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09: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成语文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研究背景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国内外翻译研究的热点之一[1],其研究目标是在追求文化负载词的原文和译文等效性的同时,尽可能向读者传递原文所包含的文化内容。
成语是汉语的精华,在中文写作和口语当中,使用相当频繁。由于成语大多来自古代,在寥寥几个汉字后面往往隐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中译英碰到成语时,要通过译文不仅使读者读懂,还使读者体会到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对译者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成语的翻译通常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因此目前国内成语翻译研究一般基于包含大量成语的古典著作展开,其中以《红楼梦》最常见[2]。本文采用类似方法研究中译英中对具有文化负载词特征的成语(简称“成语文化词”)的翻译策略。本文的研究语料库是从中国古典名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文化词及其罗摩士译本中收集的。
二、《三国演义》中成语文化词的翻译策略分析
我们采用艾克西拉理论分析《三国演义》罗摩士(Moss Roberts)译本[3]中对成语文化词的翻译策略。艾克西拉[4]把文化负载词定义为文化专有项,并提出了11种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翻译法。张南峰[5]把艾克西拉和邱懋如、王东风提出的翻译策略作了比较,认为艾克西拉的理论更加客观、全面。以下就艾克西拉的11种策略在《三国演义》[6]中成语文化词翻译中的应用进行一一举例分析。
1.重复:即照抄原文。
这种策略通常用在原语言和目标语言具有同样字母系统的情况下,也可以用在英汉翻译中,如VCD、Internet译成VCD、Internet,等等。但是它很难用在汉英翻译中,尤其是对中国成语的翻译。
2.转换拼写法:在汉译英中,这种策略就是音译。
例如“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39回)。
玄德曰:“岂不闻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二弟不可违令。”
Xuande said,“have you forgotten?‘plans evolved within the tent decide victories a thousand li away.’You must obey his order.”
其中“千里之外”中的“里”采用了音译“li”。千里之外并不代表某一个确切的长度,把“里”翻译成多少米或千米毫无意义。可以想到小说中有许多次“li”的出现,音译可让读者大致猜出“li”是中国的距离单位。
3.语言(非文化)翻译:尽量保持原文的指示意义。
这种策略在罗摩士版的《三国演义》中应用得很普遍,如“三教九流”(86回)。
宓对曰:“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古今兴废,圣贤经传,无所不览。”
“Astronomy and geography,”Qin Mi replied,“the three teachings and nine sects,the philosophers of every school—I have mastered them all.”
“三教”,即儒教、佛教、道教,“九流”指的是古代中国的9个哲学派别。罗摩士并没有解释三教九流具体是什么,但把接下来的“诸子百家”译成每个学派的哲学家们,所以读者可以猜测三教九流就是所有的哲学思想。
4.文外解释。
例如:秦晋之好(16回)。
胤到徐州见布,称说:“主公仰慕将军,欲求令爱为儿妇,永结秦晋之好。”
Han Yin presented himself to Lv Bu,saying,“My master,long your admirer,seeks your treasured daughters’hands in behalf of his son in order to bind the two houses in marriage as the states Qin and Jin did in ancient times.”
文中实际已能看出秦晋之好是婚姻的意思,罗摩士又加了文外解释,并引用毛注,说明这是一种古代中国经常利用的政治婚姻:The ruling familie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states of Qin and Jin regularly intermarried;hence marital alliances came to be called Qin-Jin relations.Mao(introductory note):“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marriages were habitually entered into by rivals.When Zhen Ying was in Jin,Qin attacked.When Mu Yi was in Qi,Jin severed relations with Qin.Marriage was even less likely to bring harmony to Lv Bu’s dealings,for how could the man who had disavowed his fathers have a son-in-law?How could Yuan Shu,who had disavowed his own brother Shao,have a relationship with a stranger?”
5.文内解释。
例如“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44回)。
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长曰大乔,次曰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Cao Cao,who is basically inclined to wantonness,has known for some time that the Southland patriarch Qiao have two daughters,beauties whose faces would make fish forget to swim or birds to fly abash the very blossom and outshine the moon.
罗摩士在翻译中加了“beauties”,其实也是文内解释,否则光从字面翻译很难说这是形容美丽的词语。
6.同义词:用不同的方式翻译同一个文化专有项,以免重复。
《三国演义》里成语重复出现的情况很多,因此这个策略使用较多,例如“秋毫无犯”(2回)。
署县事一月,与民秋毫无犯。
In Anxi he avoided all injury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local people,and civic morality improved within a month.
玄德曰:“我与民秋毫无犯,那得财物与他?”
“But I have never taken advantage of the people here.”Xuande argued,“and have acquired nothing of value to give him.”
罗摩士对同一回里的同一个成语用了两种不同的翻译,以避免重复。
7.有限世界化:即用译文读者较熟悉的另一个原语言文化专有项进行代替。
例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30回)。
操曰:“若使袁绍肯从二将军之言,不至有败。今二将军肯来相投,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
“Had Yuan Shao listened to you,”Cao Cao said,“he could have spare himself this defeat.Now you two have came to us like Weizi,who quit the dying Shang dynasty,or Han Xin,who left Xiang Yu to serve the house Han.”
在这句成语中,殷是商朝首都的地名,罗摩士用商朝代替殷这个地方,英语读者就容易理解了。
8.绝对世界化:用非文化专有项翻译文化专有项。
例如“南柯一梦”(23回)。
霎时觉来,乃南柯一梦,口中犹骂“操贼”不止。
Cheng repeated the words“traitor,traitor,”until he had awoken from the empty dream.
罗摩士把这句话翻译为空梦,付出的代价是丢失了其中的文化内涵,实际上“南柯一梦”的含义远比空梦丰富。
9.自然化:用目标语言的文化专有项翻译原语言文化专有项。
例如视如草芥(5回)
温侯吕布挺身出曰:“父亲勿虑。关外诸侯,布视之如草芥;愿提虎狼之师,尽斩其首,悬于都门。”
Lv Bu,lord of Wen,rose to speak:“Father,have no fear.Those lords beyond the pass are so many weak reeds to me.With my stout warriors I’ll string up their heads on the capital gates.”
罗摩士用“weak reeds”(衰败的芦苇)代替“小草”,这是英语圣经中的文化习语。
10.删除。
例如“朝夕难保”(6回)。
谦曰:“请玄德公来,不为别事:止因老夫病已危笃,朝夕难保……”
“I asked for you,”Tao Qian began,“for only one reason.My condition is critical...”
在中国成语中,有时候人们把两个类似的成语放在一起加强语气,突出氛围。成语“病已危笃”与“朝不保夕”在这句话中有着类似的意思,中文是不怕重复的,尤其是成语,而英文却怕重复、怕冗长。这是由英语的结构决定的,所以只翻译了其中的一个成语。
11.自创:引进原文没有的原语言文化专有项。
例如在前面的例子“微子去殷,韩信归汉”(30回)中,“韩信归汉”翻译为“or Han Xin,who left Xiang Yu to serve the house Han.”
