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我成了生物课的教具

我成了生物课的教具

时间:2023-05-30 10:09: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我成了生物课的教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成了生物课的教具

第1篇

关键词 生物教学;激发兴趣;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教育学家普罗塔戈曾经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动力爆发力最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形式多样.方法也因人而异。只有通过兴趣引导去点燃学生头脑这根火把,才能使学生乐学、会学、学得更好。

一 使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1、与学生感情交流,激发学习兴趣

若学生对教师感兴趣,对他所任教的这门课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老师应该对学生多进行感情投资,做到处处关心学生,与学生交朋友。同时课余时间应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讲讲生物领域中各种各样的趣闻,帮助解答生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这样做学生自然会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喜欢这门学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结合动、植物的生活规律,联系种植和养殖业的生产实际,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有用、可信。例如学习植物联系农业生产技术措施,让学生懂得其生物学上的道理,如合理密植、选种浸种、合理施肥与灌溉、整枝打权、果树嫁接、杂交育种等。开展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结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愿望,选择和组织反映现代生物科技、农业科技、健康与卫生、优生优育、生态与环境等内容的主题,通过讲座、讨论、社会调查等形式,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现代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3、使用幽默的教学语言感染吸引学生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教学语言,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许多教师感到概念和理论的教学枯燥、抽象。其实,只要具有幽默感,做到“雅俗结合”,用风趣的语言、材料和与众不同的思维,就能将繁重沉闷化为轻松活跃,将繁杂化为简洁,将单薄变为丰富。如讲草履虫时可以把它形象说成像一只只小鞋,将刻板的说教变成了幽默,学生便再也不会忘记了。试想,如果只是用平平淡淡的语言去讲解,其效果有幽默的教育效果好吗?

二 如何让生物教学妙趣横生

1、教师要当好兴趣的导游

一位好的导游,见多识广,风趣幽默,能言善“导”,能使你忘却旅途颠簸之劳顿,置身于她所描绘的无限风光之中。一位好的老师,应该象一位好的导游,在学生邀游知识的海洋时当好向导。因此,上好第一堂课和每一节课的第一个环节都显得尤其重要。上好第一堂生物课,能给学生一个好的第一印象,使学生喜欢你,喜欢你将要上的课。例如,在第一堂课上生动介绍生命科学研究内容及特点,生命科学与人类的关系,结合时代新闻,诸如克隆羊“多莉”的诞生、中国克隆耳朵的出现等,或结合中学生对自己身体发育变化的困惑,说明其与生物知识的关系,这些都能自然地激起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神往与探求欲望。

同样道理,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入探索境界,如在学习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时先提问:你想知道果实和种子是怎样形成吗?你知道一朵西瓜花、一朵向日葵经传粉后各能结出几个果实吗?每个果实有多少粒种子?无疑,这些问题的提出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2、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搞好直观教学

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要以实践和感性认识为基础。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更要重视感性认识,使学生通过对直接和间接的直观材料感知而获得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掌握生物学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所以能建立观念,基于视觉经验者占40%,听觉者占25%,触觉者占17%,味觉、嗅觉占8%,其它有机感觉占10%。有人对中学生进行过统计,发现他们“看”过的比“听”过的所记忆的内容多1.66倍,从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获得的知识可达65%,由此可见,直观教学完全符合中学生的心理,能引起大脑皮层某个兴奋中心兴奋,突出感知对象,增强感知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应充分利用生物学科的特点,搞好直观教学。直观教学手段包括:

1)实物直观。如生物教学中的生物活体、生物标本、生物实验、大自然、学校园地、动物园、植物园、自然博物馆等。活的生物具有生命活动能力和新鲜的天然色彩,大自然可使学生看到具体生物的生活习性、生态、生理活动,这些实物皆能给予学生感官一定强度的刺激,例如在学习《两栖纲》这一课时,当在课堂出现“青蛙”这一实物时,很多学生就会一下子被它吸引,从而引发起其对有关知识的好奇与探索。

2)语言、手势、文字直观。其能形象生动地描绘生物的形态、结构、使学生头脑呈现出生物体的形象,加深印象。教师讲课应语言精彩,适当借助手势,烘托愉快的学习气氛、维持愉悦心理过程的方式进行教学,重引导和鼓励;巧妙启迪学生思维,辨异求同,点拔导向,动情引趣,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思,以思解疑,不断激发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形成教师循循善诱于前、学生孜孜以求于后的数学局面,师生共同探索,提高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

