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统计学原理课后答案

统计学原理课后答案

时间:2023-05-30 10:09: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统计学原理课后答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统计学原理课后答案

第1篇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国内现有《生物统计学》及相关教材有20余种,每本教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针对领域,有的还附有相关统计软件知识的介绍和应用[2~4]。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较早开设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高校之一。开设之初是选修课,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师将主要讲授内容以讲义的形式发给学生,重点介绍常用的统计学原理和生物统计学的方法,所选案例亦是生物学试验中常见的。随着培养方案的完善和专业设置的调整,1997年该课程调整为全院必修课。目前,是我院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生物技术专业和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限选课。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随着生物学的发展和统计软件的应用,该课程的教材也从讲义到科学出版社四版《生物统计学》及其配套的《生物统计学学习指导》[1,5~8]。笔者就四版教材建设中的体会与实践进行分析。

1《生物统计学》(第一版)

统计学是以概率论为基础的,因而生物统计学必然与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相联系。生物统计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而且涉及的内容、公式和抽象概念较多,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但由于生物学科的特点,生物统计学相对应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拿来主义”,一般不过多讨论其数学原理,而是在简单介绍统计原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具体分析方法的应用。教学组在多年教学实践工作的基础上,1997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生物统计学》[5]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书中内容主要侧重于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在统计原理方面,一般只作概念上的介绍和公式的简单推导,对有些较复杂的统计公式则只给出公式,其目的主要是为让读者不但对统计学原理有较全面的了解,更重要的是结合实例了解和掌握各种常用统计方法。在内容的编排上,全书共分十二章,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章至第三章介绍统计和概率的基础知识,包括生物统计学的概念和内容、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平均数和变异数的计算、概率和概率分布等;第四章、第五章介绍统计推断,包括样本平均数的检验、样本频数的检验、方差同质性检验、非参数检验和检验;第六章至第九章介绍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内容有方差分析、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可直线化的曲线回归分析、多元回归与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多项式回归、协方差分析;第十章、第十一章介绍抽样与试验设计,主要包括抽样误差估计、抽样方法、抽样方案制订及常见的试验设计如对比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正交设计及其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第十二章对多元统计分析进行了简单介绍。每章都附有一定数量的思考练习题,供读者参考。

2《生物统计学》(第二版)

根据教学安排和生物统计学应用的需要,在教材使用反馈意见的基础上《生物统计学》(第二版)[6]于2000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与第一版相比,各章节做了大幅度调整,将全书分为十四章,补充了拉丁方设计和裂区设计两种试验设计方法,将抽样原理和方法、常用试验设计及其统计分析放在了可直线化的非线性回归分析之后进行介绍,使章节编排体系更符合读者学习的要求。第一章至第三章分是基础理论,包括概论、试验资料的整理与特征数的计算及概率与概率分布。第四章至第六章介绍了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分别是统计推断、检验和方差分析。第七章、第八章主要介绍试验设计的相关内容,包括抽样原理与方法、常用试验设计及统计分析。前面所涉及的统计分析内容主要是针对一个变量而言,之后的章节则主要介绍两个及多个变量的分析方法,第九章、第十章是关于一元回归和相关的内容,分别是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可直线化的非线性回归分析。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介绍了协方差分析、多元回归与多元相关分析、多项式回归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简介。书中增加了对全文关键词汇和术语的索引,并在书后附上了各章部分思考练习题的答案。在例题上进行了重新编排,以使所选例题更能反映本章的内容且便于读者的学习和理解。

3《生物统计学》(第三版)

为适应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和生物学人才培养的要示,在第一版、第二版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重新进行了编排、审核并增加了部分内容,于2005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生物统计学》(第三版)[7],并被列为21世纪高等院校生物科学系列教材。与之前相比,此版教材突出了以下3个特点:(1)内容丰富:增加了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倒数函数曲线、通径分析等内容;(2)编排科学:全书分解为十六章,各章节的安排更加注重了内容的循序渐进,并在每章之首增加了本章提要,总结该章节的主要内容,并列出了难点和重点;(3)针对性强:内容突出了本教材主要作为生物学专业教材这个重点,所选例题均为均为生物学试验中的案例。另外,随着计算机统计软件的发展和应用,统计软件是在统计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应用工具。目前的统计学软件,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及术语多以英文形式给出,只有掌握了相关术语的英文表达,才能更好地应用软件,否则只会导致统计分析的误用。在此版的修订中,对主要概念和术语增加了英文标注,并重新编排了中英文对照索引,以便于学习和检索。此版还对统计分析中学生易引起歧义的内容进行了修订,例如,方差分析是统计学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对方差分析基本原理的理解是正确运用方差分析的前提。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正确理解方差分析中的处理数和组内重复数的含义和统计学意义。原来的教材中,例题中的处理数k和每处理下的重复数n的数量值是一样的,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容易产生混淆,在这次修订中对例题进行了更换,以使学生很容易掌握n、k的含义及特征。

4《生物统计学》(第四版)

为适应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和生物学人才培养对生物统计学教材的要求,在本书前三版的基础上,按照“强化基础、突出重点、注重应用、通俗易懂”的原则对全书内容重新进行了精简和编排,于2008年出版《生物统计学》(第四版)[1],并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与前三版相比,本书具有以下特点:(1)突出以本科教学为重点,注重与多数高校生物类专业目前生物统计教学要求的适应,精简了多元统计分析等部分较深的内容和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非参数检验等不常用的内容,将全书缩编为十四章。教材内容更侧重于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而对复杂的统计原理只做概念上的介绍和公式的简单推导,目的是让读者在全面了解统计学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了解和掌握各种常用统计方法。(2)根据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和要求不断进行补充和调整教材内容,在内容结构安排方面,对全书各章节进行了部分调整,将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可直线性的非线性回归分析放在抽样原理与方法和试验设计的前面,以使本书更加系统,便于本课程基本内容的教学。生物统计学分为统计分析和试验设计两大部分内容。此版教材在介绍统计学的基本理论之后,全面介绍各种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然后是试验设计的内容。各章节安排循序渐进,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3)更换和调整了部分例题和习题,对部分表达不甚清晰的部分进行了修订。在选用例题时,选择生物学各个分支典型例子,并着重突出生物专业及相关专业教材的重点。同时在各章后附上重新编排思考练习题,教材最后附上中英对照索引,以便于学习和检索。(4)为了进一步帮助读者理解和学习此版教材的内容,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配合本书编写了《生物统计学学习指导》一书,以利于学生加强课后实践练习,实现《生物统计学》教材的立体化。

5《生物统计学学习指导》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工具性课程。学习生物统计学需要举一反三,既要对生物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有较熟悉的理解和掌握,也要通过例题学习了解不同统计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更要通过习题练习来熟练掌握这些方法。因此,编写一本与《生物统计学》教材配套的学习指导书就显得十分必要。由于课时的限制,课堂讲授仅限于基本的统计问题和部分扩展性知识,用于介绍和解析各种统计方法的例题也只能选择少部分经典例,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使一些问题得不到细致分析,部分内容的叙述和公式推导也不够深入。此外,前版教材虽然在书后附有各章习题的答案,但也仅是简单的参考答案,而没有详细的解题分析和解题过程。

第2篇

 

1.高职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现况

 

我院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来源于三校生、文史类和理工类高考生,医学统计学安排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只接触到解剖学、生理学等课程,尚未接触临床和检验专业课程。

 

1.1学生现况。

 

专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主要在基层医院,面对的是疾病的诊治工作,认为科研离自己太远,对以后的工作帮助不大,虽然老师强调了课程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但对课程结构不明白,培养目标不明确,思想上缺乏主动性。近年,大学招生规模逐渐扩大,生源的质量下降,而对于专科学院的学生来说,部分学生缺乏有效地学习方法,难掌握所学知识。多数学生数学基础薄弱,且把医学统计学定位为数学课,看到数据就头痛,对课程缺乏兴趣,学习起来困难[1]。课程初期,大部分学生还是有学习激情,但随着课程越来越抽象,内容越来越枯燥,理解越来越困难,有不少学生选择了放弃,主动性逐渐丧失,变成为考试而学,甚至为了考试过关,获得平时成绩,抄作业、实验报告的越来越多。

 

1.2教学现况。

 

高职学院的教师多是承担至少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课时多,任务重,对专业的研究不深。我院医学统计学教师都是承担预防医学的教学,兼职讲授医学统计学,都是非数学专业类教师,对统计学的研究不深,也是非师范类教师,教育的方法有待提高。

 

1.3缺乏合适教材

 

一本好的教材应该是能够让学生快速入门,并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当前,面向专科生或高职学生编写的教材非常少,对于高职检验专业来说就更少了,内容缺乏针对性,即便有专科的教材,也是本科教材的缩写版。我院选用的是马斌荣主审的人卫第6版医学统计学教材,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属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第八轮编写教材。

 

2.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思考

 

随着医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于疾病的研究,越来越依赖于统计分析,而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毕业后,接触的医学原始资料会越来越多,对医学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越来越重要,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很必要,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思考:

 

2.1增强学生认识,明确课程的重要性、实用性

 

在每门新课的绪论部分,都向学生介绍课程情况和学习方法以及考核方法,也应向学生阐明医学统计学的重要性。医学统计学是研究医学现象的科学,是揭示数据内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能指导医学生在医学研究与实践中有效地获取数据、正确的分析数据以及合理解释所得到的结果。在以后的工作中,从事临床工作或医学研究都离不开统计学,对自身非常重要。教师应避免空谈重要性,在整过教学过程中,应经常以统计学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为例,强调统计学的重要性。如上交专业、实验报告有少数未交,这也符合小概率事件;教材中有计算错误,也符合小概率事件;查找相关论文,让学生发现统计学应用不当等,这些都在我们身边,统计学并不抽象。

 

2.2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教材,适合人才培养。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普通本科教育培养的是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两者的培养目标不同[2]。现今的医学统计学教材,多为本科教材演变而来,或为采用普通高校的本科教材,理论内容过多,实践环节少,缺乏吸引力。应组织相关学校的医学统计学教师经常进行教学研讨,研究高职专科生的特点,分析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组织编写符合实际需要的教材。教材内容应避免理论化,强调实用性,便于学生理解,少一些推导,增加课后习题,并配有答案,增加上机实训操作。

 

2.3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学水平

 

多数教师都是兼职医学统计学教学,教学任务重,尽管如此,也应加强师资培训,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安排教师集中培训。也可以利用帮扶途径,邀请外校高水平教师到校授课,传授教学经验,选派教师到相关高校去进修。应注重年轻教师的培养,可以采取“师徒”式的指导培养,年轻教师多听有经验的教师授课,有经验的教师多指导年轻教师,多到课堂,帮助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4改革学生考核方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只要体现在应用性和操作性,为了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的评价方式,调整考核方式,注重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双重考核。实践能力的考核可以从课题考核、课后考核、课前预习、知识掌握、灵活运用程度、个案分析等方面,加深对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加强对学生统计思维、分析问题的初步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反馈于教学,调整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方法,提高教学效果[3]。

 

总之,在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医学统计学的教学中,要掌握学生情况,选好教材,调整授课内容,改革评价方式,提高教学能力,加强统计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3篇

关键词 统计分析 描述统计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统计分析是园艺、植保、农学等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运用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释生物界各种现象和试验调查资料的一门科学,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试验设计和调查总结的理论与方法,科学地设计试验,并对所得试验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推断得出科学结论,使学生掌握生物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合理地进行试验设计,科学地整理、分析所收集的资料,从中获得符合生物学规律的信息,并为后续课程如园艺植物栽培学、遗传学、作物育种学、数量遗传学、植物保护学等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统计学基础。该课程的学习和讲授难点主要有常用概率分布、假设测验的基本原理、方差分析等;如何使学生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条件,运用本课程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科学、有效地解决实践或生产中出现的各种统计分析或数据处理问题,是本课程教学的又一难点。

