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

时间:2023-05-30 10:09: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自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心理自我

第1篇

关键词:自卑;自负;健康心理自我构建;策略

案例一:初一三班李明浩同学,成绩一般,而且在班里人际关系紧张,没有同学喜欢他。当其他同学叫他帮忙拿橡皮的时候,他总是认为别人影响了他自己的学习,感到很厌烦。他时常有自己很笨的念头,不敢问别人问题。别的同学课间活动或者讨论问题的时候,经常一个人发呆,感觉插不上嘴,无法参与。

案例二:初二十班石玉婷同学,好胜心强,事事不让人,总想自己出人头地,感觉别人不如自己,别人和他下棋必须输给她才行,否则就不依不饶,总是找一个借口为自己的失败找理由,不承认自己输掉,久而久之,学习好的同学不理她,学习差的同学也不问她问题,同学关系比较紧张,感觉很孤单。

一、案例分析

从上面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李明浩同学的自卑,时他已经无法端正心态,无法参与同学们的集体活动,自己感觉被同学“另类化”。石玉婷同学是自负的典型案例,事事要强,自以为是,往往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也逐渐被班集体“另类化”而无法融入其中。针对以上案例通过一个学期的跟踪心理辅导,两位同学都有很大进步,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

二、辅导策略

1.充分认识自卑和自负两种心理现象的本质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自卑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和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情感,不敢大胆去肯定自己,缺乏自信,总认为自己的缺点太多。与自卑恰恰相反,自负就是一种高度的自我肯定,把生活的重心基于自己身上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的表现几乎与自卑形成互补。自卑与自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但是究其产生的根源,却有一致之处,都是由于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过度关注自己造成的。

初中生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能够确切的认识自己的智力潜能和性格特征,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适切的评价。偶然的成功,加上家长老师的过度表扬,学生就会沾沾自喜;一次不经意的失败,也会使他们感觉自己愚蠢透顶,极度自卑[1]。一般来说,自我认识与其自身实际情况越接近,就越能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相反,自我认识与其自身实际相距越远,明显低于或明显高于其实际情况,都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2.同理倾听,故事引领

在与这两位同学第一次接触,我没有多问,首先让他们把自己的大致情况写下来,大约半个小时的时间,把写的材料交给我之后,并让他们简单复述了一遍自己的境况。从表情看,心理好像平静了一些。我也没有立即给他们讲什么,而是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回去之后,自卑的同学去读一个“自卑的女佣和他儿子的故事”。自负的同学读“坐井观天”的故事。下次回来,把读后的感受跟我交流。

(自卑的女佣和他儿子的故事:有一天,主人家举行晚宴,女佣要工作到很晚,她只好将四岁的儿子带到主人家。她很自卑,怕儿子知道自己是一个佣人,于是把儿子藏在卫生间里,并告诉他,他将在这里享用晚宴。男孩在贫困中长大,从没见过这么豪华的房子,更没有见过卫生间。他不认识抽水马桶,不认识漂亮的大理石洗漱台。他闻着洗涤液和香皂的香气,幸福得不能自拔。他坐在地上,将盘子放在马桶盖上,盯着盘子里的香肠和面包,为自己唱起快乐的歌。晚宴开始的时候,主人想起女佣的儿子。主人看女佣躲闪的目光就猜到了一切。他在房子卫生间里找到了男孩。他问:“你躲在这里干什么?”“我是来这里参加晚宴的,现在我正在吃晚餐。妈妈说这是主人单独为我准备的房间。不过,我希望能有个人陪我吃这些东西。”主人默默走回餐桌前,对所有的客人说:“对不起,今天我不能陪你们共进晚餐了,我得陪一位特殊的客人。”然后,他从餐桌上端走了两个盘子去陪孩子吃饭。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多年后男孩长大了。他有了自己的公司,有了带两个卫生间的房子。他步入上流社会,成为富人。每年他都拿出很大一笔钱救助一些穷人,可是他从不举行捐赠仪式,更不让那些穷人知道他的名字。有朋友问及理由,他说:“我始终记得许多年前,有一天,有一位富人、有很多人,他们小心翼翼地保护了一个四岁男孩的自尊。)

3.故事分享,心灵沟通

一周之后,两位同学分别找到了我,和我一起分享了他们的感受。

我给李明浩同学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关于自卑的女佣和她的儿子,你猜她的儿子后来知道不知道自己当时是在豪华别墅的最差的地方用餐?第二,知道之后他有没有自暴自弃,看不起母亲,抱怨母亲,他是如何做的?我们讨论的结果是:小男孩很有感恩之心,不但没有抱怨母亲的卑微,还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改变自己,拥有了自己的公司,还把这种感恩意识发扬光大,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帮助那些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人。我问他你知道怎么做了吗?他点点头离开了我的办公室,还说了六个字,“成主任,谢谢你”……。(形成了积极的投射心理)

对于自负的石玉婷,我先让她谈了自己的感受:“井底之蛙,目光短浅,还跟小鸟理论天的大小……”。“你说的很好,“井底之蛙,总觉得天很小,自己很大,但是跳出井口之后,感觉天很大自己很小。我们现在如何跳出跳出井口?你把你的想法写在纸上好吗”她沉默了许久,逐渐在纸上写下了下面一段话:“老师,谢谢你,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我要学会接受同学的意见,端正态度,学会关心他人,不能总是认为什么都是人家的不对,不能好高骛远。”(形成了积极的投射心理)

4.团结协作,共度难关

在与学生交流之后,我约了两个班主任和他们的家长,与他们谈读故事的感受,并给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明确自己的责任。井底之蛙之所以看到了天的大和自己的小,是因为有了小鸟的对话,小鸟的建议;自卑的女佣和她的儿子中儿子的成功源于什么?源于保护了自己自尊心的富人。老师和家长就是扮演小鸟和富人的角色。

第二,根据认知行为疗法,正确的评价孩子

根据认知行为疗法“ABC”理论,认知行为治疗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治疗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认知行为治疗认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2]。

而找出错误认知的关键,就是正确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要实事求是,不能够过高(容易自负),也不能够过低(容易自卑)。家长和老师不能够因为溺爱而不切实际的吹捧,亦不能以偏概全,总是强调孩子的不足,容易造成学生错误的自我意识,而自卑和自负性格的形成就是因为错误的自我意识。

第三给学生创造成长的机会

自负者,目光短浅,没有远大理想和抱负,容易自我满足,停滞不前,自负之人很难与别人相处,因为他们不能够做到平等对待他人。对别人的失败往往幸灾乐祸,于是“坐井观天”。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更容易产生自负心理。家长和老师要给创造跳出来的情景和机会。创造一些自然的遭遇挫折的机会,经历适当的挫折,才会让孩子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良药虽然“苦口”,但这是孩子心理机制健全的“必经之路”。

自卑者,自我意识中,盲目否定自己,往往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别人的优点。家长和老师应该像那位富人一样,保护孩子成长的心灵,甚至发动同学,帮助和关心他们,然这样的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不断发现自己的长处,重新构建自己的认知形象,获得成功感。同时,要注意积极的情感投射和迁移,或者选择积极的代偿性为,把精力投入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中去,不断构建自信。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知识分子;健身水平;自我感觉;显著差异

中图分类号:G8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4-0507-03

本文通过研究知识分子的健身水平、身体和心理自我感觉状况,探讨知识分子健身水平与其身体和心理自我感觉的相互关系,从而为改善知识分子身心状况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样本采用方便抽样法,被试对象抽取了我国地区,即华北地区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黑龙江,华东地区(北)的江苏、安徽、山东,华东地区(南)的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华南地区的广东、广西、海南,华中地区的湖南、湖北、河南,西南地区的重庆、四川、贵州、,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省(市)城乡18岁以上的知识分子与非知识分子。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

1.2.1.1知识分子健身水平测量表制定知识分子健身水平的调查内容:体育参与者、体育人口、参与层、意向参与层[1]、无意向参与层。该量表将“体育人口”、“参与层面”、“意向参与层和无意向参与层面”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健身水平,即“体育人口”为高组,“参与层面”为中组,“意向参与层面和无意向参与层面”为低组。量表分为三级评分,按其程度分别赋值3、2、1。

1.2.1.2知识分子身体和心理自我感觉测量表制定知识分子身体和心理自我感觉的调查内容:身体经常疲劳、精神经常疲劳、体力不足、担心慢性病、运动不足、肥胖正在发生。该量表采用SCL-90评分标准及统计指标[2]:阳性项目数单项分大于等于2的项目数,表示了受试个体在多少项中呈现“有症状”;阳性症状是阳性项目总分除以阳性项目数,是阳性项目的均分,它反映被试自我感觉不佳项目的严重程度介于哪个范围;阴性水平是在各个题目上回答“从无”的项目数,表示受试个体“无症状”的项目的多少。该量表分为五级评分,1=从无,2=轻度,3=中度,4=偏重,5=严重。根据量表的因子得分、均分和总分了解被试的身体和心理的自我感觉状况。

1.2.1.3知识分子个人情况量表制定知识分子个人情况的调查内容:民族、性别、年龄、职业类型、城乡、健康。

1.2.2调查实施调查人员组成:一是利用亲戚、朋友、同学按要求实施调查;二是课题组成员,利用空闲时间分别到医院、学校、社区、科研、行政进行调查;三是组织部分在校大学生集中培训,利用寒假、暑假、节假日深入到各省、市、地区(包括少数民族)、乡村实施调查。

