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冬至佳句

冬至佳句

时间:2023-05-30 10:09: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冬至佳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冬至佳句

第1篇

1、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

2、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3、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4、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5、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6、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8、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9、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10、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1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入。

1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14、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5、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16、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17、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8、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刘向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19、映阶碧草自春*,隔叶黄鹂空好音。

20、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1、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

22、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4、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25、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26、随风潜入夜,滑物细无声。

27、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28、江山如有得,山木更无私。

29、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30、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31、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3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3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34、朱门九肉臭,路有冻死骨。

35、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7、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38、人生有情泪沾衣,江水江花岂终极。

39、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40、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41、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42、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4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5、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李逐水流。

46、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47、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伴此身?

48、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4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50、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1、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5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53、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5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55、人生七十古来稀。()

56、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57、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58、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59、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60、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6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62、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63、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64、交情老更亲。

65、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66、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67、志士仁人莫怨嗟,古来才大难为用。

68、富贵必从勤苦得。

第2篇

一直视镇江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因母亲祖籍镇江,亲戚甚多,自小到镇江游玩逗留,也生出对这古都的几份情愫。但遗憾的是,一直未认真回味过这城市的建筑。这次,冬至扫墓,受陈杰市长之邀,到西津古渡一游,又翻阅了镇江出版的一整套书籍,对这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有了深刻的感悟。

镇江的古建筑其实悠久而辉煌,星星点点,还伴随着许多神秘的故事及其传说,很是精采。先说西津古渡吧,这是一个颇有文化积淀的千年古渡,多少名人骚客在这里留下了千古佳句。渡口建于春秋,六朝时显见繁荣。当年渡口处熙来攘往,青石板路与岸边垂柳相呼应,一叶扁舟与渔民住宅相联系,展示了古朴的民风和历经沧桑。现在上百幢清朝时的民居修旧如旧,长巷一片幽静,青石板的台阶显示着一派沧桑,蒜山则翠绿如绣。在长长的甬道之上,观望江口,心潮澎湃。

镇江有“三山五岭寺”之说。金山寺位居金山,居制高点。它在佛学界影响甚远,也是最早举办水陆法会之场所。金山寺的传说最为著名的则是王母娘娘的故事了。金山开山第一代禅宗祖师灵坦,以及法海等高僧在此都有遗迹。它的寺塔至今保存完好,登塔俯瞰,镇江城尽收眼底。

另外在焦山,有定慧寺天王殿,此殿后是大雄宝殿,建筑堪称雄伟。在天王殿内,人们常见的四大天王赫然在目,这些雕塑精心雕刻,形象栩栩如生。在大雄宝殿之后还有一个收藏了许多珍贵藏经的建筑,名曰藏经楼。明代永乐收藏经卷就在此列,虽是残存但弥足珍贵。

江天禅寺也是一处难得的景观。在天王殿的墙壁上,“东晋古刹”四个大字特别醒目,也令人震撼,游客常被这个千年古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所折服。大雄宝殿在方形石台上高筑,大殿后的山坡,又有慈寿塔、观音阁等一系列建筑均匀分布。有一种叫做“寺裹山”的说法,说的就是这种景象。此寺原名龙游寺,后清代康熙年间被赐名现名,许多高僧也都曾在这里逗留过。

寺庙中的甘露寺,因为三国孙刘联姻的故事与此密切,至今在寺内还存在一大壁画,画有此故事,生动而逼真。实际上甘露寺是佛门之地,和俗人婚姻似无关联,但这一传说流传至今,也给甘露寺增添了几分悠久和神秘。甘露寺原为唐宝历年间的润州刺史所建,先建在北固山下,宋真宗祥符年间,遂移建山上。当年可谓盛举,甘露寺建造得很是气派,蔚为壮观,大小寺宇达到200多间,后又扩建了铁塔等建筑。多少年,甘露寺也是历经沧桑,目前的甘露寺是光绪年间所建,拾级而上,长长甬道,威仪依然的建筑,给人一种心灵的震荡。

南山的鹤林寺,也是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初建于晋元帝大兴年间,后数次被毁,几经修复,乾隆十二年1747年算是第三次修复,当时也延续修复了不少法堂、宫殿和静室、长廊等,后来被战火所破坏,现今的鹤林寺虽无昔日壮观,但依然可以感受到这座寺院的“幽谷”之特点,加之有太多兴废之举,也给这座寺院带来了几多悲喜。

镇江的著名寺庙可谓集中而又令人信“佛”,寿邱山就有普照寺和龙华寺,一在山顶,一在山麓,又有与文化名人姻缘相联的寺庙,比如五洲山固胜寺,大诗人坡极为欣赏。花山寺也是沈括有过赞美之词的。