统计分析方法按照功能不同划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描述统计主要通过图表等形式对所收集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和显示,进而通过综合概括与分析得出反映客观现象的规律性数量特征。推断统计是从总体中抽取样本,通过对样本所得到的带有随机性的数据进行合理分析,进而对总体作出科学推断。

1 描述统计概述

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二者彼此联系,相辅相成,描述统计是推断统计的基础,推断统计是描述统计的升华。描述统计是统计分析的基础内容,但是由于其涉及的统计学理论知识、概率论知识较少、篇幅较小,多数教材侧重于推断统计,而将描述统计部分简化,只占教材的10%不到,因此,多数学校此部分内容教学只设置2-4学时。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学习完成这门课程后对此部分内容印象不深,在应用时首先想到的是方差分析、假设检验等知识模块,而对描述统计的应用明显不足,在历届毕业论文的数据分析中均存在这一问题,例如对大量原始数据,学生只知道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但是在进行方差分析之前不会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基本的整理、分类,不进行数据离散程度、集中趋势分析,不计算资料特征数,从而使其科学推断失去依据。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本文结合笔者教学经验,就描述统计教学模块的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体系建立、实践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法改革等相关问题提出建议和看法,以期为同行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统计分析应用能力提供参考。

2 描述统计模块教学目标与定位

园艺专业实践性较强,在生产及科研中有大量的数据资料,需要运用数理统计知识才能作出科学解释。因此园艺专业统计分析课程定位为一门工具课、方法课和技能课。描述统计作为重要的统计分析方法之一,在授课内容上应注重统计学基本知识及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统计学术语基本概念,掌握次数分布表、分布图的制作,还应使学生完全掌握资料特征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学会用语言结合图表的方法来描述数据资料,概括资料特征,找到资料分布规律,揭示资料规律性特征,达到能独立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并具备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可以独立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基本能力。

3 描述统计模块教学内容体系的建立

描述统计模块内容包括统计数据收集方法、数据基本处理方法、数据显示方法、数据分布特征概括与分析方法等。为直观了解整体资料分布的情况可以将数据资料进行图像化处理,将资料摘要变为图表。次数分布表和次数分布图是描述统计基本方法,常用的次数分布图有多边图、直方图、饼图、散点图等。透过分析数据资料,可以了解各变量内的观察值集中与分散的情况。描述数据资料的集中量数有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描述数据资料的变异量数有全距、平均差、标准差、相对差、四分差等。

此外,课程体系中不应只注重基本知识学习,重点应放在其应用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试验研究实例为线索,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从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入手,通过实例使学生完全了解怎样将杂乱无章的数据整理为有序的、可以找到规律的数据,最后做出科学推断等,将抽象概念转变为学生感兴趣的资料分析,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4 实践教学环节

统计分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应增加学生上机实习时间。描述统计作为统计分析的基础,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在理解课堂讲授内容的基础上能利用简捷易懂的Excel扩展功能对原始数据进行归类、整理,找出分布规律,因此实践教学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Excel扩展功能――数据分析――“描述统计”可以非常方便的一次完成样本常用特征统计量如标准差、均值等及样本数据范围及波动大小的统计量的计算;数据分析――“直方图” 可以从繁多的原始数据中找到不同范围内的分布规律,从而为进一步分析提供一手资料。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应当不拘泥于封闭的教材,结合科研实际,引入对应用比较活跃的前沿性方法的介绍。其次,在教学活动的实施上,在许多可以用于教学的计算机统计软件中,应充分考虑技能获得的时间代价和习得技能的实用性,选择功能强大而可视化程度较高、简便易学的Excel和SPSS软件作为教学实习软件。

在实践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网上亲自收集园艺科学研究相关的数据资料,亲手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进一步感知数据整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能力。教师还可以将自己科研活动中所得的数据让学生进行模拟练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科研活动的兴趣。

结合学生未来工作中的实际需求,不过于深入地探讨艰深的概率统计原理,但又足够明晰地阐述每种统计方法的方法学原理和适用范围,注重在授课中增加实例,每种统计方法都通过典型实例进行剖析,同时安排结合学生专业实际的课后习题供学生练习,加强印象。

结合步骤完整、过程详细的实例介绍统计分析方法和试验设计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原理与方法的理解和认识,采用先进统计分析软件,进一步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课堂知识进行实例分析,通过作业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适时查缺补漏。

加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并灵活运用到试验设计与分析中。

5 考核方法改革

统计分析应用性极强,仅通过期末考试并不能全面考察学生对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和应用情况,因此上机成绩应当计算在平时成绩内,并适当加大其所占比重。例如,如果在期末考试试卷中让学生计算“标准差”,学生需要死记硬背其公式并手动进行繁琐计算才能给出正确答案,而如果期末考试中考试的内容是“什么是资料的标准差”,在平时上机实习时要求学生掌握如何用Excel计算资料标准差,这样学生既不必花精力去记公式,又掌握了其基本含义和计算方法,真正达到了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及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学敏.高校《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9).

[2] 盖钧镒.试验统计方法(第三版)[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第4篇

(赤峰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目前统计学教学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了.文章在分析了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同时结合了统计学教学的特点,提出了从教学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和教学考核方式这五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统计学;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011-03

统计学是一门处理数据的科学[1],它是几乎适用于所有学科和领域的数据分析方法,可以这么说,有数据的地方就有统计学.随着人们对定量研究的越来越重视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统计方法已被应用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所以说统计学虽然一直被认为是数学的附属学科,但相比数学较强的理论研究,统计学更注重实践和应用,具有更直观更强的实用价值.

1 统计学的教学现状

统计学虽然已经发展为一门单独的学科,但是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应用依然是任何一门学科无法超越的,比如有医学统计学、金融统计学、生物统计学、社会经济统计学等等,而且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因此,2014年赤峰学院在响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后,已将统计学开发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

统计应用的领域已经越来越广,探索适合的统计教学方式也就成为当务之急.

统计学的教学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描述性统计,主要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给出数据的基本信息,例如个数、均值、方差、最大值、最小值等等,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相对比较少,这一部分比较简单,在统计教学当中占用的学时比较少.另一部分是推断统计,主要包括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非参数检验、多元统计分析、预测与决策等等,这一部分是统计教学的主要内容,比描述性统计要更加抽象,因此在教学当中占用了大部分的课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更加需要有突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但传统的统计教学模式讲授统计学依然偏重理论的讲授,尤其是推断统计的部分,实践课时相对较少,无法适应各行各业的实际需要,我们必须对这种教学模式加以改革,使其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 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应用型人才是指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的人才,他们的工作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科学知识直接用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从应用型人才的知识构成来看,其知识结构主要由应用科学的知识体系组成.从学理上说,应用科学是与基础科学(或理论科学)相对的一个词,指和人类生产生活直接联系的科学.在实践中,人们常把应用科学作为工程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总称[2].

高校培养的人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应用型人才、学术型人才和职业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与其他两类相比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2.1 行业性

从知识结构来看,应用型人才与职业技能型人才相比,应该具有更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一方面,应用型人才与职业技能型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需要将科学原理和新发现的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中,这必定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应用型人才是面向行业设置专业,不是面向岗位设置专业,在将来的就业中,应用型人才应该有更宽的就业面,因此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为将来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2.2 应用性

从能力结构来说,应用型人才不应该是简单的继承性的运用知识、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而是应该利用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不断地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并运用到实践生产中去,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拿统计学这门课程来说,在课本中学到用EXCEL来整理分析数据,而在实践中不能只会用这一个软件去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应用型人才,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有能力去学习用其他的统计软件整理分析数据或者确切地说能更好地整理分析数据.

2.3 社会性

从素质结构来说,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一定的社会能力,因为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相比,更加需要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实践中,因此必须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

3 统计学的改革措施

统计学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统计学人才的要求,因此统计学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3.1 教学定位的改革

教学定位是决定其他教学内容的关键,在教学定位的指导下,每个专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己的培养方案,不同层次的院校可以定制不同的培养方案,比如培养研究型人才的院校制定的培养方案更注重扎实的理论基础,以便在后续的学习当中更加游刃有余.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院校,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学,这无疑更符合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针对赤峰学院是一个二本院校,毕业后学生大多数都直接参加工作,继续深造人数较少的特点,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数学与统计学院对统计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以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符合人才市场的需要,提高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竞争力.

3.2 教学内容的改革

有了正确的教学定位,在教学定位的指导下制定出合理的培养方案,也就是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目标的载体,是教学环节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赤峰学院统计学在2013年之前的教学比较注重基础理论知识,比如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实变函数、解析几何等理论基础课程较多,各种统计应用类软件较少,这样的教学内容对于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的院校比较适合,而对于像赤峰学院这种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院校来说,尤其是统计学专业的学生缺少实践,势必在以后难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我们将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改为相对简单的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去掉实变函数、解析几何等较抽象的课程.增加了统计建模与R软件、描述性统计、数据挖掘、数学实验等实践较多的数据处理类的课程,同时一些课程减少了理论课时,增加了实践课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教学模式的改革[2]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虽然提倡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很多年,但受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在规定教学时间内需要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等因素的限制,在很多院校一直无法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依然自我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极差.

事实上,现在的主要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普通教室授课,第二种是多媒体课件授课,第三种是计算机机房授课.经过比较可以发现,第三种授课方式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教学效果最好的授课方式,同时也符合现在教学改革的潮流,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很多人认为第三种教学模式就是老师轻松,把问题抛给学生即可,事实上,第三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更高.第一和第二种教学模式,基本上就是教师把已有的理论知识传达给学生,但第三种教学模式没有固定的内容,教师需要自行精心设计问题,这个问题的设计要围绕以下几个要求进行:第一、问题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太难容易让学生望而却步,太简单起不到预期的效果.第二、必须要对刚学过的理论知识起到巩固加强作用,同时最好能涉及到旧的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主动复习以前的知识.第三、问题最好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当然,我们不能认为第三种学习模式的优点及符合潮流的特点,就忽略第一种和第二种教学模式,前两种教学模式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例如可以将知识系统地传递给学生,为第三种教学模式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机结合,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偏重.

统计学毕竟是实用型较强的学科,我们需要的学生可以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进行分析、处理甚至预测,而不是只会背诵定义或课本上的习题答案,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方法基本上就是侧重第二种甚至第一种授课方式,导致学生课本的东西很熟练,遇到实际问题束手无策.笔者认为统计学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大力侧重第三种教学模式.例如讲授《非参数统计分析》中的单样本检验法中,可以先把单样本检验中的各种检验法[3],如符号检验和符号秩和检验法的原理以传统的授课方式讲授,当然由于课时的关系,中间的各种定理的证明可以忽略,这就是教学的当中所说的有“得”有“舍”,然后抛出一个现实的问题,用几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上机计算,并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检验更加准确,甚至可以进一步和参数检验方法进行比较哪种方法更准确,进而自己分析为什么这种方法更加准确?每一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在哪儿?每一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复习老师讲过的知识,加深印象,同时培养了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师资力量的改革

教师是各种教学活动实施者,因此教学的改革离不开师资力量的改革,力量雄厚的教师队伍是一所学校最宝贵的财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对统计学专业教师有了新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有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教学态度.赤峰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在成立了统计学专业以来引进了一大批硕士及博士人才,他们学历高、基础好,精力充沛有活力,这是他们的长处,但与老教师相比,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教学态度上没有老教师认真严谨,过分强调自我发挥,在讲授过程中随心所欲,不关心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年轻教师经验不足导致教学效果差;把教学看成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不是从心里热爱这份职业,不能做到全力付出,全身心的投入;缺乏敬业精神,偶尔迟到早退等等问题.对于上述问题,一方面,赤峰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成立二级学院督导组,督促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认真上课.另一方面,开展听评课活动,青年教师听老教师的课,发掘自己的不足,学习老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教学态度,老教师听青年教师的课,对不足的地方给出指正,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第二,拥有扎实的统计学专业知识,能够做到各门课程融会贯通.

