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四史的心得体会

四史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3-05-30 10:10:05

四史的心得体会

第1篇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途径,是深刻把握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妥善应对风险挑战的有效手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最新党员四史心得体会学习感悟,希望你喜欢。

最新党员四史心得体会学习感悟1近日,市委召开“四史”学习教育工作任务部署会,会议强调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是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是全市各级党组织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作为一名90后青年党员、组工干部,更要用好历史这面明镜,时不我待抓好“四史”学习,在学习“四史”中汇聚力量、汲取经验、传承精神。

一、学深悟透,在“四史”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组工干部,讲政治是第一位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组工干部要“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进入组织部后,我看到会议室张贴了“忠诚、公正、开拓、严谨、友爱”的“十字”部风,看到各位组工前辈们凭着坚定的信仰和对党的忠诚,坚持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铸就了公道正派、实事求是的标杆形象。

作为一名改革开放后出生的90后党员,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和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艰难险阻,因此要深入地学习“四史”,才能真正了解党走过的峥嵘岁月,体会党在革命和奋斗中的艰难历程。国庆70周年庆祝大会上一幕幕重大历史事件的回顾、威武的阅兵式,让我倍感振奋与自豪。我想时刻牢记那份感动与震撼,投入到“四史”学习和实践工作中,从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业绩中获得强大动力,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二、慎思明辨,在“四史”学习中提升理论素养。“四史”涉及时间长、内容多、范围广,不仅需要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还需要对世界大环境背景有全面的了解。研读“四史”,既要落实在提高理论文化素养上,更要落实到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的实践上。“四史”学习不能浮于表面,不能满足于对一般史实的了解,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探索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层次原因,正确地揭示本质、把握规律,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主题,从而站稳政治立场,保证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方向。结合当下来说,就是要有家国情怀,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四史”学习教育与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锤炼提升自身科学理论素养,在学懂弄通做实中切实解决思想根子问题。

三、笃行致知,在“四史”学习中提高工作能力。学史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进程中,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过程。青年干部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局面时常会感到能力不足、本领恐慌,却对如何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又无从下手。其实,通过学习“四史”便可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回顾历史,很多问题都可以从以往的先例中有所参考借鉴。在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再加以综合分析、科学判断、灵活运用,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以理论指导实践,最终提升工作能力。

学史更要创新驱动。我们的党和国家能够逐步发展壮大,在攻坚克难中不断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了自我革命精神。在党的正确领导之下,国家不断进行各种改革完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在了迈向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上。组工干部的高标准严要求,使得大家养成了严谨细致、坚持原则等优良品质。但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摒弃照抄照搬、保守教条的惯性思维,去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组织工作。一场疫情推动了网上购物、云上生活。一网通办、视频会议、云上面试、直播带货等等新兴事物的兴起,都需要我们创新实践走在前。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趋势下,更要把创新作为组织工作的重头戏,切实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贯彻好、实践好。作为青年人,更要破除惯性思维、摆脱依赖路径、跳出舒适圈,注入新鲜活力,努力做一名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的组工干部,不断涵养组工干部的“高境界、大格局、真本领”

最新党员四史心得体会学习感悟2_月__日,党支部开展了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首先,重温党史、新中国史,了解党史、新中国史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要任务,了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斗争史、我们党98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了解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随后,各位党员同志根据各自的专业背景、生活经历并结合疫情防控的实际情况和最新进展,分享了学习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心得体会。最后,党支部书记表示,希望各位党员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知往鉴今、以史资政,把党史、新中国史上的经验和智慧有机融入到自身的学习实践中。

知往鉴今、以史资政,在“三史”基础上将社会主义发展史融会贯通,能坚定党员理想信念,为中国发展注入“历史”的力量。经过此次“四史”学习组织生活会,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的学生党员们回望历史、展望未来,提高了政治站位,深刻领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学生党员们将满怀“四个自信”,秉承着“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心系社会、志在利民”的院训,以对社会、对国家的热忱,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去,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学思践悟,知行合一。

最新党员四史心得体会学习感悟3近日,上海市召开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加强基层党建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把“四史”学习教育落脚到解决问题、推动事业发展上来,推动全市党员干部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当好善作善成实干家,奋力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

汲取历史经验,把握历史大势。“四史”浩繁,印刻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艰辛探索。我们要用“大历史观”的视野去观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认识到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做到理论上清醒和政治上坚定。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疫情肆虐的今天,我们更要时常回头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不断从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中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在现实生活中自觉提高党性修养和政治觉悟,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传承历史精神,坚守历史使命。面对疫情的突发,共产党员们挺身在前,肩负责任和使命,涌现出了无数的逆行者。他们就像我们的革命先辈们,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英勇无畏奋战在第一线。他们是勇敢无私的逆行者,也是践行时代使命的奋斗者。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历史精神的学习传承。他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可以说,真正学好历史精神,用历史精神感召人、陶冶人、教育人,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历史担当、情怀、责任、信念,让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正是“四史”学习教育的精华所在。

树立历史观念,用好历史方法。历史是相通的,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的遗产。“四史”是记载、是沿革、是过去的事实,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走向成熟的实践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建设新中国的实践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实践史,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机遇,我们应当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历史担当。将“党员先行”落实到行动中,将国之重担抗在肩上。在历史中汲取勇气和力量,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最新党员四史心得体会学习感悟42020年5月9日上海市市委召开“四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会上李强书记指出,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是市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的重要部署。

会议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党员干部的一门必修课。要通过学习“四史”,在思想上弄清楚、理解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要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做到理论上清醒和政治上坚定。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必须深刻认识到“四史”学习是坚定理想信念的需要,有着十分紧迫而又深远的意义。只有通过学习“四史”,才能身临其境地了解我党走过的峥嵘岁月,体会我党在革命和奋斗中的艰难历程。“四史”学习教育是提升党性修养的需要。面对当前常态化抗击疫情状态下,复工复产复市有序推进工作状态下,基层党员更要敢于担当,立足本职工作,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四史”内容各有侧重,但整体讲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史”的主线。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党员干部来说,历史更是好的营养剂,多一次重温我党的历史,心中就多增添一份信念。重温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经验智慧、汲取坚守人民立场的定力,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更好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更好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最新党员四史心得体会学习感悟5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史”,是党员干部的一门必修课,旨在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学习“四史”,就是要提醒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通过对“四史”的学习,丰富对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史的知识储存,深化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重大事件的认识。作为党员干部,更要时刻不忘学好“四史”、用好“四史”,不仅要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这样的组织生活中进行学习,更要时刻学、不停学,还要将学习情况结合实际工作,时刻保持学好用好“四史”的热情,投身于松江的体育事业中去。

第2篇

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有哪些?我将不断强化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提升自身修养,踏踏实实工作,以创造价值来体现自我价值,为公司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共同阅读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2020最新范文精选【5篇】,请您阅读!

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忘初心才能更加自觉,担当使命才能更加坚定,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并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称“四史”)结合起来”。

学习“四史”,要立足现实、守正创新、面向未来。要花真功夫、下大力气,抓住重点、区分层次,要从依次递进的历史知识、历史经验、历史精神、历史方法四个方面,在认知、情感、意志、行动四个层面着力。学习“四史”,要准确把握“四史”学习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讲活历史故事、用活红色资源,打牢党员的思想根基,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力量,坚定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学习“四史”,要把“四史”学习教育与做好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经验智慧、汲取坚守人民立场的定力,才能看清未来,为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因此,多看看“四史”的有关视频,多读读“四史”的相关著作,多听听“四史”亲历者的述说,你就能发现学“四史”的诸多好处,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可以坚定信仰、明确方向。历史是一面镜子,它不仅照亮了现实,也照亮了未来。通过四史学习,可以提高我们的党性修养,提高我们的工作能力,让我们理清头绪、理清思路,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创造性,最终提高自我能力。有助于创新工作载体,提高工作水平,整合资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提高。通过学习“四史”,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过去,看清前进的方向。能够让我们不断增强历史意识,掌握历史思维,自觉培养历史眼光,始终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好总结运用历史馈赠给我们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更好认识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和自身建设规律,继而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通过本次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四史”学习是坚定理想信念的需要,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把“四史”学习和学习强国APP联系起来,始终保持学习的常态化和制度化,把提高思想觉悟作为第一任务,把学习党章党规作为“基础课”,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必修课”,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应该把学到的知识与协会本身工作有机融合,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以学习教育为契机,强化担当意识、激发工作热情,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解决工作问题、推动事业发展的实效,不断推进各项工作取得新成就。面对当前常态化抗击疫情状态下,复工复产复市有序推进工作状态下,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更要敢于担当,立足本职工作,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2一、党史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走向成熟的实践史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政党,在百年实践中不断总结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统筹推进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建设,成长为世界上为数不多、具有强大政治领导能力的成熟政党。中国共产党也遭遇过历史挫折,但都能正视和解决实际问题,使自己变得更加正确、更加强大,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之无愧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实施改革开放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十六大以后,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二、新中国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建设新中国的实践史

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己任,带领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逐步建立并巩固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推动制订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引领新中国走上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推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正确判断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三、改革开放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实践史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启的一次伟大革命,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对历史发展趋势的科学洞察,党中央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抓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关键,带领人民攻坚克难,以经济体系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快速提升了国家综合实力,有效抵御了“苏东剧变”对我国的负面冲击,不断推进我国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使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重点加强了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了司法体制综合改革,深化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化了国防和军队改革,建立了国家监察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趋成熟定型,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挥了重大作用。

四、中国共产党是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政治力量

中国共产党一直是社会主义发展史最重要的参与者和最强大的引领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与苏联社会主义等进步力量一道,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牺牲和伟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有生力量,是支持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反帝反殖民、争取民族独立运动的坚强后盾。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摆脱了模仿苏联模式的传统思路,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苏东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入低谷。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长期稳定,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竞争中所处的被动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体现出显著优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在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当下,中国共产党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为科学社会主义新发展做出更大历史贡献。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贯穿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导性实践逻辑。党员干部在系统研读“四史”材料时,要准确把握党的领导这一主线,不断深化“四史”学习教育,切实增强在实践中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3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自身建设,从而进行理论创新的经验;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是推进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建设,成长为具有强大政治领导能力的成熟政党的发展历程。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实施改革开放,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加深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新的时代。十六大以后,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了发展的重大问题,成功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推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正确判断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一直是社会主义发展史最重要的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邪恶图谋,与苏联社会主义等进步力量一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摆脱了传统思路,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避免了“苏联”式的制度瓦解。进入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体现出非常显著的优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强大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杰出代表,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做出了典范,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成功经验。

