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货币互换

货币互换

时间:2023-05-30 10:09: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货币互换,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货币互换

第1篇

关键词:外币互换 对外贸易 人民币国际化

一 引言

货币互换(currency swap)最早出现在70年代后期的英国,80年代中期得到巨大发展,目前已流行于各大金融市场。我国自改革开发以来,对外经贸获得迅猛发展,我国的外汇储备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加。但世界各国对外经贸以美元来计价且外汇储备也大部分是美元资产,所以金融危机的深化使美元坚挺不再,这影响了各国的对外贸易。中国作为对外贸易依存度很高的国家,影响尤甚,所以加紧和一些国家签订货币互换有利于规避汇率风险,从而有利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并且在这个危机时期,也正好是我国加快人民币国家化的好时机。

二 货币互换的作用

    2000年5月东盟十国和中日韩三国在泰国清迈达成了“建立双边货币互换机制”的协定,也叫“清迈倡议”,目的是在一国发生流动性短期或国际支付不足的情况下,从其他成员国借入短期的应急资金,以维护地区的金融稳定。今天中国再次启动货币互换机制,和中国香港、韩国、印度尼西亚、泰国、白俄罗斯、阿根廷六国签订互换协议,此外,还有多家外国央行向中国表达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的意愿。可见这次货币互换的含义并不仅是为了维护亚洲金融稳定,含义将是更深更广。

  这其中与韩国签署的总额为18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框架协议超出了以往签署的6份协议总和,且实施有效期为三年,也较以往货币互换协议的有效期长。这次与韩国的货币互换安排是为了韩国在华企业的融资便利;央行与香港签署互换是因为香港是人民币的第二大集散中心,又因为央行近期又准备在香港发债,货币互换可以为香港提供充足的人民币供应;马来西亚和印尼是中国在亚洲的主要贸易伙伴,在金融危机中受到较严重的冲击,国际支付能力下降。与马来西亚和印尼互换,可满足双方的商业贸易结算的需要。白俄罗斯与我国进行互换则是为了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阿根廷的互换,主要是为了满足在贸易支付结算中对人民币的需求。

第一: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促进对外贸易

  在金融危机下,中国提出了进行4万亿的政府投资来刺激经济,这不能不引起别国对中国汇率贬值的担心,且由于金融危机,中国的出口受到严重挑战,中国会不会通过人民币贬值的方式来刺激出口呢?这都是别国所担心的问题,中国通过货币互换来和互换国签订固定的汇率,这将消除他国对中国人民币贬值的担心,促进了别国对人民币稳定的信心。并且通过货币互换协定,将来的两国贸易就不再通过美元来作中介进行国家贸易,从而就免去了兑换美元的中介费用,所以有利于互换国双方直接的贸易往来,有利于加强两国贸易的发展。

如这次和阿根廷签署的700亿的货币互换,就主要是为了满足在对中国贸易支付结算中对人民币的需求。

第二、货币互换有助于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美元作为国际储备和清算货币,不仅获得了数额不菲的铸币税,通过货币贬值轻松掠取他国人民的财富。而且加强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当其他国家的货币出现问题时,美国可以不予理睬,而当美元出现问题时,世界都会紧张。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美国通过定量宽松政策,大量发行发行货币来为本国提供流动性和购买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不仅损害了其他国家的利益,也降低了美元的国际地位。我国应该利用这次机会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必须经过区域化过程。首先,在周边国家和与中国贸易关系紧密的国家尝试采用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其次,在成为结算货币的基础上,使人民币成为这些国家的储备货币;第三,在成为区域货币的基础上再走向国际,实现国际化,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以上国际化的过程必须伴随着汇率自由浮动和资本自由流动。

目前人民币的国际化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一些周边国家和地区已广泛接受人民币,以人民币为计价和结算货币。个别国家的中央银行甚至将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的币种之一。但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时机还不成熟,这只能是一个长远的目标。

之前我国与其他国家签订的货币互换协议不但为周边经济体提供了支持,维护了区域金融体系稳定,促进了贸易发展,也有助于巩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加快其成为地区甚至全球主要货币的进程。

今后我国应增加以人民币/外币为交换币种的双边货币互换,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第一,将互换有效期延长,并支持互换资金用于贸易融资。这可以推动双边贸易及直接投资,并促进人民币成为贸易关系紧密的国家的贸易计价和结算货币。

第二,央行通过互换将得到的对方货币注入本国金融体系,使得本国商业机构可以借到对方货币,用于支付从对方进口的商品,这样在双边贸易中出口企业可收到本币计值的货款,可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费用。

第三,通过货币互换,可以部分实现人民币国际结算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储备功能,使人民币成为对方签署国(地区)的储备货币。

第四,货币互换使人民币用于对方签署国(地区)与中国间的贸易结算、储备之用,扩大了人民币在地区范围内的流通程度,提高国际上对人民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马韧韬,周永困  货币互换:参与国际金融救援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有效工具[J]  中国金融,2009年第4期;

第2篇

【摘要】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先后与28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金额3.1万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启示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韩国促进经济长期创新增长的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外贸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造成的冲击及对策建议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建筑业的影响及对策 浅析国际金融危机成因及对我国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浅谈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企业风险防控的启示 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监管变革对我国的启示 国际金融危机的反思及启示 浅析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与启示 金融危机后东亚双边货币互换问题研究 国际金融危机下对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反思 浅谈金融全球化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吸引外资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临港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William A.Allen and Richhild Moessner.Basel,Central bank co-operation and international liquidity in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2008-9[R],Working Paper No310.

[6]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2008b),Minutes of the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October 28-29,2008,http://federalreserve.gov/monetarypolicy/files/fomcminutes20081029.pdf.

[7]顾延善、王宁.中韩货币互换项下韩元贷款启用机制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4.7.

作者简介:宋新伟(1975-),男,河南驻马店人,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国际金融、国际金融法。

第3篇

区域货币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目前,全球经济从地缘上可划分为三大区域:美洲经济区、欧洲经济区和亚洲经济区。与此相对应,蒙代尔预言“金融稳定性三岛”将成为未来货币体系的基本架构,这三大货币区分别是欧元区、美元区和亚洲货币区。迄今为止,成功的货币一体化只是在欧洲取得了成功,所谓的亚洲货币区目前仅处于初步形成阶段。

区域货币的形成通常有三种路径:多重货币联盟(Multiple-Currency Monetary Union)、单一货币联盟(Single Currency Monetary Union)和主导货币区域化。实践中,欧元的形成属于单一货币联盟方式,其成员国承诺放弃发钞权,另行创立全新的区域货币。

区域货币合作在时间上则通常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政策协调和建立区域性金融危机的预警和解救机制;第二阶段是建立区域汇率安排;第三阶段是最终过渡到区域共同货币。目前的亚洲货币合作尚处于政策协调的阶段。

亚洲金融合作的现状

亚洲开发银行以及其他国际机构的官员和专家建议,亚洲应该在短期内建立独立的区域政策对话机构,来支持政策制议者之间的同级评估会议,监测本地区金融动态;扩大清迈协定下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网络,并将协定成员国外汇储备的一部分用于向成员国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

第二步是用一个(亚洲)中央储备库来代替双边货币互换体系,为该储备库制定相应的支付规则;通过进一步促进文件标准化和银行业行为的协调一致;建立亚洲货币合作基金,负责区域政策对话、中央储备库管理和区域金融业动态监测。

第三,从长期来看,亚洲应该实施区域汇率机制,维护区域内汇率的稳定,完善各国银行业稳健规范的标准化和协调一致。

已采取的重大对策

1.《清迈协议》所涉及的金融合作内容

2000年5月,东盟“10+3”财政部长会议在泰国清迈达成《清迈协议》,所涉及的金融合作内容主要有:一、充分利用东盟“10+3”的组织框架,加强有关资本流动的数据及信息的交换;二、扩大东盟的货币互换协议,同时在东盟与其他三国(中国、日本和韩国)之间构筑双边货币互换交易网和债券交易网;三、研究如何将东盟“10+3”各国的外汇储备用于相互之间的金融合作,以稳定亚洲区域内的货币市场。

《清迈协议》迈出了亚洲金融合作从构想到现实的关键一步,被普遍认为是地区金融合作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目前,东盟十国已全部加入东盟多边货币互换协议,中、日、韩三国已经分别相互缔结货币互换协议,中、日、韩三国与东盟成员国缔结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工作分别也在进行之中。

2.亚洲债券基金

2003年6月22日,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11家中央银行宣布共同出资10亿美元,建立亚洲债券基金,投资于东亚国家发行的美元债券。亚洲债券基金的设立,将促进东亚区域内公共债券市场发展,为亚洲高速增长的经济寻求更为安全的投资方式,增强区域的金融稳定,进而带动整个区域内债券市场发展。

3.货币互换安排[东盟互换安排(ASA)和双边互换网络与回购协议(BSA)]

2000年5月在泰国清迈举行的亚行年会,十三国财长同意建立货币互换安排。2000年8月,东盟10+3的中央银行将多边货币互换计划的规模由2亿美元扩展到10亿美元。2001年又扩展了东盟互换协议(ASA)和双边互换网络与回购协议(BSA)。

这是一项亚洲地区国家自我救助,防御以流动性不足为诱因的金融危机的机制。互换协议下的货币,除了美元,还包括日元和欧元,其适用的基准利率分别是欧洲日元和欧元的LIBOR利率。2001年日本与韩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中国与泰国签订了双边货币互换安排;2002年,中日签订货币互换协议。

这类安排有利息较低等优点,虽然数额很小且最长期限仅为六个月,区内国家金融合作互相支持的象征性成分较大,但是标志着亚洲已迈出区域货币合作的步伐。

第4篇

2008年5月4日,东盟十国和中日韩三国(即10+3)财长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提出注资800亿美元共同建立亚洲外汇共同基金,由此亚洲金融合作从双边向多边转变。这是否意味着AMF(Asian Monetary Fund)正成为现实,亚洲金融合作正走向一体化?