罗摩士增加了一句“left Xiang Yu”(离开项羽),使这句话更容易理解。
在对《三国演义》中成语文化词语料库的逐词分析后,找到了艾克西拉分类法的10种应用实例。但是因为有些成语文化词的翻译采用了多种翻译策略,我们发现有些策略只是作为辅助策略出现的。出于为成语文化词的翻译提供指导的想法,我们基于艾克西拉分类法,对语料库中全部121个成语文化词的主要翻译策略进行了量化分析(表1)。
表1 罗摩士版《三国演义》成语文化词的翻译策略分析(艾克西拉理论)
在表1中,除了第一种“重复”外,还有第二种转换拼写法,第十种“删除”、第十一种“自创”的使用率为零。在上面部分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罗摩士运用了这三种翻译策略,但都不是成语文化词的主要翻译策略。“同义词”这种方法没有包括在表2.1中,因为它是对同一个成语文化词在不同位置应用的不同翻译策略。
“文外解释”只有一个,这可能是因为《三国演义》是一部巨作,里面已经拥有众多的历史和文化内容,罗摩士不想增加太多额外的文外解释而打断读者的阅读。“有限世界化”只有一个例子,大概是因为罗摩士不是中国人,没有太多的中国文化专有项做“替代”。
三、中国成语文化词翻译的四种翻译策略
通过上一节的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可以用艾克西拉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分析罗摩士版《三国演义》中成语文化词的翻译,但是根据表1,这几种翻译策略的应用非常不均衡,因此用来指导成语文化词的翻译不是很好的选择。我们参考了艾克西拉理论和其他文化翻译理论,构建了一套简便的中国成语文化词的翻译策略方法,该策略的具体方法总共有四种。
1.直译
多数中国成语由四个汉字组成,假如从成语中去掉一个字,意思往往就会完全不同,所以对中国成语文化词中的文化内涵传递和翻译,最精确的方法就是逐字翻译,这里简称为“直译”。例如《三国演义》中的“衣架饭囊,酒桶肉袋”译成“clothes racks,rice bags,wine casks,meat sacks”,而英语中描述一个无用的人是:“a rubbish”,“a trash”,“a pile of shit”or“good-for-nothing”。相比之下,直译更加生动,更具中国式幽默,更形象、优雅。再如《三国演义》中的“掩目而捕燕雀”字译成“catch a sparrow with your eyes shut”,用来表述一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显见更生动、更有画面感。
2.直译加意译
当纯粹的对成语文化词的直译难以被读者理解时,就需要增加对其语义的补充解释(意译),艾克中的文内解释与文外解释就属于这种策略,除此以外,其他例子也可以找到。
例如《三国演义》中的“金枝玉叶”被译成“a prince of the blood,a jade leaf on the golden branch”,前半部分用意译补充说明这个成语文化词的语义,后半部分就是对这个成语的直译。
另一个例子是前面提到的“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译成“beauties whose faces would make fish forget to swim or birds to fly,abash the very blossoms and outshine the moon”,加上“beauties”(美女)这个词后可以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假如没有这个补充,而且读者也不知道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故事,那他就可能不一定会把“容貌非常美丽动人与让鱼儿忘记游泳、鸟儿忘记飞翔联系起来”,因为这种状况也可以与特别丑陋的容貌连在一起。但是,由于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最漂亮的女人的,只是加上“beauties”感觉还不充分,或许更好的直译加意译是“whose faces would make fish forget to swim or birds to fly as Xi Shi,Wang Zhaojun, Diao Chan and Yang Yuhuan,the four most beautiful Chinese women in ancient time”。
再如前面提到的“秦晋之好”,译为“in marriage as the states of Qin and Jin did in ancient times”,另外加文外解释作为补充。可以不用文外解释,用直译兼意译法译为“good relationships as Qin and Jin,the two ancient countries kept on improving their relationship by marriage between two royal families”。
最后举个例子,如“势如破竹”译为“easily as a knife splits bamboo”,当我们在垂直方向劈个竹子,竹子将很容易地被劈成两半,所以这个成语文化词的意思是指战争或工作中的一次成功。假如把这个成语直译成“like splitting bamboo”,则英语读者不易理解这个成语,在前面加了“easily”,就容易理解了。
3.半直译加意译
这种方法与上一种方法相似,但只是将成语中的一部分直译,然后加上意译补充,这样可以让翻译更加紧凑。例如“匹夫之勇”在一个地方译成“are brave but reckless”,在另一个地方译成“a fool hardy man”,其实它的直译是“one person’s brave”,由此可以看出两种翻译都是半直译加意译。再如“射戟辕门”译为“Demonstrates his marksmanship before his camp”(其直译应该是“shoot the halberd before his camp”);“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译文为“Among heroes, Lv Bu,among horses Red Hare”(其直译应该是“Among people,Lv Bu”)等,这些都是半直译加意译的例子。
另一个例子是“围魏救赵”,其被翻译成了“relieved Wei’s siege of Zhao and went on to defeat Wei’s army”,罗摩士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是错误的,应该译为“to attack Wei instead of go to help Zhao,Wei’s army is forced to go back from Zhao to save Wei,and so Zhao is relieved from Wei’s siege”。
4.意译
当社会的局限性与文化差异使得译者不得不放弃原文的意思时,往往只好完全采用意译,但因此往往会丧失较多的文化内涵,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意译就不能传达文化信息给外国读者。例如“九五之尊”,中国古代奇数叫阳,偶数叫阴,一、三、五、七、九是阳数,九是最大的阳数,五是最中间的阳数,所以九五意思是最重要的,“九五之尊”就是王位。可是如果直译为“a respectable one of nine five”,则对于英语读者来说是晦涩不明的。而罗摩士就译成“throne”。再如南柯一梦(a dream in nanke),罗摩士译为“the empty dream”,“病入膏肓”译成“my condition is incurable”,由此可以看出意译的话往往会损失大量的文化内涵。
四、两个系列翻译策略的量化分析与比较
表2中给出了直意译结合法的四种策略在罗摩士版《三国演义》中的使用频率。统计数据用饼图来展示如图4.1,表2.1的统计数据用饼图来展示如图2。
从图1与图2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直意译结合法的四种翻译策略的使用频率分布情况要比艾克西拉理论十一种分布策略的分布更加均衡。
表2 直意译结合法翻译策略在罗摩士版《三国演义》中使用的量化分析
图1
图2
五、中国成语文化词的翻译策略
直意译结合法的四种翻译策略可以用于大多数成语文化词的翻译,问题是,当翻译某一特定的成语文化词时,该如何从中选择最佳的翻译策略。为了解决这个选择问题,首先作出以下三点推想:
1.成语文化词的文化翻译目标是能达到既让读者理解又最大限度地保留文化信息的效果。例如把“如鱼得水”译成“To means water to the fish”,比较另一种译法“necessary to me”,很明显前者比后者保留的文化信息更多,优于后一种翻译。
2.由于中国成语文化词一般都是四字格为主,如果把一个成语翻译成很长的译文,就会使包含成语的原文整个句子的译文的可读性变差。例如“今二将军肯来相投,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翻译为“Now you two have came to us like Weizi,who quit the dying Shang dynasty,or Han Xin,who left Xiang Yu to serve the house Han.”其中两个成语文化词“微子去殷,韩信归汉”译的相当长,使得整个句子看上去有点怪异。
3.假如不考虑读者能否理解译文,对于成语文化词的翻译,越是保持每个字的原义,越是能保留文化内涵。“直译”和“直译加意译”最多地保留了原来成语文化词的字义,通常情况下,比“半直译加意译”和“意译”更多地保留了文化信息。“半直译加意译”较“意译”在保留文化信息方面更好。例:“纵横天下”的两种译法:“run of the realm”与“dominate the length and breadth of the land”,第二种翻译保留了更多的文化气息(保留了“纵横”的字义)。
根据上述假设,我们建议对直意译结合法的四种策略的选择方法为:
1.如果成语的逐字翻译是可以被读者理解的,则直译就是最佳选择。例:比较“将计就计”的两个译文:“give him a taste of his own medicine”和“match his tricks with some of our own”,第二种译文对英语读者来说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更多地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
