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09: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家乡景物的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作文;习作指导;写作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310-01
习作课程: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习作
习作要求:能写出景物的特点,能清楚的介绍景物的地点、特点、意境;按一定顺序结构,思路清楚,书写流畅,有丰富的想象力;寓情于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刻画,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法交流:本单元的习作和口语交际安排在一起,先是通过口语交际来介绍家乡的一处风景,要求学生介绍清楚风景在哪里,有什么特点,并要求表达出对家乡热爱的感情。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写下来,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润色文章,达到有血有肉的效果。
提起写景作文,学生并不陌生,上学期学习了《美丽的小兴安岭》后,一定进行过描写景物的小练笔。相对来说,小练笔比较简单短小一些。这次写一处家乡景物的习作其实就是上次小练笔的继续与扩展。怎样才能写好这次有关家乡景物的作文呢?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读写结合,学习写法
描写景物的方法很多,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从“抓特点、把特点写具体、展开想象”三个方面做了很好引领,是学写的绝佳范文,安排一些随文学写的单项练习,这样学生就会在阅读中扎扎实实地学到一些具体且可用的习作方法。
第一,选好要介绍的景物。家乡一定有许多美丽迷人的风景,但是在一次小小的作文中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个一个去介绍。那到底选什么介绍呢?可以这样选:所选择确定的景物一定是值得自己自豪的,认为向别人介绍了别人会喜欢的。找到这样的景物就需要去辨别比较──首先是这处景物(风景)在和其他景物对比的过程中,自己认为是最好的,自己最喜欢的,认为别人也能喜欢的。这就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第二,抓住景物的特点介绍。景物的特点,就是这种景物与其他景物的不同之处,是它自己所独有的。怎样才能写出景物的特点呢?很简单,那就是要留心观察要写的景物!只有认真观察了,才能发现它的特点,否则只能看到表面现象,写起来也是蜻蜓点水!可以通过锻炼细致观察和比较能力,从同类事物中去寻找、发现他们各自的细微不同;然后再把发现景物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特点介绍得明白具体,这样,我们就能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了。《荷花》第二自然段作者发现形态、颜色、气味、大小等各个方面的细微不同,写出了荷花池里三种荷花姿态不同。
第三,写景一定要有顺序。写景的顺序有观察顺序,如由远到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由外到内等,还有时间顺序,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就是按照四季的顺序来介绍的。当然,写作顺序也并不是固定的,要根据表达需让没有到过这个地方的人一读你的作文一目了然。
第四,要有丰富的想像,并表达热爱之情。学生写作文时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看着眼前的景物很美,但是,想介绍它的样子、它的特点的时候,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不知道该怎么把它的样子、它的特点说明白,说得让别人也感觉到它很美。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办呢?本单元介绍了两个办法:一是用用打比方的方法丰富想象。在《珍珠泉》中,作者写“蕨草”和“悄悄开放的花朵”在珍珠泉周围构成的图案,这是什么样 子?作者想象它们是“给珍珠泉编了个朴素的花环”;珍珠泉的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各色的光,这样的美景怎么形容?作者想象“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作 者这样写,不但写清楚了眼前景物的样子,而且让读它的人觉得这景物很美,很喜欢它。二是观察景物的时候,把自己想象成画面中的一个美好的角色,就能够更好 的唤起自己内心对景物的热爱之情。《荷花》这篇文章里,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了画面中的一个角色──一朵穿着雪白衣裳的荷花,他在荷花池里跟其他荷花一起跳舞,跟蜻蜓说话,跟小鱼说话。读着这样的文字,想着这样的画面,谁都会不由自主地会产生热爱之情。
读写练习举例:可以仔细观察一盆鲜花或找来一幅美丽鲜花的画面,一边观察画面鲜花的形色特点,一边展开想象,针对其形状或者颜色,看看可以想象出什么美好的内容来,联系表达。
二、在整组教材之下的习作构思
1、一进入本单元的学习,就应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自己了解的家乡风景中去选择“一处是最好看的,让自己感到自豪,认为有必要向别人介绍的的风景。”如果自己平时了解不多,可以问问父母或者其他人,挑选一处,可能搞清楚到底有多好看。
2、选择确定下来之后,就要带着学生进一步思考:这处风景中,你认为最值得向别人介绍的一种或者几种最有代表性的、自己认为最美的景物是什么?跟其他景物相比,有什么特点。
3、在课文学习中,通过随文练笔学习描写景物的一些方法,再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去比较自己要介绍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把最美的特点找出来,在日记中练习着把这景物的特点写清楚;同时,随着学习“展开想象”,针对自己要介绍的景物特点,展开想象,看看能够想象出什么美好的事物或者景象,练习在日记中把这景象写下来。
4、口语交际一定认真准备,落实到位。向同学介绍自己认为家乡最好看的景物,注意介绍清楚景物好看的特点(形状、颜色、味道和自己的想象。大家相互评议,看看是否把只有一种自己认为最好看的景物介绍明白了,是否把自己喜爱的感情通过写想象写出来了。
【习作要求】
我们向同学介绍了自己去过的地方,现在就来写一写。要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如果不想写去过的地方,写想去的地方也可以。
