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胜败兵家事不期

胜败兵家事不期

时间:2023-05-30 10:10: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胜败兵家事不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经历失败才能取的成功。那么,该任何战胜失败呢?

傅雷在写给他儿子的信中提到过:“人一辈子都在——低潮中沉浮,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只要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信中所提到的“便”是顺境的时候,“低潮”便是逆境的时候。人的一生不可能使一帆风顺的,总有困难之时。在顺境中我们都知道该怎么做,但在逆境时,我们该如何走出来呢?

笑一笑吧!微笑可是取得成功,战胜失败的最好法宝呢!处在逆境中时,我们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树立信心,迎接成功。何况杜牧也曾说过:“胜败兵家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你看,杜牧也说胜败乃兵家之常事,我们又怎能让一个小小的挫折打到呢?笑一笑吧!重拾信心,以微笑为动力,扬起帆船重新出发,不要让这小小的礁石阻碍我们遨游大海的梦想。微笑面对生活,失去的只是自己的烦恼,赢得的则是整个世界。微笑标志着信心。在逆境中,我们应该学会微笑,走出逆境。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是否已经学会微笑了?是否以微笑面对失败?处在逆境的人们啊!你何不用微笑战胜逆境呢?哦,还有处在顺境的人啊!你们也应该学会微笑,因为微笑是一种谦虚的态度。对处在顺境中的你们来说,安逸是你们最大的挑战。学会微笑吧!以微笑面对安逸,战胜所有的失败。

微笑是战胜失败的最好法宝,不论是在顺境或逆境中都是如此。所以我们应用微笑面对人生,面对挫折。

广西桂平市中沙二中初三:卢昶钊

第2篇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回报以歌。——题记

站在历史的窗前,小酌着一杯沁人的茶,淡定浮云看敞着天下晓事。

是谁?站在乌江边上绝望的嘶吼着,眼里写满着绝望?是为何?看,不,不要,那是西楚霸王项羽。哦,不,一代霸雄,命止于此。怀着激烈的心情,茶香飘溢,却独独打翻于窗前。是惋惜,于是有了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惋惜、于是有了后人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遗憾。

那是谁?像雪一样傲然地立着?哦,那是宝钗。眼里写满着满足。那次抽签她抽到了‘任是无情也动人’袭人曾经说过她最配的花儿是牡丹,世人皆知‘牡丹乃花中之王’,王之于她,当之无愧。她:‘文墨不输黛玉,相貌可比可卿。才能不输凤姐,女工可比袭人。’怀着敬佩的心情,敲一地梨花,寄托仰慕之情。当宝玉选择黛玉做伴侣后,她,无悔。出家做了尼姑。

那是谁?风雪凌霜之雅傲于世间。拿着羽扇,谈笑于天地间。是如何貌比潘安?火烧赤壁;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太多太多。‘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是后人对他的歌颂,‘草庐三顾,鼎足三分,不朽当年三义君臣一德,兄弟一心,无双后汉一人’是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茶香飘洒着,是那么浓。

回味着历史,品味着历史。太多太多风流人物;本着放弃的心,看着眼前的风流人物,莫名燃烧出了一股希望,困难算什么,一拳打倒。

初三:小赵

第3篇

关键词:人杰;悲剧英雄;爱国主义;文学立场;政治立场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219-01

有人曾这样点评项羽:“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喑呜叱咤,千人皆废,为什么身死东城,为天下人笑?他的失败原因‘妇人之仁,匹夫之勇’两句话包括尽了。当其败北之时,如果渡过乌江,卷土重来,尚不知鹿死谁手。”赞同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如唐朝大诗人杜牧就曾这样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女词人李清照在她的《夏日绝句》中也说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反对项羽过江,认为过江也不可能卷土重来。典型代表人物就有和王安石。点评帝王将相,说项羽之所以失败是他出生贵族,不知底层人民的生活。刘邦是底层人民,可也混了个泗水亭长,而项羽自幼却追随项梁流浪,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障,生活体验怎会少于刘邦?不过,话又说回来,提到这方面,陈胜,吴广才是绝对的优胜者,征战多年,利益熏心,到头来虽有很多的生活经验,却也没能成就帝业。王安石也持同样的意见。同一个人物,同样的问题,见解如此不同,笔者认为他们只是各自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客观冷静地看待问题而已。诗人们看到项羽高尚的品格,政治家看到项羽身处的绝境。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所谓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这样的原因。

