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跨国并购

跨国并购

时间:2023-05-30 10:09: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跨国并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跨国公司及其子公司正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联合国贸发会议跨国并购数据库数据显示,1987~2007年世界前20位跨国公司中,排名第一的英国沃达丰公司共进行了28次并购交易,交易额为2,976亿美元;英国BP公司进行了98次并购,交易额达941亿美元;排在第三位的是德国/美国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进行了88次并购,交易额达546亿美元。交易次数最多的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和瑞士雀巢公司,分别进行了228次和136次并购。由此可见,大型跨国公司资产和销售额迅速增加与其频繁地进行行业内跨国并购是分不开的。

一、并购中存在的一般风险

1、并购前风险。并购是一项复杂的经济行为,首先要制定并购战略,其次是选择目标公司,再次是确定并购方式,进行融资及财务规划,最后才能进入一般操作程序。这个阶段企业要承担的主要是决策失误风险,包括自我评估错误风险、并购对象选择失误风险、并购程序制定错误风险、资金筹集方式失误风险等。

2、并购中风险。企业的并购过程是一个双方进行博弈的过程。在企业并购定价中,由于并购方相对于目标方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将面临信息不对称风险。企业并购需要大量资金来支付并购费用,无论采用何种融资方式,都会面临一定融资风险。在并购过程中还存在一种反收购风险,被收购企业高层在收购之后,可能面临着诸如降职、解雇等风险,为了自己的利益,被收购企业可能采用一些手段来抵制收购。反收购策略所采用的各种手段,如“毒丸”、“黄金降落伞”、“白衣骑士”等,会极大地提高并购成本,增加并购后的整合难度,加大并购风险。所以,并购中的风险一般包括信息不对称风险、融资风险、反收购风险。针对我国企业的特殊情况还可能存在体制风险。

3、并购后风险。并购之后,并购方企业和目标方企业将面临一段整合期。在这个阶段,怎么能够协调双方之间的各种矛盾,决定并购行动是否能够取得最终成功。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双方的企业文化差异,每个企业都有一定的企业文化、管理方式、高层的思维方式。当双方不能够在企业文化方面达到和谐时,一系列的矛盾就会产生,从而影响并购后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尤其是强强合并或收购,如果并购企业与被购企业的企业文化未能有效整合,就必然会导致许多矛盾和冲突,致使合并后的企业低效运行。优势企业都有一种很强的文化优越感,对外来文化的排斥感较强。优势企业在并购弱势企业之后同样存在文化差异问题,用其优势企业文化同化被购企业文化,使被购企业的员工产生文化认同感。所以,弱势企业对优势企业文化认同感的培育是强弱结合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重组过程中未能有效地处理相关各方的利益。由于利益冲突导致的风险不同部门、不同地区所属的企业的重组与结合。重组后部门或地区利益未能有效协调,可能导致政府干预,因此影响企业运行。另外,如果并购或重组未能合理协调被购企业的经理人员和员工利益,将引起被购企业的混乱与动荡,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也会使并购或重组目标难以实现。所以,并购风险包括文化磨合风险和利益协调风险。

二、采取的主要对策与建议

1、健全外资并购法律法规,适当简化审批程序。首先,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成熟经验,构建起既符合国际惯例,又体现我国具体国情的、操作性强的外资并购法规体系。具体而言,应将重点放在《企业兼并法》、《反垄断法》、《产业政策法》等法律的制定上。在制定上述法律的基础上,还应完善其他配套法规和制度,以更好地适应外资并购的需要,如修改《公司法》中关于公司投资限制的规定,适当放宽收购资金的到位期限;完善《证券法》中要约收购的规定,使国有股向外资转让的比例进一步合理化;完善《企业破产法》,使破产企业的债务清晰、职工安排与安置进一步合理化,减轻外资并购的相关成本等。其次,简化外资并购的审批程序。外资并购的审批制度要按照国际惯例改为实行有限度的自动核准制,用统一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审批程序、明确审批权限、强化审批责任、简化审批手续、合理规定审批时限。此外,国家及各省市都应该尽可能设立或委派专门机构开展外资并购的审批工作,以防止出现政出多门、相互冲突的现象。

2、规范资产评估制度,提高资产评估水平。科学合理的资产评估制度为企业并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有助于外商对目标公司的资产结构、经营状况、资产价值、获利能力等重要指标进行详细了解与科学分析,从而确定恰当的并购交易价格,使得整个外资并购工作定量化、规范化,避免主观随意性。因此,必须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国现有的资产评估制度,努力提高评估水平,积极与国际惯例接轨,以实现既保护国有资产在外资并购中不受侵害,同时又保证外资并购活动顺利进行的目标。我们在转让相关资产时,要尊重国际通用的评估原则和方法,不应人为地要求国有资产、国有股权的转让定价不得低于净资产价格。同时,也要改变不论国有资产质量如何,一律用重置成本法来评估其价值的做法。

3、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畅通外资并购的市场渠道。资本市场是跨国并购的重要平台。就目前来看,我国资本市场的规模还相对较小,而且缺乏高度流动性和稳定性,要想真正成为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基本平台,还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推进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在A股市场上市;二是当市场发育相对成熟,监管制度相对健全时,有限度地对外资开放二级市场,适当允许外资通过收购流通股来达到并购的目的;三是对于外资收购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法人股等非流通股,在“禁售期”满之后,是否可以借助QFII机制,以及其他配套措施来解决其持有股份的流通问题,以调动外资并购国内上市公司的积极性,也给外资退出被并购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渠道;四是建立上市公司国际并购审查制度,防止国家相关的优惠规定被纯粹的投机性外资所利用,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五是建立一支能够为外资并购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国内中介机构。■

第2篇

(一)追求价值最大化是现代商业银行并购的基本动因。并购可增强银行的资本实力,降低

成本,扩大规模。规模大小对银行获得竞争优势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银行规模越大就越有可能赢得更广泛的客户信任,大大提高市场占有率,有效扩充银行的整体价值,从而成为银行并购的最基本动因。

(二)实现地域的多元化和分散风险是银行并购的直接推动力。当前,金融危机遍及世界,但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没有变,并购可使银行经营实现地域的多元化,获取价值被低估或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银行,增强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和对风险的掌控能力,并随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周期的起伏,分散国别风险、地区风险,并享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三)实现协同效应,增加银行价值。并购能有效发挥综合协同效应,如实现财务协同效应、财务差异效应、生产协同、经营协同、人才、技术、产品等的协同,增加银行的价值,提高长期获利的机会。

(四)银行并购可以使银行有效避税。包括未被充分利用的税收减免;动用现金收购会使普通收入转变为资本利得,从而享受较低的税率;被收购银行机构所有者以其普通股交换收购银行的股票,其增值部分可以享受不纳税的好处。

国际银行业并购所具有的上述动因和益处,对推动银行做大做强具有十分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银行通过并购实现规模、效益和价值的增长,我国有实力的银行应通过国际并购实现跻身国际一流大银行行列的目标。

二、中资银行业的并购形势及状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并购浪潮风起云涌,并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现象。经过股改上市的工商银行已在国际金融市场成功展开了并购。如2006年12月,工商银行买入印尼的哈利姆(Halim)银行90%股权;2007年8月,又以5.83亿美元收购澳门诚兴银行79.93%的股权;2007年11月,工商银行又宣布将支付约366.7亿南非兰特(约54.6亿美元)的对价,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2009年6月,工商银行与东亚银行联合宣布,双方已就加拿大东亚银行及工商东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股权买卖交易达成协议。据双方签署的相关协议,工行将向东亚银行支付8025万加元的对价,收购加拿大东亚银行70%的股权,东亚银行持有剩余30%的股权。

与工商银行一样,我国其他银行海外并购也都紧罗秘鼓地进行着,似乎一个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就要到来。

中国的政策环境也鼓励我国银行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关专家表示,中资银行利用手头的资金到海外进行资产收购,不仅可以避免汇率市场的风险,还可以帮助国家减缓外汇压力,海外并购具有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缓解流动性过剩等宏观经济效应。股权分置改革,《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公司法》、《证券法》的修改,以私募基金为代表的金融资本的活跃,都使并购在经济资源配置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此外,欧美各主要国家对外国银行设立分行有较多的限制,也在客观上迫使国内银行通过并购方式开展国际化经营。近年来,中资银行大都成立了相关的并购部门(团队),为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战略进行布局。由此看来,主、客观条件和内外环境已使中资银行具备走向国际金融市场的环境和条件,中资银行“走

出去”开展海外并购已是大势所趋。

三、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策略选择

(一)并购战略要与本行的明确定位和整体战略相一致

中国银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盈利能力不够强,特别是在公司治理、风险控制以及核心竞争力建设等方面,同国际先进银行有着一定差距。因此,中资银行首先必须明确自身清晰的市场定位和中长期发展战略,使并购成为服从、服务和推动自身整体战略发展的有效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在哪里并购何时并购以及并购谁的问题。

(二)并购目标必须具有潜质,与自身能实现优势互补

管理大师吉姆•科林斯说:“选择和谁一起登山,比选择登哪座山更重要!”如何选择合适的并购对象、能否在并购中得到真正的价值成为并购中的第一道坎。并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取得策略成长所需的资源、人才、市场、客户、产品、网络等来支撑自身的成长或是突破被并购国的限制或障碍。要考察并购对象是否符合自身的战略,是否能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是否能优化价值活动或价值链,是否有足够的增值空间等,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主要考虑收购对象是否对集团的发展战略形成优势互补。

(三)并购地区可采取梯次扩展战略

当前,银行国际化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更加陌生、复杂,经营成本和风险也更大,必须在并购地区的选择上有所侧重:一是以已并购的地方为并购试点基地,掌握并购技能,提升整合能力。同时,利用这些基地尽快培养跨国经营的国际化并购经营管理人才;二是在新建基础上,积极关注和拓展政治相对稳定、同中国经贸关系密切、经济发展增长迅速、转轨过程已经基本完成、能够形成一定的规模和范围经济的如南美、南非、前独联体国家、俄罗斯、东欧、中东等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抓住其推行金融自由化的有利时机率先进入;三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以日本、韩国、东盟为并购区域重点,并购具有潜质的中小银行、专业银行等,逐步积累经验,建立局部优势;四是在全球著名的欧美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主要职能是收集同业及客户等相关信息,研究和分析并购目标整体情况,为在欧美成熟的金融市场上展开并购做好充分准备。

(四)研究和利用不同的并购形式组合

除独立设置机构进行布局外,中资银行应通过充分研究、论证和评价,灵活选择整体并购、投资控股并购、交叉持股、换股、股权有偿转让、现金并购、资产置换并购、二级市场并购等多种形式。上述形式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条件,根据自身情况选用。还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筹集并购资金。在并购时,可参照策略性参股、获取第一大股东地位、控股最后再全面收购的模式,在了解、消化和磨合的过程中逐步等待机会实现对并购银行的全面整合,这样也可避免出现消化不良或因方式不当而激起管理层、政府甚至民众的敌对情绪。此外,通过并购建立子行是打入国际金融市场的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这样可以直接利用被并购银行的市场影响力、信誉、客户基础、营销网络以及长期建立起来的完整的运作制度和人才体系,迅速打开地区市场,减少新设投资可能带来的经营失败风险,成长性更快。

(五)建立国际化的人才储备队伍

中资银行开展国际并购,最大的挑战其实是缺少国际并购方面的人才。应建立一支支撑和推动本行国际化的全职人才队伍,通过在全球招聘,尤其是从大学毕业生中招收具有多种文化背景、不同工作和岗位经验、不同专业和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有计划地在国内外各个岗位轮岗、培训等,锻炼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并使其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与国际化并购战略有机结合,真正打造一支具有国际视野、业务娴熟、了解银行核心价值观及银行发展战略的国际型、战略型、战术型、专家型、通才型人才,为国际化并购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应广开视野,广纳人才,通过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合理的薪酬机制等,延揽国际知名职业经理人。此外,应把投资银行人才队伍和商业银行队伍有机结合,使二者在并购中发挥协同和相互促进的作用。

(六)统一银行品牌并重塑新的企业文化

1.统一银行品牌。21世纪品牌已经成为银行的无形资产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中资几个大型银行在国际上已具有较高知名度,应采取一步到位的方式,在并购后直接取代原有品牌,打造自身的国际品牌。

2.重塑新的企业文化。并购后在顺利实现经营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的同时,还应最大限度实现文化协同效应。管理大师德鲁克曾指出:“与所有成功的多元化经营一样,要想通过并购来成功地开展多元化经营,需要一个共同的团结核心,必须有共同的文化或至少要有文化上的姻缘。”为此,在整合中,应保持开放的文化与开放的心态,彼此包容、良性沟通、有机结合,加强对被并购方内部经营、管理、高管以及文化的尊重、吸纳和包容,逐步建立起一种基于共同核心价值观和信念为一体的新的企业文化。