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4近日,在区党委、校党支部号召下,我开始认真系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通过研读“四史”深入了解我党走过的峥嵘岁月,体会我党在革命和奋斗中的艰难历程,从而坚定教育初心理想信念,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实践创新,脚踏实地尝试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读“四史”,我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抗美援朝、和平解放等艰苦时期,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无数难关,创造了无数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教师,在“四史”学习过程中,我愈加清醒地认清世情国情,时刻以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涌现的许许多多的优秀人物为榜样,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实践创新为引领,牢固树立“教书育人,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及工作理念,把服务意识放在首位,不断强化自身专业素养,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自觉把纪律和规矩时刻放在前面,以理论指导实践,提升自身党性修养和政治觉悟,潜移默化地把教师师德修养融入到学生的成长中,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挥更多积极正向能量,力求使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及本职工作都有良性、健康发展。

以史鉴今、砥砺前行。通过“四史”学习我更加明确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目标,一定会持续谨守育人初心、勇担教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忘初心,才能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担当起使命。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并同学习“四史”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犹如一幅长长的画卷,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伟大实践历史。在当下,我们更要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经验智慧,面对疫情,坚定不移地打好这场疫情抗击战和公司的提质增效攻坚战。

通过学习,我再次明确了四史的内涵和历史意义,党史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走向成熟的实践史,新中国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建设新中国的实践史,改革开放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实践史,中国共产党是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政治力量。

6月23日,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启东箱厂党总支与白港村党总支共建的活动,去南通陆洪红色小镇参观了毛泽东塑像纪念馆、刘瑞龙故居、实业南通展览馆,通过这次实地参观,更加深了对伟大领袖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事业的理解。

进入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体现出显著优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在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当下,中国共产党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为科学社会主义新发展做出更大历史贡献。

作为党员,更要时刻不忘学好“四史”、用好“四史”,不仅要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这样的组织活动中进行学习,更要时刻学、不停学,还要将学习情况结合实际工作,时刻保持学好用好“四史”的热情,投身于启东箱厂的发展建设中去。

第3篇

以党为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卓有成效的工作成绩为学校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实现做出贡献,不负奋斗人生,不负伟大时代。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教职工学习四史教育活动心得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教职工学习四史教育活动心得一

忆往昔才能展未来,学“四史”才能守初心。“红色诗词”承载着悠悠的革命历史,通过诗词诵读、以诗话史,推动“四史”学习“声入人心”。通过鲜活的学习形式,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引领全校广大党员干部师生通过听声音、学历史,感受红色诗词中的家国情怀与凛然正气,感受先烈们的英雄气概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汲取精神力量,进一步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坚定扎实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活动形式新颖,富有感召力和感染力,以诗话史,学思践悟,汲取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作为党外人士,也要自觉加强“四史”学习,不断坚定跟党走的信念与决心,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为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卓有成效的工作成绩为学校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实现做出贡献,不负奋斗人生,不负伟大时代。

教职工学习四史教育活动心得二

这一活动有效地将“诗与史、声与画、学与悟”融合统一,让领读者深学一层,让聆听者深刻感悟,使广大师生从历史中汲取信仰力量坚定理想和信念,汲取经验智慧增强勇气和自信。我有幸成为领读者中的一分子,但我更主要的是一名聆听学习者。作为领读者,我认真学习掌握所诵诗词的意境、内涵和诗词背后的史实,做到学史明志。作为聆听者,我将收听收看“以诗话史”栏目作为“四史”学习“必修课”,在领读者的带领下,深刻感悟红色力量,做到知史励行。

活动形式好,内容好,形式和内容结合的好,精心打造出一档令读者喜闻乐见的学习栏目。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贵在坚持,难在协同,难能可贵的是47期推送,期期是精品。正是策划人、领读者以及幕后众多选题、撰稿、录制、剪辑、排版、编辑等无名英雄的付出,成就了这项活动!活动不仅受到校内师生的热捧,众多校友也被吸引过来,纷纷加入关注行列,为母校感到自豪!

教职工学习四史教育活动心得三

通过聆听这一栏目,让我更加明确了“四史”的学习意义与教育意义。只有通过学习“四史”,才能身临其境地了解党走过的峥嵘岁月,体会党在革命和奋斗中的艰难历程。“四史”内容各有侧重,但整体讲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史”的主线。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深刻认识自身的历史使命,树立自己的使命意识,自觉地把个人的志向和社会发展紧密贯通起来。

“以诗话史”专栏的推出,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学习“四史”,喜闻乐见、别开生面。这既是一堂线上思政微课,又是一堂线上文艺微课,既有史实的解读,又有文学的赏析,可以说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巧妙融合,非常值得我们在教学中深入研究、吸收借鉴。

教职工学习四史教育活动心得四

这一栏目深深吸引了我,从《红船从南湖启航》开始,每一期我都反复聆听,认真学习,成为一名栏目追更的“铁粉”,在备餐和清扫时,领诵的声音都会在食堂中响起。作为工勤人员,虽然我们不能走上讲台,但是这种形式的宣讲让我感觉到学习就在我们身边,感觉到我们也是学习群体中的成员。通过这个栏目我了解党走过的峥嵘岁月,体会到党在革命和奋斗中的艰难历程,激励自己今后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立足本岗,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为后勤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4篇

不屈不挠的勇气。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共产党人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学习“四史”辅导报告。希望大家喜欢!

同志们:

8月28日至29日,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要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

“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历史的研究学习,强调,“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

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深化认识中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今天,我们主要从,为什么学习“四史”,“四史”的价值和学习“四史”的目标三个方面,与同志们作以交流。

一、为什么要学习“四史”?

说到为什么学习习“四史”,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什么是“四史”。刚才说到了,“四史”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包括中国共产党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并逐渐发展壮大,期间都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留下了一些什么样的经验教训,在新时代又面临什么样的新任务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新中国的历史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怎么创立、建设、发展的,等等。

2019年,我们隆重纪念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实际上也是新中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以改革开放为主要特征,以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到现在是40多年的时间。社会主义的发展史是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社会主义500年。

其中前面三部历史是和中国直接相关的,最后一部,虽然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有所区别,表达的内容有所侧重,但也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讲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史”的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忘初心才能更加自觉,担当使命才能更加坚定,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并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

(一)党史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走向成熟的实践史。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政党,在百年实践中不断总结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统筹推进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建设,成长为世界上为数不多、具有强大政治领导能力的成熟政党。

中国共产党也遭遇过历史挫折,但都能正视和解决实际问题,使自己变得更加正确、更加强大,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之无愧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实施改革开放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六大以后,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二)新中国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建设新中国的实践史。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己任,带领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逐步建立并巩固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

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推动制订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引领新中国走上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推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正确判断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三)改革开放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实践史。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启的一次伟大革命,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对历史发展趋势的科学洞察,党中央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抓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关键,带领人民攻坚克难,以经济体系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快速提升了国家综合实力,有效抵御了“苏东剧变”对我国的负面冲击,不断推进我国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使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重点加强了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了司法体制综合改革,深化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化了国防和军队改革,建立了国家监察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趋成熟定型,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挥了重大作用。

(四)中国共产党是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一直是社会主义发展史最重要的参与者和最强大的引领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与苏联社会主义等进步力量一道,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牺牲和伟大贡献。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有生力量,是支持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反帝反殖民、争取民族独立运动的坚强后盾。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摆脱了模仿苏联模式的传统思路,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苏东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入低谷。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长期稳定,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竞争中所处的被动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体现出显著优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 在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当下,中国共产党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为科学社会主义新发展做出更大历史贡献。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贯穿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导性实践逻辑。 党员干部在系统研读“四史”材料时,要准确把握党的领导这一主线,不断深化“四史”学习教育,切实增强在实践中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深刻理解“四史”的重要价值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新时代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既是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党员干部的一门必修课。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切实有效开展好“四史”学习教育,关键是要深刻把握学习“四史”的价值蕴含和实践要求,从而在走心中入心,在学思中内化,在实践中升华,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一)深刻把握学习“四史”的价值意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通过学习“四史”,能让我们基于历史的大视野和大逻辑,弄清楚我们是谁、从哪儿来、往哪儿去。特别是通过学思践悟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奋斗史、理论创新史和自身建设史,我们能基于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等多个层面,去深刻感知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从而在知史中爱党、在知史中爱国,不断厚植爱党爱国之情怀,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

通过学习“四史”,还能让我们深刻把握历史规律、看清历史本质,以史为鉴,从而更深入地认识党情、国情、社情,更好地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弄清楚理解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进一步增强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二)从“四史”中不断汲取精神力量和经验智慧。伟大的历史沉淀着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又在实践中不断激发出磅礴的创造伟力。融汇于“四史”其中,基于历史的链条予以串接和展现出来的是我们党和国家的精神谱系,在这一精神谱系之中,中国共产党人把真理的力量、理想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学思感悟“四史”,特别是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的“三件大事”、创造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三次伟大飞跃”,我们能深切感知中国共产党先进的政治属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纯洁的政治品质,并从中不断汲取精神力量,将这一独特政治优势转化为最大治理效能。“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从中不断汲取开拓创新的经验、智慧和力量。通过学习把握“四史”中的各类“知识点”,我们能透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思想、历史影响等,更好地洞悉过往、明理立身,特别是通过培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此形成科学、正确、系统的历史认知观,从而更好地厘清历史脉络,洞察历史真相,汲取历史经验,把握历史大势,启迪昭示未来

。因此,通过学习感悟“四史”,我们能更好地聚焦问题导向,加强分析研判,强化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对“国之大者”做到心中有数,以登高望远的战略眼光和坚强笃实的战略定力,探究治国理政之道,把握发展之规律,从而更好地统筹推进“四个伟大”,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三)关键是要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学好用好历史方法论,关键是要在学习“四史”过程中,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这一过程,就是推进学史明理和以史鉴今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学史、知史、悟史、史观、史鉴,学是前提。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四史”中,要在学和知上下真功夫、用笨功夫,切实学好历史知识,形成科学历史认知。思是学用结合的关键,信是知行合一的纽带。通过学习“四史”,要在反思和内省中形成大历史观,从而更好地思出自觉自信、信出坦荡忠诚、悟出使命担当。学知在于用,思信在于行。

