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留守妇女与狗

留守妇女与狗

时间:2023-05-30 10:09: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留守妇女与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留守妇女与狗

第1篇

__县位于__省西部,____族__族自治州中部偏东,是集“老、少、边、穷、山、库”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辖12个乡镇、140个村,总人口14.45万人,其中女性人口6.92万人,18岁以下人口2.76万人,通过调查,__县留守妇女约为2.78万人,在年龄特征上,20—30岁的占14.25%,31--40岁的留守妇女比例较大,占留守妇女的47%。40—50岁的占38.75%;在家庭人口规模上,留守妇女所在的家庭人口多数在3-5口之间;在文化程度上,留守妇女大多文化偏低,以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居多,占84.8%,高中文化程度的仅占15.2%;在技能培训及掌握情况上,大多数留守妇女没有参加过技能知识培训,有技术特长的很少,仅30%的留守妇女参加过农业实用技能培训,15%的留守妇女掌握一技之长,12.8%的留守妇女有过法律知识的培训;在健康状况上,33.8%参加过健康知识培训,60%的留守妇女有程度不同的妇科病;留守原因上,一是需要在家务农、赡养老人及抚养小孩,二是由于留守妇女自身身体状况和外出务工经济成本考量,三是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思想的影响。

留守儿童人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截至2014年5月,基本摸清全县12个乡镇0-18岁留守儿童人数为8280人,占儿童总数的41.34%。其中父亲单独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1747人,母亲单独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540人,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儿童5993人。年龄段主要集中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7.5%,14—18岁的占42.5%;学习成绩多为中等一般,学习优秀的仅占24.8%;留守儿童监护方式以母(父)单方抚养和祖辈隔代监护为主,少数由上代亲戚和爱心妈妈(爸爸)监护。

近年来,__县妇联一直把留守妇女儿童的生存、生活、教育和发展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以“关爱留守妇女儿童行动”为重点,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服务方式,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共同进步。一是在12个乡(镇)开展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检查免费服务活动,为广大农村育龄妇女进行妇科党见疾病及乳腺疾病的免费筛查、治疗、转诊服务,提供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知识、计生政策法规咨询的一条龙全方位服务。二是充分发挥“巾帼志愿服务队”作用,积极参与“留守儿童、爱心妈妈”手牵手活动,争当“爱心妈妈”,为留守儿童捐款捐物。三是上门慰问特困留守妇女,继续实施“春蕾计划”,牵线搭桥资助特困女童。四是依托“妇女之家”、“留守儿童之家”等阵地,开展留守妇女儿童关爱服务,组织留守妇女开展读书读报、讲座交流、文体健身等活动,丰富留守妇女业余精神文化生活。五是扶持致富创业。帮助留守妇女及家庭选择适宜的生产项目,组织开展种养加实用技术培训。对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符合条件的留守妇女,优先帮助解决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目前全县建立“妇女之家”56个,依托山村幼儿园建立“留守儿童之家”78个。

1、家务繁重,生产方式单一,家庭收入偏低。因为丈夫外出务工,留守妇女在承担家务、照顾老人子女的同时,大多承担着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成为农业生产劳动的主力军。由于受地理环境、经济能力、文化程度、劳动技能、体力精力等因素的制约,留守妇女普遍长年从事传统农业劳动,起早贪黑,繁忙辛劳,但收入普遍偏低。低文化、低技能,也严重制约了农村妇女就业致富的机会和途径。留守妇女家庭除了农业收入和丈夫外出务工寄回的收入外,再无其他收入来源。

2、精神压力过大,身心健康受影响。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劳动,又要料理家务,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抚育未成年的孩子,生理和心理负担沉重,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影响。虽然目前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已惠及广大农民,但是,由于家务和农活全靠一人支撑,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都无暇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有了小病小灾也是硬扛着,不到不得已都不会上医院。同时由于丈夫长期外出务工,常年不在身边,夫妻交流少,只是偶尔打电话,空间距离的阻隔使多数留守妇女感觉到孤独和没安全感,情感沟通的缺乏很容易导致感情危机,甚至婚姻关系破裂。

3、空闲时间较少,文化生活匮乏。留守妇女平时要耕作田地、操劳家务、照顾老人和孩子,空余时间较少。遇上雨雪等恶劣天气不能劳作或农闲时,偶尔会走亲访友或到乡镇或进城采购物品。最多的文化生活便是串门聊天,看看电视,打打麻将娱乐,精神文化生活相对比较匮乏。少数留守妇女会参加村里组织的广场舞、打__鼓等文化娱乐活动。

4、人身财产易受伤害,安全感较低。由于男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只剩下了“36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农村治安防范力量的减弱。一是家庭财产安全得不到保护。少数不法分子利用农村男劳力外出机会,盗窃财物,偷鸡摸狗。二是留守妇女在村组中处于弱势地位,在遇到邻里纠纷或生产纠纷时,容易成为被人欺负的对象。丈夫外出的时候,妻子有明显的不安全感。

