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09: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运动与健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球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大众的青睐,作为一种时尚运动在群众中发展起来。与此同时,人们也对网球运动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阐述网球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使更多的人们积极参与到网球运动中来,进而提高机体的体适能,为全民健身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网球运动 健康 体适能
一、网球运动与身体健康
(一)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研究表明,打一个小时网球(连续抽击或比赛,包括休息)会将心率提升至心跳极限的80%-90%,带氧功能会达到带氧极限的60%-70%。经常从事这个强度则可以有效地增加肺毛细血管的数量和密度,盖上生理无效腔,有助于增加或保持呼吸肌群的力量,保持较高的最大通气能力,提高或保持肺活量和肺容量,增加肺通气量和换气量,从而保持较高的呼吸功能。
(二)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
在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已经超过癌症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科学研究证明,肥胖者的脂肪堆积在腰腹部(腹部皮下脂肪、网膜和系膜脂肪及腹膜后脂肪),可导致心血管疾病、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肥胖的运动处方中有一要求是每天至少30分钟的有氧运动,而人们参加网球运动一般都在30分钟以上,则可以起到减肥和降低血脂的功效和促进心血管健康的功能。
(三)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网球运动中在回击来球时,首先要对来球的力量,空中运行速度、落点、旋转性能等做出判断,并针对来球有的放矢地采用相应的战术行动,这就要求视觉、听觉等感觉机能的高度兴奋,从而提高了神经中枢系统的灵活性和思维的敏捷性,延缓了脑神经的衰老克服心理的恐惧。其次要迅速移动到来球的落点上及在击球的一瞬间保持良好的身体平衡且动作协调,要求本体的感受器高度兴奋,从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四)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
由于网球运动暂停的时间多,锻炼者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喘息并调节身体轻微不适,其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可随意调整,一般网球运动是中等强度的运动。根据身体运动队免疫机能的影响,每一次适中运动对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都是一次促进,并且似乎会在很长时间内降低机体感染的风险。定期的进行适中运动,可增加免疫功能,提高身体抵抗力。所以,经常从事中等强度的网球运动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二、网球运动与心理健康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承受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倍增,人们在享受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各种现代的疾病。这种疾病被称为“亚健康”。现代临床医学研究表明:人体患病很多是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人体如果长期心理紧张、抑郁,则会带来身体组织或器官的病变。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人们也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如果长期得不到释放,对人体的健康是极为不利的。网球运动对人们心理产生的影响如下:
(一)增强自信,克服自卑心理。在网球场上能充分表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网球运动融入了人的心理活动,有利于调节心理平衡。由于本身的娱乐性比较强,易于诱人成瘾入迷,让人一上场就不由自主地全神贯注、专心于打网球,参与者在比赛或练习过程中,会为自己击出了一个好球而暗自叫好,随着一场比赛的进行参与者打好球的次数也逐渐增加,这在无形中会增强人们的进取心,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锻炼思维。网球运动是智力、心理、体力的较量,在击每一个来球时,需要对球的速度、力量、旋转等进行判断,并迅速移动到合理的击球位置,在瞬间完成动作,这就要求练习者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快速的思维能力。
(三)完善性格。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同样,人的性格也具有两面性,性格可以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平时性格内敛的人,通过网球运动可以激发出其活跃的一面,因为网球运动需要同伴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对完善人的性格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三、网球运动与社会适应
(一)网球运动是一项高雅运动。众所周知,网球是一项非常讲究礼仪的运动项目,“尊重”是网球礼仪的核心,尊重传统、尊重球员、尊重观众、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及工作人员、遵守规则和制度、爱护场地器材等都是网球运动对从事者的要求。因此,网球运动能够满足现代人通过从事体育运动实现锻炼身体、休闲娱乐、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修养和品味的需求。
(二)网球运动也是很有效的社交媒介。网球的“尊重”决定了在球场上没有距离,球友之间很容易交流情感,取得信任。由于网球的贵族性,参加网球运动的人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能跻身于网球圈,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同社会各界精英交朋友,这些朋友是通过其它方式难以结交的,这也是网球具有很强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结语
综上所述,网球运动作为当今一种时尚运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都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提高人们体适能的同时又愉悦了身心,既扩大了自己的社交范围又提高了自己的修养和品位。正如美国网球联合会的格言:“网球是终身运动的项目。”这在促进健康的众多体育项目尤其是球类项目中是不多见的,赶快来参加这项有趣味的有氧运动吧。
参考文献:
[1] 张志华.田径运动能力与网球体能训练[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4.
[2] 谢彬.网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1.
[3]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36.
For thousands of years, physical activity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health. Today, science has confirmed the link, with overwhelming evidence that people who lead active lifestyles are less likely to die early, or to experience major illnesses such as heart disease, diabetes and colon cancer.
Exercise benefits every part of the body, including the mind. Exercising causes the body to produce endorphins, chemicals that lead a person to feel peaceful and happy. Exercise can help some people sleep better. It can also help with mental health issues such as mild depression and self-esteem. Plus, exercise can give people a real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and pride at having achieved a certain goal - like beating an old time in the 100-meter dash. ﹒
Exercising can help you look better, too. People who exercise burn calories and look more toned than those who don't. In fact, exercis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keeping your body at a healthy weight. When you exercise, you burn food calories as fuel. If a person eats more calories than he or she burns, the body stores them away as fat. Exercise can help burn these stored calories.
Finally, exercising to maintain a healthy weight also decreases a person's risk of developing certain diseases, including type 2 diabetes and high blood pressure.
