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穷人读后感

穷人读后感

时间:2023-05-30 10:10:10

第1篇

《穷人》集中描写了在一个浪涌风吼的夜晚,渔夫妻子桑娜在等候亲人归来时,出于善良和同情收留了邻居的两个孤儿的故事。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穷人读后感600字,方便大家学习。

穷人读后感600字1就这样,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桑娜与渔夫也一天一天地穷了下来。终于,在一个寒冷交加的早晨,他们被迫将房子卖掉,带着7个孩子四处流浪。

一日,他们来到了一个大城市里。一路上,天阴阴的,没有一个人为他们一家解囊相助,他们已经筋疲力尽,面黄肌瘦了。于是,他们挨家挨户地行乞,可是,天意弄人,别人不是把他们踢出去,就是用水冷泼,可真是惨不忍睹。就在这时,一个手断腿瘸白发苍苍的老人一瘸一拐地缓缓地走了过来:好心人啊,施舍施舍吧,救救我这个可怜地老人吧!桑娜不禁流起了泪来,对渔夫说:丈夫,看这个老人饥饿无比的样子,把我们只剩下不多的糌粑给他吧!这这怎么行呢?我们已经没有什么饭吃了,怎么能给他呢?我们的7个孩子怎么半呢?丈夫缓缓地说,看起来还不能决定。我们的孩子算了就这样吧不用管了,这个老人太可怜了,他毕竟是个老人啊,已经活了大半辈子了,还要忍受寒冷饥饿之苦,怎么能这样呢?桑娜转过头来,对老人说,来吧,我们只有这块糌粑了,你拿去吧!老人连忙点头,连声道谢,就急匆匆地走了。

之后几天里,他们没有衣服穿,更加没有食物。他们想只要有食物,不管是猪食还是狗食,只要能吃,就已经满足了就这样,他们一家人挨饿挨冻了三天三夜,终于在一个下雪的早晨,昏倒在地

哦桑娜与渔夫醒了过来,映入眼帘的是那天向他们乞讨的那个老人和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原来,老人是一富翁,想找一个心地善良的管家,于是,便化装成穷人去行乞,结果便碰到了他们

本来想写悲剧的,写不出。

穷人读后感600字2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穷人”可文中除去题目没有一处再提到过“穷人”这是作者写文章的一大特点,用环境烘托出“穷”。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渔夫的妻子桑娜趁丈夫出去打鱼的这段时间去看望生病的西蒙,没想到,西蒙已经死了!而西蒙的两个孩子也已经奄奄一息了,于是,桑娜决定把孩子抱回家,可不知该怎么对丈夫说,怕给丈夫带来负担,可后来,丈夫也同意了帮死去的西蒙照顾两个孩子。

其中有很多段落,很多句子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例如“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呀?……他会揍我一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段心理描写,写出了她想到丈夫冒险出海,家里生活又不富余,如果再加两个孩子是养不活的,但她决定,一定要帮助西蒙照顾孩子,即使打她,她也要把孩子留下。但是,她还是很担心丈夫,担心他回不来,觉得对不起丈夫,家里已经有五个孩子了,再多两个一定会造成负担的。后来,我又从“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中的一个重点字“熬”体会出虽然渔夫家很艰难,但他们还是收容了两个孩子。

文中的桑娜是一个善良、有爱心、勤劳、爱家人的人,而渔夫也是善良、勤劳、爽直、有责任感、能吃苦耐劳。他们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人与人之间永远有爱心在不断闪现,人们只有互相帮助,互相扶持,才能创造出坚固的友谊,创造出人们的和谐生活。比如5.12四川地震,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在帮助我们,这更可以充分体现出人类的爱心。

穷人读后感600字3这篇文章十分感人,主要讲的是:渔夫一家十分穷,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当渔夫妻子看到邻居西蒙病死了,身旁还有两个还不懂事的孩子这幅凄惨而感人的画面时,就毫不犹豫自家的困难,把他们抱回家。经过一系列心理斗争,渔夫与桑娜坚定信念,无论再苦也要把这两个孩子抚养成人。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描写桑娜的一句话:它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桑娜看到两个可怜的小孩没母亲的抚养时,宁愿自己挨苦挨饿,也不可让西蒙的两个孤儿饿死,这句话充分地表现了桑那善良的本性。渔夫的一句话使我分外感动:"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是那么坚定,虽然渔夫考虑过自己的日子,但也执意要养西蒙的两个孤儿,表现了渔夫助人为乐敢于面对的品质。虽然这些话只是由几个简简单单的字词组成的,但却能体现他们的善良本性。

穷人拥有无私的爱,温暖的家,善良的心,我们应该像桑娜和渔夫一样,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别人,让世界更美好!我读了《穷人》这篇文章后,我知道了一个人必须有仁爱的精神。仁爱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如果能够仁爱,自然也就容易具备他的德行,大则能为国家效力,为人民服务,小则能够爱人助人,同情穷苦的人。仁爱可以说是各种德行的综合。一个人必须具有很多的德行。

如果你遇到穷人,那应该给他们,你可曾想过他们的感受吗?他们可能忍受饥寒,也可能会冻死或饿死。如果我们给他们钱,他们会保佑我们。这种感觉很好。我明白了,给予是快乐的。在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在等着我们去解决,有很多人在等着我们却关心。我现在感到无话可说了。但是还有一句最珍贵的,“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穷人读后感600字4《穷人》这篇课文讲了渔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大鱼,他的妻子桑娜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他们一家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他家的五个孩子没有鞋穿,无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看到她的邻居西蒙死了,但邻居的两个幼小的孩子蜷缩着身子睡在已经死去的母亲身边,桑娜毫不犹豫便把两个孩子抱回了家。桑娜心里矛盾,自己家已经有五个孩子了,丈夫已经够受的了。她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忐忑不安,担心她的丈夫看到她抱回了两个孩子,不愿意。但是当渔夫拖着湿淋淋的被撕破了的渔网,疲惫地回到家中,知道邻居的情况后,也毫不犹豫地决定收养这两个孩子。

我想,虽然渔夫和桑娜物质上很贫穷,但他们的精神是很富有的。他们勤劳、善良、关心他人,虽然自己的生活已经十分困苦了,但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宁愿付出更多的辛劳、宁愿过更艰苦的日子,他们富有同情心和爱心,他们的行为是高尚的、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学了这篇课文,我想起了每个星期回奶奶家,我都会看到在德州学院门外停着一辆无偿献血车,总是有学生陆陆续续地到车上去献血。爸爸说:“有的学生家里并不富裕,从不吃好菜,还要出去打工。”但是他们却能无偿地献出自己宝贵的鲜血挽救他人的生命。我想,这些大学生也像课文中的渔夫夫妇一样充满爱心,令人敬佩。

在2008年的四川地震中,有许许多多令人落泪的爱心故事。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张开双臂让学生躲在自己的身下,让砖块砸在自己的后背上,她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学生。林浩,他年纪虽小,但不顾生命安危救出了许多小伙伴,被评为英雄少年。许多解放军战士冒着余震的危险,不顾一切地救人,自己却顾不得苦、顾不得累。全国的人都来帮助灾区的人们,为他们捐款、献爱心。着许许多多的人都像渔夫夫妇一样富有同情心,他们都平凡却伟大。

