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09: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词新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引言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而新词新语则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放大镜,显微镜。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研究新词新语能更好地发现民族语言规则、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的异同。能更好地拉近民族的距离,让他们能顺利地交流,有助于新疆的民族团结。
二、网络新词新语概述
1. 概念
新词新语,是一个相对概念,既包括某一时段新产生的词语,也包括旧词的新义和新用法;前一年出现过的后一年依然流行,并在不同的语境赋予新的意义,这都叫新词新语。
2.来源
本文的新词新语来源于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语料库中的网络新词新语主要来源于论坛发帖、娱乐话题、新闻事件、微博、动漫、电视节目等。本文具体分析的语料是2015年媒体关注的十大榜单之首:我也是醉了。
3.特点
网络新词新语最大的特点就是时效性,因为它流行于某个时期、某个时段,而过了这个时期和时段,就有新的词语替代它,所以它的“新”体现出时效性。其次是简洁性,因为很多网络新词新语形式简单,内涵丰富,是潮流和时尚的代名词,要知道来源和典故,并置于具体的语境才能看出,这也是人们喜欢使用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再者是它的口语性,因为多使用口语的表达方式,不遵从严谨的书面语,打破固定的语法规则,这也是词汇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最后就是它的传播性,因为前几种的特点,它在不同地区、阶层、年龄段之间传播的十分迅速,这也是网络新词新语广泛用于社会生活,让人们进行交流的重要因素。
三、翻译方法探究
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网络新词新语的分布规律大致是:年轻群体大于年长群体,城镇群体大于农村群体。在撰写本文的同时,笔者也对本校民族学生使用网络新词新语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得出:汉族学生使用频率大于维族学生,低年级的学生使用频率大于高年级的学生,学生的使用频率大于老师的使用频率。
探讨翻译网络新词新语的方法。本文以2015媒体关注的十大榜单之首:“我也是醉了” 为例进行分析。在维吾尔族人的认知中,这句话只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真的喝醉酒了,翻译为haraq it∫ip mεs bolu∫;二是指为之陶醉,欣赏,翻译为mεstxu∫ bolu∫。而现在我们常用的却有以下三种意思:
1.假借醉了、不清醒的状态来表示不能理解对方的想法,实则表达对对方的不可理喻而表现出的不满。
(1)哥:“他说我不照顾孩子,好吧我也是醉了。”aka:u meni balia qarimajdu dedi,boptu mεndimu amal joq.
本句的翻译方法为意译法,翻译技巧为转换法。将“醉了”译为“amal joq”。
(2)四娘:“韩爷为何最近不来,难道说爷又醉了吗?”tθtint∫i a?t∫a εrkilεp turup :xεn begim jeqindin beri nemi∫qa kεlmεjdu,εd?ba begim kili∫ni xalimamdu?
本句的翻译方法为意译法,翻译技巧为转换法。将“醉了”译为“εd?ba begim kili∫ni xalimamdu”。
2.表现对事物、状态、行为的无力感,进而表达出一种无奈、无法交流的心理感受。
(1)她穿着比基尼那也叫艳照?看来我也真是醉了。uni? bikini kiji∫mu rε?lik syrεt bolsa,buni??a mεn rastinla amalsizimεn。
本句的翻译方法为意译法,翻译技巧为转换法。将“醉了”译为“amalsizimεn”。
(2)我跟你辩论一个身高一米四的、不男不女的、思想肮脏的小个子的人这么久,我也真的是醉了。Boji bir metir qiriq kelidi?an ,idijisi paskina,rεzil qizmu εmεs,o?ulmu εmεs bir adεm,meni? sεn bilεn ∫unt∫ε uzun tirkε∫kinimni kimmu ojlisun,mεn rastinla θzumgε“qol qojdum”。
本句的翻译方法为意译法,翻译技巧为转换法。将“醉了”译为“qol qojdum”。
3.对人物或事物的轻蔑和鄙视,表达出不屑于对其进行回应和反击。
(1)他拍的那也叫电影?我也真是醉了。Uni? i∫ligimu kino bolamdu?boldi mεn uni? bilεn tala∫majmεn。
本句的翻译方法为意译法,翻译技巧为引申法。将“醉了”译为“mεn uni? bilεn tala∫majmεn”。
(2)她的脸太美太耀眼,我想我也是真的醉了。uni? t∫iraji nahajiti t∫irajliq hεm d?εlip qilarliq,biraq mεn undaq dεp qarimajmεn。
本句的翻译方法为意译法,翻译技巧为引申法。将“醉了”译为“qarimajmεn”。
上述所例举的例子翻译成维语时采用了意译法,翻译技巧有转换法和引申法。因为维语中没有对应的词语和句子,通过对句子上下文和语境的体会,将原文换一种说法进行表达,以便读者能够理解。除此之外2015年媒体关注的网络新词新语的十大榜单还有:“有钱就是任性、主要看气质、这是什么鬼、cp、小鲜肉、脑洞大开、土豪、买买买、约吗。”如果不是时代赋予了网络新词新语另外的含义,如果不是了解网络流行语言的人,用这样的话语去和维吾尔族交流,肯定会产生语言障碍甚至是笑话和矛盾。因为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艺术,没有办法去用具有强烈时代色彩的词句进行交流和沟通。网络新词新语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作为年轻、走在潮流前沿的一代,使用网络新词新语成为了必然,所以为了尽可能消除民族的交流障碍,我们要努力探讨出适合网络新词新语的翻译方法。在翻译中因为网络新词新语具有实时性、时代性等特点,翻译起来十分困难,所以许多从事翻译的工作者也不愿多去涉猎。但是虽然它不规范,却是老百姓最常用、最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需求的语言载体。而且解决网络新词新语的翻译问题,不光是对民族有益,更是对解决青少年和中老年人群的“代沟”问题有重要作用。在进行翻译工作时,要让翻译者了解这些词句本身的语法规则,结合具体语境,联系使用现状,找出对应的词句。翻译时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1.尽量避免对号入座式的翻译,注意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如意译法和等值互借法等;2.翻译时要注意其生动性和艺术性,不但要忠于原意,而且还能结合这些新词新语的音、形、意以及具体语境等几个方面表现出来的突出特征使译文尽量做到生动活泼,富有艺术性;3.网络新词新语的翻译都是在交际过程中为了应付某个场合即时翻译的,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这些翻译会出现些许的偏离,还有就是随着时间的变化,新词新语的内涵随时发生变化,所以翻译时要结合当时的特点,及时修正过去译文中的不妥之处,重新探索新的适合的翻译方法;4.对于政治色彩浓厚的网络新词新语要尽量尊重已有的习惯译法,这样可以避免理解上的混乱,而且要有政治的高度和素养,以严谨的态度对待;5.以不同的文化视角做到灵活翻译。网络新词新语来源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对于来源不同的新词新语要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尤其要区分来自本民族和外来语的两种新词新语的翻译,要以不同的文化角度、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来灵活翻译这些网络新词新语,对外来词的翻译一定要根据其来源地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语法规则来翻译。
由于语言经济的原则,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网络新词新语,简洁固然是网络新词的优点,但我们一定要区分现实和网络生活,如果在日常的书本上或语言中不分清语境、不理解语义就盲目使用这些文字,不仅使汉字乱了套,也会对双语学习者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困扰。为了让民族融洽和谐的交流,为了将幽默、愉快、时尚的生活方式运用到生活中,理解并熟练运用网络新词是走上新时代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网络新词新语;哈萨克族中学生;调查;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3/15-0013-03
一、汉语网络新词新语定义
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网络新词新语指的是“网络用语”,是多在网络上流行的非正式语言。多为谐音、错别字改成,也有象形字词。网络新词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传递最新的社会发展信息。
吴伟清在《网络新词新语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一文中将网络新词新语定义为互联网上产生的新词语。安康、余春苗、林妍在《网络新词语与流行文化》一文总结得出,网络新词新语是指由一定的网络用户群体在网络虚拟空间大量使用的具有专业性、技术性和鲜活性等网络特色的词语。网络新词的使用者是在汉语语境下的用户群体。网络新词,这个研究对象是汉语中的一个新的分支;是汉语普通话在网络这个特殊“地域”中所产生的种种变异现象。
汉语网络新词新语已经成为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一个部分。如何进行汉语网络新词新语的教学,充分发挥网络新词新语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如何改善和加强少数民族汉语学习者的汉语学习这一任务十分必要。
二、新疆塔城托里县第一中学高三年级汉语教学概况
塔城托里县第一中学高三年级有五个班,分别为三个文科班,两个理科班,学生总数249人,近几年来,该校实行新版汉语教学计划,高二年级结束时已完成了高中三年的汉语课程的教学计划(6本必修教材,6本选修教材);高三开始实行汉语专项训练。部分学生已参加过汉语水平考试(HSK),并有学生获得HSK中等8级证书。从高三年级第二学期开始以高考专项强化训练为主,但从强化训练及模拟试题的题型分析来看,知识性的考题还是占了其中的主要部分,试题对汉语能力的考查仍然显得相当薄弱。通过对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模拟考试成绩的统计,其中,有34%的学生成绩在100分以上(试卷总分150分,其中汉语基础知识70分,阅读50分,作文30分),有66%的学生成绩是在100分以下。在试卷卷面统计中发现学生在作文方面失分较多。
学校很重视汉语教学,每年均派出部分教师参加自治区组织的各类教师进修及培训,2012-2013学年由一位汉族教师为高三年级理科班教授汉语课程,其它班级的汉语课程均由哈萨克族教师教授。
三、汉语网络新词新语分类及有限整理
1.汉语网络新词新语分类
在对黄爱华《对外汉语教学中网络新词的处理研究》一文的研读基础上,笔者认为汉语网络新词新语分为如下八类。
(1)旧词新义类汉语网络新词新语:即选择一个在意义上与新事物有相同、相通之处的旧词语,再赋予它新的含义。例如:“菜单、窗口、恐龙、青蛙”,等等。
(2)完全创新类汉语网络新词新语,其中,包括谐音创造,如:斑竹(版主)、大虾(大侠)等;外来借词,如:伊妹儿(电子邮件、E-mail)、猫(调制解调器、modem)等。
