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10: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娱乐调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说起自己与广播的缘分,福建广播影视集团党组成员、副董事长王展追溯到了1976年。当年在福建北部山区建瓯县下乡插队的他,因为给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的投稿被采用,收到了电台寄来的稿件采用通知证书。那份记录着青春岁月和广播情缘的通知书,曾给了他极大的精神鼓励和前途憧憬,至今仍被他完好地保留在家中。
2008年,在福建省委宣传部担任过办公室主任、宣传处处长、文明办常务副主任等多个职务的王展调任福建广电集团,开始负责广播电视的新闻宣传工作,2011年下半年又分管广播全面业务,成为福建广播的带头人。36年前结下的广播情缘,随着斗转星移,此时已宛若沧海桑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我们在北京见到了来京参加两会新闻报道工作的王展。会议间隙的短暂采访,让我们产生了进一步了解福建广播的愿望。3月中旬,我们与王展及福建广播五个频率、一个广播公司(东南广播公司)的负责人相会在了福州。
福建广播的体量在国内东部省份中是属于偏小的。五套广播频率,一个东南广播公司,频率总套数居全国省级电台的倒数第二位。但小体量并没有阻碍福建广播办出独有特色,深入采访后我们发现,福建广播以台海新闻为独家优势,以特色服务为看家本领,每个广播频率都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一、精准定位,各自精彩
福建广电集团2004年2月成立后,福建人民广播电台保留呼号,取消了行政建制。5个广播频率和东南广播公司成为集团下属扁平化管理的二级传播机构。2010年1月,集团决定对广播体制进行改革,按照“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分开核算”的原则,将新闻综合频率、都市频率、音乐频率三套广播频率捆绑运营。
“三台捆绑运营”,无异于给它们做了个“大手术”。按照集团“新闻立台”的定位要求,新闻综合频率要转型为纯新闻广播,但因为停播了大量医药专题节目,广告收入腰斩,此时他们不得不向集团借款900万元用于节目运行,债务分三年还清。
福建新闻频率副总监赵林介绍说:大量医药专题节目被砍掉后,给新闻节目腾出了时间。我们首先按照纯新闻频率的定位,提出了“让新闻与现场同步、让新闻与发生地同步”的口号,全天节目打通直播,随时插播最新消息,有效提升了新闻传播的速度。二是整合资源,把福建66家市县电台全部整合在福建“广播新闻协作网”里,市县电台每年上传的录音稿件已经达到上万条,新闻的实效性和贴近性大大增强,广播的声音优势显著提高。三是重点抓了台海特色新闻。福建地处海峡西岸,大陆听众非常关心台湾新闻,我们的涉台广播资源又很丰富,与台湾许多电台有互换节目,内容涉及台湾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在全天新闻节目中用足这些资源,办出独家特色。四是抓时效和互动,开通了主持人QQ群,尝试把官方微博和节目紧密结合,从听众发来的微博中发现新闻来源,记者调查时,从出门采访,到采访结束,随时通过“微直播”报道进程,了解听众反馈。加大本土新闻与听众的互动,是地方电台的特色和强项,也是吸引听众的有效手段。五是全力打造主持人个性化节目的品牌,把目前很知名、很成熟的个性化节目《小薇看台湾》、《一品宗泽》、《一路陶克秀》打造成品牌节目。同时借新闻频率的公益性和公信力,举办品牌推广活动,扩大新闻频率的品牌影响力。
福建音乐频率在“三台捆绑运营”中也重新定位。2011年4月,音乐频率改版成汽车音乐调频,把收听对象准确区隔在高端受众群,突出有车生活的音乐伴随。改版后的汽车音乐调频,以类型化的播出模式、“小清新”的节目风格、讲究艺术格调的形象包装被市场认同。福建汽车音乐调频总监郭戴云说:我们在台内主要是配合支持广告部做品牌推广活动,同时在与新媒体合作上另辟蹊径。去年和苹果公司合作,推出了913汽车音乐调频,即苹果的客户端。用户只要到苹果公司的appstore下载我们的客户端,就可以在苹果的任何产品上收听我们的节目。这也是增加收听率和影响力的一项举措。
以“娱乐立台、服务立台、公益立台”为明确定位的福建都市频率,在“三台捆绑运营”中也加大了节目创新和品牌行销的力度。福建都市频率副总监傅毅梅说:2004年私家车开始兴起的时候,我们提出了“都市人的生活,有车族的广播”的口号,关注私家车族群的“车生活”。现在我们的口号是“我的快乐车生活”,关注的是开车人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的生活需求,节目力求实用、好听,播报都是用轻松的方式“说”新闻,让听众在开车时能心情愉悦地接受资讯。同时我们不断推出公益活动,打造频率“公益立台”的品牌形象。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我们与福建省红十字会一起在福州做募捐,当天募集捐款73万多元,创下了省红十字会一天零散捐款额的最高记录。每年4月份我们都与《海峡都市报》一起做“圆贫困学生大学梦”活动,听众一对一的认领、资助贫困学生上大学。我们的“温情之旅”活动已经为永泰山区小学募集了43万多元,从今年1月1号开始,那里4所小学的学生都吃上了免费的午饭。
总结“三台捆绑运营”两年来的经验,王展说:福建广电集团提出建立纯新闻频率与一些兄弟电台有所不同,我们不是用分频的办法向新闻频率转化,而是把综合频率直接改变为纯新闻频率,所以更为困难。转型中,两个效益都要抓、都不偏废,需要付出更大地努力。福建新闻频率以“新闻立台”为宗旨,以台海特色新闻为突破口,打造精品频率。转型仅仅一年,收听率就从福州地区排名第13位一跃为第3位,传播力、影响力大大增强。都市频率的创新机制一直引领着福建广播节目的潮流,在“三台捆绑运营”中,他们继续领跑着福州地区的收听率市场。汽车音乐调频也在改革中找到了新的市场支撑点,在福州地区的收听率比以前提升了7到8位。而“三台捆绑运营”后最大的收效是广告创收大幅提高:新闻频率在大量减少医疗专题广告的情况下,广告创收增长了83%;汽车音乐调频广告比上年增长50%多;都市频率广告虽遇到“天花板效应”,但仍然超额300多万元完成了任务。特别是广告打包销售,2011年三个频率的广告创收达到5465万元,加上交通频率和经济频率5000多万元的创收,2011年福建广播的创收第一次超过亿元,跻身于国内亿元电台之列。
关键词:戏曲音乐;文化;居民;和谐
中图分类号:J6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3-0082-01
我国是一个戏曲音乐文化高度发达的多民族国家,戏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居民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种音乐现象,也反映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俗语言、美学观点等状况。
在我国历史上,戏曲曾经有过四个时期:(1)元代用北曲演唱的元杂剧在戏剧文学、表演艺术、音乐韵律三个方面,在当时来说已经达到非常完美的境地,涌现了《西厢记》、《赵氏孤儿》等传唱不衰的名作,产生了关汉卿、王实甫等大批剧作家,并对世界剧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明代昆曲崛起,戏曲社会地位空前提高。元杂剧的浅显俚俗一变而为明传奇的深奥典雅,出现汤显祖的《牡丹亭》、高濂的《玉簪记》等。(3)清代第三个,京剧诞生风行全国。发生四大徽班进京的重大戏曲活动。(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各种戏曲适应新生活和时代需求更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当今社会由于受到媒体多元化及全球化的影响,戏曲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日渐消退。大多青年人追崇时尚流行因素,使得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出现从参加者到接受者两方面的断层。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市民阶层及乡村,由于传统仪式的需要及政府的保护,同时加上中老年听众群的戏存在,戏曲的发展依然绵延不绝,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以岳阳市为例,除了有政府承办的“花鼓剧团”和“巴陵剧团”外,在民间还有常年活动的京剧社和越剧社等群众业余戏曲社。在节假日,很多群众都聚集在这些社团周围,开展业余排练、义务演出等戏曲演唱活动,受到了广大居民的普遍欢迎和叫好。一方面,遍布社区村镇的各类“草台”和“嗜戏如命”的观众群体,为地方戏剧提供了最为广阔自由的活动平台,也成为戏剧艺术赖以生存的丰富材料和营养宝藏。另一方面,地方戏曲音乐文化所具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与时俱进的特征。广大居民不仅在观赏演出中满足了审美愉悦,而且也潜移默化地获得了伦理道德、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讯息。居民戏曲文化的发展在给人民群众创造美的感官享受同时,又能将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充分发挥艺术门类所独有的优势,反映现实,倾听民声,弘扬优秀道德传统,宣扬正气,在创建和谐社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戏曲音乐文化活动具有休闲娱乐的作用。戏曲音乐文化同其他音乐文化一样,其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能让人迅速地得到审美带来的愉悦感,广大居民在观赏和演出中满足了审美愉悦。在这些活动中,通过音响运动引起机体的感性与理性的思维活动,调动机体积极能动的情绪,这种情绪的体验在居民生活中更为明显。居民在开展戏曲音乐文化活动时,参与人数多,而且人们之间有着比较亲密、合作的关系,能够比较完全地释放出自己的情绪,彻底地从精神上获得娱乐的享受。人们通过轻松快乐的审美享受来积蓄精力和活力,这也是戏曲音乐文化区别与其他文化形式的标志性特点。居民们日常举办的戏曲文化节、戏迷社等组织形式的日常性演练活动,使居民在美的享受中充分体验精神的愉悦与心理的放松,提高居民生活、工作的积极性,为营造和谐安详的社区氛围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戏曲作为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成为居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特点,也自然成为社区居民比较喜欢的一种的娱乐休闲方式。据有关当前城乡群众文化需求抽样调查数据表明,在所调查罗列的电影、电视、戏剧、上网、图书、卡拉OK等文化项目里,喜爱戏剧的群众达到66.7%,充分说明了在居休闲文化活动中,戏剧音乐文化活动仍然占着重要地位,在居民文化生活中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戏剧音乐文化活动具有一定的教化的作用。一方面,戏曲音乐文化中贮存着较广泛的知识信息,健康美好的情感以及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等。比如地方戏曲音乐多以历史故事、人伦道德作为剧情内容,对自然、历史、社会等的正确认识,对和谐美好社会的热爱与追求,对丑恶、犯罪的讽刺与惩罚等等,运用各种感彩的乐调向人们传达的思想观念直接被人们吸收和接受,使人们受到文化知识的教育和社会伦理道德的熏陶。在社区里开展戏曲音乐活动,摆脱了常规的、空洞的说教,以音响为表现手段,将教育的内容用生动活泼的音符形式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对人的心灵起到潜移默化的净化和教育作用,对培养居民的道德修养,形成健康积极的社区氛围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开展居民戏曲音乐文化活动,让居民在戏曲音乐文化中感悟人生的美、生活的美,让音乐给人们带来和谐和安宁,让人们体会音乐带来的美的意境,从心灵上对周围事物产生美的感受,从而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以美的眼睛去看待去发现。通过戏曲音乐文化的建设要将音乐的魅力传输给人们,让人们充分享受音乐文化带来的和谐之美、宁静之美。
