社会生活的美。老师要引导学生用一颗关爱生命的心到社会生活中去体验人物的内在心灵美。著名作家孔庆东说:“作文糟糕的孩子缺乏的不是技巧而是爱。”他认为,关爱生命就是让学生“爱鲜活的生命”、“爱独特的生命”、“爱整体的生命”。他所谈到的生命,首先指人的生命,然后是动物、植物、宇宙万物的生命。从人的角度来看,怎样让学生爱鲜活的生命、爱独特的生命、爱整体的生命呢?爱鲜活的生命,就是要让学生怀着兴趣去探索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去感受人们的聪明智慧,无私的爱、坚定的意志、诚实善良的性格。有爱就有恨,学生也要恨那些破坏生命、不善不真、不尊重生命的人。老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和发扬他们自身人性中美的因素。爱独特的生命,是指每个学生要怀有一颗博爱的心,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扩大对别人的兴趣。不必要强调自己的个性,因为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个性。学生拥有质疑的精神,养成看出问题的习惯,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有了思想。爱整体的生命,就是要学生不论尊卑贵贱,关爱众生,培养学生具有一种“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这样,学生才能写出健康的文章来。

(3)感受艺术美,获取心灵的自由。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艺术是人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最集中的体现。那么,艺术美的呈现方式有哪些呢?一般来说,有雕塑、绘画、戏剧、电影、工艺、建筑、音乐、舞蹈、文学等。

文学家创作文学作品,离不开现实生活。老师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实质上也是让学生体验生活。现实生活中,学生也许看不出蒙娜丽莎嘴角扯动的微笑,触摸不到断臂维纳斯身体的余温。但是,透过语言的文字符号,学生会被诗歌的含蓄隽永,深邃的意境,丰富的想象陶醉。也会被散文的自由、随意、灵活,小说的动人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和影视戏剧文学尖锐的矛盾冲突深深吸引。例如:读鲁迅的杂文《无花的蔷薇之二》,学生会被作者那敏锐、锋芒犀利的批判精神所折服;读朱自清的《春》,学生会陶醉于作者描绘的自然的春天整体美的意境中……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也就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获取了心灵的解放和自由。

综上所述,老师利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他们的生活体验,达到学生修炼作文内功的目的。但是,学生接受美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自我意志的需要。所以,老师要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写作实践活动,完成他们的艺术表达。那么,老师又怎样为学生创造条件呢?我们认为,老师可以结合可延伸的阅读教学课文,学生的日常活动,日记、周记等形式来完成,例如,在作文命题方面放宽尺度,让学生在作文时自由地表现自我;作文批改以表扬为主,评语幽默、含蓄;教导一些写作的形式技巧,帮助学生美化作文。学生的作文具有美的内容,又具有了美的形式,就会散发出美的芳香,让读者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第8篇

设计题记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点化文题。

以题记来点示文旨,让读者对文章承载的思想内涵在“第一时间”内就感受到。

例如,北京考生写的《开端》,在文章的开头作者设计了一个简短而凝练的题记:

古人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余以为然。

作者用古人的名言做题记,既点出了文章的主题,又使文章沿着这一主旨向纵深发展,它是文章的灵魂,它是文章的“红线”,它是文章的主题曲……再加上文末一段对“开端”的形象贴切的比喻,使文章锦上添花,浑然天成。请看结尾段:

握住开端这一束馨香的花朵,那是弥足珍贵的开启成功的钥匙。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你就离上帝不远,离成功不远了。

又如湖南考生写的《最美丽的灯》,文章的开头有这样一个题记:

墨一般的夜,灯儿亮了,再不必彷徨,心也亮了。

文章写的是一位盲人夜间走路点灯的故事,看似不可理解的事,人们从中悟出生活的哲理,开头的题记点示了文章的灵魂:盲人的灯,是最美丽的心灯,“道德文明”是时代的主旋律,利人之举,常常也是利己之事,付出的同时,也会收益多多。不要吝啬上天多余的赐予,为心头的灯加一滴油,拨亮希望的光。