(3)英语缩略类汉语网络新词新语,如:BBS(电子公告牌系统,Bulletin Board System)、WWW(万维网World Wide Web),等等。
(4)拼音缩略类汉语网络新词新语,如:“MM(妹妹)、GG(哥哥),等等。
(5)数字谐音类汉语网络新词新语,用与中文读音谐音的阿拉伯数字串成的符号来代表词语甚至句子。如:“9494(就是就是)、5555(呜呜呜呜,哭声)、886(拜拜了)等。
(6)表情符号类汉语网络新词新语,使用它们在电子邮件和新闻稿中表达感情和语气。如:“(挤眉弄眼)、^0"(哈哈大笑)、*_*(看花了眼)”,等等。
(7)“火星文”类汉语网络新词新语,是指由繁体字、异体字及各种符号组成的特殊文字。如:“ ф (我是中国人)”、 我!(心情不错哦),等等。
(8)其它网络广为流传类汉语网络新词新语,此类新词新语因近期发生某一事件,或某一事件因广为流传,或因媒体宣传或炒作某一事件而形成的网络新词新语。如:“好声音”、“元芳你怎么看”、“高富帅”、“白富美”、“江南Style”,等等。
2.汉语网络新词新语有限整理(2012年12月31日、2013年4月1日两次整理)
笔者在撰文之前通过“搜狗新词”及“百度搜索”汇总并整理出2012年十大网络用语:“好声音”、“元芳你怎么看”、“高富帅,白富美”、“你幸福吗”、“江南Style”、“躺着也中枪”、“舌尖上”、“最炫民族风”、“给跪了”,“ ”。
其中,“ ”一词在2013年4月1日“百度搜索”中的相关词条为100,000,000条;“好声音”的相关词条为89,400,000条;“舌尖上”的相关词条为26,900,000条;“江南Style”的相关词条为20,300,000条;“最炫民族风”的相关词条为16,600,000条;“高富帅,白富美”的相关词条为15,000,000条;“你幸福吗”的相关词条为12,000,000条;“给跪了”的相关词条为4,950,000条;“躺着也中枪”的相关词条为4,730,000条;“元芳你怎么看”的相关词条为1,990,000条。
四、调查设计及实施
目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大致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被调查者应用行为,包括使用方式、时间、频率、地点等进行实证调查与定量研究;二是对被调查者的行为模式、行为类型与行为逻辑进行实证调查与理论分析。本研究属于第一类研究,即“应用行为”的实证调查研究,主要目的在于系统调查和总结、分析哈萨克族学生中学生群体在在汉语网络新词新语应用行为方面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汉语学习的总体状况、网络学习行为、对网络中汉语新词新语的认知能力。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新疆塔城托里县第一中学高三年级学生,采用了抽样的方法。调查时间为2013年三月,采用了班级集中发放并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20份,回收问卷20份,经检查有效问卷20份。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如下。
(1)性别:男生10%,女生90%。
(2)专业:高三文科班。
(3)生源地:100%的学生来自县城。
五、调查分析
1.高三年级学生汉语学习情况以及汉语学习兴趣分析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一个学生的学习起着支持、推动和促进作用,如果学生对某件事有了兴趣,他就会展开丰富的联想,持之以恒地去接触它。从问卷中我们发现20名学生中14名学生参加过汉语水平考试(MHK,HSK),而没有考过的有4名,汉语虽然是一门基础课程,但部分学生学汉语的目的是为了考试,问卷第四题是“学习汉语中那一项内容最难”,13名受访者选择“语法”,原因是学生的汉语基础较差,所以,学习汉语语法困难较大,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很重要,教师经常给学生进行汉语语法、课文内容、汉语练习的方面的讲授,教师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上课时积极性不高,总是照本宣科,这样就无法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除了课文以外学生也只有依靠参考书、词典来进行汉语学习。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汉语水平不高,水平也只有简单的读写能力;学生学习汉语中环境问题也不可无视,县城中没有很好的汉语交际环境,学校的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因故障或管理等原因使用率不高,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常使用哈萨克语交流,一天学习汉语的时间也只有一到两个小时,对于学习汉语的学生而言一天只有两个小时学习汉语,除了一两个小时外均用自己的母语来进行交流,其汉语水平很难提升。学习第二语言,必须进行更多的交流,在交流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汉语学习兴趣,从而使汉语语法、语音、听力水平同步提高。问卷中还提到上课举手方面的问题,有13名选择上课偶尔举手,笔者分析学生为什么“偶尔举手”的原因为:一是学生汉语水平较低,汉语基础不高,即使举手也没有水平回答问题;二是上课时学生不注意听讲;三是学生对汉语没有兴趣,学生没有沉浸于汉语学习中。16名学生选择在上课时认真听讲的状态只能保持20分钟,这也对学习汉语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2.高三学生网络新词新语学习情况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进步,青少年作为年轻一代与网络联系更加紧密,接受新生事物也更快。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哈萨克族高三年级学生的网龄大部分为1至3年,而且上网主要目的是信息获取,用QQ或MSN等即时交流。受访者认为上网对自己学习有影响,但影响很小。而在问卷对受访者考察“顶”、“赞”等网络新词新语时,知道或使用过的学生极少,从中笔者判断网络新词新语还没有完全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学生也认为此类网络新词没有太大的必要进行掌握。同时,因为其汉语水平较低,对网络新词也没有很大的兴趣,现在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台家用电脑,而调查中学生的年龄均为18岁,可以看出学生还没有对汉语网络新词新语普遍认识。
3.网络新词教学中最大的影响因素——教师引导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汉语是国家通用语言。在汉语学习中,学校、教师能否把网络新词新语融入到教学中,而最大的影响是什么也是本研究的关键所在。从问卷中得知,哈萨克族中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接触汉语,形成了一定的汉语基础,因为没有更好的条件接触网络新词新语,所以,现在仍对网络新词新语较为陌生,应该将网络新词实施于高中、初中甚至小学汉语教学中。兴趣是汉语学习的先导,学生都喜欢接受新的事物,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合理地穿插网络新词新语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提高汉语学习兴趣,同时丰富了汉语词汇;同时,另一方面要给学生提醒网络新词虽然好用,但因为网络新词新语不完全符合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和标准性要求,所以,不能过分使用。
六、汉语网络新词新语教学对策
1.课堂教学中合理安排汉语网络新词新语的教学环节
兴趣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汉语网络新词新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激发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学生都喜欢接受新的事物,汉语网络新词新语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把网络新词新语带进课堂上,用新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快速地记忆汉语网络新词新语,使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网络新词新语的教学;再如,课前五分钟安排学生用汉语网络新词新语来讲一段小故事、笑话或即兴表演等。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汉语网络新词新语教学
多媒体教学在基础教育中已普遍使用,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来进行汉语网络新词新语是很好的手段,教学中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汉语网络新词新语的相关音视频,如:流行歌曲、幽默的录音或短片等,可以使学生学习在汉语网络新词学习以外同时理解汉语网络新词新语的产生情况,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汉语听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汉语思维能力。
3.发挥第二课堂教学的潜在优势进行汉语网络新词新语学习
第二课堂学习是近些年语言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之一,第二课堂学习的形式有:竞赛、语言学习角、广告创意大赛等。第二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途径,可激发学生多看课外书,多听广播,多和身边的同学用汉语交流。例如学生可以利用“汉语角”的形式,自己创作一些表演,比如:现在带有汉语网络新词新语的广告很多,现在的学生也喜欢创新,自己可以模仿设计一些汉语小广告来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
七、结束语
汉语网络新词新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不断涌现,使得近些年人们对这些网络新词新语有了关注和热情,这些汉语网络新词新语可以代表社会的变化,经济的进步。汉语网络新词新语已经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和教学中,利用学生喜欢新的事物的这一特点,辅以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汉语网络新词新语的学习,把汉语网络新词新语带入到汉语学习课堂中,可以使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兴趣氛围和语言环境氛围的共同影响下提高汉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华锦木.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论[M].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 丁文楼.双语教学与研究[M].乌鲁木齐:民族出版社,2007.
[3] 梁林梅,赵建民.大一学生网络应用行为调查研究——以南京高校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3,(1).
[4] 施宇.大众文化语境下网络新词的传播学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12).
[5] 黄爱华.对外汉语教学中网络新词的处理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6] 林玲.汉语网络新词的判定及造词方式[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2).