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一个坎坷漂泊的女子,一个沧桑憔悴的女子。笔墨所抒人杰之“杰”,高出众人几层之上;鬼雄之“雄”,高出世人料想。一个“思”字,标示她的思想所向、志向所指,何等的无畏。这一绝句在她婉约的文字中,异军突起,这是她另一种底蕴的显露,是她别一种的气质光彩,是亡国之悲忿、爱国之强烈、命运之不屈的铮铮风骨和铿锵见证。

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几人可与之匹敌?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词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西楚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是“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士可杀不可屈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任何言语!

星光灿烂的古典文学长河,群星璀璨无比,这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一路走过之处,给后人留下的斑斓印记。但无论青天白日之下,还是明月当空之时,打开诗词集锦,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绝句,其浩然正气,傲然风骨,总会使人肃然起敬,凝神起思,思而情!

何谓做人风骨,何谓做人气节,从李清照这位以婉约凄美而屹立文坛的女子身上,我们可以找到最为精准的答案吧!这也就是中国的文人尤其是大多数诗人赞同项羽过江的原因,他们希望项羽东山再起,战胜刘邦这个泼皮无赖,夺取天下,成就西楚霸王的梦想,也成就他们自己的梦想。对于这样一个有人格魅力的英雄,诗人们自然都会产生一种认同感和亲切感,项羽的成功就是他们自己的成功,是他们自己理想的成功。所以杜牧写“胜败兵家事不期”但他没有看清当时的形式,或许说他心存侥幸,所以说“未可知。”那也就是说胜也未可知,败也未可知。

对于这一点政治家犀利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他们当然也认可项羽的人格魅力,但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却有更清晰准确的分析。

1.西楚国位于长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均已失陷,十万楚军成为绝对的孤军。

2.楚军缺粮已经几个月,士兵饥饿,军队根本没有半点补给。

3.汉军联军约七十万,且精力饱满、粮食充足、士气旺盛,而项羽孤军十万,连续久战疲惫,决战之时已是十二月的大冬天,而楚军刚从广武前线上撤下来,未经补给,多为穿着夏秋季的装备,寒冷饥饿,士气溃散。

4.汉军分五路有秩序推进,先占楚土,再行合围,步步为营,包围圈完善,楚军难以发动突然性的反攻。

第4篇

看完这段话,又是一天过去了。不经意间的联想却赶走了困倦:近两个学期,我不也如死水一般颓唐的过着吗?很多时候,我完成着别人塞给我的任务,少有自我抉择的机会。甚至发展成宁可放弃自己的决定,也不丢下他人指派的任务。久而久之,我就只会等待任务了,若是无人指派,便自我麻痹地看电视、上网。就像一个迷迷糊糊的行人,踉踉跄跄地走在路上,街道对他来说是无声的。只有当指示灯亮了才继续默默地向箭头方向走去。可如果指示灯坏了呢?就会停滞不前了。

再逆转时光,发现从前的成功离现在的我越来越远了。是因为一次失败后就再也未想过要成功了吗?是不想,还是不敢呢?