【习作指导】
小朋友,你一定去过好多地方,爸爸妈妈或者老师带你远游名山大川、名胜古迹、草原森林、海滨小岛……同伴和你玩过家乡的山涧小溪、果园田野、竹林菜园、高楼大厦……你心里还想着去好多地方。这些地方都是这次作文的材料,你只要从中选一处美丽好玩的还使你流连忘返的地方来写,一定能把这次作文写好。
作文时,你如果还能注意以下几点,那么,你写的地方就能更吸引读者。
首先,要抓住所选地方景物的特点。景物的特点就是这一景物与其他景物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特点,就是同样的景物在不同的时节和地点,特点也是不同的。比如花坛里的花不同,特点也不同――月季艳丽多姿,桂花十里飘香;又如不同地方的水,特点也不同――海水波涛汹涌,湖水波光粼粼;还有不同时节的风,特点也不同――春风和煦,夏风炽热,秋风萧萧,冬风凛冽,这些就是特点。
要发现所选地方景物的特点,你就得细心观察,用心体会――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看看、听听、闻闻、摸摸、走走、问问,从形态、质地、大小、颜色、声音、气味等方面去认识景物,发现景物与众不同的、特有的东西。这样,作文时才能鲜明、准确地写出不同景物的特点,才能让笔下的“地方”避免一般化,让读者感兴趣。
其次,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写自己去过的地方,就要有顺序地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特点一一展现给读者,不能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这就要你按自己的观察顺序安排材料,带着读者一步一步游玩自己去过的地方,领略景物的特点。比如“定点观察”(即观察点是固定的),就可以按方位顺序来写,或由远及近,或从上到下,或从中间到两边,或先整体后部分……像《富饶的西沙群岛》的中间部分,就是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位置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又比如“动点观察”(即观察的地点或时间是不固定的),可以按移步换景的顺序来写,就是一步一景,走到哪儿,看到哪儿,写到哪儿;也可以按时间顺序写,如一天的早、中、晚,一月的初、中、末,一年的春、夏、秋、冬……像《美丽的小兴安岭》的中间部分,就是按春、夏、秋、冬这一时间顺序介绍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作文时,你一定要记住,只有描写有顺序,别人读起来才清楚明白。
再次,要把所选地方的景物写具体。你可以从景物的形态、颜色、声音、气味、气势、变化等角度,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描绘出来,描写时若能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文章就会更生动。请看《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描写:“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这里用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珊瑚的形态,给人美的感受;“大龙虾全身皮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这个拟人句让人感到龙虾神气、威武,有趣、可爱;“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这里通过颜色描写,把海水的美丽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样具体地描写,重在突出景物的特点,使你喜欢的地方变得活灵活现,生动有趣,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1. 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学习目的
学生一旦真正理解了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能出现“求知欲”,形成主观努力,那么写作的厌恶心理、惰性心理、应付心理自然就不存在了。
我的主要做法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和目的、让学生理解写作能力是进一步学习、深造和未来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请学习好的学生谈“写作能力的提高能促进其它学科的发展”的心得体会,请已考上重点高中和考上大学的学生和我所教的学生进行“作文与中招”、“作文与学业”的经验交流。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 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观察生活、反映生活的能力
感物才能动情,我们教作文,尽可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去反映自己的生活。作文之前,我抽出一定的时间领学生到学校附近走走,引导他们观察,这并不是想到生活中去猎奇,而是要看那些人们熟视无睹的东西,留神各种事情,寻找作文的源头。
阳春三月,走向田间,油菜花盛开,金黄一片。怎样描写油菜花景色呢?我先教给学生方法:(1)要仔细观察,把握好景物的特征。每一处景物都有其与众不同的姿态、色彩,只有掌握了这些特征,笔下的景物才有可能显出特色,才可能逼真。(2)要绘声绘色,展示具体景物。任何景物都是有形的,都是由一定的色彩和形状构成的,写景时要把这些内容描摹出来,才能给人以具体生动的感觉。(3)要融情于景,表达主观感受。同一景物由于观察和写作时的心情及情绪不同,表现在笔下的景色也会迥然相异。(4)表达要准确。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语言要富有表现力,让人身临其境。然后带学生去具体观察,形成作文。有一个学生写了这样一段:油菜花四片花瓣,整齐地围绕着花蕊,个性朴实。花瓣十分精致,有细细的纹路,那是技艺多么高超的雕刻家也无法雕琢出来的。中间的花蕊弯曲着凑在一块,仿佛在说着悄悄话。它有粗壮的根茎,茂密的叶,有着像栽种它们的农民们一样的淳朴与粗犷。油菜花的外貌极是平凡。它们虽然平凡,但它们拥有自己的精彩。它们这样努力开放,为的就是结出黝黑的菜籽,让农民们的腰包鼓起来。想到这,我对油菜花们的敬意又多了一分,喜爱又多了一分。家乡的油菜花啊,你们尽情地开吧,让所有人看见你们平凡生命中不一样的精彩!
走在大路上,见一青年赶着一辆满载田粪的牛车上坡,跟在车后的一位老农大声喊:“稍歇一下,上坡吆喝着点,车到半坡可停不得。”我向学生讲,你们看,这牛车上坡的事中就包含着一条哲理,那老农的话,很值得深思,车上坡时要一鼓作气,不可在半坡停顿。我们的工作、学习何尝不是这样呢?生活中处处有作文素材。《车到半坡停不得》,一个多有意思的题目呀!