除寺庙外,镇江的亭子也是不可多得,颇有特色的名亭古亭,还与名人的足迹和文人骚客的佳作相得益彰,也是令人称奇的。

镇江的伯先路沿线还有许多近代建筑群,这些建筑大多是建于清朝光绪年间至民国早期,以西洋建筑为主,也有一些中国古典民居和中西合璧的建筑,比较著名的有金山饭店旧址,广肇公所旧址,镇江商会旧址等等。

陈杰市长告知笔者镇江正在打造宜人居住的环境,联想三干多年前,周康王分封时就将镇江定为“宜”地,我想这一脉相承的定位,一定会让世人更多知晓和走进宜人的镇江。

第3篇

提起山茶花,不少人一定不会忘记小时候读过著名散文家杨朔写的《茶花赋》。在那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散文中,作家先以优美的笔墨描写了云南昆明华庭寺内的梅花、白玉兰花和迎春花,说由它们汇成的春色“比起滇池的水来不知还要深多少倍”;但紧接着他又说:“其实这还不是最深的春色。且请看那一树,齐着华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这就是有名的茶花。不见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春深似海’这句诗的妙处的。”这一段精彩的描述,使云南的红山茶名扬天下,妇孺尽知。

其实,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名花之一,山茶早在唐代就进入了人们的观赏视野。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就有了关于“山茶似海石榴,出桂州,蜀地亦有。……叶似茶树,高者丈余,花大盈寸,色如绯,十二月开”的记载;而司空图、贯休也分别作有《红山茶》和《山茶花》诗,把它比作红牡丹或猩红血。到了宋代,栽培和观赏山茶花已蔚然成风。不仅吴自牧的《梦粱录》中记当时临安(今杭州)引种的山茶品种,有“磬口茶”、“玉茶”、“千叶多心茶”和“秋茶”等名,而且又屡屡见诵于梅尧臣、苏轼、曾巩、黄庭坚、陆游、刘克庄等著名诗人,涌现出不少令人齿颊生香的名篇佳句。其中徐致中有一首《山茶》诗,对此作了详细的记述:“山茶本晚出,旧不见图经。花深嫌少态,曾入苏公评。迩来亦变怪,纷然著名称。黄香开最早,与菊为辈朋;粉红更妖娆,玉环带春酲;伟哉红白叶,花重枝不胜;尤爱南山茶,花开一尺盈;月丹又其亚,不减红带革呈;……白茶亦数品,玉磬尤晶明;桃叶何处来,派别疑武陵。愈出愈奇怪,一见一惊叹。”可见当时山茶花从颜色来看,已有红、粉红、红白相间、纯白和金黄等多种,名目也有黄香、玉环、红白叶、南山茶、月丹、玉磬、桃叶等。

元、明、清以来,山茶花的品种更是层出不穷。在清初《群芳谱》的记载中,山茶花就有鹤顶、玛瑙、宝珠、杨妃、焦萼白宝珠、正宫粉、赛宫粉、石榴、海榴、菜榴、踯躅、真珠、串珠、云茶、磬口、茉莉、一捻红、照殿红、千叶红、千叶白等名。后来经过不断的培育与引进,目前我国的山茶品种已达到400多个。其中名品花鹤顶以深红为底色,间杂大白斑,雍容别致;倚栏娇则白瓣中洒红点红丝,红装素裹白瓣红斑,模样鲜嫩可爱;白茶花有无瑕玉、满月和睡鹤,桃红的有合欢娇、纷妆楼、醉杨妃等。另外像十八学士一干而开数色花,二乔一干而开红、白两色花以及黄色山茶,都十分罕见。至于像洒金、六角大红、六角大白、小桃红、雪塔、东方亮等,就比较普通。

山茶花形大、色泽艳、品种多,固然为人所钟爱,但与其它花卉相比,它最突出的特点是树龄长、耐霜雪和花期久。云南山茶是茶花中的佼佼者,历来享誉中外。据《滇中茶花记》所言,滇茶有数绝:“一寿经三四百年,尚如新植:……一性耐霜雪,四时常青;一次第开放,历二三月;一水养瓶中,十余日颜色不变。”因此古往今来人们对此赞叹不绝。宋代诗人陆游有―首诗,题目就是“山茶一树自冬至清明后著花不已”;他的另一首《山茶》诗则说:“雪里开花到春晚,世间耐久孰如君。”而另一个诗人王十朋也把山茶称作“岁寒种”,并称赞它“不是寻常儿女花”,评价都非常高。

由于山茶是一个长寿的树种,现在各地留存的古木很多。如浙江瑞安宝岩庵有一株金心茶,树龄在1300年以上;山东崂山太清宫中有两棵山茶,相传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期间曾数次枯而复荣。另外浙江普陀、江西黎川、四川峨眉等地的山中,也多有高大长寿的山茶树分布。《滇中茶花记》曾描写那里的老茶树“枝干高竦四五丈,大可合抱”,“苍老古朴,肤纹苍润,黯若古云气樽”;“枝条黝纠,状如麈尾龙形”;“根轮离奇,可凭而几,可借而枕”;“丰叶森沉如幄”,极富历史的沧桑感。