1、亲子关系缺失,亲情需求较强。由于距离上远隔和经济上的原因,在外务工的父母回家次数很少,大多选择每年春

节回一次家,有的两三年回一次家。长期的分离和缺乏联系对留守儿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生活上缺少父母关爱和照顾,和正常家庭的小孩相比较显得性格忧郁自卑。在调研中我们得知,我县个别学校出现留守儿童,因为太过思念父母,居然有轻生的想法,半夜趁老师同学熟睡,用跳楼的方式去抗议,所幸的是并未受伤。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的教育,而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如吸烟、喝酒、上网游戏、拉帮结派甚至于校园暴力等,而在学习、文明礼仪方面很是欠缺。亲子关系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人格发育带来了严重影响。2、以隔代监护为主,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问题。据调查,目前,我县留守儿童监护权转移主要有隔代监护、亲友监护、自我监护三大类型,其中,“隔代监护”高居首位,其比例高达60.1%;亲友监护的比例为28.8%;哥哥姐姐监护的比例为7.4%;自己照顾自己的比例为3.7%。“隔代监护”对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和心理健康带来重大影响。隔代监护人由于大多是老龄人群体,知识能力不足,又忙于家务农活,对留守儿童重养不重教、重物质轻精神,一般采用温饱式教育,有些爷爷奶奶比较溺爱孙辈,反而让留守儿童性格放纵,难以管教。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弱化了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感,大多数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务工“是一段痛苦的经历”,有“被抛弃”、“孤独无助”、“无奈”感觉。可见父母外出务工根本无法切实感知和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难以实施正确的引导教育,不利于孩童的心理健康成长。

3、家庭教育缺失,学习不太理想。大部分留守儿童对学习的认识都比较积极,但是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不容乐观。这主要是因为隔代监护及上代监护的监护人群体自身素质普遍偏低,大多是文盲或小学初中毕业,无法辅导留守儿童学习,并帮助留守子女养成良好的学习自控力,留守子女因为亲子关系缺失而带来的心理问题等都影响了学习。还有一部分隔代监护人认识不到读书的重要性,而且认为读不读书一个样,他们没有读书一样也能过上好日子。所以,一些老人不但不对留守儿童不认真学习的行为进行监督,而且是持包容和支持的态度,为一些留守儿童迟到、旷课甚至是辍学提供保护。另一方面,父母只有一方在家的,由于每天所要承担的农活家务很多,也没有很多时间去关注孩子。

4、健康知识缺少,安全缺乏保障。由于农村安全健康观念的淡漠,留守儿童经常独自在家,因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容易遭受人身伤害或自然侵袭,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加上农村思想观念保守,在生理方面知识难以启齿,安全健康教育知识全部依赖于留守儿童所在学校的指导。使得留守儿童在身心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自我健康保护等的理解上存在困难。

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关爱体系,以形成“党政统筹领导、部门齐抓共管、家庭自愿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关爱机制为目标,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1、党政统筹领导,创造条件,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或从事农村生产,回来陪孩子,也能有相当的收入。将留守妇女儿童关爱服务纳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推进,综合施策。将留守妇女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列入当地财政预算或设立专项经费。

2、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关爱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党委或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召集人,由妇联、教育、民政、卫生、计生、文化、公安、司法、关工委等多部门相关责任单位组成联席会成员单位,配套工作经费,明确职责分工,制定执行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

3、建立留守妇女儿童动态监测机制,对留守妇女儿童信息实行公安、教育、卫生等部门联合采集,县、乡镇、社区及各相关部门进行动态化监测,便于及时掌握留守妇女儿童状况。

4、注重搭建留守妇女儿童关爱平台,依托“妇女之家”、“儿童快乐家园”“留守儿童亲情家园”“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留守儿童之家”等阵地,密切联系留守妇女儿童,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开展宣传教育关爱服务,以丰富农村留守妇女儿童业余生活。

5、加强农村留守妇女的培训,整合部门各类资源,把留守妇女纳入重点培训对象,为她们开展农业生产、养殖技术、法制维权、女性健康知识、心理健康、子女教育等各类培训。提高留守妇女就业技能和思想认识,引导留守妇女走科技致富、文明生活的道路。

6、落实政策,鼓励留守妇女自主创业。积极实施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政策,提供技术、资金等支持,帮助农村妇女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和养殖、瓜果蔬菜种植、手工业等副业。大力培育留守妇女中的女科技致富带头人、女经纪人、女农民技术员,发挥她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对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妇女所从事的种、养殖行业项目应给予重点资金扶持。