爱就像太阳把世界照亮,爱就像阳光温暖着我们,就像歌中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穷人读后感600字5书如一片片、一丛丛、一缕缕清清的绿洲,让整个大地披上了绿毯,滋润了我们的心扉;书如同无边无际的大海,让你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的遨游;书如同一首首美妙动听的歌曲,感动了我们的心房;让你快乐、让你成长、让你成功。认识我的人都说我和书已经到了废寝忘食的境界了。

今天我又阅读了《穷人》这篇课文,你认识这篇课文的作者吗?你认识列夫托尔斯泰吗?就让我一步一步的介绍给你!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1844年进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之后,在自己的庄园内进行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了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再写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了基础。他的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选入我国小学语文课本的作品有《跳水》、《穷人》、《七颗钻石》、《李子核》等。《穷人》这篇课文选入小学六年级上册,他以高超的手法写出了穷人有一颗善良的心。

渔夫的妻子桑娜正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浪,测起一阵阵浪花。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她怕丈夫永远回不来,她自己必须从早到晚的干个不停,她家有五个孩子,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春夏秋冬都光着脚,但孩子们都很健康,没什么抱怨。这时,桑娜想去探望那生病的女邻居。“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孩子不多只有两个,可是靠她一个人来养活他们还是很艰难。她推开门,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苍白僵硬的手旁边睡着两个小男孩。一看,桑娜惊呆了不知什么时候西蒙以离开了这个世界,看着两个孤儿睡在尸体的旁边,她果断的领养了两个小男孩。此时的她心惊肉跳,思想斗争非常复杂,她很害怕丈夫知道她领养了两个孩子就会打她、骂她。正在她担惊受怕的时候,她的丈夫回来了,她向丈夫说明了原因,渔夫满口答应收养这两个孩子。桑娜的悬念终于解开,从而充分说明了渔夫和桑娜同样有一颗善良的心,有一首歌唱到:“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很美好。读《穷人》让我懂得了做人要有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读书积累知识,知识开启智慧,智慧成就未来。每一本书都有它的特点,而这本书的特点是新奇的。这本书有很多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第2篇

The poor is the work of Lev, Tolstoy, a famous Russian writer. At that time, the Russian working people were living in extreme poverty under the dark rule of the tsar, but they were kind hearted and noble minded. The text recounts the fisherman and her wife, SANA, who care and sympathize with the neighbor Simon. After Simon's death, the story of her two orphans is adopted, reflecting the pure and simple compassion of the poor and the noble quality of helping others. Through the life of the Sanna family, the author reflects the miserable life of the poor people during that period and their perfect mind.

The fisherman's family was very poor, and their days were very tight. But when the wife of the fisherman saw his neighbour Simon's death, and the sad and moving picture of the two children who were not sensible, he did not hesitate to take them home. After a series of psychological struggles, fishermen and Sanna firmly believe that no matter how hard they are, they should bring up these two children.

In this text, the deepest part of the text is: her head is back, the cold, green face shows the death of the quiet, a pale stiff hand that wants to catch what, hanging from the straw. Next to the dead mother, two small children were asleep, with curly hair, a round face, old clothes covered with old clothes, a curly body, and two small heads of light yellow hair close together. Apparently, when the mother was dying, she put her clothes on them and hugged their little feet with their old scarves. The child's breathing is even and calm, and the sleeping is sweet. From this startling description of the situation, I realized the poverty and misery of countless working people in the Tsarist era, and I also realized the great mother's love and the two children who were worried about the death of Simon.

What impressed me most is the description of Sanna's words: it's heartbeat badly, do not understand why, but I think it should be done. When SANA saw that two poor children were not raised by their mother, they would rather starve themselves or let Simon's two orphans starve to death, which fully demonstrated the kindhearted nature of Sonna. One of the words of the fisherman moved me out: "we have to take them and how to stay with the dead! Oh, we, we can always stay up!" this sentence is so firm, although the fisherman thought about his own days, but also insisted on raising the two orphans of Simon, showing the quality of the fisherman's help and the courage to respond. Although these words are made up of several simple words, they can reflect their good nature.

Reading this story, I think we should learn the poor, not greedy, selfish, more contented, more to share with others, and if we can have a noble, kind and compassionate heart, our life is plain but also very happy. On the contrary, if selfishness and greed are the same as stupid rich people.

第3篇

《穷人》这篇文章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当时,俄国劳动人民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生活极度贫困,但是他们心地善良。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作者同过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时期穷苦人

课文中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神态、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渔夫“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这一系列的人物神态描写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熬”,是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的意思。说明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怕孩子醒来受惊,催促桑娜去抱孩子。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这篇文章告诉了我,爱心是比金钱更贵重的东西,有时爱心可以换取到钱买不到的东西,例如:开心、笑容。这世界上最贵最有推动力的东西是爱,是爱让桑娜激起怃养那两个小男孩的勇气。我同桑娜比起来真是微不足道,虽然看见那些拉音乐的乞丐就给他们一元钱,但这种微小的爱心怎么能和桑娜渔夫他们的爱心比呢?

同学们,让我们用这些微小的爱汇成一个爱的旋律,流淌在我们的心田吧!

初一:陈致澎

第4篇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品味质朴语言,领悟季羡林先生苦难童年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走近大师,引童年

播放2006年《感动中国》季羡林先生部分(PPI、):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同学们,知道他吗?认识他吗?他就是被人们称为“学界泰斗”“国宝”的季羡林先生,他有着怎样的人生,怎样的童年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大师,一起去感受他的童年岁月吧!

二、朗读课文,知童年

1.谈感受,提问题。

2.作者都是从哪些方面回忆了童年的生活片段呢?又是用哪一个词来概括自己童年生活的感受呢?

明确:从五个方面回忆了他的童年:家庭、父辈、“享受”(吃食)、识字、离乡。这一切都是“灰黄”的。

3.如果用“金色”来形容我们的童年的话,那你是怎样理解季羡林先生对童年的感觉——“灰黄”的呢?品读课文,试着换一个词语来诠释“灰黄”,并结合课文说明理由(PPT):

灰黄的童年就是____的童年。

教学预设:

灰黄的童年就是贫穷的童年——“我们家是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灰黄的童年就是家庭苦难的童年——“父辈们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几次饿得到枣林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被迫弃家(其实已经没了家)出走,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

灰黄的童年就是家境异常艰苦的童年——“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

(再如单调、孤独、难过……)

总结:作者用“灰黄”形容童年,同学们用了“贫苦”“家庭苦难”等词语加以诠释,概括起来苦难分为两个方面,即生活的苦难和精神的孤独。

三、细读课文,品童年

(一)季羡林先生曾说:“我甚至想说,没有身边的琐事,就没有真正的好散文,我们的灵魂往往从一些琐事触动起。”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就是着眼于身边的琐事来写。细细品读课文,抓住文中最能触动你的一词一句,读一渎,品一品,谈一谈。要求:先大声朗读,再小声品读,并圈点批画。先在组内交流,然后推举代表发言。

教学预设:

1.品读第一部分(我们家是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又是最穷的家。)

引导:穷到什么程度?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背景,品读“……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中三个“最”字的分量,并指导朗读。

适时补充(PPT):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我们家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十年浩劫中,我自己跳出来反对北大那一位倒行逆施但又炙手可热的“老佛爷”,被她视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她手下的小喽哕们曾两次蹿到我的故乡,处心积虑把我“打”成地主,他们那种狗仗人势穷凶极恶的教师爷架子,并没有能吓倒我的乡亲。我小时候的一位伙伴指着他们的鼻子,大声说:“如果让整个官庄来诉苦的话,季羡林家是第一家!”(《赋得永久的悔》)

总结:三个“最”字,让我们理解了季先生童年家庭的境况。贫贱家庭百事哀。灰黄或许就是贫穷,就是作者对饥饿、对贫穷的深刻回忆。

2.品读第二部分(可是我降生时祖父……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了。)

重点品析“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无父无母的孤儿”“饿得到枣林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的细节,“被迫弃家出走”“逃”字的含义等等。

适时引导并补充(PPT):

母亲的娘家姓赵,门当户对,她家穷得同我们家差不多,否则也决不会结亲。她家里饭都吃不上,哪里有钱、有闲上学。所以我母亲一个字也不识,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有。她家是在另一个庄上,离我们庄五里路,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赋得永久的悔》)

总结:灰黄或许就是苦难的家庭,苦难的家世。那些父辈痛苦的记忆,留给季羡林先生深深的伤痛。

3.品读第三部分(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就吃这种咸菜。)

(1)“一年到底”是什么意思?又说明了什么?你能体会到那种生活吗?