几千年来,体力活动与健康有关。今天,科学已经证实了链接,压倒性的证据表明,引导积极的生活方式的人不太可能早死,或经历重大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结肠癌。
锻炼的好处身体的每一部分,包括思想。锻炼使身体产生内啡肽,化学物质使人感到平静和快乐。锻炼可以帮助一些人睡得更好。它还可以帮助轻度抑郁和自尊等心理健康问题。另外,运动可以给人们一个真实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在实现某个目标——比如击败老在100米短跑。摘要
锻炼可以帮助你更好看。人运动燃烧卡路里,看起来更健美的比那些不。事实上,锻炼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将你的身体保持在一个健康的体重。当你运动时,你消耗的食物卡路里作为燃料。如果一个人吃的比他或她燃烧更多的卡路里,身体将它们存储脂肪。锻炼可以帮助消耗这些存储的热量。
最后,锻炼保持健康的体重也能减少一个人的患某种疾病的风险,包括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
[关键词] 营养;运动;癌症生存者;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5(a)-200-02
癌症生存者(survivingcancer)泛指所有诊断为癌症的生存者。癌症生存者康复涉及到许多内容,但是营养与运动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几乎所有的癌症生存者及家属,都会积极寻求身体锻炼康复及营养支持方面的信息,以恢复体力,改善生活质量,减少癌症复发。本文结合美国癌症学会的癌症生存者营养与锻炼最新指南[1],重点讨论癌症生存者在抗癌治疗期及治疗完成后的营养与运动问题。笔者 2008年 3 ~8 月对我科住院癌症生存者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化的营养及运动的健康教育,并通过对照观察探讨个体化营养及运动健康教育对提高癌症生存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癌症生存者 156 例,其中,男 84 例,女 72 例,年龄 40~56 岁,平均58 岁。随机将156 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78 例,男45 例,女33例;观察组 78 例,男52例,女 26例。两组病例基本条件KPS卡氏评分[2]在60~80分,经统计学处理有可比性。
1.2 宣教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育方式,主要以口头宣教为主,对同种疾病宣教方式相同。观察组按照评估、计划、实施、评价的流程,结合美国癌症学会的癌症生存者营养与锻炼最新指南[1]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化健康宣教法。首先由责任护士于患者入院当日进行问卷调查,评估患者对营养及运动知识地需求。根据患者的知识需求与信息反馈,并结合医师的诊断计划,确定具体符合患者要求的健康教育内容和流程,以语言教育为主,辅以健康教育宣传册等书面资料。宣教时间包括从入院到出院的全程阶段 ,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每项内容宣教 2~3次,宣教方式由患者自己选择,每次宣教时间10~30 min。
1.3 宣教内容
对照组按疾病护理常规编制的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内容进行。观察组根据患者的信息反馈及对患者评估资料的整理结合美国癌症学会的癌症生存者营养与锻炼最新指南[1]进行个体化营养及运动健康宣教法。美国癌症学会(ACS)关于癌症生存者的营养与锻炼指南值得参考:
1.3.1预防癌症的营养与锻炼措施①终生保持健康体重:平衡能量摄入与身体活动;终生避免体重超标;如果当前体重超标或肥胖,争取恢复健康体重,并维持健康体重。②保持运动的生活方式:成人适量运动每天至少30 min,每周至少有5 d保持该适量运动。最好每天运动时间为55~60 min。儿童和青少年适量运动每天至少60 min,每周至少有5 d保持该适量运动。③健康饮食,强调植物源食物:选择有利于健康及保持健康体重的食物及饮料;每天吃5种或以上的蔬菜及水果;首选全谷类食物,而不是精加工食物;限制摄入腌制肉和红肉。④限制饮酒饮料的摄入:酒精饮料摄入量,女性每天不超过1次,男性每天不超过2次。
1.3.2 癌症生存者的饮食安全指南进餐前洗手;保持食物新鲜清洁干净,清洗食物及水果之前洗手;生肉、鱼、家禽、蛋等需加工后食用;保持炊具、容器、菜板、洗碗布等厨房用品清洁干净,未加工的生肉与加工后的熟食炊具保持分开;烹饪温度适当:肉类、家禽、和海鲜等肉类应烹饪后熟食;饮料(牛奶和果汁)应该巴氏消毒灭菌;食物贮藏应速冷藏于不适于细菌生长的低温处(
1.3.3 癌症生存者的健康运动指南走楼梯而不是电梯;如果可能,步行或骑自行车到目的地;与家人、朋友或同事一起锻炼身体;量力适度运动;步行访问邻近的朋友或同事,而不是发电子邮件访友;计划运动休假,而不仅仅是驾车旅行;每天戴计步器,增加每日步行量;看电视时骑固定式自行车或跑步器行走。
1.4 效果评价
对于每位患者在完成本次治疗周期后的第6天进行生活质量测定,生活质量调查表采用我国孙燕教授改编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QOL)[3]评定标准进行测评,测评内容包括12 项指标,每项指标分 5 个等级,每个等级 1 分,总分最低为 12分,最高为 60 分。51~60 分为生活质量良好,41~50分为较好,31~40 分为一般,20~30分为差,小于20分极差。
2 结果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分布结果见表 1。
3 小结
根据患者的反馈消息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化营养及运动健康教育,取得明显效果。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良好及较好比率 64.09%,明显高于对照组 25.64%(?字2=70.4,P
4 讨论
在我国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癌症生存者在不断地增加,关注癌症生存者是2008年ASCO大会的主题内容之一。Demark-Wahnefried报道,为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患者进行个体化的营养及运动健康教育,结果显示,个体化健康指导有助于改善癌症生存者的生活行为和健康指标[4]。为癌症生存者正确提供饮食及运动指导对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以往在临床工作中除肿瘤诊断与治疗直接相关的知识外,很少为癌症生存者提供有关营养及运动知识信息,即使介绍营养及运动知识,也是十分随意,提供的信息也十分局限,有时可能还会相互矛盾。因此,许多癌症生存者会寻求医院之外的信息,包括民间流传、社会广告等渠道来源的信息。所以在临床工作中为癌症生存者提供正确的营养及运动指导,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当前护理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而我科开展的个体化营养及运动健康教育:①积极开展不同患者、不同方式、不同内容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充分满足癌症生存者希望给予的个体化要求,有效地巩固疗效,提高其生活质量。②有较强的说服力,内容较丰富,采用美国癌症学会的癌症生存者营养与锻炼最新指南。③采用循序渐进的宣教方式,提高了癌症生存者对营养及运动的相关知识的掌握。观察组在患者从住院到出院的整个阶段,随时收集癌症患者有关的所有信息,并根据患者的信息反馈,采用语言教育、文字教育等多种教育方式,多元化、热情、耐心、循序渐进地进行宣教 ,让患者积极主动参与健康教育活动,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宣教方式。宣教时间不易过长,内容不易过多,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患者对营养及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从而达到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5-6]。
综上所述,个体化的营养及运动健康教育对癌症生存者康复至关重要。为癌症生存者提供营养及运动的健康教育,有助于预防营养不良及体重减轻,改善癌症生存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癌症生存者康复、预防肿瘤复发及改善预后的营养与运动措施要点:终生保持健康体重、平衡膳食、采取积极运动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Doyle C, Kushi LH, Byers T, et 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and after cancer treatment: an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guide for informed choices[J]. CA Cancer J Clin,2006,56(6):323-353.
[2]陈振东,孙燕,王肇炎.实用肿瘤并发症诊断治疗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70.
[3]孙燕,周际昌.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3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3-54.
[4]于世英.全方位关注癌症生存者[G].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教育集,2008:2.
[5]王淑清.2型糖尿病患者的出院随访与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3):107.