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就家乡四时景色而言,大自然及时装点江山。比如春暖花开,黄土坡上的星星小花,点缀着古韩大地的厚重;夏日炎炎,“柳树园”杨柳依依,坚定地守卫着身边的“运粮河”;秋色浓翠,柿子树上的盏盏红灯,牵引着人们的梦想;冬寒雪飘,大地银装素裹,这里面充满着生活的情趣,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去年冬天下了场少见的大雪,我先领学生去欣赏雪景,继而向学生介绍前人诗文中有关雪景的描述,并引导学生不应只着眼于它的景色,应当想到它对生活的意义,学生兴致很高,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来写雪景,大部分同学都能写得生动具体。有一学生写出了这样的片段:彤云密布了天空,树梢一动不动,寒气不像以前那样彻骨,冥冥中有几丝暖气上升。不一会,洁白的雪花从天而降了。它似仙女,步履轻盈,姿态舒展,带点神秘,带点欢悦,慢悠悠的飞下来。不知何时起了风,越来越大。雪花失去原本优雅的美姿,随风狂舞起来,像条条挥动的鞭梢,甩在脸上,有点疼。雪花们忽东忽西、忽上忽下、没头没脑地回旋翻飞,搅得天地白茫茫一片。原本错落有致的柳枝,全歪斜着身姿,幻影般隐隐现现,发出“呜呜”的尖啸;远处绵延的山峰,仿佛被夸娥子突然背走,踪迹全无。这情势,让我想起了“眩昏柳眼、勒定梅腮”,想起了“雪拥蓝关马不前”,想起了“飞雪落满梁王苑”……读此文段,使人有身处其境的感受。
同时我还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名胜古迹,让学生亲身感受、指导他们写作,像参观完韩城西关清真寺后,有个同学就对寺院环境作了这样的描写:走进寺院,一股洁净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方方正正的一个小院子,收拾得井然有序,干净利落。正是阳春三月,院中的花草树木绽放吐蕊,生机盎然。尤其是院子里正中的那株紫瑾花,更是开得如火如荼,奇丽无比,浓艳的花朵密密匝匝挤满了枝头,细巧的花瓣紧紧地抱成一团,连成一串。淡淡的花香引来了小蜜蜂不停地飞舞、赞叹。花枝顶端刚刚萌出的三两片嫩叶,在春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了胭脂般的色泽。读着这样的文字,让人身临其境,神清气爽。正是这样让学生写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参加社会实践中的所见所闻,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了材料,对生活的观察也深了。
3. 引导学生从书中获取作文养分,读写结合,模仿起步,循序渐进
文以情生,情因物感,感物之情,既直接来自生活,也间接来自书本。学生求知欲强,精力充沛,对优秀文章有一中渴望,教师要理解他们的“渴”,千方百计给他们“解渴”。竭力推荐,指导学生阅读。优秀文章的作者撰写文章时,总是先明确写作意图,然后根据写作意图的需要选用最恰当的语言,最合适的表达方法,把文章主旨准确、鲜明、生动地加以表现,做到情文并茂,以收到深深打动读者心灵的效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后,自然就会模仿其笔法进行作文。《孔乙己》中有两段描写孔乙己外貌的文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清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
读了这两段文字,向学生讲明:描写人物的外貌要抓住特征。人物的外貌特征又可分为:生理特征,境遇造成的特征,在特定条件下所表现的特征。后两点是主要的。写人物外貌的目的是反映其内心。根据这个意思拟出题目,做外貌描写练习,一个住校生生在《父爱无言》中写了这样一个片段:
那天非常冷,阴冷的风在低吼。我坐在公共汽车上准备下车后独自回家。可是,当公共汽车缓缓驶向村边路口时,我看见了一个人,凛冽的风中,那人紧裹着大衣,双手抱在胸前,不住地颤抖,可狂风还是掀翻了他的衣角。啊,是父亲!透过车窗,我清楚地看见了父亲的白发,是一片片刺眼的白发,被风吹得乱七八糟,好像一堆干枯的杂草。
车停在了路口,我快步走下来,显然,父亲看见了我,他不在用手使劲紧裹大衣,而是快步向我跑来。他的旧大衣彻底被风俘虏了,像一件大斗篷,他丝毫没有在意,只是微笑着向我奔来。
本片段通过外貌和细节描写,刻化了一位朴实的父亲,细腻的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爱。
又如学过《核舟记》,可写《我的布娃娃》、《我的工艺品》,讲过《中国石拱桥》,命题《家乡的桥》,学习按顺序记事状物的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模仿可以说是学生作文的第一步,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当然模仿不是目的,要不断引导学生从模仿中跳出来,把学到的东西化为自己的,在作文中去灵活运用。
4. 教师以自身的感召力影响学生,以良好的师生情感沟通温暖学生,提高学生写好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包括《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桂花雨》四篇课文,文章文笔生动、语句清新,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热爱。本单元非常适合学生进行景物描写方法的习作迁移学习。教学中,笔者围绕“景物描写”这一主题,将本单元课文进行整合对比教学,让学生完整地认识写景文章的不同写作方法,通过实践运用,最终落实“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一目标。
单元导读,整体感知
所谓“整体感知”,就是在一个单元内容学习之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一个单元的课文内容整体感知,明确单元主题和学习要求,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一份基础。因此,笔者设立了“单元导读课”,课堂上通过播放九寨沟、济南泉水、荷兰等影像资料,抓住契机,形成整体感知。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之后交流初读印象,引发了学生想进一步了解的欲望。然后明确单元习作要求,让学生做好准备。
深入感悟,提炼写法
在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一个统领全文的问题作为切入点:你最喜欢哪篇写景文章,把你感受最深的句段划下来,写写自己感受。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批注阅读,批注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是对文章表达的情感所产生的共鸣,甚至可以是自己对文章内容的重新举例等。再通过小组交流――小组汇报――教师相机引导,体会景物特征,指导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从本单元课文内容看,欣赏完名城济南的七十二泉,又进入九寨沟的童话世界;领略过荷兰乡村的田园诗情,再沉浸在琦君故乡那桂花的醉人芳香中……突破传统文体划分方法,从阅读感受上来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美丽的风景。因此笔者又将全班学生分为四组,创设情境,让每一组的学生化身成四篇课文的作者,以课文为基本的依据自主组织语言,分别介绍自己心中最美的家乡风光,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合作与竞争的氛围、自主选择表达方式的愉悦、转换角度体验文本的新奇,为积累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情境,让语言得到了充分内化,也更有利于学习如何描绘家乡的美丽景观。而对于《桂花雨》一文的处理,笔者撇开整体上叙事的文体特征,引导学生去关注作者对于家乡风物的描摹,对于童年快乐生活场景的描写,对于家乡人物风貌的描绘。通过学生的介绍和笔者的板书,四篇课文的写作思路和方法也更加清晰地展现在每个人眼前,比如,从谋篇角度,《泉城》采用总分的方法,《九寨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方法,《田园诗情》则先概括介绍,然后以分镜头的形式具体展示。比如,从构段和遣词造句的角度,《泉城》介绍每一处泉,总是先介绍位置,再具体描绘它们各自的特点;而《九寨沟》则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采用并列式结构,选取典型景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它们各自的特点。