再者,人类的一切文化都是为了满足一定群体生存、发展的要求,而产生、存在、传承和演变的。戏曲是高度的综合艺术,既反映一定时代的艺术生活趣味,又是市民文化生活的风俗写真,与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有着内在的相近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贴近广大群众的欣赏习惯与欣赏水平,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域的重要的文化传承,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无论对于戏曲音乐活动的参与者还是旁观欣赏者来讲,当代居民戏曲音乐文化活动作为一种群众性的音乐社会活动,它通过日常性的音乐活动必然会使居民之间发生并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音乐的和谐及共同的旋律拨动着每个人的情感和弦,戏曲音乐活动的每个参与主体必须集中个人的注意力同活动群体中的他者保持一致,这就形成了某种精神凝聚力。正是因为当代居民戏曲音乐活动具有这种精神凝聚作用及教化功效,所以无论平时的日常生活,还是社会受到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时有一些较大的混乱或波动状况,它的存在和发展为戏曲音乐活动的参与主体在思想上首先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精神防线”。
因此,居民戏曲音乐文化活动既具有休闲娱乐、净化心灵的作用,还具有文化传承、凝聚人心的作用。这对于培育和谐、健康、文明、诚信的民风,建设和谐社区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君.村戏功能的延续与嬗变―以河北省易县A~1乡为例[J].民俗研究,2009(3).
摘 要 长期以来,学校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单一,流于形式,约束了学生的活动,运动方式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全面发展。所以打破传统课间活动方式,在课间体育活动中开展舞蹈、健美操、兔子舞、武术、游戏、球类等多种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行为习惯,提高教学质量,便成为我们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小学阶段 大课间 实验 研究
本文通过研究,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探索出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大课间体育活动2-2-1-1模式,并且在本地区有一定的推广和实施,对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时间、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时间
2011年4月-2011年12月。
(二)研究对象
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1-6年级全体学生。
(三)研究方法
晓院附小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并根据本地区的季节变化和民族风俗以及学生的生理及身心特点,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举行一次30分钟的大课间操体育活动,保证了每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每天认真做规定的广播体操、眼保健操。让学生踏着轻松自然的节奏进行出操、退操。自编自跳各种舞蹈,并有统一的健美操、兔子舞等,以班(小组)为单位各种体育游戏,体育竞赛等。体育教师随班(年级)进行检查、指导,大队部监督岗学生负责监督每个班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情况。对有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活动设计新颖,形式多样,有独特风格的年级(班或小组)给予奖励班分,并向全校推广实施。并根据不同的季节变换不同的项目,不同的音乐,积极鼓励学生自编自跳的健美操(舞),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极大地丰富了大课间活动。
并根据晓院附小实际情况和课题实验的要求,构建了2-2-1-1体育锻炼模式:“2”每天2操(课间操——上午一次,眼保健操),课间操时间:30分钟。“2”每周2节体育课,“1”每周1节体育活动课,“1”每两周1节专项训练课。
二、实验方法
(一)实验法。在晓院附小全年级学生中抽取60名(男40名,女20名)作为实验班分别进行身体、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的测试,一学期后对其进行相同的测试。
(二)问卷法。在实验前与实验后对所有实验组进行了大课间活动是否可行,学生大课间态度量表,学生体育教育环境状况调查(学校问卷)、教师问卷、学生调查问卷、家长问卷等。
(三)文献资料法。参考了各类素质教育,课外体育锻炼学校体育,体育教学类文献。
三、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施
(一)将大课间体育活动定位成“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一个核心”,即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发展,融育智、育德、育美、娱乐于健体之中。“两个基本点”,一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牢固的基础。二是确保每生每天有一小时的课间体育锻炼时间。
(二)改革出操,退操队形以及活动形式。各班按楼层的顺序,按规定的次序进出场,并规定上下楼梯靠右行(包括教职工),要求学生听音乐按规定的时间到指定地点,并在行动中做到队形整齐,转弯成直角等。进场与退场均在“动”中完成,各班由班主任和数学教师管理学生出操,其他教师跟年级出操,体育教师及红领巾监督岗检查做操及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大课间体育活动做到了一个落实和四个结合。一是时间的落实,学校重新调整和安排了作息时间,将大课间改为上午两节课后30分钟,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时间上得到了保证。二是内容的落实。各班按不同季节,保证器材和内容得到充分的落实。“四个结合”是:一是坚持体育与艺术的结合。二是坚持规定项目与自选项目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坚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四是活动内容与季节的变化相统一。
四、结果与分析
(一)促进了学生的生长发育。大课间体育活动满足了学生生长发育的需要,大课间体育活动既增加了密度又增加了强度,每隔一至二天每小组更换练习内容,发挥了小组的组织管理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通过 学生体质检查表明:学生平均肺活动量比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大课间体育活动寓健身于快乐之中,将体育与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项目多,使每个学生有了强烈的参与意识,自主的选择内容,使学生在尽情锻炼的同时,达到大课间体育活动调节大脑的功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逐步培养了兴趣,形成了爱好,养成了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三)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学生们不仅锻炼了体魄,以充足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之中,同时学生们在欢快的乐曲中翩翩起舞,在快乐中陶冶了情操,促进了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校园风气的形成。
(四)培养了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锻炼,不但动作优美,而且使动作最大限度的放松和协调,在音乐调整和调动队形中,让学生始终在优美的旋律中踏着自然,轻松的节奏中享受了音乐,感受了美,学生们在欢乐,优美的乐曲中进行全身心的活动,享受了美的同时,也创造了美,增强了美育,达到了与艺术相结合的目的。
(五)加强了体育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实践,据调查统计,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提高了,大多数学生的饭量增加了,学生的近视率也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身体素质。
总之,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以来,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共同赞许,学校体育工作发挥了应有的育人功能,更加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生生之间的交流,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165-180.