2.当成语文化词的直译不可读或者不能传达正确意思,但加上一段短短的语义补充,就可以读懂的时候,直译加意译是最佳选择。例:成语“魂不附体”,直译是“the soul part from the body”,对于英语读者来说,他们并不容易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是“非常的恐惧”。罗摩士用直译兼意译补充法译为“felt his affrighted soul part from his body”就更加易读贴切。
3.当直译甚至直译加意译对英语读者来说没法理解时,半直译加意译将是最优的选择。例:成语“口若悬河”可译为“Delivering speeches likes cascading”,而其直译是“mouth likes cascading”,明显模糊难懂,且也很难找到合适的直译加意译。在《汉英词典》中,它被翻译为 “eloquent”,这就是直译了。半直译加意译去掉了“mouth”,又增加了意义补充的“Delivering speeches”,使人易于理解的同时,又显然保存了原文中的生动比喻。
4.意译作为最后一种选择方案,主要用于成语的直译和半直译只会让读者觉得云里雾里、晦涩不明而又不方便加入大量解释的情况。例:成语“九五之尊”,直译应该是“the respect of nine and five”,如果英语读者不懂“九”与“五”在中国古代阳数的位置,只保留一个“尊”字就会很难理解成语的意思,即(throne)王位。
再举个使用直意译结合法的例子,翻译《三国演义》中的成语“血气方刚”。首先,我们直译为“blood and breath just strong”,发现对于一点也不了解中国传统中医知识的英语读者来说,很难理解。其次,在直译基础上加上意译补充,也不能解决直译部分的疑难,即使是使用半直译加意译再直译少译一或两个汉字也不行,因为理解这个成语的难点在于如何理解“strong blood or breath”的意思,所以罗摩士将其意译为“in his prime”应该是合适的。
六、结语
本文以罗摩士版《三国演义》中上千个成语中筛选出来的121个典型的成语文化词为研究样本,采用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理论对其翻译策略进行了分析和量化统计,进而提出了相对简便利用的直意译结合法的四种翻译策略。通过量化分析和比较,证明我们提出的直意译结合法在对罗摩士版《三国演义》中成语文化词的翻译策略进行分类分析时较艾克西拉理论更具优势。我们探讨了直意译结合法的四种策略的选择方法。
本文的研究样本仅来自《三国演义》一部著作,语科库相对比较窄,因此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实际的笔译或口译工作只能做一个参考,进一步工作要扩大语科库,在一个广泛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再做一些改进。
参考文献:
[1]邓红顺,唐红芳.异化:全球化语境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8:140,141.
[2]余欢.《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J].科教文汇,2010,7(131:132).
[3]罗慕士.三国演义(汉英对照)[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
[4]Franco Aixelá,J.Culture-Specific Items in Translation.In R.lvarez and M.Vidal (Eds.),Translation,Power,Subversion.Clevedon,Philadelphia and Adelaide: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6:52-78.
汉语发展到今天,成语的使用已经相当频繁,是现代汉语的重要而有机的组成部分。可以说,越是文化内涵深与文化品位高的文章,成语的使用越多。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会极大地影响对汉语的理解和运用。因此,在现代语文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视成语的学习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成语,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是指汉语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但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成语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现象,成语中包含着丰富的语言、文学、历史、人文、思想、逻辑等内容。对成语的学习、掌握和运用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的问题,而是一个对综合的文化现象的学习、掌握和运用的过程。通过对成语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现代汉语的感悟和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义。
一、成语的特点分析
成语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文化现象,有以下方面的特点:
第一,成语的语言结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相对固定,尤其是在同一时期,在不同的场合成语的结构是固定的。一般不会发生变化。绝大多数的成语是四字式的,当然也有其他格式的存在,如“五十步笑百步”、“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成语绝大多数来源于文言文时代,现代汉语白话文时代也有少量的成语产生。但毕竟时间太短,相对于文言文时代来说,其产生成语的数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成语在语言的结构上,保留了很多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形式和语法现象。在理解和运用成语的时候不能机械地用现代汉语的语言结构和语法理论去解释和套用。
第二,成语的内涵意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相对固定。尤其是在同一时期,在不同的场合的内涵意义是固定的,一般也不会发生变化。成语有的来源于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有的来源于古典诗文,有的来源于特定场合的用语,但不管什么样的来源,它的意义在后来的使用中是凝固的。是特定的,也是唯一的,不会像现代汉语中的词语那样随语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第三,成语的表现方式主要是修辞手法。它隐含于成语之中,丰富了成语的内涵和表现力。在理解和运用成语的时候需要在理解和掌握这些表现方式的基础上,研究和思考其中的深刻含义。例如,“藕断丝连”就是一个比喻,将人的感情比喻为藕的形态;即使截断了还有丝连着。要理解这个成语关键是要明白成语中运用的比喻修辞。
第四,成语是以前的语言在今天的保留和运用,蕴涵着相当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化信息都可以在成语中找到。这是建立在汉字文字特点之上的一种特有文化现象,是汉语的一个独有的优势,也是学习汉语学习难度最大的一点。
二、对传统的成语学习方法的分析与思考
现代语言的学习存在着“学得论”和“习得论”的论争,“语言学得”是指通过课堂环境,有意识地学习语言规则和语言形式,理性地理解掌握语言的过程。“语言习得”是指在自然环境中通过与语言的大量接触,通过反复模仿、尝试、重复的自然吸收过程,是一个无正规讲授、无教学计划、无教学资料的语言学习过程。
大量的实践证明。似乎“习得论”更符合语言的学习规律,所以,更多的语言学家支持“习得论”。具体来说,所谓的“习得”,就是在语言的学习时强调语言的不断学习实践,主张少学习或者不学习语法。主张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不追究或者少追究其中的道理,而只是熟悉语言的基本现象,从而在自己的运用中顺利运用。但是,我们认为,“习得论”更符合外语的学习和母语的初期学习——即儿童口语学习阶段情况。在母语的高级学习阶段一即书面语的学习阶段,“习得论”是不合适的,“学得论”更适合母语的高级阶段的学习情况。成语的学习是母语的高级阶段的学习,应该用“学得论”的理论来指导成语的学习。
在具体的汉语教学和语文教学中。如何学习成语一直争论很大。
但争论的最后结果和实际的教学似乎都是“习得论”获得了全面的胜利,即主张在阅读的过程中,无正规讲授、无教学计划、无教学资料,反复模仿、尝试、重复的自然吸收。具体表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从小学一直到高中,语文教学没有系统的成语教学思想,更不要说有什么具体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实施过程,对成语的学习也就在语文课文的学习中零散进行,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成语的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甚至很差。笔者在高中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对学生的成语掌握的水平有切身的感受。很多的学生对很平常的成语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有的根本没有见过,更说不上在自己的作文与讲话中对成语的熟练运用和掌握了。
成语是现行中国高考语文的必考内容,也是汉语水平考试的重点内容。近年来语文高考中,直接和间接考到的成语的分值150分的卷面占到10—15分,而根据近年来高考后各省市的高考试题分析来看。学生有关的成语试题的得分率极底,甚至是所有语文知识考察点的最底得分点。中国母语学生尚且如此,作为外语的外国人学习成语的问题更大。因此,我们至少可以这样结论:多年来我们的教学中对成语的教学思想和具体教学方法存在着问题,应该进行反思和改革。
三、改革成语教学的思考和探讨
1,针对于包罗万象整体语文教学的而言,成语的学习实在是一个单纯而简单的问题,关键在于认识的统一。