3)模象直观。例如挂图,剪贴图、模型、模具、板画、图表、幻灯、录像、电影、及多媒体教学课件等。利用幻灯、投影等电化教具进行教学,能将生物的相片甚至是生物的实体放大,逼真地反映了生物的空间特征,给人以较强的逼真感、层次感和真实感。如用实物投影器演示草履虫、水螅或蚯蚓的运动方式,经投影放大,在屏幕上能显示它们独特的游泳方式或爬行方式,从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比较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3、多变的教学方法让教学变得有趣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听众。

1)巧用比喻化疑难。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谈到花生糕,学生们都笑了,因为它们的外形确实有点相象1

2)运用古诗词添兴趣。物质出入细胞膜有三种方式,它们是:①自由扩散:可形象地表述为:“飞流直下三千尺”。表明需要能量,但不需要载体;⑦协助扩散:可形象地表述为:“轻舟已过万重山”。表示需要载体,但不需要能量;③主动运输:可形象的表述为:“逆水行舟用力撑”。这形象的表明即需要载体,也需要能量。

第2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四个结合;生产生活;教学实效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物学作为一门解释生命现象和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也是一门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自然科学,它与现代社会生产实践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因此,教学中适当结合生活常识可对生物教学起到辅助作用,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和知识;选用来自身边熟悉的情境,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生物教学指导生活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提高生活能力和增强素质。而且,作为乡镇初中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有着丰富的农村生产生活的经历,这为生物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那么如何让生物课堂更贴近学生生活,发挥应有的教育价值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通过“四个结合”提高教学实效的做法。

一、与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

初中生物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比较紧密。在运用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的人;在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命现象时,又能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例如:学习动植物分类知识时,多与常见的动植物相联系,使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多数动植物能进行正确的分类,说出其生活习性、主要特征,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将激发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来学习生物学知识。

又如,学习人的生理形态结构时,联系学生自身的生理实际进行学习,让学生亲自感受呼吸、循环、运动、消化、生殖、排泄、神经系统中各器官在人体结构中的实际位置、结构、运动状态,亲自测量血压、心率,触摸心脏在胸腔中的跳动与桡动脉处血管的搏动,反复操作肌肉牵动骨骼运动,呼吸引起胸廓变化,粗略地估计某一部位不适是相应哪些器官发生障碍引起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好这门学科的信心。

二、与当地自然优势相结合

我校学生均来自周边农村。农村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成了生物教学的宝贵资源,这既是农村中学的教学优势,更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生物教学的直观教具,利用好自然界提供的生物资源,加强生物知识的直观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师总是满堂灌,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学效果就不会佳,学生的思维只能处于停顿状态,记忆、理解都会大打折扣。相反,如果用学生熟悉的某些事例解释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活跃课堂气氛。如果采集一些实物标本样品,这样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与记忆。

同时,生活在山清水秀农村的学生,开展生物实验有许多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是实验材料取之广泛,限制性较小。其次,学生大多数生长在农村,各家都有天然的实验场所供学生观察,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技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

现行生物教材中大部分内容与农业生产有密切的联系,又因农村学生有2/3的人参加过农业生产,即使没有参加过劳动生产,也非常熟悉农村的生产生活,感性知识较丰富,这是生物实践教学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有利条件。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挖掘教材中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内容,把农业生产知识寓教于生物课的教学之中,运用形象的语言和直观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物知识学有所用。讲授生物学基础知识,还可以联系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先进典型,使学生学习生物的同时受到热爱农村、建设农村的教育。例如:在讲授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时,我举的是一个利用立体农业致富的实例,具体做法是:在水塘上搭猪圈,在猪圈上垒鸡窝,在鸡窝边育蛆,用蛆喂鸡,鸡粪喂猪,猪粪养鱼,塘泥肥田,从而获得粮、猪、鸡、鱼全面丰收。这样的事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思维,使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给学生从事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与当地经济相结合

作为生物教师应利用生物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不断拓宽教学的知识领域,尽量将课本知识渗透到农作物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等实用技术中去,与当地经济发展相衔接,以缩短课堂和社会的距离,定会事半功倍。