由于赤峰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今年来引进的均是硕士或博士人才,专业基础知识都比较扎实,但在教授的过程中,一般每个老师都会固定一门或两门课程,长此以往,教师只对这一门或两门课程熟悉,其他课程逐渐陌生,这势必在以后的讲授中不能融会贯通,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该让每个教师教授不同的课程而不是固定的一门或两门课程.

第三,熟练使用统计软件.统计学专业本身是一门处理并分析数学的学科,而且统计学的各门专业课当中都穿插了用软件实现分析的内容,因此熟练掌握软件的使用是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教师应该精通至少一门统计学软件,其他统计学软件也应该大体了解及会简单操作.

第四,有较强的科研工作能力.一方面,现在的教育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只有教师具有创新能力,才可以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工作是相辅相成的,提高科研水平可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老师应该不断地学习最新的理论知识,加强科研工作.

第五,了解该学科较前沿的知识.目前许多学校尤其是地处偏僻的学校,出现了教师知识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有些教师长期在一线教学,天天接触的只是课本和教参,知识得不到更新.长此以往,教师照本宣科,只为完成教学计划,学生觉得所学知识没用,提不起学习兴趣,强打精神只为考试通过,整个教学过程变的索然无味.对于上述问题认为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出去短期培训,参加相关学术会议、访学、进修、邀请学者过来讲座等等,并将所看到所学到的新知识新方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5 考核方式的改革

目前统计学专业的考核方式和其他高校课程的考核方式一样存在很多弊端.第一,考试方式单一,一般都是开卷或闭卷考试,有些老师担心成绩太差,在考前给出一定的复习范围,基本都是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只要按照这个范围复习甚至背诵,就会取得好成绩,最后培养出的就是高校的高分低能学生.第二,考试范围太窄.基本上就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或者课后习题,很少有课外的供学生自由发挥的内容.第三、考题题型固定,作弊现象严重[4].

针对以上问题和统计学专业的特点,可以对考核方式做以下改革:第一,采用多种考核方式,比如可以写小论文或者几个人一组做一个小项目,以论文答辩的形式答辩,由老师当场给出成绩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也可以上机考试,这样就可以杜绝作弊现象.第二,如果是试卷形式的考试,老师可以出一部分可以自由发挥的题目.第三、降低期末试卷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提高平时成绩比如课堂提问、出勤、年度小论文、上机实践等成绩在总成绩当中的比例.

4 结论

综上所述,统计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其他专业中的共性,但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我们应该立足于其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同时教学改革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切忌急于求成,而应该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推进.

参考文献:

(1)贾俊平.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李勇.统计学教学综合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9).

第5篇

统计学专业教学规范提出,授经济学学士学位的统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和应用型经济与管理类高素质统计人才。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统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良好的统计学、经济学、金融学、保险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及计算机应用技术,能熟练使用和开发精算软件,具有较强的分析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及对保险、银行、证券、社会保障等领域有关问题进行观察、计量、精算和预测的综合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根据统计类专业培养目标,结合统计学专业特点,新规范中给出的一般经济类基础课程和其他经济类专业(如经济学、财政、金融等)有所不同,要求普遍开设的课程只保留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会计学等三门课程,可见宏观经济学在统计类专业中的重要性,但是宏观经济学在统计类专业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却存在不少问题,本文试图从问题入手,为《宏观经济学》课程在统计类专业中顺利开设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二、统计类专业《宏观经济学》课程开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宏观经济学》是统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而且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实践性课程。统计类专业《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对象与传统教学对象存在差异,如果完全照搬经济类专业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开设,实施效果肯定就会大打折扣。具体来说,统计类专业《宏观经济学》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经济理论基础认识不足,对经济理论学习重视不够。从统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统计类专业的生命力在于应用,而应用的理论基础就是经济学,只有有了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才能更深入地进行统计定量分析,得出的结果才会正确,才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但现有社会经济统计专业,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诸环节,对经济理论基础重视不足,并且不同统计专业方向对经济理论基础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这些都没有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环节得到体现。从社会需求角度来看,统计类专业毕业生不论是从事经济管理还是理论研究,都存在发展后劲不足的现象。因此,应加强《宏观经济学》教学,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第二,数理基础不够深厚,数理分析方法应用不足。宏观经济学已经成为一门高度抽象化的学科,数理分析方法在其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这种数理分析方法不仅运用于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中,而且在初级、中级课程中大量涉及。统计类专业开设的数理基础课程主要以概率论为主,并且授课教师是从纯数学角度(包括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讲授的,由于学生数学功底相对薄弱,并且所学内容与本专业其他课程联系不大,使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课程设置次序上,本科阶段高等数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开设基本同步,而概率论、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相关课程甚至晚于宏观经济学的开设,严重影响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

第三,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显著。由于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派别多,系统庞大,教学内容丰富,涉及大量图表、经济模型和专业术语,并且使用的教材基本为国外教材,与中国现实国情存在差距,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教学方法探索和改革。从当前教学实践来看,讲授型课堂仍然在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内容形式单一,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从学生反馈评价来看,学生不能及时理解掌握基本理论和要点,教学效果不理想。

第四,师资力量薄弱,不符合人才培养要求。根据统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统计类专业学生应为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和应用型经济与管理类高素质统计人才,因此,统计类专业教师要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经济学基础。然而,现有从事宏观经济学教学的统计类专业教师大部分是纯经济学学科背景,他们的数理基础薄弱,统计思想欠缺,不能很好地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种问题必然导致经济理论与统计方法脱节,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清晰及制约学生将理论运用到现实的能力培养。

三、统计类专业《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第一,合理设置课程体系,适当增加课程学时。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统计类专业的《宏观经济学》本科课程学时基本都是54课时左右,甚至更少,只有36课时。这样的学时安排使宏观经济学几个重要基本理论平均每部分课时只有不到十个学时,这样的授课学时只能保证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的课堂传授,同时更重要的一点是目前国内高校统计类专业经济类基础课程只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没有其他如政治经济学等经济类基础课程的学习,使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统计类专业学生在学习经济类基础课程的过程中会显得更吃力。因此,如果教师要在介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对相关内容进行进一步拓展,那么这样的学时安排显然不够,谈不上课堂作业讲解,更谈不上旨在提高学生专业素养、提高阅读经典文献能力的研讨式教学法和案例式教学法的引入。因此,为了引起统计类专业学生对经济理论基础的重视及更好的教学效果,宏观经济学教学课时应该适当增加,争取达到每学期72学时。

第二,增开数学课,增厚学生数理基础功底。随着数理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学发展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越来越重要,加强学生数理分析基础显得愈加重要。虽然初级宏观经济学没有太多数学方法的使用,但是中级、高级宏观经济学则会涉及非常多的数学工具,如动态优化、拓扑等。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本科生开设的数学课只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无法满足学生学习中级高级宏观经济学对数学的要求。因此,增开包括数学分析、随机过程等部分数学专业课,为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同时,调整数学基础课程与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开设顺序,在学生有一定数理基础的前提下开设宏观经济学,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宏观经济学。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从当前教学实践来看,讲授型课堂仍然在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内容形式单一,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从学生反馈评价来看,学生不能及时理解掌握基本理论和要点,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针对本课程的学科特点,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法,通过构建研讨型课堂,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加强师生与生生互动,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案例式教学法,大量引用国内现实宏观经济案例,鼓励学生进行课前小组讨论,有效利用各种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第6篇

【关键词】:妇产科教学;健康评估;新模式;应用价值

【分类号】R-4;G642

在高职临床妇产科教学中,传统健康评估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而近年来较多文献研究对其教学方法进行了创新研究,本校也积极总结临床妇产科健康评估教学实践经验,构建了一套新的教学模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校2012级(3)护理1班、2班学生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实验组,男5例,女生35例,年龄20~24岁,平均年龄(22.36±2.14)岁。对照组,男3例,女生37例,年龄20~25岁,平均年龄(22.66±2.51)岁。两组学生在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行健康评估教学,包括理论知识讲解、实验训练等,不作详述;

实验组给予健康评估教育新模式,具体如下:

1.2.1充分运用问题教学法

在妇产科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然后给予学生思考的方向,让学生自主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1]。例如,在妊娠合并症心脏病的教学中,通过对妊娠期母体的循环系统变化和内科心脏病的相关知识的复习,先提出问题:妊娠、分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和心脏病对母儿的影响、临床处理原则。课后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相关教材或咨询他人获取答案。在第二次课堂上学生以小组经过交流讨论,在老师带领下综合信息与资料,解决之前的问题,让学生对该病有了基本认识。教师在对该病进行讲解时,指导学生对患者进行健康评估,再次提出问题:对病史和身体状况应重点评估的内容、存在的护理问题、在实施护理措施时要重点注意的事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充分运用典型病例教学法

妇产科知识复杂多样,在临床知识点的教学中适当运用典型病例,可以帮助学生识别疾病,更好的掌握疾病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护理问题,从而制定合理可行的护理措施。例如讲解“自然流产”和“异位妊娠”等章节时,运用典型病例引入出血性疾病的重点评估内容,然后教师重点讲解护理评估、护理问题、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等。该方法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2.3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反思

教师要告知学生医疗工作中存在较多应激事件,尤其是妇产科突况较多,每一个医护人员都要具备果断、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而这往往源于不断的自我评价和反思。在实际训练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以小组方式进行演练,演练结束让同学们先行组内评价总结,然后进行自我反思,而教师也适当点拨学生的不足之处或优秀之处,使静下心来客观的看待自身“医疗”行为,不断改进或提升自身处理方法[2]。

1.3 考核评估

妇产科教学结束,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技能操作考核,两项分数均为50分满分,题型以妇产科健康评估知识为主。理论知识考试时间为1h,技能操作考核以学生实际完成为准。统计两组学生总分,比较理论知识、技能操作考核得分及总分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 0 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2结果

实验组理论知识得分(41.36±7.14)分,技能操作考核得分为(40.18±6.65)分,总分为(81.49±7.16)分。对照组理论知识得分(29.14±7.34)分,技能操作考核得分为(30.49±6.98)分,总分为(60.19±7.27)分。实验组理论知识得分、技能考核得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

3讨论

健康评估知识是相对抽象的内容,学生较难完全理解知识[3]。加之高职学生在学习方面大多缺乏主动性,因此在妇产科传统常规教学中学生常感到费解,教学效果亦不佳。故本校基于健康评估的原理、方法和教学特征,在妇产妇教学中引入健康评估教学新模式,总结了一套新得教学方法。本次研究对健康评估教学新模式应用效果分析发现,实验组学生理论知识得分、技能考核得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本校在健康u估教学新模式中融入各类新兴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探索学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习惯的培养。医学专业对于医护人员的应变能力要求较高,而自我评价和反思是医护人员理解自身不足,改进治疗方法的重要途径,因而要在校学习期间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评价的能力[4]。

综上所述,高职临床妇产科教学中应用健康评估教学新模式可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利于保证临床教学质量,该教学模式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孙志岭,徐桂华,文. 高仿真情景模拟教学在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J]. 重庆医学,2012,8(11):1136-1138.

[2]梁惠萍,王立民,覃涛,等.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J]. 广西医学,2014,7(09):1354-1355.

