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清明节由来简介

清明节由来简介

时间:2023-05-30 10:10:11

清明节由来简介

第1篇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第2篇

【清明节简介及清明节对联】

杏村沽酒;

柳苑飞花。

桐花吐艳;

榆火分新。

桃花作粥;

荠菜悬灯。

芳名垂青史;

勋业昭国光。

春风重拂地;

佳节倍思亲。

淘井黄州俗;

分烟汉殿春。

烟景催槐叶;

风期数楝花。

翠竹标亮节;

红梅颂高风。

痛心伤永逝;

挥泪忆深情。

先烈功垂千古;

英名留传万年。

英雄万民尊敬;

烈士百世流芳。

燕子来时春社;

梨花落后清明。

山清水秀风光好;

月明星稀祭扫多。

相逢马上纷桃雨;

喜见树前闹杏花。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清风习习催秧绿;

明月悠悠映麦黄。

春风已解千层雪;

后辈难忘先烈恩。

睹物思亲常入梦;

训言在耳犹记心。

秀野踏青晨行早;

芳草拾翠暮忘归。

姓在名在人不在;

思亲相亲不见亲。

英雄功绩昭百世;

烈士芳名耿千秋。

每思祖国金汤固;

常忆英雄铁甲寒。

继往开来追壮志;

光前裕后慰英灵。

年年祭扫先人墓;

处处犹存长者风。

流水夕阳千古恨;

春风落日万人思。

祭奠先人思祖德

缅怀烈士慰英灵

哀思难尽清明雨

茔地永传英烈名

三春烂漫桃梨笑

四月芳菲草木苏

溪河携绿赏梨蕊

山野踏青寻杏花

国运昌隆,英雄胆壮;

金瓯无恙,烈士心安。

清明节简介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第3篇

简介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第4篇

一、引言

文学史研究不同于一般的史学研究。史学研究往往是要考究研究对象的历史确定性,而文学史研究的确定性则没那么强(温辉、段汉武,2010:147)。长久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侧面对英国文学史进行了研究,有些侧重于研究具体的作者、作品,有些则按文体对文学史进行分类解读,这就造成了有关英国文学史的著作版本各异、数量众多的现象。尽管如此,罗伯特·伯纳德(robert barnard)的《英国文学简史》一直备受关注,为许多英国文学的初学者打开了了解这段丰富历史的大门。

伯纳德生于1936年,是英国著名的侦探小说家,曾于2003年获得侦探小说作家协会授予的终身成就奖。他已出版的作品多达数十部,但大都是侦探推理小说。《英国文学简史》于1984年发表,是伯纳德少数几部非小说类作品之一。“对于那些在英国或其他地方学习英语的人,这本简史可供他们的初级课程所用(robert barnard,1994:vii)。”因此,这本简史以思路清晰、语言简洁为特点,使许多读者了解了英国文学发展的概况。

二、《英国文学简史》的总体研究框架

与大多数起始于盎格鲁·萨克逊时代的英国文学史不同,这本简史把乔叟时代作为起点,采用编年史式的传统方法一直记录到了20世纪90年代。整部简史以历史为线索,将时代特征与文学结合起来,清晰地梳理了英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在目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除个别章节以当时著名的作者命名外,大部分的章节都是用时代、重大历史事件或当时盛行的文体作标题的。

文学史编写的主要任务是勾画文学发展的进程,考察和描述各种文学现象之间的关联,确定作家在文学发展史中的坐标,提供关于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的评价,揭示不同时代对作家作品的接受情况(哈旭娴,2009:290)。伯纳德的这部《英国文学简史》用将近230页的篇幅记录英国文学漫长的发展历程,“简”正是该书鲜明本文由收集整理的特点之一。虽然不比一般动辄几卷本的英国文学史,但这部作品可谓是言简意赅,成功地完成了其理清文学脉络、评析文学经典的任务,更是达到了伯纳德的写作目的:为英国文学的初学者服务。

三、个案评述分析

为更全面、直观地展示《英国文学简史》的研究方法和写作特点,这一部分特意选取了两个有代表性的篇章进行分析,看看伯纳德是如何带领我们理清历史发展脉络、走近各位文学巨匠的。

1、莎士比亚

对莎士比亚的评述是全书的第四章,也是唯一一个用整整一章的篇幅来介绍一位作家的特例,由此可见,伯纳德高度肯定了莎翁在英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大多数文学史在介绍重要作家时所采用的方法都是简单介绍一下作家的生平及其出版作品的大致情况,然后再细读并分析其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中的节选片段。在第四章的开头,伯纳德也简要地介绍了莎士比亚的生平,从出生到死亡,涉及到他一生中比较重大的事件。但在介绍时,伯纳德一直在强调:关于莎翁后人知之甚少,大多数关于其思想的描述都是后人根据其作品进行的推测,甚至连莎翁的出生日期也是缺乏客观证据的。另外,莎士比亚并不是天生的戏剧大师,他早期的作品也并未获得巨大成功,他也是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改进,最终写成了《李尔王》、《哈姆雷特》等这些经典之作的。通过伯纳德这些生动平实的介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莎士比亚,而不是那个一直高高在上、无法触及的文学天才。

