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繁花似锦造句

繁花似锦造句

时间:2023-05-30 10:09: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繁花似锦造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繁花似锦造句

第1篇

相关词语有:

1、满园春:唐代曲名,曲牌名,一种大的罂粟花的别名。

2、满园春*:

释义:整个园子里一片春天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

出处:宋代叶绍翁《游小园不值》:“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近义词:繁花似锦

语法:中性成语,作宾语、定语;

造句:公园里花红柳绿,满园春*,令人流连忘返。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1、奥运会,中国再创纪录。看见五星红旗升起,国歌响起,一种自豪感、骄傲感油然而生。

2、我看着面前宏伟的烈士塑像,一股崇敬之清油然而生。

3、看到老李这个样子,一种厌恶的感觉油然而生。

4、听到国歌声响起我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5、想到这些花草经历短暂一生后落英缤纷的凄美,一股惆怅之情便油然而生。

6、他们的寓所十分舒适,既有花园又有言行谨慎小心的佣仆,与四邻相比,他们的优越感也就不禁油然而生。

7、看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慕之情。

8、风景如画的校园,谆谆教诲的老师,朝夕相处的同学,六年来无时无刻不陪伴着我们的事物即将离开我们,一想到这里,恋恋不舍的感情油然而生……

9、一种孤独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10、她初见金字塔时,敬畏之感油然而生。()

11、旭日东升,我站在神殿门前,体验到油然而生的敬畏之情。

12、听着王老师精彩的讲解,我对他的敬意油然而生。

13、今天一切美好的生活都是先烈们的牺牲奉献得来的,同学们不由得热血沸腾,崇敬的心情油然而生。

14、我站在巨大的中国画前面,有一种身临其次境的感觉,望着百看不厌的家乡山水,油然而生了思乡之情。

15、看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的敬慕之情油然而生。

16、一种幸福感在他心头悄悄地油然而生。

17、每当听到国歌声响起,我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18、她看着这个乞讨的穷孩子,怜悯之心油然而生。

19、看着奥运会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一股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20、我从来不知道,人与人之间竟真的会有这样奇怪的缘分,只不过在与你对视的刹那间,就会有一种莫名的温暖亲切的感觉油然而生!

21、今天,我怀着一种无比激动的心情读完了《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心里彻底地被主人公鲁滨孙的高尚品质所打动了,对鲁滨孙也油然而生出了一种敬佩之情,真是受益匪浅。

22、站在山顶,造化之神奇的感觉油然而生。

23、小明看到这广阔的大草原,高考临近带来的压力一扫而空,妈妈看着他那怡然自得的样子,怜爱之心油然而生,于是为了不打扰他小心翼翼的走开了,好让他享受这片刻的放松。

24、公园里花团锦簇,繁花似锦,其景色美不胜收,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25、我从电视中看到这些旧音乐影片,怀旧之情油然而生。

第3篇

祈祷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qídǎo,意思是指向神祝告求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祈求免祸降福;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祈祷词语的近义词及造句,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祈祷词语的解释向神祝告求福。 《后汉书·栾巴传》:“郡土多山川鬼怪,小人常破貲产以祈祷。”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 班固 之祀 蒙山,祈祷之诚敬也。”《明史·张居正传》:“亡何, 居正 病……四閲月不愈,百官并斋醮为祈祷。” 清 唐孙华 《喜雨》诗:“祈祷通精诚,及时膏润足。”宗教仪式之一。信仰宗教的人向天地神佛祷告,祈福免灾。含有赞美、感谢、告白、请求等意。各教都有。 洪深《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五章:“那不分快慢的说话,是教堂里牧师祈祷时所用的,严肃极了,庄严极了。”

祈祷词语的近义词祷告 [ dǎo gào ]

