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09: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____柳宗元《江雪》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____王冕《白梅》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____崔道融《梅花》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____柳宗元《江雪》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____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____王安石《梅花 / 梅》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____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____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____崔涂《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 除夜有怀》
一、抒同情关切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王昌龄是李白的好朋友。王昌龄仅仅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就得罪贬官,左迁为龙标县尉。李白听到他的遭遇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关切的诗篇寄给他。诗的前两句写景叙事。景物选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和啼叫“不如归去”的“子规”,为“闻道龙标过五溪”的叙事营造了悲凉的背景。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但可以“千里共婵娟”。所以作者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随风飘至王昌龄的贬地龙标县。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本来无情的明月当着自己的贴心人,请它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去,交给那不幸的贬谪者。这样的写法,较之当面说几句安慰话,更令人感动十分。
二、抒同病相怜之情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刘长卿与裴郎中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正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因而发为歌吟,尤为真挚动人。首句写送别的氛围,猿悲而“啼”,客聚而“散”,时晚而“暮”,都与悲情有关。第二句写友人远去,自己独自留在江头,更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独。作者以无情之水反衬伤心之情,将伤心推进一层。三四两句由“伤心”两字带出,一个“更”字,表明自己已是不幸,而裴郎中却更为不幸――贬得更远。“青山万里”紧承“更远”二字,只有它们伴送朋友远去了,恋恋不舍惺惺相惜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三、抒刚正不阿之情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入大内”,触犯龙颜,几被处以死刑,后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首诗是韩愈写给他赶来同行的侄孙韩湘的。首联写自己获罪的原因;颔联直书自己“除弊事”是正确的,“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他决不改刚正不阿之志;颈联讲述自己为这刚正不阿所付出的沉痛代价,“家何在”道出了无限悲情;尾联是从容地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一吐胸中的激愤之情。整首诗融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将英雄失路之悲写得慷慨激昂。
四、抒生死不渝之情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晚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和白居易有着很深厚的友谊。元和五年,元稹因弹劾不法官吏而与宦官发生冲突,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又改授通州司马。五年之后,即元和十年,白居易因上书请求抓捕杀害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而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这首诗就是元稹在通州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写的。首句和尾句写景,既是景语,也是情语,所写之景都是那样的暗淡无光,“残灯”无焰,“晚风”吹雨,象征整个社会暗无天日,无正义可言。中间两句叙事,“垂死病中惊坐起”是神来之笔。“垂死”之人,却能“惊坐起”,这是何等情深,何等毅力,何等震惊,元白两人的生死之情,于此清晰可见。
五、抒愤懑不平之情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
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杜甫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无疑是《水浒》中写林冲写的最为出彩的一段。而他的出色又有人物活动的背景景物――风雪的一份功劳。
在林冲被派去看管草料场的时候,书中写道,“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而他挑着花枪去打酒时,“那雪下得紧”了,最后草料场手刃仇人时“那雪下得更猛”。除了不断的渲染情节得紧张气氛,风雪更是林冲这个人物活动的大背景,也是伴随着人物活动的主要景物。
