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一历史复习

高一历史复习

时间:2023-05-30 10:10: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一历史复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一历史复习

第1篇

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学好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学好的方法一、观念转变,早作准备

如今的高考形式,历史作为高考科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中考在去年才考历史,而且作为综合科来考,初中课时安排少,许多学校又缺乏专业教师,历史在有的学校形同虚设。学生初上高中后,对当前高考改革形势一无所知,在学习方法上,视机械背诵为法宝,不愿认真听讲,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认识不到训练的意义,不做平时积累、循序渐进的打算。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属新编教材,从观点到史实,从容量到质量,从广度到难度,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历史学科本身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和高考改革带来的结果。缘于此,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课时少,进度紧和高考能力考查要求日渐扎实的情况下,如何更新观念,适应新形势,学好新教材,是摆在每一个高一新生面前一道难解的方程式。

二、讲究方法,注重理解

对高一新生来讲,学习历史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决非一时一段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初中历史教材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高中教材则注重理论概念,较为抽象。因此,高一新生接触《中国近代现代史》时较为头疼,只有注重学习方法,方能事半功倍,适应高考形势的要求。具体来讲:①要培养自学能力。高中历史教材每章前都有引言,它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同学们在学习每章之前,要认真阅读一下引言,把每章内容的线索和重点了解清楚。形成习惯后,有助于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另外,每章选用的插图、表格、史料都要认真理解领会,以帮助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所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必须的。总之,自己掌握了主动权,养成了良好的自学、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学习历史至关重要。②注重知识的联系结合,树立整体知识观。首先,高中历史许多概念比较抽象,诸如革命、改革、改良等,必须结合政治常识方能理解。在目前各类历史试题中,理解性的题目占据了主要地位,如果对教材处理不好,做选择题时,就会出现判断错误,做材料题和问答题时则容易答非所问。其次,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平时,在学习中应注重多分析、多比较,找出其异同处,加深对史实的理解,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能力。③注重跨学科的联系,学以致用。高考实行大综合的趋势,要求各科加强渗透。学生在平时应关注当前国际国内重大时事等热点问题,多角度去研究、分析所涉及的问题,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理清主线,建构体系

系统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记忆,但记忆并不等于死记硬背,透彻的理解是记忆和掌握知识的前提。对高一新生来讲,教材内容看来是支离破碎的,只不过是按顺序进行了编排,这种错误无疑是学习的障碍。因此,高一学生首先应在章节内部理出清晰的目,务必因果关系明了、逻辑清晰、概括精练、重点突出,这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要求。其次,给章节以准确的定位,即阐释清楚每一章节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位置,犹如电脑网络,随时可调用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第三,牵出串在章节之间的纲,即教材的主线。如新编《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一至四章,展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四部曲: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阶段(18401864)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形成(18601895)中国半殖民地地位的确立阶段(18951901)中国半封建社会形成的阶段(19011912)。这样的揭示犹如登高鸟瞰,让高一学生克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历史的规律了然于胸。当然,高一新生要在短时间内达到这种境界是不可能的,但至少为他们指明了一个努力的方向。

高中历史的复习介绍第一,每位同学应首先找到一本《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并能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对每一课的要求熟记于心。这样做的好处有二。一是可以删除一些不要的点,比如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对必修三第一专题第二节的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我们在复习时就可以删除本节有关秦朝儒学的发展状况的相关内容。这样复习起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的效率。二是在以后做题中,又能很好地收缩范围,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因为无论选择怎样的新材料还是如何设问,命题者都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第二是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逐一落实每一个知识点。在落实知识点的时候,首先强调第一次记忆过程的准确性。比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要求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那么同学们就要注意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相关内容,比如宗法制的源头、宗法制的核心内容以及宗法制的影响,是不是自己已能很准确地表述。其次对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也要力求准确理解,比如对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掌握。因为只有对概念做到准确理解,才能使我们既提高记忆效率,又能使我们在解题时,灵活运用。在落实知识点的过程中,又可以分成两步。

第一步就按照专题来进行复习,这一步比较容易,重在熟记每个知识点,为下一步打下基础。第二步可试着按时间顺序,将同一时间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史内容进行梳理。这步较难,但很有意义,因为历史学科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时间观念。第三,在不折不扣完成前面两点要求后,如还学有余力的话,可适当做一些题目。这样不仅可以检测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先行一步,在实战中,锻炼自己的应用能力。成功总是垂青于有准备者,通过以上三点夯实基础,才能使同学们在高三一年的复习中腾出更多宝贵时间,进行能力方面的训练,为最后的高考奠定基础。

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一、构建历史知识框架

掌握历史基本目标在于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与方法,并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置于相应的知识框架内,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网络,好应对高考历史选择题。

二、应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第2篇

当前,全国各地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许多学校已经取得明显效果。在高中历史教学阶段,对于新课标的历史课程该如何把握,如何通过认真组织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应该就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知识层次,进行三段式能力培养。

一、高一阶段着重培养基础层次能力-------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许多高一学生考试成绩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没有知识的记忆,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一阶段更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

为了实现此阶段的能力目标,教学中应做到:1.讲解教材不必挖掘太深、拓展太宽,只要求理解性记忆即可。2.提问以学生能再认再现准确地表述出知识即可,适当启发思考一些历史事件隐含的本质的东西。3.测试训练时高层能力题不要太多。4.课外作业要求学生把初中教材上的历史知识再阅读一遍,从而扩大学生知识积累。在进行这个层次能力培养时,并不排除对其它层次能力的培养。

二、高二阶段注重培养提高层次能力-------阐释能力

进入高二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心理素质已经稳定。知识水平的提高,使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渐趋成熟。经过高一年级的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高二阶段就应该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提高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比较的能力。这个阶段能力的培养,是历史学科能力层次培养的关键。为了实现这个层次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可分为三步:第一步培养分析历史现象或事件本质、历史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能力,第二步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第三步培养归纳、比较的能力。要注重教会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有通过众多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才能归纳概括隐含在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东西和历史阶段性特征或线索,才能使学生对甲事物与乙事物进行深入的比较。教师在教学中用不着去“照本宣科”了,应引导学生从如何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后果影响入手,找出事件背后隐含的本质东西。在此阶段,应注意:(1)在进行这个层次能力培养时,并不排除对基础层次能力的培养;(2)在分析问题时,应尽可能掘深、拓宽;(3)有意识的通过测试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能力的提高、升华和再创造。(4)利用适当复习对高一基础知识进行再分析。

三、高三阶段着重培养升华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这个层次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最高境界。为了达到这个层次能力培养目标,教学中同样还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第一步教会学生归纳、概括出教材中显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方法;第二步教会学生归纳、概括出教材中隐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方法;第三步教会学生变换知识角度进行知识迁移的方法;第四步教会学生用教材之外没有遇见过的知识(史料)所构成的新情景,从中分析概括要点,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方法。高三阶段主要时间是复习,特别是在高三第二学期的总复习中,这个层次能力的培养就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到了高考前夕,此时的学生就能真的具备站在历史的高度,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切入,无论是宏观上“大跨度、该概括”,或是微观上的“小切口、深分析”,都不会出现“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境遇了。学生就能够把教材又厚变薄、由薄变厚了。

当然,上述三个层次阶段性培养,并不是把各个层次的能力完全割裂开来,只是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不一样罢了。我们既要看到相对的区别,又要充分认识彼此间的相互促进、互为表里、互为渗透的关系。所以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教师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是一定会收到良好效果的。教师要着眼在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规律和方法,进而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共进、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和谐发展的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要在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上下功夫,培养学生有计划阅读历史书籍的良好习惯、探究问题的习惯、善于质疑的习惯、发现问题善于积累的习惯。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宛东中专)

第3篇

前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认为“学生只要借助于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减轻学习的负担,同时也能提高教和学的质量。”而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教学法就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构建的,反映对历史的总体认识,体现和涵盖学科主干知识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

一、以点为基础,运用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进行单课的复习,改革传统笔记形式,提高高三学生历史复习效率

在历史课堂上,常见教师依照死板的教案一边机械地板书,一边枯燥地讲解或是点播幻灯片,而学生则一行一行,一句一句地做笔记。摘抄笔记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常见的行为,其目的在于记录学习的内容以及整理别人和自己的思想,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传统笔记存在着以下不足:一是埋没了关键词,二是不易记忆,三是浪费时间,四是不能有效地刺激大脑。同时上课等学生摘抄,影响教学进度,课后学生整理又增加了学生大量机械性重复性的无效劳动——纯粹抄教师的课件和板书,更有学生因兴趣缺乏或是惰性所在而不记笔记。这种传统的教师讲解与学生记录的方法,并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和思考。而历史知识体系和传统的直线记录方法完全不同,它以直观形象的图示建立起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或显现人的大脑思维流程,它看上去就像一个人的神经网络图,可以极大地提高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对于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有巨大帮助!通过使用建构知识体系思维导图,学生不再被动地去设法记下教师的每句话和看一串长长的句子,而是积极地对关键字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最终“画”出重点词语明确、颜色丰富、图形多样的知识体系,这其实就是将历史知识个性化的记忆、再现和内化的过程。

二、由点及面,构筑章节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为适应高考历史以考查历史思维能力为主的要求,高三一轮复习必须坚持整体史观,把教材划分成若干单元进行单元复习,构建知识的有序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单元历史知识体系。

单元复习不是按教材既有章节编排进行简单的知识重复,而是把某一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来审视,打破教材原有章、节的编排,重新对教材进行整合,形成单元知识结构体系,揭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规律性,以利于整体上把握历史史实、掌握历史知识。复习时,可按“单元起止时间——单元历史阶段特征——基本史实(包括背景、经过、结果、性质、影响)”的结构模式来进行。只有经过这种整合,知识才会在脑海中呈现出鲜明的历史发展脉络,显现出该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基本面貌,繁琐的知识才会变得简单易学。单元复习时还应注意分析揭示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更大的知识体系。

比如必修一第七单元单元复习课《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采用以下的知识体系能很简洁明了地解决问题。

总前提:

又如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节,知识点多、容量大:

两条线索: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的侵略史、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和探索史

比如,人教版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可以将单元总揽演化为以下的知识体系: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的背景: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意味着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的措施(标志):罗斯福新

政——国家干预经济。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的重大影响: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三、以纵横联系法构筑立体的知识框架结构体系

运用历史知识体系,解读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构建历史知识的“面”,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历史网络体系中的“纬线”。历史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经济、民族、军事、文化等。而这些方面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这就使历史知识本身具有一种横向的网络结构。阶段特征揭示历史不同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在对历史的认识中,起着统括全局、加强横向内在联系、加强知识结构化的作用。然而新课改后的高中历史,中外历史混编,“模块+专题”式的结构让很大一部分学生无法形成通史意识,对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掌握比较薄弱。因此高三复习,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而掌握了历史发展阶段特征,也就让学生掌握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横截面”。

比如,在高三第二轮复习中“关于17-18世纪的资本主义世界”,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进行复习指导。

但是应用历史知识体系进行高三历史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运用历史知识体系作为有效学习策略之一,必须与其他学习策略结合在一起,才能起到更大的效用。如运用历史知识体系构建历史阶段特征,必须配合复述等策略,才能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第二,教师在做历史知识体系引导的过程中,要侧重思维方法上的指导,提供相关的范例,鼓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提高学习的乐趣。绝不能照搬照抄某些辅助资料上现成的历史知识体系。

第三,运用历史知识体系在课后笔记的整理中,提倡学生在熟悉书本基础之上,根据回忆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然后翻看书本或辅助资料,将遗漏的知识点补充完整。同时不定期地利用历史知识体系,来复述相关知识点。这是一个思维不断锻炼总结提升的过程。

第四,运用历史知识体系可以辅助高三的解题,对于复杂的综合材料题分析作用非常明显,可以先找到中心线索,然后分析解题的几个方面,最后映射到对应的章节。

第五,由于运用历史知识体系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教师要有广博丰厚的知识面,而教师自身的水平有限,所以必须集思广益。目前有效的解决办法是鼓励教师开展“读书”活动,涉猎多方面、多学科的各种知识,不断积淀,厚积薄发,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从容、准确、全面地应对各种各样的学生提问,才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朝着纵深发展。

历史知识体系作为高三历史复习的一种工具,是当前有效学习策略之一,善用历史知识体系对高三历史复习备考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历史知识体系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构建起有效学习与思维的支架,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拓展。

参考文献:

[1]李佩任.遵循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4(1).

