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爱情转移

爱情转移

时间:2023-05-30 10:09:21

爱情转移

第1篇

电影《爱情呼叫转移》的结局中,徐朗使用了最后一个按键,遇到了一位大学老师高菲,不过徐朗没想到她也是一位“问题女性”,经常会给他出变态的心理测试,这一点让徐朗每次都招架不住,最终两人还是分手告终。

徐朗打算丢掉手机,此时刘仪伟所饰演的神秘人再次出现,并且告诉徐朗,他还有更多按键的手机想要徐朗尝试尝试,并且此时神秘人化身成了天使,飞向空中。徐朗见到此事后,惊讶地来到了前妻家中,打算向她告知自己所发生的一切,然而她已有了新的丈夫。

最令人感慨的是,他尴尬之时被她的丈夫拉去一起吃饭。饭桌上他和她的丈夫各坐两边,她坐中间,他发现他们默契的互相夹菜,用同样令他讨厌的筷子转好几圈的方式吃炸酱面,甚至连穿着上都是一致的。并且前妻的现任告诉徐朗,自己的妻子做炸酱面超赞,有趣的是之前徐朗就是吐槽前妻的炸酱面难吃。

发现前妻已经有了新的归属后,画面切到了陈奕迅的演唱会,伴随着《爱情转移》的歌声,他邂逅了大学同学兼前女友,刚刚回国的留美博士庞琨,两人相见后格外的亲切,互相嘘寒问暖后,得知双方目前都是单身的状态,此时庞琨偷偷地拿出兜里的同款手机丢到一边,原来她和徐朗一样也曾经有过迷茫和追寻。从结局来看徐朗和庞琨会成为恋人,两人看着烟花绽放,幸福地依偎在一起。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1、徐峥、刘仪伟、范冰冰、黄圣依等主演的爱情电影。

2、剧情简介:幸福的婚姻都一样,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同。没能接受住七年之痒的考验,徐朗终于和审美疲劳的老婆说了再见。某夜,原本打算修理手机的徐朗盲打误撞地遇见了自称天使的神秘人,该男子送给徐朗一部手机,并声称该手机能像阿拉丁神灯一样满足主人的愿望,把徐朗梦想中理想的女性带到他的身边,选择权在徐朗手里,机会只有十次。天使没有说谎,从拿到手机的那一刻起,陆续有10个不同类型的女人闯进了徐朗的生活,她们或性感美艳、或爽朗干练,或精打细算、或精灵古怪、或知性优雅、或天真无邪、或身价百万、或神秘冷艳……这些曾令徐朗想入非非的女人,最终带给他的究竟是取之不尽的幸福,还是用之不竭的怅然若失,一系列花样百出的荒诞闹剧,即将上演。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爱情呼叫转移》做了一件中国电影人一直忽略的事――对时代背景下的民生心态和心理需求进行揣摩

徐朗在婚姻走到第七个年头时突然受不了了,妻子不拘小节,不浪漫,爱看电视剧,爱做炸酱面。离婚后,徐朗得到一个神奇的“艳遇手机”,每按一个按键,他就会遇到一种类型的女人。未婚先孕给孩子找爹的,有感情洁癖不接纳已婚男人的,精力过剩的新新人类,由老妈做评委,用选秀的方式选对象的“相亲狂”,对男人有控制欲的富婆,高度神经质的大学教师,宠物狂,购房狂……在检阅这些女性的同时,他也被这些女性检阅着,每次艳遇都没有结果。

这种艳遇还可以继续下去,只要手机上装得下足够的按键,只是,没人能经得起这份折腾。转了一大圈,狼狈不堪的徐朗似乎有所领悟,他回到前妻那里,可前妻已经再婚,嫁了一个爱吃炸酱面,称徐朗为“前辈”的男人。

徐朗准备放弃感情的历险,因为他知道这世界上没有专门为他准备的“完美”女人。这时,真正的缘分降临了。

《爱情呼叫转移》,夸张荒诞,但又十足现实主义。片中关键的道具手机借鉴了好莱坞温情喜剧《神奇遥控器》中的遥控器,它看上去是在满足愿望,实际上是在帮你理解生活。这是一部“有中国特色”的贺岁喜剧,很多漂亮女明星,很多时尚元素,很多生活化的桥段,很多幽默的对白。但不要指望它在技术上有多高超,剧本构造有多严谨,镜头语言有多花俏,这些并不是它追求的效果,它只想做到一点:让大众喜欢。

如何让大众喜欢其实早有答案,这也是《爱情呼叫转移》向好莱坞借鉴的另一样东西――商业片的精髓:给观众希望,感悟和好心情,“因为要看绝望,观众可以在生活中看到免费的”。说这话的人是好莱坞著名影星摩根・弗里曼。

目前国内能被大众接纳和喜欢的影片类型十分有限,很多国产电影票房成绩不佳并非由于品质不好,或创作上没有诚意,而是它们不被大众从心理和情感上需要。英国评论家罗伯特・泰尼齐在《卖座片》一书中分析了1930年到1999年的70部卖座片。从书中不难看出,不同时代流行的电影类型与当时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状况和人们的心理状态有关。艺术水准不是大众选择电影的标准,观众花钱进电影院,要么是出于对现实的逃避,要么是对压力的排遣,要么,是寻求精神上的慰籍。所以,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人们排队买票看怪兽片,灾难片和秀兰・邓波儿,到了90年代,人们喜欢看鬼片和外星人,看纽约遭袭和白宫被炸。