明确:可见生活的艰辛、艰苦。

(2)为什么是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说明了什么?作者在写这一部分的时候是一种什么心情?哪些词语体现了这种心情?是不是跟“灰黄”不一致了呢?

讨论明确:连吃一个白面馒头,都成了我一天的最高的享受。“最高享受”——见出家中那种生活是何等的苦痛!

(3)吃完了饭,为什么又偷一块吃?体会“尽情”的深刻内涵。

总结:作者就是这样,如话家常般的叙述,没有矫揉、没有造作,只有质朴和真纯,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童年所经受的苦难。

( PPT)季羡林先生的语言特点:

①散文风格平实、诚挚,是不曲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

②文字平白浅近,没有华丽辞藻,甚至不表露深爱和沉痛。

③“我以我手写吾心”。文字平淡如水,而其中对生活的感悟却醇厚如酒。

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那种平和、冲淡而又质朴的情感。

4.品读第四部分(家里没有一本书……这样的同学都成为了骄傲。)

为什么颇有骄傲之意?

总结:灰黄的童年或许就是单调,就是寂寞。

5.品读第五部分(到了济南以后,过了一段难过的日子……但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

为什么会“从梦里哭着醒来”?为什么宁愿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这说明了什么?

总结:灰黄的童年或许就是孤独的童年、难过的童年,就是那种心灵的寂寞和无助。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了自己的母亲,多少次梦中醒来。让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那种精神的孤独和心灵的无助会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再一次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体会作者——一个六七岁孩子离开母亲后的那份深深的孤独和内心难言的苦痛!

四、资料链接,悟童年

季羡林先生是怎样面对这段生活的,又有着怎样的感受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能表达这种感受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齐读:“每天最高享受”一节。

总结:这就是季羡林先生,虽然他用了灰黄来描述自己的童年.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深深的感激。或许,也正是这种苦难的童年才成就了他坚忍不拔的个性和非凡的人生。

季羡林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季羡林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我的童年》的结尾这样写道(PPT):

今天我把自己的童年尽可能真实地描绘出来,不管还多么不全面,不管怎样挂一漏万,也不管我的笔墨多么拙笨,就是上面写出来的那一些,我们今天的儿童读了,不是也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发、从中悟出一些有用的东西来吗?

读了季羡林先生的《我的童年》你又有了哪些感悟呢?

第5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请大家猜一则谜语,这是一首古诗:“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猜到了吗?对,就是白鹭。(出示图片)这是杜牧笔下的白鹭,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郭沫若也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白鹭,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此文。

你熟悉郭沫若吗?

郭沫若: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24年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1949年后,担任新中国文联主席,继续进行文学创作。他长期担负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1978年病逝北京。生平著述很多,诗集《女神》,历史剧作《蔡文姬》等,现有《郭沫若全集》留世。

二、初读课文

1、请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2、检查:

1生字词:

鹤蓑喙嵌框嗜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提问: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

3、指导分段:

一(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二(2—5)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十分精巧。

三(6—9)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充满韵味,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四(10)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三、赏析课文

(一)第一段、第四段

1、指名读第一、第四段。齐读。

2、在作者的眼中,白鹭是什么?(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3、在你的脑海中,诗留下什么印象?

(语言精练形象,节奏感强,充满意境)

4、作者为何把白鹭比作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这样比喻表明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

(二)过渡

1、作者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请朗读第二段,分别找出与白鹭是“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相对应的语句。

2、学生交流。(2、5小节与白鹭是“精巧的诗”相对应;6、7、8小节与白鹭是“韵味无穷的诗”相对应。)

(三)第二段

1、再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这段是概括描写,哪小节对应这一节进行了具体描写?(第五自然段)

2、出示第五小节。

“颜色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读后有何感觉?

“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你有什么体会?

(身段精巧,颜色和谐,一切都很适宜,的确精巧如诗。)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

3、指导朗读,体会作者语言优美如诗。

(三)第三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段作者为了表现“白鹭是韵味无穷的诗”,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白鹭?(觅食、栖息、飞行及白鹭不会唱歌)

2、其实这几方面在作者的笔下恰如几幅优美的画,让我们来品味品味。指名分节读6、7、8、9小节。你能概括这几幅画面吗?(白鹭钓鱼图6;白鹭瞭望图7;白鹭晚飞图8)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小节,你最喜欢哪一幅图?说说你的体会。四人小组交流。

4、汇报:

白鹭钓鱼图:l

作者联想丰富,用拟人的手法将捕鱼的白鹭想象成在钓鱼,以比喻的方法把整个清水田想象成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生动地描绘出白鹭在清水田里觅食时的迷人景象,韵味十足。

指导朗读。

白鹭瞭望图:l

画面富有诗意:孤独、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不大安稳、却很悠然、一种嗜好。引导学生感受白鹭孤独站立在小树绝顶悠然自得的独特的美。

指导朗读。

白鹭飞行图:l

指名读。你是怎么体会“偶尔”这个词的?(说明白鹭低飞并不常见)

“悠然地观看这情景,可说是乡村生活中的一大乐事”你体会到什么?(白鹭低飞给人以美的享受,带来无穷乐趣。)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体会悠然的心境,读出享受的情趣。

5、尽管白鹭的无声会让人觉得美中不足,但“无声胜有声”,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齐读第九小节。

你有什么体会?(白鹭的外形那么漂亮,活动那么高雅脱俗,它就是能给人们带来快乐的一首无声的歌。)

自由练读。

6、这几幅优美的图画令人沉醉,让我们把它们记在脑海中,指导学生背诵第二段。

(四)第四段

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何把白鹭比作韵味无穷的诗了吗?(白鹭外形精巧,给人类美的享受;白鹭静静地“钓鱼”、悠悠地站立、低低地飞行,高雅脱俗,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带给人无比的快乐。)指导朗读。

这段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与第一段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四、总结全文

1、练读全文,将你读得最有意境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

2、生活中有没有哪些情景也充满韵味?(竹涛声声;白鸽群飞;日升日落……)

3、白鹭是一首诗,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作者的语言也精美如诗如画,大家要反复咀嚼。

板书:16、白鹭

颜色的配合

身段的大小

精巧的诗觅食白鹭钓鱼图韵味无穷的诗

栖息白鹭瞭望图

第6篇

一、平常字中百味生

《诗说啐语》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如果说关键词是课文的眼睛,那么句中那些用得恰当的词便是散落在课文中的星星,要让它们吸引学生的眼睛,浸润学生的心灵。正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文章中是没有什么好词的,有的只是“攀、缩、微倾”这样看起来很平常的词语,但正是这种平易自然让父亲的背影定格在一个又一个读者的记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引导孩子关注这些平常词,从平常中品人生百味,体文字精神。