第4篇

关键词: 新课改; 新高考; 新课程教学; 无缝对接; 相映生辉

中图分类号: G40-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7-0109-02

2007年9月,作为一名一线高中历史教师,我与陕西省一起步入新课改,新课改让我倍感压力与挑战。如何尽快适应新课改,如何尽快地改变自己的课堂,如何尽快地适应新高考……诸如此类的问题一涌而上,让我一下子感到无所适从。一轮新高考后,我也有了许多收获与释然。

新高考命题充分体现课改精神,要在新高考中脱颖而出,关键是要走进新课改。要走进新课改,一定要逐步改变过去过多讲授和灌输的教学模式,要大力提倡自主合作、研究探索的主动学习方式,要充分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和注重体验。因此基于我的实践,我认为新高考最大限度地支持新课改,新高考也会逐步提高对新课改的要求。那么如何更加深入地走进新高考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研究命题趋势,找准命题的切入点,从而有针对性的指导复习工作

1.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注意从新课程理念去理解,这样才会与高考命题人员同步思维。

2.必须处理好课标、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的关系(如右图)

课标是高考命题的根据,超标的知识,不在高考范围。考查的内容是课标的一部分。高考的公平性要求试卷命题不以教材为蓝本,而以考试说明为依据。《考试说明》是我们研究高考最有价值的具有法规性的文件。

3.做好教材、《课标》和《说明》的比较研究。

教材有的内容而《课标》和《说明》没有的——少讲

教材没有的内容而《课标》和《说明》要求的——建议扩展和补充

对于层次高的学生,鼓励他们阅读其他教材,拓宽知识面。

教师应该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整合资源,为备考提供复习资料。

4.研究高考试题。历年试题——整体研究中找共性;近年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相同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不同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外省试题——集中研究找动态。仔细琢磨历年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及稳定性和变化趋势,熟悉高考命题的题型和要求,对了解命题走向,把握复习方向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二、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全程复习计划

从备考实际来看,高考的准备其实从高一就开始了。因此,历史教师要从长远考虑,加强高一、高二的模块教学,这是最初夯基奠土阶段。进入高三,第一轮复习以《考试说明》顺序落实考点;第二轮复习以通史序列复习,加强知识的整合,勾勒知识的内在联系,细析阶段特征。第三轮复习以“热点”引领,主要讲清“热点焦点”与历史的融通,主要大国英法美德日俄的国别史等。做到“两标”开道,计划导引,层层推进,加强复习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三、全面落实课改精神,加强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中的精耕细作

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有一句豪言:“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回顾我们的新课改实践,初涉新课改时,注重新理念的体现,强调学生的主体,注重学生的参与形式,一味地求新求异。而伴随着实践的磨砺,课堂的教学返璞归真,关注参与的效果,讲究教师的主导,追求设计的科学与合理,从求新求异回归到求真求实,从形式的创新到实质的创新,使课堂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社会生活能力,提高生命质量的操练场。课堂改革要反对另一个极端。即在一种全新的理念与愿境氛围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似乎正在形成一种全新的语境和令人眩晕的教学场景——不知所云的互动、游移离散的论辨、华丽彩排的包装、眼花缭乱的手段等等。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常常忽略学科教学的一个最本真的问题——对于学科本身的研究、学科动态信息的了解,以及课堂教学中诸如讲授艺术、逻辑分析、语言表达等“内功”的训练和积累。一支粉笔照样可以搞课改,关键在于理念而不是形式。

四、夯实基础,突出主干,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什么是主干知识?在历史教材中前后纵贯,是有知识体系的历史知识,涉及到中外历史的大事如政治、科技、教育、思想、经济、国际关系等。这些知识现实感强,具有借鉴作用,对于我们当今科教兴国、经济建设、改革开放、民主政治的发展等重大现实问题联系极为密切。甚至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持续性发展经常受用的历史知识。这些知识有时在教材上简单地提及、分布零散,但其借鉴功能突出,在地位上也属主干知识。

如何有效复习主干知识呢?一是要系统阅读,由粗到细夯实基础。虽然考试的资源会向教材之外延伸,但历史能力是建立在教材基础之上的,因此,必须强化看书储备一定量的史实,使基础得以升化。二是东拉西扯,由细到粗构建网络。“东拉西扯”就是把相关的知识,只要能联系得上的,不管是什么角度什么模块的知识,都可联结起来,这样让学生形成联系习惯,自然熟能生巧,学生就会学会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更高层次的知识系统。

另外,要引导学生学会看书,即注重问题意识阅读,因为命题考试是问题性的思维程序,需要考生以某一问题为中心,组织所学史实形成答案。这就更需要平时具备问题意识,将教材中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把说史变成问史和疑史,鼓励学生寻找史实之间的因果转化关系,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

五、对教材进行适当、必要的整合

高一高二新课有必要这样做,高三大容量的复习课更应当如此。一轮复习时,尽可能地将同一性质或前后关联的历史现象放在一起,帮助学生梳理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理解事件发展的因果关系。对教材的整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高考考试说明所列的内容条目来看,有的已经进行了整合。因此,我们在复习时应多联系,在复习政治史内容时,有必要将相关的经济史、文化史内容联系到位。不追求复习的进度,而强调复习的实效性,通过知识联系,实现反复复习。如我们在复习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时,必须联系同时的近现代科技、政治制度和文学艺术。同时联系苏联工业化,将东西方实现工业化的不同途径与特点进行对比,并分析其原因,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六、正确处理必修与选修的关系

特别关注必修内容的复习教学,选修内容可在必修内容复习时进行穿插或在必修内容的基础上适当拓展。从今年高考历史试题部分可以看出,52分非选择题,只有15分来自选修,且难度不大。因此,在一轮复习时不需要单独复习选修内容,至于在必修内容中无法联系的部分内容,可在新高考考试说明下来后再进行补充。

七、渗透史观教学,加强与社会现实的联接

当前高考通常运用的史观主要有:文明史观、整体(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新史学研究理念,此外还有唯物史观与革命史观。新史观为学习历史和考查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但要把握好史观教学的“度”,在高考备考中不要刻意去堂堂渗透,适宜则用,自然点到,水到渠成,如用“全球史观”阐释的意义,即世界反法西斯的组成部分;用“革命史观”阐释,是中国人民近代反帝斗争的第一次胜利。以史观去开阔学生的视野,客观全面地认识、评价古今中外的历史现象,运用新史观重新构建专题体系。

总之,新课改与新高考的适度平衡,可以提升中国基础教育的软实力。新课改只有通过新高考的检验,才会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只有二者真正实现无缝对接,才能相映生辉。

作为新课改、新高考一线的教师,经历了一轮新课改、两次新高考珠洗礼,心里有许多释然,也有许多收获。我与新课、新高考共进步、共成长。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课改没有专家,新课改、新高考需要实践,需要总结,需要探索,我认为努力比能力更重要。“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让我们从课堂开始,在新一轮的课改与高考中奋力前行,走出一条更加稳健、更加坚实的新课改、新高考之路,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2010年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

[2] 陕西省.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陕西卷考试说明(文科 课程标准实验版).2011,2.

[3] 陕西省.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试题、参考答案(陕西卷).2011,6.

[4] 走进高中新课程.

第5篇

一、新课学习要依据课程标准,夯实基础

(一)时间安排

从高一年级开始――高二年级(上)期中考试,前后两个半学期。

(二)主要任务

学业水平考试思想政治学考全部内容的新授课

(三)具体安排

高一上学期,完成必修1;高一下学期,完成必修2;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前,完成必修3(文理分科后,此为理科的进度要求,文科按高考节奏进行)。

(四)教学特点

具体要求:从实际出发,精讲精练,减负高效。每课随堂必练5―10道选择题,当堂巩固。课后不留作业。(此为文理分科后的理科要求)

(五)考试检测

这是我们学校的成功经验,五次考试均由学校统一组织,即高一(上)期中、期末考试,高一(下)期中、期末考试,高二(上)期中考试。

这五次考试非常及时必要,对老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有很好的检查、监督、引导作用。

(六)注意事项

1.学校要做到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和功能要求学校平时按课程标准开齐各学科课程,并且开足课时。这既是规范办学的必然要求,也是取得理想学考成绩的前提条件。我校在这方面做得一直很好,例如,高一未分文理科时,各班政治每周都是2课时,高二分文理科后,理科班政治每周仍然2课时,这就为我校取得优异的学考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教师要做到认真上课,优质高效

近两年的学考试卷表明,政治学考知识覆盖面对3个模块,12个单元,均达到100%全覆盖。对30课题覆盖了25―26课,覆盖率85%以上。由此可见,学业水平考试的知识覆盖面比较广,因此,教师的新授课一定要扎实全面,不留盲点,否则,临时突击将会捉襟见肘,成绩不会理想。

二、学考复习要依据考试大纲,突出重点

(一)时间安排

从高二年级(上)期中考试后到寒假,前后半学期的时间。

(二)主要任务

学业水平考试全部内容的复习课

(三)具体安排

每课时复习一个单元,每两周4课时复习一本书(文理分科后,此为理科的进度要求)。

(四)教学特点

具体要求:每课时复习一个单元6―7个重要知识点,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巧记活用。当堂完成,不留课后作业。(此为文理分科后的理科要求)

