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09: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初春的优美句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扩展语句训练的内涵和外延
扩展句子,是把简练的短句加以延伸,变成较复杂、修饰词较多、说明较细、句子成份较多的语句。扩展后的语句一定要通顺、有条理、合乎逻辑,与原来的短句本意相合。
用扩展语句培养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首先要让学生读懂题意。要让学生审清题目要求,看清扩展的内容,弄清题目对句子内容、范围、句式、修辞、表达方式、重点、字数等方面的要求,体会题目中的隐含信息。其次,要会确定重点,找到原句中比较含蓄、比较概括而有待丰富的内容,围绕重点展开叙述、议论、抒情。再次,要调动知识记忆。
从某种意义上说,扩展语句是一种微型作文,要求学生从素材库中选取最能契合题意的材料,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运用一定的修辞方式流畅而有个性地加以表达。这就需要学生调动文化和生活积淀,使扩展出的文段有血有肉。另外,要学会借助修辞。除了能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常见的修辞格增强表现力外,还要学会运用肖像描写、景物描写等表达方式描绘景物、刻画人物、增添情节、补充细节,用得体规范、优美生动的语言写出符合要求的文段。最后,还要让学生注意立意,尽可能地表达出健康的思想感情。
二、将短句扩展成长句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要明晰题意,就是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比如:
扩展句子:“燕子飞翔”,要求用某种修辞方式或表达方式扩展;扩展重点内容;扩展后句子字数至少25字。
用记叙的方式扩展。其特点是介绍事物的概况,无细节描写。
例:在风雨到来之前,天气闷热,觅食的燕子,一边欢快地叫着,一边在低空飞翔着。
用描写的方式扩展。其特点是能反映出事物具体情形,如形、声、色、动态等。
例:天空像罩着厚重的灰幔,树叶无精打采地垂着头。这时,一只只燕子一下子似流星掠过地面,一下子又箭一般射上天空,欢快地叫着,飞翔着。
用议论的方式扩展。其特点是语句中有观点,有分析判断。
例:物竟天择,适者生存。在暴风雨来临前的闷热时刻,一切生灵都热得难挨,可燕子却欢快地叫着,飞翔着。
用说明方式扩展。其特点是用平实的语言介绍情况。
例:潮湿闷热的夏季,暴风雨到来之前,有翅目昆虫多在低空活动,这时是燕子觅食的最好时机,因而燕子也多在低空飞翔。
用抒情方式扩展。其特点是语句中包含有较强烈的感情。
例:那白色的肚皮,昭示着燕子的高洁;那长长的翅膀,显示着燕子搏击的力量,让我们忧郁的灵魂也随着欢快的燕子飞翔吧。
第二步,正式展开扩展,是根据题目的要求,按一定方法做符合原意的扩展。
添枝加叶法。就是给句子主干分别添加限制或修饰性的词语(定语、状语、补语),使之形象丰富的一种方法。
例:请扩展“她笑了”,使其更加生动。
加修饰成分,变成“她含着泪笑了。”
加修辞手法,变成“她含着泪笑了,像一朵带露的玫瑰,像钻出云雾的月牙。”
加表现手法,变成“她含着泪笑了,像一朵带露的玫瑰,像钻出云雾的月牙。花儿因她的笑变得更加灿烂,月儿因她的笑而变得更加娇媚。”用烘托的手法烘托出她的笑的迷人。
拆分组合法。就是把所给信息按照要求拆分后再加以改造组合的扩展方法。例如:
把杜甫的《漫成一首》中的第一句“江月去人只数尺”扩展成内容丰富的一段文字。可以按“月形”、“月色”、“月光”、“月神”进行扩展。
其例如下:
一轮明月倒挂在江中,宛如一只银盘。(月形)
很白色的光芒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江面上。(月色)
时而,微风轻拂江水,泛起涟漪丝丝,清波和着银光悠悠飘散,又缓缓聚拢。(月光)
那银盘飘忽,好似一嶷睡莲不胜凉风的娇羞,盈盈一水间,即便在眼前,却只能欣赏,不能把玩。(月神)
镜头特写法。扩展前的句子只是一个大概的宏观的远景,要把一个一秒钟的镜头变成一分钟,我们需要对这个场景进行镜头特写,慢慢推进,俯拍、侧拍、仰拍。针对一些情景性较强的简单陈述句,我们可以采用镜头特写法,在自己的脑海里构想那幅情景,然后把每一个你可以想到的角落描写出来。例如:
根据下面两种情景,以“下雨”为中心,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40字。
情景一:春天野外下雨;情景二:夏天校园下雨。
扩展一:如丝的细雨飘飘洒洒,如轻纱,如薄雾,远处的绵绵山峦,近处的漠漠田野,都笼罩在这一片茫茫的春雨中。
扩展二:天黑得像夜晚,教室里闷得如同蒸笼一般。突然,一阵惊雷响起,随着雷声,豆大的雨点泼洒下来。雨越下越大,越下越急,像是天河突然决口。不一会,整个校园就成了茫茫的一片湖泊了。
这两个情景的描写都采用了镜头特写法,扩展后的句子,从视觉、听觉上加以特写,使人身临其境。
选择扩展法。所谓选择扩展法,就是说不对原来句子中的每一个部分进行扩展,而只是针对其中的一部分进行几种扩展,可以只是对主语,或者对谓语,或者对宾语进行扩展。例如:
将“煤烟钻进窗户”扩展成更丰富的单句。
扩展主语:几根烟囱中逃窜出来的张扬肆虐的煤烟钻进了窗户。
扩展谓语:煤烟从几根烟囱中逃窜出来后,张扬肆虐地钻进了窗户。
扩展宾语:煤烟钻进窗户后迅速肆虐地在室内弥漫开来。
巧用修辞法。就是根据原句,巧用修辞方法,使语言更趋完美的一种方法。例如:
把“春草嫩绿夏草青”扩展成内容丰富的一段文字。
扩展:春草冒出尖尖的脑袋,似针似线,点缀着初春的大地;脚下是绿油油的一大片草地,向远方延伸,仿佛一幅碧绿的画卷,舒展在游人的前方。
关键词: 《扬州春词三首》; 风格; 浅析
中图分类号: I2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183-02
姚合(775-855),陕州(今河南陕县)人。唐元和十一年进士,授武功主薄,所以后人称“姚武功”,后终任秘书监。姚合与贾岛关系密切,诗风相近,均属苦吟诗人,所以当时有“姚贾”之称。姚合的诗歌作品,题材多取自个人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喜为五律,刻意求工。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总集类一・极玄集二卷》中纪筠评价姚合诗说“(姚)合为诗刻意苦吟,工于点缀小景,搜求新意,而刻画太甚、流于纤仄者,亦复不少。”[1]但《扬州春词三首》却写得清新自然,色彩明丽,佳句迭出,正可谓“诗中有画”,堪称是其五律诗中的上乘之作,体现了姚合诗歌闲散浅近,拙朴平易的风格。
《扬州春词三首》
其 一
广陵寒食天,无柳复无烟。
暖日凝花柳,春风散管弦。
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
莫唤游人住,游人困不眠。
首联第一句先写地点和时间,交代作者所处的位置和时节。“广陵”是很多诗人吟诵过的江南重要的军事重镇,曾在隋代时设置总管统领,隋炀帝杨广欲迁都于此,可见其具有典型的历史意义,这也是作者寄情于此的原因。“寒食天”,《韵语阳秋》(卷一九)中曾记载“自冬至一百有五日至寒食,故世言寒食皆称一百五。”[2]姚合也曾在诗中有过对寒食节的记载“今朝一百五,出户雨初晴”。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寒食节的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看样子,作者在这样一个传统的节日里,想上野外郊游一番,也就顺便将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发言为诗。这时正是初春时节,不过春的气息还不是很明显,所以才有第二句“无柳复无烟”。“无柳”并不是柳树真正不存在,而是说柳枝还未抽芽,还没有那层鹅黄的柔嫩。而“无烟”是说在寒食节里,不论是乡村郊野,还是市廛街衢都没有烟火的踪影和味道,描画了一幅清新明净、安静宁谧的画面。
中二联“暖日凝花柳,春风散管弦。”由远景转写眼前的近景,春日暖暖的阳光照耀着一片繁花烟柳,微微显露了些许春色。一个“凝”字,用了拟人的手法,使阳光对花柳的照耀,如同多情的缠绵,温暖而有人情味。与“暖日”相对的是“春风”。春风解意,春风有心,轻轻吹拂下,管弦之声飘散而来,萦绕耳畔,使本来静谧的氛围,有了动态的气息。诗人一“散”字将春风的荡漾写的活灵活现,本来是自然的一种平常现象,却好似春风的有意行为,让人对这多情的风产生了无限的眷恋。
“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第三联着墨于城市的繁华景象,扬州城里的树木繁多,屋舍掩映于树木丛中,百姓生活安恬优裕。街道上呈现的恰恰是与北方城市不同的特点,即北方多车马,而南方船只多的特点。读者对扬州这一江南重镇的城市建筑,以及船多水多的水乡美景,在内心深处自然就会有许多想象了。
最后一联诗人采用主客体问答的方式,站在主体的位置上,来告诉客体,请不要呼唤过往的游人在此歇脚、休息了,他们虽然感觉到了这春天的困倦,但由于眼前美景美不胜收,所以他们乐此不疲,会继续欣赏下去的。其实,这是作者自己的想法,只是他将这种想法投射到了其他游人的身上,使得自己的这一想法更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作者写广陵城寒食天的美丽景象,并没有从正面落笔,而是通过大量的写景和游人的内心感受,来从侧面烘托江南水乡之美。用词传神,饱含感情,这些景物既是客观现实的描摹,同时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化,整篇作品含蓄蕴籍,情景交融。
其 二
满郭是春光,街衢土亦香。
竹风轻履鸟,花露腻衣裳。
谷鸟鸣还艳,山夫到更狂。
可怜游赏地,炀帝国倾亡。
第二首诗作,紧承第一首诗意而来。随着时节的变化,春的气息也渐渐浓厚,万物变得葱茏、茂盛。“满郭是春光,街衢土亦香。”点明春天已经笼罩了整个城郭,与初春“无柳复无烟”的料峭春寒景象大大不同,处处一片明光丽色。街道里散满了花、树的香气,甚至都可嗅到新翻的泥土的香气,诗人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将春光的灿烂渲染到了极至。
“竹风轻履鸟,花露腻衣裳。”由总体描写转为具体刻画,高大萧萧的竹林,一片安谧宁静的氛围,微风吹来,轻轻掠过鸟的羽毛,寒意已荡然无存,既写出风的和煦,又写了鸟的轻盈和灵动,构成一幅绿竹白鸟的优美画面。面对此情此景,作者不禁被深深吸引,忘情寻觅这春天的气息,穿梭于花树之间,谁知这多情的露珠却沾在了诗人的衣服上,诗人不仅不感到难受,反而对其怜爱有加,用一个“腻”字,便生动地写出花树开放的繁盛和绚烂,以至于露珠都有了滑腻之感。方回在《瀛奎律髓》(卷十)中评价这四句诗时说“‘满郭是春光,街衢土亦香。竹风轻履鸟,花露腻衣裳。’起句十字好,第四句亦好,第三句却是凑合成对,取春间意味也。”[3]对这四句诗的评判还是很中肯的。
