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畜牧业发展

畜牧业发展

时间:2023-05-30 10:10: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畜牧业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畜牧业发展

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畜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为目标,以规模化养殖、协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标准化规范为手段,全面推行畜牧战略,尽快让畜牧业成为我区农民致富的主要手段。

(二)基本原则

1.突出发展规模化养殖

规模化养殖是我区畜牧业转型的主要标志,也是畜牧业发展到现阶段的一个必然趋势,集中精力抓好规模养殖是今后我们的主要工作,因此要采取得力措施促进这一进程的快速实现。

2.实施多元开发

坚持市场运作,通过政府推动、示范带动、效益推动和对外招商等行为,实现畜牧业增效、农民增收。鼓励和支持各行业、各部门和各种经济成份积极参与畜牧业生产。

3.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坚持牢固的科学发展观,立足发展现代畜牧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范实施,实现环境资源、效益和发展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二、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__年,使我区猪、牛、羊、禽的存栏量分别达到26万吨、6万头、30万只和300万只;出栏分别达到45万头、3.6万头、50万只和500万只;全年肉蛋总产达到6万吨,畜牧业产值6.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年度规划见附表)。

(二)技术目标

三元杂交猪推广率达到90以上,山羊改良率达85以上,黄牛改良率达100,家禽实现土洋结合,土种占20,引进品种占80。

禽疫病强制免疫率100,产地检疫率100,畜产品检验率100。

全面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申报3个以上无公害品牌。

(三)行业目标

规模养殖比重由目前的30提高到60以上,存栏3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户达300户、500只以上的规模养禽户300户,着力培育万头猪场和6万只养禽场等大型养殖场,力争得到国家产业资金的扶持,实现养殖场和市场直供连接。

建立猪、牛、羊、禽四大产业基地,按照《XX区优势畜产品基地建设建设方案》的要求,到20__年基地建设要初具规模。

以畜牧局为牵头单位,成立养猪、养牛、养羊、养禽四大产业协会,到20__年初要实现协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使全区养殖业同一步调发展,强化养殖业与市场的衔接,增加养殖效益。

建设2-3个畜禽产品专业交易市场,扩大本地产品的市场号召力,放开畜产品流通市场,特别是生猪交易市场,防止人为操作畜产品价格,杜绝坑农事件的发生。

到20__年底,基本完善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培养和使用一批素质高的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人员。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加快发展畜牧业,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工作之一,是落实中央一号、省委8号和市委4号文件精神、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因此,各地要把发展畜牧业放在日常工作的主要日程中,甚至可以把畜牧业的发展作为特事来特办。要根据本规划的要求,结合各自的生产特点,认真制定本地畜牧业的发展规划,并严格按规划认真实施。

(二)切实执行“政企”、“技企”联系制度

“政企”、“技企”联系制度,是政府和业务部门与规模养殖户沟通的重要渠道,也是养殖户解决生产难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执行好本制度,可以使广大规模养殖户免除许多后顾之忧,一心一意扩大生产。因此,要制定操作性强的量化指标,以便政府对联系人员进行监督和评比表彰。

(三)优化环境,促进发展

制定切合实际、能够广泛吸引资金、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优化畜牧业发展环境。减免畜产品生产、流通、储运和交易等中间环节的收费,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优势服务,开辟绿色通道。

(四)区、乡两级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资金用于良种补贴和防疫体系建设,对成立农民合作组织和养殖协会进行资助。农业综合开发、扶贫资金等专项资金重点向畜牧业倾斜。金融部门应加大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力度,重点解决畜产品收购、营销、加工的贷款,支持养殖大户进行规模生产,要积极运用税收、贴息、提供担保等形式,多渠道吸纳民间资金投资畜牧业,鼓励打工回乡人员从事畜禽养殖。鼓励畜牧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创办实体。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凡区外资金到我区搞养殖、办加工、做营销除享受规定的招商优惠政策外,还可在土地使用、税收减免、商务活动等方面享受更加优惠政策。

(五)加强培训,搞好示范

重点是做好养殖大户的培训。不仅要做好标准化生产等技术的培训,更要加强经营管理和市场信息的培训,通过推广综合配套的先进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畜牧部门要制定好入乡、入村、入户培训计划,力争使每个养殖户每年都能接受2次以上的培训。

第2篇

关键词:畜牧业发展;对策;探讨;鹤庆县

鹤庆县是传统农业县。近年来,全县畜牧业生产实现快速增长,肉蛋奶等“菜篮子”产品丰收、供应充足,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现代农业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但总体上看,畜牧业发展区域优势不明显,农村劳动力没有充分利用,融资难、技术含量不高、产业化经营层次较低、竞争力弱等状况,仍然存在。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印发《全国农业现代规划(2016-2020年)》,通过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探讨如何加快鹤庆县畜牧业发展。

1畜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1.1畜牧业持续发展,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2016年全县肉类产量达55000t,牛奶产量10998t,禽蛋总产3267t;出栏生猪55.24万头,出栏肉牛3.51万头,出栏肉羊15.01万只;人均肉类占有量为196.95kg,人均禽蛋产量11.70kg;人均牛奶产量39.38kg。

1.2畜牧业产业地位提升

2016年鹤庆县畜牧业产值132603万元,占农林牧渔业的53.75%,畜牧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撑起“半边天”,对于加速农业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市场供给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做了贡献。

1.3品种改良全力推进

通过实施“良种良法”,全县畜禽良种覆盖率不断提高,猪、牛的改良面分别达95%、70%以上。近年来,始终坚持“以改促繁、以繁促发展”的方针,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健全。截止2016年末,全县共建牛冻精改良站(点)47个,猪人工授精站(点)2个,牛冻精改良2.4万头,杂交改良猪3.2万窝。

1.4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

经调查,2016年全县有出栏猪200头以上的86户;出栏牛50头以上的9户,出栏肉羊200只以上的3户,饲养奶牛5头以上的221户,10头以上的140户;饲养肉鸡5000羽以上的4户;蛋鸡5000羽以上的4户,1万羽以上的3户;鸭5000只以上的2户,兔500只以上的12户。全县坝区乡镇生猪和奶牛出现向规模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的态势,并逐步引领山区乡镇肉羊和肉牛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以坝区辛屯、草海、云鹤、金墩3镇1乡为主的北部生猪、奶牛养殖示范区、以松桂为主的奶水牛养殖示范区和以西邑、黄坪、龙开口、六合3镇1乡为主的东南部肉牛、肉羊养殖产业带。

1.5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推进

农业产业扶贫力度加强,广大农民群众和返乡创业农民工积极投身畜牧业。1.6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基本建成建有县级生猪交易市场1个,大牲畜交易市场1个和8个乡镇级牲畜交易市场,8个集贸畜产品交易市场。