第3篇

[内容摘要]本文列举"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对比复习"两节课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实例,论述了生物课堂教学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点。说明多媒体课件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诱导学生思维,探究生命活动规律,不仅能优化课堂教学,而且能提高学生素质。重点阐述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的优越性,以及应遵循的一些原则。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生物课堂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微观领域的深入研究不断地提示了各种生命奥秘,学生了解生命本质必须能够进入微观世界。传统的教学手段对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的展示却显得无能为力,信息技术却提供了这种可能。笔者在生物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以计算机为主的新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对照研究,得到一些启示,以下面两个例了来说明。

课堂实例与效果分析

实例一:细胞本身已很微小,要让学生搞清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就比较困难,特别是细胞膜如何控制物质出入细胞的问题,学生往往更加难以理解。如果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动态模拟,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观察思考,相互讨论,共同探究规律,可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的教学中,应用"物质出入细胞膜的过程"等多媒体课件,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如下,以流程图表示。

提问: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胞膜有什么特点?

模型: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

课件演示:磷脂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的运动

挂图: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课件演示:人细胞与鼠细胞融合实验

课件演示: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三种方式

总结:类比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三种方式,理解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对物质出入细胞具有控制作用。

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通过展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观察总结出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如何理解细胞膜结构的流动性是本节课的难点。用模拟生物学经典实验--人鼠细胞的融合的实验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经观察思考、相互讨论,发现蛋白质分子具有流动性。教师再展示磷脂分子的旋转、互换、跳层等运动,使学生仿佛亲临微观世界,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物质出入细胞是一个微观的动态的过程,首先说明分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运动趋势。然后说明物质出入细胞膜的两种方式:被动转运需要载体,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内;而主动转运则是一个逆浓度梯度过程,不仅需要载体,还需消耗能量。载体将运载的物质送到细胞膜的另一侧。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教师因势利导,归纳出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比较物质出入细胞的三种方式,可以从细胞内外浓度差、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能量这三个角度进行。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呢?可以用一些活动的画面为背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诱导学生产生联想和迁移,用已有的知识类比三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可提出比较水分子、葡萄糖分子和钾离子分别如何进入细胞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及时了解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作出评价和修正。既实现了信息反馈,又完成了课堂的小结。

实例二:关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对比复习"一课是综合复习课,内容丰富又十分抽象,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碰到的一大困难。运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及动物的形成过程"多媒体课件的组合,化抽象为具体,变微观为直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总结很快地掌握了要点,突破了难点。主要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与课件的应用的关系概括如下。

教学目标课件演示的内容达到的效果复习有丝分裂的过程1.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变化2.一次连续的有丝分裂动态变化过程创设情境动态演示直观体现复习有丝分裂的过程3.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4.DNA数目变化曲线5.染色单体数目变化曲线诱导迁移探索规律对比记忆复习减数分裂的过程6.动物的形成过程动态图解重点突出动态观察直观体现理解有丝分裂的实质7.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8.DNA数目变化曲线观察思考诱导迁移探索规律正确区别两种细胞分裂方式9.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比较综合对比突破难点能力提高巩固练习10.几道习题解析及时反馈解决问题促进同化 在一节课中,完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两个重要内容的比较,信息量大,对比效果好,学生接受容易,复习课课堂大容量的困难得到很好的解决。通过细胞分裂生理过程的动画展示,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诱导其深入思考探究,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原有知识进一步加工、综合处理,实现能力的提高。

对照结果与主要优点

在对照班级的教学中,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并努力引导学生想象微观世界的结构和运动,但全班绝大多数同学表现出一种茫然的表情,教师滔滔不决地讲授,学生默默地听着,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在课堂回答和课后练习中,同样反映出教学效率低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课。经过考试评价,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确实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学习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级。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突出说明了应用多媒体课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计算机作为新型教育媒体的应用和发展,既实现文字、图象、声音等多种信息的同步输出,又能超越时空界限,把学生的思维带进微观世界模拟的试验环境以及美好的大自然之中。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新知识,而是在观察和思考中,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媒体课件可以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诱思情境,展示相关知识背景,引导学生独立地探索和发现、相互讨论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过长期潜移默化,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认知水平总是由低到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其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应用原则与注意事项

实践表明,生物课堂上合理应用多媒体课件,体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大优势,实现教学效率的真正提高,我认为必须遵循四个原则。