一、培养方向
步入中专阶段,学生的身体从发育的高峰期逐渐进入平稳发育并不断成熟的时期。第二特征的逐渐发育和成熟,社交能力的增强,渴望被重视、被理解的愿望强烈,促使学生生理、心理发生着巨大变化,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已经不再满足于一般性的学习,根据自身条件,探究并有兴趣的去学习自己喜欢的专项运动,从而形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成长,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意义重大。
二、问题与分析
通过对河南省平顶山市技校、卫校、干校的体育教师的交流与座谈并对我所教的24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
1.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占25%
2.偶尔参与的占35%
3.没有兴趣、不愿参加运动锻炼的占40%
通过对学校心理咨询室反馈过来的信息看,有心理问题的大部分学生集中在这50%,可见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相互依存,互为正相关,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
进心理健康并利用体育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并加以正面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符合自身特点的专项运动,培养学生的兴趣,
消除学生心理障碍,让更多的学生都回到体育课堂上,在阳光下、在大自然的怀保中尽情享受体育锻炼的魅力,让学生健康成长是体育教师的职责。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是中专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培养中专生锻炼身体的习惯,首先要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但是目前多数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忽视了这一重要环节,影响了下一步体育教学手段的实施,运动能力增强以及运动习惯的养成便无从谈起。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设健康教育课。利用课前、课下的时间行进健康教育是体育教师的职责,符合老师既教书又育人的理念。体育教学的生动有趣容易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从而对专项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学校对体育教学要高度重视,加大对场地器材的投入力度,让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身体的项目,产生运动依赖,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学校要落实国家的体育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精神,培养更多的适合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
2.建议
(1)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增设健康教育课堂,有专职老师讲解和咨询,比如:平顶山市财经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健康教育课开设得非常好,效果很突出。
(2)体育教师要多看书多学习,利用课前、课下、课外活动、课间操进行健康教育。
(3)体育课分组教学、区别对待。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4)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有兴趣的去学习、去探索,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消除学生焦虑、忧郁、躯体不良的感受。
(5)组建运动兴趣小组,让学生参与其中,形成锻炼身体的习惯,锻炼身体、增进友谊,改善人际关系。
关键词:维生素A 运动能力 健康 运动
近些年来,人们的运动保健意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增强,但是由于人们膳食不合理普遍存在各种营养不良的现象,从而影响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健康。
1 维生素A代谢与功能
1.1 维生素A代谢 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都是属于脂溶性物质,在小肠内与其它脂类一起经胆汁和胰脂肪酶的作用,通过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被吸收,最终合成维生素A棕榈酸酯。多种资料表明,维生素A的吸收可能是一个有载体参加的主要以主动吸收方式进行的过程,而在吸收过程中消耗能量。但吸收率较高,而且吸收速度也比较快。有报道,人在正常情况下摄入生理剂量的视黄醇,其吸收率为70%~90%,如果增加视黄醇的摄入量,吸收率略有降低。一般摄取维生素A三小时到五小时后,吸收达到高峰。维生素A需要依靠胆盐吸收,维生素E可以防止维生素A的氧化破坏。
1.2 维生素A的功能
1.2.1 维持正常的视觉反应,有助于对多种眼疾的治疗并防止夜盲症和视力减退。在视觉功能方面视黄醛的作用早被确认,维生素A以视黄醛的形式存在于视网膜,在暗光条件下是视紫红质的辅基成分,亮光条件下是视紫青质的辅基成分。因此,维生素A不仅能够维持暗视觉,在亮处还具有辨别颜色的功能。
1.2.2 维持正常的骨骼发育,促进生长、发育及繁殖、增强生殖力。缺乏维生素A会导致骨细胞减少以及成骨细胞功能时空而导致骨膜骨质过度增生,骨腔变小而压迫周围组织,从而产生神经压迫症状,其机制尚不清楚;Hofmann等研究报道,视黄醇和视黄酸对于胚胎发育也是必需的。
1.2.3 清除自由基维护皮肤细胞功能,可以使得皮肤柔软细嫩,有防皱去皱的功效。在体内实验中,维生素A可抑制阿霉素诱导小鼠心脏部位膜脂质过氧化。维生素A维持过量的上皮细胞组织分化,并防止上皮细胞角质化,从而使机体免遭感染。维生素A参与抗体合成,提高抗体抗原的应答反应,从而加强抗病能力。
2 维生素A与运动能力和健康
2.1 维生素A与运动能力 维生素A具有维持上皮组织结构完整和健全的作用,是视觉细胞内感光物质的构成成分,因此,在冬季参加体育训练或从事需视力高度集中的运动项目如射击时,维生素A需要量会达到正常摄入量的1.5~5倍。在体育运动中,长时间的运动会使机体产生大量的自由基,使运动能力下降。维生素A及β-胡萝卜素等都具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功能。虽然有报道对运动员调查中10%~25%的人维生素A摄入量低于RDA,但优秀运动员维生素A的摄入量通常是充足的。对运动员维生素A、C、E状态评定的研究发现:大多数的运动员血浆维生素水平是充足的。对182名运动员调查中有5%的人维生素A水平低于30微克/分升,但尚没有证据说明这些运动员存在严重的维生素A缺乏。补充维生素A不大可能提高运动能力。β-胡萝卜素的抗氧化作用是否能降低由于自由基活性引起的运动损伤仍需研究。在有关研究中,瓦尔德等人让5个受试者连续6个月吃缺少维生素A的膳食,尔后又连续6个星期让他们吃增补了维生素A的膳食。在此期间,他们对受试者在活动跑道上进行了身体水平测试,他们先进行15分钟准备活动,接着跑步跑到精疲力竭的程度,并且对心率、吸氧量、肺通气量及血液中的乳酸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在膳食中缺乏维生素的6个月里,受试者进行最大或次最大强度运动时,并没有发现其生理功能明显减退,耐力也没有受到影响。同样,在增供维生素A的6周里,也未发现从中得到什么益处。
2.2 维生素A与健康 维生素A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它的缺乏直接会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
2.2.1 维生素A与流行病。目前,世界上约有2.5亿儿童患有维生素A缺乏症,死亡人数有120-300万,失明儿童有30万。50%左右的维生素A缺乏者多位于印度、尼泊尔以及印度尼西亚等南亚和东南亚地区,而我国主要发生在内陆偏远的地区以及贫困地区。试验表明,缺乏维生素A还会损害粘膜和免疫系统以及破坏肠道细胞的完整性等。
2.2.2 维生素A对微量元素铁锌的影响。①维生素A对铁的影响。在贫血儿童中,缺乏维生素A通常与缺铁同时出现。大量的研究表明缺乏维生素A与缺铁性贫血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具体的机制还在研究之中。②维生素A对锌的影响。有试验表明,进食同样缺锌的饲料,大剂量维生素A组大鼠血清的锌含量高于缺乏组和正常组,并且缺乏锌和维生素A时受损害的部位和症状具有很多一致性。但李云等也报道过量的维生素A会导致大鼠畸形,补锌不但不能改善,反而加重畸形。两者是否具有协同作用以及维生素A在缺锌状况下如何发挥其抗损害作用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2.2.3 维生素A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大量研究进一步表明,维生素A和免疫功能密切相关。缺乏维生素不仅导致脾脏以及胸腺的退化,还会减少循环淋巴细胞的数目和抗体,更会导致HIV疾病的发展。维生素A、B6、B12、C、E和p-胡萝卜素能提高动物和人类对疾病抵抗能力,它们是免疫系统发挥最佳作用因素之一。
2.2.4 维生素A与其它疾病的关系。①维生素A与心脏病的关系。近年来研究表明,维生素A的浓度会影响心脏和原纤维的形成,尽管缺乏维生素A和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性之间关系不一致,但是研究表明,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混合物能有效减轻和预防心血管疾病。②维生素A与糖尿病的关系。近年研究表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IDDM)其血浆中维生素A、载体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和TTR的水平很低,但在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中(NIDDM)水平却不低。
3 维生素A的来源,补充方法与剂量
3.1 维生素A的来源 第一,动物肝脏、未脱脂乳以及鱼肝油等动物性食物;第二,菠菜、胡萝卜以及青椒、柿子等绿、红黄色蔬菜等植物性食物。
3.2 维生素A的补充方法与剂量 维生素A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如果在补充过程中摄入过多的维生素A就容易造成维生素A中毒。所以在补充维生素A时应该根据具体的需要量来补充。
通常人们可以通过摄入植物中的胡萝卜素前体来满足维生素A的需要。维生素A的RDA是以视黄醇当量来表示的。维生素A的RDA成年男子为1000RE,成年女子为800RE。对于那些对视觉要求敏锐的运动员,以及在紧张时期的运动员,需要给予额外的维生素A。中国运动员维生素A的RDA每日为1500RE。
成年人每天膳食和营养素补充剂摄入的维生素A≥50000IU容易造成维生素A中毒。一些研究资料表明,儿童中毒剂量从
4 维生素A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展望
虽然目前维生素A在运动实践中的实验研究还不是很多,也没有明显的证据证明在运动训练中补充维生素A可以提高运动能力。但是目前将维生素A运用到动物的研究也已经很多,并且根据研究的成果已经投入到动物饲料的生产和使用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于维生素A具有消除自由基的功能,并且它还与几种前体进行糖原的生物合成及肌蛋白的合成有关,而自由基的产生主要是在长期的有氧运动中如耐力运动。有了这样的理论依据,在以后的工作中,研究工作者通过更多的实验依据来证明补充维生素A能够提高耐力运动训练和肌肉的增加。
参考文献:
[1]常世敏,张智强.浅谈维生素A代谢与生理功能[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2):55~57.