四、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经营的主要风险

持续一年多的国际金融危机还有继续恶化的可能,任何人都很难判断出经济跌势将见底还是继续,尽管现在国外资产价格低廉,但中资银行一定要抓准机会,不可操之过急。如自身没有很清晰的战略和能力,切不可贪图便宜而冒险并购。

商业银行实行跨国经营战略与不实行跨国经营战略之间有一定的风险差异,研究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银行跨国并购与经营主要有以下几项风险。

(一)商业银行跨国并购与经营的国家风险十分突出。由于涉足国外市场从事跨国信贷业务犹如体育比赛中置身于客场,因而商业银行在其跨国经营时将面临国内商业银行所不具备的国家风险冲击。同时由于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业务具有国际化,而且与东道国政治、经济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更由于对其监管中存在母国与东道国配合的问题,很容易造成监管真空,因此国家政治风险突出,是跨国并购与经营风险管理的重点。

(二)商业银行跨国并购与经营的汇率风险格外引人注目。商业银行跨国经营货币结构多元化,由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各国货币之间汇率波动导致国际资本大规模运动以及外汇市场上的频繁交易,使银行在持有或运用外汇资产的过程中蒙受意外损失或者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加大,对汇率风险的管理尤为引人注目,也是商业银行跨国经营风险管理的核心。

第3篇

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带来的更加广阔的市场环境和更加迅速的全球性资源的再分配,使得国际竞争的广度和深度空前扩展。一方面,面向全球的管理创新和国际化经营正日益成为企业提高效率和增加利润的普遍手段,大公司正掀起合并为更大的公司和向全球化发展的浪潮;另一方面,激烈的竞争抑制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各国为了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收益,纷纷实施更加自由化的公共政策。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发生的并购总数(包括跨国并购和国内并购)以平均每年42%的速度增长;而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外国直接投资中的70%以上是通过跨国并购完成的,跨国并购成为了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纵观近二十年来的全球跨国并购市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

(一)在经历了一轮低谷之后,跨国并购重新复苏

全球并购自2000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之后进入了一个调整期,跨国并购总额出现了显著下滑,2003年更是跌入谷底。在此之后,随着全球经济增长高峰的到来,跨国并购再次进入加速期。据数据供应商Dealogic提供的资料显示:2006年全球并购交易额首次超过2000年,达到3.9万亿美元。发达国家成为这次新浪潮的主导,并购目标位于欧洲的交易额达到1.53万亿美元,而美国的并购交易额总计1.44万亿美元,这两大发达地区的并购额就占到全球总额的76%。进入2007年,全球并购交易额继续创出新高,达到4.35万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0%。而据毕马威公司2007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新兴市场国家表现出色,新兴市场国家在发达国家的并购交易额与发达国家在新兴市场国家的并购交易额之比已经从四年前的1∶4提高到了1∶2。跨国并购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齐头并进,成就了跨国并购的新高峰。

(二)银行跨国并购在全球并购市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全球跨国并购的浪潮中,金融业的跨国并购尤其是银行的跨国并购扮演了重要角色。图1显示了1985—2006年间宣称的5748起跨国银行并购活动(至少并购一方是商业银行)。从并购数量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银行跨国并购数量稳步上升。虽然在2000年达到顶峰后出现了回落,但在2003年开始又重新进入上行通道。从银行跨国并购占比来看,虽然其总体的百分比并不是很高,但上升趋势十分明显。在20世纪90年代初,该百分比在15%左右徘徊;但自从90年代中期开始,该百分比迅速增长,在2006年更是达到了35%以上。十年间翻了一番,足显银行跨国并购的重要地位。

(三)发达国家仍是银行跨国并购市场的主导

尽管近十年来世界各地银行跨国并购数量基本上都较上一个十年翻了一番,特别是亚非澳等地区银行跨国并购占银行并购的总量均达到或超过50%,但欧美等发达地区仍是银行跨国并购的主导。如表1所示,1985—2006年间,亚非澳等地区发生的银行跨国并购共1270起,而同期欧美发生的银行跨国并购数达到4478起,几乎占全球银行跨国并购总量的78%,特别是近十年,该比例已高达80%。中国在这轮银行跨国并购浪潮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别是2007年以来中资银行对外扩张步伐明显加快。比如,继收购了印尼的HALIM银行后,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出资54.6亿美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中国民生银行3.2亿美元参股美国联合银行,并承诺将不断扩大持股比例;中国银行通过在香港的子公司整体收购了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作为参与国际金融租赁业务的平台;国家开发银行也成功入股巴克莱银行;招商银行整体收购了香港永隆银行。可以说,中资银行的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国际金融舞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毋庸置疑,跨国并购已经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银行主要的境外市场进入方式。并且,伴随着金融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银行跨国并购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和发展空间。但是,跨国并购始终伴随着较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成功率总体上还比较低。究其原因,跨国并购需要综合考虑和全面权衡母国和东道国各类因素的影响,而往往一些因素的忽略或低估,导致出现了“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为此,本文立足以往的研究文献,并以近二十年来全球发生的银行跨国并购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力图从众多的因素中找出影响银行跨国并购实施的主要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发生作用的,以为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成功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理论假设与指标选取

根据以往研究文献,我们可将影响银行跨国并购的宏观环境因素分成三个方面:宏观经济、产业结构和制度环境。这三个方面基本上构成了银行跨国并购实施的环境平台,并且能够很好地解释银行跨国并购发生的外部动因。

(一)宏观经济影响因素

经济环境的构成比较复杂,但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一体化程度和经济运行风险是学者关注的三个主要方面。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银行跨国并购的主要因素之一。经济发展的影响往往可以通过两个途径进行:首先是经济增长潜力;其次是经济规模。经济增长潜力反映了该国经济增长的后劲和经济活力,如果增长潜力巨大,则会给投资者带来乐观的预期,带动实体经济部门的进入,并在投资回报上给予满意的答复。其次是经济规模。经济规模大,意味着银行在该国的市场规模也会较大,因此银行将考虑对该国市场给予更大的投入。通常,经济规模巨大的国家往往是银行跨国并购的目标国,外资银行可以在这里获得规模巨大的企业客户和零售客户,从而获得业务和市场的扩张;但是经济规模巨大的国家也可以是银行跨国并购的来源国,因为这些国家往往也拥有许多规模巨大、实力超群的超级银行,这些银行通常制订了国际化战略,并具有跨国经营的实力和意愿。本文用两个指标描述经济的发展水平,一是GDP的年均增长率,用来衡量经济增长潜力;二是人均GDP,用来衡量经济规模。其中对于GDP的年均增长率,我们选用了1992—2002年近十年的真实GDP的平均增长率(GDP数据均以美元计价)。假设1:经济发展水平影响银行跨国并购的发生。经济发达的国家往往是银行跨国并购的发起地;而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往往是银行跨国并购的目标地。

2.经济一体化水平经济一体化也是影响银行跨国并购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上的频繁交往,使母国和东道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获得了增强,这种增强往往导致母国和东道国市场的同一化或者互补化,这意味着两国之间的贸易壁垒极大降低,经济依赖性日渐增强,企业大规模的国际化将在“客户追随”效应影响下,提升银行跨国并购的动力和盈利预期。为了表征并购双方所在国的经济一体化程度,本文分别选用各国FD(I对外直接投资)流入存量占世界FDI流入存量的比重和出口总量占GDP的比重这两个指标来进行表征。假设2:经济一体化程度影响银行跨国并购的发生。母国和东道国经济往来越频繁,银行跨国并购发生的频率越高。

3.经济运行风险如果一国发生战争、、经济危机等事件,将导致政局动荡、经济衰退,企业运营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会导致企业对经济增长的预期下降,对自身发展空间的估计趋于审慎和悲观,企业对资源的投入将极大降低,并出于风险规避的考虑,进行资产转移或资金外逃,从而进一步导致该国企业倒闭和经济衰退。除此之外,一些消极经济政策也会提高外资进入的成本和风险,比如目标国政策规定不鼓励对外经济交往,或者对外资银行进入方式、持股比例、业务范围、区位选择等进行了限制,或者经济政策缺乏一贯性,或者民族保护意识过强,也都会形成进入壁垒,阻碍银行间的并购。为表征这些综合性风险因素,本文选用UNCTAD(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对国家综合风险评级指数进行衡量。该指标介于0~100之间,数值越高,则表示国家综合风险越低;反之则国家综合风险越高。假设3:国家风险影响银行跨国并购的发生。一国政治经济越稳定,银行跨国并购发生越频繁;反之,银行跨国并购将很少发生。

(二)银行产业环境影响因素

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体经济部门的支持非常巨大。因此,银行的产业环境,包括银行的产业发达水平、产业结构和金融稳定程度,常常受到并购银行决策者的高度关注。

1.产业发达程度

由于发展起点与发展进程各不相同,各国金融产业的发展水平也必然存在差异。正是这个差异,决定了银行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战略。银行产业发达的国家,通常拥有规模相对较大的银行,而且银行服务相对比较完善,金融产品也比较丰富和先进;当然这也意味着银行业中巨人林立,国内的竞争比较激烈。在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下,国际化必然成为其中一些具有实力的银行的战略选择:一方面,国际化可以开拓新的市场以缓解因国内激烈的竞争而摊薄的收益;另一方面,国际化也具有信号效应,证明该银行实力雄厚,比较优势明显。为表征银行产业发展状况,本文将使用三个指标予以描述:银行资产占GDP的比重以及银行总体数量,这两个指标分别从资产份额和机构数量角度表征银行业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每10万人拥有银行的数量,用以表征银行密度,反映了该国银行服务提供的完善程度。假设4:银行产业发达程度影响银行跨国并购的发生。银行产业发达的国家往往是银行跨国并购的来源国。而且,银行产业竞争程度影响银行跨国并购的发生。银行产业竞争程度越高,银行越倾向于进行跨国并购。

2.产业结构

产业的集中度反映了银行业的竞争程度。产业集中度越高,说明国内银行业可能为几个巨型银行所垄断,银行的市场份额主要为这几个银行所瓜分;而如果产业集中度越低,则说明银行之间的市场份额差距不大,这往往意味着银行业的竞争比较激烈,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往往会通过境外扩张寻求新的市场。而外资银行的进入,给东道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如果外资银行比例较大,通常表明该国金融比较开放,经济比较发达,经营环境比较优越,制度比较完善,这往往会带动更多的外资银行进入;而如果外资银行比例较小,则说明该国对金融开放比较谨慎,但同时也意味着未来预期的发展空间较大,这往往对一些实力超群、国际化经验丰富的大银行吸引力较强。对于银行产业结构,本文用两个指标予以衡量:银行产业集中度和外资控股银行资产比重。其中银行产业集中度为该国最大的5家银行所占的总存款的比率,外资控股银行资产比重指外资股份占50%以上的银行的资产比重。假设5:银行产业结构影响银行跨国并购的发生。银行产业集中度越低、外资银行比例越高,银行跨国并购发生的频率越高。

3.金融稳定

银行业能否稳定经营,将影响社会经济能否健康运行。因此,保持金融稳定,是各国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稳定的金融环境,有助于本国银行稳步开展各项业务,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增强“走出去”的实力和意愿;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外资银行进入,进一步完善本国金融制度的建设,优化金融结构,促进金融深化,建立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相反,如果该国金融不稳定,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较大,则其国内银行资本结构也很可能处于不合理水平,境外扩张的意愿必将极大降低;而外资银行则会“用脚投票”,选择部分撤离或者完全撤离该国市场,这将进一步降低该国金融稳定程度。可见,金融稳定对一国的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非常重要。为了度量金融稳定状况,本文使用惠誉评级公司的银行系统指数(BSI)和宏观审慎指数(MPI)两个指标。银行系统指数是衡量银行系统内在风险,指标分为1~5共5个等级,1为高质量,5为低质量。宏观审慎指数强调潜在系统压力造成的脆弱性,这个压力往往发生在由于资产价格泡沫或货币升值造成的快速信贷增长时期之后,而这个时期能导致直接的危机。指标从1~3共分为3个等级,1为低脆弱性,3为高脆弱性。假设6:金融稳定状况影响银行跨国并购的发生。金融稳定国家的银行,往往是银行跨国并购行为的实施者;而金融不稳定的国家,银行跨国并购发生的频率较低。