2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畜牧业生产结构不合理,供求结构性失衡

在品种结构中,猪比重大,牛、羊比重低,蛋禽规模养殖比例偏低,畜牧业产值中生猪占72.28%,牛仅占7.89%,羊仅占5.31%;猪肉占肉类总产的82.57%,牛、羊、禽合计占17.43%;产品结构中,肉类产量较大,奶产量低,蛋产量较少。生产结构不均衡,不但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还对畜牧业转型升级、集约化、现代化进程带来诸多不利。

2.2区域优势发挥不力,优质化畜产品生产能力弱

山区乡镇草食畜发展潜力巨大,而受交通、劳动力、养殖技术、市场信息等影响没有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坝区乡镇拘于生猪养殖传统而探索优质高效畜牧业动力不足。

2.3融资难,投入不足,制约畜牧业发展

过多依赖国家政策性补助和项目资金投入来发展畜牧业,民间资本,银行融资不足,导致发展畜牧业存在局限性,也出现专业人才不足和示范作用不够的现象。

2.4养殖和畜产品深加工落后,抵御市场能力弱

龙头企业、专业养殖大户、示范家庭农场不多,千家万户散养比重较大,特别是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生猪、肉牛、肉羊等畜产品加工企业缺乏,以火腿、猪肝鲊为代表的腌腊制品加工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以“地摊货”出售,品牌意识淡薄,制约畜牧业提质增效。

2.5动物疫病威胁畜牧业健康发展

鹤庆县地处滇西北,畜禽饲养和流通量大,每年跨区域、长距离运输生猪、牛、羊等在30万头以上,加之具有便利的航空、铁路、公路交通网给疫病传入传出的几率增高,动物疫病防控压力日益加大。加之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规模养殖场、户防疫条件相对较差,粪污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不规范,给动物疫病防控压力加大,疫情风险已成为畜牧业最大的风险。

2.6加快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的矛盾日益尖锐

在加快发展畜牧业的同时,养殖污染能否得到有效处理,实现与生态保护协同已成为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又一问题不可回避。

3对策探讨

3.1调结构,促发展

结合国家和地方发展畜牧业政策措施,切实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在山区加快草食畜发展步伐,充分利用山地草原和林间灌木林资源丰富的优势,提高肉牛、肉羊养殖比重;在坝区巩固生猪产业的同时,利用洱海保护、欧亚奶牛养殖在鹤庆建设养殖基地的契机,引导奶牛养殖向集约化、适度规模化方向发展;在全县范围内引导蛋禽养殖上规模,以满足市场需求。

3.2抓品牌,显效应

对本土传承下来的品牌,如“六合土鸡”、“鹤庆猪肝鲊”、“草海生态鱼”、“甸南柳蒸猪头”等传统畜牧业品牌,政府要加以引导,合理开发并加大投入,在宣传、促销、深加工、集聚合并等方面出台地方支持政策,引进先进生产加工技术,改良加工工艺,创办产业园区,提高地方品牌知名度。

3.3建市场,兴产业

整合涉农资金加快销售环节市场化建设,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兴建一批活畜及畜产品交易市场,打破现有零星的以乡镇农贸市场为主的交易格局,通过政府立项支持和引导,按“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在县城周边,交通便利的地方兴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交易中心,搭建销售平台,吸引外商采购,促进产品流通,引成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为一体的良性产业发展格局。

3.4推技术,创效益

不断加强品种改良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扩大猪、牛人工授精改良面,肉羊引种及种公羊异地串种工作,及时开展本地土鸡资源保护工作。逐步提高乡村防疫员、冻改员的财政工资补贴标准,培养更多乡村畜牧兽医从业人员从事畜牧科技推广工作,培养一批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牧场经营者、科技兴牧人才。

3.5扩融资,促创业

第3篇

就目前湟中县畜牧业生产现状看,近期内湟中县要全面达到生态畜牧业标准确实难度较大。但是从发展现代畜牧业、提高畜产品质量、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等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必须向生态畜牧业方向努力,只有高标准定位、降低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生产无公害畜禽产品,才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必由之路。散养畜禽生产所排粪便造成污染程度低,且随着规模养殖取代散养户进程的加快,工作重点应在畜禽规模养殖场。根据湟中县畜禽养殖的实际,发展生态养殖必须从以下一些方面着手。

1.1场址选择要适宜要符合当地总体规划,场区布局科学。禁止在水源保护区、城镇居民区、农民集居点、文化教育等人口集中区域内选址。距铁路、交通要道、城镇、居民区、学校、医院、其他畜禽场等1000m以上。距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厂、畜禽交易市场、垃圾及污水处理场所、污染严重的厂矿1500m以上。合理布置办公与生活区、生产区和附属配套区。清洁道和污染道严格分开,互不交叉,利用绿化带隔离。

1.2饲养品种要优良,饲养规模要适度从事种畜禽生产经营行为的养殖场必须持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畜禽质量必须符合国家、地方或企业标准,国外引进的品种参照供方提供的标准。畜禽养殖场的养殖规模要适度。

1.3生产流程要合理,设施设备要先进要有与饲养规模相配套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场区内人员、畜禽和物品等应采取单一流向。畜禽圈舍配有必需的养殖基础设施设备,操作方便、整洁、实用。圈舍配备合适的调温、调湿、通风等设备,配备自动喂料、饮水、清污以及除尘、光照等装置。

1.4档案记录要齐全养殖档案应记载畜禽的品种、数量、繁殖记录、标识情况、来源和进出场日期;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等投入品的来源、名称、使用对象、时间和用量;检疫、免疫、消毒情况;畜禽发病、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等。

1.5投入品使用要规范规范使用兽药,禁止使用法律法规、国家技术规范禁止使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等。兽药使用应在动物防疫部门或执业兽医指导下进行,凭兽医处方用药,不擅自改变用法、用量。

1.6防疫措施要严格具备有效的《动物防疫合格证》。有完善的免疫制度、休药期制度、卫生消毒制度、投入品采购使用和管理制度、无害化处理制度。生产区四周应建有围墙或防疫沟;大门出入口设有值班室、消毒池等;生产区门口应设有更衣换鞋或消毒设施;圈舍入口处应设置消毒池或消毒盆。强制免疫疫病种类的应免密度达100%,免疫标识佩戴率达100%。具有病死畜禽隔离和无害化处理设施。

1.7粪污治理要有效畜禽舍内配备畜禽粪污收集、运输设施设备;有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堆粪场,不得露天堆放。场区内粪污通道改为暗沟,实行干湿分离、雨污分离。建有对畜禽粪便、废水和其他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的沼气池等设施或其他无害化处理设施。畜禽粪污实行农牧结合,就近就地利用,不直接排放到水体,或经综合治理后实行达标排放。

2发展生态畜禽养殖的意见和建议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近年来,湟中县规模养殖步伐加快,如不加以重视和引导,过度、无序发展对人居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将会日益严重。但不能因为发展畜禽养殖可能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而否定和限制其发展,必须以超前的眼光、积极审慎的态度去引导畜禽养殖科学发展。