从这个角度讲,《爱情呼叫转移》做了一件中国电影人一直忽略的事一一对时代背景下的民生心态和心理需求进行揣摩。这种揣摩让它具备了贺岁喜剧的轻松愉悦,爱情题材的情感共鸣,以及人们熟悉的现实元素所形成的亲近感。黄健翔,选秀打分,购房,世界杯,心理测试,网络语言,越搞规模越大的饭局,“X不能到这种地步”的言论……这些元素的融入,直白,直接,达到了喜剧效果。《爱情呼叫转移》是一部既务实又有点冒险的电影产品,“它要么是勇敢的失败,要么是有瑕疵的成功。”

这句从别人影评里偷来的话评价的是1989年的卖座片《蝙蝠侠》。我很喜欢它,因为它概括出了与电影有关的三个群体的分工:“勇敢”是创作者的决断,寻找“瑕疵”是评论界的游戏,而“成功”和“失败”由电影的消费者来决定。

用在《爱情呼叫转移》上,我更倾向于后半句。

第4篇

商朝末年,周武王率兵攻克朝歌,纣王自杀,商朝灭亡。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是关系到能不能使动荡混乱的局面迅速稳定下来的大事。武王心里担忧,便召集姜太公商量此事。太公答道:“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不喜爱那个人,就连带不喜爱他的仆役、家吏。”姜太公由于对纣王怀有深仇大恨,主张把原纣王的臣子全部杀掉。此典故最早见汉朝人伏胜编撰的《尚书大传·大战》:“纣死,武王惶惶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问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成语“爱屋及乌”涉及到一个常见的心理现象——移情。移情也叫做情感迁移,指把情感由某一对象迁移到另一对象。移情是弗洛伊德最先提出的,弗洛伊德在使用“精神宣泄”的谈话疗法跟精神患者交谈时,往往有患者把的目标由原来的恋爱对象转移向谈话者。大多数患者把情爱隐藏在内心,在交谈中时有流露,有的干脆向谈话者表示爱慕之情。弗洛伊德发现了这种现象,并把它叫做移情,视为精神分析的重要方法。

移情现象虽然为弗洛伊德所发现并命名,但生活里的移情现象却源远流长。无论是在古代社会或是在现代生活中,移情总是作为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三千多年前,姜太公就用“爱屋及乌”和“憎人及胥”的道理,把对纣王的仇恨之情迁移到其臣子身上,主张把他们全部杀掉,以绝后患,可以说是我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对“移情”的运用。

自古以来,乌鸦就被认为是不祥之鸟,落到谁家,谁家就要遭到不幸。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诗经·小雅》题为《正月》的一首诗里,就有“瞻乌爱止,于谁之家”的诗句,意思是乌鸦落到谁家,谁家就要倒霉,可见古人也是讨厌乌鸦的。但由于“爱人”的缘故,连所爱的人屋顶上的乌鸦也不觉得讨厌了。后来,这个成语就被人们用作移情或推爱的比喻。

移情可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人与动物或人与物品之间。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移情叫做“爱人及人”,即由于喜欢某人,也会喜欢与那个人有亲密关系的其他人,如父母喜欢某个女儿,就会推及喜欢那个女婿;父母喜欢某个儿子,就会推及喜欢那个儿媳。“爱屋及乌”是发生在人与动物之间的移情现象。发生在人与物品之间的移情,叫做“爱人及物”,即由于喜欢某个人,也会喜欢与那个人有关的物品。越剧《红楼梦》里,宝玉同紫娟在黛玉灵前的一段对话,就是“爱人及物”的例证。

宝:问紫娟,妹妹的诗稿今何在?

紫:如片片蝴蝶火中化。

宝:问紫娟,妹妹的瑶琴今何在?

紫:琴弦已断休提它。

宝:妹妹的花锄今何在?

紫:花锄虽在谁葬花。

宝:问紫娟,妹妹的鹦哥今何在?

紫:鹦哥叫着姑娘、学着姑娘生前的话。

宝:鹦哥也知情和义,

紫:世上的人儿不如它。

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宝玉由于怀念黛玉,想再看一看黛玉生前所喜爱的诗稿、瑶琴、花锄、鹦哥,正是“爱人及物”移情心理现象的表现。

第5篇

安徽小云

宋家玉:“家庭暴力”是个很龌龊的字眼,像瘟疫一样人们远远地躲着它,生怕让它招惹上,但就有人难逃厄运,小云就是这种不幸的人。家庭暴力是人生的一大不幸。令常人难以理解的是“家暴”往往夹杂着变异的“家爱”,是一种爱恨交加的畸形家庭关系形态,暴力者在施暴的时候歇斯底里满腔怒火,但暴力过后又会表现出一种自我惩戒般的忏悔。在正常的时候,这种人确实会对家人表现出超常的关怀和疼爱,是一般人所不能想象的,但在发作的时候纵有千军万马也阻挡不住他们发泄怒气的意志和决心。他们为什么会如此变态呢?一般情况下与他们的家庭背景或成长经历有关,这种人多半是在父母之间严重的暴力氛围中长大,或是从小就受尽了父母的暴力侵害,他们的亲子关系和心理成长遭到了严重的扭曲,以至于成年后丧失了正常人应该具备的亲情关系的掌控和协调能力,把爱和恨的表达“机械”地交织在一起,他们习惯性地认为爱就是恨,恨就是爱。

一个从小目睹母亲体罚父亲长大的年轻人,对母亲怀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和憎恨,对父亲有一种本能轻视和同情,这两种感觉被深深地植入了他的潜意识。婚后他对妻子也有严重的暴力倾向,当问及为什么的时候,他说一旦发怒就会有一种莫名的敌对和仇恨在胸中,说不清楚为什么,但打过之后会后悔,而且非常痛恨自己。其实,他在生气发怒的时候正是调取了埋藏很深的潜意识,不由自主地把对母亲的憎恨发泄在妻子身上,但发泄立后对父亲遭受暴力侵害的怜悯记忆又被瞬间激活,所以他会有前后完全相反的两种情绪体验,在常人眼里看似很矛盾,其实在他身上早就被习惯性地交织在一起了。