(三)制度环境影响因素

任何经济实体要取得较高的经营效率和运行绩效,都需要一个完备的制度体系作保障和支撑。良好的商业环境和制度框架,能有效激发企业经营的潜能并提升经营绩效,促进企业的经营实力的增强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从而进一步促进银行机构的良性发展,保障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同时,随着近年来对金融危机和银行风险认识的不断深入,加强银行监管的重要性已成为国际上的共识,各国监管当局都在积极致力于建立更加合理完善的监管制度。不管是商业制度建设,还是银行监管制度完善,其目的都是在创造一种稳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和经济秩序,而这种秩序有利于人们之间以及经营主体之间的往来,有利于构建一个诚信为本、竞争有序、和谐统一的市场环境。制度健全的国家往往将对外资银行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而与此同时,在良好的制度下也容易形成公平的竞争平台,培养出具有国际化实力的大银行。对于制度环境,本文分成两个方面进行衡量:一是商业制度保障,使用法律结构和财产权的保障进行表征,该指标介于0~10间的数值,而且数值越高,表示商业制度越完善。二是银行行为的监管,我们使用两个指标:银行多元化经营限制指数和是否有显性存款保险制度。银行多元化经营限制指数在1~4之间变动,1说明限制最少,4说明限制最多,该指标表征了政府对银行业务多元化的限制程度。指标是否有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本文将其设定为虚拟变量,1表示该国有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0表示没有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假设7:制度健全程度影响银行跨国并购的发生。制度越健全、管制越少的国家,银行跨国并购发生的频率越高。

三、实证结果的解释

为验证上述假设,本文选择了Thomson数据库记载的从1980—2001年间发生的2300多起银行跨国并购为被解释变量样本,该样本涉及132个国家和地区,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完备性。同时本文选取了三大类共15个指标作为因变量进行模型甄选,(如表2所示)这些指标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实证采用方法为截面数据的OLS分析,本文先考察单类环境变量对并购双方的影响,然后综合考察三类环境变量对并购双方的共同影响。从实证结果来看,影响因素指标作用力显著,模型的解释力较强,并获得了许多富有启发意义的结论。由于银行跨国并购是个双向过程,既涉及母国的经济状况和母国银行的经营状况,又涉及东道国的经济发展以及银行产业的发达程度。为此,下面我们将银行跨国并购分为并购方和被并购方两个维度,分别考察经济环境因素、产业环境因素和制度环境因素对银行跨国并购参与方的影响程度。(一)并购方维度的实证结果及相关解释将经济环境变量、银行产业变量和制度变量分别与并购方数量进行多元回归,我们发现甄选的变量基本都比较显著,并通过了相关检验,而且R2都比较高,说明模型拟合程度较高,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如表3所示)。

1.经济环境变量

从实证结果来看,我们遴选的变量对跨国并购的并购方具有显著影响。GDP年均增长率与并购数量呈反向变化,这说明跨国并购实施方的经济增长率越低,则并购数量越多。这主要是由于银行跨国并购的主要实施国是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普遍经济总量较大、经济增长率均值较低,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相对比较平稳的时期。因此,该反向关系客观上反映了银行跨国并购是发达国家主导的事实。同样,人均GDP与并购数量呈正向变化,说明了人均收入越高,对应的跨国并购的数量越多。这也反映了高收入国家是银行跨国并购主导国的事实。从经济一体化对银行跨国并购的影响上来看,FDI和出口都对并购数量有显著影响。其中FDI与并购数量正向变化,说明FDI越大,并购数量越多,这说明并购方国家经济越开放,银行部门的国际化动机越强烈。出口占GDP的比重与并购数量呈反向变化,究其原因,从样本中我们看到,发达国家的出口占GDP的比重普遍较低,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比重较高,因此该反向关系也反映了银行跨国并购是发达国家主导的事实。从经济运营风险对银行跨国并购的影响来看,国家综合风险与并购数量正向变化。从前面我们对国家综合风险指标的定义可知,该指标越高,说明国家整体状况良好,风险越低。因此,该指标反映了一国整体风险评价对并购有显著影响,只有经济稳定、安居乐业、投资前景较高的国家,才能推动更多的跨国并购发生。结论1:经济环境对银行跨国并购具有显著影响,而且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规模越大、经济一体化程度越高、经济运营风险越小的国家,其银行对外并购越多。

2.银行产业变量

从实证结果看,银行产业状况与并购数量密切相关。其中,每10万人拥有的银行数量与并购数量呈反向变化,这说明银行密度越小,银行并购数量越多。而银行总数则与并购数量呈正向变化,说明银行数量越多,银行的对外并购越多。表面上看,这两个指标有些矛盾,但是从样本中我们看到,发达国家的银行密度普遍较低,而银行绝对数量又相对较大,这又再次佐证发达国家是银行跨国并购的主导国。银行产业结构对并购数量也有显著影响。银行产业集中度与并购数量呈反向变化,说明集中度越低,并购数量越多,而集中度越高,并购数量越少。发达国家的银行产业集中度普遍较低,因此,该指标的系数为负。金融风险对银行的跨国并购也有一定影响。我们知道,BSI表示银行的内在风险,而且该指标越小,说明银行风险越小。而从实证结果来看,BSI与并购数量呈反向变化,说明BSI越小,并购数量越多,这与我们的判断相一致。结论2:银行产业环境对银行的跨国并购具有显著影响,而且银行产业越发达、银行产业集中度越低、金融风险越小的国家,其银行对外并购越多。

3.制度变量

从实证结果来看,其中表征法律结构和财产权保障的指标和表征存款保险制度的指标都与并购数量呈正相关,说明对财产权的法律保障越完善,以及存款保险制度越健全,对外跨国数量越多。而表征银行多元化经营限制的指标与并购数量呈反向变化,说明对银行多元化经营的限制越少,并购数量越多。这些指标都反映了制度对银行经营行为监管和配套的完善程度,说明制度越完善,对银行经营的管制越少,则银行越有可能参与跨国并购。结论3:无论是商业制度还是银行管制制度都对银行跨国并购具有显著影响,而且商业制度越完善、对银行经营的管制越少的国家,其银行对外并购越多。

4.决定性综合因素

从实证结果来看,我们遴选的三类环境变量对跨国并购都具有显著影响,并且都分别验证了我们提出的理论假设。但是如果我们将三类环境变量放在一起综合考察对跨国并购的影响,发现之前具有显著影响的多数指标却由于未能通过检验而被剔除出去,这充分说明单方面考察宏观环境对跨国并购的影响,往往会夸大影响因素的作用力。经过筛选,只有五个指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分别是人均GDP、FDI规模、银行密度、银行产业集中度和银行多元化经营限制。而且人均GDP、FDI规模与并购数量呈正向关系,而银行密度、银行产业集中度和银行多元化经营限制与并购数量呈反向关系,这与前面的实证结果相一致。结论4:经济规模、FDI规模、银行密度、银行集中度和银行多元化经营限制等五项指标是影响银行跨国并购的并购方的决定性综合因素群。而且经济规模越大、经济一体化程度越高、银行密度越小、银行产业集中度越低、对银行经营的管制越少的国家,其银行对外并购越多。

(二)被并购方维度的实证结果及相关解释

1.经济环境变量

从实证结果来看(如表4),除人均GDP指标由于未能通过检验而被剔除出去外,GDP年均增长率、FDI、出口占GDP的比重以及国家综合风险等指标都显著影响跨国并购。而且GDP年均增长率和出口占GDP的比重这两个指标与跨国并购数量呈反向关系,这说明跨国并购目标国的经济增长率和出口占GDP的比重越低,则并购数量越多。与并购方的实证结论类似,该反向关系客观上也反映了银行跨国并购是发达国家主导的事实。FDI和国家综合风险这两个指标则与跨国并购数量呈正向关系,说明FDI流入量越大,国家综合风险越低,则跨国并购数量越多。结论5:经济环境对银行跨国并购的被并购方具有显著影响,而且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一体化程度越高、经济运营风险越小的国家,越有可能成为跨国并购中目标银行所在国。

2.银行产业变量

从实证结果看,我们遴选的表征银行产业环境指标都与被并购数量密切相关。与并购方的实证结论类似,每10万人拥有的银行数量、银行产业集中度和BSI与控股并购数量呈反向变化,说明银行密度和产业集中度越低,BSI越小,则银行被并购数量越多。而银行总数和外资控股银行的比例则与并购数量呈正向变化,说明银行数量越多,外资控股银行比例越高,则银行被并购数量越多。但是与并购方实证结论相比,表征金融脆弱性的指标MPI在这里十分显著,且与被并购数量呈正向变化,说明MPI越大,被并购数量越多。我们知道,MPI越大,说明金融系统的内在脆弱程度越大。从样本中可以看到,发展中国家的MPI指数普遍较高,而发展中国家也是跨国并购的主要发生地,特别是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外资银行进入力度不断加大,故该指标显著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兴市场国家日益开放的银行业对发达国家的吸引力。结论6:银行产业环境对银行跨国并购的被并购方具有显著影响,而且银行产业越发达、银行产业集中度越低、金融风险越小的国家,以及金融系统内在脆弱程度越大的国家,越有可能成为跨国并购中目标银行所在国。

3.制度变量

从实证结果来看,无论是商业制度还是银行制度都对银行跨国并购的并购方数量具有显著影响。其中表征法律结构和财产权保障的指标和表征存款保险制度的指标都与并购数量呈正相关,说明对财产权的法律保障越完善,以及存款保险制度越健全,并购数量越多。但是银行经营多元化限制指标并不显著,这说明对银行综合化经营的限制并不是影响银行跨国并购的主要因素。结论7:无论是商业制度还是银行管制制度都对银行跨国并购具有显著影响,而且商业制度比较完善、具有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越有可能成为跨国并购中目标银行所在国。

4.决定性综合因素

通过对三类环境变量进行整体回归,我们发现7个指标综合影响银行的跨国并购,分别是经济一体化程度、国家综合风险、银行密度、银行集中度、金融脆弱性、外资控股银行比例等指标;而经济增长和经济规模、商业保障制度和银行管制制度等指标均不显著。这说明经济发展程度和制度完善程度并不是影响银行跨国并购的决定性因素,跨国并购的目标银行的选择主要与经济一体化程度和银行产业的发展情况有关。结论8:经济一体化、国家风险、银行密度、银行产业集中度、金融脆弱性、银行市场结构等因素,是影响银行跨国并购中被并购方的决定性因素群。这些决定性因素反映了跨国并购中目标银行的选择主要考虑的是东道国经济一体化程度和银行产业的发展情况,而与东道国经济发展程度和制度完善程度无关。

四、总结和启示

第4篇

关键词:跨国并购;文化差异;文化融合

跨国并购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行之有效办法,也是世界各国企业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形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参与到跨国并购的浪潮中来,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跨国并购的整个过程中,无时无刻不面临着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冲突。在并购前,收购方企业要面临着被收购方国家的审核与质疑,要准备着打开“国家之门”的种种艰辛,这就是国家间文化冲突的一种表现。各个国家只会重视并购给国家带来的“积极影响”,不同社会制度与政治体制的差异就成为了跨国并购过程中必须跨过的一道坎。在完成一场“跨国婚姻”之后,文化的融合或者独立的选择又成为一条摆在企业面前的布满荆棘的险途。所以,做好企业并购中的文化融合,对于提高并购的成功率和增强并购的附加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1 跨国并购中的文化差异

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信仰和价值观是形成企业文化的重要基础,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独特的经营规范和经营风格等。企业文化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保持长时间不变。进行企业并购时,被并购企业不得不对本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反思,而在平时企业文化中很难表现出来的隐形部分在并购时面对新的文化的冲击也将凸显自己的个性。如果从企业文化和国家文化的关系来看,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具有鲜明的国家性和民族性特征。

所以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就会导致在跨国并购中出现文化冲突的问题。这种冲突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对事物看法的不一致,更可怕的是对言行的“理解错误”。举一例子,当时浙江吉利公司买下沃尔沃的可能性很大,但由沃尔沃公司1800位工程师组成的轿车工程师工会不想由中国人领导,希望继续由以前的领导层领导。原因就是他们认为只有欧洲人才更懂沃尔沃的企业文化,知道怎样经营好这个品牌。这就是文化差异冲突的典型。跨国并购之所以会出现文化冲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并购过程中强势的一方将自己的文化强加到对方文化之中,是一种粗暴的嫁接。但是企业是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信仰和价值观,这是很难轻易去改变的事情,在企业内部具有强大的基础。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跨国并购中出现的因为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是并购时不可避免的困难。

文化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有很多表现形式。以开会为例。联想集团COO罗瑞德表示,中美两国同时在一起开始的时候就显现出了文化的差异。中国人比较保守,喜欢倾听别人的意见,而美国人正相反,他们比较健谈,在会议上非常活跃,喜欢发言。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

2 跨国并购中的文化融合的管理

跨国并购的文化融合就是对并购后的企业文化进行必要的修改,从而在跨国公司中形成多元性的企业文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为文化差异带来的企业经营的麻烦,提高跨国公司的企业竞争力[2]。