7、建立机制,定期开展农村健康普查。政府应把农村妇女儿童定期普查纳入公共卫生项目、列入政府“民生项目”,并投入专项资金。关注广大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定期开展健康普查,并形成长效机制。

第2篇

永不言败的歌。

梦想是一条,

永不停息的河流。

梦想是一棵正在茁壮成长的树,

备受风吹雨淋的考验。

梦想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

欲向世界展现独自的风姿……

读着这首诗,我仿佛回到了从前,往事历历在目:孩提的我整天做着童话般的梦,梦想着自己就是一个公主,生活在无忧无虑的大花园里。中学时代,我憧憬着自己会骄傲地在大学的校园里生活、学习……在芜湖这样现代化的大城市里我结束了三年的中专学习,当我踌躇满志地准备在社会上打拼出一番天地的时候,我被分配到了坛城镇张油坊小学――所比较偏僻的农村小学……

村小的校长去了我家两次,终于,带着无尽的委屈和惆怅,我平生第一次站在了只有一张破桌子的简陋的讲台上。可当我往台下望去,看到的却是一双双稚嫩、羞涩而又不乏清澈的眼神,那眼神流露的是对老师的崇敬和对知识的渴望,我瞬间就被这一双双眼睛融化了,当学生用最质朴的方言齐声对我说“老师好”的时候,我的心被感动了,也就是这一刻,我坚信:我的梦想就在这里。

梦开始的地方,留下的不仅仅是幸福、快乐,还伴有艰辛和汗水。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的我,为了更有底气、更有自信地站在讲台上,我开始了艰苦的自学,无数个夜晚的挑灯苦战,《小学教育学》《小学生心理学》《新时代教师素养》全被我拿下,我还取得了安徽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本科文凭。作为一名教师,你没有一泓清泉,何以给学生更多的知识。

农村人是辛劳的,他们有太多的农活去做,根本没有过多的时间去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他们的宗旨就是孩子吃饱饭就行。所以我每天看到的几乎都是一张张脏兮兮的小脸和一双双黑乎乎的小手。于是,我在班级开展“我讲卫生,我文明”的班队活动,每天都有专门的学生负责检查班级卫生及个人卫生,学生身践力行,一段时间下来,我们班的教室虽然依旧简陋但是明净了许多,学生的小手、小脸也干净了许多。看着学生快乐自信的笑容,我的心也飞扬起来。

农村的学生善良、聪明、调皮而又不失可爱,初次给他们上课,我恨不得把我所知道的知识对他们倾其所有,但是我却忽视了我和学生有年龄的差距带来智力上的差距,而直接用自己看问题的高度讲课,结果学生一个个就像听天书,看着他们茫然的表情,我也失措了,学生回答不出我的问题,个个都羞愧地低下了头。我不能击垮学生自信且幼小的心灵,我要修正我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同时也要给这些学生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渐渐地,学生适应了我,我也了解了学生,我们的沟通非常融洽,自信和激情又回到了学生的身上。

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经常教育我的学生学会关爱别人、懂得感恩,有时是给他们讲述一个感人的事例,有时是恰逢特别的日子,我会要求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三八”妇女节,我会要求学生帮妈妈做些事情。中秋节,他们要给远方的亲人写封信……学生都乐此不疲,每个学生的表达的方式不尽相同,可他们的心却都是一样的。相信他们的家长和亲友会有惊喜的收获。与此同时,我也会有一些“意外”的收获:讲桌上不知是谁偷偷地放着一个红红的苹果或者是一个熟透了的大石榴……

第3篇

红水河边,停着一只敞蓬鸡动船。此时,一群农家汉子肩背手提着行李站在机动船上。岸上,站着一群送行的农家婆娘。随着机动船“呜”地一声鸣叫,岸上的婆娘们不住地向船上的汉子们招手,有的还抹着眼泪。船上的汉子们一边招手,一边说:回去吧,回去吧!

机动船朝着对岸渐行渐远,婆娘们三三两两朝着村子里走去。

(画外音)他们离开了家乡,踏上了到城中的打工之路,却把为人之子、为人之夫、为人之父的责任统统丢给了在家的婆娘。于是,这些留守婆娘们便无怨无悔地充当了亦男亦女、亦内亦外的角色。

展现留守婆娘们一个个生活、劳动的画面。在画面展示中,推出片名和人物介绍。

1黑石山下红水河村夜外

黎明前,沉睡的村子慢慢苏醒:鸡叫声此起彼伏;早起的人们拉亮电灯,推开门窗,敲响了锅瓢盆钵合唱曲;牛、羊的蹄壳敲打着山道,铜铃声“叮当”作响,“哞”、“咩’声不接绝于耳......