关键词:新词语 hold住 网络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鲜事物和新现象的不断出现,也随之出现了相对应的新词新语。新词新语的出现不仅丰富了语言系统,而且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新词新语的不断更新与代替标志着人们的生活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正在变得丰富多彩。最近在网络上又出现了一个热门词语“hold住”,它是继“伤不起”、“有木有”和“什么都是浮云”等时尚新词语之后又一火热网络词语。它与以上几个网络新词语有着不一样的结构特点,并不是直接由中文词组合而成,而是由英文词加中文词结合而成。“hold住”的使用已经遍布整个网络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使我们的词汇系统又多了一项特点。
一、“hold住”的流行原因、来源和基本意思
现在网络上正流行一个网络新词语“hold住”。它由台湾一项综艺节目《大学生了没》一位名叫miss Lin 的大学生表演者在节目中的口头禅“整个场面我要hold住”而红遍网络,因此人们称她为“hold住”姐。“hold住”的使用自此也就席卷了整个网络,因为网络应用的普及使得随便打开哪个网页就可以看到“hold住”被使用的身影。“hold 住”的原创并非是这位网络上被称为“hold 住”姐的人,而是香港人创造出来的一系列英汉混用字中的一个。该词很早以前在粤语口语中已被广泛使用,这次是由这位“hold 住”姐以夸张的表演让这个词彻彻底底在网络上火了。“hold 住”中 hold 的英文义主要是 1.抓住、拿住、托住 2. 掌控、控制 3. 顶住。“hold 住”广泛的意思是面对各种情况时能够或者要掌握、掌控得住。“hold住”其实等同于英文中的“hold on”。与“hold住”相反的意思“hold 不住”是坚持不住,撑不住的意思。如:“一折,hold不住”
二、结构特点
陈原先生提出的语言马赛克现象就是指主体语言词汇或词组夹杂少许客体语言词汇或词组,并形成一个组合体,使听起来或说起来都比较自然。 这种现象在汉语中也被广泛使用。“hold 住”这一词其结构特点就是由英文词“hold”加汉语词“住”构成的短语,属于英汉混合词。这个短语一般在句子中做动词短语。如: “今天你hold住了吗?”“要hold住全场。” “请hold住。”“给我hold 住。”所以“hold住”同样具有其他纯汉字组成的动词短语的语法功能。像“hold住”这样的英文词加中文词结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有很多,例如:“feel 到”,“IT行业”,“真cool”,“I服了you” 等。“hold住”中的“hold”在英语中是动词,“住”在这里作补语。“hold住”构成动补结构在句子中充当动词短语。另外,人们称呼miss Lin为“hold住姐”,这里的“hold住”修饰“姐”是因为她使“hold住”迅速走红,所以对她这样一种形象的称呼。
三、“hold住”的使用现象
在新鲜事物与现象不断更新的今天,新词新语也层出不穷。有的词语是旧词新义,有的是直接创造出一个新词语。“hold住”这一次并非是miss Lin新创造出来的,它很早就存在于香港人日常的生活使用中。我们在TVB的电视剧中就可以发现粤语区的人都喜欢在中文词中参杂着英文词,这是他们的文化背景所决定的。“hold住”只是其中一个。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使我们更加方便接触新鲜事物,这次由台湾综艺节目中一位大学生的口头禅引起的“hold住”热使我们的语言又多添加了一份色彩。现在无论是在电视娱乐节目, 网络新闻, 还是娱乐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中都可以轻易见到“hold住”的身影。何炅老师也会来上一句:“整个场面,我们hold住啦。”新华网的最新一则新闻中就出现了“陈虎点兵:美军‘空海一体战’能hold住谁?”等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少不了使用这个词语,如:“哥们,你要hold住啊。”“你hold住了吗?”可见“hold住”已经成为大众的口头禅了,不管处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我们都可以用“hold住”来表达一下情感。当然如果和你交谈的对象对这个词还是很陌生,这就需要我们视情况而定以免造成语用失误。
四、结语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hold住”等这样的中英结合词的出现并非偶尔,它反映了语言与语言接触时发生的融合变化和文化与文化相碰撞时产生的火花。这样使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更具有表达力,从而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与丰富。网络新词新语应用也直接反应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时间的增进,有的新词语如昙花一现很快又被其它新词语所代替。如果得到人们的认可,经过时间的检验就会被流传下来。
参考文献:
[1] A S Hornby and Sally Wehmeier.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Sixth edition [Z].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4
[2] 陈原. 语言和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3] 郭林花. 英汉语言玛赛克现象分析[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3)
[4] 周静. 浅议英汉词语混用现象[J]. 高等函授学报,2007(6)
关键词: 时尚新语 开放性 隐喻变异 社会化过程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日趋丰富,人与各种事物关系的发展,使社会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具有时代气息的俚语、俗语、隐喻等时尚新语,作为最鲜活、最具表现力的交际工具,通过媒体、网络等载体迅速传播,忠实地反映时代特征,同时也成为语言研究的热门话题。
1.新词语及其特征
关于新词语的界定一直处于争论中,亢世勇在借鉴吸收学术界关于新词语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全面考察4万多个新词语,指出:通过各种途径产生的、具有基本词汇没有的新词语、新意义或新用法的词语都是新词语。(2003)该定义含盖了原创语言和借用语言,即包括词汇性新词和异性新词。前者是最近创造的语言,代表最新的观念,表达全新的事物,例如Dink、AIDS、SPF等。后者是指从本民族方言或其他民族的方言或行业语中借用过来,为了确切表达某一时期某一群体适时的口味、心态被赋予新语义、新用法的固有的词语。
语言信息产生的背景是适应社会的需求,一般都是源于个人的创造,又是根据语境即兴而发,由于有用,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被大众接受,使这个用法有了普遍性。语言信息越是满足人们的需要,就越能得到人们的模仿,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和复制、传播次数的增加,这种语言就开始在相当大的人群中流行。比如“雷人”,2008年兴起的网络语,意思是出人意料且令人格外震惊。词义类似晴天霹雳,但与之不同,前者用于惊闻噩耗的时刻,而“雷人”则用于表达喜剧性的、无奈的、尴尬的场合,将个人感受描述为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状态和感受。“雷”字在构词能力和词性变化方面具有超强的灵活性,如:全国“两会”期间,某中学校长说:“谁要是给我五百万,我绝对降他二十分录取。”此言称之为“雷人”语录。“核武器,那也太20世纪了”。伊朗总统内贾德向美国否认研制核武器时说出的“雷人”语。一些大明星过度炒作,特造发型,乱穿衣,整体不搭配,制造局部效果,称为“雷人”发型、服装。还有“雷人”台词、短信、签名、视频、网文、笑话、相声、择偶标准、舞蹈、歌曲、广告、解说等。
这种语言具有极强的口语特征,也符合汉语尚简的建构特征。由于汉语语词单位的大小和性质往往无一定规,可常可变,随上下语气、逻辑环境而加以自由运用。(申小龙,2003)语素粒子的“随意”碰撞可以组成丰富的语汇。汉语这种尚简的组织战略,把基本语粒或语块解放出来,使它们能动地随表达意图穿插开合,随修辞语境增省显隐,体现出强烈的立言造句的主体意识。因此汉语语流中的单位实体,是一种多维开放实体,是能动地体现交际意识的活体。汉语基本语言单位有尚简而获得的灵活、能动的性质,主要表现在词与词的弹性上,即语词分合伸缩的不固定性。这种分合伸缩既是出于语言节奏、修辞的协调性要求,又是因为汉语是单音节占优势的语言,在复音或趋势的要求下,语词“块”状与拼合性自然就为分合伸缩提供了可能。汉语语言单位的弹性表现在功能上就是词义功能的发散性,只要语义上搭配,单复可相合,长短可相配,这就为词语运用的灵活性和艺术化提供了很大的余地。
2.隐喻变异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开放性
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活动,人类依靠心智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将一个概念域隐喻性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从而建立起概念域之间的相互关联。同时通过新视野的观察和隐喻转用来,其他的概念,实现对原有知识的整合,开放固定性逻辑认识的边界,呈现出世界可以从多种角度认识和阐释的可能性。因此在一种隐喻概念系统中,隐喻概念和表达这些概念的语词之间存在着许多蕴含关系。如“highway(高速公路)”是一个道路名称,与不同的语境结合,产生新的语言组合,派生出多种表达:“info-highway”(信息高速公路)、“AIDS-highway”(艾滋高速公路)。“信息”、“艾滋病”和“高速公路”分属不同的语用领域,前两者分别是媒体用语和医学术语,后者是交通术语,只因三者在传送/传播速度、渠道/途径属性上有相关联共性而被拉扯在一起,创生出了新的变异复合体。每个变异复合体都蕴含“快速传输”语义,但涉及语义跨范畴有方向性的转移,由此实现了对本体概念的重新组构,与原义构成了一个从本义到喻义各个义项彼此关联的义项群,共同促成词义的理解或流行,显示出隐喻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开放性。
3.促使原创语言开放的社会化过程
从流行语的界定看,流行语可以归结为:某一社会群体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的某个时点上产生的特殊而敏感的、变化极快、在很短时间内广泛传播和蔓延的语言现象。
