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09: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夏天的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仲夏》唐·樊旬。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卢桔垂金弹,甘蕉吐白莲。
3、《孟夏》唐·贾龠。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4、《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小语低段;古诗教学;方法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178-01
在小学低年级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刚刚接触到文字的学生感受到古诗中所蕴藏着的美,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无疑是对低年级语文教师的一项严峻“挑战”。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就阅读提出了诵读古诗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学习目标。那么,如何才能达成这一目标呢?陶渊明有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废寝忘食”,为什么不可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加以借鉴和学习呢?目前低段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常见误区就是重视解释法。单一地运用解释法教学古诗词过于死板。如果教师在“明诗意”这一环节中用现代白话来翻译诗词的句意,译句生硬、直白又乏味。因此,对古诗文的过度解读,只会破坏它整体的意境。况且古诗中有些词语很难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清楚,有时只会越解越复杂;其二,诗歌最吸引人的,就是诗人在诗里留下了不少模糊的地方,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唯一要做的是架起一座涌向诗境的桥梁,解决疑难生字词,粗通大意,模糊解读,关键是激发阅读兴趣。
――意会而不言传,这就是古诗独有的意境美,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诗人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学习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而意境具有形象性,在诗歌的意境中,形象是基础,它亲切可感。所以我们要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意会。意会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直觉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不一定要把诗意解释出来,这种理解含有一定的模糊性,但这种模糊性并非是摸不着头脑,而是理解过程的一个阶段,这种“雾里看花”的方式可能要比那一览无余地说白更能达到理想的理解境地。
一、语言意会法
教师通过散文诗似的语言既能把学生的思绪从春天过渡到夏天,又能让学生从教师如诗的语言中得到熏陶。孩子们的生活经历是再学习最大的资源库,教学中启发孩子巧妙联系自己的生活记忆,孩子们从教师、学生的描述中唤醒对夏天的记忆。利用以往夏天的趣事为依托,奠定起夏日真美的情感基础,顺理成章地进入夏天这个美好的情境中,在学习古诗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从而感悟到诗中的乐趣,情趣。
二、想象意会法
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钱正权老师说:“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寻求诗词的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词中的画面,也就是说在诗词的语言文字中想象作者所要描绘的生活图景。读者要读出诗情须进入意境,须发挥想象。”我们要用想象去感受诗人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生动的画面。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诗情画意。我们在教学时,可利用现有的插图,仿制的幻灯片或根据诗的内容绘制的诗意图,再现形象,使学生触景生情,感受诗的意境。如《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七八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语言巧妙,由数字排列组成,体现我国文学语言的精妙,富有故事情节,极具儿童情趣,在教学这首诗时,我尝试运用图片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诗句描写的情景,通过图画再现出来,就会变得具体可见,能帮助学生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我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由近及远)观察、了解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景物?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凭借形象的画面展开想象,说说看到这么美的景物,你想说些什么?将学生带入情境,这样整首诗的内容变得形象化了,学生的情感因素也调动起来了。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美丽的插图再配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刺激了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氛围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吟诵意会法
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渗透在字里行间,模糊解读和整体意会能让我们保留对古诗词的一种朦胧感。对于低段孩子来说大概意思已经明白了,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只要大体意思不错,怎么说都可以,那就没必要非得再说破了吧。
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只有感情地反复吟诵,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出诗的真味。在教学《一去二三里》这首诗时,我请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古诗,再读课后生字三遍。然后请他们在诗中找出生字划圈,读三遍,再全诗读两遍。这个设计,首先让学生能整体感知全诗,再通过读准字音认读生字,就着将生字放回具体语境中,既可以帮助学生读准全诗,同时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读和理解。然后指名读,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其他孩子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为一读得是否准确,二你觉得哪句诗句读得最好?哪句诗句还读得不够的,你来试试看。目的在于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习惯。对整首诗的意思我并没做多大的解释,因为看图说话时孩子已大体对诗句的意思有所了解了。
古诗中的四季
古诗——文学中一朵永开不败的花,一块五彩缤纷的瑰宝,诗的洒脱,飘逸,豪放,婉约……是文学的精华。
春、夏、秋、冬,四时之景不同,一年四季在诗人笔下,是那么美丽。
春天绚丽多姿,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侍桃花始盛开。”的晚春;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春雨;有“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春光明媚;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喜春。早春、晚春、春雨……构成了这五彩缤纷的春天。
夏天炙热而又不失清凉,夏蝉在歌唱“风声撼山翻怒涛,雨点飞空射强弩。”;夏雨又在舞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夏天的荷花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虽然夏有“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的酷热,但也有“在清风台榭开怀,傍流水亭轩赏心。”的清凉。夏蝉、夏雨、荷花……构成了这炙热而又不失清凉的夏天。
秋,虽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但也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惨;有杜甫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深秋;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旷达。各种各样景色构成了秋天的美丽。
冬,是雪的天下,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有谢道韫,为之吟诵的“白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有“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的感慨;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寂;有“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豪放。美景、孤寂、豪放……构成了这如诗如画的冬天。
春的多彩、夏的缤纷、秋的伤感、冬的含蓄,在诗人笔下,一年四季,姿态万千,我们何不乘着知识的翅膀,在诗海中,寻求一片广阔的天地,去体验诗的奥秘呢?