(五)考试检测

即参加由学校统一组织的高二期(上)期末考试,范围:学考全部内容(文理分科后,文理科的进度、范围应有所差别,此为理科的考试范围)

(六)成功经验

2014年政治学考内容包括,三个必修模块共145个考点,以及年度间重大时事政治。

具体考试目标和能力要求由低到高表述为了解(A)、理解(B)、运用(C)三个层次。其中了解层次的考点71个,占49%,理解层次的考点59个,占41%,运用层次的考点15个,占10%。由于高层次的目标要求包含了低层次的目标要求,因此在命题中对于要求达到较高层次的知识内容,可以出较低层次目标要求的题目。

为此,我校政治教师特为学业水平考试专门编写了学案――《大开八中学考复习学案》。以单元为单位,把B、C两级的考点,作为复习重点编入学案。

1.学案的编写依据

辽宁省学业水平考试《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思想政治教科书(必修1、2、3);我校学生的具体学情;教师备考经验。

2.学案的编写数量

本学案以单元为单位编写、使用,每个必修模块四个单元,一共编写了12个导学案。每个学案B5纸一张的量,包括教师依据考纲提出的问题,学生依据教材整理的答案。一个必修模块四张B5纸,印刷为一张试卷纸(正反面),这样,全部学考重要考点被浓缩为三张试卷纸。考生人手一份。

3.学案的编写体例

问答式。每个学案都是由5―7个问题组成,每个问题都是由“提问”和“回答”两部分构成。问题由教师依据考纲提出,留白由学生依据教材回答。例如:

(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B级考点)

(2)我国财政的作用有哪些?(C级考点)

4.学案的具体落实

理科从11月进入复习开始使用导学案;一课时完成一个学案,复习一个单元,两周4课时一本书,半个学期3本书。文科则把学案作为寒假作业,由学生在假期独立自主完成。效果也非常好。

5.学案的效果反馈

本学案目标明确具体,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使学生复习备考有了抓手。并且好、中、差学生都可用,提升快,效果好,因此深受学生欢迎和好评。

三、考前强化要依据考试说明,巧练精练

(一)时间安排

高二(下)开学――学业水平考试,前后共3周的时间。

(二)主要任务

考前模拟训练和强化重要考点

(三)具体安排

1.自测三次

教师自选自编模考试题,利用政治课组织考试、反馈、改进、提高。

2.模考三次

第一次,3月1日,开学即考,目的是检查学生寒假复习效果,发现问题,查找漏洞,引起重视。(如果学校不组织考试,学科自己也要利用上课时间自行检测,非常必要)

第二次,开学第一周末,最好由学校统一组织,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合场分卷考试。

时间150分钟,第一个50分钟发、收地理试卷,接着第二个50分钟发、收政治试卷、最后第三个50分钟发、收历史试卷。(这是学考答题纸的顺序)让学生体验各科的题量、时间的安排等。

第三次,开学第二周末,最好由学校统一组织,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合场分卷考试。

与第二次不同,开考同时下发三科试卷,结束同时收三科答题纸。考试期间150分钟,完全由学生自主支配,先答哪个学科,用多长时间,完全由学生自行安排。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学考程序和模式,把一切问题都暴露并消灭在学考之前。

(四)注意事项

1.重视样卷

学考前这六套模拟试题,一般都要本校教师自己选编,试题的质量和导向对教师也是挑战,所以要利用好近三年考试说明中的样卷和题型示例,以及近两年的学考真题。

经研究发现,2012、2013两年的政治学考试题,虽然没有一道是当年题型示例或样卷中的原题,但有一些是依据题型示例和样卷改编而来的试题,特别是2013年,此特点更为明显。改编的方法通常是换材料,其核心考点并未改变。

2.降低难度

学业水平考试不同于高考,千万不要把高考模拟题直接用于学业水平考试的模拟训练。

降低年度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用材料提示答案,考生读完材料和问题,答案即呼之欲出;材料的选择非热点即经典,学生似曾相识,没有歧义,不设阅读获取信息的障碍;设问搭梯子,在材料和选项之间架桥,问法直接、精练,不拐弯抹角,不做任何干扰;选项的设置为四选一,或组合选项四选三,少有四选二的;答案降低难度,知识要点都在教材上,非常明确具体,结合材料可从材料中直接提取,替代答案设置灵活多样,等等。

3.注意题型

第6篇

关键词 听 说 读 写 高考 历史 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070-02

高考复习是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场持久战。在新课程高考复习中,我不断探索和创新教法与学法,课后反思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精髓,为我所用。如英语科目中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样可以运用到历史复习备考中,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综合素养,提高复习效率。

一、“听”

1.存在问题

部分学生上课不会听老师讲课、讲题,不知道该听什么、怎样听。如果教师只单纯重视备课,缺乏与学生的配合、交流,那将会成为演独角戏、对牛弹琴、自娱自乐。

2.解决对策

(1)“讲授课”:首先,我在高考复习中对主干知识、历史脉络、重点、难点、高频考点反复强调,练习巩固,做到举一反三,直到学生理解为止。其次,课上我重视历史思维方法的培养,如阶级分析法、辩证法、比较法、归纳法等,使学生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学会运用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文明史观、革命史观、生态史观、唯物史观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讲评课”:在每次练习、测验、周考、月考、统考后,我会带领学生对历史解题技巧进行讲授和讨论,并结合学生的困惑和实例进行分析归纳,借鉴和学习高考真题和模拟题中有价值的一些题型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如文言文材料、史料、诗词、图片、表格、地图等在历史题中的运用和解答。

(3)“我的课堂我做主”:引导学生学会听课,由“要我听”变为“我想听、我要听、我爱听”。我要求学生“边听边动”,注意力高度集中,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及时做笔记,归纳整理。

二、“说”

1.存在问题

在复习时,不少学生回答问题思维混乱,没有条理、答非所问、只会口水话,理不清历史史实、知识线索。

2.解决对策

(1)“背诵课”:今天的高考单纯靠死记硬背是绝对行不通的,但是历史中的专业术语、具体历史史实等,都是基础知识的,需要记忆。如果基础知识薄弱,后续复习就像空中楼阁。

(2)“交流课”:也是聊天课。所讨论的话题不固定,只要与历史学习有关即可,如对近期所学内容的疑惑、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高考与录取、时政热点、热播电视剧等,师生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讨论。

(3)自主纠错:高效备考,离不开讲评试卷、讲练结合,要杜绝单纯对答案、念答案。我要求学生能说出选择题每个选项对与错的原因;做材料题,要能说出关键字、词、句,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时也能及时纠正学生的易错易混点,夯实基础。

三、“读”

1.存在问题:很多学生到了高三也不会读书、看书,不知道哪些是该读的重点。

2.解决对策

(1)回归课本:在一轮复习中,我指导学生通过读教材目录,把握全书古今中外的各专题设置,熟悉重点专题在全书的位置;读课文导语和课前提示,了解每一专题、每一课的概要;读标题,理清各个板块之间内容的联系;读正文,有所取舍,不面面俱到,掌握具体历史史识、加深印象;读知识链接,学会运用和分析史料;读地图漫画图片,形成时空概念,图文并茂。

(2)把书读“薄”再变“厚”:比如,在复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时,我教学生背四个字“电、燃、信、化”,即电的发明和应用、内燃机、通信技术的进步和石油化工。学生脑子中记忆越少、越清晰明了,当然也就不会混淆了,做题时再拓展开来叙述,复习效率、做题技巧也就提高了。比起长篇大论的去背书要省时、省力得多。

四、“写”

1.存在问题

很多学生不仅字写得歪歪扭扭,错别字连篇,难以辨认,而且话不成句,词不达意,严重影响考试得分。

2.解决对策

(1)书写、格式:在平时做作业和考试中,我严格要求,特别是材料题,重在审题和规范作答,做到“分段分点”。我尤其强调“全方位、多角度”作答、看分值作答等等。对于笼统作答、不分层次、分序号的答卷,均以零分记。在不断的强化练习中,找到题感又是更高一个层次。

(2)“默写课”:每复习完一个专题,我不定时定量的“默写”。让学生上黑板板书重点字、词、句,其他同学在默写本上作答,要求“字少点多”,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使学生学会“写”,减少错别字,同时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不至于一边复习一边丢。

第7篇

通过认真总结和反思,我们认为,要取得高考的胜利,必须要全校共同关注高三,要统筹规划,注重过程,科学备考,狠抓落实,还要有拼搏的精神。

我们对20__年高考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并以期与各兄弟学校共同探讨高考策略。

一、举全校之力共同关心高三是高考成功的前提

1、领导高度重视,切实加大高三管理力度。

学校领导集体清晰认识到本届高三学生整体水平不高,文科水平较低,年级组的尖子群人数少(尖子生在高一时因种种原因而流失),绝不能因20__年高考取得较好的成绩盲目自满而忽略本届高三,或认为这一届高三差而放弃本届高三。领导们带着危机感、责任感、紧迫感狠抓质量,更好地树立学校良好形象。行政班子工作作风扎实,身体力行深入高三教育教学管理。具体作法为:

①校长、书记及高三年级的分管副校长、副书记和年级组长在天门楼坐班值日。值日期间深入课堂听评课,检查教师教案、作业批改等教学常规,行政会上认真反馈听评课及教师教学常规情况,定期公布听课数量;

②领导班子实行一人一科包学科责任制,并且一抓到底。__校长主抓全面工作(还具体负责语文和英语),覃正明书记抓文综教学,刘光文副校长抓数学教学,丁富贵副书记抓理综教学。

③保证每一次行政会、校长会有高三议题,形成人人关注高三、研究高三、解决高三问题的工作氛围。

④学校、年级组每月组织一次高三月考,并及时总结分析,每月召开一次复习迎考专题研讨会。

⑤提高服务意识,关心高三师生生活,第一时间解决师生困难。

2、教师齐心协力,形成教学合力。

三年一期围绕学校的工作目标,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危机意识,质量意识。特别是在20__年6月学业水平考试一结束,大家没有来得及休息,学校就及时召开了全体准备上高三老师的动员会,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随后由年级组充分行使独立管理职能,抓好班主任(含政教员)、备课组长两条主线,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分管高三年级的校级领导与班主任、政教员一道全天候的值班与巡视,引导全体教师以高尚的情操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以严格管理、科学的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强烈的忧患意识,永不言败的旺盛斗志,激发了高三教师的敬业精神。 这届高三是我省新课程改革的第二届,我校作为全省课程改革的示范校,从2008年起,在高一就进行了新课程改革。我们深知肩负的担子和责任。20__年高考我校高考成绩再创新高后,又给我们这一届高三增加了一个更高的难度。三年来全体高三老师在思想上取得共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20__届高考再不能有任何闪失,__一中、__一中、__一中在努力甩开我们,市民中在紧追。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一直有很强的忧患意识。高三工作一直抓得很紧,从不敢有半点懈怠。大家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__校长经常白天深入课堂听课,课间与老师们交谈,晚上与高三班主任一起巡视、值班,了解情况,亲自关注高三,支持高三,鼓励高三,督阵高三。有了领导亲历亲为的榜样激励,老师们更加忘我工作。为了推进边缘生上进,教师自愿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及大课间时间在办公室进行个别推进和辅导,虽然是休息时间,但老师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总之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想到了,都利用到了,大家别无所求,只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帮学生们一把,能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二、加强教学管理,狠抓教学过程。