雪历来就是文人喜欢摹写的东西,在一些雅士笔下,雪是美丽宁静的象征。更有人说雪占有“四美”――天公剪水,宇宙飘花,品之有四美焉:落地无声,静也;沾衣不染,洁也;高下平铺,均也;洞窗辉映,明也。当然,在温暖的房间以审美的心态去品味风雪,它诚然有美丽静谧的一面,而以柔弱的柳絮来比拟大雪的,大概也只有那心思纤微、生长江南的闺中佳丽呗。可当你身处旷野,去切身感受那北方的,更接近于撒盐的大雪时,你或许就会明白,刚厉和凄冷的它才是那严酷冬天的真正代表。试读一下这些诗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在这原生态的雪中,纤巧早早让位于粗犷,柔美也被宏大所代替。
远在北地沧州的林冲遇到的就是这样塞空迷远近的雪罢。
而这时不只有雪,更有风,与雪相伴的,只有那吹得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的刚劲朔风。“钟陵风雪夜将深,坐对寒江独苦吟。”(韦庄《钟陵夜阑作》)风雪正是天然的结合。此时的雪割舍了自己的柔情与优雅,风显露更多的则是刚冷的一面。
人上人一朝沦为阶下囚,被迫离家刺颊发配,更身处在这枫雪下,凄惨境遇中的林冲是孤独无助的,也是让人同情怜悯的。但林冲毕竟是英雄。英雄不需要怜悯,而这漫天风雪最终也只做了他表演的舞台,成了他展现英雄气概的一个衬托。
当风雪将天地都笼罩的时候,处在其间的人当然是极其渺小的,大的风雪小的个体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风雪中,万物蛰伏,连天地都似乎要静止,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的活动就显得格外突出。
仇人是欲将他置之死地而后快,风雪则是他行动的束缚,从这个角度来看二者就具有一致性。因而我认为这时风雪作用于他身上就是压力的一种外在物化。而面对风雪这种极大的外在压力,渺小个体的人的抗争在强烈的对比之下就显得难能可贵。
面对风雪,人的抗争,如战、如笑、如狂歌、如胜利、如“欲将轻骑逐”、如“临风弹楚剑,为子奏燕歌”。则让人感到豪迈悲壮。这是主体生命在收到阻碍后进而爆发更对生命能量,冲破阻碍后让人感到英雄气概。相反,面对阻碍面对风雪,主体不抗争,顺从妥协以致沉沦,则使人感到悲哀、伤感和凄凉。这又具体表现如独行、如无语、如分离、如“雪落桂花稀,啼鸟如弹归”。如“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钓翁在漫天的风雪中是孤独的,他完全掩盖在凄寒孤寂中,独钓算不得是一种抗争,只是一种对风雪的顺从和妥协。在他身上读者品味出的只能是萧瑟和无奈。“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风雪夜投宿的行人也是被迫和寂寞的,他的“归”是面对风雪肆虐时的退缩和躲避。他们在主观上都缺少那种积极地、主动地敢于直面困境、敢于抗争的气概。临风冒雪,人物的行为所产生的气概被放大,肃杀的飞雪实则对个体行为的动作和随之产生的效应做了一个夸张的反映。
正是这风雪为他情绪的宣泄提供了一个绝好的舞台,也正是在这个舞台上,他那几乎被磨平的英雄气终于得到了完全的释放,而这个含辱负重又英勇孤独的林冲也深深地留在了读者心中。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漳县职业中学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古诗词好句,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词好句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班超传)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传)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后汉书)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曹操·龟虽寿)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国·曹操·短歌行)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白马篇)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国·曹植·七步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诸葛亮·后出师表)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三国·诸葛亮·出师表)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刘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西晋·陈寿·三国志)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西晋·陈寿·三国志)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西晋·陈寿·三国志)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西晋·李密·陈情表)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东晋·陶渊明·移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晋·陶渊明·饮酒)
古诗词好句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东晋·陶渊明·饮酒)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东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晋书·王献之传)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晋·陆机·文赋)
古诗词好句31、十年花骨东风泪,几点螺香素壁尘。
——史达祖《鹧鸪天·搭柳栏干倚伫频》
2、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
——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3、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苏轼《少年游·润州作》
4、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李商隐《隋宫》
5、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
——于谦《立春日感怀》