我爱广州的夏天
桂花岗小学 五(2)班 廖希伦
古诗云:“夏日炎炎似火烧”。广州的夏天确实骄阳似火,但我最喜欢!
广州的夏天,天气多姿多彩! 明媚的春光携带着阵雨匆匆离去,气温骤升,一时闷热异常,但是一场暴风雨就会驱走热浪,顿觉清凉 !
广州的夏天,最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是公园!我常到我们桂花小学背后的雕塑公园玩。那里树林茂密、绿草如茵、鲜花盛开。我们穿着短裤、背心在那里追逐打闹,全身汗流、气呼气喘、多么快活! 我喜欢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与爷爷一起登上雕塑公园的最高峰欣赏日落, 倾听着鸟儿归巢的鸣叫,望着太阳像又大又园的火球慢慢西沉,多么心旷神怡!
广州的夏天,最激动人心的体育运动是游泳!我喜欢与爷爷和弟弟到有名的矿泉泳场游泳。它的池水来自地下深处880米,是名副其实的矿泉水。一入泳场,换上泳裤,我就会迫不及待地跳入池中,不论天气如何酷热,一入水就暑意全消,十分清凉!珠江是广州的母亲河,它横穿市中心,它的水质越来越好了,去年七月就举行有市长伯伯亲自参加的横渡珠江活动,场面十分壮观动人,是全国首创,电视实况转播,扬名世界。今年我想报名参加横渡珠江,一展身手!
广州的四季,各有千秋,但是我最喜欢广州的夏天!
四季交替,岁月流逝。夏天,大家都会第一时间想到 热 。是啊,夏天炎炎烈日照的人儿口干舌燥。 可是,夏天也有他的不一样,想那些古诗中所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天也会让人沉醉。
娇艳欲滴的花儿,大大咧咧的绽开在路边、河里。感知生命的存在;感知生命的鲜活;感知世间的美好。即使在让人昏昏欲睡的夏天。夏天里的一点绿色虽然并不起眼,但是它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一样,照亮了人的内心;照亮了人对生命的期盼;照亮了人与人之间的热诚。
谁说只有秋天才属于伤感?夏天的夕阳让我们思索生命。本身就红彤彤的天空在傍晚被一片晚霞照的更加火热。看着天际那一片艳艳的火红,又怎会不让我们想起生命的盛衰呢?夕阳虽美,但终要天黑。夕阳带来了美,也带来了黑暗。人生又何尝不是呢?可是人生只有美过、亮过、幸福过、快乐过才有意义即使会有挫折。。。。。。。。。
雷雨过后,奇迹般的彩虹出现在天际,充满魅力的色彩迷惑着我们的眼球,让我们不禁感叹——风雨后的美丽。其实风雨会很快过去,彩虹会很快到来,夏天的美丽来去匆匆。然而这“隐秘”的美丽却只会被“懂得美丽”的人儿在最美的那一瞬间捕捉到并且记录下来,永远不会忘记。不会忘记夏天的启示。
沉夏,我将在每一个夏天的傍晚,望着夕阳,沉思生命。在绿色面前触摸我的心灵。在雷雨过后,彩虹出现的时候,很快的捕捉到美丽的一瞬。
在每个夏天,我会沉夏。。。。。。。。。
有一只蝉,它夏天忙着唱歌,秋天忙着跳舞,一点也不准备过冬的粮食。而勤劳的蚂蚁兄弟们已经准备了许多好吃的。
一转眼,秋天过去了,大雪盖到大地上,那只蝉被冻得瑟瑟发抖,饿得肚子“咕咕”直叫。而蚂蚁津津有味地吃着他们秋天准备地粮食。
于是,蝉去问蚂蚁讨吃的。看着蝉狼吞虎咽地吃着,蚂蚁说:“如果你在夏天唱歌,秋天跳舞,冬天也只能饿得发抖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我们不能像蝉一样,整天吃喝玩乐,不准备粮食,到冬天向别人讨吃的;要像蚂蚁一样,勤奋劳动,冬天才不会饿肚子。现在我们应该勤奋学习,长大才有一番作为,才能开创一份大事业。让我们记住这句古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读古诗词?那么如何拨动孩子诗词的心弦呢?我们做了一些尝试。
1.营造氛围激诗心
1.1 诗意校园,诗意教室。我校开展了“经典诗词诵读”活动,全校师生一起动手,给校园中的各种花草树木都制作了古诗词卡片,挂在枝叶间。课间,同学们三三两两一起边观赏花卉,边诵读古诗词,忙得不亦乐乎。很多教室也用学生的诗词书画作品装点,班级黑板报开辟了“古诗园地”,教室前面的黑板左上角设立了“诗词角”,作为抄写每周一诗的固定版面。孩子们徜徉在诗词的海洋,日日诵读经典。鲜活的诗词拨动了孩子的心弦。
1.2 诗画结合,诗乐配合。许多诗描绘的离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学生无法直观地感受,那么就可借用多媒体中鲜艳的色彩、典雅的音乐,把古诗中描绘的意境直接呈现在孩子们眼前,形成视觉、听觉上的强烈刺激,自然而然地吟诵起古诗来。