“治暴三步法”

“家庭暴力”一定要严肃对待,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类现象被当事人“隐藏”起来了,因为他们有太多的顾虑和无奈。比较轻微的“家庭暴力”是有办法解决的,我总结了个“治暴三步法”,对抑制“家庭暴力”来说效果就很好。

第一步,自觉规避冲突点,切断应激源

暴力倾向者最大的问题是自制力缺乏,这是他们自身缺陷造成的,不可能通过讲道理或提高认知水平来改善其自制力,只能通过强硬的措施帮助其实现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觉规避冲突点,就是当应激事件发生时,当事人必须无条件地主动回避矛盾点冲突源。在事件尚处在萌发阶段,还未进一步激化时,当事人实际上已经处在暴怒发作的点火状态,此时再往前走一步就是“战争”,往后退一步可能就会化险为夷。遗憾的是当事人无法准确的判断“战争”与和平的分界线,因此,当家庭关系出现矛盾,尤其是夫妻关系出现争端、意见和分歧时,当事人必须无条件的回避矛盾。无论是远离矛盾场所,还是回避矛盾的对立方,总而言之必须自觉主动地切断应激源。

第二步,强制转移注意力

应激事件发生时,对立双方的注意力都十分的集中,几乎毫无遗漏的集中在矛盾的对立方或冲突焦点上。如果第一步规避失败,或条件不允许当事人即刻回避矛盾,那么,第二步强制转移注意力则是一种有效的补救措施。

所谓强制转移注意力就是要求有暴力倾向的当事人必须强制自己观察别的事物,考虑别的问题,有意识的转移视线。无论是观察也好思考也好视线转移也好,只要把转移了的注意力固定在新的注意点上,直至产生新的思维、新的意念、新的感觉、新的发现为止,那么原来的注意力就会大为降低,潜在的危险也会随之减轻。

新的注意力包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移动的、静止的、实物的、虚拟的等等都可以。比如说,无意间抬头看到墙上的一幅画,此时,眼睛就盯住这幅画,从画的外表思考它的寓意,思考它的内涵,尽可能广泛地展开联想。只要由表及里的进行连续性的思维和想象,一定会产生新的感觉和认识,注意就会由瞬间变为长时,注意力的转移就在这种不经意的过程当中完成了。这一方法看起来很笨拙、很机械、很生硬,但它却有着显著的效果,因为它无须厚重的理性认知做基础,只要机械地执行和操作就行。不雅的是,在实施注意力强化转移的过程中,当事人显得有点儿呆傻,但与暴力事件的发生比起来孰重孰轻,道理应该是明显的。

第三步,用“音乐疗法”强制转移注意力

第6篇

学生的厌学,有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在的心理原因。

一、客观原因

学生的厌学,突出了一个“厌”字。“厌”是一种心理状态――厌烦、厌倦、讨厌,这种心理现象的产生往往是由其它心理因素造成的,具体说来,一般有如下几种:

1.动机缺失。当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动机缺失是导致厌学的重要原因。其中有两个层次的因素,浅层因素是无动机,即对学习没有需求欲,因而没有动机来启动学习,而贪玩好动的天性主宰了他们的学习生活。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通过老师逼、家长压,他们也能完成学习任务。

2.兴趣转移。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其兴趣的显著特点是动摇性,只要干扰因素强烈,就会发生转移。厌学的学生大多数是将兴趣由学习转移到其它事情上去了。

3.学习无望。对学习悲观失望、毫无信心的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二、主观原因

1.情感迁移。在学习过程中,既有“亲其师,信其道”的积极情感迁移,也有“恨其师,厌其道”的消极情感迁移。人的情感是可以迁移的,爱一个人,包括他的优点、他的缺点甚至他的派生物;恨一个人,既恨他的缺点,也恨他的优点,认为不学就可以报复老师。当然也与老师的业务素质有关,那些专业底子薄、教学水平低、师德素质差的教师,往往不能树立良好的威信,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

2.逆反心理。过高的期望值与功利意识也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厌学。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于是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当孩子达不到标准时,便采取不正当的措施,有些孩子认为反正达不到要求,索性放弃追求。

掌握了学生厌学的心理规律,我们就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矫正,针对不同的心理现象,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促使学生由厌学转化为乐学。

(1)激发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学生们是在各种各样的动机驱使下产生学习行为的。动机的发展要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发展感、争取社会地位感来推动,要靠期望、竞争、评价来保证,其中远大的理想(包括人生观、价值观)则起着决定作用。

(2)成功强化。成功可起到正强化作用,经常给学生呈现愉快的刺激,有助于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防止习得性失助感与失尊感的产生。

①创设成功机会,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表现的机会,以扬其所长、抑其所短,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不佳而厌学的学生更应如此。

②降低学习目标,低起点、慢步子、分层次是使不同类型的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低目标,学生易达到,就能察觉到自身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③帮助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促使学生从自身变化中认同自己的成功。

④及时奖励。对于学习者来说,成功便是最好的奖励;而对于教育者来说,学习者的成功是结果,本身不是评价,如果视之不见、漠不关心,那么很可能会熄灭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故仍需要奖励。当然要以精神鼓励为主,如此,能使学生心理获得积极的满足感与自豪感。