2郝欣姐家夜内

郝欣姐拉亮电灯,穿衣下床,看着女儿甜甜的睡态,疼爱的在她脸上亲了一口。然后,给女儿掖好被角,来到厨房洗漱后,从栏中牵出牛,走上了屋旁的山道。牛蹄声”得得”,铜铃声“叮当”。

3东天上晨外

晨雾慢慢散去,群鸟在林中飞上腾下,欢叫唱歌,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4郝欣姐家责任田晨外

郝欣姐一手掌犁,一手挥鞭,口中“起起”声不断,身后的泥土象波浪般翻滚。

5郝欣姐家晨内

年近三岁的醒来,躺在床上叫“妈妈”,没听见回答,便走下床,跑出房门,站在院子里大声哭叫。桂婆披着衣服,咳嗽着,步履艰难地从房中走出来。

桂婆:囡囡,别哭,乖,别......

桂婆晕倒在地,囡囡的哭声更甚。

6村道上晨外

辣椒嫂手挥一根小树枝,赶着两只肥壮的山羊缓缓而行。山羊不石啃几口路边的青草,调皮地互相嬉戏。辣椒不停地抽打、喝斥着山羊。

7俏幺妹家晨内外

窗内,俏幺妹坐在梳妆台前梳头化妆,口中哼唱着一支欢快的曲调。窗外,旱蚂蝗隔窗踮脚窥视俏幺妹房中。辣椒嫂赶着山羊来到俏幺妹屋旁,抬头看见了旱蚂蝗的丑态,扭头唾了一口。她丢下山羊,几大步来到旱蚂蝗身后,一把揪住旱蚂蝗的耳朵边朝后拖边大声斥骂:你这个下流胚子,还是人吗?

旱蚂蝗疼得口中直喊:哎哟,快放手,快放手!

辣椒嫂松开手,旱蚂蝗扭过头来:我的姑奶奶,你啥的这么哈气!

辣椒嫂一抖手中的树枝:滚,快滚!

旱蚂蝗边走边揉着耳朵边咕噜:哼,又不是你的亲妹子!

辣椒嫂:不是我的亲妹子也不行。想女人啦,就走正道,偷鸡摸狗的算啥能耐?

俏幺妹从屋里跑出来,一把抱住辣椒嫂,伤心地抽泣。

辣椒嫂地拍拍俏幺妹的头:妹子,别哭,别哭啊!

囡囡的哭声传到辣椒嫂耳中,她不由得一怔:这是谁家的孩子,怎么哭得这么凶?

俏幺妹扬起头聆听了一会:好象是郝欣姐的囡囡。对,是囡囡!

辣椒嫂一把推开俏幺妹:快,锁上门,到郝欣姐家去!

8郝欣姐家日外内

辣椒嫂同俏幺妹一前一后来到门前。门上上着锁,隔门可见桂婆倒在地上,囡囡在她身旁大声哭叫。

辣椒嫂扭头冲俏幺妹:快,到坡上去叫郝欣姐!

俏幺妹扭头而去。辣椒嫂从路旁搬来一块石头,垫在脚下,一纵身翻上了院墙。

9山道上日外

郝欣姐打着赤脚,挽着裤管,与辣椒嫂一前一后抬着一张竹椅,竹椅的被子中,躺着桂婆。桂婆的口中发出低低的声。竹椅后面,紧跟着身背囡囡的俏幺妹,囡囡偶尔呈现一下抽搐状。

众人艰难地爬着山坡、趟过溪沟、传越灌木丛......

10某镇医院急救室日外

门前条椅上,坐着一头汗水的辣椒嫂、俏幺妹和睡意蒙蒙的囡囡。郝欣姐的脸上露出焦虑的神色,在门前走来走去,一双赤脚十分显眼。

11郝欣姐家日外内

屋旁的山道上,酒麻木右手提着一壶酒,边走边喝边说:喝,喝,喝死得算哒。

酒麻木跌跌撞撞地来到郝欣姐门前,口中含糊不清地叫:桂,桂婆,喝,舀口水喝。

酒麻木抬手拍门,门自开,便自个走进门,边走边咕噜:怎,怎,没人?

酒麻木来到厨房,到水缸前抓起水瓢一阵牛饮后,一手提着水瓢,一手拍着肚皮:舒,舒服。舒,舒服!

酒嘛木将水瓢随手扔进缸中,砸得水花四溅。他抓起酒壶一口接一口喝酒,边喝边跌跌撞撞走进厨房,口中叽咕:没,没人?我,我走,走!