【关键词】撒拉族 音乐 挖掘 继承
撒拉族是我国西北地区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县一带。撒拉族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两类,其中民间音乐较为丰富,尤其是以民歌为主体。撒拉民歌有多种形式,内容丰富,风格独特。乐器品种较少,普遍流传的仅口弦一种,未有独立器乐曲。纵观几十年来学者们对撒拉族音乐所做的工作,主要成就有以下几方面:
一、对撒拉族主要聚居区的民歌进行了重要的调查和记录,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曲谱资料,为撒拉族音乐研究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60年12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和中国艺术研究所拟定了有关编辑《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草案)》,根据这一精神,青海和甘肃音协组织了音乐家深入撒拉族地区采风。据资料记载,中国音乐学院教师杜亚雄也曾于20世纪60年代前往撒拉族地区采风,发表了一些介绍、研究撒拉族民间音乐的论文,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河畔红花――介绍撒拉族民间音乐》①。
1979年《中国民歌集成》编纂工作得到恢复后,各省对各民族民歌进行了普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甘肃卷》收集撒拉族民歌32首。1994年,《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甘肃卷》中收录了杨鸣键的《撒拉族民歌简介》一文,对撒拉族民歌做了全面介绍,也对撒拉族民歌的特点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青海卷》共收入撒拉族民歌70首,2000年再次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青海卷》收入撒拉族民歌71首。除此之外还有《青海花儿曲选》(青海群众艺术馆编印,1979年)其中收录撒拉族花儿41首;《青海民间歌曲百首》(1960年编印),其中收集撒拉族花儿11首,宴席曲4首、号子6首、其他4首。《中国曲艺集成》(青海卷)回族撒拉族部分中收录打搅儿曲目1首;《驼泉清清――歌唱循化歌曲选》,由青海本地作曲家及音乐爱好者创作撒拉族歌曲共188首;《青海撒拉族花儿曲选》马正元编,名人出版社,2004年;青海省群众艺术馆编印《青海民间小调》,1978年。关于舞蹈的有《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丛书》(青海卷),1989年,中国戏剧出版社;由中国戏剧家学会青海分会、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编,其中收录了撒拉族花儿剧《骆驼泉》;《青海民族民间舞蹈集成》1989年,介绍了撒拉族舞蹈概况,收录了民族舞蹈7部,并在其中附有舞蹈图示和乐谱。
二、音乐文化著作中对撒拉族传统音乐的介绍
从中国少数民族大的民族领域研究音乐文化的著作,其中有的篇章涉及了撒拉族传统音乐文化,对撒拉族音乐及其风格进行了客观的描述和介绍,使撒拉族民间音乐得到不同程度的昭示
综合类主要有:田联韬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上》(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在本书中按艺术体裁将撒拉族民歌进行了分类;袁炳昌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第一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其中撒拉族的音乐史分为四个部分;乔建中的《中国经典民歌鉴赏》(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杜亚雄编著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蔡廷玉为《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554页,1989年)编写了《撒拉族音乐》部分。此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中对“撒拉尔玉尔”“撒拉号子”“撒拉婚俗”“撒拉曲”“撒拉少年”“撒拉戏”条目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对“撒赫稀亚格拉”(哭嫁歌)、“撒拉尔玉尔”“撒拉花儿”等条目均有介绍。
三、对撒拉族音乐及某些专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主要论文:钟子林《撒拉族音乐概况》,中央音乐学院院刊,1959年总89期;张谷密.撒拉族“花儿”调式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03);马忠国.撒拉族民歌概述[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84(04);范晓峰.撒拉族民歌研究[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01);马盛德,司马力.试谈撒拉族舞蹈[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0(03);王海龙.青海撒拉族民间音乐调式旋律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2008(04);张静轩.撒拉族民歌及其音乐特征述略[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02);王海龙.青海撒拉族哭嫁歌研究[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07);张云平.撒拉族哭嫁歌艺术特征研究[J].民族艺术,2009(02);晁元清.撒拉族民歌《阿里玛》遐想[J].音乐创作,2010(03);王玫.浅论青海撒拉族民歌的多元文化特征[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韩建业.开发利用撒拉族说唱艺术[J].青海民族研究,2005(01);王海龙.青海撒拉族民间宴席曲研究[J].民族艺术,2009(03);郭德慧.撒拉族民间音乐文化构成因素初识[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02);郭晓莹.土族花儿和撒拉族花儿的艺术共性[J].中国土族,2008年夏季号。
除此之外,涉及到音乐艺术方面的论文还有朱刚、李延凯的《撒拉族民间文学简介》,马学义的《撒拉族民进文学简介》,马成俊的《撒拉尔歌谣初探》。
(二)论文集:《百年撒拉族文集》其中收集了21世纪以前撒拉族论文,其中包括了音乐类的有张谷密的《撒拉族花儿调式研究》,马忠国的《撒拉族民歌概述》,马盛德、司马力的《试谈撒拉族舞蹈》等。
(三)专著:苍海平的《撒拉族音乐文化概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9月。本书系统地介绍和分析了撒拉族民族民间音乐,参考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方法,对撒拉族现收集到的民间音乐作品进行了分类,并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对收集到的100多首民歌逐一进行了极细致的曲式分析和研究。
在音乐创作方面。创作歌曲《新循化》《阿里玛》等;歌舞音乐《摘花椒》《黄河放排》《驼泉清清》《打墙》等。舞蹈方面有1989年由蔡廷玉、尹崇尧编剧的撒拉族花儿剧《骆驼泉》。
近年来,撒拉族的新型歌剧也有了新的发展。比较优秀的剧目有撒拉族花儿剧《驼泉清》《打麦场上》等。随着时代的前进,撒拉族音乐将获得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它将继续不断地激励撒拉族人民在增强民族团结、繁荣民族文化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教育和娱乐作用。
结语
撒拉族音乐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现发表的论文只是简单地将现收集到的撒拉族民歌做了分类和说明,并没有新的挖掘和整理。2.研究的视野还不够扩展,至今也没有涉及到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进行深层次分析研究的著作和论文。3.关于撒拉族音乐的渊源没有论文进行分析和研究。4.撒拉族民间音乐仍需深层次挖掘和整理。5.对撒拉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应加强力度。6.撒拉族音乐研究还处于以个人研究为主、各自为政的状态,现在的研究成果零星散乱,且深度不够。
注释:
因此,全媒体化不仅是一种新闻报道形态,它还是媒体在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和策略上的思想变革。比如,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是国内最早实施全媒体战略的新闻单位之一。早在2008年,他们就在内部组建起全媒体新闻中心,在行业内引起强烈反响。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全媒体运作,颠覆了大家对“报纸”“报社”的传统认识,报社不再是“报纸社”,而是“报道社”,报业不再是报纸产业,而是内容产业。实施全媒体战略之后,报社的新闻生产方式由过去的单纯报纸版面延伸为多种传播形态,方式由原来的“按日”变为“滚动发稿”,新闻产品也由“一次利用”变为“多次利用”。
由此可见,只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任何一家媒体机构都可以进行多介质运作,变原有的单一内容生产为多媒体化内容生产,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之路,从而能在全媒体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全媒体时代用足用活新媒体