实践运用,完成习作
仿写引路,随文练笔 从中年级的阶段目标考虑,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有益的。“仿”不是机械模仿,不是仿照范文生搬硬套。“仿”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从范文中学到的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泉城》一课中有这样一组排比句式:“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底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于是,笔者引导学生:“济南的泉还有什么样子,会像什么?”同时出示句式:“有的__,好像__;有的__,听起来如__。”学生已有经验被激活,加上丰富的想象,生成了许多精彩的语句,如“这些泉有的银光闪闪,好像宝石闪耀;有的声音清脆,听起来如风铃摇摆……”
丰富素材,梳理提纲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上课一开始,笔者先出示写作素材,播放青岛风景的影像资料,激发学生回忆起自己游览美景时的快乐情景。随后让学生打开话匣,进行口头表达,说说自己都去过青岛的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紧接着,继续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说一段话给同桌听,同桌评一评他介绍的景色美不美,说的通不通顺?说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丰富习作素材。说完评完之后,带领全班同学回顾本单元学到的不同写景方法,根据课件出示习作提纲“我想先写――,接着写――,我还想写――,最后写――”,先在心里想想,最后落笔用学到的写作方法介绍家乡青岛。
昙花,一现。
至今不能忘却初见昙花的惊异——月光如练,凉风如水,它就那样轻盈地展开自己的双臂,如精灵般超凡脱俗,不含一丝一毫的杂念,让人窒息的美啊。
但,如此短暂。
为这美付出的代价,便是生命的短暂,没有流泪,没有犹豫地,凋谢,只留给人无限的慨叹与留念。
生命,理应如此;美,理应如此。
再娇艳的花,也会一天天老去,与其如此,倒不如像昙花一样,生命虽短暂,但却永留芳华
于人世,不曾让任何的残枝败叶玷污了自己的清白。
昙花之所以美,就在于它所展现的生命极致的绝美——让人惊心动魄、为之倾倒的短暂的美。由此可想,大千世界中,真正能让人动心的美丽,莫过如昙花一现般的瞬间,极短却定格在人们心中——深夜的一杯热茶,抚过泪颊的一双轻柔,面对困难的一次无畏,独上高楼的一次超脱,绝境中的一句安慰,还有那情到深处的一泪感动……定格在人心的一瞬。
不要说它们太短暂,不要说它们不能长久,它们只是服从了自己内在的力量,在最恰当的时候,从内心挣出,展现给尘世一抹清观,一点孤傲,一怀感伤。一次情怀的感动,可以让它们的生命因此延长几千年——世间上最好的保留之地便是人心的记忆,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的美,何尝不逾越千年呢?
肉体逝去,而精神永存。不要再驻足于花园,因为没有不败的花;不要沉溺于现实的享乐,因为没有用不完的财富,不要梦想长生不死,因为没有精神的支撑,那只是一具行尸走肉的皮囊。倒不如做一朵昙花,在最美丽的时候,飘然而逝,只留一缕芳魂无断绝。
做一朵昙花吧,留下你芬芳的气息,留下你孤傲的美丽——短暂的生命,美的极致。
唐代诗人王昌龄说:“搜求于物,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意思是说,心得来源于生活中物象的启发,心神进入物境,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生动深刻的文章。
一、指导观察,理清顺序
参观活动,往往是依次观看,这样才能详尽地了解参观对象的主要内容。组织一次有意义的参观活动,学生耳闻目睹了许多事,为避免杂乱无章,就要引导学生在参观活动中选择恰当的路线,按顺序进行观察,写作文时再按参观的顺序写。可指导学生以参观的地点变换为线索,列出有序的参观路线,把看的内容记录在表格里:
并启发学生思考:当你带上照相机时,你会拍下哪个镜头?当你看到你感兴趣的东西时,想到了什么?当你听到很新鲜的事儿或动人的传说时,又会怎么想?鼓励学生用一两句话记录下来。随着参观地点的变换,所见所闻所想也随之变化。内容充实了,顺序理清了,叙述就不会乱。
二、确定重点,分清详略
按照参观顺序写,并不是面面俱到地叙述所见所闻,那样很容易出现不分轻重、平铺直叙的毛病。所以,在理清顺序之后,则应着手指导学生围绕参观的重点内容,花一番工夫确定哪些该详写,哪些该略写,这是本次习作指导的重点。
记一次参观活动,参观前和参观后的一些内容是次要的,重点是参观过程。在参观过程中,所看到的往往不止一样东西,而写参观记,总要抓住一两点详细地叙述,参观过程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怎样从中确定一两个重点部分呢?学生的表现往往是难以割舍。参观过程中所看到的一切都那么新鲜、那么可爱、那么有意思,都想提它几句。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本次参观活动的目的来指导学生选择重点内容。这次我校进行了一次春游活动,游览家乡的枕头山,所看到的内容有:1.枕头山一路美丽的风景;2.枕头山上几处有特点的景点以及美丽传说的文字介绍;3.枕头山上一座高大的寺庙;4.爬上最高处,俯视山脚,壮观的景象尽收眼底。启发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对比,如果要表达家乡的美丽,应确定哪些材料为重点?如果要表达对寺庙建筑美观的赞许,则应确定哪些材料为重点?再启发学生领会:凡与中心目的无关的,一概不写;与中心目的有关的,但关系不大密切的应略写;与中心目的关系密切的,就要反复琢磨,把它详细地写下来,让人看了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经过对比分析,学生确定重点就不难了。
三、把握具体,有序叙述
要把参观过程中的重点部分写具体,除了指导学生观察要特别留意重点外,还应着重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话详细地写出来。