第7篇

1留学目的地:伊利诺伊大学

伊利诺伊大学是“莫里尔法案”(由林肯总统在1862年签署)生效最初十年期间通过公用土地赠与方式创立的全美37所高校之一,于1868年正式开学。其座落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南部安静幽雅的姊妹城镇-厄巴纳和香槟,占地1458英亩,拥有272座主要建筑。此外,学校还拥有一个机场、433英亩森林保留地以及占地1765英亩的阿勒顿公园。

经过近140年的发展,伊利诺依大学已经是全美国最好的大学之一,位居全美公立大学的前五位。该校拥有仅次于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美国第三大大学图书馆,图书资料达一千七百多万册。此外,学校还有自然史博物馆、世界传统文化博物馆以及一个美术馆和一个表演艺术中心。该校能提供一百五十多个专业方向领域的四千多门课程,每年授予一万五千多个学位,其中每年授予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人数稳居全美前五名。目前,该校拥有近两千名教授和四万余名学生。其中,学生由近三万名大学生和一万一千余名研究生组成,含外国留学生近五千名。

伊利诺伊大学以理工科尤称翘楚,稳居全美大学排名前六位。进一步讲,有十余个本科专业位列全美前二十五名,其中会计学、材料学、农业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核工程、机械工程等并位居前五位;有超过六十多个研究生专业位列全美前三十名,其中图书馆学、土木工程、材料学、微生物学、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冷凝物质、逻辑学、数论等并高居前五位。该校共有11位教师及校友荣获过诺贝尔奖,18位教师及校友荣获过普利策奖。其中,该校教授巴丁因发明晶体管和提出低温超导理论而成为历史上在同一领域(固体物理学)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第一人。另外,尼龙的发明者卡罗瑟斯、集成电路的发明者杰克科勒比、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获得者李安等均为该校毕业生,我国前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早年也曾在该校攻读农学。

非常幸运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番留学团队组成成员的研究兴趣或主攻方向均属伊利诺伊大学的优势学科方向,这为各位老师的学习和提高创造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国家教育部留学基金委的工作非常到位和值得肯定。

2计算机学科课程设置的比较

我是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的一名专业基础课程任课教师,主要讲授本科“操作系统”和研究生“安全操作系统”,有幸被分派到久负盛名的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进行访问学习。网络神童马克・安德森曾在那里设计了互联网浏览器软件Mosaic及Netscape,著名的微软IE浏览器至今还是构建在Mosaic的基础上。留学期间和回国后,我曾对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学科课程设置进行了较为粗浅的分析和对比性研究。

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可提供三种不同的大学学位教育(即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专业理学学士以及文理学院的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理学学士、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理学学士)、五年制本硕连读学位教育、辅修计算机科学专业学位教育及软件工程学历证书。本科学位教育主要由校院教学要求和专业教学要求两部分构成。前述计算机科学专业理学学士、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理学学士、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理学学士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学院要求和专业要求的不同。例如,工学院要求物理与化学,而文理学院则不要求,同时两个学院的一般教学要求也略微有所不同。不同专业间的教学要求区别在于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专业要求多上三门不同的数学类课程,同时又比计算机科学专业少上五门计算机科学类课程。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专业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要求大致相同,只是用统计学类课程替代了某些数学类课程。对于三个专业来讲,有15门数学类或计算机科学类课程是相同的,所以共性大于不同。需要指出的是,计算机科学类课程由计算机科学系负责开设和讲授,课号、名称及要求完全一致。这和国内的大学是不一样的,至少北京交通大学是如此:和计算机专业较为相似的理学院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某些计算机类核心课程(如“操作系统”)的要求和讲授就与计算机学院无关。此外,国内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则由通识教育、学科门类教育、自主教育三部分教学要求构成,它们与伊利诺伊大学的学院级或专业级教学要求间的对应关系并不明晰。其中,通识教育由综合基础和基本技能组成,为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公共要求(伊利诺伊大学在这点上似乎不太明确或较弱);学科门类教育由学科门类基础课程、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构成;自主教育包括全校通识教育与各学科门类教育课程与实践、系列讲座、竞赛、证书、科研论文、自主和开放实验、就业实践、科研实践等,是我国高校为加强实践环节和推动就业竞争力而引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学分组成,国外自然无等同物。

具体以计算机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为例对比来讲,伊利诺伊大学总共要求128学分,含学院级要求39-51学分、专业要求76-85学分(参表1所示);北京交通大学总学分要求为190学分,含通识教育必修40学分和选修20学分、学科门类教育必修97.5学分和选修22.5学分以及自主教育选修10学分(参表2所示)。后者比前者高出62学分,主要包括必修类的英语16学分(国外对外语的要求为0-12学分,注意其并未指定特定语种)、选修类的自主教育10学分。国内通识教育综合基础部分(必修22学分、选修14学分)近似等同于国外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18学分),但多出18学分的教学要求。另外,国外大学专门设立写作课程(含4学分写作I、3学分高级写作)来传授和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与能力,国内大学则主要通过毕业设计环节的论文写作(毕业设计共16学分)来达到相同的目标。国外大学把普通化学I和普通化学实验I(共计4小学分)作为工科专业的公共基本要求,而国内大学如计算机科学专业在内的工科专业则可以不选修化学类课程;同时,国内大学设定数学、物理类课程同为学科门类基础课程,而国外大学则把其中的微积分、概率论或统计学作为计算机科学专业的专业要求。

表1 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科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注:表中大类专业基础理论与实践(必修)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电子技术类课程(电路分析基础3学分、模拟电子技术3学分、模拟电子技术实验1学分、数字电子技术3学分、数字电子技术实验1学分)、计算机数学类课程(离散数学8学分)、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数据结构4学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4学分、操作系统4学分,编译原理3学分)、计算机硬件类课程(计算机体系结构2学分、计算机组成原理3学分、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1学分)等;专业主修(必修)课程主要包括数据库系统原理、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原理、接口技术实验、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毕业设计等。专业特色课程(选修)则划分为四个方向给出可选课程:1、计算机软件类(软件测试、统一建模语言、高性能计算导论、软件工程、Web程序设计、Unix/Linux环境下程序设计、XML程序设计、软件类综合实践);2、计算机硬件类(计算机控制技术、硬件类综合实践);3、计算机网络类(计算机安全保密、网络安全与管理);4、计算机应用技术类(人工智能、人机交互技术、计算机辅助造型与动画设计、数字图像处理)。

伊利诺伊大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字计算机的理论、设计和应用的广博深厚的知识。前两年主要学习数学与物理以及入门性计算机科学基本原理。第三年完成基本的计算机科学课程,并要求选修和拓展学生的理论基础。第四年鼓励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和课题进行学习和深入的理解(均为选修课)。进一步说,国外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关于计算机专业特色课程的公共要求简单明晰,仅包括计算机科学导论、数据结构与软件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I/II、系统编程、大程序设计项目、计算理论入门,等,而多达24-27学分允许学生可按计算机科学、科学计算(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数学三大方向分轨选课(参表3所示);而其中在计算机科学方向并给出系统、数据库、图形学、人机交互、编程语言、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网络等八个子方向,在科学计算方向上并给出航空宇宙工程、应用数学、天文学、大气科学、生物学、生物医学仪器、生物分子工程、化学工程、化学、控制、电子工程、工程机械学、环境工程学、遗传学、地质学、制造工程、材料科学、机械工程、建模与仿真、神经系统科学、原子工程、运筹学、优化、物理学、等离子工程、心理学、放射学工程、机器人学、信号与图像处理、统计学、结构工程等三十多个子方向上给出细化且较为明确的各6-分的选课指导和教学要求。

表3 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按方向分轨选课

相比较之下,国内大学计算机专业设立的公共特色专业课程则较多,有时即便划分出一些方向,要么方向太大,要么选课思路和教学要求不太明确。

3教学科研、学生素质培养及其他

在伊利诺伊大学,我主要选择了三门与我在国内所授课程及研究方向关系密切的计算机科学专业课程(包括CS 423 Operating System Design“操作系统设计”,CS 523 Advanced Operating Systems“高级操作系统”和CS498DM Software Testing“软件测试”)进行旁听学习。

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安排及教学环节课堂组织可以看出,国外大学始终贯彻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和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充分的预习准备、课后完成复习思考或上机作业,否则课堂根本就是听天书,学不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且归因于其自身的问题);授课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扮演组织者的角色,引领学生在操作系统设计概念原理或软件测试基本理论与技术的知识海洋中畅游,或快速前行或停下来慢慢品尝,或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自己给出答案,或启发式般把教学话题引向研究前沿进而开阔学生的课程视野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相比较之下,国内课程教学则把更多的责任赋予教师,要求教师关于课程教学内容组织的科学性并深入浅出地讲清楚、讲彻底,对学生的要求不是非常强调。

同时,国外大学授课教师关于课堂组织的自主性更为灵活多样。其间,软件测试授课教师并邀请了知名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的资深测试师就软件测试的公司组织运作方式和软件测试技术及实用技巧,使学生实现了与社会公司及实用技术的零距离接触;操作系统设计授课教师并委托她的两个研究生分别就他们当前所作科研课题项目阶段成果的主题报告,使学生对操作系统领域的研究前沿及自己将来可以利用本门课程所学知识在实业界有所作为的方向有了感性和更为明确的认识;高级操作系统授课教师更是针对研究生授课对象、采取自己在课程前后把关、指定不同主题和分发文献资料由所有学生依次轮流课堂汇报的形式,既完成了课程内容的深度挖掘拓展及学生关于课程内容全面掌握的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文献阅读水平、科研调研能力和演讲报告能力。另外,我还在伊利诺伊大学强化英语学院参加了教学术语与教育学(Professional Language and Pedagogy, 简称PLP)和美国文化与交流( American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简称ACC)等两门课程的学习,其课堂组织形式和授课方式则更为多样化,或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实践和体验课堂讲授和组织技巧,或实地参观访问当地图书馆、校园问路、到餐馆点菜用餐、到咖啡屋品尝咖啡,甚至安排了与当地居民配对、每周定时交流谈话一次的环节,这对于日益国际化的国内大学的语言教学的开展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从课程评分环节而言,国外课程强调实践环节并以较高权重计入课程最终成绩,鼓励分组协作但应通过团队演讲或逐个交流等来细化组员得分等级,课程最终成绩由期中考试成绩、平时成绩(考勤与平时作业)、实践环节成绩和期终考试成绩综合构成从而避免单纯依靠期终考试成绩计分机制可能造成的期末突击风与无法真正掌握知识等弊端,其中平时成绩、实践环节得分和期中成绩的计算充分利用和信任研究生助教,当然,从另一方面讲也起到了培养研究生工作态度和能力的效应。国内大学特别是计算机专业关于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要求也在逐步增强,但课程成绩更多地取决于期末成绩,大多数课程不在设立期中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归因于近年来一直不断扩招的客观现实及由此引发的庞大工作量、教学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学生当中抱有凭借期末突击过关心态的现象较为普遍,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当然,这并不是说国外大学不重视课堂教学质量;相反,国外大学对课堂教学和成绩考评的重视程度较之国内大学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其更遵循“学生”作为主体的客观教学规律并据此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而已),这从其在各门课程最后一节课给学生分发和要求填写课堂教学评价表、学年末由学生自主推选产生“我最敬爱的老师”以及学校专门常设有考卷测评研究机构等可见一斑。国内也有类似的课堂教学评测手段,只不过基于校园网在网上展开而已,同课堂分发为听课者有份的评价机制相比,网上硬行要求每一位同学参与测评的方法存在部分不听课同学随意评价的问题。

另外,我觉得伊利诺伊大学同一专业课程(主要指本科高年级专业课程,如CS 423和CS498DM)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间打通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一方面,研究生本来就存在跨专业报考和录取的现实,自然而然地某些专业课程需要补修;另一方面,即便是本科和研究生读的是同一专业,也可能由于兴趣或研究方向的改变而使得需要选修某些本科阶段就曾开过但不曾选修的专业课程。况且,国内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的同一类型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也是大同小异,只是掌握深度和难度有所区别而已;而从实际技能与水平而言,本科高年级学生与课程学习阶段的研究生本来就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如果专业课程在本科和研究生之间打通,则可以节省教学资源并便于统一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安排。至于相关专业课程的本科与研究生要求的区别对待,则可采取补充针对研究生的课程要求、增强研究生实践动手环节或论文演讲环节等措施。同样地,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如CS523)同样可以打通。

如前所述,伊利诺伊大学的科研实力是非常强的,科研氛围自然也非常浓厚。另外,从整个校园、工学院乃至计算机科学系层出不穷、从不间断的各种类型的学术报告、研讨会或研讨班,大厅或楼道里相关单位最新科研成果的展示、科研项目或相关人员的获奖快报以及包括微软研究院、谷歌、摩根斯坦利等参与的主题活动日与信息技术讲座中也验证和说明了这一点。

现今美国社会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不好的一面,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应该学习其好的地方,但同时必须坚持自己好的方面。换句话说,应该在坚持自己的好的方面的基础上吸收世界文化的精髓,而非完全抛弃自我和全盘吸收他国的无论精华还是糟粕。我国从古至今一直赋予教育机构道德教育的责任,这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应予坚持、加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要关注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付出再大也不为过。

另外,我们还利用春假参观了著名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给我的深刻影响是哈佛校园(建设)非常一般,草坪光秃秃的居多,难道真的是老牌名校不在乎这些?不过,其诺贝尔获奖者人数又是非常之多。果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吧!国内高校是否应该由此得到启发,把本不富足的经费优先用于人才引进和真正的科研资助上,而非老是富丽堂皇的表象第一。

三月份的一个周末,伊利诺伊大学曾举办了一场规模庞大、全校各单位甚至外联单位一并参与、面向全社会(老少与年轻人皆有“节目”可看)的学术活动节,展示了该校相关的科研学术成果、学生科技成果及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科普演示实验等,活动节全体总动员和面向社会开放的举措值得国内高校借鉴,这其实是拉近市民与高校距离,并向社会宣传学校的一次大好机会。

参考文献

[1] 北京交通大学教务处编制.北京交通大学本科教学一览.2006.

