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09: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生哲学经典,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同时,我们的生活、娱乐方式以及精神文化,也都受到全球化浪潮的影响。舶来文化的流行,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的滋长,使维系我们精神家园的传统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遭遇到空前的挑战,几千年中华文明筑起的精神家园正在变得空虚和荒芜起来。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已经是经济社会发展到当前阶段的客观需要。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巨大精神宝库,从经典中承继下来的人生真经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海燕出版社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陆续策划出版了《华夏文库・经典解读系列》丛书,将华夏文明的精髓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普及性解读,让平时对经典敬而远之的普通大众读者能看得懂、买得起,并能让作品立得住、传得下。目前,该系列丛书已出版第一辑30册。丛书面世以来,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专家和读者的一致好评。
《华夏文库・经典解读系列》丛书是一套为全民阅读量身打造的,关于传统经典名著的大型普及性丛书,涵盖了诸子百家、诗词歌赋、传奇小说等种种文学内容,是数十位专家学者研读国学经典的心得之作。从人文风貌,到历史典故,有故事般的叙述,有学者般的考据;以不同的角度,将华夏文明史上的种种精彩呈现,令读者在随着文字间行走的同时,审视被重述和还原的历史,聆听与感受被深藏蕴蓄的历史传奇。对原典精髓的准确把握,深入浅出的解读,明快灵动的语言,和当下生活的紧密结合,考究的插图和典雅的装帧,使这套丛书更好地体现了学术与普及、轻松与厚重、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化蝶逍遥游――〈庄子〉之美》《仁义的修为――体味〈孟子〉》《为贫弱者立说――大爱〈墨子〉》《人生的真经――〈西游记〉哲学》《千古谁人共此梦――诗语红楼》《梦华背后的豪杰――水浒人物志》《大江东去浪千叠――虚实三国》《身心的安适――〈菜根谭〉生活法则》《风流天下闻――唐诗故事》……煌煌数十部经典名著,部部精彩灵动,引人入胜。
《华夏文库・经典解读系列》强大的作者阵容是丛书内在品质的有力保障――黑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冬颖教授、中华书局编审陈虎博士、中国楚辞学会方铭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博导刘韶军教授、河南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王永宽教授、河南大学郭灿金教授……这些成名学者不仅学有专攻,学养深厚,在学界拥有一定的名气和声誉,而且均在文化普及方面卓有成就,他们轻松通俗、幽默有趣的语言风格拉近了经典和读者的距离,让经典变得生动亲切、丰润可爱,让中国的传统不只束缚于书斋,而走向更广阔的大众。
该丛书对经典的解读,绝对摈弃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式的曲解戏说,也不同于简单的翻译、注释,而是结合当下社会环境,将先圣先贤的哲思赋予鲜明的时代感和推进意义。因而图书内容不是教科书式的枯燥复述,更不是学术报告型的生硬阐明。它将华夏文明的精髓伴着深入浅出的语言娓娓道来,令读者在轻松的阅读环境里潜移默化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这套丛书不但品质优秀独特,好读,而且耐读,令人回味无穷。
《人生的真经――〈西游记〉哲学》是《华夏文库・经典解读系列》中的一本,颇具代表性。该书由《百家讲坛》主讲人张望朝先生所著。作者对《西游记》的解读摈弃了以往常见的简单阐述与评论,从与人生真知相结合的高度,将原汁原味的原著精华与活灵活现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将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内容与平常人喜闻乐见的时事相结合,精彩解读《西游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不同人物关系中复杂的人性、不同情节中折射出的人生哲学,解读求取真经的真正意义。论述中没有严肃的说教,没有刻板的理论,没有学术著作中的沉重与艰涩。作者以极其轻松幽默的方式,结合当下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游刃于经典与现实之间,还原了经典作品的精髓所在,阐释了经典作品的现实意义。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专家的学识、轻松的态度、诙谐的语言,旁征博引,贯通古今,向读者解读了《西游记》所蕴含的人生哲学,带领读者一同去探寻人生的真经。该书让人在轻松阅读之后有领悟人生真经的痛快淋漓之感。
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精神健康、精神富有、精神充实、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和人生境界最重要的精神资源。这些文化经典经过代代相传延续到今天,里面蕴含的人生要义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我们溯源民族精神的一把钥匙。愿《华夏文库・经典解读系列》解读出人生的真经,并一代代延续下去。
(作者单位系海燕出版社有限公司)
结果他一行如是,用思想煎熬着孤独的灵魂,作为一个哲学家将生命融合到哲学之中。一九八九年年一月三日,尼采走在街上,看见一个马车夫残暴的鞭打着牲口,这个神经脆弱的哲学家又哭又喊,扑上前去,搂住马脖子,疯了。
于是我们的世界之中,一个曾经孤独的人离开了眷恋他的孤独。在一个世界的边缘,早早的将灵魂奉献给了上帝,只留下一具冰冷的躯体。
几十年后,一个满手血腥的芬兰人捧起了尼采的思想,用他肮脏的灵魂肆意的了尼采的意志,把这位无辜的哲学家变成了罪恶的代言人。——这个芬兰人就是希特勒。
于是尼采成了真正的疯子,与希特勒一样。
时间流逝,“酒神精神”与“强力意志”依旧存在于这个世上,经受着褒扬或辱骂。当我听到有人大声喊着:“尼采是疯子”的时候,我感到这个世界没有多大进步。
疯子还是疯子,伟人还是伟人,几个想不朽的灵魂把自己的躯体层层包裹起来装在精致的罐头盒子里。为哲学而哲学的人把自己的哲学变成不可悖驳的经典,为生命而哲学的人把自己的哲学融成了生命的一部分,从这里我读懂了尼采哲学的含义。
尼采死了,他有他永不停止的思想相伴,这也足可令他欣慰了。
中国古代有一个和氏璧的故事,被顽石包裹的无价之璧,总会有它令世人为之眩目的一天。然而那一天并没有太多的意义。我看重的是他被冷落至嘲弄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它所有价值都被埋没了,也就是这个时候,它所有的价值都获得了重生。
上帝已经死了,一切价值都需要重估——这是尼采告诉我们的。
嵇康赶死之前奏了一曲《广陵散》,到如今已经失传。我不知道那是一首怎样的曲子,但我很看重那一种心境:超然物外的洒脱,淡却生命的恬淡,嵇康不是哲学家,但他有生命,有生命的人便有他的人生哲学。我很钦慕嵇康的人生哲学在对生命的超然和理念的执着上他与尼采一样让我叹服。当他们的生命与意志变成了统一而协和的单一体时,他们便不再是普通的肉的生命,他们便不再属于神的社会和人的社会,他们变成了宇宙中的自我的精神体。
这样的一种哲学式的精神体很难为世界的平凡所接受,于是他们变成了精神外化的象征,成为了异端和疯子,比如说尼采。而事实上人生来就无选择地接受了社会对精神本质的改造,普通意义上的人性都受到了极大的扭曲,能保持这样一种原始的纯朴的人性精神的就变成了疯子个和出世者。
关键词: 《周易》 侠文化 天人合一 阴阳太极
《周易》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是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周易》的深邃之处,在于它由一阴一阳排列组合,包罗时空万象,阐释天人义理,包含宇宙的真理。同时它对中国的侠文化影响至深,本文将探讨周易对中国侠文化的影响。
一、侠文化的思想核心――厚生爱民,仁德,天人合一
侠文化中的厚生爱民意识,与《周易》如出一辙。金庸大师借郭靖之口道出了侠的思想道德核心:“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易・系辞下》说道:“天地之大德曰生。”就是这种厚生爱民的意识,使这些侠士们的形象光辉灿烂。周易六十四卦第二卦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中非常强调德的重要性。坤厚载物,德合无疆等,都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而侠文化,没有这样的精神内核是无法发扬光大的。
天人合一是《周易》的基本哲学思想,而中国侠文化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指的是与宇宙自然界的生生之德完全合一的存在状态。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包罗天、地、人、事和物的完整的宇宙世界。另外侠文化中所强调的“道”,也是集道德、道义、中庸之道、天地之道的统一体。这些在周易中都有论述。
二、孔子与《周易》
《周易》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孔子即是三圣之一。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对周易做了极其深入的研究,并作了《易传》。他将儒家的哲学思想带入了《周易》,丰富了它的意义。孔子提出了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这九个卦加以解说。履,是道德的基础;谦,是讲谦虚;复,是讲及时回复到正道上来。恒,就是讲坚持操守,不能二三其德;损,是说减损个人身上的缺点私欲;益,是道德上的增进;困,是道德好坏的分辨;井,是道德的立足之地,利人而不搬迁;巽,是道德的制宜,不能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道德就成了教条主义。这些就是孔子认为《周易》所表达的人生的道德标准。这对中国的侠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能遵守这些标准的侠士我们称之为儒侠。《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他不仅是儒侠中的侠之大者,而且也是一切侠中的侠之大者。他在《射雕英雄传》及《神雕侠侣》中矗立起真正的大侠形象,突出了他“忧国忧民”的宝贵的儒家精神,这种忧虑的精神,也即《周易》所强调的“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三、侠文化与《周易》
为了更好地探讨侠文化,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文侠文化和武侠文化。文侠文化同儒家思想是分不开的。儒教,使得侠士们天下为公,他们代表着社会的良心,同样也代表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文侠们的人生哲学,是儒。儒,在中国,是哲学,同样也是宗教。文侠们当有苦闷,便写诗作画,抒发惆怅。文人墨客们喜诗书,好丹青,晓金石,通音律,他们是中国璀璨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同时,为了体现自身的人生哲学,他们撷取了诸多元素,赋予其哲学内涵,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愈加生动。