“谷鸟鸣还艳,山夫到更狂。”诗人停不住游赏的脚步,从街衢缓缓移步,不知不觉便到了郊野山林。萦绕耳际的是小鸟清脆的鸣叫,展现了“鸟鸣山更幽”的清静氛围。放眼望去是一派绿水青山,映入眼帘的还有飞翔小鸟彩色的翅膀和俊秀的姿态,光影变幻,目不暇接。山夫的到来使得小鸟鸣叫更加清脆悦耳,甚至于肆意狂欢,好不畅快。他们既是旧相识,又是老朋友,和谐相处,其乐融融。诗人对山夫的羡慕之情溢于言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作者对世俗喧嚣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野趣生活的向往,含蓄地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
“可怜游赏地,炀帝国倾亡。”作者从对美景的陶醉中回到了现实,并产生了深深的忧患感。慨叹扬州这个美丽的游赏之地,原来有很多让人值得思考的沉痛教训。在如此繁华美丽景色的背后,是隋炀帝覆亡的沉重历史。在历史上隋炀帝杨广曾数至江都,沉溺于“歌吹沸天”、暖玉温香、热闹非凡的扬州,并欲迁都于此,结果很快就使隋代这一短暂的封建王朝结束了统治,炀帝本人被杀于此。作者借古喻今,含蓄地告诉统治者,在繁华嚣张的背后暗藏了很多社会的弊病,如果不及时纠正,就必将像隋炀帝一样,惨遭失败的命运。整首诗作先写美景,具体而详细,佳句甚多。情景交融,勾画了一幅乡野游春图,光、声、影交相辉映,色彩绚烂。借古喻今,使作品具有了深刻的历史幻灭感和沧桑感,同时也让作品的主题有了更深广的思想容量,不再是单纯写景抒情的消闲诗,而更有讽喻诗的特色。
其 三
江北烟光里,淮南胜事多。
市持烛入,邻里漾船过。
有地惟栽竹,无家不养鹅。
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
姚合诗歌中的景,多是恬淡清静的小景;笔下的人,多是闲适消散的人;在语言方面“以刻琢穷苦之言为工”(胡仔《苕溪鱼隐丛话》前集);在生活素材的提炼和景物的组合上,既巧为用心,又能出之以平淡自然。而本诗就将这些特点体现的淋漓尽致。
首联描写广阔的背景。放眼望去江南、江北都是一派烟雾迷蒙的景象,所有的事物都沉浸在朦胧的春色中,只能看见模糊的轮廓,整个意境是开阔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和想象,所以作者不禁联想起很多历史尘封的往事。都说苦吟派诗人对社会生活关心不够,阅历范围狭窄,入诗的事料相对贫乏,但在这句诗里,姚合却以“江北烟光里”短短五字,便包含和囊括了几朝几代的历史事实。“淮南”和“江北”对应,“烟光里”和“胜事多”相对,对仗工整,音调和谐自然,运用了典故,扩展了诗歌的思想内容。战国时代,秦始皇曾在这里消灭了楚国,从而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作者并没有将这些历史事实再做具体的呈现,而是用简略的笔触,点到为止,发人深思。
颔联作者落脚于街衢景象和百姓生活的描写。与过去历史的战乱不同,当今的扬州工商发达、商贾如织,百姓生活安定,市场交易繁盛,人与人的交往和谐融洽。夜晚时分,家家户户提着灯笼在街道上往来穿梭,夜市好不热闹。“邻里漾船过”体现了江南独有的特点,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小船,而异于北方的车、马,邻人的交往显得亲密无间,人人心态平和,社会稳定富足。这两句的对仗和押韵都很工整,与前两句诗的结构特点相似,但在思想内容上却没有形成完整的统一体。所以在《诗源辨体》(卷五二)中,方虚谷这样评价姚合的诗“合诗有左无右,有右无左,前联佳矣,或后不称,起句是矣,缴句或非,有小结里无大涵容。”[4]看来由于刻意为诗,使诗思不能自然涌现,反而影响了诗歌的思想连贯性和情感的贯通性,表现出的是一种刻意搜寻的迹象。
颈联描写城市风土民情。“有地惟栽竹”,作者来到乡野,江南多水而少土,人们在有限的土地上,到处种植着的是青青的翠竹。竹子这一意象隐喻着作者高洁的品质,在这首组诗中反复出现,成了作者随分安乐情怀的寄托。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正是作者生活阅历有限,致使诗歌的素材匮乏,方回在《瀛奎律髓》(卷十)中说“(姚合诗)所用不过花、竹、鹤、僧、琴、药、茶、酒,于此几物,一步不可离,而气象小矣。”[5]由于内容不足而一味苦吟,不免琢伤元气,减损诗美,露出小家习气。“无家不养鹅”家家户户饲养的是带有水乡特色的家禽――鹅,展现的是水乡农村田园生活的情趣。这两句在有意模仿王维田园诗歌的意境,欲想表现出人们生活的安乐美好,以“宁静”取胜,结果由于才情有限,而达不到那样“静趣”的境界。句子美则美矣,也很工整,但由于受缚于格律,显得局促不伸,看来关键还在于缺乏博大深广的情怀所致,是典型的有句而无篇。
尾联“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再一次回到诗歌的主题上来,写的是“扬州春词”,就把落脚点放在了“春风”上。采用拟人手法,使“春风”人格化,她不仅“荡”开了城门,也使满城的事物沾染了绿的色彩,有了春的气息,使人心也随着这多情的春风,心旌摇荡。充盈耳际的,是随春风飘来的欢快笙歌,进一步开拓主题,将美丽、繁华、安定的兖州盛景渲染到了极致。本句中一“荡”字使诗歌境界得以提升,炼字精炼,用词准确传神,《野客丛书・湖日荡船》中说“其工正在‘荡’字,胜‘落’字远甚。”“用此一字(荡),景象迥别”。[6]《石园诗话》(卷二)说“姚(合)《扬州春词》云:‘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二十字胜画一幅扬州图也。”[7]这些都是对这一佳句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
《扬州春词三首》描写了中唐时期江南重镇扬州处于鼎盛时期的繁华美景,抒发了诗人对广陵城的热爱留恋与由衷赞美之情,是姚合五律中极具代表性的典型佳作,它以清幽淡远的内容和精巧工细的语言及格式化的五律为特色,最能代表姚合诗歌创作的风格。整组诗结构完整,从写初春“寒食节”开始,到最终“春风荡城郭”结束,使诗歌在内在逻辑上,以时间为线索,首尾完整,开阖有度。景色描写色彩明丽,语言生动,佳句迭出,并于写景中,加以对历史事实的陈述,使诗歌的思想容量大大增加,提高了诗品。全诗感情抒发质朴真切,用笔含蓄委婉,而又生动传神。全诗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描摹详尽,历历如在眼前。尤其以每首诗的三、四联,在写景、抒情等方面受人称赏,词语使用无可取代,表达也穷形尽相,境界甚高。但由于阅历限制,使诗思不能自然涌现,表现出为作诗而搜求的毛病。一味讲求韵律,减损了诗美,露出小家习气,先有句,后有篇,难免前后不够匀称,缺少完整的意境。刘克庄说“姚、贾缚律,俱窘篇幅”(刘克庄《程垣诗序》),想来这一评语是十分中肯的。
参考文献:
[1]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2]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 [5](元)方回.瀛奎律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4] 许学夷.诗源辨体[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1、现在,丁香盛开了,它用芬芳弥漫着小路,向路人发出邀请,引着我探向花丛深处,一朵小小的花儿让我为之惊讶,那是一朵奇特的花,它有13片花瓣,好像一朵盛开在枝头的小荷花,我仔细地端详,没错,它有着丁香的味道,丁香的茎与瓣。面对这朵与众不同的花儿,我在它的每一个瓣上都许下了心愿:我愿世界和平,我愿地球健康,我愿社会和谐,我愿校园宁静,我愿家家幸福,我愿人人平安……
2、啊!丁香。丁香花开了。一团团淡紫的绒球欢快地聚拢在一起。风来了,轻轻摇动着树的枝条,似乎要从那微小的花蕊中摇下那香味的小包,把它们带在身上,向阳光炫耀。
3、紫丁香不单独开花儿,而是几十朵紧簇在一起开放。在绿叶的衬托下,那一簇簇丁香花儿就像一个个穿着紫色连衣裙的小姑娘。
4、小心地将鼻子贴近那淡紫色的可爱的小花,它会伸开小小的身体,向你微笑,让你在那幽幽的香味中沉醉,用洁净的手去抚摸它们,望着它们轻轻地颤动;嗅着它们散发出迷人的,独一无二的丁香香味;感觉它那一丝丝柔和的紫色在阳光优美的线条中荡漾;体会当它用柔轻的花瓣贴近你的脸颊那温馨的心情;享受它用一丛一簇的感觉带来的静美……
5、从丁香花苞到丁香花,它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忧郁,一如既往的点缀着高原,一生没有多大的改变,永远是那么忧伤,被易神伤的人们赞颂着,歌唱着:你说你最爱丁香花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它多么美丽的花又多愁善感的人啊……
6、美丽的紫丁香开花了!紫丁香的花儿有四片淡粉色的花瓣,花瓣中央夹有一根淡紫色的深管,一股幽香就从这深管里飘出。
7、我喜欢丁香花,因为它不像芙蓉那样高贵,不像野花那样随意,它只是朴素典雅。它既可以生长在平地,也可以生长在高原,为高原增添了许多姿色。
8、在天地之间,丁香用它独有的香和魅力把我包围,这时候,我还要奢侈地想什么
9、花香弥漫在这个世界,从未停歇,因此它成为这高原上朴素典雅的点缀。柔软的花瓣像羽毛一样飘逸,旁边还未开花的花苞,衬托这美丽的花瓣。
10、丁香,是初春的使者,当春天的脚步悄悄来临,丁香会悄悄地吐蕾萌芽,在不经意间,丁香的叶子便四散开来。你一定会惊叹于落了一冬尘埃的纤纤枝丫,会轻舞摇曳地长出和面春风般的嫩绿来,会开出翁蓊郁郁的、紫紫兰兰的优雅来。香随风吹,风送香到。
11、紫丁香有着绿油油、光亮亮的小叶子,从坚韧不拔的杆上密密麻麻地长出来。阳春三月,紫丁香从枝头伸展开来,远看,它们像是深蓝的夜空中点缀着的繁星,美丽夺目。近看,它们如同一颗颗细碎的紫水晶,镶嵌在金条上,真是金枝玉叶。再细看,那犹如蜘蛛丝一般的花蕊竖立在花瓣中,楚楚动人。
12、紫丁香不仅花美,而且味香。当你去看紫丁香时,老远,就闻到一股淡雅、幽香的花香味,这就是紫丁香那迷人的香味。
13、丁香花,多美的名字啊,多愁善感、娇嫩,却经不起风吹雨打。紫色的,红色的,都是那么的素雅美丽,在高原上,一簇簇的,簇拥在不大的地方,却又笑的那么的开心,带着一丝忧郁,伴随着歌曲。
14、当丁香花开花时,绿色的花苞被徐徐扩开,里面淡黄色的花蕊迫不及待的探出头来,就像新生儿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时那样好奇,慢慢的,之前那几片束缚着花瓣的花苞被花瓣压在下面,花瓣空前地获得了自由,再也不必享受那黑暗的待遇,但是,它们有没有扪心自问:我快乐吗?