调查内容在全面调查实施之前,先在湖北十堰地区进行了初试(测试人数100人),调查中采用问卷、访问和电话访谈等形式,按照问卷设计的原则,并对所设的问题通过特尔斐法进行筛选,然后确定本课题的调查内容。信度和效度检验分为0.82和0.73。正式调查问卷从2004年5月20日开始,到2005年3月20日结束。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为11 000人,回收问卷10 423份,回收率94.8%,有效问卷9 419份,其中知识分子4 800份、非知识分子4 619份,有效率90.4%。

1.2.3数据的采集与处理问卷由被试对象独立完成,问卷调查表中的每一个项目都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真实情况填写,《健身水平测量表》、《身体和心理自我感觉测量表》按其程度分别赋值,所获得的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1.0统计软包分析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知识分子基本情况分析

2.1.1年龄分布青年组(18~35岁)占43.9%、中年组(36~59岁)占46.2%、老年组(≥60岁)占9.9%。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83岁。

2.1.2性别结构性别以男性为多,男性占67.4%,女性占32.6%。男性大约是女性的2倍。

2.1.3民族结构汉族占91.3%、少数民族占8.7%。

职业分布:有职业的占89.5%,无职业的占10.5%,职业分布广泛而又相对集中。知识分子在工人(6.7%)、农民(1.9%)、服务人员(7.1%)、个体经营(5.4%)等人群当中占的比率较小,但在管理(31%)、教科卫工作(28.9%)人群占比率较大,高达59.9%,职业分布有明显的倾向性(表1)。

2.2知识分子健身水平的主要特征分析知识分子的健身水平是指其每周参与健身活动的频率和强度。它主要包括体育人口、参与层、意向参与层和无意向参与层三个层面。体育人口指每周活动频率3次以上(含3次);每次身体活动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为中等程度以上。准体育人口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参与层,指参加体育活动但没有达到体育人口标准的人群。二是意向参与层,指没有参加体育活动,但有强烈意向去参加体育活动的群体。无意向参与层面指完全没有体育活动的群体,也无健身意识。表2显示,知识分子健身状况的主要特征:1) 知识分子体育人口和准体育人口明显高于非知识分子。这一结论表明我国学校体育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价值观的结果[3]。2) 汉族在体育人口比例高于少数民族、准体育人口低于少数民族。表明少数民族主要位于欠发达地区,社会服务体系滞后于位于发达地区的汉族。3) 男性与女性体育人口比例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而准体育人口比例无显著差异。4) 年龄结构差异在体育人口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U”型分布。表明知识分子进入青年时期就中断体育活动的现象依然存在[4]。而准体育人口则呈“∩”型分布。表明中年知识分子健身行为和对健身的认识态度有较大的反差,出现了他们健身行为滞后于其健身意识的现象[5]。5) 体育人口无职业高于有职业,准体育人口有职业高于无职业。表明闲暇时间是影响知识分子参加健身活动的重要因素。6) 有慢性病体育人口与无慢性病有显著差异,而准体育人口无显著差异。表明知识分子意识到身体锻炼不但能增强体质和提高机体抵御的能力,而且能有效地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6],健身已成为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7) 农村体育人口低于城市,农村准体育人口比例和城镇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农村知识分子拥有广阔发展空间,只是组织、场地器材、时间与经济等方面落后于城镇的发展。8) 知识分子职业类型不同,其体育人口和准体育人口也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职业劳动条件影响其从事体育运动的时间多少及可能性的问题上起着决定性作用。

2.3知识分子身体和心理自我感觉的心境现状分析根据心理症量表SCL-90评分标准,总分为1~2(不包括2)者,表示无明显症状;总平均分为2~3者(不包括3)表示轻度心理症状;总分为3以上者,表示有明显的心理症状。结果发现,被试样本中有明显心理症状者为6.1%,有轻度症状者为21.7%,无明显症状者为72.2%。

以各因子达到或者超过轻度水平(≥2)为界,划为有无轻度心理症状。结果发现,知识分子有轻度身体和心理自我感觉问题主要表现为身体经常疲劳(27.6%)、精神经常疲劳(24.3%)、肥胖正在发生(23.7%)、运动不足(22.9%)、体力正在衰退(21.5%)、担心慢性病(12.7%)。有明显问题(≥3)的人数不多,常见的明显身体和心理自我感觉问题是运动不足(9.8%)、肥胖正在发生(8.6%)。

身体和心理自我感觉各因子的描述性统计及差异性检验结果(表3)表明:1) 知识分子“运动不足”、“肥胖正在发生”两项外,其他各项均优于非知识分子,检验结果表明,两人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2.4知识分子健身水平与其身体和心理自我感觉各个维度间的关系

表4结果表明:1) 不同健身水平的知识分子,其身体和心理自我感觉各个维度呈现显著性差异。健身水平越高者,其表现出的身体和心理自我感觉明显高于低者。2) 知识分子健身水平低者,所呈现出的身体和心理自我感觉各项指标平均值为2.04,不仅低于健身水平高者,也比非知识分子(1.97)低。3) 知识分子不同健身水平所对应的身体和心理自我感觉各项指标平均值分别1.37、1.65、2.04,知识分子总体身体和心理自我感觉平均值为1.89。表明身体和心理自我感觉对其健身水平有显著影响,随着身体和心理自我感觉水平的提升,其健身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

进一步对身体和心理自我感觉各维度与其健身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表5):各维度与健身水平之间均达到显著相关,其中运动不足与健身水平的相关程度最高,且为负相关。

知识分子健身水平与其身体和心理自我感觉各维度描述性统计、差异性检验结果和相关分析表明,知识分子的健身水平与其身体和心理感觉各维度相关,知识分子身体和心理自我感觉与其健身水平两者存在显著互动关系,身体和心理自我感觉对其健身水平有一定的预测功能,能够作为其健身水平的有效显示器。

3结论

1) 知识分子健身水平优于非知识分子,其健身水平总体偏高。不同民族、性别、职业、年龄结构、健康、城乡、职业类型的知识分子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年龄结构差异在体育人口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U”型分布,而准体育人口则呈“∩”型分布。体育人口无职业高于有职业,准体育人口有职业高于无职业。慢性病患者健身水平高组低于无慢性患者、准体育人口却高于无慢性患者。农村体育人口低于城市,农村准体育人口比例和城镇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民族、城乡知识分子健身行为和对健身认识态度有较大的反差,健身行为落后于健身意识,乡村知识分子显得尤其突出。2) 知识分子身体和心理自我感觉优于非知识分子,但知识分子身体和心理自我感觉总体状况不容乐观,被试样本中有明显心理症状者为6.1%,有轻度症状者为21.7%,无明显症状者为72.2%。有轻度身体和心理自我感觉问题主要表现为身体经常疲劳(27.6%)、精神经常疲劳(24.3%)、肥胖正在发生(23.7%)、运动不足(22.9%)、体力正在衰退(21.5%)、担心慢性病(12.7%)。有明显问题(≥3)的人数不多,常见的明显健康问题是运动不足(9.8%)、肥胖正在发生(8.6%)。3) 知识分子健身水平不同,其身体和心理自我感觉各个维度呈现出显著差异。4) 知识分子的健身水平与其身体和心理自我感觉各个维度相关,身体和心理自我感觉对其健身水平有显著影响,随着身体和心理感觉水平的提升,其健身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庞元宁,蔡兴林.中国准体育人口的基本特征与发展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3):45-47.

[2] 张作记,主编.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济宁: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社,2001:118-121.

[3]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2.

[4] 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EB/OL].www.sport.org.cn/ziliaohaxun/qunti/2003-12-28/122183.html,2003-12-18.

第3篇

朱虎兴:我们学校大概是在1997年开始酝酿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我校的特色教育项目的。当时的原发点非常朴实:一是我们看到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由于生活环境和地位的特殊性,他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与以往有兄弟姐妹的学生相比,有一些优势,例如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思维活跃、有较强的平等意识等,但整体上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比较娇气和任性、依赖性比较强、缺乏坚强的意志力和独立性,不少独生子女学生有些自私自利,不善于体谅他人和与他人合作等。基于这些问题,我们想:如果能多研究一下当时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来实施教育,一定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是因为我们学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每每外出听课,看到城里的学生在课堂上自信地表达,大方地展示,而我们乡镇学校的很多学生在公开课上就显得有些胆怯,不够自信,在大场合上不敢展现自我。我们希望通过实施心理教育能让我们的学生更自信,更独立,更坚强。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思考,我们当时就把特色教育确定为了心理健康教育。

石萍:在上个世纪云亭实验小学心理教育萌芽阶段,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朱虎兴:在心理教育萌芽阶段,我们建起了心理咨询室――开心屋,添置了一些用于心理辅导的器材和书籍,在校园环境布置上进行了“心育”文化浸润的整体设计。如各教室黑板上设计了“心语泉”,墙壁上布置了“心理园地”,长廊中橱窗增设了“阳光少年”专版……在加强外在氛围营造的同时,我们更注重内在理念的转变,因为我们感到这是决定心理教育内涵发展的真正关键所在。我们一方面参与了南京师范大学谭顶良教授主持的国家级子课题《学习风格与学习策略》的研究,在心理教育专家的指导下,研究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情绪等心理特点,优化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学习更具个性特征,更加有效。这个参与性研究使我们的教师增强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心”来教的意识。另一方面,我们从1997年开始承担了江阴市级的“九五”课题“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探索了一些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策略。我们通过团体讨论、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小组活动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比如有的班级中不少学生不善于合作,平时交往中时常会有小矛盾和小摩擦,对此老师在班里开展“中的一条船(站报纸)”的团体辅导活动:首先准备一张普通的报纸,展开放在地上,然后找4~5人同时站在上面(不能站在报纸之外,周围有人做好安全保护)约3秒钟,成员间可以相互用手协助,之后再将报纸对折,重复上面的活动;以此类推,看在最小的面积上能否站下他们4~5人。这个活动很好地增强了小组的协作精神与凝聚力。

石萍:1998年以后,云亭实验小学的心理教育是如何由团体心理辅导转向小学生心理自我教育的?这其中包涵了何种思考?