在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更多的人承受不了黎明前的黑暗,终将永远被蒙蒙雾气笼罩,活在失败的阴影中。

又想起杜牧的一首诗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项羽在江边自刎虽然也受到后人的赞赏,但这却是一种不敢于接受失败的表现。若如杜牧所说,项羽能够经受住挫折的打击,能够忍受这份耻辱,能够化悲愤为力量,能够把失败变为成功的垫脚石,历史或许就不会是现在这样了。

倦意袭来,视线只得再次移回书本:“只要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是啊,即使要流泪,也应该在心里微笑……■

(指导老师/吴月琴)

相关链接

《傅雷家书》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6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第5篇

一、讲究教学语言

1、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富有艺术性的导语,能轻松自如地敲开新课的大门,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向着敞开的知识大门迈进,从而为教师的进一步讲授创造气氛,奠定基础。传记文学是纪实性与文学性统一的作品,哲理性与思辨性较强,学生对这类的作品觉得费解,所以兴趣不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格外重视课堂导语的设计。它既是语文教师素质的体现,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前提。每课之始,学生听到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导语,定能精神为之一振。这样,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2、引语。为了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改善思维品质,提高探究能力。恰当使用引语,可使课堂教学神采顿生,情趣盎然,且事半功倍。如在讲读《项羽本纪(节选)》对项羽的评价时,我让学生对照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还有王安石的《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于君王卷土来。”让学生通过对三首诗歌的阅读和思考,了解古人对项羽的评价,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沟通史传散文与咏史诗的联系, 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二、讲究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的出现为课堂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它作为一种新颖、形象的教学手段,如果运用得当,不仅可以使知识系统化、科学化,还可以省时、高效、实用,而且对集中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具有预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项羽本纪(节选)》这篇人物传记,许多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都感到晦涩难懂,学起来枯燥乏味。这时侯,我利用多媒体先播放电影《霸王别姬》中有关的一个情节片段,把学生引到一个充满悲情的氛围中,再让他们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又通过多媒体平台,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语言环境对文中的词汇和语法进行理解、掌握,这样既能让学生轻松自如地积累文言知识,又可以使学生从有意注意向无意注意方面转化,从而达到既活跃课堂气氛,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的目的,对课堂教学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使用多媒体教学,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又可以把课文中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等美的因素直观地再现出来。而且多媒体教学还具有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等因素,既可以使他们对美的事物产生学习、领会、把握的兴趣,又陶冶了他们的审美情操。

三、讲究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要突出一个“活”字。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搞教师代劳式教学,或应试式教学,而应该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能力布置预习内容,设计好具体易操作的问题,以确保大部分学生能解决。2、合作探究。由学生针对老师课堂提出的问题进行切磋,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争辩、互相启发。这将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传统语文教学中被动地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发现并研究解决问题,而教师则从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专题研究的指导者甚至合作者。3、交流评价。经过合作探究之后,要求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小论文。然后由学生主体发言,其它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做出评价。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反馈学生阅读质量,对于学生在研究中未能发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对学生研究中有失偏颇或偏激的地方进行适当的纠正。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保持盎然的兴致,在评价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研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始终感受到发现的快乐,要让学生始终尝到研究的甜头。

四、讲究教学情境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创设合理的、良好的情境是一个课题。创设情境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让学生愿学、爱学、乐学。

第6篇

1.写景抒情诗

这类古诗的最大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我们要把握住情景交融的意境,揣摩分析诗人寄何情于山水景物,就要从分析景物入手,明确景物特点,从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诗歌表达的主旨。具体要弄清三个问题:(1)写了什么景,季节、时间、角度、层次、色彩、音响、远近、明暗、位置等;(2)为什么写这个景,纯粹歌颂自然,表愉悦之情,还是另有其他寄托,抓住意象的特点分析;(3)怎样写景与景情的关系,动静结合、明暗对比,烘托等等。如,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寂静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相衬托,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全诗以一愁字统起。

2.即事感怀诗

此类古诗的特点是因一事有感而发,即为抒怀,因此,我们要思考诗人从什么事中触发了怎样的情怀。具体要弄明白写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怀。如,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首诗写抒情主人公为友人送别一事,分两个阶段来写,前两句写朋友走之前,表达诗人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后两句写朋友走后不久诗人就开始怀念远方漂泊的朋友了,使作者的不舍之情更加浓重。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3.咏物言志诗

