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普通话考试流程和内容

普通话考试流程和内容

时间:2023-05-30 10:09:00

普通话考试流程和内容

第1篇

普通话水平测试也不例外,面对各行各业的受试者们差别悬殊的测试目的和需要,现有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无法做到充分体现各类测试人员的要求和特点。作为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大户”,播音专业人员的业务需求自然也无法得到体现。

一、 普通话水平测试制度忽略了对于语义的考查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体系,针对语言能力水平所进行的测试,一定要将对于这两方面的考查同时作为测试内容,才是完整的语言测试。

显然普通话水平测试制度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语音的标准程度上,当标准的语音不能承载准确的语义时,我们便无法凭借对于语音的评测来断定言语发出者的语言能力水平。

对于播音人员来说,语音标准是重要且必须的;但能够准确清晰地传递信息才是最重要的。作为大众传媒的信息发出者,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特点鲜明,即“面对广大的听众(观众)又无及时反馈 ① ”,因此应该是吐字清晰、释义精准、交际意愿明确,包含高信息量和高交际值的规范的语言,让受众一听就懂,决不能令人感到费解或产生歧义。

目前,在某些播音人员的工作中出现的“流水式”播音,就是因为忽略了意义的表达而造成的。这种播音形式听起来语音规范、语句流畅,在语音层面似乎无可挑剔;但语势僵化、语调单一,既无层次,亦无重点,使得受众在听的时候抓不住内容,听过了之后没有印象,无法承负起与受众沟通的责任。虽然我们不能武断地说这种情况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制度的反作用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只注重语音而忽视语义的测试结构确实不太适合播音专业人员。

二、 普通话水平测试制度忽略了对语言实际运用的考查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将普通话(主要是语音方面)分解为若干的测试点,按照这些测试点对受试者的普通话水平进行分项评测,将各项成绩综合之后得出最终的结果。这种测试方法,虽遵循了先量化分析再定性赋值的测试原理,但是将语言测试完全抽离实际语境,所得出的受试者的成绩便不能完全代表其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普通话水平。

理解这一点对于进行播音专业人员普通话水平的测试和认定工作非常重要。播音专业人员的基本工作任务就是与受众进行交流、向受众传递信息,因此在语言传播中,播音专业人员必须做到在考虑具体语境(包括交际对象和目的)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控制语言状态,把握语言分寸,以优化传播效果,提高传播效率。

因此,对于播音专业人员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该将语言策略能力作为一个必要内容纳入测试范围之内,在真实的语言运动和组合中进行测试,切不可脱离实际语言环境。

三、 普通话水平测试制度的内容不适用于播音专业人员

1) 第一项“读单音节字词”和第二项“读多音节词语”。

这两项考查受试者对于字词的认读,包括声、韵、调,以及变调、儿化、轻声等。

很明显,以上两项考查的对象都是受试者的普通话认读能力,即受试者对于语言形式结构系统本身的操作能力,考查的是“一成不变”的语音,忽略了语音在语流和具体语境中的实际情况。

就我自身参与中国传媒大学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的测试及研究工作的实际经验而言,很多考生的方音痕迹都是按照测试流程的顺序依次递增的。这些考生在读字词时方音并不明显,在朗读短文时方音痕迹开始浮现,到了命题说话时,其语音面貌和最开始时已大相径庭,方音色彩十分明显。因此,这两项测试内容其实并不容易测出考生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普通话语音面貌。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有声语言是最完备的(语言)”,因为对于既定的书面文字来说,有声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包括语音、语调、语气、重音、停连等等),可以赋予其完全不同的含义。对于播音专业人员来说,掌握这些表情达意的手段尤为重要。

因此对于播音专业人员来说,语音的准确认读是最基础的要求,这方面的考核应贯彻于整个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不必单独成项。这样既能保证在活的语言中进行语音认读测试,避免“字化”情况的出现,更能够测试出被测人能否在具体的语境中选用准确恰当的语音表情达意的能力,更贴近播音专业人员的业务需求。

2) 第三项“朗读短文”(暂且忽略“选择判断”,下同)。

此项在考查受试者声母、韵母、声调读音标准程度的同时,重点测查连读音变、停连、语调以及流畅程度。《纲要》中规定的“作品”共60篇,其中散文42篇、科学小品9篇、小说(或节选)6篇、寓言故事3篇,全部都属于文艺性稿件。

根据内容的不同,广播电视节目可粗分为新闻类、社教类和文艺类三种,其中以新闻类节目为绝对主体,播音语言以新闻性语言为主,涉及面广,形式多样。即使在广电传媒飞速发展的今天,新闻性作为播音工作的第一属性始终不曾改变,新闻始终是最主要的传播内容。

从这个角度来看,播音专业人员的短文朗读部分应该以新闻类稿件为主,兼顾文艺类和社教类稿件。现行《纲要》中所规定的朗读作品内容过于简单,形式过于单一,涉及面过于狭窄,显然无法满足播音专业人员的业务需求。

3)第四项“命题说话”。

此项意在测试应试人在无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水平,重点测查的是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

这项测试为受试者提供的只是一个话题,并无具体的语境限制,亦未体现具体的交际行为,考查仅仅停留在语言形式方面,不具有任何信息传播和情感交流的意义。

这显然不适用于播音专业人员。众所周知,传播是媒体存在的基础,媒体语言是交流性的语言,针对播音专业人员所进行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该引进具体的交际目的、对象和情境,模拟真实的交际环境,着重考核受试者在既定交际环境下使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能力、所达到的效果和得体情况等,这样才能够测试出受试人语言交流的能力。

四、 普通话水平测试制度的备考时间不适合播音专业人员

播音员主持人日常工作中的备稿时间通常不长,大部分“稿件来得较急,稍事准备就要播出。碰到‘刚刚收到的消息’,很可能连浏览一遍的时间也没有。”“就具体的播音创作而言,不可能‘十年磨一戏 ②’”。

然而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制度下,受试者的备考时间却是无限期的,如果按照普通话水平测试制度进行播音专业人员考核,就很可能会造成受试者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很高,而从事播音主持工作时却表现不佳的情况。

某师范大学开办的播音专业就长期使用《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对学生进行训练,经过大学四年的练习,他们的毕业生们对于《纲要》中的60篇文章和30个话题都烂熟于心,在参加普通话测试时,都表现得无懈可击。然而一旦改换题目或接手实际工作,就马脚大露了。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很不利于播音专业人员培养和选拔的,我们要避免僵化地将包括较长备考时间在内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制度套用在播音专业人员的培养和考核上,这样才不会造成测试成绩高业务水平低的严重后果。

五、 普通话水平测试制度的评测等级不适用于播音专业人员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关于2003年播音员主持人持证上岗资格考试的通知》中明确规定:“省级以上电台、电视台普通话播音员主持人上岗的普通话等级达到一级甲等”“地市及以下台播音员主持人普通话等级标准则由各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我们来看看这个普通话水平等级的规定是否恰当。

我们先来算一笔账:根据规定,第一项、第二项和第三项的音节数分别为100个、100个和400个,第四项“命题说话”时长为3分钟,按照“普通话的正常语速……大约每分钟240个音节”③计算,其音节数约为720个(考虑到语音停顿等因素,以600个音节计)。各项相加,得出进行一次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总音节数约为1200(个),乘以3%得出36(个),即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制度评测出的一级甲等这个等级所允许的音节错误数量的上限。

根据《纲要》要求,我们可以算出整个测试过的所需时间的上限,即3.5分钟+2.5分钟+4分钟+3分钟=13分钟,根据实际测试经验,往往比这个时间要短,大约在10分钟左右。

试想一下,如果某位播音员主持人在十多分钟的节目中一共犯了三十多处普通话语音方面的错误,对于观众来说,这绝对是不可容忍的。以这样的普通话语音面貌来衡量是否具有担任省台及以上级别传播机构的播音员主持人的资格,显然不太合适,要求过于简单了。

作为大众传媒的形象符号和与受众直接沟通的桥梁,广大的播音员主持人在传播知识、沟通信息、引导舆论等社会职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工作的最重要的示范者和引导者,他们的普通话运用水平的高低对整个社会的语言生活和语言规范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推广共同语和维护祖国语言的统一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在长期不懈的研究中,以播音专业人员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客观地科学地分析评价测试体系,规范测试内容,优化测试方法,改善测试条件,增加高科技设备和电脑识别分析技术在测试中的应用,努力提高播音专业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引领普通话水平测试和推广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提高我国普通话使用的整体水平。

注释:

①《广播电视语言》,李佐丰,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

②《中国播音学》,张颂,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③《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商务印书馆,2004年

参考文献

①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商务印书馆,2004年

②李筱菊:《语言测试的科学与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③刘润清、胡壮麟:《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外研社,2000年

④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语文出版社,2003年

⑤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商务印书馆,2006年

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理论与实践》,[M],商务印书馆,1998年

⑦ 许威汉:《传播语言学》,[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⑧于根元:《推广普通话文件资料汇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⑨于根元:《新时期推广普通话方略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第2篇

论文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语言,社会性,交际能力

 

正 文: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种我国为加快共同语普及进程、提高全社会普通话水平而设置的一种语言口语测试。应试人在运用普通话口语进行表达过程中所表现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程度,是评定其所达到的水平等级的重要依据。自1994年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电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以来,普通话水平测试在推动普通话普及方面取得了不可否认的成绩,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它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普通话水平测试不能完全反映应试者的语言交际能力。本文试图从测试的内容和场景入手,运用语言的社会功能理论来分析一下普通水平测试中存在的语言交际能力缺失问题。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和级别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内容的编排及要求

普通话水平测试以测查应试人普通话的标准度(语音、词汇、语法)与掌握熟练程度两个方面能力为目的。现行普通话测试内容分四部分,四项测试的要求、侧重点各不相同,因此,测试员对各分项测试的关注点也有所不同。

第一题:读单音节字词100个(排除轻声、儿化音节)。主要考查应试人声母、韵母、声调发音的标准程度。

第二题:读双音节词语50个。除考查应试人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发音外,还要考查上声变调、儿化韵和轻声的读音。

第三题:朗读短文。目的是考查应试人用普通话朗读书面材料的水平,重点考查语音、连读音变(上声、“一”、“不”),语调(语气)等项目。测试员偏重于对其声韵调及其在特定词语和语言环境中轻声、二化、上声变调、“一”、“不”变调以及“啊”的音变等的考查,还要考查其把握轻重格式以及朗读技巧的情况。

第四题:命题说话。以单向说话为关键词汇规范程度占5%,自然流畅度占5%。

(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级别

《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试行)》(国语[1997]64号)把普通话水平分为三个级别,每个级别内划分甲、乙两个等次。三级六等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评定应试人普通话水平等级的依据。这里只列出三个等级。

一级甲等(测试得分:97分-100分之间) 朗读和自由交谈时,语音标准,词语、语法正确无误,语调自然,表达流畅论文服务。

二级甲等(测试得分:87分-91.99分之间) 朗读和自由交谈时,声韵调发音基本标准交际能力,语调自然,表达流畅。少数难点音有时出现失误。词语、语法极少有误。

三级甲等(测试得分:70分-79.99分之间) 朗读和自由交谈时,声韵母发音失误较多,难点音超出常见范围,声调调值多不准。方言语调较明显。词语、语法有失误。

(三)小结

从测试的内容要求及等级划分上,我们可以看出,普通话水平测试比较侧重于语音的标准程度。从评分标准来看,不论是单词朗读部分,还是说话部分,都以语音面貌为准。而且在普通话等级划分上,都是根据字音、字调和方言口音为区分标准,在此基础上才考虑词汇规范程度和话语流畅度。总的来看,笔者认为,普通话水平测试从一定程度上说是语音标准程度的测试,它对语言交际能力重视不够。