清迈倡议启动亚洲区域金融合作序幕

清迈倡议(CMI)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区域金融合作的产物。1997年的金融危机使许多亚洲国家经济遭受重创,同时也暴露出三大问题:首先,仅靠一国的金融力量难以应对突发的区域经济危机;其次,一国金融危机很容易传导并波及相邻国家;第三,从救助效率和救助过程中附加的众多苛刻条件上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危机的救助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加强区域金融合作,防范危机再度发生成为亚洲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1997年的金融危机中,亚洲多国受到冲击,泰国、马来西亚、印尼、韩国等国均遭遇资金大量外流、货币大幅贬值进而陷入严重金融危机。作为区域合作防范危机、保证金融安全的途径,东盟十国(ASEAN)和中日韩三国财长会议于2000年5月在泰国清迈达成“清迈倡议”(CMI)。“清迈倡议”,简言之就是相关会员国家之间的一种非强制性的外汇互助模式,通过货币互换,来帮助面临外汇资金短缺的会员国。

截至去年清迈倡议的运行机制一直是以双边互换安排为主要模式。所谓双边互换安排(BSA,Bilateral Swap Arrangement)是指东盟十国和中日韩各会员国之间相互签署的双边外汇互换安排,金额自行商定。目前13国之间已经签署了20个双边互换协议,协议金额约800亿美元。从协议签订的特点来看,中日韩三国更为积极。东盟国家之间双边货币互换安排相对滞后,ASEAN内部国家之间的互换协议虽然尚未完全展开,但中、日、韩三国除了和东盟国家进行双边货币互换安排以外,三国之间的双边货币互换安排也早已进行。

但在现有清迈倡议框架下,区域合作尚不足以对抗突发的金融危机,首先互换金额相对较小,难以满足突发金融危机对货币互换的需求,800亿美元的互换协议金额同该地区约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规模相比并不相称;其次,互换协议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实施上并不具有机制上的强制性。普遍的观点是CMI只是在IMF救助框架体系下的一个补充;再次,目前CMI互换规模的90%与IMF贷款规划挂钩,这也严重制约了互换安排的救助规模与能力,也是目前ASEAN不满之所在。

亚洲外汇共同基金的成立昭示金融合作迈入新阶段

今年5月4日“10+3”筹建的外汇共同基金,标志着区域金融合作由双边向多边转变,同时也说明,中日韩三国将在共同外汇储备基金中发挥积极作用。该基金的构成中,中日韩3国分担80%,余下20%由东盟国家负担,同时,ASEAN+3同意为这项筹建中的共同外汇储备基金出资至少800亿美元,以帮助参与国抵御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一旦“10+3”共同外汇储备基金投入运行,原来“清迈倡议”下的货币互换体制将由双边扩展到多边。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出资方增多,每个国家可减少为防范风险预留的外汇储备,减少过多储备的机会成本,提高了资本效率,同时如有需要能够在更短时间内得到更多援助;另一方面,多边机制的建立将为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创造良好的组织条件,外界认为这可能是迈向成立亚洲货币基金组织(AMF)的第一步。

亚洲金融合作前景展望

资本流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金融合作深化显得尤为迫切,首先,在美次级债风险加剧和美元持续贬值的大背景下,面对13国美元外汇储备持续积累的情况,如果没有区域金融体系防范,过度依赖美元将加剧区域金融风险;其次,从亚洲金融危机应对的经验看,IMF一类的国际金融组织无法快速有效地解决区域金融危机产生的问题;第三,强势区域货币将增强会员国的国际话语权和金融主导权,这也是未来亚洲区域金融合作的基础。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美元霸权将损害大多数国家的金融健康,这是促成欧盟货币体系一体化的原因,而从亚洲目前的情况看,中日韩作为亚洲经济的领导者,单凭任何一方都无法主导区域货币体系,合作是必然的选择。亚洲经济的快速崛起也对区域金融合作提出了要求,强势区域货币体系是抵御风险和国际投机的最佳利器。

但亚洲货币基金组织(AMF)要成立尚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首先美国及其主导的IMF不希望看到一个独立于IMF存在的区域性货币组织,亚洲是美国主要的经济贸易伙伴,美元作为主要贸易、投资和金融交易的计值货币作用将有所削弱,这是美国所不愿意看到的;其次,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主要是由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对冲基金对亚洲货币市场的投机引起,危机发生后它们是市场波动主要的获益者。再次,由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不希望看到出现一个区域性的竞争对手,这样IMF的作用将会削弱。

第5篇

美国商务部部长骆家辉5月12日表示,美国正在重新检讨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政策,未来数月可能会有更多相关消息宣布。

骆家辉表示,美国基于安全考虑而限制对华出口的一些高科技产品,在世界各地已经非常开放,这就使得管制显得没有意义。因此,美国正在检讨这样的“出口管制”政策。

不过,骆家辉也指出,只有不到5%的美国商品出口到中国需要许可证,大部分出口到中国的技术产品都是以非常快速的方式获得通过。

骆家辉此前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扩大对中国的出口,而非限制从中国进口将是解决美国贸易赤字最好的办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美国将积极推动向中国出口商品及服务。

巴菲特再挺高盛:高盛在所涉交易中“没有问题”

美国“股神”沃伦・巴菲特5月2日说,他研究了高盛集团所受指控,认定高盛在所涉交易中“没有问题”。

高盛4月16日因涉嫌“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欺诈投资者”被美国证交会提起民事诉讼。美国媒体4月29日报道,美国联邦检察官正在就高盛或其员工是否卷入涉及证券欺诈的有关问题进行刑事调查。美洲银行以及标准普尔公司纷纷下调了对高盛股票的推荐评级以及股价预期,引发高盛股价大跌。

持有大量高盛优先股的巴菲特屡次表态支持高盛。

巴菲特持有高盛50亿美元的优先股,每年为巴菲特带来5亿美元股息收益。高盛可以以每股高出10%的价格回购这些股票。另外,根据协议,巴菲特还可以以每股115美元购买50亿美元高盛普通股。

德国总理强调欧盟救助机制有助于保障欧元稳定

德国总理默克尔5月10日表示,欧盟27国财政部长达成的救助机制有助于保障欧元稳定。她同时强调,欧元区各成员国有责任加快巩固本国财政的步伐。

欧盟成员国财长5月10日达成一项总额7500亿欧元的救助方案,以防希腊债务危机在欧元区蔓延并冲击全球金融市场。此史上最大救助机制由三部分资金组成:其中4400亿欧元将由欧元区国家根据相互间协议提供,为期三年;600亿欧元将以欧盟《里斯本条约》相关条款为基础,由欧盟委员会从金融市场上筹集;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另外提供2500亿欧元。

根据这套机制,如再有欧元区国家陷入债务危机,将可以参照救助希腊的类似条款申请获得资金支持。

美联储启动货币互换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伯南克5月11日称,欧洲债务危机如不能得到及时妥善处理,可能对美国银行业造成冲击。美联储计划从13日起,公布其与包括欧洲央行在内的其他国家央行货币互换协议的法定细节。

美联储计划从13日开始按周公布与其他国家央行货币互换的额度和各央行的未偿信贷总额,并将于每周公布各份货币互换安排的进展,将相关数据纳入美联储周度和月度统计数据。美联储同时了其与英国央行、欧洲央行及瑞士央行的货币互换协议,并表示与加拿大央行和日本央行的互换协议将在最终确定后公布。为遏制欧洲债务危机的全球蔓延之势,美联储9日宣布,恢复向上述5家央行提供临时性美元流动性互换工具。

此前一些美国议员质疑,美联储向海外市场提供美元贷款的做法可能使美国纳税人的资产遭遇风险。对此,伯南克强调了通过重启货币互换来保护美国免受危机波及的必要性,他称货币互换协议仅是一种流动性工具,不是美国向外国提供的贷款。伯南克还称,其他国家央行将全数偿还美联储提供的美元资金。

欧元崩溃恐慌蔓延 民众抢购黄金

黄金往往被人们视为避险保值的资产之一,每当市场面临巨大风险时,投资者们都会投入黄金的怀抱。随着欧元日益陷入危机难以自拔,投资者们担心欧元最终走向崩溃,为此掀起一股抢购金币和金条的浪潮。

以铸造金币闻名的奥地利造币厂警告称,由于投资者们争相寻求欧元的安全天堂,他们储存的黄金已经告罄。瑞士银行也表示,由于对金币和金条需求激增,他们的业务异常繁忙,多数购买者来自德国。世界三大贵金属精炼厂之一的瑞士Argor-Heraeus精炼厂估计,从2010年年初到现在,对小型金条和金币的需求已经上涨了10倍。瑞士银行的埃德尔-塔利说:“只要对欧洲的信心受到威胁,黄金需求就会继续上涨。”