通过学习“四史”,要树牢“长线历史观”,全面、理性、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认知当下、展望未来。要始终坚持做到以史为镜、以史鉴今,不忘初心、勇担使命,以强烈的历史担当,把小我融入大我,切实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三、学习“四史”所要达到的目标

学习就像西天取经,一定要有“目标”,还要有九九八十一个小目标。学习“四史”也不是无的放矢,而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要把‘四史’学习教育与做好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经验智慧、汲取坚守人民立场的定力,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更好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更好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一)从“四史”中汲取精神力量,保持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共产党人也如此,马克思主义政党更是如此。保持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法宝。学习“四史”,传承中国共产党百年传奇的精神密码。伟大的事业离不开伟大的精神支撑。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桩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是一个从零到一、从无到有的巨变,它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在“三个深刻改变”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了“三件大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

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三个深刻改变”、完成“三件大事”的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发挥精神的能动力量,以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通过百折不挠的奋斗,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传奇的精神密码。只有深入学习“四史”,我们才能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先进的政治属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纯洁的政治品质,更深地爱党爱国,增强应对挑战、激流勇进的自信和动力。学习“四史”,感悟中国共产党人高尚纯粹的理想人格。共产党人干事业,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

学习“四史”,能够使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感悟共产党人高尚纯粹的人格魅力。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党涌现了众多极具感召力的榜样标杆、优秀典范:有“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的烈士方志敏,有“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死”的普通战士张思德,有“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有“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优秀县委书记焦裕禄,有“甘当螺丝钉、乐于助人”的好战士雷锋,有“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的最美教师李保国。

……这些在不同时期被点赞的榜样楷模,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的形象再现,是共产党人精神图谱的具体表现。学习“四史”,才能传承红色基因,保持精神的定力,做“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道德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从“四史”中汲取经验智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任何自信,都不是空中楼阁,都具有坚实的力量来源。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学习“四史”,就要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坚定“四个自信”。学习“四史”,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记载着社会发展轨迹,凝聚了前人的知识、经验和智慧。

注重从历史中汲取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四史”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由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相统一的成果,凝结着党和人民的智慧。把握这一历史逻辑,我们才能深刻认识虚无主义的政治危害性,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确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学习“四史”,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看一个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要从政治上、大的方面去评判和把握,更要有历史的眼光和比较的视野。社会主义作为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对理想社会不懈追求的成果,凝聚着世代劳动人民及其先进思想家力求摆脱奴役和依附、争取自由解放的憧憬和渴望,为人类开辟崭新发展道路,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正唯如此,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由机械模仿走向创造性发展的巨大转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以其显著优势,推进了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发展。“四史”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运行、充满活力的根本所在。在革除体制机制弊端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大的比较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活力的集中展现。学习“四史”,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丰富成果。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一是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二是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我国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四史”表明,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这样短的历史时期内,创造出我国取得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这样的奇迹。

(三)从“四史”中汲取坚守人民立场的定力,永葆共产党人的初心。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它始终激励着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开拓创新、坚毅前行。

学习“四史”,坚守“完全彻底为人民”根本宗旨。70多年前,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前响亮地提出了党的根本宗旨:“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完全,就是百分之百,共产党人除了为人民服务,再也没有任何其他别的目的。彻底,就是贯彻到底,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做什么工作,共产党人都是为人民谋利益。

完全、彻底,就是全心全意,而不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无心无意或虚心假意。这里的“心”、“意”,正是共产党人初心的形象表述。学习“四史”,共产党人将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作为至善的追求、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坚守“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取向,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实际行为,坚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的根本要求,才能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

学习“四史”,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事业都是干出来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学习“四史”,鼓起“勇气、志气、底气”这“三股气”,践行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

一是不屈不挠的勇气。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共产党人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我们既不畏惧、也不轻视,只要不屈不挠,就能成功。二是自强不息的志气。

共产党人要有归零和清零意识,要勇于打破思维定势,树立敢为天下先的胆魄,敢闯人之未闯、创人之所未闯,创造新的精彩。三是脚踏实地的底气。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要“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不因困难而退却,不因痛苦而放弃,脚踏实地的实干、真干、一干到底,才能做到有志者事竟成。

第5篇

四史学习心得体会感悟发言

通过“四史”的学习有助于厘清历史脉络,有助于认清历史事实,有助于坚守初心X。通过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助于创新工作载体,提高工作水平,坚持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提高。

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X才能更加自觉,担当使命才能更加坚定,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并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称“四史”)结合起来。“四史”是指:

一、党史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走向成熟的实践史;二、新中国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建设新中国的实践史;三、改革开放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实践史;四、中国共产党是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政治力量。

“四史”讲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史”的主线。

要准确把握“四史”学习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讲活历史故事、用活红色资源,打牢党员干部的思想根基,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力量,为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提供强大思想保证。

要通过学习“四史”,在思想上弄清楚、理解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要把“四史”学习教育与做好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经验智慧、汲取坚守人民立场的定力。

党员干部要对党忠诚,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把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团结在党的旗帜下,拥护党、热爱党,坚定不移跟党走。党员干部要有奋斗精神,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党员要深入学习“四史”,坚守初心使命。

第6篇

2020年政治轮训班心得体会

根据**关于政治轮训工作的总体安排,本人参加了本期领导干部政治轮训班,虽然培训时间不长,但安排紧凑、内容丰富,集中学习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第三卷》、《训词精神解读》、《四史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解读》,等内容,通过聆听专家授课使我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丰,这次政治轮训既是一次政治理论学习,又是一次理想信念教育,使我得到了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教育,受到了红色基因的滋养,积蓄了做好工作的能量。

一、学习训词精神、向警旗致敬。

此次培训班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人民警察队伍授旗训词精神作为一项重要内容。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向****队伍授旗并致训词,看到***部长,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警旗的那一刻,我内心澎湃。通过专家对训词精神的深入解读,更深层次的体会到授旗及训词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是一次初心的召唤,是一次政治的嘱托。作为一名**机关的党员领导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学习好、传达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训词精神,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政治建警、改革强警、科技兴警、从严治警,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职责使命。对于一线实务的**工作,要不断深化对**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提升依法履职能力坚决捍卫政治安全、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安宁。

二、学习“四史”,做到知史爱党

此次培训班安排了“四史”学习,专家的精彩授课,使我身临其境地了解我党走过的峥嵘岁月,体会我党在革命和奋斗中的艰难历程,全面了解***发展历程。“四史”学习教育是提升党性修养的需要,学习“四史”要紧扣实际。当今,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同样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秀人物。以“四史”开展党性教育,要引导党员干部从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中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要在现实中自觉提升党性修养和政治觉悟。“四史”学习教育是提高干部工作能力的需要。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进程中,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过程。通过学习“四史”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再加以综合分析、科学判断、灵活运用,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以理论指导实践,最终达到提升自我能力的目的。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历史的基本方法,是了解历史事实、理清历史脉络、把握历史规律、得出历史结论。我们要通过学习“四史”在思想上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将坚持“**姓党”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牢牢坚持党对**工作的绝对领导。要把“四史”学习教育与做好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经验智慧,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好激发党员干部的奋斗精神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做到理论上清醒和政治上坚定。

第7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hai850705”为你整理了这篇举办党史学习教育读书班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根据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相关要求,以及市总工会“赓续奋斗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党史学习教育读书班方案安排部署。2021年5月10日至14日,市总工会举办了党史学习教育读书班,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引导市总工会党员、干部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为巩固临沧工会改革成果,推动临沧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而努力奋斗。

此次读书班为期5天,以“赓续奋斗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有机结合,线上学习与书本学习深度融合,抓好6个重点环节,持续推动市总工会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一是集中学习突显党史主导地位。5天的读书班,在每天上午集中学习时段,均设计了“领学党史上今天”这一学习环节,分别由党组成员、党支部委员领学当日党史上的大事要事,通过领学,让党员、干部重温党史,从思想上、感情上与党史共鸣,在学习中感受党史的脉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是读原著学原文从中汲取奋进力量。围绕个人自学内容,系统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简史》《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等原著,在读书笔记中摘抄自己喜欢的“名言金句”,并从中汲取奋进力量,明确努力方向,找准拼搏的坐标。

三是观看党史电影感悟“初心”“使命”。读书班安排了党史电影教育专题,组织党员、干部观看党史电影,从不同的侧面增进对党史、新中国史、中国改革开放史的了解。通过今昔对比、溯源正本,感受今天的安全和平环境、幸福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共产党人亘古不变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将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不断砥砺“初心”,勇当“使命”。

四是学习革命先烈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读书班期间,安排了学习革命先烈和身边先进典型专题,学习了罗炳辉将军的革命事迹,通过听取罗炳辉将军的成长经历、革命斗争历程,从罗炳辉将军点滴事迹中感受到革命先烈上战场敢为人先,生活中朴素恬淡,甘为革命信仰和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了理想信念。

五是体验路线让学习教育身临其境。5月14日上午,市总工会组织党员、干部先后到临沧党史法治教育基地、临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通过参观党史大事件文化墙、党史大事件时空走廊、临沧检察工作发展史专栏、青少年法制教育专栏,廉洁临沧六大板块书画投影展示、廉政文化作品展示、党员干部违法犯罪警示教育视频,重温了我党民主法治和廉洁自律进程,牢固树立了遵纪守法意识和“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思想防线。下午,先后到临翔区忙畔街道丙简村、博尚镇烈士陵园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体验教学,通过奏唱国歌、向烈士默哀、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瞻仰烈士纪念碑、敬献鲜花、参观博尚战斗革命纪念馆、党员重温入党誓词、聆听红色家书等系列体验教育,更加坚定了市总工会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努力拼搏,团结带领全市广大职工群众“奋进新时代·建功十四五”的信心和决心。

第8篇

摘 要: 本文着力探究如何使小学历史知识教学与品德教育相融合,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力。

关键词: 历史知识 品德教育 相联系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课程从四年级下学期开始,陆续出现一些历史知识的内容。这些内容比较零碎,也没有成体系,由于这些历史知识点离现在生活的年代时间已经很久远,学生对许多历史上的人或事表现得无动于衷。因此,小学历史知识教学与品德教育如何进行联系,成为许多品德与社会老师心中的一道难题。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是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教材设计主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结合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构建学习主题,力求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促进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良性发展,并为学生综合性学习其他课程提供有效支持。但历史知识的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有其特殊性,建立学生生活与历史的联系,成为有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结合多年从事小学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经验进行如下思考。