二、渲染气氛,交代原因。

如中考满分作文,《朋友,我要说声谢谢您》的题记:

缘,让我与你相识在桂花烂漫的九月;梦,又让我与你分别在烈日吐焰的六月。朋友,在与你相处的四个春去秋来的日子里,友情让我加倍珍惜。是你让我惨淡的日子变得精彩,是你让我发现了生活的美丽,是你让我骄傲的心得以让谦虚驾驭。一切的一切,让我追寻与你共同走过的脚印。

在这篇文章中,考生别具匠心地设置了一个题记,既渲染了浓浓的氛围,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同时又含蓄地交代了“我要说声谢谢”的原因,而且这一段题记句式整齐,富有文采,很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还如中考满分作文,《风雨之后是彩虹》的题记:

很难想象,世界上最美丽的蝴蝶竟然也是类似毛毛虫的东西破茧而出的。当然,在变成美丽的蝴蝶之前,她经历了数不清的痛苦和磨难。

文章写的是对初三学习生活紧张、艰苦的感悟和认识。题记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的理性思考,一方面又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激情,同时也是对这种生活的一种形象的概括。

再如获奖作文《这个秋天不再寂寞》的题记:

原以为,茂密的树林中会伸手不见五指,抬头仰望,在那层层叠叠的树枝之上,竟然射出万缕灿烂的阳光。

题记借助景物描写渲染了浓浓的氛围,暗示了文章主题。

三、设置悬念,吊人胃口。

如中考满分作文《种太阳》的题记:

“我有一个心愿,就是种太阳。……一颗送给南极,一颗送给……”小的时候我最爱唱这首歌。虽不知挂在天上的太阳要如何去种,更不知该如何去送……

我们说这个新颖脱俗的题记,有一种诱人的悬念感,吊起读者的胃口,激发读者阅读的欲望。

又如一学生以200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山东“大老本”徐本禹扎塞边陲,爱心支教的先进事迹为题材,以《那山,那水,那人》为题目,撰题记为:

一面是贫穷愚昧的小山村,一面是灯红酒绿的现代城市,这位刚毕业的“大老本”名校刚录取的研究生,将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四、诠释题目,阐发感悟。

设置题记,对文章的内容作具体的解释,同时也表露出对生活的感悟。

例如一位考生的作文《长大是一把双刃剑》的题记: 童年做着长大的美梦,长大了又做着童年的美梦。 这个题记实在太美了,它简练而富有哲理,更是道出了天底下不同阶段的孩子与成人真实心理,把“长大”这把双刃剑做了很精彩的诠释,是文章最亮丽的第一笔。 又如,学生满分作文《诠释生命》的题记: 倘若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啄木鸟,我要飞向美丽的大自然,做大树的仆人,为他们精心伺候,用生命来完成自己伟大的使命。 文章写了几个阶段生命的不同含义,字里行间表现出对生命的不懈追求,力求让生命永远散发出芳香,结出芬芳的果实。题记就体现了这种情怀和精神。

再如学生满分作文《生命之光》的题记:

人生之路是漫长而又曲折的,只要信仰之灯长明,终会勇气倍增,战胜挫折,笑对人生,奔向光明。

第9篇

生活是最大的作文素材宝库,是最具有教育意义的教材。生活化作文教学就是追求以真实作为原始生态的生活为逻辑始点,引导学生热爱和关注生活,体验和积累生活,真诚地表达对生活的感悟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思路,要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气息、生命的灵性,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作文创新能力。