(3)引起注意。对于兴趣转移的学生,要将他们的兴趣再转移到学习上来,必须着力强化学生对学习的有意注意。

①转变观念,淡化“苦味”。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过重的课业负担令学生苦不堪言,这样,他们对学习哪能产生兴趣呢?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倡导轻松愉快地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如此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②改进教法,激发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事物,往往体现在新奇性、形象性、矛盾性、变化性、对比性等特点,它们刺激人的感官,会引起人的兴趣与关注,进而接近、了解未知事物,解决新问题。因此,教学时,我们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方法,设置各种巧妙的情境,不断呈现事物的这些特性,努力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3、情感补偿。古语有“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之说,讲的是“爱屋及乌”的情感效应。学生热爱老师,往往会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中来,似乎觉得不学好就对不住关心爱护自己的老师。

第7篇

夜・电影落地灯脚上的情感移动

当夜的冬季浸入爱的银河,情感的柔和伴随星空的静谧游移而来,这分随风惬意的游移使得夜色氤氲的单影独行显得小再寂寞。或许长夜相思仰空相守的慰藉便在与此。

当一个人的世界聚焦于落地灯光而营造的色彩变换时,随同电影白胶的画制灯罩一道,白日游走的种种过往便大段大段地再次倒映。电影式的情感回顾也已不再是一个人的单行线,甚至大曾可记的以往路人,此时也重新浓缩成了夜幕影评的层层缩影。一声轻叹一次回眸,此时也有了貌似真实的生活命定。随着落地灯脚便利移动中的角度转换,叠加着往日回眸的轻声微叹中,流转而出岁月时光无以揣摩的夜色温柔。

夜・深沉落地灯饰多变造型

抹去夜的深沉,落地灯光下的光晕计生活其中的家居角落更显现实。社会的现实让造型式落地灯更加富有生活色彩禀赋经典风情。蹲守墙围之内的亮美嘉灯饰,犹如光影世界里的“唯美光雕”――带给每一个墙围下性情之人应有的轻松与浪漫。上照式的光晕泼洒与直照式的简约时尚,计往昔的朝霞之美随时留守在卧房床垫的温馨中。风格各异的落地造型汇聚与亮美嘉灯饰的幻彩世界,带着各自的美与魅共同连接出那片柔和的落地海洋。手捧古书坐在落地灯光的沙发中,计每一个家居其中的心灵在夜色深沉中,感受如沐春风的历史厚重,伴随落地灯光闪烁的同时,寻求殊途同归的生活感受。小同的落地灯造型散发出各异的光华,不同的色彩光华铸就不同的人生。

夜・光明落地灯饰光照摆放

当冬夜渐暖光明照亮梦魇之时,爱的色彩也从氤氲的云雾里伸出刺眼的洁白。无论是在爱的夜色中进行小同以往的音影追忆,抑或在光晕现实之下体味人生转变,坚守于尽头得到的总是那片简单的洁白与光明。爱得简单就会走得顺畅,没有哪个人能在生活的道路上避开爱的拦阻,机遇不同人生小同,几多人生曾被爱情羁绊以至于一生跌撞,但人生的豁达正在于此,羁绊之后看清真谛,便不会让其绊住自己前行的脚步。

不论落地灯饰的光影如何变幻多端,灯饰的光明与黑暗总是逃不出一把电子开关的命定左右。灯光可以控制,人生却无以比拟,但无论如何把握住当下脚步前行的航线,才能在浓雾之间抬首望见清晨那一缕淡淡光明。

落地灯不同摆放会造就小一样的观感光影组合,人生的摆放也是一样。无论氤氲还是明了,唯有但愿那一抹光影效果散发出的总是超脱视觉之外的科技华彩。无论现实里的亮美嘉灯饰还是你我人生的光影交织,在那片片光光影影、爱恨交割的背后需要懂得:恪守未来的守望者总把灯光放心中――为了那分暗夜朦胧背后的……

第8篇

案例:李X是湖南省新化县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她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成绩比较好,可是之后成绩却一降再降,不管老师怎么辅导也提不上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李X的性格非常孤僻、内向,并且一旦有什么不满意的事情发生,就非常的情绪化。这种情况让我非常担忧,我想必定有很大的原因才会使她发生如此大的转变,于是作为班主任的我对她进行了家访。从家访中我了解到,李X在四年级的时候,父母由于关系不和而离异。李X有一个大一岁的姐姐,成绩非常好,是邻居眼里的佼佼者,从小爸爸溺爱姐姐,妈妈宠着李X。父母离异后,两姐妹由父亲抚养,从此以后李X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造成了现在的状况。

原因分析:李X本来是一个非常善良、健康的小女孩,可是家庭环境改变了她的性格,父母离异后,李X觉得失去了自己一直以来的依靠,做什么都没有了动力,加上父亲溺爱姐姐,而姐姐又是邻居眼中的佼佼者,什么事情都拿姐姐和自己作对比,使李X感到非常的自卑。从此她开始对身边的一切感觉不满,情绪变得暴躁起来,自我意识过于强烈,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保护自己。李X也因此变得沉默寡言,难于交流,没有人分享她的快乐与不快乐,她自己一个人承受着对生活的恐惧。而在学校中,同学们不知道怎么去开导她,而她也表现得非常冷淡,就导致了同学们对她越来越疏远。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采取措施:

1家庭方面

每个孩子始终都会觉得家是最温暖的港湾。每位家长应该重视自己在孩子成长历程中的重要责任,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成长环境,密切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要应用科学的方法,塑造孩子健康的情绪,一旦发现孩子有异常现象,要及时调解,而不是任其发展,由于孩子们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不可能自己解决,结果只能导致不良的情绪和心理。李X的家庭环境是导致其情绪转变的根本原因,父母离异,父亲对其关心不够,使李X滋生出不良情绪。要改变李X的情绪,首先是父亲应该给予其平等的爱,而不是偏爱于姐姐,给李X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旦李X感觉到父亲对她的爱,给她带来了像妈妈一样的温暖,她就会开始变得乐观,变得对生活有希望。