实际上,融合一个双向的、互动的概念,并不是指一方独大和简单的代替或者是强势的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是双方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强大的企业文化。如果是单纯的复制必然会带来文化冲突的问题。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合与交流,两种文化慢慢就具有了默契。

跨国并购文化融合是保证跨国并购顺利进行和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减少因为文化间的差异给跨国并购带来的障碍和并购成功以后带来的文化冲突是跨国并购文化融合的重要目的。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跨国并购活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处理好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而跨国公司文化融合的重要内容是跨国并购文化冲突的管理。

可以将文化比喻成一颗树,有在土上面的部分,也有在土下面的部分,土下面的部分虽然看不见,但是并不意味着没有作用,相反的是土下面的部分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会直接影响上面的好与坏。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在文化融合管理方面的做法是全面保留沃尔沃的领导层,即保留他们原有的企业文化。因为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事实上中国企业和国外企业在文化上面有很大 的差别,这种差别在短期内是不能改变的。所以收购以后不能立即进行中国化的整合以避免不必要的文化冲突,吉利的这种做法应该是短期内最优的选择了。但是,杰克・韦尔奇说,每个公司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或许中国公司认为自己培养的管理者没有能力去经营像沃尔沃这样的国际性品,所以他们才继续让沃尔沃原来的管理团队管理。而这样做有很大的弊端,吉利将错过通过技术整合、两家公司财务融合所带来的收益,也将错过锻炼自己人才的机会。

3 跨国并购中的文化融合策略

文化的特性决定了文化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改变,但是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却是可以改变的。文化除了具有相对稳定性之外还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保留到今天的文化,没有一种是自我封闭的,自我封闭的文化是不可能保留下来的。所有的文化始终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向前进步着。事实上,企业间的并购也是文化融合的一部分,跨国并购的文化融合过程主要有:

①跨国并购前文化审慎调查阶段

在实施企业并购之前就应该着手研究企业文化融合的事情,这样可以趁早发现问题,在萌芽阶段解决掉,为今后其他方面的合作扫清障碍。如果在前期发现了二者间的企业文化存在难以融合的问题,或者困难很大,这时候就应该及时终止合作。前期文化审查必须做到全面,内容涵盖面应尽量宽广,具体应包括并购企业的文化,并购企业国家的文化等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保并购之后二者的企业文化可以融合,并且文化冲突可以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②成立公司的文化融合团队

跨国并购成功之后做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及时成立文化融合团队,团队的任务主要是研究两种文化之间的融合问题,避免文化冲突产生。使双方能够,共同促进公司的发展。行为的改变主要受到文化变化的影响。而让同时在两个企业中具有绝对威信的人担任融合团队的领导是行为改变的最有效的方式。

③选择合适的文化融合模式

在组织内部解决文差异的方式有四种:凌越、妥协、合成和隔离。凌越是指组织内一种民族或地域文化凌越于其他文化之上。妥协则是两种文化互相学习,借鉴,,最终达到融合。合成是指并购双方认识到组织内存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他们之间有共性也有不同点。合成要做的就是通过两种文化的相互学习和补充,最终形成一种新的企业文化。隔离就是保持并购和被并购双方企业各自文化的独立性。由于每次跨国并购所要面临的情况不同,并购企业的国家不同,文化自然也就不同,所以在跨国并购的过程中,要依据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融合模式,从而达到文化融合的及时性、有效性。

④举办跨文化培训

文化融合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培训。通过培训,在并购之前双方之间就可以对彼此的国家文化、企业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基于此可以使双方在并购之前就建立默契,从而为后续的工作铺平道路。培训通常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公司内部的员工培训,还有一种是公司将培训外包,外包对象主要是大学、科研机构、咨询公司等。

⑤构建共同的组织远景

跨国公司通过举办培训可以提高员工对文化的鉴别和适应能力,在充分了解共同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共同的组织远景,明确实现这一远景的计划和步骤,在公司内部之间运用各种形式手段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最终得到认可,这一点至关重要[3]。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最后的融合阶段没有做好而导致失败的并购案例有很多,其中并不缺乏著名的案例。双方之间因并没有采取手段使员工之间在合并之后没有顺利的进行沟通,缺少对彼此的理解,也没有及时对公司未来进行规划,缺少共同奋斗的目标。举一个后期文化融合做的非常成功的例子,还是联想。七年的时间,联想很好地做到了将自己的价值观与外来文化进行结合,形成了以“说到做到、尽心尽力”为核心的具有开放和包容特征的“新联想文化”,这就充分体现了组织远景的构建过程。

因为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问题是跨国并购中必须要面对的难题,是融合还是独立,相信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考虑和打算,但是不论怎样,这都是一个解决起来十分困难的事情。解决好文化差异,除了对彼此文化加强理解和尊重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在冲突尚未发生之前就采取措施,将冲突扼杀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顾卫平,薛求知.论跨国并购中的文化整合[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4).

第5篇

1.1 跨国并购的概念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在《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中的定义, 是指并购企业为了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被并购企业的所有资产或足以行使运营活动的股份收买下来,实现对被并购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实际的或完全的控制行为。跨国并购对于股权比例的要求是需获得东道国企业10%以上的股份。如果只获得1%以下的股份,则不是跨国并购而是证券投资了。

通常意义上的并购即兼并和收购,故跨国并购也分为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两个部分。跨国兼并是指一国企业对另一国企业的吸收合并,一般可以通过资产、经营和管理结合的方式,是优胜劣汰的结果;跨国收购是一国企业收购了另一国企业的资产或股权,来实现对被收购公司的实际控制权。

1.2跨国并购类型

关于跨国并购的分类国际上标准繁多,根据并购双方的行业相关性的标准分类是最常见的,具体即把跨国并购分为横向跨国并购、纵向跨国并购以及混合跨国并购。

(1)横向跨国并购。横向跨国并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一产业或同种产品相关部门的企业之间展开的并购活动。其目的通常是为了扩大企业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增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垄断或寡占实力。由于风险相对较小,所以横向并购对于并购双方整合并形成规模经济更为容易,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的涉及范围更广水平更高,从而产品的质量得到提升,同时也降低了成本。通过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将交易内部化,从而实现利润增长。

(2)纵向跨国并购。纵向跨国并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钟处于生产同一部门或相似产品但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之间的并购。同一生产部门会使得并购后企业的生产周期减短,运输、储存成本降低;原材料供应得到保障,缩短获取各种所需部件的时间,生产中的费用减少。并且由于并购双方对比较熟悉彼此的生产状况,并购后的整合比较简单。

(3)混合跨国并购。通常来说,两个以上国家的不同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和服务不存在关联性的并购即混合跨国并购。这种并购方式同跨国公司的全球发展战略和多元化经营战略密切联系在一起,能减少在企业单一行业的经营风险,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实力。

二、跨国并购绩效的界定

从概念上讲“绩效”,是指成绩和效果。企业跨国并购绩效是建立在并购绩效的基础上更深一步对并购两国产生的影响评价,具体是指跨国并购所期望实现的规模效应、范围效应、协同效应对企业的实际影响,直观的表现为生产成本下降与否、市场份额提高与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与否等方面。并购绩效是指企业的并购行为给企业带来的实际效用,这决定了如何评价企业并购成败与否。

(1)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

宏观层次强调社会绩效,即并购行为对并购双方国家经济、宏观经济政策、社会福利等所产生的正面及负面影响,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知识的转移流动及全球资源配置效应等。

微观层次是指对并购对双方企业并购前后价值的影响。就一个完整的并购活动而言,包括前并购即并购交易的实施和后并购即并购后的整合管理两部分,根据这两个组成部分公司绩效可以被分成三方面:交易绩效,整合绩效,经营绩效。

(2)财务和非财务两个角度:

财务绩效主要是指上市公司在并购前后经营的业绩与效率的变化,可以用直观的数字来并购后的企业双方经营状况如何,检验并购行为是否带来了企业整体价值的增加,是否改善了双方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财务指标主要通从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公司资产负债的管理能力等方面体现。

有一些考量因素无法从企业的财务报表中直接得到,但是对于企业整体并购绩效考量的重要性不容小觑,这些即非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内容广泛,包括以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等指标的经营发展能力;以生产效率、管理效率等为指标的管理能力;以员工满意度、员工培训能力等为的学习创造能力。

三、影响跨国并购绩效的主要因素

从本质上来说,一个企业的并购行为是自发自主的,其本质是一种对未来发展战略的自主选择。是一种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得以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符合价值最大化原则的正常市场交易行为。从该意义上不难看出,衡量一个企业并购目标是否实现,并购绩是否令人满意通常是要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分析的。政府行为、市场环境都是外部因素,企业资质、区位选择与企业家才能则是不可忽视的企业内部因素。下面,我们进行具体分析。

3.1政府行为

任何市场的行为都具有自发性,作为企业间竞争的行为,首先并购过程中的不正当竞争是无法避免的,总会有某一主体的利益受到损害。并购活动是正常的竞争行为,但也容易导致整个市场的控制,比如强强联合后的并购企业会对市场进行垄断或者寡头垄断,对于其他小企业的生存是具有毁灭性意义的。因而政府对于跨国并购的引导监督就变得不容忽视。这直接导致了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更复杂。政府除了行使一般的政府职能外,还作为所有者的目标与作为管理者的目标一定会存在偏差,这会对企业跨国并购的绩效产生极大影响。

3.2市场环境

市场环境对于并购绩效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点不管是从普通的并购还是跨国并购都是如此。市场吸引力,竞争密度,环境可预测性和资源的可行性等几方面因素均可纳入市场对国际并购绩效的影响。当然,东道国市场环境的是否稳定会直接影响跨国并购绩效大小。并购前的交易及并购后的整合是否能得到良好的外部支持,离不开东道国市场为并购企业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作为企业各种资源重新整合配置的过程,跨国并购后企业能否有效扩张的市场规模;原有的战略资源能否与目标企业对接形成有效的互补并顺利完成整合,从而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改善企业经营绩效;是否拥有国际化经营人才来主导跨国并购以及执行整合管理;这些受到市场环境状况的影响。

3.3企业资质

并购双方企业制度如何、公司规模及具体的发展阶段、等方面构成了一个企业的资质,具有并购经验的企业也往往能从其以前的并购经历中获益。由于股份公司的产权分散度、流动度较高,而相应的债务责任度则较低,所以这类企业是最容易发生并购的。企业规模的大小和发展阶段都要求企业拿出不同的并购以及整合的方案,更别提不同产权结构带来的巨大影响了。

3.4区位选择

一般来跨国并购企业无法左右东道国的区位优势,这些无法左右的区位优势主要包括东道国的自然资源、地理条件以及人口状况等要素禀赋,除了不能忽视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如政府干预、外汇管制、优惠政策、基础设施等之外。一个并购企业还应该学会如何正确有效处理应对政治冲突、经济制度阻碍及文化、语言不同将会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存在很大差异和不可控因素,决定在那里进行并购投资,对于投资地区并购切的选择都,对于最后的并购绩效都有直接的影响。企业在进行并购时,应当正视这些问题,并采取积极的措施。

3.5企业家行为

企业家行为是企业家在管理经营一个企业时应对各种类型的市场刺激作出的一些列反应和外在表现,这种战略性和冒险性的决策直接影响了一个企业并购绩效功能的能否发挥,特别是并购的经营绩效。在并购前期的立项调查中企业家必须谨慎选择好咨询顾问,决定是否并购等事宜。并购过程中企业家行为直接影响到并购后的整合工作能否有效展开,技术创新带来生产能力的提升,管理创新规范并购后公司行为,营销创新为公司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第6篇

目标收购公司、媒体和公众,在面对一个可能的“海外新东家”时,常会出现一种本能的抵触情绪。这种抵触心理经常会导致对买家的苛刻分析,以及对收购意图的猜忌。这给收购方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并且可能会因此而动摇投资者信心,使并购的价值基础处于不稳定状态

并购和竞争,是市场优化的基础,它扎根于商业活动的深层土壤中。

跨国并购败率高

对于并购行为中的买方来说,其多样化的资源会给跨国并购交易带来非常广泛的效益,但竞争也会更加复杂。竞标活动通常会产生大笔的额外开支,这使得投标方股东有时甚至无法收回投入的资本,更不要说从中盈利。一项对大公司跨国并购的研究(Warner, Templeman, and Horn 1995)表明,近40%的并购活动是以失败告终的,仅有13%获得了真正的成功。除此之外,外国公司在竞标时由于缺乏信息,往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在收购过程中,无视收购公司的利益而过度强调管理责任是一个普遍现象。

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如果参与者希望表现出众,成为13%真正增值的并购案例中的一个,就必须找出并剔除一切与改善商业行为无关的动机。在并购决策过程中清除与持久竞争优势无关的因素,是买方对其股东应负的责任。通过持续改善商业行为,公司才能生存发展、壮大增值。