紧接着,伯纳德介绍了莎士比亚的一些重要的喜剧和悲剧。先从整体上描述一下整部戏剧的语言特点和所表达的主题,然后具体介绍一下情节。伯纳德也使用了写作文学史惯用的手法之一:引用原作的片段进行分析,但是他的引用是非常简短的。在这一章中,伯纳德只引用了五次莎士比亚的原文,而且每次只用了寥寥几行。但这些简短的引用大都是该部戏剧中最能代表莎士比亚语言特色或是情节转折的部分,短短几行就吸引了读者的眼球,有种想要找到原作继续读下去的冲动。此外,伯纳德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他给予作品客观而又独特的评论。“《理查德三世》是一部气势恢宏的成功典范,在后来的历史中,我们发现了他深刻的人性和社会思想(robert barnard,1994:24)。”而“《哈姆雷特》是公认的现代悲剧的巅峰之作,对它的评论太多了,这使它淹没在众多评论之中。只有每隔几年当有新演员重新诠释这部作品时,人们才意识到它还活着,才会重新审视它的意义(robert barnard,1994:29)。”伯纳德的这些有趣的评论使读者不再将阅读英国文学史看作是在学习一门枯燥的阅读理解课,他在理清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帮助读者从多角度看问题,引人思考,激发那些充满好奇心的读者寻找更加详实的文学史继续学习。

2、维多利亚早期的小说家们

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从历史发展和文体类型两个角度对文学发展进行划分,这种划分方法是伯纳德在整本文学史中惯用的方法,这体现了他将历史与文学相结合而不是单纯分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在本章开头,伯纳德从文学角度定义了“维多利亚”这一重要词语。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集中于叙述中产阶级的故事。因此,提起“维多利亚”,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彬彬有礼、按时参加教堂礼拜、小心谨慎、衣着得体并且拥有一个和睦的大家庭的中产阶级(robert barnard,1994:110)”。然后,他进一步解释了这个时期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开始流行的原因:许多家庭开始有了全家坐在一起朗读文学作品的习惯,而小说这种体裁故事情节丰富而且通俗易懂,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喜爱。

接着,像其他文学史一样,伯纳德开始逐一介绍这个时期重要的作家及其作品,这些小说家包括狄更斯、萨克雷、勃朗特姐妹、艾略特等,他们都是英国文学史上不能被忽略的重量级人物。伯纳德所采用的讲解方法是先介绍一下作者生平,然后简单地总结一下其重要作品的主要情节和主题。值得注意的是,伯纳德在介绍作品时并未从原作中节选片段进行细读式地分析,一方面小说篇幅较长,很难找到较短的片段来代表作者整篇的叙述特点;另一方面,过多地引用原作也容易造成读者阅读时过于注重语言和细节而忽视了作家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深层意义。因此,伯纳德一般用一或两段的篇幅介绍一部作品,虽然简短但却讲出了作品的精髓,读者如果感兴趣自然会找出原作来细细研读。这也正是文学史的作用所在:它并不是生硬地将原作拼在一起的文学作品合订本,而是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若想体会文学作品中的深意,阅读原作还是必不可少的。

第5篇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清明节是什么时候 清明节是哪天呢?跟其他中国传统节日用月亮历法的农历不同,其实清明节是一个太阳历法的公历日期,固定在公历的每年4月4日至4月6日之间。有些同学问清明节是农历几月几日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清明节的农历日期每年都是不同的,他是太阳运行到特定位置上的公历日期。比方说今年清明节是2012年4月4日,跟农历没有关系,大家可以看看在线电子万年历查询。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6篇

关键词:课堂用语;简洁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1―0097-02

化学课堂教学表达的简洁性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本文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阐明:

一、教学提问的简洁性

对教师来说,课堂中不能随便问、满堂问、填空式地问,因为真正的课堂提问是针对问题的关键,是富有启发性和生成性的,并不是那些“是不是”、“对不对”等嗦含糊、接二连三的假问题。教师的提问并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要具有丰富的思考内涵,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例如,《中和滴定》这节课,教材按照中和滴定的原理、操作方法进行了平铺直叙的介绍,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也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进行讲解,就可能出现如下情形:①比较烦琐,占用时间较多,使后面的操作介绍比较匆忙。②学生对中和反应这类计算关系早已熟悉,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③原理介绍和操作方法的要点的联系比较疏散,可能导致学生一开始并不了解为什么要这样烦琐地介绍中和反应的计算关系,而介绍各种滴定操作要领时也不能深刻领会操作的目的性和原理,从而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层次不清、结构散乱、重点不突出。若把本节教学内容设计成如下几个简洁的提问,就能使整个教学过程简洁而紧凑:

1.上课开始时,直接用多媒体显示如下习题,要求学生当堂计算用0.1154mol/L盐酸去中和20.50mL的NaOH溶液,若在实验中用去盐酸26.71mL,则该NaOH溶液的浓度为多少?本习题是由课文中实验操作的例题改编而成,多数学生都能比较清楚地进行运算,师生经过讨论,自然能明确计算方法:C(NaOH)=C(HCl)・V[HCl(aq)]/V[NaOH(aq)]。

2.根据计算过程和结果,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①用已知浓度的盐酸去测定未知溶液的浓度,需要测定哪些数据;②怎样准确量取20.50mLNaOH溶液的体积,用量筒行不行?③酸碱反应无明显现象,怎样判断酸与碱恰好完全反应,又怎样准确地控制好加入的盐酸的量?