15、紫丁香开的越来越多,远看它们好似一片片淡紫色的云彩,近看,又好似一把把小伞。多么美丽而招人喜欢的丁香花啊!
16、踏着柔软的草地,闻着丁香的清香,感受风儿的和煦,欣赏枝头的芬芳。满园的丁香啊!是谁创造了你婀娜的身姿,又是谁给予了你浓郁的花香。你虽然没有荷花的清高,没有的淡雅,没有梅花的妖娆,但你却在这万物复苏、枝芽吐绿的季节用你淡淡的毫不张扬的香,用你灿烂的串串花瓣装扮这个城市,成为城市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17、紫丁香不仅美丽动人,而且香气逼人。紫丁香在空气中叹吁呼吸,使大地芳香四溢。夜晚,它不怕劳累,净化空气,更是香气浓浓,沁人心脾。
18、美丽的丁香花开了,紫丁香的花儿有四片淡粉色花瓣,花瓣中间夹有一根淡紫色深管,一股幽香从管里飘出。
19、紫丁香花儿越开越多。远看,它们好似一片片淡紫带红的云彩。近看,又好似一把把小伞。多么美丽而招人喜爱的紫丁香花啊!
20、5月初,紫丁香就结花骨朵了。刚结的发骨朵只有一厘米左右长短。花骨朵饱胀的上半部分是粉色,细长的下半部分是淡紫色,她们好像在说:“看着吧!我们明天就开,肯定是紫丁香皇后!
21、谷雨时节,家乡的紫丁香开始发芽了,起初,紫丁香的树叶很小,只有几毫米,以后,树叶渐渐长大,既有嫩绿色,又有绿色带红边的,可招人喜爱了!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小石潭记》一文,柳宗元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小石潭的清幽、寂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所见的景物到勇特写的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总体上写出小石潭及周围幽深寂静的景色和气氛,在写景中传达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其中写景抒情的妙处。初中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
如《满井游记》“高柳夹堤,土膏为润,壹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满井初春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片生机的景象,柳条和麦苗也跃然心中。“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妆儿蹇者”“凡瀑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这些语句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借景抒情”好篇章!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1、早晨,万物复苏,我也从睡梦中醒来,迅速穿好衣服,打开窗户,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啊!好大的雾呀!那茫茫的大雾如薄云又似烟,仿佛是从天际中垂下的帷幕。
2、早晨六点多,太阳从东边的天际渐渐地探出脑袋,像害羞的少女,怯生生的。一会儿,它大概知道自己不应该这样,于是竟像个顽皮的小男孩,一下子跳出了地平线。顿时,大地上的一切都变成了金色,像披了一层闪着金光的纱衣,世间的万物也都活跃起来了。
3、初春,家乡的早晨总是由雨陪伴着我醒来,接着花草树木也感到了春的气息慢慢苏醒。远处高山上,似乎住了一位。修行的仙人,他的仙气布满了整座山,山林间升起一层薄薄的雾。这时的空气真可说是一年之最。不浓不淡,流入鼻子里,令人心旷神怡,所有的烦恼和惆怅都消失了。
4、春天的早晨是万物复苏的好时光,小草们争先恐后地钻出地面,贪婪的吮吸着细细的春雨,给大地披上了绿衣裳。花儿绽开了美丽的笑脸,有红的,有黄的还有紫的,五彩缤纷,美丽极了。最美的要数桃花了。每到这时候,在广场那紫红色的桃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半开半合,还有的已经完全开放了。
5、早晨,我来到校园门口,抬头向上看,一棵大树的树皮龟裂着,像饱经风霜的老人脸上的皱纹。但教学楼旁的那棵楠木树却依然枝干遒劲,叶片细蜜,像一个威武的士兵,伸开双手,让人们乘凉。
6、不消片刻,太阳完全升上了天空了。这是多么美丽的早晨啊!天空明净,空气清爽。几只麻雀啁啾着,飞落在远处的电线上,如一曲正待演奏的五线谱。瓦蓝瓦蓝的天空里,飘着几朵镶着金边的白云,就像风平浪静的海面上的一只只白帆。看!那片凸起的云块,多么像一个老渔人在悠闲地垂钓啊!
7、春天,火红的太阳迟迟地从东方升起,这是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日子,草地上开满了姹紫嫣红的鲜花,牡丹花含苞欲放,在春雨的滋润下绽开了火红的脸庞,一阵微风拂过,花香传遍了各个角落。
8、早上起来,打开窗帘一看,呵好大的雾啊!四周的山峦、房屋、树木,全都披上了一层轻纱,微风吹拂着,雾在缓缓的挪移,犹如少女在天空中翩翩起舞。
9、一个春天的早晨,山清水秀的漓江边云雾弥漫。这儿的青山,这儿的绿水,还有那颜色各异鲜花,构成了一幅风景优美如画的春景图。
10、看,那小虫也爬出了小屋,迎着晨光,伸伸手,弯弯腰,活动活动筋骨,然后悠哉悠哉地踱进花草丛中,又开始了一天新的生活。阳光照耀下的田野。黑黝黝的、似乎被油脂浸泡过的、越冬的泥土,显得酥软而滋润,并散发出阵阵的泥土芳香。泥块上的草茎业已泛出一点点淡黄,宛若向世人昭示她生生不息之力。
11、春天的清晨,我从梦中醒来,走出家门,来到翠竹公园,映如眼帘的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一进门就感到一股清新醉人的空气迎面扑来,让人惬意。那一簇簇,一片片的红白黄绿相间交相辉映,镶嵌在春天的大地上。远处连绵不断的群山,披上了绿装,起伏的丘陵像一条卧龙。隐约可见一片片的鲜花点缀在绿色的卧龙身上,给卧龙增色添彩。
12、远处,一座座青山,连绵起伏,高傲地屹立在蓝天之下,薄雾犹如一层透明的纱巾,环绕在山峰上,远远望去,好似仙境一般。山脚下,一排排绿叶稠密,俊美多姿的漓江竹,仿佛一位位身披绿纱的少女,亭亭玉立,在江边梳妆打扮。一阵春风吹来,漓江竹发出"沙沙"的声音,好像在欢快地歌唱。
13、上学的路上,雾渐渐散去了,嫩绿的树叶儿,在树枝上微微晃动。鸟儿三三两两地跳上枝头,叽叽喳喳,仿佛在为我唱起了歌儿。听得我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太阳公公撩开薄薄的面纱,露出了红红的笑脸。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晰,那么明朗。金色的光芒撒在大地上,到处都有了一种阳光的味道。大树那嫩绿的叶片上,闪动着晶莹剔透的小珍珠,微风中,一切都显得那么富有生机。
14、早晨,我推开窗户。空气像滤过似的,格外清新。雾把大地上一切景物遮住了,到处白茫茫一片。
15、听,小鸟迎着清晨第一缕阳光,呼吸着林中新鲜芳香的空气,在树杈枝头有的欢呼雀跃,有的追逐打闹,有的梳理羽毛……真个热闹非凡。枝头树梢的露珠被惊得簌簌下落,没入花间,躲进草丛,钻进泥土。
16、清晨,鸟儿把我从梦中唤醒。我推开窗户,看见楼下的树枝上有早起的几只鸟儿,一双双眼睛好奇的盯着我,好像不愿意打扰我似的。我和它打了一个招呼,它好像懂得我的意思,站在枝头上唱着歌,那歌声真好听!