朱虎兴:1998年以后,我校的心理教育的重点开始由团体心理辅导逐步转向小学生心理自我教育,这主要源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在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的不是教师、家长等外在力量,而是学生的内部力量。任何外部的环境影响和教育因素都要通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过于强势,一直将学生置于被帮助、被辅导这样被动的、弱势的位置,那取得的教育效果可能只是暂时的。例如学生心里有烦恼了,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心理疏导下,他暂时走出了情绪的低谷。但以后当他再遇到烦恼的时候,离开了他人的帮助,他可能就不会通过自我调节来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我们期待的心理教育,是能使学生养成自信乐观、活泼开朗、坚强自立、积极进取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的过程,也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他们能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逐步提高正确认识自我、积极设计自我、调控自我的能力,渐渐成长为能调控自己、辅导自己的“心理小医生”和能设计自我、发展自我的“成长主体”。

为了实现向“小学生心理自我教育”的转变,我们当时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努力:一是让心理教育的内容更加注重以生为本,我们自主开发和设计了校本教材――《我心飞翔》,兼顾心育内容的预设性和生成性。我们把“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心理教育切入学生的生活天地,让心理教育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调动学生教育自我的能动性。”作为确定心理自我教育内容、编写校本教材的指导思想。这本心育教材采用了对话、交流的编写方式,有让学生自主阅读、倾听、观察等预设的内容,更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倾诉、交谈、填写的内容,这些内容来自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独特真实的内心感受,是最鲜活的教育内容。二是心理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开展,更侧重于体现心育形式的自主性和体验性。我们的心理辅导课淡化了教师的“讲解传授”和“排忧解难”的教育痕迹,突出学生评评、说说、唱唱、跳跳、演演等自主性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体验,在不知不觉中增强自信心,调节情绪,产生向新目标攀登的动力。三是我们开辟了心理自我教育的交流阵地和研究阵地,体现心育的自和互动性。我们开通“网上热线”,设“悄悄话”信箱,编《心星小报》,让学生在纸上、网上、“开心屋”中相互交流,倾诉痛苦烦恼或传达愉快之情,交流心理自我教育的体验和收获,在积极、愉悦的互动中促进心理自我调节。当时我校还成立了小学生心理自我教育科学院,下设心芽研究所(低年级)、心苗研究所(中年级)和心蕾研究所(高年级),院长、所长和研究员由心理素质好、心理辅导能力强的学生竞聘上岗。通过培训,科学院的小研究员独立开展工作,从生活中发现研究的小课题,进行探索,写出相应的心理小论文。对同学中已经存在和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探索对策,进行有效辅导。

石萍:我们注意到,云亭实验小学的江苏省“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基于班级生活的小学生心理自助教育研究”,侧重点已由原来的“自我教育”转为“自助教育”,这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又是以何种形式呈现的?

朱虎兴:您非常细心,发现了“自我教育”到“自助教育”这一字之变。其实这“一字之变”背后是我们研究过程中从“困惑”到“改变”再到“明朗”的过程。在进行无锡市“十五”立项课题:“小学生心理自我教育的研究”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老师们感到以下两个困惑:第一,与成人相比,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毕竟还比较低,对社会发展需求的认识模糊,学生到底应朝着什么方向和水准发展,他们自身往往难以把握;第二,在心理自我教育中,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那教师在这种教育中地位何在?教师的作用通过何种途径得以发挥?在设计“十一五”课题的时候,谭顶良教授建议我们将小学生“心理自我教育”改为“心理自助教育”。看似简单的一字之改,使老师们对上述两个困惑得以豁然开朗:心理自助的主体是学生,不仅指学生个体,也指学生群体。学生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帮助相对于群体以外的教师、家长帮助而言,也称为自助。学生心理的成长体现在自助过程之中,因此需要特别重视学生心理自助过程的研究。心理自助教育的主体是教师,任务是助生自助。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原来心理自我教育中教师角色难以准确定位的问题。

我们觉得心理自助教育的呈现,离不开感性的互助活动,离不开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学生喜欢参与的心理自助教育应该是生动活泼、形式丰富的。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心理自助教育活动,逐步完善了“自主晨会”、“心理辅导”、“心育交流”、“心理剧”等心育活动,更强化了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自我体验,丰富了心理自助和互助的形式。2008年年初,我们开始尝试把小学生喜欢的游戏形式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创编心理自助小游戏,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富有活动性、趣味性、操作性、参与性的游戏之中,使学生在游戏中获得最真实的心理体验,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一个学期结束时,课题组已经积累了近50个原创的心理自助小游戏。为了进一步完善这些心理自助小游戏,在2008年9月新学期开学后,又选取了一些实验班级,组织开展了这些游戏,最终精选了36种心理自助小游戏,通过修改完善,撰写成书,从而更好地指导各班开展好心理自助小游戏。

石萍:“优势迁移”是云亭实验小学在“十二五”阶段关注的重点,“优势迁移”与“心理自助教育”之间关系如何?提倡“优势迁移”的教育是怎样的教育?

朱虎兴:“优势迁移”是我校在“十二五”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实践方向。我们以“心理自助教育”作为基本途径进行小学生优势迁移的实践研究。一方面,是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心理自助的方法和技巧,发现自身的优势,并不断提升和拓展优势;另一方面,我们认为学生在进行“心理自助”时,并不是仅仅掌握了“心理自助”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就够了,更重要的是要寻找每个孩子的优势,并运用他的优势,让优势成为孩子成长的底蕴,增加孩子自助的底气。最终,通过“优势迁移”不断地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逐步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所以,我们认为,“优势迁移”和“心理自助教育”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我们提倡“优势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受现在处于国际前沿的心理学理论――“积极心理学”的影响,“积极心理学”提倡关注人性中最积极向上的部分。积极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中提到:培养孩子不是盯着他身上的短处,而是认识并塑造他身上的最强,即他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将这些最优秀的品质变成促进他们幸福生活的动力。我们非常赞同这一理念,我们认为孩子的成长更需要关注“优势”,这对于培养孩子的积极心理品质,防心理疾病于未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的“优势教育”可以归入“积极心理学”的范畴。当然,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优势,也就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我们认为这是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途径。

石萍:关于心理教育,应该说很多学校都有所研究,也举办过各类活动,但相当一部分是流于形式、浅尝辄止。云亭实验小学这么多年来心理教育特色一直充满生命力,且发展前景广阔,这种呈现于学校特色建设方面的鲜明特色源于什么?

朱虎兴:心理教育成为我校特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从1997年开始,我们就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一直行走在心理教育的道路上。从“九五”到“十一五”,我们分别做了江阴市立项课题“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设计与操作的研究”、无锡市立项课题“小学生心理自我教育的研究”、江苏省重点规划课题“基于班级生活的小学生心理自助教育的研究”。整整十五年,我们都钟情于心理教育,“十二五”期间,我们依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心理教育,着眼于学生的优势开发和培养,旨在让优势成为学生自我发展的底蕴和动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形成我校心理教育的新亮点。

第4篇

关键词:心理自立;生涯适应力;自主性;自控―社会性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生涯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不同于以往传统的生涯形态,展现出开放性、弹性、复杂性、自主性和个人驱动等新生涯形态。基于当前生涯发展动态化、模糊化的研究背景,有关生涯适应力(career adaptability)的相关理论日益受到了当前学者们的关注[1]。生涯适应力即个体对于可预测的生涯任务、所参与的生涯角色,与面对生涯改变或生涯情境中不可预测之生涯问题应准备程度[2],其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职业发展。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如何提升大学生的职场承受力和适应力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探索大学生心理自立与生涯适应力的关系,以期为今后有针对性开展心理自立的教育辅导,提高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提供一定的借鉴依据。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生涯适应力

生涯适应力概念的提出源自Super和Knasel(1981)对其生涯成熟度理论的不断修订,他们考虑到个人生涯发展的自主性和多元化发展的特点,认为生涯适应力相对于生涯成熟度在解释生涯发展上更具有说服力。Savickas(1997,2002,2005)建立并修正完善了生涯适应力的四维理论建构[1],并在2012年和Porfeli概括为4C:生涯关注(career concern)、生涯控制(career control)、生涯好奇(career curiosity)和生涯自信(career confidence),它们分别代表了适应的人格、能力、行为和结果[3]。其中,生涯关注是指个体对未来职业的关心和重视;生涯控制是指个体能够对未来职业的发展和选择有所控制并担当责任;生涯好奇是指个体对自我和未来职业情境有尝试和探索的欲望;生涯自信是指个体能够克服障碍实现生涯抱负的信心。关于生涯适应力的研究目前仍集中在生涯适应力的结果变量[4],关于生涯适应力的前因变量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2.心理自立对生涯适应力的影响