一、关注多彩生活,多层面开掘作文源泉

叶圣陶先生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化作文教学要指导学生作文回归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自我生活的土壤,使学生在与生活的磨擦、对话、融合的体验和感悟中,带着一颗平常心来习作,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因此,教师应善于教给学生认识世界的“慧眼”,引导学生把审美触角伸入生活的各个层面,关注自我、人生、自然、社会,在生活中发现美、丑、善、恶,发掘、筛选和积累有用的生活写作素材,多层面开掘和丰富作文源泉。

二、激发生活情意,以真情铸造作文灵魂

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是心灵的产物,情感是作文的灵魂。生活化作文教学要根除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假话、空话、套话连篇的弊病,必须重视生活化写作的情意训练与态度的养成,引发、培养和丰富学生高尚情感,把作文教学变为情感化的课堂,以真情实感铸造作文的灵魂。

1. 缘事生情,抒写真情。歌德说:“每一个少男少女都是一首诗。”确实,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情与思的聚合体。生活化作文教学要善于创设触发学生情感的生活情景,在命题或创设作文话题时要贴近学生生活,新颖有趣,让学生带着情感去认识事物,体验生活。作文训练要“投其所好”,抓住学生的情感和心理特征命题,如《家长会后》《寒假印象》《网络与我》等题目内容都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学生写起来特别有真情实感。

2. 阅读怡情,以读促写。阅读是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新课程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情理并重,文学形象栩栩如生,特别适宜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拨动他们的情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既“传道”又“传情”,让学生在阅读、品味和感悟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课文情感的感染、渗透和浸润,进入物我交融的阅读佳境,产生倾诉和表达的欲望。如在《陈情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体悟和感受李密的“孝情”,从而产生“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的共鸣,再让学生叙写自己的父母。学生情感闸门被打开,情感之焰被点燃,体内那种沉睡的把情感化为文字的冲动被唤起,作文也就充满真情实感。

3. 以情导情,文情并茂。教育是一项需要激情燃烧的事业。教师言传身教充满生活激情,潜移默化感染学生,才能使学生情感更加丰富,文情更为并茂。教师还应采用灵活而富有感彩的情感式评语来点评学生习作,或衷心赞叹,或深表同情,或诙谐幽默,或寄语激励,以亦师亦友,既指导又鼓励,既抚慰又教育,满足学生交流愿望,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的情感家园。此外,教师“下水作文”,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能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和模仿动力,达到以情导情的效果。

三、创设生活场景,以活动构建作文“渔场”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还要树立“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的观念。教师不但要示范传授怎么捕鱼,更要重视创造一个宽广辽阔、有风有浪的渔场,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会怎么捕鱼,培养成为一个好渔人应有的素质。生活化作文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化活动场景,使作文教学过程变成“生活化”、“情感化”和“个性化”的“渔场式”的活动过程,成为一种有策划、有组织、重情境、重体验、重互动交流、具有一定时空范围的立体的活动。

教师要善于提供真实活动场景或设计虚拟情境,使每堂作文课都有可能活起来,使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说演自由,演绎自主,充分展露才华与个性,师生共同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作文教学活动“渔场”。例如,在以“生命”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我让每个学生课外摘一片树叶带到课堂来,然后组织学生细看树叶、品尝树叶、聆听树叶、抒写树叶,指导学生围绕“生命”话题,通过想象和联想,分别写出自己在“摘、看、尝、听”等各个活动环节的心理感受和启示,提高对生命的感悟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样,学生的活动过程就是写作过程,写作真正成为活动的结晶,学生主动参与了活动也就是走进了写作。

第10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意境 品味 体验 珍爱 生命

语文学习过程就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强调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对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培养。初中语文教学应引领学生珍爱生命,关切个体生命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拥有敬畏生命的情怀,引领学生欣赏生命,让学生体味生命的精彩和自然生命的绚丽。结合我个人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一、创设意境,感悟生命