这样提问就能把原理和实验仪器、操作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教学快速地过渡到教学重点上来,使整个教学过程紧凑而有序,且重点突出,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从而较大程度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又如,在《元素周期律》的复习课中,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元素周期律包括哪些内容,元素周期表根据什么排,有几个周期、几个族,每一周期、每一主族的元素化学性的递变规律如何?等等。这些问题比较分散,教学过程是在一问一答中进行的,课堂气氛显得单一而枯燥,学生思考和回忆的层次也比较浅,且比较被动。

事实上,上述问题都体现在元素周期表中,如果学生比较清楚地掌握了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框架,也就清楚了上述所有问题。因此,教师只要让学生做一件事情就够了,即让学生试着画出元素周期表的框架图,并标出主族元素、副族元素的相对位置。这样,学生就能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加深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和记忆,辨别清楚各类元素在元素周期律中的相对位置和整张表的编排规律,而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既简洁又轻松,这样的提问真正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二、化学问题表达的简洁性

简洁、准确是语言文字表达的基本要求,严密、细致是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化学问题的表达必须兼具以上二者,对于化学教师而言,无论是呈现化学事实,还是对化学规律、概念的叙述和解释,都应该做到语言简练,形式优美。

1.课堂情景设置要简洁。生产、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可以为化学课堂的情景设置提供丰富的素材,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过多、过杂的材料则会分散学生的思想,使主要的教学目的不够突出。因此,创设课堂情景的材料必须要经过精造,要尽量简洁明了,突出学习的中心问题,以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顺利而快速地转移到主要教学目标中去。如在《乙醇》这节课中,有许多材料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市场上的各种酒及酿酒的历史、酒的文化等。如果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而用多媒体大量介绍相关知识,结果虽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但却偏离了教学目标,因为所有材料都只落实到一点,即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而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乙醇的性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最好开门见山,这样更能收到实效。

2.板书描述要简洁。板书是对教师而言的,板书的内容要简明扼要,突出重要的化学原理和反应规律及概念的内在本质,要反映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并给学生留下清晰、完整的印象,板书内容就切忌冗长、杂乱或重复书上的概念和原理,且形式要优美,字数能精简则精简,而绝不能用多媒体长篇大段地展示方法、原理,以免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模糊要点。

3.解答问题要简洁。解答问题是应用化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化学问题的解答要尽量用化学方程式、化学术语和化学符号,因为化学方程式、化学术语和化学符号是最能表达化学原理的,要避免用大段的文字描述来代替化学方程式和化学符号。如硫酸的水溶液用H2SO4(aq)表示,氯化氢气体的体积分数用φ(HCL)表示;用CxHyOz的燃烧通式来求解有机物的分子式,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实际参加反应的微粒,用微粒之间的量之间关系,使多步反应的计算合并成一次性计算等。用这些符号和方程式来表示计算过程,可以有效减少文字描述,而且化学意义明确,使人一看就明白相互间的内在联系。

三、实验操作的描述要简洁

许多化学实验往往有多个步骤、现象、数据,如果用文字描述,势必会形成长篇大论,不能使人迅速了解关键之处。因此,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可用流程图和说明性文字的形式来表示,用实验装置图的形式来说明实验方法,用曲线图、表格形式来记录或分析实验数据,这样能给人以直观、形象的认识。

总之,能用生动、简洁的语言为学生清晰地解释概念、鲜明地创造形象,这是教师最基本的教育素养,一堂好的化学课必然是一堂简洁而高效率的化学课。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创设情境,乐于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在口语训练上提出这样的要求:“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尤其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兴趣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创设情境,乐于表达”应放在一年级的口语表达教学的首位。

创设情境的内容要贴近孩子生活,创设情境的方式要富有变化让孩子有话可说。口语表的旨在让更多的孩子把想说的话说出来,那么一个贴近孩子生活的主题和内容,易于激发孩子的兴趣,产生表达共鸣,促使孩子敢于表达、乐于表达。例如,“说说我的家人”这一主题,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请同学们看这个字‘家’,组词‘家人’每个人都有一个温馨的家,都有爱我们的家人,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说说我的家人”这么熟悉的内容孩子们当然迫不及待地想要表达,争先恐后的举起小手。课堂之中,展示多幅全家其乐融融场面的图片;出示教师自己的全家福进行师范介绍;拆字法理解“家”的字理,使学生们感受“家”的含义等等,亦或者讲故事、听歌曲、猜字谜、演一演等,教师根据对本班学生的了解,抓准学生的兴趣点,采用多变的情境创设方式,使学生们兴趣提高,从而使他们乐于表达。

二、引导点拨, 自由表达

在教学第一步之后,学生表达的兴趣已经被充分激发了出来。他们有很多话想和老师同学们交流。这个时候教师应该顺势而为,给孩子们开口表达的机会,而不是限制他们表达的方式。