第8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通信原理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王兰勋(1956-),男,河北安平人,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通信工程信道编码及信息处理;李会雅(1981-),女,河北衡水人,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通信工程信息处理。(河北保定071002)门晋喜(1980-),男,河北衡水人,95866部队无线电导航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无线电通信。(河北保定07105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通信原理》课程建设”(课题编号:JX2010009)和2010年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编号:JX201003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131-02

课程建设是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核心内容,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通信原理”课程作为河北大学校级精品课,是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开课。虽然此学期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信息传输及处理的相关基础知识,但该课程内容多、理论性强,涉及严密的数学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在教学学时不断受到压缩的情况下,教学内容和学时数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在教育部大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下,探索适合独立学院可行的课程教学规划的任务迫在眉睫,本文从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教学管理五个方面探讨改革和尝试。

一、培养教师队伍

教师团队素质是衡量课程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院校持续良性发展的基础。要建设一支教学层次完整、稳定的教师团队,既要有教学经验丰富的年长教师,又要有发展潜力较大的青年教师。为秉承年长教师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教学经验和艺术,发挥年长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教育思想观念创新,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建议开展教学工作例会、课堂教学大奖赛、教学观摩活动、教学研讨会等,规划师资培训工作。教师参加有关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教学、教学改革、网络课堂等方面会议和短期培训,国内各种重要学术会议、骨干教师研修班、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等,形成强调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手段和提高教学艺术的氛围。此外,教师的科研能力反映了自身创新思维的水平是课程建设的持续保证,要充分注重教师综合创新能力的提升,树立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推进科研的观念,在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进步的过程中,实现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课程建设提供动力。

二、丰富教学内容

1.以教材为基础、网络资源为补充的立体化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为达到及时将学科最新的发展成果和教改成果引入教学的目的,响应教育部网络课程建设的倡导,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要依托网络技术搭建网上教学辅助平台,即Blackboard(BB)平台。在平台上,教师可建立教学辅导站,整合和集中各任课教师的教学资源、上传相关电子教案、课程公告、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链接通信新技术紧跟通信技术最新发展步伐等实现多种网络学习资料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学生可随时下载资料进行学习,将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版提出,增强师生交流互动,建成开放互动的网络教学平台。完善网上答疑和网上作业批改环节,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式学习。可利用平台的统计功能,统计学生参与互动的情况,构成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为保证课程考核的客观性和平稳性,可以建立丰富完善的试题库,促使教考分离,体现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和激励性。同时,加强多媒体课件建设,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过程,补充新内容,建立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库,逐步完成主讲教师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充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校园网BB平台为教学注入了新活力,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加大了课程信息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将理论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实验教学环节是教学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信原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实验教学和理论知识相辅相成。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实验室开放式管理模式,重视学生的团队化协作过程监控,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作出贡献。通信原理实验课共21个学时开放10个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可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感受通信系统构建的流程和性能指标,使学生学以致用,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另外,每学期还可以安排学生综合实习,进一步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有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学生普遍反映在实验课程中练就的实际操作、观察实验结果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对后续相关课程学习以及毕业设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改进教学方法

1.采用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教学方法促使教与学齐头并进、教学相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课堂理论教学中,要采取引导启发式教学,既充分保留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又努力营造学生参与教学和表达观点的教学情境。把握理论讲解时间约占课堂时间60%的尺度,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临近课堂教学结束2分钟时,给学生布置需要提前预习的章节内容,学生通过预习了解并掌握下次课的大部分知识点,对于一时不能理解的知识点可带着问题进入下次课的学习中。对于相对浅显易懂的知识点,教师可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帮助学生实现到教师角色的转换,学生可依据自己的思路将知识点讲解给全班同学,讲解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其他同学对所讲知识点进行积极补充完善。角色转换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并消化知识点,达到深入挖掘学生潜能和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形成快乐学习的良性循环。针对课程是众多高等院校考研必考科目且题量大、难度高的特点,应保证习题讲解约占课堂时间的40%左右。可以有目的地选择历年考研真题作为例题讲解,达到紧密结合教材知识点、深化理解基本理论、提炼课堂精华的效果。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方法、查阅和理解参考文献的能力和发散创新的思维模式。积极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经典著作,增加学生外文文献的阅读指标,拓宽知识面。同时,吸收优秀学生到教师的科研项目或横向课题中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架构学习与研究并进的桥梁。

2.开展课堂板书、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基于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推导与证明的需要,要延续课堂板书的授课方式,使学生逐步跟上教师的思路,需注意的是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领会和思考,对学生的反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一些需要图示举例以及演示的部分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进行形象教学。针对学生课后复习、课程相关背景以及课堂内容的扩展部分可建立通信原理课程网站,提供课程相关资源,包括课程基本信息、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录像、实验和课程设计指导书电子教材、作业参考答案等,网站上设置师生讨论专区,构建成教与学互动的平台。

四、教材建设

目前,通信原理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由樊昌信和曹丽娜编著的《通信原理》(第6版)。该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共14章内容,内容涵盖广,但在68个学时的设置下,只能对其中5章内容略减或不讲,无形中造成了教材资源的浪费。在深入调研学生学习效果的基础上,要充分结合独立学院人才的培养目标,逐步完善讲义、课程辅导材料、习题集等教学辅助资料,最终形成具有独立学院培养特色的讲义。

五、规范教学管理

建立教学管理理论研究体系是深化各项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前提。在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办公室的领导下,要启动学校督学、院级督导、学生信息员工作委员会、课堂教学质量网上评教等多渠道教学管理模式,经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办公室整理和汇总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将本科教学工作质量报告及基本状态数据进行公示和通报。学校督学要深入课堂听课,负责日常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秩序方面、教学设施设备、期末考试巡查和试卷检查工作,定期召开学校督学工作座谈会。院级督导是以教学院长为组长、各系主任为成员的督导组,严格执行院系领导听课制度,客观评价教师教学,督促每个教师提高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学生信息员工作委员会是学生参与教学管理主体作用的体现,学生信息员队伍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力量,学生信息员要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善于发现和辨别问题,工作包括教学一线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反馈。网上评教工作是促进教师对教学工作进行总结,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推动力和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重要依据。学习被评课程的学生作为评教者,要客观、公平、公正、实事求是地对每位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任课教师要正确对待评教结果,针对评教结果制定整改措施,逐步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机制,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9篇

我国早在“十一五”规划中就提出了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发展战略,而人是否具备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是实现该战略的关键。高校作为人才的输出摇篮,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一国未来的整体创新能力。20世纪50年代开始多数发达国家就实施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体系,[1]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应增加创新思维的培养。[2]我国《高等教育法》也指明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大学生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形成的能力、提出不同的独到见解的能力、客观描述自己“新”成果的能力的有机合成,[3]瞿海东等认为自学能力、研究组织能力、人际表达能力、理论构思能力和前沿把握能力形成了大学生创新的能力结构。[4]作为大学教育体系尤其是经济学类教育体系重要构成部分的计量经济学,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飞速发展,“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5]但我国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仍以理论教学为核心,这种以知识灌输为主以及与社会需求脱钩的教学现实,根本无法完成“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这一重要培养目标。庞皓、邱东、姚寿福等就分析与梳理了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特征与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6-8]但其实,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完全可能的,[9]这包括将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10]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中提高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等。[11]因此,实验教学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12-14]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也开始关注实验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培养问题。但将教学过程中各环节与创新能力各方面的详细对接的研究相对较少,诠释为什么以及如何在各个教学环节过程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中的何种能力的研究则更加匮乏。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不能忘却的是,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自然也是计量经济学教与学的基本目标。因此,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全方位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紧迫课题。