17、渐渐的,太阳升高了。千万缕像利箭一样的金光,冲破了晨雾。
18、刚从东边山岗升起的太阳,红彤彤的,像个刚出炉的大铜盘,熠熠生辉,让她旁边的云也羞红了脸。太阳越爬越高,也越来越亮。她施放出的利箭,穿破了紧紧包裹着大地的浓雾,将它扯成一缕一缕的。浓雾不得不四散逃遁,消失得无影无踪,让光明和温暖主宰着这蓝色的星球。
生(甲):是描述了一位小朋友在与他的老爸亲吻,体现出了浓浓的亲情。它可用两个名称作图片的标题:一是亲吻,二是亲情,我觉得这两个标题比较合适。
(同学们做评价,结果都认为他回答的不错。)
生(乙):老师我想做补充,我认为这幅画表现了一位军人回家与自己的儿子见面的亲吻,也是亲情的最好体现。
生(丙)我想用“离别后的相见”为题目,写出父子间离别后非常想念对方,相见时抱在了一起亲吻,体现了他们间的亲情如蜜般的甜美。
师:好!同学们的表达很精彩,我们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好,再来看一张。
出示画面:
师:谁来描述这幅画面。
生(甲):晚上灯下的妈妈在陪同他的孩子做作业,其乐融融。也体现了亲情。
生(乙):昏黄的灯光下,亲爱的妈妈在看着他的孩子们做着作业,有时还向妈妈提出了些问题,真好。我从这幅画面里,感到暖暖的。我想用“亲情”两个字作这幅画面的标题。
师:好,同学们回答得真好。是啊生活中现出浓浓亲情的画面还少吗?同学们还想看吗?
生:想!(热情很高)
师:进入下一张空白幻灯片。(画面没有了,学生没的看了,发出了嘘声。)
师:好,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特别的礼物,那就是用文字写成的画面。──莫怀戚的《散步》,大家想不想看?
生:想!
师:快速地翻到课本123页,看一看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读时,用圆珠笔或铅笔划出自己不认识到的生字词,好不好?(学生读课文,教师板书并巡回指导。)(3~5分钟)
师:(读书完了。问学生:有不认识的或拿不准字义或字音的字吗?(学生没有疑问,因为生字词不多学生基本都会。))
师:谁来读一读125页上的字词,来验证一下自己读音。
生:(读)“信服”“嫩芽”“霎时”“拆散”“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
(两名学生起来大声的读,没有错误,学生评价很好。)
师:刚才老师说送给大家一份特殊的礼物──文字写成的画面。你们能来描述一下吗,再看看课本想一想老师送给了大家怎样的美好礼物?(老师提示)我们读后有什么印象?问:散步时在什么地点?
生:(齐答):田野。
师:还有什么?
生:(齐答):嫩芽、水泡、菜花、桑树、鱼塘?……老师提出建议:我们边说边看文章边画怎么样。(学生热情很高地边画边寻找画面中的事物。)(学生展示画面,大部分没有画上小草。)
师:(引导)此时除了上边找到的还有什么景物?可提示学生“还有什么植物,我们经常见的”
生:小草。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中的“新绿”可见是小草,一大片一小片的,“新绿”可见小草的嫩绿。
师:还有一个词也可见小草是嫩绿的?注意特点:“嫩”。
生:思考?(回答不出来)
师:要求同桌间讨论。
生:举手示意能答:“铺”
师:为什么?
生:(讨论思考2分钟后,回答不出来。)
老师提示:我们经常铺什么,铺地毯(学生可能跟着说),地毯踩上去会有什么感觉?柔软,对软绵绵的。说明这草是新发的芽,很嫩。所以作者用了一个“铺”子来写出了小草的嫩。用得很好,我们来读一读,品味一下!学生反复品读。
指导学生:这句话要读得轻快些,对于“新绿”“铺着”“浓”“淡”“密”“咕咕”要重读,并带有喜爱的感情。
(学生齐读课文,一遍后老师不满意,再读;最后点一名同学读)
师:这么好的优美句子我们要不要背过?
生:要!(齐声,声音很大。)
师:好!那就看谁背的最快。
生:背课文中的这句话。(2分钟就有许多背过的了,并背得很好,很轻快,重读的字也表达的很好。)
师:画面中除了这些还有什么?
生:还有“人”。
师:有哪些人?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是啊,在这优美的初春世界里,出来散散步,该多惬意!我们把这幅画画出来好吗?
师:板书。(画画面,学生自己也画。)
师:同学们,散步人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下,会有各式各样的活动,我们细细品味写这些活动的语言,会有新的发现,我们再细读其中的句子,读时应进行思考,并且将不懂的句子或一些问题的用笔画出,同桌商议,解决不了的,待会儿我们共同解决好吗?好,我们读课文。(6~8分钟之后,进入学生质疑解疑阶段:学生提问题,学生作答,师作纠正或补充。)
生:“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中的“生命”有什么含义?
师:谁来回答?
生答:前面写“春天来了”,它充满了活力,给人以生命之力。
师:还有其它要补充的吗?
生:没有。
师点拔:这里还应该考虑到人?这个人是谁?
生:母亲?
师:对,为什么会考虑到母亲?生:“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字是说它母亲因身体不好艰苦地度过了冬天,自己还能度过这样的几个春秋呢?春来后,对生命格外地珍爱。师做总结:是啊,这里不仅有对生命的赞美,更是对生命的热爱与珍爱。
师:还有问题或不懂之处吗?
生: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哪位同学给他作答?(1分钟思考后还没有作答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师:咱们同桌两个商议一下,讨论!(无结果)
师:提示:整个世界指的是什么?
生:指全部?
师:全部什么?
生:全部人类。
师:你为什么这么说?
生:人类按年龄可分为中年人(青年人),老年人和少年三段。(解决了什么是“整个世界)
师:这个地方最感人的,最美丽的一幕不是“整个世界”指什么这个问题而应该是哪个细节?(旁征博引)
生:找,巡。
(学生答不出,老师作为学生的一员,作答:是“背”这个镜头。谁知道为什么老师选择了这个词?)
生:(讨论思考作答)因为“背”,说明我们走小路时有一段不好走,妈妈年纪大了,怕摔着。所以……
生:起了长辈,也背了下一代,中年人起到了中间作用和支柱作用。他们责任很大。因为“背”,不仅“背”起了年迈的母亲,也“背”起了“幼小的儿子”,他是下一代的代表,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所以是感人的,是美的。
师:我们给这一感人的一幕,起个什么样的名字,让它印记在我们的头脑中呢?
生:“三代”
生:“母亲和儿子”
生:“背‘世界’”
师:我们用哪一个?
生:用“背‘世界’”
师:(板书)“背‘世界’”三个字。(气氛达到了)
师:这个“背”字,写得很好,它充分地表露出了三代人之间的浓浓的情。我们读一读好吗?(品读,试着让学生读好“慢慢地,稳稳地,很仔细”)
生:起来读。(“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读得太快。)
师:应这样读“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语速放慢,小心,生怕肩上老人掉下来,也怕孩子受伤的样子。读出来。
师:作示范。
生:再读,还不到位。
师:再示范,“慢──慢地”第一个“慢”要读时低沉小心,声间拉长,“慢地”中“地”要轻读。“稳稳地”也一个样。“很”要认真地读。来再试一遍。
生:读“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读出了味道。
师:谁来说说他读得如何?
生1:读出了责任。
生2:读出了小心。
生3:读出了幸福。
师:还有问题吗?
生:“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为什么这么说?说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
师:谁来帮助这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
生:答不上来。(师点拔:在这儿作者特意点出这个原因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伴老母亲的时日短。
生:老母亲拉扯自己一生不容易,现在她病危了,该多为她着想,体现了我更加对母亲的照顾,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老年人方面,“我”做得很好。
生:如果现在不好好爱母亲,时间就不多了,而自己的儿子,日子还长。所以才特意地点出“决定委屈”儿子是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师:同学们,画面是富有想象的,画面中没有向我们展示出当“我”作出了“走大路”的决定后,母亲和儿子的各自的心理变化和活动。我们是否给写一写。
生:(大声高喊,兴致很高)好!
生:(拿出笔,写自己想象中的此时此刻的母亲与儿子的内心活动)。
师:(3分钟后)谁来读一读?
生1:母亲:心里总想着去疼自己的孙子,便对儿子说,“我的孙子还小,还是依他的吧。儿子:心里不是很高兴。
生2:母亲:暗自欣喜,心里暖暖的,“唉,儿子真懂事,没白养。”儿子:心里当然没刚才那股劲,有些不太愿意,但很快他又跑到奶奶身边牵着奶奶的衣角“奶奶,走大路吧,省得你还得让老爸背着走。”
生3:母亲:很平静,有些沉默,一会儿便说“走小路吧!”儿子:也很平静,一会儿跑到奶奶身边说“奶奶,走大路平坦!”
师:是啊,同学们想象的都非常合理,都道出了三代人之间的相互的理解,他们之间的和睦,道出了人间亲情有永恒之魅力。
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精彩。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
生:老师,为什么说“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为什么说有的浓,有的淡?也就是“浓”和“淡”是什么意思?
师:好,说得很好,谁来帮这位同学分析一下。
生:“‘有的浓’,是说这个地方的草一大片,一大片,‘有的淡’则相反”
生:不,是说有的地方的草密集,就显得“浓”了,那些疏散的地方,就“淡”了。
师:他们谁说得更合理些?
生:做出正确的选择:第二名同学的。
师:我也有同感!好我们继续来把自己的问题摆出来,共同解决。
(学生没有再提问题的了)
师:同学们,我们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来谈谈自己认为最有感人的地方。
生:爸爸最感人。
师:为什么?