心理自立是自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采用我国学者夏凌翔提出的心理自立的定义,即:“个体从过去对权威、亲密的人的迷信与过分依赖、依恋和服从中摆脱出来,相信并依靠自己,自己掌握、管理、调节自己的心理资源、活动以及相应行为,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积极主动地接受外界事物及规划与发展自己的过程”,由自主性和自控-社会性两个核心特质组成[4]。牛丽(2010)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自立与职业成熟度呈显著相关[5]。Super,Tholnson与Lindeman(1988)认为生涯适应力的建构突出了个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1],这同心理自立的结构具有相似性,都考虑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的因素,因此,心理自立与生涯适应力的关系相比其与生涯成熟度的关系更加密切。吴淑琬(2008)研究也发现大学生的高开放性、严谨性、外向性和亲和性以及低神经质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正向相关[6]。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1:大学生心理自立与其生涯适应力水平显著正相关。

心理自立的自主性特质是指个体在面对问题时能主动做出自己的决策,相信并坚持自己的决定[4]。根据Erikson(1963)的自我发展理论,自我是发展的主体,在能力培养和形成的过程中起到关键和核心的作用[7]。生涯适应力作为个体因生涯角色变化并与之保持平衡的能力,其发展不能依靠机械刺激,应该是以自我的参与为前提的。因此,自主性强的个体将会更大程度发挥自我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参与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构建。在职业探索方面,自主性强的大学生将表现得更加主动和自信,在生涯好奇和生涯关注上会更加积极,在遭遇生涯困境时更多依靠自己来决策和处理。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大学生自主性越强,其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自信水平越高。

心理自立的自控-社会性特质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既能保持自己的主体性,依靠自己去认识有关问题,又能担负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与他人关系融洽,合作愉快,能容纳他人[4]。根据自我发展理论,自我能力的发展不仅有赖于自我力量,而且依赖于自我与社会间的相互作用[7]。大学生在发展自身能力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对周边条件、环境进行理解、整合、利用,必须要以环境条件为前提,在实践中完成能力的提升。倘若不善于利用和把握客观环境的资源,显然能力的提升是无法实现的。自控-社会性强的大学生一方面更容易与他人相处融洽,得到家庭和社会更多的生涯支持,激发其自身更大的探索欲望和提升实现职业理想的信心;另一方面在生涯实践中更能利用好周边环境的资源,能从周边环境中接触并收集到更多的职业信息,及时调整个人的生涯发展规划,从而实现生涯适应力的建构与改造。根据生涯建构理论的观点,生涯适应力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个体与组织环境的交互作用[8]。因此,本文提出假设3:自控-社会性越强的大学生,其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自信水平越高。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在北京、天津6所本科院校(北京4所、天津2所),以方便抽样的方式从高校抽取了不同年级、专业、生源地区的男女大学生共计550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87份,回收有效问卷463份,有效问卷率为84.18%。其中,男生214人(46.2%),女生249人(53.8%);大一大二171人(36.9%),大三大四173人(37.4%),研一研二119人(25.7%);理工农医专业180人(38.9%),人文社科专业283人(61.6%);农村生源地127人(27.4%),城镇生源地183人(39.5%),大中城市生源地153人(33.1%)。

2.研究工具

(1)大学生心理自立量表

采用夏凌翔编制的大学生心理自立问卷[4],共计21个题项,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从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示心理自立水平越高。本研究中,心理自立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自主性和自控-社会性维度的信度分别为0.64和0.83。

(2)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量表

采用台湾学者吴淑琬(2008)编制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6],问卷共计21个题项,由四个维度组成,分别是生涯关注(4题)、生涯控制(4题)、生涯好奇(6题)和生涯自信(7题),本研究在施测前修改了部分词句以便大陆学生理解。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1分)到“完全符合”(5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涯适应力水平越高。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四个子维度的信度分别为0.69、0.62、0.77、0.74。

(3)控制变量

在回归分析中,我们选取一些人口统计学的变量作为控制变量,这些控制变量分别为:性别、年级、专业、以及生源地区。

3.实施程序

在各院校征得院系辅导员的同意下,在开班会的时间实施团体测试,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问卷中的所有题目,并强调回答的真实性。采用SSPS20.0进行描述、方差、相关和回归分析。

三、结果分析

1.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为了验证本研究所使用量表的结构效度,以及这些量表所测量的各概念的区分效度,我们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ive Factor Analysis,CFA)。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六因子模型拟合指标NFI,NNFI,CFI,GFI均在0.90以上,χ2/df=3.59,RMSEA=0.075,各因子载荷均在0.68到0.95之间,说明了本研究所选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

表1列出了各变量描述统计和人口统计学的差异比较。首先,从性别上看,男生在自主性维度上显著高于女生,男生在生涯自信与生涯控制得分也显著高于女生。其次,心理自立和生涯适应力总分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生心理自立总分显著高于本科生,该显著差异主要来源于自控-社会性维度,研究生生涯适应力总分也显著高于本科生,除生涯关注维度上无显著差异外,其他三个维度差异都极其显著。再次,心理自立和生涯适应力各维度均不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最后,从生源地区上看,生涯适应力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大中城市、农村、城镇,城镇学生生涯适应力总分及在生涯自信、生涯好奇和生涯关注维度上都显著低于城市学生。

2.研究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心理自立及其子维度与生涯适应力及其子维度之间都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

3.回归分析结果

表2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大学生性别、年级等控制变量后,除了生涯好奇外,自主性对生涯适应力其他维度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2部分成立,自控-社会性心理自立对生涯适应力各维度都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3成立。其中,自主性与自控-社会性联合解释生涯自信、生涯控制和生涯关注的变异量分别为36.1%,15.7%,15.4%,自控-社会性单独解释了生涯好奇35.7%的变异量。

四、讨 论

1.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探讨

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中均分值为3.64,属于中等偏上程度。本研究发现男生在生涯自信、生涯好奇、生涯控制及生涯适应力总分上虽然都高于女生,但只在生涯自信和生涯控制上有显著差异。生涯适应力在年级差异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生生涯适应力最高,其次是大三大四的学生,大一大二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最低。因为研究生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直接或间接获取的就业经验和职场信息更加丰富,对自我职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会更加成熟,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了研究生比本科生的生涯适应力水平高。在生源地区差异上,生源地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比生源地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高,但不具有显著性。本研究发现生源地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与生源地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具有显著差异,生源地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是最低,原因在于农村大学生自尊感强,他们缺乏外部社会资源,他们常常要靠自身的努力,因此,在职业探索和选择上会表现得更加主动;而家庭是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从小在城市长大,有一定的社会资本支持,因此,在职业探索和选择方面更丰富,表现得也更加自信;而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各方面条件和资源都居于两者之间,求职自信没有城市大学生高,求职主动性不如农村大学生,而且本研究调研发现城镇学生中往往带有“如果在大城市找不到工作可以回家发展”的观念,因此,这种就业心态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涯适应力水平的提高。

2.大学生心理自立的探讨

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自立的性别主效应不显著,但在自主性方面,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原因可能是男女生之间不同的成长环境、个性及家庭、社会的期望要求不同。心理自立的年级主效应显著,各维度都呈现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但只有自控-社会性维度显著,可能因为自控-社会性强调与周围环境的交流与合作,从环境中自我认识、自我负责,和谐处理与他人、事务之间的问题和矛盾。随着年龄的增长,研究生比本科生在与周围环境的交流频率多,在处理与周围人、事物的经验也更丰富,因此他们的自控-社会性是最高的,大三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压力的影响大,比大一大二接触社会的机会多,有更多的社会实践及学习经验,因此他们的自控-社会性相对比大一大二要高。

五、小结与展望

本研究探讨了大学生心理自立对生涯适应力的预测作用。通过对463名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控制了部分人口统计学变量后,大学生心理自立对生涯适应力的正向预测效果是显著的,说明了良好的心理自立水平的大学生往往具有更高的生涯适应力,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相比于心理自立水平低的大学生更能坚持自己职业理想的主张和行为,不断尝试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涯方向,并能与职场生涯初期与不同的群体和谐相处并建立良好关系,更能从容适应生涯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当前,传统的“理性”、“确定性”、“可控性”的生涯发展已经不适应于信息化时代的职业要求,“不确定性”、“开放性”、“自主性”将成为未来生涯发展的新趋势。因此,在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时,应加强自主教育作用来提高个人生涯适应力的重要性。首先,学校应鼓励学生学会接纳和容忍个人生涯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其次,学校应鼓励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开展针对不同年级相配套的实习机会,加强学生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交流与了解,以拓宽学生的就业方向和职业发展渠道;同时,结合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环境背景出身的学生,采取多元化的职业辅导,并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来进行干预;最后,从个体层面上,学校应积极开展以学生带头主导的校园活动,倡导独立自主的校园文化,开展学生生涯心理训练,提高学生独立自主意识,增强其心理抗挫能力,提升其生涯适应力水平。

参考文献:

[1] 赵小云.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研究――结构、特点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2] Savickas,M.L..Career adaptability:An intergrative construct for life-span,life-space theory[J].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1997,(45):247-259.

[3] Savickas,M.L.,&Porfeli,E.J..Career Adapt-Abilities Scale:Construction,reliability,and measurement equivalence across 13 countrie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2,(80):661-673.