一、历史知识的教学不应只教给学生一些零散的知识点,这样会使学生感觉索然无味,历史教学应立足于品德教育。要实现历史知识生活化,把学生从书本引领到生活中,这样就比较容易消除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生疏感,使他们带着一种愉悦的心情学习,培养学生内在的品德修养。例如在讲授五年级上册《古老的中华文明》一课当中的四大发明时,首先出示课件国庆阅兵、烟花、神七升空、造纸、印刷机、指南针,这些我们生活中的用品,提问武器的弹药和烟花的燃料是什么?学生回答火药。进一步引出我国的四大发明,最后感悟,升华体验。在教学中,我努力将品德教育与生活内容相融合而不是机械、刻意地安排环节特别强调品德教育,从课堂效果看,孩子们由现在到过去逐步深入地了解四大发明的同时,也从心底里激起比较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

二、在收集资料、探究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提升道德修养。品德与社会课注重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充分让学生发掘本地历史资源,让学生收集我县抗战时期的一些历史事件,如王二小、黄土岭战役。通过收集、整理资料这一过程,学生初步认识了解历史,同时对历史知识也有一些感悟,自己的品德也得到提升。同时听老八路讲战争年代的故事,通过走访这些历史的见证者,使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存在,利用这次收集资料的契机,到家乡走一走,亲身体验,感受身边的历史,比教师空洞的说教强万倍。

三、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融入故事中,把这些演绎得有生命色彩,选取有代表性的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把这些历史上的人物活化,让儿童进入这些人物的心灵世界,体会他们的欢乐与幸福,认识到他们的辛劳和艰苦。看这些人物的追求与梦想,学生就会感同身受,情感也就进一步升华,使心灵得以净化,品德得以提升,如学习五年级上册《中国之最》一课,利用华佗发明麻沸散的故事、李时珍创作《本草纲目》的故事。从这些人物的故事中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对于历史事件,如果只是单纯利用书本上的介绍和有限的几幅图片学习,学生只会感到空洞、乏味,在当时可能有些感触,但也不会深入,不会达到长期的教育效果。如果将历史事件以故事方式呈现给学生,其效果迥然不同,那些发生在历史上的真实故事很容易打动学生的心灵,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提高,不知不觉中也会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积极的情感体验也会得到激发。如学习六年级下册《灾难深重的中国》,让学生观看《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等爱国纪录片,一定会引起同学们情感上的共鸣,达到“热爱祖国”、“珍惜现在美好生活”、“努力学习,报效国家”思想教育的目的,也使学生认清自己的使命感。

四、课后注重实践。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他们体会到现在就是将来的历史,让历史观念成为一种自然,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性的良性发展。

总之,历史知识的教学不能是干巴巴的知识点,应是有血有肉、有内涵、有生命的。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深挖学生的内在情感因素,真正引发学生的道德冲突,促使学生形成理性价值观,这样道德教育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第9篇

第四代导演踏上影坛时,许多第三代乃至第二代导演仍担纲中国影坛。这些越过了历史大灾难的前辈,大多被剥夺创作权达十多年之久。中断的银色之梦渴望延续,满腔愤懑和长久的积郁要在银幕上倾诉。他们重新焕发的艺术青春,为新时期银幕投射下燃烧的晚霞。《曙光》(沈浮)、《南昌起义》(汤晓丹)、《西安事变》(成荫)、《伤逝》(水华)、《骆驼祥子》(凌子风)、《黄山来的姑娘》(于彦夫)、《归心似箭》(李俊)、《从奴隶到将军》(王炎)、《红楼梦》(谢铁骊)……谢晋的《天云山传奇》等一批作品,纸贵洛阳。

新时期迎来了中国电影艺术的春天。对第四代来说,第一次执掌导演话筒号令三军之际,已是人到中年。第四代导演中的主体,在电影学院、戏剧学院毕业后,尚未独当一面,青春岁月就蹉跎在“”的动乱之中。

新时期百废待兴,第四代初显身手,崭露头角之际,第五代导演不期而至。这批1982年刚刚告别校园的群体,1983年、1984年提前推出了他们的处女作。第五代一出手,石破天惊。《一个和八个》《黄土地》以较第四代更新锐的历史视角、更绚丽的电影形态,令国际国内影坛刮目相看。

回顾近二十年来这个领域的状态,大体上呈现为两头热的格局。一头关注的是第一、二、三代的老一辈艺术家,从郑正秋、夏衍、蔡楚生、费穆到仍在影坛驰骋的谢晋等,这是对历史的尊重,对历史缺失的补课。但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待拓展。另一头则关注第五代。张艺谋、陈凯歌等代表人物自出道以来,每有新作问世,尤其新作在重大国际电影节获奖,评论界便给予极大关注,有关的研究专著已出版多部。相对而言,对第四代导演的研究较沉寂。两峰之间,留下一片谷地。然而第四代导演的艺术生涯正处在中国电影史的一个重大历史转型期,在这个历史转型中,这一代人作出过不应忽视、不可替代的贡献。

新时期伊始,中国电影的“拨乱反正”,面对两大历史性的任务。一是人的觉醒,让人从匍匐在神坛前站立起来,让异化的人性复归。二是电影意识的觉醒,让电影扬弃工具论的桎梏,让电影回归电影。在人的解放和电影的解放奔腾澎湃的历史潮流中,第四代导演挺立历史潮头。

反思“”,是那个年代的最强音。刚刚经历过的人生体验首先进入第四代的艺术视野。《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枫》、《巴山夜雨》、《春雨潇潇》等联袂而至。或以庄严的笔触描述黎明前夜战斗之惨烈,或以悲愤心境纪实年轻生命成为政治歧途之祭品;或以辛辣嘲讽揭示历史的荒诞性,或以诗情画意点染生活的血泪斑斑。它们的共同主题,呼唤人的尊严,人的自由,人的价值;呼唤被神道主义亵渎的、扼杀的人道主义复归。这些作品容或对历史的把握尚停留在较浅层次,新的电影形态、新的电影语言尚显生硬;可在当年,却令人耳目一新。这批作品较彻底地扬弃了长期统治影坛的八股模式,标新立异,不拘一格。多年久违了的艺术个性、艺术风格这些对艺术不可或缺的美学素质,在第四代的处女作中已初显端倪。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如意》、《小街》、《青春祭》、《小巷名流》在对社会生活艺术概括的力度和对人性把握的丰富性上,有新的开拓。这开拓的走向,从政治反思向文化反思延伸。《良家妇女》、《湘女潇潇》、《乡音》等,均属其中出类拔萃之作。

在摆脱古代和现代沉重传统重负之际,第四代也致力于将审美理想锤炼在新人的形象之中:《沙鸥》(张暖忻)和《红衣少女》(陆小雅)便是代表作。作为国家女排队队员,沙鸥富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但个人有权利自由发展个性,追求个人理想,而不应是被动的“驯服工具”。《红衣少女》中的花季少女安然,纯真坦诚,追求一种弃绝虚伪与谎言的理想人生。她力求排除各种外在观念的束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我就是我”。这些萌芽状态的新人形象,尽管显得稚拙,尚欠丰满;但都在矢志追寻自由思想,独立人格。

第四代导演群体在不同程度上延续了近代史和现代史上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20世纪中国几代仁人志士基本的精神素质。他们呼唤人的觉醒,乃我们时代中国文化的总主题,他们自觉地承担历史赋予的时代使命,满腔热情地进行文化的再启蒙。不少第四代导演,终身不渝地在这条道路上艰难跋涉。第三代某些导演对历史性灾难的体验更真切、更充实,他们的某些作品,对历史曲折中人生沉浮苦难历程的呈现,更具感染力。第五代的某些作品,在历史文化反思上,艺术概括的深邃和胆识上,更富创新意识。他们共同担当着中国电影界的共同课题。第四代的贡献是卓越和无可替代的。

《小花》(黄建中)表现一个中国电影中常见的题材,一场革命战斗。在立意上,一反以往战争片纪录一次辉煌战役或表现某一战略思想,而着力于战争中人的命运和人的情感波澜。为此而调动外国电影中所能用得上的各种新的表现手段和艺术技巧,兼容并收。这部影片在电影形式上的大胆探索,当年产生过爆炸性的效应。

《苦恼人的笑》(杨延晋)几乎同样使用过《小花》的全部的新技巧、新手法。它的特色在于运用新的电影语言深入到人的潜意识领域,表现人在异己力量支配下惊恐、苦涩、尴尬、愤懑、无奈中的感觉、臆想、幻觉……大量使用时空交错、声画分立、声画对位、变焦矩镜头、扭曲镜头,直接表现人的深层心理,影片采用讽刺喜剧样式营造一种烘托主题的荒诞感。50年代之后,讽刺喜剧弃绝中国影坛,《苦恼人的笑》不仅让讽刺喜剧回归,而且注入更为狂放的闹剧和荒诞剧的因素,为后来的《小巷名流》等佳作开辟了道路。

在初敞国门文化引进中,这些影片大量运用的新手法、新技巧,诚然存在消化不良、饥不择食的问题。这是中国电影历史性突围难以跳越过的阶段。值得庆幸的是,第四代(包括第三代和第五代)迅速地走过了这个学步过程,很快地融会贯通,并显示出自己的艺术独创性。

百花初放的季节,也是百家始鸣的年代。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富于实践理性,而弱于抽象思辨。中国传统的诗论、文论、画论总是与创作实践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既是中国电影创作的黄金时代,更是中国电影理论最活跃、成果最丰硕的时代。在这个短暂年代,中国影坛先后展开过电影与戏剧离婚、电影的文学性、电影语言现代化、电影观念、电影创新、电影民族化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学术性论争。这些讨论有别于以往的鲜明特点,不再环绕着政治轴心旋转,而关注电影本体。这是电影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许多第四代导演既用摄影机来表达美学追求,也用笔和舌来挑起理论战斗、参与理论战斗;如郑洞天、谢飞、黄健中等,均属电影论坛上的活跃人物。作为第四代美学旗帜的,当推张暖忻、李陀在1979年发表的《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这篇文章倾诉这一代人渴望电影回归本体的心声,要求“形成一种局面,一种风气,就是理直气壮地、大张旗鼓地大讲电影的艺术性,大讲电影的表现技巧,大讲电影美学,大讲电影语言。”(注:《电影艺术

》1979年第3期。)在结构形式、镜头运用、造型手段和表现方法上学习西方电影的成果。文章还提出了一个对80年代中国电影创作和电影理论产生过广泛影响的理论观点,推崇在国际上已经退潮的巴赞纪实美学。认为巴赞的电影本体论“是人类对电影认识的重大成果和不可逾越的阶段”。