生:他在儿子和母亲发生分歧的时候,做出了“放便”老人的路“走大路”,这三个字,我读来,觉得爸爸的形象高大了。
师:你从高大的爸爸的形象中,能联想到现在社会中的哪些人?
生:太娇惯自己儿子而不顾老人感觉的爸爸们。
生:想到了“小皇帝”的产生根基。
师:同学们想的非常深刻。还有谁来发表自己的感受?
生:爸爸的形象高大,除了他“背”母亲,“依”母亲“走大路”外,我觉得他还特别地注意与母亲交流。
师:好,你说的那个“‘依’母亲”很好,是不是依母亲走大路?(生点头)那好我写下来。(板书:“‘依’母亲)
师:(继续问这位同学)“与母亲交流什么?”
生:“第二段中的‘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说明爸爸时常挂心母亲。
师:如果他不来约母亲会怎样?
生:(还是这位同学)母亲会感到寂寞,得不到快乐。
生:(另外)如果不来,母亲嘴里虽不说,但心里会不快。
师:同学们,我们身边的许多爸爸妈妈是这样来照顾老人的吗?
生:不,许多的年轻人,他们结了婚就不与老人住在一起了,远离了长辈。
师:你打算对这些人说些什么?
生:我想告诉这些人,老人养育了我们,我们应从感恩的角度来爱他们,爱他们就是爱自己。因为我们的行为也为后辈们做出了表率啊!
师:同学们,这一个美丽的镜头我们该用什么名字来叫它呢?
生:“约”母亲。
生:“邀”母亲。
师:好,我写下来,你们都说得很好。(板书)“‘邀’母亲”
还有谁想回答,生:“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儿子。”
现出了小孩的稚气,同时句子工整,我觉得很好。
生:“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中的“摸摸”很好,它体现了母亲对孙儿的关心和亲昵。体现了亲情。
生:我觉得“妻子”很美。因为她在外面,总是听我的。
生:我觉得“我”的儿子很可爱,他自己在没有得到自己的愿意“走小路”的愿望时,并没有像现实中的一些小孩子那样,而是很疼爱奶奶地样子顺从了奶奶。
师:好,太好了。
(他喜爱,疼爱孙子──“摸脑瓜”“改主意”可体现出来。)
老师也想说一处:就是这美丽初春,太美了。它让这浓浓的亲情更加丰满和充实了。要不大家来读读课本的“124页”的林文煌写的《三代》。
(进入比较阅读阶段:完成美景“衬托”美丽的人生主题的语文能力。)
生:初读正音,学生品读。
生问:“步履蹒跚”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生答:读出读音,解释:是走路不稳当的意思。
生问:讷讷不知的“讷讷”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师:谁知道读什么?是什么意思?(生没有举手的)好,运用我们的工具书查出来。
生:(作答)读nè,意思是:形容说话迟钝。
师:这些文章与《散步》都体现了亲情,但也有不同,谁能找出来。
生:《散步》篇幅长,《三代》短。
生:《散步》有美丽的春初作衬托,而《三代》没有用环境描写作衬托。
生:《三代》只给我们留下了“先生为了家人的安全而迎车而上的”镜头,而《散步》则镜头更多更丰富。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是啊,三代人间的纯朴的亲情是人间最真挚的感情。我们把臧克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三代》小诗背诵一下好吗?
(生:进入背诵阶段:背诵“臧克家的《三代》”体味亲情。3分钟后,学生起来背诵。学生背得很快很好。)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深深的沉浸在浓浓的亲情里面,但我们不能过于陶醉而认为我们周边所有的家庭里都充满着“亲情”,是啊,作者写这篇文章《散步》的真正目的是在呼唤那些还存在“距离”的家庭走近亲情。刚才同学们所举出的“老年没人管,自己过起了幸福的小日子”便是很好的一个例子。特别是“婆媳”关系的处理可谓是老大难,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的嫂子与我母亲关系一直不好,他们在泰安工作,过年已经4年没有来家过了。看到《三代》《散步》这一幅幅美丽的亲情画面的时候,我多想让他们看看,可是他们远在泰安,不能看到这篇文章,唉,就让陈红的“常回家看看”传达我及我的家人的心声吧!同时,我也借此机会把这首歌送给在座的同学与那些仍存在着“分歧”的家人,亲人们。希望我们都像一家人。(播放课件“常回家看看”)
播放余,师要求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将欣赏《散步》这幅画面的感爱或反思写在纸上。大约150字至200之间。(5分钟)
生:(起来读自己的感受或反思)亲情如一缕温暖的阳光,洒向了神州大地,注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去感受这温暖如光的亲情呢!虽然如此,可是我们周边的许多家庭仍然存在着分歧或感情上的隔阂,有产是婆媳不和,有的儿子不孝,有的是长辈过于苛求……于是我们很想拿出莫怀戚先生写的这篇文章劝导他们,让他们的内心生出宽容和谅解,因为他们、我们永远是一家人,还有什么比一家人的情怀更温暖呢?……
生:(对这位同学的反思或感受作评价)这位同学的感受很真切,既能从本节课中的画面上欣赏到美的“亲情”又能联系身边的“不和”家庭来劝慰,考虑周到;另外就是语言很流畅,感情也很恰当。很好。
师:好,刚才这两位同学的一说一评,为我们上了很好的反思课。谢谢。那么我们现在在这回味之中,来总结一下这堂课你自己的收获如何?可以是文章上的,可以是做人上的,可以是生活中的……(同学思考2分钟,然后口头做总结)
生1:(课堂小节)这堂课我学会了关注人间的亲情,也学会了如何在家里做好我自己。
生2:(课堂小节)我学到了怎样恰如其分的运用“环境”作衬托来表现主题。同时还掌了怎样去读关键性的表现人物品质与性格的句子。如“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学生读出了真感情,很棒!)
生3:(课堂小节)这想说这么一句话“山再美,水再美,也有及人的心美。”
生4:(课堂小节)我学到了在表现主题时,应善于去抓人物的细节动作或语言如:奶奶的“摸”!“摸”字为全文的“温暖的亲情”这一主题注入了力量。
揣着梦想,藏起秘密,绿洲在前方。紧握船桨,挥洒汗水,四季在更迭。留住季节的美丽,靠的是我们自己,所以我们要用一双慧眼来发现,要用一颗慧心来领悟。是的,雏鹰,美在翱翔苍穹迎击风雨的那一种英姿;鲤鱼,美在跃过龙门羽化为龙的那一丝霓虹;莲花,美在出淤泥而不染的那一身洁白与晶莹……
迎来了火热的夏季,我们选择的是拥抱与品味。或者在树阴下晾干满身的汗水,听一听劳动的赞歌,让我们品其余味;或者在夜空下尽情遐想,探求大自然的奥秘;或者在风景怡人的圣地驻足,去感受那无限风情。读下面的美文就如欣赏潺潺溪水边生长着的无名小花,虽是零星的、散落的,但却是芳香的、天然的、浓郁的、悠长的……
【一号美文厅】
夏
王洪勇
那片绿色像旋律在夏天的阳光下静静地流动,田野一片寂静,只有庄稼发出咔咔的拔节声;放眼望去,整个华北大平原就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谁在这绿色的海洋里摇船划桨,谁给土地播种了这绿色的希望,谁就是这绿色海洋的主人。
哦,华北大平原的七月呀,你真的是如此迷人。在这个季节里,农人们又可以喘上一口气,因为种子种下了,化肥施上了,中耕的草锄了,密不透风的玉米地再也钻不进去了。这时候就有农人们站在大堤上眺望西天边显现的山的影子,就有大半辈子总在侍弄庄稼的老汉,在地头拉庄稼的小道上,揉一锅金黄色的旱烟,边抽边望着庄稼出神,他想这庄稼收获后要给在城里做事的大儿子凑一笔买楼钱,还要给教书的小女儿买一条纯金项链。①时光在老汉的沉默和期盼中慢慢流逝,夏天的绿色在农人们的汗水中变得更加凝重。谁不在夏天的田野上耕耘锄耪,②谁就不知夏天那首绿色的歌有多么优美和绵长。
其实夏天既不像春天那样充满激情,也不像冬天的大地那样苍凉和充满忧伤,夏天是一首朦胧诗,只能按照你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夏天是一道难解的数学题,只有劳动和汗水才能给予圆满的答案。
热爱夏天吧,夏天才是生命的颜色……
(选自《散文百家》)
阅读思考
1.找出两例本文使用的比喻句,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2.本文的语句含义丰富,富含哲理,富有文采。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第二段画线句的含义。
3.本文在结构上浑然一体,不仅前后句连接紧密,而且上下段意思转折过渡也是紧密联系的,做到了起承转合自然巧妙,请你举例作简单分析。
4.语句续写。仿照前面的句式,续写两个分句,并且要与前面的分句意思连贯。
有种子就有绿色,有汗水就有收获,_______,_______。热爱生活吧,生活才是生命的养料!
5.对下面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古人云:“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春、夏、秋、冬,像四位神奇的演员,在一年又一年的轮回里,在自然这个大舞台上表演着各自的绝招。
A.引用、比喻、拟人B.对偶、拟人、比喻 C.引用、拟人、比喻D.排比、拟物、比喻
【三号美文厅】
西湖的“绿”
宗璞
我要说的地方,是多少人说过写过的杭州。六月间,我第四次到西子湖畔,距第一次来,已经有九年了。这九年间,我竟没有说过西湖一句好话。发议论说,论秀媚,西湖比不上长湖天真自然、楚楚有致;论宏伟,比不上太湖烟霞万顷、气象万千。好在到过的名胜不多,不然,不知还有多少谬论。
奇怪得很,这次却有迥乎不同的印象。六月,并不是好时候,没有春光,没有秋意,也没有雪。那几天,有的是满湖烟雨,水光山色俱一片迷蒙。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空气中,弥漫着经了雨的栀子花的甜香。记起东坡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便想,东坡自是最了解西湖的人,实在应该仔细观赏、领略才是。
正像每次一样,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几天中我领略了西湖的“绿”。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铮琮,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奔腾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 )一个绿色,( )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色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 )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 )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 )一幅青绿的山水画。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婉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那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飘然起舞了。
(选自《散文选刊》)
阅读思考
1.在文中第四段括号内填写合适的关联词语。
2.文中的黑体词“绿茸茸”与“绿阴阴”能否调换?为什么?