2.1加强生态养殖宣传力度发展畜牧业生态健康养殖,关系到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公共卫生安全,关系到人居环境保护,关系到畜牧业又好又快健康发展,最终关系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发展经济、关爱民生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要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发展生态健康养殖的积极意义、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同时通过农民培训、农民科技入户工程等平台把生态健康养殖技术送到千家万户。

2.2加大生态养殖政策扶持力度为了规范畜禽规模养殖行为,加大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的推进力度,建议各级政府在今后高效农业规模化、设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生猪标准化养殖补助、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治理等项目资金扶持政策落实时,将创建生态健康养殖作为重要内容和必备条件,凡是未达到畜禽生态健康养殖标准的企业不得享受政府扶持政策。

2.3引导已有养殖企业推进生态健康养殖畜禽生态健康养殖企业的标准即是规范畜禽规模养殖行为内容的具体“标杆”,涵盖了畜牧兽医技术和畜牧、兽医、质量安全、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内容。任务就是要把这些具体内容落实到每个畜禽规模养殖场。从现在开始,要加大推进力度,每年改造创建畜禽生态健康养殖场的比例要达20%以上,争取用3~5年的时间使80%以上的畜禽规模养殖场达到生态健康养殖企业标准。

2.4加强新建畜禽规模养殖场的规划和管理根据《畜牧法》要求,畜禽养殖用地列入各镇村农业用地管理,畜禽养殖场的选址要符合镇村建设规划,同时要考虑土地载畜量和环境的承受能力。今后,凡是新建的畜禽规模养殖场用地实行审核备案制,动物防疫条件实行行政许可制,凡达不到生态健康选址要求的一律不办理相关手续,不得新建畜禽规模养殖场。

2.5加强畜禽规模养殖全程监管制相关职能部门对现有的畜禽规范养殖场加强管理,实行生产全程监管制。重点加强投入品使用规范,做到防疫措施严格、粪污治理有效。严格遵守休药制度,严禁添加有毒有害物质;严格遵守强制免疫制度,严禁乱扔动物尸体;严格遵守环境保护制度,严禁乱排畜禽粪便。

第4篇

一、把发展畜牧业作为我区农业奋力崛起的战略重点

发展畜牧业是把我区农副产品和劳动力两大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现实选择。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性,抢抓当前畜牧业发展面临的良好机遇,积极推进我区畜牧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以国家惠农政策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规模养殖为重点,以强化防疫、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为手段,以政策支持、增加投入为保障,全面提升我区养殖业综合水平,推进我区由养殖业大区向畜牧业强区迈进。

总体目标:用3-5年的时间,全面实现我区畜禽品种优质化、养殖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畜产品无公害化,部分达到绿色标准;生态养殖小区占规模生产的30-40%,基本实现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畜产品总量增长30%以上,规模饲养量占饲养总量的70%以上,无规定疫病区建设达到疫病控制标准,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

三、努力提高畜牧业整体生产水平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提高生猪和家禽生产档次,加快发展肉牛、肉羊生产,扩大奶业生产。加快优势畜产品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建立形式多样的养殖小区,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的优势产业群,从而形成合力,发挥科技、人才和市场优势。

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促进养殖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生产无公害畜产品,申报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努力打造我区优势畜产品品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切实加强畜牧养殖技术和市场营销知识的培训,积极引进畜禽优良品种、推广秸秆开发利用、种草养畜及畜牧生产新技术,强化科技意识,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

四、完善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

乡级畜牧兽医站是我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的主要力量,是直接面向养殖户的服务性机构,各乡、镇、街道要在办公用房、示范点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不断完善乡级畜牧兽医站建设。

加强畜禽改良站点的建设和保护,鼓励集体和个人从事畜禽品种改良工作。严格执行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加强对种畜禽生产经营的管理,保护广大养殖户的利益。

五、加强动物防检体系建设

各地要切实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领导,对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制度,同时抓好动物疫病的计划免疫,对重大动物疫情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以保证我区动物防疫目标的全面实现。

要加强对动物检疫队伍的管理,不断提高检疫人员的业务素质,实现我区动物及其产品的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市场检疫、运输检疫达到100%,确保我区畜产品质量安全。

六、建设完善的畜产品市场体系

继续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的建设,鼓励采取产销直挂、连锁经营及网上交易等形式,拓宽畜产品流通渠道,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健全和完善市场规划,规范行业行为,引进竞争机制,实行公平竞争。

要加强对兽药、饲料等畜牧业生产投入品的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对畜产品质量检测和监督。加强信息服务,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做好畜产品生产、销售和消费信息的收集和,为养殖户和消费者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正确引导生产、流通和消费。

七、实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战略

倡导农民成立互惠互利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充分发挥他们内联外引的作用,鼓励这些组织与国内外大企业签订生产合同,实行跨区域产业化合作。

重点引进和培育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强的畜产品加工企业,以充分发挥其带动能力。引导并帮助龙头企业与养殖户建立稳定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畜产品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畜牧业向产业化发展。

八、加大投入,增强畜牧业发展活力

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将动物强制免疫疫苗配套经费、激励性发展贷款贴息、奖励基金、防疫工作经费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各乡、镇、街道也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

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畜牧业,对投资者给予土地、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保证投资者利益得到合理的保护。

九、加强领导,保障畜牧业快速发展

第5篇

本文作者:于凡 郭庆海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畜牧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在生产经营的诸多环节,分散的养殖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十分突出,从日本的经验看,小规模经营农户之所以能顺利地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与大市场接轨,正是得益于其背后的综合农协。以调研对象———中民兴畜牧合作组织和其所在的榆树市大坡镇养鸡业为例,该镇养鸡业始于1992年,由于养殖规模小、成本高、技术落后,养鸡户各自为战、互相排挤,在市场竞争下,养殖积极性不高,养鸡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该合作组织成立于2009年,分散的养殖户依托合作组织,以具有一定规模的整体参与市场竞争,集鸡雏供应、饲养、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2年多以来,该镇养鸡业快速发展。所带动的乡镇中,弓棚、保寿、黑林和秀水都是吉林省粮食产量前100名的乡镇。可见,畜牧合作组织在联合养殖户的过程中,扩大了小农经济的外部规模,形成规模优势,以横向联合推动纵向发展,为粮食主产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建设现代化畜牧业、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关键的2点就是规模化发展和标准化生产[1]。分散的小规模养殖户依托畜牧合作组织统一培训、统一供料、统一技术、统一免疫、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价格等,畜牧业生产实现了标准化。达到一定标准的合作组织可进行行业的产品标准认证和生产标准认证,以自己的商标走向市场并形成特色品牌,使畜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散养户无法实行标准化生产,并非由于其没有引进优良品种、饲料的愿望或是对免疫、技术等不感兴趣。而在于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无法满足这些诉求,并且小规模的家庭养殖收益无法弥补标准化的技术成本。因此,畜牧合作组织的作用不只是表面上的标准化统一,而在于把分散的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从生产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使标准化成本得以由规模经济所弥补。