一、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安排应用多媒体课件。

生物课堂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具有其特有的优势和特点,根本原则是体现其不可替代性。应用多媒体课件目的性要强,要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不能哗众取宠。

二、操作过程尽量简单化。

生物课不是微机课,教师在课前应做深入细致的准备,课堂上才能流畅自然地运用。

三、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学习。

由于对新的教学媒体感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有时个别学生精力难以集中,因此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进行观察。

四、不可大量且频繁地使用。“”版权所有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幼儿科学教育

一、生物学素养概念的提出与释义

1987年,Ewing等人在《美国生物学教师》发表研究报告时,使用了生物科学素养(biology literacy)这一概念。此后,又陆续有人发表了关于生物学素养的文章,虽然都使用了生物学素养,但这些文章都是从不同侧面来讨论生物学素养的,而没有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目的来论述。

1993年,美国BSCS出版了名为“发展生物学素养”的生物学课程指南,对生物学素养作了详尽的论述,并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目的。BSCS认为,一个具有生物学素养的学生需要对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有起码的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对科学的价值、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BSCS还具体的描述了一个有生物学素养的人应能表现的具体特点:他应该能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了解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知道历史上生物概念的发展;他应该对科学探究、生物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样性等问题具有正确的态度,对生物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生物学对个人的重要作用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他应该能够对自然界的现象提出不同的问题,具备创造性的思维;知道如何正确地利用科学技术,能够在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上做出个人或社会决策;能够正确应用知识来解决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

我国是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生物学素养的概念正式引入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并将它作为初中生物课程的主要目的。我国的《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生物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及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幼师生应该掌握的生物学素养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学大纲》提出,要使学生“获得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等方面的应用”。同时,在能力方面也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等仪器和用具,初步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设计自然角的能力”,“自制玩教具的能力”,并对此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最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还提出要求“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养成不断创新进取的科学精神和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合作精神”,“初步学会把所学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活和幼儿教育实际”。从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特点的分析可知,幼儿师范生学习生物学课程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运用语言智能、数理智能与内省智能,还非常需要拥有运用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的能力。

总之,五年制幼师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中应该具备的生物学素养是学生在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能够拥有必需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初步的教学能力。

三、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的不良现状

(一)幼师学生“重文轻理”和性别比例失衡对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

五年制幼儿师范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就表现出“重文轻理”的特点,很多学生甚至认为幼师学生主要是学习音乐、美术、幼教等专业知识,对生物学学习的热情和重视程度自然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我国幼儿师范学校招收的多为无法顺利升入高中或高考无望的初中生,这些学生的分数往往远低于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学习能力及自主性较差,又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其科学素养的难度很大。此外,幼儿园在招聘幼教老师时,容易倾向艺术表现能力强、幼教专业知识比较扎实的毕业生,而对求职者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素养不太重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一现象最直接的后果是幼师生为了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会重视艺术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几乎不会把多余的时间花费在生物学的学习上,据了解,很多学生在钢琴、舞蹈、活动设计等技能技巧课程上花费了绝大部分时间。显然这一现象对幼师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十分严重。

其次,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学生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往往一个班一个男生都没有或有一两个,至多也不会超过四分之一,男性对理科知识的掌握一般较之女性有优势,这种男少女多的招生模式势必大大影响我国幼师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幼师学校生物学课程的设置对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

以某幼儿师范学校为例,按教学大纲要求原本应该一周开设三课时的生物课,减至一周两课时,这样势必带来教师在教学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生物实验教材也很难得到补充和更新;实验经费更是难以落实。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不全,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匮乏,更不要说学生能锻炼出开展生物科学活动的能力。笔者对五年制专科毕业生进行的访谈中了解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没有掌握足量的、实用的生物学知识,这一点从300份问卷调查和历年学生测评成绩中也得到了证实。

由于缺乏重视,最终导致大多数毕业生对从事幼儿科学教育工作信心不足,在幼儿园教学实习中,实习学生一般会避免开展以生物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活动课和探索活动;在毕业论文的设计中,也大多是以语言表达、艺术教育、幼儿心理等为研究课题,鲜少有学生敢于涉及生物学与幼儿科学教育方面的研究,究其原因,与幼师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的薄弱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个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四、幼儿师范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幼儿教师的生物学素养调查分析