原产于我国南方的山茶性耐霜雪,首先因为它是一种常绿阔叶灌木或小乔木,叶色浓绿而有光泽,四季常青,经冬不凋。但它最受人称道的,还是能在南方尤其是岭南地区深秋乃至三冬的冰雪中喷艳吐芳,傲风凌霜。雪中山茶的娇艳,最常见的是红色。苏轼说它“烂红如火雪中开”、“散火冰雪中”,红白对比,冷热相形,十分艳丽。而郝经所谓“一种是花偏富贵,三冬无物比妖娆”,沈周所谓“老叶经寒壮岁华,猩红点点雪中葩”,对此都作了由衷的赞美。如果是雪中的白山茶,那更是冰清玉洁,令人疑为瑶台仙琼。曾巩有诗称其“秀色未饶三谷雪,清香先得五峰春”,俞国宝也说“玉洁冰寒自一家,地偏惊对此山茶”,倾心之情无不溢于言表。

相对而言,花期长久更是山茶特别为人赏识的一个重要原因。云南山茶一般从当年11月开始开花,一直要延续到来年的4月份,花期长达150天,大大超出了俗语所说的“花无百日红”的时限,因此格外引人注目。在众多咏叹山茶的古诗中,有的写它在深秋即开始绽放:“青女行霜下晓空,山茶独殿众花丛”;有的说它入冬后仍陆续盛开:“腊月冒寒开,楚梅犹不奈”;有的赞它整个冬季开花不断:“曾无冬春改,常冒霰雪开”;有的又盛称它整个春季花事繁盛:“山茶作花红锦妆,……嫣然占尽三春光。”超长的花期使山茶具有一种超常的观赏价值,历代诗人之所以“一见即夸”,一再感叹“唯有山茶偏耐久”、“飘香送艳春多少,犹见真红耐久花”,关键即在于此。

山茶因此有了“耐久花”的名称。关于它本名的来源,《群芳谱》说是因其“叶类茶,又可作饮,故得茶名”。此外,山茶又被誉为“南国嘉树”,别名玉茗、曼陀罗、耐冬等。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特别喜爱山茶,就把自己的住处命名为玉茗堂,把自己的诗文集也取名为《玉茗堂全集》。苏州拙政园内有一处庭院,前植十八株山茶花,以十八曼陀罗花馆为名。耐冬之名,则取山茶能耐霜雪之意,见《崂山太清宫志》。

观赏山茶花,独枝数株尽可于瓶中园内细看慢品,若沾霜带雪,则更见精神。而如果有一树千朵或成片成丛的奇观,那种“一望若火齐云锦,烁日蒸霞”、流光溢彩的景象,定然会使你过目难忘。《滇云纪胜书》就有这样一段记载:“山茶花在会城者,以沐氏西园为最。西园有楼名簇锦,茶花四面簇之。凡数十树,树可三丈,花簇其上,数以万计。紫者、朱者、红者、红白兼者,映日如锦,落英铺地,如坐锦茵。此一奇也。仆曾以花时登簇锦赏之,有‘十丈锦屏开绿野,两行红粉拥朱楼’之句。及登太华,则山茶数十树罗殿前,树愈高,花愈繁,可念,不输西园矣。”可惜这样的胜景奇观,如今是无法见到了。

山茶花耐久,所以也比其它一般花卉耐看、耐品。

第4篇

晋江市心养小学地处市区梅岭南路,占地面积49.5亩,设计建筑面积32738平方米,总投入资金约6500万元,2011年9月开办,是一所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的学校。新办学校硬件设施配备良好,师资队伍精良,但是缺乏厚重的办学底蕴。因此,科学规划建构完善的校园文化体系和实施方略,融入教学常态和管理,做到文化养人,制度管人,思想育人,是办学发展蓝图中的点睛之笔。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思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展示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办学中,我们以师生为主体,以办学文化为核心,以环境为依托,强调浸润式教育,实现春雨润泽的教化功能,致力创办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学习做人的场所;学习科学的殿堂;培养自信的驿站;欢笑游戏的乐园……争创福建省示范小学。根据这个办学目标,我们确定了"养德砺志,乐学求真"的校园文化主题,因地制宜,根据每幢教学楼和专用室、场地的功用,合理规划,寓无声文化于潜移默化教育之中。