酒麻木扶着墙走进了郝欣姐的房中,用指头点着穿衣镜中的自己:看,醉成了什么德行,还喝,喝,不,不叫话!酒麻木脚下一歪,倒在了郝欣姐床上,呼呼大睡。酒壶掉在地上,酒水四溢。

12医院病房中夜内

桂婆挂着输液瓶,躺在床上,闭目假寐。囡囡躺在桂婆身边,甜甜地睡觉。

郝欣姐伏在桂婆面前观察了一会,扭头冲给囡囡掖着被角的辣椒嫂说:嫂子,幺妹上班去了,一时半刻来不了。还得麻烦你帮忙照看会儿,我回去找几件换洗的衣服。

辣椒嫂:行,没问题。

桂婆睁开眼:他嫂子,这怎么要得呢?

辣椒嫂:看,大妈,又见外外了吧!郝妹子在这和我在这不一样,分什么彼此?

郝欣姐一把拉住辣椒姐的手:嫂子,你真好!辣椒嫂一把推开郝欣姐:走吧,走吧,磨叽个啥呀!

13郝欣姐家夜外内

郝欣姐踏着月光风尘扑扑地走进家门。她栓上门,给牛喂草,给猪喂食,将几只笼外的鸡捉进笼中。然后,走进厨房,拉亮电灯,点燃柴火烧热洗澡水。她将冒着腾腾热气的洗澡倒进一只脚盆中,一件件脱着上身衣服。之后,拉灭电灯。

酒麻木躺在床上睁开双眼,打了一个哈欠,伸了个长长懒腰,缓缓地坐起身来,看看屋里的摆设:哟,这是何处?管,管它呢。既来之,则安之。先,找口水喝得再说。

酒麻木歪歪倒倒走出睡房门,来到厨房前,推开门。恰在这时,郝欣姐拉亮电灯找衣服。灯光下,郝欣姐裸着的上身出现在酒麻朦胧的视线里。

快嘴妈背着药篓从郝欣届屋旁走过,抬眼看见郝欣姐厨房里的灯光,自语:咦,郝欣不是送桂婆住院去了么,屋里怎么有灯光,怕是有贼呗?!

快嘴妈悄悄来到院墙边,站在日间辣椒站过的那块石头上窥视。电灯下,郝欣姐用双手护住胸前羞赧地低声斥道:你这个酒麻木,还不快走!

酒麻木:我走,走,走。

酒麻木扭头来到院门前,抽开栓,走出门,踏上村道,边歪歪倒倒地迈步边唱: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

待酒麻木去远,快嘴妈冷冷一笑,悄悄离去。

14闷头鸡家日内

闷头鸡的妈妈菩嗄萨婆半卧在床,多嘴妈紧挨着她坐在床边,伏在其耳边低语。

菩萨婆连连摇头:你说郝欣姐与酒麻木?不可能,不可能!

多嘴妈:怎么不可能?人心隔肚皮,虎心隔毛衣,谁知道她平时的假正经不是装出来的?

菩萨婆缓缓摇头:装?能装得那么像?

多嘴妈站起身朝屋外走去,边走边说:信不信由你。我是看在多年乡里乡亲的情份上给你门家提个醒,怕你们家闷头鸡年轻不懂事故,吃她的哑吧亏。

多嘴妈出门时与闷头鸡相遇:哟,大侄子回来了?

闷头鸡哼了一声,头也不抬地朝着菩萨婆房中走去。

多嘴妈把嘴一撇:一棒头打不出个响屁,真是个闷头鸡!

闷头鸡来到菩萨婆床前闷声闷气地:她来干什么?

多嘴妈:她呀,来给你提个醒,今后离郝欣远点儿。

闷头鸡:为什么?

菩萨婆:她说郝欣是假正经,早就和酒麻木闹到一起去了。

闷头鸡恼怒地:胡说!

闷头鸡头也不回地朝着门外走去,菩萨婆大声喊:回来!你给我回来!

15山道上日外

多嘴妈与喜鹊婆站在路旁嘀咕。

喜鹊婆:你果真亲眼看见?他两的确有那回事?

多嘴妈:千真万确。你说,黑灯瞎火的,一对孤男寡女脱得光光的,不干那回事干哪回事?

喜鹊婆:是这么个理!

16公用电话亭日外

多嘴妈来到电话亭前,冲亭子中的老板:师傅,打个电话!老板用手一指电话机:请用。

快嘴妈拨通电话:喂,我是石根的婆娘,请帮忙叫一下他好吗?

17某建筑工地日外

工地上,人来人往,显得异常繁忙。离工地约百米处,立着一排简易工棚。工棚旁边,有个售货亭。亭子中摆着一些日用品。柜台一角,放着一部公用电话机。一位30多岁的中年妇女接过电话,走出柜台,冲工地上忙碌的人群大声呼喊:石根大哥,你的婆娘来电话了!

工地上响起一片叫声:“石根大叔,快嘴来电话了”、“石根大哥,快去接电话”......

头戴安全帽的石根连声答应:知道了,知道了!

石根一路小跑着来到电话亭旁,抓起电话:婆娘呀,你还好沙?

电话:还好,还好!