要认识到成语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现象,成语中包含着丰富的语言、文学、历史、人文、思想、逻辑等内容。对成语的学习、掌握和运用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的问题,而是一个对综合的文化现象的学习、掌握和运用的过程。通过对成语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现代汉语的感悟和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对于推动语文课程的改革,构建促进学生终生发展的语文课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义。
只要认识了成语学习的重要性,教和学并不是一个难以操作的问题。
2,我们主张在语文学习的内容中单独开设成语学习的内容来加强成语的学习。
当然,我们也不主张单独开设一门课程来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只是主张在语文的有关学习内容中增加单独开设成语学习的内容。在具体的编排顺序、内容、方法等可以继续考虑和研究,在语文课程改革的今天,各个地区、各个学校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成语学习开设成为不 同形式的必修内容,形式可以多样。但我们的主导思想是要让成语成为语文学习的必修内容,辅助以评价和检查,真正能够让成语的学习产生良好的效果。
3,就学生的学习来说,我们认为成语的学习要贯穿整个语文基础教育的过程中,而且必须集中精力,集中时间,集中内容来学习。配合成语学习课程内容的进行,学生要有成语学习的学习计划和安排,要有对成语学习的物质配备,要有时间保证,要有学习的痕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深深的了解到,孩子们词汇贫乏、语言过于浅显、词不达意的现象相当普遍,令人堪忧。因此,语文教学有必要重视语言积累。诚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说:“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笔下面就简单阐述下语文教学中个人尝试的几种积累语言的做法。
1. 积累词汇。
教师在教学生读课文时,对课文出现的常用词语的掌握要达到“四会”,即会读、会写、会解释、会运用。这“四会”的落脚点在于运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 积累名言、警句。
教师要求学生准备一本《名人名言录》,在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中,可按“修养篇”“立志篇”“勤学篇”等分门别类汇编古诗词名句和名人名言,如学习《论语》十则后,适当地进行拓展阅读。与语文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进行相关链接。长期积累既能构建自己的写作素材库,一旦运用起来就会信手拈来,又会陶冶性情,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为人生奠基。
3. 积累成语、典故。
(1)坚持每天给学生讲解一个成语故事,名曰“天天成语”。学生既可以听得津津有味,陶醉其中,又享受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带来的精神愉悦,沐浴祖国传统文化的阳光雨露,其乐融融。
(2)从课文中积累成语。入选初中教材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里面有大量常用的成语。如在学习了《论语》《孟子》《庄子》等诸子百家的散文节选后,教师与学生一起精心挑选十多条出自这些经典上的常用成语,以扩大他们的成语积累量。还可以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师生点评,形成良性互动。这样,学生学得主动,学有所得。学生既学习了课文,又在迁移阅读中拓宽了视野,产生了朗读经典的强烈愿望,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自然会受益匪浅,何乐而不为呢?
(3)在运用中积累成语。让学生在课堂和书面作业中用成语造句,学会正确使用成语。再逐渐尝试用一组成语写短文,鼓励学生参与“成语接龙”“成语猜谜”等有益心智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针对电视荧屏广告词中滥用成语的现象,让学生为这些成语“会诊”,挑刺纠错,还原其本来面目,增强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纯洁性的意识。在生活中学习成语,拓宽成语学习的渠道。
在生活中积累语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杂志封面语),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要求学生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让语文学习和生活接轨,在生活中学习和积累语言,在课外阅读、看电视和上网时有意识地积累语言,对精彩的广告词进行点评,对新词“愿景”“PK”“超女”等也要留意。做积累语言的有心人,并记录在专门的积累本上。
引导初中生积累语言,非一日之功,贵在持之以恒,“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语文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应让学生自觉养成积累语言,正确使用语言的良好习惯,逐步让他们谈吐生色,文笔增辉,人文素养与日俱增。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必修)的内容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其中“梳理探究”是体现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精神的教材内容。《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是知识性材料,属于教材中“梳理探究”的部分。教材提供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成语的来源和结构”“成语的运用”“成语与文化”。针对教学现状和学生实际,我在教学设计中没有拘泥于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取舍、调整和扩展。通过“成语的来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学习成语的主要目的就是正确理解并熟练运用成语,因此我把这一教学内容具体化,并把成语的运用和高考结合起来。“成语与文化”也没有简单地停留在成语的梳理上,而是让学生从成语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真正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方法和手段
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利用信息技术使语文学习更方便高效,课堂容量更大。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既强调学生主动学习,老师又要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课堂时间有限,但课外学习语文的时间更多、空间更大,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给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方法:
课前要求学生带自己日用的成语工具书,并向学生展示常用的几种成语工具书。短短一节课的时间不可能教给学生有关成语的全部知识,只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成语并掌握学习成语的方法,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自主学习成语。
二.教学内容:
(一)成语的来源:(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成语的几幅图画让学生猜成语,老师总结)
神话传说: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
寓言故事:刻舟求剑 自相矛盾
历史故事:负荆请罪 卧薪尝胆
文人作品:乐不思蜀 望梅止渴
外来文化:功德无量 立地成佛
(二)成语的特点: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具有形式固定、源远流长、含义完整、言简意赅的特点。
(三)成语的运用:
1.读音:
瞠目结舌chēng 如法炮制páo 锲而不舍qiè 鲜为人知 xiǎn
强词夺理qiǎng 惟妙惟肖xiào 螳臂当车dāng 风靡一时mǐ
2.字形:
(川)流不息 以逸(待)劳 和(蔼)可亲 (唉)声叹气 甘(拜)下风 金(碧)辉煌 一(筹)莫展 寥若(晨)星
3.高考成语题主要设置误区:
(1)四十年来,您培养的莘莘学子,或纵横商海,运筹帷幄;或潜心学界,激扬文字……在各行各业的建设中,总是首当其冲。――望文生义
(2)李老师当了20年的班主任,工作勤勤恳恳,常常日理万机。――轻重失度
(3)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误用褒贬
(4)当看到赵本山的小品时,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地笑了。――语义重复
(5)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谦敬错位
(6)马克思、恩格斯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奋斗,几十年如一日,相敬如宾,堪称人类历上“最珍贵的友谊”。――对象不当
(7)姐姐跟我说:“想到五个月后就要参加高考,我就心有余悸。真的还没准备好呀!”――不合逻辑
(8)清华大学食堂卖馒头的小伙竟然考上北大国际贸易系,令全体清华人对之侧目而视。――含义混淆
(四)成语与文化:
1.成语与自然文化
江山如画――对美好的山川大地的讴歌
凄风苦雨――对险恶自然的由衷敬畏