首先,畜牧合作组织根据成员需求与市场需求,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了外部经济的内部化,改变了单个养殖户在大市场的弱势地位,提高了产销各环节的议价能力,经济收益明显。同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机会,社会收益明显。长期以来,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直被倡导和鼓励,但家庭经营的小规模生产无法激发可持续生产的动力。统计显示,我国每年产生的畜禽粪便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7倍,污染严重。调研中看到,民兴畜牧合作组织充分利用鸡粪,兼业发展鱼虾养殖和经济林木种植,田丰合作组织将猪粪进行有机处理,发展沼气等,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

吉林省畜牧合作组织发展的起步较晚,20多年的发展中,培养出了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服务规范的合作组织。但受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农民合作意识以及人才等因素的制约,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调研发现,在成员构成多元化的同时,非农民身份的成员在畜牧合作组织中占比较大,且在股权结构中处于优势地位。还有很多的主要成员,身份虽然为农民,但早已脱离真正的农业领域,即真正农民成员的力量还处于弱势。农民内生力量的薄弱造成外来资本大量侵入畜牧合作组织,产权结构与真正意义的农民合作组织要求还存在偏差,外来工商资本所固有的逐利性与“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的宗旨存有矛盾,不利于畜牧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大部分畜牧合作组织起步较晚、起点较低,且规模较小,业务多停留在生产资料与初级畜产品的生产流通上,角色是联结农资供应企业、养殖户与畜牧产品加工企业的中介。不具备运作的资金、技术和设备等条件,市场竞争力较弱,合作水平较低,对成员带动能力不强,无法满足成员的综合需求。对吉林省榆树市未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158户农户进行访谈,60.1%的受访者表示,未加入的原因是“没有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合作组织”。

合作组织既要解决成员的畜产品销售,又要将畜产品销售给加工企业或消费者。目前,多数组织以协议约定同成员之间的畜产品定向转移关系。而实践中,畜产品转移数量有时无法确切约定,有时又无法约定。自由是市场经济的出发点,一方面成员在市场环境较好时,常会受利益的诱惑而减少与合作组织的畜产品转移量。另一方面,合作组织成员往往存有不信任的心理。这就产生了合作组织与成员之间的内部冲突[2]。与成员定向转移产品关系的稳定性是合作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仅依靠协议不能根本解决内部冲突问题。多数畜牧合作组织缺乏科学的利益机制,无法通过紧密的利益关系吸引成员并维持稳定的合作。很多畜牧合作组织业务定位不准,组织机构和管理运营的随意性较大,各种外部力量交叉混乱,违背了“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有些由政府牵头或参与发起,由于政府力量过于强大而导致政企不分;有些由农村“能人”或农资公司发起,又由于能人或公司的力量而演变为私人或合伙企业。甚至还有一些企业和个人以兴办畜牧合作组织为旗号,侵占市场,空享国家的政策、资助和补贴。不规范的、假冒合作组织的存在,形成不正当的利益竞争,侵占了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公共支付,扰乱了正常的发展秩序。目前,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整体的综合素质较低,真正能够带领组织发展的人才不多,成为合作组织发展的瓶颈。资金方面,农民手中的资金非常有限,须向金融机构融资来解决。然而,农村金融目前正在发展之中,支持额度有限且贷款成本高于城市一般工商企业贷款。

在畜牧业的发展中,政府应准确定位,将力量集中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政策的引导和落实。在实践领域要充分调动发挥畜牧合作组织的作用,通过畜牧合作组织加强政府与养殖户、生产加工企业之间的联系,降低管理成本并提高管理效率。满足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等软需求,关键要看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是否真正实现。政府应通过公共管理和服务,运用市场手段,输出合理有效的政策产品,加快畜牧合作组织的成长,使之成为推动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吉林省畜牧专业合作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政策上要加强支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的“扶持政策”,细化支持其发展的税收、信贷、财政、信息等政策体系。但不能过度依靠向有关部门灌输“为农服务”的观念,要注重对支农政策的激励和保障措施加以制度的细化和完善。此外,更要重视政策落实的环节,向吉林省23家调研对象征询发展的政策建议,60.9%的受访组织表示“希望把现有政策落到实处”,可见,相比于政策体系的支持力度,政策落实水平也同样重要。作为国家鼓励发展的互助型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方面享有国家的支持政策和资助补贴等公共支付;另一方面,又在实质上作为一类企业法人进入市场并参与竞争。因此,既要鼓励其在竞争中成长和增强实力,又要引导其避免过度竞争,平衡生存与发展,兼顾效率和安全。同时,要细化法律法规来防止其向私营企业的性质演变,甚至假借合作组织的名义侵占国家的公共支付。#p#分页标题#e#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以农民为主体”,也包括“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以及从事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直接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还规定“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体现出以农民为主体的法律原则,但简单地对成员数量比例的规定无法限制那些成员数量结构上符合规定,而实质上却由非农民成员在股权结构和管理结构中占据优势比例的做法。因此要进一步细化明确法律规定,保障农民成员实质上的主体地位。科学有效的利益机制,能从各方面实现成员利益,促进合作组织持续发展。借鉴畜牧合作组织成功的经验,既要从成本和销售上努力提高经济收益,成员收入按规定灵活支取;又要保证规范运营,对盈余按章程规定分红。这2项从根本上保障了成员利益,有助于化解组织内部冲突。调研还发现,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如根据成员收入预期为其提供免息生活贷款,对医疗、保险及子女升学等大事提供咨询和协助,设立会员便民社区等,都极大提高了成员对合作组织的信任度,加强了合作组织的紧密程度。这也说明专业性的农民合作组织已无法满足多样的现实诉求,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法律层面就将农民综合合作组织排除,适当时机应考虑鼓励综合性质的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3]。

无论是畜牧业的发展还是畜牧合作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长期以来,吉林省农民表现出的合作意识淡薄和信任感缺乏,并非只是观念守旧。农民对改善生产条件和提高产量及效率的追求从未改变,行动上未体现的原因是根据现有条件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现实选择。要突破这个低效率的循环,政府应持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通过教育和培训,调动农民积极性和乐观预期,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创造内生动力。

第6篇

新疆作为国家重点畜牧业地区,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畜牧业作为新疆重要的产业支柱,为新疆发展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文章分析制约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原因,提出解决这些原因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畜牧业产业化;制约因素;解决方法

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是市场大势所趋,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近几年,新疆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依然存在制约其发展的不利因素,这些因素成为新疆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制约发展的原因