1、管理要讲究科学,要追求艺术,要提高管理的效率。一是严格日常教学常规要求。

教学常规是实施教学的基本规范,高三教学工作虽然有其特殊性,但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而是应该有更高的常规要求,尤其突出了“三抓”。一抓阶段计划,做到忙而不乱。我们根据高三教学整体要求和安排,各备课组分阶段制定教学计划,认真研究每个阶段学科教学工作应采取的措施和具体安排。特别是在“小题考”和“一模”以后,我们根据各科成绩水平和复习的实际情况,要求备课组调整各科教学计划,把复习计划落实到每一课时,并经年级审定后组织实施,克服了高三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二抓备课组,有的放矢。我们坚持强调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功能,统一进度、统一要求,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克服单兵独战的局限性,并实行备课监控,扎实开展有业务指导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和行政领导参与的集体备课。三抓考前训练,务求落实。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都必须经过训练得以实现。对高三的应考训练应该尤为重视,各学科组制订了严密的训练计划;对自编练习的比例实行量化规定,定量控制;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除综合训练外,采用限时训练、错题过关、单项检测、专项考查等形式进行复习巩固。2、加强过程管理。高三前一阶段是第一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这就要求教学管理要跟得上节拍。一是学科组长、备课组长要保持清醒头脑,开学伊始要制定周详的复习计划,复习计划要细致到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天,每一节的复习任务;二是坚持每周集体备课日教研组活动(特殊情况报年级组长更改日期)。每次活动要求分管领导参加,要求有教师发言详细记录,通过反馈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统一认识,统一进度,协商出改进措施;不断优化教学措施,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三是要求高三教师认真书写复习计划、复习教案,精心上好每堂课和批阅好每一本作业、每一份考试试卷,年级组采用抽查和普查方式予以落实;四是加强文综、理综考试整合训练,落实每次考试全批全改,认真分析得失;五是要求每位高三学生自备一本错题集,及时收集作业及考试错题;六是强化教师面向全体施教意识,力求一个学生也不掉队;七是多次召开高三教师大会及学生会议,要求班主任将本班学生按高考需达到的目标层次分类设表(如那些是可以上一本,二本,三本及专科,那些是专业生的学生名单)发给每一位该班上课的教师,确定每一位老师的帮扶对象,并在班级内部成立帮辅小组,由品学兼优的学生任组长具体负责。对于文科生要求每位政史地老师每天检查背诵情况,帮辅组长和不合格学生在科任老师处背诵,力求全面提高文科学生的文综水平,运行一段时间后,再推广到理科。八是认真组织全市三次联考,确定复习时间表和阶段性目标,开好月考质量分析会。每次月考后,年级组、教研组、班主任要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分析要求到题到人。及时做到与周边学校的横向比较,做到知己知彼;九是高三教师要发扬奉献精神,敢于付出,坚持全天刚性坐班,工作时间不闲谈,不上网做与教学无关的事;十是精心选择、网络下载及剪裁高考复习资料,做到未整合的复习资料不准印刷发放学生使用。

三、统筹规划、科学备考、狠抓落实,追求备考的最大效益

1、早计划、重落实,确保复习工作有序进行。

①高二刚结束,学校就对高三年级组教学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避免了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确保了高三复习备考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在20__年6月份就召开高考第一轮复习研讨会,明确了各备课组各阶段的进度、思路、策略,制订了一轮复习计划。确定了本届高三一轮复习的指导方针是:“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狠抓基础、注重训练、分层推进、培养尖子、调试心理、关注非智、面向实战、决胜细节”。20__年2月份又召开了二轮复习研讨会,这一轮复习我们的指导方针是“突出重点,突出学科内综合,以专题为载体,以能力、素质为目标,分层推进”,帮助学生进一步构建主干知识结构,结合考纲进一步落实课本重点知识,以期达到“巩固、完善、综合、提高”的效果。高三教师在明确学期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从高三起始阶段即实行备课组周备课制,将长计划和短安排有机结合,既体现了学期教学的连贯性,又体现了阶段教学的灵活性。在复习课教案、滚动考试、月考、分类推进等方面力图有所创新。

②实行复习提前告知。每个班级都在公布栏里开辟一个教学计划专栏,公开教师的复习计划,让学生明白复习的每一个阶段具体内容,做好复习之前的预习和自我调整。

③固定考试时间,进入高三后为了有利于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活动,经过研究固定了月考及周测试时间和科目,做出明确安排,印发给教师、学生,有利于教师、学生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时间安排是这样的:

5周一循环,在两次月考间隔中,完成理综、文综二轮,语文英语一轮,数学一轮共四周的测试,为了保证成绩的真实有效,让学生更有竞争意识,安排了全体高三教师进行监考,另外每次月考还将所有的学生及考室进行随机编排。我们对滚动考试、月考的态度是,不把成绩作为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而是通过考试发挥诊断功能,教师、学生都要进行反思,查缺补漏:没教好的教好,把不会的弄会。同时教师及时批改试卷,周四、五考试下周一就要出成绩,备课组长汇总上传到年级组,然后年级组把总成绩发到任课教师手里,及时跟进成绩的变化,与相关学生面对面的分析,找到问题的出处,并及时纠正。

④广泛搜集高考信息。

学校教务处根据教学需要,有计划安排高三教师外出教研,开拓视野,广泛搜集高考信息,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复习经验,无论何种形式,参加教研的教师和班主任,都应本着认真学习的态度,积极参与,活动结束,都要该进行总结,并结合我校实际,认真筛选、分析、提炼、内化吸收。高三年级确定专人为高考信息员,加强与外地、外校的高考信息交流。

2、合理决策,关注全体学生。

高三的工作事无巨细,必须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因此怎样实现科学安排、如何高效行动考验管理者的智慧和水平。

一是科学安排时间和对策。我们把高三即紧张而又短暂的十个月,分为高三磨合期、爬坡期、关键期、冲刺期,就明确每一阶段的目标即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不仅使工作更有针对性,且有利于循序渐进的推动工作深入开展。比如在磨合期更加注重师生的关系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作息习惯;爬坡期更加注重课堂的密度和效率和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关键期更加注重教学因材施教和学生的分层指导;冲刺期注重应考的科学训练和学生的心理辅导等等。

二是因材施教,全程关注几类学生。

(1)加强对优秀学生的管理。根据调考及历次月考成绩找准学生,分配到校级领导,负责调查研究,全程跟踪,挖掘潜能,让该类学生鼓足信心,冲击清华、北大;

(2对能考上一本、二本学生和临界生分配到校级及中层领导,实行分班分人帮扶,力争多出“精品”、提高一本、二本自然上线率;

(3)对三本、专科学生及临界生,各行管、班主任、授课教师要落实到人,要进行针对性的帮扶,要力争这类学生在高考中上台阶、上档次,提高高考升学率。

四、加强思想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进入高三,我们更加重视学生理想前途、成人成材、诚信为人、心理健康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做好人生规划,培养学生勤奋求实、拼搏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自信心。

1、加强对学生的励志教育。理想教育细化、实化、生活化。把远大理想与现实高考、备考紧密结合,把平时的要求与温馨提示跟奋斗目标联系在一起。进入高三后,每个班级都在班级门口贴出了具有班级特色的对联,在教室里张贴了激励学生的话语,班主任的教育感言,同学们的成才感言。年级组在公共场所还悬挂了高考倒计时牌,各班在教室里也悬挂了倒计时牌,不断激发学生斗志,营造了一个紧张有序、积极向上的大环境。每个月年级组还认真做好高考专题宣传,定

期介绍高考信息、名校动态。班级每月利用班会进行励志教育,班主任精选一些励志文章鼓舞学生。通过班会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了同龄人的不懈奋斗,成功中包含的汗水;感受到了高考不仅是成绩的选拔,更是意志品质的提升,心灵的升华。教育就是产生于学生的自我心灵的忏悔和感动之中。无需更多的语言,她们彼此都能感受心灵的共鸣。正是由于我们的教师时刻把目标教育与励志教育贯穿在高三备考的每一个阶段中,才给了学生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2、加强对学生的思想纪律教育。高三学生因时间紧,功课任务繁重,思想波动大,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不可轻视。一是学校每月进行一次学生大会,及时总结成绩,指出不足,按多元奖励模式奖励各类表现优异学生;二是加强心理辅导,请心理教育专家在三月时进行“人在高三,拼搏四月”的理想信念专题讲座,学校成立高三学生心理咨询室,有专人负责咨询。教研室确定专题,分别在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制作心理辅导展板;三是适时召开学生家长会,挖掘家长教育资源,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四.是加大问题学生惩戒力度,对问题严重,影响极坏学生坚决做到严惩不贷,以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五.是加强寄宿生管理,班主任到寝室查寝实行签到制;六.是请相关部门清理校园周围黑网吧,创造安宁学习环境;七.是办公室派专人负责校园贴吧管理,让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言论成为学校主流舆论。调适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以班主任为核心,配合政教人员、心理辅导老师做好学生的心理调试工作,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及考试应试技巧的辅导,缓解学生心理压力,让学生保持良好的稳定的学习状态。

3、加强对学生表彰激励。每次月考后都召开学生表彰大会,表彰成绩优异和进步幅度大的学生。在近高考百日之时,年级组抓住这一契机,召开了高三全体师生的迎高考动员大会暨学生成人宣誓仪式。大家站在天门楼的清石操场上,面对面交流,宣誓,师生心情澎湃。会上不仅有领导的鼓励,还有优秀生宣誓,老师代表寄语。同学们斗志昂扬,对高考充满期待。

五、强化激励机制,让教师找到成就感、幸福感

高三教师任务重、压力大,为保证教师身心健康,劳逸结合,愉悦工作,政府、学校在待遇上向高三教师倾斜。一是学校经常性组织高三备课组长、教师外出学习、考察交流,吸取他人迎考经验;二是在评定中高级职称、市区优秀教师时,确保在高三任教,工作认真,业绩突出者有1至2 人特别指标,特殊情况还可破格考虑;三是政府、学校出台20__年高考奖励方案,该方案切实体现公平分配,杜绝平均主义,要让弱势班级教师充满信心,看到希望。

六、几点思考与经验

经历了高三的整个过程得出了以下几点思考与经验:

一是锻炼队伍。我们高三年级大部分教师都是中青年教师,有的还是第一次担任高三的教育教学任务,三年的磨砺,最后一年的拼搏使老师们在业务水平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老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下,中年教师精益求精,青年教师锐意进取。教师队伍的建设的水平标志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二是凝聚人心。近年来,虽然我校高考升学率基本呈上升趋势,但不能否认,兄弟学校的进步势头更猛,因此我们遇到了很大的危机和挑战。只有全校师生齐心协力,才能突出重围,取得成功。20__高考取得的优异成绩振兴了师生的积极性,大家对学校的发展充满信心。

三是拼博精神。成绩的取得依靠科学的方法,更离不开扎实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艰苦的积累,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回想三年的奋斗历程,有一种精神在支持着我们,这就是拼博的精神,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

二、加强教学管理,狠抓教学过程。

1、管理要讲究科学,要追求艺术,要提高管理的效率。一是严格日常教学常规要求。教学常规是实施教学的基本规范,高三教学工作虽然有其特殊性,但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而是应该有更高的常规要求,尤其突出了“三抓”。一抓阶段计划,做到忙而不乱。我们根据高三教学整体要求和安排,各备课组分阶段制定教学计划,认真研究每个阶段学科教学工作应采取的措施和具体安排。特别是在“小题考”和“一模”以后,我们根据各科成绩水平和复习的实际情况,要求备课组调整各科教学计划,把复习计划落实到每一课时,并经年级审定后组织实施,克服了高三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二抓备课组,有的放矢。我们坚持强调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功能,统一进度、统一要求,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克服单兵独战的局限性,并实行备课监控,扎实开展有业务指导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和行政领导参与的集体备课。三抓考前训练,务求落实。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都必须经过训练得以实现。对高三的应考训练应该尤为重视,各学科组制订了严密的训练计划;对自编练习的比例实行量化规定,定量控制;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除综合训练外,采用限时训练、错题过关、单项检测、专项考查等形式进行复习巩固。

2、加强过程管理。高三前一阶段是第一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这就要求教学管理要跟得上节拍。一是学科组长、备课组长要保持清醒头脑,开学伊始要制定周详的复习计划,复习计划要细致到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天,每一节的复习任务;二是坚持每周集体备课日教研组活动(特殊情况报年级组长更改日期)。每次活动要求分管领导参加,要求有教师发言详细记录,通过反馈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统一认识,统一进度,协商出改进措施;不断优化教学措施,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三是要求高三教师认真书写复习计划、复习教案,精心上好每堂课和批阅好每一本作业、每一份考试试卷,年级组采用抽查和普查方式予以落实;四是加强文综、理综考试整合训练,落实每次考试全批全改,认真分析得失;五是要求每位高三学生自备一本错题集,及时收集作业及考试错题;六是强化教师面向全体施教意识,力求一个学生也不掉队;七是多次召开高三教师大会及学生会议,要求班主任将本班学生按高考需达到的目标层次分类设表(如那些是可以上一本,二本,三本及专科,那些是专业生的学生名单)发给每一位该班上课的教师,确定每一位老师的帮扶对象,并在班级内部成立帮辅小组,由品学兼优的学生任组长具体负责。对于文科生要求每位政史地老师每天检查背诵情况,帮辅组长和不合格学生在科任老师处背诵,力求全面提高文科学生的文综水平,运行一段时间后,再推广到理科。八是认真组织全市三次联考,确定复习时间表和阶段性目标,开好月考质量分析会。每次月考后,年级组、教研组、班主任要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分析要求到题到人。及时做到与周边学校的横向比较,做到知己知彼;九是高三教师要发扬奉献精神,敢于付出,坚持全天刚性坐班,工作时间不闲谈,不上网做与教学无关的事;十是精心选择、网络下载及剪裁高考复习资料,做到未整合的复习资料不准印刷发放学生使用。

三、统筹规划、科学备考、狠抓落实,追求备考的最大效益

1、早计划、重落实,确保复习工作有序进行。

①高二刚结束,学校就对高三年级组教学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避免了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确保了高三复习备考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在20__年6月份就召开高考第一轮复习研讨会,明确了各备课组各阶段的进度、思路、策略,制订了一轮复习计划。确定了本届高三一轮复习的指导方针是:“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狠抓基础、注重训练、分层推进、培养尖子、调试心理、关注非智、面向实战、决胜细节”。20__年2月份又召开了二轮复习研讨会,这一轮复习我们的指导方针是“突出重点,突出学科内综合,以专题为载体,以能力、素质为目标,分层推进”,帮助学生进一步构建主干知识结构,结合考纲进一步落实课本重点知识,以期达到“巩固、完善、综合、提高”的效果。高三教师在明确学期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从高三起始阶段即实行备课组周备课制,将长计划和短安排有机结合,既体现了学期教学的连贯性,又体现了阶段教学的灵活性。在复习课教案、滚动考试、月考、分类推进等方面力图有所创新。

②实行复习提前告知。每个班级都在公布栏里开辟一个教学计划专栏,公开教师的复习计划,让学生明白复习的每一个阶段具体内容,做好复习之前的预习和自我调整。

③固定考试时间,进入高三后为了有利于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活动,经过研究固定了月考及周测试时间和科目,做出明确安排,印发给教师、学生,有利于教师、学生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时间安排是这样的:

5周一循环,在两次月考间隔中,完成理综、文综二轮,语文英语一轮,

数学一轮共四周的测试,为了保证成绩的真实有效,让学生更有竞争意识,安排了全体高三教师进行监考,另外每次月考还将所有的学生及考室进行随机编排。我们对滚动考试、月考的态度是,不把成绩作为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而是通过考试发挥诊断功能,教师、学生都要进行反思,查缺补漏:没教好的教好,把不会的弄会。同时教师及时批改试卷,周四、五考试下周一就要出成绩,备课组长汇总上传到年级组,然后年级组把总成绩发到任课教师手里,及时跟进成绩的变化,与相关学生面对面的分析,找到问题的出处,并及时纠正。④广泛搜集高考信息。

学校教务处根据教学需要,有计划安排高三教师外出教研,开拓视野,广泛搜集高考信息,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复习经验,无论何种形式,参加教研的教师和班主任,都应本着认真学习的态度,积极参与,活动结束,都要该进行总结,并结合我校实际,认真筛选、分析、提炼、内化吸收。高三年级确定专人为高考信息员,加强与外地、外校的高考信息交流。

2、合理决策,关注全体学生。

高三的工作事无巨细,必须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因此怎样实现科学安排、如何高效行动考验管理者的智慧和水平。

一是科学安排时间和对策。我们把高三即紧张而又短暂的十个月,分为高三磨合期、爬坡期、关键期、冲刺期,就明确每一阶段的目标即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不仅使工作更有针对性,且有利于循序渐进的推动工作深入开展。比如在磨合期更加注重师生的关系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作息习惯;爬坡期更加注重课堂的密度和效率和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关键期更加注重教学因材施教和学生的分层指导;冲刺期注重应考的科学训练和学生的心理辅导等等。

二是因材施教,全程关注几类学生。

(1)加强对优秀学生的管理。根据调考及历次月考成绩找准学生,分配到校级领导,负责调查研究,全程跟踪,挖掘潜能,让该类学生鼓足信心,冲击清华、北大;

(2对能考上一本、二本学生和临界生分配到校级及中层领导,实行分班分人帮扶,力争多出“精品”、提高一本、二本自然上线率;

(3)对三本、专科学生及临界生,各行管、班主任、授课教师要落实到人,要进行针对性的帮扶,要力争这类学生在高考中上台阶、上档次,提高高考升学率。

四、加强思想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进入高三,我们更加重视学生理想前途、成人成材、诚信为人、心理健康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做好人生规划,培养学生勤奋求实、拼搏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自信心。

1、加强对学生的励志教育。理想教育细化、实化、生活化。把远大理想与现实高考、备考紧密结合,把平时的要求与温馨提示跟奋斗目标联系在一起。进入高三后,每个班级都在班级门口贴出了具有班级特色的对联,在教室里张贴了激励学生的话语,班主任的教育感言,同学们的成才感言。年级组在公共场所还悬挂了高考倒计时牌,各班在教室里也悬挂了倒计时牌,不断激发学生斗志,营造了一个紧张有序、积极向上的大环境。每个月年级组还认真做好高考专题宣传,定期介绍高考信息、名校动态。班级每月利用班会进行励志教育,班主任精选一些励志文章鼓舞学生。通过班会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了同龄人的不懈奋斗,成功中包含的汗水;感受到了高考不仅是成绩的选拔,更是意志品质的提升,心灵的升华。教育就是产生于学生的自我心灵的忏悔和感动之中。无需更多的语言,她们彼此都能感受心灵的共鸣。正是由于我们的教师时刻把目标教育与励志教育贯穿在高三备考的每一个阶段中,才给了学生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2、加强对学生的思想纪律教育。高三学生因时间紧,功课任务繁重,思想波动大,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不可轻视。一是学校每月进行一次学生大会,及时总结成绩,指出不足,按多元奖励模式奖励各类表现优异学生;二是加强心理辅导,请心理教育专家在三月时进行“人在高三,拼搏四月”的理想信念专题讲座,学校成立高三学生心理咨询室,有专人负责咨询。教研室确定专题,分别在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制作心理辅导展板;三是适时召开学生家长会,挖掘家长教育资源,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四.是加大问题学生惩戒力度,对问题严重,影响极坏学生坚决做到严惩不贷,以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五.是加强寄宿生管理,班主任到寝室查寝实行签到制;六.是请相关部门清理校园周围黑网吧,创造安宁学习环境;七.是办公室派专人负责校园贴吧管理,让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言论成为学校主流舆论。调适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以班主任为核心,配合政教人员、心理辅导老师做好学生的心理调试工作,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及考试应试技巧的辅导,缓解学生心理压力,让学生保持良好的稳定的学习状态。

3、加强对学生表彰激励。每次月考后都召开学生表彰大会,表彰成绩优异和进步幅度大的学生。在近高考百日之时,年级组抓住这一契机,召开了高三全体师生的迎高考动员大会暨学生成人宣誓仪式。大家站在天门楼的清石操场上,面对面交流,宣誓,师生心情澎湃。会上不仅有领导的鼓励,还有优秀生宣誓,老师代表寄语。同学们斗志昂扬,对高考充满期待。

五、强化激励机制,让教师找到成就感、幸福感

高三教师任务重、压力大,为保证教师身心健康,劳逸结合,愉悦工作,政府、学校在待遇上向高三教师倾斜。一是学校经常性组织高三备课组长、教师外出学习、考察交流,吸取他人迎考经验;二是在评定中高级职称、市区优秀教师时,确保在高三任教,工作认真,业绩突出者有1至2 人特别指标,特殊情况还可破格考虑;三是政府、学校出台20__年高考奖励方案,该方案切实体现公平分配,杜绝平均主义,要让弱势班级教师充满信心,看到希望。

六、几点思考与经验

经历了高三的整个过程得出了以下几点思考与经验:

