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08: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诸葛亮的名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例:
1、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意思:想要从一件事上得利,也要考虑到它所带来的害处,想要成功,先考虑失败的结果是否能承受。
2、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意思:不能因为自己身居高位而看轻别人,也不要因为自己意见独特而听不进部下的意见,不可以凭借自己功绩显赫就失去人忠信本分的品质。
3、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意思:安定地住在一起,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形容社会治理得好,生活生产思想状况安于正常。
(来源:文章屋网 )
千秋诸葛我评说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题记
茫茫历史长河中,诸葛亮的名字无疑是颗璀璨的明星。他常被人们认为是智慧的化身。
访先人之遗迹,发圣贤之古情,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东方智慧的化身,也是忠诚、廉洁、正直的榜样,很多历史典故都出自诸葛亮,三顾茅庐,舌战群儒,火烧赤壁,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挥泪斩马谡,白帝托孤,呕心沥血、七纵七擒,其传奇般故事为世人千古传诵,数不胜数。
诸葛亮神。他虽身在草庐之中,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面面俱到。他甚至还能“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实在是神!
诸葛亮义。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致死不渝,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铭!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在是义!
诸葛亮的非凡之智、济世之才、忠诚之心、报国之情,为世人所仰慕,为后人所赞颂,成为人民心中的偶像。正如闪烁着他的才华和智慧的不朽之作《隆中对》、《出师表》,是出自肺腑的、感人的深情篇章,一直在历史的风中不停地奏鸣,在思想的时空中久久回荡。千百年来,以至于历代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市井百姓,都对他是一番深情,褒扬备至,赋予了无数动人的传说,作下了无数赞美的诗篇。
孔明,你犯的唯一大错就是轻信马谡,虽然他有些才华,但毕竟是纸上谈兵。你为了“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兵战为下,心战为上”这句话就将至关重要之地交于一狂妄自大之人的手上。唉,要不然汉室怎能不兴隆?
诸葛亮,灵与肉虽然已经化作清风明月,但诸葛精神永存,在历史的天幕上镶嵌起耀眼的恒星,永远展现出圣洁的光辉。
初一:笔诺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蜀丞相、军师,公元181年出生,死于234年。诸葛亮幼年丧父,后由其叔父诸葛玄培养长大。诸葛玄去世以后,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欢唱《梁父吟》。当时刘备屯兵驻新野,诸葛亮之友徐庶拜见刘备。徐庶向刘备荐才:“诸葛亮是卧龙啊!将军愿意会见他吗?”刘备讲:“你同他一起来吧!”徐庶讲:“此人只能登门求见,不可委屈招来,将军应该屈驾亲去拜见他。”刘备听了徐庶荐才以后,三次亲自去隆中,直到第三次方真正与诸葛亮会见。诸葛亮“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历史上“三顾茅庐”、“隆中对策”闻名神州。刘备讲:“我得孔明,就像鱼儿得水一样啊!”诸葛亮辅助刘备出谋划策,南征北战,安邦治国,出使东吴联合孙权,赤壁大战,打败了曹操,自此蜀吴魏三国鼎足。诸葛亮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辅助刘备赤胆忠心,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中国人民心目中,诸葛亮神机妙算,是智慧的化身。人们对诸葛亮崇敬之余,也都在琢磨诸葛亮为什么那么足智多谋。实际上诸葛亮也并非是“神”,而是一位躬耕的布衣。鄙人读了《诸葛亮全集》,豁然开朗,诸葛亮精于修性养生,他的修性养生思想是深寓在其论军事谋略和治军著作中。根据鄙人研读,唯独《戒子篇》方是研究诸葛亮修性养生的一把钥匙。《戒子篇》中有两句千古传颂的名言:“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这两句成了格言以及座右铭。但对这两句深寓的养生之道玄机哲理,一般人不一定能深解其内涵。为普及弘扬诸葛亮养生之道,鄙人考虑对“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养生哲理作一点释秘。一家之言,奉献同道,敬请指教。
(一)宁静致远
诸葛亮《戒子篇》讲:“君子之行,静以养生,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戒子篇》既是教子,也是诸葛亮修性养生的经验总结。“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成了有识之士修性养生的格言及座右铭。诸葛亮修性养生并未讲具体修炼功法和操作之术,而是从修性养生理论高度上进行论述。据我研读《诸葛亮全集》一得之见,要解“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必须要倒过来解,先解“宁静致远”方能人门深化。为什么呢?老子在《道德经》中讲:“致虚极,守静笃”、“清静为天下正”。“宁静致远”,对这“宁静”绝不能孤立地静止地解。吕纯阳著《百字碑》讲:“动静知宗祖”。世界上一切事物静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极而动,阴极而阳,无极而太及。静到极点才能找到生命的本源,回归生命的根本,这是修性养生修道的必然规律,一切生命都在相对的动静中成长。