说到武侠文化,不得不提到这些侠士们的武功。首先武功的指导思想是:阴阳太极。《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他认为整个世界是在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的互相作用下不断运动、变化、生成、更新的。而太极更发展为张三丰独创的一个武功门派。那么,《周易》中是怎样论述太极的呢?太极,为初为一,可化成万物,又可至无穷。太极原是天地、乾坤、刚柔、阴阳、理气等一切相对事物的混合体,可以不断一分为二。“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就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上达于天命而复归于宇宙的太极。
侠文化中的布阵之法与武功套路,无不与周易息息相关。 “易”这个字本身表现的就是变化,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太史公自序》中说:“《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系辞中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道也屡迁,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为变所适。”布阵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各种因素都配以五行、干支,充分发挥他们之间的生、克、冲、合关系。之后又变化莫测,可以说将变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诚如古诗所讲:“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至于武功路数,我们所熟悉的“降龙十八掌”就来自于周易的乾卦,如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等等。《周易》中的很多爻辞,成为了武功招式的名称。
《周易》的阴阳,是一种世界观和宇宙观。当阴阳与中医结合,便成了一种方法论。中医认为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五行,即金、水、木、火、土,它们在中医理论中,与人体的五脏相配合。中医的理论经典《黄帝内经》就汲取了《周易》的精华,并把它创造性地和医学相结合,使中医成了一门具有很高哲理水平的自然科学。所以我们说医易同源。因此,我们看到那些侠士们会诊脉、会调理内吸,为自己运功疗伤,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所熟悉的气功,一是要吸收大自然中的天地之气补充自己,二是要强调保持体内的阴阳二气的平衡状态。被历代奉为“万世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就是根据《周易》写出的练功书。
四、结语
《周易》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单单只是启发了侠文化,它的历史功用还有待我们去发掘、去探索。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经历种种坎坷与考验,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要认真学习《周易》蕴含的哲学思想,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人生,形成我们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同时,我们也应保有一种侠的精神,成为常变常新的人。
参考文献:
[1]祖行.图解周易.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孔子在世时就有人称他为“圣者”,他去世后,主要是从西汉开始逐渐神化,最初是统治者修孔庙,以时祭祀,逐渐使平民百姓信奉之。逐渐使儒学具有了双重内涵:既是关注人文、提倡道德精神,强调人生价值、和谐人际关系的生命哲学,又是具有内在超越、终极关怀,把道德神圣化的道德宗教。西方学者多数把儒学视为儒教或东方宗教。中国晚近学者,长期对此争论不休。近年来随着东西方信仰与宗教的多元化、世俗化趋势,又将这个讨论重视起来。许多学者似乎都认同儒学包含宗教性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儒学是否已经完成宗教化。本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一个变化过程。本来我认为儒学有宗教性,在历史上起过宗教作用,但还不是宗教。现在看来,这个认识很不够,不符合历史的发展。现在我认为:儒学演变为道德宗教,已经成为历史事实。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承认:儒学既是生命哲学、政治伦理哲学,又是人文宗教、道德宗教,或曰世俗宗教。这不仅要从儒学结构本身、儒学的演变进行分析,而且要承认一种新的宗教观,用新的宗教观去诠释、定位儒学,用世界范围宗教观念的新变化,用宗教与信仰的世俗化、多元化观念去透视儒学,可能会对儒学的研究造成一场观念上的革命。
一、近代以来学者关于儒学是否宗教化的讨论
概括起来,近代以来关于儒学是否宗教的化的讨论不外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认为儒学是宗教。具体的说,儒学本来是关注人、关注人的现世生命价值的哲学和伦理学。但是在历史上逐渐被改造、被演化为道德宗教,由于长期神化孔子,把孔子塑造成为具有神灵的教主。
第二,认为儒学是哲学不是宗教。具体地说,孔子是人,不是神,不是上帝,儒学只讲现世,不讲来世,没有宗教教义、教规、经典、仪式,所以只能是道德哲学,不能是宗教。
第三,认为儒学结构有内在的矛盾,虽然是人生哲学、道德哲学,不是传统的宗教,但在历史上起了宗教的作用。
二、把孔子与道德提升为信仰、崇拜对象
1、“儒”字根据徐仲舒的考证,出于甲骨文……最初的写法,象征一位教士(儒者)在沐浴。甲骨文中有“子需”者,即是子儒,他是殷商时代武丁时期的一位主持祭祖、宾祭的教士。过去有所谓“儒事祖先,交通人鬼”的说法,如此看来,“儒”本就是半人半神的人。孔子在春秋末期所创儒学,也继承了殷商之“儒”的职业特点,擅长祭祖、祀天,除了有人文的理念外,也残留有神秘主义。这是儒学始终保持自己宗教性的一个历史渊源。
2、儒家的天道观、天命观继承了殷商的天道观、天命观。……孔子是在殷周文化基础之上创建儒学的,他既批判了殷周的天神观、天道观,也接受了殷周“天命观”的神秘主义的思想影响,……当然这里的“命”或“天命”概念,已经过了孔子的批判,赋予了人文与道德的内涵。但是……这里的“天”或“命”有浓厚的宗教感情存在其中,有神秘主义超自然、超社会的世界本体与道德本体的价值追求。这是儒学具有宗教性,儒学能转化为宗教的内在的思想前提与理论依据。
3、后人神化孔子,把礼仪、道德绝对化,把孔子和伦理道德升华信仰、崇拜对象。……由于礼仪文化、伦理、道德是由孔子提倡、建构、发展起来的,因而孔子和礼仪文化、伦理、道德便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逐渐成为被中国人所崇、信仰的对象,这便使作为宗教的儒教有了自己崇拜和信仰的对象。这是儒学转化为宗教的基本条件之一。
4、西汉把儒学演变成为经学,把儒家典籍文献升华为儒家经典。……儒学演变为经学,儒家典籍文献变为经典,正是沿着这条思想逻辑之路,把儒学演变为宗教的。……儒家的经典既有哲学的丰富理念与学理,又有道德宗教的深沉感情与教条。从儒教经典的内容,可以看出儒学结构内在的二重性、矛盾性。所以说,儒学既是哲学又是道德宗教。
三、儒学演变成宗教已经成为历史事实
据山东曲阜市文管会编撰的《曲阜观览-帝王祭庙考》中的统计,自汉武帝起至于清末,帝王(亲自或委派专使)赴曲阜孔庙祭孔达196次之多。另外,由于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不断加深对孔子的神化的普通中国老百姓对孔圣人的信仰与崇拜的感情的不断提升,自汉代以后历代历朝特别是唐宋和明清各朝,争相大修孔庙,规模越来越大。自明代山东孔庙重修以后,全国修建孔庙的模式遂成定制。据《圣门志》卷一上的记载和统计,及至明清时代全国已经修建了孔庙1560座。大体在县城以上的城镇普遍修建了孔庙。
在封建社会,封建统治阶级神化孔子,推行教化,当然是为了维护与巩固封建社会的旧秩序。随着神化孔子,也普遍地宣传与升华了伦理道德,神化了伦理道德,使下层普通百姓也都认同并积极参加神化、祭祀孔子的活动。许多下层普通百姓都把孔子盲目作为信仰对象、崇拜对象,他们确实用虔诚的宗教感情侍奉半神半人的这位圣贤。
根据以上历史事实和儒学所具有的内在宗教性,我认为钱穆与梁漱溟先生对中国儒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的分析与论断是深刻的、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梁漱溟在1921年就说:“孔子差不多有一副他的宗教。我们不要把宗教看成古怪的东西,他只是一种情志生活。人类生活的三方面,精神一面总算很重,而精神生活中情志又重于知识;情志所表现的两种生活就是宗教和艺术。……我见他(儒学)与其他大宗教对于人生同样有伟大的作用。我们可以把他分作两条:一是孝悌的提倡,一是礼乐的实施,两者加起来他的宗教。”(《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钱穆1940年就论断:“若把中国儒家看作一种变相的宗教,……那是一种现实人生的宗教,是着重现实社会和现实政治上面的一种‘平民主义与文化主义的新宗教’”他又说:“西方宗教是‘出世’的,而中国宗教则为‘入世’的;西方宗教是‘不闻政治的’,而中国重量则是‘以政治为生命的’”。(《中国文化史导论》第六章)他还进一步说:“本来儒家思想可以代替宗教功用的,他是一种现实人生的新宗教,他已具有宗教教义中最普遍、最重要的‘慈悲性’与‘平等性’,他亦具有宗教家救世、救人的志愿与能力。”(同上第七章)从梁漱溟与钱穆的分析文字看,我认为他二位在实际上已经承认了孔子有自己的宗教,当然这是不同于西方宗教的“现实人生的新宗教”。这一点我们看得很清楚、很明确。
四、认同儒学是道德宗教的国际背景、学术价值与现代意义
关于儒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的讨论,在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何以近年来又重新提起、重新成为热点问题了呢?这必须从国际与国内的历史背景出发进行探讨。第一,从国内背景来看,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放宽了思想控制,恢复了学术争鸣的自由气氛,儒学研究也取得了相当多的成绩,敢于坚持自己学术见解的学者日益增多,这就为重新讨论儒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提供了自由讨论的空间。同时,近几年社会上有一部分人产生了“信仰危机”、“理想失落”,因而吸引一部分人去审视宗教、反思儒学,寻求精神寄托,安顿自己的生命。在这种思想背景下,重新讨论儒学与宗教的关系是很自然的。第二,从国际背景来看,近几十年西方出现了宗教多元化、世俗化、边缘化的趋势。……在世界宗教及宗教观念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我们应当用时代精神去重新审视中国的宗教与宗教观念。20世纪中国思想界、学术界常常把宗教定义为“麻醉人民的鸦片”,“封建迷信”云云,显然是片面的。还把宗教局限于“信仰上帝”、“迷信神灵”、“追求天国”、“期盼极乐世界”等等,也是不够的。还有人把宗教完全说成是“出世”的,也需要补充。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现代宗教发展的总趋势,主要是多元化、世俗化、边缘化,宗教观念也应随着宗教形势的客观发展而不断调整、不断修改、不断补充,中国宗教应当改革。
世界宗教观念的新变化、新形态,是我们认同儒学演变为宗教的基本理论坐标,是解释儒学本身所包含的宗教性、历代君民神化孔子等历史事实的根本理念。从儒教的文化内涵来看,它是人文宗教、道德宗教。……中国的儒教就是以孔子的权威代替了上帝的权威的道德宗教。
认同儒学是道德宗教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第一、认同儒学是道德宗教,是对中国文化固有的宗教性的理性肯定和科学概括,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进一步揭示和深入挖掘。承认儒学是道德宗教,并不否认儒学是政治伦理哲学。儒学本有二重性,从一定的视角看它是宗教,从一定的视角看它是哲学,既是哲学又是宗教有何不可以呢?