具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知识、能力、情感的应用都应该更加趋向综合化,从而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展示并得以充分发展。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倾注自己的满腔感情,可以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打下基础。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始终以父亲的“背影”作为意境构图的中心,先后四次经行点染与刻划。第一次在开头,离乡20多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第二次描写父亲送“我”上车后,还特意为我买一包桔子,他艰难地爬上月台时,“我”看见他的“背影”。第三次写“背影”的隐没。第四次是结尾,“我”手捧父亲离开人世的来信,深深怀念父亲的“背影”。父亲的“背影”就像一块礁石,一次次撞击着作者感情的浪花,显示着感情回旋腾挪的流程。在充满凝重滞涩的惜别情韵的意境中,淋漓尽致地抒写着父怜子、子爱父的热切深挚的天伦之情。同时,通过欣赏刘和刚的《父亲》这首歌,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点燃学生生命的激情,触动学生对生命的思索。

二、反复诵读,品味生命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扣住关键句子、关键语段反复诵读是常用的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后一段,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以重现诗人那黄钟大吕般强音,重现他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的情景,从而使学生领会到诗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在反复诵读中,学生的声音一次比一次高,一次比一次有激情,当读到最后一句话的时候,每个人都像一团火在燃烧,撩拨得在座的其他听者都仍不住要大声诵读起来了。这里作者未作一字分析,但学生却早已与诗人的情感交融在一起,不分彼此,完全沉醉在了杜甫的精神世界里!从而品味到杜甫穷困潦倒却还是那么关心天下人的安危。

三、加强习作,体验生命

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在作文教学中体验生命,抓住教学中的素材,表达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借助借景抒情的写法,抒发他们对春天生命盎然的感悟,写出自己家乡充满诗意春天的美景,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话说千古数风流人物》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活动,我利用教材,通过教学对历史上建功立业的风流人物进行宣扬,弘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让我们的学生了解这些人物,了解他们的功绩,崇拜他们,找到激励自己上进、学习的动力。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崇拜的人物进行习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领会什么是真正的“风流”,树立正确的英雄观、偶像观、生命观,从而激起对风流人物的敬仰之情,培植理想主义信念和远大抱负。生命本身就是广泛的题材,它可以是自己的生命状态,可以是周围的生存环境,也可以是自然界可爱的小生命。许多学生家里养有小狗、小猫、小兔、小鸟等小动物,让他们一边悉心喂养,一边认真观察动物的身体形态、习性等特点,写成作文,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爱。

四、延伸阅读,珍爱生命

第11篇

在作文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抱怨没有什么可写的,即使勉强写了,也出现作文空洞无物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作文没有打动人心的内容。学生写的作文仅仅用了笔写,却没有用“心”在写,因此写作时 没有真情实感,写出的文章就没有感染力,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那么学生怎样才能写出震撼人心的佳作呢?罗曼罗兰曾说过:“要照亮别人,自己心中要有阳光。”这就要求学生仔细留心身边 事物、敞开心灵去感悟生活。

感悟即是面对生活去思考,在心灵上的那一份感动、感受和感慨,从中悟出人生的 意义、价值或道理。感悟是一个人的思想和智慧的体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时时刻刻都给了我们感触和思索的素材。实际上作文就是用恰当的文字来反映生活,来把你对生活的千番感悟流于笔尖。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必须先教会学生感悟生活,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首先,体验生活找到写作的源泉。可谓“文学源于生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写作素材取之不竭的源泉。在学校生活中、家庭中、社会生活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写作素材,这些是写作的直接素材,是直接的源泉。例如写值周班长的心得体会,经历了辛苦的一个星期,写起作文来才生动有感染力。确实是“有感而发”,可见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 重要性。古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一要感知祖国的大好河山,二要感知五彩缤纷的社会。可鼓励学生走出校门,丰富自己。留意世态万象、街头趣闻,积累素材,为写作找到源泉。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是要把生活提炼成文字还是需要一双慧眼来捕捉,只有对生活能够认真的思考、领悟,才能真正的使世间万物成为写作的源 泉,下笔时“文思如泉涌”。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会让作文丰富而充实,不再受“无米之炊”的困扰。