此类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因此我们要品味诗人将什么情感寄托于物,或者将物赋予什么象征意义。同时,要明白作者描摹的事物具有何种人的高贵品质,要时刻将物与人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例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第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4.咏史怀古诗

此类古诗的特点是以精选的形象或史实,有诗人对历史作出反思,或发思古之幽情,或借古讽喻现实;有诗人对历史作自己的评论,表达对历史中的事或人物的观点。如,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提到的周瑜,就表达了对古人的仰慕,对自身的感叹。又如,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这两首诗都是对同一历史事件和人物展开评论,表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杜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5.边塞征战诗

此类古诗的特点大多是慷慨豪迈,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国运的兴衰。因此,诗人的创作主旨或者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或者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包括他们的乡愁、离恨)精神,或者歌颂正义战争,或者控诉战争的残酷。如,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第7篇

戏马台,失败者的高歌

徐州城南,有一高台巍然屹立。千百年来无数次的黄河改道,古彭城尚存遗物都已深埋地下,唯有这座古高台犹存,名日戏马台。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项羽定都彭城后,在城南构筑高台,用来观看将士戏马,故得此名。它依山而筑,高约82米,气势宏伟,霸气逼人。而今,拾级而上,迈过青阶,穿过月亮门,登临“广袤百步”的平台放眼展望,可以想见,当年项羽在高台上俯视山下万千将士策马练兵,那气势是何等恢弘、豪迈!

虽然项羽在楚汉相争中一败涂地,但戏马台却成为西楚霸王千古雄风的遗迹,供后人瞻仰。苏轼在徐州期间经过仔细观察,对戏马台曾有这样一段评论:

彭城三面阻水,楼堞之下,以汴、泗为池,独其南可通军马,而戏马台在焉,其高十仞,广袤百步。若用武之世,屯千人其上,聚垒木炮石凡战守之具,以与城相表里,而积三年粮于城中,虽用十万人不易取也。

可见项羽筑戏马台,并不限于悠闲取乐,更重要的是出于战略考虑。它如同一个壁垒,攻守两便,确保了彭城的安全。彭城作为国都,地理位置独特,“东襟黄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有“五省通衙”之称。项羽固守此地,便扼住中原之要冲,可傲视群雄。遗憾的是,彭城这座“千古龙飞地,帝王将相乡”的城市,并没有成就楚霸王的霸业。后来刘邦联络各地诸侯王,率联军56万攻楚,一举袭占楚都彭城。此后项羽兵败垓下,乌江自刎。

“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起伏如龙。”词人感叹着英雄末路的悲凉,《垓下歌》在他耳边回响。面对死亡,项羽慷慨悲歌。不能否认,他是真正的豪迈者,纵使失利,亦是豪气干云,此等气魄,何人能及!天赐失败,便不复再有颜面去见江东父老,英雄气概,令人唏嘘。后人来到徐州,总免不了要感慨几句。

徐州

陈基

日上彭城独倚楼,关河迢递水空流。

不因跃马江东去,安得歌风沛上游。

……

今天,只有悠悠江水泛着浪花,似乎在诉说那悲怆的故事。在诗人眼中,垓下之战。项羽为众将士免遭涂炭,自刎身亡,虽败犹荣。江水作证,浪花吟唱,他是一轮争辉的日月,是一条江东巨龙。

任后人如何感慨,历史的车辙不会改变,所有的一切就让穿越千年的戏马台默默承受吧!立于高台秋风之中,回首彭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让人不禁高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歌风台,成功者的悲吟

两千多年后的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史实:西楚霸王的失败,成就了汉高祖刘邦,也成就了中国繁荣灿烂的汉朝文明――汉族、汉语、汉字、汉文化……刘邦在两千多年前开创了一个汉王朝,也为后世留下了传颂久远的汉文明。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布衣皇帝,徐州是他的出生地,也是他的发迹地。唐人王在《咏汉高祖》中称:“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徐州流传着很多关于刘邦的故事,也保存了大量的遗址。