[4] 夏凌翔.当代大学生心理自立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5] 牛丽.大学生心理自立的结构及其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D].济南大学,2010.

[6] 吴淑琬.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量表编制及其相关研究[D].国立嘉义大学辅导与咨商研究所,2008.

第5篇

自我认识、自我接纳是人心理健康的一种重要品质。重点中学的学生都是来自各个学校的尖子生,上高中之后,由于不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往往会有较多不成功的体验,容易对自己产生疑问和否定:还有一些同学因为朋友对自己的消极评价而逐渐地否定自己。因此,只有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才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发现自我的价值,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2 帮助学生发掘自身的潜在优势,使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三、教学准备

1 选择适宜的音乐、《我真的很不错》手语版视频:

2 准备分组用星星形纸、名片纸、彩笔五盒、“给自己的礼物”卡片。

四、场地和分组

最好使用活动教室。学生分组,每组6人。采用颜色分组法。在星星纸上标记1~6个数字,用笑脸标记组长。

五、教学对象

高中一年级学生。

在心理学中,自我认识内容可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三个方面。

生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生理属性的认识,如身高、体重、长相;

心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属性的认识,如能力、兴趣、性格、气质等;

社会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社会属性的认识,如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等。

本次教学过程的内容依照心理学自我认识三方面的内容设计。

六、教学过程

(一)活动1:“比一比”――认识生理自我,接受自己

1 活动方式:进行一个小组间的比赛,比赛共三轮。当老师宣布比赛开始后。每组派出一位同学(由教师随机叫号①④⑥等),等被派出的人都站出来后,教师再请助手宣布这次比赛的具体内容。

2 比赛题目:

①比谁的手最大:

②比谁的头发最长:

③比谁的眼睛最大。

3 分享感受:

①请比赛获胜的同学谈谈赢得比赛的感受。

②请比赛失败的同学谈谈输掉比赛的感受。

③总结这个小活动的收获。

教师引导:胜败有时是受环境影响的,它是相对的,与这四个人比是胜利了,如果换一些竞争对手,那你就不一定胜利。(案例:在初中时,我是前三名,来到高中后,再也考不到前三名了,我并不是变得笨了。)大家要及时调整对自己的认识。

同学分享:通过这个小活动我们还对自己的生理属性――身体特征有了部分了解。

(二)活动2:“亮出你的精彩来”,自制个性化名片――认识心理自我。接受自己

请同学们在5分钟内为自己制作一张能展示自己特点、能力和风采的个性化名片。名片内容:姓名、体貌特征、性格、爱好及特长、理想等,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增加特色项目,以突出自己的独特性(注意时间限制,播放5分钟的音乐,音乐停止,即停笔)。

名片制作完毕后,小组成员互相传阅,并推选出一张公认为最好的在全班展示。

在展示过程中,其他人一起认真听,仔细看。

同学分享:通过这个活动引导学生从名片的内容体会每个人在体貌特征、个性品质、兴趣特长、理想等方面的独特性。

教师概括分享:我们每个人都是人类中独一无二的一分子,每个人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性。不同的优点和缺点的排列成为每个人的个性,不同的经历组合成每个人的人生。

因此同学们要记住:你只是你自己,你所要做的就是做个最好的自己,而不是他人。

下面我们通过另一个活动,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一下自己。

(三)活动3:收获赞美――认识社会自我,悦纳自我

每个同学在3分钟内,尽可能多地对小组内同学进行赞美,并分别写在红色纸条上,并把它送给那位同学。

1 在小组内,每个成员轮流阅读他人对自己的全部赞美之词。

2 小组活动后请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团体分享。

3 谈谈被这么多同学赞美,有什么感受。

通过“亮出你的精彩来”:自制个性化名片,又享受了他人对自己的赞美,进一步发现自己身上的一些优点,自己便自然会产生愉悦、快乐的积极情绪,提升自信心、自我价值感。

教师概括分享: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许多优势和潜能,只是有时我们没有注意到。

当我们善于发现并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潜能时,就会加强对自己的积极认知,更加悦纳自己,感受到我是独一无二的,“我真的很不错”。

播放视频《我真的很不错(手语版)》。

本课小结:我们每个人都是人类中独一无二的一分子,人并非十全十美,也不是一无是处。我们要肯定自己的优点,接纳并改正自己的缺点(有时缺点摆对位置会变成优点),发挥自身的优势,做个最好的自己。

(四)作业:“给自己的礼物”

请同学们结合今天这节课的感受,在卡片上完成以下两句话:

1 我是独一无二的,因为_______。(写出你最与众不同的地方)

第6篇

关键词 :管理者 管理自我效能感

管理自我效能感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他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时发现,过去的理论和研究把主要注意力集中于知识获取或行为的反应类型方面,结果造成支配知识和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却被忽视了。他认为,人们如何判断其能力以及这种判断如何影响其动机和行为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管理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它并不是指人们具有的某种技巧,而是指人们对利用自己的技巧能做什么而进行的判断,是对自己能力信息的权衡、整合和评估的结果。这种结果对个体行为的选择、目标的设置、完成任务的努力程度、在困难和失败面前的坚定程度、紧张程度等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它是动机驱动绩效的可靠指标。

管理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是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直接影响个体的思维、动机和行为。自我效能感己经逐渐成为心理学和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管理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影响主体的活动选择和环境选择 人作为主体倾向于回避那些他们认为超过其能力所及的任务和情境,而愿意承担并执行那些他们认为自己能做好的事。

决定个体的动机水平 动机水映了个体对任务的努力程度及行为坚持的时间长度。当被困难缠绕时,具有很强管理自我效能感的人会以更大的努力去迎接挑战。

影响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 管理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与环境发生作用时,会过多地想到个人的不足,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更严重。有高度管理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则会将注意力努力集中在情境的要求上,并由障碍激发出更大的意志努力。

影响管理自我效能感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能力观 Wood和Bandura( 1989)的研究表明,持能力增长趋向的管理者具有较高的管理自我效能感,而持能力固定趋向管理者的管理自我效能感则较低。

归因方式 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或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都会降低人们对完整和精确信息的追求。把失败归因于可变因素而不是归因于稳定因素时,则会产生较少的沮丧情绪。具有控制感的归因能培养自我纠正的行为,缺乏控制感则可能导致焦虑、挫折,从而降低管理自我效能感。

目标设置 目标设置对管理者管理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为没有事先设置的目标作为衡量绩效的标准,个体很难判断做得怎么样以及自己的能力水平如何。目标不仅引导活动并为活动提供动机,也有助于建立和加强个人和群体效能感。

反馈方式 管理者所进行的绩效评估的目的在于提供反馈,而反馈的方式对个体管理自我效能感有显著影响。积极的反馈,尤其是上司的反馈,可以提高员工的管理自我效能感,而消极的反馈则会降低员工的管理自我效能感。在绩效评定过程中积极的言语劝说与支持性的反馈对那些管理自我效能感很低的员工而言尤其重要。

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

自我效能感不仅是个体对自己未来活动的事先估计,而且会直接影响个体在执行未来活动过程中的动力。自我效能感是通过以下中介过程实现其作用的:

选择过程 一般而言,当面临不同的环境时,个体选择自认为能加以有效应对的环境,而回避自感无法控制的环境。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不仅决定了个体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新任务时,是当作挑战加以迎接还是当作困难加以回避的生活态度,而且也通过影响个体对不同活动方式的选择而决定其潜能在哪些方面会得到开发。

动机过程 自我效能感通过思维过程发挥作用时,通常会伴有动机因素的参与。除此之外,自我效能感还会影响个体在活动中的努力程度以及面临困难、挫折和失败时对活动的坚持性。特别是对于那些富有挑战性或带有革新性质的创造活动而言,这种坚持性是保证活动成功的必要条件。

管理者管理自我效能感的结构及其影响效果的研究

管理者管理自我效能感的结构

有学者认为,管理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不应是单维的,而应是多维的。但管理自我效能感的结构到底有哪些维度,还需要通过实证研究去探索。

管理者核心工作任务的维度 国外学者Mintzberg开创了结构化观察的先河。Allan通过调查美国纽约市政府1476名管理者对工作任务的重要性描述和时间分配,得出管理者工作任务的六因素:管理员工、协调、信息处理、分析与评价、发动变革、监控,这也是管理者所需要完成的共同核心工作。

我国企业管理者核心管理工作任务的确定 有学者认为,管理者核心工作任务研究主要定位于工作内容分析,几乎不涉及管理措施、管理过程等,理应很少受文化因素的影响,但这并不是说可以直接把西方的研究结果拿来应用,因为尽管管理者核心工作任务的维度可能是共同的,但每一纬度内的具体任务以及具体任务的数目和重要程度可能存在着文化差异。因此,应该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如文化、经济发展状况、管理现状等来研究企业管理者的核心工作任务。

管理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效果

工作绩效及相关工作行为关系的研究 管理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及相关工作行为关系的研究在形式上可以分为两类:实验室模拟研究和现场研究。这两类研究发现,管理自我效能感确实是预测管理者工作绩效的关键性变量。Vianen、Annelies以普通员工为研究对象发现,管理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员工期望获得管理职位的主要变量。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管理自我效能感对管理者胜任管理工作职位的重要性。