傲霜斗雪――对自然的精神气节的歌颂
描写自然的成语还有:山清水秀、风和日丽、彤云密布、花团锦簇、春意阑珊。
2.成语与服饰文化:
凤冠霞帔――帝王妃嫔和贵族妇女的服饰
荆钗布裙――普通的劳动妇女的服饰
披红挂彩――遇到喜事
披麻戴孝――遇到丧事
描写服饰的成语还有:西装革履、华冠丽服、衣衫褴褛、衣冠楚楚、长袖善舞。
3.成语与建筑文化:
雕梁画栋――有雕刻和彩绘装饰的栋梁,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瓮牖绳枢――破瓮做窗,绳作门轴,比喻贫穷人家。
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描写建筑的成语还有:美轮美奂、钩心斗角、空中楼阁、鳞次栉比、古色古香。
4.成语与做人:
表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成语:披星戴月、奋不顾身
表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成语:一诺千金、童叟无欺
表现中华民族不畏的成语:勇者无惧、大义凛然
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成语:不落窠臼、独辟蹊径
描写做人的成语还有:高风亮节、浩然正气、光明磊落、两袖清风、宽宏大量。
(五)成语游戏:
一.猜谜语:
哑巴说话、变奏为春、举棋不定、滥竽充数、二四六八十各打一成语。
答案:哑巴说话――有口难言(指手画脚) 变奏为春――偷天换日 举棋不定――下落不明 滥竽充数――装模做样 二四六八十――无独有偶
二.成语对联:
以“守株待兔”“流芳百世”分别作为上联,写出它们的下联;以“放虎归山”“下里巴人”分别作为下联,写出它们的上联。
答案:守株待兔――掩耳盗铃 流芳百世――遗臭万年 请狼入室――放虎归山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三.成语接龙:学生分三组分别以“大庭广众” “石破天惊”和“鲜为人知”的最后一个字为下一个成语的第一个字接龙。
教学反思:
上课过程中,从学生的表情和课堂反映中我已经感受到学生对这样的课是欢迎和喜爱的。特别是多媒体的运用,激发了学习兴趣、扩大了课堂容量。本着高中新课程改革“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通过成语游戏环节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兴趣;想象力;文学水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又传承着5000年以来的悠久文明,而文言文化更是璀璨夺目,特别是成语这一中国语言艺术的瑰宝更能让我们对中国的文字文化心悦诚服,所以教授学生学习成语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教学生成语更能让人体会到其中的巨大好处。
一、成语可激发学生的巨大兴趣
成语中蕴藏着丰富的知识与巨大的文化,它们结构严谨、言简意赅,通常四个字就可以表达出完整的意思,这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引发他们巨大的兴趣,进而完成教学任务。
二、成语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一般的成语都是由一些故事引经据典而来的,或者是历史事实,或者是人文典故,所以要讲解成语都会涉略到一些故事,在这过程中需要学生对教师讲解的故事进行了解,而在理解的过程中又会自然而然地锻炼到学生的想象力,因为他们需要在脑海里形成概念,之后区分,然后理解,这是一个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是给予与消化相结合的产物,而激发想象力则是对学生思维附带的一种益处,所以这种一举两得的行为一定要在教学中推广。
三、成语可以使课堂更为活跃
成语多出自典故与故事,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还不是很大,童心还是非常重的,这一阶段的孩子很难集中注意力,尤其是在课堂上,要想抓住他们的神经不使用一些方法是无法做到的,教授成语就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讲授成语的过程中可以运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学生一听故事,注意力肯定会集中起来的,例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等,都能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并且在讲解完后还可以让学生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提问,巩固已学会的部分,这样就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提问,教师回答,课堂就会出现互动,学生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四、成语可以使学生文学水平提高
论文关键词:初中语文,语言,积累,做法
上学期我校一次语文检测,其中现代文阅读有这样一道题:“请写出两个关于狼的成语(文中提到的除外)”,学生的答案真是五花八门,有答“与狼共舞”的;有答“七匹狼”的;还有答“我是北方的一匹狼”的;弄得我们阅卷老师啼笑皆非。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从初中生的答问和作文反馈的情况来看,词汇贫乏、语言过于浅显、词不达意的现象相当普遍,令人堪忧。因此,语文教学有必要重视语言积累。诚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说:“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尝试了几种积累语言的做法。
积累词汇。我们要在听讲、阅读时正确了解别人的思想,要在说话、写作时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必须掌握丰富的词汇。教师在教学生读课文时,对课文出现的常用词语的掌握要达到“四会”,即会读、会写、会解释、会运用。这“四会”的落脚点在于运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在《白杨礼赞》一文的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用“无边无垠”作口头造句。其要求是:请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运用“无边无垠”作口头造句,把该词语用于可能想到的各种事物,而造句的内容不得重复。根据教师的要求,学生相继发言如下:我渴望见到黄土高原那无边无垠的麦浪。在无边无垠的草地上艰难地行进。无边无垠的宇宙,等待着我们去揭开它的全部奥秘。……这种多向思维的训练的方法,值得我们在词语教学中借见。学生的词汇量丰富了,语感增强了,阅读和表达能力会与日俱增。
积累名言、警句。在交谈、写作中,一句精当的名言、警句,往往使谈吐生色,文笔增辉。或画龙点晴,一语中的;或者言简意赅,阐述深刻;或妙语连珠,意趣横生。教师要求学生准备一本《名人名言录》,在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中,可按“修养篇”“立志篇”“勤学篇”等分门别类汇编古诗词名句和名人名言,如学习《论语》十则后,适当地进行拓展阅读。与语文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进行相关链接,《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许多内涵丰富、言简义丰,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日常生活用语,像“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小不忍则乱大谋”、“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至今还被人们频繁引用,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长期积累既能构建自己的写作素材库,一旦运用起来就会信手拈来,又会陶冶性情,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为人生奠基。
积累成语、典故。学习古人有鲜活生命力的语言,也是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之一。
1、从溯源中积累成语。我国的成语大多出自古代典籍,弄清它们的源头及含义,在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中,才不至于张冠李戴。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农村初中生成语积累匮乏的现状,坚持每天给学生讲解一个成语故事,名曰“天天成语”。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陶醉其中,享受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带来的精神愉悦,沐浴祖国传统文化的阳光雨露,其乐融融。
2、从课文中积累成语。入选初中教材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里面有大量常用的成语。教师要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这一宝贵的语言资源,并适当的拓展延伸,日积月累,学生成语积累量会相当可观。如在学习了《论语》《孟子》《庄子》等诸子百家的散文节选后,教师与学生一起精心挑选十多条出自这些经典上的常用成语,以扩大他们的成语积累量。如在学了《庄子》二则后,教师让学生在课外上网查资料收集,将庄子的寓言整理成故事,如“螳臂当车”“东施效颦”“庖丁解牛”“朝三暮四”等成语,每一条成语的背后都蕴涵着一个生动的故事。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师生点评,形成良性互动。这样,学生学得主动,学有所得。学生既学习了课文,又在迁移阅读中拓宽了视野,产生了朗读经典的强烈愿望,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自然会受益匪浅,何乐而不为呢?