1、有些机会因瞬间的犹豫擦肩而过,有些缘分因一时的任性滑落指间。许多感情疏远淡漠,无力挽回,只源于一念之差;许多感谢羞于表达,深埋心底,成为一生之憾。所以,当你举棋不定时,不防问问自己,这么做,将来会后悔吗?请用今天的努力让明天没有遗憾。
2、把行李打开,走上舞台,不管一切的掌声和嘘声,放情忘情地演出,然后走下舞台,回到旅馆,收拾行李,走向人生的下一站。匆匆一生,或许也只是他们演出生命的其中一站。多么美丽的谢幕台词啊———“此生无悔!”
3、男人无所谓忠诚,忠诚是因为所受的诱惑不够,女人无所谓正派,正派是因为背叛的筹码太低。
4、我们每个人都像小丑,玩着五个球,五个球是你的工作、健康、家庭、朋友和灵魂。这五个球只有一个是用橡胶做的,掉下往会弹起来,那就是工作。另外四个球都是用玻璃做的,掉了,就碎了。这段话值得我们深思。
5、每个人都在寻找茫茫人海中的另一半,或许你可以找得到,或许你与它擦肩而过。我相信爱情,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
6、一个人,为了富裕而穷尽体能,加班加点地工作,到头来,损害了身体不说,即便挣得手的钱,也只能奉送给医院。他不但无从享受幸福的人生,还要遭受疾病的折磨。这样的人,实在是无知。
7、难道从生到死天天在一起就叫做有缘吗?不!由陌生到相识,由欢聚到离别,由相爱到相怨,都是缘!越见离合悲欢,越是牵扯不清,越有锥心的痛、刻骨的伤缘也就越深!“缘”让我们相聚相知趣知相惜。很庆幸我们在今世遇上了,希看下辈子,下下辈子,下下下辈子我还要和你们相遇。摘自短信大全
8、假如全然无忧,就不知道什么是“无忧”了,假如没有别离,就不懂得珍惜相聚了,假如永生不死,就不知道把握生命了。
9、身体需爱惜,生命需珍惜,打拼需适度,生活需满足。当生命走到了最后一刻,纵拥有亿万财产又有何用?
10、忽然很想醉,是因为早已心碎;忽然很想睡,是因为心里早已疲惫。
11、我们求学、恋爱、结婚、工作,经常要面对坎坷、失败、疾病、灾难的挑战,人生也因此布满了酸、甜、苦、辣。实在,有很多坎坷、失败、疾病、灾难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当我们遭遇了大的挫折,心态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转变后,才会明白,只有生命,才是最宝贵的。可惜的是,往往我们有知了,生命也将走到了尽头。
12、繁华历尽,方知平凡是真;回首沧桑,只想平淡如水。
13、人一生下来,空缺得像一张纸,除了哺乳的本能,()其他的,一无所知。所以,往往我们把婴儿看作无知。而当一个人通过学语、学步、学习,对世界有了一定的熟悉,我们便说,他已经有知了。实在,这不是真正的有知,一个人只有对人生的领悟,有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后,才可称为有知。
14、印度有一位着名的哲学家临死前,将自己所有的着作丢进火堆,只留下一段对人生的批注──假如将人生一分为二,前半段人生哲学是“不犹豫”,后半段人生哲学是“不后悔”。面对人生,既要有当机立断决心,更要有永不后悔的气势!
15、放弃该放弃的是无奈,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无能,不放弃该放弃的是无知,不放弃不该放弃的却是执着!
16、磁场相同的人初相识的时候,自然会互相吸引。但人的感觉如此微妙,有些人在一起的感觉好像朋友,有的人则引发你的激情,有些人则令你想要保护他,或者只是单纯的关心。
17、感情这东西最难的,不在于是不是两个人真的就爱了,难于爱的维持与持久,因为人生并不是只有一天好走。生活毕竟是现实的,人要经历这样那样的考验,不单单是一句我爱你就解决了一些的问题。人生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要有足够的耐心去面对。人就是这样的,总要经历一些事情,才会明白一些道理,而很多变化就在经历中发生了。
18、记得称赞一起工作的人。指正别人时,要先维护他的自尊。专心在所做的事,尽力把它做到最好。想一想今天的表现是否与薪水相当。欢喜领受这一天,由衷感恩和满足。依自己因缘安排生活,但不与人比较。
19、是不是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躲着一些人物,伴随着欢欣与凄楚。平时把它锁起来,自己不敢碰,更不愿外人知。直到某些心灵澄澈的日子,或是回光返照的时候,世俗心弱了,再也锁不住,终于人物浮现。会不会有一天,当我们临往的时刻,才忽然发现一生中最爱的人,竟是那个已经被遗忘多年的……
20、少年人如同春天,一番雨,一番热,病一次,长一次。老年人如同秋天,一番雨,一番冷,病一回,老一回。
21、人不会由于获得很多爱,而觉得人生有意义,却会由于付出很多爱,而越肯定生命的价值,越轻易获得真正的快乐。
关键词:庄子;王蒙;生命;人生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庄子是我国传统文学的泰斗。他的思想及其博大精深,他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许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之进行研究,硕果累累,王蒙先生也是其中的一员。王蒙先生在晚年深入到传统文学经典的研究中,他差不多用了三年的时间,在七十七岁高龄写完了《庄子的享受》《庄子的快活》《庄子的奔腾》,分别对《庄子》内篇、外篇、杂篇作了转述与解释发挥,作了研讨与推敲,作了共鸣与对话。王蒙先生对庄子是这样定位的:他是一个这样的精神上非常骄傲,思想上非常开阔,见解上非常高明脱俗,表达上恣肆、不拘一格的人。[1]
《庄子的奔腾》主要是对《庄子》杂篇的解读,而杂篇是否出自庄子之手,学者们看法不一。王蒙先生对庄子杂篇的价值比较肯定。他说:“或谓杂篇甚杂,其价值无法与内篇、外篇相比。此话也要分析。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抓得住篇中一些天才的说法,或者尚未成为天才的论述却极有可能被引向、被发挥修补为天才的论述的素材;也就是说,篇中有无通向天才与高端的思辨与智慧的契机。有,就极有价值,哪怕它本不是庄子所书,哪怕它只是无名小人物‘X子’或‘N子’所写。我们的趣味不仅仅在于解说与考证,我们的快乐不仅仅在于淘金挖金,还有拭掉锈斑还我光泽,我们的趣味更在于炼铁成金、点石成金、化平庸为神奇、化杂章为绝唱。管他外篇杂篇、X子N子,这都是先贤参与庄周的奇思妙想、神理鸿文的伴唱与和声,至少是庄周的陪唱者、应和者、修饰者与簇拥者。那么,今人如老王者也不甘寂寞,也唱出了自己的一嗓子,也说了一些前贤庄学家的解释梳注中全无的理解。是狗尾续貂吗?是佛头着粪吗?是别开生面吗?是不但有所开掘而且有所加工,不但有所附丽而且有所发明吗?读者,让我们一起来唱一个庄周大合唱吧!”[2]《庄子》杂篇之价值在王蒙先生那里再次得到了提升。王蒙先生在《庄子的奔腾》中对庄子的见解做了高度的概括。他认为杂篇的妙处首在见解,横空出世,闪闪发光,盘旋伸展,潜龙深藏。繁星在天,叠影大荒,吟咏无端,舞蹈彷徨,启人五内,耀目八方,直入肺腑,发人奇想。唯年代久远之后,有的如天书,有的如咒语,有的如卦辞,有的如祷文,加上各种解释考证,直如怪字堆积,异词泛滥,令人晕菜。王蒙先生对庄子的解读,目的不仅是遍查古今资料以解释说明,更追求的是激活、是弘扬,是互证,是互文,是延伸也是碰撞,是火花也是磁场,是发现也是畅想。是将《庄子》这口古钟当当当、当当当地敲响;是以王解庄,更是以庄解王,尤其是以人生解庄,以世事说王,是探讨它的正解,更是探讨它理论的空间与发挥的奔放!王蒙先生对庄子的解读是从各种比较中体现出来的。他认为《庄子》读起来远不像《论语》《孟子》那样显得正确,但是它比那些好玩、有才。太有才啦,咀嚼玩味,好啊![3]
尽管在解读《庄子》遇到了文字上的障碍,但是,王蒙先生还是克服困难,他用自己的人生历练,用自己的体悟感受,用自己的政治经历、社会经历、人生经历、文学经历,也用自己的知识与智商与庄生对话,与庄生共舞,揣摩逼近庄生的鱼、兔、意图、意念、雄辩与才华。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庄子深邃的思想和不一样的王蒙先生。王蒙先生从少年到中年再到晚年,经历都不平凡。尤其在新疆伊犁的那段岁月,让王蒙先生记忆犹新。那时的王蒙先生,有许多困惑。他说:“在伊犁,我也奇怪,我也时感糊涂,究竟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百姓,什么是现实,什么是狂想,什么是不可缺少的,什么是可有可无的……我也曾经与芳计议,就此过办城办乡的生活,多生几个孩子,或者抱几个养子养女,最好是少数民族的……多养几只母鸡,养奶牛,养山羊和绵羊,多盖几间房子,建好一个果园类似契诃夫的樱桃园,至少在这里可以建成苹果园、杏园或者葡萄园。每年秋天腌雪里共,每年夏天糖渍玫瑰花瓣,当然要种大量的玫瑰、蜀葵、波斯菊和串儿红,我还要晾西红柿干,做醪糟,最好能购买一辆狄西罗(四轮马车),马脖子系着铜铃,我吆喝着喔喔在伊犁的街道上行车……那样的王蒙先生将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家伙!” [3]王蒙先生是希望过平淡的生活,在遭遇人生种种不幸时,他总是用庄子的人生哲学开导自己,渡过难关。无论发生什么,王蒙先生都坚信自己的理念,他相信逆境一半是自己心理的沮丧造成的。如果不受逆境情绪的控制,那么这就叫人莫予毒了。
王蒙先生在解读庄子时,把重心放在对生命的思考上。庄子在《让王》篇里提到生命的价值,王蒙先生认为此篇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四点。第一,庄子强调的是生命高于权力,为权力丧失害命,智者不取也。第二,生命才是第一位的,如果国君轻生,他必然不知爱惜民力民生民人,他必然出手轻率、决策燥戾、好大喜功,国无宁日,民无宁日。第三,治天下之权与生命,哪个更重要?《庄子》硬是主张生命第一,全生第一,其他都是身外之物。第四,一个人连自己的生命都护不住,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住,他是没有把握保护国家与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庄子对生命的重视体现了他的人生哲学观。庄子认为生命既是是渺小又是伟大。王蒙指出庄子的生命哲学内涵是“对于大道、宇宙、永恒与无穷大来说,个体的生命确实是渺小的,然而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有生之年又是重要的,是享受也是奉献,是苦恼也是欢乐,是忧虑也是事功,是欲望也是圆满,是价值追求也是听其自然。与无相比,与零相比,生命是大而又大的机遇与馈赠,是最最珍贵的东西”。[4]王蒙践行庄子的生命哲学,即使在最苦难的日子里,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可以说王蒙是真正的庄学实践者。
王蒙先生在《庄子的奔腾》中,也提到了对人生的思考。王蒙先生说:“把人生诸问题复杂化、文化化、高深化,是一种学问,是一种积淀,甚至也是一种享受,但是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学问积淀与享受,那就是把人生诸问题简单化、初级化、通俗化,如庚桑子所说的‘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若此三年,一通百通,一顺百顺,齐活了您哪!”[5]庄子主张简单无为的人生原则,这在王蒙先生那里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王蒙先生指出人应该活得单纯一点、素净一点。[6]他在解读庄子时将自己的人生观融入其中。他的观点是人生不要搞得太琐碎,价值不要定得太细密,礼法不要搞得太严格,关系不要推敲得太清楚。王蒙提倡老庄的大而化之、听其自然、随遇而安的人生原则与处世方式。
人生如何简单化?王蒙先生认为重要的是看待得与失。他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得与失。任何得,从另一个角度看来其实是失;任何一种失,换一个角度看其实是获得。甚至生死也是如此:失去了死,如大病痊愈,当然是快乐地得到了再多生活一段时间的机会;失去了生,得到的死,也可能是伟大的死亡,是辉煌的盖棺定论,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的延续与总括。”[7]王蒙先生人生经历曲折,他重不计较人生的得失,他能苦中作乐,他对妻子方蕤说:“大乱避城,小乱避乡,像‘’这样的大乱,我若是在北京,还不被揭掉一层皮。在新疆,是不幸中之大幸!”[8]
