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10: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神农氏尝百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炎帝和他所带领的原始氏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中华文明的发轫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准备了最初的物质、文化基础。在炎帝神农氏时代形成的炎帝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直接源泉和重要组成部分,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包容性。炎帝文化历史悠久,它主要包括:农耕文化、中医药文化、陶器文化、市场文化等几个主要方面。
农耕文化
原始的刀耕火种,只能是广种薄收,而且经过多次种植的土地日趋贫瘠,收获量越来越少。这时,部落只有整体或部分迁徒,到新的地方披荆斩棘,烧荒垦土,刺穴播种,以取得更多的谷物。经过多次迁徙,炎帝部落来到黄河下游与长江下游之间的广阔平原。这里,土地平衍广袤,土壤松软肥沃,是播种作物的好地方。
频繁的迁徙,繁重的劳动,先民们疲惫不堪。为了让部落能够休养生息、安居乐业,炎帝决心改进耕地、播种和种植方法。《易经・系辞》说,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礼・含文嘉》说,神农“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都讲到炎帝神农制作耕播工具――耒耜。
这一改进,不仅深翻了土地,改善了地力,而且将种植由穴播变为条播,使谷物产量大大增加。为了适应不同的耕播农活,先民们又将耒耜的主要组成部分制成可以拆装的部件,使用时,根据需要进行组合。
有了耒耜,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耕”和耕播农业。炎帝部落开始大面积耕播粟谷,并将一些野生植物驯化为农作物,如稷、米(小麦)、牟(大麦)、稻、麻等。后人将这些作物统称为“五谷”或“百谷”,并留下许多“神农创五谷”的美好传说。
中医药文化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恶劣,“疾病毒伤之害”成为先民生存的最大威胁。
上古先民长期采集、食用野生植物,他们发现食用某些植物,会发生呕吐、腹痛、腹泻、昏迷甚至死亡;而食用另一些植物,可以消除、减轻疼痛和不适,或解除中毒和昏迷现象。炎帝神农氏从中受到启发,决心利用植物为民治病。于是,他经常背着药篓,一手持石斧,一手持赭鞭,爬山涉水,去采集药用植物。高处采不到的,就将赭鞭甩上去,再扯下来;悬崖陡壁下不去的,就用赭鞭缠住岩石或树木,再抓着赭鞭下去。每采到一种植物,他都要辨别其气味,观察其颜色,嚼尝其滋味,感受其在体内的反应,判断其“平、毒、燥、寒”,确定其治病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他还根据植物的外形特点或功用起下名字,以便记忆和教给大家。
《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磨蜃鞭茇,察色腥,尝草木而正名,审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恶,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养其性命而治病”。《史记・补三皇本纪》说,神农“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这些记载,生动地描述了炎帝神农氏在与大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经过不断探索实践,逐渐总结出各种治病疗疾的医药知识的动人情景。炎帝亲尝百草,在用药草为民治病的过程中,帮助人民认识了许多药物,掌握了许多治病的方法,从而成为了中医药学的鼻祖。
炎帝神农氏为了救民疾苦而舍生忘死,鞠躬尽瘁,“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终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路史》)。后人不忘炎帝神农氏在开创医药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和献身精神,将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归功于神农氏,称为《神农本草经》。我国的中医药学自神农氏首创以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药学体系,在世界药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陶器文化