二、知识灌输型计量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不管是应用型还是综合型的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普遍存在“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现象,更难以充分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破解这一棋局首先得弄清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形成这些问题的内在本质原因。为此,作者针对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600份,其中回收的有效问卷共计543份。从调查结果来看,有71.9%的学生选择了“计量经济学难”这个选项(包括较难和很难两个等级),这一定程度反映出当代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现状。但是认为“计量经济学很难”的学生所占比例却显著降低,仅为20.5%,这就为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与目标。也就是说,激发选择“计量经济学较难”的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应是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造成“计量经济学难”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从调查问卷中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获得部分答案。首先,从学生学习基础与性别特征来看。这些因素是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已经存在,或者在学习计量经济学的过程中虽能有所改善但改进难度却相对较大。在选择“计量经济学难”的学生中,女生占76%,男生占24%。这一方面是由于调查对象中男生所占的比例较少,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男生在理性思维方面更具有优势。按教育部公布的2012年教育统计数据,全国大学生中女生人数已连续4年超过男生,这无疑使计量经济学教学面临更大的难度。学生进入大学前的文理科背景也是影响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重要因素,选择“计量经济学难”的学生中有78%属于文科背景,而大学具体专业的影响则不大。计量经济学与统计学、数学等学科的关联程度较大,90%以上的学生认为统计学、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概率论等知识有利于学好计量经济学。但在我国现有的文、理分科高考模式下,绝大部分文科生的数理基础都比较薄弱,而经济类专业同样可以招收文科生。文理杂烩的学科基础事实,再加上学生大一、大二的统计学或高等数学学习不扎实,要学好计量经济学就难了。以文、理科背景作为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分班依据,或许是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一条尝试途径。由于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的专业基础课,因此,所选择的调查对象也以经济类专业的学生为主。不同的经济类专业有很多基础课是相似或相同的,而专业性非常强的一些课程与计量经济学的关联则不大,故大学具体专业对计量经济学影响不大。在调查对象中,几乎没有学生认为特有的专业课程在学习计量经济学过程中有较大作用。其次,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方式来看。“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选择计量经济学难学的学生中,有超过90%选择了对计量经济学不感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认为计量经济学不难学的学生中,也有近50%的学生选择对计量经济学不感兴趣。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能直接促进学生应用计量模型去研究现实经济问题。有关物价指数、经济政策、收入消费、股市波动等众多宏微观领域的经济问题,是大学生尤其是经济类专业大学生的关注热点,学生一般都比较感兴趣。而与经济问题关系紧密的计量经济学,却有如此高比例的学生选择不感兴趣,这迫使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这门课程的教材、教学、考核等体系存在的问题。但同时也说明,如果能提高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那么肯定能一定程度改观现有“计量经济学难”的现状。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兴趣还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以被动学习为主,有88%的学生在遇到计量经济学难题时会选择放弃。虽然有超过60%以上的学生赞同通过上机操作、多做案例与解决实际问题来加强理解,但在具体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兴趣及学习难度的限制,学生往往一遇到难题就放弃。或者仅仅相对被动地求助于老师,自主地通过网络、参考书籍等方式学习与解决问题的仅占10%左右。有关Eviews软件的操作程序及原理,基本依靠教师理论及上机课的讲授,仅有15%左右的学生会通过网络等其它途径去自主学习,软件操作次数少于5次的学生占了10%左右。对于一些正式上机课未完成的实验操作题,有89%的学生选择不再去看。学生这种被动、消极、应付式的学习方式,自然使计量经济学教学变得难以推进。最后,从教材、案例、课时等的安排及构成来看。认为教材内容陈旧、理论性过强、实用性不大的学生均超过了60%。由于经典计量方法的原理与思想已经相对完善,因而以研究计量经济学方法论为主的教材都大同小异。为了系统说明计量经济学原理,教材内容一般都包含了较多的统计与数理推理过程,无形之中掩盖了计量经济学用以分析经济问题的本质,使学生形成计量经济学晦涩难懂、实用性不大的错觉。而对于教材的具体内容,有80%以上的学生认为多重共线性、自相关、异方差难以理解。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统计思维方式欠缺,对于大数据的分布特征难以理解与掌握。要使计量经济学跟上时代主题,最佳途径就是更新案例与方法。但学生中对案例及习题不满意、认为案例与专业关联度不大的均超过了50%。作为一本经济类专业的通用基础课,要使教材内容与具体专业紧密相连,这确实不大可行。适度选取与不同经济类专业相关的教学案例,以及让学生从自身专业出发自主寻找案例,就应是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由于计量经济学教材均试图囊括计量分析的整个思维过程,再加上各部分的数理推理均较多,一个学期的课时安排就显得远远不足。不管是理论课还是实验上机课,有88%以上的学生认为课时不足。有限的课时、完整的内容、繁杂的推理、全面的考试,使得计量经济学教学往往步履匆匆,不但学生的计量经济学知识不扎实,教师也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正是由于上述诸多原因,计量经济学“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基本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教学效果也欠佳。不管是对教材的掌握、解决实际问题还是操作软件,一个学期的课程开完后,学生收效甚微。仅有不到30%的学生初步了解了计量经济学的思想与知识,而能够运用计量方法去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还不到2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计量经济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已经演变成“为考试而学习”的计量经济学,而不是“为理解经济问题而学习”的计量经济学,已经基本与实践脱钩。能够自主选择问题,并通过合理有效的途径获取数据,在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分析的学生不到12%,能够较熟练操作软件的不到25%。如何使计量经济学回归“理论联系实践”的本质,提高学生创新性的选择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计量经济学教学任重而道远。

三、问题驱导式教学模式设计及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计量经济学其实就是一个“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首先选择一个与社会经济紧密联系的主题,然后通过寻找与之关联的经济事实数据,运用合适的方法构建合理的经济模型,采用基本的软件对模型进行估计,并基于各种检验分析估计结果的可靠性,最终运用估计结果验证经济运行事实与经济理论是否一致,并据此详细阐述其内在成因,用以指导社会实践。可见,计量经济学的实质其实是一门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但部分学生被现有教材中较多数理理论的表象所蒙蔽,产生了抵抗与畏惧情绪。因此,改革现有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确立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的教学目标,不但可以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而且更加符合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降低学生的畏惧心理,教师可以采用问题驱导式的教学方式。首先,在初步介绍计量经济学的基础上,上课伊始就分组自主设定学生感兴趣且与专业有一定联系的主题,主题选取可在课后进行。其次,对应计量经济学教材的不同内容,在所选主题框架下让学生全程主动参与计量分析过程。这包括在学习具体的线性回归模型前,让学生先获取选定主题下可能需要的数据并进行调整;分别对主题框架下的数据进行单元与多元线性回归;针对回归中出现的问题寻找可能的解决办法,如多重共线性、自相关、异方差等。然后,让学生深入分析所选主题框架是否有滞后效应,是否需要引入虚拟变量等。最后,形成与与经济问题紧密相关的计量实践报告。学生可根据自已的进展情况自行调节所选主题,并对每一步计量估计及其结果进行定期的汇报与展示。问题驱导式的教学模式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可在每一步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各方面的创新能力,以瞿海东等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结构的定义为例,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问题驱导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组织能力、人际表达能力、理论构思能力和前沿把握能力等。[4]

(一)问题选取与前沿把握能力培养

科学研究是人类探索未知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具有非重复性与创新性等特征。“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新问题或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这需要创新性的想象力。在开始计量学习之前,让学生从自己的专业或兴趣出发,结合当前的经济趋势,自主寻找紧跟时代的相关问题。并且,始终围绕该问题展开后续的计量经济学习。这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自主选择能力,使学生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学会自主的去判断问题、思考问题,寻找新的切入点。另一方面,从自己专业与兴趣出发,并结合经济现实的选题方式,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的前沿把握能力。

(二)经济数据处理与自学能力培养

不管是计量模型还是计量方法都对数据有很强的依赖性,计量经济学创始人弗里希(R.Frisch)说过“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的统一”,数据就是统计学的核心。学生通过广泛阅读确定自己的选题后,要进行下一步的计量分析,就需要获取数据、整理数据和处理数据。而现有计量经济学教材即使含有丰富案例,也是提供一些现成的数据,对于数据的获取与处理缺乏详细的说明。这往往导致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过程中,将计量经济学视为空中楼阁,一旦脱离书本的案例就无从下手。问题驱导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不得不在自己选定的主题基础上,通过尽可能的途径去获取与寻找数据,不但能非常快的掌握数据类型,还能学会缺失数据、名义数据与实际数据等处理方式,并在判断数据可用性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数据类型与样本时期。学生在经济数据处理实践过程中不但培养了自学能力,而且为后续的计量经济分析打下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三)经济建模与理论构思能力培养

计量经济学理论模型的设计,是根据研究目的和经济行为理论,合理设定相关变量之间的数学表达式。学生要在所选择的主题框架下设定经济模型,首先要理解该主题可能涉及到的经济理论。这不但会推动学生去寻找、梳理与理解涉及该领域的经济理论,而且使学生不得不将原来所学的抽象的经济理论与现有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学会用理论去解释现实的能力。其次,要寻找合适的经济模型来解释该现实,涉及到理论构思能力的培养。经济学模型与现实和理论之间永远是有一定差距的,经济模型是简单化、抽象化的现实和理论。这其中哪些是次要矛盾,哪些是主要矛盾,哪些变量可进入基本模型,需要学生不断的构思、试验、学习和理解。而现有计量经济学教材中的案例,均事先给定了基本模型。这种知识的硬性灌输,扼杀了学生的理论构思能力。

(四)经济分析与研究组织能力培养

在所获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所学习的各种计量方式去估计经济模型,检验模型估计结果的可信度与可靠性,这就是经济分析。计量经济教材各章中不同的案例容易使前后的经济分析过程脱节,学生在思维上也会出现一个断裂层。学生通过自己所查寻的数据,首先用简单线性回归,然后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去估计与验证自己所选择的主题,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需要尝试着去分析模型的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等问题,并不断的调整与修正模型、变量与数据。这种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研究能力的核心。而且,分小组的方式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与合作能力。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虽然整个经济分析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团队成员之间通过展开激烈的讨论,不断提出新的解决办法,这种合作与组织能力的培养,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结果展示与人际表达能力培养问题

第10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指导;评估量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4-0039-06

课堂教学评估是一项不断发现价值、判断价值和提升价值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综合实践活动作为面向学生生活世界的课程,其实践性、开放性、体验性和生成性需要科学的课堂教学指导评估标准。然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的评估却并不完美,迫切需要研制科学、规范的评估用表。

一、目前评估用表存在的缺陷

分析网络检索到的各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评估量表,发现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不能体现出课程的基本特征。

(一)指标设计不合理,缺少科学性

有些评估量表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及具体行为表面上大而全,事实上评估目标不明确。一些评价指标笼统,难于操作;一些评价指标相互交叉,缺乏评估的分类意义;评价的指向性不明确,失去了评估量表的应有作用。

(二)评价缺乏针对性,缺乏导向性

科学的课堂教学指导评估量表必须有先进教育理论和教学理念的支撑,并包含着课程的价值取向。在具体实践中,不管是研讨观摩课,还是评优课,都用统一的评估量表,缺乏针对性。没有评估的导向性,不利于参与者的课堂观察,也不利于明确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无法显现教学评估的价值。

(三)定量评价偏多,定性评价不足

定量评价,最大的好处就是直观地表达评价意见和结论。虽然在各级指标中有权重系数的制约,但对于同一指标体系内的具体赋分却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尽管对于课堂呈现的现象允许有不同的理解,但其客观性始终是存疑的。

(四)权重系数设计不合理,随意性较大

评估量表的各因子是多方面综合考虑的结果,相互之间是相对独立的。有些评估量表的指标权重基本相同,缺乏必要的区分度;仅仅以数量级与等级间的简单换算,无法体现复杂的交互作用,主观随意性较大。

二、评估用表研制的价值取向

课堂教学指导评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反拨作用。以教育生态学的眼光,评估课堂教学指导设计、过程和效果,才能将课程建设引向规范、深入。文化学科课程关注预设—生成,因而其评估量表呈现的是线性的逻辑关系,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过程的体验,在实践体验—感悟生成中建构自我的意义,是非线性的逻辑关系,也正是非线性的不确定性成就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魅力。

(一)评估用表研制的理论依据

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实践发现、研究探索,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建构知识的意义,从而获得能力。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1]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动态、综合、多元的课程观主张教师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开展讨论与交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等达到较深刻的理解,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2]基于“面向实事本身”和“生活世界”的哲学理念,在生活世界中去体验,向下深掘寻求事实的根据,在“看”、在“直观”中把握事实本身。[3]从课堂教学指导现场观察教师的细节,挖掘其行为背后蕴藏的教育价值与意义,强化了课程的过程性,消除了强调知识与技能而带来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影响。教师在课堂观察中自主建构意义,并由此获得专业发展。

(二)评估量表研制的价值取向

1.科学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工作有其内在规律,对课程教学指导的要素分析或过程分析、建立指标体系、实施评价都要遵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的规律,反映教学指导研究的新成果,突出教学指导的开放性、过程性和生成性等内在特征。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中,有合理的评价要素和评价内容,各项指标之间不相容交叉,保障评价的信度与效度。

2.发展性原则

研制教学指导评估量表是以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为目标,注重发挥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改进课堂教学的功能。课堂评价既要注重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又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性。因此,评估的指标体系必须充分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特点,为课程的教学指导提供评估依据,也为指导教师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提供切入点,同时为评估的参与者、课堂观察者提供教学指导的借鉴。

3.可操作性原则

课堂教学既是一个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又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设计评估指标体系要突出重点,不求面面俱到。内容要简约,便于理解和操作,具有可观察、可感受、可操作的特征。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练、通俗易懂、行为化。

三、评估用表的研制方法与过程

(一)问卷的形成

2012年1月,我们课题组遵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特点,确定了课堂教学指导的观察视角;2012年4月,课题组就侧重教师评价的各视角征集了课程指导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初步编制了有关课堂教学指导评估的调查问卷。因为观察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行为之间存在着较多的交叉重叠,导致问卷不能饱满地反映教师课堂教学指导信息。2012年5月,我们再次听取有关教师的意见,修改、补充、完善了调查问卷。

整个调查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导语;第二部分为教师的基本信息;第三部分为正式问卷,其中封闭式陈述项目为27个,半开放式问题一个。