诚然,如后来的评论者所言,中国开始引进巴赞纪实美学,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读”。纠正“误读”,当然必要;然而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来说,“误读”与否,并非关键。“误读”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并非个别现象,尤其在中国与西方两种异质文化体系开始碰撞和融汇之际。“误读”往往出现在本土文化正处在变革的躁动之中,需要汲取外来文化资源以为奥援,并根据自己的内在需求进行读解。巴赞纪实美学开始进入中国,即属这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纪实美学在80年代,对中国电影完成了一次重大的电影本体的补课。有力地扫荡了“”虚假矫饰的遗毒,回归电影本源的逼似性;改变中国电影重叙事而轻造型的偏颇,出现了一次空前的造型意识的自觉;突破了单一的蒙太奇理论的垄断格局,促进电影多元化的发展趋向。

80年代初,《沙鸥》(张暖忻)、《邻居》(郑洞天)等追求纪实美学的作品令影坛刮目相看。这种纪实风格很快地渗透到其他第四代及第三代的作品之中,风靡一时;中国电影在艺术形态上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第五代横空出世震撼国际影坛的意象造型,也是在造型意识觉醒中,中国电影造型的一次升华。或者说第五代是站在第四代肩膀上完成的一次飞跃。

回顾“”结束时中国电影的状态,无论就社会思想、艺术内容、还是在表现形式上,中国电影与国际电影拉开不止一个档次。与中国三四十年代电影或十七年电影相较,也是全面的大溃退。这种差距如果转换为时间,落后不下数十年。经过短短几年的艰苦奋斗,中国电影已无需自惭形秽,一些电影精品受到中国观众广泛欢迎,也令国际影坛瞩目。在中国电影史上,出现一次全面的质的飞跃。中国电影的历史性转折,凝聚着几代电影人的心血,第四代的贡献尤为显著。

追求个人风格的第四代导演,在广阔的题材、样式领域驰骋,其中三种类型片——诗电影、中国西部电影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最值得关注。

关于诗电影。

从世界电影发展看,20世纪的20年代乃诗电影浪潮勃兴的年代。无论法国的先锋派或苏联的蒙太奇学派,均力图摆脱简单的物质现实的复制性,致力于形而上的开拓,向人的精神世界进军。他们探索电影画面的光影、构图、节奏、镜头结接产生的象征、隐喻等等,大大丰富电影语言的表现力;并诞生诗电影。那么,各种不同艺术部类的诗情共同本质何在?我倾向于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观点:诗情诞生在通过显现在场的东西揭示出与之相联系的背后的更本原的隐蔽的不在场的东西(注:参看张世英:《艺术哲学的新方向》,《文艺研究》1999年第4期。)。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中国传统的各种艺术审美理想均趋向于诗。但诗电影却未能在中国获得长足的发展。中国电影史上最杰出的诗电影,《小城之春》、《林家铺子》、《早春二月》刚一诞生就遭受政治批判。其原因在于,主流意识形态倾向于急功近利直奔政治性主题以及直白显豁的表达方式,而诗则倾向于较恒久而普泛的人性主题和含蓄隐秀的艺术风格。

新时期提供了电影向诗王国进军的宽松的文化氛围。许多第四代导演都热衷于向哲理与诗情进军。其中率先发起冲击的,首推吴贻弓。《巴山夜雨》获得首届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奖,这意味着中国电影评论界对诗传统的青睐。影片表现“”后期一艘川江航轮上的旅客群相。这个群体的突出特征是,每个人物都处于与自我本质极度矛盾的异化情态,群体的总和构成了一个全面异化的小社会;这个江轮中异化的小社会,又折射了整个大社会并成为它的缩影。江轮航行在三峡雄伟瑰丽的自然环境之中,奇绝的自然景观与扭曲的人文情态形成尖锐对比。以诗意盎然的画面描叙一个血雨腥风的年代,编导从尖锐的矛盾对立中揭示出不在场的异己力量强大到无所不在而又必然消亡的时代走向。这颇有点近于中国诗论中的境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虽然影片中个别人物的真实性曾为评论家诟病。

吴贻弓的代表作《城南旧事》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回忆童年往事的同名小说改编。影片选择了小说中三个基本上互不关联的故事联缀起来,以小主人公主观感受——所有的人物都“离我而去”——作为贯穿的心理情绪线索。在中国电影结构中,可谓别开蹊径。当年中国电影正在热烈争论突围单一的戏剧电影模式,《城南旧事》提供了一个鲜明的案例。这种以人物主观意绪为主轴的结构方式,“形散意不散”,意蕴隽永。在电影语言探索上,更有两点值得称道。一是运用诗歌音乐中的叠句,重复与变奏。在画面上一再重复那些富于时代、地区特色并在小主人公心灵上烙印深刻的场景,井窝子、西厢房……在不同季气时候中的变化;在音响上主题音乐《骊歌》的旋律在不同场景和心态下的复奏和变奏,更撩人心绪。童年往事,离愁别绪,浸润着“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在电影语言上的另一特色,继承先辈们对诗的电影语言的探索成果,大量运用空镜头,使人物融入环境,环境渗透人物性格,营造气韵深远的意境。这是中国电影在电影语言上的一大贡献。费穆、水华、郑君里等前辈在这方面都曾惮精竭虑地进行过开拓。《城南旧事》结尾处,一组短促的香山火红的枫叶的空镜头特写叠化,与离去的马车和得得的马蹄声构成的情绪高潮可成为诗电影经典性的蒙太奇段落。

胡柄榴是第四代另一位执著于诗电影的导演。他在《乡音》中出色地运用视觉造型,尤其是音响造型构成的山区环境氛围及时代变革的脚步声,很见独到。重峦叠嶂包围中的小镇,在暮色苍茫中显得秀丽、恬静而封闭。古老的油榨坊阵阵木榨声,是小镇的歌唱,吟诵着古老农耕社会凝滞不变的生活方式。山外隐约飘来的铁路大桥工地上的哨音和机械轰鸣声,意味着现代文明正在叩开锁闭小镇的大门。结尾处,当患上癌症的女主人公坐在独轮车上“吱吱呀呀”在山间小道上蜗行,有生以来第一次走出围困她的群山(更意味着精神上的围困)看一眼山外的广阔天地。轰轰隆隆的火车飞驰声,自远而近;一声长鸣的汽笛,震撼群山河谷,淹没了独轮车的“吱吱呀呀”的浅唱低吟……《乡音》运用音响的象征、隐喻,丰富了中国电影语言。虽然影片对人生际遇的开掘,尚嫌单一浅近,缺少更丰厚的文化底蕴。

吴贻弓、胡柄榴的诗电影,着力于电影造型的开拓,淡化电影的叙事。在随后的《姐姐》、《乡民》中,这种倾向进一步走向极致化。电影在本质上乃通俗的大众艺术,诗电影则趋于雅。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影“皇粮”渐断,不得不更多关注市场需求,诗电影的探索走向衰微。但诗电影毕竟是提升中国电影文化品位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不仅在于我们有优秀的诗电影传统,更由于我们有悠久厚重的诗文化资源。

关于中国西部片。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久长,拥有56个民族。中国文化源头并不单一,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更形成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中国自秦代以还,两千多年来基本上是大一统的帝国,文化上较少关注地域文化特色。新中国建立后,从政治上强化这种文化的大一统性。从中国电影发展看,解放前中国大陆的制片中心长期集中于上海一隅,电影题材在地域上也侧重于上海。后来电影制片厂虽遍布东西南北,却很少自觉地致力于地方文化资源的发掘。这是中国电影贫乏单调的原因之一。在艺术上,如果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那么越富于地域文化特色的越能丰富和突现民族风格。过去有些电影艺术家,如水华的《林家铺子》,把江南水乡的风情描绘得酣畅淋漓,我们却未能在这个基础上有意识地培育成一种新的电影风格或类型。在中国,第一次自觉地以地域文化为轴心的类型片雏型,则是中国西部片。

中国西部片形态臻至完备之作,恐怕要数第五代的《黄土地》。这片荒凉、贫瘠、、沟壑纵横的黄土地,远不只是人物活动的背景,它具有自己的历史、个性独特的精神风貌,并成为影片中最活跃的角色。不过中国西部片的主力军,还得数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人生》、《老井》,颜学恕的《野山》,滕文骥的《黄河谣》等,均属扛鼎之作。80年代中期,中国西部片名声大振,饮誉海内外。吴天明尤为活跃,他既是有代表性的导演,又是中国西部片生产中心的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

中国西部片虽未如美国西部片那样具有比较定型的形态,确已大体形成其特定的艺术内容和艺术风格。在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上,积淀着深厚的华夏文明。人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使这块曾经孕育过人类最辉煌的文明之一的土地,如今格外贫瘠而荒漠化,并远离现代文明欧风美雨的浸润。沉重的历史文化负担,使得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因循、保守、愚昧,但却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华夏文明风情习俗,保留着华夏文明淳朴的人文气质和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一旦捕捉到新的历史机遇,就会爆发出震撼心灵的伟力。

《老井》是中国西部片的高峰。干旱的老井村,祖祖辈辈为缺水,为生命源泉的匮乏而困扰。影片从文化历史的宏观视角和严格的现实主义艺术方法(既是剧作层面,也是影像层面),表现家庭伦理、爱情婚姻、人与自然抗争和人与自我搏斗的广阔生活场景,从而展现民族文化心理积淀,演进变化及发展趋势。《老井》是一部沉甸甸的现实主义力作,“真景逼,神景升”。直观形象的逼真感,宏观的历史气度和开掘的深邃,在纪实层面上升华出象征层面。那块“老井村打井史碑记”,似乎镌刻着一个民族的历史。

有评论家指出,吴天明和另一些第四代导演如胡柄榴、滕文骥等人的创作,往往出现一种倾向,导演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分离,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错位。理智倾向于未来,情感则对传统缅怀眷恋。在《人生》里,导演过于钟爱体现传统美德的巧珍,对开放性的黄亚萍持有偏见;《老井》则抹去原著中巧英的现代性色彩向传统文化靠拢,才闪烁人性美的光泽。我以为批评文章所指的现象是符合作品实际的,但这种现象是否纯属负面,尚可商榷。一则是这种理智与情感的分歧乃具有相当普遍性的民族心理情态,表现这种情态是一种现实主义态度。其次,审美判断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理性判断、历史判断。暖昧、模糊、歧异,往往更富艺术魅力。当代文明在取得历史上无可比拟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抹去了某些历史积淀的人性的光彩。

90年代之后,中国西部片趋于声销迹匿,这很令人遗憾。进入新世纪,西部大开潮滚滚。中国西部片,魂兮归来!