祈祷词语的造句1、我们经常为不能得到的东西祈祷。

2、人们在圣保罗大教堂为王子意外康复举行了感恩节祈祷仪式。

3、牧师请在场的妇女和他一起祈祷。

4、谢谢你,只有用我的祈祷来报答你的好意。

5、我有无数的梦想,每个梦想都有你,我有无数的幻想,每个幻想都有你,我有几个百度的祈祷,每个祈祷都有你。

6、他们参观了圣母玛利亚的神龛,并祈祷赎罪。

7、我一直祈祷唱机能加快音乐的节奏。

8、原谅我拿着花,我打扮得很想你,祈祷天灾人祸能分发给我,我只给你这种香味。

9、两者都已经传到了他的耳朵里,他倾听所有的祈祷,无论是口头的还是未说出的。

10、我不再祈祷前路平坦,不再埋怨命运的多舛,将用心去迎接前路的崎岖。

11、朋友总是为你挡风遮雨,假如你在遥方承受风雪,而我无能为力,我也会祈祷,让那些风雪降临在俺的身上。

12、在光阴的深处默默祈祷,以一丝虔诚求一世逍遥。

13、以前当人们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总会有人试图通过祈祷的方式,向老天和神灵寻求帮助。

14、夏至第五天,老天终于受不了万物的诅咒与祈祷,持续一周来降雨,为所欲为的太阳知趣地躲到一边,气温骤然下降,汩汩流淌的雨水带给万物久违的惊喜。

15、多少个夜里踽踽独行,默默祈祷,曾仰望过无数的先河,那降落红尘紫陌为人类造福的人们。

16、上帝听不懂凡间言语,用行动祈祷才能让上帝了解你的意图。

17、女主人盛出第一盘饺子,先敬天神,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家人平安。

18、每逢初一,十五还都会有不少的香客来到祠前焚香祈祷,显然在村民眼里这些树被神化了。

19、花开的梦,和花瓣飞走的魂,都见证过曾经却不曾停留,时间陪我散步在街头,它说的每一句话,比这现实都要真诚,而我的祈祷挂在夜空的每一颗星辰上。

20、我们作别青坑,告别大山,心中祈祷,但愿这里四季常青,鸟语花香,没有痛苦,没有忧伤。

21、傍晚,暮色苍茫,华灯初放,普希金大街上那座蓝色圆顶清真寺的穹顶下,仍有那么多穆斯林在虔诚地祈祷,显得那样庄严、神圣。

22、在新一年的开始,让我们对未来祈祷,一个愿望就是一株美丽的鲜花。

23、院内繁花似锦,许愿树上彩带飘飞,满树都是祝福与祈祷。

24、一个人的祈祷,不如奋发图强,一个人的卑微,不是不努力,就是人生太多的放弃,活下去很难,活着更难。

25、恍惚执手凝望,是谁在夜里虔诚祈祷,祈祷一场落花临水的未泱,流引你盟约而来的方向。

26、走进西藏,行在雪域高原,你不去接近和了解生活在这里的藏民,不去聆听他们对高原的祈祷和对这里的神山圣水深厚的情感,你就无从感觉雪域高原的魅力之所在。

27、随风走,爱情泪,藏着无奈,藏着祈祷,只是那个再见,还是一个无缘的诉说。

28、清凉的夏夜,万物俱寂,我双手合十,为每一颗星星祈祷。

29、祈祷人生的未来,希望多一点,思念少一点,可是爱情总是以别人为中心,才知道自己的无奈。

30、阳光是我们一定要祈祷的热望,我们才会盛开精彩和无尽的歌唱,思想需要卸载,翅膀才会轻松飞翔,承载太多影子就会迷茫。

31、福荫黎庶,一直以来深得百姓供俸参拜,香火鼎盛,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32、一个全新的我,一个无虞的自己,一个勇于战胜一切的圣主,从清晨的旭日中悟出,仿佛遥招仙气的瞳影,祈祷人生的真谛。

第4篇

一是习作对象内容空洞,或不合逻辑,或常识错误,即言之无物。如一位同学这样描写新疆喀纳斯,“我们来到了卧龙湾,只见四周森林茂密,繁花似锦,绿草如茵,仿佛世外桃源一般。”经过与小作者交谈,笔者得知学生游览时观察不细致,习作时凭借模糊印象,再调动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就出现了多种景象云集的不合逻辑的情况。