2学校方面

当孩子第一次脱离父母,来到一个集体中,面临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他们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来适应这种学习生活,也容易受其影响。有时候很多孩子会和很要好的朋友谈心,但是在父母面前有些孩子表现得非常排斥,所以父母不能及时了解孩子们的心理。而老师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基本上每个孩子都渴望老师的鼓励和表扬,和其他同学相比,他们会觉得很有成就感和自豪感,往往有时候老师的鼓励正好是一个孩子不断前进的动力。所以教育者要建立一个团结、和谐、互助的班集体,经常组织一些有关于交流的活动,让同学们之间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友谊关系。老师的关心与鼓励更加不能存在偏爱,这样会给其他孩子带来极大的负面心理影响。老师应该仔细地观察每个同学的变化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最大力度地确保每个孩子健康地成长。

3自身方面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其内因决定的,所以我们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教会孩子们如何控制不良情绪的产生,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1)学会宣泄。宣泄调控就是当孩子们遇到不快乐的事情时把它发泄出来,而不是藏在心里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压力。宣泄是感情释放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它既可以有确定的对象也可以没有确定的对象。例如,当孩子们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可以在田径场或者其他宽阔的地方大喊几声,也可以大声地说出不开心的事和自己想说的话。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释放压力,而且可以平静自己的心智,缓解紧张的情绪。

(2)学会遗忘。遗忘调控就是当某种事情引起你的消极情绪时,最好能把这件事尽快地遗忘掉,不要老去想这件事。不愉快的情绪郁积于心,耿耿于怀,放不开,丢不下,只能使这种消极情绪不断蔓延且日益加重。俗话说:“记忆是痛苦的根源。”要教会孩子们怎么放开心胸,把不好的事情尽快抛之脑后,保持愉快的心情。也可以利用一些分散注意的方法,把孩子们的注意力从不好的事情中分散出来,让他们觉得就算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了,学习、生活还是很美好的。

第9篇

一部《不再让你孤单》很容易的就把人的思绪拉回到了移民电影,那么就来回顾一下其中几部隽永的作品。

中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造就了大量的人口流动,这样不确定的生活状态给外出谋生求学的人夹杂了太多的焦虑,迷惘和失落,熟悉的故乡与追求梦想的地方总是显得格格不入,在外游子像“一只没有脚的鸟”一样不断苦苦寻觅心灵的家园,孤独的人想要寻找一双依靠的肩膀,原本形同陌路的人在他乡相遇相知相爱。于是“移民电影”应允而生,只为讲述那段隐隐作痛的纠葛。

大多国内观众知道“移民电影”都是从张婉婷那里开始,她的《非法移民》《秋天的童话》和《八两金》被称为移民三部曲,电影中主要讲述的是迁徙和离散的故事,蕴含着浓重的怀乡和纠结的情怀。在动荡不安的年代,移民多半是痛苦的、挣扎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精神和情感上往往失去更多,“移民电影”对此都有探讨,因此说,移民电影在描述移民行为的基础上,更注重的是心理描述。当下,移民现象更加普遍,抛开跨国移民不说,我们的一线城市也经常被称为“移民城市”,我们的年青人为追逐梦想在城市间穿梭,偶尔闲下来的时候,看上一部移民电影,会找到很多共鸣。

《秋天的童话》

残酷现实中的爱情童话

《秋天的童话》是张婉婷移民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李琪(钟楚红)只身到美国留学,满怀与在在她之前来美国的男友重聚的憧憬之中,在机场接她的是一副流氓相的船头(周润发),出身、教育良好的李琪对船头的生活状态、粗俗不堪难以接受,十分抗拒,之后发现男友已经移情别恋,和船头的两颗心反而慢慢靠近了。

《秋天的童话》不论谁看了,都会将那一片片菲林深深镌刻在脑海中,永不褪色,无论什么时候在记忆中重温或在电视上重逢,都会同样的温暖、浪漫。影片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李琪客居异乡生活状态的变化,从一开始的厌恶、抗拒到意志消沉,再到后来的适应、主动融入周围的圈子,这符合多数人来到陌生环境后的变化轨迹,非常真实,另一条则是李琪和船头的感情线,影片也正是由于融入了两个人的爱情而显得隽永,在片中,两个人之间的情感一直没有爆发出来,仅在暧昧中游走,手表和表链交换的那段戏是一个高潮,两个人都把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给了对方,却已经走到了不得不分离的地步,还好导演给了两个人的感情一个交代,结尾两个人在SAMPAN酒吧重遇,相视一笑,尽在不言中。

《不见不散》

笑中带泪的移民故事

《不见不散》是冯小刚的第二部贺岁片,比上一部《甲方乙方》更热闹、更癫狂,男女主人公刘元(葛优)和李清(徐帆)在美国相识,刘元已经混了十多年,李清则初来乍到,两个人在客乡邂逅,两颗本该靠近的心偏偏一次又一次的被命运捉弄,每次见面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以至于不得不分手的地步,但是分手后又心有不甘,对彼此的牵挂又成了两个人重遇的导火索。

因为是贺岁片,冯小刚极力的将影片的喜剧元素放大再放大,两个英文不过关又缺乏一技之长的中国人,漂在洛杉矶的艰难可想而知,但这些并不是影片要讲述的重点,相反,通过戏剧和夸张的手法,反倒将这些苦楚都转成了让观众捧腹大笑的段子,在这部片中,冯小刚将他那特有的语言幽默艺术发挥的淋漓尽致,从葛优嘴里出来的话几乎每一句都有亮点,但细细品味起来,又都很实在。《不见不散》的结尾也很欢乐,坐飞机回国的两个人,终于下定决心在一起,在颠簸的飞机上两个人拥吻在一起,之后徐帆吐出了葛优的假牙,这个段子真够俗的,但是也够亲民。