二、从语言的社会性看普通话水平测试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性是语言最本质的属性。语言社会性的重要表现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使用语言来完成有效的交际。普通话作为一种语言,我们练习普通话的目标也是为进行有效沟通。所以,笔者认为,现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并没有充分体现应试者的语言交际能力,普通话级别高并不意味着应试者的语言能力就一定高。

(一)语言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概念是海姆斯(D. Hymes)提出来的。他认为要发展一种关于语言使用者和语言使用的理论必须考虑四问题: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现实性。其后语言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对交际能力作了各种描述。他们也把交际能力分为四个方面。(1)语言能力,即语法、词汇、语音的内化知识;(2)社会语言能力,即使用语言的社会变体和言语功能的能力;(3)语篇能力,涉及语篇中语句之间衔接和连贯;(4)应对能力,即语言交际中的各种应对手段,如怎样开始谈话、话题转换、结束谈话等等。语言行为提的是将所掌握的语音、语法、词汇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应用。

总的来说,语言能力是人们所掌握的语音、词汇、语法在具体环境中运用的能力。因此,我们不仅要注重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内化,而且还要重视语言在具体环境中的实际运用,前者是后者的前提,而后者是前者的具体运用。人的语言能力主要是靠后者表现。而普通话水平测试过多的注重了语言的语音面貌,对人的社会语言能力及语言交际中的应对能力重视不够。本文试图从测试内容和测试场景两方面来进行一下阐释。

(二)测试内容

从第一部分的分析中,我们看出,普通话水平测试比较注重语音标准程度,即语音的物理属性。由生理器官产生的物理音响只不过是语言用来表达意义的物质材料。各种语言使用哪些材料,如何使用,有自己的规则,这是音位学所要研究的方面。音位学是在了解语音的物理、生理特征的基础上,从语言的社会功能的角度对语音的研究。也就是说,要想弄清语音的社会性,完全可以从音位入手。

音位是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中从区分意义的角度对语音进行的划分。音位总是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音位没有标准的读音,它总是以变体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说,就算是同一个语音交际能力,由于地域、民族等的差异也会发出不同的音;就算是同一个民族,发同一个音时也会由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不同变现出不同的音,但不管怎样,关键是它们都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对意义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这就是音位学,即语音的社会性告诉我们的。

再回到普通话水平测试上,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发音完全符合普通话的评分标准。这也给普通话的评分带来一些不确定性,比如“声母发音部分不准确,但还不是把普通话里的某一类声母读成另一类声母”,“合口呼撮口呼韵母圆唇度不够,语感差”,“声调调形、调势基本正确,但调值明显偏低或偏高”等等,测试员如果专业知识不强就很难分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于是不同测试者对同一应试者语音面貌的评定便会有较大的差异。

如果严格按照评分标准来评定,这对某些发音不是那么标准,但是交际能力很强的人就有失公允论文服务。特别是最后一道题,如果应试者发音标准,说话流利,思路清晰,那么自然而然后得到较高的成绩。但更多的情况是这样的:(1)发音标准,但思路不清,让人不知所云;(2)发音不是很标准,但表达意思明确,思路清晰。如果按照评分标准,(1)的分数肯定比(2)高,因为根据评分标准,最后一道的语音面貌要占该道题的20%。但实际情况很可能(2)的交际能力高于(1)。总之,普通话测试侧重语音形式的东西

(二)测试的场景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在封闭的环境中,人跟机器的交流,确切地说是“自言自语”,还不能算严格意义的交流,这跟现实的交流是有很大差距的(主要以第四题为例)。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大都是以对话形式存在的,有具体的语境,还有一定的反馈。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人对机器讲话,不是对话形式,没有一定语境,也就是普通话测试中的场景是不真实的,具体分析如下:

现实生活中,人跟人的交流是在一定语境下进行的。语境是交际语言使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交际能力,语境分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民族文化语境等,本文侧重谈情景语境。情景语境包括时间、地点、话题、场合和参与者。说话只有在特定时间地点语境中才会有意义。比如说,在圣诞节,我们经常说圣诞快乐,但是在其他的节日我们不能这样说。场合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一些人就某个话题,为某种目的(意图)进行言语交际的一种情况。场合在话语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交际者的谈话必须适合各种特定的场合。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主观的因素也在交际中起重要作用。

以上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语境,但在普通话测试的机房中都不存在,存在的只是简单的陈述,如何开始谈话,如何转换应对策略等都没涉及。所以说人的交际能力都没完全发挥出来,说话流畅的可能是提前准备的,不流畅的可能是因为没有特定的场景没办法有效发挥。因此,笔者认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并不能真正反映人的实际交际能力。

三、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从语言的物理属性来看,普通话水平测试在考查应试者发音标准程度上还是有重要作用的。但从语言的社会性来看,普通话水平测试并没有完全反映应试者的语言交际能力,这也是普通话水平测试需要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李英姿李斌.论普通话测试中影响测试的一些客观性问题[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06).

[2]陆惠云.从语言测试的诸要素看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1).

[3]艾军.简析语用学语境的作用与运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2(02)

[4]施卫民.语言交际能力与测试[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J].2001.9(03)

[5]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4

第3篇

关键词:隐性流失;进入退出机制;沟通程序

1994年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以来,全国共培养了四千多名国家级测试员,四万多名省级测试员,形成了一支庞大的测试员队伍。毫无疑问,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需要一支相对稳定的测试员队伍。然而由于管理体制和制度措施等诸多原因,测试员流失现象日益凸显。深入分析发现,流失有原因可探,有规律可循,需要我们根据情况采取措施,保持测试员队伍的相对稳定。

测试员的流失可以分为显性流失与隐性流失。显性流失,表现为一种数量上的减少。主要是指测试员长期不从事测试工作,脱离测试队伍;隐性流失,是指测试员虽未脱离测试队伍,但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欠缺,主要表现为敷衍塞责,能力下滑,效率降低,不能尽职尽责地做好测试工作。隐性流失虽然不像主动流失表现为测试员数量上的显性缺失,但测试员“身在测试,心不在焉”的状态,潜在地影响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声誉,故我们将其视为一种质的缺失。显性流失和隐性流失都对测试的整体质量有着严重影响,故有专门研究的必要。

一、显性流失原因分析基于行文的方便,我们把显性流失分为主动流失与被动流失。

1、主动流失。主动流失,是指部分测试员自获得资格后,主动脱离测试队伍,从来不参加或极少参加普通话测试工作。这种流失既与其获得测试员资格的动机有关,也与测试工作特点及薪酬待遇有一定关系。

从动机上看,一些人员将获取测试员资格视为一个荣誉、一种资本,甚或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及评定职称的砝码,目的一旦达到后,不会也不愿参加测试工作;也有一些人员基于用人单位要求参加测试员资格培训,获取资格就等于完成了单位布置的任务,而不愿意从事测试工作。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人员则是因为参加测试实践后,发现测试工作劳动强度大、待遇低,而且占用法定休息时间(多是周末测试)等种种原因,而逐渐主动脱离测试队伍。

2、被动流失。被动流失,是指部分测试员主观上不愿意脱离测试队伍,但因为各种客观原因逐渐被动淡出测试队伍。主要表现为:(1)新老交替。普通话测试工作开展至今已17年,早期获得测试员资格并积极投身于测试事业的人员,随着年龄逐渐增大,身体健康状况等原因,难以承受强度较大、反应迅速的的测试工作,而被动离开曾经热爱的普通话测试事业。(2)测试机会缺乏。目前各测试站多采用测试员主动报名与测试站选拔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测试,少数测试员因获取信息滞后而失去测试机会;另外,各测试站逐渐形成自己的测试圈,每次测试多召集圈内人员,一些愿意参加测试的圈外人员,自然失去了测试机会,从而形成非主观意愿的流失。(3)测试任务量减少。经过17年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多数测试站的测试量已相对减少,测试周期、测试次数也随之减缩。例如,有的地市测试站一年仅组织一至两次测试,测试规模小,测试员参与的数量有限。

同时,随着2009年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以下简称“机辅测试”)工作在全国范围的推广,人工测试量大大降低,测试员“供大于求”的局面不可避免。

二、隐性流失原因分析与显性流失相比,隐性流失相对隐蔽,不易觉察,往往需要深入考场、深入测试员、深入考生才能发现些许端倪。主要内容包括:(1)责任意识淡薄。具体表现为不遵循《测试员工作规程》,随意缩减测试时间或压缩测试内容;在测试过程中收发短信、接听电话等与测试无关的工作,甚至留下搭档单独测试;(2)测试能力不足。具体表现为听辨能力欠缺,测评标准把握不准,无法进行独立评判,评分以参考搭档分数为主;(3)自身定位不准。具体表现为不能正确定位与考生的关系,把自己看得高于考生,或将考生看作对立面,对待考生语言生硬态度粗暴。

测试工作是一件非常严肃的工作,上述现象的发生,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1、测试员的思想素养、专业背景及语言环境与隐性流失。测试员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修养以及过硬的能力素质,保障了测试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实践证明,多数测试员遵守测试职业道德,深刻领会测试标准,表现了较强的测试能力。但也有一些测试员职业操守不高、责任心不强,把测试事业简单视为混时间混薪酬的一项可有可无的任务,对测试事业、对考生、对自己都不负责任。

测试能力的不足与测试员的专业背景有一定关系,与测试员所处语言环境也有一定关联。长期在方言环境生活的测试员,在测试过程中很难顺利进入普通话的思维、表达和听辨状态,不可避免出现测试能力下降、测试标准把握不够的现象,从而影响测试的质量。

2、测试员队伍管理与隐性流失。我们知道,测试是一个兼职工作,不同年龄、背景、职业的人员,因测试工作而临时聚集在一起,再加上测试时间安排紧凑等原因,多采用松散的管理制度。然而,松散的管理存在显而易见的弊端:(1)缺少人文关怀,忽略测试员的需求。例如在人员配置、搭档调配上较少顾及测试员的感受和需求,造成测试过程缺乏愉悦,产生排斥甚或厌倦。出现测试评分不准或者敷衍塞责的隐性流失;(2)缺少归属感和职业共同体认同感。

3、测试工作特点与隐性流失。测试工作特点除造成显性流失外,对隐形流失的影响也不可低估:(1)兼职工作特性与隐性流失。尽管测试工作关系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整体形象,但在一些测试员眼中,这份兼职工作可有可无,敷衍塞责等隐性流失现象比比皆是。(2)时间安排与隐性流失。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一般利用节假日进行,这种特殊的时间要求可能与一些人员的休息(工作或学习)时间发生冲突。测试员平时要做好本职工作,周末还得牺牲休息时间从事测试。久之,职业(兼职)倦怠自不待言,隐性流失亦水到渠成。(3)劳动强度与隐性流失。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强度非常大,既是繁重的体力活:在一个既定时间单位内(3小时左右)连续测试18―20名考生,耗时长、密度高、机械化;又是紧张的脑力活:在考生音声稍纵即逝情形下,需要迅速捕捉考生的错误缺陷,进行快速判断、分析和计算等工作,眼耳手心并用,大脑神经时刻处于紧绷状态。体力和脑力的过度消耗,使听辨水平和测评能力难以保持一贯。