石根:儿子呢?咱妈呢?

电话:都好,都好,一切都好!

石根:那,你打电话来干嘛呢?

电话:只是想告诉你一件事,郝欣与酒麻木好上了。

石根:什么,你说什么?

电话:郝欣和酒麻木睡到一张床上去了。

石根连连摇头:不可能,不可能!

18工棚前日外

第4篇

一、地方性的三重生产

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关于地方性的生产,实际是一种再生产。它不是按照民俗学意义上地方性知识的内部视角来生产影视产品,而是借助传媒空间中对现实空间的地方性知识进行再生产,重新生产出一种新的地方性知识,并且通过这种地方性知识的再生产,凸显地方(某个空间)的具体性和主体性。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中地方性的再生产主要由地方自然景观、地方习俗、地方语言等方面组成。由此,我们将东北地方性生产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地方自然景观的再生产。在地方性意识还没进入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的审美视野之前,乡村的自然环境是随意的,甚至是抽象的,影视剧不注重凸显“东北”这个“地方”。随着乡村主体性逐渐生成,东北的地方性景观开始凸显出来,且在启蒙现代性的单一外部视角审视下,乡村的自然景观被表现为荒凉的存在,成为原始、封闭生活的象征。电影《荒雪》(1988)中,故事开场就是北方冰天雪地的环境。

熊克俭戴着狐狸皮帽子,穿着皮坎肩,骑着马在村头雪地里奔跑,并与同样戴着狐狸皮帽子、围着红围脖、穿着皮坎肩、脚下穿着皮靴、背着鱼篓打渔的马大翠相遇,然后到白雪皑皑的山岭间打猎。电影《雪野》(1986)开场也同样是以东北的皑皑雪野为背景。电影《赌命汉》(1989)开场镜头则是冬末初春之际,刘玉岭与几个赌徒在郊外荒凉的田垄上见面;随后又是银子在郊外的坟场上坟,然后坐着刘玉岭赶着的马车在荒野上奔跑,逃避赵家的人围堵。这些荒雪荒野的自然景象烘托出人物命运的艰苦,为后来的自我改造、命运转变和生活变革设下铺垫。在这种有关地方性的叙述中,东北地方呈现为荒凉、贫乏、非现代的所在。随着乡村主体性的进一步增强,对乡村的观看逐步建立起一种内部视角(乡村主体性视角),东北地方自然景观逐渐美观起来,显示出生机和活力。在2000年以后的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中,东北乡村的自然景观开始凸显地方性特点。电视剧《田野》三部曲(2003—2010)出现了东北的玉米地;电视剧《圣水湖畔》表现了东北的查干湖和西瓜田;电视剧《乡村爱情》中出现了谢广坤家的四合院和赵四家的苗圃;电视剧《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2007)中描绘了上水村依山傍水的乡村景观,着重表现了村民保护水库和花岛行动。在这些影视剧中,乡村的自然景观被进行了再生产,被赋予了一种资源、权力与生态的意义,成为乡村生活现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文化习俗的再生产。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再生产着地方自然景观的同时,也再生产着地方性文化习俗,并且把地方性习俗赋予了生活现代性意义。地方性习俗在现代性的外部视角下是一种落后的知识,如电影《田野又是青纱帐》(1986)中,村中的老人唱着《二十四节气歌》,帮生病的孩子贴着“拘魂码”,竭力地保护村中的“小庙”,阻止修公路的工程队将其拆掉。老人及其承载的知识是落后的,都是要被现代化掉的对象。电影《赌命汉》中,有银子为死去的丈夫进行三周年圆坟的习俗叙述。旧习俗表现银子生存环境的恶劣,而银子大胆反抗、追求美好生活的性格与之构成矛盾。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中金锁的媳妇得病,茂源老汉请人来“跳大神”驱鬼:桌案点燃一对供烛,香炉里插着三炷香,桌案上立着神仙牌位,二神击神鼓,大神边唱边舞,而大嫂却在炕上挣扎,病情越来越重,最后驱鬼的仪式被读过书的铁锁叫停。剧中萨满跳神的仪式以封建迷信的角度出现,这个行为暗示着茂源老汉等一些葛家人思想的局限性。而在现代性的内部视角下———乡村主体性的视角下,一部分乡村文化习俗则具有了现代性审美意义。东北农村二人转本是一种难登大雅之堂的民间戏曲,但却大规模地进入到东北影视剧中。它不仅成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符号,而且还成为一种乡村生活现代性的文化符号,或者成为站在乡村主体性意义上反讽城市现代性生活的文化符号。电视剧《刘老根》中龙泉山庄的小舞台上丁香、大辣椒等表演了由二人转小帽《小拜年》改编的《山庄开业像过年》,老翟头表演了《神调•报菜名》,山杏表演了单出头《老汉背妻》,剧中二人转演出已经成为一种现代乡镇企业的经营策略,乡村生活的现代性活力以一种地方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电视剧《马大帅》中马大帅“怀念祖父王永祥仙逝一周年”纪念会上演唱起由《王二姐思夫》改编的《王二奶思夫》,用诙谐的二人转纪念亡夫,表现城市生活的荒诞性和情感的空虚性。电视剧《喜庆农家》,为欢迎老干部梁京辉退休后来到靠山屯安家落户,周大学和媳妇万喜兰表演了二人转经典曲目《大西厢》。电视剧《喜庆农家》中,《靠山屯晚报》得到了市报的肯定,为庆祝办报成功,周大学夫妻和村民唱起了二人转,二人转的表演在剧中渲染了乡村生活的欢乐氛围。电视剧《女人的村庄中》,张岭村妇女自助互助联合体成立,李二白唱二人转《大西厢》《秋收忙》,表现了留守妇女生活的丰富性。