例如《说说我的家人》一课,可以引导学生说说家里有几口人,都是谁?孩子们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课堂呈现出来的也是学生的原生态。有的学生介绍家人时能按照长幼顺序,利用合理的句式表达清晰,而更多的学生是无序表达,想到哪里说哪里。在介绍多个家人时,有的学生采用“……和……”句式,有的用“分别是……”,有的采用“……有……有……还有……”,还有的采用“ ……一个是……一个是……”。这些表达无论好与坏,都是来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表达习惯,只有让孩子真实表达,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学会合理的表达方法。为了在课上能实现让更多的学生发言,除了自己练习说、同桌练习说,还可以采取开火车说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同时鼓励学生用其他不同的方式表达,并针对所出现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总结方法,规范表达

学生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会有多种方式,方式虽多问题也不少,为了让学生的口语表达语言更简练,条理更清晰,我们需要先帮助学生总结方法,从已有学生的发言中提取“有……有……还有……”的句式,教学生练习说完整话。可以提示学生,先说说家里有几口人,都有谁,让学生练习用“有……有……还有……”的句式将此内容说清楚,在说的时候可以先说长辈,再说晚辈,以表尊重。教学过程中也曾出现因为家里人口多,有的学生连续有了几个“还有”的情况,这时要告诉学生一般情况下,我们只在最后说一个“还有”,而为解决人口多不好说的问题,我们可以将同辈人整合在一起说,如“我家里有五口人,有爷爷奶奶,有爸爸妈妈,还有我。”这样的表达更为清晰,语言也更简练。通过这一环节的练习,力图让不会说的孩子会用统一句式清晰表达自己的意思,让会说的孩子在此基础上表达更完整,语言更规范。

四、丰富内容,创新表达

学生在规范表达的过程中,已经学会用一定的句式说话,能够清楚地说出自己家里有几口人,都有谁。为了让表达更加完整,对自己家人介绍的更加详细,让其他人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人,还可以介绍家人的职业、爱好等方面,要继续关注表达的规范,同时鼓励学生勇敢表达,创新表达。

例如:“要想让大家更了解你的家人,还要介绍哪些方面?”学生说出“职业、爱好、性格”等多方面,本节课主要介绍职业和爱好。教学中曾出现无序介绍,比如学生先介绍爸爸的职业,紧接着介绍妈妈的爱好,表达不够清晰。这时要告诉学生分类介绍才能更清楚地将家人介绍给大家,可以先说爸爸的职业,妈妈的职业,然后介绍爸爸的爱好,妈妈的爱好;也可以先介绍爸爸的职业、爱好,再介绍妈妈的职业、爱好。这两种表达顺序都能够使表达更清楚。在这一环节,教师引领示范效果也很好,将自己家人的照片拿出来,并且介绍给学生,能够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听得十分认真,也善于模仿,便能够潜移默化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能避免学生不会介绍的问题,避免浪费时间。在丰富内容介绍家人这一环节中,不但要关注学生的表达情况,也要关注其他学生的倾听情况,互相评价,有助于表达效果的完善。

针对以上基本模式的构建,我们还总结出如下教学策略:

1.布置课前调查,丰富学生表达内容

课前,我充分利用与学生喜欢的“全家福”照片,为学生创设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初步了解了父母的职业、爱好,性格特点,为课上的表达做准备。

2.创设轻松环境,激发学生表达兴趣

上课伊始,我通过谈话引入、画面联想、情感沟通等方式,引导学生对家、家人有初步的认识,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有了兴趣,学生的参与热情自然高涨。

3.重视过程“互动”,关注学生倾听质量

教学中,我除了关注表达主体的发言习惯、发言质量外,还高度重视其他学生的倾听质量。待学生发言后,鼓励其他学生就刚才发言的内容、质量进行评价,这既是对发言者表达习惯、内容的规范,也是对其他学生的锻炼,更是对倾听质量的一种测查,力求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表达过程的“互动”中来。

4.适时示范引领,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第8篇

报纸已进入读图时代,对于版面形式、图片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文字加照片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闻事件的全方位剖析。今天,国内许多报纸已经开始尝试让美编独立策划并参于采访。

笔者认为,关于美编独立策划和参与采访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是在策划初期,美编对报纸版面就有了大致的框架,甚至可以直接划出版面草图。这使得采访团队在采访时更加明确版面需要什么,为后续工作提供了很强的方向性。

如今日早报《动画片是这样炼成的》这组报道充分体现了美编提前参与策划的优势。当时,杭州国际动漫节即将开幕。经过谈版会讨论,大家决定做关于动漫的图片版。于是,我提出就可做动画的生产过程,用漫画的形式来表现。因为,本人对动画生产有一定的了解,在采访前就画出了版面草图:版面中央是一张动画工作台,上面放满格式动画制作设备,以此来向读者介绍制作动画的一些基本工具,并用多格漫画来还原动画的生产各步骤。因有事先的草图,记者的采访过程十分轻松和迅速,晚上就开始绘制正稿了。整个报道看似复杂(因为内含大量专业知识,要帮助读者理解各专业设备的运用原理和解释各专业术语),但由于事先美编提前介入,使得采访和后来的制作变得异常简单和轻松,文字配合也十分顺利,几乎是采访完毕的同时文字就已经完成了。