3、在运用中积累成语。学习语言,贵在感悟和运用,学习成语也不例外。学习成语,我们认为要做的“五会”:即会读、会写、会释义、会辨析、会运用。学成语,首先要正音、正确书写,尤其对那些容易读错、写错的成语应格外留意。准确无误地解释常用成语,切忌望文生义,教师还要同学生一道辨析常见的容易混淆的成语,尽量做到不误用。让学生在课堂和书面作业中用成语造句,学会正确使用成语。再逐渐尝试用一组成语写短文,鼓励学生参与“成语接龙”“成语猜谜”等有益心智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针对电视荧屏广告词中滥用成语的现象,让学生为这些成语“会诊”,挑刺纠错,还原其本来面目,增强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纯洁性的意识。在生活中学习成语,拓宽成语学习的渠道。
【关键词】理论研究 教学研究 反思
一、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汉语成语的研究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著述丰富。 学者们分别从语义、语法、语用等角度对成语进行了不同的考察。本文从立足理论和教学研究两方面,对其研究情况进行了概括和整理,并在最后提出了一些看法。
二、成语的理论研究
汉语成语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这个阶段涌现出了许多成语的研究专著。研究范围包括成语的界定、来源、语音、语法、语义等。较具代表性的理论成果有:马国凡的《成语》最先将成语作为一个特殊的词汇单位来进行研究,改变了以往只注重成语语义的研究套路。史式的《汉语成语研究》、许肇本的《成语知识浅谈》等论著都对成语的含义、特点、结构等方面作了系统的介绍。李一华的《常用成语探源上―对汉语成语词典修订本所收成语有关出处引例的补正》对成语在溯源方面的问题做了一些讨论, 希望通过这类研究使人们对成语源流有新的认识。
而成语作为汉语中的特殊词汇,其语音、语法、语义三方面的研究也受到不少关注,如:伍崇文认为多用四字格而使结构整齐,用双声叠韵而使声韵和谐等,充分显示出汉语成语音读方面的美感。朱丽芳论述了成语的结构功能分布统计及基于语法功能分布的成语运用等;孙艳红总结了汉语成语语义变异的类型并揭示了变异原因。
随着对成语研究的逐步深入,在修辞、文化等方面的探讨也日益增多,如郑晓从汉民族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方面探讨了汉语成语中的文化内涵;徐续红从九个方面对成语构成的修辞方式进行了分析。最近几年,也有学者关注到网络新成语的现象,并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如郑俊涛总结了如今网络时代的新成语的新定义和产生的原因;刘芹全面解读了网络流行十大新成语。
总的来说,汉语成语自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期,其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研究的内容也不断充实,但这些研究仅限于理论层面的探索。随着经济生活不断向前发展,语言也紧随其后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在教授汉语成语这方面,也吸引到不少学者展开了相关的讨论和研究。
三、成语的教学研究
成语的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偏误分析方面的研究,包括偏误分析的类型、产生偏误的原因等。如张永芳对留学生使用成语时出现的偏误进行语义和语法上的分析;王美玲把成语偏误的类型归纳为四种,并从语言学习和教学两个角度思考偏误产生的原因。
在第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有不少学者提出了许多关于成语教学的看法,如:成宁重申了成语教学的地位,探讨了成语习得的价值;陈晓娣从文化角度切入来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的研究与教学,着力解决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文化教学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
四、对成语研究现状的反思
汉语成语研究发展至今,虽然研究著述已有很多,并且从本体方面的研究逐渐拓展到了教学上的研究,特别是在本体的研究上取得了不少的理论成果。但在很多问题上学界并无统一的论断,且本体研究方面大多都局限在母语为汉语的成语研究中。而在教学方面的研究,虽然在偏误问题上的探索已有不少,但是缺乏对汉语成语教学的规范和指导,在教学模式、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探讨还远远不够。
由此可见,在成语教学研究这方面还有待后人大力深化和细化。在汉语成语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立足在汉语这一大背景下,应当放眼国际,将其他国家有关成语方面的特点和构成与汉语成语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和指导。这样不仅能缓冲不同文化背景下成语教学在认知、学习以及教学上的摩擦,而且能使成语这一文化载体得到更好的传播和认识。
【参考文献】
[1]成宁.探讨汉语成语习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J].语文学刊,2006(02) .
[2]陈晓娣.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的研究与教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8 .
[3]刘芹.全面解读网络流行十大新成语[J].速读,2009.
[4]李一华.常用成语探源上―对《汉语成语词典》修仃本[J].语文研究,1984(2).
[5]马国凡.成语[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3.
[6]权正容.中韩两国成语的比较[J]. 语文建设,1995(04).
[7]史式.汉语成语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社,1973.
[8]王美玲.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4.
[9]伍崇文.成语的音读美[J].康定民族师专学报,1987.
[10]徐续红.成语分类问题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03(10).
[11]许肇本.成语知识浅谈[M].北京出版社,1980.
[12]郑俊涛.网络时代新成语的新定义和新成语的产生 [J]湖南农机,2011(01).
[13]郑晓.汉语成语与汉民族文化[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2(03) .
关键词:小学语文 成语教学 方法探索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a)-0102-02
说到成语,我们并不陌生,经常耳闻,时时目睹。固定简洁是成语的外观,深邃精辟是成语的内涵。成语,称得上我们祖国丰富语言百花园中的一枝玫瑰。令人遗憾的是,曾经娇艳的这朵玫瑰,不似以往被人怜爱了,弃置于花园一隅,备受冷落。“成语”在偷偷地哭泣!笔者愿重拾这朵玫瑰,让她盛开于语文教学中,绽放她昔日的异彩,也点染笔者的语文教学天地。
1 激发兴趣是关键
成语的丰富内涵使之“言简意赅”;成语的博大精深使之“易记难解”又“语势有力”还“予以修辞”[1]。如“画龙点睛(比喻);鸟语花香(拟人);怒发冲冠(夸张);口蜜腹剑(对比);呆若木鸡 (比拟);目不识丁(借代);前居后恭(对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反复);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对偶)”等一些成语,不但具有“言简意赅”,“易记难解”,“语势有力”的成语的固有特性,而且还包含了文言修辞手法。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学好这些成语,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根据笔者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使小学生学好成语,首先要激发学习成语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成语的欲望,才能荡起学习成语的激情, 才能让学生愿学并且乐学。
为了激发学生的成语兴趣,笔者在给小学三年级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都会给学生讲同一则故事:“小华在作文里写我的一家:‘我的家有三口人:爸爸、妈妈、我。每天早上一出门我们就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晚上又殊途同归。爸爸是工程师,在工地上指手画脚;妈妈是售货员,在商店里来者不拒;我是学生,在教室里呆若木鸡。我们三个人臭味相投,家中总是一团和气。但爸爸妈妈偶尔也会同室操戈。爸爸总是心狠手辣地打得我五体投地,妈妈在一旁袖手旁观,从不见义勇为。’哈哈!居然有人这样乱用成语。”学生一听这样的故事,兴趣一下就来了。觉得自己得先把这几个成语学懂才行,免得自己作文时也闹同样的笑话那就太丢人了。这样老师的目的就达到了,于是趁热打铁,出示这几个成语的学习资料,学生很快就学会了这几个成语;笔者还会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成语兴趣,如成语接龙,成语对对,用成语作歇后语的后半部分,现场做游戏等。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的成语兴趣明显增强,学习成语的效果良好。
2 易于理解是重点
成语源远流长,蕴含着寓言故事,历史故事,典籍作品,浓缩了中华文化的几多精华[2]。对它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对小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但是不理解成语,就无法运用成语,就达不到教学的目的,为了让孩子们理解成语,笔者在教学中常采用以下方法,以供参考。
方法一:动画片演示与讲述法。例如,指鹿为马;鞠躬尽瘁;刮目相看等成语教学,把这些成语相关的主要人物发生的故事[3]:指鹿为马的赵高及其故事;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及其故事;刮目相看的吕蒙及其故事制作成动画片,让学生观看,并且在观看过程中给予一些解释,效果良好。
方法二:现场模拟法。例如学习“争分夺秒”这个成语笔者让两个学生上台做抢时间的游戏,再让学生看图片,这样学生就直观、形象地理解记忆了这个成语。
还有诸如与家长联系,要求家长睡前给孩子讲故事等方法,这里不一一列举。
学生通过这些方法,理解了成语的内涵,学生很快就能正确使用成语,达到了教学目的。
3 归纳总结是核心
让学生学好成语,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希望能得到各位同行的指点。
一是要求学生善于积累:成语数量庞大,要让学生一步步来, 想让学生一下就把想学的成语全记下来是不可能的,想让学生一口吃成个大胖子,即使不撑死,至少也会落个消化不良。因此教师和学生宜互相督促,坚持天天学成语。三个两个不嫌少,十个八个不嫌多。允许个体差异,提倡“能者多劳” 不嫌多。
二是要求学生多记:教师出示相关学习资料,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记忆后及时听写、解释或用某些成语造句。这样学生就能学到更多的成语了。
三是要求学生分类学习:将与学生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成语进行分类后分批掌握。分类方式灵活多变,分类学习法以好记好用为原则, 如: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从头到脚”的成语(即含有人体某部位名称的成语)、容易写错的成语(形近而误或同音而误)、容易读错的成语(多音字、古读字而误读)、与学习有关的成语等。
4 结语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成语,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语言,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平,而且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从中受到启迪,得到教益。所以我们的课本从小学开始,学生就一直在学习成语。但是,由于没有对成语进行专门的复习或归纳,学生的成语知识比较零散、杂乱。尽管他们学过的成语也不少,写作时能够信手拈来的却不多。本来掌握得就不多,再加上遗忘,学生头脑中的成语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因此对成语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趣味中进行学习,必然会学好成语,学好成语,对阅读和写作都大有益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带头使用成语,形成使用成语的氛围。在学生回答问题或是写文章时要鼓励他们运用成语,学生熟练地掌握和使用成语,不仅能锻炼他们的能力,也能显出他们丰富的知识,训练他们的思维。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应该加强成语学习。
参考文献
[1] 李功莲.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国学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26-01