对庄子的研究,王蒙先生是快乐的。在《庄子的奔腾》中,王蒙先生多次提到“幸福指数”这个词汇。王蒙先生认为对庄子的研究过程是一种享受,如果研究者与庄子做不到智力与精神上的共鸣,对《庄子》的解释只能是隔靴搔痒。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说《庄子》,在王蒙先生看来,《庄子》是一种精神上的体操,给人以新鲜的呼吸,正如作家贾平凹在本书序言中所称“读齐书,游名山,见伟人,以养浩然之气”。在两千多年后,庄子的人生哲学在王蒙先生身上发酵,他坦言是借庄子谈自己的人生与生存环境,他不仅仅是单纯的解读庄子作品,这一点可以说王蒙先生与庄子进行了一个大合唱、大融合。
参考文献
[1] 王蒙《庄子的奔腾》,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7,第277页。
[2] 同上,第34页,第132页。
[3] 王蒙《王蒙自传,第一部 半生多事》,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5,第309页。
[4] 王蒙《庄子的快活》,北京:中华书局,2010.8,第301页。
[5] 王蒙《庄子的奔腾》,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7,第8页。
[6] [7]同上,第10页,第71页。
[8] 方蕤《我的先生王蒙》,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3,第75页。
[10] 谭华《“心如涌泉、意如飘风”的庄子――王蒙先生先生对庄子的第三次解读》,光明日报,书评,2011年7月10日,第005版,第1页。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零点定理 迭代 映射
【基金项目】民族学院校内立项课题;民族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立项课题。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50-02
数学知识的重要特征在于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内容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其特征也表明它是源于实践,其发现过程才是重要载体,更是深刻把握其逻辑严密,内容抽象的重要源头活水。[1]对于数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民族院校大学生来讲,数学课堂简单、易懂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为了从理论教学上说明这一指标重要性,就必须经过理论教学来进行实践检验。大学数学内容是运用包含着大量符号的数学语言来表述的,因而数学探索能力训练能为学习其他学科提供最优化的途径。[2]本文从几个经典的数学理论出发,提出实践教学中的数学实验案例,从HPM(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一些关心数学教育的著名数学家与数学史家,联手发起了一场学术运动,专门研究数学史与数学教学法的相关问题)视角来解释经典数学理论的创造性思维,借此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HPM视角下介值定理创造性思维探索
大学微积分数学教材中都有介值定理:设函数f(x)在闭区间[a, b]上连续,且在该区间的端点有不同的函数值f(a)=A及f(b)=B,那么,对于A与B之间的任意一个常数C,在开区间(a,b)内至少有一点ξ∈[a, b],使得f(ξ)=C(a
在HPM视角下,介值定理可以这样直观理解,它的特例是零点定理,当f(a)与f(b)异号时, f(c)=0至少有一解。对于介值定理和零点定理的应用,大多数的经典分析教材中都是给几个方程或函数,证明在某区间内至少有一个某定值点或零点。在此,我们可以利用初等数学中简单例子来揭示介值定理的创造性思维方式。比如:某人自上午8点开始从营地出发沿一山间小径登山,到达山顶的时间是下午5点;第二天他从上午8点开始沿着同一条路线下山,并于下午5点返回原地。试证在这条路线上存在一点,使得他在第二天到达这点的时间与第一天到达该点的时间相同。
从表面来看,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但若我们换个角度来考虑,采用对称性思维,这个问题就变容易了。假定有甲、乙两个人,他们同时分别从山顶和山脚的营地出发,在该山间小径上相向而走。我们知道他们一定会在某一点而且只在该点相遇,这时他们各自的时间肯定是相同的。
这一对称原理的数学基础正是零点定理。设山脚营地为坐标原点,上山为正向;两人离原点的路程为他们各自的坐标,上山者为x,下山者为y。一开始x=0,y为整条路径的长度,即x-y0。根据连续函数的性质,一定有一点使得x-y=0,即x=y。显然,同时到达同一点,也就意味着时间是完全一样的。再比如:在一块起伏不平的地面上摆放一张四腿方桌,是否一定能找到某个方位可使桌子放稳?
三、HPM视角下实数集的连续映射创造性思维探索
实数集包含的哲学其实是最深刻的哲学,因为数学里面最深刻而基本的难题就是实数集上面的连续统问题,它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和宗教哲学,这也是民族院校数学课堂创造性思维探索的突破口。比如:区间(0,1)与(0,2)中的点都和整个实数空间的点一样多。
我们不直接验证这句话,而是通过验证一些哲理来说明它的正确性。“一刹那即一永恒”来自于佛教的经典《弥陀经》,“一刹那”在佛教里面是指最小的时间单位,该词意味着一个很短的时间可以和一个很长的时间完全对应起来;“壶中岁月长”属于道教的说法,意思也差不多;“度日如年”来源于生活哲学,过一天感觉像过了一年那么难受,生不如死。在此,它们都属于一维到一维的映射。我们只解释第一句话,后两句同理可得。据佛经《摩诃僧祗律》第十七卷记载:“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一日一夜有24个小时,由此可以算出:一刹那就等于0.018秒。若一条水平线段表示0到0.018秒,在其间我们任取一点Q,在线段上方任取一点P,在线段下方画一条平行直线。由于两点决定一条直线,所以P、Q两点的延长线跟下方直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R。可见,Q和R是一一对应的。当P趋近于Q时,P和Q的连线的延长线趋近于负无穷,P和0.018的连线的延长线趋近于正无穷。由此可知:一刹那跟一永恒是完全相等的。
以上的一些宗教和哲学说法在中国已经至少有上千年的流传历史,据说之后莱布尼茨(Liebnitz,1646-1716,德国数学家、哲学家)也发出同样的感慨。另外,还有不少数学家构造出一些怪异的曲线来实现不同维流形之间的一一映射,如皮亚诺 (Peano, 1858-1932,意大利数学家,是符号逻辑的先驱和公理化方法的推行人)曲线是1维和2维流形之间的映射体现,希尔伯特 (Hilbert, 1862-1943, 德国数学家)曲线是2维和3维流形之间的映射体现等。所有这些都是实数集的无穷性、超穷性显示出来的奥妙。至今数学对它还只能作少许阐述,远谈不上彻底的理解。
按照本文的探索方式,通过民族学院数学课堂的实践证明,HPM视角下民族院校数学课堂能给基础薄弱的大学生创造一种通俗易懂的学习条件。与此同时也是他们自己的思维与实践活动更易结合,这将成为他们在数学创造中产生新思想、创立新理论和提出新成果的起点。
参考文献:
[1]牟金保,民族院校高等数学课堂优化途径[J]. 课程教育研究. 2012(10):137
[2]牟金保,中国数学兴衰新探[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4(6):59-62
[3]吴赣昌,高等数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6
[4]熊辉,数学建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6-50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典雅》;禅宗
王维的山水诗歌一向为学者所称颂,其诗最大的特色即“诗中有画”,诗句描绘了生动逼真的山水风光,营造出清幽绝俗的意境,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的人生哲学。本文主要是从《二十四诗品》中的《典雅》一品入手,分析王维山水诗歌中的典雅这一审美意境的体现,同时探讨诗人创作时形成这一诗风的渊源。
一、《典雅》一品之解读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典雅》章这样写道:“玉壶,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三句话分别代表着典雅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玉壶沽酒,在春雨霏霏的日子里,与文人雅士一起赏雨于茅屋之中,左右修竹围绕。这是得意时的典雅,得意而雅致,实属不易,那是张扬时的收敛。第二种境界中有幽静的环境,闲适的人。在晴朗的日子里,抱琴而沉眠与绿荫之下,白云卷舒,群鸟相逐,瀑布飞泻而与岩石的冲击声、鸟鸣与琴声相互和鸣,是何等的雅趣!这是闲适时的典雅,是一种审美的取向。最后一种境界表现了一种风格与心态,花落而无言是一种命运的安排;人淡如是一种选择,就像选择了清冷的秋天,在霜雨中显现自己的清逸一样,当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时,人选择了淡泊,那么富贵浮云,无关名利,坦然接受生活给予的种种烦忧,保持一份恬淡的心境,这是典雅的风骨,是典雅的升华,最能体现一个人的高洁品格。这段诗论,以典雅的语言,列举了一系列典雅的形象,形象地呈现了作为中国古典美学重要范畴的“典雅”的含义。它包含了以下三层含义:艺术形式上的朴素性;艺术意境上气韵的生动性;审美趣味上的超俗性。茅屋、修竹等这些自然的景观无一不是按照自身的生命节奏自由自在地呈现着、运动着,无言而生动,平易却尽显高古超凡的风韵。这三方面的美学意义,构成了“典雅”这一美学范畴,突出而集中地体现出中国古典文化的审美理想
二、王维山水诗之“典雅”
王维重视自我在体验自然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超脱世俗的愉悦和对理想的追求,所以其诗突出特点是主客一体的艺术表现手法,营造出有着无限意味、有说不出的美的意境。王维摆脱了尘世的纷杂,走进大自然,在这个没有干扰的世界里享受心灵的静美。王维在自己的诗中也多次写到了自己闲居静坐的乐趣。比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静谧的空林,静坐的诗人,幽独的情怀。闲居静坐,焚香诵禅成为诗人在这个尘世中的精神寄托,他将身心寄托于佛教这个精神王国和清幽寂静的山水之中,与山水融合在一起,形成无欲无求、冲淡宁静的生命情调。而这种情调不期然而然融入山水诗中,形成了清幽淡远、深邃含蓄的诗歌意境。诗人以闲适心情,去观照自然万物,书写于笔端,勾画出精美、澄旷的境界。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诗人用心来欣赏这自然中隐含生机的空静之美,那空山青苔上上的一缕夕阳,那清泉石上的一抹月光,那静谧夜晚弥漫的桂花飘香,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自由自在,没有孤独,没有寂寞,只有一片空灵的寂静。这种对自然永恒之美的感悟,正是诗人的真性情与自然之真的相融、相痛,也是诗人冲淡、自由、超脱的生命情调的外露,不加雕饰,自然天成。王维的山水诗用朴素、自然、简单的事物名词,组成了一幅幅静美的自然之景,没有华丽、浮夸的辞藻,“空林”、“幽篁”、“空山”、“春涧”等词语相互组合,直白地描写了景象,整首诗读起来却给人一种空灵清妙之感,这种朴素的艺术形式正是《典雅》一品的体现。而诗中的自然之物组成的山水之景体现出的充满自然生机的空静之美正是《典雅》一品在诗歌意境上的体现。同时王维诗歌中所描写的闲居静坐、弹琴吹箫的乐趣即在审美趣向上的超俗性,也就是典雅的体现。