《八两金》

温馨亦无奈的尾曲

1989年,张婉婷执导其“移民三部曲”最后一部《八两金》,影片描写纽约华人回大陆乡下探亲的故事,偷渡美国达1 6年之久的出租车司机“八两金”尽管生活拮据,但为了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特向亲友借了八两金饰,回乡以后才知家人早已搬往他处,于是在童年死对头“乌嘴婆”的陪伴下一同找寻家人,寻亲途中连遭变故,而小时候的这对死对头却因祸得福解开了一段深藏两人心底多年的秘密。本影片前半部分搞笑,后半部分忧伤,观众的情绪跟随剧情的跌宕起伏而唏嘘不已。无可奈何的结局既为本部影片结尾,也结束了张婉婷“千山万水总是情”的移民三部曲。

《刮痧》

文化冲突下的辗转反侧

以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而闻名的导演郑晓龙执导的《刮痧》以中美文化差异为主线,反映了华人在美国由于文化的冲突而显得格格不入屡遭挫折,后又因人们的真诚与努力最终冲出困境的故事。在中国看似很普通的刮痧,美国却认为这种做法是虐待儿童的行为。梁家辉饰演的许大同小心翼翼在美国奋斗八年,刚以为自己的美国梦已实现时,平日温馨和谐的家庭却连生变故,紧接着,父子分离,夫妻分居,朋友决裂,工作丢失 接连不断的灾难恶梦般降临,许大同本分守己,却不知道如何扭转这让人无奈的现状,在美国兢兢业业奋斗八年,到头却连见儿子一面都变成奢望,不禁让人沉思。这部影片不仅引起了国内外华人的共鸣,更大的贡献在于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红番区》

启蒙中国贺岁片

1995年,由唐季礼执导、成龙主演的影片《红番区》抛弃以往的“移民电影”苦情风格,通过独具特色的喜剧动作和充满娱乐性的节奏把握,告诉观众,即使身处异乡也可意气风发。严格意义上讲,《红番区》中的爱情元素充其量只能算是附属品,所以提起本部影片,更多人想到的是喜剧片和动作片,而没有人会想到爱情片。但即使是蜻蜓点水,我们还是看到了90年代远赴他乡受人欺侮华人的生活窘态。本部影片的意义更在于开创了中国内地的电影贺岁档和奠定了成龙的国际地位。

《爱在他乡的季节》

始终不渝的移民情结

从1990年的《爱在他乡的季节》到2009年《如梦》,时隔近二十年,罗卓瑶以其强烈个人色彩和女性视角,始终不渝的保持着一份对移民爱情独有的情结。《爱在他乡的季节》,看似温暖的片名却讲述了一个冰凉的爱情故事,张曼玉饰演的李红为了移民美国而嫁给梁家辉饰演的周南生并为其生子,之后李红为了留在美国更是不则一切手段,在李红提出离婚后,周南生费尽周折奔赴美国寻找李红,最后却被李红刺死在美国街头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

90年代伊始,香港产生了多部优秀探讨时代变革中“移民”故事的电影。而《爱在他乡的季节》无疑是其中一部情感细腻、手法独特的经典之作。近乎狂热的“移美”情结改变了那些人本应平静如水的生活。其实美国的月亮真的不比中国的圆,然而疯狂追逐梦想有时可以造就一个人,有时也可以毁灭一个家。

《如梦》

讲述后现代的移民爱情

2009年,定居澳洲的罗卓瑶沉寂多年以后,用一部《如梦》宣布了其“移民爱情”主题的强势回归。《如梦》更多的从精神层面讲述美籍华裔青年迈克(吴彦祖饰)在梦中邂逅了一个中国女孩艾玲(袁泉饰),并目睹了艾玲男友自杀的景象,因为这个离奇的梦,迈克决定回到故乡找寻梦中的女子。影片无论从片名还是拍摄手法到处充斥着浪漫的气息,吴彦祖忧郁的眼神搭配袁泉灵动的气质,再加上罗卓瑶导演一贯冷静的镜头语言风格将这份“后现代的移民爱情”讲述的忧郁悲伤而又不失唯美浪漫。

《喜宴》

委曲求全的同志之爱

第10篇

1、移孝为忠: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

2、彩衣娱亲:传说春秋时有个老菜子,很孝顺,七十岁了有时还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引父母发笑。后作为孝顺父母的典故。

3、孝悌力田: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务农。

4、入孝出悌: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亦作‘入孝出弟’。

5、子孝父慈:儿女孝顺,父母慈爱。同“父慈子孝”。

6、母慈子孝:母亲慈祥爱子,子女孝顺父母,是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风范。

7、移孝作忠: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同“移孝为忠”。

8、老莱娱亲:表示孝顺父母。

9、孝子顺孙:指孝顺父母的儿子,有德行的孙子。

10、乌鸟私情:乌鸟:古时传说,小乌能反哺老乌。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

11、孝思不匮:匮:缺乏。指对父母行孝道的心思时刻不忘。

12、父慈子孝: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

13、孝子慈孙:对祖先孝顺的子孙。

14、王祥卧冰:王祥卧冰求鱼以奉母。比喻子女孝顺父母。

15、孝悌忠信: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此指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标准。

16、慈乌返哺:慈:奉养。返哺:乌雏长大,衔食哺其母。比喻子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亦作“慈乌反哺”。

17、乌鸟之情:古时传说,乌鸦有反哺之情。因以比喻奉养长辈的孝心。

18、入孝出悌: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

第11篇

王杰军教授,1992年获第二军医大学内科博士学位。现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肿瘤科主任、上海市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审评委员会委员、肿瘤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综合性医院肿瘤专题组副组长等职务。在消化道肿瘤的综合治疗、抗肿瘤转移的临床研究、姑息治疗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我们对1972〜2004年上海胃癌发病情况作了一个分析,在这33年间,胃癌发病率降低了,但确诊为晚期的比早期的多得多,多数病人确诊时都为III期和IV期病人,而I期和II期病人只有百分之十几,且多数都是很偶然被发现的。而日本原本是胃癌高发的国家,现在对全民进行胃癌普查,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很高。”

“IV期病人的5年生存率不到2%,而I期和II期病人的生存期大大延长,早期手术后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所以目前的情况很不乐观。”

讲这些话的时候,王教授语气中带着惋惜。

记者:为什么早期诊断不易做到呢?