其次,在阅读中领悟,积累语言素材。对中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从书本或者是大量的阅读中获得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感悟,为写作积累思想和积累语言素材。学朱自清《背影》后,让学生把自己领悟到的与同学交流,从而唤起同伴的体验与认可。在交流的碰撞中时激活写作的灵感,使感悟 更加升华。许多同学都被父亲深沉的爱而感动了,纷纷提笔写了以父亲、母亲的爱为话题的作文。由阅读而生感悟,由感悟而进行创造,整个学习过程是水到渠成。

因此,不论是对生活的体验感触,还是在 阅读中敏锐的捕捉,深刻的思索,都是在用心感悟,作文因感悟而震撼人心,作文因“感悟”而精彩!

第12篇

她就像一盏明灯,引领我走进语文教学的新天地;她就像一轮暖阳,给语文教学的春天增添勃勃生机;她也为我打开了作文教学的另一扇门——习作:向着儿童成长的方向。因她,我昂扬在作文教学之路,且歌且行,且行且思,不断走向远方。

一、 不拘一格:作文课堂行云流水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守住阵地,守好阵地是一位语文教师的主要职责。沈校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想方设法让孩子们爱上你,爱上你的课。”她叮嘱我作文课不应该墨守成规,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往往收得太多,统得太死,一道道“紧箍”泯灭了学生表达的欲望。要使学生的积蓄有喷涌而发的机会,我们应把课堂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能行,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自由的环境。作文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它所展示的是心灵的轨迹。沈校长说我们每一位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触摸孩子情感的脉搏,善于将所要传授的核心知识、技能进行巧妙包装,巧妙地隐藏教学意图,在不露痕迹中激发他们表达的灵感和欲望。

在沈校长的指导下,我渐渐地领悟到上好作文课的关键有时往往是想到一个巧妙的切入点,找准了点,把握了脉,也就抓住了作文课堂的根。写人的作文是一块难啃的骨头,沈校长建议我把人物领进课堂,让学生们当堂观察了解,然后作文。真是一个好建议!我把一个幼儿园大班的孩子范秋怡请进了教室,为大哥哥大姐姐们表演,同时也请她接受大哥哥大姐姐的采访。等学生们充分认识、了解以后,再让学生考虑写这篇作文该确立怎样的中心。中心有:(1)通过写小女孩的特长,反映她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的儿童,题目是《小秋怡》;(2)通过写小女孩为了掌握跳绳的技巧一遍一遍地练习,赞扬她刻苦顽强的精神,题目是《好样的,小秋怡》;(3)通过写小女孩的事,赞扬她的母亲,题目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在求异中,我不断地引导学生转变思维的角度,给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广阔性、深刻性,学生做起作文来思路开阔,个性鲜明,富有真情实感。活动作文是作文训练的有效途径之一。儿童是天生的游戏者。活动作文就是从遵循儿童的心理出发,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素材,积淀感受,从而激发书面表达的欲望。沈校长常说:“丰富多彩的活动就是孩子们写作的一座金矿。”就这样,在她的指导下,作文课堂成了欢乐的海洋:“录音机展销会”“找红花”“魔术表演”“吹转头”“神奇的纸条”……学生们记录自己活动时的快乐,抒发内心的独特感受,作文成了愉快的表达、生命的享受。作文课形式的不拘一格就像一阵春风吹遍了我们整个校园,我们的作文课堂精彩纷呈,行云流水。

二、 守护童心:兴趣激发悄然无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前提条件。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无趣”不能视而不见,而要想方设法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写作兴趣,守护他们可贵的童心,千方百计让学生的习作欲望日益膨胀。沈校长不止一次地说过:“作文教学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一定要培养学生勤练笔的习惯,让学生们爱上写日记。”于是,在沈校长的启发和指导下,我和孩子们爱上了写循环日记,每日简评。