在徐州沛县境内,也有一座高台,叫歌风台,相传是当年汉高祖刘邦唱《大风歌》的地方。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刘邦击败了英布。在得胜还军途中,经过沛县时,刘邦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数十日。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这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场景盛大感人。后来。沛县百姓为显扬皇恩,请金石良匠把《大风歌》刻在石碑上,并修筑百尺高台,立碑于台上。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大风歌碑身已经残损,但当年蔡邕亲笔所书的大篆碑文仍依稀可见。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歌》人人皆知,但歌风台却很冷清。现在,从歌风台四望,《史记》描绘的场景早已荡然无存,但是,站在大风歌碑前,远古缥缈的历史忽然真实得像发生在昨天一样:一个平民以自己的智慧,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成为一代君王,这一切好像都并不遥远了。平民出身的刘邦文化程度不高,他写的这首《大风歌》是其仅见的文学作品。刘邦战胜项羽后,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这当然使他兴奋、欢乐、踌躇满志。但作为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须有猛士为他守卫四方。所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问。他希望做到这一点。但真的可以吗?他自己无从回答。可以说,他对于是否找得到捍卫四方的猛士,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无把握,而且深感忧虑和不安。

透过《大风歌》,我们看到是一个胜利者的悲哀。寥落的歌风台,来者迎风悲吟。

原庙汉墓,汉高祖的余泽

自古战争,胜者王,败者寇。一个王者。便可以成就一个城市的文明。如今的徐州有着丰富的汉文化宝藏,汉兵马俑、汉墓以及汉画像石,构成了徐州汉文化的“三绝”。这让当时作为国都的西安和洛阳多少有些失落吧!

走进徐州,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楚风汉韵。距歌风台不远,有一座汉高祖原庙。庙身建筑飞檐屋梁,均以褚色围边描画,四方且对称的造型,雄伟而庄重。汉画像石及汉俑、汉石雕马、羊等动物,弥散出悠远的沧桑。一尊巨大的青铜香炉,四周萦绕着淡淡的香烟,好似洇润着凭吊者肃穆的情怀。

这座庙为西汉初年所建,距今已两千余年。惠帝刘盈感念高祖成帝时回家乡与父老同饮,击筑歌风,尽享悲欢离合,于是扩建高祖原庙以祭祀刘邦。庙内刘邦塑像庄严威武,历经千年香火依旧。历代文人墨客来此,无不留下诗文。唐代诗人皇甫冉有诗云:

奉和汉祖庙下之作

古庙风烟积。春城车骑过。

方修汉祖祀,更使沛童歌。

寝帐巢禽出,香烟水雾和。

神心降福处,应在故乡多。

也许这座古庙正遂了汉高祖的愿望。“(高祖)谓沛父兄日:‘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不忘故土情,徐州百姓更不会忘记高祖。

一座城市,两座高台,一南一北,遥遥相望,诉说当年风流。一场战争,两位英雄,一辱一荣,两两叹息,成为历史回声。也许这两座高台在徐州算不上什么珍贵的遗址,它们没有龟山汉墓的贵族风范,比不上汉兵马俑的雄风,但它们铸就了历史岁月的篇章,承载了一个城市不灭的记忆。

大风歌

汉・刘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

垓下歌

秦・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江城子・别徐州

宋・苏轼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乌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第8篇

“钱学森之问”为教育提出了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这一难题同样需要语文教学做出回答。《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增强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增强民族的创造力”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追求答案的标准、统一,不注意引领学生质疑、思考、探究,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殊不知,语文教学应当是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对话,思维对话应当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教师最重要的作用应当是启发、引导、帮助、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这就需要从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入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形成思维习惯,进而发展成为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是一种高水平的创新能力,由此也就找到了培养创新能力的钥匙。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方法多种多样,试举几例:

一.求异思维

语文教学应当倡导敢于挑战权威,善于发现、勇于质疑的精神,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掌握逆向思维、反转思维等方法。

1.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论

例如,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苏洵在《六国论》中的回答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而苏辙在《六国论》中的回答是:“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回答?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和文本展开对话,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找到答案,进而引领学生讨论、探讨发表自己对于“六国灭亡”原因的看法,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

2.对同一事物,可以有相反的观点

例如,对于项羽自刎乌江一事,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而王安石的《乌江亭》则有不同的看法:“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变换了思维角度,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考,从而得出了新的认识、新的看法。依照这种思维方法,在学习《失街亭》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马谡固然有错误,诸葛亮难道没有错误?

3.对同一事物,可从更多的角度去分析,会有不同的结论

如成语“滥竽充数”,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第一,从成语本义来看,讽刺了南郭先生缺少真才实学,不会装会,终被识破,落得个逃之夭夭的下场。第二,从成语的对立面看,可以提出其截然相反的观点。南郭先生知道自己无法再混下去后,“逃之夭夭”,说明他识时务,有自知之明,这样的看法因为从反面思考,与众不同,就富有创新性。第三,从南郭先生能够在齐宣王时顺利混下去,到了齐王就混不下去的原因考虑,可以得出不恰当的体制是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根本原因的结论,认识就更加深刻了。

二.比较思维

比较作为一种古老、传统的思维方法,也是语文学习中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对象间的类比和对比等,揭示出对象间的高低、差异和各自的特点、规律。

1.类比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的方法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这就是类比思维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可用类比方法。如学生学习了《岳阳楼记》,了解了课文中“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句中的“谪”,是“官吏降职或流放”的意思。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遇到“谪居卧病浔阳城。”句中的“谪”,稍一类比,就明白是同一个意思了。再如,学习文言句式,当学生学习了《论语・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句子,了解了“不亦……乎”的格式,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可译作“不是……吗”“不也……吗”之后,再遇到类似的句子,就明白怎么翻译了。

2.对比

对比是将两组对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可分为正对与反对。有时候,两组比较对象在客观上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大体相似,但细细比较起来,却发现存在微观上的差异,而这微小的差异却决定了比较对象性质上的不同,这就是正比。如补叙与插叙这两种叙述方式,看似基本一样,但仔细分析却发现,补叙大都没有具体情节,前后也不需要过渡,而插叙却一般都有具体情节,前后需要过渡。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对比出这些差异,就顺利界定出什么是补叙,什么是插叙了。例如在现代散文《怀念红狐》(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第二段就是插叙的部分,第一段把自己与红狐的矛盾对立直观地摆在读者面前,第二段则生动地叙述了事情的原委,是因为红狐把自家的花母鸡叼走了。通过这段插叙使上下文连接了起来,而且使情节波澜起伏,吸引了读者的兴趣。当然如果去掉也不影响文章的整体表达。而莫泊桑小说《项链》却有一个最典型的补叙的例子。小说结尾,写佛来思节夫人知道玛蒂尔德・路瓦栽夫人当时还了她一挂三万六千法郎的钻石项链时,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佛来思节夫人的这一句话就是点睛之笔的补叙。没有这一段补叙,叙述事件就不完整,就不会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反比是将截然相反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求比较对象的特点、特征更加鲜明的一种比较方法。如倒叙与顺叙的比较,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比较等等。