二是在信息诉述方面,新闻图示具有较强的叙事功能,可以跨越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的传统报道形式。有很多事件,我们可以通过图表或插图,再配上简洁明了的说明来直观、有趣、快速地把事情交代清楚,将已经发生的和难以摄取其形象的新闻事实形象化地再现出来,同时也可以表现新闻事实的动态过程。这样的版面往往更加便于阅读,更加吸引受众。

如《货轮撞塌宁波在建大桥》报道,充分体现了新闻图表在信息叙述方面的优势。图表将已经发生的和难以摄取其形象的新闻事实形象化地再现出来,同时也可以表现新闻事实的动态过程。

舟山跨海大桥被货轮撞塌之后,记者赶到宁波已是晚上,由于事故现场是在海上,记者没有办法上桥,摄影也没有办法在夜间拍到照片,于是,我就提出用图表来还原事故现场。

首先,由我和编辑商量大致需要交待的元素,画出草图。我们准备利用整个版面作为事发现场海面,在版面的中间横向贯穿桥面来交代事故经过,版面的右上方标上事故发生的地理位置。之后通过电话与前方记者联系,提出还需要了解的具体细节并请其尽快落实采访。此时是下午6点30分,时间已经比较紧张。接下去,我开始一边绘制事故现场,一边等待前方记者采访结果。晚上9点30分,现场大致环境已经制作完毕,前方事故发生细节也逐步到位。10点,由编辑把记者的电话叙述整理成简短稿件,来对图片做简单的补充说明。这样,就基本完成版面绘制。此图表清晰地把事发位置、现场情况与事发经过,清晰、直观地还原出来,读者在看到版面的一瞬间就了解发生了什么和怎样发生的。

三是新闻图表能够有效地传达事物的主要信息、重要信息,过滤掉次要信息和冗余信息。新闻图示运用绘画的方法,可以做到删繁就简,传达新闻事实的要点。舍弃新闻事件诸多不必要的细节,将事件现场和过程简明扼要地勾勒出来了。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能够简化浓缩一个复杂物体的基本特征,提供比新闻照片更多的有效信息。

2010年4月底,萧山机场国际航站楼基本建成,准备5月投入使用。此时领导建议可以做一组相关报道,由美编、摄影和文字记者组成采访小组赶赴机场。可是,到达机场才发现,现场基本还是一个大工地,与主题有关的东西实在不多,所谓报道的亮点:“新航站楼的先进技术、登机方式、服务点分布情况、与现有航站楼的大体区别”,难以用照片来表达。之后,采访组决定《萧山机场国际航站楼月底基本建成》的报道采用图表为主,由我现场画出版面草图:一个是国际航站楼的整体俯视,另一个是旅客登机的大致步骤。

明确版面内容之后,记者立马请机场工作人员有选择性地介绍,摄影拍下航站楼整体模型(用作主图)和各个细节供回去制图参考。在此,多余信息已经全部过滤完毕,读者通过版面可以很清楚、快速地了解航站楼大致情况以及登机步骤。

第9篇

在广告策划之前,第一步必须进行的是对目标市场的了解、分析和研究。市场调查报告,或称市场研究报告、市场建议书是广告文案写作的一个要件。阅读市场调研报告的人,一般都是繁忙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或有关机构负责人,因此,撰写市场调查报告时,要力求条理清楚、言简意赅、易读好懂。

一、市场调查报告的格式一般由:标题、目录、概述、正文、结论与建议、附件等几部分组成。

(一)标题

标题和报告日期、委托方、调查方,一般应打印在扉页上。

关于标题,一般要在与标题同一页,把被调查单位、调查内容明确而具体地表示出来,如《关于哈尔滨市家电市场调查报告》。有的调查报告还采用正、副标题形式,一般正标题表达调查的主题,副标题则具体表明调查的单位和问题。如:《消费者眼中的<海峡都市报> 棗<海峡都市报>读者群研究报告》。

(二)目录

如果调查报告的内容、页数较多,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应当使用目录或索引形式列出报告所分的主要章节和附录,并注明标题、有关章节号码及页码,一般来说,目录的篇幅不宜超过一页。例如;

目 录

1、调查设计与组织实施

2、调查对象构成情况简介

3、调查的主要统计结果简介

4、综合分析

5、数据资料汇总表

6、附录

(三)概述

概述主要阐述课题的基本情况,它是按照市场调查课题的顺序将问题展开,并阐述对调查的原始资料进行选择、评价、作出结论、提出建议的原则等。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第一,简要说明调查目的。即简要地说明调查的由来和委托调查的原因。

第二,简要介绍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时间、地点、对象、范围、调查要点及所要解答的问题。 第三,简要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有助于使人确信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对所用方法要进行简短叙述,并说明选用方法的原因。例如,是用抽样调查法还是用典型调查法,是用实地调查法还是文案调查法,这些一般是在调查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另外,在分析中使用的方法,如指数平滑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都应作简要说明。如果部分内容很多,应有详细的工作技术报告加以说明补充,附在市场调查报告的最后部分的附件中。