根据学生个人经验经历的不同、兴趣爱好的差异,在“每日简评”、循环日记、周记、作文上我放手让学生去“我手写我口”,让其纵情挥写,与此同时不吝啬鼓励和表扬,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鼓足他们作文的勇气。只要是学生用心写的每一段文字,我都用心批改,对写得精彩的同学及时表扬:有的是在日记本上写上一段真诚的鼓励的话,有的是在本子上画一个大大的带着笑脸的大拇指,有的是赢得同学们长时间的热烈的掌声,有的我奖励给学生一块巧克力或一块小饼干,有时还奖励学生做“小老师”来批改同学的日记,有时就奖励一张自己设计的独特表扬单或是一张特殊奖状……最鼓舞人心的是每两个月沈校长走进教室给孩子们进行的小小颁奖活动,当孩子手捧奖状和沈校长一起合影,聆听她给孩子们的指点和鼓励的话语,那情形俨然像给一群小作家颁奖。

在变着花样的奖励下,学生那颗创作的心滚烫火热,所写的内容取材广泛,语言鲜活,充满了生活情趣。每天和孩子们赏评“每日简评”,赏读“循环日记”成了大家盼望的幸福时光!日记守护住了孩子们可贵的童心,日记让孩子们知道了写作是心灵的、温暖的、自我的!写作的种种要素,种种自由,以及身体到心灵的彻底放松全在日记里,日记使孩子们的写作兴趣日益高涨。

三、 倡导本真:作文指导游刃有余

“ 对待学生的作文我们要有阳光的心态!我们说生命是教育的原点,作文是生命的言说。我们回归原点,尊重儿童,尊重生命,作文就成了儿童生命的快乐歌唱。”沈校长的作文教学观就是这样贴近儿童。

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作文能力,基本能把握作文的章法结构,作文时他们苦恼的往往是选择什么题材来写,或是如何个性化地表达,尤其是如何修改好自己的作文。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不断锤炼他们的语言,不断提高他们修改作文的能力。

首先要教会学生“慧眼识材”。学生要写出佳作必须要有好的作文题材,那就需要学生有一颗感悟生活的细腻的心,一双会观察会发现的慧眼。沈校长建议我让学生利用“每日简评本”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节日是很好的作文资源,结合节日开展各种活动,可以形成关于节日的系列作文。在学生基本上能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后,用比较法、分析法等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题材的筛选,学会“好中选精”“平中取奇”“沙里淘金”。

其次要教会学生“锤炼成精”。作文的语言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锤炼的。在“每日简评本”上有一个特别内容——“经典句子”,就是用来锤炼学生的语言。句子也是分阶段强化训练的,“经典比喻”“经典拟人”“经典夸张”“经典排比”“经典感悟”等让学生各练写两周,学生自由发挥写句,提倡与众不同,要有自己的独特感悟,要能体现自己的童真童趣,要有自己的个性化表达。

第三要教会学生“千修万改”。修改作文的能力也是学生作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待学生的作文、日记,我们要坚持做到有写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改!沈校长介绍说:“作文讲评是互动式的,自我感觉写得好的学生主动上台读自己的练笔,读完学生进行点评。点评的方式要多样,有时是一个小组(4个学生)分别点评,有时是指名学生进行整体点评,有时就是让学生复述好的作文题目或好的句子、片段;点评的学生有时是老师指定,有时就是读文章的同学指名其他同学点评。”通过实践,我和孩子们尝到了修改作文的快乐,在这种民主、平等、互动式的点评过程中,学生的作文能力日渐增强。

茶余饭后,沈校长总会感慨:我们不一定是实践家,但一定是实践者;我们不一定是思想家,但一定是思想者。在作文教学的领地里她和我们一起播种,耕耘,收获!作文教学研究之路是永无止境的,在这条路上我们和她携手同行,携手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