二是习作语言干巴无力,或缺乏想象,或词句单一,即言之无文。如一位同学写小蛮腰:“小蛮腰的夜景很漂亮,整个塔身五光十色,有蓝色、黄色、绿色、红色、紫色,真好看!一到放烟花的时候就更漂亮了,烟花千奇百怪,有的直接发射,有的绕着小蛮腰发射,真是壮观!”这段文字描写了小蛮腰的夜景,光色和烟花,求真求实,若整篇文章都是这样的文字,就会缺少想象、词句单一,语文的味道不浓。

三是习作杂乱无章,或段落无序,或句子无序,即言之无序。如一位同学描写自己的小区,先写门口花坛如何美不胜收,再写小区如何大、是孩子们的娱乐天地,最后又掉过头写花坛如何美,显得结构混乱。

因此,笔者以人教版部分写景课文和其他课文的部分段落为阅读材料,结合写景习作模型,探索文本的写景规律,做了一番“言之有物”“言之有文”和“言之有序”的尝试,为提高小学生的写景能力提供新的途径。

一、 观察有道,言之有物

一般来说,观察的完成需要经过三个步骤:占有表象、比较差异、筛选要点。考虑到写景特点,笔者认为观察景物要做到如下三步。

1.整体印象

第一印象一般是整体的,可运用多觉法、跟踪法、鸟瞰法等欣赏景物的整体及构成景物的要素,如:《桂林山水》,整体感觉是山水如画;学习《颐和园》后,人们感觉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

2.筛选要点

巴尔扎克曾说“细节成就作品价值”。在欣赏整体美的感觉下,总有一两处景物格外引人注目。如《桂林山水》,最吸引人的还是桂林的山和漓江的水,其他景物,如空中迷蒙云雾、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只做点缀。

3.抓住特点

景物是丰富多彩的,通过比较观察,能够欣赏景物与众不同的特点。同样描写山,繁花似锦的七月的天山、如笋似玉的桂林的山、云雾飘渺的黄山,就有很大不同,吸引游客的魅力也不一样。如《索溪峪的“野”》一课,张家界的风光千奇百怪,最吸引人的却是它的“野味十足”,继而通过山野、水野、动物野和人野四个方面展开描写。笔者以《桂林山水》为例,引导学生重温观察景物的三个步骤。

师:桂林山水给作者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或者“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总体印象)

师:《桂林山水》写了哪些景?

生: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还有竹筏小舟、绿树红花。

师:最能体现桂林风光甲天下的是什么景?

生: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即桂林山水。(筛选要点)

师:桂林的山水和其他地方的山水有什么不同?具体描述一下。

生:漓江的水……桂林的山……(抓住特点)

师:你们去过哪处景点?总体印象如何?里面有哪些景物?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具体描述一下。请依据这些提示写一写。

学生之所以写不出什么东西,言之无物,主要是因为其观察的精确性不高、判断力不准、目的性不强。有人对小学生的观察力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高年级学生观察的精确性提高,对事物进行分化观察的能力增强,但不具普遍性;开始区分观察事物的主次特征,注意有表现力的特征,但不具普遍性;一般能按先后顺序观察;观察目的性增强,但与低年级学生的随意观察无显著差异。精确性与判断力方面的特性反映到学生习作中就是容易出现言之无物,即描写笼统、泛化,注意无表现力的特征,忽略有表现力的特征。以教材中的写景文为范文,可以让学生明白观察的重要性,明白观察是有路可循的,只有做到观察整体、筛选要点、抓住特点,才可以将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的内容写清楚。

二、 养护想象,言之有文

想象实质上是观察的深化,如果说观察是为了真实地反映景物的本来面目,是一种“无我之境”,那么想象就是景物在游客心目中的主观呈现,是一种“有我之境”,运用想象不仅可以增加作品的文采、艺术魅力,还可以让景物的意境更有情,更能凸显写作者的独特感受。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表现在语言这一物质外壳上,则是大量使用拟人、比喻。因此,写景习作可以引导学生多用比喻、拟人等富有想象力的辞格,来抓住景物的特点写清楚,传达对景物的某种情感,增强习作的魅力。