王教授:一是因为目前胃癌还没有非常敏感的诊断方法,最好的算是胃镜检查了。但是做胃镜也有缺点,早期胃癌较难被发现。更重要的是人们对胃部的疾病不重视,很多人胃部不舒服了也不去医院看病,而是忍着,或者自己随便服点药,以致耽误了很多诊断的机会。

记者:哪些人应高度警惕胃癌呢?

王教授:原本就有胃溃疡、胃息肉和萎缩性胃炎、恶性贫血、胃大部分切除的患者一定要密切关注胃部症状,及时治疗,因为这部分患者胃癌的患病率会相对增高。特别是年纪大的人突然觉得胃不舒服了;或者原来就有胃病者,现在胃病发作服用原来的药不起作用了;或大便发黑者;或原本有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胃镜检查时发现有很严重的肠上皮化生、肠上皮异生或明显的不典型增生时,这时就要警惕了,需要及时到医院随访。一般人可能都会有一点肠上皮化生,不严重是没有问题的。

记者:有资料说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一定要清除。是这样吗?

王教授: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清除,清除之后还要去复查,这也是预防胃癌应该做的。现在免疫学已经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清除与否,会直接影响胃溃疡和胃炎愈合后的维持时间;清除了,愈合的维持时间就长。尽管它的反面,即“幽门螺杆菌清除了,是否胃癌就不发了”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但仍然建议清除幽门螺杆菌。我们现在正在江苏一个胃癌高发地区开展这项研究,希望五至十年后得到结果――幽门螺杆菌清除了,胃癌发病率是否降低了。这是国家的一个重点攻关项目,非常有意义。

记 者:您提到III期和IV期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很低,主要是什么原因?

王教授:原因主要是癌症的转移,现在胃癌常出现的转移有血路、淋巴路和种植三种途径。其中,种植是胃癌较多见的转移途径,可种植到腹腔和盆腔,患者会感到腹痛、腹胀。淋巴转移也比较多,如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时,患者会感到腰背部酸痛,还有如左侧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情况。血路的转移,可转移到肝、肺,有些病人会出现咳嗽,应警惕肺转移,胃癌的脑转移比较少。此外,还有骨转移,如髂骨等处的转移,会有相应部位的骨痛。

所以定期复查很重要。建议与主治医生商定复查的时间,若其间有什么特殊情况,及时检查出来结果就非常好。但是一定要注意到专门的科室去看,不要病急乱投医,最佳治疗时机一旦错过了,就会遗憾终身。就像蒸馒头一样,没发好的面,再蒸也蒸不出好馒头了。

记者:胃癌的转移容易被发现吗?

王教授:可以通过观察胃癌的血液标记物(肿瘤指标)来发现肿瘤转移,有些人在患胃癌后某指标高过正常,手术治疗后该指标正常了,但若该指标再次升高,则要警惕胃癌的转移。还有拍X线片、B超等手段,可以检查胃癌转移的好发部位有没有转移病灶。胃癌的指标不止一个,而且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也可能是不同的,关键要看哪个指标在患胃癌后升高了,就要经常对之进行随访。其实,肿瘤指标的特异性不是很高,就算有些很特异性的肿瘤指标,如肝癌的甲胎蛋白,也只是70%以上的肝癌患者会高,其他超过20%的患者是不高的。所以这些指标也仅是参考。

我们目前在做一些研究,通过观察肿瘤本身、肿瘤转移的淋巴结和肿瘤转移的脏器三者之间的因子有什么不同,来寻找哪些因子可以预测肿瘤的转移部位。

记者:对肿瘤是否转移及转移的速度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有哪些因素?

王教授:主要是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患者越年轻(40岁以下)、肿瘤分化越差、有神经浸润、可见癌栓、病灶多发者,肿瘤的转移就越快,转移的面积就越大,预后均比较差,而其他人预后相对较好。

其实,不仅胃癌,所有的肿瘤都存在发病年龄提前的事实。这跟很多因素有关系,如不良生活习惯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包括抽烟、喝酒、饮食结构不健康。另一个原因就是环境污染严重,包括化学污染、重金属污染、水污染等等,尤其是水污染,比如江苏里下河流域工厂乱排污水等,导致水污染严重,胃癌、食管癌高发。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具备有起码的社会公德,维持良好的环境,对大家都有利。

(王杰军教授每周二下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有专家门诊)

信息快递

爱的发制药在沪举办血脂异常治疗研讨会

10月16日,法国爱的发制药有限公司在沪举办了关于血脂异常治疗国际新进展的专家研讨会,约150位来自上海各大医院的心血管及内分泌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

第12篇

一、引言

一个18个月大的孩子,看到另一个孩子因为跌倒摔疼而哭,他也跟着哭了起来,或者吮吸着自己的拇指,看上去好像也很难过的样子。这样的情景我们很多人都遇到过。那个18个月大的孩子为什么会跟着摔倒的孩子哭呢?其实,用心理学的知识解释,这种现象就是移情。