6、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7、稻花香里说丰年。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8、燕丹事不立,虚没秦帝宫。
——李白《结客少年场行》
9、道休孤密约,鉴取深盟。
——纳兰性德《红窗月·燕归花谢》
10、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11、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李白《太原早秋》
古诗词好句4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李白《太原早秋》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偶成》
拔毛能济世,端为谢杨朱。——黄庭坚《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苏舜钦《水调歌头·潇洒太湖岸》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吕岩《牧童》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李商隐《无题·八岁偷照镜》
对琼瑶满地,与君酬酢。——辛弃疾《满江红·和范先之雪》
到得却相逢,恰经年离别。——张元干《石州慢·寒水依痕》
圣君三万六千日,岁岁年年奈乐何。——李白《阳春歌》
古诗词好句5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李商隐《隋宫》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王维《少年行四首》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陈维崧《南乡子·邢州道上作》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王籍《入若耶溪》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李益《上汝州郡楼》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谢灵运《岁暮》
多事年年二月风,翦出鹅黄缕。——纳兰性德《卜算子·新柳》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关键词:雪;意象;诗词;诗歌
雪诗大自然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它是白色的,代表着纯洁的心灵,给人清新自然的美感。从心里上,看见雪,我们的感觉是非常的宁静,内心犹如白雪一样的安静。而在诗人的眼中,雪又代表着不同的含义,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情感,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雪的意象是相同之处见不同。
从中国的诗词中看“雪”的意象。首先,在《诗经》中,雪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表示自然现象。在《诗经•小雅•信南山》中有“上天同云。雨雪,益之以@(音麦木,指小雨)。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冬日的阴云密布天上,那雪花坠落纷纷扬扬。再加上细雨溟溟蒙蒙,那水分如此丰沛足量,滋润大地并沾溉四方,让我们庄稼蓬勃生长。这里的雪只是指一种自然现象。第二,表示生命的流逝、路途的阻碍。在《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yù)雪霏(fēi)霏。”体现出来。第三,、政局黑暗《诗经•国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音旁,雪盛貌)。”“北风其喈,雨雪其霏。”释义: 以风雪的寒威来比喻虐政的暴烈:“ 北风其凉。雪雨其 ” ,“ 北风其喈。雨雪其霏 ” 。北风凛冽,雨雪猖狂,渲染出一种凄冷阴森的气氛。第四,、君王的骄横无所节制和小人的愚顽不化《诗经•小雅•角弓》“雨雪dd,见曰消。莫肯下遗,式居娄骄。 雨雪浮浮,见曰流。如蛮如髦,我是用忧。”释义:大雪纷纷满天飘,太阳一出自然消。小人不肯自谦让,常常无礼耍骄傲。 大雪纷纷飘未休,太阳一出化水流。小人愚昧如蛮夷,我为此事心忧愁。以雪花见日而消融,反喻小人之骄横而无所节制和不可理喻。
在唐诗中,对于雪的意象有继承,但是也有发展。在这三个方面表现继承。第一,是一种自然现象,如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黄庚《咏雪》:“江山不夜月千里,无地无私玉万家。时延(青门饮)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都表现为自然的雪。第二,表示路途的阻碍,如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⑹?雪拥蓝关马不前。” 释义:巍巍秦岭云海茫茫,身家何处是归宿?皑皑白雪拥堵蓝关,马儿都裹步不前。荀子:“松柏经隆冬而不凋谢,蒙霜雪而不变,可谓的其负也!第三,社会黑暗,如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在继承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表现不同的意象,体现在下面几点,首先是一种情思的表现,有孤独,凄凉、思念还有悲伤等情感。如唐戴叔伦《调笑令》表现的征人思归之苦,如唐李商隐《哭刘司户》表现的悲伤情绪,李白(鸣皋歌送岑征君)若有人兮思鸣皋阻积雪兮心烦劳。此诗为李白自制歌行,用来送他的朋友岑征君到嵩县鸣皋山隐居,眼看着自己的朋友就要离开宋州的梁园到嵩县鸣皋山去隐居了,面对着漫山遍野的皑皑白雪,诗人的心情特别“烦劳”。戎昱(霁雪)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风卷寒云”既是雪后天晴的征兆,又是次句“江烟洗尽柳条轻”的基础。大风卷走寒云,也将江面上的云烟雾气一扫而空,又吹落了柳枝上的积雪,使柳枝轻摆。雪晴在天“暮”之时,为结句“一夜明”作了极好的铺垫。表达对残雪充满无限喜悦留恋的心情。其次,人格精神的象征。有表示高洁的情怀 如韦应物《休假日访王侍御不遇》,从赞美友人诗思之清入手,进而衬托出友人不凡的人格。韦应物说:难怪友人的诗思如此清澈而沁人心骨,原来他所居住的环境如此清冷幽静,不仅门对着潺潺溪流,仰头还可看到白雪皑皑的山岗呢!末句妙语双关,既是友人居住环境的具体描绘,又是友人诗思诗境的比况形容,其中透露出的对友人的钦慕之情宛然可见,韦作构思之妙,于此可窥一斑。(2)英雄气质 唐 齐己《剑客》,这是北方冬季的大自然特有的最雄浑壮丽的画图。诗人把剑客放到如此西风狂啸,漫天大雪纷飞的背景下,有力的烘托出剑客的英雄气质。赞扬他下定决心,不为风雪所阻,一定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最后是作为松、梅等陪衬的意象,如朱庆余《早梅》:“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