诸葛亮在《戒子篇》中开宗明义地讲:“君子之行,静以养生”,在《举措第七》中讲:“治国犹如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养神求生。”诸葛亮把“静以养生”延伸到“务在养神”,“静”与“神”两个字上。如再明确一点讲即落实到人的为人生,并强化人的实践行动精神上理解。这就是深化到“静”与“动”的辩证哲理的高度上认识。道教有一部《清静经》讲:“人能清静,天下贵之。人神将静,而心忧之,人心将静,而欲牵之。常能遗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与会其道……是为得道。”《高上玉皇心印妙经》讲:“上药三晶,神与气精。……回风混合,百日功灵。呼吸育清,出玄人牝。……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气,气合其真。”诸葛亮所讲:“宁静致远”就是要达到“气合其真”,“神依形生,精依气盈,不凋不残,松柏青青。”诸葛亮修性养生“务在养神”,“养神求生”,“神”与“生”即是强身祛疾,开慧增智,延年益寿的根本目的。要解诸葛亮“宁静致远”一定要旁证博引,人手其内,方能出手其外,而真正弄明白“宁静致远”的玄妙哲理真谛。可见诸葛亮所论“宁静致远”理论之深邃也。
(二)澹泊明志 “澹?白”的“澹”字,可解为“淡”字。“澹泊明志”也可以解为“淡泊明志”。从历史文选中考查,“淡泊”出自《淮南子・主术训》。诸葛亮对“淡泊”也作过讲解:“见利不贪见色不。”“淡泊明志”在孔孟儒家学说是讲:“格物致知”。诸葛亮是道儒合一,人文共溶,修性养生,教化和学养合一的一代“智圣”。儒家经典《大学》中讲:“格物致知”,“治国平天下”。诸葛亮的一生,为蜀国安邦兴国,躬行实践。诸葛亮“淡泊明志”思想在《将苑五十篇》中专门讲了八个方面:“夫为将之道,有八弊焉:一日,贪而无厌;二日,妒贤嫉能;三日,信将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日豫不自决;六日,荒酒色;七日,奸诈而心怯;八日,狂言而不以礼。”上列是诸葛亮对“淡泊”的具体之解。他又在《将忠篇》作了总结性的讲解:“见利不贪,见色不,以身殉国,一意而已。”
诸葛亮讲:“淡泊明志”与儒家所讲“格物致知”有异曲同工之妙。宋朝大政治家、大历史学家、大文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格物”解为“格杀”,真正是别有洞天。人生活在世界上,无时无刻都有“七情”、“六欲”的诱惑。“六欲”,即、声欲、香欲、味欲、触欲、法欲,“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六欲”是产生贪痴的烦恼根源。如一个人他不能抗拒“物欲”诱惑,就不能做到“六根”清净。“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根”不清净就放不下“万缘”,“万缘”即“物欲”。“物欲”不“格杀”,清静光明觉性不能显现。儒家学说讲:“格物致知”,首先是“格物”,即“格杀”“物欲”。《通书》讲:“无欲则虚静动直。”
“淡泊”已作了多层次的论述,接下来再解“明志”。“淡泊明志”单一就字注意,为志向抱负的注家是大有人在。但对诸葛亮“淡泊明志”从养生哲理角度这一层次上解“明志”,查遍文选凤毛麟角,鄙人想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解诸葛亮“明志”的理论深层。我辑录鬼谷子论“养志”、“养志气”,在理解诸葛亮“淡泊明志”上能触类旁通。鬼谷子讲:“养志则心通矣。”“必先知其养志气,知人气盛衰而养其志气,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志不养,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对应不猛,对应不猛则失志,而心志虚,失志而心虚,则丧其神矣。”《黄帝内经》讲“心主神明”。由此可见,志坚才能神旺。诸葛亮是很明白这一点的。他坦诚地直言:“治身之道,务在养神。”“养神求生”。晚清有位八指头陀诗中讲:“清明在躬,志气如神。”这八个字也可以讲是对诸葛亮一生的总结。
诸葛亮所论“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最可贵的闪光点是落实到人的行动中去。诸葛亮解《阴符经》时讲:“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在《治国第一》中讲:“万物之事,非天不生,非地不长,非人不成。”诸葛亮修性养生并非是单纯为了延长寿命享享清福,他是一位深知在躬行实践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哲人智圣。北宋有一位著名哲学家、大预测家讲:“人生所贵有精神。”讲:“人要有一点精神!”诸葛亮勇于实践,敬业授命,报效祖国,后在“五丈原”血战沙场上归天。与诸葛亮拼杀疆场的对手司马懿赞扬诸葛亮是“天下奇才也”,奇就奇在他的“明志”即高尚的精神上。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这是法国的著名的作家雨果说的。宽容如阳光,温暖到人的内心深处;宽容如启明星,指引心灵迷茫的人走出困境;宽容如钥匙,打开朋友的心房。
斯宾诺有着这样的一句待人名言:“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大度征服。”是的,从古至今在中国这片热土上也出钱过不少这样的人物。
三国时期的蜀国,蒋琬有个属下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宽容使他得到了诸葛亮的信任,也是宽容使他得到了群众的好评。“蒋琬,是处理国家大事的人才,不是治理百里县政的材料。他的施政以安定民众为根本,不注重表面功夫。”这是诸葛亮在刘备面前称赞他的。
一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自己的严格和对他人的宽容构成了他人格中相辅相成的两方面。一次,理发师给刮脸,总理咳嗽了一声,刀子把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和蔼地说:“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桩小事,使我们看到了总理身上的美德——宽容。
用智艺术
一部三国史,多少英雄智,古人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游。”意思是说《三国演义》里边的计谋实在威力巨大,《三国演义》一书吸收了《左传》长于记言的特点,对谋士的计策言论进行了具体生动的描述,突出了谋略对于战争胜负的关键作用,可以说一字一句皆藏玄机,情节故事计谋勾连。具体分析,《三国演义》智慧具有以下特点:
谋略主导化
战争的胜负系于智谋的多变性,关键取决于运筹者的智能。指挥员能不能采纳部下的善计良策,能不能正确判断敌情,能不能客观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静处事,大小战争的胜负无不与斗智用计相联。《三国演义》对战争的描绘,特别是较大战争,总是从不同的角度,将主将的性格、、双方力量的对比、战略战术的运用,以及最终的结果等,都做一一交代,让读者清清楚楚。例如官渡之战,作品展现了双方作战的条件、主帅性格,双方的谋士对战况的分析甚至也都基本相同,曹操的谋士荀攸认为:“绍军虽多,不足惧也。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不以一当十,但利在急战。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袁绍的谋士沮授也分析说:“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但两军统帅由于性格不同,对谋土的献计采取的态度不同,最终导致了战争的戏剧化变化,曹操善于听取谋士建议,抓住了战争的关键,采用偷袭战的计谋,火烧乌巢袁军粮草,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整個战争叙述,没有血腥的战斗场面,有的仅是斗智斗勇,不仅吸引读者,更分析出导致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索,说明以智谋胜骄满、以弱胜强的军事战略思想。