关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惟一拥有两千多年从未中断过信史的古老文明。从神话年代的三皇五帝到20世纪民国的历史,有一套完整的系统性的历史小说给中国平民百姓普及历史知识。如《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家喻户晓。中国戏曲舞台上,以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材的作品,占有很大比重。这种文化传统培育了中国人对重大历史题材的审美偏向,也遭致“”有关舞台被“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统治的政治性判决。

中国电影中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提倡,其初衷并非民族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而是建国之初意识形态上向苏联一边倒的产物。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苏联电影兴起史诗样式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宣誓》、《攻克柏林》等几乎垄断当年苏联影坛。在中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一直是电影主旋律的主要形态。这种电影类型最严重的问题,在于过于浓烈的政治宣传意识及其派生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但也产生过一些具有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的艺术精品,成荫、汤晓丹等老导演,披荆斩棘,立下汗马功劳。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突出困境,首先要从各种急功近利的政治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只有经过思想解放运动的洗礼,在80年代才能获得比较丰硕的成果。不少第四代导演在先辈们开辟的道路上在一个较为开阔的空间里纵横驰骋。衡量一部重大革命历史片的价值,首要的一条,是能否还历史以真实的内容,澄清那些笼罩着历史上的茫茫迷雾,让扭曲的历史重现庐山真面目。

《开天辟地》(李歇浦)撩开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史神圣化和神秘化的面纱,擦掉了多年来堆聚在第一任总书记陈独秀脸上的积垢。这位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叱咤风云的文化闯将,引进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第一次在银幕上恢复了历史上的风采。

抗日战争乃中国现代史的重大转折,百年来反帝斗争第一次全面胜利。中国大陆电影中的抗日战争则是跛脚的,回避了这场战争的主战场。翟俊杰、杨光远导演的《血战台儿庄》填补了这个历史的缺失。电影以纪实性手法表现的军队的浴血奋战之惨烈悲壮,亦足以动天地、泣鬼神。抗日战争之能够坚持并取得胜利,正因为是一场动员全民族的战争。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超越党派视角乃至宗派视角,尤为重要。

《大决战》表现中国现代史的另一个重大转折。就场面之宏伟、建构之雄浑而错综复杂,气势之磅礴和投入人力物力之繁浩上,《大决战》堪称中国电影史之最。影片基本上以纪实的全景式再现神州大地上规模最大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三大战役。从双方统帅部之战略部署,地区司令部之运筹帷幄,各级指挥员之临战举措,直到战场上战士的冲锋陷阵,尽收眼底。兼及政治态势,社会动向及广大群众支援的描绘。战场上军情变易无常,突发事件难测;时空转换频繁,人物、场景走马灯式的更迭。《大决战》继承中国历史小说、戏曲的特色,更重视人物性格描写。既有全局性的整体观照,又要有敌我双方各个等级的细部摹写;既不致突出局部而模糊全局,又不致使宏观鸟瞰而失之于空疏。《大决战》非凡的艺术概括功力,值得高度赞赏。影片除总导演李俊外,其他执行导演基本上属于第四代,包括杨光远、蔡继渭、韦廉、景慕奎、翟俊杰。

丁荫楠执导的《孙中山》在历史人物传记片中独树一帜。影片摈弃一般传记片中或平铺直叙历史人物生平,或选择一个或几个重大戏剧性转折为枢轴的结构方式,而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中人物心理变化为线索,按情绪的发展、起伏、流层的积累为结构原则。强化视听元素的剧作作用,构成完整的情绪氛围,创作了一部史诗风格的哲理心理片。这样的艺术构思追求的美学效应,能够直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不是历史长卷中的孙中山,这是反射到孙中山心灵中的历史,时代沧桑浸润着人物的情思。这样的艺术构思还大大扩展了影片的容量,将这个伟大历史人物一生的繁复事迹浓缩在上下两集之中。影片运用中国绘画中大写意的笔法,以意象造型在客体中融入主体的意绪,恣肆,气度恢宏;留下不少耐人寻味的篇章。丁荫楠后来拍摄的《》、《相伴永远》亦不乏独到之处。

就表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而言,我认为最具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者当数李前宽、肖贵云执导的《开国大典》。在把握这一历史的转折点上,影片高屋建瓴,泼墨挥洒,时代风云尽收眼底;间以工笔细描,绘心灵之波澜。数十位历史人物纵横捭阖,百万大军逐鹿神州,林林总总,熔于一炉,头绪纷繁而脉络清晰。影片以、两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作为支撑,既有运筹帷幄之针锋相对,又有儿女情长、含饴弄孙的日常生活之衬托对比,情趣盎然,深得中国历史小说之三昧。尤堪称道之处,视野辽阔,立意高远。立足于历史制高点,回首当年灌注历史以现实感和现代感;重现历史画卷中,寓以古今兴衰嬗变之道。对历史人物超越单一歌颂和暴露之立场,力图从历史哲学的高度揭示人物承载的丰厚历史内涵。某些游离于军国大事之外的场景和情节,貌似闲笔,却能以小见大,显微知著,尤能发人深省。韶山冲的老乡来到中南海会见,“这江山我们得替你看着点”。把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引进了现实,拓展了历史的纵深感。战士冲进的总统府,将地毯分割为一人一小块作为睡觉的床垫,将花园当成马厩。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革命战士,面对国家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捍卫者的角色转换,还有一个十分漫长的观念转化过程。开国大典前夕,谈到黄炎培的警句,中国共产党能否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取得政权,诚然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在还历史以历史本来面貌的基点上,升华出历史哲学的意蕴,这是《开国大典》的一次飞跃;恐怕也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突围的方向!

关于第四代导演,还有一点不应该被忽视,那就是这个群体性别构成上的变异。此前,中国导演队伍中只有如王苹那样的少数个别的女导演,第四代却一下子涌现出一批女导演,而且许多人在创作上均有不俗的业绩。妇女的解放是社会解放的尺度。在电影界,最显见的尺度就是导演,因为导演是摄制组的三军统帅。即便在发达国家,也罕见第四代这样众多的女导演群。例如日本,基本上没有女导演,摄制组的男性三军,抗拒一位女统帅来发号施令。压制在封建宗法社会最底层的中国妇女,一旦获得实现自我的机遇,往往能迸发惊人的力量。

第四代女导演在创作上可能有两点显示出女性特色。一、对女性青少年形象的关注,对她们在成长中心理状态的细腻把握。除前面提到的《沙鸥》、《红衣少女》外,还有史蜀君的《女大学生之死》,王好为的《香雪》,王君正的《山林中的第一个女人》等。二、以女性的艺术敏感捕捉生活中的诗情。上述这些影片及其他女导演的作品,往往都有一些情景交融,撩人意绪的华采乐章。如《香雪》,第一列火车闯进沉睡的山沟,现代文明敲击着情窦初开的少女们的心扉。新生活憧憬的欣悦和惶惑,萌动初恋的期待和失落,与山区秋色的灿烂绚丽交响,像一首回荡着时代足音的散文诗。

也许黄蜀芹的《人·鬼·情》最足以代表中国女性电影的丰采。秋芸,一个出身戏曲世家的天才女艺人,渴望献身于舞台。出于各种社会原因,她不能扮演淑女,甚至不能扮演人,只能扮演外形丑陋的鬼神钟馗。秋芸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现实人生世界,一个是舞台的艺术世界。在人生世界,从出生到学艺、献艺乃至婚姻家庭,充满中国女性成长的坎坷和艰辛。她的人生体验和锲而不舍的艺术追求,创造出独树一帜的钟馗形象,化丑为美,丑中见媚,攀登上艺术高峰。影片中的两个世界在艺术处理上风格迥异。人生世界,是叙述性、情节性的,很实;却又高度简约和浓缩。钟馗世界则是虚幻的,描绘性的,写意性的,挥洒自如。两个世界处于内在和外在尖锐矛盾对立的强烈对比之中,真与幻,美与丑,男与女,人与鬼,此岸与彼岸,相互交错;从而大大拓展了人物精神的空间和强化人物心灵困扰的力度,并积淀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在虚实、阴阳的转化、过渡中,导演作了许多富于独创性的大胆的艺术处理。影片的高潮,惑于人生之谜的秋芸带着酒兴走上村口破旧的舞台。黑黝黝的大地,只有天边一角透露的一点光亮。钟馗走来了,自远而近。钟馗,她在舞台上创造的另一个自我。人鬼对话。钟馗:“悲欢喜泪,人间常事。”秋芸豁然有悟,“我痛快,我嫁给了舞台。”三十多年的人世沉浮,只有舞台才是她真实的拥有。这是秋芸与自己灵魂的答辩,秋芸对人生之谜的回应,也是她生命境界的升华。

中国电影,往往过于务实。人生的终极关怀不应排除在电影的视野之外。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电影辉煌的年代之一。第四代的崛起和兴旺主要在这个年代。90年代之后,中国电影持续低迷。一则是多媒体尤其电视分流了电影观众,再则是主流意识形态强化了对电影的制约。多数第四代导演执著于电影艺术,孜孜不倦地在崎岖道路上艰难跋涉。谢飞,乃第四代之佼佼者。

80年代初第四代崛起,纷纷崭露头角之际,谢飞并不出众。谢飞电影的思想内容并不以新锐大胆而富于震撼力,在电影语言,电影形式上亦乏令人耳目一新的突破。谢飞电影并不背离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却坚定不移地扬弃那些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封建宗法社会流毒,展现被异化的芸芸众生的人生悲情。谢飞电影的形态比较传统,传统中却融入了现代电影理念。谢飞沿着自己的道路一步一步走过来,坚定不移。《我们的田野》、《湘女潇潇》、《本命年》、《香魂女》、《黑骏马》、《益希卓玛》,题材迥异,均专注于对中国社会现实和民族命运的精心思考,渗透着忧患不安的拳拳之心。多年艺术经验的积累,对电影的把握亦趋于得心应手。他最近的作品《益希卓玛》,表现一个藏族妇女与三个男人的情感纠葛,情节复杂错综,故事延续半个世纪。这个故事与政治风云变化多端相联系,涉及文化的广阔领域。影片在叙事上能做到脉络有条不紊,繁简得宜,很见艺术功力。是国际上审视中国的一个焦点,国外拍摄过多部带有偏见的影片。出于一种政治使命感,谢飞才决心拍摄这部真实反映历史与现实面貌的中国电影。但这种题材处处都会触及政治雷区,鲜有问津之勇士。知难而进,这就是谢飞。在传统和现代、中国和西方的文化撞击和磨砺中,谢飞执著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和艺术道路。