如我在古诗课堂尝试了一个游戏“赏画吟诗”。让孩子们像古代的诗人那样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吟诵古诗,这“风景”有些是写意的国画,有的是写实的照片,但却以强烈的画感引起孩子与诗人的共鸣。如几只引颈高歌的白鹅,孩子们快乐地吟道“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枝探出围墙的红杏,学生迫不及待地背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看到含苞欲放的荷花,“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有些画面含意深刻,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如当一幅明月图浮现在孩子们眼前,单纯活泼的孩子笑着说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感情丰富的内敛的孩子却吟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对比阅读激诗情。
我们按主题进行资源整合,把题材相同,立意不同的诗词放在一起学习,以题材为桥梁,带领学生对比体会。
2.1 四季篇――感受自然风光美。春夏秋冬,寒暑交替,在季节的交替中我们一起寻找,一起诵读:春天,在“杏花雨”“杨柳风”中欣赏百花的娇艳,领略诗词的美妙;夏天,伴着荷花从“接天莲叶无穷碧”到“留得残荷听雨声”,感受生命的轮回;秋天我们诵读杜牧的《山行》,沉浸在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中;冬天,走进雪的世界,体会“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豪迈……这样,我们用生活验证经典诗词,唤醒了沉睡中的文字,还原了诗词美妙的意境;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诗意,感受着季节的变迁,他们不自觉中就会随口吟诵出一首首经典诗词来。传统诗词文化和孩子的生活编织在一起,融为一体,经典诗词就沉淀在孩子们的心里。
2.2 童年篇――感悟古诗里的童年。学生从《宿新市公店》感受到了童年的快乐无比,从《小儿垂钓》感悟到了童年的富有趣味,从《村居》想象到了童年的无忧无虑,从《所见》感受到儿童的调皮可爱,从《池上》体会到儿童的天真无邪……此刻古诗里的童年激起了孩子们的生活体验,一幅幅儿童嬉戏图在他们的脑海中浮现,久久不能忘怀。
2.3 友情篇――品味友谊地久天长。《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四首诗都是写送别内容的,但表达的对离别的态度是不同的。放在一起诵读学习,学生能从字面上的意思比较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依依惜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淡淡忧伤;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爽大气;“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情满怀。
此外,我们还可以按古诗中的爱国情怀、节日主题、风花雪月、山水风光等分门别类吟诵。
3.丰富活动激诗趣
为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古诗词活动:
日历已经翻过了“立夏”,可是天气还未变得炎热起来,我总是没感觉到夏天的到来。妈妈说:“到公园去,准能找到夏天的足迹。”于是,周末的上午我们来到离家最近的公园,公园已经换上了新装。
啊~~好漂亮啊。公园里的花都开了,红的、白的、粉的、黄的、还有紫色的……真是五颜六色,花香四溢,赏心悦目,沁人心脾。看那红色似火,白色似雪,粉色如瑕,真是美不胜收。草坪里的绿油油的小草也在猛长,好像和花朵们比赛似的,在郁郁葱葱的绿草的映衬下花儿们显得格外鲜艳美丽。公园里的大树也使劲伸展着挺拔的身躯,舒展着浓密的枝条,为游人们撑起一把把墨绿色的大伞,送去一阵阵的荫凉。我想:“这不正是夏天的景象吗?”
随着微风,闻着花香,我们来到了人工湖边,碧绿的湖水正好象古诗中描写的那样:“白银盘里一青螺。”湖面静的,宛如明镜一般,清晰地倒映出绿的树,红的亭,蓝的天,白的云;在湖水舒适的怀抱里,伴着跳舞的阳光,小小的鱼儿们在追逐’嬉戏。随着时间的前进,转眼到了中午。湖面上的游船也渐渐多了起来,看着游人们轻松喜悦的神情,这里一切的景物让我的心花也随之怒放,我们也兴冲冲的踏上一支游船,愉快的划起了双桨。
从游船上下来后,我们又来到了公园里的一处广场上。天真活泼的小朋友们穿着靓丽的衣服,有的在骑木马,有的在喂鸽子,有的在玩儿气球,更小的还有躺在摇车里晒太阳的,真是太有趣了。