“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是《姥姥的剪纸》中的一句。教学时,我让孩子们潜心会文,默读批注,体验祖孙深情:画出自己感受深的句子,写出体会。巡视中,发现找到这句的有,关注这个词的却没有一位。于是,在交流该句时我说:“孩子们,其实这句中有一个字用得特别棒,你发现了吗?”几经选择,孩子们找到了“拴”字。随后,让孩子们讨论“拴”字棒在何处?孩子们思索片刻,各抒己见:“‘拴’,表现出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牢牢地吸引了我。”“还可以读出姥姥 爱‘我’,不是强迫、命令‘我’留在家中,而是剪纸给我,吸引我。”“仔细品味,可以感受到‘我’对姥姥的感激与眷恋。”这时我相机评价:“是啊,真可谓是一石三鸟!这就是我们祖国文字的奇妙所在。看似平常,其实可有嚼头啦!难怪贾岛的‘推’、‘敲’,王安石得一‘绿’字成千古佳话。”以此激励孩子们关注细节,善于从常处见异。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这样的字词还有很多,如果我们在研读教材时能及时发现,因势利导,一定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敏锐的文字发现力和准确、丰富的表现能力。

二、寻常标点情亦浓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读书就是读书,标点符号绝不在关注范围之内。这一思想,从习作和读书中都可窥得一斑。在教学中培养孩子对标点的关注,可以为孩子打开另外一扇窗:可以表情达意的不仅是文字,还有标点符号!也有利与培养孩子们更为全面的语文素养。

如教学《和他的大黑骡子》,与学生共同透过的语言、动作、神态感受其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学生汇报交流“砰!枪声响了,转过身来,面对大黑骡子倒下的方向,缓缓摘下军帽……”一句时,教师深情引导:“枪声响了,大黑骡子倒在了主人的一声令下中,风怒吼,草叹息,战士们泪流满面,此时此刻,也有着千言万语。远远的,他摘下了军帽,我们仿佛还看到了他…… 听到他对大黑骡子说……又仿佛听到大黑骡子对说……”通过想象,让省略的意象可触可见可感,从而体会省略号在文中所起到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同时,还可借此契机,领会古人所言的“登山则情溢于山,观海则思溢于海”的为文之道,理解文字是作者、人物思想、情感的自在迸发,标点符号同样如此,他也是作者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并非仅为停顿,可有可无。

三、细嚼句味生思考

宋朝学者陆九渊在《读书》中指出:“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意味长。”为文者“缀情入文”,读文者自当“披文入境”,只有在反复的读与品中才能深切地把握句子的味道,此时,思考生焉,灵魂净焉!

教学《穷人》,笔者在自主默读、圈画中列夫?托尔斯泰的高超文笔令孩子们惊叹。通篇不着一“穷”字,但穷人之穷清晰可感,他们穷得悲惨,穷得温馨。孩子们在文字间静静地感受,触摸人物的心跳,倾听人物的话语,目睹着人物的神情、行动,再看到桑娜的忐忑之后的决断,渔夫忧虑之余的抉择,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贵品质辉映心田。这时,教师深情引导:“孩子们,让我们再读文题――穷人,现在,你对这个词语一定有了自己新的感悟吧!”孩子们仿佛瞬间成长了起来,他们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勤劳、善良是最宝贵的财富!”“贫困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有爱心的人是真正的富翁。”……

《圆明园的毁灭》(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文中有三个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圆明园在北京西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找到这三句话,让学生朗读这三句话,此时学生心中升腾起的可能是为祖国有如此建筑成就的自豪、骄傲,此后,再让学生通过词句的品读、想象、欣赏课件真切感受这一辉煌,想象它的灰飞烟灭,最后,再读这三句话,学生的心中定会惋惜不已,燃起仇恨之火。两次读句,遥相呼应,一样的文字,别样的情感。阅读中,民族尊严被虐杀的苦痛在圆明园的废墟上落地扎根,催生出的是捍卫尊严的思考,律己奋进的激情!

四、提示语处现真意

课文中的提示语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它是通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本,体现课程基本理念、落实“三维目标”特别是学段目标的一项具体措施。关注文章中的提示语,对于领会课文内容和培养阅读能力都有思考的价值。

第7篇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教学《穷人》这篇课文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有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更好),进而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让读者爱其作者之所爱,恨其作者之所恨。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按起因――经过――结果去分析领悟课文,适当降低阅读难度,有利于学生自主阅读。

《穷人》课后有一个拓展小练笔,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穷人》。要唤醒小学生的习作情愫,教师势必向学生提示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中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之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先前学过他的作品有《七颗钻石》《跳水》等。《穷人》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封建农奴制一步步地崩溃瓦解,广大人民对沙皇专制的斗争日趋高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这就为作者创作小说《穷人》做好了伏笔。今天,小说《穷人》被翻译成数十种文字,让桑拉夫妇的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在社会广泛传送。

续写《穷人》教学中,应侧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启发学生习作。

其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桑拉一家本来就有5个孩子,全靠渔夫打鱼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抱养西蒙的2个孩子势必要加重渔夫的负担:渔夫出海打鱼的时间会相应延长,在海上遇到的风险会更多。当两个孩子长大得知他们的身世后自然会感激桑拉夫妇,让两位老人安度晚年幸福生活。

其二,好心当成驴肝肺。西蒙2个孩子长大后受他人蒙骗,以为桑拉夫妇收养他们是图财害命,对桑拉夫妇一家人进行报复,让桑拉一家妻离子散。

其三,回应前文,桑拉一家过着更加艰难的日子,“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渔夫出海打鱼被海啸吞没,一家人无依无靠,桑拉带着7个孩子流落街头。

当然,教师启发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学生想象合理,做到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就应该给予肯定,以褒奖为主,进而提高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千万不要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续写兴趣到来后,教师立即布置习作。以下是笔者进行《穷人》续写作文指导后学生续写的两个片段,提供大家参考。

续写片段一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20年,稚气的孩子们各个长得花枝招展、英俊潇洒。不知什么时候,阿猫和阿兔分别爱上了阿西和阿蒙俩姐妹。就在他们即将步入婚礼殿堂的一刹那,外面传来了噩耗――渔夫出海打鱼被海啸卷入大海淹死了。孩子们对父亲的爱是深沉的,他们哪有心思再顾自己的婚事儿,随即将红事办成白事。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接踵而至的打击让桑娜难以承受:阿龙因心脏病复发而死,又不知是谁编造了西蒙死的谎言,居然说桑娜夫妇害死了阿西和阿蒙的母亲西蒙。啊,可怜的桑娜真是“好心当成驴肝肺了”。桑娜在痛苦和悲伤中含冤而死……

续写片段二

自从桑娜将西蒙的两个孩子带回家后,渔夫家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了,有时还吃不上一碗稀粥或一块黑面包,孩子们各个饿得面黄肌瘦。渔夫汉斯为了一家人有口饭吃,他整天在海面上忙绿着捕鱼。妻子桑娜白天到富商家里去做零时工,做饭、洗衣、扫地样样粗活她都干,希望多挣一些小钱来补贴一家人的生活。