奇谋经常化
《三国演义》生动描述众多的军事谋略,明显受兵书《三十六计》的影响,多少英雄,多少智谋,多少战役,都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可谓奇谋迭出,引人入胜。袁绍反客为主计,刘琦上屋抽梯计,黄盖的苦肉计,王允、周瑜的美人计,周瑜的反间计,庞统的连环计等等,虽然成败不一,但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但如此,作品更注重“出奇制胜”计谋的运用。《孙子兵法·势篇》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善于用智者,总是能于紧要关头,出奇制胜,这其中最著名的当数诸葛亮的空城计。诸葛亮反其道而行之,准确地揣摩到了司马懿谨慎、多疑而心虚的心理状态,抓住他坚信自己一生“行事太稳,从不弄险”的特点,将计就计,独出心裁,索性打开城门,以空城迎接曹军,以奇异的思维方式。与司马懿展开了一场心理战,最终化解了一时的危局,赢得了战争的胜利。除此之外,作品还展现了许多富有智慧的发明创造,如诸葛亮的“八阵图”,以及木牛、流马及十发连弩等重大军事发明;袁绍、曹操等则在战争中分别创造了“楼车”、“发石车”(又称“霹雳车”)等大型杀伤性武器,无不包含着智慧、才略,无不展现了那個时代人的聪明才智。
智慧生活化
《三国演义》一书中的智慧散见于生活的各個方面,概括而言,主要体现在政治、军事与人生三個方面。政治方面主要是指人物对形势的分析、政局的预测。包括处理君臣关系、治吏理民、军政大事决策等诸多方面。如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候”就是汉末三国初最成功的政治策略。《隆中对》则是诸葛亮对汉末三国天下形势的天才分析与预见;军事智慧指将帅在战争中如何运筹帷幄,运用计谋,赢得战争;人生智慧则讲述众多的三国人物在生存、抉择、发展、功名等方面的谋略。三国遭逢乱世,人的成败与個人的智慧抉择有着直接的关系,能审时度势、审慎抉择的,则能成就功业,如刘备、诸葛亮、鲁肃、马超、司马懿、吕蒙、姜维等;谋略不当或见识短浅,则往往不得善终,如杨修、诸葛恪、钟会、田丰、沮授等。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诸葛亮。他从择隐、择妻到择业、择主,无不显示其谋略的成熟。甚至到死,还遗命葬汉中定军山,演绎了一曲“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的奇迹,可见其惊人的智慧和谋略。
用谋個性化
《三国演义》在描绘智慧时,总是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因其性格、志趣的不同,用谋也异彩纷呈。诸葛亮之谋,战略性非常强。好像下棋一样,一点一点全面推进。看似没什么凶狠的杀招,若你不从开端就细心防备;等走到后面回过神儿时已经晚了——大局已定。但太过自信,做事不够果敢是其弊端,在用人方面,也有欠缺,如马谡失街亭,导致整個战役的失败,荆州,也因为用关羽,而导致了大意失荆州悲剧的发生;曹操从典军校尉做到丞相,除了行军打仗有一套,政治手段也相当高明。他自己承认“吾用兵半生,多用诡计”,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让他出师征伐名正言顺,比较得民心。北方平复后,他拉拢近臣,排除异己,甚至连心腹二荀都不放过,把朝廷牢牢攥在手中。另外还有“望梅止渴”、“割发代首”、“火焚书信”等。总地来说,曹操之谋。很有赌博的成分;司马懿的野心和城府是一般人难以想像的,早年在韬光养晦中默默地度过,他为曹操献的第一计是操夺取东川后劝其即刻进兵西川。后半生他与诸葛亮争雄,虽一遇到诸葛亮就不行,但总地来说,算得上棋逢对手。他又是三国的最大赢家,别人奋斗了半天的天下,最终落入了他的手中,这无不是他用智的结果。另外还有许多谋士,将军也都能用计,如张飞用计,粗中有细;周瑜打黄盖。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等等,无不显示用计的個性,这些也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考题点拨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2010年四川省成都市)。
(甲)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甲)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個消息。尽皆失色。(甲)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甲)传令,教“……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甲)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懿曰:“(甲)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甲)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
这段文字出自我国古典名著《j国演义》,文段中的甲是指_______;在选文中表现出甲这個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再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個体现甲的这种性格特征的故事。人物故事:
点拨
此题通过《三国演义》精彩的情节,考查人物的個性和智慧故事。诸葛亮在作品中被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他治国治军、足智多谋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鞠躬尽瘁的品格为后世树立了榜样,因而被称为“智绝”。解答此种题型,考生要做到熟悉名著,特别是关键人物、影响时局的战争谋略,以及今天人们仍津津乐道的智慧故事等,都应熟悉掌握。
参考答案
诸葛亮(或“孔明”)沉着镇定,足智多谋;人物故事参考示例:赤壁之战前夕,周瑜准备发动火攻一举烧毁曹军的战船,但百密一疏,忽略了风向对火攻的影响,让火攻无法顺利实施。周瑜想不出办法,急得一下子病倒。诸葛亮便给周瑜出了“借东风”一计。周瑜令军士筑坛,让诸葛亮“借东风”,到了作战那天,果然东南风大起,周瑜乘机发动进攻,一举击败曹军。
例2:《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是谁向谁借箭?简单概括“借箭”的情节。(2011年广西省钦州市)
点拨
此题考查经典智慧故事。解答此种题型。熟悉名著是关键,考生只有熟悉小说情节,了解书中智慧故事的前因后果,人物情节等,方能面对各种考题,从容作答。