笔者在幼儿园教学实习中发现,无论是刚刚走向教学岗位的实习教师,还是已经有多年幼儿园教学经验的幼教老师,在开设对外公开课和评优课时,都很少选择涉及大量生物学知识的科学素养课,其根源就是对自己生物学素养的不自信。同时笔者在旁听幼儿园教师授课过程中,多次发现一些教师出现了明显的生物学常识错误,如“小溪里游过来一条大鲨鱼”、“柳絮就是柳树开花”等,课后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时,也常常提供错误的答案或者用模糊的概念搪塞幼儿,事后也很少去查阅资料寻求正确的解答,如在美术课上,教师指导幼儿完成青蛙简笔画时,幼儿提出的问题“青蛙的前后肢有几个指(趾)头”,教师的回答是随意而不准确的。在室外观察课上,教师对眼前的植物除了名称之外几乎一无所知,却有声有色地引导着孩子们进行观察和探索。有的幼儿园教师在访谈中承认,在准备科学活动时,一般只要把教材熟悉一下就可以了,教材都是按照步骤来,即使孩子提出的问题他回答不出,也不会傻在那儿,仍然知道如何进行下一环节;不管是否真正明白这个科学原理,只要按照教材去讲,一步一步的,就可以掌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节奏。这就直接导致很多幼教老师对教材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不求甚解,自然也不会投入时间精力来提升自己的生物学素养。

幼儿教师所面对的是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却又缺乏经验的幼儿,这就决定了幼儿教师还必须具有高于一般公民的生物学素养,而这些事实说明,目前幼儿教师在对待生物学本质、生物学严谨的实验精神认识上存在缺陷,而这对我国要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下一代是不利的。因此,探究幼儿教师的生物学素养,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也是迫切的。

(二)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的意义

1、生物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素养的培养得从娃娃抓起,幼儿园是实施幼儿教育的主阵地,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幼儿科学教育的实施,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高的前提和基础。幼儿师范是幼儿教师的母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幼儿园科学课程改革的成败。所以,提高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2、幼儿园保教工作中除了科学课以外,其它学科教学、环节几乎都离不开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作为一位未来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

3、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任何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生物科学素养。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1997年9月18日在杭州浙江大学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如果说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就是生物学的世纪。生物工程的发展,跟物理学、化学的发展历程相比,不仅花费较少,而且带来的经济效益无法计算。”杨振宁教授大声疾呼:“所以,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人应该组织起来,不惜成本,走入生命工程的第一线,走向世界科技的最前沿”。生命科学要发展,需要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人才。因此,培养具有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幼师学生是生物教育逼在眉捷的任务。

五、提升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对策

(一)重视生物学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科学学习的兴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幼师学生的“重文轻理”造成了自然科学认知结构的不良,从而渐渐失去了科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唤起兴趣是幼师学生有效学习生物学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每当我们致力于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便最大限度提高意义学习和保持时,我们就深入到了教育过程的核心。”为此,要注意知识学习的基本性与基础性,有效激活学生认知结构的知识生长点,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要多样化,尽可能运用多媒体和实践操作方法等,开展多种生物兴趣小组和生物知识竞赛,改变因中学阶段过高的学习压力导致的对生物学的枯燥看法和态度,逐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生物学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

在现代教育观下,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观念已经从传授科学知识、经验转向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态度及科学探究能力、思考能力。重视现代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对于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幼儿未来的科学素养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并且对幼儿未来进行科学研究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培养幼儿师范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时候,应注重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的培养。比如在生物课程设置和成绩考核上都可以做出相应调整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生物学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如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课时比例,增加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教学实习活动等。

第5篇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近年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正如日方中,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到生物学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尤其近年来网络的普及和推广,如何使网络与多媒体教学很好的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于我们来说是值得研究的。

关键词:学习兴趣; 多媒体; 网络; 课堂教学

生物教学强调情境与协作,重视直观和操作,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网络功能的多媒体计算机引入生物课堂,将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创新思维、培养互助品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方面都能起到较好作用。近几年来,我校在生物学科的教学实践,开展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探索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网络教学的优势及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对生物课堂教学的帮助进行阐述。