第一点,列好总起句,为分述打下基础。先引导学生把自己所确定的重点参观内容口头讲述或心里默述一遍,找一句最能概括自己所述的意思的话作为总起句,并把这句话写下来。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结构:先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二、三自然段分别从桂林的水(静、清、绿的特点)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来突出表现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总结全文。再引导学生互问互答,详细介绍枕头山的景点,启发他们将所观察的景物与文中的景物进行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最后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的结构进行描写。这次作文取得很大的收获。如一位同学开头是这样写的:“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后楼,家乡的枕头山更是一年四季景色怡人,瓜果飘香。”结尾是这样照应的:“家乡的四季真是一幅美丽的天然画卷!”也有的同学以“家乡的枕头山景色优美,令人向往”为总起句,然后详细描述一路上的见闻,并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第二点,写好分述句,进行片段训练,这是写好参观游记作文的关键。要指导学生围绕总述句组织材料,如围绕“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后楼,家乡的枕头山更是一年四季景色怡人,瓜果飘香”这一句话,学生就应该具体描述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分述当然不是简单地把参观时看到的东西像流水账似的罗列出来,而要引导学生根据总起句的提示把看到的有关内容进行一番认真的梳理,再想一想哪些该讲、哪些不讲,哪些先讲、哪些后讲,哪些多讲、哪些少讲。再考虑哪些地方有必要把自己想到的也写进去。如在指导这篇习作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表现家乡的美丽的有关材料进行详细描写,至于游览前的准备和游览后回来的路上只要简单交代就行了。这样引导学生围绕总述句写分述句,既有顺序,又有轻重,还有所想的内容,写具体就不难了。
第三点,写好过渡句,注意前后衔接。过渡句在参观记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过渡句要根据前后内容,选择恰当的语言来表示。如《游家乡的枕头山》这篇作文前半部分可以写美丽的景色,后半部分写一写丰富的物产,可以“我的家乡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来作为过渡句。可以启发学生,在参观地点发生变换的地方用上表示前后地点变换的语言,使两地点勾连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在由总述转为分述或分述转为总述的地方,用上表示承上启下的语言,使之既体现本段中心,又有利一层层地具体叙述。
要想写好作文,不深入生活认真观察,那是绝对不行的。而在观察活动中,意识是最活跃的因素,积极、正确的意识活动有助于学生把握观察对象特征、获取知识、增强观察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察意识。
一、树立典型意识,使表达抓住事物特征
所谓典型意识就是在观察活动中,抓住诸事物中有代表意义的事物或是一事物中有某个特征的方面进行细致观察,同时进行分析、思考、比较,进而抓住事物的独特之处。如果面对事物将目之所及的部分尽收眼底,写出来的文章就成了面面俱到的“大杂烩”。比如写一个人的外貌时,如果教师不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特征进行观察描写的话,写出的人物就会千人一面,比如:一头乌黑的头发,浓浓的眉毛,高高的鼻子,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同样是眉毛、眼睛、鼻子,人与人却长得不一印V挥腥醚生树立典型意识,抓住被观察者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把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
二、树立联系意识,使表达井然有序
教学中,常常见到有些学生在观察时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但是叙述时,却七零八落,没有中心。究其原因,是他们在观察时对事物的整体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更没有把观察到的事物联系起来集中表达一个中心。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意识,应该培养学生学会用联系的、全面的眼光观察事物,切忌只看到事物的一个局部就贸然下结论,以偏概全。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的确不容易。因为他们观察能力还不全,往往在观察事物的时候,知道抓住特征,却又忽视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所以在指导学生观察时,首先要明确观察目的,其次要做到观察有序。静止观察时要注意方位等。如观察一种植物,教师在指导观察时,首先就应该让学生明确植物由哪几部分组成?这几部分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移动观察时要做到景随步移,记叙时把观察点一一交代清楚,景物随步子的移动而变化,读者就不会感到突然和凌乱了。当然,观察时的顺序并不拘束于一种形式,我们还可以用时间顺序、由此及彼的顺序……,但是一定要给人以完整的印象,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也会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了。
三、树立细节意识,使表达生动具体
细节,就是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包括万事万物的瞬息变化,指导学生观察和描写时,不可忽视细节,要知道,生活中哪能天天有大事发生呢?然而,细节无处不在。因此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树立细节意识,要学会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别让那些千差万别、多姿多彩的细节悄悄地从眼皮下溜走了。
班里一女生这样写她的奶奶的:窗外闪过一个熟悉的背影,“奶奶!”我赶紧跑了出去,寒风中的奶奶是那么苍老,几缕花白的头发被吹到额前,脸上的皮肤就像一片即将干枯的树叶。她用老树皮般的手颤颤地解开胸前层层的扣子,从贴身的衣兜里掏出一个小手帕“包裹”,然后小心翼翼地一层一层打开,捻给我两张带着奶奶体温的一元纸币……正是这个小小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一位贫穷的老人对孙女真挚的爱。如果不注意细节的观察,写出来的作文就不会如此的具体生动。
四、树立想象意识,使表达更富感染力
观察离不开思考,离不开想象。观察是有思维活动参与的知觉过程,它总是与想象联系在一起的,想象是对观察到的事物在头脑中进行处理、升华,可以加深观察的印象,牢记不忘,只有边观察边想象,才能更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有发现,有所收获。如果只看不想,作家们就不会发现事物的本质,产生独特的感受,自然也写不出传诵千秋的佳作了。所以,培养学生的想象意识,在写作文时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是至关重要的。看自然景物要想,看到人物的行为举止,言情神态时也要想,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根据一个小朋友在马路上蹦蹦跳跳地回家,可以想象他可能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或者考试得到了好成绩……这样的想象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极有帮助的,有利于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把动物写的栩栩如生,即使是景物描写也能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五、树立情感意识,使表达声情并茂
