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清明这首诗

清明这首诗

时间:2023-05-30 10:09: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清明这首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学校会要求孩子们画手抄报,或者诗配画,那么清明节的是配画应该怎么画呢?

写上杜牧的《清明》这首古诗。提起清明节,想到的就是《清明》这首诗,可以把这首诗写上,并且画上雨纷纷的场景,以及牧童骑牛的场景。

画上一些春天的景色。清明节,春天已经来临,可以多画一些春天的景色,例如树木,鲜花,太阳。

色彩丰富一些。画诗配画,只是孤零零的古诗会显得十分单调,除了多画景色,在色彩上要注意搭配。

可以分成几个版块。可以把一张画分成几项内容,例如左侧是诗配画,右侧简单介绍一下清明节。

低年级孩子可以画简单一点。低年级的孩子认知能力不强,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把诗配画画简单一点。

缅怀先烈。清明节是祭祀怀念的季节,我们要缅怀先烈,可以写一下先烈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七7班的华应祯。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又是一年清明时》。

阳春四月,和风送暖,春暖花开,转眼间,又是一年清明时。有一首诗耳熟能详——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提到了我国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

清明,既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按照旧时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我们刚才听到的《清明》这首诗所描写的就是古人对祭奠先人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写照。

同学们,我们的清明节祭扫,应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层面,而不是以物质来衡量。当前,植树祭扫、鲜花祭扫、网上祭扫等现代文明祭扫方式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应该大力予以倡导。在先人的墓碑前,放一段先人生前喜爱的音乐,献上一束束或洁白或金黄的,植上一株绿油油的常青树木……传递给先人的是追忆和思念,留给我们晚辈的是文明与简约。于社会来说,也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

同学们,清明节不应简单等同于"扫墓节".清明节只有扫墓、祭祀未免太单调了。我们不妨学学古人,过个丰富多彩的清明文化节,清明节放假期间,我们可以到郊外踏青、赏花、郊游、插柳、亲近自然保护环境、到空旷场地放风筝……过一个明净清爽的节日。我们在祭奠先人的同时,还要全面领悟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并不断创新加以丰富,使清明节更好地承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让我们号召家长、号召全社会,过文明而有意义的清明节!

今天在这庄严的升旗仪式上,我们凝视着烈士鲜血所染的国旗,不觉思绪又回到那艰苦峥嵘的岁月:祖国危难之时,无数爱国志士挺身而出,为了祖国的独立统一和人民的解放,甘洒一腔热血。他们的辉煌业绩,将永垂史册、万古流芳!他们的英名将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共存!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些无数革命先烈的无私牺牲,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环境,才有了祖国的繁荣昌盛……

又是一年清明时,同学们,当我们在清明祭奠自己的先人之时,也不要忘了去凭吊那些永垂不朽的先烈们。忆往昔,诉不尽我们对先人、先烈们的无限怀念;看今朝,唱不完我们对明天无限的憧憬;展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壮志豪情。同学们,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珍惜每一寸光阴,珍爱我们宝贵鲜活的生命,刻苦努力学习,争取早日成人成材,这样才能告慰我们的先人以及那些永垂不朽先烈们的在天之灵;只有这样,才是对先人、先烈们最好的祭奠……

我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3篇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风入松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①瘗②花铭③。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注]①愁草:没有心情写。草为“起草,拟写”之意。②瘗(yì):埋葬。③铭:文体的一种。南朝梁庾信有《瘗花铭》。

这首词的上阕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

答: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声声慢 秋声

蒋 捷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

答: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灞上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①,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②,何年致此身③?

[注]①灞(bà)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②郊扉:郊居。③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报效尽力。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注],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宋时属颍州。晏殊、欧阳修、苏轼都在颍州做过太守。欧阳修晚年退休后住在颍州,写了一组《采桑子》(十首)。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 题采石蛾眉亭①

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②外,远烟碧。

[注]①采石峨眉亭:《安徽通志》载“蛾眉亭在当涂县北二十里,据牛渚绝壁”。《当涂县志》称它的形势“据牛渚绝壁,大江西来,天门两山(即东、西梁山)对立,望之若峨眉然”。②青山:在当涂东南,山北麓有李白墓(据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公墓志》)。

这首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卖花声 雨花台[注]

朱彝尊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阑。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注]雨花台:今南京雨花台。白门湾、大长干、小长干均在南京。

这首词的上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答:

九、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①

顾 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②,却喜晒谷天晴。

[注]①此诗一作张继诗,题为《山家》。②嗔:嫌怨。焙茶:用微火烘烤茶叶,使返潮的茶叶去掉水分。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氛围?