一、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内在动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任何形象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形体动作及简单的挂图、模型或标本都难以将各种生物的鲜活形象和复杂的生态展现给学生,因此也就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生动地反映了自然界千姿万态、变化莫测的生物世界。运用电教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录像等影视技术可以生动地向学生展现一个真实美妙的生物界.如讲“DNA结构和复制”一节,我采取声像点睛的方式,首先让同学们看一段课外阅读,思考什么是遗传物质,DNA为什么能控制性状的遗传,引导学生去探索DNA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然后打开显示器,就可出现DNA的基本组成单位及代表各种化学分子的图形……在复制过程中,首先出现一个旋转的DNA空间结构,有一个动态的自动解旋、碱基的配对和形成两条DNA分子的过程,这是在其他教学手段中所不能比拟的。在演示DNA分子复制的同时,还可进行强化训练,也可自学练习。如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这就是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在计算机的显示器上如碱基配对不符,会发出“嘟嘟”的响声。(我用它的谐音“不不”)这就对学生出现了声刺激,如果对了会发出清脆悦耳的音乐声。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记忆深刻,课后练习时正确率达到90%。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极大的兴趣。

二、收集多媒体资料信息,能提高一节课的知识含量

教师在准备教案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和录像等这些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这样的消息来源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随着电脑科技的普及,教师将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通过精心准备,运用了大量的先进手段,教师创作出严谨而丰富的电子课件,其目的就是将它应用于教学。教学中,教师不必像以前那样,携带挂图、模型等繁琐的教具,而是借助电脑、投影仪、触摸屏、电子白板等先进的电脑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电子课件,而这令人兴奋的一切精彩内容,仅仅通过一根网线,就能够把完成的课件从教学资料中心直接读取并传输到课堂,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例如:“葫芦藓的生殖和蕨类植物的生殖”这一节,过去用一节课时间特别紧张甚至还需延长时间,现在通过网络和运用软件教学,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信息资源,大大缩短学生对重点、难点的学习理解过程,仅用半节课就完成了。

三、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突出了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并且能使微观世界宏观化

直观性原则是教学中一个重要原则。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真实、生动、形象地展示生物的各种生理活动,显示生物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如讲葫芦藓的生殖特点。葫芦藓个体小,生殖过程必须借助于水的条件才能完成。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显示器上首先出现葫芦藓的完整植株,再把各个部分用分解的形式描述:其蒴帽和蒴盖脱落后,由孢蒴中放散出大量的孢子,孢子萌发形成原丝体、长出假根和芽体,由芽发育成葫芦藓植株(配子体)。配子体中的器和颈卵器放大,器中产生,借助水游到颈卵器中与卵细胞融合,完成受精过程。受精卵在颈卵器中进一步发育成胚,长出长柄……。整个的显示过程形象逼真,给同学以直观的感受,使不易理解的教学难点轻松自如地解决。通过计算机软件的显示,90%的同学都能自己概括出葫芦藓的生殖过程。计算机通过屏幕显示提供了视觉刺激,通过声音提供听觉刺激,我们还设想在不久的将来立体电视技术的应用将可使学生见到立体图象;香味电视技术则可以使学生嗅到不同的气味。生物教学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我们的教学结构,使我们的生物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将为培养我们的生物科技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

生物学科的特点是细微、动态、抽象。如人体的细胞、血液的流动和尿的生成等。这些均是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但又看不见、摸不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比如,讲血液循环时,过去我用“讲述+版画”的形式讲授,以语言讲述为主,板画为辅,虽然也能强调重点,但缺点是既不真实,也缺乏动感。如果应用计算机软件来显示这一生理过程,既能真实、艺术地再现心脏的结构和血液流动的动态过程,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现象变得新颖有趣,在显示之前可设思考题,让同学带着问题去看。如心室收缩时,心房处于什么状态?血液为什么没有流回心房?心房收缩时心室处于什么状态?另外,教师可先出示模型,使同学对心脏的形态、大小,各部分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打开显示器,首先出现的是心脏剖面图。用光点把4个腔进行强化,接着就是瓣膜的强化。血管与4个腔相连,分别用红光和蓝光强化,然后就是心脏搏动和血流方向,说明心脏是动力器官,使同学进一步懂得心脏的重要性,为下面讲体育锻练对心脏的影响奠定基础。另外在显示过程中,可以根据时间放慢速度,边讲边显示。这样学生在形象化、趣味化的接受知识过程中,又得到教师适时、适度的强化,使这一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易于接受。以后测验这一内容时,85%的同学都能用绘图的方式画出血流的方向,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准确掌握这部分内容。