所有与流行语有关的研究都认为,流行语与社会经济的上升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转变息息相关,宽松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的多样性为流行语的创新心理,从优心理,逆反心理,自我张显心理等萌生铺垫了生态环境,再从语言系统内部看,流行语的语音、语义、语言结构,创新性地体现了词汇的新异,紧紧地抓住了时代的步伐,而且蕴涵着丰富的细节,它自身所具备的优势使其得以传播开来。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语义的变化不是在封闭的状态下发生的,而是受社会影响和制约的。词义在形成过程中不仅与社会发展、社会环境、社会阶级、民族情绪、种族情绪、性别差异、社会价值观、官样文章等有密切关系,而且随人们的认识的发展而发展(汪榕培,1997:225)。新语在刚产生是只是语言现象,词项在形、义间尚无稳定的关系,作为个别发生的语言现象,从其本身的功能作用来看,它既可以反映集团的价值观,又能作用于特定时期集团的某些特殊心态。新语能够在集团内部广泛流传,首先是由于语言创造者所从属的亚文化集团的紧密性适合俚语的发展。如军队、学生、运动员,其人员在认知结构和内容上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成员间心理上有一定的凝聚力。创造者主要出自集团内部,如果创造的词项恰好反映了本集团成员对所指的认识,他们就会经常使用这个他们所供认的本集团的语言创新,使其得以流行,新语言实现了初次社会化过程。
初次社会化的语词随集团成员往其他集团流动,穿透集团屏障向外扩散。人们常常在离开某一亚文化集团进入另一亚文化集团的同时把自己原从属集团内获得的词汇散布到新进入的亚文化集团。这是因为人们在脱离自己原从属集团进入新集团时,不可能马上改变自己养成的语言习惯。这种集团间人员的频繁交流必然引上进心各集团语言的交流融合。因此这些在亚文化中流行的语言也可能填补规范语言的某些缺陷,从而获得穿越集团屏障的动力,实现第二次社会化过程,词项逐渐被人们所熟悉、接受和采用,成为流行的大众语言。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关键词:比喻 修辞 新词语 借代
一、“修辞学造词法”诠释
词汇就其本身而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新词的产生概括的说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是构造新词,二是吸收外来词。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新的事物、新的现象不断出现,由此导致了人们的新观念、新感受的不断产生,面对这种现象,原有的词汇难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于是人们便倾向于寻求各种造词手段来对客观世界大量的空符号作及时有效的补充。产生新词新语的方式很多,有新外来词语的吸收、旧词语的复活、方言词语的吸收等等。我们着重要谈的是以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研究。任学良先生曾提出“修辞学造词法”,就是运用修辞手法(即所谓的辞格)来创造新词的方法。新词语有不少正是利用这种方式产生的。
二、比喻造词法
从结构上看,新词新语里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格的,大体有以下几类:(1) 以喻体作修饰成分,本体类属作中心词,构成新词语。如;龙头企业拳头产品窗口行业星火计划胡子工程尾巴工程这类新词的喻体一般都具有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特点,取譬的着眼点也多种多样,其突出之处是使得语言表达简洁明快。(2) 以喻体代指本体,也就是赋予某些词语以新的比喻义。(3 )以喻体作中心词,前边加上一系列修饰、限制成分,构成新词语。其中心词有双音节的,也有单音节的。我们以单音节为例看一下。这一类单音节词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使用范围比较广,但它们能不能被认为是后缀成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4)有的新词语,从它开始使用,就作为一种比喻用法。
三、借代造词法
用借代修辞格形成的新词,一般来说可分为以下几类:⑴ 以专称代指通称。⑵ 以某一相关事物代指一事物⑶ 以事物的某一特征部分或标记代指该事物。⑷ 以具有特征的动作行为指某一事物。⑸ 以形象性称谓代指原有专名。⑹ 以专名代指该专名所具有或体现的某种社会现象、观念等。
四、仿拟造词法
采用仿拟手法构成的新词语,实际包含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为了修辞的目的,利用仿拟格而产生的偶发性新词语。这类新词语有些会超越原语言环境,被更多的人认可并使用,逐步获得一般词语的性质;有些只是偶尔出现或偶尔重复出现,很快被遗忘和淘汰。另一种情况则是依据汉语词汇中已有的词语,利用仿拟手法来构成表达新事物新概念的词语,可视为用仿拟构词法构成的新词语。利用仿拟构词法产生的新词语有着一般新生词语的性质。
五、其他修辞方式造词法
这种利用修辞格形成的新词新语义比喻、借代、仿拟最为常见,当然由其他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语也是不容忽视的。谐音构成的新词语,如:“炒古”,炒买炒卖古玩,由“炒股”谐音而造;“导爷”,戏称导游人员,有“倒爷”谐音仿造。还有“爱资病”、“莫(没)斯(事)科科长等都是谐音造成的新词语。比拟式构成的新词语,如具有新含义的“松绑”“透明度”“冒尖”“挂钩”“浮动”,以及“精神污染”“知识爆炸”“三栖明星”“投资膨胀”等。夸张式新词语也为数不少,如:“爆棚”指体育、娱乐场馆等人数骤增;“过街鞋”,对质量很差的鞋的贬称。此外还有“爆满”、“鸣谢”、“袖珍企业”、“火箭本”等。还有新含义的“山海经”、“普通话”是直义式新词语。而“压缩饼干”“压缩空气”则是利用断取格形成的。真是形象生动,丰富多彩。所有这些进一步说明了“修辞学造词法”是完全行的通的,而且是语言学中值得研究的一个有趣的现象。
六、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特点及趋势
1.比喻、借代构成的新词的特点及趋势
由比喻、借代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语具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首先,这类词语具有时代特色。由修辞而逐渐凝固成新词语,是汉语词汇发展中固有的现象。由修辞方式形成的新词语更是引人注目,无论在“表情”还是在“达意”上,带有一定的时代烙印。其次,这类词语的词义具有模糊性。词语意义的模糊性是指它们所表达的概念的外延缺少清晰的界限,由比喻和借代凝固形成的新词语,其意义普遍存在相当模糊性。一般来说,一个新词语从开始出现到被社会接受,其意义总要经历一个由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这是由于人们对这个词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再次,修辞用词往往具有临时性的特点,这类词语所要表达反映的客观事物本身有相当多数属临时或短期性的社会事物、现象。由比喻和借代构成的词语中,不少词语词义带有相当的模糊性,表达上也可能用其他方式代替,流传使用中又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它们转化为一般词语的可能性受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加上着类词语多用语口语,也就不太容易进入正式公文、科学论文等文体。
2.仿拟构成新词的特点及趋势
由仿拟构成的新词语到底具有什麽样的特点?首先,仿拟型新词语具有对应性。仿拟性新词语与原型词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仿拟型新词语中以类义、对义、反义等关系构成的语义仿新词语是对应性的突出体现。格式仿中许多新词语内部甚至也表现了类义、对义的对应关系。其次,仿拟型新词语具有鲜明的感彩。有的带有表扬倾向,如“新秀”;有的带有嘲讽、戏谑的色彩,如“喇叭亏”、“家庭妇男”等;有的则带有较强的贬义色彩,如“”。鲜明的感彩,反映了这类新词语的构成与“仿拟”这一修辞手段运用的内在联系。再次,仿拟型新词语体现了仿拟构词手段的丰富性。从这类词语的构成方式看,仿拟词与原型词之间,涉及音、形、义三个方面。
参考文献
[1]杨晓黎.仿拟型新词语试析《修辞学习》.1993(5).
[2]朱永楷,林伦伦.二十年来现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及产生渠道《语言文字应用》.1999(2).
关键词:日译新词;王国维;严复;梁启超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173-03
一、日译新词的流行
后,康有为、梁启超东渡日本,汉字数量占“十之六七”的日译西书以及日本人撰写的西学论著吸引了他们的注意。赴日不久,梁启超即作《论学日本文之益》一文:“乃大声疾呼,以告我同志曰:我国人之有志新学者,盍亦学日本文哉。”又撰《论译书》,宣传翻译日本书籍的好处。同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作《劝学篇》,其中《游学》、《广译》两篇集中论及派遣留学生、翻译西书的益处。《游学》篇提到:“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广译》篇也极力强调“取径东洋”是学习西方的捷径。
政治见解相左的张、梁二人在这个问题上出乎寻常地达成一致,这无疑反应出当时某种时代趋势。明治时代的日文中包含大量汉字,相对于英、法等西方文字而言,中国人翻译日文显然容易得多,日本作为沟通中西的捷径开始受到大量关注。此外,张、梁的言论也表露出近代学人心目中东洋之学与西学的等级关系:从学理的层面来讲,东洋之学不及西洋之学,但从效率、功用的角度来看,学西洋又不如学东洋。
1896年起,清政府开始派遣留日学生,此后数年间,科举遭废,赴日留学人数激增。日译西书以及日本介绍西方书籍的著作,甚至日本教科书等都纷纷译介为汉语,大量日译新词随之流入中国。所谓日译新词,简单来说,是指近代日本在大举学习西方时借用汉字翻译的西学术语。日译新词虽然在形式上都是汉字,但大多与汉字的传统构词法不同。根据实藤惠秀等人的总结,日译新词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1. 日本人通过组合不同汉字、新创造的词汇,如“哲学”、“说明”等。
2. 中国古代汉语中固有却罕见的词汇,日本人用其表达新的意义。在此过程中,古汉语的词义被改变了。如“科学”在古代汉语中的本意是“科举之学”,日本则将该词用作“science”的对应词,改变了其原始汉译。
3. 十六、十七世纪在华传教士和中国开明知识分子曾合作翻译了一批西书,日本人将其翻刻训点,吸收了其中的汉译词汇。这些词汇在中国长期未见流行,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又通过翻译日文的热潮回流入中国。比如“市场”、“民族”等,①属于刘禾在马西尼(Federico Massini)研究基础上提出的“回归的书写形式外来词”(return graphic loan)。
在追求“效速”的心理以及“和文汉读法”②的影响下,这个时期汉译作品的水平普遍较低。翻译者对日译名词大多生吞活剥,招致很多批评。1915年,一本题为《盲人瞎马之新名词》的书中讥讽说:“其中佶屈聱牙解人难索之时髦语比比皆是。”该书作者彭文祖③尖锐批判了带有“日本语臭”的中国翻译。不过,他所攻击的五十九个新名词大多变成了现代汉语常用词,比如“取缔”、“积极的/消极的”、“目的”等。