[2]谈藏文,马官福,林良明,等.我国0~6岁儿童血清维生素A水平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5):303.
摘要网球运动是现代运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于西方。近代以来,随着多元文化传承交往不断推进,网球运动在我国有着重要推动力。但是目前整个运动在推进过程中,缺乏对康复意识的有效重视,从而限制了该运动推广与普及的效果。本文从我国网球运动项目开展状况及限制因素分析入手,结合当前我国网球运动康复与健康现状,通过问题剖析和经验借鉴,制定我国网球运动康复与健康的具体发展对策。
关键词我国网球运动康复机制健康现状发展对策
一、引言
随着现代体育运动发展不断成熟,网球运动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运动水平上的提升和发展内涵上的完善性。尤其是在我国,随着网球运动普及程度日益提升,探究与网球运动相关的各项元素就极其必要。对于网球运动项目来说,其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充满对抗性,整体节奏较为激烈,因此想要实现网球运动的系统化推广,就必须对整个运动开展过程中,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尤其是要构建完善的网球运动康复及健康体系,从而推动网球运动项目体系化开展。
二、我国网球运动项目开展状况及限制因素分析
虽然我国并不是网球运动项目的发源地,但是在我国现代体育运动成熟发展过程中,网球运动也实现了有效传播,尤其是网球运动明星的出现,大大提升了网球运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从我国整个网球运动的开展状况进行分析,我国网球运动的知名度和参与度都较为有限,尤其是缺乏参与氛围和环境,从而大大限制了W球运动开展的竞技水平,当然也影响力我国网球运动项目的普及开展[1]。
通过对我国网球运动项目的具体开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影响该运动项目推广的主要因素集中表现为:首先,我国网球运动项目在推进过程中,缺乏完善的网球运动意识教育,对于网球运动项目来说,不仅要全面认识到该运动的具体理念内涵,更重要的是网球运动项目中,对参与者也有运动意识培养的相应要求。其次,网球运动项目在具体开展过程中,需要具备相应场地设施和基础条件,与其他运动项目所不同的是,想要推动网球运动项目实施,需要具备完善的运动场地。最后,在整个网球运动推进过程中,该运动的推广和普及主体在于体系化的网球运动人才培养体系。因此,网球运动人才的培养体系关系到该运动项目的有效推广。
三、当前我国网球运动康复与健康现状分析
对于网球运动项目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参与与训练效果,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网球运动知识和体能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必要的运动防护策略。尤其是要通过对网球运动开展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从而确保网球运动参与者,有效避免参与体育运动中所出现的各种损伤,进而实现网球运动的有效推广[2]。
通过对我国网球运动康复与健康的现状进行系统化分析,不难看出目前网球运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对康复与健康理念的重视程度,尤其是未能将网球运动健康体系建设纳入到整个网球运动训练体系中,从而大大限制了网球运动康复机制建设应用效果。此外,当前在开展网球运动训练活动开展过程中,其缺乏专业的康复与健康人才体系,尤其是多数网球运动训练和学习者更多掌握的是网球运动技能,因此缺乏必要的防护意识。在网球运动项目开展过程中,其场上极易多变,所以需要参与者能够及时快速做出应对,因此其对运动损伤的处理及急救措施完善度直接关系到网球运动员的康复与健康状况。所以,优化网球运动康复机制建设思路就极为必要。
四、我国网球运动康复与健康的具体发展对策分析
如今网球运动在我国有着重要影响,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我国网球运动推广机制日益成熟的今天,该运动项目虽然有着广泛市场认知度,但是无论是具体的运动推广理念,还是整个网球运动推进过程中,各项关联要素之间均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因此探究我国网球运动项目中各项关联要素,尤其是整个运动的康复与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该运动项目的推广和普及,因此结合其具体开展现状,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就极其必要。
对于我国网球运动推广来说,完善网球运动康复机制建设极为必要。结合当前我国网球运动开展状况来看,无论是具体的教学过程,还是对网球运动员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都缺乏对康复意识和理念措施的有效引导。因此,在我国网球运动康复与健康建设过程中,必须将这一系列内容融入其中,通过实质性创新和内涵上的完善,从而推动我国网球运动的成熟发展。当然,在网球运动康复与健康机制建设过程中,要完善引导网球运动学习者和爱好者认识到防护意识培养和形成的重要性。结合网球运动的项目特点,必须充分引导网球运动教练员掌握康复机制建设的价值与意义,通过提升其参与的重视意识,从而激发其具体参与性[3]。
五、结语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成熟,在我国,如今网球运动逐渐从精英体育项目,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大众项目。而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提升网球运动的发展水平和具体层级内涵,同时更重要的是完善与网球运动项目开展的各项元素,尤其是在网球运动项目开展过程中,潜在的健康安全因素等等各种问题,通过有效融入具体安全健康机制,从而推动网球运动项目与社会大众参与的有效融合,进而实现网球运动的社会化普及。
参考文献:
[1] 卢伟芬.我国竞技网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2(11):131-136.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运动 健康 关系
一、体育与健康
(一)健康的重要性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否则一切都将是徒劳。有一个比喻可以形象的来说明健康的重要性,我们将身体看成1,而金钱、地位、子女、房子等都看成0,只有1健康的存在,那么才有后面的若干的0,如果没有了1,再多的0也将代表不了什么。虽然这个比喻很通俗,但它却深刻反映出健康的重要性。
(二)体育与健康的内涵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逐步意识到拥有一个健康身体的重要性,体育运动已成为人们在闲暇时间必不可少的活动。但是多数人对健康的认识还停留在身体健康的基础层面上,认为只要身体好没有疾病就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早在上世纪已经提出了三维健康观,即身体的健康、心理的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合理的膳食、运动量等是通过运动来获得健康的主要方法,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要考虑到“量”的因素,所谓量变引起质变,我们不能否认某种方法在对促进健康上的作用,但要控制好“量”,否则会危害到身体健康。
关于体育的概念解释有很多种。目前,较统一的解释为“体育是一种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1]”。其中身体运动是基础,促进身心发展是目的,文化活动是形式。根据体育的定义我们可以将体育分为三大类。1.竞技体育,其以取得比赛的最终胜利为目的,在比赛中不断挑战人类的生理与心理极限。2.大众体育,其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的。3.表演类体育,其以促进经济发展、公益等为目的。我们常说的学校体育可以归类到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中去。体育运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由于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价值,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二、影响大学生健康的因素
(一)不良的生活方式