第6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生能力

以新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为依据编写的高中生物新教材,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要树立创新意识,初步形成思维的独特性、新颖性等创造性思维品质,进一步形成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某些问题的能力的要求。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目前,我国的教育正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深化时期。这种转变,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生物学,不仅仅是记住生物学中的知识点,更要理解生物学中所提到的现象和规律。由于生物学科的特殊性,许多内容都是生活中不常接触到的东西,并且许多知识比较偏,比较难以理解。很多知识学生只是听说过,而没有亲眼见过。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就会对某些内容充满疑问,但是苦于没有见过直观的解析方法,所以只能靠死记硬背来记忆这些内容,以便应付考试。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正在进行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方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社会的需求。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懂得照本宣科,不懂得用创新的思想去解决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全面的培养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下面就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质疑,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有疑才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路,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质疑”体现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一种积极参与,标志着学生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从学会走向会学。在讲细胞分化及其意义时,这样引导学生,早春季节,我们会发现池塘、河沟水面上漂浮着许多蛙卵,几天后,他们都变成了一只只活泼的小蝌蚪,三星期左右,它们又都变成了有成千上万个形态结构不同的细胞组成的“五脏俱全”的小青蛙,在这个过程中,从细胞水平看,细胞发生了哪些变化,使一个蛙受精卵发育为青蛙呢?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不过我们今天的课堂,更多的是让学生理解、认识和接受现有的科学结论,忽略了引导学生对现有知识的再认识、更新与创造。此外,有些老师不仅不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见解,还强制他们接受标准答案,因为这样可以考高分。实际上这样做,使得学生宁可一知半解,也不愿意提问题,久而久之,他们就不再想提问题,也提不出问题了,只是老师灌输多少知识,就接受多少知识。这样下去的严重后果,就不要说是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好习惯了,即便连学习兴趣,他们都不会有了。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假如学生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只有让学生有“问题”,甚至在课堂上解答完旧问题的同时,还有新问题涌现出来,这才是真正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记得我曾经问一个学生,为啥不学呢,他说不会,我说咋不问呢,他说不会的太多,没法问了。其实他当时也很无奈,无助。我也很感谢他说了实话,我也要不断学习,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让他爱上学习,爱上生物课堂。

二、利用直观图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接受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已经由传统单一的文字形式向图像、影音等形式进行着多元化的转变,而他们喜欢的形式之一就是图像。把学习资料变成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利用图像来解析知识内容,要远比只靠文字解析内容容易得多。图像及其蕴涵的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爱上课堂,爱上学习。多媒体教学进入了课堂,为我们在课堂上运用图片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们可以借助更多的图像,解析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网上好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们展示出来,像生物上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遗传物质的转录与翻译,很多的实验过程与现象都可以给展示出来,学生很感兴趣,很容易记住。

三、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就是说,只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让他们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反之,只会让学生感觉到课堂学习味如嚼蜡,毫无趣味可言。课堂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参与意识的重要场所,我们应想方设法地使课堂激情四射、学生兴趣盎然。这样,学生就会因为课堂的异常精彩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愿望,倾情地投入到课堂听讲中去,进而长久地保持认真听课状态。我也曾尝试让学生自己讲课,学生都很认真的查找资料,轮番上课,结果学生也锻炼了胆量,内容记得也非常牢固。学生不一定会按照老师的思路走,他会自己考虑该怎样做,用他们的思维考虑的解决办法,可能更适合学生之间的沟通。这样做可以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参与意识、求知心理等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自制教具,多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有这样一句话:听到的你会忘记,看到的你会记住,做过的你会理解。它强调的就是动手操作的重要性。生物是个重实验的学科,动手能力有时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程度,也会影响到学生对规律的把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做模型,多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学习细胞结构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细胞生物模型,可以了解细胞的结构,以及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进而理解各个细胞器的结构与作用等。通过做实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鉴定蛋白质、脂肪,提取DNA的实验等,可以让学生养成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追求真理的锲而不舍精神。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积极动手的习惯。

五、让生活溶入生物,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和规律。

如吃梨时,吃到靠近梨核的部分,我们能感觉到有些很难嚼的小细“砂”,这是梨果肉当中的石细胞,这些细胞的细胞壁特别厚,所以口感有“砂”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