第8篇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读后感受

有了孩子之后,我开始更多的读书,虽然大部分是育儿书籍,借助书中的理念和知识,丰富我的育儿经验,同时我有一天猛然间意识到,读人物传记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手段,通过阅读伟大的人物传记,不仅自己可以受到教育,产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且这些人物传记永不过时,可以留给儿子乃至孙子,甚至可以传世。

我可以很自信的说,我是爱孩子的,也是爱周围的亲人的,但我无法做到像德兰修女一样,把自己献给所从事的事业,而且她的事业在很多人看来是那么不可思议,自己只有三件衣服,一生没有多余的财产,和穷人生活在一起,劳苦一生。她爱所有的人,不论是富人还是穷人,尤其是穷人,她和他们在一起,保持他们的尊严。最后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但在讲话中她却说,她不配领这个奖,她是代表所有的穷人领受了。

德兰修女出生在一个还算富裕的家庭,虽然中间有变故,但是母亲还是让她接受了高中教育,摆在她面前的是大好前程,但是18岁的时候,她却毅然放弃安逸的生活,选择了去印度当修女,十几年的教师生涯并没有彻底实现她的理想,当看到穷人悲惨的生活之后,她毅然决然选择保持修女身份,出去帮助穷人,几经努力才终于被批准,在帮助穷人的过程中,她遭遇过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很多次因为饥饿和劳累而病倒,但却始终坚守她的信仰,即使物质条件极其贫乏,她也用爱温暖每个被帮助的人。在她的感召下,很多家庭出身好的女孩也加入了这个行列,由此她走向了建立修女会的道路,并将她的救助机构不断壮大,她创立的临终关怀院、儿童之家,曾经被社会所不容,却最终越来越壮大。她的事业在扩充,但是她的精神世界依然在坚守,不论是恪守生活上的贫困,还是精神上的坚守,她都始终坚持着她的信仰,正如传记中的一段话,“沉默的果实是祈祷,祈祷的果实是信仰,信仰的果实是仁爱,仁爱的果实是服务,服务的果实是和平”,她一生执着于自己的信仰,执着于对世人的爱,在爱中行走,用爱的力量解决了很多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

德兰修女看起来只是个平凡的人,但却有着无穷的力量,这股力量源自她的博爱,她虽然一生在感受主对她的召唤,认为她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主安排的,但能够有如此的信仰,并将爱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她配得起我们全世界人的尊重和爱戴。

只有心中充满爱的人,才会对别人献出自己的爱。我在书中不仅受到了教育,而且也会用这样的观点指引我的教育,让我的孩子心中充满爱。

第9篇

1、负薪挂角:负薪:背着柴草,汉代朱买臣背着柴草读书;挂角:把备读的书挂在牛角上,隋代李密骑在牛背上读书。指边劳动边读书,不畏辛苦。

2、读书种子: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3、行吟坐咏:吟、咏:声调抑扬地念、唱。走着也念,坐着也读。形容读书用功。

4、孙康映雪:比喻读书非常刻苦。

5、书香世家: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6、开心明目:开心:使心窍开通;明目:使眼睛明亮。指通过读书或做事开通心窍,扩大视野,提高观察力。

7、道学先生: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

8、士农工商:古代所谓四民,指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

9、昼耕夜诵:白天耕种,夜晚读书。比喻读书勤奋。

10、大璞不完:指玉既经雕琢,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态。旧时比喻读书人做了官,丧失了原来的志向。

11、滚瓜烂熟:象从瓜蔓上掉下来的瓜那样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12、朝经暮史:经:指旧时奉为经典的书籍;史:指历史书籍。一天到晚诵读经史。形容勤奋读书。

13、雪天萤席:比喻不分寒暑,刻苦读书。

14、白面儒冠: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15、书读五车:形容读书多,知识丰富。

16、巨学鸿生:巨:大;鸿:通“洪”,大;生:读书人。比喻学识渊博的人。

17、读书三到: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18、折节读书:折节:改变过去的志趣和行为。改变旧习,发愤读书。

19、凿壁借光:凿:挖。在墙上凿一小孔,借邻居的灯光读书。形容家贫刻苦读书。

20、朱墨烂然:朱墨:朱笔和墨笔;烂然:光明的样子。形容读书勒奋。

21、不羁之士:羁:拘束;士:读书人。不受拘束的读书人。

22、立地书橱: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

23、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24、照萤映雪:利用萤火虫的光和白雪的映照读书,形容刻苦地读书精神

25、兔园册子:本是唐五代时私塾教授学童的课本。因其内容肤浅,故常受一般士大夫的轻视。后指读书不多的人奉为秘本的浅陋书籍。

26、魁垒之士:魁垒:光明磊落;士:旧时指读书人。为人正直,胸怀坦荡的人。

27、书声琅琅: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28、太璞不完:太璞:未治之玉。璞经过加工,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态。旧时比喻读书人出来作官,就丧失了纯洁。

29、摇头摆脑:脑袋摇来摇去。形容骄傲自得或自得其乐的样子。亦以形容读书吟诵的姿态。

30、十行俱下:眼睛一瞥就能看下十行文字。形容读书极快。

31、寝馈书中:馈:吃饭。读书很专心,吃饭睡觉都忘记了。

32、焚膏继晷: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33、引锥刺股:锥:锥子;股:大腿。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34、穷愁潦倒:穷愁:穷困愁伤;潦倒:颓丧,失意。穷困愁苦,失意消沉。形容读书人境遇困苦,意志消沉。

35、集萤映雪:集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36、含英咀华:咀:细嚼,引伸为体味;英、华:这里指精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

37、博览群书: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38、硕彦名儒:硕:大;彦:有才学的人;名:有名声的;儒:读书人。指非常有名气的大学者。

39、却客疏士:却:拒绝;疏:疏远;客:外来人;士:读书人。比喻囿于地方观念,不用外来的人,也不用有才能的人。指妒贤嫉能。

40、舌战群儒: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41、穿壁引光:穿:凿通;引:引进。凿通墙壁,引进烛光。形容家贫读书刻苦。

42、枕典席文:指以典籍为伴,勤于读书学习。

43、囊萤照读:用口袋装萤火虫,照着读书。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44、宿学旧儒:指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45、画荻教子:荻:芦苇。用芦苇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46、腹载五车:比喻读书甚多,知识渊博。

47、三余读书: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

48、诗礼人家:世代读书以传统封建礼教为行为准则的人家。

49、囊萤积雪:囊萤:晋代人车胤收集萤火虫读书;积雪:晋代人孙康映雪读书。形容刻苦攻读,勤学上进。

50、博览五车:指读书多,学识渊博。

51、映月读书: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52、五车腹笥:比喻读书多,学识渊博。

53、书富五车: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54、囊萤照书: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55、囊萤照雪: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56、开卷有益: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读书总有好处。

57、下帷攻读:下帷:放在室内悬挂的帷幕,表示与外界隔绝。比喻专心读书。

58、处士横议:处士:古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横议:放肆地进行议论。没有做官的读书人纵论时政。

59、八百孤寒:八百:形容很多;孤寒:指贫寒的读书人。形容人数众多,处境贫寒的读书人。也比喻贫寒之士失去依靠。

60、士穷见节:士:读书人;穷:困窘;节:节操。读书人在困境中才能看出节操来。

61、牛角书生:比喻勤奋读书的人。

62、文弱书生:文弱:文雅而体弱。举目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

63、洋洋盈耳:洋洋:众多;盈:充满。指宏亮而优美的声音充满双耳。形容讲话、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

64、废书而叹:废:放下。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发出感叹。形容读书时对其内容有所感触而置书兴叹。