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4.第四、五两段文字分别写出了苏堤和花港的绿,请简要概括这两种绿的特点。
5.下面的语段,文字叙述较冗长,请你压缩后简要概括出主要内容。
她的同桌,一个高高挑挑的女孩,由于成绩不好,没毕业就到外地打工去了。她迅速地来到教室,然后把信拆开。就在她把厚厚的稿纸取出,翻开的瞬间,一枚小小的纸片如一只翩翩的蝴蝶轻轻地飘落到地面上。她一惊,低下头,发现地上静静地躺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一枚极普通随处都可以买到的邮票。她乐了,望着手心里那枚崭新的邮票想,这丫头真是毛手毛脚,寄信竟然忘记了还有一枚邮票在信封里。嗯,正好我给她回信时让它派上用场吧。
参考答案
《夏季风情》
一号美文厅:
1.示例:“夏天是一首朦胧诗,只能按照你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夏天是一道难解的数学题,只有劳动和汗水才能给予圆满的答案。”前一分句把夏天比喻成一首朦胧诗,所蕴藏的内涵只能按照劳动人民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表达出劳动人民对夏天深切的体验;后一分句是把夏天比喻成一道难解的数学题,只有汗水才能作为圆满的答案,表达了作者对劳动的赞美,对汗水的崇敬之情。2.①句是说夏天的时光在慢慢流逝,在农人们辛勤的汗水里,庄稼渐长渐壮,渐趋成熟。含义:庄稼还没有成熟,农人们就安排好了收获后的打算。特别是“凝重”一词,既指庄稼的绿色加浓,也指农人们的心情沉重。②句是把夏天比喻成一首绿色的歌,谁没有参加劳动,谁就不知道这首歌的优美和绵长。含义:这首绿色的歌是由汗水谱写而成,没有汗水,就不能体会其中的优美韵味,抒发了作者赞美劳动的感情。所蕴涵的哲理是:没有劳动实践,就没有收获的希望,就没有真切的体验。3.在语句之间的衔接上,作者能够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使前后句连接紧密,如第三段中,用了“既不……也不”“只能……”“只有……才”连接意思,即把夏天与春天、冬天作了对比,突出了夏天的特点,还能巧妙地蕴涵哲理,收到了较好的表达效果。在段与段之间的过渡上,一、二段之间,作者是在第二段开头用了一个“哦”字,这既是对上一段的回答,意思是说:“嗯,不错。”又是对下一段要写的景物表示惊讶,意思是说:“啊呀,好迷人的华北大平原啊!”4.示例:有体验就有感悟,有劳动就有创造。5.C
二号美文厅:
1.形象地写出了从春到夏的过程。表明夏天沸腾的语句: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2.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略3.示例: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或:麦子刚收,田间其他作物正充满旺盛活力)4.为了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5.作者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对他们的贡献有深刻的认识,所以他赞美农民的劳动,赞美金黄的夏天。6.提示:此题属于概括语段能力的训练,在拟写新闻的标题时,要注意标题能够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同时还须醒目,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示例: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慰问逝世作家浩然的家属。
关键词:壮族嘹歌;语言;陌生化
“陌生化”是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由诗学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他在《艺术作为手法》中指出:“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艺术的目的是提供作为视觉而不是作为识别事物的感觉;艺术手法就是使事物奇特化的手法,是使形式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困难和时间的手法……”[1]P65。在什克洛夫斯基看来,“陌生化”就是“奇特化”、“反常化”,其含义就是超越常境,把人们本来熟悉的平常的东西通过艺术加工变得不熟悉、不寻常,使人们对它产生陌生和新鲜感,从而在审美过程中获得一种别于寻常的独特感受。
对诗歌而言,陌生化效果是较为突出的。俄国形式主义认为,诗歌的所有形式技巧,包括声音、意象、节奏、音部、韵脚、修辞手法等都具有陌生和疏离的效果。壮族嘹歌是一种独特的诗体民歌,属于口头文学的范畴,但又区别于其他口头传唱的民歌,它是由歌手创作后才在壮族地区流行传唱的,内容固定,形式严整,而且全是用古壮字传抄流传下来,是壮民族的文化瑰宝和百科全书,堪称史诗性的作品。
1 古壮字与壮文的运用
古壮字是古代壮族人民创造的用来记录壮族语言一种文字,是借用汉字或汉字偏旁部首创造的,曾被称为“方块字”、“土字”或“土俗字”,壮族人称之为Sawndip(“生字”)。这种文字普遍流行于壮族民间,尤其是大量运用于壮族地区民间的古籍文献中。据壮学研究著名学者梁庭望先生的收集与整理,方块壮字文献分为宗教经书、碑碣、讼牒、契约、谱碟、信函、记事、民歌、长诗、剧本、说唱等十一种[2]。壮文是一种推广使用于壮族地区的由26个拉丁字母组成的拼音文字,与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明显不同。壮族嘹歌目前搜集到的手抄歌本几乎都是用古壮字记录或创作,版本主要有“汉歌整理”、“壮文转写”和“古壮字原歌”等,如《平果壮族嘹歌》中的《三月歌》、《日歌》、《路歌》、《贼歌》和《房歌》等五部民间长诗,就是由罗汉田先生根据广西平果县太平镇著名歌师谭绍明提供的民间传统手抄本用壮文转写、汉文翻译而成的,而《平果嘹歌·长歌集》则是将“汉歌整理”、“壮文转写”和“古壮字原歌”对照集成一书出版的。古壮字与壮文的运用是壮族嘹歌的特色之一。如:
上例中,“”、“”、“贝溜”、“溜贝”、“坡雷”等都是土俗字。从来源上看,其中的“贝溜”、“坡雷”、“吩”是直接借用现成的汉字来表达壮语的。“贝溜”、“吩”是借用汉字的正音或谐音来记录壮语意义;“贝溜bae liuh”中的“贝bae”是“去”,“溜liuh”是“游玩”或“玩耍”;“贝溜”就是“外出游玩”的意思;“坡bo”和“吩fwen”是对汉字借音兼借义,分别指“山坡”和“欢”,即嘹歌(嘹歌在广西上林、忻城、来宾、宾阳、平果等地一般称为“欢”);而“sai”和“mbwk”则是借汉字与汉字的组合来表达壮语,就是“男”、“女”的意思,“坡提坡”意思是一坡接一坡,表示玩的地方较多,“坡雷”就是“哪一个山坡”的意思。
壮文的声母、韵母、声调与汉语普通话在读音、书写、结构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壮文中有22个声母、48个韵母和6个声调。如,以上壮文中,“Ngeih”的声母是ng,韵母是ei,声调是h,表示“二”的意思;“doiq”中的声母、韵母、声调分别是d、oi、q,表示“对”的意思。“花va”,是第一调,不用标号,所以只有声母v和韵母a,其余音节也与汉语普通话不同。
语序上,壮语与汉语普通话的表达也很不一样,就修饰语与中心语的位置来说,汉语的语序基本上是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而壮语的语序则是正好相反,如“坡雷 Bo lawz”直译成汉语就是“坡哪”,中心语“坡”放在了前面,修饰语“哪”放在了后面,这个词用汉语表达应该是“哪一个山坡”。“圩莫haw moz”汉语表达应该是“莫圩”,“圩”是街日,中心语,“莫”是修饰语。
从上述看,用古壮字或壮文创作或记录的壮族嘹歌与汉语普通话有着较大差异,语言引起的陌生感必然使读者的阅读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从而加深读者的阅读感受。
2 独特的结构形式与韵律
嘹歌是一种男女对唱的双声部民歌,具有着独特的诗体形式和优美的韵律。从唱词上看,以五言四句式歌本居多,流行最广,结构严整,讲究押韵和对仗。如《三月歌》、《日歌》、《路歌》、《贼歌》和《房歌》等五部民间长诗都是五言四句式结构,押韵方式与汉语诗歌不同,韵律以押脚腰韵为主要特征,也有灵活押脚头、脚脚韵的,分上下两联,句与句之间环环相扣,节奏感强,首与首之间独立存在,有完整或相对完整的意思。这种押韵现象,相对于中国汉语诗歌来说是奇特的。其中,脚腰韵兼押脚头韵格式为(《三月歌》土俗字):
此外,壮族嘹歌的抒情和叙事方式也别具一格。嘹歌对唱,大多是在男女双方之间展开,一般情况下由男方先唱,女方接唱并且接唱时要重复男方的第一句,然后再根据其意决定是否引申,但第二句的最后一字必须与第四句的最后一字押韵,抒情和叙事就在这一唱一接、一问一答的方式中展开,这种押韵和句式的重叠,是壮族嘹歌的显著特色,它使壮族嘹歌的结构紧凑严密,富有形式美。