世界黄金协会投资部董事总经理马库斯-古鲁布说,黄金购买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他说:“在德国,民众对欧元的不信任是最强烈的。零售投资商们大量购买金币,显然他们对欧元深表担忧。”

美日债升至历史高点 全球债务危机初露苗头

尽管欧元区数个成员国高额的赤字近来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但日本庞大的债务余额及美国不断膨胀的预算赤字都显示这两个国家的财政状况逐渐走向低谷,甚至堪比欧元区情况最糟糕的几个国家。这不由令市场担忧,债务危机是否会演变成为一场全球性的灾难。

数据显示,美国及日本2009财年的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值均在接近10%的水平。欧元区16国和欧盟27国同期赤字占GDP比则在6.5%左右。其中,爱尔兰去年赤字最高,达GDP的14.3%,希腊为13.6%,西班牙和葡萄牙则分别达到11.2%及9.4%。

分析认为,美欧日要把负债降到2007年危机发生前的较低水平,需在10年内实行财政节流。摩根大通指出,美国需要连续10年将基本预算盈余维持在相当于GDP的4%左右,才能将债务占比从2013年的101%降至2007年的62%。日本则需要连续10年将基本预算盈余维持在相当于GDP的近7%。

澳大利亚财长韦恩・斯旺则认为,“希腊敲了一记警钟,即全球经济仍存在风险。”

联合国最新报告预计今年亚太经济增长7%

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5月6日在曼谷《亚太经济和社会调查》表明,即使在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时候,得益于该地区一些经济体的财政刺激方案,亚太地区仍然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地区。预计今年,在中国经济增长9.5%和印度经济增长8.3%的带领下,亚太地区增幅可达7%。

报告说,2010年将是复杂多变的一年。日益增长的通胀压力,特别是食物价格的上涨,加上资产泡沫,给希望保持增长动力和维持金融稳定的政策制定者带来困难。在采取必要措施收紧货币政策以缓解通胀压力的同时,政策制定者们必须在退出财政刺激计划方面保持谨慎态度,以利于经济复苏势头的稳固发展。

报告认为,要实现地区内所有经济体的持续长期发展,必须通过提升区域内贸易,扩大地区消费来平衡区域发展,为加快亚太市场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力。

报告建议,运用货币调控的措施来缓解短期的资金流入,以免给本地区发展中经济体带来资产泡沫、通胀和汇率升值等问题。

美股神秘暴跌原因仍无定论

美股5月6日神秘暴挫,究竟谁是元凶?起初市场将异动归咎于“胖手指”,据称有一交易员在下卖单时输入错误。但“胖手指”(交易中键盘输入错误)理论已经不是唯一的版本了。

日前评论人士和阴谋论者提出了其他许多版本,甚至提到了外星人。美国众议员坎乔斯基在电视上开玩笑地说:“我不想引起恐慌或惊悚,但这有很多的可能性,没准是网络攻击,没准是外星人入侵,也可能只是愚蠢的程序操作使然。”

第6篇

尽管2009年G20联合起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但后危机时代的金融监管改革充满争议,改革进程也出奇地慢,因为不同国家和市场对改革的方式和影响有严重分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出资份额的改革在2013年就停滞不前,因为美国国会拒绝了已于2009年通过的改革方案。美联储发起的与其他央行的美元货币互换,是唯一最重要的阻止全球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能够向全球提供美元流动性。IMF没有能力成为最后贷款人,它在欧债危机中主要扮演了顾问的角色。

在全球货币体系层面,对于任何陷入困境的国家或金融机构,并没有全球的最后贷款人。IMF没有高效的流动性工具,发放贷款需要几个月审批,不具有时效性。因此,IMF不是全球最后贷款人,各国的中央银行才是。

问题的关键在于,尤其对于储备货币的央行而言,跨国银行创造了表外和离岸的信贷,但是央行却无法控制这些信贷。例如,当前离岸信贷总额约7万亿美元,这是美联储无法控制的。但是当这些贷款出现问题,导致那些跨国银行缺少美元,那么在紧急情况下最后只有美联储能提供美元。因此,国际货币体系不再是IMF或其他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全球机构,而是中央银行的货币互换机制。

这带来一个根本问题,因为流动性是全球的,但是偿债能力是国家层面的。当银行倒闭时,清算损失是属于某个国家的。目前并没有处理倒闭的国际性银行的多边体制。

因此,全球将分解为各为其主的国家货币集团,同时也带来利益输送。最终,欧洲的银行将向欧洲央行申请最后贷款人的援助,日本银行将向日本央行寻求援助,诸如此类。在其他国家经营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银行要尤其注意,确保银行有足够的外币履行义务,否则它们的经营将被限制,因为会有外汇储备的要求,以在必要时救助跨国经营的银行。

两个事实显示,为什么国际货币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美联储与5个重要的同盟国央行签订了正式的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到3330亿美元,而中国央行与21个国家央行签订了总额40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中国央行的货币互换是为了促进双边贸易,但显然当某国央行需要额外流动性时,它们可以启用货币互换协议。

其次,IMF和世界银行的资产合计不超过1万亿美元,已小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资产规模(1.2万亿美元),巴西开发银行资产规模也超过3000亿美元。

全球金融体系之所以分解为几个货币集团,要归咎于美国在监管和法律适用范围的一系列行动。它们使全球的银行业务变得不确定,包括他们强调的“我的美元,你的问题”,以及法律适用范围和处罚规定如下:

一、多德弗兰克法案的监管要求扩展至所有在美国经营的外国大型银行的子公司,这实际促成全球银行业在不同国家层面的流动性分裂局面。

二、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决定收回对“大而不能倒”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功能,这意味着母国央行/监管者必须为本国银行在美国或其他地区陷入美元流动性危机时提供帮助。这也意味着,如果美联储不愿意提供美元,那么其他央行只能选择增加美元储备,或者关闭美国分支机构。

三、针对全球银行的处罚条款中,有近一半是针对那些不遵守美国制裁(针对非美同盟国)的银行,而不是针对引发银行倒闭的原因。

四、对在美国的银行的总罚款已超过1000亿美元,《金融时报》预计对银行在其他地区的违规行为还将追加1520亿美元罚款。2014年,IMF估计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补贴了银行3000亿美元。如此看来,量化宽松带给银行的补贴,几乎全部被监管处罚拿走了。

五、对国家和个人的个别制裁,例如目前的俄罗斯等国,未来可能有更多的制裁,这意味着持有美元资产会带来不确定性,因为可能会被没收或冻结。在不断变化的全球联盟中,你永远不知道何时你的国家会被制裁。没有哪家全球银行愿意和政治敏感的国家或者它们的行做交易。因此,在面对可能受到制裁的政治敏感国,所有个人和企业都不会使用传统的储备货币。这时比特币或其他匿名货币就可能派上用场。

六、最重要的是,每个个体或国家作决定或交易时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非系统性带来的后果是,没有人关注全球公共品,但是金融危机、社会不平等以及生态可持续性的问题都需要全球公共品来解决。

在过去,全球货币体系的改革建议来自于“自上而下”的金融组织体系,它是G7或G20设计的。

冷战2.0版的复活意味着全球货币体系正分裂成不同的货币集团。G20中的非G7成员国中,俄罗斯已经被制裁,可能还会有新成员,它们未必会同意任何自上而下的改革方案。

修复国际货币体系的宏大战略已经失效。没有单个个人或国家可以通过庞大的设计方案推动改革。目前的战略就是没有战略――实际上全球货币体系可能会在一个危机走向下一个危机的过程中龃龉前行,而没有一个根本上变革的整体性方案。

我认为,全球货币体系改革只能来自于“自下而上”的观点的竞争――不同新兴市场经济体对不同金融体系和不同货币的尝试。未来将有更多的使用非四国(美元、欧元、英镑、日元)货币的双边贸易。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中,为了平衡就业和自我利益的短期需要,以及社会公平和气候变化下生存的长期需要,市场、国家、公民社会和企业之间将进行复杂的互动,这将促进创新,创造新形式的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体系。

这些国家发生的变化将告诉世界其他国家,它们的金融模式可以在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可持续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甚至要优于发达国家的模式。这是以“自下而上”方式去解决我们时代关键问题的竞争,它将塑造我们的全球经济和全球货币体系。这是国家之间的竞争,其中全球企业和公民社会都将参与到这个故事和议程中。

第7篇

关键词:金融互换;互换市场;风险控制

金融互换是指互换双方达成协议并在一定的期限内转换彼此货币种类、利率基础及其他资产的一种交易。互换在本质是一种远期合约,它是建立在交易双方有差别的同类基础资产之上。