新闻传播本质上是信息和知识的传递,不论是以报纸、广播还是以电视、互联网为载体,让受众爱听爱看都是前提。随着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也形成了受众快速浏览、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大量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必将导致传播最终变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客观地说,目前的传统主流媒体具有信息准确、内容权威、表达系统的特点及优点,在内容生产上具有其突出优势。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如果提早谋划,整合内部资源,打造兼容开放的全媒体平台,融合新媒体的传播形式及渠道,无疑会大大扩充其影响范围、增强其影响力,这才是媒体持续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的有效手段。
另外,从新闻宣传的角度来讲,如果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间良好的资源整合与互补,则能够极大提升其舆论影响力。比如,如果广播宣传既有文字稿件,又有广播专栏,还有活动视频,更有与网民互动的照片展示以及网络留言等等,广播就从纯声音的载体变为看得见的广播!这方面的林林总总,都显示了媒体融合的影响力。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用好新媒体才能更好地服务受众、赢得受众关注。如今的媒体受众已经不仅仅是新闻信息的使用和消费者,随着技术手段的发展进步,受众已投入到媒体内容的制造、传送和展现当中。新媒体所能提供的多种互动渠道如:报名、投票、调查、博客、论坛等等,都使传统媒体与受众之间进行全方位、多角度互动更加快捷和方便。长沙台101.7城市之声倾力建设“音乐调查反馈体系”和“节目编播评估系统”,根据互联网上的受众需求和意见反馈,定制音乐类型、规划节目编排,已成为号称全长沙第一家由听众自己做主(挑选音乐)的音乐优电台。
全媒体时代的探索与实践
对广播来说,由于广播存在载体及手段的先天短板,借助和运用新媒体的渠道与手段,同时进行跨媒体资源合作,打造全媒体概念,不仅是必须,而且是必然。
长沙交通音乐广播在人才队伍尤其是一线采编力量的挖掘、培养和储备过程中,始终强化全媒体概念,要求现有的30余名主持人和编辑记者,不仅能采能写能发声,还必须掌握拍摄+拍照的技巧,自采新闻必须图文并茂、音频视频相结合,并从制度上刚性规定了他们每天工作微博的刷新频次不得少于5次,官方微博则规定每15分钟必须刷新1次,以便将声音和动态,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途径予以最有效地放大。专职编辑也开始了角色转换,除了对新闻价值做专业判断、对新闻资讯(含电视、网络、报纸)予以整合加工外,还要求考虑播网联动,融合创新,以实现传播效果的叠加。比如,从2008年开始,交通106.1年年参与对香港电影金像奖的现场直播报道,不仅有声音,还有图片,更有相关精彩视频在频道官网及微博上,受到广大听众尤其是白领族群的一致好评。
2007年,长沙交通音乐广播组建了路况记者团队,以消除长沙市内任意地点的信息盲区;2008年,社会信息团队成立,全面掌握城区路面大小事情;2009年,频道记者正式进驻湖南省交警指挥中心,全省路况从此一览无余……记者和导播团队对处理突发和敏感事件驾轻就熟,并能利用工作微博、手机微信、手机报等形式,在互联网新媒体空间各类交通或公益资讯,围绕路况的播报分析、《温暖回家路》《长沙交通整治特别报道》《驾考新规》《保护江豚》《甜橙寻爱》等热点话题做文章,成为凝聚社会正能量的化身以及打造城市智能交通诱导系统的尖兵。
在节目具体编排方面,交通106.1全天的节目流程与在线收听、BBS留言板、节目网络论坛、官方微博,进行了紧密的捆绑联动。像综艺节目《三个大嘴巴》、汽车专栏节目《城市驱动》以及交通生活投诉与建议节目《交通威直播》每天的话题设计与设置,均通过新媒体渠道,做到了由听众做主,贴近性、针对性、及时性上了一个台阶。而听众喜欢和需要什么类型的音乐也借助网络互动,得到了充分的回应和照顾。
与此同时,打造全媒体的概念,在交通106.1近年来所有大中型活动的策划、营销与推广方面,更是得到了全方位的贯彻与实践。例如已经连续举办四届的橘洲(国际)音乐节。
作为音乐节的创意发起人和执行承办方,长沙交通音乐广播立足于全媒体立体传播来呈现视听盛宴,宣传通路除长沙广播电视台旗下所属媒体、《潇湘晨报》等媒体外,还获得了完美音乐在线、红网、新浪微博、金鹰网、人人网、土豆网、伊周、搜狐音乐、网易娱乐、凤凰网、《南都娱乐周刊》等60多家全国性媒体的全力支持。尤其是对网络新势力——微博的借重更是不遗余力,是历届宣传方面最值得称道的亮点和创新之举。随着苹果iPhone、iPad时代的来临,让普罗大众中的每一个人都能通过个人微博,成为资讯的见证者和传播者。交通106.1还积极建设和完善与腾讯合作开办的橘洲音乐节官方微博(http:///orangeisle2)。像2011年的第三届音乐节,新闻会结束仅三天,这个微博的粉丝即告破万,之后仍以每小时30位以上的数量持续攀升。粉丝们不仅对即将举行的橘洲(国际)音乐节表示了热烈期待,还积极为“橘洲音乐节”官方微博建言献策。新浪微博也是其重要合作伙伴之一。每届音乐节前期,长沙交通音乐广播以总括到分点介绍的形式,在新浪微博造势,每支参演加盟的乐队都以独特的视角和眼光来宣传介绍,包括每届音乐节玩点看法的抛出、倒计时美女与帅哥的加入,往届橘洲故事的述说等等,都受到了粉丝们的好评和强力转发。在2011年这届音乐节的演出开始后,仅新浪微博一家就有31万多条与橘洲音乐节有关的微博更新,平均每分钟100多条,评论和转发量更是惊人,内容涉及票务、现场、节目、氛围、点评、自拍、明星、活动等多个方面。而现场中的美女、求拥抱、求婚等花絮细节,更是在微博里被人津津乐道。至于演出视频,也通过土豆、豆瓣等网络进行了大范围的链接推广。
正是由于对新媒体的借重和全媒体概念的打造,橘洲音乐节项目现已迅速跻身为全国十大音乐节前五,辐射影响人群达1千万,知晓人群超过5千万,并被圈内外誉为全国最具商业潜质的音乐节……特别是票房推广方面,门票收入逐年上升,从2009年的36万成长到2012年的250余万,特别是第一天的门票,离开幕还有14天就全部销售一空。
此外,2012年承办的“丰盛町”潮男潮女选拔赛,也是运用全媒体概念进行活动营销推广、值得浓墨重彩的一个项目。该项目由106.1交通音乐广播与黄兴路步行街的香港·丰盛町商业街联合举办,长沙电视移动频道、女性频道协办。整个项目合同总金额高达194万,堪称历年以来长沙广播与电视频道通过内部资源整合互补、规模最大的一次联手动作。由于网络推广和跨媒体合作的举措得力,活动共吸引各阶层2万多人参与海选。
交通106.1全力策划和执行“全球好歌声、唱响张家界”主题征歌活动,以及“长沙锋蜜在行动——雷锋精神大型主题征歌活动”等数个重要音乐赛事项目,从一开始就确定要打破以往同类活动脱离受众市场的窠臼,力图以最潮最时尚的方式来进行活动操盘。为此,联系洽谈了诸如“完美世界”在内的网游公司,藉助游戏背景音乐、插曲等形式,在全国几千万网游爱好者中推广新歌新曲。
内容生产流程再造是传统媒体实施全媒体战略的关键
全媒体不是媒体与媒体的简单组合,而是多种媒介形式的有机融合,是一种前端链条融合,后端链条分化的传播模式。传统媒体要实施全媒体战略,就需要打造出一条包括“内容采集——内容编辑加工——内容多次——内容数据存储——内容多次出售”等环节的产业化链条。因此,要实施全媒体战略就必须进行内容生产流程的再造,其中,建立一个相对集中的稿件中心至关重要。它相当于媒体内部的指挥中心,其他各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业务部门环绕周围,媒体记者采写的稿件由指挥中心确定其新闻价值,并最终决定以一种或几种媒介形式将产品呈现,转而编辑分发各自下线部门。当然,对于多数传统媒体来说,内容流程再造第一需要理顺内部各部门间关系;第二需要建立一个可以容纳音视频、文字以及图片的稿件平台;第三应建立起一套记者稿件采用的统计办法,以方便量化考核,激励先进。
多媒体时代,信息供大于求,受众尤其需要更快、更准、更全、更可信、更可读的信息。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找准定位、取长补短、办出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做出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最终做大做强。
(一)石家庄市农村居民消费力逐步提高,但与城市居民相比仍偏低
根据我们的调查,城镇居民消费支出远远高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且2013与2007相比,城市与农村居民之间的消费支出差距呈加大趋势。在这三个县(市)进行调研的同时,我们也对这些县市的县城部分人群进行了调研。比较发现: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消费结构、消费意识、消费支出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农村居民消费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石家庄市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偏高,正常吃穿支出、孩子教育、盖房买房、孩子结婚占据了农村居民大部分收入,用于养老保障、娱乐性消费、服务性消费部分偏少。
(三)石家庄市农民居民消费观念有了很大进步,但不合理因素仍然大量存在
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不完善,受传统农村保守思想的影响,农村居民普遍存在低档消费心理,消费上相对保守、谨慎。调研过程中,当问及是否注重名牌消费,只有3%的调查对象选择“注重”。当问及每年的结余如何处理时,93%的调查对象选择存入银行,而进一步投资的愿望明显不足。
(四)不同区域农村居民,甚至同一区域内的农村居民之间的消费差异巨大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同为元氏县的两个村庄东富村和西富村,只有一路之隔,但两村的消费水平相差悬殊。西富村的消费水平明显高于东富村。首先,以两个村庄的日常消费品卖点数量来看,东富村只有三个小规模的卖点(小卖部),明显少于西富村商业一条街大量的商店。其次:从超市里的物品来看,西富村超市里的物品丰富,且档次较高。再次:调查问卷也显示,西富村消费档次要比东富村高的多。在新乐调研过程中,我们选择了东杨家庄、何家庄相对比较富裕的村庄和北李家庄、安庄村等相对不发达的村庄作样本,调查数据显示,富裕村庄居民消费水平和一般村庄的消费水平相差悬殊。总体来说,随着农村居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消费力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但农村居民消费力还存在大量的释放空间。
二、农村居民消费力不足的归因分析