移情(empathy),是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是理解和共享他人感情的能力。有研究表明,移情在道德行为中起着重要的动机作用。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社会人际关系有着密切关系,它的发展直接促进个体的道德发展。正是鉴于移情的重要作用,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人们对它的研究就没有停止过。

二、实验介绍

1. 实验目的

通过给被试呈现处于情绪激起情境的故事幻灯片,探究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移情能力是否表现出年龄差异。

2. 实验过程

实验者选取0~5岁的儿童作为被试,把他们带到能放映幻灯片的房间内,让儿童观看以下几张处于情绪激起情境的故事幻灯片:幻灯片1,一个男孩和一条狗,男孩跑到哪里,狗跟到哪里,有时狗也会跑开;幻灯片2,狗在跑开去;幻灯片3,男孩找不到狗。看过三幅幻灯片后,实验者问参加实验的儿童:“你感到怎么样?”实验者记录儿童的回答,并从中了解儿童对幻灯片中男孩的情感和观点,以及对男孩痛苦的情绪反应。

3. 实验结论

实验结果发现,一岁或一岁以内的儿童就已经具有区分别人情绪的能力,对周围人们高兴、愤怒和其他情绪有不同反应;三岁儿童能区别高兴和不高兴的脸;四岁或五岁儿童能可靠地区分表示高兴、恐惧、愤怒和悲伤的脸。这说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移情能力也表现出了年龄差异。

三、实验应用

上面的研究表明移情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王景英、盖笑松(1996)等人的研究也表明二年级儿童对各种情感都很容易产生移情;四年级儿童对悲伤情感保持着较高移情,对其他情感的移情水平则相对较低;六年级儿童虽然各种移情水平都有所下降,但是对悲伤情感的移情水平仍相对较高。胡金生、杨丽珠(2005)的研究表明3~5岁幼儿的个人悲伤体验占优势,由于这种体验带有自我中心性,导致了利他动机的降低。7~9岁的小学生的移情虽然总体有下降的趋势,但他人指向的移情担心却呈上升趋势,这有可能增加了小学阶段的助人行为。这说明儿童移情随年龄呈下降趋势,但是与助人行为相关的移情却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移情对儿童的道德价值观、道德判断、道德行为及道德内化等有着重要的影响。(1)移情的发展使一个人能够注意引发他人情感状态的各种线索,注意到他人情感的发生和发展,这可以促使个体形成保护他人、呵护他人和帮助他人的心理倾向。而且在移情基础上产生的愤怒、内疚、同情等情感会促使个体产生不公平感。为了对一些人公正,就要对另一些人进行谴责甚至惩罚。因此,移情强化了个体具有的公平道德价值取向或者关爱道德价值取向。(2)移情通过激活人头脑定的道德准则来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移情会使一个人意识中与当前问题有关的道德准则更为突显和活跃,随之就更有可能把它作为在思考道德问题时的重要依据,并最终得出相应的道德判断。(3)具有较高道德移情水平的个体往往具有较为强烈的道德敏感性,有较高的观点采择水平和角色承担能力。这就使个体的道德动机最终能够处于主导地位而作出正确的道德抉择,使得个体更有可能将道德动机转化为道德行为。同时,移情情绪本身促使人们做出更多的道德行为。(4)从移情对道德价值观、道德判断以及道德行为的影响可以看出,移情在整个道德内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移情促使人们形成关爱、公平等价值观,这种内化的价值观促使个体作出相应的道德判断进而做出亲社会性的道德行为。同时,移情性情感体验使人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从他人角度看问题,其所起的动机作用是发自个体内在的,是内化了的道德动机,从而易于促成更多的道德行为。

既然移情与道德发展关系密切,是道德行为的源泉,对道德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我们应该注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儿童的移情能力。教育工作者不妨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移情的培养要从小抓起

如本文实验所述,移情的出现从婴儿期就开始了。婴幼儿在早期正是通过移情来感受他人并与他人进行交流的,因而移情是儿童早期形成依恋、同情的基础,是道德情感发展的源泉。随着个体的成长,个体会通过语言的使用或换位思考之类的认知活动来激发移情性情感。这时它就有某种道德意义,即被称为“道德移情”,移情水平高则道德情感体验高。移情是儿童利他行为和其他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在激发和促进个体亲社会行为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的德育工作要从娃娃抓起,为他们以后道德的发展奠定基础。

2. 增强儿童的移情情绪体验

在儿童对别人的行为作出评价的同时,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引导其体验对方的情绪感受,进行体验式教学,其中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和道德动机至关重要。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道德内化,这就要求我们要清楚如何内化。内化就是自然地把外在的东西转化为自身的内部需要和动机。道德教育若能从个体的道德需要(比如自尊和被他人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等)入手,就更能贴近儿童、吸引儿童,也易于道德内化,而移情培养就能使儿童在体验他人需要的过程中明白自己同样也需要他人同样的对待,从而养成理解、宽容的心态。

3. 移情培养要注意有步骤、分层次

研究表明,无论是移情水平高的还是水平低的人都容易对其亲近的人产生道德情感,而对不相关的人和讨厌的人较难产生。同样,常理告诉我们,只有人先学会关爱和尊重自己,才能更好地关爱与尊重亲人、朋友,继而推广到陌生人和不喜欢的人。因此,培养儿童的移情就要从身边的人和事做起,尊重自己、敬爱父母、关心朋友,当这些到了一定阶段后再培养其对陌生人的关心,对不喜欢的人的尊重和理解,对讨厌的人的宽恕。当学生在这些方面都表现得很好以后,他们对集体、对国家的情感也就水到渠成地培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