(二)研究方法

研究数据处理采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PSS12.0),应用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结合问卷调查所捕捉到的和统计处理后生成的信息,获得权重系数。

(三)教学指导评估量表的研制

1.被试人口学信息

2012年6月,以杭州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部分专、兼职教师为被试对象,发放问卷113份,实际回收102份,回收率为90.27%。回收问卷后,课题组根据信息的完整性原则,剔除了信息缺失、遗漏项目过多的问卷,确认有效卷91份,有效率为89.22%。

2.取样足够度和球形度检验

表2 KMO和Bartlett's的检验

如表2所示,比较原始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大小,各原始变量间偏相关性,KMO=0.854。根据统计学的通行做法,其效果尚可,适合因子分析。

根据相关系数矩阵的行列式得到Bartlett's Test的统计量,近似卡方值为3086.012,显著性P值为0.000,表明原始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适合因子分析。

3.因子的确定与命名

采用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的方法,因子旋转(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经过11次迭代后收敛。比较旋转前后的载荷,四个因子能较清晰地解释含义。根据总方差解释表显示,四个因子分别解释21.695%、20.778%、20.632%、13.365%,总解释率为76.469%,说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较高。

根据碎石图呈示的斜率变化,第三个因子与第五个因子之间的坡度变缓,表明其特征值变小,因此确定为四个因子。

碎石图

从表4可见,因子1聚焦于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的调控,因此命名为教学指导调控;因子2关注师生关系、交流方式等,因此命名为教师指导态度;因子3主要集中于教学指导过程中情境创设、鼓励学习学生发表见解等,故命名为教学指导方法;因子4指向于目标的达成情况,因此命名为教学指导效果。

4.权重系数的计算

半开放题的排序统计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教学指导方法是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与建设的最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强调方法的应用,通过教学调控、手段,促成指导效果的发生。根据调查对象的认知,排序结果为:指导方法>指导调控>指导效果>教师素养。边缘和计算结果:指导方法占33%,指导调控占30%,指导效果占22%,教师素养占15%。教学指导调控、教师指导态度、教学指导方法、教学指导效果的旋转平方和载入分别占28%、27%、27%、18%。综合两者的差异、考虑计算的方便,确定各因子,即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3,0.2,0.3,0.2。(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指导教师的素养与教师指导态度密切相关,为方便计算,因此将两者等同。)

表5 半开放问题的统计结果(N=91)

二级指标的系数通过计算因子负荷而获得。采用百分制的方法,赋分各因子,从而形成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指导评估用表的初稿。

表6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评估量表初稿

5.评估用表的修正与检验

用Cronbachα系数来考察该量表的信度。结果总量表的α=0.92,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91、0.86、0.75、0.83,表明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项目间有良好的一致性,均达到了良好水平。因子分析的累计贡献率达76.469%,具有较高的效度。说明该量表调查的数据质量可靠,可供课堂教学指导质量评估使用。

简洁,也是量表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量表为追求全面、详尽,因而复杂,影响了使用者的心理,导致使用过程中的不作为,没有从课堂观察中获得依据,而是笼统地给出一个所谓的分数或等级。这对于被评估者是不公平的,对课堂教学指导的参与者来说,没有从本质上观察、分析、比较、反思,其作用也是有限的。本量表不设计二级指标,希冀以简洁的语言描述,引导教师观察课堂、评价课堂,并反思个人的教学指导。基于载入平方和,考虑一级指标具体描述的直观性,适度调整了一级指标内容。

为便于课堂观察者和评估者的记录,我们设计了观察要点记录的栏目,以求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便于教师考古式地分析、反思。

四、教学指导评估量表的应用与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兴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培育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创新精神,关注过程和生成。[4]这些都给指导教师带来观念的冲击,必须打破固有的预设——生成的教学设计模式。教学指导评估,一方面诊断教学指导行为,另一方面启示课程的组织与实施。需要从课程理念、特点上理解,解决课程资源开发的综合性问题。正确理解课程的开放性,需要从课程组织、实施上解读,准确把握教学指导过程中的自主性与生成性问题。最后,还需要从指导效果上解读,关注学生通过课堂的小组合作方式,实践体验——感悟生成的意义建构。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指导评估过程中,习惯以等级制的形式,给予一个终结性的评价。为兼顾这种思维的惯性,将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与待评(不合格)。按正态分布的一般规律,优秀、良好、合格和待评之比设定为2:3:3:2,进行二次量化。以经验判断等级转换标准,90—100分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60—74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待评。

实践是检验量表科学性的唯一途径。课堂教学指导评估量表研制完成后,课题组组织了四次课堂教学指导的观察活动。从课后的交流反馈信息看,评估量表基本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特点,结构简洁,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评估量表中的“课堂观察要点记录”,这种描述既能了解课堂里所发生的详细情况,又能了解普遍规律,[5]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单纯量化的缺陷,可较好地解释赋分的理由。同时,评估量表也较好地解释了一级指标四个维度的权重系数的差异,突出了教师在基于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指导中的调控,突出了方法论指导课程的重要意义。虽然指导效果的权重系数不大,也说明了课程自主性、生成性所形成的自主实践体验——个体感悟生成的复杂性,反映了使学生能力生根、目标实现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部分评估量表的使用者反映:一级指标的具体描述最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更利于教师修正指导行为,更好地把握课程理念,反映了评估量表的反拨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本量表侧重于课堂教学指导过程中态度、调控、方法和效果的观察,指向教师对课程理念的把握和课堂指导能力,涉及学生行为的较少。因此,该量表更适合于借班上课或区域层面的课堂教学指导的等级评估。

随着课程理念的深化,教学指导行为的改善,评估量表势必在使用过程中趋于完善。课堂教学指导评估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学,而不在于选择和判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评估量表的研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诊断服务。这对于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走向规范,课堂观察的参与者在关注一个或几个维度的渐进中,提升课堂教学指导能力,无疑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美]莱斯利·P·斯特弗,[美]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徐斌艳,程可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2]王建玲,李建云,孙德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7(5).

[3][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79.

第11篇

关键词: 数学建模 创新性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1.引言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即创造性思维是近几年高等教育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教育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是创新性思维理论体系中的重心。在本文中我们阐述了如下几种观点,其中有的观点是我们及团队中其他教师观点的总结,有的是国内著名学者(东南大学数学系朱道远教授等)的观点,在这里又作了进一步的突出和强调。既然谈创新性思维,那么就有必要简单地介绍一下“创新”的概念。美国《创新杂志》给“创新”下的定义为:运用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其特点为:一是创新必须经过人的努力才能产生;二是创新需要战胜社会成见的挑战;三是创新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并承担一定的风险;四是创新来自原动力、责任感和坚强的毅力;五是人们可以对创新加以识别、学习和应用。创新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创新人才通常表现为灵活、开放、好奇、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与富有冒险精神等特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1]。

数学建模活动,包括其教学与竞赛,是培养大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国际数学建模比赛从1985年开始在美国举行,国内数学建模比赛从1994年正式开始。实际上,在1992年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就组织并举办了我国十个城市的大学生数学模型联赛。时至今日,数学建模竞赛开展得如火如荼。数学建模活动锻炼了很多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益。但是该活动仍存在两大问题:一个是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从某一方面来说也就是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一个是在数学建模的教赛体系中究竟应如何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到现在为止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所在。

2.数学建模教赛体系中的创新性思维

数学建模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开拓知识面,培养创造精神及合作意识,推动大学数学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其中明确提出培养大学生的创造精神。那么在整个数学建模教与赛的体系当中,创新性思维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教师应该如何在数学建模活动中把握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呢?基于此问题,我们首先给出数学建模与创新性思维之间的关系定位。

2.1数学建模与创新性思维

2.1.1数学建模活动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数学建模中的创新性思维主要指的是运用别人不曾想到的原理或方法去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在这里,创新性思维不是体现在原理或者方法本身的难度上,而是体现于如何运用原理或方法于实际问题,也就是知识的迁移能力。比如:运用线性代数解决经济学上的投入产出问题,统计学中的极大似然估计公式及其推导,等等。数学建模应该去培养也可以去培养学生类似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这样的创新性思维对工作效率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影响,而不只是虚无缥缈的高深理论。我们要通过数学建模教与赛去增强学生这样的创新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2.1.2数学建模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要求“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数学建模中遇到的问题大多都是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此类问题与平时遇到的数学习题有很大差别,可以说是大型的应用型数学题。学生初次接触此类问题,往往会发生两种情况,要么没有思路,无从下手;要么思路很多,不知所措。其实,这些情况都很正常。关键是要根据问题,从实际出发,把主要矛盾找出来,略去次要矛盾,根据逻辑关系选择合适的数学原理,建立模型并求解。但是,在实际解题时,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考虑条件是否合适,生搬硬套原理,勉强照搬已有方法或结论,是因为没有从实际出发考虑问题,没有全面地考虑问题。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活动时,应该使学生明白从实际出发的真正含义,要从难要求,反复讨论,反复思考验证。

2.2在数学建模中培养创新性思维

如何在数学建模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呢?就此问题,我们给出一些建议。

我们的总体观点是,在数学建模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准备,既要有硬的条件,又要有软的教学环境,硬的条件指的是各种教学材料,比如合理的教学大纲,优秀的教材和案例,良好的教学设备,实力较强的教学队伍,充足的专项经费保障、网络交流平台,等等。这些硬条件尽力备齐,才有助于去顺利的开展数学建模活动[2]。软的环境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后交流讨论,是指从微观、具象的题目入手,阐述如何去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性思维。如果我们能够清楚地明白在数学建模中创造性究竟体现在哪里,就能较好地去引导学生学会创新性思维。

2.2.1在数学建模中,创新性思维体现在启发式的思考和对问题的具体分析。

启发式的思考是创新性思维生长的土壤,许多问题是靠大胆的带有启发式的猜测来解决的。当然,仅凭猜测很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答案,但是如果我们根据问题具体情况,在对问题作了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大胆的猜测,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2009年全国数学建模比赛B题,学生运用计算机算法中的高优先权算法解决眼科病床的合理安排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而且全国评委会委员吴孟达教授也提到了可以使用该算法,可见此算法是正确的。创新性思维最重要的要求是把握住问题的本质,而本质又往往被极具迷惑性的表象甚至假象所遮盖,要想抓住问题本质就必须揭开表象。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学会在简化问题的基础上,在简单的情况下找到问题的规律,抓住问题的本质。比如,运用模拟仿真方法对2009年B题进行优化,实际上就是通过简化问题去抓住问题的本质。

实际问题与抽象的数学问题有很大区别,任何一个实际问题都有它的特性。我们要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把握住实际问题的共性,同时对实际问题的特性要深入具体的分析研究,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2.2在数学建模中,创新性思维体现在对知识的深刻认识和灵活运用。

参加数学建模比赛的队员一般都具备大学数学的知识(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等),甚至具备更深的数学知识,比如运筹学、模糊数学、决策论和对策论等。但是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去有效地解决数学建模比赛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下面通过实际举例说明。

2009年全国赛D题“110警车配置及巡逻方案”要求所指定的巡逻方案应满足警车在3分钟之内到达现场的概率为90%以上。由于多辆警车同时进行巡逻,各警车的位置也在动态变化,计算到达概率时应该考虑警车处于任意可能位置,加之各警车在3分钟之内可以到达的地点可能重复,因此上述要求似乎很难满足。但是如果采用Monte Carlo方法求警车在3分钟之内到达现场的概率就显得很容易。也可用顺序聚类算法,对地图中所给节点进行聚类,要保证每个区域在划分以后,所包含的最长路径应小于等于警车6分钟的车程。

由此可见,数学建模中所使用的知识或方法并不深奥,关键是针对题目选择适合的方法,这就对参与数学建模活动的师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和方法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正确灵活地去运用,只有正确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方法,才能有效地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2.2.3在数学建模中,创新性思维体现在把复杂问题分解为一系列的简单问题。

把复杂问题简化分解也是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数学建模解决的问题大多都是社会实践中遇到的大型复杂问题,不可能通过一种模型或一种方法就完全解决。一般的做法是用熟悉的知识去近似描述不熟悉的对象,不断地把未知问题化为一系列的已知问题,通过求解一系列的简单问题就可间接达到求解大型复杂问题的目的。此种思维方式在理工科的科研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汶川地震中唐家山堰塞湖泄洪问题”的第四个问题要求制定疏散方案,实际上只要了解十几个居民点(堰塞湖附近是无人居住区,对这些地方的水位无需关心)最大水深、最大流量(这是产生危害的重点时刻,这时的情况可以应对,其他的时刻肯定可以应对)的情况,但这仍然是一个困难的问题,为此需要有把一个大型复杂问题分解为一系列简单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够制定正确的技术路线。首先找起点,寻找造成十几个居民点最大水深的水的来源,源头显然是来自堰塞湖的溃口最大水流量。然后继续向下扩展得到技术路线:

溃坝最大流量水路水速各居民点处最大流量及时间地形图最大水深淹没区域疏散方案。

3.结语

除上述之外,我们在数学建模中,正确选择解题的突破口,使用直观恰当的数学语言去表达实际问题也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由此可见,正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然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做到以上几点,把上述思想方法具体现数学建模的活动中,把它体现在数学建模的教学与竞赛当中。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较为正确快速地形成。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tieba.省略/f?kz=689457854,2010,2,23.