要让学生写出声情并茂的作文,首先必须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对其熟悉,并为之激动,然后将这份爱或憎的情感倾注于笔端,文章自然就会理真、情切而意达了。如《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家乡》这种经常写的题目,在指导这些作文时,往往会先让学生去观察,然后再由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来,就像完成一项任务,这样写成的作文读起来自然比较枯燥,就像一杯白开水。不妨在观察前先激发起学生对校园、家乡的热爱之情,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用心去看、去听、去感,写作效果定会与前者大相径庭。
一、从生活中提炼素材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饮”,进行写作训练得先有“米”,为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实践,通过观察,激感,通过实践,积累感受。教师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指导,帮助学生选择写作的材料,让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用通畅的文字写出来,是作文训练是最实用的方法。例如对人物描写的练习,教师可指导学生选择以下材料:
1.描写人物的外貌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遇到写人物外貌,大部分学生就会写“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红苹果似的小脸”,男女老少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甚至写八旬老人也是“一笑就露出甜甜的小酒窝”,令人啼笑皆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很多学生不善于观察分析人物外貌,导致笔下空洞无物,语言概念化。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描写人物的外貌时可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熟悉的人物,如老师、同学、家人、亲戚、邻居、朋友等,对所要描写的对象的身材、外貌、衣着、表情各有什么特征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然后因人而异地描写。要求真实生动地描绘出人物的形象,给人以立体感,而且还可以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面貌,使文章具有新鲜感和独创性。
2.描写人物的对话
教师在指导学生描写人物的对话时,可先指导学生观察师生对话、同学对话、邻居对话等,然后要求写出不同人物说话的不同语气、不同内容、不同神情等。
3.描写人物的动作
教师在指导学生描写人物的动作时,可先指导学生观察一些与自己相关的动作,课外活动时同学们做各种活动的动作、姿势,然后要求学生写出动作的变化。
4.描写心理活动
教师在指导学生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可结合课文,提供题材,启发学生进行练习。例如第一步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今天我帮助了同学,老师表扬了我,我想……”然后把所想的内容写出来。第二步通过描写他人的动作表情来刻画他人的心理变化。
二、从阅读中学习写法
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读写结合是一条理想的途径。读与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吸收有助于促进表达。反过来,表达的过程,又可以加深理解,二者相互促进。
说明文可以综合运用几种说明顺序,使说明的内容更加条理化。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第三单元13课,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一文,这篇文章综合运用了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主要到次要几种说明顺序,极有条理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人工美这一说明对象的特征。具体说明顺序为:先从整体说明苏州园林之美处处入画,后介绍各部分的景物之美是如何处处入画的。其中先总后分按方位顺序描写事物的方法,尤为值得学习和借鉴。教完这篇课文后,教师可让学生按方位顺序观察自己的房间,校园、家乡的一角,进行写作练习,经过几个回合的训练,学生描写景物基本上就能达到言之有序了。
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习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分析写作目的,体会作者的感情。例如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人教版第三单元第9课鲁迅先生的《故乡》一课时,鲁迅先生有两次刻画了闰土的外貌,写出了人物的变化:少年时,闰土的脸是“紫色圆脸”,三十年后“我”与闰土见面时,“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初见时少年闰土“头上戴着“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说明当时闰土的家境尚可,而三十年后的中年闰土“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穿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闰土出门见老朋友尚且穿着如此破旧,说明家境非常困窘;初见时,少年闰土年轻而充满活力的“红活圆实的手”中“捏一柄钢叉”,是那么健康,那样有朝气,而三十年后,那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闰土已经被当时的社会折磨成木头人了。作者通过人物形象的变化,表现了人物苦难的命运,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细致入微的刻画能力,在描写人物的外貌时注意写出人物常由于时间、环境的变化和性格特征的发展而发生的变化。
关键词:三年级;作文;指导策略;兴趣;语言积累;培养;观察能力;想象;鼓励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365-01
一、兴趣是写作的前提条件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儿童学习任何事物,最好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趣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因此,兴趣是写作的前提条件。三年级的学生刚迈入写作的门槛,我们应多鼓励,多用赞赏的眼光看待他们。在他们的习作中多挖掘闪光点,一句话写的好,一个词语用的好,我都会夸奖他是个小天才,学生们对写作的信心就会慢慢增加,自然就有浓厚的兴趣。甚至慢慢地会朝着你所期望的发展!