比较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横向比较,比如写作背景、描写方法、思想内容、人物特点的比较等;纵向比较,如故事情节发展的比较、不同时期的相关作品比较等。例如苏轼的《赤壁赋》与《前赤壁赋》的比较。首先是描写的时令景色不同。苏轼于元丰五年七月游览黄州赤壁,写下《前赤壁赋》,三月后重游写下《后赤壁赋》。从时令上看,前文字字秋色,后文句句冬景。其次是内容侧重点不同。前文开头便描绘出一幅安谧、宁静的自然画面,接着以主客问答的手法,抒写自己内心的情怀。后文写在月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再次是心境追求上不同。前文借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了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纵情山水、及时行乐的思想情绪和生活态度。而后文表现的却是保持乐观情绪,应对人生坎坷,超然旷达而不封闭自虐,自我调适而不怨天尤人的心境和情怀。正如林西仲所说:“若无前篇,不见后篇之妙;若无后篇,不见前篇之佳。”

三.其他思维方法

1.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一种本能的思维方式,依靠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重要思考方式,也是语文教学与学习的主要思维方式。可以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诗歌中的意象来熟悉形象思维的特点,通过组合想象、取代想象、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等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在教授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时,老师可以采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加强学生的识记。其中作用之一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个作用怎么去判断?这时你可以举出代表性的事例:小说《智取生辰纲》中“天气热”的描写和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关于“风雪”的描写,都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有了这个形象的事例,学生就好理解了。

2.图解思维

图解思维是一种运用图表、图画、关键词等把信息传达分类的一种思维方法。如魏书生指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运用的就是图解思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绘制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关系图;如教《林黛玉进贾府》时,可利用人物关系图进行教学,将《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学生在把握小说中的人物时就省事多了,而且不易混淆。可以指导学生图解篇幅较长的文章,从而搞清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在教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苏教版)的篇目时,由于里面文章较长,为了全面地把握文章,教师可以设计表格让学生填写,以便让学生能够总结出人物的特点和人物成败的原因。

3.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向进行思考,以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方法。心理学家克劳福德建议我们用属性列举法训练这种思维的流畅性,简单的训练方法如下:

(1)用你所能想到的所有定语形容某一个名词。

(2)想出一个故事的多个结局。

(3)给一个故事拟定多个标题。

(4)用给定的字组成尽可能多的词,或用给定的词语组成尽可能多的句子。

第9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人文素质;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197-02

传统文化教育是立足于当今学生所学科目分割独立,缺乏融会贯通的现状而提出的。提倡传统,并不是要回归从前私塾式的教育模式,而是以所学科目为载体,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这门语言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增强其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学生不忘真、善、美的追求。但现在的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自“”以来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断层,有人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集体性格。[1]”那么不识诗书礼义的中国人性格特征正在逐歩淡去,所造成的结果就是没有办法认同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应该首先了解如何在现代人当中培养文化的传承者。

一、文化传承者的特点

传统文化的范围不仅是书本上的若干古代文学作品,还应该包括先哲的智慧和情怀。《管子?小匡》上记载:“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古代所谓四民,指读书人、农民、做工者、商人,而能够维护和传承文化的群体,也只有士而已。什么是“士”,在《论语?里仁》里这样介绍士这个群体:“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里写道:“所以中国知识阶层刚刚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孔子便已给它贯注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要求它的每一个分子——士都能超越他自己个体和群体的利害得失,而发展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2]”而在今天,这样的人他可以是教师、新闻工作者、律师、艺术家、文学家、工程师、科学家或任何其他兴业的脑力劳动者。但是如果他的全部兴趣始终限于职业范围之内,那么他仍然没有具备“知识分子”的充足条件。所以古往今来能够传承文化的人必然是能为了社会理想而超越个人得失的人。

二、当前高校实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问题

但目前的现状是学校教育中只有少数科目会涉及到传统文化,而语文教学虽然涉及传统文化,但文言文式的篇目在教学过程中被肢解得太过零碎,宾语前置、后置之类的语法分析让学生望而生畏,逐字逐句的白话文翻译更是破坏了原文的美感,更谈不上文化熏陶了。这种本末倒置的教学方式不仅来源于教师对应战高考的规律摸索,而且体现了我们知识型教学的登峰造极。可见我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是: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孤立,不成系统,与社会现实脱节。所以一门语言的学习如果脱离了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就仅仅是一个冷冰的工具,丧失了学习者对其的认同和归属感,也达不到对优秀文化的情感共鸣。