相关工作态度关系的研究 管理自我效能感与相关工作态度关系的研究同管理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及相关工作行为关系的研究相比,要少得多,而且研究结果也存在着一些分歧。Mone以正在进行裁员的组织员工为研究对象,发现管理自我效能感与离职意愿存在着正相关,与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存在着负相关。但Mcdonald以正在经历技术变革的技术人员为研究对象却发现,管理自我效能感与工作满意度和承诺水平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与离职意愿、工作懒散呈负相关。因此,对有关管理自我效能感与相关工作态度关系研究的分歧还需要实证研究去检验。

本文对已有研究存在问题的分析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管理自我效能感与管理绩效及相关因素关系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笔者认为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般自我效能感研究较多,而特定领域自我效能感研究较少,特别是管理者管理自我效能感研究更少。对于企业管理这一特定复杂任务领域来说,管理自我效能感理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对已形成的结论还需再行验证和丰富。管理自我效能感在现今的企业管理中应用还较少,尚未发挥其应用价值。如何测量管理自我效能感还未达成共识,特别是对于我国企业管理者核心工作任务仍没有统一的认识。

参考文献:

第7篇

压力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或大或小,或轻或重。适当的压力是人进取和充实的动力,但压力过大,过于持久,就会出现焦虑烦躁、抑郁不安等心理疾病。因此,自我发现、心理自救,应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

心理障碍出现前的征兆

生活中有许多细节在提醒我们,心理状态开始出现小问题了。比如特别容易对生活中的某些细节耿耿于怀;工作被肯定的情况下,无缘无故地担心会被裁员;对年龄增长产生恐慌;对感情、对婚姻不自信;需要通过辛辣和油炸的食物来刺激食欲;以及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反而对生活满意度和成就感有所下降;遇事易急躁,抱怨增多,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状态差等等。

心理学认为,性格与心理密切相关。如自卑的人不容易控制外界变化,常常怨天尤人,一旦出现负面的生活事件便会触发心理障碍。

心理自救的三步曲

首先要自己去发现紧张的压力源头在哪里,然后对症下药,分为三步进行排解。

第一步,从生活细节出发,工作一天后,要懂得适当解压放松的办法,通过闭目放松、深呼吸、吃块巧克力、听音乐、跑步等方法调整自己的情绪。周末的时候,可以打打羽毛球,或者去郊区、游乐园玩玩,给心情放个假。

第二步,从自身出发,改善做事效率,加强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知识、阅读,来减轻自己对未来的恐惧,让心灵保持年轻状态。

第三步,要适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要明白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当内心有所追求时,才不会感到空虚和恐惧。

心理自救小办法

1、学点自我安慰和自我放松的技巧。譬如练习瑜伽、太极拳、听听音乐、打球等等,都会让人放松下来。

2、好好睡一觉,比较轻的忧虑和不快,通常在一个充足踏实的睡眠后就可能消失。

3、自我良性暗示,多想一想过去成功的经历,想一想自身具备的优势,你就可以告诉自己:我在单位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换了别人恐怕还不如我呢!

4、通过饮食来缓解某些不适。如焦躁、心悸、失眠等情况出现后,可多吃豆类、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等食物,减少红肉类的摄取,避免喝咖啡、浓茶、酒等刺激性饮料。少食辣椒、芥末、花椒、大蒜、葱、姜等辛辣燥热之物。

5、建立心理支持系统,包括朋友、家人、心理咨询专家等。在郁闷难以排解的时候,向他们“诉苦”,寻求心理帮助。

改变自己更有效

学会说“不”。当人们请求你帮他们做事情而给你造成压力时,你通常很难说“不”。考虑一下你是否能够做或者愿意做他们要求你做的事情,学会有效地拒绝他人的请求。

说出你的想法。如果确信别人的某个请求是不合理的,你就得说出来。当愤怒和挫折无法宣泄时,人就会郁闷、沉默、唠叨、指责或背后诽谤,从而导致“消极―挑衅”的行为,这种行为会对免疫系统造成伤害。

第8篇

马老师,您说我该怎么办?怎样才能消除我和他之间的鸿沟?

您没见过面的学生 小李

小李同学:

你好!你的苦恼是因为你在人际交往上走进了一个小小的误区。你和好朋友的空间距离近了心理距离却远了的感觉,是因为你没有注意在人际关系上保持心理距离,使“人际气泡”受到“拥挤”的感觉。

什么是人际气泡的拥挤?

从心理学角度看,心理相容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而促进心理相容的途径之一就是彼此缩短心理距离。从这个角度说,两人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小是件好事。可是,物极必反。人际交往中距离太小了,也会令人不舒服。这是因为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要求独占一定的空间,叫做人际空间。由于这个空间像一个大气泡包围着一个人,因此有的心理学家就形象地称之为“人际气泡”。距离太近了不能满足彼此人际气泡的要求,人虽然没有挤在一起,人际气泡先感到拥挤了。人际气泡的拥挤就使人感到不舒服。人们一方面需要与他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又需要心理上的自由,需要一定的独享的心理空间。所以人际交往的艺术其实就是一个怎样调控彼此的心理距离的问题。

由于你没有调整好你们的心理距离,不恰当地把你们的心理距离拉得太近了,没有给对方适当的自由度,你才感到对方让你有许多的不满意。就是说,你看不惯对方的某些言行举止,不一定就是人家有什么不对,可能只是彼此的个性的不同,对方的言行与你的个性不大吻合。你以为你们是好朋友,就忽略了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必不可免这样一个事实,而想完全让对方按你的个人好恶来说话做事。而对方怎么可能完全和你一样呢?多好的朋友相互间也需要自己独享的心理自由呀!你忽略了这一点,于是,你感到了痛苦。

你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马老师的建议是保持心理距离。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中,不论关系多好,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给对方一定的心理自由度,彼此留有一定的距离感。距离感是很微妙的,拉开一点距离,一来可以使彼此获得心理自由,感到多一份舒服和自在;二来可以使彼此感到对方更美好,从而使彼此的关系更融洽和谐。

你听说过“求大同存小异”这句话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上不管多么要好的朋友也不能过分地要求对方和自己一样,应该给对方充分的独立的心理空间,允许对方有自己的个性,让对方拥有足够的心理自由度。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常常不是简单的可以论出是非对错的,更多的是个性不同的表现。

即使是存在是非对错的事,也应该宽容别人,不必要对别人的言行举止过分地挑剔。因为我们谁都不是圣人,谁都需要一个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不错,假如的确是对方错了,好友之间是可以相互批评帮助的。但是,这不等于强制别人一定听你的。

第9篇

生活中,不少空巢老人的心灵被孤独感所包围。孤独感不同于孤独生活本身,它是老年人认为自己被世人所拒绝所遗忘,而在心理上与世人隔绝开来的主观心理感受,是交往的需要不能满足的结果,表现为较复杂的心态和行为。有专家曾对13963名城市老人调查,发现40%的老人有孤独、压抑、心事无处诉说之感。老年人告别社会重返家庭后,一旦感受到“空巢”的孤独,心理往往趋于脆弱。如果身体再不好,更易对自身的价值表示怀疑,消极悲观,甚至产生抑郁、绝望的情绪。对于老年人的这种状态,有人称之为“老年空巢孤独征”,是比较形象而贴切的。但是,“空巢”这种生活情境并不是必然地决定了老人的孤独感,同是空巢老人,孤独感的体验并不一样,这就是个人心理方面的原因了。

首先是人际反应特质不同。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因人际关系基本反应倾向不同,不同的人会表现为不同的人际反应特质。正是不同人际反应特质,造成了人们对人际交往需要的不同强度。有些人交往的需要不是很强烈,甘愿避开喧闹的人群,独居于陋室之中,钻研思考问题,不希望受到别人的干扰。他们虽然儿女离家或是孤身一人,却没有孤独的痛苦。相反,有些人交往的需要较强,所以,当面对空巢生活情境的时候,就比较容易体验到孤独感。

其次,是气质类型不同。

心理学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胆汁型;二是多血型;三是黏液型;四是抑郁型。大量的研究表明,气质类型上属于抑郁质与黏液质的老年人容易孤独。因为黏液质的老年人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待人容易冷漠,内心不易外露;而抑郁质的老年人多愁善感,胆小孤僻。内向的老年人,更多地注意自封的内心世界,不爱与人交往,喜欢深思而孤僻,特别是在新的情境里,多半沉默。

再有,是自我认知不同。

孤独的老年人又往往自我认识不足,容易过低地估计自我。他们常常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在与人交往时,爱拿自己的短处去与他人的长处比较,认为自己的家庭出身、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和工作单位都不如别人,越比越泄气,便逐渐与人疏远而自我封闭。也有一些老年人过低地估计他人,将他人看得一无是处,并强烈地希望自己“出淤泥而不染”,因而与一般人难于交往,自然会在孤独的泥坑里越陷越深。

告别孤独感的心理策略

面对空巢孤独感的老年朋友,怎样进行心理自救?