1以打造办学文化为核心,统领发展全局

办学文化是学校工作的指导性思想,是学校思想管理的核心。有什么样的文化思想,就有什么样的理论体系;理论高度在一定层面上制约学校发展的深度。学校文化建设就围绕这样的思想体系来建设。完整的学校办学文化思想是由"一训三风"、办学理念、发展愿景等构成的。秉承"心存高远、养德育才,让每个人都摘到梦想中的星星"的办学理念,让不同起跑线的学生在心养小学都能找到自己的人生航标,乐学求真。校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根本目的。"心存高远,养德育才"的校训就是力求使每个受教育者达到"品格高尚,学业精良"的境界,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学生。校风:"明德砺志 ,求知探源"。它的寓意是让学生明确做人的基本准则,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勇于应对生活的困难和磨练,在磨练中成长成才。教风:"使人由诚,教人尽材",就是指引教师根据办学目标因材施教,主动适应学生的学,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学风:"尊师乐学,诚信求真"--出自《学记》,讲的就是教育的本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把握本质所在,完善学生人格。学校发展愿景:"返归教育真谛,尽展学子潜能"。教育必须回归真实世界,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使人由诚,教人尽材","尊师乐学、诚信求真",这是我们对教育真谛的理解。我们的教育应顺应人的发展规律,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校园文化和谐愉悦,师生精神面貌意气风发,对生活充满激情阳光,不断挖掘弘扬优秀的精神财富,让学生在心养小学这富有人文气息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历练熏陶,尽展潜能。

2以打造环境文化为依托,营造人文氛围

好的建筑景观并不意味着有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我们围绕"养德砺志,乐学求真"的校园文化主题,追求的是:走在校园里,呈现的是紧紧围绕核心办学理念所呈现的环境文化。依据学校办学思想、发展策略我们着力打造"三文四园"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构想,即依据学校现有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绿化景观建设 "爱国主义教育园(广场)、科技园、生态园、教育园";依每幢教学楼的功用对于学生成长的不同影响构思:教学楼以"颂经传智 承德于行"为文化主题,教学楼的布置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和学习程度分为《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四种版式,辅以形式多样的美感,制作成特色造型悬挂于走廊。此外,各个楼层依此构思主题墙;廊柱配以书画;楼梯、厕所布置有名诗佳句赏析和古代的励志故事,回归经典,做个雅真有德学的人;实验楼以"科技兴校 创新于行"为文化主题,五个楼层依次分布古代科技成果、现代科技成果、前沿创新思想、福建籍科学家简介、科学小常识等五个小主题,既有标榜的力量,又能感受科学的强劲魅力,重在引导学生创新是知识的源泉;办公楼以"立德修身 砺志于行"为文化主题,各楼层分别设置有:心理活动区、教师文化沙龙、廉洁文化区,辅以架空层、楼梯、廊道先进的文化管理理念,在学习的同时启发学生要养德自励。精心的构思,体现校园文化独特的育人功用和无穷魅力。文化景观与疏密相间的绿色植被共同构筑了富有学习做人气息的立体式、花园式校园。校园里每一角落的文化园和一草一木、一砖一石相互映衬,无不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效应,让师生"见之于学,约之于行,熟之于心,行之于道"。富有文化特色的"三文四园"校园景观和校门入内的八字校训演绎浮雕图、办学文化思想系列图文、悬挂的校标图,体现了德育与教学功能的完美结合,让学生浸润其中,生动传达特色校园风采,形成独有的办学文化风格。

3以打造教师文化为基础,涵养师德师风

教师是学校办学的关键,制约着学校发展高度。办学中,我们力求每位教师能率先垂范,真正做到"创新于行,承德以行,砺志于行",做学生成长的表率,用爱心来浸润学生的心灵,对待学生不厚此薄彼,为学生创造公平、公正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首先,我们通过教代会制定心养小学教师绩效管理、师德考核、专业成长规划、心理健康与调适等目标管理体系,重在引导做有涵养、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的好老师。其次,我们与泉州实小、晋江二小等名校加强协作,加入名校发展共同体,加快学校发展步伐;聘请泉州实小孙坚力书记为学校首席顾问,借鉴名校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名师的引领,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送教下乡"、"协作研讨"、"小片区管理"、"名师风采展示"等活动形式,承办市级主题研讨活动,为教师提供发展和锻炼的平台;第三、开展"我与名师手拉手"帮扶活动,让老师们带着疑惑听课,想着问题下课,备着知识上课;第四、围绕市级语、数课题进行同课异构、异课同构,开展一周一次的语、数常规教研;第五、开展文明办公室和班级文化评比,促进教师协作交流,增进团结;第六、开展"书香教师"评比、阅读教育名著写作和教师技能大赛、联谊交流活动,拔出专项经费为每名教师提供读书200元/年经费补贴;第七、成立教师"温馨之家"办公室,专门协助教师解决思想、工作、生活等问题,及时进行慰问及心理疏导,为教师专业成长定位提供参考和平台。