答:

十、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

查慎行

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

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

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

十一、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第4篇

1、清明节是祭祀的节日,可以以缅怀先烈为主题,写一下在清明节我们应该通过哪些方式来纪念先烈。

2、写一下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在唐朝就有,也称为寒食节,唐玄宗时期为解决放假问题而设置,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3、写上具有代表性的古诗《清明》,这首诗充满了节气的特点,清明时节,预示万物复苏,生气勃勃。

4、写一下清明节的活动,清明节是人文和自然相互结合的节日,既是扫墓祭祀,怀念祖先,亲人,也是踏青出游的好时节。

5、提倡文明祭祀扫墓,保护环境,不应该再烧纸,这样既不环保,也不利于健康,送上鲜花就是好的方式。

6、黑板报不要太花哨,以绿色为主色调比较合适。再加上一些黄色,白色。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一、表达技巧类

[命题形式](I)针对具体的诗句分析表现手法,如:这两句诗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赏析某句在写法上的特点。(2)针对整首诗分析表现手法,如: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艺术技巧?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3)比较鉴赏,如:两首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

例1(2008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

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

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6分)

[解题指津]首先要明确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哪种角度作答,是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还是兼而有之。其次要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答案要点一);再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以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答案要点二);最后解释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即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答案要点三)。

[参考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1分,要点一)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2分,要点二)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足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3分,要点三)

二、形象意境类

1,形象

[命题形式]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两首诗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例2(2008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

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

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

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

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解题指津]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象、物象、景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形象组成的画面,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及蕴含的思想感情等。 “形象类”解题步骤:

①找到诗人描绘形象的有关诗句;

②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

③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 ④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参考答案]前一首诗中的木芙蓉开在小池的南边,不必像桃李一样,凭借东风才能开放,即便是在雨后霜前也一样开得鲜艳。作者颇有以木芙蓉喻己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之意。后一首诗中的木芙蓉冒看微寒,在秋天孤单地开放,虽然艰辛,但作者并没有把木芙蓉看作愁苦,写它仍向霜神致意,不惧寒冷侵袭,突出了木芙蓉在困境中的坚强。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2 意境

[命题形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诗歌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例3(2008年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试题。

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

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

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解题指津]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二要概括意境特点,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三要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境类”试题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

①什么图景;

②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③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分析诗人的理想、追求、品性等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本题作者笔下的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三、语言特色类

[命题形式](1)赏析生动传神的词语或“诗眼”: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赏析作品中的关键词语:某词是本诗的关键,它是怎样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3)比较词语或句子的优劣:这里本可以用某字,为什么用了另外一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4)整体鉴赏诗词语言特色: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9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艺术。其中,前三种考查类型尤为常见。

例4(2008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

[解题指津]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弹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感情、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语言赏析类试题解题步骤:

①解释该词语在诗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词语放人诗句中描绘形象;

③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词语的表达效果,点出该词语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在这首诗中,“雪”隐喻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

四、思想情感类

[命题形式](1)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某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某诗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2)整体把握诗中的感情: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通过诗歌中的形象寄托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比较不同诗歌中作者的感情:两诗中均有某相同内容,但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例5(2008年全国卷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

宿乌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5分)

[解题指津]评价思想内容,首先要知人论世、明察诗情,把握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其次要通过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进行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努力忠实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思想情感类”题目答题步骤:

①纵观全诗,抓住体现思想情感的关键词句;

②分析归纳诗歌的思想情感;

③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怎样表现思想情感的;

第6篇

又是一年的清明节。在今年的清明节我们缅怀先烈,我们学会了很多,比如爱国主义要有爱的能力,能力来自今天的自觉规范、修养,来自刻苦努力的学习。下面是由演讲稿网节日演讲稿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演讲稿范文。

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又是一年的清明,而我现在脑海里浮现的是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提到了我国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清明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为了弘扬民族的文化,清明节和中秋节、元宵节等传统的节日已被定为我国的法定节日。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我们总是在长辈的带领下,举家祭扫祖先的灵墓,目的是在传承每一家生生不息的家风和美德。每一所学校,也都以不同的形式,举行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缅怀着革命先辈。

有的同学说:什么是爱国主义啊?对小学生来说,爱国主义就是爱家庭、爱学校,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就是同学们的文明行为,文明学习,文明成长。

爱国主义要有爱的能力,能力来自今天的自觉规范、修养,来自刻苦努力的学习。有的同学不能好好地吃饭,挑食现象严重,这样就不能长成强壮的身体;有的同学今天不爱学习,不好好学习;这样下去,当我们长大以后,就是有爱父母、爱国家的心情,还有没有爱的能力啊!只有今天好好规范自己的行为,刻苦地努力学习,将来才能有更多的能力,创造更多的财富孝敬父母、报孝祖国。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拥有舒适的生活条件与优越的学习环境。园林般的校园,宽敞而明亮的教室,还有那循循善诱,无私奉献的老师。这么好的环境,所以让我们焕发昂扬的斗志,为祖国的明天更加繁荣美好而刻苦努力吧!