三、王维山水诗“典雅”之探源
王维山水诗中“典雅”体现在诗歌清幽单元、深邃含蓄而又富有自然生机的意境之中,以及诗人在诗中所体现出的超脱世俗、冲淡自由的人生态度。王维的这种典雅诗风的形成自有其社会背景和主观内因存在。
王维的山水诗内容上多表达了适意自然、远离世俗的人生态度,这与当时盛唐时期的隐居风尚有着很大的联系。隐居对盛唐士人一生的出处行藏有着重要作用。入仕之后的隐居是伴随着士人面对现实的失意和矛盾而来的。其中一种人因理想与现实的不一致,辗转于精神的失意,以诗抒郁闷,另一种人则是寄情自然,随缘任性,过着隐居的生活,摆脱世俗中的种种矛盾、缓解失意,置身于自然之中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追求超脱的精神享受。这就是王维的隐居生活,体现了“人淡如菊”的高洁品格。当时隐居风尚中的人生哲学影响着王维的诗歌创作。士人对于儒释道的接受并不是从思辨的角度,而是把它们当作既有的文化成果来接受,表现为儒家的人生态度、道家的生活情趣、佛教的行为方式。他们有着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自由舒展的生活方式,注重心性。从士人对这三家的接受取向来看,都是基于理想人格、精神自由的追求,而与儒家之入世、老庄佛禅之出世的终极要求、理论归宿有着很大的距离,也并不顾及各家的最终指归。这样的人生哲学影响着王维山水诗歌中体现的“典雅”的人生态度与追求。
王维受其母亲的影响,从小接受佛教熏染,广泛涉猎佛家经典,成年后追随禅师修习禅法,晚年更加笃信佛教,归心于佛,留下的作品中大多呈现受佛教思想影响的痕迹。其中禅定思想对于王维诗歌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禅定是佛教最常见的修炼方式之一。修习禅定有六法:静、止、定、观、觉、同。静、定、止、观是对修习的要求,觉、同则是修习时的心理体验,此时的修习者思绪空明静寂,感觉会发生极大的变化,比平时任何时候都要敏锐,耳朵可以捕捉到极其细微的声响,眼睛可以看到极其细微的变化。王维的诗歌往往能在最细微的地方表现最独到的诗意。他的诗歌中有最细微的观察,如“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有着最神奇的听觉,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这些最细微的感觉营造了王维山水诗歌中富有生机的空静之美。
盛唐时期的隐居风尚影响了王维山水诗歌中远离尘世题材内容的选择,流露出超凡脱俗、开阔心境、随缘任性的人生态度,而佛教禅宗中的禅定思想则影响着诗歌清幽淡远而又饱含生机的意境的营造。这两者对王维山水诗歌“典雅”诗风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项目名称:浙师大实践教学成果。指导老师:首作帝
交流――一个隐含的教学模式
如果我们想去否认威尔是个天才,那么我们必将陷入嫉贤妒能的自我责备,因为这个在一小时内就能解出多个资深数学家研究多年的理论命题,以杂役工身份却能在谈吐间令正统科班出身的哈佛高材生哑口无言的少年,无疑具备了天才的所有特征:勃发早慧、天赋异秉以及不拘小节。
如果我们必须承认威尔是个天才,那么我们又将陷入另一种诘问――难道天才必然是痛苦和放纵的吗?这个不愿信任他人,不愿付出真情,沉溺于恣情,酗酒斗殴,几近就于刑祸的登徒子,是否完全承载着天才的表征,这非但之于观众,就连剧中人也是困惑的。发现威尔超人才华的哈佛资深数学教授林保,便是基于这种困惑,为即将罹患牢狱之灾的威尔提供保释,并为其安排心理辅导。
至此,一个完整的教学行为模式初步构成,对于早慧而又怪异的天才威尔,林保教授自然而然地成为其课业导师:而另一方面,对威尔进行心理辅导的尚恩医生,便成为其心灵导师。毋庸置疑,作为心灵导师的尚恩医生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角色任务。开启这个陷于自我保护的天才少年的心扉,还原其本该拥有的真挚与热情,成为摆在尚恩面前的业务难题,而这些难题的一一解决,全可归功于一个永恒的教学模式――交流。
交流作为维系人际社会关系的基本行为,本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然而。作为心灵导师出现的尚恩医生赋予了这一基本社会行为更多的教育性意义,它改变了纠问灌输式的单方向疏导模式,将双向平等的理念融于其中,进而达到更为令人满意的教化效果。
平等――原初的师生关系
尚恩并不是威尔面见的第一个心理咨询师,或者说,名不见经传的尚恩医生并不是林保教授为天才威尔推荐的首选。但是林保教授也不得不承认,应对拒他人于千里之外的威尔或许只有尚恩医生才是最合适的。这位淡泊名利,不惮于向学生承认自己种种糗事的心理学教师,以其豁达、真诚、不拘于陈腐的行为方式,溶解着威尔先前固置于自身的心理阻抗。与先前辅导威尔的心理咨询名家、催眠大师不同,尚恩并不是高高在上地将威尔作为自己在心理学上的研究对象,而是更多地将威尔作为一个平等的对话者,作为一个正常交流关系中的平等一方。进而,尚恩很轻松地向威尔讲起自己与妻子的浪漫邂逅,自己的越战经历,并且毫无避讳地与威尔谈及性事。当威尔自负地评价尚恩的画作,报复性地辱骂尚恩的亡妻时,尚恩也以正常的行为方式表示愤怒并加以呵斥。可以说这种尊重与自尊并举的交流模式,为尚恩成功地抚慰威尔自闭的心灵奠定了基础。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用在这个地方可能再合适不过。作为课业导师的林保教授,早已承认自己奋斗几十年可能远不如威尔的灵光一瞬,而作为心灵导师的尚恩医生,本身也深陷于丧妻的心理阴影,这都将“师者”拉下了必须胜于弟子的神坛。一些评论认为这部电影有着太多美国式的天才崇拜的意味,但笔者认为这反而是表现原初师生关系的必需,编剧赋予威尔以天才的身份,正是令“弟子”拥有了“师者”所无法忽视的强势地位,进而师生的交流模式必然依照着平等沟通的流程来进行。影片中的一段经典对白也正是因着这一模式才成就其深邃的意味。面对自我封闭并恃才傲物的威尔,尚恩在一次心理疏导中说出了下面的话:
你只是个孩子,你根本不晓得你在说什么。所以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琪罗,你知道很多,他的满腔政治热情,与教皇相交莫逆,耽于,你对他很清楚吧?但你连西斯汀教堂的气味也不知道吧?你没试过站在那儿,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画吧?肯定未见过吧?如果我问关于女人的事。你大可以向我如数家珍,你可能上过几次床,但你没法说出在女人身旁醒来时,那份内心真正的喜悦。你年轻彪悍,我如果和你谈论战争,你会向我大抛莎士比亚,朗诵“共赴战场,亲爱的朋友”,但你从未亲临战阵,未试过把挚友的头拥入怀里,看着他吸着最后一口气,凝望着你,向你求助。我问你何为爱情,你可能只会吟风弄月,但你未试过全情投入真心倾倒,四目交投时彼此了解对方的心。好比上帝安排天使下凡只献给你,把你从地狱深渊拯救出来,对她百般关怀的感受你也从未试过,你从未试过对她的情深款款矢志厮守,明知她患了绝症也在所不惜,你从未尝试过痛失挚爱的感受……
正是基于完全平等的师生交流模式,作为心灵导师的尚恩医生没有不容辩驳地将自己的人生观灌输给威尔,而是在引导式的陈述中将自己的疏导内容融合于平常的交谈。进而,平等的沟通模式实际上成为了一种背后推手,即是将原本基于师生身份差异的说服力变成了教师增强自身人格魅力、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以教化学生的动力。
远行――人生目标的开放性设置
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或者说,如何教育学生规划人生,始终是教师思考的最终极的问题。已经习惯沉溺于酒吧,做杂役以谋生的威尔,对于林保教授介绍的跨国大公司高管、国安局解密专员等工作始终不屑一顾。尚恩医生的心理疏导也并未对此太过执着,但这引起了林保教授的不满,并导致了林保与尚恩――课业导师与心灵导师之间的一场争吵。林保教授认为天才如果不从事伟大的营生,是对上帝赋予之礼物的亵渎;而尚恩医生则认为做什么工作并不重要,只希望威尔能够做回他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说,这场争论是以林保教授为代表的美国主流价值观与尚恩医生推行的自然率真人生观的一场正面交锋,更可认为是强行为学生规划人生与教化学生学会自己规划人生两种教育理念的碰撞。在人人均应建功立业的普世性价值下推行尚恩医生的这一本真的人生观是需要勇气的:另一层面,尚恩医生这一自由化的教育理念更是不同于大多数教育模式的。然而,偶然听到这一争论的威尔却为尚恩医生的这种本真所征服,终于吐露出自己曾长期受继父虐待的惨痛记忆,至此完全走出其心理自闭。
威尔心结的打开,可以说是尚恩教育模式的最终胜利,同时更是尚恩特殊人生哲学的成功实践。当然,在价值观更为多元化的今天,尚恩医生推行的本真人生目标在天才间的奉行者其实大有人在。英国著名的天才俱乐部“门萨”(MENSA)的成员就既有上层社会的精英亦有底层的社会民众甚至还有领取低保救济的赤贫者。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结尾实际上并未将尚恩医生的人生哲学加以扩张性的推广。放弃了高薪职位的威尔,决定开着自己好友送的生日礼物――一部组装车远行,去追回自己心仪的女孩。这实际上将这部影片的精神内核推向了另一个更为深邃的主题――远行。
影片结尾字幕的最后一行写着“纪念金斯伯格(AllanGinsburg)和伯拉斯(William S,Burroughs)”。两者都是“垮掉的一代”作家的代表人物,而凯鲁亚克的著名小说《在路上》则是“垮掉的一代”精神追求的集中总结。可以说,威尔最后的远行是对垮掉的一代“在路上”这一精神追求的致敬:它一方面将主人公的人生蓝图在“远行”的语境中进行了开放性的处理;另一方面更将影片摒弃硬性说教,推崇平等交流模式的教育性意味表现到了极致。
《心灵捕手》的成功是一种人生哲学的自我展现。更是一种平等交流教育体系的艺术化表现。即便这部影片上映已逾十载,但其在教育学上的意义仍然值得广大教师加以认真体会和借鉴。
精彩对白:
1,尚恩:你有心灵伴侣吗?
威尔:我有……说清楚点。
尚恩:能够和你匹敌的人。
威尔:我有查克。
尚恩:不是,查克是你的家人,我讲的是触动你心灵的人。
威尔:我有……
尚恩:谁?
威尔:有很多。
尚恩:说出来。
威尔:莎士比亚、尼采、福斯特、奥康纳、康德、洛克
尚恩:很棒,他们都死了。
威尔:对我而言,他们没死。
尚恩:他们当然死了,威尔,你无法和他们对谈,你无法回应他们。
威尔:对啊,没有法术把他们弄醒超生,是没办法和他们对谈的。
尚恩:对,那就是我所说的。你只看到这个世界中负面的事,如果你不踏出这第一步,就永远不会拥有那种关系。
2,威尔:我为什么该为国安局做事?
国安局的人:你将研究尖端科技,接触别人看不到的科技,因为都已列为机密。混沌数学,高级算法……破解密码……
威尔:破解密码?
国安局的人:那是其中一个层面。
威尔:得了,那就是你们的事,你们处理八成的情报量,是中情局的七倍大。
国安局的人:我们不喜欢自夸,但你说对了。问题不是你干嘛为国安局做事。而是你为何不做?
威尔:我为何不为国安局做事?很难的问题,让我想想,若我做了,国安局会给我破解不了的密码,或许我试了,也破解了,我很满意,因为表现良好,但也许那个密码是位于北非或中东的叛军位置,你们发现后轰炸叛军藏身地,陌生的一千五百人因此丧命。然后政客派特战部队防守该区,你们才不在乎,因为被射杀的不是你们的子女,你们的子女都加入了后备部队,而上战场的或许是我的朋友,那个中弹的南区孩子回国后发现他以前工作的工厂被移转到他去打仗的国家,害了他中弹的敌人抢了他的饭碗,因为那个人一天的工资不到一元。最后他发现他会上战场,是为了得到该国家的廉价原油,好让石油公司利用战争恐慌抬高国内油价,小赚一番,但两块五一加仑有个屁用?你们得花时间把石油运回国或许还请了一个酗酒船长,他爱喝马丁尼,跟冰山玩滑雪,不久船撞上了冰山,原油外漏,杀光北大西洋的海洋生物。现在我朋友失业,也开不起车,他走路去面谈,很难受,因为炮弹片让他慢性出血,他很饿,因为每次想吃东西,唯一的特餐是北大西洋鳕鱼。所以,我会怎么想?我有更好的点子。脆射杀朋友算了,把工作给敌人,提高油价,轰炸村庄,打死小海豹,吸食大麻,加入后备部队,我还可因此被选为总统。
佳片链接:
《美丽心灵》