心理自救方法之一:认知疗法

老年朋友首先要看到,子女“离巢”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子女长大成家立业,从父母身边独立出去开拓自己的生活空间,哺育自己的后代,应该是子女成熟的标志。如果孩子长大了,事事处处都离不开父母,长期与父母住在一起,这反而是家庭不幸的表现。所以,老年人应该为子女的离巢而感到高兴。

心理自救方法之二:行为疗法

当自己感到孤独时,可以制定一个计划,向自己布置不同难度的交往任务。开始时,交往任务可以简单一些,然后逐渐加强交往的难度。例如,第一星期,每天与同事邻居聊天10分钟;第二星期,每天与他人聊天20分钟,并与其中的一位多聊10分钟;第三星期,保持上一星期的交友时间,找其中的一位作不计时间的随意谈心;第四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找其中的几位朋友在周末小聚一次;第五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积极参加各种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活动;第六星期,尝试与陌生的人交往。在与各种人的交往过程中,尊重别人的特点与习惯,努力与人和睦相处。如果自命清高,遇到困难不肯求助于人,或者对别人的困难不屑一顾,结果必然加剧自己的孤独感。所以,一方面要善于帮助他人,从中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真诚的友谊,另一方面,又要善于求助于人,通过别人的帮助,使自己的心态变得开朗。

心理自救方法之三:婚姻疗法

少年夫妻老来伴,夫妻才是真正终身的伴侣。孩子离巢,老年夫妇应该及时地将情感转向老伴儿,夫妇俩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余暇活动,加强夫妻情感交流,进一步改善夫妻关系,以此去填补因子女离巢而留下来的“真空”。如果是丧偶老人,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考虑再婚,重建家庭,使自己的情感有可靠的寄托,摆脱孤独。

第10篇

概 念

自我效能理论最早由Bandure提出指的是个体对控制行为和周围环境能力的一种感知或信念。换言之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备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管理者的管理自我效能感:就是指管理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机能去完成管理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

管理自我效能感的意义和作用

管理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护士长勇于选择具有挑战性的新任务并在工作中始终能表现出饱满的情绪状态和足够的毅力反之其成功机率也低。一般来说充满自信的人自我效能水平较高;科室的凝聚力强、气氛融洽、环境愉悦可有助于护士长自我效能的建立与发挥。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从每月的护理质量考评所见考评成绩高的护士长其管理自我效能较考评成绩一般者要强。

影响护士长管理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他人成功或失败经验的示范效应:即看到与自己相类似的人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可以提高自己完成工作的自我效能感。特别是刚走上岗位的新护士长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所承担的任务能否完成好会心存疑虑担心自己的能力但当看到同事能较好地完成时自己的信心也会随之增强。

他人的评价和劝说:如果护士长被上级或下级都认为胜任工作时他就会加倍努力自我效能感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反之则会降低护士长的自我效能感。

情绪状态: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提高护士长的自我效能感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降低个体自我效能感。

目标设置:没有事先设置的目标作为衡量护士长绩效的标准护士长很难判断自己做得怎样以及自己的能力水平如何因此目标设置与管理自我效能感是互为影响的。

领导的反馈:积极的反馈可以提高护士长的自我效能感而消极的反馈则会降低其自我效能感。

如何提高护士长的管理自我效能感

首先要提高护士长的能力感:要认识到自己能够担任护士长工作是领导和大家信任的结果绝不能辜负大家的希望与重托。要不断提高护士长的管理自我效能感同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因护士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护理人员中会产生强烈地影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二是要会自我欣赏建立良好的自信心从容的面对各种困难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护士同仁的支持一定会战胜工作中的各种困难最后取得成功。三是要学会营销自己营销自己的护理团队努力打造出科室的护理特色发挥护理品牌效应。四是要精通护理业务遇到应急事件要反映敏锐业务技术熟练真正成为一名护理技术专家。五是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不仅要敢于管理还要善于管理。科学排班人力资源配置适宜与各部门之间协调有效绩效考核成绩优良得到大家的认可可使其能力感得到不断提高。

设立科学的目标:目标设置与管理自我效能感是互为影响的能否准确的设置挑战性目标就是护士长管理自我效能高低的体现。

要努力实现自己设置的目标必须要树立足够的信心为使目标得以实现还应学会预前控制并按时间节点定期总结。可将目标分解到个人充分发挥护理骨干作用依靠团队的力量共同实现目标。

塑造健康向上的稳定心态:护士长是护士的领头人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及时调整不良的情绪保持健康的心态杜绝感情用事。护士长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宽松的人际关系、科学的管理方法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护理事业的发展和需要使护士长管理自我效能感得到稳固的提高。

学会借鉴取长补短:护士长队伍中的资历不同要做一名有“心”的护士长平时要注意多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例如:各种管理的方法;处理、协调各种问题的能力及对完成上级任务的质量等等。工作中遇到棘手的问题可及时向有经验的护士长请教并结合自己科室的特点灵活运用养成事后及时总结经验的良好习惯。

在实际工作中借鉴的方法有多种除当面取经外还要学会随时随地观察、学习。如在护士长每月的小组检查和夜间查房过程中对他科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对照自身科室进行反思以此借鉴免于本科室出现同样的问题与此常往不但能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也有助于护士长的管理能力和管理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团队的效能感也能得到体现。

努力开发创造性思维激发潜在能力:护士长要具有开拓创新性意识才能更好地运用管理知识和技术实施创造型管理。在发挥护士长的创造思维时上级可采取忽略某些质量的方法:既护士长提出的建议不一定是很超前的而上级首先要肯定其动机是积极的是她们通过认真思考提出的如果一味去强调高质量的建议就会挫伤护士长的积极性。

正确对待反馈:人是通过获得社会性评价来认识自我的。护士长的工作范畴很广因此护士长的反馈也来自方方面面包括上级领导的反馈、护士长之间的反馈、护士的反馈、医生的反馈、病人及家属的反馈等。在各种反馈中上级领导的反馈对其自我效能感有显著影响能否正确的对待反馈对提高管理自我效能感至关重要。因此一方面上级评价护士长业绩时应把握客观因素事实求实地给予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护士长也要学会正确面对上级的负反馈要学会剖析自己才能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并将此做为激励自身进步的动力进一步做好工作。

第11篇

谁不希冀人生的坦途?然而,坦途是靠自己踏平坎坷开创出来的。人在旅途,坎坷所带来的心理困境司空见惯。可以说,心理困境是人生固有的内涵,不经历心理困境的人生也有着缺憾和不完美。诚如歌德所言:“没有沾着泪水吃过面包

的人,是不会真正懂得人生之味的。”

人们习惯于以成败论英雄,而成与败的真正分水岭,在于能否在心理困境中自救。不善于自救者,偶遇心理困境便不能自拔,甚至感到遭到灭顶之灾,使人生之路半途而废,上演出人生的悲剧。这是弱者的人生走向。善于自救者,即使在生活的泥沼中也可以走出一条平坦的路,由“山穷水尽”走向“柳暗花明”,最终赢得成功的人生。这是强者的人生轨迹。

我们都愿意成为人生的强者。那么,我们该怎样面对自己的心理困境,学会在心理困境中自救呢?

下面便是帮助青少年朋友学会心理自救的策略。

耳不听心不烦

心理自救策略之一:回避法

当人陷入心理困境时,最先也是最容易采取的自救策略便是回避法:回避、躲开、不接触导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在心理困境中,人的大脑往往形成一个较强的兴奋灶。回避了相关的外部刺激,可以使这个兴奋灶让位给其他刺激引起的新的兴奋灶。兴奋中心转移了,也就摆脱了心理困境。“耳不听心不烦”正是说的这一道理。因此,在体验到某一心理困境时就该主动回避,不在导致心理困难的时空中久久驻足。比如,家里的事使你“勃然火起”,就赶快走出家门去学校或去找同伴;课间教室里的事让你“郁闷不乐”,就走出教室到操场上转一圈。如上所说可算是客观回避法。

此外,还有主观回避法,即通过主观努力来强化人的本能的潜抑机制,努力忘掉或压抑自己不要去想不愉快的经历,在主观上实现兴奋中心的转移。在痛苦愁闷的时候,你集中精力动手去干一件有意义的事,“一心不可二用”,也就回避了心理困境。

横看成岭侧成峰

心理自救策略之二:转视法

并不是任何客观现实都可以回避。有时候,同一现实或情境,如果从一个角度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陷入心理困境;从另一角度看,就可以发现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相传有位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伞,二儿子晒盐。为了两个儿子,老太太差不多天天发愁。每逢晴天,老太太念叨:“这大晴的天,伞可不好卖哟!”于是为大儿子愁。每逢雨天,老太太嘀咕:“这下雨天,盐可咋晒?”于是为二儿子犯愁。老太太愁来愁去,日渐憔悴,终于积郁成疾。两个儿子不知如何是好。幸有一智者献策:“晴天好晒盐,您该为二儿子高兴;雨天好卖伞,您该为大儿子高兴。您这么转过来看,就没愁发喽!”老太太依计而行,果然心宽体健起来。

事情常有两面性。是是非非,好好歹歹,得得失失,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何必非把一件事总往坏里想?类似上面故事中的情况生活里到处有。单位里发奖金60元,张先生叹息:“唉,就这么点,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啦!”于是就烦。李先生欣喜:“哎,还有奖金可发,我以为奖金泡汤了呢,好!”于是就乐。学校里考试,两个学生同是由原来的80分进步到85分。学生甲心里想:90分都没达到,真倒霉,真笨,真没出息,我真是完了。学生乙心里想:一努力就有进步,行,我还行,下次再努力。于是二人感受不同,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看来,在审视、思考、评价某一客观现实或情境时,学会转换视角,常常会使人的心理困境转眼间化为乌有。

酸葡萄与甜柠檬

心理自救策略之三:法

《伊索寓言》中有一只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只能得到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于是不感到痛苦。心理学便借用这则寓言,把以某种“合理化”的理由来解释事实,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以求自我安慰的现象,称为“酸葡萄与甜柠檬”心理。