参考答案
诸葛亮向曹操借箭。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茫天扎草人攻打曹营,借来十万支箭,完成任务。
例3:我国古典名著中塑造了众多经纶满腹、智慧过人的艺术形象。一直被人们视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其“_______”等世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无不闪耀着知识与智慧的光芒;《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绰号)吴用等,梁山运机巧,水泊展谋略,识广才高,魅力四射……其实,他们的聪颖与智慧离不开丰富的阅历,更离不开广博的学识。
这正应了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的至理名言:_____________。(2006年山东省临沂市)
点拨
此题考查古典名著中智慧过人的艺术形象。此种题型,一般考查作品中代表性的人物,因此我们只要能熟悉掌握这些人物的基本情节和個性,了解他们的经历和聪明才智,便能正确作答。
答案提示
示例如:空城计;《水浒传》;智多星;知识就是力量。
练习设计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操获全胜,将所得金宝缎匹,给赏军士。于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操曰:“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
(1)选文描绘的这场战争被称为________,此次战役的作用是__________。
(2)从选段中曹操的言行中,你能读出他具有怎样的智慧,试简要说明。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干取出书信,将上项事逐一说与曹操。操大怒曰:“二贼如此无礼耶!”即便唤蔡瑁、张允到帐下。操曰:“我欲使汝二人进兵。”瑁曰:“军尚未曾练熟。不可轻进。”操怒曰:“军若练熟,吾首级献于周郎矣!”蔡、张二人不知其意,惊慌不能回答。操喝武士推出斩之。须臾,献头帐下,操方省悟曰:“吾中计矣!”后人有诗叹曰:“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蔡张卖主求生计,谁料今朝剑下亡!”众将见杀了张、蔡二人,入问其故。操虽心知中计,却不肯认错,乃谓众将曰:“二人怠慢军法,吾故斩之。”众皆嗟呀不已。
(1)文段选择《__________》,典故是“_________”。
(2)此计是谁中谁的计?两個人的性格怎样?
(3)等献头帐下,操方眢晤曰:“吾中计矣!”请你揣测曹操为什么会这样说?
3 东吴为要回荆州,宴请关羽,准备“就筵闯杀之”,关羽单刀赴会,全身而退。请具体说说关羽是如何脱身的?
4 《三国演义》最成功的塑造就是几乎神化的诸葛亮,连鲁迅先生都说:诸葛亮之多智近妖!请你从作品中列举五個能表现他“智”的故事。
参考答案
1 (1)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2)这样做不但让人们了解了曹操度量大,能体恤部下,能够容人,因而都愿意在他的麾下效力,就是那些暗通袁绍的人才放了心,而且暗自惭愧,决心今后更加忠心于曹操而不怀二心。
2 (1)《三国演义》;群英会蒋干中计。(2)设计者:周瑜,善使谋略、聪明机智;中计者:蒋干,自作聪明、败事有余。(3)曹操自己不习水战,幸有蔡瑁、张允两人久居江东,谙习水战,帮助训练水军。如今两人被杀,再没有更合适的人帮助训练水军了。因而他立刻醒悟到自己中计。
3 凭借智慧和勇气脱身:预先准备了快船十只、水军五百藏于江上,随时准备接应;带周仓及八個关西大汉作护卫;席间谈笑自若据理力争;借斥周仓之机离席并暗示招来接应人马;挟持鲁肃做人质。
一、创设情境法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其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或描写了美妙的景色,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对此类课文,我们可选其中精彩的画面或精彩的情节,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或声情并茂的讲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对课文《桂林山水》可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而桂林则是这个大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的山是那么奇,那么险,那么秀;那里的水是那么清,那么绿,那么静。谁到了那儿,都会为那奇特的风景所陶醉,被那美妙的景色所感染。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那里走一走,看一看。这样导入,学生就会为桂林山水的美妙所吸引,同时也对桂林山水的主要特点有初步的了解,就会全身心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中,陶醉对课文的阅读和景色的欣赏中去。
二、音乐导入法
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真正的音乐能打动所有真诚而丰富的心灵。用音乐导入,能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进入或体会到课文所描写的境界,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这种方法灵活多变,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并能克服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播放与本课有关的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旧知导入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因此,复习旧知识也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时,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具体导入可以是: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卖火柴”这部分课文的内容,这个小女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在学生回答之后,可以用激情的语言引出问题:“是啊,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只能蜷缩街头,又冷又饿,那么她的命运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接着学习课文。”