壮族嘹歌在演唱时还注重衬词“嘹”的运用。“嘹歌”的得名有种种说法,其中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因演唱时每一句都有“嘹”作为衬词拖腔而得名。在嘹歌演唱中,作为衬词的“嘹”基本无实际意义的,它也不出现在歌词的基本句式中,甚至有些地方如果加上“嘹”字反而成为无意可解的累赘。但在演唱时是必须加上“嘹”字作为拖腔,才能使嘹歌的演唱成为完整。衬词“嘹”的运用,使壮族嘹歌增添了光彩,也强化了其独特艺术风格。
3 别致的修辞和意象
修辞是汉语诗歌惯常的手法,也是壮族嘹歌抒情和叙事的主要手法,意象也是诗歌不可或缺的。壮族嘹歌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比喻、排比、重复不拘一格,意象也富有地域性和民族性,从而使其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3.1 重复:类型多样化
重复使作品产生一唱三叹,往复回旋之效果。壮族嘹歌中重复的类型很多,如同一词语的简单重复、声音相谐、意义相同的词的重复、前置词重复,在一行诗首重复上一行诗的末尾的同一个词等,这种重复手法,延宕了接受者感受的时值,增加了感受的难度,激起跌宕起伏的情思,无形之中使作品的内容增色丰蕴。如“男:不插花就完/不采花就谢/凋谢在枝头/飘浮落在地/女:不插花就完/不采花就谢/凋谢在枝头/飘浮落在地”这是语句的简单重复,即对歌中,女方的应答完全是对男方唱词的原版复述,这样的复述,加强了男女对方之间的情感联系,不但没有累赘之感,反而有一种特殊的韵味。
再如:“男:二三月花开/催人出来玩/游玩到街上/见黄花中意/女:二三月花开/催人出来玩/游玩到街上/见黄花开心/男:二三月花开/催人出来玩/来到蔗园地/见枉花中意/女:二三月花开/催人出来玩/来到蔗园地/见枉花开心。”这里既有句子的简单重复,也有意义相近的词语的重复,即男女的唱词中没有太多变化,只有最后一句的末尾一词稍有差异。这种重复结构,阻碍了男女对唱正常速度的推进,推迟了情感抒发的到来,让人回味无穷。
3.2 比喻:“花”的普泛化
壮族嘹歌中的比喻手法也较为丰富,有明喻、暗喻、博喻等,并且喻体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如《三月歌》描写初春时节,壮家青年男女结伴来到青山旁、泉水边、树荫下、花丛中,采鲜花,摘嫩笋、拾蕨菜的欢乐情景,诗中以“花”喻人的现象随处可见,而且花的名目也很多,有桃花、李花、玉兰花、牡丹花、荷花、木棉花、茉莉花和各色野花等。如:“男:桃花开满坡/不如朵牡丹/姑娘一帮帮/不如妹可爱/女:桃花开满坡/不如朵红棉/满山的青年/哥伟岸过人。”这里,男方以满坡盛开的“桃花”比喻姑硠们的娇媚和美丽,而以“牡丹”的高贵和可爱夸赞心上人的漂亮可爱和貌压群芳;女方也诚心地以满坡盛开的“桃花”比喻满山充满朝气的青年,并以英雄花——木棉比喻心上人的阳刚之美和伟岸过人。由此看出,嘹歌中的“花”并非只用于比喻女性的美,也可用来比喻男性。事实上,壮族嘹歌中,青年男女把对方比作花果植物的现象随处可见。如:“男:李花白连连/桃花红艳艳/艳不过桃花/白不过情妹/女:李花白连连/桃花红艳艳/艳不过桃花/白不过情哥。”这里“李花”的白、“桃花”的艳,是同时用来比喻情妹和情哥的,这种以花互喻的手法,表现出了壮族青年男女以花为媒的习俗,相互逗乐,以自谦、自贬来夸奖和抬高对方,表达爱慕之情的情趣。“男:哪个在那边/像瓜花开放/像马蜂展翘/脚步轻似燕/女:哪个在这里/好似朵牡丹/谁站在那里/像新结的瓜。”这里,男方以“瓜花”的怒放比喻女方的神态,以“马蜂展翘”的优美比喻女方的姿势,以燕子的轻盈比喻女方的动作,而女方则以“牡丹”自喻,以“新结的瓜”来比喻男方的神态,惟妙惟肖。
此外,《三月歌》中还用大量篇幅描写壮族青年男女观花、赏花、采花、插花、求花等与“花”相关的活动,这些活动无不隐喻青年男女的恋情,这样的比喻,使得嘹歌朴质自然,而又鲜活生动,增强了表达效果。壮民族居住于亚热带,依山傍水而居,在他们的生活环境里,到处都是花草繁盛,绿树成荫、蝶舞蜂飞,所以壮族人民向来对花草情有独钟,因而嘹歌里情窦初开的男女青年常常把异性比作他们熟悉的自然界中的花草虫鱼,这是不足为奇的,但这在汉语诗歌的海洋中却是罕见的。
总之,作为方言文学,壮族嘹歌以艰深晦涩的语言、独特的结构形式与韵律、别致的修辞与意象给人一种强烈的陌生化感,这种陌生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读者的阅读阻碍,延长了感受时间,而正是这种“阻碍”和“延长”的存在,才使得壮族嘹歌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感受。
参考文献:
[1] 兹维坦.托多洛夫(法).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M].蔡鸿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 黄南津,高魏,陈华萍.方块壮字文献生存及传承状况调查分析——以龙州、象州、忻城三县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0(02).
1、奶奶家养了一盆君子兰,一年四季都是绿色。宽宽的叶子约有二寸,上面的花纹非常清晰。每隔一段时间就从中间长出一片嫩绿的叶子,叶子乐章越多,都向两边伸展。
2、春天,兰花披着剑一般的绿叶向我们走来。叶子里的花蕊散发着阵阵清香。那四溢清香引来了一只只可爱的小蜜蜂,小蜜蜂围在兰花旁边“嗡嗡”的唱着歌,好像在说:“哇,花粉的味道真香甜。”夏天,兰花在阳光的照射下,长出了一个个可爱的花骨朵。鲜嫩嫩,油亮亮的。在阳光的点缀下闪烁着银白色的光芒。兰花的叶子,好似一把把锐利的宝剑,深绿的叶脉清晰可见,再加上兰五朵淡紫的小兰花,更加显现出了兰花的美丽与生机。
3、君子兰的茎紧紧地支持着花儿,它们之间紧密配合又使整株植物英姿勃勃。我真心希望,人们都能像君子兰那样团结谦让、互相帮助
4、在众多美丽的花草中,我还是喜欢我家的君子兰。我家的这株君子兰非常讨爸爸喜欢,所以爸爸对它照料的格外仔细,经常对他施肥,浇水,对他胜过了对其他的植物。所以我家的这盆君子兰长得异常茂盛,叶面鲜艳而有光泽、挺拔而整齐、叶端浑圆。
5、那层层散落在草丛上的花瓣如一朵朵失去灵魂落魄的精灵,躺在那里一动不动。而我梦里的那份美丽,亦躲在心的某一个角落里微微叹息。不解、疑惑、苦闷便纷至沓来。发短信问候远在他乡的哥哥:“为何玉兰花昨日还如翻墨似的轰轰烈烈的盛开,而今天却是稀稀零零,满地狼藉……”
6、兰花有一种让人沉醉的清香,那朵朵盛开的花姿,有的简约,有的张扬,有的玲珑洁雅,巧笑嫣然灿烂着生命的美丽。
7、现在,正是兰花生长的旺盛时期,淡雅的兰花静静的开放,朵朵幽香。迷人的花朵给夏日增添了一份靓丽,带来了舒适温馨。市场内兰花特别的多,花的品种也有应有尽有,有蝴蝶兰、君子兰、报岁兰、四季兰等等……有些兰花品种我都没见过,非常的漂亮,看到不少的人都挑选焙买了淡雅漂亮的兰花,那份美丽的心情缀满温馨。
8、一位爱花如命的教授,觉得它是“花中俊秀的君子”,给它取名为“君子兰”。从此,君子兰便步步登高,逐渐成为驰名中外的名贵花种。君子兰十分名贵,令人珍爱,这与它的花叶并美是分不开的。如大叶君子兰的剑叶整齐、宽大、翠绿。一般,生长三四年的大叶君子兰有六至八片剑叶,每片叶子的形状与路边剑麻的叶子有些相似。但与刚直粗壮,顶端有针尖的剑麻叶子相比,脉络分明的君子兰的剑叶显得秀美、细嫩、圆实,青翠欲滴。站在花前,静静地观赏这片片生机勃勃的剑叶,一股清润、舒畅的感觉就会涌人心田,使人的精神焕然为之一爽。君子兰的原产地一年四季温暖如春,全年最低气温10℃,最高气温22℃,这是君子兰生长的最佳气温。
9、君子兰的叶子碧绿碧绿的,又长又宽。叶子向上的一面可以看见一条一条的叶脉,向下的一面,像涂了蜡,很有光泽。14片叶子7层,每层两片,对称着长,真像双胞胎。它们围着茎,一层盖着一层,^新学生的比老叶子略长一些,层层叠叠,又像一把展开的扇子。
10、君子兰花茎与众不同,它扁扁的,高约30厘米,宽约3厘米,颜色比叶子淡得多,用手摸很滑、很厚实。
11、我家有一盆君子兰,青绿色的长叶子像悲翠一般碧绿晶莹。又长又粗的茎,茎上端和下端都有一点红色。火红火红的花苞含苞欲放,像位凌波仙子亭亭玉立。开放时那独特的伞状花序,宛若一顶美丽的桂冠,端庄秀逸,落落大方。
12、花盆里种着一株亭亭玉立的君子兰,它的叶子是深绿的,宽度有四指,他的片叠在一起,有序的分向两边,叶脉看得十分清楚,叶子的末端是尖的。
13、我家有盆君子兰,拾掇房间时,不小心把花盆打碎了,便把它堆在了墙角,不再理会。可是几天后,我竟发现新的枝桠长出来。在没有阳光、没有水的情况下,君子兰竟顽强地生长着,啊!这就是伟大的生命力。
14、兰花,有着淡雅的色彩,给人带来一种幽静,清淡的花香,冷艳而芬芳。它虽不艳丽也不张扬,却象谦谦君子,似乎象征着一切美好的事物。兰花也因有高洁的品性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屋里摆上一盆兰花,可以体现人们生活中洋溢的热情,提升人们的生活品味。
15、大部分君子兰一年开两次花。一次是新年,一次是初春。君子兰开出来的花非常漂亮,开花前有许多淡绿色的花苞,一两天后,就绽开了橘黄色的笑脸,花蕊上有许多花粉。我想,如果把花放在外面,肯定会招来许多蜜蜂来我家的采蜜的。等小君子兰全部长大变成大君子兰时,我家就成了一个小花园了!