通过以上活动,所有教师都把心养小学当成了温暖的家,凝心聚力,工作能动性高,创造性完成多项中心任务。

4以打造学生文化为根本,培养四有新人

4.1以德育人,在活动中锻炼。

学校立足于实践"新公民教育",以创办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为办学目标,注重品德习惯的养成。开展以"书香小明星"、"文明小标兵"、"小小活雷锋"、"身边的好人"等评选活动,通过评选让学生学习身边的好人好事,以道德为榜样,从身边小事做起。其次,充分借助传统节日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例如冬至开展"我和家人一起搓汤圆"活动,让学生在动手中感受节日温馨和家人的关怀之情;清明节组织参观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园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培养爱国爱校爱家的高尚情感;重阳节开展"我是家里的好帮手"活动,为爷爷、奶奶捶背,讲故事等;教师节开展为教师送花、制作小卡片,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感激老师,感恩父母,感谢学校。此外,学校还将礼仪教育带入课堂,除了平时的教学中注重礼仪教育外,还要求班主任在班会课上渗透"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儒学思想。

品德习惯的养成在于持之以恒,做到:讲文明、懂礼仪、会感恩;教师要循循善诱,从细节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弘扬身边的好人好事;父母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表率;社会要彰显扬善去恶的良好风尚构筑的"三位一体"的全方位教育。

4.2以学立人,在学习中成长。

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学校成立专门的编写小组精心编写《新公民教育》(低、中、高年级读本)、《科技小常识》、《绘画与想象》、《动手与制作》、《国学经典》、《三模制作基础知识》等校本课程供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自主选择,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动手技能。组建各种文学社团和经济报小记者站,通过实践采风、作品征集、比赛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动手中进步;开展"三模制作比赛"、"小学生速算比赛"、"古诗诵读比赛"、"硬笔书法比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知识技能比赛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和机会,从中挖掘人才,激发潜能;每个楼层的休息区摆放着书籍和动手制作材料,供学生自学和创作,让学生感受知识就在身边,学习随处可得。

第5篇

丰富多采的中国古代旅游活动,至少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帝王巡游

中国古代封建帝王,为了维护统治,弘扬功绩,炫耀威力,震慑臣民,往往巡游各地。有的论者把西周时期的穆王视为帝王巡游的第一人,说他曾宣称天下诸侯各国要遍布王辇之车辙和御骑之蹄印。《穆天子传》也记述了他的西征路线和有关故事。甚至有人认为他的足迹远涉波斯(今伊朗),中国通往西方的道路最早是由他开辟的。然而,由于有关周穆王的记述多属传说性的,因此把他作为帝王巡游的实例似乎有些牵强附会。然而,秦始皇、汉武帝作为帝王巡游的代表却是极其出色的。

秦始皇(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是中国封建帝王巡游的第一人。公元前221年他统一中国后,10年之间(公元前220~公元前210年)出游5次:

公元前220年,他从咸阳出发,沿渭河河谷抵达陇西(今甘肃临洮)。后北行经泾水上的北地(今甘肃庆阳)返回。

公元前219年,他东行到山东邹县的峄山刻石记功,登泰山祭记封禅,到烟台芝罘岛,沿渤海向东到成山头,向南到琅邪郡(治所在今山东胶南县西南夏河城),又南到彭城(今江苏徐州),在泗水寻觅周朝九鼎,后南行过淮河到衡山,由汉水经南阳返回。

公元前218年,他又向东游历,经河南、山东到芝罘、琅邪(今琅邪山),沿漳水从上党返回。

公元前215年,他巡游河北,直抵碣石(今河北昌黎北)。

公元前2l0年,他出武关,沿汉水南下到湖北云梦,乘船顺长江东渡到丹阳(今安徽当涂东);又到钱塘(今浙江杭州),再渡浙江到会稽(今浙江绍兴)祭大禹陵;后又北上琅邪、荣城、芝罘游历。

在这5次巡游中,他4次在7个地方立巨石刻字建碑以记其功绩。

汉武帝(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喜巡游,爱猎射,祠山川,慕神山,是史学界公认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大旅行家之一。他七登泰山,六出萧关;北抵崆峒(今甘肃平凉),南达寻阳(今江西九江),许多名山大川都有他行迹。

为实现先带兵耀武,再祭告天地的古训,他于公元前110年冬带兵18万,北上甘泉宫、上群、西河、五原(今内蒙古东胜、包头一带),旌旗飘扬,浩浩荡荡,前后达千里。他出长城,登单于台,成镇匈奴,又回陕西祭黄帝陵,到华山祈祷;再东行至嵩山,敬礼于太室。

公元前119年,他封禅泰山,至东海求仙;又北抵碣石、辽酉,再由九原返回,行程9,000公里。此行是中国封建帝王巡游的一次壮举。

公元前106年,他经由盛唐(今安徽安庆)向湖南九嶷山拜虞舜,到潜山登天柱山;又从寻阳乘船沿江顺流而下,向枞阳行驶,其船首房相接,不绝千里;再由陆路北行,直抵山东琅邪海岸后归。

秦皇汉武,显赫一世。二者巡游,也颇相似。与秦始皇比。汉武帝巡游的路程之遥,地方之多,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此外,隋炀帝杨州观琼花,清康熙、乾隆下江南等都是尽人皆知的帝王巡游的典型事例。