如果一家公司可以通过并购另一家公司整合竞争优势,从而找到机会增加价值,那么,这种责任应落在能够看到和开发这种优势的股东身上。同样,如果一个面临竞争,想要有所改变的公司认为将其部分或全部资产出售给另外一家公司才是体现股东价值的最佳方式,但由于股东不希望出现这种局面,出面反对出售,那么,并购活动将陷入价格大战,企业最终走败局。

所有盈利性机构都有一个共同点:最终的决策取决于回报股东的价值。跨国并购的失败率之所以如此高,一个主要原因是部分并购活动对创造长期价值缺乏重视,“短视”行为非常普遍。并购的目的是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然而为什么近乎半数的并购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更不消说没有如期创造长期价值)呢?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在大部分跨国收购兼并案例中,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而这些其他因素,与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无关。因此,对股东们来说,在收购兼并的决策过程中,首要责任就是透析交易背后的各种决定性因素。

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

对竞争的不同理解决定了公司价值的增加或减损。比如,价格战就是一种减损公司价值的行为。当下竞争环境的现实是,当公司面临竞争威胁时,往往回归到减损公司价值的策略上来。缺乏创新支持和有效的资源整合配置,使得意图捍卫或巩固市场地位的公司动弹不得。

事实上,创新和有效的资源管理是使公司能在面临竞争威胁时采取增值回应的关键。收购与合并(M&A)是市场发展的基石,也是企业寻求出路的捷径,它可以增加市场创新能力并提高资源的流动性。

股东们对手中股权的价值敏感性非常高。然而,局外人在理解公司战略目标时,却往往不会从提升股东利益的角度出发。总之,如果你不是股东,就轻易不会关注战略的基本要素――增加股东回报。

通常,非股份持有人会把回馈社会等其他社会责任转移给盈利机构。现代社会,在全球范围内,跨国大公司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有影响力,因此,很容易理解人们为什么期望这些机构能给予社会更多的支持和回馈。

然而,非股份持有人忽略了很关键的一点:盈利机构只有在取得了竞争优势和取得了足够利润后,才有能力展现社会责任和推进公共关系战略。很少有在过度竞争市场中挣扎的小公司有实力和机会去推动社会责任。

跨国的M&A在展现社会责任方面,外国公司和国内公司愿望是相同的。目前看来,谈到社会影响,外国公司很可能比国内的竞争者有着更高的标准。通过并购活动展现社会责任,获取消费者的信任与支持,是跨国公司M&A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增加收购透明度

跨国并购除了获取所在国政府支持外,跨国公司还要获取业内专家和媒体的认同。中海油并购优尼科(American Unocal)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在其收购过程中,遭到了大部分海外媒体和专家的质疑和反对,最终失败。其经验不足表现在多方面:其一,没有足够重视海外机构的特殊性;其二,没有打造跨国并购所需的公众基础。中海油首席财务官杨华也曾表示,此次并购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失误,就在于没有很好、到位地向海外公众表达我们良好和积极的商业目标。

跨国并购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信息透明化。目标收购公司、媒体和公众,在面对一个可能的“海外新东家”时,常会出现一种本能的抵触情绪。这种抵触心理经常会导致对买家的苛刻分析,以及对收购意图的猜忌。这给收购方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并且可能会因此而动摇投资者信心,使并购的价值基础处于不稳定状态。

致力于国际并购战略的公司可能会发现,相对于本土竞标者,海外公司有很多天然的不利因素,总要面对“本土抵触情绪”的挑战。消除这个障碍的最好办法就是并购信息透明化。这种透明化包括交易内部透明化和信息对外透明化,两种透明化策略缺一不可。

对外透明化对买家的要求,简单来说就是阐明并购的意图,卖方企业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非常需要了解这一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需要对外披露非常具体的信息,诸如并购后的企业商业机密,等等;但是,竞标企业有责任告知公众并购后可以预见的图景。这种透明会大大帮助卖方企业释放负面压力。

内部透明化涉及因素包括买方机构的行政管理、金融状况、人力资源状况、法律法规以及所有制状况等,这些信息的透明化对于获得卖方的信任至关重要。缺乏透明度,是引起人们对买家大肆批评的导火索。信息传播稍有不周,就会导致潜在的负面情绪爆发。因此,诸如决策过程、监督制度、股东权益以及财务报告等这些信息缺一不可。任何对准备并购企业能力的怀疑,尤其是对其并购后运作能力的怀疑,都会随时终止买方的并购资格。

信息透明化会帮助买家获得多方的理解与尊重,从而使卖家更容易接受。卖方企业应反复明确员工、客户、合伙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并购后将获得更大的利益,因为社会总会对被并购后的企业抱有更大的期望值。

在大多数社会里,最具实力的公司正是那些能为社会良性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公司。跨国并购将使并购方逐渐融入到被并购方所处的社会中去,成为该国的企业公民(corporate citizenship)。企业公民将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

第7篇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海外并购;风险

一、宏观经济背景

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蔓延,全球主要经济体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又一次冲击。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以刺激经济,2009年下半年来,高失业率持续存在,但全球经济信心逐步恢复,金融市场利差指标恢复正常,消费者信心逐步回升,经济预期转向乐观,全球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

海外并购是指跨国性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标,通过购买另一个国家某个企业的股权从而控制该企业。2007年中国海外并购的规模最大,总额高达186.69亿美元。2009年以后,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对象集中在能源、矿业及公用事业三大行业。

二、海外并购动机

企业海外收购有诸多原因。本文主要分析我国企业发起海外并购的内部原因,主要分为:资源获取驱动、市场获取驱动、技术获取驱动三大类。

1、资源获取驱动。资源主要是指自然资源和能源,之前国内企业只能大量进口,购买资源时只能被动接受外国企业指定的价格和数量,使得能源消耗类产品成本居高不下,销售渠道也受阻。因此能源和资源领域已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领域,通过兼并收购国外企业的方式是最直接最有效率的,众多企业都采用该手段。如兖州煤业收购澳菲利克斯100%股权。

2、市场获取驱动。企业在国内销售缺乏动力的情况下,为了持续经营,不得不把眼光放到海外市场。但靠出口产成品无法达到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目的,众多企业选择了海外并购,不仅扩大企业规模,还可以在海外有稳定的销量。如联想集团于2011年六月宣布收购德国Medion AG,一家在个人电脑、多媒体产品、移动通信服务及消费电子领域领先的企业。在完成后,该协议将使联想在德国的市场份额扩大一倍,成为在这一欧洲最大个人电脑市场的第三大厂商。

3、技术获取驱动。获取技术的方式有自主研发和外部引进两种途径。自主研发过程漫长,投入高回报晚,风险大。在当前的条件下,直接引进国外成型的技术成为企业青睐的手段。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我国企业不仅获得了被收购方所拥有技术的使用权、部分或全部产权,也拥有了了解和参与被收购方技术研发的权利,掌握知识向中方转移的主动权。如吉利收购沃尔沃100%股权。国人对国产车认同程度偏低。而沃尔沃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在安全技术方面有独到的创造,号称世界上最安全的车辆。这100%的股权意味着沃尔沃的整个研发系统、生产系统、管理系统、销售及服务系统等所有软硬件都归吉利所有。显而易见,属于沃尔沃轿车的所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当然包括在内。

三、危机中的机遇

1、并购成本低廉。国际金融危机给各行业都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拥有大量专利技术但由于资金紧张而陷入困境的海外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经营,正亟待出售。受国际金融危机及世界经济严重衰退的影响,造成众多欧美企业市值萎缩、流动性困难,一些知名大公司的资产持续缩水,国内投资者有强烈的购买冲动。

2、国外门槛降低。过去,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计划多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企业的“国有”背景让海外企业家和政治家不能认同。不过,金融危机后欧美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都相对放松了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监管和审查,从而减少跨境并购的政治障碍和隐性成本。

3、国内政策支持。2009年以来,商务部为扩内需、稳外需,有效应对金融危机,采取措施鼓励和促进企业对外投资。

四、并购后的文化整合问题

贝恩管理咨询公司的调查研究发现,从全球范围内企业并购的失败案例看,80%左右直接或间接地源于企业并购之后的整合。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相比,在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并购之后,企业能否取得成功,一方面取决于并购之后能否得到被并购企业员工、管理层以及工会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能否得到被并购国消费者、媒体和政府的信任。首钢总公司、上汽工业集团、TCL、联想等,都因并购后的文化冲突而遭遇巨大损失。

1、工会的影响。美国的工会拥有较大的政治影响力,如果要求得不到满足,工会常常会采取罢工、抗议,甚至占领工厂等激烈手段迫使资方就范。沃尔沃工会一度表示反对此项收购,理由是公司没有公布关于资金运转和收购之后的管理层构成等信息。吉利在没有获得制造工人和工会组织的支持之前并购将无法进行。最终吉利决定保留原有公司部门和经销网络、执行原有工会协议、不解雇原有工人并仍将总部设在瑞典哥德堡,该决定作出后沃尔沃工会终于支持该项并购。而首钢接手秘铁后,工会组织与中方管理人的冲突就没有间断过。

2、整合中的企业管理。如果只是看重被并购企业的资源,或者只考虑降低成本、新业务转移和扩大市场份额为并购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考虑整合两个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这样势必导致并购失败。并购企业应当首先进行深入调查,了解被并购企业的企业文化,并试着适应和理解中西方的差异。对需要在被并购企业工作的外派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融入对方的文化氛围中。

五、结语

在国内市场饱和,国外市场占有率低的情况下,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是比较合适的选择。但在选择并购目标时不能只看中对方的资源、技术或者市场优势,还应当仔细考虑目标企业是否适合本企业,并购后双方是否能够较好融合,比如并购过程中可能触及的外国法律问题,文化冲突差异,工会的态度等等都是必须研究的问题。中国企业出境并购过程中需要充分调研标的企业所在地区的法律及政策,同时要考虑文化差异中隐藏的冲突与风险。同时,并购交易的完成仅仅是一个开始,要真正实现并购交易后“1+1>2”的效应才是并购交易成功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杨爽.对兖州煤业收购澳洲菲利克斯资源公司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

[2]肖文琪.跨国并购――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面临的机遇[J].金融经济.

[3]常怀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机遇与挑战[J].红旗文稿,2010.2.

第8篇

荷兰国际集团在成立之后的15年来一直积极收购,建立了一个遍及全球的银行和保险帝国。

ING集团从一开始就很明白,以荷兰国内的市场规模是无法支撑起业务的长远发展的。

“虽然自身发展是最安全最可靠的增长形式,但却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步伐不会太快;合资公司的模式虽可借用对方的渠道或产品而令成本降低,却成熟较慢。只有大的成功并购可令企业迅速成长,并足以改变市场格局。”ING集团的一位高层这样解释说。

选择在并购中成长的道路,这并不新鲜。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从来没有哪家公司像ING这样把并购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而它自己,就是多次并购的产物。

上个世纪90年代初,荷兰废止了银行与保险业的并购禁令,而荷兰最大的保险公司与荷兰最大银行的全面合并催生了ING,这也是全球范围内大型银行与大型保险公司的首次合并,从那时起,并购的基因就深埋在ING体内。仅1995年至2001年,ING已完成的并购涉及金额就超过300亿欧元。8项大型跨国并购活动,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保险领域大型并购案的成功令ING快速成为全球最大的多元化金融集团之一。

蚕食美国市场

1999年2月和2000年2月,ING集团收购了两家美国地方性保险公司――联合寿险与养老金公司和SegurosCommercial公司,尽管这两项交易的金额都没有超过6亿美元,但却开启了ING在美国市场的扩张势头。特别是前首席执行官柯奕思上台以后,它在美国的扩张速度明显加快。

2000年5月,ING集团以5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ReliaStar金融公司,ING在美国寿险业的排名从第25位一下子蹿升到第12位。

2000年夏,ING集团的胃口更是大增,看上了美国当时最大的健康险商――安泰保险公司。而此时的安泰保险正处在多事之秋,它的股票价格在3年内下跌了40%。为了应付股东施加的压力,安泰不得不寻求买家,而进入了荷兰国际集团的购物名单中。

此宗并购案一波三折。安泰保险公司一度认为ING集团的报价太低,而转向与其他交易对象谈判。对于ING来说,如果不能成功收购安泰保险,ING进入“美国前10大保险公司”的战略目标将被推迟,甚至会影响到它在欧洲谋求行业领导地位的梦想。

但是这都没能难倒当时ING集团的掌门人柯奕思,柯奕思一贯执著于自己的目标,从不缺乏坚毅的品格。他在认真审查了自己的收购目标后,再次提出了81亿美元的收购报价,但此时的他和ING集团已经无意全盘收购安泰保险公司了,他只想收购他需要的部分业务。