夏天的公园,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山水画,我们畅游在其间,真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感觉。我喜欢公园的夏天。
一、在资源整合中拓展把握教材
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材中,可以把同一题材加以整合,带领学生对比体会,加深理解。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望湖楼醉书》后,出示另两首写西湖的古诗《饮湖上初晴雨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提出自学要求:这两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三首诗的地点、时节、诗人的心情相同,但描写的西湖景色不同,描法多样。让学生比较阅读,调动了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并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更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另外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不仅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补充学习《送元二使安西》;学习杜甫的《绝句》,补充学习《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在此基础上,利用班队课、晨会课开展古诗综合实践活动――“了解诗佛王维”、“探访诗圣杜甫”等,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知识,激发他们不断积累的兴趣。
二、在吟哦诵读中涵咏诗情
让古诗词教学弥散醉人的芬芳,教学中就必须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细细品味文本的节奏和肌理,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感悟文本的空白意义,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如在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1.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八个词,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这些景物(如西沉的明月、满天的飞霜、惊叫的乌鸦等),读出自己的理解。2.教师描绘意境:一个深秋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挂,洒下清冷的光辉……学生诵读古诗并说说读后的感受。3.补充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落榜回家的张继,此时此刻是什么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这首诗。4.播放音乐《汉宫秋月》,教师描绘意境,师生共同吟诵诗句,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在浮想联翩间入境悟情
诗重想象。古诗词教学中要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和移情,引导他们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例如在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笔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诗句想象画面、语言,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段:教师板书“村居”一词,问:看到这个词,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熟悉的画面?