三、防治测试员流失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正常的测试员进入退出机制

1、明确进入机制,根据需求严格选拔测试员。“测试员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测试工作实行的一种准入制度,是国家以部门规章确立的一种资格认证标准”。《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对申请省级或国家级测试员证书者,提出了严格要求。各培训测试机构,应严格遵守《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把好测试员资格人口关,通过精心考察,选拔思想素养高专业素质强,具有相应学历,“普通话水平达到一级”,“熟悉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政策和普通语言学理论,熟悉方言与普通话的一般对应规律,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和常用国际音标,有较强的听辨音能力”的人员,参加普通话测试员资格培训班。省级或国家级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则严把培训考核关,将考核质量与各推荐选拔单位挂钩,确保省级或国家级测试员的质量。

2、健全退出机制。国家先后颁发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办法(试行)》《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对实施测试员资格准人制度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与之配套的退出机制不够完善。例如,《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办法(试行)》第十条规定,“测试员不能正确掌握测试标准或在工作中有行为时,省(自治区、直辖市)或部委直属单位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委员会应在一定期限内(半年至一年)停止其测试工作,错误性质严重的应撤销其测试员资格”;《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第二十四条规定“测试工作人员违反测试规定的,视情节予以批评教育、暂停测试工作、解除聘任或宣布测试员证书作废等处理,情节严重的提请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上述规定仅限于对“不能正确掌握测试标准或违反测试规定”的测试员提出惩处措施,但对于从不参加或长期主动脱离测试工作者。却没有相关的处理办法。那些从不参加测试的人员“没有违反测试规定,仍然持有测试证书”,占据着测试员名额。

建立健全测试员资格退出机制,确立相关规定与执行措施,势在必行。完善的规定与强有力的执行措施,有助于预防测试员数量上的显性流失以及质量上的隐性流失,提高广大测试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测试工作的质量和国家级考试形象。

(二)建立科学的测试员培养机制,确保测试员队伍的整体质量

1、资格培训与后续培养相结合,全面提高测试员的思想素养和专业技能。测试员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测试员资格培训是其重要起点。但“经过短期强化培训获得测试员资格只是获得测评技能的开始”。

后续培养有助于弥补资格培训时间短、任务重,评分标准掌握不牢的缺憾,对于缺乏时间连续性的测试实践,有极大补充、巩固的功效。后续培养包括定期培训与考核,要求目标明确,时间有序,内容突出,方式灵活。通过职业道德教育、语言理论探究、语言文字政策宣讲、录音测评训练等内容的定期培训,继续提升测试员的思想道德素养、职业尊崇感及语言理论修养。引导测试员把握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动态发展;通过对普通话口语水平、测评能力以及测试工作量、工作态度、遵守工作纪律等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可有效防止测试员普通话水平下降、测评标准遗忘以及测评能力降低等隐性流失问题。

2、以活动促培养,增强测试队伍的凝聚力。定期开展各种活动,是测试员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联谊、学术研究、专家讲座、业务交流等活动,给测试员创建合作交流的平台,提供密切情感联系、思想交流、经验探讨的机会,有助于测试员敞开心扉,解决测试中出现的疑难、困惑。活动还可以令职业背景各异日呈分散状态的测试员感受到测试集体的温暖和关爱,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凝聚力,有效防止流失现象的发生,促进测试工作的完善。

(三)建立科学化人性化的监管机制,加大执行力度有效的监管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治隐性流失,保障测试工作的质量。2003年《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和《普通话水平测试规程》的颁布实施,保障了测试工作的有效开展。但从目前的测试实践看,还需加大执行力度:

1、奖惩措施落到实处。各级测试机构做好测试员个人实绩的考评工作,定期考查测试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表现,从工作态度、测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对测试员进行正确评价,并予以相应的奖励与惩罚。提高优秀测试员选拔比重,予以重点培养扶植,保护优秀测试员的测评积极性。对于评分质量较差、工作态度简单粗暴的测试员,及时批评教育,并依据《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进行相关处罚、淘汰。

2、测试任务分配人性化科学化。普通话水平测试分为人工测试和机辅测试两种。针对人工测试任务集中、单位时间劳动强度较大的特点,可以酌情减少单位时间测试量,减轻测试员的身心压力。对于因时间地点与测试安排冲突形成的流失问题,可通过分配相对灵活的机辅测试任务来解决。两种测试相互搭配,科学配置,降低测试员劳动强度,给测试员相对的选择自由,从而提高测试质量。

3、构建测后沟通程序。在实际测试中,测试任务一旦完成,工作即宣告结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人际间缺乏沟通交流。长此以往,测试员及测试机构逐渐成为“机械化”“工具化”程序的一个组成部分,隐性流失自然发生。测后沟通程序的建立,有助于测试机构了解测试员的心理需求和疑难困惑,从而采取相应措施。测后沟通可以通过约谈、交流、填表、讨论、QQ等方式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测试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职业的认同感。

4、改革复审方式。国家规定,各测试机构聘请复审员”检查、监督测试质量,参与指导测试工作”。检查测试质量主要采取“抽查复听测试录音的方式”,测评监控的重点放在测试成绩的复核认定上。但录音复审仅限于评分质量的检查,对于测试过程却缺少监控。可在录音复审的基础上,进行现场随机抽查复审。通过现场复审了解测试各个环节、程序是否严谨到位,并且通过复审员与测试员的互动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有效避免测试员态度不端、程序不严等隐性流失现象。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影电视部,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Z]19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Z],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关于印发《普通话水平测试规程》的通知[Z]2003.

[4]孟晖,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资格有效性问惠的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010(11):113-120.

[5]齐影,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成长和培养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0(7):12-14.

第4篇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 备考 问题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使普通话水平测试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与传统的测试手段和管理模式相比,“机辅测试”和测试管理信息化优化了测试手段。规范了测试程序,降低了测试成本,提高了测试效率,统一了测试标准,体现了国家级考试的客观公正性。

一、高校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存在的问题

1.测试系统本身存在的不足

(1)测试系统对硬件的适应性不强

各高校目前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仍然发现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比如,测试软件在调试过程中对硬件的依赖比较苛刻。一方面,各高校用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经费一般都比较紧张:另一方面,要建立一个标准的“机辅测试”机房,如果所有相关设备都需要配置比较高档的新设备,成本就较高。而尤其是像计算机这类的电子设备的保值率非常低。更新换代又快,而目前各高校使用的测试系统对声卡、耳麦等语音采样设备的兼容性不够,在测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语言识别异常和测评失败的情况,从而影响了测试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也影响了考生的情绪。其次。在人工复审时,系统的交互界面也不很友好,极大地增加了复审员的工作强度,降低了工作效率。

(2)机测系统对语音的评判模式不佳

目前,各高校引进的测试软件,理论上都是根据《大纲》要求来设计的,但是实际评分过程中却并没有完全根据评分细则来实现。比如,目前机测试题的第1题和第2题90对读错但没有读出下一个字词前,以第2次读音为准的规则;宇词读音缺陷和错误的扣分规则;第3题朗读中根据回读次数扣分,增、漏、错读字音每一个音节0.1分的扣分要求,朗读中自然流畅、语调错误等重点考查项目上的评分细则,测试软件不能完全详细反应出来。

2.高校在“机辅测试”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1)“机辅测试”的基本条件不达标

学生众多,对高校实行普通话“机辅测试”的基本条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机辅测试”的基本条件包括:先进的“机辅测试”软件系统;足够数量的“机辅测试”所需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及相关辅助设备以及固定的测试场地;专业的普通话测试人员和专门的机测操作管理人员和设备维护人员;严格的“机辅测试”操作管理规范等。

(2)“机辅测试”人员队伍建设跟不上

普通话“机辅测试”不同于以往的人工测试,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一线测试员大多不能熟练操作测试系统;而多数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的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又不高。特别是对一些年龄较大的测试人员,由于其本来对计算机的使用就不是很熟练,更别说让他们排除故障了。

(3)对考生的针对性培训不够

由于各高校受设备、场所、人员配备等方面的限制,对考生的考前培训多是以开考前培训会的形式进行,给考生讲测试流程及测试注意事项等,而考生很难有机会上机操作体验,从而在上机测试的时候多数考生依然感到不适应。

(4)“机辅测试”增加了对考生监管的难度

由于测试过程中没有了面对面的测试员的监督,考生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里,有些考生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作弊。或者在测试时过于放任自己,比如替考、说话题带资料进入测试室,在说话的过程中肆无忌惮,说脏话、无效语音、重复、背稿等现象时有发生。目前,测试中考生常见的作弊行为是在第四题说话测试中,有部分考生是直接拿出手机来照着手机上存储的内容读。过于放松的测试环境,让一部分学生觉得有机可乘,导致不重视普通话训练课程的学习。

二、应对策略及思路

1.加大组织合作力度,进一步优化软件性能

优良的软件性能是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从政府层面来讲,研发和升级这个项目,光靠招标方式委托一两家信息技术公司进行研发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般计算机辅助测试系统的研发人员,都不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一线测试员以及语言教学、理论研究的专家。他们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户的各种需求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开发出来的软件自然就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合理之处。因此,对于这么重要的一项科技攻关项目,应该由国家权威部门牵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在语音处理技术上顶尖的专家和研究机构,协同语言语音问题专家,包括各地长期从事普通话教学和测试的骨干联合攻关,尤其应吸纳一些既懂计算机技术又十分熟悉普通话理论以及测试的复合型人才参与其中,进一步优化系统对硬件的适应性和软件系统测试的准确性,从而使普通话测试工作从管理、测试、培训到研究都实现现代化。另一方面,任何产品的开发都不是一次性就能完全完善的,各高校在运用的过程中,应详细记录存在的相关问题,同系统研制部门保持紧密合作,及时反馈实测的情况,让系统研制部门阶段性地对系统进行升级和优化,这样才能进一步保证高校“机辅测试”的顺利实施。

2.规范考前培训

考前培训是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顺利进行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首先,作为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组织者、技术人员和考务人员必须通过培训,了解“机辅测试”的基本原理,熟悉操作步骤,掌握排除“机辅测试”中常见故障的方法;其次,加强对考生测前集中培训是消除其心理不适应性,提高“机辅测试”信度和效度的重要措施。在培训过程中,培训内容应侧重三个方面:一是介绍测试模式,包括基本模式,实践情况介绍,同人工测试相比的特殊性;二是讲解测试题型、操作程序和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包括介绍整体操作程序,介绍每个程序的操作要点;三是解答疑难问题,包括应对或化解“机辅测试”可能遇到的问题的技巧等,以使考生在心理上减少“机辅测试”的陌生感,增强适应性。

3.建立、健全考试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相关规章制度,使考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如做到考试前期管理规范化,包括建立考试管理制度,规范考试报名管理,规范报名信息处理;考试过程管理规范化,包括规范考务人员工作职责,规范考生测试流程,规范测试环境等;考试完毕管理规范化,包括规范成绩评判,规范证书管理,规范测试档案管理等。如制定候测室、备测室、测试室规则和考务工作人员职责,并根据现场测试流程分别制定测试入口处、预备处、备测室的考务工作人员职责与工作流程以及监控台技术员的工作职责与工作流程,做到职责分明,环环相扣,使考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第5篇