二、语言积累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年级学生积累的素材有限,要想提高三年级学生的习作水平,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把自己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课内外阅读中、社会实践中所积累的好词佳句,优美段落,名人名言,古诗词等摘抄下来,并定期组织交流、展示。还开展了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日记也是一种积累的过程,从三年级起我就指导学生写日记。把自己一天生活中有趣的、开心的、失望的、沮丧的,最想告诉老师和小伙伴的事写下来。哪怕只是一两句话,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会使自己所写的日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积累是一个持续、长期的过程,只要注重积累,学生的语言就会丰富,写作时就会下笔如有神。
三、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提笔应先练眼力,写作来源于生活,所以要想写出好文章必须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教学写秋天的作文时,我就带他们在校园里领略秋天的景色,引导他们观察秋天事物的特点,比如秋天的风、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花坛里的花,学校外的田野和果园等等,他们兴趣极高,甚至能组织好优美的语言来形容眼前的景物,写出了较多优秀的作文。当然在观察过程中还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主要是观察事物突出特点,从多方位由表到里的进行细致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和联想,这也是写作是否形象生动的保证,比如在观察落叶时我就引导学生:“在空中飞舞的黄叶像什么?”学生有的说像蝴蝶,有的说像扇子等等,然后再指导学生组织语言,讲述的再具体生动些,总之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时还要重视展开想象,这样学生的作文一定更为生动!
四、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小学生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和书面表达练习活动。在我们指导孩子写想象作文时,我们通常强调内容的独创性,鼓励学生凭借生活经验的积淀,大胆展开想象,尤其是创造性想象,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意愿,写出充分显露个人创造力的习作。可这一切并不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在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指导他们写出好的想象作文之前,必须丰富他们的表象,增加表象的贮备。
五、指导学生自主修改和相互修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应该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正确地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文章,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环节 。首先,学生打好抄稿后我会先挑出几份师生共同修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又掌握了修改作文的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己修改,先读一读自己写的作文,看看是否通顺有没有病句,然后找出错别字,再酝酿一下表达的感情是否正确,最后再看看标点使用是否正确等,自己修改后,重新抄过,再交给同桌,或小组成员大家讨论互改,总之 ,在反复的斟酌修改中出炉了很多优秀的作文。这些作文交上来之后我会把较优秀的请小作者读出来给大家听,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也在积累和学习。总之 ,重视作文的修改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必要条件。
六、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于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等特点。《新课程标准》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力条件和广阔空间。”例如:《美丽家园》一课时,要让学生到校外享受家乡美丽,于是可先让学生明确这次活动不仅是去感受家乡的美丽,还得用笔描写家乡的美景,来表达自己赞美家乡。热爱家乡的感情。学生通过观赏游玩,目睹家乡的各种景物,感受家乡的美丽,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七、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及时鼓励
1. 重视审题,拓展思路 高年级以命题作文为主,因此,审清题目就成了写好作文的关键一步。学生审题时一般重在审清题目写作重点、范围、人称、体裁等方面的限制,而不注意题目没有限制的方面。因此,我很注意启发他们弄清题目没有限制的方面,用以拓展他们的写作思路。如《我的小伙伴》一题,既要弄清它的写作内容(写人)、重点(小伙伴)、范围(亲戚、朋友、邻居家的小孩)、体裁(记叙文)、人称(第一人称)等方面的限制;同时也要弄清作文题目没有限制的诸方面。
这样审题,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就会更透彻,思维的灵活性就会更强,写作思路就会更开阔,也为选材新、立意深、构思巧提供了条件。
2. 鼓励选材,另辟蹊径 我鼓励学生在进行选材时,敢于想别人所未想,写别人所未写。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我是这样来安排的:
(一)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能力是形成作文能力的基础。观察并不单单是用眼睛看,还要用到身体感觉到的冷暖、鼻子嗅到的香臭、耳朵昕到的各种声音等,而后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除了他们熟悉的事物外,必须引导他们观察一种动物的生活习性或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激起他们对动植物的爱心;倾听英雄人物的故事,观察他们的言行,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思想品德教育;观察身边的凡人琐事,会发现这些小人物也有许多可贵的品质,懂得自己学习和赞美;观察大自然的景物,学生会对家乡、对祖国产生由衷的热爱。通过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多彩的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丰富的生活,从而使他们发现有价值的东西,捕捉生活中时时进射出给人以新知、启迪和教育的闪光点,从而积蓄生活材料。
(二)经常向学生介绍《小学生作文》、《小学生学习报》、《小学生学语文》、《21世纪小学生作文》等报刊上刊登的选材新颖的文章,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在批改作文时,敢于给材料新的文章以较高的分数,对待特别好的可酌情加分,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强调立意不仅要集中,而且要深刻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作文,表达的观点和看法一般都是正确的,但是就事记事的较多。因此,我特别注意训练学生抓事物本质特征和提炼主题的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把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唐朝诗人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名言中蕴含着“读书”与“写作”之间的辩证统一的深刻哲理。“读”与“写”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一个统一体。读书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写作是自内而外的表述。不读而写,做文章难以奏效;只读不写,作文难以进步。要提高作文的水平,必须依靠阅读打基础。我们所学的课文都是著名的教育家、学者和。经验丰富的教师精心撰写与编排的,其思想内容健康、语言文字规范,具有鲜明的典型性。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从理解文章的字、词、句、段人手,层层深入,进入到课文之中。通过对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到遣词造句用意的学习;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并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想一想作者写入、记事、写景、状物究竟想表达什么观点或看法,从而体会作者的写作的真正用意和立意的方法。