(四)正文

正文是市场调查分析报告的主体部分。这部分必须准确阐明全部有关论据,包括问题的提出到引出的结论,论证的全部过程,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还应当有可供市场活动的决策者进行独立思考的全部调查结果和必要的市场信息,以及对这些情况和内容的分析评论。

(五)结论与建议

结论与建议是撰写综合分析报告的主要目的。这部分包括对引言和正文部分所提出的主要内容的总结,提

出如何利用已证明为有效的措施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可供选择的方案与建议。结论和建议与正文部分的论述要紧密对应,不可以提出无证据的结论,也不要没有结论性意见的论证。

(六)附件

附件是指调查报告正文包含不了或没有提及,但与正文有关必须附加说明的部分。它是对正文报告的补充或更祥尽说明。包括数据汇总表及原始资料背景材料和必要的工作技术报告,例如为调查选定样本的有关细节资料及调查期间所使用的文件副本等。

二、市场调查报告的内容

市场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说明调查目的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介绍市场背景资料。

第三,分析的方法。如样本的抽取,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技术等。

第四,调研数据及其分析。

第五,提出论点。即摆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六,论证所提观点的基本理由。

第10篇

清明节的别称有寒食节,三月节,踏青节,鬼节,冥节,死人节,聪明节。

清明节简介:

1、清明节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节风至;

2、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3、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1篇

清明节调查报告

清明节日期间,我跟家里人去扫墓的时候,看到山上人头攒动,鞭炮声此起彼伏,家家的先人的墓碑前都有大堆大堆纸钱(冥币)燃烧过后的灰烬。我想,这么多的纸张被烧掉了,多浪费啊!如果变成作业本都够我用好多年了!于是,我对今年清明节人们烧纸钱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

调 查

我调查了外公所住的村子里10户人家今年用于扫墓的花费,其中单单用于买纸钱的花费是这样的:20元以下的有3家,40元的有5家,50元以上的有2家。平均每家人要花费大概36元买纸钱。

分 析

清明节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我们有用放鞭炮、烧纸钱、焚香烛的习俗来祭拜祖先,所以,许多人在扫墓、追思先人的时候也花费了一笔钱。外公住的村子里有住户35户,那么,今年全村人用于清明节燃烧纸钱的费用就是1260元。全县如果按50000户人标准算,今年烧纸钱要花费180万元。这足以建设好多所希望小学了!

结 论

我不赞成清明节祭拜祖先时燃放鞭炮、烧纸钱。原因有:

1、燃放鞭炮、烧纸钱时会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还会白白浪费许多的金钱。

2、大多数人在燃放鞭炮、烧纸钱时不会注意脚下的花草,直接在草地上烧,会把花草和小树烧死。

3、有时忽然一阵大风就把燃烧的纸钱吹到干燥的草丛中,引发森林大火。

总之,我发现清明节燃放鞭炮、烧纸钱的习俗有很多不好之处,而且会浪费掉宝贵的金钱。

建 议

我建议大家清明节文明祭祖,自觉行事,花费尽量不要超过10元以上。有关部门也要鼓励人们节俭祭拜,绿色扫墓,比如可以用种树栽花的形式来表达对祖先的思念

清明节调查报告

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我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于,清明节是在学校过的不能在家里过。在家里,吃上那平时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肴啊!而且不能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去乡下扫墓(踏青),给死去的故人请安,给他们拜年,送上家中做出来的佳肴--清明果让他们保佑我的学习更好,学业成功。

于是,星期六爸爸在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家很空,决定带我回乡下去给奶奶扫墓。我立即拿来自己家里做出来的清明果,拿来一个篮子在下面铺了一张干净的报纸,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铺在里面,以免发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后,我把篮子放在车子的后备箱中。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全家就坐上了车子。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车子不停的颠簸,这时我想起了后备箱中的佳肴非常担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开慢些特别是有坑的地方。我们就慢慢悠悠的坐车,就像老牛拖慢腿。

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奶奶的坟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个躬,拜了几拜。给奶奶请了安,向他问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好。对他行完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以后,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响了起来。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像天上打雷一样。把弟弟吓的呜呜大哭起来。后来我又默默的在坟墓前许愿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学习快些进步,全家生活快乐,身体健康,学业有成。(上坟的经过不具体)

不愧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节日啊,是那么的有意义,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么的有趣不同寻常。又有活动,又有学问,还有佳肴。是一个与其他节日不同的节日。比西方节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义。

清明节调查报告

上已节在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已日,在周朝以前就有了:郑国之俗,三月上已,于溱洧雨水之上,执简招魂,祓除不祥。(《风俗通》)到了魏晋以后,就统一在三月三日过上已节了:三月三日为上已,此是魏晋以后相沿,汉犹用已,不以三日也。(明《五杂俎》) 但仍有于溱洧雨水之上,执简招魂,祓除不祥之俗的延续,就是曲水流觞,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大家所熟知的了。

再说寒食节,稍晚于上已节几日,据说是起源于晋文公重耳烧死介之推的故事,这天是三月五日。后人为纪念介之推,就禁火寒食(古时长达一个月)。又说晋文公取介之推死时抱住的那棵树的木头制成木履,穿在脚上,时时想念,这就是古人尊称对方为足下的由来。