1.收入水平低是最主要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是决定居民消费水平的最重要因素。根据调查总结出:石家庄市农村居民收入来源主要靠非农性工资收入,就业主要是在本地乡镇企业以及外出务工,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占家庭总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同时,农村居民收入逐年上升,但增长速度缓慢。通过调查和分析:农民增收仍有不少困难。近几年来,农民的收入持续增长,这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国家政策性补贴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工资水平的提高有直接联系,但现阶段,这些因素在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方面释放的空间越来越有限。首先从国家政策角度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政策性补贴的放开和普及,致使农产品价格上涨出现瓶颈期,农民增收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其次,从务工收入角度看,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以及金融危机之后市场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提高,二者之间的差距使得转移农村劳动力陷入困境,农民难以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只能靠苦力挣钱,这样会导致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再加上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农业生产成本也随之增长,这又将限制农民的增收。2.农村市场环境差是重要原因。农村市场环境差制约着农村消费力的提高。具体表现为:其一,农村消费市场不健全,商业网点少,售后服务差,市场秩序相对混乱。调查中发现,村子里的小卖店不能很好的满足村民的购物需求,70%的村民都有建立更多购物超市的愿望。另外,在农村假冒伪劣产品随处可见,商品质量也没有相应的保障,令人担忧。3.金融支持力度不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农民在生产、生活消费中均有信贷需求,但现有农村信贷机构出于风险防范的考虑,服务农民的意识不强,贷款条件过于严格,农民难以得到或很少得到信贷支持。而根据现实情况,大多数农民消费仍停留在“量入为出”、“勤俭持家”的状况,这也导致金融机构的信贷消费在农村还有广阔的市场可以开辟。4.网购不发达也是一个主要原因。近几年,网络购物成为一大消费途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网络购物国家,但网络购物大都集中在城市,网络购物在激发农村居民消费潜力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与村民们交流发现,他们大多数都不了解网络购物。一位妇女说:看一个照片,摸不着东西就把钱打给人家了,感觉不靠谱。另外一位妇女补充道:可不敢网购,电视上都播了,网购都把钱给骗了。由于不了解网购和仅仅因为听说了一两起网购个案事故,使得他们非常排斥网络购物。除仅有少数的年轻一代村民偶尔会使用,大部分村民对于网购持排斥态度,农村消费方式还需进一步丰富。5.社会保障水平低是深层次原因。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确实惠及到农村居民,但还有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空间。首先,医疗保险应进一步完善。据一位65岁老人讲述他的经历,“自己可以在家里输几天点滴就能治好的感冒,最多花费500元;而我去县里医院后,医生说只有住院才报销,结果,我花费1000元左右治好,给报销大概500元,和自己在村子里输液相比,花的钱一样多”。其次,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农村居民养老还是传统的养老方式。投入商业养老保险的很少,政府针对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三、释放石家庄市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的对策建议
(一)增加农民收入是提高农村居民消费力的前提和基础
1.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农业领域的经营性收入。(1)吸收社会资本投入是石家庄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选择。现代农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特点。石家庄市应采取投资补贴、降息贷款、信贷担保、农产品价格补助等措施,来更好的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建议用建设工业项目的办法推进现代农业项目的发展,用抓工业项目的力度来推进农业项目。(2)“公司+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突破口。公司主要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销售等服务,主要面向市场,搞好农产品经营和深加工。例如赵县关于梨汁、梨干、梨茶等一系列高附加值的梨产品打入了市场,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家庭农场主要是面向生产,它是搞好农产品生产的一种重要方式。要搞好家庭农场,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重要问题:一是土地流转问题。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要求更高,这就要加快推进土地的流转,使土地集中,进行规模经营。二是法律身份问题。家庭农场的登记注册、标准认定等制度是建立家庭农场的法律保障。只有法律上有了名分,有了保障,农民才敢去注册“家庭农场”,才敢于对所使用的土地进行投入、改良。(3)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现代农业园区能够有效聚集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各类先进农业生产要素,代表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同时要因地制宜开发农业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旅游休闲功能、示范功能等,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4)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应下大力气帮助农民推介具有石家庄特色的农产品;应延长农业产业链,在流通中实现农产品增值;应在特色农产品集中区域,扶持建立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发挥市场的集散地作用,加快农产品流通。2.拓宽农民在非农产业就业渠道,增加工资性收入。具体为:一是大力推进城镇化,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农村居民在第二、三产业中工资性收入;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人才进入农民培训领域,提供农民的就业能力。
(二)健全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真正落实国家惠农政策是提升农村居民消费力的关键点
1.健全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对于未来的不确定存在担忧,只能把钱存起来,不敢花钱,因此,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免除农民的后顾之忧,让农民把结余下来的钱敢于消费是关键。为此要:一是各级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农村居民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提高农民即期消费力。二是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出台针对农村居民的优惠保障制度,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在农村保障制度中的作用。2.高质量落实国家义务教育政策,使农民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减轻了农村居民对于教育的投入,但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由于农村师资匮乏,教学质量欠佳,农民为给孩子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便为子女选择私立学校。然而私立学校的学费是一笔很大的费用。因此,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使农民真正的得到实惠。
(三)优化消费环境、加强硬件建设是激发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根据当地的市场需求,建立更多的能够满足农民需求的商场超市,加强农村市场的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民消费信心。其次,健全和完善农民消费的配套设施。如,建设道路,使农民拥有通达的购物道路;完善公交体系,方便农民出行购物。再者,工商和卫生管理部门要严厉打击农村市场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非法行为,为农民营造健康满意的消费环境。另外,农村居民消费注重经济实惠,商家应针对农村居民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做好配套服务和售后服务,这也是激发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的重要方面。
(四)培育消费热点是释放农村消费潜力的重要途径