(二)有计划地进行立意训练。在作文教学中:(1)是让学生就同一个题目作多角度的立意。如《我的朋友》、《我的心事》等题目都可以作这种训练,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2)是在多角度立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所有立意分析,比较哪个立意最深刻;(3)是要求学生围绕中心选择最恰当的材料,用以训练学生思维的集中性。
一、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习观察方法
课文是作者经历观察与思考之后。以一定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的作品。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品读和感悟。学习作者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实现由语言形式感悟观察方法的逆向思维过程,使作者的观察、思维方法内化成为学生自身的能力。
如教学《鸬鹚》第一自然段。教师可先让学生充分阅读或想象文章中所描绘的宁静的画面,结合插图说说“本段中写了哪些景物,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然后再品读、领悟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有顺序、有重点地把观察到的情景表达出来的,学习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事物的方法。教学《桂林山水》时,在学生阅读、体味课文语言,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设问导思:“课文写的是桂林的山。拿它与哪里的山作比较?抓住了桂林的山的哪几个特点?”从而习得运用比较、分析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
二、在习作教学中指导练习观察能力
学生内化的认识外化为能力。才最终完成培养观察力的任务。作文教学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要求。进行观察方法的示范,发现学生观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启发指导,使学生观察能力得到切实培养。
例如,我曾指导学生描写拔河比赛的精彩片段。第一次大多数学生只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和谁进行拔河比赛,没有具体的描写,内容空洞。于是我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边看、边想、边议,相互交流心得: (1)在比赛中,运动员的神态、姿势、动作等有哪些特征? (2)哪位运动员特别引起你的注意,你会想到什么?(3)拉拉队的表现怎样,赛场气氛如何?通过这些问题,他们互相启发,原来没注意的细节得到了补充,不仅作文内容具体了。同时也学会了点面结合、抓住特点观察的方法。
三、在生活实践中指导养成观察习惯
学生观察能力不是课堂上培养出来的。因此,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教学延伸到生活实践中,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例如,教《古井》一课时,学生读懂课文后,我设问导思:“在我们的家乡。有哪些事物与古井一样,默默无闻,不求索取?”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广泛联想后,有的说:“学校门前的台阶,任人践踏,给人方便却从无怨言。”有的说:“我家附近的石板桥,天天驮着过往的行人。从不动摇。”接着再以“你们身边还有哪些人物具有这样的品质?”拓展思维,促进学生观察积累的再现。这样不仅使学生懂得了只有在观察中思维、思维中观察才能有所发现的道理,而且为他们养成观察生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供了强烈的心理动因。
一、现实中的女性形象――妻子
《荷塘月色》开头写自己因为“心里颇不宁静”,在院子里乘凉时,忽然想起白天里走过的荷塘。当月亮升高、万籁俱寂时,设想荷塘应该有另一番样子,于是便“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此时的妻子,作者描写道:“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无从驱遣的寂寞之情,而这寂寞之情是任何人(包括至亲的妻子)都不能帮助驱遣的。妻子为人母的近乎幸福的和平宁静越发衬托出作者心情的“颇不宁静”。
文章的结尾,写作者漫步荷塘回到自己的家中,愁绪依然无从排遣。从对江南采莲女子的追忆中,因为“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而回到现实中。此时的妻子,作者描写道:“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轻轻地推门进去”与开头“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首尾呼应,表面是写自己对妻子的体贴与呵护,实乃反衬自己心情因为无从驱遣的沉重;“什么声息也没有”的寂静,反衬出作者内心难以平复的躁动;妻子的“睡熟好久了”,更加反衬出自己的无法入眠。
《荷塘月色》对妻子的描写,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一方面,在结构上使得文章气脉贯通;另一方面,因为是实写,增强了散文的真实性。最重要的是,对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描摹起到了很好的反衬作用。
二、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采莲女
作者淡淡的哀愁并没有因为“荷塘上面的月色”与“月色下的荷塘”之美景而得到驱遣,相反,因为“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的“热闹”油然而生了“我什么也没有”的失意与落寞。因此,作者说“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于是写到了江南采莲的“少年的女子”,写到了她们荡着的小船,唱着的艳歌,还写到了“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采莲女子“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般对恋人的思念之情。作者对梁元帝《采莲赋》与南朝民歌《西洲曲》中“采莲女”的描写,特别香艳、美好与耐人寻味。它一方面抒发了身在清华园的朱自清对家乡江南的思念之情,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江南的采莲女子,是作者寻求愁绪解脱的寄托。
《荷塘月色》对采莲女的描写,是虚写,是想象中的描写,作者想在古代文学作品的想象中寻求精神上的麻醉与解脱。它与前面对荷塘景象的实景实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表达了作者想驱遣又难以驱遣的萦绕在心头的愁绪。
三、语言修辞中的女性形象
朱自清的写景散文,诸如《春》《绿》《荷塘月色》等,在赋予景物以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时,往往用女子来体现。也就是说,要写出景物的美,往往离不开女子作比。如《春》写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吹来,就“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说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在《绿》中,作者为了突现梅雨潭的醉人、可爱而又无可比拟,便把它比作是“拖着的裙幅”而“松松地皱缬着”;说它“滑”、“软”、“嫩”、“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还要裁绿为带,“赠给轻盈的”,挹绿为眼,“赠给善歌的盲妹”;作者拍着绿水就像“拍着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一样;由于极度地喜爱,便掬绿水入口,又像在吻着一个女子;还要送“女儿绿”的名字。等等。所有这些,都赋予景物以女子的美态且深含感情。
《荷塘月色》写荷叶,“像亭亭的的裙”,“更见风致了”;写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写流水,是“脉脉”。描写荷塘上的月色,与把月光比喻成“流水”,与《绿》中把水比喻成女子有审美情感上的相通之处,而且月亮本身对人的感受就有女子的一些特质。古人形容女子的貌美,往往说,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这“羞花”,很容易使我们想起“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少女情致;这“闭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态?朱自清先生在这篇散文中所描写的“淡淡”的月色,“所以不能朗照”的月色,“别有风味”的“小睡”(而不是“酣眠”)般的月色,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注脚,它实际上与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中和之美,含蓄之美)以及对女子的审美要求(矜持之美)是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