寒食节的第三天才是清明节,唐朝禁火甚严,官府还派人到民间检查,用羽毛插入炉中,如若变焦,以死罪论。因此老百姓在几天前就得先备下糕、粿之类。要到清明节晚上,才由宫中传出火炬:内宫初赐清明火(唐 韦庄),第二天的火就是新火了:朝来新火起新烟(唐 杜甫)。

现在说清明节。现在人多不过上已节和寒食节了。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十月朔为三大鬼节,那么清明最具特色的活动当然是扫墓了,各地大致一样,说说我老家仙游的风俗。在家里要在祖宗遗像(或牌位)前上供。到了坟地,除草添土,摆上供品,右侧的后土也要摆供品,然后点香烛、烧纸钱、放鞭炮: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宋 高菊卿)接着就按辈份高低依次在坟前跪拜,祈求祖宗保佑,仪式基本结束。接下来就是大家围着吃供品,说这是祖先赐予的,如这时有路人经过,可以邀其同享或给他点吃的。在供品里除了酒肉水果,花生是不能少的,生和丁在兴化语是谐音的(福州方言称花生,兴化方言称地生,闽南方言称土豆),吃了花生就是添丁,生男孩,人丁兴旺,一定要吃的,如有未到场的,就要带几个给他。兴化人除清明节扫墓,冬至也扫墓,一年两祭。清明前,冬至后,意思是说清明日扫墓,也可以稍前几天,冬至日扫墓,也可以稍后几天。

清明还吃清明粿,是用野地里的一种草(俗称清明草,也叫波波草,因此做出来的粿也叫波波粿)榨的汁和米粉做成的,因此是绿色的。这种草只在清明时长的很旺,平时却少见。据说是清凉解毒,还真是绿色食品。我只买过,吃过,不知怎么做法。有会做的朋友吗,补充一下。

清明节还有插柳的习俗,说柳可辟邪却鬼,术曰: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后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也许是爱佛教的影响,观音菩萨就是用柳枝沾水济度众生。还有一种说法:清明不带柳,死在黄巢手。据说黄巢起义,以清明为期,以带柳为号。

此外,还有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唐玄宗李隆基就称荡秋千为半仙之戏,南方人更把清明节当作踏青郊游的活动日。

清明节的习俗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规模、方式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北方人重墓祭;南方人则多藉此踏青郊游。民间还有插戴柳枝、放风筝、取薪火、画蛋、斗鸡、荡秋千等活动。此习俗也流行于白族、苗族、蒙古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

清明节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清明节的调查报告

二、调查方法

1、上网浏览,了解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习俗

2、通过多种渠道,知道清明节是否是固定日期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上网 节气清明 清明也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书籍、报刊 清明节是哪天? 20xx年清明节是4月4号。 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气,是根据每年的春分点来计算的,春分点每过15天会有一个节气,所以清明在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5日居多。不是固定在阳历4月5日,也不是以农历来决定的。

上网 清明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四、研究结论

(一)清明节不是固定在哪一天,根据春分点的变化而变化。

(二)节气清明与清明节不同。

(三)原来清明节起源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为忠臣和孝子介子推。

(四)在清明节人们纪念先人,同时也要多多植树。

现在的中国科技日新月异,我们不能再迷信了。不能在清明节用火,要多多植树,在文明社会里,我们要迈向小康社会,让文明、卫生、科技伴我们成长!

清明节调查报告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而且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第12篇

清明节调查报告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而且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是多种多样的,是说不完的,今天就讲到这里吧!从去年开始,清明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日,便于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祭奠亲人。清明节真是来之不易啊!

清明节调查报告

清明节日期间,我跟家里人去扫墓的时候,看到山上人头攒动,鞭炮声此起彼伏,家家的先人的墓碑前都有大堆大堆纸钱(冥币)燃烧过后的灰烬。我想,这么多的纸张被烧掉了,多浪费啊!如果变成作业本都够我用好多年了!于是,我对今年清明节人们烧纸钱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

调 查

我调查了外公所住的村子里10户人家今年用于扫墓的花费,其中单单用于买纸钱的花费是这样的:20元以下的有3家,40元的有5家,50元以上的有2家。平均每家人要花费大概36元买纸钱。

分 析

清明节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我们有用放鞭炮、烧纸钱、焚香烛的习俗来祭拜祖先,所以,许多人在扫墓、追思先人的时候也花费了一笔钱。外公住的村子里有住户35户,那么,今年全村人用于清明节燃烧纸钱的费用就是1260元。全县如果按50000户人标准算,今年烧纸钱要花费180万元。这足以建设好多所希望小学了!