作息时间不规律、饮食不规律、缺乏体育运动等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据相关调查,大学生的肥胖率和近视率分别为29%和13%,且呈现每年稳步上升趋势。分析其成因,我们可以总结出两个原因:1.缺乏体育锻炼。2.不良的生活方式。作为个体来说这两个因素我们都可以人为控制,但多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自律能力严重下降,对于自己不能严格要求,课余时间基本都花费在打网络游戏上,每天休息时间较晚,不进行体育锻炼,连每周一至两节的体育选修课也不去上。正是这种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鉴于上述原因,建议学校加强考勤管理制度,对旷课达一定次数的学生给予严厉的惩罚措施。其次,学校将可以组织学生跑早操,尽可能的组织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吸烟喝酒
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当代大学生中有28%的学生吸烟,其中男性占据了绝大多数,女性仅占极少部分,在大学生吸烟群体中有部分学生的烟瘾较大,每天吸烟量在一至两包,甚至更多。吸烟不仅危害个人的身体健康,同时还会危害周围的人,可谓百害而无一例。目前,每年因吸烟引发的肺癌患病率逐年增长。适量的饮酒可以增进心血管血液流动,对人的健康有一定的帮助,但过量饮酒、酗酒对身体的危害都是巨大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很难掌握住这个“量”,往往过量饮酒。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相关教育力度。同时,作为学生也要加强自控能力,尽量戒烟戒酒。
(三)心理因素
相关调查显示精神疾病患者的年龄逐渐趋于幼龄化,高校学生中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大约有20%,多数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仍与我国的应试教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从小到大都是在“分数论成功”这个定式思维中长大,从小到大只知道学习,课余生活基本被各种补习班所占据,没有时间去接触社会,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都由父母来解决,自己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考个好分数。这样一来当进入大学后,学生需要自己解决很多问题,例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等,一些学生处理不好这些关系,导致心理上出现问题。因此,家长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适当的增加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孩子逐步接触社会,慢慢适应社会,而不是做一个只会考试其他什么都不会做的人。其次,学校也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最后,作为学生个体来说也要明确,我们唯有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当下取得成功。
三、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健康的关系
(一)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我们不能否认任何一种体育运动对促进身体健康的作用,只要体育运动是科学合理的,在一定“量”的范围之内,其就可能对促进身体健康有积极地作用,但过量运动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因此,人们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要严格控制运动量,同时也要掌握一些必要的运动原理。
身体健康的测试指标有很多,但形态和机能是最直接、简单的指标。形态即身体各部分的比例。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我们可以改变相关部位的肌纤维,从而塑造健康的形态。机能即人体的系统的工作能力,体育运动是促进人体机能全面发展的最佳手段,任何一种体育运动,不仅是我们所看到的外在的肢体运动,其内部多种系统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长期进行耐力练习能改善呼吸系统运输氧气与二氧化碳的能力。体育运动可以使各个系统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全面发展。
(二)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大学生的适应性
适应能力的发展是在后天的生活中不断锻炼而得到提高的,体育运动则可以有效的促进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改善人的生物状况,同时还能消除由于不适应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有些人会将它憋在肚子里,自己生闷气,最后导致身心都遭到了损害,而体育人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多数采用运动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心情,在球场上奋力奔跑、大吼大叫,以此来发泄自己的情绪。运动过后心情舒畅,自己心中的不快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从而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三)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人的任何一个有目的、有社会倾向性的活动都必须通过心理活动来调节[2]。心理活动是三维健康观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任何体育运动中都会产生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好坏取决于体育运动的强度,当体育运动的强度适度时,可以使人兴奋,精力旺盛。体育运动的内在精神是努力拼搏、永不放弃,在一场比赛中经常可以看到双方为了一分拼尽全力,永远不放弃,即使输了比赛也要让对手对自己竖起大拇指。长期进行体育运动可以使大学生的意志品质、自信心得到锻炼,其自信心、心理抗压能力不断提高,这在一些耐力项目、同场竞技项目中表现的更为明显。一些团队项目也能增强大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这在当今比较火爆拓展训练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四)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健康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具有两面性,体育运动在对促进大学生健康上也有两面性,因此在平常生活中我们要尽量取其利而避其弊。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改善人体各部分机能,起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作用。超负荷运动或者采用不科学的练习方法会损害人们的健康。因此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大学生要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科学的适量的练习方法,当自我感觉运动强度较大时,可以进行一些小强度的锻炼或者停止锻炼,以避免过量运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结语
健康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体育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水平,在参与体育运动的同时大学生也要摒弃自身不良的生活方式,加之适量科学的运动,可以使自己获得更加健康的身体。
参考文献:
[1] 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 贾莉莉.体育运动与健康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3.4(4):40-41.
[3] 田金华.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J].中国体育科技.2003(1):37-39.
[4] 吴秀云.有氧运动与心理干预对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3):102-104.