而在西方诗文中,雪地意象是不同的,但是在其中也有相似之处。有以下几种意象。表示童年年幼时的美好,在索科洛夫的静静地雪这首诗中,我朝窗外张望,树木在积雪下挺着胸膛,人们在行走,雪花在飞舞,雪堆在悄悄地增长,我好像回到了童年,雪的意象是童年的时光,年幼时的美好。雪的飘落是生命的诞生 雪的堆积是生命的成长。雪表示时间的消逝。雪的融化标示着时间的流逝,然而时间终将会逝去,表示困难险阻。库兹涅佐夫的雪中,冬令时节,一片低沉的呼呼声,雪花纷纷扬扬,往人们身上飘洒。银装素裹的夜景,使我不由得放慢狂奔的步伐。雪象征着阻碍,困难险阻。雪地里前进,就想是逆境中的生活,总少不了磕磕碰碰。不过人生却是充满希望的,如雪一般,雪会融化,艰难险阻也会被克服,所以这首诗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激励所有身处逆境中的人,勇往直前,力克困苦。代表专制主义的罪恶。《红的雪》雅库博维奇中,四周是一片雪地,到处洁白无暇;气候比较寒冷,但闻风声飒飒。整首诗描写的是战争,人们对战争的憎恶,对当时统治的不满。还表示希望。《今天有时雪纷纷》伽姆扎托夫。发辫凝一层白霜,雪花洒落在肩膀,们返回温馨的家,晶莹的霜雪正在融化,火炉熊熊火正旺。《雪》吉皮乌斯神奇地沉默,它重又飘飞,轻轻地摇摆和降落……幸福的飞行令心儿多快慰!不存在的它又重新复苏……
雪的意象相对来说是比较广泛的,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到雪这一事物中,表达自己不同的情感。在中国和西方的诗词中,雪的意象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表示时光的流逝,、困难险阻还有社会的黑暗,不同的是在中国诗词中,表示情感,人格精神的象征,而在西方诗文中,有表示童年的美好、生活的苦难还有表示希望。中国诗词中的雪意象和西方雪意象的不同,主要是因为;
1.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受教育的文化不同,看待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感情不一样。中国主要是受儒家文化影响,而在西方受启蒙思想影响。
2.写作手法不一样。中国的诗词主要是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方式比较多,而在西方,多的是直述,直接写雪,将思想情感寄予在整个诗文中,在诗文中把一种事物作为代表来写。
3.表达感情的方式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对于情感的表达都是很委婉的,运用不同的语言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在西方,作者的表达方式可以说是很直接的,很容易就看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总之,中西方雪意象是同中有异,雪在作者的笔下赋予了不同的情感,雪有了不同的含义。
参考文献:
【1】张草纫《苏联抒情诗选下》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8
【2】汪剑钊译《吉皮乌斯诗选》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1
【3】王守仁译《苏联抒情诗选》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4.8
【4】谷羽译《伽姆扎托夫爱情诗选》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1
一、溯源知人
了解背景,了解作者,是鉴赏古代诗词的重要前提。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他曾说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孟子主张在欣赏的过程中要了解作者,与作者交书本上的朋友,从而进一步认识他们的作品。当代文豪鲁迅对“知人论世”也极其重视,他说:“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1]又说:“我们想研究某一时代的文学至少要知道作者的环境,经历和著作。”[2]可见要读懂一个人的诗必须了解这诗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特别是古代诗歌。
如唐朝诗人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如果仅看诗歌题目和内容理解起来会困难,但是如果了解唐代科举背景,就容易了。唐朝时候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目的是希求其称扬或介绍给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官水部郎中的张籍。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出名。《闺意献张水部》一诗,即是一首典型的行卷干谒诗。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也是同类作品。
了解背景,知人论世,一是要依赖于对作家的熟悉,这主要靠学生的平时积累;二是要依赖于诗词前的序言;三是要善于捕捉诗词语句中所透露的信息;四是要借助于诗词后的注释。注释也叫隐含信息,往往为学生所忽略。“溯源知人”在诗歌鉴赏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要给以足够的重视。
二、明意辨词