第7篇

我听大人们说:清明节扫墓不能正清明去,只能前三天或者后四天去。

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我和姑姑还有爸爸妈妈一起去乡下给先辈们扫墓。这不仅让我想起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魂。”这首诗,昨天还是阴雨蒙蒙,今天却阳光灿烂、万里无云,老天爷好像开了眼似的。我们来到一家店里,买了一个黄澄澄的大菠萝和一个穿着亮晶晶外衣的大红灯笼还有鞭炮纸钱冥币……接着我们就开车出发了,由于乡下在修路,路面凹凸不平,我们一路上走走停停,好不容易才到了乡下老家,乡下年迈的奶奶早已给我们准备好了香喷喷可口的饭菜,我们吃过饭,立即拿起买好的清明鞭炮等,上山来到爷爷婆婆公公的坟墓前, 给爷爷上香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爷爷活着的时光,爷爷在我两岁的时候得了癌症,所以爷爷几乎每天都在与病魔战斗、反抗。但是,爷爷的脸上仍然挂满了笑容。应为勇气和自信,得了癌症的爷爷却活了6年。所以,我认为自信和勇气是天底下最好的良药。然后,我们就把红灯笼、纸钱和冥币挂在了爷爷的坟上。祝爷爷在天堂里活得愉快幸福,远离疾病永远健康。接着,我们又来到婆婆公公的坟上,将祭品一一供上,祝他们过得健康幸福。

再见了爷爷,再见了婆婆公公,你们那一张张慈祥的面孔,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明年清明我再来看你们。

第8篇

1、清明节的来历:据史籍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当年避难逃亡在外地,随行的侍从中有一个人叫介子推,曾经在晋文公断粮时偷偷“割股奉君”,令重耳感动不已。后来晋文公回国继位后,论功行赏,却偏偏忘了介子推。

2、介子推也不争利禄,带着老母亲隐居绵山。当时有人为其鸣不平,写诗讽刺晋文公忘恩负义。这首诗很快就传到了晋文公耳中。

3、晋文公羞愧不已,亲自带众大臣前往绵山请介子推回朝廷做官。介子推不想出山,便藏了起来。

4、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5、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6、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插柳、荡秋千、放风筝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知这首诗何时响起在我的耳畔。哦,原来清明到了。

关上电脑、套上外衣、出门打车,该回老家看看了。是啊,不知多少年没回家了。但祖父驾鹤西归也已有三年。三年,足以激起一个游子回家的心,但我却例外,不知是怕触及那方故土还是怕我脆弱的心灵不敢承受。

想着,便到家了。

抱着父母为我准备好的祭菜,来到爷爷坟头,摆好菜,插上香,铺上火纸,撒上元宝,跪拜叩首……一切有心无心的进行着,但我知道自己的心在留血,也许,从小我就只会用冷漠的面具来保护自己吧。

当我一切收拾好,将要走时,才见别家的上坟人来。紧接着,一个个似箭的、篾视的的眼光向我射来,我不禁苦笑:难道天下的凡人都这样势力吗?是富时近还是贫时远?我还在想:如若这眼神能杀人,恐怕足以把我射杀一千次了吧?我无法不在感叹!可谁让我是崔家的后代?想到这儿,我的心在怒吼:难道名门之后就不许有一点清高,一点骄傲吗?难道名门之后就不许有一丝错误出现吗?难道名门之后……想到这儿,我就不敢再往下想了……算了,世人之心难料,随他去吧……

在我将要上车时,我的耳边又想起了它:“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爷爷,安息吧……”我面向蓝天,这样想着……

第10篇

桃之夭夭的故乡

滇西老家山穷水瘦,桃花却肥着呢。南国春来得早,年关后的几缕春风,便把沉默在房前屋后的桃树催出了朵朵花蕾。白桃一片雪白,风中的微尘也会让它受污;红碧桃一树殷红,胜过山间茶花,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白里透红的那种桃花。