四、名言名句导入法
名言警句是人类思想、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教师可以通过引用与课题相关的名言,引导学生进入新课题。引用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名言名句导入新课,既可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陶冶学生的情操。
古诗文名句意蕴丰厚,千古流传。在导入课文时,结合课文特点,恰当地引用古诗文名句,能够使学生通过诗文名句的意蕴和写法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或想象,从而感受到所学课文的精妙之处。
五、设置悬念导入法
根据学生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在教课文之前,就给学生提出问题、有意设置悬念,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心理上产生种种疑问,并由此产生强烈的探求欲,从而吸引他们随着老师的引导一步一步地进入课文所描写的艺术境界,去探求事情的前因后果。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课堂教学导入时,利用巧妙设疑造成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其学习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草船借箭》一文时,可以设置这样的悬念:“《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助战,而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对待的呢?最后的结果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六、故事诱导法
在新课教学中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可以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例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让同学们回忆自己的大年夜生活后,可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有着长长的金黄头发、大大的眼睛,还有一颗善良的心,可从小就没有了妈妈。她天天靠卖火柴维持生活。今天是大年夜,天冷极了,还下着雪,可这天没有人来买她的火柴。天已经黑了,她还在街上走着,走着……”讲述与主人公命运相关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从而促使学生急不可待地去读书,去了解。
七、图片导入法
图片具有可视性、直观性,故用图片导入新课可使学生具体直观地感受所学课文的内容,尤其是难以理解的课文,运用图片导入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又因其生动形象,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一文,可将相关的图片制成幻灯片播放。同样,教《葡萄沟》一文时,可用幻灯片或挂图的方式展示有关图片。
八、角色导入法
角色导入可让学生直观感觉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从而深刻地体会人物的思想灵魂和作品的内容主旨。寓言、小说等的教学可选用这种方法导入。如教《掩耳盗铃》一文时,可让学生扮演寓言里的相关角色来表演这个寓言故事。
当然,导入的方法还远不止这些。设计导入语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
2.导入要有启发性,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
3.导入要有趣味性。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学习效率自然会高。
4.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要使新课在开始就能扣动学生的心弦,需要教师讲究语言的艺术。
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素质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其中,情感是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中很重要的指标。“情感教育”就是教育者主动地、有目的有计划地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之处就在于它的情感性,它能引导学生通过接受文学教育学会真善美。
一、唯“真”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求真,主要指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有较强的正义感。
语文是最富有人文精神的学科,但它从来不否认科学的力量。语文教学宣扬的就是具有人文内涵的科学精神。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是介绍寻求真理、追求科学的人物的,但这样的人物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因此学生很难体会到这种具有人文内涵的科学精神,这就需要教师针对教材主动地利用心理学方法来培养学生求真的能力。在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时,有的教师故意把课题写成“草船骗箭”。学生看了之后,纷纷举手纠错。教师相机指导:“我是否写错, 大家深入阅读文章后再作定论。”为了反驳教师的观点和意见,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并踊跃发言, 说出自己的见解, 然后共同归纳出用“借”好的几个理由:①俗话说有“借”必有还,诸葛亮在攻打曹操时,刚好可以把箭再“还给”他;②用“借”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③通过“借”来反衬周瑜的心胸狭窄,也进一步映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因此, 从课文的题目入手, 深入挖掘其中的含义,不仅能达到使学生析题明理的功效,而其培养了学生求真的能力,敢于用真理说服知识比自己渊博的老师。