笔者以《山雨》为例,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对风景的独特感受。

(学生已经把握课文的描写顺序和描写内容)

师: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技巧写出山雨的韵味呢?结合相关语句说说。

生1:作者写雨声,用了比喻,把沙啦啦的小雨比喻成无字的歌谣,而且越来越清晰、响亮,突出了山雨越下越大的特点。

师:比喻的手法,抓住了雨势的特点。

生2:作者写雨声,还加进了幻想的色彩,他把雨丝比喻成柔软的手指,把岩石比喻成琴键,给人一种很唯美的画面。

师:是什么样的画面?再想一想。

生3:山雨,像烟一般,雨里的一切都变得朦胧起来,雨姑娘优雅地弹起钢琴,琴声美妙动听。

师:也是比喻,却隐含着一幅画。作者正是通过联想和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山雨飘洒图。同样是描写雨声,如果这雨是下在别处,你又能联想到什么呢?

生4:“啪哒,啪哒……”咦,是谁在敲打我的窗?掀开窗子,哦,原来是雨来拜访了。

生5:雨越下越大,风越刮越狂,像极了森林狂想曲,不是狼嚎就是狮吼。

生6:雨过天晴,瓦片上的雨滴依然落个不停,滴在石板上,叮咚――,真是余韵悠长呀!

……

师:同学们的联想真丰富,拟人、比喻可以帮助我们表达独特的感受。

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运用比喻、拟人来描写景物并不难,难在抓住特点把景物写优美,写出语文的味道,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因此要在阅读教学中不断品味作者的遣词造句,感受表达技巧,并结合文本情境再造画面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灵感,做到言之有文。

三、 理清表达,言之有序

1.观之有序,言之有序

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思维才有条理,表达才能层次分明,否则,事倍功半。小学生习作中出现最多的顺序就是观察顺序,观察到什么就先写什么。因为学生观察的无序,导致了习作的无序。因此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就非常必要了。从课文中,我们可以学到一段时间内景物的时间变化顺序,如《小兴安岭》的“春夏秋冬”和“早中晚”,《钱塘江大潮》的“潮来前、潮来中、潮过后”,甚至《火烧云》中的短暂时间变化顺序“一会……一会……”。

2.移步换景,游中有序

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学生基本能掌握时间变换的顺序,但在运用空间变换的顺序时容易出现混乱,特别是定点观察和游览两种。定点观察就是固定观察点,按照视线移动的顺序,依次写出景物,或由远及近,如《观潮》;或由近及远,如《山中访友》等。而游览就是边走边看,移步换景。要想让学生会用游览顺序,宜采取“扶――半扶半放――放”的方式,鼓励学生从课文入手,找出游览的语句,抓住游览的动词,画出游览示意图;再领着学生游览一下校园,沿着自己的足迹逐一观察发现的美景,并在自己的本子上记录自己曾经到过的地点、看到的风景,画出游览图;最后让学生自己用学到的方法独立完成习作。

笔者以《颐和园》为例,引导学生理清文路,言之有序。

师:自由读课文的2~5自然段,画出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往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上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开火车读画出的第一句话,想想这是什么顺序?(游览顺序)

师:请把作者游览过程的动词圈出来,再把作者的旅游路线画下来。

师:让我们到校园里走一走,写写我们的游览顺序。

师:根据刚才的游览,写一处景物。例如:进入校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笔者在发现一些学生不会运用游览顺序时做出的一次补救,旨在探索文路、体会文章的结构美,并不惜时间把课堂搬到了校园,让学生在游览中学习游览顺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果是在习作前进行这样的指导,相信效果会更突出。

综上所述,写景习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观察、想象、表达缺一不可。观察,求真,让习作有话可写,言之有物;想象,求美,让习作生动形象,言之有文;表达,求清,让习作文路清晰,言之有序。

参考文献

[1]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 林可夫.基础写作概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3] 张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4] 王崧舟.“写作本位”:读写观念的重构――著名语文教育家潘新和先生言访谈录[J].小学语文教师,2008(6).