1源起于欧美市场的金融互换品种

(1)平行贷款。由于国际收支恶化,英国实行外汇管制并采取了对外投资扣税的办法,以控制资金的外流。于是一些银行为了满足企业逃避外汇管制的需要,推出了平行贷款(ParallelLoan):两个母公司分别在国内向对方公司在本国境内的子公司提供金额相当的本币贷款,并承诺在指定的到期日各自归还所借货币。平行贷款既可满足双方子公司的融资需要,又可逃避外汇管理,因此深受欢迎,但平行贷款存在信用风险问题,这是因为平行贷款包含两个独立的贷款协议,他们分别具有法律效力,其权利和义务不相联系,当一方出现违约时,另一方不能解除履约义务。这种融资方式的主要优点是可以绕开外汇管制的限制,不会发生跨国界的资产转移。但运用这种方式融资,需要有两个母公司,两个子公司,而且双方需要融资的数额相同,并且都愿意承担所包含的信贷风险。(2)背对背贷款。背对背贷款(BacktoBackLoan)是为了解决平行贷款中的信用风险问题而产生的。它是指两个国家的公司相互直接贷款,贷款币种不同但币值相等,贷款到期日相同,各自支付利息,到期各自偿还原借贷货币。背对背贷款尽管有两笔贷款,但只签订一个协议,协议中明确若一方违约,另一方有权抵消应尽的义务,这就大大降低了信用风险,向货币互换迈进了一大步。但是,背对背贷款涉及跨国借款问题,存在外汇管制问题。因此,背对背贷款只是在1979年在英国取消外汇管制后才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工具而出现。背对背贷款虽然非常接近现代货币互换,但与货币互仍有本质区别。平行贷款和背对背贷款在1979年英国取消外汇管制后,便作为一个金融创新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使用,主要作为长期外汇资产的有效保值工具。(3)货币互换。伴随着世界经济活动国际化,企业活动不再限于国内。无论是经营进出口业务,还是进行跨国直、间接投资,汇率风险便成为影响成本与收益的首要因素。为了规避风险,货币互换在平行贷款和背对背贷款发展的基础上首先被创造出来。(4)利率互换。由于资金有不同的计算方式,所以即使是同种货币,也可以进行交换,而且正因为同种货币,本金的交换也就没必要,只需进行利息部分的交换就可以。而利息也是同种货币,故连利息的金额交换也没必要,只需支付利息差额就可以。有了利息交换的概念,利率互换终于在1981年于伦敦市场诞生。由于国际借贷市场,特别是欧洲美元市场十分广阔,利率互换发展很快,其交易量很快就超过货币互换,成为互换市场的主流。在全球美元的互换交易总量中,利率互换占全部总量的70%。1983年初,利率互换开始作为一种标准的“国际性”交易,进一步在美国市场获得发展2金融互换市场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我国的外债和外汇储备的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总额不断增加,存在汇率和利率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金融工具之一,金融互换在我国发展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认为金融互换市场在我国的发展至少可以达到几方面的目的:(1)规避风险。随着金融服务业的开发,我国在经济和金融领域将加速进入波动加大进而风险加大的演变过程。近年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金融产品日益丰富,初步满足了市场投资者的投资需要,但也为广大市场投资者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市场投资者持有大量固定利率债券,积聚了较大的利率风险,另一方面投资者资产负债结构日益复杂,迫切需要人民币利率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实施资产负债管理。同时,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管理利率和汇率风险的要求迫切。特别是在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和固定利率贷款并存的情况下,互换交易,有利于丰富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风险管理及资产负债管理工具,解决资产负债结构错配问题,从而对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维护金融稳定,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具有深远意义。(2)有效管理外汇储备。我国对外债的管理手段主要是计划管理、余额管理等计划经济手段,很少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积极的避险管理。因此,有必要根据其它外债的实际需要作相应的安排,而互换正是充当这一职能的重要手段。为防止汇率变化对外汇储备价值的冲击,在进行储备币种组合的同时,也有必要根据对各种货币的汇率预测,运用互换把将来的弱币换成强币。(3)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快商业银行的发展。从国际范围看,银行和各种金融机构是利率互换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这是因为,一方面银行需要利用利率互换来规避风险,另一方面银行业竞争激烈,且由于直接投资比重的加大,传统的信贷业务已无法创造足够的利润,必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此外,为了防止国际银行业出现连锁性的世界金融危机,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要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银行为了达到此要求,或扩大资本或缩减资产,而这两种方法都将限制银行业务的发展。金融互换属于表外业务,不必动用银行的资产,不增加银行的负债,还可为银行创造大量的中介服务费收入。因此为了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实力,使其业务与国际接轨,我们应有步骤地开展利率互换。(4)可以形成高效统一的债券市场。我国的债券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市场的流动性差,交易不活跃,投资者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推出金融互换交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这种局面:一方面使现有的投资者在利率变动时可以通过主动交易规避风险,而不是采取被动持有的策略;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新的投资者和投机者进入债券市场。这将改变债券市场投资分布不均的局面,扩大债券需求,改善债券流动性,促进利率期限趋向合理,进而有力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成熟。(5)有利于加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金融宏观调控能力。国债市场是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结合点。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间接的宏观调控,而国债是最重要的政策工具之一。如果没有一个发达的国债市场,央行就难以通过间接手段影响市场率,财政政策的活动空间也很小。开展金融互换有助于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效果,提高中央银行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首先,金融互换市场的价格走势能够基本反映金融市场对未来利率和汇率走向的预期,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和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率。其次,金融互换市场能够提高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敏感性。参与利率市场的交易主体具有多样性是金融互换市场的建立和发展的延伸和深化,缩短了中央银行通过金融市场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距离,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总结

总的来说,我国目前利率和汇率未完全市场化、专业银行商业化过程尚未结束等因素大大制约金融互换市场的发展。我们应在人才培养、参与者选择、政策完善、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策略和制度的安排,使我国的金融体系与国际接轨,降低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市场的安全。

参考文献

[1]Amold,TanyaS,“HowtoDOInterestSwaps”,HarvardBusinessReview,1984(September-October).

第8篇

金融衍生交易作为一种新兴的“无名合同”,并没有在合同法中做出相关规定。因此,如何就现有的法律对其进行约束和指导,除了依靠合同法总则所作出的总体性规定以外,按照我国《合同法》有关规定,可以参照本法分则或者其他法律最相类似的规定。因此,对金融衍生交易的法律性质分析对在实践中约束该类交易行为,甚至对判断行为效力的至关重要。本文分析衍生交易的射幸性。

【关键词】

金融衍生交易;射幸合同;法律性质

由于金融国际化和自由化程度不断加深,传统金融产品市场不断推陈出新,使得由传统金融产品衍生而来的交易品种不断增加,占领了相当的市场规模。衍生交易独特的性质也成为了学术及实践上讨论的重要课题。

金融衍生产品是由货币、利率、股票等基础金融产品为基础派生而来的,其价值依赖于基础资产价值变动,是基于对有关金融资产的未来价值发展趋势进行判断而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按一定的条件进行交易或选择是否交易的合约。基础产品价值的不可预测性决定了金融衍生产品合约效果在缔结合约时是不能确定的,即合约效果不可预见。大陆法系将这种合同称为射幸合同。

一、射幸合同概述

所谓射幸合同是指合同的效果在订约时并不是必然、确定的,其合同当事人的一方是否需要履行义务取决于在缔约后某一偶然事件是否发生。抽奖、购买彩票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射幸合同。法国民法典规定,射幸合约是指当事人相互间的一种约定,所有当事人或者其中一当事人或数当事人获得收益还是遭受损失均依赖于某不确定事件的发生与否。通过对概念的简单分析判断,所谓“射幸合同”最基本的特征就在于其合同的法律效果,或者当事人合同义务的存在与履行依赖于不确定事件。

二、金融衍生交易协议的射幸性分析

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交易双方或者一方的权利义务取决于合约签订后的相关资产的变化的这一不确定的事实的。另外一种是,交易双方的权利义务从法律关系上看在合同签订之初就已经确定,但其带给当事人的经济价值―正面的利益或负面的损失,以及损益的程度却仍然取决或依赖于不确定事件。

(一)法律效果不确定的金融衍生交易

此类金融衍生工具包括:远期利率协议、利率互换、期权交易、以及期权交易殊的利率上限、利率下限、利率上下限交易等。

远期利率协议是交易双方设定未来某时点上的约定利率,并规定期满时,由一方向另一方支付约定利率与结算日的参照利率之间的利息差的法律协议。由于参照利率是不断浮动变化的,在到期日它与合同约定利率的差额大小、方向均无法事先确认。

利率互换,有固定利率换浮动利率、浮动利率换浮动利率之分。固定利率换浮动利率交易,指交易双方按照事先商定,以同一货币、相同金额的本金作为计算基础,在相同的期限内,相互交换支付固定利率利息和浮动利率利息的交易。双方在约定的每个具体支付日时是向对方支付还是自对方收取利息差额,以及差额的多少,均取决于合同约定的浮动利率相对于固定利率的升降。而浮动利率更增加了合同法律效果的不确定性。

期权是一种权利合约,给予其持有者在约定的时间内,或在此时间之前的任何交易时刻,按约定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某种资产的权利。是以权利行使为标的的,是否实际行使权利则取决于该权利下的利益与市场上同等利益相比是否有利可图。即在合同签订之时,任何一方也无法知道期权一定会得到执行抑或不执行。