1.1草场退化问题

目前新疆除个别地方因地势原因,以及交通、水源因素的限制,不能被有效利用外,绝大部分草场都出现了退化现象。退化重点区域包括:一是春秋草场,分布在山前平原,每年利用两次,在春、秋两季会出现生长危机,这个时期这些草场依然被照常利用。造成种子自我更新机会少,休养生息的时间短。二是山地草甸草原,这些地方水草丰丽、地势相对平坦,作为前夏牧场,在进出牧场时被两次利用。三是平地草甸草地,分布在河流附近,这些地方主要是用作冬季放牧,有时也用于割草。除了开垦过度外,主要是因为河流萎缩、干枯,致使草甸草地面积逐渐减小,产量持续下降。以上这些因素都造成了草地退化[1]。

1.2人员素质不高

经费不足,造成服务机构设施不足。兽医是畜牧业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经费限制,兽医和技术人才很难留住,转而投向畜牧业公司,造成人才流失现象日益严重;在人员培训方面,往往无法与技术更新接轨,有些地方虽然引进了先进设备,但是由于缺乏技术人才,导致机器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原因是一方面引进先进设备,人才综合素质却不能与先进设备配套,另一方面聘请了专业技术人才,设备老旧,无法与人才的高素质匹配。服务站人员配置不足,一旦到了春夏季节,草原进入疾病多发期,服务站人手不够用,不能及时处理牧民们出现的问题,由于处理不及时,给牧民造成了经济损失。

1.3结构与市场问题

畜牧生产力排名中,新疆排名靠前,但是在加工方面,能力和需求不相称,特别是深加工能力明显不足。虽然畜牧产品年生产量非常大,但是真正能销售到外地的却是微乎其微,这些产品都大多属于初级产品,深加工的产品都在本地进行销售,相当于自产自销,而且加工企业数量远远不能和年生产量相匹配。初级产业发达,中高级产业相对落后,这种市场结构不利于畜牧业发展。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产品出疆比例太少,二是产品没有进行深加工,初级产品所占比例太大,两者属于同一方面的原因。由于加工企业数量不足,加上新疆地理位置远离内地,如果产品不能做到精加工,不能长期保质,产品出口将受到很大制约。新疆是一个多民族混合地区,牛、羊肉的需求量高,尤其是两者的初期产品,人们需求量非常高。这些产品在本地区有着很好的市场,但是却不能很好的出口到外地,因为运输时间就需要3d,而且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能力有限,所以这些产品很难运往内地,只能就近出口到一些地方,大大限制了畜牧产品的销售市场[2]。

2产业化发展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合理利用草场

依靠科学,推进草场保护进程。将现有的适用于草场的先进科学技术进行推广,让这些技术尽快发挥作用。进一步加强对草场的科学研究,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牧民实际需求,将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进行结合,不同家畜对草场的要求也不同,要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合理安排草场种植方式,让家畜在吃上草的同时尽可能的降低对草场的破坏,有效控制草场沙漠化,提高科学技术在畜牧业利用率。

2.2增加资金投入,提高人才素质

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对生产生活有着重要作用。重视人才培养,实施人性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是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畜牧业人才并不缺乏,但由于新疆旧有体制的制约,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致使很难吸引高素质人才,针对上述问题可以有两个解决办法:一是更新现有体制,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同时制定约束机制与之相配合。二是更新管理模式,优化管理体制。只有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加上科学的发展眼光,才能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2.3改善产业结构

在保证初级产品产量满足市场需求量的情况下,对初级产品进行深加工,借助当地政府的力量,吸引畜牧业产品加工企业的注意力,在本地区建立加工企业,减少中间运输环节,有效降低加工成本,增加企业效益[3]。畜牧产品加工企业要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对加工产品不断进行研究和改良,经过精加工使产品更适合于长途运输,增加保质期。增加产品出口比例,加快建立健全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系统,增加往来内地的运输频率,当地政府成立中间商,统一安排、规划产品出口各项工作,有效带动新疆地区经济发展。

3总结

新疆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草场资源丰富,畜牧业较比内地十分发达,新疆地区要将优势继续保持发扬下去,加快畜牧业产业发展进程,同时加大力度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更好地存进新疆地区可持续发展。

作者:托留别克·达汗伯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巴河县畜牧工作站

参考文献

[1]买尔买提•萨依兰.新疆农牧业现代化问题的初步研究.新疆:新疆财经大学,2012.

第7篇

[关键词]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新疆地区

我国政府为了全面推进中西部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针对中西部社会发展现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希望能够有效改善中西部发展现状,切实提升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对于西部经济建设来说,草原畜牧业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对西部经济建设产生着决定性影响。因此,要想切实提升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就应加强对草原畜牧业的重视度,积极采取措施改善西部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为西部地区经济建设提供支持。

1新疆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

现阶段,新疆地区草原畜牧业虽然受技术水平提升及国家重视的影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相关问题严重限制了新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草原存在严重的退化现象,草场生产力下降。新疆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将草原畜牧业作为优势产业,在认识到草原生态环境重要性后,先后开展了飞播牧草及草地治蝗灭鼠等项目,并开设了育草基金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新疆草场沙化现象仍然较为严重,绿洲面积不断缩小甚至消失,冰川雪线进一步上升,限制了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新疆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相对单一,生产和加工存在失衡问题,畜牧产品加工能力不足,对产品对外销售产生影响,限制了草原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最后,牲畜温饱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部分地区草料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对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2推动新疆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有效控制牧区人口,增加就业机会

草场生态环境的破坏与人口数量的增加存在较大的联系,因此对草场人口进行合理控制能够有效缓解草场生态环境现状,为草原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条件。具体来说,为了有效控制牧区人口,政府应积极采取一些劳动力转移措施,如对牧民进行教育和培训,逐步提升牧民的技能,并为牧民提供多种就业机会,降低牧民对放牧的依赖心理。同时,在控制牧区人口数量的基础上发展现代畜牧业,适当减缓草原压力,为牧民提供更多放牧机会。2.2调整种植结构,促进畜牧业发展新疆地区现有种植结构相对单一,局限了草原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西北地区当前所实行的种植策略主要为“藏粮于草”,即在将部分开垦错误的草地进行退耕还草后,用这部分草地发展畜牧业。针对这一模式,可以尝试引入国外先进的种植技术,积极构建“林草蓄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全面开发林粮型、林草型等生产模式,真正将新疆草原畜牧业纳入到新疆整体发展格局中。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强对草原治理的重视,全面贯彻落实“三化”治理思想,尽最大的力量杜绝草地人为破坏现象的出现,并实施自然保护区建设、围栏封育建设等,尽可能加快草地逐步恢复的速度,为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3进一步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建设

在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保证畜牧业的产业化升级得到贯彻落实,即借助技术改革增加草原畜牧业加工和流动环节生产效率,完善草原畜牧业服务业,逐渐构建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特别是针对新疆地区草原牧业的特色产业羊肉和细羊毛,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为羊肉和细羊毛的生产加工提供一定的支持,进而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实现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3结语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新疆草原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目标,对新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新时期应进一步加强对新疆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度,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为新疆草原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为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马林,张扬.我国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J].中国草地学报,2013(2):104-109.