一、加强学生汉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汉字是学生学习国学的基础,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学生汉字的学习,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汉字独有的魅力。
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汉字,有形可识。有音可读,有义可寻。汉字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变化过程,从最初的甲骨文,到后来的小篆、隶书,最后演变为宋体。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讲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就能在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内学习到汉字的形变和意变的大致过程。教师在讲解形声字和意形字方面,可以从造字的意义上进行讲解,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金文中的“学”字为“”,最上面像人的两只手,意思是合力办学;中间为金“爻”,指读音;再往下像一个房子,“房子”中有一个“子”,就可以理解为孩子在房子里面读书。所以,“学”最初的含义就是学习,后来又有学校的意思。教师在汉字教学课堂上,可以适当地融入书法和国画等传统文化,这也是教师教会学生写好中国字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定期地组织学生进行写字训练,在学生写字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写字的笔画、偏旁部首以及间架结构等方面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便为学生能够写出一手漂亮的中国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学生的诗词吟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加强学生对诗词的吟诵。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诵读唐诗宋词对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的关键时期,让学生进行唐诗吟诵有助于学生养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学生日后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国学和古诗词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如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学生每吟诵一首诗词,就像在欣赏一道亮丽的风景,并且能在欣赏风景的过程中收获很多知识。例如,在吟诵汉乐府《长歌行》中的“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诗句时,通过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叹,可以让学生懂得时间短暂,稍纵即逝,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在吟诵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时,通过学习屈原对理想不懈追求的精神,可以使学生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从而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态度;在吟诵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时,通过学习文天祥誓死保卫王朝的大义凛然的气节,可以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在吟诵《弟子观》中的“酋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时,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更懂得仁孝的含义。通过加强学生对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精神、坚持不懈的态度,还使学生学会了做人、仁孝以及珍惜时间。
三、为学生讲述经典的故事
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共性,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一个性特点,在教学中适当地插入一些经典的国学故事。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拥有大量的成语,必要时使用成语可以使话语变得更加简洁,并且还能够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其实,很多成语就是一个故事的浓缩。通过学习故事,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梦想,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精彩、教育意义深刻的经典国学故事,如《亡羊补牢》、《闻鸡起舞》、《刻舟求剑》、《任重道远》、《守株待兔》、《买椟还珠》等。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成语的活动,鼓励和督促学生读成语、说成语、写成语、听成语以及演成语等,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成语水平和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例如,教师在讲解“任重道远”这个成语时,成语的意思是担子很重,要走的路还很长,比喻担负的责任比较大,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才能实现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对话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为学生讲解这个成语。具体是这样的:曾子的学生问老师:“读书人应具备哪些品质?”曾子答道:“必要有坚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因为读书人身上担负着治理天下的重任,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我们为了实现这个远大的目标,真是任重道远!教师通过生动形象地为学生讲故事,可以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国学故事中蕴含的无限乐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国学故事的兴趣。故事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从故事中懂得了什么样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成语的习惯。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将成语故事生动形象地表演出来,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成语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顾建德,喻志杰.对当前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几点看法[J].基础教育研究.2009(14)
[2]沈青.别给国学教育穿靴戴帽――小议小学国学教育[J].成功(教育).2009(11)
关键词:归化理论;异化理论;典故成语
中英两种文化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汉语典故成语的翻译中,我们应注重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及习惯,使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能更加的真实。归化理论的应用,能让西方读者能在本国的文化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形象特征,更加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
一、归化理论
归化理论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一书中提出来的。归化理论是指要把源语本土化,它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简言之,就是要求译者向译文读者靠拢,采取译文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内容,如把“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译为 “一箭双雕”、“一举两得”就属于归化译法。因为翻译的目的主要是文化的传递与交流,因此汉语典故成语的翻译应以归化策略为主,很多成语在译入语中无法找到相对应的表达方式,有时候即使翻译出来了,也无法将成语本身的内涵表现地淋漓尽致,因此翻译时也需要结合异化的翻译策略。
二、汉语典故成语的定义及特点
汉语典故成语,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在长期的使用和锤炼中形成的,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既代表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有着丰富的比喻及引申意义。
(一)四字性
汉语典故成语的特点就是简短精辟,有些成语是从非四字的话语中提炼出来的,成语的结构多为四字短语,音律均衡,节奏感强。如“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篇)。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刻)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由此可见,汉语典故成语的四字性非常明显。
(二)来源的广泛性
汉语典故成语来源广泛,但其主要来源于:(1)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如“围魏救赵”、“负荆请罪”等(2)神话故事,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3)寓言,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4)民间传说,如“水漫金山”、“断桥结缘”等。(5)文学作品,如“乐不思蜀”、“三顾茅庐”等。
(三)民族性
汉语典故成语还具有民族性,反映民族特色,典故成语背后都有一个相关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或给人启发,或给人警示,含义深刻,内涵深远。如“卧薪尝胆”,出自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字面含义是“躺在草席上,尝苦胆”,在使用时形容人刻苦自立,立志雪耻图强,最后苦尽甘来。汉语典故成语感彩丰富,思想内涵十分深刻,反映中国文化特点,所以具有很强的民族性。
三、归化法下汉语成语典故的翻译
归化法指导下通常采取意译的翻译方法。意译是指将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做释义性解释,在转换过程中不必拘泥于原文形式,但又忠实于原文意思。
下面笔者通过一些例子对比归化和异化理论指导下汉语成语典故的翻译。
(1)“剖腹藏珠”的意思是剖开肚子把珍珠藏进去,比喻“为了一点小利益而牺牲大利益”。
译文1:“cut open your stomach to hide a pearl”(异化)
译文2:“penny wise and pound foolish”(归化)
译文1采用了异化的方法,直接按照汉语的习惯将其字面意思表达了出来,但是这种译法,虽然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特色,但会使外国读者,不知所云。译文2采用了归化的方法,从英语中找出了对等语,这样的译法才能更精确的传文达意,使外国读者获得与本国读者相同的感受。
(2)“画蛇添足”的意思为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钱歌川将其英译为“adding feet to a snake while drawing it”这种译法虽然也能外国读者明白其字面意思,但如果译为“paint the lily”这种地道的英语表达,就更能使外国读者心领神会。有些成语在外语当中很难找到对等语,但有些也能在外语中找到,所以,在能够找到对等语的前提下,翻译时最好能采用归化译法。
(3)“嗟来之食”意思是悯人饥饿,呼其来食。钱歌川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将其译为“Holla, come and eat!”将其讽刺意味,直观的再现给了读者。K.L.Kiu 与钱歌川不同,它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将其译为“A Matter Of Dignity”,将成语的引申意义译了出来。
汉语典故成语当中有许多是包含人物形象的,如“东施效颦“、 “毛遂自荐”、“程门立雪”等,在翻译这些成语时,该如何翻译才能让读者更加准确深刻的理解这些人物形象及成语的内在含义呢?