论文内容摘要:教师口语课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全国师范类院校各专业学生教师必修的一门课程。培养未来教师的职业技能,应用性极强,笔者从教学目标入手,分别从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改革、考试方式的改革三方面探讨了“教师口语”的教学改革,目的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开设,使师范生能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开展必要的教育、教学活动,以提高未来教师的口语表达水平,乃至提高全民族的口语素质。

教师口语课是研究教师口语运用规律的一门应用语言学科,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师范类各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必修课程,是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师范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口语应用能力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由于我们对这门课课时分配不十分合理,教学手段的不足以及考试形式的简单化,致使这门课在开设中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一、教师口语课的教学目标

教师口语课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为主,其内容主要包括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交际训练、教师职业口语训练这三大块内容,根据这三大块的内容,其教学目标分别为:

1、练好普通话声、韵、调与语流音变,掌握3 755个常用汉字的正确读音,达到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二乙以上标准(中文专业为二甲以上标准)。另外,掌握呼吸、共鸣、吐字发音的发音技巧。

2.掌握朗读的表达技巧(重音、停顿、升降、快慢、语言节奏等)技能,并且掌握解说、演讲、论辩、交谈等一般口语表达方式,做到语意规范、表意明确、条理清晰、善于应变、态势得体。

3.把握教学口语、教育口语的特点和要求,完成进行教学、教育口语的语音训练、修辞训练和表达训练的综合训练,初步掌握运用教学口语、教育口语进行教学工作的技能。

每一部分当然有具体的教学大纲,使之进一步细化,与之相配套的还有相应的侧试指标,这种细致的教学大纲及测试指标对教师口语教学起到导向、反馈和调节作用。它有利于教师口语教学目标的明确化,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具体化,有助于提高口语考试的科学性,保证教师口语教学效果评价的客观性和有效性,从而有助于改进教师口语的口语教学.全面提高教师口语教学质量。

二、课程设置的改革

课程改革是跨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目的是解决学生整体发展的问题,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去考虑课程的设置,才能真正发挥课程设置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教学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首先是总课时量的问题,从学生的专业上看,中文系学生与其他系的学生相比,所学专业的性质有所不同,将来担负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所以,对教师口语水平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中文系的学生是未来的语文教师,承担着对下一代进行普通话教学和口语训练的重任,所以,自身口语水平的高低就至关重要,正因为这种专业上的差别,在教师口语课总课时量的安排上中文专业应安排72学时,其他专业本科的教师口语课可安排56学时。

教育部要求师范院校的学生要进行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培训时间为40课时,要求中文专业的学生成绩达到87分以上,要求其他专业的学生成绩为80分以上。因为有了普通话培训,教师口语课的第一阶段“普通话训练”部分就应该放在普通话培训和侧试中进行,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四年时间来看,学生入学第一个学期进行普通话培训比较合适,因为普通话语音的学习与训练是口语交际训练和教师职业口语训练的基础,对于普通话基础好,已经能够流利、流畅的使用普通话的学生能够顺利进入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学习,对于普通话讲得不好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在一年级就进行普通话培训有利于他们掌握普通话的理论知识以及普通话与自己方言的对应关系,有针对性地进行普通话的长期训练,这也是他们学习第二、第三阶段的一个必要的基础,普通话训练可以在后续的几年学习中继续得到提高,普通话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不是一墩而就的。

教师口语课把第一部分即普通话训练这一块儿与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合并,实质上只剩下两大块儿:一般口语交际训练与教师职业口语训练。

教师口语课主要是技能训练,但实际上每班的学生绝大多数在50人左右,进行技能训练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为了获得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教学工作,教师应选择最贴近教师工作的口语表达技能有针对性的训练,作为必修课的教师口语,不管是针对什么专业的学生,都应以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为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辅之以“一般口语交际训练”,而中文专业的学生,要增加课时,适当加强一般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如心理素质训练、思维能力的训练、朗读技能训练,常见的口语交际形式:交谈、演讲、论辩等训练;对其他专业的学生,这一部分适当增加心理素质训练、思维能力的训练等。我们要正确区分中文专业和非中文专业学生口语水平的差异,并不要求所有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所有的口语表达技能,这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教师口语”课能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教师职业口语表达技能和正确的训练方法,工作后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这门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中应坚持的教学原则:(1)精讲多练,以练为主的原则;(2)听说兼顾,循序渐进的原则;(3)课内外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的原则(选择现实问题作辩题、开展10分钟口语训练);(4)分层辅导、分类训练。

第一部分“普通话训练”,虽然并入了“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当中,但仍然是“教师口语”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在本校上“教师口语”课的教师基本上也是普通话测试员老师,所以,基本上“普通话培训”和“教师口语”是融为一体的。对于第一部分其教学方法是精讲多练,每班按照不同的方言区分成几个小组,教师在讲课中除了讲授普通话各部分的基本理论外,重点要对照普通话和内蒙各方言的对应关系,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练习。

由于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那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普通话很差的学生,他们不好意思开口,教师应该领读,逐步让他们消除羞涩感,能够用普通话开口讲话,对于能够开口的学生,让学生结成小组练习,适当搭配普通话较好的学生,让他们形成一个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多听多练,自我纠正。

在普通话训练中,让学生由字的训练逐渐过渡到词的训练,进而到朗读篇目的训练,最后到开口说话的训练,这样不仅训练了普通话,而且为“教师口语”的后两部分训练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使普通话的学习彻底融入到口语表达的运用中去,同时又进一步强化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技巧。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步达到对普通话运用自如的程度。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普通话的培训时间都是40课时。

第二部分“一般口语交际训练”,这一部分的内容包括朗读技能训练、听话技能训练、说话技能训练、口语交际的相关技能训练四部分。在这一部分的讲授中,首先应对学生进行检测并发现问题,然后,根据其发现的问题讲授理论,训练技能,学生展开评议、教师指导,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同时,进行每日三分钟口语训练,开展主题班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方式,多方面创造条件让学生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录像、录音、幻灯、多媒体技术等辅助教学。这部分从教学形式的方法上看,采用听、说、读、写、演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并以大量的辅助材料和音像材料的配置使用,使学生在提高口语能力的同时,其他方面也得到锻炼,因此,它所达到的教学目的是多元的。

总观口语教学全过程,它常常是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行,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展开,这种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学生更加欢迎和乐于接受。譬如:“普通话大赛”、“诗歌朗诵会”、“辩论赛”、“演讲赛”等。

教师口语课上,适当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并创设一个较宽松的环境,以锻炼当众说话为突破口,让学生由想说不敢说,到敢说、爱说,不管是朗诵、演讲、辩论,还是表演,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一次次的锻炼,使学生克服了紧张、胆怯、自卑等心理,逐步建立起了自信,这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的提高也十分有利。

第三部分“教师职业口语训练”,这一部分内容非常重要,比如教学口语的语音训练、修辞训练、表达方式训练以及主要教学环节的口语技能训练等内容,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 生,这些知识与技能是不同专业的学生都需要掌握的,教师讲授这些理论问题时要清晰明确,同时要具有示范作用,这一部分的训练可以融入到一般口语交际训练当中去进行。

四、考试方式的改革

为了体现教师口语课的口语特点,突出其实践性,确保课程的开设质量,就考试方式拟进行如下改革。

普通话考试这一部分成绩放在普通话培训中进行,成绩占到教师口语课总成绩的30 %,其他成绩采取下列方式进行:汉语言文学系的“教师口语“课因为与其他专业有所区别,而且班容量相对小,基本采取口试的形式考试,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才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真实的口语水平,总成绩为平时成绩(30%)十期末成绩(40%)。

平时成绩的考核我们采取如下方法进行:

1.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平时组织的口语活动、课堂提问,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要非常熟悉,给每个学生建立学习档案,教材每一部分内容,对学生的考核情况教师都要记录下来,也可以布置学生写一些命题演讲稿或者解说词、评述等,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些成绩综合起来可以占到30% 。

2.期末考试的重点放在朗读和即兴演讲上,这是检验一个中文教师是否合格的必备的两项技能,试题从教师口语课题库中抽取,这两项成绩综合起来也占到40 % 。

3.作为全校共同课的“教师口语“课,即其他专业开设的”教师口语“课,由原来的闭卷考试改为部分闭卷考试。因为共同课的”教师口语“课班容量过大,采取全部口试有一定的困难,考试形式拟采取平时成绩占到30 %,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到40%的方式进行。

4.平时成绩的考试方法除了采用针对中文专业学生的考核方法外,适当增加朗读和即兴演讲内容,这些成绩综合起来占到总成绩的30%左右。

第6篇

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高职院校培养人才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以外,还应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职业汉语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之一,职业汉语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社会进步发展,职业素质提升和个人职业发展。高职院校可以从改革课程体系特别是改革普通话课程体系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

1 职业汉语能力培养视域下进行高职普通话教学改革的意义

职业语言是在不同行业惯用的已经形成定势的语言习惯和风格。职业汉语能力是指一个人在职业环境中职场人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沟通,运用语言获得信息、传递信息和处理信息,运用语言完成一定工作和学习任务的能力。

1.1 普通话教学改革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就明确指出要“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在企事业单位对新员工的招聘、面试、试用等诸环节中,学生的口才与交际沟通能力,尤其是准确流利的语言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着毕业生就业的前途和质量,要实现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就得重视学生职业语言能力的培养。普通话课程的教学改革将对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的提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必须重视对学生职业语言能力的培养。

1.2 进行普通话教学改革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都是课程建设与改革。普通话作为一门语言基础课和技能课,不仅要学习普通话基础知识,还要结合普通话测试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训练,学生既要理解基础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技能,并逐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普通话课程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师讲课的重点主要是应试技巧,学生学习的目的是顺利拿到合格的普通话等级证书,这显然与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相悖。消除师生的功利思想,改变单纯的普通话测前培训的形式,根据各专业的职业特点和要求,将原有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新建构起有利于学生职业汉语能力发展的普通话课程教学体系,是深化高职高专教学改革和有效提升高职学生职业汉语能力的需要。

1.3 进行普通话教学改革能有效激发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通过多年的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以及和同行交流可以看出,仅仅定位于普通话测前培训的普通话课程,不能真正吸引学生,到课率普遍较低。由于高职类院校对学生的普通话等级要求不高,学生达到学校基本要求太难,只要稍微看看书,考试不失误就不会有太大问题。正因为如此,普通话课程可听可不听,上课时讲话、玩手机的比比皆是。普通话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普通话课程品位。

2 职业汉语能力培养视域下高职普通话教学改革思路

在认真研究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了解其核心工作岗位对汉语能力的要求,确定普通话课程在每个专业大类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为制定普通话课程标准和设计实施课程教学做好准备。

2.1 明确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一方面掌握普通话的基础知识,学好普通话、语音、普通话发音、声母、韵母、声调、音节、音变、朗读训练、说话训练;另一方面了解自己专业相应职业群的语言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普通话基本技能,达到相应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流沟通;基本掌握专业对应的职业语言,基本满足本专业工作对于语言能力的要求。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感受汉语语音的魅力,增强对母语的热爱之情;增强语言规范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所选专业的热爱。

2.2 整合教学内容

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确定为三个层面的教学:第一层面为普通话基础知识部分,第二层面为普通话实践训练部分,第三层面为职业汉语能力部分。在普通话基础知识部分,主要是巩固高职学生普通话基础知识,注意声母、韵母、声调的学习,力求语音标准、规范,表达自然、流畅。结合普通话测试工作的实际情况,分别从语音、词汇、朗读、说话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指导。运用普通话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开口说普通话,要求学生找出方言和普通话在声韵调各方面的差异,并针对自身的难点音进行重点练习。掌握吐字归音技巧,仔细体会朗读中的重音、停顿和说话时的语气、节奏等,注意语流、音变和情感的表达。

在普通话实践训练部分,重点提高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将第一层面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加强朗诵、演讲和辩论等技能的训练,设置多个训练项的语言能力提升,让学生体会到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带来的优势,同时从普通话实践训练的层面,提升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在职业汉语能力层面上,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大类,集中训练职业语言能力。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语言特点和规范要求,针对各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职业的不同特点,结合其工作过程,分别设置训练项目。如本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包括会计、物流、营销、商外、造价、电子商务等),根据此专业大类的学生毕业后从事职业多与管理相关,我们可以设置以下训练项目:应聘环节、职场角色(上级、同事、客户)、工作情景(谈判、产品推销、客户答疑等)。通过完成相关训练项目,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专业的特点,熟悉未?淼闹耙登榫场?