第8篇

关键词:畜牧业;存在问题;发展目标;对策

用科学发展观谋划畜牧业,可以更科学地配置农业资源,有效转化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客观分析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和发展优势,前瞻性、全局性地科学谋划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如何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畜牧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驾驭畜牧业发展的实际能力,是每位畜牧科技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场户,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只是根据自身的条件,随意建场,人畜混居,畜舍简陋,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二是规模养殖发展的要求与滞后的基础设施改造投入、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部分政企技企联系制度流于形式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都制约着畜牧生产的发展。三是规模养殖的标准不高。相当一部分规模养殖场虽然存出栏量上去了,但规划、建设、饲养管理、防疫、粪污处理和规范化要求有一定差距。四是基础设施及畜禽产品安全有待于提高:投入不足,畜禽良种繁育等基础设施总体薄弱;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畜牧业饲养方式落后,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动物疫病防治问题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畜牧业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发展、保护、监管、创新”八字工作要领,实现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围绕“保护环境、生产优质无公害畜禽产品”为中心,以“畜禽品种改良、生态养殖”为切入点,抓好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投入品监管和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畜牧上台阶工程目标。

三、发展对策

1、科学转变经营方式

一是转变饲养方式。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养殖模式,从生产方式上进行改革,提倡“集中连片、各有重点、你我不同、和平发展”畜牧业发展新格局,逐步减少散饲养户,扩大单元饲养规模,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二是完善建场审批制度。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必须经畜牧部门审核、审批,凡场址选择、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结构等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允许兴建。三是坚持“三退三进三结合”原则。规模小的养殖场户要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规模、进入小区、进入市场,与龙头企业相结合、与环保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化、园林式养殖小区,促进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

2、科学谋划畜牧业的发展策略

一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新时期,决策、管理、服务部门和生产主体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畜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要从战略高度统筹畜牧业,摆脱目前困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畜牧技术推广应用,通过“阳光工程”、“科技进万家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二是抓好 “四个提升、三到位”畜牧业上台阶工作。“四个提升”即:畜禽产业区域优势进一步提升,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三个到位”即: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三是合理发展畜牧业。全面积极推行“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防疫严格、设施齐全、治污达标、管理科学”规模养殖的畜牧业,鼓励有条件的养殖户联合建设养殖小区。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建立了一批科学养殖技术示范区和合作社组织,并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普及。四是加大畜牧业技术推广,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收集有关信息。紧紧围绕“黄牛振兴计划、生猪462计划、奶牛跨越计划”、“畜牧进万家活动”强力抓好畜禽良种的引进和繁育,良种普及和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重点推广秸秆青贮种草养畜技术、黄淮白山羊标准化养殖技术、无公害畜禽生产技术、皖西白鹅高效养殖技术、发酵床生态养猪及瘦肉型猪配套饲养技术、优质肉兔生产等实用技术。建立健全畜牧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的预测预警,及时市场信息,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

3、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

一是加大投入品监管。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规范产地环境、饲养、用药、防疫标准,控制农残、药残;要加快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强对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志、市场准入等全程监管;强化产地检疫,规范屠宰检疫。二是加大疫病防控,降低养殖风险。科学地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县、乡(镇)、村动物防疫机构,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增加动物疫病防控的投入,提高畜禽免疫密度,增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可以避免疫病给畜牧业带来风险。

第9篇

青海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全省96%的区域是牧区,天然草场面积5.4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0.6%,居全国第四位,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4.7亿亩,占天然草场面积的87%。青海的草原生态系统不仅直接关系全省农牧民生产生活、农村牧区经济发展,而且关系长江、黄河、澜沧江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和18亿亩基本农田的整体供给能力,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长期以来,受传统落后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影响,青海将增加牲畜数量作为畜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重要措施,草地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发展的背后代价沉重。由于草地资源利用不合理、草场超载过牧而引发的草地退化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畜牧业发展,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全省牧区90%以上的草地出现不同程度退化,草场单位面积产草量比上世纪八十年代下降10%~40%,局部地区达到50%~90%。草地畜牧业发展空间缩小,草场超负荷承载,牧草得不到休养生息,人、草、畜矛盾越来越突出,牧民可持续增收面临严峻挑战,草原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减弱。

针对面临的严峻形势,省委、省政府确立了“生态立省”发展战略。保护好生态环境,这是青海在经济总量小的情况下能够给全国做的最大贡献。迫使青海打破常规的发展思路,“凤凰涅盘、死而后生”,下决心改变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从草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新谋划畜牧业生产,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角度重新规划牧区经济社会发展。

从2008年开始,青海从开展试点、典型示范到全面推进,不断摸索,不断推进。通过组织牧民成立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引导牧民以股份制、联户制、大户制、代牧制等形式,将牲畜、草场、饲草料地等生产资料进行优化重组,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通过牲畜分类组群,科学核定载畜量,按生产类型重新划分放牧草场,重新确定放牧员,实行分类放牧;通过加大非生产畜育肥出栏力度,着力提高母畜比例,引进优良种畜,提高牲畜良种化程度,优化畜群结构;通过以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大力整合畜牧业生产资料,不断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不仅畜牧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发生了转变,而且分配方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草原生态保护取得明显成效。海西州天峻县梅陇生态畜牧业试点村,不断调整和优化畜群结构,加大非生产畜出栏力度,共减畜6620个羊单位,实现了草畜平衡。同时,大力实施草原灭鼠治虫、牧道治理和草原补播工程,草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该村2011年草场可食鲜草产草量比2008年增加了37%,理论载畜量增加了3293个羊单位。

三年来,青海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以建立草畜平衡机制为手段,以组建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切入点,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核心,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牧业增效、牧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分流牧业人口与减畜相结合,逐步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从体制机制上闯出一条适合青海实际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新路子。

发展生态畜牧业是青海省委、省政府立足本省实际着眼长远发展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更是牧区畜牧业生产体系和管理机制的一次重大变革。从2013年开始,计划利用三年时间,依托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通过转人减畜,完善配套,鼓励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跨村、跨乡甚至跨县联合,初步建立起草畜平衡的新型畜牧业生产模式,基本形成人、草、畜协调发展的经营机制。

在具体工作中努力“做好六个结合,推进四个转型升级”。

六个结合:就是将生态畜牧业建设与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相结合、与游牧民定居等民生工程相结合、与重点生态工程相结合、与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相结合、与基层政权建设相结合、与牧区大学生回乡创业相结合。重点按照“发展、提高、建设、培育”的思路,提高牧民入社率和草场、牲畜、饲草料地的整合率。采取现场观摩、展示成果、巡回宣传以及与新闻媒体合作进行专题宣传的同时,突出对典型村、典型事例的宣传报导,为生态畜牧业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个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畜牧业产业结构由以畜产品生产为主导,向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协调发展的转型升级。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由依赖自然生产,向可控的设施生产和机械化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畜牧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依靠资源物质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转型升级。加快畜牧业经营方式由小规模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和生态化转型升级。