第12篇

《财务管理》课程不仅是财会类专业的最重要专业课,也是所有经管类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之一,因此,开设经管类专业的院校都开设有《财务管理》课程。针对不同院校不同专业要求,《财务管理》课程的难易程度和深度各不相同。众所周知,财务管理理论来源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又是应用于实践,因此,一线教学工作者一直在探讨关于《财务管理》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法。

《财务管理》课程主要以资本市场为背景展开,着眼于解决公司在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融资及其股利分配问题,致力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从具体内容上看,既有深奥难懂的财务管理理论,如资本结构理论等,又有易于操作的财务管理技术方法,如营运资金管理等,更有复杂多变的计算,如价值评估、实物期权估价等。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了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金融学、数学等知识。笔者阅读了许多学者关于《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方面的教改论文,并仔细浏览了国家级、省级等各级别的精品课程建设网站,总结出以下代表性结论:(1)财务管理是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而现今的《财务管理》理论课与公司理财实践脱节,理论教学效果不好,达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迫切需要进行改革。改革方法方向是参照财务管理岗位设置来进行相应的课程内容调整,并加入实验、实训等内容。(2)《财务管理》课程理论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公式繁多,计算复杂,学习难度比较大。应改变传统“填鸭式”灌输教学方法,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模拟等。更应该加重实践教学所占比重,提高教学效果。无论是哪类观点,都在强调财务管理实践教学。

二、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现状

(一)实践教学形同虚设 《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名称各不相同,实验课、实训课(包括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实习课、实践课等都被正式地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里,表面上增加了实践课所占的比重,但许多实际执行起来却是有名无实。大概可以分为:

(1)课外认识实习,是要求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去实体公司里了解企业财务管理机构设置、岗位分工、工作环境,了解财务管理工作基本流程、基本内容,对财务管理工作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实习成果就是上交实习报告和实习日记。这种放羊式的实习效果非常难以控制。学生有没有去实习、实习的内容是否是财务管理、实习单位是否符合要求、实习日记报告是否真实等,这些都无法监督,就更加无法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了。

(2)课内集中实训。集中实训也是在课堂之上,只是上课内容是带有实践性质的。通过查阅各大精品课程建设网站资料和各学校实验课资料显示,所谓的财务管理实训内容,是大量假设条件限制下的案例讨论或者综合题,基本上也只能体现对理论的重复和加强,实践效果也不尽理想。

(3)实验室软件操作。实验室软件操作实验课的效果取决于软件质量和配套的实验教材质量。下文将介绍目前纯粹的财务管理教学软件并不多见,多是财务会计的综合类软件和企业经营模拟软件,财务管理内容的针对性不强,不能达到应有的实践教学效果。

(4)校外实习基地实习。许多学校为了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与校办企业或者校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企业为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学校为企业提供实习生。理论上讲,这是一种合作与双赢。实际操作局面却是另外一种情况:首先实习基地能提供的岗位有限,每个企业所需要的财务管理人员不多,而小型企业可能根本不需设置财务管理岗位,实习基地远远无法满足批量产出的本科财务管理人才实习需要。其次,由于财务属于企业的商业秘密,大多数企业不愿意将自己的财务情况泄露给外人。所以,就算是能进入实习基地实习,也只能作为一个局外人,接触不到多少实质性财务管理工作。对于这种形式的实习,多数学校采取的是“放羊式”实习,即让学生自行去联系实习单位(因学校自己的实习基地能够提供的实习岗位有限),实习完毕的考核方式为实习报告和实习日记。这与课外认识实习一样,单凭实习报告和实习日记无法监控学生的实习效果。

(二)实践教学教材缺乏 财务管理的实验教材大概包括以下几种:(1)ERP财务管理系统实验教程内容基本上是会计的账务系统处理,跟企业的筹资、投资等财务管理决策行为没有太多关系。(2)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是把财务管理中的复杂计算和公式,通过EXCEL来解决计算过程,充分利用Excel强大的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功能。这类实验教程确实是针对财务管理内容的实践课,能提高动手能力。但其也只是发挥一个计算器的功能,替代了财务管理中的复杂计算过程,并不能加强对原理的理解。(3)财务管理案例分析教程,情景模拟等,这类所谓的实验课就属于案例分析课,案例原型来源于现实中的公司,所以看起来跟实践相联系。但这些案例大多经过筛选编辑,许多条件进行了限定,甚至有些公司名称隐去,以A公司来代替,看起来类似于课后分析题作业。尤其是许多涉及到计算的题目,都需要对相关条件进行假设和限定,这样可能就偏离了公司真实情况,又变相地成为理论练习题,达不到实践教学的初衷。(4)财务管理实训教材,多数这类教材与财务管理配套习题集非常类似,也只是对理论教学内容的加强,每个题目有许多假设条件和数据以及一个标准答案。这种实训与实践也有很大的差距。

(三)实践教学软件缺乏 实验室实践教学质量与教学软件高度相关。笔者通过检索,总结出各高校在用的和各软件公司提供的软件主要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企业经营模拟沙盘,一类就是简单的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企业经营模拟沙盘软件普遍应用于经管类专业的实验课,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可见这类软件并不是针对财务管理专业或者财务管理课程的特有软件。从沙盘软件的实验目的和实验内容上看,其主要是锻炼学生对整个企业的系统操控管理能力,主要包括物流、生产、营销、财务等各企业运营的关键环节。财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财务部分也涉及财务管理内容如筹资和投资。但是筹资方式非常简单和单一,比如只有银行借款和票据贴现,投资无法使用NPV法等项目投资评价方法来决策,能够取得的财务管理实践效果较弱。第二类是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如前所分析,只是起到一个计算器的替代作用,不能加强对理论的理解。

(四)实践教学师资缺乏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各类高等院校都存在财会类师资缺乏的状况。由于财会类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财会类实务工作对人才需求本身就比较高,尤其是高层次财会人才,需求缺口更大。在实务工作和理论教学两类工作的比较选择中,由于理论教学工作压力和付出与收入、发展空间不是很匹配,多数高层次有实践经验的财会人才会选择从事实务工作,因而高校普遍存在财会类师资不足的困境。就在职的财会类老师来看,高学历是共同特点。多数财会老师还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没有经过实务工作经验的锻炼,因此前沿财务理论也许研究比较深入,但实践经验毕竟缺乏。许多刚毕业的财会类老师在教学时有底气不足的感觉。总之,财会类师资紧缺,现有的师资实践经验不足,这些都是影响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效果的制约因素。

三、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财务管理理论来源于实践总结,又将应用于指导实践。而区别于理论教学枯燥单一的内容形式,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并有助于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因此,无论从教学的目的,还是从教学效果要求上来讲,实践教学都很有必要。关于这一点认识,已经得到教学工作都的普遍认同。具体到财务管理这门课上来,从各学校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设置上,能够看到对该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视。截至2010年止,全国各高校建成校级以上74门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12个,省级43个。如此成熟的课程却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成熟有效推广使用的实践课程形式,且在软件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也没有一款专用于财务管理实验教学的软件。分析其原因,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决定了其难以采用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笔者曾向来校进行软件演示的软件公司技术人员咨询,为何少见财务管理教学软件,回答说受财务管理内容性质限制,难以系统地把所有财务管理内容以可操作的形式整合成一个软件。仔细分析,财务管理内容无论是时间价值理论、筹资方法、资本成本理论、投资决策理论等都是原理性质的,更多的是需要理解,操作性质内容比起财务会计来说要少得多,而理解性质的东西难以程序化变成软件来实施软件教学。

综上所述,由于各方面现实原因,财务管理课程目前还只能以理论教学为主,形式各样的实践教学或者不适用于该课程,或者仅仅流于形式。既然现实限制了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形式,那么我们没有必要为了实践而实践,一定要采取某种实践教学形式,甚至于让实践教学成为负担。

四、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处理

实践教学不应该拘泥于形式,而应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在适当的时候采取不同形式,以实践中的问题出发去启发学生思考,在解决实践问题中讲解财务管理理论,并以理论来解决实践问题。具体说来,根据财务管理的内容,货币的时间价值部分,可以现实生活中的按揭贷款、养老金问题等实例为导例,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再来讲解时间价值的计算。另外,可以让学生关注市场利率、通货膨胀、以及民间借贷等与时间价值相关的财经热点,这样使学生能够把时间价值的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有用性。财务分析部分,可以通过小组作业形式,让学生自己分析现实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当然,案例的选择需要花一翻功夫,如选一些过去隐含问题后来暴露问题的上市公司,通过分析过去的财务报表来找到这些问题的迹象等。筹资部分,对于各种筹资方式,原理、计算比较少,介绍性内容比较多,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自行去查阅资料,包括查阅《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资料,甚至可以采取让学生自行上台讲述,学生提问,老师补充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资本成本与杠杆原理,这部分以理论讲解为主,会相对枯燥难懂,可以理论讲解加练习巩固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原理。投资部分,包括现金流计算及项目投资评价方法,都是偏理论和计算的内容,基本上也只能理论讲解和多做练习,但可以与前面的货币时间价值联系起来,增加一些趣味性。营运资金管理,可以营运资金管理失败的案例为引例,在理论讲解过程中,再适时穿插一些相关的小例子,如戴尔的存货危机、丰田的JIT管理模式等。股利分配部分,可以选一些国内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案例。教师可以经常关注财经新闻,以最新鲜的热点事件与财务管理理论教学相结合,使理论与实践不至于脱节,并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该课程里复杂的计算部分,笔者认为可以专门开设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实践课,单独一周实验课,或者理论课与上机课穿插起来。

另外,财务管理有三类十二条理财原则,第一类是有关竞争经济环境的原则,包括自利行为原则、双方交易原则、信号转递原则和行为原则;第二类原则是价值与经济效率原则,包括有价值的创意原则、比较优势原则、期权原则和净增效益原则:第三类是财务交易原则,包括风险—报酬权衡原则、分散化原则、资本市场效率原则和货币时间价值原则。这些原则贯穿在整个财务管理课程中,笔者认为,系统地传授理财原则思想,比单纯讲解零散的知识点更重要。因为这些原则确是现实中投资与收益的基本规律,与实践应用非常贴近,掌握这些原则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总之,财务管理课程不必一味在形式上追求实践教学,而应该立足现实条件,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灵活运用案例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式为辅,协调处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万立全:《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讨》,《财会通讯?综合版》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