二、官吏宦游

中国古代封建官吏,常受帝王派遣,为完成某项任务而出使各地。官吏宦游即源于此。其中以张骞出使西域和郑和七下西洋最有名气。

张骞(约公元前175~公元前114年)是西汉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和旅行家,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他奉武帝之命,带100多人出使大月氏(今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他从长安出发,经陇西(今甘肃临洮),穿河西走廊,出阳关,走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过康居(今巴尔喀什湖一带),到大月氏,行程7,000多公里,在月氏,他考察了那里的山川地形、风土民情、特有产品,政治军事,并涉足大夏(今阿富汗北部)许多城市。然后,他取道葱岭(原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的总称),从祁连山过羌人区,进入陇西,于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返回。

元寿四年(公元前119年),他又率300人前往乌孙(今新疆伊犁和巴尔喀什湖一带),走访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伊拉克等地),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在乌孙使节的护送下返回。

他两次出使西域,被誉为“凿空”(司马迁语)的人,为“丝绸之路”的畅通建立了不朽功绩。

郑和(1371~1435年)是明代伟大的航海家,在世界航海史上居于重要地位。从永乐三年至宣德六年(1405~1431年),他奉命率船队七下西洋(南洋群岛婆罗洲以西的南中国海、印度洋及其沿海地区),完成了举世瞩目的壮举。他南到爪哇,北到波斯湾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西到索马里摩加迪沙,涉海5万多公里,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举,比1487年欧洲人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比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洋早半个多世纪,比麦哲伦环球旅行早1个多世纪,可以说在世界史上是前无古人的。他率领的船队62艘,大的长过百米、宽至四五十米,一般的也长90米、宽三四十米,体势巍然,巨以无故;有的载物,有的载人,有的载马,有的载水,也有专供作战用的,各种功能齐备,整个船队,有水手,有书记,有医生,有翻译,还有将士,多达2.78万人,首尾相接,长5公里,浩浩荡荡,极有声势,堪称当时航海的“世界之最”;船上备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罗盘设施,夜观星象,日测风云,加上船是采用分舱密封的方法制作而成的,即使局部触礁,也不影响大局。

他把中国大陆的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和各种精美绝伦的丝绸、罗纱、锦绮带出去,又把异国他乡的胡椒、象牙、宝石、药材、染料、香料、硫黄以及狮、豹等稀奇珍贵动物换回中国内地,不仅扩大了贸易,而且加深了友谊。至今南洋一些城市还保留着纪念他的遗物胜迹。其随从马欢、费信、巩珍等人分别撰写的《瀛涯胜揽》、《星槎胜揽》、《西洋蕃国志》对研究当地的历史地理具有珍贵的参考价值。

三、买卖商游

往返各地做买办的活动为“商旅”。做买卖所经之路为“商路”。在中国古代社会,不仅各地糟运水路四通八达,驿道陆路遍及各地,而且西南各省有栈道,沿海地区有海运。商路的开辟,为商旅的兴起提供了前提,是买卖商游发达的重要标志。据《中国史纲》说,早在商代时期,东北到渤海沿岸乃至朝鲜半岛,东南达今日浙江,西南到今日鄂皖乃至四川,西北达陕甘宁绥乃至新疆,到处都有商人的足迹。春秋战国时期的陶朱公、吕不韦等都曾周游天下,负货贩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商人。

被历史上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是海上商贸旅行线路。《汉书·地理志》说,汉武帝曾派遣官员率领“应募者”带着大量黄金和丝织品,从雷州半岛乘船驶过南海,进入暹罗湾,绕印度支那半岛和马来西亚半岛,通过孟加拉湾到印度半岛东海岸的黄支国,与当地交换明珠、壁流离(宝石名)等物品。印度商人也穿过马六甲海峡来中国进行商业贸易。

被历史上称为“殷明略航线”的海运线路是由元代千户(官名,世袭军职)殷明略开辟的。这条水路从江苏太仓刘家港起,经长江口出海直驶成山角,再经渤海湾沙门岛到天津市,只有10天航程。元朝政府征收的粮食、瓷器和丝绸织品的相当部分就是靠这条水路从南方运至北方的。北方的豆类、谷物和枣、梨等土特产品也靠这分水路运往南方。据《元史》卷九四《食货志·市舶》载,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元朝政府以新钞十一万六百锭、银一千五百九十三锭、金百两付给江南各省“与民互市”;且在泉州、杭州设市舶都转运公司,“官自具船给本,选人入番贸易诸货”。由此可见当时买卖商游规模之巨。