二、唯“善”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都是作家对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等问题的形象化思考,传递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人文主义精神,渗透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相偕的理念。它吸引着学生进入特定的矛盾情境,同人物一起悲欢,从而经历在道德选择上的困惑、在情感上取舍的痛苦,学生在理解人物形象时自觉完成了道德规范的认知和理解,在与人物形象达到情感共鸣的同时完成了自身道德素质的提升,从而强化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生命中对善性的追求。
三、唯“美”
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听故事,或许在很多时候他们未必懂,但他们可以从父母的语气中去感受和学习。有时候,老师所讲的内容未必有多么恐怖,但是,如果老师是用令人恐怖的语气说出来,学生往往会害怕。生理学家通过反复的实验也证明,通过听觉的内容能直接被大脑接受,并经想象而加深印象。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读课文,用优美的声音为学生营造一个美丽的世界。教师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重点、婉转、延长、急促都要拿捏得准确。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朗读的过程中必须时刻观察和注意学生的反应,该慢的时候要慢下来,该停留下来的时候要有足够的时间停留,因为小学生的反应速度毕竟要慢一些,他们的想象力又非常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留有足够的时间来让他们在大脑中创造性地再现生动的画面。朗读教学是有着许多成功的例子的,著名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回忆他的语文老师时说:她爱教我们读诗,以至于年代久远,作者还能背诵那时学来的诗。再如在教学《听潮》一课,在课前先带领学生观看钱塘江的录像,从视觉的角度想象海潮的气势,然后让学生把看到的景象用文字说出来;接着关闭录像,让学生把听到的声音也用文字表达出来;最后打开课本学习。这样的教学过程,充分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等角度感受海潮的气势、声音等,想象海潮人喊马嘶、刀枪相鸣的场面,感受大海的伟大,品味那种吞没一切的壮美。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和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实际来实施情感教育。情感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它是个“润物细无声”的长期工程,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教材,结合课文的学习训练对学生进行熏陶,同时亦要补充课外内容,细致入微,使学生在无形中受益,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学会“真善美”。
我的朋友倒是不少,但是,陪伴我时间最长的,和我感情最深的,莫过于书了。
从《唐诗三百首》到著名的《三国演义》,书,伴随我度过了童年的美好时光,书中那些引人入胜的情节,总是牵动着我的心:诸葛亮的聪明才干使我无比羡慕,丑小鸭的凄惨遭遇使我十分同情·····。
今年暑假,姑姑给我寄回一套《猫武士》全集,我便废寝忘食地读起来,刚开始,我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看罢了,当读到第二本的时候,我完全迷住了,书中猫的外貌、动作、神态、甚至语言都写得栩栩如生。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明朗夜晚,清幽的月光照在两组猫的身上,不同颜色的皮手在月光下闪着光,突然,一族的猫向另一边扑过去,就在一瞬间战斗开始了,两族猫互相缠在一起,拼命地搏斗着,即使身上流着血,也奋不顾身地投入战斗中去······。我真为两族的和平而担忧啊。
有一次星期天,起床时看见枕边的书,也顾不上穿衣服,拿起书就看,津津有味地品着书,想象着故事的情节是多么的美好迷人啊!也不知读了多久,手脚都冻得冰凉可是眼睛还灵活的仔细地扫视着神奇的文字。
柔和的阳光从窗子里照了进来,刚从猫的世界里走出来的我,这时才发现,已经中午了,我居然读了一上午---肚子不饿?我突然想起了高尔基的一句名言:“我扑在书上,就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书就是我最好吃的“面包”
书是我的老师,更是我的朋友。正如伏尔泰说所说:“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交到了一个朋友,但我们再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一本好书,百读不厌,我正是爱读这种书。
书好像一条小船,承载着我在知识的海洋里穿行;书好像一盏明灯,指引我去未知的黑暗中搜寻。书啊---我的朋友,我深深地爱着你。
一、缩,就是缩小话题范围,简短明了做到有的放矢
范围宽是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的优势,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想象,但中考、高考,考试时间有限,如果切入口太大,势必出现漏洞、浮浅、杂乱等后果,要善于化大为小,使内容更集中具体,中心明确。如:《老师,你是我心中的明灯》,这样就把灯这个大话题化为写人的文章了。另外作文标题简短明了,还可以使文章的内容通过简短的标题凸现于读者面前,才能经久难忘。
二、联,即联想,用相似点连接两件事,拓宽题材的选择面
爱因斯坦说过:“联想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联想可以概括世界一切……”联想能力也是作文能力之一。联想有相似联想,因果联想、相对联想、相关联想、接近联想、推测联想等。一个中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的培养、社会的熏陶和自身的努力。其实,社会和人生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领域,学会运用联想去表现社会,抒写人生,是中学生面临的主题。
如由春蚕联想到教师的奉献精神,用的就是相似联想;联想要丰富,要合理,就要抓住事物间的联系点。作文就是要表现生活,就是要认识生活,靠的就是我们的感觉和联想力。
三、新,即拟题要新颖别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标题,贵在一目传神。文章的标题如同人的眼睛,人的眼睛美丽有神韵、常能引人驻足凝视,久而不去,拟出一个新颖别致的标题十分必要。学生应如何包装文题,使其呈现出富有表现力和吸引力的清新面孔呢?可结合话题内容进行加工,首先可以采用各种修辞,使题目含蓄隽永,新颖醒目,生动鲜活,耐人寻味。常用的修辞有:比喻、引用、夸张、对比、拟人、对偶等。