相对日语原文而言,当时的翻译几乎全是“直译”,汉语译文中夹杂着许多日译新词,由于国内读者对这些新词的涵义不甚了了,译者遂附加冗长的注释,一系列解释日译新词的词典也应运而生,比如汪荣宝等人编的《新尔雅》(1903年)等。日译新词的大量引入对汉语系统造成了巨大冲击,同时也促进了中国词汇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进而为现代汉语的生成打下了基础,具体影响表现在双音节、三音节甚至四音节词汇空前增加,改变了以单音节为主的中国传统词汇,其中尤其是抽象名词数量激增,前缀、后缀式构词法变得普遍,比如“性”、“化”、“的”等等。同时,动补结构的新词大量出现,如“扩大”、“加强”等。此外,还出现了一些不符合中国传统构词法的新词汇,比如“手续”、“取缔”等等。
二、近代学人的态度
针对日译新词大量涌入中国的问题,近代学人的态度十分复杂。以下拟选取张之洞、梁启超、严复、王国维为代表,考察近代大批日译新词进入中国后,在知识界引发的震动。
1905年,张之洞负责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中申明:不准乱用不够“雅驯”的日译新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杜绝使用日译新词,在张氏本人的《劝学篇》中,“代数”、“牧师”等新名词赫然在目,原因是对于传统中国所无之物,如果不用新名词则很难表达。张之洞的态度表明,清末部分学人注意到日译新词对汉语系统的威胁,本能地予以抵制,但由于古代汉语体系不足以应对大量新事物,再加上耳濡目染的“习得”力量,他们仍不得不使用这些词汇。从根本上说,这反映出以往稳定的词与物的对应系统在外界影响下发生紊乱。张之洞对日译新词的抵制还反映出在中西碰撞的时代主题下,晚清学人的心理落差巨大,他们虽然依恋并维护古代汉语体系,但却只能为其吟唱挽歌。无论如何,以“雅驯”与否作为接受或排斥日译新词的标准的确缺乏说服力。时任京师大学堂日本教习的服部宇之吉就曾援引唐代译经的例子加以辩驳,说明“雅驯”的标准并不是本质化的:“然学术欲随时而进步,学者随事而创作新语,亦势所不得免也。创作新语,中国不乏其例。……即唐代玄奘等译佛典亦多用此法。……玄奘等所创作之语,在当时未必皆雅驯,而今人则不复问其雅驯与否。由是观之,语之雅驯与否,毕竟不过惯与不惯而已。”④
日译新词流行中国,梁启超应属最主要的倡导者之一。流亡日本后,梁启超使用的重要术语绝大多数都变成了日译新词。除了动笔翻译以外,他还将新词汇和日本文体风格融入文章当中。然而,梁启超本人对日译新词并非全盘肯定。比如,他在《释革》(1902年)一文中指出日本将“revolution”译为“革命”并不确当:“革命”一词出自《易》、《书》,携带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特有的意义,与“revolution”在英语中的意思不尽相符,梁启超建议改译为“变革”。梁启超把日译新词放在古代汉语传统中进行考察,由此提出的批驳意见应该说是有根据的,尽管如此,个人的提议在时代大潮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最后,梁启超本人也接受了“革命”一词:在两年后成书的《饮冰室文集类编》中,不难发现《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俄罗斯革命之影响》等篇名。
相比之下,严复的态度更为明确,他坚决反对日译新词,并通过翻译实践自创新词。从1895年《天演论》到1909年《名学浅说》,严复反对移译“东文”,主张自创新词,用文言译西文,而他自创新词的态度是十分严肃的,自谓“一名之立,旬月踟蹰”。在他看来,要领会西学的真谛必须学习西文,不应借助日本的媒介;同时,日译新词破坏了汉语固有体系,不值得提倡。翻译时,严复总是竭力从古汉语中找出与西文对应的词汇。比如《与梁启超书》一文中,严复解释了他如何把“economics”译为“计学”:首先考察“economics”一词在西方语境中的原初意义,然后再返回古汉语中,找到与“economics”古意对应的词汇“计学”。尽管“economics”在现代英语中的含义已变,“计学”不足以概括这一词汇的现代内涵,但如此翻译能够确保“不隔”,胜过日译“经济”。
梁启超曾在《新民丛报》上批评严译过于古奥,严复反驳说:“文辞者,载理想之羽翼,而以达情感之音声也。是故理之精者不能载以粗犷之词,而情之正者不可达以鄙俗之气。”严复的目标读者正是“多读古书”的学者。尽管严复选取的译名大多没有保留下来,比如“logic-名学”;“evolution-天演”;“librarian-秘书监”等,但它们代表了一种可能性,即通过翻译沟通古代汉语与西方文字,打破中西传统之间的隔断,显得弥足珍贵。当然还应注意,严复师从桐城派吴汝纶,同时又有留学英伦的经历,他所受日本文化影响甚微,使得他的观点有别于梁启超等留日人士。
与同时代其他人相比,王国维对该问题的见解颇为独到,值得详细分析。王国维的态度集中体现在1905年的《论新学语之输入》中。该文开门见山,指出“新语之输入”是近年学术界“最著之现象”。语言和思想之间联系紧密:“夫言语者,代表国民之思想也,思想之精粗广狭,视言语之精粗广狭之为准,观其言语,而其国民之思想可知矣。”这一观点与前文严复所谓“理之精者不能载以粗犷之词”颇为神似。语言是国民思想的表现,中国人重实际,西人尚思辨,因此西人“长于抽象而精于分类”,擅用“综括Generalization及分析specification之二法,故言语之多,自然之理也。”比较而言,“抽象与分类二者,皆我国人之所不长。”
翻译过程最容易凸显语言系统之间的差异。王国维认为文化差异决定了语言的差异,但他也注意到语言对思维的反作用:“在自然之世界中,名生于实,而在吾人概念之世界中,实反依名而存故也。事物之无名者,实不便于吾人之思索,故我国学术而欲进步乎,则虽在闭关独立之时代犹不得不造新名,况西洋之学术而入中国,则言语之不足用固自然之势也。”与王国维不同,清末主张采用日译新词者大多持语言工具论的观点,认为语言只是媒介。王国维对语言的思考超出了“文以载道”的观念,他认识到语言对思维、观念的反作用,语言即“事物之名”,在概念世界中,人们依赖语言而思考。
语言是思想的表征,因此“新思想之输入,即新言语输入之意味也。”这个看似简单的过渡揭示出,言语不仅仅是传播思想的工具,它几近于思想本身。王国维将时人对待日译新词的反应归为两类“好奇者滥用之,泥古者唾弃之”。两种态度都不正确,因为在他看来,增设“新语”的目的不是为求新奇,而是为解决“言语不足用”的问题。王国维据此分析严复的翻译,指出部分严译新词并不恰当,虽然古雅,却失之含混,比如将“space”译为“宇”,将“time”译为“宙”,就犯了“举其部分而遗其全体”的毛病。王国维承认,日译词汇有时不够精确,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因之而废,因为借用日译词汇不但更为方便,而且更能促进中日学术和思想的交流。概言之,王国维认为,借用日译词有两点好处:“因袭之易,不如创造之难,一也;两国学术有交通之便,无格之虞,二也。”
日译新词的问题说到底是语言的问题,与同时代其他学者相比,王国维的思考更接近语言的本质,得出的结论也更富有启发。在他看来,翻译是以异文化为参照,对本国夙无之学、夙无之物加以命名的过程,新事物自然应该赋予新名,而既然日本已经确定新名,中国何妨拿来一用,如此不但省时省力,还便于两国的学术交流。与张之洞那种“欲罢不能”、复杂纠缠的心态不同,王国维在论述此事时体现出反躬自省的明察,反映了大学者的胸襟。日译新词能够在汉语体系中扎下根,直到今天仍然广为使用,大概就在于王国维在这里所点明的两条益处。
三、词汇的转变
翻译是在旧有的语言系统中为新事物命名,并确立新词汇在该语言系统中的秩序的过程,因此,它不可避免会与语言的基本单位――词汇发生关联。在现代汉语生成的过程中,翻译功不可没,而日译新词所起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索绪尔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包含能指/所指、隐喻/转喻、内涵/外延等多重关系的符号系统,能指在其中通过自身的差异性获得意义。据此,能指的迁移未必伴随所指的迁移,翻译不是地在异文化、异语言中单纯寻找对应词,文本在翻译中不断被替补、被更改。日译新词是日本人利用汉字对西方术语的翻译,当日译新词大量涌入中国汉语系统后,势必会给固有的汉语系统造成混乱。近代中国汉语系统中的能指、所指数量极大丰富,能指相对于所指数量过剩,加剧了能指与所指关系的混乱。总之,一方面,日译新词的确丰富了汉语系统,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并影响了汉语的文体和句式表达,促进了汉语的现代化转型;另一个方面,日译新词的输入也干扰了汉语固有系统,在短时间内造成了汉语系统的混乱,对日译新词生硬的移植,也割断了汉语本身的连续性,使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错综纠缠。
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现代命运》一书中提到“词汇”之变与“语言”之变,并以此为标准确定一个社会是否发生了质变。日译词汇在中国的流行与传统社会的瓦解同步,词汇方面的剧变不仅反映出、而且实际上也加速了中国社会“语言”的变化。近代历史中,日译新词曾如鸟群般迁徙到中国大地,其中大部分在今天的汉语系统中仍然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当这批词汇在清朝末年与中国学人邂逅时,它们曾被指认为“新词”,但在现代中国人眼中,它们只不过是司空见惯的常用词。这说明,昔日的日译新词早已演变为中国汉语的另一种“传统”,一种活生生的、向未来延伸开去的传统。
社会语言学发展规律表明,语言从经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渗透,近代大量日译新词进入中国便体现了这一规律。中国学习日本主要目的是以日本为媒学习西方,日译新词原本又是日本借用汉字对西方术语的翻译,从这种纠结缠绕的关系中,我们注意到近现代汉语在中国-日本-西方互动的大背景下生成,其中反映出语言交流所受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发展影响,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复杂性。
注释:
①Lydia H. Liu: Translingual Practice: Literature, National Culture and Translated Modernity-China,1900-1937,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1996, p.318;另见Federico Masini,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Lexicon and Its Evolution Toward a National Language: The Period from 1840-1898, Rome: University of Rome, 1993, p201.
②据称由梁启超所创。这是一种学习和翻译日语的速成方法:首先找到日语句子的主语,然后从句尾找到动词,最后再回头阅读句子的宾语。根据这种方法翻译出的汉语,虽觉生硬,但句子结构已接近中文,句意也不难领会.
③原书署名“将来小律师”.
④转引自实藤惠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
参考文献:
[1]王国维.王国维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
[2]实藤惠秀著.谭汝珍、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年.