65、枕籍经史:枕着经典,垫着史书。形容专心一意读书。

66、枕经籍书:枕着经,垫着书。形容酷嗜读书,以书为伴。

67、暮史朝经:史:指历史书籍;经:指旧时奉为经典的书籍。一天到晚诵读经史。形容勤奋读书。

68、三绝韦编:韦:熟牛皮。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刻苦。

69、轻财重士:轻视钱财,重视读书人。

70、七行俱下:读书,同时读七行。比喻非常聪明。

71、一介书生: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72、布衣韦带:原是古代贫民的服装,后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73、五行俱下:五行文字一并看。形容读书速度快。

74、匡衡凿壁:后以之为刻苦读书的典实。

75、春诵夏弦:诵、弦:古代学校里读诗,只口诵的叫“诵”,用乐器配合的叫“弦”。原指应根据季节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后泛指读书、学习。

76、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77、目不识书:指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

78、源头活水:原比喻读书越多,道理越明。现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79、一箪一瓢: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80、燕颔儒生:有封侯之相的读书人。亦用以称美志在建立军功的士人。

81、书生之见:指读书人不切实际或不合时宜的见解。

82、聚萤积雪:聚萤:晋代人车胤收集萤火虫读书;积雪:晋代人孙康映雪读书。形容刻苦攻读,勤学上进。

83、徒读父书:徒:只。父书:父亲之言论。白读父亲的兵书。比喻人只知死读书,不懂得运用知识,加以变通。

84、贫士市瓜:市:买。穷苦读书人买瓜只挑个大的。比喻以言谈和外貌取人。

85、琅琅上口: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86、读不舍手:舍:舍得,愿意。读书读到有兴趣时舍不得放下。

87、废书长叹:废:放下。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发出感叹。形容读书时对其内容有所感触而置书兴叹。

88、闭户读书:关着门在家里埋头读书。

89、硕学通儒:儒:指读书人。学问渊博,通达事理的学者。

90、一介儒生: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91、同门共业:同门:在同一个老师门下;业:读书。同在一个老师的门下读书。即同学。

92、闳览博物:闳:宏大;闳览:博览群书,()见识广博;博:广大。指读书很多,见多识广,能够辨别各种事物。

93、淹滞措大:淹滞:有才德而居下位者;措大:旧指贫寒的读书人。旧指当不上官的读书人。

94、招贤礼士:招:招收;贤:有才德的人;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广泛网罗人才。

95、凿壁悬梁:凿:打孔,挖洞;悬:吊挂。形容刻苦读书。

96、方正之士:方正:品行端正。品行端正不阿的读书人。

97、寻章摘句:寻:找;章:篇章;摘:摘录。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

98、轻贤慢士:轻:轻视;慢:傲慢。轻视有才能的,不尊敬读书人。形容轻狂傲慢,狂妄无知。

99、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100、文业砚田:砚田:旧时读书人依文墨为生计,因将砚台比作田地。旧指以文墨为生的读书人。

101、映雪读书: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读书刻苦。

102、读书得间:间:间隙。比喻窍门。读书得了窍门。形容读书能寻究窍门,心领神会。

103、摘句寻章:摘取、搜寻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104、学富五车: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105、五行并下:五行文字一并看。形容读书速度快。

106、囊萤映雪:囊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107、轻财好士:轻视钱财,重视读书人。

108、白面书生: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

109、含菁咀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同“含英咀华”。

110、铁砚磨穿:把铁铸的砚台都磨穿了。比喻读书用功,有恒心。

111、磨穿枯砚:把铁铸的砚台都磨穿了。比喻读书用功,有恒心。

112、暗室求物:在没有光亮的房间寻找东西。比喻读书不得要领,难见成效。

113、书声朗朗: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

114、开卷有得: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得:得益。读书总有好处。

115、燕颔书生:有封侯之相的读书人。亦用以称美志在建立军功的士人。同“燕颔儒生”。

116、十年窗下:科举时代,读书人要取得功名,终年埋头在书本里。形容十年时间闭门苦读。

117、两脚书橱:指读书很多但不善于应用的人。

118、儒士成林:儒士:指读书人。比喻读书人很多。

119、利路名场:名场:旧指读书人求功名的场所。泛指寻求名利的道路和竞夺声名的场所。

120、诗礼传家:指世代皆读书习礼。

121、才贯二酉: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因以之形容读书甚多、学识渊博。

122、唇腐齿落:比喻读书讽诵极为勤苦。

123、聚萤映雪:聚萤:晋代人车胤收集萤火虫读书;映雪:晋代人孙康映雪读书。形容刻苦攻读,勤学上进。

124、臧谷两亡:臧、谷:两个人名。臧和谷一起放羊,一个去读书,一个去赌博,结果都丢了羊。形容做事马虎大意,不专心。

125、积雪囊萤:积雪:南朝孙康映雪读书。见《尚友录》卷四。囊萤:晋代车胤把萤火虫装在口袋里,借荧光读书。见《晋书·车胤传》。形容刻苦攻读。

126、腹为笥箧:笥:盛书等物的方形竹器;箧:箱子一类的东西。腹部成了书箱子。形容读书多,有学识。

127、傲贤慢士:贤:有才德的人;士:读书人和有才干的人。用傲慢的态度对待有德有才的人。

128、纳士招贤: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129、宵旰攻苦:宵:夜;旰:天已晚。早起晚睡,刻苦读书学习。

130、案萤干死:书案上借以照明的萤火虫都干死了。形容正直的读书人做官被贬或死后,居处荒凉的景况。

131、雪牖萤窗:雪牖:指晋朝孙康映雪读书的典故;萤窗:指晋朝车胤囊萤读书的典故。比喻贫穷苦读。

132、挟筴读书:挟:夹持;筴:同“策”,指简册,书籍。手拿书籍,一心读书。形容勤奋学习。

第10篇

简约而丰满的语文教学

在2012年“千课万人”教学观摩会上,张祖庆执教的《穷人》给在座的专家和教师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从溯源《穷人》开始入课,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穷”与“不穷”,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师生一起读读写写,整个教学过程简约而丰满。最让人赞叹的是,在没有事先排练的情况下,张祖庆安排了师生互换角色环节,让学生当小老师,他则“混”在学生中参与学习。学生的有模有样和张祖庆的质疑追问,将课堂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简约的设计,丰富的生成!”小语专家周一贯这样评价这一课。听课的教师也纷纷感慨:语文课原来可以如此简朴动人!