2.3 改革考核方式

改革考试方式就是将之前唯证书论英雄的方式改为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与三个层面的内容相对应,考核也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国家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为标准,占总成绩的50%;第二部分是学生以各类活动和竞赛的形式开展,根据学生获奖的成绩计分,占总成绩的30%;第三部分是专业教师和企业的评价,根据教师和企业的评价计分,占总成绩的20%。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核,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再以通过考试为目的,在感受汉语语言魅力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职业语言能力。

第7篇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模式;改革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新时期语言规划的产物,是推广普通话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语言学服务于国家语言战略的一项特殊的创新性成果。[1]《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继续加大培训测试力度及评估力度,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扎实推进此项工作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学校形成普通话教学、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普通话的使用指导和普通话水平测评协调发展的良性发展体系,形成有“学”、有“训”、有“用”、有“测”、有“评”的良好的普通话推广普及氛围,从而充分发挥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对培养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2]普通话培训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随着普通话测试水平培训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积极探讨传统培训方式与现代网络培训方式的区别,从而构建新形势下科学的培训方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选取河北北方学院语言文字培训测试站2013年参加传统人工培训与2014年通过“普通话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网络平台学习评测后参加正式测试的成绩统计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一、2013年前人工培训模式及其效果

为使学生提高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认识,掌握测试的内容、方法等,根据《河北省实施<普通话水平测试规程>细则》的要求,学校每年在测试前都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普通话考前培训。根据报名人数,按照学院专业划分为教学班,每个教学班安排一名省级普通话测试员采取集中授课共计16学时,培训工作1个月内完成。讲课内容包括宣传普及普通话及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的意义,讲解普通话语音知识,普通话声韵调的发音,当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各类人员的普通话等级要求,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评分标准、测试内容、方法、程序、注意事项等。经过系统的培训,学生普通话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掌握了必要的应试要求和技巧。2013年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统计显示,参加培训测试的学生5185名,其中二级乙等1437人,占27.71%,二级甲等3185人,占61.43%,一级乙等329人,占6.35%,二级乙等以上总计95.49%。如图1所示:

二、传统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1.培训目标定位偏差

由于学生本人认识不到,大学生能说一口标准的、流利的普通话,具备较为流畅得体的语言交际能力,既是国家的需要、时代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个人必备的技能,对他们今后就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对于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仅仅停留在取得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证书上,认识不到提高语言素质对于自身发展的意义。培训教师通常为普通话测试员,在培训过程中语音知识、发音基础讲得少,强调如何应对考试、考试得分技巧讲得多,没有从切实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来考虑组织教学,偏离了以测促学的主旨。

2.培训模式僵化

受教学场所、报名人数多等条件所限,学校普通话培训模式为测试员大班集中授课,一般在1个月内上完16学时的培训课程,上课时间集中、教材统一是培训模式的两个突出特点。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域,语言背景较为复杂,差异较大,但是教师往往事先不掌握教学对象的语言背景,无法兼顾教学对象因来自不同地区而存在的发音缺陷、学习语言难点和纠正发音习惯的薄弱环节,做不到真正因人施教,难以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重点训练。

三、利用普通话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培训的测试效果

2014年,为进一步做好我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推动我校语言文字工作稳步发展,切实提高师生普通话水平及测试通过率,根据国家和河北省有关要求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我校购买了科大讯飞普通话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部署安装在学校局域网环境中,学生直接通过互联网终端对普通话进行针对性学习、训练及模拟评测。系统提供了“基础语音学习”、“大纲短文练习”等6种学习方式,并且可以进行普通话全真模拟测试,测试结束后系统会对用户的普通话等级、发音面貌和具体发音缺陷进行详尽的反馈。使用者即可以通过计算机操作快速了解自己的普通话水平。系统部署完成后,根据实际情况,学校要求每位报名参加测试的学生必须完成各个模块的学习和至少3次模拟评测方能参加正式测试。通过考前自主学习和模拟评测的有序开展,从而直接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通过率。2015年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统计显示,2014年底参加培训的学生4662名,二级乙等949人,占20.36%,二级甲等3341人,占71.66%,一级乙等221人,占4.74%,二级乙等以上人数总计达到96.76%。与人工培训相比,二级甲等人数显著增加,成绩提高明显,如图2所示。

四、网络学习平台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生随意性强,缺乏有力监管

目前,学生多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去学校机房登录系统进行学习,学习时间、学习内容选择随意性强,学校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进度、效果不易掌握也不易实施监管和督促,完全依赖于学生的自主性,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基本知识模块的学习或者囫囵吞枣或者浅尝辄止,完成3次模拟训练便不再学习训练。对于教学和培训环节的疏忽,使得普通话水平测试在学生眼中成了简单机械的普通话水平认定工具,而不是推广普通话和提高自己掌握、运用普通话能力的有力推手,更不用说能够自觉去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了。

2.命题说话环节培训薄弱

普通话属于口耳之技,通过普通话培训及测试达到让学生能够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进行交际并养成一定的口语素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境的设置和与人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学生这种能力的高低在测试命题说话环节体现尤为突出,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素质、说话技巧、语言驾驭能力的综合体现。网络培训系统无法为学生设置合适语境,无法实现人机口语对话练习,在学生说话环节中凸显的发音缺陷及语法习惯性应用错误给予纠正。一部分学生选择从网络下载或者找一些范文来背诵,考试中便出现学生背稿现象较多,口语化差;内容雷同、偏离说话主题者多,不能达到以测促训,从根本上规范、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五、思考与建议

1.综合两种培训优势,采取1+1+1培训模式

根据两种测前培训方式的测试成绩统计结果分析,采用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后,学生成绩与传统人工培训模式成绩相比,成绩同样主要集中在二级水平,但是二级甲等人数明显高于人工培训,说明大部分学生通过利用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自主学习后,对提高普通话水平会有很大帮助,对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是有效的。但是,一级乙等比例明显低于人工培训模式,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学生主要在命题说话项目上丢分较多,很多学生在前三题成绩很优异但是命题说话扣分都在6分左右,反映出采用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自主学习和训练,由于学生自主性不强及人机不能互动,不能纠正语法应用习惯等原因,培训效果不及人工培训。权衡两种培训方式的优缺点,建议采取1+1+1培训模式,即先由教师进行普通话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命题说话部分的辅导和训练;然后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培训系统进行针对性地学习和训练;最后通过网络培训系统将学生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由教师开设专题培训课进行有针对性地讲授和训练。

2.培训构建分类教学模式,实现培训课程教学化

依据网络语言培训系统练习和模拟测试,系统分析诊断各生源地学生发音缺陷,应安排测试员教师根据各地学生发音缺陷,进行专门和有针对性的研究,在纠正发音习惯及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练习方法方面多做研究,对突出的发音缺陷开设普通话发音的公共选修课程,编写教程,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教学,做到因地施教,因人施教,集中规范训练,这也能够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渐增强自信,有益于学生以后继续学习和练习普通话,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化素质和口语表达能力。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实现计算机辅助测试之后,测试员由于负责测试说话部分,每年只是限于完成评测任务,加上网络培训软件的出现,使得很多测试员疏于专业知识的研究,对于学生发音方面问题关注得少,研究得少。分类教学模式和培训课程的教学化对普通话教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积极参加省、国家级业务培训和学术交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测试员队伍的教学和学术水平,最终实现教学相长以及培训主体与对象的双赢。

3.积极组织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培训活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高校是先进文化的传承者,拥有语言学习和培训的良好的人文环境。除了常规的培训之外,积极结合“推普周”等活动,全校统一组织或者学生团体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与训练活动,如诗歌朗诵会、辩论赛、演讲比赛等,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氛围,并安排测试员全程指导。测试员除了“听”与“测”的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示范”、“正音”的能力,在这种开放式语境下对学生普通话和语言能力进行培训和指导,必将会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语委普通话与文字应用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

测试20年:三次浪潮和三方面创新[J].语言文字应用,

2015,(1).

[2] 彭静.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刍议

[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21(6).

第8篇

关键词:普通话 不完全 翻转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教育与学习的传统关系,得到了不少教师和学生的认可。本文吸收和借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思想,结合普通话教学的实际情况,在普通话教学中进行不完全的翻转,可能会在现实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对课前准备的不完全翻转,提升课前预习的主动性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进度为学生准备合适的教学视频或网络课件,学生需要在课前最教学视频或网络课件进行自主学习。翻转课堂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不但需要具备课程教学专业知识的积累,需要具备教学视频和网络课件的设计和制作能力,还需要有投入大量的设计、制作时间和精力。学生需要有较高的学习主动性,有在课外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预习的主动性。虽然大部分学生在普通话水平上还有待进一步学习和提升,但有待提升不代表零基础,因此要求学生在课外投入比课上还长的时间用于预习往往效果十分有限。

课前准备的不完全翻转要继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思想,教师还会向学生提供普通话教学视频或网络课件,但教学视频或网络课件的来源不完全来源于教师,对教学视频或网络课件的学习不完全在课前。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进度向学生提供少量的示范资料,同时请学生根据课程需要和个人喜好配合教师共同收集教学视频资料,协助教师汇总提炼形成教学课件。师生共同收集、整理、提炼教学视频的过程分摊了教师的教学准备压力,还将学生课前预习的时间投入进行了碎片化的拆分。协同收集整理的过程是筹备和预习,课堂教师讲解和学生分享的过程是预习的继续和深入。对课前准备的不完全翻转,能够保持教师在普通话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减轻师生的课前压力,有效提升学习课前学习的主动性。

二、对课堂教学的不完全翻转,提升课堂学习的互动性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角色同时进行翻转,变传统的教师教授为主为学生的学习分享为主,教师的角色更偏向课堂的引导者。普通话有其自身语音、词汇、语法的标准,正是由于语言作为普通人的一项基本能力,即使不良发音习惯、词汇或语法错误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沟通交流也一般不会产生多大的问题。这样,错误在日常的沟通交流中养成,普通话中的错误往往会被学生习以为常。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组织者。[1]教师要对不可预知的“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节奏进行及时引导、解读甚至管控,学生在尚存敬畏的“教师学生”面前“班门弄斧”,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极大的考验。教师对自身教师角色的归零意识不足、对课堂内容和节奏的把控能力不够和学生对临时教师角色的适应困难都会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a生不利的影响。