关键词:体育运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73-2111(2008)08-1 63-03
作者:王乐伟,湖南工业大学体育部教师;湖南,株洲,412008
21世纪的今天最大的财富是人才。一流的人才应具备一流的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秀人才的基本素质。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是心理健康。只有心理健康,大学生今后才能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并立于不败之地。而体育运动可以帮助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就这个问题展开以下的论述。
1、心理健康
1.1 心理健康的定义
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心理健康做出了如下的解释: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人们不仅有安全感、自我状态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外部环境。它一般可理解为情绪的稳定和心理方面的成熟两个方面,但这种稳定和成熟的状态是相对的。因为我们生活在一切都在变化的社会中,没有人会有一成不变的精神和情绪状态。只有将制约人格的各种条件,比如文化程度、工作能力、职业、社会地位、生活演变等很好地协调起来,并能适应环境、利用环境、创作环境,才能称之为心理健康。1946年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则将心理健康定义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心理健康解释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日本学者松田岩男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精神病学家门宁格(Menninger K.)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有满足感,或是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二者兼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正常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英格利希(English H.B.)提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心理善。当事者在那种善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发展其心理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生活,不仅仅只限于心理疾病而已。”社会学家W.W.Boehm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以上的各种观点说明,当前对心理健康的界定很不统一,不过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所作定义被广泛承认和引用。
1.2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由于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有所不同,所以,对于怎样才算心理健康也未形成一个统一标准。2003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心理健康的11项标准:(1)具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和个人成就有“有价值”的感觉;(2)充分了解自己,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自发性和感应性,不为环境所奴役:(4)适当接受个人的需要,并且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5)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适当的估计:(6)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的挫折和打击,无过度幻想;(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视社会标准的不同而变化,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的,个人所从事的事业多为实际的、可能完成的工作;(9)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而改变自己;(10)在集体中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重视集体的需要;(11)在不违背集体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有个人独立的观点。有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对人不做过分的谄媚,也不过分寻求社会的赞许。美国学者坎布斯(bs)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4种特质:(1)积极的自我观念;(2)恰当地认同他人;(3)面对和接受现实;(4)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提出判断心理健康者的10条标准:(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10)在不违背团体的要求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我国黄希庭教授等曾提出判断心理是否健康的5条标准:(1)个人的心理特点是否符合相应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2)能否坚持正常的学习和工作;(3)有无和谐的人际关系;(4)个人能否与社会协调一致;(5)有没有完整的人格。北京大学王登峰教授等曾提出8条标准:(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6)人格完整和谐;(7)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2003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心理健康的11项标准较为全面并被广泛采用。
1.3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制定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一定的基础和专业知识,也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同时他们也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所以我认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衡量标准的制定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整体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主客观相结合的原则;(4)以评促发展的原则;(5)灵活应用的原则;(6)个性性原则。还要注意到:(1)坚持心理健康的相对性;(2)审慎使用心理测量的结果;(3)全面、综合考察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4)关注心理状态持续的时间;(5)注意区分心理健康标准和道德评价标准;(6)注意区分应激性心理问题与人格特质性心理问题;(7)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的尺度。
2 当代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对大学生活环境不适应
对大学学习生活适应困难,由于中学教育与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少大学生入学后在独立生活、独立学习方面的能力欠佳。生活方面,一些学生过于依赖家庭,饮食起居受父母精心照料,进入大学后,生活上的一切必须依靠自己,因而许多地方不能适应,这就使他们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焦虑与不安:学习方面,中学时代常依靠教师的安排与督促,进入大学后,教师的直接管理减少,而自己独立安排学习进度与支配学习时间的要求大大提高,那些能力欠佳的学生就会感到明显的不适应,许多困难不能独立克服,因而挫折感增强,不良情绪随之而生,长期下去便会产生某种心理障碍。
2.2 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每门考试合格的压力,争取第一的压力,发挥特长的压力,这都使学生每天在三点一线式地紧张度过,同学们之间的竞争使个别同学不能忍受而走上绝路,而更多的同学则是默默忍受,只是在忍无可忍的时候发泄一下,以缓解心中的郁闷。生活的压力主要在于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7%是特困生。对金钱的切身压力。以及深深的自卑感,使这些低收入或贫困家庭的子女总是低估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本来可能完成的学习和工作任务,造成事实上的无能,更加重了自卑;自卑也使一部分学生过分保护自己,去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经常经历挫折,也同样在内心产生消极的、敌对的情绪,有的学生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或抑郁症,而不得不退学。大学的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监工的角色,而是引导者的角色,正如“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有的学生会感觉无所适从,生活和学习变得没有目标,心理上感到茫然,情绪低落。
2.3 情感方面的困惑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又迫于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压力,有很多大学生开始恋爱了。由于大学生思想比较单纯追求完美的爱情,这中间不免出现一些感情上的问题,这样致使一些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对感情失去信心,甚至导致自杀。
2.4 个性缺陷与性格障碍
我国大学生大多数是来自过度保护和过度严厉的家庭,前者导致依赖、被动、胆怯、任性等个性心理倾向:后者导致冷漠、盲从、不灵活和缺乏自尊自信的个性心理倾向。如果父母的养育方式是溺爱型,则子女会利己、骄横和情绪不稳:如果父母的养育方式是专制型,则子女消极、懦弱和不知所措:如果父母经常出现分歧或互相拆台,则子女会表现出圆滑、讨好、投机、说谎的不良行为。这些个性上的缺陷往往导致大学生各种典型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发生。
2.5 就业问题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2006年共有400多万的大学生需要就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异常严峻。很多的大学生都是背负的全家的希望到大学里求学,然后在大学毕业后可以留在一个好的城市。但是就业形式的现实使想要留在大中城市就业的愿望很难实现,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学生因此产生一系列的情绪问题,产生一些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因素。
3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运动是对身体的教育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完成体育的各种功能,从而促进人体身心的全面发展。体育运动正是以人自身的身体运动来满足个体及社会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求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重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3.1 体育运动能改善情绪状态。提高学生自信心
体育教学是进行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过程,这个过程也包括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身体运动改善了自我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体育活动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并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乐观的精神,这些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运动兴趣。体育运动还能使学生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消除心理紧张、放松身心、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2 体育运动能提高人的智力和能力
坚持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改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和想象能力,从而为认识学习活动提供有效保证。另外,体育教学是融知识、技能、情感、意志和团结协作为一体的教学过程,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这些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
3.3 体育运动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体育比赛是一种特殊的身体活动形式,采用公平、公正、公开的方法和规则,以相互间身体运动能力优劣比较的形式进行竞争,并争取获得比赛胜利的运动活动,体育竞赛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可以使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提高,并使学生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等良好意品质得到增强。体育竞赛有严格的纪律与规则要求,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纪律性与自制力、公平竞争与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体育是一项合作性都很强的运动,学生们在体育活动中要密切配合,否则难以完成任务。因而,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能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创新精神。