这种交易中法律后果的不确定性在利率上限、利率下限、利率上下限等特殊期权交易中表现得更为充分。此类交易取决于市场利率的变化与程度,显然具有射幸性。

(二)法律后果确定但是经济效果不确定的金融衍生交易

此类衍生交易包括:远期合约(普通的远期交易)、货币互换及期货交易等。

远期合约,是双方在合约中规定在未来某一确定时间以约定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某种资产。合约到期时,交易双方必须进行交割,因此,合同的效果是确定的。期货是远期合约的标准化,在法律关系方面与远期合约一致。

货币互换是交易双方按照事先设定的规则,相互交换不同币种但等值金额的本金,及其利息支付,到期后再换回本金的交易。与利率互换有所不同,不仅在合同订立之初双方必须相互交换交付本金,而且在双方预定的日期必须将指定货币的相应金额支付给对方。

以上合同不符合射幸合同效果不定的特征,但,远期合约中,约定价格与履约时市场价格相比,其给当事人带来利益或者损失是无法预知的;在货币互换中,利率波动的不确定性,使合同的价值无法预估。远期合约当事方、货币互换的当事方的损失收益亦是由一不可确定事件决定。因此,有学者亦将远期合约、货币互换等交易归入射幸合同。然而,大陆法学论上对所谓射幸的分析都是在合同内部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从不关注合同的经济后果,将射幸合同的分析扩展到此类仅在经济后果上不确定性的合同将不可避免地引起混乱。

综合以上研究,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因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是由基础产品价值等无法预知的数据决定。汇率、利率或股票市场指数的变化走势完全不受交易当事方的控制与影响,这使合同的法律后果或者经济后果方面不可避免地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将衍生工具交易视作一个整体,且衍生交易品种复杂且相互渗透变换,整体而言具有射幸性;第二,对于每一种具体的衍生交易而言,是否具有射幸性则要视具体每一种交易品种区分是在经济后果还是法律后果方面存在不确定性,以作出是否具有射幸性的判断。

参考文献:

[1]崔建远.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7:37

[2]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282,452

[3][美]IAL科宾著,王卫国等译.科宾论合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131

[4]胡继之.金融衍生产品及其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46

[5]黄风.射幸契约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第四届“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295

第9篇

一,打造亚洲金融峰会平台

目前亚洲国家之间金融合作的主要平台是“10+3”多边协调机制,包括中亚、西亚地区的其他国家并没有深入参与到亚洲金融合作的进程中。但这些国家与“10+3”有许多共同需求,如提升在国际金融体系的地位、要求美元等主要国际货币币值维持稳定等。西亚产油国利用充裕的资金,将部分石油美元投入低风险、高回报的东亚国家。为实现西亚与东亚国家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有必要提高亚洲地区金融合作的层次,在条件威熟时召开亚洲金融峰会。

二,改善亚洲开发银行的治理结构

亚洲开发银行是覆盖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区域性金融机构,理应在亚洲金融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协调成员国采取共同行动方面。然而,由于亚洲开发银行的治理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投票权分配不合理,制约了其作用有效发挥。在亚洲开发银行,美国和日本分别占有12.76%的投票权,而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投票权为5.44%;另一个发展中大国印度的投票权也只有5.35%;一些非本地区成员国拥有的投票权却大幅超过了本地区成员国的投票权,例如,加拿大持有的投票权高达4.47%,远高于大多数亚洲国家持有的投票权。不断优化亚洲开发银行的治理结构,首先可考虑在现有治理结构基础上,成立亚洲事务小组。在涉及亚洲地区内部经济和金融问题时,逐渐降低并最终取消非亚洲成员围的投票权比例,真正实现“亚洲的事情亚洲办”,其次。未来在通过增加普通资金充实亚洲开发银行资金实力的过程中,可赋予那些投票权被明显低估的国家一定的优先认购权,从而逐渐提升这些国家的投票权;再次,亚洲开发银行高管人员如总裁、理事会千口董事会人选均应注重成员国的代表性;最后,在成员国投票权比例的设定方法上不应该单纯考虑出资比例,还应考虑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地区影响力等其它方面的因素。三,扩大亚洲国家双边和多边货币互换规模

货币互换安排的推进有助于解决成员国流动性匮乏、应对金融危机和缓解积累巨额外汇储备的压力。本轮金融危机爆发后,亚洲一些国家绕开清迈协议,签署了一系列双边的货币互换安排,这也表明清迈协议存在着缺陷。对此相关方需要采取两方面的措施。

一是进一步完善清迈协议。清迈协议存在的最大缺陷在于互换资金启动的条件性,即在清迈协议下80%的资金启用须与IMY资金救助的条件性相挂钩,这就极大地限制了清迈协议发挥作用。因此,有必要寻求独立于IMF的资金运用监测机制,逐步降低与IMF条件性的挂钩比例,为清迈协议作用的发挥扫清制度上的障碍。

二是鼓励清迈协议框架外的货币互换安排,加强亚洲各国中央银行之间合作,建立有关货币互换合作的长效机制。四,完善区域外汇储备库有效运行机制

建立区域外汇储备库的资金补充机制,一方面需要建立基于外汇储备库资金的供需缺口预测、出资比例与成员国经济总鼹及外汇储备规模相挂钩的储备资金定期补充机制;另一方面,建立在金融风险严重积聚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等特殊时期的临时性资金补充机制。此外,随着区域外汇储备库的运作不断成熟,可允许部分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本币币值稳定的成员国以本币出资,逐步提高区域外汇储备库资金来源的多样’_生与稳定性。

区域外汇储备库的规范运行需要有与其相适应的监督机制予以保证。为此,可考虑在“10+3”财长会议已同意成立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基础上,成立区域外汇储备库秘书处。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制定区域外汇储备库运行的相关原则和制度,而秘书处负责具体的操作和执行。

五,推进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

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具有众多的积极效应:一是可逐步改变亚洲地区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现状,逐步降低和缓解金融系统的风险,促进本地区大量的储蓄向投资转化,实现区域内资金通过金融市场的优化配置;二是可拓宽各国外汇储备在本地区的使用渠道,降低对美国金融市场的依赖性;三是有助于促进清迈协议和区域外汇储备库作用的发挥,进而促进亚洲地区的金融合作;四是可从整体上提升亚洲地区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有利于国际金融体系的重构。推进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需要侧重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构建多样化的债券担保体系。通过亚洲开发银行设立专门的担保基金,以及在成员国之间建立区域性担保基金,为成员国发行政府债券提供担保;引导商业性的担保基金为私人债券的发行进行担保,必要时公司所在国政府也可予以帼应的补充担保。二是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督和引导,促进熟悉亚洲情况、专注于亚洲金融市场的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彻底摒弃被评级人付费的评级模式,以保证评级的客观性和公允性。三是各国在亚洲债券市场应逐步统一发行程序,最大限度地降低债券发行的桕关成本。四是加强亚洲债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各国可通过制订有关信息披露的公约,加大信息披露的及时-『生和有效性。

2,发挥亚洲债券基金的作用。亚洲债券基金作为亚洲债券市场的需求方,在市场中具有引导作用,有必要逐渐扩大亚洲债券基金的发行规模;进一步扩大债券基金的投资范围,允许债券基金部分投向信用状况良好的公司债券。

3,扩大亚洲债券市场的本币债券发行,可考虑允许其他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在亚洲国家发行以东道国本币计价和交易的债券。

六,加强亚洲国家之间的汇率合作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货币合作可行性机制叶策

[论文摘要]在东亚(包括东盟和中日韩)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区域经济关联度不断提高的情形下,加强东亚货币合作,构建东亚单一货币区是大势所趋,有必要对东亚货币合作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对东亚货币合作的条件进行分析,进而明确东亚货币合作机制和我国的时策。

现今作为区域货币合作典范的欧元已经成功启动,美元合作在美洲的强势发力业已引起普遍关注,这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东亚毫无疑问是个刺激。而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也郑重的警示了东亚各国加强区域性的经济和金融合作共同抵御金融风险的必要性,区域性的货币危机需要区域性的货币合作来防范已成为共识。同时加强货币金融合作本身在区域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形势下也是增强自身经济实力的必然要求。

一、东亚货币合作的理论分析

“货币一体化是指各国在货币方面的融合、结合、整合的行为、现象和趋势。根据区域内各国货币合作的程度,可以将货币一体化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区域内货币政策协调;二是区域货币联盟;三是单一货币区,又称最优货币区,是区域货币合作的最高层次。”“最优货币区,具体说来是指由一些彼此间商品、劳动力、资本流动比较灵活,经济开放程度和金融一体化程度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和通货膨胀率相近,经济政策较为容易协调的国家与地区所组成的货币区。

最优货币区理论最早是由蒙代尔于1961年提出的,其目的是为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该理论最初关注的是成立最优货币区的标准问题,蒙代尔、麦金农、彼得凯南、伊格拉姆分别提出了确定最优货币区的单一标准:生产要素的流动性、经济开放程度、低级产品的多样化和国际金融一体化程度。随着实践进程的发展,单一标准的理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于是,后来的经济学家将该理论作了进一步发展,使该理论的研究重点转移到参与最优货币区的成本和效益分析上。