最终,柯奕思以50亿美元现金并承担27亿美元债务的条件收购了安泰旗下金融服务和国际业务子公司的两大部门,其中包括安泰的亚洲及拉丁美洲业务。从而使ING在美国境内的资产总金额高达176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国际集团(AIG)的第二大寿险巨头,从而奠定其在北美保险市场的地位,一战定乾坤。

此后,ING集团继续推进其“并购驱动”战略。柯奕思说,在美国,安泰保险公司不仅是一个值得收购的企业,林肯国民公司也是收购目标,他甚至考虑在美国收购一家银行。

一个ING

2004年4月28日,ING宣布,由陶曼特接替柯奕思,担任集团执行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一职。内部组织架构调整刚刚过了6个月,ING集团就宣布其加拿大分公司获得德国安联集团在加拿大的财产险业务。

ING加拿大分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克劳德・杜绍尔特表示,收购安联加拿大将有助于ING全面扩大在加拿大的财产保险业务。

而这还只是ING在全球展开收购业务的一个缩影。目前,ING集团在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为超过6000万的客户提供保险、银行和资产管理服务。

ING集团在并购之后立即面临整合工作,特别是对收购频繁的ING来说,旗下40多家子公司有很多都在以原有的名称经营,这使得ING在开展业务的50多个国家中常常以不同的脸孔出现。

事实上从柯奕思时代开始,ING就有意将全球范围的子公司向统一的“ING(荷兰国际集团)”过渡。ING采取了两种策略:对于并入荷兰国际集团之前就已经有知名度的子公司的品牌,集团只是在原有名称前面加上I N G字样;对于那些没有建立起自身知名度的子公司,集团则统一进行整合,例如澳大利亚原来的MercantileMutual公司现在就已经更名为ING澳大利亚公司。

另一种扩张

荷兰国际集团在成立之后的15年来一直积极收购,建立了一个遍及全球的银行和保险帝国。在欧洲,荷兰国际集团通过其网上银行部门――INGDirect来确保其触角遍及每个角落。即使如此,ING首席执行官陶曼特仍然坚持认为,网络银行是欧洲银行向外扩张的最佳途径。

2000年3月,荷兰国际集团曾宣布在三年内向网上银行业务增资20亿美元的计划,其中8亿美元将主要用于网上银行业务的并购扩张。

陶曼特认为,网络银行是未来十年欧洲公司能藉之与美国大银行竞争的利器。他以一个问题概括了欧洲众多金融服务集团普遍面临的最大挑战:“未来十年,我们作为一家欧洲大公司,能拿什么和美国大银行竞争呢?”

ING给出的答案是网络银行。自2000年(当年也正逢互联网泡沫破灭)以来,ING集团就一直在英国、德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尚未建立分支机构的成熟银行市场中积极推广消费者网络银行INGDirect。“这使得我们的客户数量、管理的资产总额以及利润快速增长。”陶曼特表示,ING“无须通过并购,就成了一家泛欧银行”。

而在以寿险为主的美国市场,ING同样开始借助网络的无形力量。自2000年以来,INGDirect已赢得了约200万美国客户,目前存款总额达到了263亿美元。INGDirect对集团整体业绩的贡献很小,但业务增长速度非常快。

高成长来自高自量的风险管理

B:从1991年,荷兰第一大保险公司合并荷兰第三大银行,组成ING集团以来,你们就持续透过购并策略,在全球市场快速成长。在这过程中,ING如何处理集团内部的文化差异,甚至是冲突?

T:首先,我真的不认为有所谓的文化“冲突”,应该说是文化的多样性。ING在全球50个国家设有据点,公司内部拥有多样性的文化,这是很好的事。

我相信,文化多样性是公司很棒的资产,从长期来看,ING会在全球各地市场发展,培育与保护不同的文化背景,可以激发不同的想法与创意,有助于促进公司在不同市场的管理与成功。

但是公司应该在几个面向建构一致性的专业文化,譬如企业治理的方式,当公司运作时,如何保持透明、简化,以便在面对目标时,能够以同样的方式来进行;又譬如检视与追求绩效的方式,这也需要靠专业文化,来确保员工受到相同的训练,而不必担心他们来自哪个国家或地区。

专业文化的指标,应该是放诸四海皆准。所以,重点是,以专业文化为标竿,并辅以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特性。

B:ING做为一家大型且经营作风讲究保守稳健的企业,如何一方面能做好高标准的风险管理,另一方面又要维持强健的成长动能?对许多企业来说,这是两难。

T:没有所谓两难。如果你想要追求长期、稳定的成长,你就必须做好妥善的风险管理。譬如经营一家银行,会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营运风险、成本风险、汇率风险等等,一般来说,如果你没做好风险管理,从长期来看,经营绩效若不是偏低,就是起起伏伏。

当经营意外状况频传,你必须花费心思与成本在处理意外,就没有能力持续推动成长。因此从长期来看,你能把风险管理得更好,才可能成长更快。

B:所以追求成长应该先回避风险?

T:不是,追求成长,不是说你不要风险,反而是你应该正面承担,进而管理风险,并且以高度专注的态度来处理。

所以, 先承担风险, 接著分散风险,并对风险给予合适的对价,如此一来,承担风险就不是问题。价格是很重要的,真正危险的状况是,你虽然集中心力在风险上,却给了错误的对价,结果让自己陷入麻烦。所以,管理风险的真谛是,你要敢于承担风险,管理它,接着给风险一个适当的价格,这才是一个正向的循环。

B:这是很好的启发,不过即使能将风险管理好,一个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集团,要在保险、银行、资产管理三大领域都做好,也几乎像是不可能的任务,譬如花旗集团就没能成功,ING如何能做到三者兼顾?

T:我想,我们能让各种复杂的业务都得到妥善的管理,重点在于我们让各种业务流程、组织、投资项目都趋向单纯化。正因如此,我们自2004年以来,处分了非核心资产。同时,我们也提高营运透明度,让各业务部门独立运作,以避免利益冲突的问题发生。

第9篇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跨国并购;中国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6—0038—02

一、后危机时代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与特点

(一)现状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的剧烈波动给跨国并购造成了很大影响,2008年全球跨国并购从2007年1.65万亿美元的高点降为1.2万亿美元,下降了27%,而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仍然活跃,中国铝业集团和美国铝业公司合作、中石化集团收购加拿大石油开采公司、中国五矿集团收购澳大利亚0z公司主要资产、中石油完成对新加坡石油公司的股份收购、中石化收购Addax石油公司、苏宁电器注资控股日本老字号电器连锁企业Laox公司、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股权和相关资产。2008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923.95亿美元,海外并购金额368.61亿美元。201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1117.2亿美元,海外并购金额65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二)特点分析

从产业分布来看,我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主要集中在汽车制造业、微机制造业、家电制造业、电信业和能源开采业五大行业,第二产业投资最多,第三产业投资还较少;从全球区域分布来看,投资主要集中在欧、美、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从投资战略来看,后危机时代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以横向并购为主;从并购动机来看,主要是资源获取导向、市场获取导向和技术获取导向;从并购主体来看,国有企业是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主体,占85.10%。

二、我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的机遇与风险分析

(一)机遇分析

1.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机遇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美国众多企业陷入资金困境,为缓解资金压力,不得不降低对外国企业的投资门槛,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有利契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各类资产价格与资源价格均出现大幅下跌,从而使我国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海外并购。

2.我国经济的快速复苏且政府大力支持跨国并购

2009年,我国宏观经济逐渐步入复苏轨道,第一季度经济增长6.1%,第二季度为7.9%,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排名首位。我国经济的快速复苏为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政府出台多项鼓励措施支持企业进行海外并购。

3.人民币汇率稳步升值

国际金融危机后,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人民币购买力的增强降低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成本,促使企业纷纷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投资。我国不断健全的金融体系和充足的流动性也为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提供了巨大支持。

(二)风险分析

1.政治风险、工会风险和法律风险

近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日益活跃,但过程并不顺利。在进行海外并购时,一些国家总是曲解我国企业的战略发展意图,过分夸大所谓的政治风险。另外,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往往忽视工会的作用,缺乏与当地工会的有效沟通合作,从而带来巨大损失。在企业跨国并购中,法律风险也是需谨慎对待的重要因素,目前世界上已经有60%的国家拥有反托拉斯法及相关管理机构,我国企业常常需要花费高额的法律咨询费用,增加了跨国并购成本。

2.定价风险

一方面,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尤其对缺乏信息披露机制的非上市公司的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难以研判。另一方面,我国目前采取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是净资产法,与国际通行的净现金流量法存在一定差异,并购时存在一定定价风险。

3.金融服务滞后

目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所需的融资服务相对滞后,融资渠道比较单一,资金来源主要以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为主,支付方式仍以现金支付为主,而对定向发股、换股合并、股票支付等跨国并购方式则运用甚少,且尚无专业性的跨国并购咨询服务机构,成为影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短板。

4.企业资金和人才匮乏

企业进行跨国并购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还需要有通晓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商法,熟悉跨国并购程序和国际惯例的专业人才与管理人才。而事实上,我国企业大多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并购经验和管理经验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相比也存在着较大差距。

5.跨文化整合风险

企业并购后存在着包括战略整合、资产整合、技术整合以及文化整合在内的多种问题,其中尤以企业内部跨文化整合问题最为突出。同样,东西方语言及文化差异因素也会放大这一问题。

三、后危机时代我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

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政府应根据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需要,不断出台新的投资促进政策,并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健全国际证券投资法律体系。面向所有经贸合作伙伴,加强投资保护,避免双重征税,为我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提供宽松的市场环境。

2.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政府应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帮助企业拓展海外融资渠道,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二)企业层面

1.制定切实可行的并购战略

企业跨国并购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并购规划的制定、财务状况的评估、具体谈判技巧的运用与并购后期的各种整合,任何一个步骤的疏漏都会导致并购失败。制定科学可行的并购战略是跨国并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企业在面临机遇应冷静对待、避免盲目与非理性的跨国并购。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详细的并购规划,并购前对目标企业的经营情况、企业文化以及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法律政策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

第10篇

企业跨国并购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行为,是实现企业国际扩张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是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的手段,企业跨国并购有着深刻的经济动机和驱动力。对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成因进行分析,针对财务风险的成因提出防范措施,力争使并购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目前为止,国内外都已对企业跨国并购的财务风险有了很多解释。由于并购需要大量资金,因此容易造成融资及资本结构改变所引起的财务危机,甚至有可能导致破产。与此同时会导致股东权益不再稳定,波动性增大,也易造成财务风险。而且大多数公司会采取举债的方式融资来实现并购目的,但通常这样易造成公司丧失偿债能力。杰弗里. C. 胡克认为并购的财务风险是由于通过借债为收购融资而制约了经营融资,并造成偿债能力不足的可能性。风险大小由用于交易融资的负债数额和将要由购买企业承担的目标企业的债务数额等因素决定。叶娜在“跨国并购财务风险分析”中对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给予了界定,即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筹资决策带来的风险。于桂琴在“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财务风险及防范”中提出一项完整的并购活动通常包括的风险。文明在“跨国并购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中提出并购财务风险的主要成因,而李建超、申宝建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中针对这些风险提出了有效的防范措施。然而这些研究都有些偏重理论,与实际结合有差距。在实际工作中,还会存在诸多的意外和不确定性,应根据当时所处的具体环境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通过上述研究,可以界定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是由于企业并购而涉及的各项活动引起的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本文从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的各项成因分析出发,通过财务风险的识别及其相关指标判断,提出适用于防范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的对策,并以相应实例论证分析。

一、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并购前的战略决策风险 跨国并购既是一种对外的直接投资行为, 也是对内的公司战略行为。虽然企业并购是实现公司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仍需谨慎对待,选择好时机,不应盲目并购,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跨国并购都对企业的发展有利,企业跨国并购会面临许多风险。如果决策者对自身企业没有一个全局的战略性规划,对自身的优劣势没有正确的认识,对国际市场环境也不熟悉,而只是由于盲目跟风或决策者的一时兴起萌生跨国并购的想法,那是非常不应该的,跨国并购存在大量风险,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切不可草率行之。

(二)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 一旦确定了目标企业,并购双方接下来就要讨论收购价格的问题了,这无疑是大家最关注的环节,该价格的确定会作为成交底价,这是企业并购的基础。因此对目标企业的准确估价尤为重要。目标企业的估价往往取决于并购方对该企业未来现金流入情况和持有的时间长短作为重要依据,但通常并购方都不能够十分准确地预计出这些数据,因此也就没有确切的公允价值,这就产生了并购公司的估价风险。除此之外,并购双方在市场中地位、双方对资产收益的预期、对未来经营环境的预期等等都会成为影响成交价格的因素。而且跨国并购的目标企业都远在异国,导致调查、了解十分不方便,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会产生较大的误差风险,这大大增加了准确评估并购企业的难度, 加大国内企业对外并购的风险。