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对汽车、住房等大宗物品的消费,大力发展针对农村居民的旅游、文化、健身、养老、信用等消费,努力把农村居民储蓄转化为现实消费需求。在西富村,我们就惊奇的发现了一个“网络代购点”,这不仅可以弥补他们操作电脑上的缺陷,还能减轻他们的顾虑和担忧。“网络代购点”在农村是值得鼓励发展的新型消费方式,他有可能成为拉动农民消费的另一个渠道。
(五)完善相关金融服务体系是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的重要环节
(一)电视广告音乐的分类
电视广告音乐按照音乐的表现风格可以分成很多种类,西方古典音乐就是电视广告中较为常见的形式,其结构较为严谨,艺术表现力较强,能够给人印象深刻的情感与情绪体验。在电视广告中运用这一音乐类型,可以拉近观众与品牌之间的关系。除了西方古典音乐之外,民族风格的音乐、流行歌曲以及戏曲风格的音乐也是较为常见的电视广告音乐,民歌与流行歌曲都流传于人民大众之中,民歌多出现在具有地域特色的电视广告之中,用于显示品牌的地域优势,从而形成较高的辨识度。流行歌曲较为通俗易懂,娱乐性较强,与大众有着较多的交流,因此其相对于古典音乐有更多的受众,将流行音乐运用到电视广告之中,对于品牌起到了很好的推广作用。戏曲风格的电视广告音乐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借助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观众对于品牌的关注程度。
(二)电视广告中的音乐特征
电视广告中,音乐的审美特征和目的与一般的音乐欣赏有着很大的不同,广告的电视传媒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广告音乐的审美特征是平面化、及时性的,需要考虑到电视传播的时效性以及受众面等因素。另外,电视广告中的音乐还具有十分明显的宣传与扩大传播社会效益的特征,这与一般的音乐有着很大的不同:电视广告的音乐借助艺术与电视媒体很好地与社会相衔接,形成了鲜明的视听感受,最终获得了广大观众群体的认可;而一般的音乐在很多时候不需要担负宣传的作用,不需要在电视媒体上传播,目的仅为单纯的艺术欣赏。
二、电视广告中的音乐对于品牌塑造所产生的影响
(一)电视广告音乐对品牌定位的影响
现代社会是品牌纵横的时代,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到实用性,也要考虑到品牌因素。电视广告音乐对于电视媒介宣传的品牌具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一个品牌的广告音乐往往决定了品牌的定位,它以较为感性化的方式给了电视观众一种心理暗示,对于某一类特殊产品进行了价值以及品位定位。广告音乐需要根据目标的消费群体来进行选择,虽然在同一电视广告播出的时间里,很多观众都在电视机旁观看,但是有效地接收广告的群体只是特定的一部分,所以电视广告音乐要站在潜在消费者的角度上来定位。比如,儿童产品的广告音乐就应该节奏欢快,歌词简单易懂,这样才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带动家长对于产品的关注;针对青年群体的广告就应该采取动感时尚的音乐,从本质上和青年群体产生共鸣从而刺激其对于产品的消费;针对老年人的广告背景音乐则应该是舒缓、优美并且平静的,让老人对于广告产生亲切感从而产生了解产品的倾向。可见,广告的音乐对于品牌的定位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它以比较感性的方式向观众展现了某个品牌所要宣扬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并且通过电视的传播作用与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百事可乐广告中多为富有青春气息并且活力四射的明星,每一季的百事广告都会配以当下十分流行的音乐,这样就将百事可乐的品牌定位为年轻人的品牌,这也正符合年轻人喜欢喝可乐的特征。
(二)电视广告音乐对于品牌个性的影响
有些电视广告令人印象深刻的原因就是背景音乐有着很强的个性。人们都喜欢将自己归结为某一类型的人,并且喜欢和自己具有同样个性的人交往,电视广告的音乐如果很好地抓住了人们的心理,就会创作或者借鉴一些具有鲜明个性标识的音乐来作为广告音乐,这些音乐符号表明了电视传媒想要塑造的产品以及与之关联的特性。很多个性鲜明的广告会给受众群体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这样使得大部分具有同样特征的观众对于该品牌产生了共鸣与认可,也就到达了电视塑造个性品牌的作用。例如中国移动通讯“动感地带”的广告音乐就采用了《我的地盘》来描述新一代的青年个性、自我的特点,并邀请周杰伦作为品牌代言,用其个性的音乐作品作为广告音乐,得到了很多青少年的认可,打开了这部分人群的市场。动感地带的产品将年轻的群体细化为基础市场上的目标人群,充分地发挥了电视广告音乐对于品牌塑造的重要作用。电视广告音乐把握了目标群体的心理需求,为品牌增加了独一无二的内涵与文化底蕴。
(三)电视广告音乐能够打造品牌的听觉标识
在电视广告的传播过程当中,音乐可以为需要打开市场的产品或者商家塑造一种与众不同的听觉标识。有些观众打开电视,听到某段音乐就可以马上意识到是某一个品牌的产品,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该广告音乐作为听觉标识的成功性。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广告听觉标识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其独特魅力的表现。例如根据实际的调查统计,麦当劳的“Iamlovingit”的声音标识在广大消费者中具有着接近95%的认知率,很多电视观众即使没有看到电视画面,仅仅听到声音就可以断定是麦当劳的电视广告,如此之高的认知率对于品牌来说无疑是一种成功。可以说,电视广告的听觉标识充分地运用了电视媒体视听兼备的特点,在平面产品基础之上将画面的视觉标识与音乐的听觉标识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与电视画面相互配合,给平面产品增加了较为强烈的听觉刺激,较长时间地停留在电视受众的记忆之中,成为产品品牌塑造的重要影响因素。电视广告的音乐除了对于品牌的塑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之外,对于品牌的传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告的传播固然离不开电视作为物质载体,但是画面以及音乐的质量更是电视广告对于品牌传播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
三、电视广告音乐对于品牌传播所产生的影响
(一)电视广告音乐对于品牌态度所产生的影响
电视广告的音乐通过与广告态度以及电视播出广告的记忆层次来对品牌态度产生间接的影响,电视观众十分容易对于那些品牌态度积极、个性鲜明的广告产生高度的认可,这就要求电视广告的音乐要与广告所要展现的健康主题、阐述的积极理念、产品的创意风格完全契合,从而达到音乐与电视广告的完美结合。如果广告所要达到的品牌传播与音乐的表达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不仅对于品牌的传播起不到积极的作用,相反的电视观众对于信息的接收还会出现抵触情绪。某些较为知名的音乐如果被多个广告所采用,非但不会起到加快品牌传播速度的作用,反而会使得电视受众对于品牌的态度表示怀疑,很多观众会认为某些品牌具有剽窃其他品牌相关广告的嫌疑,从而对于该品牌的产品产生不满。例如名为“新天红”的葡萄酒选用了电影《花样年华》中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想要营造一种较为浪漫的氛围,而相同的音乐也出现在“丽珠得乐”的胃药的广告中,该音乐的运用是想利用大众对于该电影的了解营造出一种谈谈的忧伤来反应胃痛的感受,但是这样重复的运用音乐使得观众感觉到不能理解。有些时候对于某些采用相同背景音乐的产品还会产生混淆,这样的做法对于电视传媒多样性的特征起到了负面影响,应该尽量避免。由此可见,电视广告音乐对于品牌态度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电视广告音乐对于品牌给人的记忆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不良心理;调节;健康
1.引言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矛盾凸现期,经济增长方式变革中的高职学生,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现代价值观的改变中,面对金钱、名利、爱情、职业、事业、家庭和竞争中出现的矛盾和困惑,引发了各种精神危机,出现恐惧、抑郁和孤独的心理,表现出沮丧、紧张、消沉、急躁、愤怒、优愁及自杀与暴力行为[1],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研究和探索高职学生不良心理的自我调节与控制,已成为民生建设的幸福工程,是当前社会需求、民生需求和发展需求三者的融合,是人才培养方式与路径创新的尝试。
2.心理健康迫切需要自我调节与控制
改革开放后,人们经历了有“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换,看到了贫富差距、社会焦虑和道德滑坡等现象,给心理健康造成了影响[2]。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至少有三分之一成年人,四分之一学生,受到学业和职业竞争的威胁,处于似病非病的“第三状态”,许多心理问题,都和社会因素和高度紧张有关[3]。特别是大学生,在城市发展提速中、学习压力增大、竞争就业激烈、贫富差异拉大下,人的心理状态极容易出现问题,跳楼、暴力和自杀等现象屡见校园,甚至会威胁老师说“想去跳楼”。部分高职学生自认为上高职是无奈之举,是高考淘汰下来的,今后是“蓝领”,属于“二级残废”。这种不良的心理,已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阻碍了人才培养和“文化强国”的建设。消除不良心理,调节和控制自我心理,已成为民生幸福观内容,成为当前社会物质、文化需求的迫切反映。怎样使学生心理从被动应对转化为主动掌控,是我们需要迫切关注的话题。
一个健康的心理需要有:正常的智力,健康的情绪,具有爱心,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能适应周围环境的处世心态,具有健全的意志,具有完整的人格,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能正常适应社会。
如果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有一些不良心理,该怎么去调控呢?