课堂教学的不完全翻转要继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思想,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交流课堂环境,变传统的教师讲为学生讲,但教师的在课堂上的作用不能因为借鉴了翻转课堂的思想而弱化。课堂教学的不完全翻转要强化学生和教师的教师角色和作用。学生在课堂进行学习分享的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教师角色,用学生的视角和学生的语言讲解普通话教学的专业知识。要引导学生在教师和学生角色间灵活转变,要能将自己对普通话知识的正确理解进行个性化解读和分享,要能发现和识别其他其他同学分享中的优点和和错误。要敢于引导学生发现和识别教师授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微小错误。对课堂教学的不完全翻转,能够保持教师在普通话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增强师生和学生间的有效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对课后复习的不完全翻转,提升课程考核的针对性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课后学生可以继续回看教学视频和网络课件,对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上有疑问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普通话教学的长远目标是使普通话成为教学语言、宣传语言、工作语言、通用语言,普通话教学的近期目标就是提升学生普通话水平,指导学生顺利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对普通话测试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具有明确而严格的测试内容和程序。由于普通话教学的特殊性,学生在课后即使进行复习也是仅仅停留在相应课堂教学的内容上,与实际的普通话测试还有相当的差距。同时,课后复习受到学生本人及其复习伙伴主动性和普通话水平的限制,同学间的检查和督导作用不够明显,课后复习的实际效果难以保证。

课后复习的不完全翻转要继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思想,教师引导学生课后自主复习和查漏补缺,但引导的方向变成以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和方法为导向。传统的课堂一般有“传递信息”和“吸收内化”两个阶段,“吸收内化”是课后由学生通过练习、做作业等形式来完成的。[2]复习的内容紧贴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语音、词汇、语法三大要素,根据实际课程教学进度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和备考演练。要从普通话教学的第一堂课开始,为学生创造模拟测试的学习环境,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对教学视频或网络课件的再学习提升学生的普通话测试应试水平,从而不断提升学生普通话的应用能力。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普通话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如果能在吸收和借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思想的基础上对普通话教学进行不完全翻转,势必能取得让教师和学生更加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晓静,张晓磊.基于普通话训练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研究[J].课改研究,2016,(15).

第9篇

普通话考试是对应试人运用普通话的规范程度、熟练程度的口语考试。考试内容如下:

1、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限时3分30秒,占10分,目的考查应试人普通话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发音;

2、读双音节词语50个,限时2分30秒,占20分。目的是除了考查应试人声、韵、调的发音外 ,还要考查上声变调、儿化音和轻声的读音;

3、400字短文朗读,限时4分钟,占30分。目的是考查应试人使用普通话朗读书面材料的能力,重点考查语音、语流音变、语调等;

4、说话,时间3分钟,占40分。目的是考查应试人在无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所达到的规范程度。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0篇

【关键词】双语双方言区普通话教学模式教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007-04

双语双方言是指人们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或方言的现象。在双语双方言区推广普通话面临着诸多困难,尤其是地处双语双方言区的高校,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以下简称PSC)过级率普遍偏低。以贺州学院为例,贺州是广西境内较复杂的多民族杂居地之一,居民使用的语言除汉语外,还有瑶语、壮语等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则有客家话、粤语、官话、本地话、铺门话、九都话、坝佬话、鸬鹚话、开建话、怀集话等方言。这些少数民族语言、方言与普通话并存,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双语双方言区。不论是乡镇还是县城,乃至家庭,多有使用一种语言或方言为主,兼用多种方言的现象。

因此,在这样一个典型的双语双方言区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具有相当大的难度。这种状况对学校的普通话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使普通话教学模式的研究成为当前双语双方言区高校普通话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针对双语双方言区高校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并在“贺州学院中文系2007级普通话教学实验班”的基础上,对教学实施过程及252名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深入调查,采用调查、实验、测评、统计等方式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双语双方言区高校提供有效的普通话教学新模式。

一、教学实验概况

(一)教学实验对象

贺州学院中文系2007级252名学生(均为一年级本科新生,涉及师范教育、现代文秘、新闻学三个专业)。

(二)教学实验时间

2007年9月到2009年12月。教学总时间为20周,共66学时。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周,每周3学时;第二阶段两周,每周6学时。

(三)教学实验过程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分析实验对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使用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对实验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有效分析,反馈调整教学程序。

(四)教学实验目的

形成相对完整稳定的、可操作和可推广的普通话教学模式。

二、教学实验的理论基础

本文提出的教学模式主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应该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利用经验和已有知识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教学目标应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变性,避免教学目标简单化。应强调知识的情境性、整体性,强调知识在真实任务的大环境中出现。强调“真实的学习”,即学习应该发生在现实情境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模式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

教学本身是一个由学习者、教师、教学材料、学习情境及管理者等要素构成的旨在引发学习的系统,良好的教学取决于这些要素间的有效互动。教学设计过程是教学模式建构的一部分,教学模式应涵盖教学设计,还应包括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教学模式应该是基于教学理论指导,经过实践检验、概括、提炼形成的稳定的、可推广的教学体系的实施框架和实施方式。针对双语双方言区高校学生的特点,我们认为在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汲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时注重调动学习者本身所具有的主观和客观的优势,规避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实验对象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对学习者的基本情况、学习环境进行分析,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确定新的教学目标,采用新的教学策略。

对教学实验对象进行的基本情况调查包括:学习者的基本情况、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252名实验对象,年龄均在18~20岁之间,男生95名,女生157名。来自北方的45名,南方的207名,其中广西的138名,占被调查总数的54.8%。母语为壮语的有28名,瑶语8名,北方方言45名,西南官话(包括桂柳官话)32名,粤方言62名,客家方言38名,湘方言12名,闽方言6名,赣方言3名,其他地域次方言(如本地话、九都话、平话等)18名。在138名广西的学生中有36名学生不仅会说普通话,还会说壮语,是典型的双语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4.3%。会说两种或两种以上方言的学生有56人,即双方言人,占22.2%。

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我们了解到,对于普通话的学习需求,43%的学生认为很需要,48%的学生认为需要,有9%的学生认为不需要。不同的学生对普通话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存在差异,突出表现在南北地域和城乡的差别。来自南方乡镇、农村的学生由于普遍受地域方言的影响,普通话基础不是很好,大多处于三甲或三乙水平,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认真、自觉,但对学习的期望值较低,只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完成学分或者达到毕业所要求的PSC等级(中文师范生为二甲,非师范生为二乙)即可。而来自北方的学生和一部分来自南方城市的学生普通话较好,入学时普通话水平大多已经可以达到二乙,少数甚至可以达到二甲。他们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相对模糊,普遍认为普通话课程可学可不学,学习态度相对消极。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对学习的期望值较高,希望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普通话水平,不仅要达到毕业所要求的PSC等级,还希望能取得一乙,甚至一甲证书。

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及特点,我们作了如下考虑:在正式授课前,对学生进行普通话水平摸底测试,将学生按普通话水平等级分为高级班、中级班和初级班,按不同等级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即“分级教学”。高级班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相当于二乙的高分阶段(85分以上),语音基础较好,语音错误不多,主要表现为语音缺陷,此班有学生38人。中级班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相当于二乙的低分阶段(80~85分),有方音,但能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有学生142人。初级班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处在三甲或三乙阶段,方音较重,语音基础薄弱,有学生72人。其中,中级班和初级班学生由于较多,我们分别分成两个班上课。

课程结束后,在PSC前夕开设强化辅导班,按语言、方言差异进行合理分流与科学组合,分类分班,如壮语班(28人)、瑶语班(8人)、北方方言班(45人)、粤方言班(62人)、客家方言班(38人)、西南官话班(32人)、湘方言班(12人)、其他方言班(27人),进行“分类辅导”。之所以实行分类辅导,是因为双语双方言区的人说普通话时会出现不同的中介语即地方普通话,这些地方普通话能清晰地显示民族区域和方言区域的人们学习普通话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和关键问题,抓住这些典型错误,解决这些关键问题,对改变学生的语音面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分级教学、分类辅导”均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

四、学习环境与教学目标分析

学习环境的分析要考虑实施教学的学习系统:学习者、教学材料、教师、教学设备与器材、教学组织以等。对于实验班的学习环境,我们作了如下考虑:教学材料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现有教材《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另一部分根据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随时进行选编;配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灵活、接收能力较强、普通话口语水平高的教师,其中高级班的教师要求是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中级班和初级班要求是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PSC测前辅导班的教师还要求对学生的母语或母方言系统及其对普通话的迁移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为保证教学过程高效率,信息量大,训练材料丰富、形象、生动,全程配备多媒体设备,进行多媒体辅助下的普通话教学;教学组织严密,教师在教学实验组的指导下严格按照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国家大力“推普”的大环境和学校“推普”的小环境,通过普通话实践课程和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模式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是教学活动在学习者身上产生效果的预先估计和设定,是教学模式构成的一个核心因素,对其他因素有制约作用。经过对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的综合分析,我们确定实验班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应体现有限性和特定性原则,分层级设立具体的教学目标,体现各层级的教学重点,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学总目标——能熟练地运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际。我们将此概括为“分层达标”,即在前面分级教学和分类辅导的基础上,结合PSC大纲的要求与学生差异,对不同层级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各自的教学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考级过关率,培养一些普通话精英分子。具体操作如下:高级班、中级班、初级班确定的教学终极目标分别是一级乙等、二级甲等、二级乙等,阶段目标分别是二级甲等、二级乙等的高分(85分以上)、二级乙等或三级甲等的高分(75分以上)。三类班级可根据期中考试成绩进行级别滚动调整,达到阶段目标的,可继续留在原来教学班学习;如果超过阶段目标而达到高一层级的阶段目标的,可升入高一层级的教学班;如果未能达到阶段目标的,要降到低一层级的教学班学习。学期授课结束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母语或母方言背景参加在PSC前夕举办的“分类辅导”培训,朝终极目标进发。已通过相应等级的学生,如果有进一步提高普通话水平的愿望,可申请继续参加相应等级的普通话课程班学习。高级班的学生则可申请选修我们专门为普通话精英分子开设的普通话高级应用课程,如中华经典诗文朗诵、演讲与口才、辩论与口才、实用口才艺术、公关语言艺术、职业口语实训等。为不同层级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而且这种层次划分是呈动态变化的,这样做,既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减少学生报考PSC的盲目性,大大减少测试的工作量,缓解测试的压力。这样,在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学生能接受到不间断的普通话全程教育,达到阶段性与发展性的统一。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教师要利用目标指导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择与应用,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指引学生学习。

五、教学设计

(一)教学过程

1.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语音的规范:声母、韵母、声调、语流音变;二是词汇和语法的规范;三是普通话口语的应用:朗读、说话。在教学中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讲解普通话知识,尽可能做到形象、具体。给学生提供各种丰富有趣的普通话训练材料和视听资料,如绕口令、相声、小品、诗歌、散文、经典的演讲词、辩论词、主持词,以及相应的名家朗诵、演讲、主持的视听资料等,要精讲多练,让学生多看多听多模仿,培养良好的普通话语感。