生1:我仿佛看到美丽的湖边上有几户人家,夕阳西下时,打鱼的船回家了,渔村炊烟袅袅。
生2:在一个夏天的傍晚,晚霞满天,一位老人躺在家门前的躺椅上,一手抱着小孙子,一手摇着蒲扇,欣赏美丽的晚霞。
引导学生轻柔舒缓地朗读了辛弃疾写的《清平乐・村居》后,教师问:人们常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读着读着,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生1:我眼前浮现出一座茅草屋,屋檐非常低小。
教师出示茅檐图,强调“草屋一间,如此而已”,引导学生读出茅草屋的“低小”。
生2:茅屋前有一对老年夫妻,他们在茅屋前喝着酒,说着话,一幅很美的画面。
教师引导解释:老爷爷就是――翁,老奶奶就是――媪。引导学生读出“画中有画”。
生3:我看到了在低小的茅草屋前,中儿正在用他那双灵巧的手,用双腿夹住鸡笼,迅速地编织着,让鸡有个家。
教师赞扬:“灵巧”一词用得好。让鸡有个家,多温馨。
生4:我还看到一条小溪,溪边长着茂盛的青草。小儿子正在小溪旁顽皮地剥莲蓬。
教师出示小溪画面,利用课件连接成完整的村居图。情要靠“象”去显。贯通生活与诗句的问题,激活了学生言语活动的创造性,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有情有趣,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始终在文本语言的内部快乐进行。
四、在链接生活中仿创诗句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特点,以景与情的触发点为语言转换枢纽,充分利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生活实践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创造,让学生通过转换语言完成对古诗词的体验、感悟、积累和运用,激感,提高活用语言的能力。
一、合理安排学习内容
1.由易到难
从一些内容浅易,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古诗入手,指导学生诵读。例如,《小儿垂钓》《池上》等,这些诗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且活泼有趣,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学习古诗并不是很难,还很有意思,从而避免产生学习古诗的畏难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再由易到难。
2.以点带面
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点”,辐射与之相关的语言材料,形成学习的“面”。以作者为“点”,当教材中出现某个诗人的作品时,要引导学生以这个诗人为专题,收集他所写的诗词,或者由教师收集推荐给学生。如学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推荐《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经过整理对比就会发现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属于豪放派。如此这样,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诗中有画,李清照的婉约含蓄……学生自会了然于胸。这样,学生在大量诗句的体验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性。以题材为“点”,对于学生学习的古诗,教师可引导学生与其他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古诗联系起来诵读。以时间为“点”,是根据古诗词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它能让学生结合所处的季节特点,更好地理解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从而达到增强学习兴趣的效果。例如,春天里可以推荐《早春》《春江花月夜》……,夏天就推荐《夏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秋天推荐《秋浦歌》《秋思》……,冬天就推荐《冬景》《江雪》……。学生们赏析背诵灿烂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寂静的冬,更能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古诗词学有帮助,学无定法,但贵在有法。教学诗词时,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以求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灵活学习诗词,有效积累运用。
1.熟读成诵法
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首先是指导学生反复地读,读出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诗画结合法
有的教材中配有插图,就可以利用这一资源进行诗画对照。如教学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教师问:贾岛风尘仆仆地来寻找隐者,在松树下遇到了隐者的童子,他们会说些什么?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发挥想象,把贾岛的语言神态以及由“满怀希望――失望――燃起一线希望――彻底失望”的心理描述得生动传神,这样的诗画对照必然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句,体会意境,从而培养鉴赏能力。还有些诗词没有插图,却能给人以诗中有画的感觉。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根据理解,发挥想象,把诗词所蕴含的图景用画笔表现出来,学生定会异常兴奋,异常投入。
3.体裁互换法
诗词语言精练,一个故事或一幅画就凝聚在这几十个字中,可谓字字珠玑。因此翻译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简单的翻译是枯燥的,学生也很难进入意境,所以不妨对古诗词进行体裁的改变,让学生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把诗词所描写的内容再现成现代版的故事或写景的美文,再对照原诗词进行对照品读。学生也就能突破看似狭窄的语言空间,得到另一番美的享受、美的熏陶。这学期我让学生将所学的《寻隐者不遇》改写成故事,好多学生将故事写得引人入胜,就连平时作文不怎么样的学生也写得绘声绘色。
4.名句吸引法
名句是诗词的亮点。往往在教学一首诗词时,若问学生最欣赏哪句诗,他们往往能答出名句来。于是我们就可以由名句入手,从而拉动学生对全诗的欣赏感悟。
以上种种,都是为了引领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美、音韵美、情趣美、意境美,从而促进学生在美的熏陶感染中获得知识上的丰富和精神上的成长。
三、有效督查,激励促进
为了促进学生的诗词积累,教师要通过考查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外力,否则,积累容易流于形式,达不到效果。
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的摘抄,对学生的积累态度有一个主观评价,我通常采用星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背诵考查主要由小组长把关,每背诵一首诗得一颗星。当星星累计到一定程度,就定级为“诗人”“诗圣”“诗仙”。为此,我设计一张评价表,记录学生得星的情况。记录、评估的工作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组长负责,教师监督、指导。
活动前言:在一年之中有许多的传统节日,其清明就是春季中的节日之一,但是小朋友们对于清明节了解多少呢?以下就让我们以清明节为主题探讨下有关四季中的节日,及了解清明节的由来!