[3]列文森著.郑大华、任菁译.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4]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类编.东京:帝国印刷株式社会,明治37年(1905年).
[5]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主义思想的认识与批评.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6]刘禾著.宋伟杰等译.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年.
[7]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
关键词:字本位字组商务汉语词汇教学
一、引言
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还是“词”?这是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徐通锵先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对现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字本位”理论,其主要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2005年出版的《汉语结构的基本原理――字本位和语言研究》一书中。
“字本位”和“词本位”的争论源于汉语的特殊性――“字”。汉语的“字”是形、音、义相结合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字”具有很强的组合能力。正因为汉字三位一体的特点,部分汉字具有印欧语中“word”的功能,因此,汉语“词”概念的界定显得不如“字”那么简单。
找出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汉语研究的关键问题,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位的认定,决定教师对教学法的选择,进而影响教学的效果。近几年,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深入发展,专门用途汉语,尤其是商务汉语越来越受到国际学生的青睐,国家最新研发的商务汉语考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商务汉语热。那么商务汉语的教学中,哪种理论的应用更为有效呢?本文将从商务汉语词汇教学的角度,对“字本位”理论及其应用方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以此论证“字本位”理论的有效性。
二、字本位理论概述
字本位理论从“字”出发,阐述了汉字的理据性、核心字和字组的生成方式、字组的语法性意义及汉语语句的结构基础等内容,系统建构了区别于印欧语研究框架的字本位理论体系。其中,与商务汉语词汇教学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关于字和字组的论述,分析商务汉语词汇的特点与教学之前,本文先就这一部分内容进行简要的概述。
1.汉字的结构具有理据性,汉字的识别以字形编码为主
汉字是根据字义的理据创制书写的文字。汉字的结构具有理据性,汉字形声体系的理据载体就是形与声,从两者的组合关系中衬托字的理据,因而对它的研究需要讲求“文字的变化和构造”,“注重构造化合的原则”,换句话说,就是研究语言基本结构单位的构造原则(徐通锵,2005)。语言研究首先要研究字形和字义,探求其理据性,传统的语文教学从识字开始,也是基于汉字具有理据性的特点。
汉字研究的重要性在语言习得研究中得到了有利的印证。根据彭聃龄(1997)等人的研究,儿童对汉字的识别以字形编码为主,整体识别先于部件识别。对外汉语教学界在长期实施词本位教学之后,对教学法进行了反思,张朋朋(1992)对当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本位教学法提出了异议,并在字本位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著名汉学家白乐桑(1997)曾经呼吁,应在教材编写和课程教学中,正确处理中国文字和语言特有的关系,否则,汉语教学将会面临危机。
2.核心字和字组的生成:“向心”、“离心”和“同心”
字在汉语编码体系中具有两种作用,即既可以独立表达一个概念,也可以和其他的字相组合表示一种语义特征。汉语的大部分字都兼有这两种功能(徐通锵,2005)。汉语可以用少量的字组配生成大量的语汇,能生成的字组越多,生成能力就越强。从汉语字、词的发展轨迹来看,先有独体字,后有合体字;先有单音节词,后有双音节和多音节词,字、词所表达的概念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宽泛到具体的过程。
徐先生的研究首先着眼于在汉语的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二字组,作为考察的参照点的字就被称为核心字。汉语的单字表达抽象、笼统、宽泛的概念,只有跟另外一个字组合,才能使意义具体化。核心字在字组中的位置可前可后,位于前,表“义象”,限制和支配后字的意义范围;位于后,表“义类”,含义抽象、宽泛、笼统。
“字本位”理论借用布隆菲尔德的“向心”和“离心”的概念,分析字义的组配规则,以汉字在字组生成中以少驭多的功能为依据,从核心字的统一视角梳理出汉语的语汇系统。字组生成过程中,核心字为已知项,与之相组配的开放的集中的字为未知项,未知限定已知的字组为向心(如白水、活水、废水等),已知支配未知的是离心结构(如水表、水井、水路等)。除了”向心”和“离心”之外,还有已知和未知语义指代关系相同的“同心”结构。
三、商务汉语词汇的特点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商务汉语的教学对象应为具有一定汉语基础的商务人士,即商务汉语教学的起点是初级以上汉语水平。
商务汉语与通用汉语不同,商务汉语作为较正式的语体,首先,要求使用者用词精准、简练,强调用词的准确性。其次,随着中外经济贸易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深入,商务领域出现了顺应时代需求和变化的新词新语。因此,商务汉语词汇在功能上,突出实用性和时代性。
然而,我们在商务汉语教学中发现,同声异义字的误用、近义词的混用现象时常发生,而这种貌似简单的错误,很容易引起商务交流中的误解,从而影响商务活动的预期效果。
1.准确性
商务场合包括商务交际、商务谈判以及各种层次的会晤,要求参与者用词精准、简练。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提出“语域(registers)”的概念,以此解释语言使用中由于场景、交际者、方式等语言环境的改变而引起的语言变异。商务汉语作为专业用途汉语,属于特定的语域,要求语言使用上的精确性。以《商务汉语考试大纲》的《商务汉语常用词语表》为例,2457个词由500个左右的汉字组成,由同一个核心字组成的一组词之间的差异虽然不大,但在语体、语义、语用上均不可混用。以“保”字为例,《商务汉语常用词语表》中,以该字为首字的词和词组有“保存、保修、保修单、保修期、保障、保质期、保额、保费、保价、保税区、保险、保险箱、保有量、保证金、保证人、保值”等16个,其中“保额”和“保费”之间,“保价”和”保值”之间的差异有语义的,也有语体上的,使用准确与否全在对一字之差的把握中;而“保修期”、“保修单”中的“期”、“单”等则只取了“期间”、“单子”中的核心字,达到了用词凝练的效果。
2.时代性:外来语和缩略语
商务汉语的词汇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跟整个语言系统一样,是开放的、动态的系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那些反映新事物、新概念的新词新语应运而生。《商务汉语考试大纲》中就有不少这一类的新词,如外企、网上交易、性价比、退税、人力资源、软着陆、贸促会、道琼斯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因特网等。仔细考查其构词特点和语源特点可知,这些具有时代特点的词汇当中有缩略语,如外企、贸促会等;有外来语和汉语词的合成词,如道琼斯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因特网等;还有以旧语素组合出的新概念,如退税、软着陆等;还有直接借用英文结构,用汉语固有成分表示新的概念的,如性价比、人力资源等。
四、字本位理论在商务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如前所述,汉字具有理据性,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汉语有单音节词,也有双音节和多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都是以核心字为中心,以“向心”、“离心”或“等心”的方式组合而成。商务汉语词汇在概念的表达上,凸显准确性和时代性,要求使用者语言简练、精准、得体。鉴于这些特点,商务汉语词汇教学应改变之前只讲词义、不讲字义的教学法,探索从字到字组,再到语用的新的教学方法。
1.双音节词的教学
虽然“字本位”理论已经得到学界广泛的认可,但是翻开商务汉语教材,不难发现,词汇部分还是以词义讲解和词语搭配为主,还没有一本书是真正从“字本位”理论出发,深入分析字义的。汉字核心字的构词能力较强,一个字可以组成几个或几十个字组。如果不分析这些组合中的字,学生就会混淆这些具有共同成分的字组。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学生只记得双音节中的一个字,或者一个字对,另一个字错的情况,这也符合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因此,对于双音节词,我们要进行逐字讲解,并与具有同一个核心字的其他字组进行比较。如讲授“退税”一词时,讲解“退还”之义外,还要强调“税”的语义,以免学生在使用中,只记“退”字,或与“退款”、“退货”等词相混淆。
2.新词新语的教学
如本文第三部分所述,新词新语有的完全来自外来语,有的是外来语和汉语固有词的组合,有的来自旧词新义,有的则是缩略语。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教学中对字的分析必不可少。如道琼斯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因特网等,是三音节以上的词,如果不分析其中的成分,学生很难记忆,更不用说正确使用了。讲授这些词时,要将外来词部分和汉语固有词分开,其中“斯”、“特”等是汉语借用外来词时常用的成分,无特殊意义,是外来词中约定俗成的用字,因此,我们也要对此进行讲解,以免在书信往来中产生混用的情况。
缩略语的教学更应突出“字本位”教学,如不分析字义,即便是母语者,也无法理解词义。如外企、外贸、贸促会等词,首先要讲解“外”、“企”、“贸”、“促”等字的词义,再讲解其构词法及词义。
3.对构词能力较强的核心字的讲解
有些汉字构词能力极强,如本文提到的“保”字,仅《商务汉语考试大纲》所列词汇中,就有16个以“保”为首字的字组,还有以其为第二个字的“参保、承保、担保、投保、投保人、投保书、退保”等7个字组,共组合成23个“保”字组。
对于构词能力较强的字,首先要分析其义项,并逐个举例,向学生展示这些义项组成的字组,还要分析这些字组的组合关系,如“向心”、“离心”或“同心”,揭示这些字组的形成规律,进而培养学生分析生词、猜测词义的能力。
五、余论
商务汉语词汇和其他通用汉语词汇不同,强调使用上的准确性和时代性。商务汉语词汇中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特定涵义,商务汉语词汇要求使用者用词凝练、精准。商务汉语词汇系统中还有大量的新词新语,以赋予旧语素以新义或紧缩的方式生成。商务汉语词汇的这些特点,凸显语素在构词上的重要性,因此,以“字”为“本位”的教学方法行之有效。如果说“字本位”教学是“分”的教学,“词本位”则是“合”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合”的教学不可避免,尤其是在初级阶段,本来就以单音节词为主,过分地强调“分”,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但是,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应渐趋精准,因此,在“分-合-分”的循环中,“分”始终应该处于主导地位,即“本位”。
参考文献:
[1]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修订本)[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2]徐通锵.汉语结构的基本原理――字本位和语言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3]赵金铭.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张朋朋.词本位教学法和字本位教学法的比较[J].世界汉语教学,1992,(3).