2.普通话实践课。充分利用国家、地区、学校大力“推普”的有利环境,组织学生参加市语委办和学校语委办、演讲协会、朗诵协会、辩论协会等各类组织举办的各种普通话比赛活动。如每年十月左右举行的“推普周”活动,我们组织学生参加汉语教研室举行的“啄木鸟”行动,到大街小巷去寻找各种不规范语言和文字并进行媒体曝光;每年国家语委举办的“中华经典诗文朗诵比赛”,我们先在学校进行比赛,选拔出优秀选手参加广西赛区的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年一度的我校中文系大学生辩论赛、校园主持人大赛、各种主题的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参与语言实践的过程中,主动进行学习活动,同时体验普通话的美感。

3.一对一个别辅导。个别化教学使学习者能够实行自我调节,增强个人领悟能力,把课堂教学内容充分内化,调整教学以满足个体需要。除了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一对一的个别辅导,课外主要针对要参加各种语言实践活动的学生精英进行,实现“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有机结合。

4.PSC测前辅导。包括测试流程、评分细则、应试技巧的讲解和介绍,对具有不同母语、母方言背景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正音强化训练。

(二)教学内容

本模式的教学内容分三个方面:普通话知识与正音训练;普通话在口语中的应用;PSC前的强化辅导。由于实施“分级教学”,实验班分成高级、中级、初级三个班上课,因此不同等级班级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有所差别。高级班突出语流教学,忽略音素教学。教师略讲或不讲普通话知识的内容,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寻找语音缺陷,纠正个别难点音,重点放在语流音变训练、语调操练和语感的模仿与把握上。在教学中增加语调教学内容,包括句调、重音、节奏、停顿、语气等,并将之放在语流音变教学之后和朗读、说话教学之前,这是由于语流音变是语调操练的基础,语调操练又是朗读和说话训练的基础,可以说是音素教学完全向语流教学过渡的一个关键环节,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流教学的开端。这样安排可以克服传统教学忽视语调教学和训练的弊端。除了朗读、说话等一般性的口语项目的训练之外,增加朗诵、演讲、辩论等高级口语训练项目,强化普通话在各种口语表达中的应用训练。训练的着眼点放在“优化”二字上,也就是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优美动听,努力向标准普通话——一级乙等靠拢。

中级班教学将音素教学与语流教学相结合,把教学重点放在语流音变的训练上,加大语流音变的训练力度,适当进行语调的教学和操练,只开展朗读、说话等一般性的口语项目的训练。中级班教学要把“提高”作为着眼点,抓住“提高”二字,才有可能实现动态性变化,逐步提高中级班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使他们达到二级甲等水平。

初级班的学生数量较多,教学困难大,是普通话教学的重中之重。初级班教学尤其要讲究教学步骤的层级性,首先从音素教学入手,然后逐渐过渡到语流训练。字音是话语的细胞,是教学的基础,应把音节作为基本教学单位,遵循由基础到运用,由单项到复合的排列顺序,经过词语、语段的训练最后达到语篇(朗读、说话)的训练阶段。同时要特别注意这一层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育,注重鼓励他们多说普通话,少说方言,激发他们说普通话的兴趣,培养说普通话的习惯。总之,夯实基础,养成习惯,达到二级乙等水平是初级班的主要目标。

在PSC前夕开设强化辅导班,进行分类辅导和应试技巧指导,是普通话水平培训和测试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辅导内容除了讲解测试流程、评分细则、应试技巧,还对具有不同母语、母方言背景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正音强化训练,对症下药,以克服母语和母方言对他们普通话的负迁移。教师要以不同母语和母方言背景学生的日常口语为研究对象,以PSC的录音档案为研究材料,考察各种地方普通话的不同表征,探寻其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找出影响这部分学生普通话水平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针对不同的辅导班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根据地方普通话的共性寻求自己语音中存在的问题,并比照普通话语音,找出对应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对同一辅导班中凸显的共性问题,一定要讲清练透。分类辅导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可根据自己对各种语言和方言及其中介语的研究开设不同的考前辅导班,让“研”有专长的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强化辅导。

授课是“分级教学、分类辅导”较难操作的环节,既要教同一教材的内容,还要顾及三个层级的异步施教;既有面向全体的“合”,又有兼顾高、中、初三个层级的“分”。这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教学评价

教学模式一般都有适合自己特点的评价方法和标准。评价是以目标为导向的,评价方案必须能够检验出目标是否实现。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学评价是以学为主;教学评价标准从知识转向了能力;教学评价方法是考察学习者是否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学习方式、需要进行学习,学习能力如何。

本模式的评价方式吸收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观念,实行综合性评价,不是简单地依靠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最后得到的学习评价在以下基础上形成:日常出勤情况(10%)、课堂学习情况(20%)、普通话实践成绩(20%)、期中期末测试成绩(各占25%)。普通话实践成绩根据学生平时参与的各种普通话实践活动或比赛情况来评价,期中期末测试参照PSC进行。教师根据这几方面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

七、本实验的教学效果

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实验,“分级教学、分类辅导、分层达标”的普通话教学模式初见成效。分级教学使不同层级的学生均有收获,分类辅导既可以使不同类别的学生得到专门的正音辅导,同时可兼顾全体学生。笔者对2007级高级、中级、初级学生的第一次PSC成绩分别进行了统计,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到,高级和中级班的PSC成绩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阶段目标(高、中级班的阶段目标分别是二甲、二乙的高分),虽然未能完全达到预期的终极目标(终极目标分别是一乙、二甲),但教学效果显著,成绩喜人,如中级班大多数学生(71.8%)已经完成终极目标,高级班有8人(21.1%)完成终极目标,达到一乙水平,这在学校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况且这是学生第一次参加PSC的成绩,在毕业前还有机会再去参加测试,还有时间去争取更高的等级。令人遗憾的是初级班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虽然基本上达到了阶段目标(二乙或三甲的高分),100%的学生达到三甲的高分以上,彻底消除了三乙,但仅有一半的学生(二乙占41.7%,二甲占8.3%,共50%)完成终极目标(二乙)。据任课教师分析,初级班学生普通话水平差异较大,摸底测试成绩从60多分到70多分都有,个别甚至不到印分,方音色彩浓厚,存在方音的“化石化”现象,纠音极为困难,导致教学效果不是太明显,建议还可对初级班进行细分。鉴于此,我们将在以后“分级教学”中进行适当调整。

对2007级各班级学生的PSC成绩进行的比较是一种横向比较,为了进一步观察实验班的教学效果,笔者还将2007级(实验班)学生的PSC成绩跟2005级、2006级分别进行了纵向比较,统计数据详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虽然2007级(实验班)PSC成绩为三甲的学生比例(14.3%)同2005级(15.5%)、2006级(14.1%)的差不多,但二甲的比例明显增多,达到54.7%,意味着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达到二甲水平,二乙的比例则大幅下降。而2005级和2006级学生二甲的比例分别只有28.8%和24.4%,多数学生处于二乙水平。这说明实验班的教学突破了往届学生多数处于二乙水平的瓶颈,多数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从二乙提高到二甲,实现了质和量的飞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07级(实验班)有8个学生达到一乙水平,虽然所占比例只有3.2%,但相对于前两个年级来说,已经相当不简单了(尽管2005级也有一个学生达到一乙水平,但比例仅为0.3%,而2006级没有),这直接体现了新模式实施精英教育的效果。从我们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PSC成绩来看,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八、结论

第11篇

关键词: 四川普通话 方言区普通话 培训 考试

1.“川普”现象

“川普”为“四川普通话”的简称,指四川人说的一种不够标准的带有四川方言韵味的普通话。由于饮食喜好辣椒是四川的一大特点,因而“川普”有时也被称为“椒盐普通话”。目前川普还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卢衍鹏(2005)[1]认为川普有三方面含义:一是指四川人说的普通话不标准,在发音和用词上摆脱不了四川话;二是指有的四川人虽然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但在某种情况下说些四川话,如朋友之间的谈笑、酒席上的插科打诨等使得气氛轻松、有利于表达感情;三是指外地人学说四川话,吸收四川话幽默风趣的特点和特有的词语,带有娱乐的目的。敏春(2006)[2]认为学习普通话,必然会受到本土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种变异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普通话。四川方言区就存在一种具有浓厚四川方言特色的普通话。李元(2011)[3]认为川普是指四川人说普通话时所呈现的带有浓重的四川方言特色的不标准的普通话。

川普的产生是时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交流的需要作为语言的基本功能也成为产生川普的动力源泉,文化娱乐和日常生活的需要是产生川普的巨大推动力。卢衍鹏[1]从精神内核角度阐释了川普的产生,认为从四川文化的历史发展来看,四川文化特有的气质造就了川普的精神内核。四川文化少有舍我其谁的文化霸气,却拥有包容一切的气度。川普的崛起,反映了大众审美心理的变化和大众主体性的变裂。人们对川普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主流文化的反叛,是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主体对文化的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接受。在川普调侃、麻辣的背后,是对现实、人生的反讽。而这种反讽的背后,是主体性的深刻体认。在这个意义上,川普是人们审美意识的绽放,是大众话语的狂欢。敏春[2]将川普分为有意的川普和无意的川普。无意的川普也称为自然的川普,是因为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长期生活在四川方言区说四川话的人们在学习和使用普通话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用四川话的语音特征影响甚至改造普通话语音,从而产生不标准的“椒盐普通话”。有意的“川普”,即使用这种“川普”的人,具备标准的或趋于标准的普通话和四川方言的会话能力,具备标准的或接近标准的双语能力,但是他们在一定的交际群和一定的场合中,在一定的交际目的下有选择地故意使用这种“椒盐普通话”,达到预想的交际效果。有意的川普又分为日常交际的有意川普和艺术领域的有意川普。日常生活中,在某些学习和工作之外的私人场合,如室友之间、亲密朋友之间会使用有意的“川普”。生活中的有意“川普”很容易营造幽默风趣、亲切自然的谈话氛围,说话者大多为了拉近彼此距离或是委婉地表达自己对某事的看法。他们认为较之纯正的四川话或标准的共同语,这种语言风格在某些场合更有利于交际。艺术领域的有意川普是有意地使用普通话的语音来说四川方言,特别是说四川方言所独有的一些本土词汇,从而达到幽默风趣、轻松搞笑、亲切自然的艺术效果。这种艺术领域的有意川普在著名散打评书艺术家李伯清的评书中就比较常见。比如“开腔”的散打段子,“开腔”在四川话意为开口说话的意思,腔者口腔也,直接形象的字面意思打开口腔活动,引申为开口说话。艺术家李伯清讲述两个四川人在北京讲川普,一个对另一个说:“我不开腔你就不开腔,等我开了腔你再开腔。”不料谈话被不了解四川方言的北京警察听见,把“开腔”误作“开枪”,以为是说:“我不开枪你就不开枪,等我开了枪你再开枪。”达到了幽默风趣、轻松搞笑、亲切自然的艺术效果,并达到了教育民众掌握交际语言的重要性的教育效果。

2.教育行业的“川普”