关于第四代,还应提上一笔。许多第四代导演为电影、电视两栖。新时期兴起的中国电视剧,如雨后春笋,高速发展。中国电视剧能够在不长的时间里达到现在的规模和水平,电影导演输入的电影艺术经验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第四代拍摄的电视剧值得特别提到,黄蜀芹导演的《围城》。在电视剧中忠实地传达原著的哲理性的人生意蕴和幽默感,超脱的艺术品位,难能可贵。郭宝昌编导的《大宅门》,豪门家族的历史沉浮,足显中国传统文化之大观;传奇叙事之起伏跌宕,适应民族审美情趣。陈家林从80年代中期之后,似乎从电影导演转化为专职的电视导演。他导演的电视连续剧从《努尔哈赤》到《康熙王朝》,均属历史宫廷大戏。宫闱中的权力争斗和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交辉,多能赢得观众之青睐。

第10篇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党史学习教育,是不忘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我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通过参加集中学习研讨、个人自学、聆听党课、与同志交流学习心得等形式,认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简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以及各级各类违纪违法典型案例等书目内容,组织和参加了党史学习教育“五个一”实践活动和“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认真撰写了学习体会感悟文章,集中学习会上进行了学习研讨交流。为开好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我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开展谈心谈话,对照党的创新理论,党章党规党纪,对照初心使命,对照先辈先进,认真查摆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党性分析,明确了整改措施,撰写了个人发言材料。现作如下对照检查。

一、党史学习教育学习情况

本次专题组织生活会是对党史学习教育落实情况的一次政治体检,是检验支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是筑牢学习基础。会前,本人通过参加各类专题党课,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等,为开好本次专题组织生活会打牢了思想基础。

二是丰富学习内容。围绕党的光辉历程,认真开展研讨交流,把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入脑入心。通过学习强国等网络学习平台,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学习。

三是开展特色活动。本人把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与机关“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活动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和形式。积极配合党工委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相关活动,参加党工委组织开展讲党史小故事、党史知识竞赛等活动,深化对党史内容的学习掌握。

二、感悟和收获。

(一)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情况方面。实际工作中,我本人第一时间观看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直播盛况,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撰写了学习心得体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通过检视反思,认为自己在学用结合上还有欠缺。主要表现在:在学习过程中,我仍然以学习研读原文为主,对政策理论和重点、焦点、难点关键词缺少深层次解读,与自身工作实际结合思考得不深,缺乏学习互动和思想交流,学以致用的效果还没有充分彰显出来。

(二)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制定学习材料,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情况方面。能较好的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但通过检视反思,认为自己还存在一定不足:理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主要表现在:自己虽然能够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指定的四本学习材料,但有时候只是学习了文件内容,通读了有关篇目,对这一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理论体系的学习理解还缺乏深度。自己虽然能够做到“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始终对党忠诚、对党老实,自觉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但有时候从政治全局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开拓性不够。

三、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针对上述问题,我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剖析,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原因:

(一)思想政治站位不够高。通过检视剖析,我认识到,自己放松了思想改造,理想信念这个精神之“钙”还需要多补强补,涵养政治定力、炼就政治慧眼、提升政治能力还有待加强。

(二)理论武装上存在差距。通过检视剖析,我认识到,政治理论学习只局限于硬性规定的去学,缺乏广度和深度,缺乏组我学习的主动性,综合素质没有大幅度提升也是存在问题关键。

(三)担当尽责意识不够强。通过检视剖析,认识到缺乏攻坚克难的勇气和“钉钉子”精神。

(四)自我能力提升不够快。通过检视剖析,我认识到,“心懒”“身懒”现象时有表现,自我能力提升没有跟上时代要求,习惯常规性工作,没有从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五)党性修养方面不够高。没有把自己看成是党员干部,淡化了党的先进性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工作中虽然积极肯干,热情不减,但在突出党的先进性,体现党的宗旨方面没有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有所弱化。对自己要求还不够严格,认为现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享乐主义、形式主义开始萌芽,自我要求有所放松,在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等精神方面做得还不够。实际工作中存在名利思想,比如患得患失,怕得罪人,怕承担责任,做老好人。没有干部自觉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三)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有所淡化。没有真正把保障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工作出发点,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还不是太强,认为管好自己,干好工作,群众对自己没有意见就可以了,积极主动、真心实意解决群众所盼、所想、所诉的主观能动性减弱,实质是在思想深处没有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没有真正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四)勇于担当的进取精神有所懈怠。总认为自己工作多年,经验丰富,只要按部就班,不出乱子,能较好地完成业绩考核指标和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就行了,想问题、干工作习惯于沿袭老方法、老套路,创新意识不强,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面对一些难啃的硬骨头和烫手的山红芋,缺乏“向困难叫板、向矛盾挑战”的勇气和魄力。

四、整改措施及努力方向

下一步,我将在的领导下,牢牢把握党史学习教育目标方向,紧扣党史学习教育阶段要求、步骤安排、必学内容、规定动作,严把标准关、质量关,坚持不达标不放过、不见效不松手,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的各项部署要求从严从实从细落到实处,不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取得新进展。

一是坚持深挖笃学,在用心学上下功夫。严格纪律要求,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在学党史、讲党史、懂党史、用党史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融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学习形式中,结合党员积分制上墙制度,进一步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第11篇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钱海岳先生的长女钱惠敏就与丈夫堵仲伟一起,悉心收藏着父亲的史学巨著《南明史》手稿。岁月荏苒,如今的钱氏姐妹兄弟4人都已年届八旬,这部凝聚着父亲毕生心血的手稿何去何从成了钱家后人的心结。20lO年,养子堵炳元的电话又一次在钱惠敏心中激起涟漪。养子告诉她,家乡无锡市档案馆在得知钱海岳先生有《南明史》手稿存世后非常重视,有意征集进馆。南方气候适合手稿长期保存吗?无锡市档案馆有条件保管如此珍贵的史料吗?手稿进馆后我们还能随时看到吗?一连串疑问让钱惠敏顾虑重重。堵炳元告诉她,无锡市档案馆已是国家一级档案馆,手稿在任何时候都可向钱家人无条件开放。经过慎重思量,钱惠敏最终决定代表钱老的4个子女将父亲遗稿无偿捐献给无锡市档案馆,让父亲的心血融入生他养他的故土。

为“南明朝”纂史

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历17帝、276年的大明王朝自此崩溃。流亡的明朝王室曾建立过南京弘光政权、福州隆武政权、肇庆永历政权和绍兴鲁王监国政权。永历十六年(1662),永历帝昭宗被清廷所杀后,郑成功长子郑经在台湾仍延奉永历年号。永历三十七年(1683)。郑成功之孙郑克降清,自1644年至此共历40年,这个阶段被史学界称为“南明朝”。

史学界对南明史有研究并立意要纂史者,同辈中除了钱海岳,还有朱希祖、柳亚子等著名史学家。

朱希祖奉老师章太炎之命研究南明历史,撰有《编纂南明史计划书》。之后潜心研究考证,收集史料已达700多种,也做了许多笔记,还撰写了《南明之国本与政权》《南明广州殉国诸王考》《中国最初经营台湾考》等著述。钱海岳在撰写《南明史》过程中,曾与朱希祖探讨过体例,朱还将收集到的史料借给钱海岳参阅。正当朱希祖准备动手编纂《南明史》时,“卢沟桥事变”发生,战后流离颠沛,未竟其志。朱希祖逝世后,吴稚晖在所送的挽联中叹道:“人间遽失先生,从此南明无史。”

柳亚子对南明历史的研究也是矢志不渝,曾自述:“南明史宿愿,一阻于太平洋战役,再阻于湘桂撤退,然此身一日不死,此心亦一日耿耿不忘。”田汉曾赠诗柳亚子“避地香港岛,将写南明史”。但由于身体原因,柳亚子终究未能如愿。1950年10月,柳亚子专程到无锡拜访钱海岳,向其借阅《南明史》稿本,回京后从头至尾抄录一遍,形成集史料与书法于一身的珍贵抄本。同时,还为原稿题写了书名。

后来者对南明历史倾注心血著书立说的也大有人在,但仅有钱海岳所著的《南明史》为纪传体。钱海岳认为:“作史之要,首重体例”,在书稿撰写中,他遵从“纲罗放矢、先成表志、辨别是非、破除忌讳、讲求义法、润色词笔”的纂史规则,使《南明史》与《二十四史》《清史稿》等体例保持了一致。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钱海岳出生于江苏无锡。父亲钱麟书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中举,任颍州府通判,清宣统三年(1911)调任绩溪知县。钱海岳幼秉家学,年少时就立下“尽读天下奇书,交天下奇士,穷天下奇山水,建天下奇功业”大志。民国初年,钱麟书应清史馆之聘协修清史,钱海岳随父进京,深受史学熏陶。冯煦、缪荃荪等史学家曾对钱海岳说,明室南渡四十年,其间兴亡治乱、战守攻取、得失乘除之迹应有专史记载。然而清廷因为忌讳南明政权的存在,不仅不为纪传,还将留存的南明文献甚至民间藏书尽数毁灭。如果能将这段历史著成一书,将是一项千秋伟业。前辈的期望,使少年钱海岳觉得似有千斤重担在身,从此,他与南明史结下了一生一世的情缘。钱海岳广为收集南明史料,或从家庭藏书中寻找,或从书摊上购买,或从官方档案和书库中抄录,历时20年,收集到的资料有十几箱。其间,钱海岳完成了北京朝阳大学的学业,南下广州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处秘书,后在国民政府多个部门任文书职。1931年,钱海岳在他的而立之年开始动手撰写《南明史》。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钱海岳携书稿随国民政府迁至重庆,任开国文献馆专门委员。日寇的入侵,使钱海岳切身体会到国破家亡的痛楚,此情此景,与当年清兵入关掠我河山何等相像!西迁后,他在救亡图存的民族精神激励下,发愤纂史,终于崇祯甲申300年后的1944年,完成了《南明史》稿100卷,钱海岳写“自识”记之:“史稿始于辛未,至今冬方告成,屈指已十四易寒暑矣。才愧三长,未足跻著作之林,祗能存诸箧衍,用备治晚明史者参考云尔。甲申长日至,句吴钱海岳自识於乌垣学合。”