《美丽心灵》是一部关于一个真实天才的极富人性的剧情片。故事的原型是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Jr,JohnForhes Nash)。英俊而又十分古怪的纳什早年就做出了惊人的数学发现,开始享有国际声誉。但纳什出众的直觉受到了精神分裂症的困扰,使他向学术上最高层次进军的辉煌历程发生了巨大改变。面对这个曾经击毁了许多人的挑战,纳什在深爱着的妻子艾丽西亚(Alicia)的相助下,毫不畏惧,顽强抗争。经过了几十年的艰难努力,他终于战胜了不幸,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是一个真人的传奇故事,今天纳什继续在他的领域中耕耘着。
关键词:试论 《增广贤文》 文化价值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增广贤文》是一本新颖独特、从清末至解放前社会上广泛流传的启蒙读本,它在传统启蒙读物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全书共6290字,记录了许多反映生活哲理的格言,这些内容不仅儿童喜欢,就连成年人也乐于阅读,以致于其中许多格言至今仍广为流传,常被人们挂在嘴边,这正是传统文化的力量所在。旧时代有这样的一句口头禅:“读了《增广》会说话。”这是民间对《增广贤文》的评价。《增广贤文》曾被人们奉为“做人的准则,处世的法宝,交际的妙术,治家的秘诀”。
过去,人们对《增广贤文》评价这么高,现在学习研究《增广贤文》还有没有价值,还有没有现实意义?1985年,周谷城先生在为《传统蒙学丛书》所写的《序》中,曾充分肯定了蒙学读物对于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的研究价值。他说:“有的蒙学书能够长久流行,为社会长期接受,在传授基本知识,进行道德教育,采取易于上口、易于记忆的形式等方面,确实有其长处和优势,是不能也不应一笔抹杀的,仅仅在这一点上,即自有其文化史和教育史的价值。”我认为:《增广贤文》等中国传统蒙学读物独具特色,编写经验极其丰富,认真地进行研究并科学地加以总结,对当今儿童读物和社会普及性通俗读物的编写有着极其重要借鉴意义。现就《增广贤文》的文化价值问题作一些探讨。
首先是句式创新、灵活多变。
传统的蒙学读物为方便儿童阅读,一般采用韵文和短句式,如宋代出现的《三字经》、《百家姓》,明代出现的《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就是如此,这无疑对儿童的学习是有好处的。但这些读物多数存在着句式整齐单一刻板的问题,这就使蒙学读物模式化倾向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容的生动表达。《增广贤文》打破了三言四言五言一种句式贯穿始终的限制,采用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长句和短句交错的杂言句式排列,灵活多变,当长则长,当短则短,只求对偶成句,不强求整齐划一。都押韵但换韵自由,视情况而定,不必如作诗般严谨,取其易于记诵即可,处处体现了自由活泼的特征。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从而突破了传统蒙学读物一种句式贯穿始终的基本格式,使语句更接近于口语,更易于为人们接受。可以说,这是《增广贤文》深入民间的原因之一。例如:“满招损,谦受益”,“言而无信,百事皆虚”,句式是三言四言,告诉我们要谦虚谨慎、诚实守信;“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句式是四言七言,但都表达了时间过得很快,使用再多的金钱也买不到的,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头翁”,则是五言七言,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努力学习,不要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以免将来后悔莫及;“孝当竭力,非徒养身”,“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早把甘旨勤奉养,夕阳光阴不多时”,则是四言六言七言,告诉我们要孝顺父母和珍惜亲情。
其次是形式创新、格言警世。
《增广贤文》以格言的形式,荟萃成书,讲述了对人际关系的看法,介绍了待人接物的经验,宣讲了人生哲学,并希望能进一步治世育人、敦伦劝孝、美化风俗。它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实际上是一部格言集。从《增广贤文》所录格言的来源看,这些格言都经过千锤百炼,有着广泛的影响,这就决定了《增广贤文》代表了许多人的思想,凝聚了前人的智慧,这与其他蒙学读物只代表作者一家之言有极大的不同,是本书价值的又一表现。书中那些精辟的语句绝非凭空而谈、信口雌黄,而是对中国人处世经验、智慧和原则的总结,因此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正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许多关于社会、人生方面的内容,经过人世沧桑的千锤百炼,成为警世喻人的格言,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等;一些谚语、俗语总结了千百年来人们同自然斗争的经验,成为简明生动哲理式的科学知识,如“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自恨枝无叶,莫怨太阳深”、“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等。这就使得这本书如同今天的《格言警句大全》之类,雅俗共赏,切近实用。
其三,兼容百家,普及经典。
传统的蒙学读物,绝大多数是反映儒家的观点、代表儒家的思想,《增广贤文》则不是这样,书中虽然也有儒家的说教,但其主要反映的是道家的思想,这在蒙学读物中是很少见的,这也正是它的独特之处。书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孝义的可贵:“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家中无才子,官从何处来”,“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这些观点,体现了正统的儒家精神,与全书所弥漫的道家思想有所不合。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庞杂,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从其中看到自己认可的格言,使《增广贤文》具有了广泛的代表性。《增广贤文》绝大多数句子都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其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释道各家经典。从广义上来说,它是雅俗共赏的“经”的普及本,不需讲解就能读懂,通过读《增广贤文》同样能领会到经文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智慧。有的格言警句来自经史诸子,如“知足常足,终身不辱”是从《老子》中的“知足不辱”化出;“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是《论语》中的句子;还有“慢藏诲盗,冶容诲”(《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荀子》),“鹪鹩栖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止于满腹”(《庄子》)等。 有的格言出自历代著名的诗句,如“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是李白诗“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变化而来”;还有“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古诗十九首)等。有的格言警句出自著名的小说、杂记,例如,“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在《喻世明言》第11卷作“着意种花花不活,无心栽柳柳成荫”;“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在《西游记》第5回出现过;“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见于《西游记》第37回;还有“狐眠败砌,兔走荒台,尽是当年歌舞地;露冷黄花,烟迷津渡,悉为旧日争战场”,简直就是《红楼梦》第一回中《好了歌注解》的改写本。有的格言警句来自民间通俗文学,例如“平生不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即是出自于宋话本《碾玉观音》。
《增广贤文》还采用了一些蒙学读物中的句子,例如,“志从肥甘丧,心以淡泊明”,《菜根谭》原文作“志以澹泊明,节从肥甘丧”;“世上万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读书高”,这句在《神童诗》中作“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出自《名贤集》;“洒扫庭除,须内外整洁;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勿临渴而掘井,宜未雨而绸缪”则出自《治家格言》。正是因为出处不同,所以全书正如清代周希陶在《重订增广·序》中所说:“有文言,有俗言,有直言,有婉言,有恶善言,有勉戒言,有在家出家言,复有仕宦治世言,有隐逸出世言,士农工商,无一不备。”不拘一格,广泛采录,正是其特点所在。
其四,少用典故,通俗易懂。
以往的蒙学读物都存着用典过多、深奥难懂的问题。《增广贤文》在这些方面就有了突破,不仅用典少,而且不强求以骈句行文,这就使《增广贤文》有了一个不同于其他蒙学读物的新面貌。文中只有“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二句是明显用典。前一句讲的是唐朝王勃去南昌时,得到马当地方的风神相助,路途虽远,但一夜即到南昌,在滕王阁的聚会上写出了名篇《滕王阁序》。后一句说的是宋代一个书生十分潦倒,在饶州作官的范仲淹十分同情他,就叫随从拿出纸墨,陪同穷书生前往饶州城东荐福寺,拓欧阳询的碑帖,去京师售买,每本可获千钱。但途中遇雷雨,巨雷将石碑击得粉碎,穷书生只怨自己命运不佳。这两句的主要意思是:“时来”的时候,是天意在帮助,你就好好地珍惜;“运去”的时候,也是天意在为难,切莫乱强求。除以上两句外,《增广贤文》基本无须讲解就可明了。在“言必引经,文必四六”用典之风盛行的明代,作者敢于打破常规,不用典故,而采用接近现代白话文的写法,确实难能可贵,确实有胆量、有创建、有先见之明。难怪乎诸如“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人老心不老,人穷志不穷”、“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等等不藏典故、明白晓畅、易读易记的俗语谚语至今还流传在群众口头上,这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其五,内容广泛,论述精辟。