(1)暗示调节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暗示作用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内部语言可以引起或抑止人的心理和行为。高职学生自我暗示即通过内部语言来提醒和安慰自己,如提醒自己“不要灰心”、“不要着急”、“一切都会过去的”、“事情并不像我相象的那么糟”等等,以此来缓解心理压力,调整不良情绪。
(2)忘却调节法
大学阶段,是学生情绪充分展现和发展的时期,大学生的情绪世界,在金钱、事业和竞争面前,像大海中的小舟,汹涌澎湃,起伏飘荡,常常会出现喜怒哀乐,时时都有甜酸苦辣。于是,不良的心理时常会影响身心健康。忘却也是保待心理平衡的好办法。忘记烦恼、忘记忧愁、忘记苦涩、忘记失意、忘记昨天、忘记自己、忘记他人对你的伤害、忘记朋友对你的背叛、忘记脆弱的情怀。忘记你曾有的羞悔和耻辱…这样你便可乐观豁达起来。人生的道路是曲折坎坷的,对于荣辱、富贵、贫穷、诽谤、嫉妒、酸楚等社会附加物,一笑置之,那么你就得到解脱了,心理就平衡了。忘却有害无益的人和事吧,事情虽已发生,且无可挽回,就应当果断地丢开它,忘却它,以保持心理的平衡。
(3)转移调节法
大学生心理调节的方法转移注意力在心理保健中必不可少。当大学生心绪不佳,无法避免来自外界的刺激和完全抑制自身的条件反射时,可用转移调控法对自身心理进行调节和控制。现代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情绪反应发生时,头脑中会产生一个较强的兴奋灶,如果另外建立一个或几个新的兴奋灶,就会抵消或冲淡原来的优势兴奋灶。因此,当不良心理产生时,为了避免立即爆发,使自己有冷静的分析和考虑问题的足够时间和机会,可以有意识的外出参加一些娱乐活动,换换环境,换个想法,因为新的刺激可以忘却不良的情绪。通过转移话题或做点别的事情,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当情绪或余怒未息时,也可以用下棋、看电影、打球、散步等正当有益而有意义的文体活动,使紧张心理松弛下来。
(4)宣泄调节法
情绪有的可以升华,有的则不一定要升华,合理宣泄,同样可以起到心理调节的作用。但要注意情感宣泄的对象、地点、场合、方式等。学生不良心理的宣泄,可分直接宣泄和间接宣泄。直接宣泄就是直接针对引发不良心理的刺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间接宣泄就是通过周围事物和个体,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当直接宣泄对己对人不利时,才可用间接宣泄使情绪和不良心理得到出路。正因为这样,当学生心中有了不平之事并引起不良心理或情绪激动时,可以向老师交流,或可向周围的同学、亲友等倾诉,并接受他们的劝慰、帮助和批评,使不良心理通过情绪的充分表露及外界得到的反馈信息,来调整引起不良心理的认知过程,达到改变不合理的观念,从而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同样,当同学间有矛盾或产生意见时,要勇敢地与对方开诚布公地交换看法,以解开疙瘩,消除误会。切不可任意宣泄,无端迁怒于他人或他物,造成不良后果。
(5)音乐调节法
心理学家研究证实,音乐能通过物理和心理的两条途径对人体产生影响。音乐的物理作用是通过音响来影响学生的生理功能。音乐通过学生的听觉器官和听神经传入人体中,和机体的某些组织结构发生共鸣作用。音乐是人类足美好的语言。听好歌,听轻松愉快的音乐会使人心旷神怕,沉浸在幸福愉快之中而忘记烦恼。放声唱歌也是一种气度,一中潇洒,一种对快乐的呼唤。由于每首乐曲的节奏、速度、音调、高低等都不相同,故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和情绪的调控效果。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可以起到调节的作用。
(6)审美心理调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有人人追求美,社会才显得更富有活力。大学生由于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他们在学习的同时,也注重美的猎取,因此,应引导他们对内在美与外在美的调节。只有高尚的心灵与美好的外部形体相结合,才能形成不俗的气质和高雅的风度。
3.结语
不良心理的自我调控,是高职学生自身行为与结果反思的互动,是一种学习状态。是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升的反映。它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内容,并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他体现出“和谐”的三个层面: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内心的和谐。这是文化强国建设发展的需要,是规范道德行为,建设法治社会,推进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化社会所必备的内容。因此,只有在教育过程中牢牢把握不良心理的自我调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资源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培养出人格完整和高洁、心理开朗大方、勇敢果断、充满乐趣、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这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彰显,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硬道理。不良心理的自我调节与控制,是文化建设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保障,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备基础。
参考文献:
[1][2][3]新晨.上海市《居民身心健康调查》1/8人存在心理行为问题[N].江南晚报,2011-7-10(A13版).
[4][7][11]肖丽琴.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社会焦虑的影响[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4):71-72.