不错,在自我安慰时所谓的理由不过是“自圆其说”,但确有维护

这不是“精神胜利法”吗?别把精神胜利法瞧扁了。有些不如意的事摆在那里,若能改变,当然该向好处努力;若已成定局,无法挽回,就该宽慰自己,接纳自己,承认现实,摆脱心理困境,追求精神胜利。这总比垂头丧气、痛不欲生、精神颓败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笑是精神消毒剂

心理自救策略之四:幽默法

据说,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位脾气火暴的太太。一天,苏格拉底正与客人谈话,太太突然跑进来,大骂苏格拉底,并随手将脸盆中的水泼在苏格拉底身上,场面十分尴尬。这对许多人来说,在心理上简直是突然栽进痛苦的泥潭。苏格拉底却笑了笑说:“我早知道,打雷之后,一定会有大雨。”一言解颐,他妻子也禁不住笑出声来,困窘的气氛为欢笑所代替。

英国首相威尔森在一次演说进行到一半时,台下有人喊:“狗屎!垃圾!”这分明是指责他演讲的内容。但威尔森这位干练的政治家却装糊涂微笑以对:“狗屎?垃圾?公共卫生?各位先生,我马上就说这个社会问题。”就这样,他不仅没有陷入困境,反倒赢得一片喝彩声。

青少年朋友也应学会以微笑和幽默来心理自救。这也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理解。校运会上,毕业班的一位“名将”参加比赛,结果是低年级的一位小弟弟拿了第一名。大家正不知该如何做“名将”的思想工作,不料他却来了一句幽默:“为我校运动员‘年轻化’,咱这是‘让贤’。”在笑声中让人听出一种健康的心理。一个孩子淘气被家长批评为“真不懂事”,家长刚一走开,孩子来了一句:“我要像您那么懂事,不就成‘董事长’了!”话音飞到家长耳朵里,家长只是微微一笑,头都没转过去。这就是理解孩子在用幽默法进行心理调节。

笑是精神消毒剂,幽默是走出心理困境的阶梯。当学习、工作和生活受到挫折时,当人际交往出现僵局时,幽默的行为,幽默的语言,常常能使窘迫化为轻松和自然,从而使精神紧张得到放松,淡化痛苦,化解误会,稀释责难,缓和气氛,减轻焦虑,摆脱困境。

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心理自救策略之五:低调法

人出于本能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期望值。这是个人进取与社会进步的一种心理驱动力。但“物极必反”,一味不切实际地以过高的期望来对待人生,势必有更多的挫折感。这也许正是一些人每天都在郁闷愁怨的心理困境中消磨宝贵时光,终生不能享受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的心理根源。期望值越高,心理上的情绪冲突越大,这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结论。

于“官念”,于“钱途”,于物欲,

低调期望值无可非议。于事业,于学业,也该如此吗?正是这样。我们的大量心理咨询个案表明,期望值过高是相当一部分同学学业前进的障碍。因为过高的期望值给他们带来超负荷的心理重压,压力过重只能降低学习效率。一位女生考试拿了第四名,竟然还来对老师哭诉。原来是在家长的影响下,期望值过高,反倒使这女孩的成绩一退再退。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她走出了高期望值的心理误区,轻装前进,学业又有了新发展。

虽然,“志当存高远”一向为人称道,但没有芸芸众生何谓社会?虽然“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向有人欣赏,但没有小小兵卒何来军队?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地上只有一座珠峰。群星虽没有太阳耀眼,同样熠熠生辉;群山虽没有珠峰高大,同样勃勃向上。“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拥有了小草的境界,便告别了心理困境。

大雨过后是晴空

心理自救策略之六:宣泄法

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用意志力量压抑情绪,表现出通常情况下的淡笑自若,这种做法虽可以用来应付某些社会场合的要求,但却会把由挫折引起的紧张累积起来,最终导致精神崩溃,带来更大的身心危害。比如,愤怒如强加抑制,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时刻有毁灭自己或他人的危险;悲痛如强加抑制,不随泪水宣泄出来,不仅会危害身心健康,极端情况下甚至会让人有生命危险。如同闷热的夏天,唯有一场大雨,才能使空气一新晴空万里一样,困境中的心理重压也只有宣泄出来,才能赢得心灵的一片晴空。

宣泄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理智性的合理宣泄,如对父母、老师或同学诉说心中的痛苦,或者打开日记,让心中的苦水顺笔端流出来;二是情感性的合理宣泄,如在适当场合和时间,大哭一场,一任泪水横流,或大叫一阵,一任怒火喷发。据说美国某任总统的办公室内设有一装满细沙的沙箱,每当总统大人怒不可遏之时,他便挥舞双拳猛擂沙箱,以宣泄心中的怒气。宣泄法是明智之举,是陷入极度心理困境的即时性的最佳自救策略。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心理自救策略之七:补偿法

人无完人,一个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难免有某些缺陷或劣势,因而影响某一目标的实现。人可以采取种种方法补偿这一缺陷或薄弱环节,以减轻或消除心理上的困扰。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补偿作用,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一种补偿是以另一目标来代替原来尝试后失败的目标。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原是专攻钢琴的。在手指摔伤灵敏度受到影响后,他一度十分痛苦。后来他改学指挥一举成名,从而摆脱了心理困境。另一种补偿是凭新的努力,使弱点得到补救,转弱为强,来达到原来的目标。希腊政治家狄塞西尼斯因声音较小和轻度口吃,不能正常演讲。他下决心练习口才,便把小卵石放在嘴里练习讲话,并面对大海高声呼喊。最终他的语言劣势得到补救,他成为闻名的大演说家。

目前,大家更应该很好地运用这一自救策略。至今还没解决好的应试教育推着那么多学生挤独木桥,其结果总是不可能人人考上理想的大学。就是平时考试,能拿前三名、前十名的也只能有那么些人。如果仅仅把这当成成功的唯一标准,那么失败者可就是绝大多数了。素质教育正是提倡全面发展,同学们应该一面尽最大努力学好文化课,一面发展自己的特长。发展特长可以让大家体验到成功感,增强自信心。其实,同学们几乎是本能地愿意通过实现其他目标来补偿考分的不如意的,这需要家长和老师多给予理解和支持。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心理自救策略之七:升华法

大文豪歌德年轻时曾遭受失恋的痛苦,几次企图自杀。但他最终把破灭的感情当素材,从爱情焚毁的灰烬中得到灵感,写出了震惊世界的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正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第12篇

“老师,我心里堵得慌,想向您倾诉!”3月21上午,某师范大三女生蒋婷婷(化名)来到心理咨询室,大方地向老师“求救”。

蒋婷婷说,近日来父母总吵架,自己不想回家了,每到周末都呆在学校求清静。可即便窝在学校,心里还是难受,马上要参加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却静不下心。听过心理咨询室彭超英老师的耐心抚慰后,蒋婷婷放松了许多。

女大学生是一个比较受社会关注的重要群体,在自我性别角色分工和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女大学生在心理特征上与男生在很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与男生相比,女生更容易焦虑,更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而在自我成就期望值上,女生则比男生低。大学生心理咨询对哪些女生来说,显得比较有必要?女大学生心理咨询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彭超英介绍,春季是心理疾病高发季节,加强心理自我调节很有必要。“如果感觉心理不适,应该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或合理宣泄等方式进行自我调节。另外,与朋友聊天、找老师进行心理咨询也是排遣抑郁的好方法。”宋老师表示,学校开放心理咨询室,正是为了在心理上更好地引导同学,帮大家摆脱心理疾病的困扰。可是在以前,一些同学由于害羞不敢来,反而愈发加重心理负担。“如今学生对心理疾病的认识提高了,来咨询的都大大方方。”

女大学生具有独特的心理特质,比如,女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高焦虑倾向。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存在更高的焦虑倾向,女生的考试焦虑高于男生,特别是在考试的紧张感和伴随生理反应的不安方面女生明显高于男生。另外,女生在中学阶段虽然也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期,但由于生活上对父母的依赖,老师的庇护和管教,她们的独立感、成人感与进入大学之后还是有显著区别的。

进入大学校门后,女大学生才真正地走上了独立自理的道路,真正体会到“自己管理自己”的意义,从而也加强了她们的“自我意识”。在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值上,有相当数量的女大学生把自己的志向水平定位在能够大学毕业,有份好工作,找个好丈夫,有个好家庭的较低的成就期望值上。

以上独特的心理特质决定了女大学生心理咨询在内容上的特殊性,事实上在咨询实施的具体途径和实际操作中也同样需要兼顾其特殊性,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高校建立专门的针对女生的心理咨询和卫生保健机构,以多种形式为女大学生提供服务。这些专门机构的建立,不仅可以提高女大学生心理咨询的针对性,而且也有利于女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者有计划地、系统地开展工作;其次,注意调整咨询人员的性别比例,增加咨询人员中的女性人数。许多女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难题特别是生理上的困扰时,常羞于向人请教,女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她们的亲近感、安全感和信任感;再次,学校各部门之间要协调配合,为女生多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和场所。学生处、团委和学生会等组织机构应有意识地为女生提供机会,创造条件,使她们通过实践的锻炼开阔视野,锻炼意志,提高自身素质。

总之,在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很有必要,其重要性与教学相当,因为这是培养女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女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后,男生心理咨询工作也要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