医学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本科教育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康复医学及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通过体育锻炼来促进健康以及伤病的康复。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全国部分体育院校及医学院校陆续开设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我院2012年开始筹备运动健康与康复申报工作,2013年正式获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运动康复与健康(四年制本科)专业”,该专业于2013年9月开始面向全国招生,主要培养能在各类康复医疗机构和健康机构从事物理治疗师和运动损伤防护治疗师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出社会满意的专业人才是高校教师神圣的职责。
一、专业由来与发展前景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健康和医学交叉结合的前沿学科,2004年经教育部首审批“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为在少数高校试点的目录外专业,专业代码为040206S,修业年限为四年,学位授予门类为理学。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和天津医科大学是首批开办该专业的高校,天津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玉林师范学院、泰山医学院等15所高校相继开办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2009年第一批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目前已有四批毕业生已经毕业。
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其中5000万人有康复治疗需求,结合我国家庭和社区康复的巨大需求,康复治疗师的需求至少为50万人,然而我国康复治疗师仅11.47万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康复技术人员与人口的比例太低。以物理治疗师为例,目前世界各国物理治疗师的人数与人口的比例平均大约为70人/10万人口,而我国大陆仅为0.4人/10万人口。据估计,只能满足需求量的1/70。显然目前的人才培养规模无法满足社会对康复治疗人才快速增长的需求。综合以上原因,康复相关专业在我国发展潜力巨大,诸多业内人士都对该专业的发展前景看好。
二、培养目标的制定
运动人体科学是运动康复与健康的前身。运动人体科学的培养方向是各级各类训练基地、体育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医药卫生系统、社区康复治疗师;各级各类教学单位师资,可以看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属于方向发散培养,既可做康复治疗师,也可做营养指导师、体育保健师、教师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方向定位不够清楚,想要培养全才,然而结果却并不让人满意。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看似就业口很广,但每个就业口都受到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一种大背景下,我院开办了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我院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能在各级康复医疗部门、运动训练基地、健身会所和体育科研机构,主要从事物理治疗师和运动损伤防护治疗师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可以看出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较运动人体科学培养目标更加明确、清晰。
三、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
在充分比较国内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并结合天津体育学院的教学、临床和科研优势与特色,在我院培养方案制定小组共同研讨下,拟定了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详见表1。从课程设置来看主要分为运动康复与伤害防护两个方向,运动康复方向重点学习物理治疗技术和特殊疾病的康复治疗学,比如心肺疾病康复治疗学、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治疗学和肌肉骨骼疾病康复治疗学。伤害防护方向重点学习运动伤害处理、运动创伤、运动医学、运动员管理等专业课程。
四、考试及学位授予
按正常教学进度表规定进行学期或学年课程考试外,专业课考试形式多样化,更多地注重测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创新实践的学习习惯。修满学分,成绩合格,符合学籍管理规定者准予毕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工作条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符合卫生部科教司2003年9月1日颁布的《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准入标准(康复治疗师)》试行条例规定,毕业生可以参加国家康复治疗师资格统一考试而获得康复治疗师从业资格,也可以通过相关资格考试获得私人教练和健康咨询师等从业资格证书。
我院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本科教育刚刚起步,存在一些经验不足,比如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师资力量不够充足等的情况,今后将继续努力,相互交流,不断探索与完善,向国际办学标准努力,为我国康复事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高水平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戴红,卓大宏,卫波等.我国康复治疗技术岗位需求预测研究,中国康复医学,2003,18(12):739-742.
[2]卓大宏.关于我国康复治疗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2004,19(6):406-410.
[3]张凤仁,李洪霞,崔泓.国内康复治疗学专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6):599-600.
摘 要 体育活动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态、排除心理压力、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研究体育与心理健康的相互作用,能否在体育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优化体育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 体育运动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运动不仅仅能强身健体和预防疾病,而且能够激发潜能、熔炼团队精神、磨砺心智,为锻炼和重塑健康的心理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身为体育院校学生,不论专业是什么,都应对体育活动与身心健康的相互影响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而正确认识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成为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涵,这也是实施“健康第一”体育教学思想的重要途径。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网查阅相关资料,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与分析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访谈法。通过对体育老师和大学生进行访谈,从多角度、多层次了解体育运动在锻炼学生身心健康的功效。
3.逻辑分析法。通过对搜集的文献资料和相关文献进行整理,结合所得进行逻辑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一)对心理健康的理性认识
心理健康是个体的持续性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在对待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的表现出积极倾向。如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及时调整心态,使心理长期处于良好状态以适应外界的变化等。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可以具体的表现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之中。体育锻炼不仅具有锻炼身体发展的功效,而且具有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两个方面,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二)寓心理健康教育于体育活动的意义和做法
1.增强体育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体育教师要有意识的按照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约束和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良好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影响。这样才有利于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更好的落实寓心理健康教育于体育活动。学校也要有针对性的对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2.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教师的个人行为可以直接影响课堂心理环境。教师心态积极、情绪稳定,在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在一种愉快而活泼的夥罩醒习和锻炼。相反,教师情绪波动过度,会导致师生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的紧张。为此,体育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我修养,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利用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3.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选择要做到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在他们体育兴趣的同时,也要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增加一些选项课、开放式教学课。相较于训练,学生们更喜爱游戏项目,因此体育教师要借助游戏,设置趣味性环节,锻炼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和孤僻的学生,多让他们参加集体竞赛的游戏活动。促使学生间的感情交流,克服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
4.利用多种途径,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提高体育活动娱乐性。体育的教学要从传统教学中开发快乐教育的因素,打破体育教程平淡枯燥的形象,使其变得丰富有趣,符合新时代的特点。并且在遵守教学原则的前提下,保证合理运动量、运动密度和强度。学校要创造有利于实施体育活动的大环境,如支持创办体育社团,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实施自我锻炼。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体育运动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特殊的桥梁作用,对大学生改善情绪、培养意志、人际关系和谐、自我认识正确、行为适度和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都起着一定的影响。2.正确认识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大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成为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涵,这也是实施“健康第一”体育教学思想的重要途径。3.体育课中师生关系是复杂多变的,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应明察秋毫,审时度势,因人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
(二)建议
1.作为学校方面,要有针对性的对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进行培训,增强体育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2.作为体育教师,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在教学方面,要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3.最后,要利用多种途径,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提高体育活动娱乐性。
参考文献:
[1]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4-16.