一是锻炼队伍。我们高三年级大部分教师都是中青年教师,有的还是第一次担任高三的教育教学任务,三年的磨砺,最后一年的拼搏使老师们在业务水平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老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下,中年教师精益求精,青年教师锐意进取。教师队伍的建设的水平标志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二是凝聚人心。近年来,虽然我校高考升学率基本呈上升趋势,但不能否认,兄弟学校的进步势头更猛,因此我们遇到了很大的危机和挑战。只有全校师生齐心协力,才能突出重围,取得成功。20__高考取得的优异成绩振兴了师生的积极性,大家对学校的发展充满信心。

三是拼博精神。成绩的取得依靠科学的方法,更离不开扎实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艰苦的积累,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回想三年的奋斗历程,有一种精神在支持着我们,这就是拼博的精神,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

____年的高考大战已落下帷幕。经过我校全体教职员工的通力合作与辛勤努力,我校高考今年再次取得佳绩,在我省新课改第一次高考中再次实现自我跨越。____年我校实际参加高考人数为1460人,其中普通理科575人,普通文科697人, 体音美188人。一本上线人数106人(含体音美);二本上线人数149人;三本上线人数443人。相对于我校学生的进校分可以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下面,将我校高三教学和备考方面的基本做法、我们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总结如下:

一、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与英明决策。

市教育主管部门能高度把握高考动态,宏观驾驭高考方向,全方位,多渠道地搜集高考信息,优化高考资源,勤检查、严督导,为我市高考引领方向,保驾护航,成为我校取得较好成绩的前提条件。

二、校领导班子的通力合作

高三伊始,我校就成立了以校长__*为组长的高考备考领导小组,学校领导班子精诚合作,分工明确,全体领导均能身先士卒,深入教学一线,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群策群力,制定《实验中学____年高考复习备考计划》,并能够根据我校实际和高考动态,及时制订____年高考目标奖励方案,激励全体教师明确目标,扎实工作,奋勇拼搏。校长__*同志多次参加高三年级统考质量分析会,在会上为老师们加油鼓劲,

并明确提出学校的一切部门和人员都应该为高三服务的要求。副校长__*同志蹲点高三年级,亲自抓复习备考过程中各种复习计划的落实,而且全程参与高三年级每周的集体备考活动与每月月考质量分析会等。在这些校领导的亲自关怀与支持下,我校高三年级全体师生斗志昂扬,全面

完成学期初制订的各项教学计划。三、全体教师的爱岗敬业奉献精神

每一位教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能够不遗余力地为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高一、高二老师默默地为高三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生源,高三教师更是精雕细刻、殚精竭虑,许多老师不辞辛苦,夜以继日地奋斗在教学一线,在高考面前淡了亲情,淡了友情,任劳任怨,精神感人至深。高三年级__*老师担任高三(13)班主任工作,高考前2个月突然得了皮肌炎,全身酸软无力,面部红肿,但他坚持与学生在一起,每天仅利用中午时间打吊瓶,没有因为自己的疾病影响学生一天的课程。正是全体教师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成为了我校高考成功的根本性条件。

“以老带新”是我们这次备考过程中的一个特色,因为本届高三年级“新教师”比较多,所谓“新教师”,是指第一次带高三的年轻教师,他们复习备考的经验相对薄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专门制订相关措施,给每一个年轻教师指定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为指导教师,要求年轻教师每周听指导教师两节以上的指导课,指导教师每周批改一次指导对象的教案。这一措施使我们的年轻教师很快理顺了教学思路,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少走了很多弯路。

四、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

建校以来,我校以其诚实努力的优良传统在群众中享有良好的口碑,校风正、学风浓、教风严,这也是广大学子选择我校的根本原因,十多年来,我校每年录取的学生都是以二三百分为主,高分学生一个没有,但就是这样的学生,我们的教师没有放弃,我们的学校没有放弃,“不比聪明比勤奋,不比基础比进步”,我们学校的高考成绩也一年一个新台阶,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五、扎实细致的班级管理

全体班主任能够在完成教学工作之余,深入班级,深入学生,抓好班级常规管理,做好学生心理疏导,调解关系,化解矛盾,树立了良好的班风,营造了浓厚的学风,为学生的学习生活铺平了道路。很多班主任笑言:“我们不仅是老师,还是妈妈”,班主任不仅管理学生的成绩,还关注学生的成长。高三(6)班的__*老师就是一个例子,她班上的__同学中考分只有418分,但进校以后,班主任*老师发现他体育成绩较好,建议他考体育,结果他高考考了466分,专业在全省排名前列,录取了北京体育大学。

六、针对性强的系统训练和选择性模拟考试

各备课组针对复习进度采用了北京、武汉等地的模拟题,进行针对性强的系统训练及时对师生在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帮助。高三年级负责人__*同志利用自己同学、朋友的关系与武汉、黄冈地区的重点学校取得联系,及时找到各地的信息卷供各备课组参考,同时我们也选择性的参加了2011年9月的摸底考试和八市第一、二次联考等大型考试,为我们的复习备考指明了方向。

七、激发兴趣,学玩结合

这一届学生从高一开始就扎实开展市教育局提出的“校园飞歌三十分,阳光锻炼一小时”活动,在三年期间参加了学校十周年校庆文艺演出、荆门市红歌赛、钟祥市篮球赛、钟祥市体育馆开馆仪式等大型集体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的集体意识得到增强、眼界得以开阔、兴趣爱好得以扩展、心理素质得到强化,在平时学习中兴趣更浓,在考试中水平得以全面发挥。哪怕是在高考前一个月,我们年级每天的歌声依然嘹亮,对同学们的学习起到很好的调剂作用。

八、突出艺体教育特色

针对我校生源状况,学校特聘请了一批体育、音乐、美术的专业教师,开设专业班教学,从高一开始就每周开设十几节的专业课程,到高三时使他们通过专业考试的途径进入理想的大学,例如高三(24)班的__同学,中考分只有284分,通过音乐专业考上了北京科技大学,这样的同学在我们学校有一大批。这些措施成功的将部分文化课成绩不够优秀的同学送入了一些全国重点的大学。

纵观____年高考,丰硕的成果背后依然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失误与不足。例如高分学生人数偏少,考入名牌院校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部分老师课堂教法单一,与新课改接轨不上,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考试成绩等,这些问题还亟待解决。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面对高考试卷,回首往日的教学与备考历程,无意中意识到工作中有得也有失,仔细想来有以下几点较值得一提:

一、早打基础,构建体系

早到什么时候呢?高一!如何打基础、建体系呢?掌握基本史实、基本线索、基本观点!这原本就是高一、高二应该达到的目标和要求,为什么还要提呢?因为事实上高一、高二远远没有达到这个目标和要求,而这个目标和要求的达到又是高考出成绩的前提和基础。历史科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考试必然以基本史实、基本线索、基本观点为主要内容。例如今年高考题的第12题就典型地考察了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基本线索。第36题就典型地考察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外交的基本线索、基本观点。那么高一、高二的时候学生为什么没有掌握基本史实、基本线索、基本观点呢?此事可就说来话长了。首先是思想认识问题。在相当多的班主任和学生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认识:历史科只要等到高三背背书就行了,高一、高二根本不用花较多时间去学。在课改之前历史教材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分古今中外几大块如叙述家普一样的编写,学生在高三死记硬背对掌握基本史实、基本线索虽然效果不可能很好,但是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在课改之后的今天教材打乱时空顺序,按模块、分专题进行编写,学生如果平时不好好学,只靠高三搞突击,就连基本史实都掌握不了,就如同在一个大家庭里认不清人、搞不清辈分一样,更不要说基本线索、基本观点了。说到底,学习每一学科都要遵循每一学科的认知规律,学习历史科也不例外,只靠想当然是不行的。其次是学生精力问题。我们的学生总体上是相对差一点的,等到高二文理分科后文科班的学生总体上相对又差一点。文科班的学生能够语、数、英、政、史、地全面发展的很少,只好选择语、数、英重点发展,一般班主任也会这样引导。但实际上结果往往导致学生片面发展,几乎放弃政、史、地的学习。再次是惯例问题。按照惯例政、史、地都是没有作业的,这与理、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没有作业当然也就少了一道程序,教学效果又打了折。总之,学生在高一、高二没有掌握基本史实、基本线索、基本观点是因为思想上重视不够,时间和精力上投入不够。因此,希望大家都能从新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历史科准确定位,还历史科应有地位,以便在高一、高二阶段就能打好基础,在高三能有所提高,在高考中能更出成绩。

二、史料教学,培养能力

新课标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突出了史料解读与能力培养: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突出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近两年的《考试说明》也突出了从史料中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考核目标与要求: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今年的历史高考题更是有力说明了史料运用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今年的历史高考题无一题不是史料题,从选择题到问答题无一题例外;而学生感觉最难的21题、22题正是通过史料考察能力的题目。我们从教学实践中也能体会到:史料教学确实有利于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培养能力。所以今后我们要顺应潮流,紧跟大势,积极进行史料教学方法的研究,运用史料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当然,我们目前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史料教学还有一定的困难,一方面我们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史料搜集、整理和共享系统,这使得我们有时要用的史料一时找不到。另一方面,我们也缺乏运用史料教学的设备手段,毕竟绝大部时间都不能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文字史料尚可口述,音频、视频和图片等形式的史料就

难以很好地展示给学生了。三、搜集信息,把握方向

大家都知道,每年考前关于高考动向的信息搜集是非常重要的,学校每年也都花较大的代价让高三教师轮流外出参加信息交流从而为我们搜集高考信息提供了条件。我认为在安徽省实行自主命题后搜集高考信息就更加重要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在自主命题前,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高考信息主要来源于北京,作为安徽省的每一所中学,只要积极参加信息交流,得到的信息几乎是一样的,因而也是公平的。但在自主命题后形势就不一样了,由于自主命题,高考信息主要来源于合肥,合肥市的中学在获得高考信息方面就占有一定的优势,这些中学应该能比我们更及时、准确、全面地获得高考信息。所以自主命题后,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地搜集信息,把握高考动向,否则,就要在这方面吃亏。本人在这两年里也切实体会到积极搜集高考信息,对我们备考是大有益处的。例如,今年本人去合肥参加了一次高考信息交流会,主讲人是合肥市教研室的历史学科教研员,她就提到:2015年的高考问答题很可能重点考察必修3;不定项组合型选择题(如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是早就淘汰的题型,高考中不会出现。本人在组织复习备考中非常注意这两点,在复习必修3时较多地引导学生以问答题的形式掌握知识点;在全真模试卷(蚌埠卷)中现了不定项组合型选择题,引起了学生的恐慌,本人评讲试卷时明确指出高考中不会出现这种题型。现在对照2015年高考试题反思,当时备考确实把握住了大方向。第35题问答题就考察了必修3的内容;整套文综试卷(包括政治和地理)都没有出现不定项组合型选择题。总之,搜集信息,把握方面可以使我们复习更具针对性、有效性,不做或少做无用功。