冶陶,是人类利用火,改变天然材料的性质,创制全新材料的开始。最早的冶陶技术是由炎帝神农氏发明的。《周书》说,神农“耕而作陶”。《逸周书》说,神农“作陶冶斤斧,耒耜徂耨,以垦草莽”。炎帝部落在“刀耕火种”过程中,发现被烧过的土块很坚硬,于是将泥土做成刀斧形状,然后放在柴火中煅烧,待泥土烧得透红后停火冷却,制成陶质刀斧,用于锄草垦地。
随着制陶技术的不断改进,先民们逐渐大量制作凿、锉、耜、纺轮等陶质生产工具和各种生活用具,陶业制作的规模越来越大,陶器的造型越来越多,并且有了红色或黑色的彩陶和各种雕塑陶。炎帝时代,已经有了陶质鼎(鬲)、甑、釜、罐等炊具和钵、碗、盆、盘、杯等饮食器具,此外还有汲水用的小口尖底罐、盛储东西用的瓮、罐以及灶与釜连成一体的釜灶等。陶器的发明和使用,给原始先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变革,也为原始的文化艺术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先民们在各种各样的器皿之上,用拙朴的工具、质朴的色彩、纯朴的手法,描绘自然、记录生活、传递信息,孕育了最初的原始艺术。
炎帝神农氏耕而作陶,始创了陶器文明。我国陶器的发明不仅比北美洲和大洋洲等地要早,而且技术上也更先进。瓷器的出现恰恰是在制陶的基础上实现的,陶器的发明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为陶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们的发明和使用给人类的文明和进步筑建了一个坚实的台阶。
市场文化
耕播农业的兴起使原始社会实现了由攫取经济向生产经济的转变,社会生产力得以不断提高,社会生产行业日渐多样化,畜牧业和以制陶、纺织为主的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生产活动,实现了人类的第一次、第二次分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行业的分工,一些产品出现剩余,开始萌发以物易物、互通有无的交换活动。这种交换,首先是在部落内部进行,后来发展到部落与部落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进行。
为了便于人们进行物品交换,炎帝想到了在部落的中心设立“墟场”,并约定在太阳照在头顶上的时候,让大家都到墟场上进行交换,这就是“日中为市”。对此,不少古籍都有记载。《易经・系辞》说,炎帝“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汉书・食货志上》曰:“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衣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具,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可以说,炎帝创立的市场是我国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
此外,炎帝神农氏教先民造房屋,以避雨雪;织麻为布,以制作衣裳;制作了弓箭,用来防御野兽的攻击,狩猎以获取食物,又用来抵御外敌的入侵;发明了五弦琴,以娱乐百姓,这些都为我们今天的衣食住行奠定了最原始的基础。
精神文明之光
复旦大学研究生吴恒将自己的食品安全调查报告取名为“易粪相食”,这个词是受《左传》中“易子相食”的启发,“我做的鸡翅有问题,我不吃鸡翅,但是我会喝牛奶;我卖的牛奶有问题,我不喝牛奶,但是我吃鸡翅。”
然而,在食品安全问题中,较之于“易粪相食”,更多更广泛的人群是在“人人尝毒”,毕竟既不做鸡翅又不生产牛奶的人占绝大多数,但他们会经常甚至天天吃有毒有害的垃圾食品。比如,工业明胶冒充药用明胶和食物明胶几乎涉及所有的食品和药品,包括糖果、饮料、食品添加剂、乳制品,甚至美容保健品胶原蛋白。看来,现在似乎是全民以身试毒和尝毒,俨然回到了神农尝百草的时代。
研究发现,神农尝百草确有其事,中国人基因组中有一种功能非常强的苦味基因TAS2R16,它应当是距今约1万年前开始受到自然选择的结果。尽管所有种族都有这种基因,但检测世界上大多数人种的基因样本后,只在中国人的基因组中发现了有很强功能的苦味基因。
据历史记载,在五六千年前,中国正处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由于人口快速增长,靠狩猎和采集已不能满足人口对食物的需求。人们必须从森林中走出去,从狩猎和采集转为农耕;另一方面,又必须大量采集食物,这是“神农尝百草”的历史事实。面对各种可能充饥的植物,人们不能靠过去的经验来判断是否有毒,只能靠口尝。尝百草时期,苦味感灵敏和强烈的人会生存下来,反之则会被毒死。
神农尝百草是我们的祖先适应自然的一种进化选择,但今天神农的子孙尝“百毒”却是自身的人为因素造成的。人为地让人以身尝毒,会起到神农氏那样的效应,产生类似于TAS2R16苦味基因的新基因,或是强化人们体内残存的有很强功能的TAS2R16基因吗?如此一来,我们是不是还应该感谢那些往食物、药物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者,让所有人都变成了百毒不侵的金刚之身?