简约而丰满,是张祖庆多年的语文教学探索和追求。他认为,语文教学的“简约”,是要用最简约的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走进复杂丰富的语文,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因此,语文教学要精简目标、问题、环节、手段。在《穷人》一课中,张祖庆只设计了四个板块:一是《穷人》溯源,二是穷人真穷,三是穷人不穷,四是发现财富。四个板块跨度非常大,但也留足了探究空间。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他根据不同的学生以及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随机调整,适时点化,让每一个板块都有动态生成的亮点。

“如果说‘简约’指从目标到环节、从方法到语言都不蔓不枝、干干净净,那么‘丰满’则是指在教学过程所呈现的课堂张力――思维的张力、情感的张力、文化的张力乃至于智慧的张力。”张祖庆如是说。这一点在《穷人》的第三、第四个板块教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学生在第二板块深刻体会到“穷人之穷”后,张祖庆直接让学生拿出纸,边读课文边填空:穷人虽然很穷,但他们拥有( )。在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语言细节适当点拨,让学生借此发现了穷人的许多“财富”:桑娜的善良和勤劳、穷人之间的互帮互助、穷人家庭的温暖、伟大的母爱……而他还不满足于此,就文中西蒙的“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这一富有象征意味的细节,进一步追问“难道西蒙在临死前,她就未曾想到过把孩子托付给桑娜吗?”,并让学生以内心独白的形式,运用课文中借助省略号表达人物内心的写法,描述西蒙临死前的心理活动,从而体悟这位穷人母亲强烈的爱和对生活的无助与挣扎。而当他将文中4处描写孩子“睡”的内容置于幻灯片中,并伴以有淡淡忧伤而温暖的背景音乐时,学生在动荡与静穆、苦难与希望的反衬中理解了贫穷及其背后的力量,课堂也因此呈现出一唱三叹、耐人寻味的巨大张力。

“简约而不简单”,张祖庆认为,简约是实现丰满的一种策略和路径,语文教学只有先做减法,才会让课堂魅力有加;语文课堂只有删繁就简,才会无比丰盈。

还儿童一片“牧养”想象的草原

“孩子们,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我们开始出发……我们先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出发。请大家背上行李,系好安全带,飞机起飞了。我们乘坐航班飞往香港,再从香港转机飞往智利……”

如果你以为这是导游在解说旅游路线,那就错了,这是张祖庆在上一节名为《亚马逊河探险记》的作文课。只见他有模有样地当起了“探险”队长,并随着情景音乐节奏的变化不时启发:“噢,终于见到了,魂牵梦绕的亚马逊河,让我们进入这密密层层的原始森林吧,你都看到了些什么呢?”“也许,更多的秘密在森林深处吧,让我们继续往里走……”在充满启发性的话语中,学生们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屏气凝神,好像真正经历了这场奇特的“探险”。“探险”结束后,学生们小手林立,争先恐后地分享自己的“经历”:“我仿佛看见了一些猛兽盯着我们看,它们一步一步贴近我们。”“我仿佛看到了鳄鱼,我们在水里和鳄鱼搏斗。”……

王崧舟在评价这节课时说:“探究、实践想象作文教育,实在是新课标背景下作文教学的一项当务之急。这一课,为当前想象作文教育的研究和拓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张祖庆认为,最好的想象作文指导策略,就是还儿童一片“牧养”想象的草原。如何“牧养”?他打了个朴实又生动的比喻:牧民们让小羊羔从小在草原上自由驰骋,羊儿就会主动地吃到很多鲜嫩的草。久而久之,羊儿就长得壮壮的。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想象禀赋,只要我们不给他们太多的束缚,让他们在想象的草原上自由奔跑,学生的想象力就会与日俱增,所以说学生想象力要“牧养”。

在这节课中,张祖庆通过让学生课前收集关于亚马逊河的资料、用课件播放亚马逊河的风光片及电影片段、让学生自由组建探险团队及选取探险工具等环节,成功创设了逼真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到”了远在万里之外的热带雨林,让学生通过头脑风暴“亲历”惊险、刺激的探险。学生的想象力从中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和发挥,完全沉浸在了“探险”的乐趣中,随后的师生现场习作和赏评就显得十分自然了。正如王崧舟所评价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不是在学习作文,而是在用自己的心灵之笔在探险,在经历一次独特的生命体验,在用文字留下这份体验的感动、惊喜、恐惧、兴奋和一切生命的图景。”

最让人惊喜的是,他的这一堂想象作文课,让学生的写作热情向课外延伸,学生洪一舸甚至创作出了3万多字的探险小说《惊魂亚马逊》,知识之丰富,情节之曲折,文字之生动,让人惊叹。

当然,“牧养”不是“圈养”,更不是“放养”,教学时要注意“放”与“收”的平衡。所以在习作中,张祖庆只做简单的引导:或写探险中最惊险的一幕,或写探险中最重要的发现,或写探险中难忘的插曲……学生可以根据友情提示,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放胆创作,这是“放”;习作后,他将课外所搜集的关于探险的优秀文字片段供学生欣赏、借鉴,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修改,这是“收”。一“放”一“收”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合理的发展。张祖庆说,如果只有“放”没有“收”,学生习作语言的“增量”就体现不出来,教师唯有掌握“放”与“收”的度,才能让学生在想象的草原上尽情“撒欢”。

“牧养”儿童的想象力,切实关注儿童的生命体验,把学生放在作文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自主、自发地写,用自己的心灵写,展示自己的生命活动,表现原生态的自我,这是张祖庆所提倡的“原生态作文教学”。

“跨越一本语文书的教学”

在《亚马逊河探险记》一课的末尾,张祖庆给意犹未尽的学生提了一个建议――课后去看看有关探险的书,还给学生推荐了十几本探险主题的经典读本,指引学生从课外获得更多的阅读体验。

张祖庆研究儿童阅读,可以追溯到他从教后的第5年。基于当时对应试教育的思考和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他渐渐发现,语文承载着“价值引领,铺垫人生底色;习惯培养,形成持久学力;兴趣激发,引入读书殿堂”三大功能。于是,他决定通过自己的改革,为学生送上一阵清风。他选择“阅读策略发展及指导”这一课题作为突破口,开始对学生阅读方法与策略的指导进行研究。后来,他还通过开设“三级立体图书银行”、古诗文颂读考级、班级读书会等途径,引导学生大量阅读。

近几年,随着“群文阅读”理念的兴起,张祖庆对儿童阅读有了新的思考。他认为,在这个发展迅速、信息爆炸的时代,培养公民的阅读力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教师应该秉持大语文观和大课程观,将阅读延伸至课外,通过科学的指导策略,培养学生的群文阅读能力。他在日常教学中,尝试实践“基于单元主题的群文阅读”,即不打乱教材编排,根据单元的主题,选择合适的文本,进行群文阅读。为此,在备某一单元课文的时候,他便有意识地搜集相关的“童年母题”文本,用以群文阅读。

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他遵循“精读课文,习得方法――略读课文,实践方法――速读群文,形成能力――浏览整本书,发展能力”的框架进行。如教学萧红的《祖父的园子》时,他先指导学生精读课文,获得一些阅读方法,然后再推荐类似的《跟祖父学诗》《时来运转》两篇文章,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最后还利用一节导读课激起学生对萧红作品的兴趣,进而去阅读由他精编的《小学生萧红读本》。“对同类事物进行观察,容易形成统一印象。学生对相同主题的文本进行统整后,更有利于记忆和调用。”张祖庆说,“这种基于单元、超越教材的阅读新样态,让儿童阅读课程从精英主义走向草根立场,每个老师都能做到、做好。语文课不再‘乱花渐欲迷人眼’了!”

“洗尽铅华最是美”,经过20多载的执著与沉淀,张祖庆更显大气、从容。

第11篇

《百万英镑》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百万英镑》的小说。上课时老师就对我们讲,马克吐温是一个幽默的作家,很会讽刺当时社会上的各种事情。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叫亨利的美国人,流落到英国,变得身无分文。有两个很富有的兄弟,因为一个约定给了他一张一百万英镑的钱。亨利最后用这钱在一个月内成了百万富翁,并且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读完这个故事,我要问当时社会上的人,钱真的就那么重要吗?有钱真的可以得到一切吗?

  我认为不一定!