[5]彭聃龄,丁国盛.中文双字词的表征与加工(上)[J].心理科学,1997,(4).
[6]彭聃龄,丁国盛.中文双字词的表征与加工(下)[J].心理科学,1997,(5).
关键词:电子商务英语;新词;特点;方法;翻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1.104
0引言
由于电子商务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营销、物流、管理、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和英语等,因而范围广、潮流和专业就成为电子商务英语词汇的三个突出特点。近年来由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在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出现了越来越多新的电子商务英语词汇,这些词汇与人们工作和生活紧密联系。人们想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交流方便和自如,那么就有必要深入去考究电子商务英语新词汇的特点和运用的方法。
1透视电子商务英语新词特点
对近几年新出现的电子商务英语新词汇研究对比总结得出:电子商务英语新词一般都是采用比较规范的方法来适应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并且都拥有以下共同的特点。
1.1专业性强、内容多样
与普通词汇不同,电子商务新词汇表达的意思严肃单一,使用场合比较正式,适用范围狭窄。例如:营销类词汇有protectionism(保护主义)、cartel(卡特尔);管理类词汇有management(经营、管理)、market price(市价);物流学类词汇有supply chain(供应链);网络技术类词汇有Wireless Fidelity(Wi-Fi技术)、Dynamic Data Exchange (动态数据交换)、Mobile Radio Networks(移动无线电网络)。
1.2字母与数字相结合构词
电子商务英语中经常会把英语字母与数字连用而构成的新词,这些词能并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读起来朗朗上口且容易拼写记忆的目的,尤为适宜在电子商务行业中应用。例如: O2O(Online To Offline)在线离线/线上到线下、C2B(Consumer to Business)消费者到企业、B2B(Business-to-business)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网上交易。
1.3大量词汇由词缀构成
在电子商务英语中经常运用一些词缀来与其他词语连用构成新词,这些词缀包括online-(在线)、cyber-(网络)、hyper-(超)、e-(电子)、tele-(远程)等。例如:Online Community表示“网络社区”,place online表示“在线销售渠道”,Online Service 在线服务, reseller online表示“网上中间商”; cyber economy表示“网络经济”,cyber marketing表示“网络营销”;Hyperlink表示“超链接”,Hypermedia表示“超媒体”,hyperactive表示“极度活跃的”;E-wallet表示“电子钱包”,E-retailing表示“电子化零售”,E-banking表示“网上银行”;Telecommuting表示“远程上班”,Telnets表示“远程网”等等。
1.4缩略词数量众多
电子商务英语词汇体现了电子应用的高效快速特点。对于电子商务中经常使用的一些复合词和句子,人们采用缩略简化方式来构成的新词来提高效率。例如: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WAN(Wide Area Network)广域网。网络用语深受大家喜爱和所用,如SIT(Stay in touch)保持联系、BB (Be back)马上回来、HAND(have a nice day)祝今天过得愉快等。
1.5大量旧词转新语义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伴随产生了大量新概念事物,在电子商务英语应用中被赋予了新语义的英语单词也越来越多。例如: change原意是 “改变”,在商务中变为“零钱”; tissue原来是名词,意为“问题”,在电子商务领域应用中转变为动词,变为“发行”;ransfer原意是 “转让”,在贸易中转变为“过户,转账”;share原意“分享”,而在销售中为“股份”;break原意“打破”,在股市中为“暴跌”等。
2熟悉电子商务英语新词构成的主要法则
在日常应用中,电子商务英语新词汇主要采取以下四种构词法:
构词法一:词缀法。
词缀法就是原有词的基础上加前缀或后缀,这种构成词的方法就是运用词缀灵活性和广泛的搭配表意能力。常用的词缀可以有online-(在线)、cyber-(网络)、hyper-(超)、e-(电子)、tele-(远程)等,还可以有ity-属性、-ware部件、ify-使…化、macro-宏大、micro-微小等等,如cyberspace 网络空间、freeware 免费软件、software软件、webify网络化、macroeconomics宏观经济学、microworld微观世界、micro-payment微额支付。
构词法二:缩略法。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的出现,作为传承人类文明载体的文字也随之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作为一位新时代的与语言文字有密切关系的语文老师,我们不得不对这一现象作更为深入的思考。
近几年来,一些通过新造如月光女孩、蚁族,或旧词新用、仿拟如昨夜饮酒过度,误入校园深处。呕吐,呕吐,惊起鸳鸯无数。这些新词语的产生一方面反映了我们社会生活的变化。据统计,近五年来,我国社会流行语主要有廉租住房制度、和谐社会、物权法、铁路提速、神舟六号、八荣八耻、侵权、非典 、雷人,微博、伤不起等等。同时随着网络的流行与发展一些典型网络语言如美眉、恐龙、菜鸟、灌水、奔奔族、 笔替、 博斗、 独二代、法商等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这些新词语的出现无不与我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同时,这些新词语的产生一方面又势必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重庆市某中学一次语文期末考试中,一位学生在题为“我的理想”的作文开头中这样写到:“偶8素米女,木油虾米太远大的理想,只稀饭睡觉、粗饭,像偶酱紫的菜鸟……”同学平时的周记里也常有:偶、粉、我晕、我狂晕、我倒一类的词或句子。这些新兴词语的出现不能不说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严重冲击。
面对铺天盖地的新词语,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未来的道路上又该何去何从,我们语文老师对当今时代大行其道的“新新语言”又该如何对待呢?
上海市于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中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对这一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定我不敢苟同。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世上绝无无因之果,也绝无无果之因。任何事物的产生与消亡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我们不可能违背社会与自然发展的规律而行。新词语的出现归根结底是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况且新词语相对稳定,构造符合汉语的构词规则,意义明确,能被大多数人理解和认可。所以我认为对待新词语我们没有必要“谈新词色变”,对于新词语我们因该宽容对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规范使用,不随意夹杂英语单词,规范使用英文缩写,慎用网络生造“外来词”。
汇集着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积淀着我国的传统文化,承载着我国历史的文明中国文字只有在批判中积极吸收新词语,才能不断得到丰富、充实,才能与时俱进,才能符合时展的要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正如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室主任周洪波所言:“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新词语的冲击。新词语用冒了并不可怕,语言僵化、词汇贫乏,那才是真正的可悲、可怕呢。”
论文关键词:语义变化,时尚新词,文化影响
引言
语言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词语的语义变化最能体现这种开放与包容,而最新流行的时尚词语正时体现这种开放与包容性的体现。就语言的变化而言,语音和语法的变化是相对较慢的,而词汇意义的变化最快。词汇意义发生变化有多种形式,也有多种原因,下面根据新出现的时尚新词对其进行讨论。
一、语义变化
“词义是某一语言中词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内容,是客观对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反映。”(朱卡德,1998)词的词汇意义包括概念、观念、评价以及说话者对概念和观念的态度。从词汇学的观点来看,词义的变化主要有扩展、缩小、扬升和贬降四种趋向。
1.词义的四种变化类型
词义的扩展(Generalization)指的是词汇领域的扩展。如paper一词源于希腊语papyros,原指埃及的一种植物。在《新英汉词典》里,paper作为名词,现在有“纸”、“文件”、“论文”、“报纸”、“证件”、“纸币”等11种解释。这是词义的扩展。新出现的词有,汗:表示惭愧、无可奈何之意。衍生词有:暴汗、大汗、汗死、瀑布汗、暴雨梨花汗等。词义的缩小(Specialization)指的是一个原来词义广泛的词演变成了比较狭窄的、含特殊意义的词。而词义的扬升(Amelioration)指的是一些原来含义不好的词演变成了某些含义较好的词。如西游记中的白骨精在现代被解读为“白领+骨干+精英”,这是词义的扬升。词义的贬降(Deterioration)指的是原来含义较好的词慢慢地变成含义不好的词。如现今流行的蛋白质其意义已经转化为“笨蛋++神经质”。因此,综观所有的新词潮词,其语义变化也总在这四类变化之内。
2.语义变化与时尚新词的出现
很明显,词义的变化,无论是扩展还是缩小,扬升还是贬降,也无论这些变化采取什么形式,或辐射式、或连锁式、或结合式,都是以原有的词义为基础。而时尚新词的词义变化,也与扩展、缩小、扬升、贬降有所关系。例如:《中国青年报》2006年1月9日《被忽悠的春晚忽悠了谁》,“忽悠”,《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方>晃动:大旗叫风吹得直~/渔船上的灯火~~的。”但是当前广为流传的“忽悠”远不是这个意思了。“忽悠”一词最常见的意思是“欺骗、耍弄”,如上例所述。后又衍生出下列多种用法和意思:一是名词,指“善于吹嘘的人”。如“谈了半天他才明白被耍了,不觉笑骂对方一句‘好你个大忽悠’”。二是形容词,形容“口才很好,善于言谈”。如“这个人真能忽悠”。三是动词,这种用法最普遍,根据语境的不同,含义各不相同。如,可以等同于“吹嘘”。如“儿子跟老爸汇报一件大好事,儿子说得神采飞扬,说完定定地等老爸意见,老爸不满意会说:别瞎忽悠!”。(2)“经营”。如“赵本山去忽悠足球了!”