(三)融资风险 企业跨国并购往往需要大量资金, 所以并购决策常会对企业资金规模和资金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并购的融资风险主要指企业能否及时足额地筹集到并购资金以及筹集的资金对并购后企业的影响。实践中, 并购动机以及目标企业并购前资本结构的不同, 还会造成并购所需的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自有资金与债务资金投入比率的种种差距。一般而言,企业融资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的资金结构、企业负债经营过度, 财务筹资风险恶化。

(四)支付风险 并购方收购目标企业的支付方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流动性变化、控制权变化、收益的稀释、资本结构状况, 融资成本的差异等等。并购支付方式单一会给企业并购带来财务风险。目前, 企业并购主要支付方式是现金支付、股票支付。

现金支付是指并购方以现金作为合并对价收购目标企业。优点是不会造成股东权益结构的变化,方便快捷。缺点是并购往往需要大量资金,企业一下子支付出巨额现金,极易导致内部运营资金紧张,现金流量短缺,现金流压力过大,可能最终会使并购失败。

股票支付是指并购方以本公司的股票替换目标公司的股票,即以股换股。优点是并购方无需支付任何现金就可实现收购目标企业。缺点是会造成股东权益结构改变,稀释原有股东的所有权和每股收益,过程较慢,手续繁琐,而且收购活动容易引来投机者的套利, 可能会使并购双方均遭受损失。

(五)杠杆收购的偿债风险 杠杆收购是指并购方以目标企业的资产作抵押, 向银行借入并购所需资金, 待并购成功后再发行债券偿还贷款的收购方式。并购方是用目标企业的未来收益偿还债券本息, 也就是说,杠杆收购中并购方只需投入很少的自有资金便可顺利收购目标企业。杠杆收购旨在通过举借债务解决收购中的资金问题, 并期望在并购后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并购企业的自有资金只占所需总金额的10%, 投资银行的过渡性贷款和向投资者发行的高息垃圾债券, 占收购金额的90%, 其中过渡性贷款又存在三分之二以上。因此, 杠杆收购的偿债风险, 主要取决于合并后的目标企业是否有稳定足额的现金净流量。

(六)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 跨国并购是到他国进行企业的局部或全部并购, 因此会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货币的利率和汇率的转换问题, 这就会给企业带来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当国际资本市场利率发生波动时,目标公司的股票、债券的价值也就发生波动;当目标公司的价值以所在国货币标价且该币种利率呈现下降的趋势时,其市价就会上升,转而使得并购方遭受更多资金支付的利率风险损失。同时,浮动汇率常常给跨国经营增加额外成本,两国货币的相对强弱也将影响被并购方支付的有效价格与融资成本,以及被兼并企业的生产成本以及母公司的利润。

二、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识别与指标设定

(一)财务风险识别 财务风险识别是指在企业跨国并购的财务风险发生之前,运用各种方法挖掘出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的潜在成因,并有计划地妥善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方法。常见的财务风险识别方法主要有专家意见法、指标分析法、报表分析法、德尔菲法、A记分法、模型分析法等等。考虑到各种方法的利弊,本文采用指标分析结合专家意见的综合方法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财务风险进行识别。

企业可以采用匿名反馈的方法,分别对所要函询的专家进行问题的征集。企业先将问题发给各专家,得到答复后将他们的数据、资料、结论汇总归集、整理分类,然后归纳出一份小范围的新提案,再向各专家咨询,直至结论稳定即可。因为全过程均是匿名状态下完成的,所以不必担心人为因素的影响。具体流程为:拟定财务风险因素调查表、组织专家小组填写调查表、归集整理专家意见、匿名反馈。

(二)财务风险指标设定 对于我国企业而言,跨国并购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负债压力的增加、上市企业控制股权的稀释、业绩水平的波动、投资机会的丧失和现金存量的短缺。因此,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相应地选取下面五个财务指标:

(1)财务杠杆系数(DFL)。DFL是企业权益资本收益(EPS)变动相对息税前利润(EBIT)变动率的倍数,即DFL=EPS/EBIT。财务杠杆除了可以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融资提供资金外,还会给制造业企业带来一定的收益,因此财务杠杆在我国制造业企业跨国并购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财务杠杆过高就会给企业引起财务风险。所以我国制造业企业必须要在收益和风险之间进行权衡,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平衡点。

(2)股权稀释率(RLE)。RLE反映企业原始股东所控制的具有表决权的股票数量占总的具有表决权的股票数量的比率,RLE= (Q0+Qi)/(Q0+Qi+Q2 ),其中Q0指并购前企业的原始股东所持有的具有表决权的股票数量,Qi指并购时企业的原始股东所增持的新发行的具有表决权的股票数量,Q2指并购时企业的新股东所持有新发行的具有表决权的股票数量。当我国制造业企业在跨国并购前后的RLE发生激烈变化,说明并购行为将给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原始投资者带来巨大的股权稀释的风险。如果发行新股后的RIE小于50%,说明股权稀释的财务风险较高;反之,说明股权稀释的财务风险较低。

(3)每股收益(EPS)。通过衡量我国制造业企业跨国并购前后每股收益的预期变化,可以反映企业的业绩水平波动。当然,这个指标主要是针对上市公司而言的。EPS=(EBIT-I) (1-T) /Q,其中EBIT指息税前利润,I是利息支出,T是加权平均税率,Q是发行在外的股票数量,并购前后Q一般会发生变化。我国制造业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当并购之后的EPS大于并购前的EPS时,说明企业并购决策行为是合理的,反之,则是不合理的。

(4)企业并购成本收益率(RCR)。RCR=C/R, C是并购的预期成本,包括直接的购买支出、增加利息、发行费用及佣金、管制成本和汇率变动产生的成本,以及各种机会损失(如留存收益消耗的机会成本和丧失好的投资机会的损失);R是并购的预期收益,包括成本节约、分散风险、较早地利用生产能力、取得无形资产和实现协同效应,以及免税优惠等预期收益。当RCR小于1时,说明预期收益大于预计成本则并购行为是合理的反之依然。

(5)现金流动资产率(RCCA)与现金总资产率(RCA)。RCCA与RCA是现金存量水平的常用衡量指标,RCCA=C/CA, RCA=C/A,其中C是企业广义现金存量,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短期投资等,CA是企业的流动资产总量,A是企业的资产总量。我国制造业企业通过比较跨国并购前后企业预计的现金流动资产率和现金总资产率,看现金存量水平是否最佳及安全。跨国并购后的RCCA和RCA越低,说明我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的现金短缺的财务风险越高,反之越低。

三、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确定跨国发展战略,作出科学跨国并购决策 并购时,并购方应根据自身企业的经营项目和发展状况决定是否进行跨国并购,不应盲目跟风,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整体战略选择合适的并购对象,目标公司应对并购方起着导向、互补等优势作用,其目的是目标企业能够帮助并购方拓宽海外投资之路。当找到合适的目标企业之后,并购方应与目标企业妥善沟通,加强双方配合,使并购能顺利完成。

(二)对目标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采用恰当并购估价方法,降低价值评估风险 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的根本原因是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由于并购方掌握不到第一手的准确信息,因此就不能对目标企业进行全面、透彻的了解,也就无法准确评估出目标企业的价值,给出最佳的支付价格。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并购方通常会聘请专业的中介机构,如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来协助确定目标企业的收购价格。同时,为确保评估的准确性,还应查阅、分析目标企业最近各期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便对目标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入做出合理的预测。

另外,采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 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并购价格。企业价值的估价方法可以依据是否考虑时间价值分为两类:贴现式价值评估法和非贴现式价值评估法。前者考虑时间价值,而后者则不考虑。在实际中,现金流量贴现法更能体现目标企业的整体价值, 因此被广泛应用。

(三)拓宽融资渠道, 降低融资风险 一是发展股票融资, 充分利用可转换债券, 借鉴杠杆收购融资。二是提高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开拓并购融资新渠道。包括商业银行发放并购贷款,设立企业并购基金,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根据实际情况, 在政策上允许各种资金进人并购融资领域。三是多方面构建融资外部环境。包括发展资本市场, 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积极培育投资银行业务。

(四)选择恰当的支付方式, 有效整合债务结构与现金流量 并购方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如: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企业资金的流动性、每股收益的稀释情况、股权结构等诸多因素决定一种恰当的支付并购对价的方式。企业应对并购支付方式进行结构设计, 将支付方式安排成现金、债务与股权方式的各种混合组合, 以满足收购双方需要来取长补短。如果并购方当前运营良好,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则可以选择现金支付的方式收购目标公司;相反,如果并购方目前没有充足的流动资金,而且股票价格被高估, 则可采取换股方式进行并购。

(五)增强目标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稳定性 采用杠杆收购的特征是用目标企业的未来经济流入偿还并购方之前为筹集收购款发放的债券,因此降低杠杆收购偿债风险的最根本条件就是保证目标企业未来稳定的现金流入,以确保按期足额地偿还负债。为防范这种财务风险,首先,并购方需选择理想的收购对象。通常目标企业要有较小的经营风险,稳定的市场,较好的发展前景,才能确保未来稳定的现金流入。其次,并购方和目标企业都不应有过多的长期负债, 这样才能保证预期较稳定的现金流量能够支付经常性的利息支出。最后, 并购方应在日常经营中提取一定的现金备用,将其作为在负债高峰期时偿还负债的准备金, 避免企业内部资不抵债,导致杠杆收购失败。

(六)利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具体包括:

一是签订远期外汇买卖合同。中国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前与外汇银行签订购买或出售外汇的远期合同, 以在未来的某个时间以现已确定的汇率买卖两种货币。

二是套期保值。中国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前, 同时买进或卖出合同外币, 使实物交易与资本交易的期限、币种、金额相同。

三是外汇期权。包括买入看涨外汇期权和买入看跌期权。买入一份看涨期权, 在跨国并购时若外币价格上升时选择执行期权, 所获利正好与受损失抵消, 起到了保值作用, 如果外币价格下降, 则不执行期权, 现款的获利能弥补权利金的损失。买入看跌期权的作用与买入看涨外汇期权的作用类似。

根据以上分析,下面进行实例分析:

TCL集团分别于2003年11月4日和2004年10月9日并购了法国的汤姆逊和阿尔卡特,成为了轰动一时的焦点。经过如此一系列的跨国并购,TCL打入了国际市场,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彩电生产厂商和第七大手机生产厂商。但在这风光的背后却酝酿着巨大的财务危机,也为之后的经营埋下了隐患。

TCL集团先是采用换股的方式收购了汤姆逊,在之后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又支付了5.5亿元人民币现金作为对价合并了阿尔卡特。如此接连的巨额负担带给TCL很大的经济压力,而且由于这两家公司之前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所以TCL还要从每年的利润中拨出相当大的比重为它们偿还债务,这无疑又是雪上加霜。收购汤姆逊和阿尔卡特也是TCL战略上的失误,TCL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东生高估了国外彩电和手机业的市场,导致公司连年亏损,现金流量短缺。而且他过于重视海外技术,导致疏于本国的自行开发研究,使TCL的产品逐渐落后于同类商品。发达的资本市场提供了TCL大量的融资来源,但其业务多,资金分散,使之作用于每项业务都不好,因此,紧张的现金流严重阻碍了TCL集团业务的发展。为了加大市场竞争力,TCL出现了许多赊销现象;为了规避原材料涨价,TCL花费大量现金储备材料;为了扩大海外业务,TCL的回收资金周期变长……这些一系列的行为最终导致TCL集团严重亏损,股价下跌,跨国并购的财务风险给其带来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因此,为防止上述悲剧的发生,企业内部在跨国并购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在财务风险方面认真执行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的六条基本防范措施,把对企业发展不利的因素降至最低。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并购风行世界的形势下,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之路仍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令人欣喜的是它们都已开始有逐步进军国际的趋势。跨国并购是实现国际化的必然需求,也是一条捷径,因此国内企业应多汲取海内外跨国并购的经验教训,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本文从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的概况,财务风险分析,以及对其的防范措施做了一系列的深入的阐释说明,旨在增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成功率,为我国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文明:《跨国并购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社科纵横》2008年第5期。

第11篇

【关键词】跨国并购风险规避

1跨国并购的概念

并购是兼并和收购的简称。兼并通常指一家企业以现金、证券或其他形式购买取得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他企业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并取得对这些企业决策控制权的经济行为。收购是指企业用现金、债券或股票购买另一家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或股权,以获得该企业的控制权。跨国并购则是指该权利主体双方不在同一国的情形。广义地说,有跨国公司参与的并购活动就应该理解为跨国并购。