结 论

我不赞成清明节祭拜祖先时燃放鞭炮、烧纸钱。原因有:

1、燃放鞭炮、烧纸钱时会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还会白白浪费许多的金钱。

2、大多数人在燃放鞭炮、烧纸钱时不会注意脚下的花草,直接在草地上烧,会把花草和小树烧死。

3、有时忽然一阵大风就把燃烧的纸钱吹到干燥的草丛中,引发森林大火。

总之,我发现清明节燃放鞭炮、烧纸钱的习俗有很多不好之处,而且会浪费掉宝贵的金钱。

建 议

我建议大家清明节文明祭祖,自觉行事,花费尽量不要超过10元以上。有关部门也要鼓励人们节俭祭拜,绿色扫墓,比如可以用种树栽花的形式来表达对祖先的思念

清明节调查报告

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我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于,清明节是在学校过的不能在家里过。在家里,吃上那平时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肴啊!而且不能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去乡下扫墓(踏青),给死去的故人请安,给他们拜年,送上家中做出来的佳肴--清明果让他们保佑我的学习更好,学业成功。

于是,星期六爸爸在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家很空,决定带我回乡下去给奶奶扫墓。我立即拿来自己家里做出来的清明果,拿来一个篮子在下面铺了一张干净的报纸,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铺在里面,以免发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后,我把篮子放在车子的后备箱中。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全家就坐上了车子。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车子不停的颠簸,这时我想起了后备箱中的佳肴非常担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开慢些特别是有坑的地方。我们就慢慢悠悠的坐车,就像老牛拖慢腿。

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奶奶的坟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个躬,拜了几拜。给奶奶请了安,向他问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好。对他行完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以后,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响了起来。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像天上打雷一样。把弟弟吓的呜呜大哭起来。后来我又默默的在坟墓前许愿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学习快些进步,全家生活快乐,身体健康,学业有成。(上坟的经过不具体)

不愧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节日啊,是那么的有意义,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么的有趣不同寻常。又有活动,又有学问,还有佳肴。是一个与其他节日不同的节日。比西方节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义。

清明节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清明节的调查报告

二、调查方法

1、上网浏览,了解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习俗

2、通过多种渠道,知道清明节是否是固定日期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上网 节气清明 清明也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书籍、报刊 清明节是哪天? 20xx年清明节是4月4号。 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气,是根据每年的春分点来计算的,春分点每过15天会有一个节气,所以清明在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5日居多。不是固定在阳历4月5日,也不是以农历来决定的。

上网 清明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四、研究结论

(一)清明节不是固定在哪一天,根据春分点的变化而变化。

(二)节气清明与清明节不同。

(三)原来清明节起源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为忠臣和孝子介子推。

(四)在清明节人们纪念先人,同时也要多多植树。

现在的中国科技日新月异,我们不能再迷信了。不能在清明节用火,要多多植树,在文明社会里,我们要迈向小康社会,让文明、卫生、科技伴我们成长!

清明节调查报告

上已节在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已日,在周朝以前就有了:郑国之俗,三月上已,于溱洧雨水之上,执简招魂,祓除不祥。(《风俗通》)到了魏晋以后,就统一在三月三日过上已节了:三月三日为上已,此是魏晋以后相沿,汉犹用已,不以三日也。(明《五杂俎》) 但仍有于溱洧雨水之上,执简招魂,祓除不祥之俗的延续,就是曲水流觞,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大家所熟知的了。

再说寒食节,稍晚于上已节几日,据说是起源于晋文公重耳烧死介之推的故事,这天是三月五日。后人为纪念介之推,就禁火寒食(古时长达一个月)。又说晋文公取介之推死时抱住的那棵树的木头制成木履,穿在脚上,时时想念,这就是古人尊称对方为足下的由来。

寒食节的第三天才是清明节,唐朝禁火甚严,官府还派人到民间检查,用羽毛插入炉中,如若变焦,以死罪论。因此老百姓在几天前就得先备下糕、粿之类。要到清明节晚上,才由宫中传出火炬:内宫初赐清明火(唐 韦庄),第二天的火就是新火了:朝来新火起新烟(唐 杜甫)。

现在说清明节。现在人多不过上已节和寒食节了。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十月朔为三大鬼节,那么清明最具特色的活动当然是扫墓了,各地大致一样,说说我老家仙游的风俗。在家里要在祖宗遗像(或牌位)前上供。到了坟地,除草添土,摆上供品,右侧的后土也要摆供品,然后点香烛、烧纸钱、放鞭炮: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宋 高菊卿)接着就按辈份高低依次在坟前跪拜,祈求祖宗保佑,仪式基本结束。接下来就是大家围着吃供品,说这是祖先赐予的,如这时有路人经过,可以邀其同享或给他点吃的。在供品里除了酒肉水果,花生是不能少的,生和丁在兴化语是谐音的(福州方言称花生,兴化方言称地生,闽南方言称土豆),吃了花生就是添丁,生男孩,人丁兴旺,一定要吃的,如有未到场的,就要带几个给他。兴化人除清明节扫墓,冬至也扫墓,一年两祭。清明前,冬至后,意思是说清明日扫墓,也可以稍前几天,冬至日扫墓,也可以稍后几天。

清明还吃清明粿,是用野地里的一种草(俗称清明草,也叫波波草,因此做出来的粿也叫波波粿)榨的汁和米粉做成的,因此是绿色的。这种草只在清明时长的很旺,平时却少见。据说是清凉解毒,还真是绿色食品。我只买过,吃过,不知怎么做法。有会做的朋友吗,补充一下。

清明节还有插柳的习俗,说柳可辟邪却鬼,术曰: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后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也许是爱佛教的影响,观音菩萨就是用柳枝沾水济度众生。还有一种说法:清明不带柳,死在黄巢手。据说黄巢起义,以清明为期,以带柳为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