四、士人漫游

中国古代社会的文人学士常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提并论,几乎都有过旅行游览的历史。其中比较著名的是: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战国后期待人。他因受人谗毁,被楚国君主贬谪,先后到汉北、江南,长期在沅、湘流域游历;深感国家政治的腐败和自已理想的破灭;愤然写下了《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诗。这些诗,以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他嫉恶如仇、忧国忧民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被誉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西汉时的史学大师。他从20岁起漫游各地,到过庐山、会稽,考察过“禹疏九江”的遗迹;经历过屈原被流放之地,凭吊过屈原沉水的汩罗江;又到过孔子故居,参观过孔子“庙堂车服礼器”;游历过刘邦起兵的丰沛,访问过萧何、曹参、樊哙、滕公的事迹;还去过魏都大梁,瞻仰过信陵君门客侯嬴看守过的“夷门”……具足迹遍及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地。每到一地,他都深入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山川地势,搜集整理历史资料和轶闻趣事。他写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汉大学史纲要》),记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3000多年的历史,开创了传体通史的先例,涉及到军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地理、民俗等多种领域;不仅是部历史巨著,而且在文学史上也享有崇高地位。

郦道元(466或472?~527年),北魏地理学家。他深感前人的《山海经》、《禹贡》、《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等过于简略,在跋山涉水、实地考察的同时,着力搜集有关水道的文献史料,为汉代的《水经》作注。《水经注》共40卷,记述了1252条河道沿岸的地理沿革、历史古迹、城邑建筑、风土人情

、传说故事;不仅对桑钦的《水经》作了修正、补充和阐释,而且对祖国山水作了讴歌和赞美;既具有珍贵的地理学价值,又占有重要的文学史地位。

李白(701~762年),唐代大诗人。他25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到过湖南、江苏、湖北、河南、山西、山东、浙江、陕西、河北、安徽、江西、四川等地。他那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而又洋溢着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的诗篇,是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的真实写照。旅行游览为他提供了题材、意境和灵感,他为祖国留下了脸炙人口、动人心弦的诗歌遗产。在他的笔下,万里长江上,“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九曲黄河是,“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庐山瀑布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西北高原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他的诗,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流传千古、与世长存。

徐霞客(1586~1641年),时代地理学家。他不入仕途,专事旅游,他22岁起就在母亲支持下,“周游名山大川,以阔大心胸,增广见闻”。他北抵燕幽,东达粤闽,西入滇南,不怠尽志,历时39多年,足迹遍及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地。他跋山涉水,凤餐露宿;对祖国的锦绣河山、地质矿产、水利资源以及各种生物、植被、洞穴、岩溶进行了详尽地考察研究;并每天坚持写日记,以清新简练的艺术语言记述了其亲身经历和旅途见闻,被后人编成《徐霞客游记》,由于这部书文笔生动,记述精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它不仅是部地理学著作,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此外,王维、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欧阳修、沈括、坡、李清照、陆游、朱舜水、李时珍等都是中国古代社会著名文人,都有过旅行游览的壮举,都有不朽作品传世。

五、高僧云游

中国古代社会的高憎云游是很盛行的,其著名旅行家是法显、玄奘、鉴真等人。

法显(377~422年),东晋佛教学者。东晋隆安三年(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先越甘肃的陇山,过青海的养楼山,穿河西走廊,西出阳关,经流沙河(大戈壁)到鄯善国(今新疆若羌县);又北上焉夷国(今新疆焉耆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到于阗国(今新疆和田县);再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遍历北天竺(今阿富汗、巴基斯但境内)、中天竺(今印度垣河流域)等地,是中国僧人赴印度留学的先驱。他得到了《摩河僧祗律》、《方等》、《大般泥洹经》等经籍,并学会了梵书梵语。后来,他乘船到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又经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北上,于义熙八年(412年)从山东青岛崂山登陆返回。他把自己14年的旅行见闻写成《佛国记》(原名《历游天竺记传》,又名《法显传》),对30多个国家的山川风物作了扼要描绘。这部书既是5世纪初亚洲的佛教史,又是中印等国的交通史,也是中国现存有关海上交通的最早史籍。

玄奘(602~664年),唐代高僧,佛教学者。他13岁就出家为僧,先后在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等地,拜会高僧名师,寻求佛教真谛,精研俱舍、摄论、涅()等经,通晓大乘小乘。他深感国人对佛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解惑释疑,提高佛教地位,他于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从长安出发,经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凉州(今甘肃武威)、瓜州(今甘肃安西)出玉门关,沿天山南路西行,经西域16国,前后4年到达天竺(古代印度)。他遍游天竺五部(即东、西、南、北、中印度),尽取佛学要义,著有《会宗论》和《制恶论》;642年,他应邀主持了有18个国王、近万名僧侣和教徒参加的经术辩论大会,显露出他的渊博知识和精辟议论。645年,他从印度回国,带回650多部佛教书籍,在长安,洛阳集结高僧,学者进行佛经翻译;并把中国道教哲学著作《老子》译成梵文,传人印度等地;还奉唐太宗之命,著《大唐西域记》,记述了他西游16年、行程5万里、所历110个国家和传闻的28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宗教、习俗。这部书,文辞绚丽雅瞻,叙述生动真实,被译成英、法等国文字,是研究中国西北地区、印度、尼泊尔、巴基斯但、孟加拉国、中亚等地的地理、历史,文化的重要史籍。