参与最优货币区的成本主要是:各成员国会损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会丧失巨额的铸币税收人,同时要支付较高的货币转换成本,会使其财政政策不可避免的受到牵连,进而会影响到其国内经济的平衡性和稳定性。而参与最优货币区的效益也是显而易见的:(一)减少交易成本,降低汇率风险。单一货币区建立后,区域内货币交易被取消,这将节免货币兑换的成本,可以节约大量人力财力,有助于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而货币交易的取消,“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汇率波动对贸易和物价的不利影响及由汇率波动所引发的金融危机,特别是能避免短期国际资本的冲击,因为单一货币会使最优货币区内的货币规模巨增,将致使投机者无力制造差价实现套利。(二)减少外汇储备成本,节约外汇储备。货币一体化,可以通过集中各国的外汇储备和协调成员国彼此间抵消贸易差额来实现区域内外汇储备的节约。(三)货币一体化还可以降低各成员国的通货膨胀率抑制利率的不正常上升.稳定成员国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川。(四)货币一体化还将扩大各成员国的国际影响力,并且为各成员国接下来的深层次政治合作打造平台。

二、东亚货币合作的条件分析

从长远看来,随着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各国彼此间贸易、投资、金融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以及受国际趋势的影响,东亚地区构建单一货币区是势在必行的。但就目前言,需要分析东亚货币合作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按照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构建单一货币区的成员国应当符合的内部条件有:各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高,各国经济的关联程度高,各国经济的发展水平趋同,成员国间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强,各国政策的协调一致性强,所建货币区内拥有核心国和核心货币。

从东亚国家和地区目前的现状分析看来:在各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方面,东盟、亚洲四小龙和日本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较高,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占GDP的比重也是在逐步上升,加人WTO后更加明显,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高了,则对汇率波动就会敏感,东盟和亚洲四小龙更是如此,这将促使各成员国就汇率产生共同的需求,他们需要进行货币合作,实行汇率联动;在各国经济的关联程度方面,东亚各成员国之间相互投资和贸易往来占该区域投资贸易总额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这也为他们进行货币合作提供了现实的经济基础;在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趋同性方面,东亚各成员国参差不齐,人均GDP高低不一,经济发展水平大相迥异,这与最优货币区理论建立单一货币区所要求的条件差距较大;在成员国间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方面,就人力而言,人力资本跨国流动性由于受种种因素影响譬如历史、文化、宗教等显得较弱,其中的人力价格因素进而导致物价因素也差异较大;就资本而言,像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由于金融自由化程度较低,金融管制较严,在资本的可自由兑换方面尚未完全放开;在各国货币政策的协调一致性方面,就金融体制而言,东亚各国大都是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制这点是相似的,但各国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却会增加实施共同盯住篮子货币乃至建立单一货币区的操作难度,自然会增加推行统一货币政策的难度;在所建货币区内是否拥有核心国和核心货币方面,东亚的新加坡、韩国虽富,但由于国家小,总国力规模尚不够强。日本具备成为核心国的条件,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东亚大多数国家对其持不信任态度,而且近十多年来日本经济一直低迷.显然它并不适合担当这一角色。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经济高速增长,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币也已经成为周边国家的主要结算货币,但是由于总体经济规模还不够大,目前也不适合成为核心国,所以东亚尚没有核心国和核心货币。

从外部条件看,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东亚国家强烈要求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要求大国之间进行有效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好的发挥作用,从而为东亚的货币合作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可是,时至今日,美国、欧盟、日本为了争夺国际货币的垄断地位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国际货币政策协调要想达成一致任重道远。

综上所述,就目前而言,东亚地区建立单一货币区的条件尚不成熟。但是,建立次区域的单一货币区尤其是建立以人民币为核心的包括中国大陆、港澳甚至台湾省在内的大中国经济圈,目前的条件已趋向成熟(注:朱芳,东亚次区域货币区建立的条件分析,当代亚太,2003.12),而人民币货币区的建立也会为最终建立东亚单一货币区奠定坚实的基础和提供宝贵的经验。同样,东盟十国也可以尝试成立类似的次区域单一货币区。

三、东亚货币合作机制分析

打造第一平台:扩大东亚货币互换。2000年5月6日在泰国举行的东盟10+3财长会议上,就东亚地区加强财政和金融的合作问题达成了“清迈协议”,其中涉及多项金融合作的内容,最主要的是货币互换。货币互换是指一国货币在陷人流动性危机的时候在不需要担保品的情况下就可以本币购买对方国家的可兑换货币,待度过危机后,再按协议条件,在约定的未来某一时刻,按照购买时所使用的汇率,用已购买的可兑换货币购回本币。货币互换是获得紧急融资的有效途径,它有助于成员国提高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清迈协议是东亚货币合作的一次实质性进展,但只是属于危机解救机构,要加强东亚货币合作就应该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大货币互换,由双边扩展到多边;而又因为东亚国家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各自的体制也不乏相似之处,彼此之间相互了解各自的国情,在经济金融贸易方面又都具有高储蓄率、较高的国际收支顺差和较高的外汇储备等特点,在如上所说的扩大了的东亚货币互换的基础上成立亚洲货币基金等组织也是有可能的。当然,这其中需要搞好跟IMF、美国和欧盟的博弃。

打造第二平台:建立东亚汇率联合浮动机制。东亚国家己具有建立汇率联动机制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川,在经济上,东亚国家彼此之间具有较高的贸易相关度和投资相关度以及较高的外汇储备,这都为汇率联动机制的建立提供了经济基础。在技术上,大多数东亚国家采取的仍是或相当于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东亚汇率联动机制不需要对汇率制度进行根本变革,转换成本相应的就小。同时,根据最优货币区的理论,所建货币区的规模越小,其经济发展的一致性就越强,货币一体化的成本也就越低,也就越有可能发展成为单一货币区。因此,在东亚货币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先局部后整体的分步走思路进行汇率安排,先选择次区域,建设次区域单一货币区。就目前看,可以选出二个:东盟十汇率政策的总体协调,建立盯住共同货币篮子的汇率制度,即在各国和大中国经济圈(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乃至台湾省)。汉而后,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次区域间联合,从而将汇率联动机制扩展到整个东亚地区。打造第三平台:建立东亚单一货币区。因为“只有单一货币区才具有长期的可持续性和明确的制度约束,这是汇率联动机制所无法比拟的’心三,而且伴随着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彼此间的利益枚关度越来越高,所以东亚作为不可分割的一个经济体,建立单一货币区是早晚的事。当然,这需要各国拿出巨大的勇气,克服多种困难.包括意识形态和历史问题,其中加强政治对话和合作尤为重要。

四、我国在东亚货币合作中的对策分析

按照最优货币区理论,货币一体化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一、货币区成员国之间货币可自由兑换;二、资本可自由流动;三、汇率可自由浮动。而根据“蒙代尔三角”学说,资本的自由流动,汇率的自由浮动和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三者只能同时实现其中的二者,这就意味着,我国在东亚货币合作中要有所作为.需要放弃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但是这涉及到一个国家的,作为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复杂国情的世界政治经济大国,就目前而言.这是不能做到的,这也构成了中国在东亚货币合作中的一大困难。然而,伴随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强,中国参与东亚区域货币合作是势在必行的,中国要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发挥作用,必须进行有效的政策调整,这包括:(一)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切实加强货币篮子的选择,合理确定各自比重。(二)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国内的各类金融机构,广泛培育市场,努力加强国内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建设。(三)尤为紧迫的是,虽然我国已经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但是,我国要进行区域货币合作就应当同样逐步放开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其实,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能真正管得住的只有少部分的资本项目,其他很多的资本项目往往通过采取各种非法的手段实现了人民币的可兑换”二,政府不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逐步放开。(四)加强我国企业的管理制度改革,努力完善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倡导自主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的竟争力,积极倡导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企业对外投资,有力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五)积极倡导和通力合作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等组织。(六)加强政府间对话,强化政府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金融监管等政策的协调。(七)加强汇率联动机制建设,首先要领导建立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甚至台湾省在内的“大中国经济圈”的次区域单一货币区的汇率联动机制建设。

综上所述、随着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强,东亚各国的贸易相关度和投资相关度日趋紧密,在东亚区域进行货币合作势在必行。作为世界政治经济大国,我们要果断参与其中,有效调整各种政策,在确保国内经济稳定的基础上,通力加强与各成员国的合作,努力承担起在东亚货币合作进程中的历史重任,从而在这个互惠共赢的历史机遇中全面增加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周颖,纪振强.东亚货币一体化:理论基础、可行性及前景瞻望仁月.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3,(9).

[2]朱芳.最优货币区理论:欧元的启示与东亚货币区的设想〔J.南方金融,2003,(7).

[3]刘力臻,焦百强.东亚区域货币合作与我国的参与对策〔J〕.东北亚论坛,2003,(3),

[4]李勇辉,昊朝霞.区域货币一体化下的亚洲货币合作机制研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5]钟伟.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三个层次(J〕.经济研究参考,2001.(47).