在具体措施上做到:扎实落实加快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步伐、提高牧民组织化程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后劲;加快发展草业、为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生态畜牧业科技水平;抓好示范园区建设、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努力实现生态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打造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品牌;强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草原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

第10篇

    近年来,随这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一般建立在城郊的养殖场就会因为环境污染以及用地等方面的问题而不得不面临搬迁。而为了稳定市场,保障畜牧产品的供给,地方政府又不得不通过土地的“调规”为畜牧业的发展划出一定的土地,这就造成了“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的概念。而适养区通常都会划定在离城镇较远、人口分散、交通不便、信息比较闭塞的偏远农村,或地势较差的丘陵地区。因为这些地方的基础条件差,交通不方便,不能满足养殖业主的要求,严重影响着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养殖用地审批程序复杂目前,养殖用地的审批程序十分复杂,且审批的时间比较长,这其中如果涉及到了将基本农田转为养殖用地,则审批程序会更加的困难。养殖场的建设费用项目非常多,费用昂贵,一般一个养殖场的前期建设费用就高达10万元以上。如此高昂的费用和漫长的审批时间使不少有意从事养殖业的人都只有放弃。

    2龙头企业带动乏力

    目前,农民与企业之间大多是单纯的供求关系,尚未形成相互支持、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共同体,更没有企业能够带领畜牧产业走上规模化、标准化龙头企业。尤其缺少畜禽产品深加工企业,畜禽主要以鲜活方式调运为主,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散户养殖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小规模、大群体”的饲养方式仍居主要地位;养殖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较少,规模化比重和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畜禽及其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

    3推动畜牧业发展

    3.1调整畜牧业的结构

    要把握好市场的动向,加快畜牧业的结构调整,注重畜牧业优势的发挥。区域布局和畜禽结构趋于合理,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明显提高。目前,要进一步做好畜牧产品区域发展规划,加强各种畜禽的优势区域建设。要结合当地实际条件,坚持分类指导,确定优先发展高效高质的畜禽品种,提高畜牧业的整体效益。畜牧业发展专业村要以规模化、规范化养殖为重点。

    3.2扩大畜牧产品的产业链

    以往的畜牧业产品缺乏企业的深加工,通常以鲜活方式调运。据有关资料表明,许多发达国家的畜牧产品都是经过深加工才摆上餐桌。要立足现有加工企业的改造,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界引进和开发畜产品加工,扩大畜牧产品的产业链,提高初级产品的附加值,解决增产不增收的问题。

    3.3政策制定

    供求关系决定了市场价值,市场价值决定了行业利润,行业利润决定资本投向,资本投向决定产能,产能决定供求关系,如此循环。这一市场生态链条是由市场主动调节而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政府应该制定相应对政策维持这一关系平衡状态。维持畜牧产品市场的稳定,促进畜牧产业的良性发展。

    3.4改变现有的畜牧业模式

    改变现有的畜牧产业的模式。努力实现优质、安全、高效、环保的养殖业与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的现代生态畜牧业。畜牧经济的循环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为样本,在畜牧业中推行的一种科学的结合环境、资源、畜禽养殖,实现经济与物质复合多循环的一种畜牧业经济发展模式。

第11篇

[关键词] 九台市 畜牧业 疾病预防 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 S85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174-01

一、前言

九台市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九台特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业前景广阔。因此,在人口密集的旅游区及其容易引发流行性疾病,所以,九台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畜禽类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做了很大的努力与规划。

二、20世纪初畜牧业疾病的防治

九台市所处的地理位置是重要的联通枢纽,连接了吉林省的两大重要城市,长春市和吉林市。九台市作为两个发展城市的连接城市,它不仅连接交通,更重要的是,它连接着两地的经济教育以及各方面的重要资源,九台市与它们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且作为长春吉林的中心加油站,九台市的贡献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当前,就在九台市周围居住的人口已经超过几千万,所以,这一地区不仅是中心加油站,而且也成为了一个庞大的消费区域,地理位置的优越和人口的密集造就了九台市。因此,由于特殊的地形以及人口稠密的因素,很容易有疾病的流传和发展,下面根据近几年国内畜禽疫病的流行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疾病流行的新的特点和在疾病控制方面应采取的措施,对今后疫病的诊断、防治等都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1.养殖业的发展

20世纪初,在社会发展的脚步下,养殖业也成为广大农民发家致富的首要选择,养殖业的发展越加普遍起来。当时所做的研究调查显示,我国养殖业所增加的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很大比例,更是在农业收入里成为不可分割的重要力量,改变了我国农业收入的萧条状况。应该加大科技投入,让畜牧业发展更加系统化,一体化,规模化。加大养殖业的投入资金,让养殖户尽可能获取更大的效益,调动养殖户的积极性,并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一系列的政府的补助措施以及加强牲畜禽类的免疫工作。

2.畜禽疾病的流行

俗话说得好,哪里有发展,哪里有有危害,正在养殖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一些随之而产生的弊端也慢慢显露出来,因家禽而产生的疾病越发的凶猛,禽流感以及各种流行病直接影响着养殖业的发展,它制约着养殖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人们谈禽色变,因此,遏制因家禽而产生的疾病成为养殖业再次发展的首要突破口。研究报告显示,在20世纪初,我国因流行疾病,家禽的死亡率急速上升,与此相关的家禽的繁殖能力受损,和疾病所产生的各种费用,种种在流行疾病所产生的危害下,我国养殖业就因此而导致失去了上百亿的经济效益,这是多么庞大的一笔数字。

3.疾病的预防控制

依照社会的种种迹象表明,家禽类流行疾病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相反,它们正呈着上升的趋势不断演变。二十世纪中期,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养殖业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由此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家禽类的流行疾病阻碍了养殖业的发展,提出了家禽类流行疾病的发展,以及危害,希望今后能做出相关的治疗措施以及有效的控制。我们要在发展畜牧业的同时时刻警惕畜禽的疾病流行,要把防治疾病已经治疗流行性传染疾病的问题放在首位,为大家的生活安全更多的提供保障。

三、畜牧业对九台市的影响

由于长春和吉林的区域扩大和长春吉林的发展,九台市的发展必然随之而受到影响,这将对九台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九台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人口相对的密集便造就了九台与长吉不同的优势,大型的产业很容易落户,也便于带动九台的经济效益,城市化的进程也会日益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畜牧业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因此,畜牧业的防治工作也将必定要提到工作日程上来。因为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属于湿润气候,这就对畜牧业的发展环境奠定了基础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畜牧业变得越发普及。