由此可见,词义的变化乃是遵从一定的规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进行自然地筛选进化,进而衍生出新的时尚新词。
二、时尚新词
根据束定芳在《现代语义学》(2000:60-61)中的划分,将语义变化的原因分为:语言学原因、历史原因、社会原因、心理原因、外国文化的影响、新事物的诞生等六个方面。社会的变革、历史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世界的交流、生活的需要、传统的继承、创新的要求等都可能导致新词汇的产生。而其语义变化常用的辞格有:比喻、借代、仿词、引申、摹声、移用、限制、简缩、用典等等(朱广春,2004:7)。现根据近几年出现的时尚新词,做具体分析。
1.网络潮语
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是鲜活表达的滋生之地,其中又以网络最为能产,不断涌现出新词新语。网络技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令人震惊,创造出新的交流平台,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改变了某些固有模式。近年来,媒体上屡屡出现一些工具书上没有的(有的虽有,但词意已变)、我们以前也从未见过的新词。如“打酱油,关我X事,我是出来打酱油的”。这话是广东电视台就陈冠希事件进行采访时一路人说的,之后迅速红遍大江南北吗,甚至衍生出了酱油族。那么相应而来的各种“酱油”。句式也出现在了很多人的qq签名上和各大论坛的帖子中。如:“哥打的不是酱油,是寂寞”。很多人认为,打酱油除了有审美疲劳还包含了一种无奈甚至是无语。另外对上网的人群还有不同的称呼,如:网民、网友、黑客、网虫、网迷,等等(周旺平:2009)。
当然,网络上还有很多时尚的新式词语,如“新手”叫“菜鸟”,“丑女”叫“恐龙”,“怎么”叫“肿么”等等,它们也是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而应运而生的新词汇。
>> 文艺女+牛奋男 文艺女PK牛奋男 当“拆迁女”遇上“牛奋男” 与牛奋男的小情事 文艺女和牛奋男的爱情太极 崛起的“牛奋男” 我愿意做经济适用男的“杠杆女” 当“二”小姐遭遇牛奋男 我乃鲜花,不慎踩到牛奋男 “牛奋男”成抢手货 我乃鲜花,不慎踩到牛奋男
">梦幻女与经济男
二八女与三八男 梦幻女与经济男 情调女与木讷男 《富贵男与贫穷女》 男与女 欲与情 择爱路上,做个Love与Money同行的杠杆女 变身杠杆女,让爱情与Money一起永垂不朽 “杠杆女”黄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其实,娶妻当娶“杠杆女”,是个伪说法。婚姻本就是穿鞋。是否合适只有自己知道,而“合适”恐怕是婚姻的最佳原则。(《娶“杠杆女”是功利婚姻下的蛋》,新闻中心-中国网 .cn/news,2009年9月21日)
有思想有见解,能用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帮助丈夫成就事业同时也成就自己,这就是最近最近流行的“杠杆女”,她能用一个支点,将平凡的老公或男朋友“撬”起来。杠杆女的特点是:1、独立但不孤僻。她们是独立的,防止男人事业有成之后,自己落得一无是处;但她们不孤僻,她们懂得怎样与男人交往。2、单纯但不天真。她们不惧怕男人的穷困,她们相信有能力改变窘迫的生活状态;但她们不是天真的幻想,因为她们有勤劳的双手和善良的心灵。3、机智但不狡猾。杠杆女是聪明的,她们所结识的男人是一些很平凡的人但她们能挖掘出男人的潜力,发挥他们的才能;但她们的聪明不包含狡猾的成分,她们帮助男人获得成功之后,并不会贪想男人的成果,她们自己也有事业,也有社交的领地。
杠杆女代表人物:
卓文君
卓文君本是富商之女,才子司马相如在应邀做客卓家时,得到了她的芳心。这位出身不凡的富家女力挺穷书生丈夫,抛头露面地开起酒坊。父亲尽管对女婿恨得咬牙切齿,但还是资助了两个人的生活。终于,司马相如在衣食无忧的条件下,以辞赋天才为汉武帝重用,她也终于扬眉吐气。
姚木兰:
林语堂先生笔下《京华烟云》中姚木兰近乎是一个完美的女性角色,林语堂明确地说过“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她,大事拿捏的正好,小事又懂得适时放手,美丽与智慧并存,有理想,懂情趣,识时务,相夫教子,样样在行。她确实也把握好了支点,把自己懦弱的丈夫曾荪亚 “撬”起来了。
“牛奋男”和“杠杆女”的流行可谓符合社会现实,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造成女性的择偶观念变得更加理性和实际。放弃那些既不切实际又风险高的钻石王老五,转而向“牛奋男”眉目传情,折射着年轻女性愿意在将来的家庭婚姻生活中承担更多的责任,也是女性独立能力增强的表现。而“杠杆女”受到青睐,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莫测,以及房难买车难养的巨大生活压力也大有关系,男人不再将眼光停留在娇滴滴、在家中娇生惯养的花瓶女身上,他们更需要一个能听懂他们心事、能分担生活压力、能说出鲜明观点、能帮助事业成功的女人,这就是“杠杆女”们的价值所在。从构词方式上来看,“牛奋男”和“杠杆女”都属于典型的偏正式复合词,是“X男”,“X女”这两个常见语族中的最新成员。从语体色彩来看,“牛奋”谐音“牛粪”,听起来让人忍俊不禁却又印象深刻,而“杠杆”则把传统的相夫教子的女性特征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出人意料且还带有一些调皮搞笑的意味,符合当下新新人类求新求异的心理。从语用效果来看,“牛奋男”,“杠杆女”幽默,生动,别出心裁,让人过目难忘。
中国文字浩瀚无涯,年轻一代创意无限,我们期待着更多生动贴切反映当下社会生活现状的新词新语面世,让我们去充分享受文字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认知 流行语 新词
“秒杀”作为一个新词,从2006年开始一直被使用至今,是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要想了解“秒杀”,我们先要从“秒”一词看起。
一、“秒”的含义来源
“秒”有名词和量词两种词性。作为名词,“秒”过去指谷物种子壳上的芒,引申为细微、微小,也引申指末端,如“秒忽”是细微的意思,“秒末”是微小的意思。作为量词,“秒”首先是计量单位,即英文“second”,缩写为sec;指时间一分的1/60;又指角度一分的1/60;也指测定液体黏度的一个测量单位的时间。
二、“秒杀”及其三个含义
“秒杀”一词是由状语修饰语“秒”和中心语“杀”构成,是个偏正短语。它起源于英文“SecKill”,最早使用于游戏,主要用作动词、名词、形容词。
目前来看,“秒杀”主要有三个含义。它的第一个含义来自于它的起源含义。“SecKill”最早用来形容一场足球赛事最后阶段的进球,因为这时的进球是一击致命的,没有反击的时间。而“秒杀”的第一个含义是指在比赛最后关头击败对手赢得胜利。这一含义是“秒杀”最早的含义,但是在使用中却逐渐消失了。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该词是从英文直译过来,“Sec”翻译为“秒”,“Kill”翻译为“杀”。但“秒杀”最早的含义在汉语中已经由另一个词体现了,这个词是“绝杀”。“绝杀”是球类运动术语、象棋术语,指的就是在赛事最后阶段给对手致命一击。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秒杀”最初的这个含义在语言使用中已经基本见不到了。
“秒杀”的第二个含义是指游戏中在极短时间内击败对手(取得胜利)。秒杀,即为瞬间致死,或一招死。这个含义被引入生活当中,使用范围广泛。例如:
(1)严格来说对BOSS是基本不可能秒杀的,只能是平庸的“较短时间击败”。
“秒杀”的第三个含义来自于网络购物,是指卖家低价商品,通过宣传让买家在同一时间通过网络进行抢购的促销方式,也指这种抢购行为。此时,“秒杀”更多地被商家使用来进行营销宣传。如:
(2)亚马逊秒杀,每天多款秒杀产品限时抢购。
在这个含义当中,我们不禁要怀疑,此时的“秒杀”还是由状语修饰语“秒”和中心语“杀”构成的偏正短语吗?
在此,我们要关注的是“杀”在“秒杀”一词中的隐喻作用。由于“杀”的存在,使得“秒杀”一词与战争隐喻相联系。无论是第一个含义中的体育赛事,还是第二个含义中的虚拟游戏,都体现出比赛是战争这一隐喻。而第三个含义中的抢购行为也是战争的体现,战争分阶段,有胜败。
我们可以看出,英文SecKill直接对应“秒杀1”;而“秒杀2”已经体现出“秒”与“杀”分开使用的倾向;从“秒杀2”到“秒杀3”过程中,“杀”抽象出其他意思,但是“秒”的意思没有改变。在具体使用中我们看到“秒杀3”还有一些其他含义的变体。例如:
(3)某明星一出场我就被秒杀了。
该句中的“秒杀”已经抽象出“杀”关于战争的其他隐喻,指战争双方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是战争这一隐喻尽管涵盖内容广阔,仍然是有范围的。当人们想表达短时间内完成某事这样的情况时,便开始了在“秒杀”一词基础上新的创造。
三、“秒+V”结构的产生
“秒懂”是指在面对某种情况或某段文字或某图画时瞬间明白。百度里甚至有了“秒懂吧”。
(4)自从看糗百后秒懂女的膝盖破了是啥意思,可一直不大相信。
又如“秒回”是指当手机接到短信或者电脑接到聊天信息后立刻予以回复。
(5)每次你人家半天回复你,你却秒回,不觉得自己跟个傻瓜似的么?
“秒退”是指在网络游戏中,一些玩家因为各种原因在游戏开始阶段就退出游戏,导致游戏双方实力失衡。例如:
(6)一直搞不懂一个问题,这些秒退的人到底为了什么,秒退能得到什么好处。
在这些词的形成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秒”的“瞬间、短时间内”的含义被固定下来,开始和其他动词结合,形成新的“秒+V”结构。
四、结语
关于新词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语言学关注的热点之一,“秒杀”一词从产生到现在一直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用语当中,而“秒+V”结构的产生还体现了“秒杀”一词的生命力。但是“秒+V”结构其自身的生命力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值得学者们进行关注。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2]周荐.2006汉语新词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3]王建平.时尚新语的开放性特征分析[J]. 考试周刊, 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