三、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探索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所以针对文化传承者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宣扬人性美德,让学生在青年时代就能树立人生最大的满足是通过精神生活来实现的。现如今传统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所以在人文关怀的基础上探索高校语文教学特有的模式成为了势在必行的一件事。但文化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循序渐进而不可中断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习惯的力量很重要,好的习惯、修养,将使学生一生受益,所以作为教师,应该要肩负起培养学生形成好习惯的责任。针对文化传承者的特点和现在高校语文教材、教法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1.扩宽语文教材的外延,丰富教学内容。目前高校中使用的语文教材以《大学语文》为主,有的学校为了体现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增加了《应用文写作》和《申论》等课程。以《大学语文》为例,这个教材在篇目上依然没有跳出初中语文、高中语文教材的窠臼,选文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一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一是外国作品。在所选的文章或作品当中,中国作品明显多于外国作品,中国古代作品明显多于中国现当代作品,这种现状其实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种阻碍,因为从前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已经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所以教学的一开始应该先跳过古代文学的作品,而是从了解现实、建立社会责任入手。针对学生现今浮躁的内心和跳跃的思维方式,适当地扩宽语文教材的外延,跳出教材、直面现实人生。比如第一堂课的开始,我会向全班学生抛出一个问题,目前这个大学是你的理想吗?有一部分学生情感激烈表示自己是服从调剂的,想换专业或回去复读;一部分学生表示自己为此付出了最大的努力。然后我说我们面对同样一个学校,有人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有人却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有人欢喜有人愁,但人的一生又岂能因为这一件事情就左右了自己的命运?项羽人生最大的失败并不是垓下之围,而是自刎乌江,他并不是能力不济,而是心理素质太差,所以后来唐代诗人杜牧针对此事写了一首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包羞忍辱是一种生活智慧,我们阅读了多少古往今来关于卧薪尝胆的励志故事,却只能成为我们夸夸其谈的点缀,而不能内化成我们自己的人生经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说:“七十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才逐渐体会到‘高处不胜寒’和‘鸿飞那复计东西’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真堪托死生’和‘犹恐相逢是梦中’是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所以学习是一种内化的过程,让书本上的知识成为你指导人生的航标。所以我们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文学,需要诗歌,想不开的人生需要文学解惑,浮躁功利的社会需要文学净化。就如同几千年来,传统文化一直在凝聚国人的心,不管是它所具有的通达的历史观还是其执着的理想情怀,都为那些失意的、迷茫的人营造了一个可以栖息的精神家园。

2.形成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目前高校的语文教学形式依然是以讲授、灌输,甚至死记为主要方法,所以学生普遍反映语文教师上课枯燥乏味,没有创意。如何让高校语文课堂重获生机,是每一位高校语文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已经不满足于单向的教学形式,渴望互动,渴望在探讨中吸收人生经验,所以笔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外,还应该集思广益,开展让学生感兴趣、受启发的各类活动。比如在班级当中开展一次集观看、讨论、言语表达、写作于一体的活动:学生自由地结成小组,选择小组将要观看的电影或书籍,然后学生课下自己完成电影或书籍的观看,对于同一部作品,不同的学生可以持不同的“政见”,这些不同“政见”的陈述和论述就是学生要形成的写作内容。最后,每个组的两至三名组员需要到讲台上或描述电影的精彩镜头;或回答老师和其他组成员的提问,这种回答既可以是陈述,也可以是两种不同观点的针锋相对。通过这样的活动经常能够与学生一起探讨社会当中的热点现象,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现实生活之中。说:“教育不为过去,不为现在,而为将来。”综上所述,高校语文教学应在传统文化情怀的渗透中,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多角度多渠道地引导学生认同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

[2]孙立权.中学生古典诗词500篇[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