第11篇

关键词 金融 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 F724

文献标识码:A

一、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发展的基本情况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势头,GDP从1978年的3624.1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00670亿元。同期,我国金融从改革初期几乎为零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金融深化程度不断提高,到2008年底,狭义金融总资产己达859916.2亿元,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86倍。金融结构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2008年底非货币金融总资产在狭义金融总资产的30%。金融发展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06年底金融中介对非国有经济的贷款余额达到30156.39亿元,占GDP的10.02%。图1,图2显示了1978年至2008年末我国金融发展的概况。

图1 1978年以来

图2 1978年以来我国非国有

我国金融发展情况

经济贷款占GDP比重

以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相关比率(FIR)和麦金农的M2/GDP指标,来反映我国的金融增长程度,这两个指标主要衡量金融发展的规模。从中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金融体系的总量持续增加,金融体系的结构不断升迁,我国金融市场中存在严重的“所有制歧视”。

二、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发展的基本情况

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贸易顺差显著扩大。在这三十年,我国的商品进出口额增长率高于GDP的增长率,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已从国际贸易的旁观者变成了一个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贸易大国。

(一)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197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仅为206.4亿美元,而到了2008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25639.4亿美元,增长了124倍。2004年,我国商品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万亿美元。1978年,我国商品出口贸易总额仅为97.5亿美元,而到了2010年,我国商品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3949.3亿美元,是1978年的143倍。

(二)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出口显著增加,在我国出口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1978年我国初级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1%,到2008年,初级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4.8%,而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由1978年的49%增加到了2008年的95.2%,这说明我国已经走出过去那种仅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初级发展阶段。出口的结构性转变导致越来越多体现我国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保证了我国出口的持续增长。

三、我国金融发展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一)聚集资金,配置资源,支持外贸发展。

重点支持机电产品出口。建国以来,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的落后状态,党的以后,出口额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总的来说,仍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1995年是机电产品出口的转折点,此后连续13年保持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地位。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由1978年6.59亿美元增加到了701 1.7亿美元,增长了1063倍,年均增长27.2%;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从1978年的6.8%提高到57.6%。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据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8229.3亿美元,增长17.3%,比上年回落10.3个百分点,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57 6%。2009年1-6月,全国机电产品进出口额达到5149.1亿美元,同比下降21.3%;其中机电产品出口3066.8亿美元,同比下降21.2%,在全国外贸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为58.8%。虽然机电产品的高速增长期已经不存在了,但是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优势还是存在的,国家也实行了一系列的金融措施复苏机电产业,目前,我国支持机电产品出口的政策效果正在逐渐显现。

贸易融资与贸易发展。1994年,我国对金融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将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相剥离,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新金融体系,同年,人民币双重汇率并轨。各家商业银行逐渐得到与中国银行平等的竞争条件,开办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由此得到发展,业务范围和品种逐渐增多,对这一时期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支持。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承诺不断放开金融市场,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的脚步迅速加大,其对中资商业银行业务冲击最大的就是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为应对来自外资银行的冲击,维护自身市场份额,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再度探索国际贸易融资新方式,将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组合起来,结合客户对外贸易的国际结算方式不断推出新的组合产品,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开始了蓬勃的发展。

(二)金融市场结构多样化,支持贸易发展。

建立出口信贷机制。1993年,国务院批准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成立政策性金融机构。1994年,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它的主要任务是执行国家宏观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和外贸政策,为扩大中国企业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等资本性货物出口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主要是通过推进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对外优惠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转贷等政策性业务的开展,推动中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

建立境内远期外汇市场。为促进外贸增长,亟待为企业提供回避和降低汇率风险的长期远期外汇市场。建立外汇远期交易市场是国际上通行的规避汇率风险的方式,成本不高而效果良好。目前中国允许中国银行进行贸易项下远期结售汇业务实际可以视为建立远期外汇市场的起步阶段。

货币互换协议签署,人民币迈出国际化进程。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央行积极参与应对危机的国际和区域合作,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多个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截至2009年4月,央行先后与其他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总计6500亿元人民币的六份双边本币互协议,包括:2008年12月12日与韩国央行签署的1800亿元框架协议,2009年1月20日与港金管局签署的2000亿元正式协议,2月8日与马来西亚央行签署的800亿元正式协议,3月1日与白俄罗斯央行签署的200亿元正式协议,3月23日与印度尼西亚央行签署的1000亿元正式协议,以及3月29日央行行长周小川与阿根廷中央银行签署的700亿元框架协议。目前,人民银行还在与其他有类似需求的央行就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进行磋商。

总的来看,央行运用货币互换手段是为了应对短期流动性问题,将更有效地应对金融危机,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在中国央行与有关货币当局签署的系列本币互换协议中,还出现了对货币互换的一些创新。如:将互换的有效期延长到3年,并支持互换资金用于贸易融资。金融危机的形势下,这些创新可推动双边贸易及直接投资,并促进经济增长。其运作机制是,银行通过互换将得到的对方货币注入本国金融体系,使得本国商业机构可以借到对方货币,用于支付从对方的进口商品,这样,在双边贸易中出口企业可收到本币计值的货款,可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费用。在当前全球经贸增长乏力、外汇市场波动加剧、贸易融资萎缩的情况下,两种货币互换的内容创新,应可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的金融和贸易发展一直都在走一条逐步改革、深化发展的道路,僵化守旧的利率、汇率体制正在被逐渐的淘汰和修正,我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经济金融化程度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金融机构的规模和数量急剧增大,越来越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时,在国内金融支持的条件下,我国的外贸进出口也取得了重大的成绩,自1993年以来连续16年保持了贸易顺差,贸易结构也在不断的调整和优化,虽然2008年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进出口面临严峻的考验,但是我们依据30年来,金融和外贸发展的经验,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措施鼓励我国外贸企业的复苏和回暖。

(作者: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本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参考文献:

[1]孙兆斌.金融发展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国际贸易问题,2004,(9)

第12篇

关键词:最优货币区理论 货币一体化 人民币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197―03

一、引言

199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蒙代尔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了最优货币区域理论。他这一具有前瞻性的理论为日后欧元区的实践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础,因此被尊称为“欧元之父”。蒙代尔曾多次来华进行学术交流,并建议亚洲应尽快建立与欧盟区的统一货币“欧元”相类似的货币体系,以共同货币为前提促进亚洲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进而推动亚洲经济的整体发展。自此,“亚元”这一概念受到了诸多中外学者和经济学家的关注。

在经历了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之后,许多东亚国家逐渐意识到,单凭本国的货币政策和外汇储备还不足以抵御巨大的金融风险,只有加强东亚地区之间在货币领域的合作才可以提升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并且缓和欧元与美元这样的强势货币带来的压力。

二、最优货币理论框架下的货币可行性分析

从1961年最优货币区理论的诞生开始,经济学家们先后提出了众多判断一个地区是否适合进行货币一体化的标准。下面从生产要素流动程度、经济趋同性和经济冲击对称性、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一致性等标准,来分析东亚国家是否具备开展货币合作或组建最优货币区的条件。

1.生产要素流动程度。1961年蒙代尔提出用生产要素流动性作为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标准,为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蒙代尔的要素流动论,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商品和劳务需求的转移。在由两个都处于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状态的经济体所构成的简单模型中,当人们对一国的商品需求转移到另一国的商品时,支付的不均衡引起一国的失业和另一国的通货膨胀。如果两国不属于同一通货区域,运用汇率变动手段有助于缓解两国的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而在两个经济体使用同一货币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需求转移可通过要素流通来实现。

由以上分析可得,生产要素在某一区域自由流动的程度越大,在该区域使用单一货币的效率就越高。如果区域内的国家使用单一货币或实行固定汇率,而与区域外的国家实行浮动汇率,那么就形成了一个共同货币区,而且这一共同货币区的高度要素流动性符合建立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作为调节需求转移和国际收支的机制,共同货币区实行单一货币或固定汇率,能够保证成员国之间的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

在主流国际经济学中,商品的自由流动指标和要素的自由流动指标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而商品的自由流动程度又可以由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标来衡量。因此,可以用对外贸易依存度,即对外开放度来间接反映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信息等自由要素的流动程度。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对外开放程度很高,与其他地区相比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程度最高;其次是韩国和泰国,对外贸易活动对这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而中国和日本的开放度比较低,说明两周经济对进出口贸易往来的依赖程度还较小,要素流动性也不强。虽然各国和地区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参差不齐,但从总体来看,东亚地区多数成员国的贸易开放度均较高,特别是韩国、新加坡以及东盟五国基本上属于开放经济,对汇率波动十分敏感,因此有迫切进行货币合作的意向。

2.经济趋同性和经济冲击对称性。经济学中的冲击是指外生事件对一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当两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经济结构相似,即两国具有高度趋同性时,外界的经济冲击就能够均匀地分散到两个国家。这时两国可采取同样或类似的货币政策来抵消这种具有对称性的经济冲击。以上就是Tower与Willen于1976年提出的“经济冲击对称性”理论,他们还指出组成货币同盟的成员国的宏观调控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成员国面临冲击的相似程度。经济对称性越高,冲击相似度越高,加入货币联盟的成本就越低。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差很大。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人均GDP要远远超过泰国和马来西亚;虽然中国大陆的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是人均GDP仅仅排在全球第95位。由此可见,东亚整体在经济趋同性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由于各国不同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同样的经济冲击不能均等地分散到各国和地区,因此经济冲击不具有对称性,加入货币同盟的国家将因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而必须面临很大的机会成本。

3.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美国经济学家伊格拉姆提出以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他从资本要素流动的角度强调,对于高度一体化的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长期,资本市场而言,一旦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利率发生小幅变动,就会引起资本的大规模变动,进而降低汇率的波动幅度。这样一来,便不需要通过调整汇率变动来改善货币联盟区域内的贸易条件。因此,货币共同区内部的成员国之间更适宜实行固定汇率制。在WTO金融服务协议框架下,东亚各国在金融市场准入和金融服务开放等方面均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承诺(表略)。