纵观90年代,畜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收入都是非常可观的,它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畜牧业因此带来的就业人数是非常庞大的,它也由家庭副业发展成为农业中最具活力的支柱型产业,它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尤其在一个以粮食为主要食品来源的大国,畜牧业所产生的乳源以及肉类食品都成为替代粮食的主要食品。

但是,如今因养殖家禽而带来的流行疾病肆意横行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的发展,想要突破因流行疾病而带来的经济损失,首先得从家禽的来源控制,以防有疾病的家禽流入。其次,及时发现有疾病的家禽并做出处理,随时保持圈养家禽的环境干净和及时处理,以防疾病家禽流入市场。然后,对家禽类流行疾病研究出相应的防止疫苗,以免造成人们不必要的恐慌。最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应该培养大量的养殖性人才,去深入农村做科技示范,让畜牧业更加科技化。改变原有的传统的畜牧模式,另外,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畜牧饲料的产品加工以及养殖环境严把关,严保畜牧乳制品等食品的安全。

九台市农副业资源非常丰富,在畜禽的饲养管理中, 必须要科学的制定饲养管理防范措施,在饲料的合理营养成分上, 要求饲料营养不仅要满足畜禽生产性能的需要, 而且还要满足机体获得最佳免疫力的需要, 以提高畜禽自身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四、结束语

经过上述的讲解,我们要知道在饲养条件下, 要时刻了解动物疫病流行的新特点、新动向、坚持以预防为主, 防重于治的原则, 要求畜禽圈舍无病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也是舍饲条件下疾病防控中的一个首要问题;畜禽疾病与各种因素的关系, 对现代畜牧业的科学发展具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2006 中国畜牧业年鉴编委会.2006 中国畜牧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第12篇

关键词 畜牧业;规模养殖;动物疫病防控;云南永平;杉阳镇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323-01

近几年来,永平县杉阳镇畜牧业发展迅速,在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杉阳镇畜牧业生产分散、规模小与市场变化多端的矛盾已经非常突出。当前杉阳镇畜牧业以散养为主,规模养殖为辅,存在扩大规模难的现状,也加大了畜禽疾病防控的难度。为了促进当地畜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现分析杉阳镇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对策,以促进当地畜牧业的发展。

1 杉阳镇畜牧业发展现状

1.1 领导重视,措施有力,为畜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杉阳镇党委和政府将发展畜牧业放在重要的位置,将其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领导从根本上重视畜牧业的发展,积极制定扶持政策,为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1.2 调整思路,大胆创新,让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重大转变

“十二五”期间,在深入分析全镇农业农村优势和畜牧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镇党委政府提出“产业建设基础化,基地建设规模化,规模养殖园区化,园区生产标准化”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做大畜牧产业。目前全镇已建成规模养殖场3个,含养鸡场1个、养猪场1个、肉牛养殖场1个,这些规模较大的养殖场将对杉阳的畜牧业发展起到引领和辐射作用[1]。

1.3 内扶外引,扶持培育龙头,促进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

镇党委政府把培养和引进畜牧龙头企业作为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措施来抓,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2014年全镇完成生猪出栏76 538头,肉牛出栏5 629头,山羊出栏10 759只,完成肉类总产量7 812 t,畜牧业生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4 多措并举,依法治疗,使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

动物疫病一直是畜牧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一旦发生疫情将给养殖户造成非常大的损失。疫情不但会使养殖户经济蒙受损失,还会影响养殖户的信心。因此,镇、村2级党委、政府将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将免疫和预防措施落到实处,实行“镇包村、村包租、组包户”的防疫责任制,严防死守,确保了畜牧业健康发展[2]。

2 畜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 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突出

当前,全镇的畜牧养殖方式还是以户为主的散养,规模化、现代化养殖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与此同时,市场情况瞬息万变,小生产对大市场把握不准确,常常导致养殖户卖难的问题出现。

2.2 发展不平衡

受地理位置、养殖历史、养殖大户等因素的影响,全镇畜牧业发展极不平衡。有的地区畜牧业蓬勃发展,有的地区原地踏步[3]。

2.3 基础设施薄弱

当地畜牧养殖以传统的家庭养殖为主,养殖设施简陋,养殖观念落后,养殖过程随意,不能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的市场要求。

2.4 畜禽疾病防控形势严峻

由于当前畜牧养殖过程中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发生重大动物疫病的威胁也越来越大,一旦发生,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因此,畜禽疾病防控形势非常严峻。

3 制约畜牧业发展的因素

3.1 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畜牧业要发展,资金投入是关键。只有投入资金,才能够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3.2 扶持政策不到位

畜牧业是一个投入大、风险大、利润薄弱且与国家民生密切相关的产业,虽然政府近年来对畜牧业给予了资金、政策上的扶持和倾斜,但与现阶段畜牧业发展速度还不适应。

3.3 动物疫病防控情况复杂

动物疫病防控难度大,点多面广,预防注射的疫苗品种多,畜禽种类多,再加上防疫队伍的素质偏低,制约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4]。

3.4 养殖户素质不高

养殖户基本没有科学养畜的观念,文化水平低,总体素质低,以传统养殖方式养殖牲畜,导致牲畜出栏率低下,转化率低下,经济效益差。

4 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4.1 打造畜牧品牌

要树立大产业、大开放、大品牌的发展理念,充分挖掘杉阳镇固有的优势,做到扬优成势,实现大跨步的发展,要以大开放来做活大产业。

4.2 激活民营资本对畜牧业的投资

要明确民营资本为主的投资方式,发展和壮大支柱产业,光靠政府扶持是不可行的,应激活民营资本对畜牧业的投资,确立产权,实现投资多元化。

4.3 成立合作经营组织

发展壮大杉阳镇畜牧业产值必须以理论上进行创新,转换经营方式,成立经营合作组织,形成规模优势,实施品牌战略,多管齐下形成发展畜牧业的合力。

4.4 建立和健全畜牧业的疾病防疫体系

加强防疫队伍和防疫设施的建设,形成畜牧业防疫的长效机制。改良现有品种,淘汰落后的养殖方式,加强领导,出台优惠政策扶持畜牧业发展。

4.5 因地制宜选择养殖类型

杉阳镇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和坝区交错的乡镇,养殖经验丰富。根据杉阳镇实际情况,山区养殖草食畜为主,可以充分利用天然优势,节约饲养成本。坝区养殖生猪和肉牛,可以充分利用坝区的农副产品,变废为宝,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

4.6 培养壮大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化进程

农业和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杉阳镇的优势,把畜产品加工流通和整个农业的协调发展作为一个整体对待,是畜牧业发展的方向和出路,也是改造传统畜牧业、建设现代化畜牧业的必然要求。因此,要认真落实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龙头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形成规模效应,提高农民收入。

5 参考文献

[1] 冯卫民.河南省畜牧业发展的思考[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2):44.

[2] 马虹.我国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6(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