2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分析

2.1决策风险。在从事跨国并购时,我国一些企业往往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作指导,对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认识不准确,致使并购的风险增加。跨国并购是一种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也是公司发展的战略行为。如果高层决策人对本公司整个发展战略没有一个清晰的框架结构和清醒的认识,跨国并购不是处于战略需要,而是由于偶然的因素而突然对目标企业产生兴趣,或是出于有机会就抓住的机会主义心理;或出于盲目跟风,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卷入并购浪潮,所有这些都很容易出现决策上的巨大风险。

2.2经营风险。长期以来,中国在全球经济生活中地位有限,中国企业及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不高。许多海外消费者甚至将中国企业一律视为低廉价产品供应商。对中国企业及产品品牌的这种认识,直接阻碍着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具体来说,因品牌认同和接受而产生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因被并购企业的品牌,出现人才流失和在职人员工作动力不足、忠诚度不够等问题。二是因被并购企业原有客户不能充分认同和接受并购企业的品牌,引发客户流失、留下来的客户缩减订货量、许多客户以怀疑和更加挑剔的眼光看待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等问题。三是因社会公众不能充分接受并购企业的品牌,出现潜在客户流失、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降低、政府及社会公众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下降低、政府及社会公众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下降等问题。

2.3资产评估风险。由于目标公司远在异国,并购方对目标公司的企业情况很难准确了解,存在很大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市场信息难收集,可靠性也较差,因此,对并购后该公司在当地销售的潜力和远期利润的估计也困难较大。目标公司包括商誉在内的无形资产价值不像物质资产的价值那样可以较容易用数字来表示,评估起来就很困难,而且各种估价体系本身存在偏差,对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和准则是多种多样的,以此确定的目标对象就会存在很大偏差。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会计准则,有些目标公司为了逃税漏税而伪造财务报表,有时财务报表存在各种错误和漏洞,有的目标公司不愿透露某些关键性的商业机密,对很多问题加以隐匿。这些因素大大增加了准确评估并购目标对象的难度,加大国内企业对外并购的风险。

2.4财务风险。跨国并购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投入和消耗资金的过程。企业如果不能持有充裕的资金,很可能因并购陷入现金流链条断裂、债务负担过重等困境之中。目前来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出现的财务风险,主要源自四个层面。一是参与交易金额过分庞大的并购。许多中国企业资金实力有限,不得不大举借债,因此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二是未能充分考虑并购中需要承担的额外债务。这些跨国并购属于“承债式”,即并购方需要承担被并购方的全部或者部分债务。交易时,并购方常常只关注需要支付的现金,未能充分考虑未来的偿债压力。交易完成后,这些债务逐步转化为企业的负担。三是未能充分考虑并购过程中需要发生的其他费用开支。并购中,除了向出让方支付并购金、承担必要的债务之外,并购方还需要承担许多隐性开支,如中介机构咨询服务费、被并购企业员工养老金、富余人员遣散与安置费等。四是未能充分考虑并购交易完成后业务不佳与发展所需的资金投入。在企业并购海外处于亏损中的企业或者业务单元时,这一问题尤为严重。

3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风险的规避对策

3.1审慎做出科学的跨国并购决策

任何一家公司要进行跨国经营也必须像在国内经营一样,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跨国经营战略。在物色到合适的目标公司后,应尽可能与目标公司进行沟通以获得其善意的配合,以避免目标公司的误解而采取一些反收购的措施致使跨国并购面临巨大的风险。

3.2对经营风险的防范

目标公司被并购后,并购者必须按照全球战略对原目标公司的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使之在组织结构、组织机制上相适应,裁减多元的或重复的组织结构,增加需要强化的业务结构,对原目标公司的分支机构或分公司也要进行相应的合整化调整。

3.3对资产评估风险的防范

为了防范并购过程中资产评估可能出现的风险,并购企业在对目标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时应坚持和采用如下准则。

(1)目标企业的资产必须具有可用性

(2)必须对目标企业资产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3)对目标企业债权进行有效性分析

(4)全面了解掌握目标企业的债务

3.4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的对策

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采用适当的收购的估价模型合理确定目标公司以降低估价风险。并购方可以聘请投资银行根据其发展战略进行全面策划,捕捉目标企业并且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对目标企业未来收益能力做出合理的预期。在此基础上做出的目标企业估价接近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有利于降低估价风险。另外,采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并购价格。并购公司可根据并购动机、收购后目标公司是否继续存在,以及掌握数据信息的充分与否等因素来决定合理的估价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培强.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管理与防范[J].企业经济,2004,(09),8-9

[2]徐振东.跨国并购的风险及其控制的主要途径[J].中国经济. 2000,(05),12-13

第12篇

【关键词】中国企业 印度企业 跨国并购 影响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与我国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的背景相互碰撞的影响下,跨国企业悄然萌生并不断壮大。以往发达国家占据主要世界经济市场的局面已经被打破,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迅猛发展,经济飞速提高都提醒着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变化。当然最具代表性的两大发展中国家就是中国与印度,笔者拟通过研究两个国家企业跨国并购的具体案例分析中印两国的差异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

中印两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差异

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在人口与发展历史以及国家主要能源资源的储备程度等都具有相似性,但是在企业跨国并购方面的特征却迥然不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最成功的莫过于海尔集团、奇瑞汽车,而印度最成功的则是塔塔钢铁企业。从调查分析中我们发现中印两国跨国企业并购主要集中于汽车、钢铁、石油以及IT行业,重工业与原材料企业居多。

以近几年中印在欧洲并购的案例为例,欧洲经济近年来都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企业很难得到良好运营,亏损情况时常发生,在这种环境背景下导致欧洲许多企业不得不选择并购这条路,寻找国外企业的经济帮助。印度抓住时机,进行了大量的企业并购,以塔塔钢铁企业为例,在欧洲并购了许多汽车、石油、钢铁企业,为自己开拓了更大的欧洲市场。我国最著名的并购案例并没有发生在欧洲,而是奇瑞汽车公司对沃尔沃的并购。我国企业大多数抱有“股市心理”,等待抄底,而此时非常有价值的欧洲企业已经被印度等国家企业所并购,大好机会就这样失去了。而奇瑞并购沃尔沃时,并没有等待抄底,而是及时估价并商议并购,这为奇瑞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会。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明显可以看出中印两国跨国并购的差异在于:首先,跨国并购领域不同。印度主要并购的方向为欧洲国家,以及非洲部分国家的企业,在并购中主要针对的方向为钢铁、石油、汽车以及IT行业。而中国主要并购方向为亚洲周边国家,以及美洲国家。重点针对的除了原材料产业外,莫过于轻工业制造,如服装鞋业生产等等。并购范围与企业领域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于两国的原有消费市场领域以及产业需求的不同。印度周边国家能源较为充沛,因此在并购中他们主要需要的是技术而非材料;而中国自主产业越来越多,因此技术并不是主要并购对象,而原材料与能源需求量比较大,因此针对性较强。

其次,运营方案不同。两国的这种重要差异也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印度企业在并购时往往尊重被并购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选择在该此基础上适当改良。同时被并购企业品牌都具有相当影响力,因此印度企业在对外营销中常继续采用原有的名称品牌。这对消费者来讲减轻了重新认知与重新信任的压力,增强了产品销售量,扩展了产品市场。而中国企业完成并购后,首先会进行员工企业文化再培训,强调对企业文化脱胎换骨式的改变,完全采用中国企业的文化概念,并改变原有品牌。这一点在海尔公司的跨国并购中体现的十分明显。在南美并购中,海尔继续采用本国的员工管理方式,在员工有过错的时候会惩罚员工在所犯错误的地方罚站反思。这种惩罚方式是南美员工所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的,他们反映可以减扣工资以惩罚我的错误,但是罚站是对我们人格尊严的侮辱。另外在奇瑞并购沃尔沃后,虽然坚持了沃尔沃品牌的许多车型,但是重点放在了奇瑞新品牌的生产上,导致近几年沃尔沃高档品牌的车型销售量持续降低。

最后,员工培训方案不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成功后,首先进行的往往是员工培训,通过对本国企业文化的灌输以使员工改变以往企业文化与工作态度。而印度则相反,常常会首先进行技能再培训,同时会研究被并购企业员工工作的优势继续发扬下去,借鉴被并购企业员工技能中的创新点,发展运用到本企业中来。这种培训角度与方案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两国并购之后企业发展方向的不同。我国并购后往往坚持进行本企业原有的道路来发展,而忽略外国环境的影响,相反印度则会首先考虑环境因素以及这种背景下应该予以保留并大力提倡的原有企业文化与战略目标。

总结以上差异,最重要的在于企业对未来目标的设定。印度企业的目标在于自我的发展,而中国企业的目标是营业利润的增加。因此才产生了“底价”问题,出现了管理经营模式的不同,以及企业文化的变化等等。中印两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差异较为明显,共同点也较为突出,因此研究两者出现差异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对于中国跨国并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更好的促进企业自身的领域扩展与经济增长。

影响因素分析

文化背景差异的影响。印度文化中除了宗教因素占很大的成分之外,还有曾经的殖民文化的影响,受到这两种因素的影响,印度企业更加重视个人的发展、企业文化精神的建设以及人文关怀。此外,殖民文化给印度留下的积极作用就是本国自身企业的管理运营方式与国外非常相似,资本所有制形式也并没有经历过变动。这种文化历史背景下,印度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减少了双方因文化因素的差异而造成的误解,并缩短了协商时间,更有效的促进了企业文化的延续,生产运营方式的连接以及市场的扩展。

而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特征在于集体大于个人的文化意识。我国自古强调牺牲小我,实现大我,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个体都以更大的群体利益为重。这种文化意识当然也体现在企业文化精神中,我们观察海尔以及奇瑞公司的文化精神,主要都是“企业是我家”、“我以企业为荣”等具有强烈集体意识的标语。两种文化的冲突也导致了我国在跨国并购与印度跨国并购中凸显的差异。

对国外企业的认知因素影响。我国企业对国外企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了解并不深入,因此并没有完全掌握国外企业的核心价值所在,造成对并购产生了轻视。尤其当国外企业濒临倒闭而不得不走上跨国并购的道路时,我国企业往往在潜意识里定义这家企业并没有值得花费大量资金以维持的价值,在这种意识的影响下,中国企业常常选择大力打压并购价格,以至于对于具有强大未来市场与利润的企业拒绝中国企业并购,转而寻找其他国家的合作。

印度企业则相反,正如前所述,他们经历过殖民时期之后,欧美国家中历史悠久的企业曾经在印度建厂发展,因此他们对国外的企业文化与核心价值了若指掌,很容易就能够估算出企业未来的价值,并能够把握当下的时机,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发展前景。

政治政策因素的影响。我国对于跨国并购的作用还并没有完全了解,因此在政策鼓励上并没有十分支持。从近几年国家的鼓励方向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主要鼓励外来企业在华建厂,而对于本国企业跨国并购,海外发展的政策财政性支持却少之又少。这样一来,遇到大型并购时我国企业往往是望而却步,自身财力物力并不允许企业实现并购,而只能看着其他国家企业与之并购并收获利润。更重要的是,我国并不支持多企业合作进行跨国并购,对于发展规模并不强大的企业而言想要进行国外并购实属不可能,而对于大型项目单靠一个企业是无法承担的,这种情形下多企业合作并购又得不到支持,因此跨国并购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对于印度而言,本国资源已经濒临危险,储备率历年降低,这种情况下,政府在鼓励高科技产业进驻本国的同时,更鼓励本国企业,尤其耗能企业以及制造业向国外发展,鼓励并支持跨国并购。政府政策的支持还体现在对印度企业并购项目的资金和人员支持。印度政府主动向企业提供专业咨询,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跨国并购,找出适合并购后发展的新道路。以上种种政策支持因素都对跨国并购的健康顺利运行提供了保障。

跨国并购法律支持因素的影响。法律的支持能够对企业跨国并购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和安全环境,为本国企业保驾护航。因此跨国并购相关法律是否完善,直接决定了企业跨国并购成功与否。我国目前关于企业跨国并购的法律还不够完善,例如,在《公司法》中目前还没有对跨国并购作出具体规定,只提出参见“国内企业合并相关规定”,不同地区只能根据本地区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应法规来弥补这一空缺。东部沿海地区跨国并购法规制定的相对较多,并较为完善,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定,导致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一旦出现问题,法律支持相对薄弱。而印度在殖民时期跨国并购案例就时有发生,在殖民国家的主导下早期就有相关法案的产生,为企业并购提供了基本法律保障与法律咨询。

结语

中印两国在跨国并购政策、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发展以及员工培训等方面的差距与不同,都透露出文化背景、政治背景以及法律背景的不同。为了更好地促进跨国并购的发展完善,不断壮大企业力量,我国应该从印度跨国并购的案例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弥补自身的不足,完善相关法律与政策,帮助企业以及员工更好地适应跨国并购中出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