有关资料表明,由于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不同,金融体系的监管力度不同,各国对金融市场开放和准入的态度也不同。日本在金融市场的银行、证券和保险这三个领域内的开放力度是最大的,其次是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中国香港作为除纽约和伦敦之外最重要的全球金融中心,其宽松的金融管制政策保证了证券和保险领域的高度开放的特性;新加坡实行国内金融市场和离岸金融市场分别管制的政策,在金融服务方面的措施非常细致和谨慎;韩国的金融开放步伐相对较缓慢,因为高度依赖银行的融资结构使得银行体系的开放还存在诸多限制;中国作为东亚地区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尽可能融入WTO多边谈判体制内,近年来加快了金融开放的步伐。从现阶段来看,保险行业的开放幅度最大,而对于涉及到本国金融体系稳定性的敏感领域――银行和证券行业,中国仍采取了较为审慎的态度。

虽然各国的金融监管力度不一,在宏观经济政策上也各有倾向,但是从未来金融服务的开放趋势来看,东亚地区在金融市场一体化合作上具有巨大潜力。

4.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一致性。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有四个:物价稳定、充分就业、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其中,物价稳定是各国短期经济政策中最重要的调控目标,而通货膨胀率又是衡量物价稳定的最直接指标,因此该指标反映了一国短期内的经济问题与经济走势。哈伯勒和弗莱明都曾提出以通货膨胀率相似性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各国的通货膨胀率不同,会影响到贸易往来密切的国家之间的汇率和利率变动,进而迅速引起短期资本的流动,严重时会导致国际收支失衡。如果货币区内各国通货膨胀率趋于一致,便可避免各国运用汇率波动的手段调整国际收支,这也与因加入共同货币区而削弱了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特性是相一致的。

在过去的13年(1998―2010年)间,东亚地区整体经历了温和的通货膨胀,见表3。具体来看,印度尼西亚的年平均通货膨胀率最高,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通货贬值的情况非常严重,~度达到了58%;菲律宾和韩国也保持着较高的物价增长速度;泰国、马来西亚、中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拥有稳定的经济增长态势;中国香港和日本的情况较特殊。中国香港在2005年之前一直处于通货紧缩的状态,2005年之后又经历了过快的物价上涨;日本经济由于持续低迷,通货紧缩现象比较严重。从总体上看,东亚地区年平均通货膨胀率达到了3.05%,高于美国年平均通货膨胀率2.39%和欧元区年平均通货膨胀率2.59%,而且由标准差反映的物价波动性也高于美国和欧元区。因此,按照“通货膨胀率相似性”这一标准,东亚地区并不像欧元区那样具备最优货币区的特质。

虽然,东亚各国物价稳定性相对较差,并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相距较远,但是总体经济的高增长速度和温和的通货膨胀使得东亚地区在全球经济表现中独树一帜。

三、东亚货币一体化的合作途径

尽管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在过去的20多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却仍旧无法推动货币合作迈出更加有力的步伐。美国金融危机和欧盟债务危机的爆发所引起的全球连锁效应再一次提醒东亚各国必须建立起联动的货币合作机制。一方面可以降低美元贬值、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大量缩水的风险;另一方面在经济困难又缺乏国际援助的情况下有能力进行有效的自救。虽然东亚地区在目前尚不具备成熟的条件成立“亚元”这样的货币联盟,但是仍可以从建立货币互换长效机制、汇率合作、外汇储备基金库和本币债券市场等方面敦促东亚区域货币展开进一步合作。更为关键的是由人民币主动承担主导性货币的职责,提升亚洲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经济贸易一体化的程度。

1.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目前,东亚经济区域尚没有一种货币能够扮演主导性货币的角色。东亚各国积累的大量美元储备正在面临着美元贬值带来的缩水风险。在不具备成熟条件成立“亚元”货币联盟的情况下,中国积极加入到东亚货币合作的行列之中,并使人民币适时发挥主导性作用具有战略意义:第一,提高各国短期汇率的稳定性,可以带动复杂的亚洲货币体系朝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第二,可以减少对美经济关系的过度依赖,弥补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经济结构缺陷。

成为世界货币必须在国际上具有计价、结算和储备货币的职能。目前的世界性货币以美元和欧元为主。蒙代尔在2011年曾指出,从目前全球货币配置来看,人民币已经取代日元成为继美元区、欧元区之后的第三大货币体系,表明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不容忽视。人民币成为东亚经济体贸易与投资的主导性货币具有现实条件:一般分析认为一国金融发展水平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自从2005年我国央行对人民币实行汇率改革以来,允许跨境结算的试点范围不断扩大,人民币在境外已经拥有一定的流动性,正逐步朝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方向发展;以中国香港这一亚洲金融中心作为向海外发行债券的战略要地,使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流动呈现出了新的趋势。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和东亚区域外汇储备的首选货币是保证稳定的东亚经济和较低的汇兑风险的必然诉求。表4列出了实行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的国际化进程。

2.强化货币互换机制,建立区域外汇储备库。货币互换能够有效解决区域货币流动性匮乏的问题,同时也是缓解过多外汇储备压力的得当措施。例如,2000年签署的“清迈倡议”就推动了东亚“10+3”在双边货币互换机制的进展,这也是东亚各国在金融与货币合作方面较为成功的经验。但是当时尚没有建立较完善的资金运用监测机制,货币互换的效率低下,因此“清迈倡议”的成效并不显著。2010年,“清迈倡议”扩展为多边机制,主要目的是为金融危机下出现短期流动性危机的成员提供援助。货币互换机制是十分有效的货币流动性救助机制,各国应积极促进货币互换长效机制的形成,保证亚洲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以中国为例,近年来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在逐渐扩大。2006年12月,菲律宾央行开始接纳人民币为其储备货币,人民币首次成为外国官方储备货币。2008年12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韩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和阿根廷等国家的央行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署了货币掉期协议,总额多达6500亿元人民币。

东亚国家的外汇储备主要由美元储备和欧元储备构成。在即将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之时,西方发达经济体的债务危机加剧了东亚外汇储备的危机。东亚经济体建立多边外汇储备基金显得尤为必要。多边外汇储备基金相当于以流动性为中心的多边资金救助机制,它的意义是:第一,将原先松散的双边援助网络升级为紧密的多边资金救助机制,可以显著提升东亚经济体抵御风险的整体实力;第二,组建完善的区域跟踪和监测系统能够进一步提高危机预警能力;第三,对于国际金融体系而言,区域外汇储备库更是国际金融援助机构的有力补充形式。目前不断完善的区域外汇储备库在清迈倡议多边化进程当中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满足了区域内一部分企业的融资需求,但仍存在启动效率不足和启动成本过高的缺陷。如果外汇储备库有完善的资金补充机制便可以确保储备库的稳定运行。此外,还要鼓励各国以本币出资,储备基金多边化以达到缓冲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和经济刺激方案引起的美元贬值冲击的目的。

3.积极开展汇率合作,健全亚洲债券市场。汇率合作是东亚区域经济体防范短期汇率波动对本区贸易和投资造成不利影响的有效途径。开展汇率合作要以东盟10国和中日韩达成共识、协调汇率政策为前提,设定各国货币之间汇率浮动的合理范围。在这一范围之内波动的汇率不会对贸易和投资互换构成显著风险;一旦汇率波动幅度过大,甚至超过这一范围,就需要通过共同外汇储备基金干预货币市场的运行。

除日本、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金融自由化程度较高之外,东亚其他国家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资本管制,债券市场不发达是金融市场不能实现自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增强本币在债券市场中的流动性是保证该区域金融稳定性的核心。人民币作为东亚区域币值较为稳定的货币,应当承担起主导货币的职责,不仅要扩大本币债券的发行规模、刺激本币债券的需求,还应参与完善债券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另外,鉴于亚洲国家的高储蓄率,吸收区内大量储蓄投资债券市场,形成长效的流动性救助机制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保证救助基金具有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更加增强了东亚各国进行贸易和投资合作的信心。

四、小结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东亚地区在目前还不具备成熟的条件成立“亚元”这样的货币联盟。东亚国际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远远大于欧盟成员国,先进的发达国家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并存,一国内部的高度工业化区域与农业区域并存。除了经济结构、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自由化等因素之外,还需要考虑语言、政治、文化和宗教等非经济障碍对区域货币合作的抑制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东亚地区与欧盟地区的经济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比如金融开放度和通货膨胀率相似度等标准越来越接近最优货币区的标准。

回顾“清迈倡议”以来东亚区域合作的历程,区域合作的三个必经历史阶段,东亚区域已经顺利实现了贸易与投资层面的广泛合作。在向经济共同体层面和货币联盟层面的阶段性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东亚各国政府所做的努力和给予的坚定政治支持充分体现了各国对于发展与繁荣的强烈愿景。该区域稳定繁荣的经济贸易交流为东亚货币合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力地促进了东亚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进而又推动了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最终将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稳定局面。因此,从长远来看,加强各国金融领域的合作是货币一体化的必经之路,东亚货币联盟并非只是一个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