如《错误是柄双刃剑》、《人生如药》,《信念,心中的明灯》借用了比喻;《风中有朵刚做的云》、《横看成岭侧成峰》,《一笑而过》以引用方法拟题,或引用诗歌,或巧用歌词;《放飞》,《舞曲又响了》采用设置悬念的方法,使读者产生一种寻根求源的欲望。《花瓶能装下春天吗》,用夸张方法拟题;运用对比手法:如《“小人物”与“大道理”》;运用拟人手法:《留些诚信给自己取暖》,《星期天的面孔》;运用设问或反问句形式拟题,或对文章中心进行强化提问,或就地取材,对作文材料中有关语句进行质疑,多适用于议论性问题,此类题强调情感,易引起读者思考等。如《天堂里有电话吗?这些文题本身就能引起阅读期待。
其次,我们还可以巧加工,细改造一些名言警句、诗词,广告用语,或增删或变换个别词语,翻陈出新,以达到耐人寻味的效果。如《臭皮匠如何顶得上诸葛亮》就是对“三个臭皮匠,顶的上一个诸葛亮的”的翻新;2007年的北京卷优秀作文《细雨未必看不见,闲花未必听无声》是对“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巧加工。
此外,还可以运用一些幽默的式的标题,可以使记叙类的作文内容风趣,语言诙谐,格调轻松,给阅卷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抓住时髦者的尾巴》
还可以用反差式来拟题,,反差类似于矛盾的修辞,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短语,即中心词与修饰限制语相反相对,如《富有的乞开丐》,这样的标题给人悬念,引人深思。
②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圣贤先哲、仁人志士,都对“从容”和“淡定”作出了自己的诠释。孟子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等等,无不表现出“从容”和“淡定”的心性情怀。
③“从容”包含着从大、从深、从远之意;“从容”也是一种自由,是人生主体的自我解放,是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从容不迫”地不断迈进。
④淡定就是一种修养。仁而无忧,仁而无惧,实事求是。心怀坦荡,兰心傲骨。淡定也证明一种能力――深思熟虑以扬长避短,内省自知以有进有退,这也是大智大勇之人的明智选择。
⑤淡定是一种真正的领略和彻悟,表现为“八风吹不动”。所谓“八风”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世间八法,并非说“东西南北八面来风”。“八风吹不动”,意思是说: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别人称赞还是诽谤,都能安然不动,泰然处之。
⑥能否做到“从容淡定”,多半是性格使然。有人天生就是“悠着来”,遇事比别人慢半拍;有人与生俱来就是“风风火火”,容不得一丁点儿耽搁。这在管理学上叫EQ,也就是所谓的情绪智商。但能否真正做到“从容淡定”,更关乎后天修养。时下,浮躁、浅薄、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之风还存在,有些人一心想着不付出或少付出却期待大回报,所以办起事来恨不能急吼吼、风火火地让满世界都知道,同时暗中还斤斤计较着什么,都想如古话所说的“早出一扁担,晚归柴满仓”,谁都不想为那巍巍青山做点儿什么。说到底,还是缺失“从容淡定”的健康心态。
⑦近代是公认的渊博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他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都可说开一代新风,功不可没。他还是新“红学派”――考据派的创始人,可以说是将小说纳入了学术研究正轨的第一人。
⑧就是这样的一位中华文化巨匠,无论在什么状态下人们怎么看待他,他始终都坚持“从容淡定”。他有一句名言:“这个世界乱纷纷,先把自己铸炼成器。”
(2013年重庆市中考语文试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论点的把握。根据议论文论点提出的特点我们可以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案。题目不是一个完整的论断,但它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从文章第一段寻找概括答案。抓住第一段中的关键词语,“从容淡定”“情怀”“精神境界”,我们把这几个词语连接起来就是本题的答案。
答案:从容淡定是人应该具备的情怀和精神境界。
2.阅读第②段,结合上下文,在横线处补充两位名人的名言。
语文学习不只是在课堂上,它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它环绕着我们,像缕缕清风,像和煦的阳光。大家在交流中亲近,在学习中得到启迪,在感悟中获得智慧。
当你漫步花园,欣赏姹紫嫣红的花朵时,你会看到温馨的提示:小草青青,踏之可惜。怜惜、爱惜之情,溢于言表,少了些严厉,多了些温情与真诚,甚至可以感受到有如诗歌般的韵律,让我们愉悦地去接受。“花儿如此娇嫩,请不要让她哭泣”“ 你我清清,湖水清清”,温馨的语言让人如沐春风,让我们感到生活的甜蜜和幸福。这些就是生活中的语文,它来自课堂,又融入了我们的生活。爱护大自然,共享清新的环境不只能在课本中学到,课外的世界也会告诉我们许多。语文的魅力无处不在。
许多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最常见的要数先人们的书房了: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还有鲁迅先生在自己书桌上刻下的“早”字,言语中性情与追求表露无遗。我们这些晚辈也有自己的追求:很多同学在自己的书桌上贴上了座右铭,远大的抱负令人振奋。我的座右铭是:“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每当我写作业想偷懒时,看它一眼,它会无声地提醒着我不要贪玩儿,否则就会退步。一句句座右铭,或激昂、或淡泊、或英气逼人、或含蓄从容,它们会让我们思考很多,会时刻提醒着我们奔向自己的前程,去创造美好的未来。而这些都是语文,它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时时受益。
还有家里的书画:“家和万事兴”“和为贵”等,我们从中看出了家人的美好愿望。过年的春联,龙飞凤舞的毛笔字中传达着人们的喜悦和对明年的希望。
走在大街上,到处能看到形形的标语,教育的、商业的、农业的——语文处处有,它的天地非常广阔。
让我们畅游在语文的世界里,去享受它给我们带来的清爽吧!
点评
文章从生活中的不同方面来谈语文,体现了语文天地的广阔,突出了主题。内容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生活环境、理想追求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使人从中认识到语文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还有生活中的点滴:书画、对联、标语、店铺名、广告语……也简略一提,让我们全面了解语文广阔的天地。尾句照应开头,显得首尾圆合、结构完整。