电视剧《女人当官》中,高大旗给刚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唱起了《王二姐思夫》,二人转在剧中渲染了农民工生活的浪漫色彩。东北秧歌舞也经常出现在东北影视剧中,成为乡村世界幸福欢乐生活的符号。电视剧《一村之长》(1992)中郝运来组建乡村秧歌队,通过乡村的扭秧歌文化把松散涣散的村民团结起来。从乡村内部视角看,秧歌文化已不是一种原始而简陋的民间文化,而是孕育着一种被压抑的乡村生活活力,是乡村生活凝聚力的载体。电视剧《刘老根》中龙泉山庄的员工组建了秧歌队,在山庄的开业、招揽生意等情节中,都有东北秧歌舞的表演,这些表演表现了农民走出土地、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智慧。电视剧《欢乐农家》第1集的开场镜头便是老万家一家人在院里扭秧歌,村长还来到万家说已经把“老万家农户秧歌队”报到县里去参加比赛。该剧主要是表现以老万家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万家老太太带领万家人每日在院里扭秧歌本身就昭示着万家生活的幸福意味。地方语言的再生产。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有意识地通过从生活化到原生态的语言来建构语言的地方性。早期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的语言体现为一种生活化追求,但其地方性尚不突出,主要表现为人物语言对农民身份的模仿。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中人物语言存在着模仿东北农村语言的倾向,比如在全家人讨论分家时,大嫂的语言故意运用一些东北谚语,巧姑的话语用了一个东北女性常用的口头语和地方谚语,茂源老汉也只是用了几个东北常用词汇。从全剧人物语言特征来看,东北方言色彩并不明显。电影《赌命汉》中,人物语言刻意进行了东北农村话语的模仿,在地方性意义上相对来说比较突出,但人物话语从整体上讲是有方言而无方音,更没有别具东北土味的语气,实际上还是在普通话基础上的模仿。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中,人物语言更加注重了地方性元素的凸显,而且形成一种整体性规模。地方性元素体现之一是东北“口头语”的模仿。电视剧《乡村爱情》中,刘大脑袋的口头语是“必须的”,表现了一个颇有乡村人情智慧的农民对总经理的尊崇态度。地方性元素的另一种体现是故意追求一种“土味”(纯粹的生活语言)。电视剧《女人的村庄》中,袁玲公公的口头语是“不存在的事”,表现出一位年长农民的木讷,而袁玲的语言故意彰显了土味,故意模仿的口头语是“啥”。

以赵本山为代表的本色派表演的出现与崛起,使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开始了对原生态语言的追求。所谓原生态语言,就是本色语言。它反对表演化的语言,不注重对人物语言进行加工,强调人物语言的原滋原味,甚至是碎片化、随意化的语言。语言的原生态追求已经超越了人物语言要符合农民身份的模仿性,而是故意追求生活语言的琐碎性、乡土性。电视剧《马大帅》中小翠、范德彪等的语言原生态追求非常明显。小翠主要是在语音上模仿,也在个别地方加入了东北的地方方言。彪哥的语言体现了东北人的幽默,同时也加入了东北方音方言,这种幽默是一种文化不高的农民故意附庸风雅而出现的喜剧化效果。《马大帅》语言的原生态的刻意追求在有关演员的访谈中也得以资证。