[2] 臧瑞.大名县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实施的调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期望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青年不仅要具有文化知识,还应敢于创新,敢于挑战,具有较强的身心承受能力。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80年代就指出:“健康,不是躯体没有疾病和病症,而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安宁的状况。”这使健康与生理、心理和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及成材的重要保证。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和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及性格。然而,心理健康的标准,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心理健康不健康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而且心理健康的标准,只能根据心理测验,具体观察和个人主观体验等方面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判断。北京大学王登峰,张伯源提出心理健康的8条标准是: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工作;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情良好;人格完整和谐;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这8条标准,更多地考虑了心理健康的个性(人格)因素及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应当看到,人的心理健康都是通过自己对他人,对外界环境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的。
二、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更加剧烈,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作为现代社会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当然也面临这些威胁。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浅,社会经验少,独立生活能力差,对自己缺乏全面正确认识,又加之社会上各种各样“浪潮”的冲击和误导,从而使他们的心灵过早地承受各种的压力。近年来的许多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据全国许多高校调查表明:
因精神疾病而休学,缓考的比例不断提高。根据上海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研室季建林等对来求询的大学生病例分析,以神经症性障碍占极大多数,占6914%(包括自卑、抑郁、恐怖、交往障碍、睡眠、强迫、焦虑),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问题占1415%(包括恋爱问题、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问题)。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比社会群体差,约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产生这些心理障碍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中关系比较密切的有早期教育与家庭教育,学习任务及环境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职业的选择问题,心理冲突与不良人格特征等。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大学生失去自我,信心丧失意志品质减弱、孤独、消沉、难以面对和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严重可导致自杀和犯罪。
三、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互动作用
1、体育教学的“全面性”是发现学生心理障碍的突破口。体育教育的全体性,正是对全体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身体技能的传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集体或对学生个别直接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得到全面发展,这个过程包括技能的学习及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通常说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是指示器。教师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学生。因此,心理素质教育也应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体育教学是发现学生心理障碍的突破口。
2、体育教学的“实践性”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途径。体育教学除了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外,本身还具有鲜明的特点。他必须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来促进身体器官、机能的发展,这种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正是体育教学的“实践性”的突出表现。由于体育活动具有教育性、集体性、竞争性、应变性,规范性等特点,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培养竞争意识和创造、应变、协作能力,培养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等,开拓进取精神和文明行为。教学中通过丰富多彩的运动或比赛,使学生忘记疲劳,性格豁达开朗,从而使学生从抑郁、焦虑、自卑、困难等心理阴影障碍中走出来,产生积极情绪,使不良情绪得到合理渲泄,消除了不健康的情感,消除了紧张的情绪。部分教学内容,如健美操、艺术体操、武术、球类等项目,随着美好音乐的变化及富有竞争协作的团队群体气氛,使学生自己能充分体验到人性美的一面,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也培养了学生对自己情感的控制力和遇到困难、挫折百折不回的承受力,让学生懂得“生命在于运动”的伟大哲理。体育运动这种特有的教育功能正是其他教学功能无可替代的。而正是这些体育手段对学生各种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面对科技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对当代大学生这一高智商群体来说,与其说是智商的竞争,不如说是心理素质的较量。随着社会的发展,情商在人才成功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丰富的情感,完善的个性,顽强的毅力,健康稳定的情绪,良好的适应能力,机敏的应变能力等高品味心理素质所构架的高“情商”,已成为最具有竞争力的人才资源要素。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学校教育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因此高校体育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直接渗透于体育教学中,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身心全面健康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一代大学生。
【关键词】体育运动 心理健康 身体健康
一、体育与健康的含义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新概念是:健康,并不仅仅是不得病,还应包括心理健康以及社会交往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健康不仅仅体现在身体方面,也体现在精神,社会交际等方面。对于人的健康的衡量标准也没有确定的指标,它涵盖了人的很多方面。我们改善健康水平的方法也有很多种,针对不同方面,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加强措施,例如,我们可以科学合理的饮食,注意个人卫生来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可以进行适当的娱乐来提高精神健康水平,等等。而对于体育概念,我们一般理解为是一种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它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身体运动,这里强调必须是身体参与运动。而达到的效果是心身得到更好的发展,这里也强调不仅仅是身体,更包括心理。做最终将其定义为一种文化活动,这就表明体育是一种与社会文化相关的活动。根据体育活动的目的及最终达到的效果我们可以将体育大致的分为竞技体育,娱乐体育,表演体育几大类,不同类型的体育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事实上这些体育都有促进心身发展的作用。
二、科学的体育运动对健康的促进
(一)体育运动促进身体健康
体育运动能够促进身体健康。这一点相信没有专业知识的人也都知道。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体育运动都能促进身体健康,有的甚至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只有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才能促进身体健康。体育运动对身体的而影响我们可以分为两方面来考虑,形态和机能方面。形态就是指人的外观表象,体育对人形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肌肉和骨骼的生长发育上,可以促进肌肉和骨骼的生长,使形态更加协调。另一方面就是人体机能方面,这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在人体的系统中,每个系统都有其特定的重要功能。而科学的体育运动对其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体育运动加大对氧气的需求,对能量的消耗,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糖类及脂类氨基端等的分解代谢,也间接的促进了泌尿系统。而在体育运动时,身体的相应激素含量会有增加,这就是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而最终,体育运动促进各大系统相互协调,保证机体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二)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社会竞争激烈,导致我们的身体和精神的压力很大。相关的报道指出,长期心理压力可以影响身体上的健康水平。科学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以使我们的身体放松,缓解精神的压力。也可以通过调节激素的水平来调节身体,使身体的疲劳感和压迫感减弱。另外,像竞技体育和表演体育,可以锻炼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练我们的意志,团队运动项目可以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增进队友之间的感情,而且获胜的时候会可以使体育运动者获得一定的荣誉感和自信心,也可以加强我们的竞争力,使自己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从多方面来促进我们的心理健康,同时促进社会形成一种积极的氛围。
三、正确选择体育运动利于身心健康
(一)体育运动的量对健康的影响
上文提到,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但是,这些都是在运动适量的前提下。过量的大强度的体育运动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损伤。有研究表明,大强度或者过量的体育运动会导机体的免疫力下降,而运动过量也会对关节造成一定的损伤。而这种损伤的程度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更加的明显。强调了这么多过量运动的危害,那么,什么才算是适量的运动,这就要根据每个人身体的情况来确定。一般以身体基本舒适而没有任何不适感为适量。如果能坚持进行体育运动,长此以往,我们身体就可以承受越来越多的运动量。有了一定的身体基础,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自己的运动量。保持体育运动的适量性,促进机体的健康。除了适量性,在体育运动中我们也应该注意坚持性。偶尔的进行大强度的体育运动对我们身体造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不经常体育运动的人,身体已经适应了这种状态,偶尔的运动会破坏这种平衡的状态。科学的方法是每周运动3-5次,也就是说,应该在前一次运动的影响还在的情况下进行下一次运动。只有注意体育运动的适量性和坚持性才能真正起到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的效果。
(二)选择正确的体育运动方式
对于运动方式的选择要根据我们个人的喜好和对于自身实际情况的合理性。有的人喜欢强度较大的运动方式而有的人喜欢放松的缓慢的运动方式。当然对于运动方式的而选择也不是要全凭个人喜好。选择时,更是要考虑到我们自身的情况,年龄,身材,身体健康情况等。中老年人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适宜进行大强度的运动,而他们可以选择太极等一些修身养性的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运动方式,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发扬和传承。像身材矮小者和关节炎患者不宜进行篮球运动。对于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也不是立竿见影的,所以我们也不应该急于求成。不要为了追求健康而去运动,要尽可能的的享受体育运动过程中的乐趣。
四、体育运动与健康的辩证关系
从辩证法中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体育运动之于健康也是如此,体育运动促进健康的同时也会对我们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像上文提到的,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系统平衡和缓解精神压力,但是,过量的体育运动会造成机体的损伤。因此体育运动与健康是辩证统一的。不同类型的体育运动有不同的目的,所达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职业的体育运动员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伤病,而一些竞技体育运动者往往将体育运动当成竞争的目标,而忽略了体育运动的原本目的。事实上,体育运动不同于其他的保健活动,它是真正的主动促进身体健康的途径。所以,在体育运动时,我们要了解其影响身体健康的机理,科学合理的进行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