别以为吃特供食品就会免受灾难,到时也许还不如那些吃尽“百毒”食物而产生了多种抗体和抗性基因的人。
(摘自《中国青年报》)
1、《神农本草经》的作者是神农,在民间传说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他不仅是传授人类播种五谷的农业祖先,也是传授人们尝百草以药治病的医学发明人;
2,《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3、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是中药理论的精髓;
4、《神农本草经》有很多辑本,如南宋王介首次辑此书之佚文,成《本草正经》3卷,明末卢复所辑《神农本经》3卷,清过孟起辑《本草经》3卷;
5、有观点认为《神农本草经》的作者并非一人,此书是秦汉时期的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而成,目前尚未证实。
(来源:文章屋网 )
在中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有一个节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退出了习俗的舞台,这个节日叫做“尝新节”。有人说尝新节是在旧历的七月七日,其实是没有硬性规定的。因为尝新的重要内容是品尝新出产的稻米或果蔬,而各家收割的时间又不尽相同,只要家里有收成,什么时候也不影响尝新。
古人是非常看重尝新的,因为新谷的出产意味着难熬饥馑的上半年的结束。古代于孟秋以新收获的五谷祭祀祖先,然后尝食新谷。《礼记・月令》:“ (孟秋之月)是月也,农乃登Y。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宋陆游有《春晚雨中作》诗“冉冉流年不贷人,东园青杏又尝新”,描述的则是新尝青杏的情景。
地处湘东南的湖南安仁县,是传说中神农氏曾经教化农耕的地方,作为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此地百姓自然更看重与农耕息息相关的尝新节,甚至直至今日,依然保留着这个节日。他们尝新的食材虽与别处一样,多以新米为主,但其形式却是迥然不同的,其中有些做法在外人看来甚至有些匪夷所思。
每年收割早稻后,安仁人再忙也会挤出半天功夫,在家里整出一桌像模像样的饭菜来。这顿饭除了必须有鸡鸭鱼肉及其他几大碗新出产的蔬菜外,煮饭用的米必须是当年新出,在座的又还未用过的。饭菜整好后,主人首先不是敬奉公祖,而是先把一碗米饭、几块肥肉倒在桌子下面,从门外把狗请进来,让它大快朵颐。等狗吃完后,再敬香点烛烧纸放鞭炮,恭请列祖列宗入席。列祖列宗享用完毕后,家人才按长幼尊卑分方位坐定,尝尝新米饭的味道。
如果说把先人的魂灵安排在活人的前面,那是对祖宗尊敬的话,相信一般人都能理解,但把狗摆在祖宗的前面,很多人可能会费解了。其实这同样源于神农。
相传,玉皇大帝驾前曾经有一条叫做獐狮的狗,在天上活得很自在。有一天透过天眼,它发现地上的人饿得可怜,于是特意跳进天河,把自己全身的毛浸湿,再在天庭的晒谷坪上打个滚,准备把种子带去人间。没想到过天河的时候,河水把它身体上的谷子全冲走了。好在当时它的尾巴是翘着的,才把尾巴上的谷子带到人间。以至后来人间的禾苗结出的谷穗都是狗尾状的。獐狮因为犯了偷盗的天条,全身的毛掉了个精光,身上的皮肤变得薄如蝉翼,连肚里的内脏也看得一清二楚。玉帝一怒之下,下令不让它再回到天庭。走投无路的獐狮被采药的炎帝神农氏收留。为报答神农的收留之恩,獐狮在神农检验任何一味药物的药性时,都会自告奋勇先去尝试。神农通过它透明的皮肤,把药物的反应看得清楚明白。一次,獐狮不幸尝到一味毒药,随即一命呜呼。此后,神农只好亲自尝百草,结果误尝断肠草,命丧熊耳乡(现安仁县)。
獐狮死后,人们没有忘记它的宏恩大德,每每追忆神农的时候,都会自然的联想到那条忠义的狗,每年新谷子一出来,便马上让它的子孙来第一个享受尝新的待遇。
时展到今天,人们尤其是城里的人们,已经很难弄清哪一天会吃到新米,哪一天已经尝过新,“尝尝新米饭味道”的好奇和兴奋早已不复存在,但安仁人对“尝新”的重视却是有增无减。神农的子孙在享受幸福的同时,永远记得感恩有恩于自己的一切生灵!
1图腾、神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腾、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幻想,它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童年时代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是“通过人们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图腾(Totem)系印地安语,意为“他的或你的亲戚”,起源于原始的图腾崇拜。神话,神的故事。“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之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做解释,今谓之神话(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图腾、神话反映的是真正文化的重要源头,它表达了人类对外在世界和人类自身的最初认识,“是初民的知识的积累,其中有初民的字宙观、宗教思想、道德标准、民族历史最初期的传说,并对于自然界的认识等等”(茅盾《中国神化研究初探》)。神话随着图腾的产生而产生,两者是孪生的兄弟,比如我们常常说的龙,就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而关于龙的故事就叫做神话。
2图腾、神话和中医学之间的关系
2.1中国图腾、神话是产生中医学的土壤