影视剧建构的东北地方性语言不是单纯的语音层面的东北方言,而是建构起了一种乡村主体性的内部视角,建构起一种东北乡村的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电视剧《一乡之长》(1997)的主题曲,从表面上看,它传达了一种意识形态话语,“当官你就得办实事儿,这才是老百姓的好当家”,强调乡村带头人政治的合理性,是一种外部视角;而同时也具有了一种出自内部视角的认知方式,“房子没梁准塌架,豆包不粘要散花,好马就该把辕驾,好牛就要把犁拉”,这种乡土知识构成了乡村内部对于乡村政治的认识。东北电视剧的原生态语言一方面完成了一种地方性的建构,同时也完成了一种语言反叛,用琐碎而松散的生活语言,来反对刻板、单一、平面化的、程式化的现代性语言。地方性本身就是一种超越同一化的现代性,这种语言反叛正是对这种一致性的冲击。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通过语言建构了作为现代性的地方性。可以说,东北方言能成为影视剧再生产的对象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其作为北方话的一种,本身就是普通话形成的基础之一,其语音所代表的意义可以被整个华语世界所理解,但其与普通话相比,在语音、词汇上又有着自身明显的地方性特点;二是东北方言本身就具有着风趣幽默的基因。我们之所以说这是一种东北语言的再生产,是因为这些富有东北地域特色的词汇其实在东北本地也在慢慢消失,这是受到现代性社会侵蚀的结果,而东北农村电视剧却将其独特性保存了下来,形成了一种对现代性的拒绝姿态。

二、地方性的意义与反讽

随着现代化高歌猛进,城市化进程马不停蹄,城乡现实空间差异逐渐缩小,乡村生活世界的地方性特征应该是逐渐模糊的,而在传媒空间中,地方性却是在逐渐增强,其原因有如下几点:从现代性与空间的关系来讲,地方性是被现代性衡量和撞击出来的。现代性成为一种标准化尺度,在其衡量之下,现代性和非现代性空间才被生产出来。在早期现代性语境中,乡村作为非现代性的地方性被发现了。在后期的现代性语境中,乡村发展的主体性不断增强,对于现代性的入侵或挤压,乡村空间被迫回应,产生了一种作为对抗性的地方性。在此意义上,地方性是对现代性同一性暴力的反拨。因此,可以说地方性是现代性(包括反现代的现代性)的产物。从现代性及其叙事策略上讲,地方性是被叙述出来的。以“生活”为本位的现代性影视叙事,要给观众提供不一样的视觉消费品。因此,需要突破现代性的同一性,把“生活”还原于某个具体的“地方”,而不是一种抽象的普遍性空间。这样,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在生产东北的“生活”的同时,也必然同时生产着东北的“地方”。东北农村电视剧所生产的东北乡村生活空间,是一种现代性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区别性的地方性空间。

从现代性自身的发展逻辑来讲,地方性是现代性发展和认识的新阶段。现代性是一个总体性概念,是在“现代”的时间意义上,伴随人类社会各方面现代化进程而形成的现代社会总体性特征。周宪便认为“现代性更倾向于一个总体性概念,它揭示了现代社会和文化转变及其特征”,是包含现代、现代主义、现代化三个概念的总体性概念,而其本身又具有复杂的意义。周宪借用了本雅明的“星丛”概念来比喻现代性,本雅明的著名比喻为“理念之于对象正如星丛之于星星”,作为整体性理念的现代性正如一个星丛,而建立在不同对象上的对现代性的理解则如一颗颗星星,“概念的功能是把现象聚集在一起”,“理念存在于不可化约的多元性之中”,而概念的总体性会消解其内部的差异和矛盾。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现代性需要从同一性转向差异性,“从整体性转入地方性(或局部性)”,要“把现代性作为一种地方性概念”,或者说现代性是“作为地方性概念的现代性”。

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中“地方性”是极有意义的。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整个世界几乎均被统一到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来,被赶上历史的单行道,这是现代化的弊端之一。它迫使整个人类不自觉地进入现代性的一致标准之中,从而取消了人类生活样态的多样化,这是极其可怕的。而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的“地方性”意义就在于其以一种拒绝的姿态抗拒着现代性的同一性对东北农村生活形态与文化形态的肆意侵蚀与同化。地方性可以使文艺作品以一种主体性的姿态融入一种世界性之中,而且文艺作品越富于地方色彩,就越具有国际性。鲁迅在论述木刻艺术的发展时曾经讲过一个一般性的论断:“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

但如若要探究这种拒绝姿态的内外形成机制,则颇使我们有一种反讽之感。一方面,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的主创人员之所以要强化这种“地方性”,其根本目的在于迎合观众需要,从而带来收益,这本身就是一种对现代性俯首帖耳的姿态,而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从某种角度讲,他们之所以强调地方性是为了嘲讽这种地方性而供观众取乐,这也是其向娱乐化、喜剧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中这种地方性的生产说到底是一种再生产。影视剧的地方性“生产”有两层含义:一是将东北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通过摄像机呈现在电视(影)画面上,这本身就是一种生产;二是在影片的创作与拍摄过程中,主创人员根据需要必定会将东北原生态的形态,尤其是文化形态加以改良、夸大或扭曲变形,以符合媒介传播的规范并适应观众的欣赏需求,这是更高一级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