16、你知道人们为什么喜欢君子兰吗?我告诉你:它之所以特别让人喜爱不仅仅是由于它美丽的花朵,还有别的花无法相比的优点:就是它既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朵,更有值得欣赏的碧绿光亮、犹如着蜡、晶莹剔透、光彩照人的叶片,所以不少行家认为:君子兰即使没有娇艳动人的花朵,仅仅它那碧玉琢成般的叶片,就已经让一些观叶植物望尘莫及了。
17、我刚用铲子插入干厚的泥土,扒了两下,就听到一阵清脆的破裂声,随之我看到瓷花盆的碎片散了一地。可是我仔细一看,被泥土层层包裹着的,浓密得如太白胡须般的是那去年冬天看似已枯死的君子兰的根,它不但没有坏死,反而愈加茂盛,分了一次又一次的杈。
18、虽说本人不喜欢家花,但家中也养了几盆,有颜面娇柔的含笑,高贵典雅的君子兰,刚毅而又不失温馨的米兰,纯朴敦实的八宝树,垂涎欲滴的百合……但让我最喜爱的却是君子兰,养有五年却未见它开花,多少次妈妈都把它随手而弃,但看到他那顽强挺拔的性格,却又让我为之动容。无奈,我只好把它搬回屋子,确实是已拥有十六个叶子的君子兰,早已到了开花的年龄,却迟迟为透出半点开花之气,真是养之无味,弃之可惜,难怪妈妈这样对待它。
19、君子兰高雅的姿态,它那碧绿挺秀的叶,富有丰满的花容,艳丽的色彩,细腻的花瓣,盛开时灿烂夺目,有着热烈欢舞和娇莹发光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给人们一种刚正不阿,蓬博向上的精神。
20、又过了几天,君子兰的花儿总算全部开齐了。盛开的花朵儿在茎端簇拥成一团,像个火红的花球。花儿的心真公正,九朵一样大,开口直径是5厘米。颜色也一样,粉红色的,花心颜色也一样,一律黄色。就连花蕊也一样,六根雄蕊,都是4厘米长,一根雄蕊是5厘米长。形状也一样,都是张开的喇叭形。这样一盆花团锦簇的君子兰怎么不叫人喜欢呢?
21、君子兰在阳光的照射下睁开了眼睛。叶子们正在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花朵们的到来,突然,几为高贵的花朵慢慢地走了出来,顿时,植物王国沸腾了起来。
22、我喜欢兰花,因为它很漂亮。兰花的花瓣是白色的,仿佛冬雪飘落大地,里面又有一点黄黄的,又仿佛表示百花盛开的春天。兰花不仅色彩美,还很香。如果你在路边走着走着,突然碰到一丛兰花,你可以拿一朵,闻一闻,啊!这香味不刺鼻,很清淡,这香味绝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23、君子兰为石蒜科,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植株文雅俊秀,有君子风姿,花如兰,而得名为观叶赏花,也是布置会场、装饰宾馆环境的理想盆花。
24、我家阳上栽有一盆君子兰。在奶奶的精心照料下它越长越茂盛。它长着碧绿的叶子,叶子上还有好几个小花骨朵儿哪!叶子的正上方有几朵已经开了的花,橙色的花瓣,淡黄色的花蕊,每朵花有六个花瓣。在阳光的照射下,君子兰好像张开了笑脸,向我们微笑。
25、君子兰的花期只有一个月,花落的时候就会出现绿色像小果子一样的东西,慢慢会变成红色,也许是它的种子成熟了吧!
26、君子兰挺拔,苍翠,一年四季赋予生命的真色,特别是隆冬之时,百花凋零,草木或处于休眠状态,唯独窗台上的君子兰傲然怒放,花蕾站在一层层的兰叶间,像骄傲的公主亭亭玉立,又像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帅霸气十足。每每用餐之后或闲暇时我总站在窗台前,唯有君子兰,相看两不厌。我被君子兰的风姿所吸引,所倾心。
27、今天,我又去楼下观察了君子兰。君子兰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叶子。叶子分列两边,近看,像一个漂亮的蝴蝶结;远看,像一只小鸟正在展翅飞翔的翅膀;如果你再仔细看,就会发现,君子兰的叶子呈长椭圆形,中间有一个地方凹了进去,就像我们的鞋垫。君子兰刚长出来的叶子是浅绿色的,后来不断长大,叶子就变成深绿色的了。长大的叶子又长又宽又有光泽,像打上了一层蜡似的,上面的叶脉非常清晰。在左右两片叶子的正中间,长出一个深绿色的,约9厘米的主茎。茎的颜色和嫩叶的颜色一样,是浅绿的,上面开着八朵橙黄色的小花,漂亮极了!
28、有一次爸爸种了一株佛手,本来长得好好的,长出了许多新叶子,还结出了一个小佛手呢!可是生了虫,小虫把叶子吃完了,小佛手也落下了,佛手就这样干枯了。还有一次,爸爸拿来两盆美丽的君子兰,上面开着一朵朵可爱的小黄花,后来由于水浇得太多,君子兰的根腐烂了,君子兰也就干枯了。
29、我家阳台上有一盆君子兰。我爱君子兰,它虽然没有美人蕉、水仙那么珍贵,也没有太阳花、梅花那么坚强,但是在我心中却十分清秀。君子兰的叶子是绿色的、长长的、像一把剑。叶子中抽出一根粗粗的茎,慢慢长出了一朵花,花是粉红色的,有六片花瓣,花瓣中央有一根雌蕊和六根雄蕊,雄蕊上面有花粉,要靠蜜蜂或蝴蝶来给它传粉,把花粉撒在雌蕊上,这样就会结果子。走近君子兰,用鼻子闻一闻,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向你扑来,沁人心脾。我爱君子兰,它把我家阳台装扮得更加美丽u
30、这是一片花的海洋,有名贵的君子兰,有漂亮的蝴蝶兰,有绿意盎然的富贵竹,还有许多叫不上名的盆花——这些姹紫嫣红的花朵在绿叶的陪衬下显得生机勃勃,连空气中都弥漫着花的香味。
31、看着那一盆盆俏丽的兰花,妩媚清雅,摄人心魄。夏日的兰花更展现着她的个性,像那身材优美的少女,有着美丽的容颜,一头飘洒的秀发迎着季节的风在飞舞,目光是那样的迷人,不用华丽的色彩装饰,依然有着高洁而俏丽的独特魅力,更让人喜爱,让人留恋。
32、我家有盆君子兰,拾掇房间,不小心把花盆打碎了,堆在墙角、不在理会。可是几天后,我竟发现新的枝桠长出来。在没有阳光没有水的情况下,君子兰竟顽强生长,啊!这就是伟大的生命力。
33、君子兰在我家阳台上有一盆君子兰,它一年四季都是绿油油,郁郁葱葱的,很美丽。远远望去好像一个披着绿衣的小姑娘。叶子的脉,好像是我们精心画的直线,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案。认真观察,叶脉横看有虚线,这些叶子远远望去,好象一把把笔直的绿剑。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君子兰叶子的顶端越圆,它就开得越旺。摸上去能清楚的感觉到叶脉是什么样的。你看,一阵阵微风吹来,不就是在给客人打招呼吗?
34、那盆君子兰,我的奶奶也很喜欢,它的叶子中间呈深绿色,外面呈浅绿色,它开出的花呈深红色,可以说是美上加美。
35、每次我回家第一眼就能看到客厅的尽头的那一株盛开的兰花。这株兰花的叶子是带状的,像一把把长长的宝剑,还像一个个绿色的卫士,护卫着娇嫩的兰花。兰花从远处看,好像一朵朵盛开的、淡黄色的玉兰花,只不过花要小很多;从近处看,花芯像一张张张开的鸟嘴,里面仿佛还有一个舌头,好像在说:“我饿了!我饿了!”我家的兰花没有太浓的香味,但仔细闻一闻,会有一点淡淡的清香。
36、君子兰被作为高尚、尊贵的象征而载人花卉史册。无怪乎曾有这样的诗句赞美君子兰:“叶宽常叶绿,脉络宜分明。金盘托红玉,银蕊发幽情。立似美人扇,散如凤开屏。端庄伴潇雅,报春斗寒冬。”
37、走近君子兰,用鼻子闻一闻,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向你扑来,沁人心脾。我爱君子兰,它把我家阳台装扮得更加美丽u
38、君子兰的叶子是绿色的、长长的、像一把剑。叶子中抽出一根粗粗的茎,慢慢长出了一朵花,花是粉红色的,有六片花瓣,花瓣中央有一根雌蕊和六根雄蕊,雄蕊上面有花粉,要靠蜜蜂或蝴蝶来给它传粉,把花粉撒在雌蕊上,这样就会结果子。
39、兰花的花瓣很小,极不被人重视。叶子又细又长,呈柳叶行,一条条叶脉清晰可见,看上像一堆草,朴素极了,但绝不失幽雅,青葱的绿叶,在墨绿色叶片的供托下,显得格外翠、鲜亮。那绿叶,好似一插就会挤出水来,嫩的弱不禁风,嫩的让人不忍触摸,可是那一片片向上的样子,又显得哪么坚强和有生命力。
40、君子兰一年只开一次花它的它的花香和美丽也只能展现一个月给我们,但是我还是很喜欢它那墨绿的大叶子,在冬天会带来生命的颜色。
41、桂花不像牡丹那样妖媚动人,没有君子兰那样高雅名贵,也不同于腊梅那样迎寒怒放,但她最大的特点是默默开放,并把沁人心脾的花香无私地撒向人间,这正是桂花受人称赞之处。
42、兰花是一种以香着称的花卉,具高洁、清雅的特点。古今名人对它品价极高,被喻为花中君子。在古代文人中常把诗文之美喻为“兰章”,把友谊之真喻为“兰交”,把良友喻为“兰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