(1)“东施效颦”
译文1:“Tung Shi imitating His Shi”(异化)
译文2:“Zhungzi’s story of the beautiful Xi-shi’s ugly neighbour, whose endeavours to imitate the hideous that people ran from her in terror.(归化)
译文1是杨宪益先生译的,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法,把东施和西施两个中国的人物形象,采用了音译的形式将其译出,体现了本国文化特色,但是对于西方读者来说,他们不知道西施是谁,也不知道东施是谁,所以杨宪益先生的译文对于文化交流来说,毫无意义。译文2 是霍克斯译的,它采用了归化的译法,弥补了文化空缺,使西方读者能更形象生动的感受人物特点。由此可见,有些时候归化译法要优于异化译法。
(2)“班门弄斧”的意思是在鲁班面前摆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译文1:“display ones slight skill before an expert”.(异化)
译文2:“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Lu Ban, who is a master carpenter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归化)
由此可见,归化法在信息传播及文化交流中,能起到更好的作用,弥补外国读者的文化缺失问题。但是,我们也不应抛弃异化的方法,我们应将二者结合起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四、结语
h语典故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随着改革开放和中西方的交流变得频繁,文化传播也变得意义重大。正确翻译汉语成语典故,有助于推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但这并非一件易事,译者不仅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应灵活运用翻译方法,力求在翻译时能保留民族文化特色,归化理论的应用给译者提供了很大的理论指导,但译者在翻译时也应灵活应变,最好把异化和归化理论结合起来,使其二者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Lonkon/ NewYork: Routledge,1995
[2]程思琪.从翻译理论看汉语成语的英译问题[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邓维军.杜彦强.汉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特征及英译方法[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108-110.
[4]杜彬.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下的汉语习语英译研究[D].吉林大学,2010.
一、课内课外阅读,是积累语言的最佳途径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阅读积累是学生写作、交流的前提和基础。为了解决学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况,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背诵、摘抄等方法来积累语言。
1.品词析句,在阅读、理解、感悟的过程中积累语言。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时,应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获得写作、交流的语言材料。
2.通过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来积累语言。学校根据高、中、低段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设计出了不同格式的读书笔记本,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生字,积累妙词佳句,并能简单谈谈自己的感想。这样,不仅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而且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可谓一举两得。
3.通过背诵成语、古诗来积累语言。华夏沃土孕育了祖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学生通过诵读优秀诗文,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广泛积累经典性的语言,在写作和交流时就能做到下笔成文、出口成章。《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高年级段会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新教材也在“积累、运用”部分安排了大量的优秀诗文、成语、格言、警句,重在引导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了解中华优秀文化。因此,我们学校每学期分别为不同年级选择十首古诗、五十个成语,要求学生熟读成诵,积累语言材料。
二、挖掘课程资源,为学生搭建展现积累的平台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
1.勤写作文勤练笔。教材改革后,选入了大量的成语、格言、警句,我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将所积累得好此好句恰当地运用到作文、小练笔当中,使作文水平高的同学再提高一个等次,使无“米”下“锅”的同学有话可说,从而变得爱写、会写作文。
2.给学生提供运用材料的机会和条件。学完“积累.运用二”后,学生积累了12个成语:“博览群书、豁然开朗、学而不厌、博学强记、不耻下问、孜孜不倦、循序渐进、融会贯通、各抒己见、集思广益、迎刃而解、手不释卷”。这12个成语有的是侧重于学习方法的;有的是侧重于学习态度的;有的是侧重于学习结果的,与第二组课文有一定的联系。虽然学生借用工具书初步理解了12个成语的意思,但要真正使学生在作文中灵活运用这些成语,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为了检测学生对这12个成语的理解情况,我设计了一道课后练习题:“随意写一段连贯通顺的话,表达一个意思,尽可能多地用上所学的这12个成语。”表达能力一般的学生只能用上3——4个成语,还有些牵强附会;表达能力中等的同学能准确用上5—6个成语;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则用到了10个左右,而且用得恰如其分。
3.在交流实践中运用材料。应该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比如上课准确回答问题,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感染、打动他人;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等。
语文之妙,语文之奇,语文之广,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不仅仅是一个学期中三十几篇课文的学习称为学语文,还要懂得在大千世界中学语文,用语文。
不要以为上网都是害处,益处也不少呢!网上处处存在着语文。我喜欢上网。网上各式各样的语言吸引着我。我是语文网的常客,注册了ID后,时不时去这里的BBS上灌灌水。“斑竹”(版主)也许是个语文老师吧,谈起语文知识或写作技巧来头头是道。有一次,“斑竹”在BBS上玩了个成语接龙的游戏,邀请各路“大虾”(大侠)们积极参与,我虽不算“大虾”,但比“菜鸟”(新手)好一些,就点击看了看游戏规则:原来和普通的成语接龙规则差不多,只是接上一个成语后,还要编个小故事,把此成语用进去,并要用上5至10个网络词语。故事要生动、有趣,禁用不良言语。呵!呵!编故事我最拿手了,看看让我接什么成语。哦,“目不暇接”,接……接什么呢?“接二连三”,对,就是它了!看看我的故事吧。
一天,一个PLMM(漂亮美眉)抱着一只纯种波斯猫走在大街上。突然,有一个乞丐走来,可怜巴巴地向她讨钱。“偶(我)没有money(钱)了啦,对不起哦!”女孩抱歉地笑笑。这个乞丐可不是网上的“大虾”,又没文化,一点也听不懂这个MM的话,不让她走。“呀!7456(气死我了),我没钱了!886(拜拜了)!”MM说着扬长而去。乞丐气死了,决定报复MM,于是,MM的麻烦接二连三的来了……
搞定,再看看别人的精彩故事,学点语文吧。怎么样?连网上都处处有语文,我们杭州繁华的大街上怎少得了语文?
今年的“十一”长假,我来到大街上,满街新鲜的店名、广告令我大开眼界。这是一家女孩配饰店,它叫“爱饰唯一”,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把主要出售的东西概括了出来,这不是语文吗?有家咖啡店门口贴着“滴滴香浓,意犹未尽”的广告,多么朗朗上口,词句简练又让人浮想连翩,竟让我这个不会喝咖啡的人也想进去喝一杯。从生活中学生活的语文。生活的语文是生动的,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