诗歌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我们在理解鉴赏古代诗词时,就要抓住关键字、词加以赏析,可直接披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古人炼词炼字之妙。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表面看并无难懂的字词,如果深究,“随意”一词就不好理解。以现代汉语词义理解“随意”,诗的尾联无法说通,作者思想感情也就无法体会。“随意”在诗中是“即使”的意思,明白了这个词的含义。尾联才能真正读懂:即使春天的花草凋零了,王孙们还是值得留在这山林之中的。暗寓作者自己的归隐之心。像这样,因为一个词义不懂而影响对整首诗或一句诗意理解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的“值”(遇),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中的“等闲”(不经意),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中的“肯”应理解为“怎肯”,“岂肯”的意思等等。关键词的意思只要准确地掌握了,那么整个句子,乃至整首诗的意思也就一目了然了。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注动词、形容词。如:北宋宋祁的名词《玉楼春・春景》中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清代学者刘公勇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卓绝千古。字极俗,用之得当则极雅,未可与俗人道也。”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的确,这一“闹”字把浓浓的春意渲染无遗,而绝非吵闹、打闹、争闹的意味,却是满园春色、百花争艳的热闹气氛,诗人选择了一个恰当而又灵动的字,把句子写活了,意境也丰富了。
诗人们为吟安一个字,经历许多辛苦。其中甘苦诗人们自己有更深的体会:
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
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卢廷让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孟郊言:“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
教师在授课时要启发学生去辨别体味作品中的精彩词语。
三、审题欣赏
很多学生有读诗不读题目的习惯,造成的结果就是一首诗词读下来,还不知道写的是什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如窗户,认真审视可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猜测到其思想感情,进而为进一步鉴赏作品打下基础。
(一)有的题目揭示了内容和情感
如杜甫的《倦夜》: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垂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旨和情感?我们可以通过审题欣赏。题目“倦夜”,顾名思义,疲倦的夜,难眠的夜。为何难眠?为“万事干戈”难眠。因为吐蕃侵扰中原,国破民乱,诗中表达的是作者对国事民情的忧虑。
(二)有的题目揭示了作品的线索
如陆游的《书愤》: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诗抒发诗人自己壮志难酬的痛心疾首和心中的激愤,以“愤”贯穿全诗始终。
(三)有的题目表露神情
有些题目一看就很有意味,即使不读诗,也可以约略看到诗人的神情。如贾岛《寻隐者不遇》这个题目前后两个动作。“寻”与“不遇”含蓄之极,但我们即使不看诗也应该能揣测出作者遗憾懊丧的心情。
因此,欣赏由关注题目入手,有助于我们快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情基调和思路线索。
参考文献:
[1]鲁迅.“题未定”草[A],且介亭杂文二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记得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提到:“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的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恢复了名誉。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当然,我不能说所有的贬官都值得肯定和同情,但却可以说贬官中的杰出者对我们这个民族的贡献委实难以估量,是他们引领了中国文学、艺术、哲学一次次攀上高峰,是他们硬是将灰暗的命运抹上亮丽的色彩,是他们一身正气、傲骨铮铮创造出高贵的贬官文学。可以说“贬官文学”是一面镜子,是历史的见证,是贬官灵魂的归属。在教学中,我和我的学生在不断的讨论和精神的碰撞中感受到:在苦难中生命竟能开出如此高贵的花朵,在苦难中更好地见证了文人的脊梁和傲骨,因此了解贬官和贬官文学,是情感和价值观的真正洗礼。
贬官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不曾间断过,如果从屈原算起,贬官的历史不断重演而且愈演愈烈。“兼济天下”“赢得生前身后名”,本是大多数文人的情怀,但封建专制的冷酷与世俗,使得有良知的文人在百姓疾苦、为民请命、忠君爱国和权位、金钱、庸朽的天平上,他们勇敢地倾向了前者,于是西南、东北、西北那些边远之地、蛮荒之境成了他们悲怆的去所,综其贬因:一是同情百姓疾苦、为民请命的;二是刚直不阿、反对宦官乱政的;三是追求政治改良、触怒旧派权贵的;四是个性耿介、不肯苟媚求宠的,等等。但无论是何种原因遭受贬谪,由之造成的生命的苦闷都是巨大的,在身心饱受煎熬的贬谪岁月里,文人们的心灵世界往往更加敏感、丰富,发诸吟咏,著为篇章,造就了大量优秀的贬谪文学作品。
贬谪对文人来说是一场政治悲剧,其心中难免被悲凉哀伤笼罩。因此,贬官文学的主要基调是委屈、郁闷、激愤的,或诉说自己的怀才不遇,或表白自己的忠心耿耿;或醉酒、咏酒以泄心中不平,或寄情山水放浪形骸;甚而被贬后笃信佛老,以求心灵的宁静。总之,贬谪文学是一面人格镜子,它形象地再现了封建专制之下士大夫人格的独立、尊严以及坚韧弘毅的品质,显示了在庞大封建专制政体之下人性良知怎样受压抑、被扭曲、消解于无形,而又生生不息地活跃于民族的血脉之中。
对于浩荡的“贬官文学”,对其特征笔者试作如下归纳:
一、忠君即爱国,爱国即忠君
中国古代绝少纯文人,上起屈原、贾谊、司马迁……中到李白、杜甫、白居易……下至苏轼、陆游、辛弃疾……一部中国文学史,饱含了多少官员加文人的人生咏叹。在封建社会,忠君即爱国,反过来,爱国即忠君。屈原被流放,尽管他也知道“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可是他仍发誓“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幻想着有朝一日为楚王尽力。当幻想破灭,也只是发出“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的怨言,埋怨楚王不守信用。
韩愈在被贬潮州途中写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悲愤?忠诚?感伤?五味杂陈。然而那耿耿之衷心却可以日月鉴之!