老家春天当数桃花最热闹,有的刚吐蕾,有的却已随风落下,有的正被蜂蝶亲吻,有的却已零落成泥。细雨中看桃花纷飞,是绝美的景致,虽有伤感的成分弥漫其中,但花后的果实毛茸茸地探出小脑袋来,那该是桃的另一种风景吧。

坐看云起,阅读桃花,捧一本泛黄的书,是在故乡最好的休闲。这株平常的桃,围着生活的炊烟,一直生活在大自然的种种际遇里,想不到吧,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它一样在质朴的文字里灼灼其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时候,心爱的女子就要出嫁,而新郎却不是自己的时候,桃花每落一片,眼泪就跟着流出一滴。然而,也就在《诗经》里,一位心事重重的少女,却在《园有桃》里牵挂初恋的情人。“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但少女没有敢于面对初恋的情人亲口说出自己的无奈,只好在种着桃树的园子里,郁郁寡欢。也许也是这样的时节,像我一样的穷诗人坐看桃花开开谢谢,也许有美女从桃花面前走过,就再也没有敢对镜自乐。

一部唐诗,盛开着桃花。在这当中最著名的当数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很动人的爱情故事呢。唐德宗初年,崔护人长安考进士未取,在清明节这天,他独自一人来到喊南去游玩,邂逅一年轻女子,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年清明,又是桃红柳绿之时,崔护睹花恩人,于是又来到城南寻那女子,结果却是大门紧闭,崔护不觉惆怅不已,就在那门上写下了这首诗,并留名:博陵崔护。接下来的下文本来可以不写了,但还得写出来,哪怕它是虚构的,也算对每每读过崔护那道桃花诗的慰藉。

有人以桃花诗求荣,但也有人因为写桃花诗而获罪。唐顺宗时,刘禹锡曾支持王叔文改革,后来唐宪宗即位,诛杀改革派,刘禹锡也被一贬至连州,再贬至朗州,10年后才得以回长安。一年春天,他去长安城中的玄都观赏桃花,同时写了一首《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此诗一出,便在长安城内广泛流传。有平日里嫉妒他的入便将此诗抄给当朝宰相看,并添油加醋地说尽坏话,后来宰相告诉刘禹锡说他的这首诗惹了事端。不久,刘禹锡就又被贬到更远更苦的播州。

这真是“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春风有意艳桃花,桃花无意惹诗情!”和莲花相反,艳丽的“桃花”却作为多情又不专情的女子代名词被古人今人不停地明褒暗贬。有女人缘的男人被赞作“桃花运”,被女人套牢的男人又被损为“命犯桃花”。古诗中,桃花又往往和流水相和,好像有桃花的地方必有流水。因此,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这么着笔:一个打鱼的晋朝武陵人,在一个清澈小溪的尽头忽然发现了世外桃源,那里“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原产于我国西北和中部地区,喜光耐寒,耐旱怕涝,在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上生长良好,不耐碱土,也不宜栽植于重黏土上。这也是书上说的,故乡的桃花没有享受到这样的关怀,它们随便站在那个土坎子上,由不得它们选择,它们仍然是花开花落,仍然是果熟叶飘。桃花可供观赏,果实可食,它的种子、根、茎、皮、叶、花、桃树胶均可药用。桃花的种子,中药名为桃仁,性味苦、甘、平,具有活血行瘀润燥滑肠的功能。桃叶性味苦、平,具有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的作用。桃花性味苦、平,具有泻下通便、利水消肿的功能。就是不能顺着春风长大的瘪桃干,在中药里被命名为桃奴,性苦、平,具有止痛、止汗功能。用于胃痛、疝痛、盗汗。桃树胶,性味苦、平,具有和血、益气、止渴的功能。用于治疗糖尿病、乳糜尿、小儿疳积。

(摘自《地平线月刊》2007年第4期)

第11篇

一、表现手法型

【常规提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提问变式】(1)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方式、表达技巧)?(2)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题范式】这类提问,关注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当然,这类题目也不排除对一些具体的修辞手法的运用。答案一般应该在下列词语中选择: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于物、托物言志)、映衬(分为正衬和反衬)、象征、联想想象、用典、(虚实、古今)对比对照、动静结合、细节描写、变换抒情角度、白描、渲染等。

【考题直击】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问: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封”。游子客居洛阳,见到秋风秋景,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验证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端居①

[唐]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 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 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注意: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等回答,言之成理也可,但是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二、景情结合型

【常规提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提问变式】(1)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诗词作赏析。