《增广贤文》最能征服人心的是它的内容。从表面上看,《增广贤文》似乎杂乱无章,但只要认真通读全书,不难发现有其内在的逻辑。全书重点谈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及人际关系,如“士者国之宝,儒为席上珍”、“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相见易得好,久住难为人”;二是命运,如“大家都是命,半点不由人”、“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三是如何处世,如“知己知彼,将心比心”、“责人之心责己,爱己之心爱人”;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如“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但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该书对人性的认识以“性本恶”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亲情被金钱污染,“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友情只是一句谎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尊卑由金钱来决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法律和正义为金钱所操纵,“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世故导致人心叵测,“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言善恶难辨,“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增广贤文》把社会诸多方面的阴暗现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陈列在读者面前。在《增广贤文》描述的世界里,人是虚伪的,人们为了一己之私变化无常、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从而使世界布满了陷阱和危机。书中说:“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人们既然不能真诚相待,那么他们追求的必然是真情以外的东西,这就是金钱:“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这种恶劣的世俗现象,使作者发出感慨:“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茫茫四海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
其实,书中并不是一味崇拜金钱,也不是片面地反对金钱。作者是深知金钱的重要:“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人贫志短,马瘦毛长”,(上接第4页)“有钱堪出众,无衣懒出门”。财富的占有程度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怎样才能富有呢?书中有两种说法,一是“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二是“富从升合起,贫因不算来”。
《增广贤文》有很多强调命运和报应的内容,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人应行善,才会有好的际遇。书中说:“死生由命,富贵在天”,“万事不由人计较,一生都是命安排”。由于“举头三尺有神明”,所以人们应该行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人有善愿,天必佑之”。那些做恶的,迟早会受到报应:“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书中的这些内容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它倡导行善做好事,则是值得肯定的。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增广贤文》也不例外。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必然打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记。因此,我们在学习时,必须注意到它有不少反映封建伦理和道德观念甚至带有明显的封建迷信、宿命论色彩的内容,如“君子安贫,达人知命”等;有的内容以个人为中心,反映了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思想,例如“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等;有的反映了在当时社会制度下小市民阶层得过且过、畏缩苟安的心理和避祸厌世的消极人生哲学,例如“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等;有的在当时社会不失为对社会现象的正确反映,但在今天来讲,却是我们应该摈弃的,例如安分守命、明哲保身、息事宁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见事莫说,问事不知,闲事莫管,无事早归”、“是非只因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等等即是。此外书中那些表达及时行乐思想的内容也是不可取的,如“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能饮酒时须饮酒,得高歌处且高歌”。这些带有时代局限的糟粕,影响了全书价值的高品位。我们在阅读时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明察扬弃,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参考文献
1、清·周希陶《重订增广·序》.岳麓书社,1987第一版。
2、《名贤集》。
一、主要论题与作者观点
研究传统是为了面向现代、走向未来,故刁君更为关注能够为今人建构合理生存结构提供有效思想资源的庄子思想。基于此种学术旨趣,遵循生存的路向,以天人、群己和身心等三大基本关系为中心,《庄子的生存哲学》讨论了诸多既相对独立又内在相关的论题,下面逐一简要介绍:
一是人生论。作为生存哲学总纲的庄子人生哲学,其根本宗旨是实现对构成生命困境的必然性因素的超越,达到个体生命心灵的绝对自由。庄子将人生所面临的生死、时势、等困境概括为一种必然性范畴———“命”。而作为“逍遥哲学”的开创者,庄子找到了三种超越生命困境、实现心灵自由的途径: 安命、齐物、体道。
二是生死论。作为人生哲学核心的庄子生死哲学,以玄虚的道论为其逻辑起点,主要涵盖了贵生乐死、生死命定、生死气化、生死齐同和不死不生等系列理论,其中流贯着庄子对个体生命的理性执著和对死亡困境的精神解脱。庄子的这种生死哲学对现代人建立系统的生死哲学和科学的生死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是语言论。语言是人类的,人类也是语言的,言说既是人类的本性,而人类也只有通过言说才成为其自身。由此,对语言的自觉及研究既是对人类自身生存的深切关注,又是推动哲学和认识论发展的重要契机。而庄子就是一位不容忽视的语言哲学家,他不仅对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语言困境及其根源有着敏感而又清醒的认识,而且对超越这一困境的路径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庄子的语言哲学不仅揭示了哲学之为哲学的本质特性,而且与西方现代语言哲学明显存在相互发明和内在会通之处,在世界哲学史和中西文论史上都占据不容忽视的地位。
四是天人论。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人类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和一种现代生存战略,是 20 世纪下半叶才形成的,但它的某些思想成分和渊源却可以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找到。其中庄子所倡导的天人关系学说,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庄子的天人对举、人和天高度和谐一致的思想,能够启示现代人自觉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主张,以平等态度充分尊重和爱护自然,更加理性地利用自然,同时深切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负面影响,有意识地遏制科技理性过度膨胀,使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顺利实施。
五是宇宙论。宇宙意识的觉醒是庄子生存哲学的一大特色。庄子不仅提出了富有生成感和动态性的宇宙定义,而且深入探讨了宇宙的无限性、统一性、运动性、连续性和无始无终性等基本特性。庄子的宇宙意识来源于老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是物化论。运动和变化是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因而物化论就成为庄子哲学中极为重要而又富有特色的思想理论。庄子物化论具有三重内涵: 一是自然层面上的“物理之变”; 二是精神层面上的“心与物化”; 三是实践层面上的“指与物化”。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庄子超越生命困境、达致心灵自由的路径,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对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产生了极为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七是科技论。科学和技术与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因而科技论也成为庄子生存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在科技问题上有一种矛盾的态度: 一方面不断提出并思索科学问题,另一方面又贬斥科学探索的价值; 一方面赞叹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顾忌技术的进步会带来人为物役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庄子这种科技观的形成有其深厚的哲学基础,从其哲学的核心范畴、基本原则、认识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等四个方面明显可以看出这一点。庄子科技哲学所彰显出的强烈人文精神,对于克服和遏制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负面效应,解决唯科学主义的弊病,推动当代科技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积极而重大的意义。
八是生态论。生态危机是近年来出现的对人类极具威胁性的社会问题,而先秦道家生态哲学为我们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极具智慧性的理论方案。其根本理念是: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其理论原则是: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其美学追求是: 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其现实基础是: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其实践要求是: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把握这一理论对今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启发意义。