  有钱买不到友情,还有可能失去友情;有钱买不到快乐,还有可能失去快乐。

  为什么有的人为了钱,或背叛自己的家人?或不惜生命的代价?那时的人对待金钱的态度跟现在的人是无差别的。

  现在有些少年沉迷电子游戏,为了去网吧打游戏,向父母要钱,一次,两次,三次,最后成了迷途少年。

  这本书指出了当时社会的丑态,人们要通过金钱比地位的高低,比身份的上和下……

  我们不能像文中的人物一样,被金钱迷惑,更不能做金钱的奴隶,我们要让金钱做我们的工具,真正为我们服务!

《百万英镑》读后感   《百万英镑》讲了一对富人兄弟为了打赌,“我”成了他们要赌的对象。获得了一张本不属于“我”的一百万英镑,致使我从一个把被别人咬了一口并且扔到了下水道的大甜梨当作宝贝的乞丐变成了人人都知的“大阔佬”。最后“我”喜欢上了富人兄弟中弟弟的养女,回到了起点。

  主人公享利·亚当斯是一个聪明的人,他熟悉金钱规则,懂得利用资源,用百万英镑赢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虽然享利·亚当斯十分渴望金钱,但还是对这份不义之财保留了警惕,享利·亚当斯还是一个善良的人,他没有想过拿这钱离开富人兄弟,去别处,他保留了对别人的尊重,处处彬彬有礼,会考虑到自己的从前。我觉得像享利·亚当斯这样的精神是可贵的,值得称赞的。

  主人公可能会被我们认为,他是富人兄弟中一颗能决定这盘棋输赢的最重要的棋子,是玩物。但实际不是这样的。享利·亚当斯把百万英镑的威严决定除了银行,其它人换不开。享利·亚当斯对金钱规律十分熟悉,他懂得银行可能会让他被抓。他懂得利用眼前资源,想先以百万英镑来成名,然后工作应该就好找了。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坚持和能干。

  这本书好象可以把我们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一年级刚入学时就像一个乞丐,什么都不懂;二年级时获得了一张百万英镑,知识越来越多;逐渐上,逐渐上,我们毕业了,又得上初中,最后直到我们全部上完了,那张百万英镑就已经完全归你所有了。

  让我们一起努力,接过那张百万英镑,让它成为你的。

  《百万英镑》读后感

  这个周末,我和父母一起读了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中篇小说《百万英镑》。

  小说讲述了一个美籍小办事员出海游玩,在海上迷失方向后,被一艘恰巧经过的双桅帆船救起后的奇特经历。故事的主人公亨利随船来到了英国伦敦,他面临着身无分文的窘境。就在他饥肠辘辘之际,命运和他开起了玩笑,他得到了一张百万英镑大钞。原来,伦敦的一对富家兄弟为“一个诚实、聪明而又贫穷的外乡人得到一百万英镑的现钞后能否生活三十天”打了一个赌。哥哥认为这个人一定会因为无法证明自己拥有这么多钱而饿死,而弟弟却认为这个人会因为有了这张钞票而过得很好。于是,他们把故事的主人公亨利选定为实验对象。令那位哥哥没有想到的是,在得到这张百万英镑的钞票后,亨利一下子成为了一个明星般的人物,每个人都像苍蝇围着粪团一样围着他转,像乞丐般地讨好他、拉拢他,让他免费用餐、购物、住宿。从此,以一张无法兑现的百万英镑大钞为通行证,亨利出入于上流社会,过着与真正富豪无异的生活。最终,主人公不光顺利地生活了一个月,而且还通过这张钞票赚到了属于自己的二十万英镑巨款,找到了一位他深爱的仙女般美貌的姑娘做他的妻子。

  读了这篇小说,我不禁为小说中主人公亨利的聪明才智而赞叹。他仅仅凭借着一张并不属于自己的巨钞,分文未花,仅三十天就让自己成为了一位真正的大富翁。更让我感到敬佩的是,他在得到那张意外的大钞的时候,并没有利令智昏,忘乎所以,而能以冷静的头脑进行分析和判断,弄清自己的处境。同时在巨大的诱惑面前,保持自己诚实的品格。马克·吐温以他大师级的手笔,通过主人翁在生死之间的一些细节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向我们传神地展示了主人翁不平凡的品性:在那只龌龊肮脏但能解馋充饥的梨子面前,亨利还能顾及尊严和斯文,强忍住生理的渴求和求生的本能,不去捡食那只水沟中的梨子。那需要多大的克制力!我也为那些大肆讨好亨利的人感到悲哀,他们见钱眼开的嘴脸,他们在巨钞面前判若两人的举动,让人性的丑恶和弱点暴露得那么充分,那么赤裸裸。而到头来,那么多趋炎附势的人,白白地做了一回亨利的奴隶,帮助他成为了真正的富翁,而自己却什么也没有得到。小说虽然讲述的是远离我们现实世界的故事,但是谁会知道,要是发生在我们身边,又将是怎样一副情景?

  我认为,作者马克·吐温写作这篇集幽默和讽刺于一体的小说,表面是在描绘一个滑稽可笑的故事,实际上既是在讽刺金钱对当时社会的呼风唤雨的作用,又是在告诉读者一些人生的道理。作者以他独特的笔触,通过描绘在这张百万英镑的钞票面前的各式人等,使读者在忍俊不禁之余明白:企图不劳而获是可耻的。,促使读者树立一个正确的财富观:金钱虽然有着巨大的作用,但并非万能,为金钱而献出自己的人格最终得不偿失。

  通过阅读,我还明白了,做一个诚实的人,对把握人生中的机会是很有帮助的。诚信是立身之本。在亨利的传奇经历中,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有关成功的规律:成功=诚实+智慧+勇气。

  《百万英镑》读后感

  《百万英镑》是一个很有趣的短篇小说,读了《百万英镑》后,我有很多感想。

第12篇

儿时的我,在“锄禾日当午,汗滴何下土”的诗歌声中长大,每次端拿起书,看着那毫无生命的方块字,我总是大喊没意思。读书是我最头疼的事了。

渐渐长大了,我感到了知识的缺乏,每次作文,我都不知从何说起。爸爸、妈妈为我不喜欢读书而烦恼,常常买许多书让我阅读。直到有一天,那天晚上,我们家里开展成语比赛,该我说成语,妈妈说意思,我翻开成语词典,说道:“金蝉脱壳(ké)。”刚一说完,爸爸、妈妈都哄堂大笑,我感到奇怪,不知道他们笑什么,妈妈看我一脸的惊诧,说:“自己看看拼音,到底读什么。”“噢!是‘金蝉脱壳(qiào)’!”我恍然大悟。爸爸严肃的对我说:“以后要注意多读书,那才能积累知识呀!”于是,我便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多读书,懂得好多好多的知识。

从那以后,我真的喜欢上了读书,因为书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当读到安徒生的童话集——《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曾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命运做过祈祷;当我看到《狼牙山五壮士》时,我为狼牙山五壮士的悲壮流过眼泪;当我读到《三国演义》时,我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钦佩不已。我深深地陶醉在书的海洋中,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读书能医愚,读书能治穷,读书能疗病,读书能砺志,读书能致远,读书能练达,读书能聪慧,读书能知道怎样交友,怎样识人,怎样说话,怎样做事,怎样活着才身心健康,读书能明白什么样地人生称得上完美无憾。”是啊!读书得好处无穷无尽。

读书给了我知识,读书给了我乐趣,读书更给了我力量。

我读书!读书让我知道了什么是酸?什么是甜?什么是苦?什么是辣?读书让我知道了怎么为人处事?读书给我的最大东西是:知识。它丰富了我的大脑,增长了我的见识。

你能说读书不快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