笔者多年从事普通话测试和教育培训推广工作,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教育行业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无意的川普和有意的川普现象,但其产生有不同于为了追求艺术效果或娱乐效应的原因。早在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和各级师范学校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指示》[4](下简称“指示”)中提出在全国中、小学和各级师范学校必须逐步用普通话教学,使学生学会说普通话。在学校中用普通话教学,首先从语文科做起,逐渐推广到各科。语文科以外的学科,如果条件允许,就应该尽早用普通话教学。可以看出特别强调推广普通话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全文中反复用到了“逐渐”、“逐步”、“尽早”、“尽量”等措辞。“指示”还强调了必须训练师资。推广普通话的方式要从语文到其他学科,从年轻教师到年老教师,从城镇学校到农村学校逐步开展。对普通话水平的要求层次也因学科、因人、因地而异,语文外的学科要求低于语文,年老教师要求低于年轻教师,农村学校的要求低于城镇学校。1990年《关于小学普及普通话的通知》(通知)[5]再次提出逐步做到在校园内使用普通话的精神和加强对师资的普通话培训。“指示”、“通知”中对普通话的推广方式、要求等各方面是合理的科学的,但在具体的普通话推广实施过程中,部分学校领导为了追求普通话普及率方面的成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没有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甚至在对教师没做任何普通话培训的情况下要求从某年某月某日起在课堂授课必须讲普通话,如果教师未遵从学校规定则面临受批评、扣工资奖金等不合理处罚,于是在四川地区催生了无意的或有意的川普,它们均以“四川方言词汇+普通话语调”为基本特征。无意的川普则是在没有接受系统的普通话培训学习没有掌握普通话时自然产生的,不含说话人的情绪因素。而有意的川普带有情绪因素,是在诸如未对教师进行普通话培训时普通话推广条件未完全成熟而急于推广造成部分教师的反感情绪,部分教师有意制造川普,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把讲不讲普通话是态度问题讲得标准不标准是技术问题作为应付有关的硬性检查的手段。显然这种情况下的有意川普对推广普通话是极为不利的,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采用正确方式处理,尤其要注意不能进一步采取硬性措施,需谨记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也越大的自然原理。

3.“川普”现象与普通话培训和考试

四川方言属于北方语系,但四川方言有一套自己独立的完整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和普通话既有比较大的一致性,又有较大的差异性。四川话与普通话在语法方面基本一致差别很小,而发音和词汇差异性比较大。川普不是四川方言与普通的简单混合,而是相互融合的产物,是普通话融入四川方言的结果,也是四川方言融入普通话的结果。川普既体现思想的交融,又体现语言内容的交融。川普的存在也体现了普通话和四川话极大的相似性,本身由于很多地方相似,从而比较容易融合。显然对于差别极大的两种语言,不可能产生类似于川普的现象,绝少听到有藏普、维普、壮普等说法,因为藏语、维吾尔语、壮语等的字形书写、含义、发音与普通话相去甚远,它们之间的交流需要有翻译的过程,不可能在字形书写相同含义相同的基础上作简单变化而融合。四川话的很多单词书写和含义与普通话完全一致,只是读音的不同,川普的产生以大量的相同性为基础,因为相同的量大,所以通过类比类推的思维轻易产生了川普现象,比如用四川话特有的词语跟普通话含义并不相同而结合普通话的读音。

针对无意的川普和有意的川普,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可有效地提高普通话培训和考试的效率。无意的川普对于普通话的培训与考试是积极的信号,说话人有强烈的说好普通话的愿望,具备总体的认同感,缺少的仅仅是标准普通话的培训,是单纯的技术性问题。有意的普通话侧重解决思想意识问题,可以施行技术先行的措施,即先进行普通话的培训和练习,然后在诸如学校老师的授课中和交流中提出相关讲普通话的要求。我们已经看到许多有意的普通话是在没有普通话培训而要求讲普通话的操之过急的情况下产生的,那么应该热则凉之、急则缓之。

川普的存在说明了四川话与普通话交流并无大的障碍,普通话的培训和考试应侧重纠偏纠错,这是提高普通话培训与考试效率的关键。从培训考试的策略上,姚流芳(2008)[7]创造性地实现了“测试-培训-测试”的教学新模式。如果本来已经正确掌握的部分仍然花大量的时间就是一种无谓的浪费,四川话和普通话在大量用词造句上是一致的,大量字的发音也有对应关系,比如阴平与阳平转换,上声与去声的转换。找出规律性、把握规律性,可以使老师易教学生易学。通行的方式是“培训—测试”,在教授的内容上方法上有很大的盲目性,不具有特定的针对性,撒大网效率低下。通过先找普通话和四川话的共同规律性,可以实现巧记而高效,通过识别普通话和四川话的各自特殊性,可以实现强记而高效。比如要使四川人讲的普通话字正腔圆。研究发现:四川人说话与北方人相比,口腔状态不同,因此尽管唇、齿、舌位正确,但没有提颧肌,口腔开度小,牙关咬得比较死,上颚压得低。对应采用“提”“打”“挺”“松”的措施予以解决,普通话重音习惯不同。普通话大多后音重,除轻声词和少量重中格式的词语以外。四川话基本前音重,大多无翘舌音、后鼻音、说边音带鼻音,说鼻音带边音。四川人不习惯使用儿化词,不能正确发儿化音。在语调方面四川发阴平调(一声),音高而平、声带紧张不到位,常在后面部分音调会掉下来;阳平调(二声),在由中音升高音的发声过程中不该降而出现降;上声后(三声)是一个降升调,常中途降不到位,错发为阳平调。针对诸如此类的要点,了解并针对学员存在的问题及心理特点,辅以个别指导训练和鼓励,让学员掌握正确的吐字归音方法,改变不正确的发音习惯,以科学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学习效能。

参考文献:

[1]卢衍鹏.话语的狂欢——试谈“川普”的审美价值[J].社会科学家,2005,增刊:333-334.

[2]敏春.“川普”新现象浅析[J].社会科学家,2006,增刊:311-312.

[3]李元.“川普”儿化韵失误分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6:152-153.

[4]关于在中、小学和各级师范学校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指示[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55-11-17.

[5]关于小学普及普通话的通知[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90-12-29.

第12篇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我国通用的语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 当前,语言文字的应用现状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某些滞后现象,有些地区方言盛行,还没有真正形成在公共场合说普通话的风气。语言文字工作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促进民族间的交流、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项基础工程,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学院招生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在毕业生供需招聘会上,大家逐渐认识到良好的语言面貌对面试成功,顺利就业起着重要作用。而提高普通话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是改善学生语言面貌的关键,所以在普通话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我校开设普通话口语课有十余年了,但课时很少,最多36课时,最少只有16课时。怎样在有限的课时里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我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问题。普通话口语课不是普通话知识介绍课,也不是教学生说普通话的课程,普通话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会说普通话,还在于让学生在掌握普通话知识的基础上,语言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基于此,我在教学中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教学目的,探索教法,提高普通话的教学效果。 一、示范与模仿 普通话语音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声母、韵母、声调、音节、语流音变、语调几个部分,课堂上不能只重视语音知识的传授,总结学生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寻找两者之间的对应规律,这种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到枯燥,而且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很被动。 普通话教学是一种技能训练的教学,技能的掌握不能仅靠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需要能指导提高语言操作能力的理论以及在实践练习中揣摩理论的正确性,寻找解决实际应用难点的方法。 示范和模仿是语言教学的基本方法。学习语言,听辨能力很重要。课堂上,教师要示范规范的读音来训练学生听普通话的能力。从教学实践看,练耳(听)———练口(读、说)———练脑(记忆)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训练过程是十分有效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发音要领,反复示范练习,让学生观察模仿,掌握要领,形成技能。学生模仿的过程,是与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对比的过程,模仿者能够较容易地发现自身语言存在的问题,对自己的语音词汇语法进行有意识地纠正和改进,这会大大提高学生口语发音的标准程度和口语表达技巧。 长期的模仿还会自动地将正确的语言信息储存于大脑中,在需要表达时脱口而出。 为了训练学生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还可以学说绕口令,并进行比赛,看谁说得快说得准,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 二、从朗读到朗诵 因为受到课时限制,常会使任课教师在训练学生的语流音变、朗读技巧时,注重普通话水平测试60篇规定篇目的反复练习,而忽略了60篇作品以外更广阔的优秀文学作品。 我在普通话教学中,有意地选取一些朗朗上口的诗歌作品,选择一些报纸杂志上的美文小品作为朗读技巧训练的补充材料,教师首先示范朗读或听录音,让学生反复练习,纠正不纯正的发音,先做到朗读音准流畅,这是朗诵的基本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思考作品内涵,体会作品意境,教师再指导学生划朗读符号,学习停连、轻重、快慢、高低的处理以及轻声、儿化、音变等方面的语音技巧,有感情地朗诵。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不仅训练了朗读技巧,还体会了作品的美,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精深内涵,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人文情怀。最后进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热情。 三、听说训练结合,创设开放的练习语境 在普通话测试中,有些学生读单音节字词、多音节词语和作品朗读能做到音准流畅,但在说话测试中,却表现得磕磕巴巴、词不达意、语意混乱,甚至出现比较严重的语法失误。这种普通话语音较为规范,但语言表达却很糟糕的情况,反映出普通话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只重视语音的训练而忽视了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普通话教学应该以普通话测试为检测手段,以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为终极目的。因而,普通话不仅要通过字、词、句、文章等书面材料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还要大力加强学生使用尽可能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口语表达和交际训练,只有这样,普通话课程才能有效地实现其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对于语言的学习而言,语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而,在普通话课堂上,采用听说结合的训练方法,创设开放的练习语境。请一位或几位学生就此语境下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叙事、议论、说明或抒情,而其他同学用心听完,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并指出发言人在说话时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问题的解剖分析,找出正确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选用准确词语、修正语法错误。练习语境的设置可以是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如爱情、友情、诚信、金钱、考试、就业等,也可以是学生个人生活经历的片断、感触。这样的开放式语境说话练习可以在普通话教学过程中阶段性进行,在轻松友好的气氛中学生们轮流循环进行口语训练,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锻炼学生们的心理承受力,还可以增强学生们使用普通话的信心。当然,开放式语境设置练习对普通话任课教师的要求除了具备相当的语言专业知识外,还应当能够对学生说话内容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引导能力。让学生们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无形中提升了其道德文化修养,端正其看待世界的方法、态度。 四、激发说话潜能的配音练习许多教育家都倡导 “以学生、活动和任务为中心,采取启发、研讨、辩论等开放型的教学方法,如交际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学习性研究教学法等,激发兴趣、开发潜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的教学本来是很枯燥的,在课堂中,练习方式的多样性可以很好地避免课堂气氛冷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新颖、生动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教学方法,不仅符合新时期语言教学发展的趋势,更会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起到补充作用。如给影视片进行配音活动,就是一个集趣味性、教学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那些能满足学生需要和兴趣的影视片,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情感,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环境中学习普通话。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会使学习者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另外,为影视片进行配音活动也是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全面训练。学生首先要理解人物的对话内容,为了配音流畅,学生要在理解和掌握了语言的基础上,反复熟读乃至背诵,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他们的语感。经历了充分准备、精心表演的过程,学生在视觉上听觉上得到了美的享受,口头表达能力上得到了实践性锻炼。从而使学习形式不再只是过去的“听讲”,而是多方面能力的训练,使他们对学习的内容印象深刻,从而更易于记忆和消化。#p#分页标题#e# 除此之外,这种练习活动为学生们展现自我提供了舞台,学生也利用这样的机会锻炼了胆量,提高心理素质,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实际证明,在普通话教学中,采取以上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当众说话的胆量,使他们在毕业招聘的面试和以后的工作中都有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