鸿篇巨制带来的灾难

书虽初成,但钱海岳总不能释然。因为他深知,清初所兴的文字狱和几十次销毁禁书的“运动”,使南明朝的史料几乎荡然无存,日后必定还要不断搜寻资料。因此,1944年后,钱海岳对史料的收集补充和书稿的修订一日都不曾停歇。1943年至1948年,他应盛世才之邀赴任新疆女子学院院长兼中文系教授,1948年返回南京开国文献馆;1949年回到家乡无锡任国学专修学校教授,学校改名为无锡中国文学院后任教务长;1950年参加华东革大政治研究院学习,结业后当选为民革苏州市委员、政协江苏省委员;1956年,调江苏省博物馆;1960年调南京图书馆主持《江苏通志稿》整理工作,同时受聘南京大学历史系讲授南明史。此间20多年,不论身在何处,身居何位,钱海岳始终对《南明史》体例的完善、资料的增补、史实的考证孜孜以求。特别是调入江苏省博物馆和南京图书馆工作后,他徜徉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之中,更是如鱼得水。正如明史专家谢国祯所称,钱海岳对《南明史》的研究是“老而弥笃……用力不辍”。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南明史》已由100卷增至120卷,经过几十年的磨砺,史料更加翔实,体例更加完整,所列传主达到近2万人,引用书目3000余种。钱海岳本人对此120卷本比较满意,所以将书稿誊清一份与原稿共存。

然而,这部鸿篇巨制未及出版就给钱海岳带来了灾难。“”甫始,钱海岳被定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更因他肯定了郑成功的抗清史迹,《南明史》被诬蔑为宣传的“大毒草”。1968年1月14日,“造反派”将年近70岁的钱海岳拉到明孝陵批斗,钱老被人从台阶上推下坠地而死。一颗史学巨星就此悲壮地陨落了,同样令人扼腕的还有钱海岳珍贵藏书被付之一炬,凝结他37年心血的《南明史》草稿和眷清稿悉数被抄,

下落不明。

顾颉刚先生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等职。1952年11月,他曾在苏州拙政园与钱海岳会面,并见到了《南明史》稿本。1971年4月,顾颉刚承总理之命,主持《二十四史》整理工作。在“整理计划书”中,顾颉刚认为,清代满族统治者竭力抹杀南明政权的存在,致使《明史》中对此段历史记载寥寥。钱海岳竭数十年的精力编成了纪传体的《南明史》一百多卷,足备一代文献。他提议:“如能觅得,应置明史之后。”这是史学界第一次在国家层面的文本中提到钱海岳的《南明史》。当时,顾颉刚并不知道钱海岳已惨然离世,更不知道他当年在苏州看到的那部珍贵手稿已在“”中失去踪迹。那年6月,钱海岳的外孙堵炳元拜访这位外公的故友,交谈中顾颉刚方才知道结果,不禁黯然。

《南明史》出版了却两代人夙愿

钱海岳《南明史》手稿的失踪,令钱家后代及史学大家们痛心不已。钱海岳的大女婿堵仲伟1971年恢复工作后多方打听奔走,决心要找回岳父的遗稿。

堵仲伟是无锡梅村茅塘桥陈家湾人,革命烈士堵一的次子,1945年中学毕业后即投身革命,加入了新四军。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从事海军军事新闻报道工作,1965年任新华社海军分社社长,1985年调任海军第二炮兵学院副政委兼纪委书记。“”中,堵仲伟因对李作鹏提出批评而遭关押,辗转北京、江西、天津。1971年9月事发后,堵仲伟得以,回到工作岗位。他回到北京时,恰好由总理亲自主持的《二十四史》整理工作刚刚开始,顾颉刚正式提出了要将钱海岳的《南明史》列入国史之中。得到这个消息,堵仲伟似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岳父一生追求的目标即将要实现。他觉得,查明《南明史》遗稿的下落,已经从钱氏家族的愿望上升到了历史的责任。经过多年寻觅,多方索求,《南明史》遗稿终于回到钱氏家族手中。可惜的是,钱海岳120卷的誊清稿仅存前96卷,余24卷为草稿。所幸两者相配,并无遗漏。

1979年4月1日,堵仲伟手捧失而复得的《南明史》稿“目录”和“引用书目”拜见了顾颉刚。顾老见钱海岳《南明史》手稿终得现身,欣喜之至,当即挥笔题跋于原稿钱海岳“自识”后:

“按此书为钱氏始作于一九三一年,写成于一九四四年。及一九六八年一月十四日,不幸为、‘’诬害致死,又历二十四年。时工作於南京图书馆,馆中藏书丰富,随手补充,更为完备。人虽死而著作犹存,稿藏其女婿堵仲伟家。越十年,堵君乃以之见余。余当一九七一年四月,承命,主点校《二十四史》,参加出版会议,即曾提出寻求此书,次于明史之后、清史稿之前。时同人以为俟《二十四史》点校完成后再议。今全书已完成矣,此稿适出,其当与国家出版局及中华书局主事者等商之,俾不没钱氏以四十余年之精力完成此稿之苦心也。一九七九年四月一日,顾颉刚记於北京西郊三里河寓合”,并署书名、作者于封面。之后,顾颉刚便紧锣密鼓地开始安排《南明史》的出版工作。4月3日,堵仲伟将全套书稿送至他家,4日顾老便安排学生进行整理。4月13日,顾颉刚在日记中写道:“予之心事有三部书当表章:一、吴燕绍清代蒙回藏典汇,二、孟森明元清每通纪,三、钱海岳南明史稿……他日有便,当更与胡乔木院长言也。”

5月9日,顾老亲与中华书局商谈出版事宜,中华书局即着手进行准备工作。但是,世事无料,第二年顾颉刚先生就驾鹤西去了,值得庆幸的是他生前已为钱海岳《南明史》的正式出版做了充分的铺垫。

也许是因为当年人们对政治的过于敏感,抑或是其他原因,这部史书在顾老逝世后一直沉寂了20多年。关于史书的政治性,钱海岳早在1951年就有所意识:“此书系一九四四年写成,所纪农民革命运动观点立场及措词立论,抄清时应详加修正。”

2003年10月,中华书局告诉堵仲伟先生,他们决定整理出版《南明史》。自此,堵仲伟代表钱氏后人全力配合书局对全部书稿进行整理。在他的缜密安排下,钱海岳的手稿及柳亚子、顾颉刚的题字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并嘱后人“切勿出手”。

2006年5月,钱海岳著《南明史》正式出版了,79岁的堵仲伟在了却两代人的心愿后,于6月20日溘然长眠。

珍贵书稿终归故里

2008年,无锡市档案馆、无锡名人文化研究院携手合编《共和国无锡籍将军图谱》,在收集资料中,工作人员联系到了堵仲伟的养子堵炳元。

堵炳元父亲堵伯伟是堵仲伟的兄长,因堵仲伟早年膝下无子,便将堵炳元过继给了伯父。所以,堵炳元从上初中开始。就与堵仲伟、钱惠敏夫妇一起生活,在北京的海军司令部大院度过了青年时代。自然,堵炳元称钱惠敏为姆妈,称钱海岳为外公。外公一生与《南明史》传奇般的情缘如烙印般刻在堵炳元心中,养父为《南明史》出版奔走30余年的酸甜苦辣也让他感同身受。如今,《南明史》已作为正史出版,外公的毕生心血修成了正果。可是堵炳元深知,养父临走时还带着几分担忧,那就是他殚精竭虑保存下来的《南明史》手稿归宿未定。

自从通过《共和国无锡籍将军图谱》与无锡市档案馆有了联系后,堵炳元就萌生了要将外公的遗稿接回家乡的愿望。因为外公和养父都是无锡人,《南明史》手稿最好的归宿就是回到无锡。家中每每议及此事,堵炳元内心都强烈地希望养母及舅父、姨母们能达成共识,让外公的灵魂随他的书稿一起叶落归根。

2010年,由无锡市档案馆与无锡名人辞典编委会合作编纂的《无锡望族与名人传记(三编)》首发式在无锡市档案馆举行,堵炳元作为其中《无锡(梅村)堵一、堵仲伟家史》的作者参加了仪式。会后,堵炳元向档案馆介绍了外公钱海岳及其遗稿《南明史》,引起了档案馆的高度重视。

但是,目前书稿藏于北京钱惠敏处。《南明史》正式出版以后,北京好几家有分量的文化机构都表示了收藏钱海岳手稿的愿望,若将先父遗稿保存在有名望的国家级机构,与《南明史》的历史地位是相符的,钱氏后代极有可能做此决定。因此,无锡市档案馆觉得必须迅速与钱惠敏取得联系,在堵炳元的支持下全力将此珍贵史料征集进馆。

第12篇

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心得体会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一重大历史时刻,党中央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对于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就是要切实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深切感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谛情怀,汲取指引前行的智慧和力量、努力以行动助推税收事业高质量发展。

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牢记党的初心使命的重要途径,是党员的一门重要必修课,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跨入百年发展历程之时,我们开始学习“四史”,既是中央要求,也是现实需要。我们党是一个大党、老党、强党,一部百年党史,涵盖了几代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为当代共产党人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的财富,蕴含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迫切需要我们从党史中汲取营养,用于指导现实工作,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甚至为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提供历史依据和启示。学习“四史”是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制度化的具体体现,是主题教育的延续和深化,我们不能只搞形式主义,要真正重温、重读党史,做到入脑入心,从中汲取精神之钙,奋进之力,理论之魂,为民之情,浩然之气,续写新辉煌。

读历史,能看到今天的来龙和去脉,要向革命先辈学习,培养历史使命感,共担民族大义。中国共产党富有强大生命力,要汲取历史智慧、激发奋进力量,坚定“四个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党史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走向成熟的实践史,一个政党必须要有杰出的领袖和强有力的领导集体,一个政党必须要自我学习、自我革命。

党史是一本严肃的教科书,是一部描述中华民族走出劫难、创造辉煌的鲜活教材,要学习党迎难而上的态度,人民至上的立场,昂扬向上的激情。税务系统应当把“四史”学习作为党员、干部日常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和党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基层党支部“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的重要内容,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创新方式方法,加强“四史”教育,筑牢意识形态工作阵地,永葆坚定信念,永葆奋斗精神,永葆为民情怀,永葆担当本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