活动目标
1. 理解四季轮换,感知清明是春天的节日,产生进一步探索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
2. 喜欢古诗、古画等一些表达方式,在欣赏与体验中加深对我国节日文化的了解与喜爱。
活动准备:清明上河图、有关清明照片
活动过程
一、猜猜讲讲,理解四季轮换。
1. 演示画面一,看到这个图形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一年从1月开始,从12月结束;新的一年又从1月开始,从12月结束。
2. 演示画面二,现在,你们又想到了什么?
小结:一年有四季,一年中,我们从春天开始,然后经过夏天和秋天,紧接着是冬天,这之后又是春天。一年又一年,季节就是这样在不停的交替着。
3. 演示画面三,前些时候我们在日历上发现了一些节气,想一想,她们可能会在什么季节?
4. 小结:一年从春天开始,过了立春,是惊蛰,过了春分,是---,过了大寒,又是立春,节气能告诉我们季节的变化。
二、看看找找,感知清明。
1. 现在我们处在什么季节?
2. 春天里除了有立春、惊蛰、春分这些节气,还有哪些节气?(引出清明)。
3. 从文字上看,清明可能是什么意思?
4. 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图片,请小朋友来找一找,哪些与清明有关?幼儿分组商讨。(再现与迁移已有经验:咏柳、游园不值、清明时节等古诗)。
5. 小结:清明不仅是春天的节气还是春天的重大的节日,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踏青到大自然的怀抱,享受着春天温和的气候和万物苏醒带来的欢乐,感谢先烈、祖先给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
三、视听欣赏,感受传统艺术。
1. 清明这个节日在中国古代就有了。中国古代的人不仅用文字、古诗记载了清明,还用绘画的方式进行了记录。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中国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名画,你们想不想看看那时清明节的热闹场面?
2. 幼儿欣赏《清明上河图》。
3. 提问:有什么感觉或?(帮助幼儿简单理解画面内容)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古诗教学 教学方法
古诗的语言精练,篇幅短小,具有跳跃性。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时期,也是孩子语言发展与积累的关键时期。幼儿的特点是具体思维形象,性格活泼好动,可爱又淘气。他们乐于接受有趣、生动、形象、生活化的事物;相反,脱离现实生活,就会过于抽象、理性,而使得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或空洞无物,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因此,我们提倡将古诗学习与生活融合。
一、内容选择的生活化,让古诗贴近生活
古诗内容丰富多彩,有写景、有抒情、有情景交融、有说理。格式上有五言、七言。我们可以根据古诗的特点,对其进行筛选,从短到长,由浅入深,先学五言,逐步过渡到七言,先学绝句,再教律诗,先选些描绘具体形象、叙说具体事件的,后选些抒感、表现气氛意境的,让幼儿的学习循序渐进。
首先,我们可多选择一些与幼儿生活接近的古诗,幼儿学起来易懂、感兴趣。如骆宾王的《咏鹅》,鹅是小朋友们最熟悉最喜欢的动物之一。熟悉它的外形特征,白毛、红掌、长脖颈,熟悉它高亢的叫声,熟悉它在河中戏水的景态,因而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自然而然能记住诗句。其次,我们可选择与季节、节日相符的古诗内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有许多古诗是诗人赞美季节特有的景物、景色的。许多传统的节日,为了让幼儿在节日中能感受节日的气氛和特有的风土习俗,贴近幼儿的生活,激发幼儿的情感,从幼儿的实际领悟能力入手,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在实施主题活动的过程中,选择与之相关的内容,如春天时孟浩然的《春晓》、夏天时杨万里的《小池》、秋天时杜牧的《山行》、冬季梅花开放时的《梅花》等。