放浪如诗仙李白,也只是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针对权贵的呐喊。他甚而在《行路难》中委婉地表达了再度为朝廷出力的愿望:“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传说姜尚闲来垂钓,后被周文王任用;伊尹将受商汤任用时,梦乘船过日边。这里连用两个典故,表达了李白对唐主的赤胆忠心。
忠君即爱国,爱国即忠君。在贬官们或高昂或低沉的合唱中所表达的正是这样的人生信条。
二、山水之乐掩不住内心之忧
柳宗元被贬永州,写有一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其中尤以《小石潭记》著名。“……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人相乐……”景物空灵秀澈,然而“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山水之乐掩不住内心之忧。永州十年,柳宗元又被移至柳州。余秋雨说:“朝廷像在给他做游戏,在大一统的版图上挪来移去。”在被贬柳州途中,他与同样被贬的刘禹锡拱手作别,发出“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的感慨。
所谓“穷愁著书”“泄为山水诗”,都不过是其内心忧愤的“不平之鸣”。贬谪士人仕途遭受挫折,对宦海浮沉、世态炎凉也得到了更深刻的认识,无奈地表现出对宦途的失望与无奈。游戏人生、随缘自适如苏轼,在贬地黄州东坡种竹吃肉、养生谈禅、写诗作画之余,也并未忘记那深刻的内心之忧,面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美风光,他不禁发出了“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无限感慨。
三、悲愤中超脱、旷达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在其著名的《报任安书》中,对困厄的人生境遇与伟大的文学成就之间的关系早有论述。但因个人的性格不同,又造就了不同特色的奇文。
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短短二十八字,却展现了诗人无比广阔的胸襟。萎靡之人看到也会精神一振。贬谪之下有此豪情,诗文自是不同常人。
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上阕描写了清新明丽的春景,虽是“萧萧暮雨子规啼”,但并不给人悲切之感。下阕议论抒情,唱出自己积极向上的旷达豪情。在《赤壁赋》中,我们读到了“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苏轼,“寄蜉蝣于天地,渺苍海之一粟”的苏轼,“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苏轼……那种豁达与宽容,内涵深远,响彻天宇。
四、贬谪中褪去锐气,出入佛老
贬官们的政治悲剧更激发了他们对现实的认识,使得一些人对功名逐渐淡漠,一切淡然处之,在优游山水中追求一份心灵的恬静。白居易,字乐天,名字中即含有恬然自适之义。而“天涯沦落”的命运却使他发出了“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慨。在其后期人生态度一转为随缘任运、安然自适。他在贬谪忠州时:“莫入红尘去,令人心力劳。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白居易后来以“香山居士”自称,转头改写闲适诗。与白氏前期慷慨谏词,不避祸害的诗作相比,真令人生恍若隔世之感。至于元稹后期交结宦官,则更是附和世俗、随波逐流的典型例证了。课文中还有王维大量的禅宗诗,还有坡在《后赤壁赋》中把归隐视为傲视独立的表现,把返归自然当作精神的慰藉和享受,还有贬官后的苏舜钦有沧浪亭,欧阳修有醉翁亭,苏轼有超然台,苏辙有喜雨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