一切艺术形式只要以真、善、美作为其表现内容和表现方法,就必然会与道德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着道德观念。艺术教育可以以美导善,具有培养主体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行为、优秀人格的隐性育德功能。如果在普通高校中能够在较为感性的公共艺术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将会为以理性教育为主的传统德育提供有益的补充和支持。但是,要谈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育德功能,必须首先弄清楚艺术教育到底能不能和道德教育联系在一起,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究竟是否具有可行性。
一、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一些西方艺术哲学观念对我国艺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唯美主义”。一些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工作者开始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中奉行“唯美主义”。他们极力批判在艺术作品或艺术教育中渗透道德观念,认为艺术就是艺术,与道德无关;而艺术教育就是纯粹的艺术教育,与道德教育无关。艺术若与道德扯上关系,就玷污了艺术的纯粹性,就是“伪艺术”。而艺术教育若与道德教育挂上钩,则违背了艺术教育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这种思潮对我国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产生了影响。一些教师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学中,对道德观念采取回避的态度,追求所谓“真正的艺术教育”。那么在普通高校,将艺术教育和道德教育联系在一起到底是否具有可行性呢?笔者认为:
1.艺术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协同发展,是学校教育实现其最终目标“育人”的需要
学校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这是任何学科都不能回避的客观事实,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如此。虽然思想品德教育主要“育德”,而艺术教育主要“育美”,但二者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对象都是普通高校大学生,最终目的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只不过是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实现育人的最终目标。那么,在普通高校教学实践中,为了育人的共同目标,二者应该是一种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关系,而不应互不相干,各行其是。因此,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渗透德育内容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艺术教育的教育性决定了其不可能只顾其审美性而放弃教育性,那种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闭口不谈道德,将艺术教育完全孤立起来的做法,才是真正不完整的艺术教育。李岚清同志说:“美育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这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美育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并进一步指出:“审美教育是美育的核心,要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虽然公共艺术教育作为普通高校美育的主要实施内容和途径,其直接功能是“育美”,最终目标是育人。在实现其育美功能的前提下,借助其自身学科特点优势,为德育的发展出份力,是完全可行的。
2.艺术教育隐性育德功效发挥以其审美功能的实现为前提条件
艺术教育的隐性育德功效是指艺术教育通过艺术形象影响人的审美感觉感知、意志等,潜移默化地促使人们形成对社会和人生中美丑、善恶、荣辱的正确认识,并进一步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道德品质。在艺术作品中,理融于情;在艺术接受中,情先于理。艺术总是先使接受者受到情感的感染而后才引起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理性思考从而受到教育。艺术教育通过审美情感体验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而非通过理性的道德说教,这恰恰是艺术教育发挥其育德功能最为隐蔽和巧妙的地方。由此看来,艺术教育的隐性德育功效的发挥是以其审美功能的实现为前提条件的,育德功效是艺术教育在其实现自身审美功能的过程中派生出来的附属功效,艺术教育的育德功效与其审美教育的性质并不矛盾。因此,我们大可不必担心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涉及道德教育内容就会违背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本质。当然,这种不矛盾的和谐状态是建立在艺术教学实践中,尊重艺术教育的审美教育本质,真正遵循着艺术与艺术教育自身的特殊规律来进行教学的基础之上。
综上所述,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完全可行的,这既是学校教育实现其最终目标育人的需要,也不会违背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本质。那么,艺术教育自身是否又真正具有发挥“育德”功能的可能性呢?艺术教育在育德方面是否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某些优势呢?
二、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育德的可能性及优势分析
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自办私学,开设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并把礼乐作为其教学的主体部分,在我国历史上首次将音乐课程纳入学校教育。孔子认为人的修养过程应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音乐教育在他看来是促成完美人格形成的最后阶段。亚里士多德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也特别强调美育特别是音乐教育的作用,认为音乐是培养品德最为重要的内容,“如果目的在于教育便当选取最优良的培养品德诸乐调”。可见,古今中外,艺术教育在许多思想家、教育家眼中就是培养青年健全人格、高尚品德的必备内容和必经之路。通过艺术教育进行德育渗透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发展,并具有其他学科所具备的优势。具体表现在:
1.艺术教育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
当今普通高校的德育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德育课程不受大学生欢迎。一些高校的德育课程与社会发展脱节,教育方式以理性说教和道德观念的灌输为主,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死板生硬,缺少感召力和说服力。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他们接触的新事物多,知识面广,思维敏捷,性格中还有少许叛逆,带有强制性的传统德育方式已经很难从内心深处打动他们。艺术教育是一种以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为重要内容的教育形式,具有形象性、感染性与愉悦性的特点。艺术教育自身既具有审美性又具有教育性,既可动之以情,又可晓之以理;既能深入人心,又不会使受教育者感到外部不自然的压力,其轻松活泼的形式使人不知不觉、心甘情愿地接受影响。与传统德育手段相比较,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无疑是最理想的教育方式和结果。正因为如此,在当今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因其轻松活泼的教学形式,富于娱乐性、趣味性的教学手段而深受学生喜爱。在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中寓教于乐,淡化德育的强制性痕迹,取而代之的是轻松愉快的艺术气氛,有助于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大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和“善”的感化,弥补了高校传统德育的不足,增强了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感染力。
2.艺术教育的育德功效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情感体验来获得
卢梭认为:“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歌德也认为:“音乐占有理性接近不了的崇高的一面。音乐能支配所有的东西,放射出不言而喻的感化来。”艺术作品能够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再现人们的道德关系和社会道德风貌,通过对典型形象某种品质的强烈渲染,激起人们情感的共鸣,使人们潜移默化地受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观念影响。艺术教育就是通过艺术与道德的这种关系实现其育德功效的。艺术教育的隐性德育功效的发挥并不通过直接向学生灌输道德信条、政治目标,而首先是通过艺术审美活动,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审美趣味变得高尚。而高尚的审美趣味进而又为健康的道德观念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和条件。与传统德育及其他学科相比,艺术教育育德的基本特点和最大优势就是通过具体可感的、生动的艺术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虽然艺术教育的育德功效是间接的、隐性的,但是这种间接的育德效果往往比直接的理性道德信条灌输更具说服力,更容易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更容易实现道德目标的“入耳、入脑、入心”。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具有高校传统德育和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育德”的功效。
三、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育德功效对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构建的促进作用
前面已经从可行性和可能性方面做过分析,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于思想品德教育有促进作用。从国家和社会的大局来说,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建构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强大的社会凝聚力。艺术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促进社会凝聚力的形成。普通高校是未来社会预备精英培养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培养和谐社会人才的重任,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具有和谐精神的人才,更是具有独特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形成
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品质、品格,它由一个人的性格、情感、意志、能力、智力等因素构成,全面地反映了一个人的言行和整个精神面貌,包含信仰、情操、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等。它是以自然性为基础,以个人的社会关系(含教育)、生活方式、职业、社交活动为基本内容所形成的个性特征。而所谓完美的人格,就是构成人格的几个因素完美结合,真、善、美高度统一,知、情、意和谐发展。
培养大学生真、善、美和谐发展人格的目标,如果要在普通高校教育中分别以教育形式落实,则分别是智育、德育和美育。因此要培养大学生和谐的人格,用来育美的美育是必不可少的。郭声健认为:让自己沉沦于感性世界,一味追逐和贪图感性享乐,失去了对艺术和人生的理性思考与深刻把握的人,与让自己禁锢于理性世界,情感受到无情压抑的人一样,都是不幸的。因为,无论是理性的“单面人”还是感性的“单面人”都不是心灵完善的人。因此,在当代社会,人们不仅需要艺术,同时应该懂得艺术。意思也就是健全的人格应该是理性和感性和谐发展的,艺术能够发展我们人格中感性的一面,是健全、和谐人格形成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要塑造大学生完美、和谐的人格,离不开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是普通高校美育实施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对大学生完美和谐的人格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2.有助于维护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乃至和谐的社会关系
我国大学生大都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个时期的青年虽然生理上已经基本成熟,但心理上却尚未完全成熟,青年中期正是个体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据调查,在我国普通高校,人际关系、经济状况、失恋、学业受挫等因素很容易引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艺术是人本能的一种精神需要,艺术能使现实生活中人的焦虑、压抑的情绪得到适当的宣泄,使人的心灵趋向平静与和谐。因此,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际上也是满足大学生这种天然的艺术需求的途径之一,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大学生焦虑、压抑等不良情绪,使他们的心境趋向平和与和谐。同时,艺术教育能通过维护每个学生精神状态的和谐,进一步维护大学生个体之间关系的和谐,从而达到维护校园、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