第5篇

【关键词】课堂提问;独特性;灵敏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科学地提出问题,找出疑问,才有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应设计好课堂提问。下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提问才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以学生的兴趣点为问点进行提问

以学生的兴趣点为问点,可以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变教师课堂讲授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比如教学《跳水》,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可以不从文章开头依次讲解,而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设置问点:课文中最危险的场面在哪里?这样危险的地方,孩子是怎样上去的?这最紧张的场面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学生的兴趣热点,由此发问,学生就会在紧张而愉快的心境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在语文教学中抓住难点提问

针对教学难点设计指导性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达到深刻理解知识的目的。文章的难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文字类的,常常需要疏解性提问来解决问题;一是课文理解类的,需要有的放矢,巧设问点,通过答问和归纳来解决问题。如《穷人》一文中,桑娜家怎样“温暖而舒适”,为什么会这样?作者是如何叙写的?这是一个难点。针对这一难点,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温暖而舒适”的分析探究,进而理解桑娜的“勤劳能干”和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及感情表达的真实。同样在这篇课文中,对“自作自受”一词的理解又是一个难点,教师可抓住这一词语提问:“自作自受”本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作”什么而又“受”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既然如此,桑娜为什么还要这样做?由此引导学生从“自作自受”一词看桑娜家庭生活的艰辛及其收养孩子的坚决,进而理解女主人公心地的善良、美好、勤劳。

又如《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是理解的重点,同时也是理解难点,它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者若只让学生联系前两句诗所提供的意境说出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可能效果不好,学生就不会知道它流传至今的原因。但若就此诗句提问:“读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你的脑海里出现怎样的情景?”“这两句诗除了字面意思以外还有没有更深的意思呢?”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热望,他们通过丰富的想象,仿佛看到园内林木葱茏,繁花似锦,红杏灼灼,灿若云霞。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无法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阻力向前发展。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不仅让学生领会诗意,而且感悟了诗的意境,深刻领悟诗中耐人寻味的深刻哲理,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在语文教学中抓住模糊点提问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有很多模糊点,这是指造成学生理解时似是而非的地方,其本质属于文章的疑难点。于是,在疑处提问,可引导学生通过仔细推敲,明晰概念,达到正确理解的目的,并从中受到启迪。如《少年闰土》写“那个少年”“手捏一柄钢叉”,其中“捏”在古汉语中是“紧握”的意思,但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加以误解。引导他们仔细推敲,明确含义,不仅让他们学到了新知,理解了课文,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认真读书、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四、在课文的优美情景处提问

注意把学生带到课文所描述的世界里,让学生去体验、感悟作者的思想,达到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例如教学课文《鸟的天堂》文章写得十分优美,课堂上借学生的质疑:“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积极地各抒己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见解。学生通过朗读,大胆想象是风吹、鸟动、新发的嫩芽、阳光的照耀、绿叶本身孕育的无限生机……该篇文章用词优美,语句精辟、简练,教师用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例如:关于“真是一株大树”一句,学生读时习惯强调句中的“大”字,实际上作者强调的是“一”株大树,所以要启发学生朗读时读出“一”株大树。读好这句话,读出榕树的大,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朗读的感受,说说为什么这样或那样读。在学生置入文章的情境中时,就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最佳时机。

五、提问后应给学生留有适当的思考时间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给予过多的解释与引导,而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要学会等待,学会让热闹的课堂沉寂下来。教师在课堂提问后应环顾全班,利用学生思考的时间,注意一些非语言的暗示,就可知道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当学生准备回答时,便会身体稍微前倾,微张嘴;而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没有听清楚问题或无法回答这一问题。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就可根据这些表现,选择合适的对象,把握适当的时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问。从提问、点名到回答,间隔时间是很难把握的。等待时间要视问题的类型和学生的反应而定。

六、提问后应关注对学生回答的评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