二、教学目标的渗透化,让古诗走进生活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制定具体、明确的古诗教学目标。如有的古诗注重道德教育目标,有的古诗注重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有的古诗重视对幼儿情感的体验。我们在分析古诗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提炼,从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目标。如古诗《赋得古草原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首诗是对草木的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揭示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暗喻人在逆境中顽强拼搏、奋勇抗争的精神。这首诗的目标可以定位为激励幼儿向草学习,在生活、学习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做坚强的人。
三、教学形式的实效化,让古诗融入生活
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学习古诗,要做到教为学服务,采用多种方法、手段,依托作品培养幼儿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使幼儿与古诗产生情感共鸣,受到熏陶感染。
1.改变体裁,想象体会。
古诗词的语言非常精练,可以说字字珠玑。幼儿迫切想要了解诗词意,明白整首古诗的大概意思。故事是幼儿百听不厌的,我常把一些幼儿难以理解的古诗内容编成一个个易懂的小故事,有感情地讲述,让幼儿从故事中理解古诗内容,生活化地学习古诗。如可将孟浩然的《春晓》改编成这样一个小故事:
古代有一个诗人,他在一个春天的晚上写诗写累了,就睡着了。春天不冷不热,睡觉最舒服了,所以他半夜里听到外面有刮风下雨的声音,也没有去管它。他不知不觉就睡到了天明。当他醒来的时候,听到外面处处传来唧唧喳喳小鸟的叫声。他就赶忙起床,想到外面去看看。他走出门一看,呀!夜来的风雨可不小啊,花园里许多花被打落了,满地的花瓣真不知道有多少!这位诗人看到这个情景,觉得春天的小鸟很可爱,春天的花朵叫人疼,于是他就拿起笔,写了一首题为《春晓》的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样把古诗中所描写的东西串成一个故事。通过了解改编后的故事,再对照原来的古诗品读,幼儿就能突破狭窄的诗意空间,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2.动手画画,其乐无穷。
常言“诗如画”,把古诗的图片出示在幼儿面前,可取得直观的视觉效果,借助画面让幼儿理解诗意,这种方法让幼儿接受起来更容易。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幅多么清幽静谧、令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一些比较简单的诗句,可让幼儿与教师一起参与画出来。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幽深的小路),树头花落未成荫(路边树上的花已经凋谢了,树叶还没长大没有树荫可以蔽日)。儿童急走追黄蝶(孩子们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蝴蝶飞进了黄色的菜花中找不到了)。当这一幅画出现在幼儿的面前时,整首古诗的大意就不言而喻了。
3.情景表演,大家喜爱。
情境表演是教师结合诗歌内容,通过相应的动作演示和形象的讲解让幼儿理解,再通过角色表演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幼儿掌握。这种方法更富有游戏性,很受幼儿欢迎。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可以先为幼儿创设表演的情境,再请两个幼儿一个扮大人,一个扮童子。童子在松下游戏,大人缓步走向童子。教师这时旁白“松下问童子”后,大人问:“喂,请问小师傅,你的师傅呢?”教师旁白“言师采药去”后,童子答:“我师傅采药去了。”大人说:“你师傅到哪里采药去了?”教师旁白“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后,童子答:“我师傅就在这座大山中。山上到处都是云雾,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通过这样生活化的表演,幼儿形象生动地理解了古诗。
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古诗的字里行间渗透着语言美、语感美。其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是积累审美经验的绝佳材料。古诗学习对于幼儿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希望通过改变古诗体裁发挥幼儿无穷的想象力,动手画画让幼儿体验古诗中的学习乐趣,情境表演让古诗教学更具生活化,让幼儿爱上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