鉴真(688~763年),唐代高僧,日本律宗的创始人。他生于武则天执政的佛教鼎盛时期,长于佛教发达的江苏扬州市区,生活在以释迦为尊的家庭里;14岁出家为僧,18岁授菩萨戒,20岁到当时佛教发达的长安、洛阳二京学习,22岁授具足戒,日益加深其佛学造诣;24岁返回故里,任扬州大明寺住持;研究律宗和天台宗教理,精通戒律,兼备医学、建筑、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知识。46岁时,他在佛教界斐声天下、众望所归,天宝元年(742年),日本派学问僧荣睿和普照等邀他东渡日本授戒传律,他欣然应允。天宝元至十年(742~751年),鉴真5次东渡,都没获得成功,且因感受暑热,致使双目失明。他东渡日本的决心始终不渝。天宝十二年(753年),他带23人搭乘日本遣使的便船第6次东渡。获得成功,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盛大欢迎。他在日本都城奈良东大寺建筑戒坛,传投戒律,被誉为日本“律宗太祖”和中国“过海大师”。他还把中国的建筑、雕塑、文学、医药、书法、绘画、刺绣等介绍给日本,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六、节会庆游

在中国各族人民生活习俗和节会喜庆中,春节庙会、元宵灯市、清明踏青、瑞午竞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是较为流行的游览方式。

春节庙会其内容是丰富多采的。主要有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逛花市等。如舞狮子,每当“爆竹一声除旧岁”之时,舞狮活动便伴随着送暖的春风和欢乐的锣鼓出现在城镇乡村,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喜庆气氛。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使》诗中云:

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

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起毛衣摆双耳。

两人合扮一头大狮,一人扮作一头小狮,另一人扮作武士。当武士拿绣环引诱、踢打狮子时,狮子便随着鼓点演出各种各样的舞姿:忽而翘首翘望,忽而回头凝视,忽而匍伏在地,忽而奋力跃起,忽而张牙舞爪,忽而摇头摆尾,忽而舐毛洗耳,忽而朝拜翻滚,千姿百态,令人称奇。

元宵灯市是夜,张灯结彩,吃元首,猜灯谜,表演戏曲和杂耍技艺,这是西汉之后世代活袭的民间习俗。《东京梦华录》云:

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至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

北宋词人辛弃疾对元宵之夜繁华熙攘的赏灯景象作过惟妙惟俏的描绘。他在《元夕》词中云: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清明踏青时逢三月,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气候宜人。人们竞相到郊外去,拖暮方归。

唐代诗人杜甫在《清明诗》中云:

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里万人出。

渡头翠柳艳明媚,事到朱蹄骄()膝。

清明踏青之风盛行于宋时,宋周密在《武林旧亭》中记述了杭州清明踏青的事:

是时,城中士女“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本绝”。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极其生动地描绘出开封城外以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在长525厘米、宽25.5厘米的画面上,人物多达550人,牲畜50多头,船只20多艘,车、轿20多乘。当今开封的宋都一条街和香港九龙的宋城

就是由此引发而成的。

端午竟舟古代吴越民族(一个以龙为图腾的民族)举行一次图腾祭的节日。该民族有断发纹身的习俗。每年五月初五,举行一次图腾祭,把各种食物装在竹筒里或裹在树叶里扔到水里供图腾龙吃;且伴着鼓声,划着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游戏,给图腾和自己带来乐趣。端午竞舟即来自此。后来人们把这一习俗与纪念屈原联系一起,使其更有深远意义。人们悼念屈原,“羡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怒其志”(王逸《离骚章句》),以激励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秋赏月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清辉洒地。千家万户围坐在庭院、楼台、地坪那赏月,与月共享月饼、花生等礼品;且吟诗作对,感受天伦,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中秋赏月盛于宋时,宋词对之多有描绘,坡《水调歌头》词云: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根,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总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回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重阳登高九九重阳,金秋送爽,风霜高洁,丹桂飘香。此时,好高望远,赏菊赋诗,别有一番情趣。当人们置身高处,极目远眺时,那漫野的山花,金黄的果实;那晨光熹微的拂晓,夕阳如火的黄昏……尽收眼底。面对祖国锦绣河山,怎不令人心旷神怡、如醉如痴?历代诗人骚客以重阳为题,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云:

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杜甫在《九日》诗中云:

”去年登高郏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刘禹锡《九日登高》诗中云:

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露深。

年年上高处,未有不伤心。

中国各个少数民族的节会庆游更是丰富多采,生动奇异。这些节会庆游,或此起彼伏的音乐,或千姿百态的舞蹈,或张灯结彩的赛场,或美味可口的佳肴……无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如壮族的歌圩节时,男女青年欢聚圩场,行歌互答,其乐无比;且以抛绣球、碰彩蛋、谈情说爱与之相随。有诗对其盛况作过如下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