【答题范式】这类问题,是古代诗歌鉴赏中最常见也是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之一。中国古代诗词,很少有脱离景情关系来写的。解答这类问题,要抓住几个要点:(1)先将诗词中的主要景物找出来。这里的主要景物,不管是河流山川,还是飞鸟走兽,不管是暮鼓晨钟,还是花草虫鱼,它们都得是与作者的情感表达有密切联系的。答案的这一部分来自我们对诗词内容的正确解读。(2)在提取出主要景物之后,我们还应将景物的特征及景物营造出的氛围特点点出来,答案中的这一部分有两个来源:①景物前的修饰语,如“孤”“清”“幽”“冷”“寒”等,既写景物,又点心情。②自己根据景物所处语境作出判断,可能是清冷、幽静、萧瑟、衰败等。③在把握景物及景物特点的基础上,再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经历等资料,作者情感等也就自然而然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考题直击】

关河令

[宋]周邦彦①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 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问: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春日忆李白

[唐]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①。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②。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③。

【注】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③论文:此处指论诗。

问:“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答: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三、语言赏析型

【常规提问】简要分析诗词中某个词语的作用?

【提问变式】(1)联系全诗,赏析某个词语的表达效果。(2)谈谈这首诗歌中某个词语的运用。

【答题范式】这类提问,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1)关注整首诗的语言风格或特点。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等。(2)对诗词中单个词语进行赏析。做这类题目首先还是弄清楚要赏析的词语在写什么,然后分析它怎么写,这里如果有修辞手法的话,一定要明确说出来,然后再结合修辞谈表达效果,谈效果时一般要联系中心。

【考题直击】

壬辰寒食①

[宋]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问: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答:“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问: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答: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声”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淡雅(或幽静、清新)。

四、开放探究型

【常规提问】(1)两首词都写了某某意象,但象征意义不同,请作简要分析。(2)诗中某词句,有的版本作某某,你更喜欢哪一种?(3)有人认为诗歌表达的是某种思想感情,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答题范式】开放探究类试题是高考诗歌鉴赏能力较高层级的要求,也是实施课程改革后越来越受命题人青睐的一种题型。其命题的基本思想是,比较同样题材诗词的不同写法与主题,比较不同题材诗词中的相同手法,比较不同词句的表达效果,比较对诗词主题的不同看法等。这类试题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也有一定的约束性,即有时对某个问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有时又只能选择其一。

出关①

[清]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问: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注意:本题虽问的是你更喜欢哪一种,但并未给你选择的余地,故只能更喜欢原诗中的版本了)

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问: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

答:《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高分捷径

1.循问作答,不漏步骤:保证每问必答,不扣步骤分;同时,问题本身有时就是答题的思路。

2.先总后分,条分缕析:拟写答案时,一般先按问题要求写出答案要点,然后再具体分析。

3.站在“高处”,表现“专业”:既然是“鉴赏”,不是“介绍”,就不能对诗词内容只作简单的分解,应站在一定的高度,选用恰当的专业术语,分析诗歌的内容。

第12篇

画宋代着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曾经长时间隐居于武夷山之五曲隐屏下,筑“武夷精舍”。武夷是自古以来有名的茶乡,朱熹喜欢饮茶也不足为奇。在居住期间,朱熹就写下了《饮茶》这首诗,来表现朱熹对茶文化和饮茶的热爱。

茶,能使人清明,平静。茶出尘,而酒入世,这一切,相应地于开头的“仙翁”照应。“仙人留下了石灶,就在那湖水的中间。”此时,由于茶的清明,由于仙翁的灵气,那湖水也似乎显得更加清澈,而无波澜,清清的,静静的,却带了几分灵气。“仙翁饮完了茶,便乘方舟离去,只有那缭绕的茶烟,还散发着细细的芳香。”虽是“饮罢方舟去”,但这方舟一“去”,却丝毫没有打破这湖水的寂静,那湖水依然清清的,依然静静的。方舟也只是静静地离开。这更给这一片湖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茶烟缭绕,细细芬芳。这是我们最后所感觉到的。茶烟,细细的缭绕在湖面的上方,仿佛仙境一般,而且一个“香”字更将此仙境烘托到了极至,清清静静的,总给人一种身处仙境之感,正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

从这样一首诗中,我们能够看出,诗人是一位精通茶文化的人,深刻的感悟倒了茶给人们带来的感受。

仙翁、石灶、湖水、方舟、茶烟缭绕,这一点一滴,构成了一幅水墨风景画,虽然色彩不浓,但却给人强烈的效果。从朦朦胧胧的云雾中感受到这份好似仙境的意境,并且感受到那些隐士隐居田园,退隐深山的乐趣。

吉林吉林吉化六小六年级:赵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