考生将名言名句、广告语或信手拈来、直接引用,或简洁化用、点缀成篇,不仅给人以结构匀称、语脉贯通的语言美感,而且还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艺术美感。
(荐评老师:崔益林)
孟子又补充一句说:等到接近他时,再仔细地看看,他一点谦虚之德都没有,一点恐惧戒慎的心情也没有。我们知道一个越是有德的人,当他的地位越高,临事时就越是恐惧,越加小心谨慎。尤其当时的魏国,在战略地理上,处于四战之地,强邻环伺,而又已经打了几次大败仗,正是国势不振的时候,他应该知道,这个国君是不好当的。别说是这样一个国际形势,就是天下大平,身居如此高位,也该诚惶诚恐才对,可是梁襄王一副公子哥儿的作风,满不在乎的样子。所以孟子说他“就之而不见所畏焉”。不但一国君主应该戒慎恐惧,就是一个平民,平日处世也应该如此,否则的话,稍稍有一点收获,就志得意满。赚了一千元,高兴得一夜睡不着,这就叫做“器小易盈”,有如二个小酒杯,加一点水就满溢出来了,像这样的人,是没有什么大作为的。
这两句话,是孟子叙述他观察梁襄王以后所得的印象,好像是替梁襄王看相。当然,这个看相不是看眼睛如何?鼻子如何?运气又怎样?这是一般江湖术士的看相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识人”的学问,有好几部书。汉末有刘劭的《人物志》。最近的有清代的《冰鉴》。《人物志》可视之为看相的书,也就是识人之学。所谓“形名”之书,也可看作是现代研究人事管理,不可不读的书。里面是讨论人的器宇、器度、神态等问题。人之所以成功,自有他的器度,有优良的品质。而看人的器度好坏,也如同鉴定东西品质好坏,从外形上即可看出一样,从人的言默举止之间,即可看出此人之气质如何。如所谓“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对帝王人物的评语,就是对器度的描写。
另外在历史上有两件关于人的器度的故事。也足以证明人的器度的确是他的内涵修养气质的表现。晋朝著名的奸雄,也是历史上一位半成功的人物――桓温。他伐蜀打到了川东,在白帝城看到了几堆砌起的石头,据说是诸葛亮当年作战时,依奇门遁甲,克敌制胜而摆下的八阵图。这时桓温自认为了不起,觉得诸葛亮也不过如此。因而表现出一副很自豪的态度,便向身边一名在年轻时候曾经跟随过诸葛亮的老兵说:“你是跟过诸葛丞相的,今日你看看我和诸葛公比较起来怎样?”这位老兵最初连声说:“差不多!差不多!威风差不多,可是……”顿了一下,他又叹了一口气说:“我跟过诸葛丞相许多年,可是诸葛丞相死后,这几十年来,又看了这许多人,可就没有一个比得上诸葛丞相。”桓温听了这位老兵的结论,脸都发白了。
桓温平日就很自我欣赏他的雄姿、风度、气质,认为和晋宣帝、刘琨他们的气质不相上下。他征伐了秦国回来的时候,收买了一个年纪大的女仆人,查问之下,这个女仆人以前就是刘琨的女仆,自然是熟识刘琨的。这个老女仆一见到桓温的时候,就禁不住流下眼泪饮泣起来,同时对桓温说,“您很像刘司马。”桓温听了她这句话,正中下怀,高兴得不得了,可是还不自满足,再把帽子戴戴好,衣服拉拉平,弄得更端端正正,又问这个女仆:“你再仔细看我,到底像刘司马――像到什么程度?”这个女人一面仔细看他,一面说:您的面貌很像,就是面皮薄了一点,不像他那么福泰;眼睛也很像,可惜小了一点,再大一点就好;嗯,胡须的样子很像很像,可惜您是红胡子,不像他的乌亮;整个身材也差不多,奈何您不及他高;声音也像,但是您的声音有点娘娘腔。”这个老仆妇,奉命评头品脚,谈了老半天,说得什么都像,可是什么都差一点,都不像。把一个桓温气得摘下帽子,脱了袍子,干脆跑去蒙头大睡,好几天都不快活。此外,例如许劭看曹操,便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问裴潜说:“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裴潜说:“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这些有关历史人物的评鉴,都是绝顶聪明的人旁观者清的智慧之语,当然不是全仗看鼻子、眼睛等五官相法而论人物的。
大人物的情形如此,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气质。有这样一则笑话:清朝末年,国库空虚,于是鬻官卖爵,设立捐班,定下价格,捐多少钱,便可做多大的官,以资敛取。当时有一个发了横财的船夫,捐了一大笔钱,得了一个七品顶戴,也在礼部学了礼,大概用苦功学了一段时间,在场面上也能摆出一副官架子来了。可是有一次,和一些同一阶层的官员们在一起吃饭,这位捐班出身的大人,在拿起筷子来挟菜之间,仍不改他在船上吃饭时的习惯,右手拿的筷子往左掌心一戳,把两根筷子弄得齐平。他的这个小动作,被同席的人看见了,一猜就知道他是捐班出身,而且以前可能是做船夫的。这还是小事。饭后大家坐下来喝茶聊天,其中有一位进士出身的清廉县知事,穿的一双靴子破了,但他仍毫无愧色地伸在前面摆开了八字脚。这位捐班的船夫看见了,于是说,某大人!你的靴子破了。这位县知事听了不但没有难为情,反而举起脚来说:“我这靴子的面子虽然破了,可是底子好得很。”这是一句双关语,意思是说:我这县官的底子,是凭学问考来的,不像你老哥这个官儿是用钞票买来的。所以羞红了脸垂下头去的,反而是这位笑别人破靴子的船夫。这就是气质的不同了。
可是看人的器度,有时也是不简单的。像这位船夫大人在手心里齐筷子,是很明显的所谓职业的习惯性动作,但也有一些似是而非的外表,那可就要别具慧眼来辨别了。像《吕氏春秋》说的:
相玉者,患石似玉。相剑者,患剑似吴干将。贤主患辨者似通人,亡国之君似智,亡国之臣似忠。
识人如辨物,那种似是而非的赝品,最会把人难倒,玉和石,是很容易分辨得出来的。但是遇到一块很像玉的石头,那么珠宝店的专家,也感到头痛了。至于评断宝剑也是一样,普通的生铁所铸,锋刃不利的,一望而知。但是样子很像什么干将、莫邪的古代名剑,也会令古董商人头痛。物固如此,对人的认识就更难。因为人是活着的,是动的,会自我巧饰,所以一个很贤能的君主,也怕遇到那种耍嘴皮子能说善道的辩士,弄得不好就误认他是有真才实学的通人,予以重用而终于误国。历史上更有许多亡国之君,看来非常聪明;一些亡国之臣,看来非常忠心的。例如大家最崇拜的诸葛亮,也把马谡看走了眼,而自叹不如刘备的知人。
鉴识人,见其器度固难,即使是从言默举止有了认识,也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更深入地了解他的个性。在荀说的《申鉴》中,有一段讨论到器度的反面个性说:
“人之性,有山峙渊■者,患在不通。”一个稳如山岳,太持重的人,做起事来,往往不能通达权宜。“严刚贬绝者,患在伤士。”处世太严谨刚烈,除恶务尽的人,往往会因小的漏失而毁了人才。“广大阔荡者,患在无检。”过分宽大的人,遇事又往往不知检点,流于怠惰简慢,马马虎虎。“和顺恭慎者,患在少断。”对人客客气气,内心又特别小心谨慎的人,在紧急状况下,重要关键处,则没有当机立断的魄力。“端悫清洁者,患在狭隘。”做人方方正正,丝毫不苟取的人,又有拘拘缩缩,施展不开的缺点。“辩通有辞者,患在多言。”那种有口才的人,则常犯话多的毛病,言多必失,多言是要不得的。“安舒沉重者,患在后世。”安于现实的人,一定不会乱来,但他往往是跟不上时代的落伍者。“好古守经者,患在不变。”尊重传统,守礼守常的,又往往会食古而不化,死守着古老的教条,于是就难有进步。“勇毅果敢者,患在险害。”现代语所谓有冲劲,有干劲的人,在相反的一面,又容易造成危险的祸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