四、二轮复习以题为纲,借题发挥

课改后的这两年大多数学校的二轮复习都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几个部分进行通史复习。这与课改前的复习模式差不多,课改前,由于教材是按照古今中外的通史编写的,所以一轮复习按照教材顺序进行通史复习,二轮复习打乱教材顺序进行专题复习;课改后,由于教材本身是按专题编写的,所以一轮复习按照教材顺序进行专题复习,二轮复习打乱教材顺序进行通史复习。本人认为这种模式等于换一种方式重复教材,复习效果并不理想;而且,二轮复习时间相对较短,不可能并且也没必要象一轮复习那样面面俱到,何况我们还需要在二轮复习期间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记忆和思考。因此,本人今年的二轮复习果断地抛弃了传统的复习模式,转而采取了以题为纲的模式。所谓以题为纲就是每个单元只设置一到两个有代表性的个问题,然后以这一两个问题为纲进行发挥,尽量做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联系热点、突出重点。这种复习模式的优势很明显,既避免了简单的重复,从而让学生有兴趣听课,又便于联系热点、突出重点;既带领学生记忆了史实、史论等基础知识,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了历史和现实问题,从而训练了方法,提高了能力。总之,以题为纲进行复习既可以巩固基础知识,更便于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正符合新课改、新高考的方向。今年高考题第35题考了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及原因、世界近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第36题考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外交政策及其特点与原因;这两个问题都是本人在二轮复习时按照“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联系热点、突出重点”的精神着重讲解和发挥过的。这也是本人回顾今年的备考过程时最得意的地方。高考结束后,高三(27)班的学生也确实反映做这两个题目时得心应手。

第8篇

关键词:高一新生 学习 高中历史 方法

一、兴趣引路,能力渗透——“随风潜进夜,润物细无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一学生正处在思想和心理从感性到理性过渡期、转型期的开端,在能力要求急剧攀高、理性思维显著增强,且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新编高一《世界近代现代史》的学习中,如果任课教师把指导高考备考中的那一套思维习惯和教学模式不自觉地用到高一阶段,板着面孔做学问,板着面孔教书,不仅是不合时宜的,也必然是失败的,由于这必将使学生觉得老师“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从而“望而生畏”、“知难而退”,产生强烈的厌倦、挫折心理,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更遑论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

但有两个“度”是值得很好把握的,一是激化兴趣的教学内容不能还是初中阶段纯感性的、表面的、故事性的,而应是情理交融的、深层次的、思辨性的,要有能力的自觉渗透;二是激发兴趣的手段不能是随心所欲、自由散漫的,而应从教材与学生现有认识结构的联系之处着手,围绕教学目标,服务于教学任务,要有循序渐进的自觉安排。

笔者在实践中主要从这样三个途径改进教学:

其一,在教材与学生已学知识的联系中寻找“切口”。例如,汉唐丝绸之路的历史、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元朝时马可波罗的东来、唐太宗大败突厥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之间的渊源等,都是学生在初中历史和课外阅读中耳熟能详的人和事,本身具有趣味性,在讲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这一题目中,适时、适机、适度地导进、提问和在分析中引入,能使学生产生亲切的感觉和兴奋的情绪,增强学习的兴趣,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深刻地认识中外历史的联系和中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树立“面向世界”的理念,从而培养能力,优化课堂效果。

其二,在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发掘“热点”。距现实太远往往被认为是历史学科的劣势,而实际上历史学鉴古知今的本质目的和人类生活古今相联的客观规律都赋予历史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挖掘出它们,往往会成为课堂教学生动起来并深入进去的“热点”。例如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长中,发展外向经济、增加外汇收入、打击走私活动等内容尤为重要,这与17~18世纪西欧盛行的重商主义虽性质迥异,而方式途径同出一辙,直接目的颇多相似,一旧一新,二者相联,便会引起学生积极的关注和思考,概念的理解和意义的分析也变得非常明了。

第三,在教材与学生个人思想的联系上钉上“扣子”。高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他们已有自己的情感天空,而历史学科中很多人和事都与他们的心灵世界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老师要善于在二者之间钉上“扣子”,扣住学生的心弦。例如,资产阶级大革命时代的政治家、军事家、革命家等英雄人物,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等历史名人,他们的事迹和业绩饱含催人奋进的内涵,他们的悲喜命运具有发人深省的魅力;历史上三次工业革命及其对世界的巨大推动力揭示了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而东西方不同国家在工业革命浪潮眼前的不同反应及由此引起的强弱盛衰的不同命运,则昭示了工业革命是挑战也是机遇、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等深刻而朴素的真理。这必将给爱国主义、世界观、人生理想等思想教育内容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和切实的说服力。

二、理清主线,建构体系——“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系统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的把握离不开记忆,但记忆并不即是死记硬背,透彻的理解是记忆和把握知识的前提。所以,要培养能力,就必须把学生从死记硬背的独木桥引上理解记忆和灵活运用的阳光道,并抓住理解的本质——认识和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由此加深认识以形成知识的体系,进而在识记上融会贯通,在运用上触类旁通。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教材内容看来是支离破碎的,只不过按时间顺序进行了编排,这种误识无疑是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编一张知识的“网”。首先,在章节内部理出清晰的“目”,这是教学常规最基本的要求,但在高一新教材处理上,由于容量大、要求高、重理性,所以务求因果关系明了、逻辑联系清楚、概括精炼、重点突出,最忌平均用力,照本宣科,盲目拓展。

三、随机练习,点化提高——“身无彩凤双飞冀,心有灵犀一点通”。

“君子动口不动手”是高中生学文科尤其是学历史的普遍现象,而在今天高考命题围绕思维能力考查的中心,形式和内容越来越成熟并与其他学科完全接轨的情况下,没有一个能力的经常练习、长期积累的过程,只在高三集中练习、短促突出,犹如暴雨过后湿地皮,必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所以在高考诸科中,历史的有效分最低,师生们对历史高考命题意见最大,这除了与命题有关之外,主要的原因在于历史教学在上高中以前,甚至在高三以前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规范的、科学的学习和训练,存在一个巨大的断层。高一年级课时少、任务重,大型的、集中的训练是不适宜的,也是超越学情的,训练必须立足于教材、渗透于教学、穿插在课堂上。

一是不忽视课后练习题,虽然都是基础题,但都涉及教材的重点内容、主要内容,要结合在讲授中,以题为目,边讲边练。

二是教材上的思考题,有一定的难度,但以教材为依据,培养思维能力,是课堂训练的重点,在讲授上随机训练,即练即答,注重材料解析能力、评价归纳能力、理论分析和解决题目能力的培养,做到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不拔高、不游离,在点化中领悟,在积累中提高。

第9篇

一、视导目的:

下沉一线指导教学,引领基层校本教研

二、视导形式

听常态课+集中评课

三、视导组织

由中心校指定视导单位,安排七、八年级教师讲课。

四、听课安排

共听两节课。文科(语文、政治、历史、地理)和理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各一节。安排在上午二、三节。上午第四节分文理科两组集中评课指导。

五、参加人员

教研室人员;中心校业务校长;校领导班子成员;没课的全体老师

六、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基础教研室中学组

2019、10、09

教研室视导反馈和后期工作安排

今年三月份,高三级部接受了三轮视导:3月5~9日,校内视导;3月19~23日,省教科院视导; 3月29日,市教研室全体教研员集中视导。学校对此次视导高度重视,下发了专门通知,提出了明确要求,总体来看,落实较好,达到了预期效果。

3月29日上午7:50 ,市教研室全体教研员在李卫文主任、陈明杰副主任带领下,集中赶到六中南校区进行教学视导,受到王勇校长、全体学科主任、全体高三教研组长的热烈欢迎。上午集中听课,物理、化学学科组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进行组内反馈;其他学科组在下午2:00,分别进行反馈;下午4:00,各学科教研员结合以前学校提供的学生试卷得分情况,集中进行反馈。各位教研员充分肯定了高三老师的敬业奉献精神、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强烈的考纲意识考点意识等。陈明杰主任充分肯定凌全发主任“反应敏锐,捕捉了变化”,是一节“扎实、高效的复习课”;化学教研员说到化学教研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朱成东老师所上的课是“二轮复习的示范课”;英语教研员特别提到方芳老师批改作业认真细致;物理教研员评价三节课“很有高度,透彻清楚”,特别提及孙长胜老师结婚没有请一天假;历史教研员感动于王其林老师对学生“慈父般的关爱”,一口一口的“孩子”,充分肯定历史教研组“和一中八中相比,只强不弱”!

第10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 学习效率 预习 听讲 复习

提到历史,有的同学就说:我们从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在学历史,而且,初中、高中的历史课本的内容大体相似,没什么好学的,读读背背就解决问题了。其实,大家的认识有很大问题,在学习中就感觉出来了,知识点记不住,线索理不清,或者前后颠倒,同类事件区分不清等等,所以盲目学习是不行的,必须有好的方法指导,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呢,我想从课前、课堂、课后、课外四个环节提出一些看法。

一、课前,注重预习

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总体了解,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学习新课前必须预习。预习时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新课内容,对照注释或例题,参考课后练习题。预习时要读懂词句,联系有关知识,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难点,划出生字新词或概念。预习时要边读边记,把疑难问题注在书上或笔记本里,为上课作好准备。课前预习中如果发现有与新知识相关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旧知识时,应先回头来重温旧课,并弄懂旧知识。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坚持每天预习。在预习的时候,应做到看、做、思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预习仅当作任务完成,而要将它作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看待。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课堂上,学会听讲

上课的时候,先准备好需用的课本、资料、作业本、及学习用具等。上课时要认真专注地听老师讲解和同学发言,思路要跟上,要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都要积极踊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尽量记课堂笔记,记学习要点,理清本节课知识线索,要记得正确、完整。把自己自学的心得和老师对新教材的阐述加以对照比较,加深或更正自己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若有疑问,可以及时提出或课后探讨。另外,课堂听讲的时候就要有意识的理解记忆课堂内容,当堂解决一部分,剩下的难点,课下再用很短时间攻克,记住,历史课永远离不开记忆

三、课后,温故知新

所谓“温故”,即不断的复习回顾,而复习又分为三种:平时复习、阶段复习和总复习。不同的复习有不同的目的与要求。

平时复习,其目的主要是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因此必须做到当天学的内容及时回顾,我认为课后五分钟回忆能收到最佳的效果。自习课和晚自习时间抽半小时左右记忆当天的内容,可以进一步消化知识。或者睡觉前简单回忆提纲也是很好的方法。 如果有条件,再进一步整理、修改、补充课堂笔记,深化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对重要的知识,经常复习,牢固掌握。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

阶段复习的主要目的是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老师讲完一章后你需要及时总结 、回顾。对单元、章节知识的复习巩固,主要是进行知识归类,把握重点,新旧联系,融会贯通,在这个环节中要做到四注意:

1.注意历史事实之间的横向联系。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美、英、法、俄、日等国向帝国主义过渡,美国超过了英国,德国先后超过了法国和英国,从而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它们之间的新矛盾,形成了几个帝国主义大国加紧争夺霸权、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势。

2.注意事物本身的纵向联系。例如分析美国经济的发展,要考察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是强大的推动力,二次工业革命是美国成为和保持世界工业大国地位的重要原因。

3.注意知识的广度。关于国共两党合作,可以理解为第一次合作是党内合作,第二次合作是党外合作。关于,中国是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4.注意知识的深度。将初步获得的知识加以深化,在更高层次上有新的认识。此外,适时做些概括性强的题目,注意培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复习的目的是对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所学的知识全面复习巩固,因此复习时要对照大纲教材的要求,首先根据复习时间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查漏补缺,解决疑难,达到全面掌握。其次,提醒大家注意,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复习,还是学习方法的回顾和总结。多找一些理解记忆的小窍门,通过不断总结和完善,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再次,复习时还要注意多看、多练、多想、多问。这要求大家一旦拿起课本,必须人到、心到,复习历史课本知识,不能单纯地读故事,而要多加思考。做习题是巩固知识的最佳途径。做错的练习要及时解决,弄不懂就要发问。“问”的范围很广。可以与同学讨论,可以与老师讨论。

四、课外,培养兴趣

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有了兴趣,学起来就省劲的多,甚至会变成一种乐趣,效率自然会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呢?我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思想上不要抵制、厌烦。古人常说“学史可以明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史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可见,历史是一门很实用的学问。历史知识纵横几千年,方圆数万里,当你走进历史长河,会发现它的博大、浩淼。

其次,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既能增长见识,提高一个人的知识内涵,还能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历史知识丰富了,对你学习其他学科也有好处,比如:历史知识尤其是外国历史知识的掌握,对外语中的阅读理解大有裨益;科技史中的数学、化学、物理、生物成就有助于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文化史的成就,可以激活你们的艺术细胞。

第11篇

关键词:学历史;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5-0044-02

因为在江苏高考中文科生历史必考,所以历史成为了江苏高中加二学科中比较重要的一门科目。可能正是基于这一点原因,教育部门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规定初升高历史科目成为考试科目。寄希望初中的历史考试可以为高中的历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比较残酷的。笔者作为一位从教十年的高中历史教师,接手了一届又一届的高一新生,切身的感受是通过初中历史考试升上高一的学生不见得在高中历史学习上就比以往的不参加历史考试的初中生显得轻松。那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初中多背点了历史难道是无用功吗?笔者从高一历史教学的角度进行了一定的反思,觉得问题主要是师生没有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心理状态方面。学生中考完毕整个身心松弛下来,中考过后彻底放松了两个月,步入高一,整个身心很难一下子进入学习状态。并且高中学习才刚刚开始,还未到突击用功的时候。这种侥幸心理的存在,使得松懈情绪继续蔓延,让高一的历史学习一开始就显得苦难重重。

2.教材方面:

(1)初中历史教材较通俗易懂、难度小,且大都介绍的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而高中教材的内容迅速增加,而且题目的难度也迅速增加,比较注重历史情景材料的分析和运用。《江苏省考试说明》中强调“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1]使得从初中跨上高中这一阶“台阶”显得过高,学生一时很难适应。

(2)从教材的编写体例来看,初中的历史教材还是传统的编年史形式出现,学生按照时间把握中外历史的基本发展脉络。而新一轮课程改革后高中历史教材以专题史的形式出现,用学习模块加学习专题的形式来呈现课程内容,包括9大模块(必修3个,选修6个)和66个学习专题(必修25个,选修41个)。而且根据教科书多样化的要求,历史教科书由“一纲一本”向“一标多本”过渡,促进了教科书的多元化。这就使得刚进高一的学生一下子看花了眼,难以适应新的教学体例。

3.教学方法方面。“初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少,教学进度较慢,对重点内容和疑难问题,教师均有较多的时间反复强调和答疑解惑。”而高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通常较多,而且高一每周仅有两课时,教学进度较快,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很难在第一时间就吃透教材的内容。而教师顾及到进度也不会在课堂上多次的反复,导致部分同学对高一的历史消化不良。同时初中历史习题难度较低,学生只需记住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即可很好的应付考试。而高中历史习题难度较高,考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检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把有限的时间重点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很多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需要学生自己理解掌握。教学侧重点的转换也让学生一时难以适应。甚至有的时候还会用初中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去解答高中的历史习题。让高中教师觉得心里十分矛盾,究竟应该感谢初中历史教学还是归咎于初中历史教学呢?

4.学习方法方面。初中学生习惯于跟着老师转,用记忆的方法,不太善于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历史问题。而高中历史学习中需要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很多新升上高一的学生往往沿用初中那套历史学习的老方法,甚至考试前还要求历史老师划出考试范围,好临时突击背诵应付考试。最后才发现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二、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途径

1.教学心理的衔接。新高一的班主任在七月初拿到新生入学名单的时候就应该和新生及其家长及时沟通,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初高中学习的差异,让学生在中考后适当放松的同时,能够适当的作一些学习的准备工作,不要将两个月暑假完全荒废掉。劳逸结合迎接高一的到来是最佳的选择。而新高一的历史老师在上第一堂历史课的时候,就应该向学生明确介绍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高中历史学习的艰巨性,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同时对于初高中教材的差异、教学方法的差异,学习方法的差异也要做出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在对高中历史有着清楚认识的状态下进入高一的历史学习。

2.教材的衔接。高中教学内容增多了,但很多地方还是与初中内容具有相似点和联系性的。教师应该注意初高中历史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已教过的相同知识点应注意复习,并侧重相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细节上的差异。而高中新增的内容则应重点介绍和分析,并注意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差别和联系。学生在旧知识上可以温故而知新,在新知识上可以触类旁通。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体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这种变化,教师应该紧扣历史课程标准和江苏省考试说明,注重教材知识结构的构建,使其尽快和高一新生的认知结构相适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教学方法的衔接。适当放慢起始的教学进度,让高一新生有两三个星期的适应时间,再逐步加快教学的节奏,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尽快适应,又不会影响到整个的历史教学进度。教师在课堂上讲清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创设新问题和新情境,加强学生的阅读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编写必要的历史学习提纲来引导学生阅读和消化高中日益增多的历史教学内容,并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第12篇

没有好的高一,必然没有好的高考;没有高一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就没有高三的从容自信!所以,高一的时候就要开始认真的学习了,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历史的逆向思维学习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一历史的逆向思维学习方法一、换位思考

所谓换位思考,就是将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正反两方面的特征全部或部分换位后进行思考。我们以学习美国内战为例。美国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独立后南北双方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我们将南北双方换位,进行逆向设问:假如南方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北方是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那么南方能否允许北方奴隶的存在?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需要市场、原料和自由劳动力,此其一。其二,北方取胜的主要原因是实力强大和人民支持。我们仍将南北双方换位后进行逆向设问:假如北方弱小、南方强大,那么北方还会取胜吗?答案仍然是肯定的,只是情况要更复杂,更因难些。因为资本主义经济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北方取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进而,我们还可以得出更深一层次的结论: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者,任何背离民心者,都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由上可知,凡是涉及历史事件双方的结论,以及对历史现象的必然性或偶然性的解析,我们都可以进行换位思考。同学们不妨多尝试一下,一定会有不少意外的收获。

二、换角度思考

换角度思考是指我们对历史事物在从常规的、角度思考之后,另辟蹊径从其他角度去思考。这既有利于探索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发生的多种因素,又符合历史创新思维的多维性特征。我们以学习隋朝的大运河为例。对大运河的开凿,常规思维一般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它加强了南北交通,巩固了隋朝对全国的统治,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的繁荣;二是它劳民伤财,地方官吏乘机勒索百姓,造成民怨沸腾,加上隋炀帝本人极尽奢华,政治腐败,最终导致隋朝灭亡。我们换角度设问:工程如此巨大,无疑要耗费巨额的财力和物力,假如随朝经济凋敝,国力贫弱,那么能凿成这条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吗?当然是不可能的。这就从反而证实了教材上的结论:隋朝经济繁荣。还有,在长达四五千里的复杂地理和水文环境下,巧妙借用天然河道和古运河通道,这不正好反映了那时的水利勘测和工程设计的高超水平,从而证明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巨大创造力吗?这一点也是教材上所没有的,但又是非常值得玩味的。

三、发散性逆向思考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由一点到多点,由点及面,由此及彼,进行多向思维。而发散性逆向思考就是常规思维的发散性思考。它可以强化我们对某些知识点的认识、理解和记忆。我们再以学习淝水之战为例。淝水之战是经历了长期的分裂后,由前秦发动的统一战争。按照常规思维,大凡统一战争都是顺应了民心的,因为人民都厌恶战争,都渴望统一、安定、和平的生活环境,所以它应该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可是前秦发动的统一战争为什么却遭到了人民的反对、不得民心呢?(这是前秦失败的根本原因)我们进行发散性逆向设问:人民为什么会反对统一战争呢?从前秦军队中士兵的构成来看,士兵大多是各族人民中强征而来的,他们受尽了民族压迫之苦,强烈地渴望摆脱前秦的统治。因而可以判断:人民决不是反对国家统一,而是反对由前秦来号令统一。民族矛盾的尖锐,使前秦并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当然也还有其他的原因,如秦军的指挥者在战术上失当,作为统帅,苻坚骄傲轻敌;秦军缺乏训练,战斗力不强等。我们继续作发散性逆向思考;根据当时的形势,从前秦的对手东晋入手,又可得出前秦失败的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有抵御外敌入侵的能力。这样,前秦失败的原因就可总结出这五条来。同学们可联系所学史实来思考。

高中历史复习方法一、高中历史知识模块化、体系化,纵横相连,收放自如不妨尝试通过列表的形式,将高中历史三本必修和三本选修的全部知识(以目录为单位)罗列在一张以中国、外国为横轴,古代、近代、现代为纵轴,以政治、经济、文化为副轴的平面三维复式表(详见笔记篇历史部分的相关内容)。

二、多练选择,揣摩出题意图,靠近试题思路上面已经说到,近两年高考历史的考察方式是“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抽血式巡查。

三、规范答题,少说废话高中历史的二卷解答题与地理、政治还略有不同,大多是材料解析题。材料解析题主要考察考生的信息提取能力,要求我们能够全面、准确、精炼地提取信息,并尽量简练、规范地表述。

高中历史知识点整理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便是高中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规律。生产力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这是高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又一基本规律。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社会上层建筑指的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的复杂体系。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着很大的反作用。适应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落后的或超前的社会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第三、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个人在社会中是比较渺小的,只有当个人结合成群体,才能真正地发挥出社会主体的重大作用。即使是杰出人物,他们的作用再伟大,也只反映群众要求,依靠群众力量的基础上,才能对社会历史发挥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