九是思维论。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现象的深层本质,对人类的文化行为起着稳定的支配作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老庄思想,以直觉体悟为主要形式,奠定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根基,对中外文化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在人类掌握世界的两种方式———科学和艺术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二、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
概括说来,《庄子的生存哲学》之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在于:
一是该著选题颇具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生存哲学作为哲学的一个方向是最近几年才被中国学术界着力发掘和建构的一个学科。其是一种以人的生存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哲学理念,其主要是对人类生存和命运、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关注和思考,涵盖了形而下的现实关注和形而上的终极关怀,彰显了以理论方式解释人的本真性存在的哲学诉求。而就笔者所见,《庄子的生存哲学》是海内外学术界首部以庄子生存哲学为题目公开出版的著作。在这部大著中,作者认为,虽然中国传统哲学莫不以人作为关注的焦点,莫不以人生问题作为终极关怀,然而,庄子哲学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并不像其他哲人那样热衷于建立一套社会的公共价值系统,而是更多地关注于个体生命的心灵世界,是以个体生存困境及其自由追求为中心的哲学系统。庄子超越了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以其敏感的心灵触及文明社会所导致的人性异化,而试图在乱世中重建人的本来面目,为个体生命寻求一条精神解脱的理想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庄子哲学可以说正是一种典型的生存哲学,其是以人的生存本身为目的,从人的生存困境出发而终之于人性复归和精神自由的人本主义哲学。生存问题是庄子哲学的核心,庄子哲学在表面上的杂乱无章中,蕴含着其内在的有条不紊的思想逻辑。其以生存问题为中心建立起自己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那就是立足于个体生命的生存困境、寻求生命个体的精神自由是庄子哲学的基本主题和核心内容。庄子生存哲学的意义境域,恰好表达了其对个体生命本性的自觉理解,其所蕴含的生存智慧可以为我们提供诸多有益的参考与借鉴模式,因而有助于今人更好地思考生存困境的解决之道。
二是该著具有自觉的现代意识和很强的现实意义。生存问题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生存问题越来越多,而作者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根源不在于外,而在于内,在于人的思想出了问题,故发掘庄子生存思想的哲学智慧从一定意义上可以为人类如何生存提供一个方向,具有一定的精神治疗价值。就一些根本性内容来说,哲学既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又能够穿越时空隧道而具有永恒的意义。因此,虽然作者的研究对象是古典的,但其研究视角却是现代的。这种思想导向就使该著除了发掘庄子生存哲学的原始内涵之外,还有较多内容涉及现代生活,力图做到古为今用,对解决当前出现的大量社会问题有所启发。诸如现代人该如何面对人生困境与生死问题、科技异化与生态灾难问题、天人关系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等都在本书中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探讨,从而为现代人如何生存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参考方案。
三是该著涉及的问题大多较为前沿。死亡哲学、语言哲学、科技哲学、生态哲学、思维方式等论题都是近几年学术界的新动向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庄子的科技观、生态思想、语言哲学、宇宙意识、物化思想等问题都是过去庄学研究中注意较少的问题。虽然传统哲学一直在讨论天人关系,但由于近年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而使这方面的理论资源尤为重要。况且,传统学界过去一谈到天人合一,往往重心就在儒家那里,而实际的情况是,最早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术语的恐怕就是道家的庄子了,而且,道家庄子以人合天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今天的语境中似乎更具启发意义。
四是该著各章的具体论述比较深入系统,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哲学深度。如在第三章《语言论》中,作者认为: 庄子的语言哲学是一个丰富、系统而又深刻的理论体系。它不仅发现了“不可说”( “道不可言”) 这一哲学话语困境,并进而探讨了产生这一语言困境的内在根源( “成心”之存在; “道”之本性; “言”之对象化) ; 而更为重要的是,它发现了哲学“说‘不可说’”( “言而足,则终日言而尽道”) 这一独特的历史使命,把哲学的沉思由“说什么”( “可说”还是“不可说”) 而转向了“怎么说”( “思维的说”还是“诗意的说”) ; 其方法和路径便在于使哲学言说方式从“思维的说”( “俗言”———“成心”之言) 转向“诗意的说”( “道言”———“道心”之言———“三言”) ,从而使哲学话语从理性逻辑、主客二分的对象化语言( 概念语言) 转为直觉体悟、天人合一的非对象化语言( 隐喻语言) ,从而克服“不可说”这一语言困境,完成其“说‘不可说’”的哲学使命。而隐喻作为一种独特的言说方式,其本身既具有诗的特质又具有思的意蕴,这就决定了文学与哲学本身就是其两大功能。庄子正是以隐喻为恰切手段,借助于文学的形象外衣,传输了思想的抽象内涵,并最终形成了庄子文本诗思融合的独特品格以及以直觉体悟为必要手段的“得意忘言”之解读模式。又如第二章《生死论》中,作者首先探讨了重生贵生、苦生乐死等庄学生死观的两大向度,接着讨论了生死必然、生死自然、生死气化等庄子对生死现象的三大认识,在此基础上又分析了生死齐同的主观消解和不死不生的理想境界等两大问题,最后又讨论了庄学生死观为现代人建立系统的生死哲学和科学的生死观所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五是该著有意识吸收了一些西方现代哲学、语言学、美学、阐释学乃至科学理念进入论述的视野,从而为该著提供了另一个参照,在古今结合和中西融通方面做出了极为成功的尝试。在作者看来,任何古代经典的阐释,都只能是一种“现代”化了的阐释,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思维只能是当代的思维,阐释主体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都只能是其所处时代的产物,他也只能以其当下的知识结构与理解能力,并以其所属时代的特有方式对古代经典予以阐释。由此可见,运用古今会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庄子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正途。虽然由于自然、种族、社会、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各种文化都不可避免地具有自身的民族性和相互之间的异质性,但大体相同的“人性”、“生存境遇”、“人生追求”等因素,又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确可能存在共同的情感经验,这又决定了不同文化之间进行对话和达成“视域融合”的可能。只有在中西文化的互证互释中,才能凸现中西共同的诗眼文心与人类文化的共同规律。而哲学问题往往是一些超越时空隧道,为古今中外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带有永恒性的问题。就庄子本身来说,其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对生命存在及其普遍意义的探寻,其以生命问题为中心建立起自己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因此,解读庄子文本的过程就是今人与古人、东方与西方就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进行互动与对话的过程。而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就决定了生活在 21 世纪全球化背景下的我们是可以而且能够与生活在古典时代的庄子进行交流和对话的。
六是该著试图在一些根本问题上对传统庄学研究进行一些反思,如庄子思想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 庄子哲学的中心不是自然而是人生; 庄学理论不是零碎的而是系统等等,很多过去的传统庄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偏见问题,都在这本书中得以全面清理和重新定位。
7月18日上午,深陷“学历造假事件”的唐骏现身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80届同学聚会。在发言中,唐骏称自己最近正在拍摄一部名叫《你行我素》的电影,“讲述一个农村孩子到北京,从一个临时工做到某外企中国区总裁,最后成为一名亿万富翁的故事”。(7月19日《扬子晚报》)
一场平常的同学聚会,因为唐骏现身而变得不平常。唐骏“学历造假事件”不断充斥眼球,似乎没有半点倦怠。如今听闻唐骏要拍励志电影《你行我素》,不由得让我打起几分精神。我在想,倘若这场“学历造假门”演变成“励志门”,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近段时间,围绕学历、简历方面的诚信热议铺天盖地,舆论对“唐骏事件”仍然穷追不舍。
“唐骏欠公众一个道歉”不知说了多少遍,时至如今仍没有得到正面回应。唐骏似乎并没有因为“学历造假门”深受影响,从“解约传闻”不攻自破到低调参加同学会,给人一切如常的感觉,好像就没有发生过这件事。唐骏这种秉性用电影名“你行我素”形容,在我看来恰当不过。当“学历造假门”演变成“励志门”,会不会冲淡人们对一个人的诚信感官呢?
管窥唐骏经典语录,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我的人生哲学比较简单,我喜欢开心,我不追求富贵荣华。就算现在没工作了,我也无所谓。由是观之,难怪他面对传闻的解约风波如此淡定。我觉得,即便一个人诚信出现某些瑕疵,但能拥有“不会因为追求名利、地位、金钱,而失掉快乐(出自《唐骏语录》)”的心态,实属难能可贵。
我所期待的是,直面“学历造假门”,诚信归诚信,励志归励志。何况在众口难调的现实语境下,为诚信辩护的“第三者”不胜枚举,此时此刻唐骏不管是“道歉”还是“不道歉”,我认为作用不大。这是因为“学历造假门”历经这么多天的舆论洗礼,早已卷入了一场“是非论”。而就目前来看,这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考题,该给多少分全凭主观意愿行事。
从眼下的趋向来看,唐骏正从另一个角度展现自己,拍励志电影《你行我素》不仅一次面向大众的“励志门”,还是唐骏自身的一次“公关门”。一言概之,诚信质疑还在继续,经历“学历造假门”的唐骏,投资一亿元拍摄的励志电影《你行我素》,票房会怎样呢?有多少人买单?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