神话、图腾是原始社会氏族部落中信仰的崇拜神。远古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自然物有着亲属或其他特殊的相关性,即成为该氏族图腾,是该氏族的象征。与图腾民族有关的神话传说、宗教仪式,包括物饰、图画、音乐、舞蹈等内容经过艺术升华构成了图腾文化,是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的一个过程,中医学的历史亦可以溯源至此。首先,在中国上古神话中是诸神和一的,比如中国上古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三皇”之一神农,即神农氏,他既是农业神,同时又是医药的发明者——医神。世传神农“人身牛首”(《史记‘补三皇本纪》),“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白虎通·卷一》〉。“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史记·补三皇本纪》“神农尝百草之滋昧,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舟篇》)在此农业神与医药神合二为一了。其次,中医学中的图腾、神话和中国古代图腾、神话完全相同,共同的图腾、神话是孕育了中华文化和中医学,在探讨天地、人类的起源,医学的起源问题上,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伏羲、炎帝、黄帝、苍颉、神农等神在中医学中比比皆是,东青龙、西白虎、南赤雀、北玄武等图腾也在中医学中反复亮相,并赋予医学的内涵,中医学深深地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再者,我们可以从中国上古图腾、神话中看到中医学的雏形。例如伏羲制九针的神话中说;“伏羲画八卦,所以六气六府、五藏五行、阴阳四时、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类,乃尝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帝王世纪》)。在这里先人已经勾勒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的雏形,把图腾、神话作为中医理论的发祥地,研究中国图腾、神话也将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大有裨益,它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的风貌,是一种化石般的无可代替的历史资料。
2.2中医学与中国图腾、神话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茅盾把中国上古神话分成北部、中部和南部神话。北部神话产生的时代最早,是指四、五千年前生活在黄河中部的华夏部落,包括黄帝支系和炎帝支系两个亚族。中部神话数目多,是稍后于华夏兴起的长江流域的“苗”、“蛮”部落,其巫祝文化发达。南部神话,生成于岭南一带,难得的是产生并保存下来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则把上古神话分成西部昆仑神话系统和东部蓬莱神话系统,“昆仑的神话发源于西部高原地区,它那种神奇瑰丽的故事,流传到东方以后,又跟苍莽窈冥的大海这一自然条件结合起来,在燕、吴、齐、越沿海地区形成蓬莱神话系统。吧。首先,看看中国图腾、神话产生的地域,也就是影响中医学最多意义最为久远的炎帝和黄帝的迁徙地域,进而了解中国上古神话的地域性和中医学的地域性。比如:炎帝神农的传说反映了远古的先民由游牧的迁徙部落逐渐转为定居在某一环境中的农耕部落,关于炎帝的活动地域,《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汉代刘安撰的《淮南子·主术训》中说,炎帝神农氏“其地南至交趾(今岭南一带),北至幽都(今河北北部),东至旸谷(今山东东部〕,西至三危(今甘肃敦煌一带〕,莫不听从”。这大概也就是中医学产生的地域范围。顾先生论断、炎黄部落的活动范围和中医学产生的地域大致相同,这绝对不是巧合,是中医学有别于其他民族医学的最古老的渊源,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值得一提的是涿鹿之战后,被打败的蚩尤部落一部分融入了黄帝部落,一部分则南进,成为后来是苗族公认的始祖,而许多关于蚩尤的神话则成为苗族医学的起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不同的地域产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的地域性。
2.3图腾、神话和中医学具有强烈的包容性
龙图腾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在20世纪30年代闻一多先生所作《伏羲考》中,认为其原型是蛇,龙即大蛇,蛇即小龙。闻一多认为,蛇氏族兼并别的氏族以后,“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的图腾团族(氏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龙图腾就是包容,是多个图腾的综合体,具有多元化和强烈的包容性。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图腾、神话都具有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但中医学总能归我所用,包容、兼容并蓄。其实,中华文化和中医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已经把龙作为自己的图腾,已经自觉地具备了包容的性质了。神话也是如此,比如火的产生在中医学有着深刻的意义,中国神话中也有不同的神话版本,“谓之燧人何?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谓之燧人也《白虎通·号》《绎史》卷三引《河图挺辅佐》说,伏羲“禅于伯牛,钻木作火”“黄帝钻燧生火,以熟荤臊,(《太平御览》卷七九引《管子》)。上述三个版本在中医史上都有记载,在中医学中三个版本共存,看似杂乱,但却有章可寻,无论黄帝、炎帝还是燧人氏都是中医学的先祖,都得到了中华文化和中医学的尊重,他们的神话得以共存,由此中医学的包容性也就体现出来了。
猫肉火锅致人大代表死亡事件有了结论,投毒人使用了断肠草。总觉得这货应该是出现在武侠小说中的道具。没办法,谁让《神雕侠倡》里杨过用断肠草解毒的情节,给人留下太过深刻的印象。那么,这世上真的有断肠草这味夺命药吗?这种毒药真的能让人的肠道寸断吗?
断肠草是什么?
实际上,在民间口口相传的“断肠草”并不是一种植物的学名,而是一组埴物的通称。在各地都有不同的断肠草一一那些具有剧毒,能引起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并且可以让人毙命的植物似乎都被扣上了“断肠草”的大名。比如,瑞香科的狼毒,毛茛科的乌头以及卫矛科的雷公藤都是“断肠草家族”的成员。在这些毒物之中,名气最大的当属马钱科钩吻属的钩吻了。调查结果显示,在本次投毒事件中,嫌疑人投放的就是钩吻――听名字,就不是好惹的家伙。
钩吻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不高,所以在我国南方的浙江、福建、广东、云南等多个省份都有分布,也因此有了很多小名,诸如大茶药、野葛、葫蔓藤等。当然,各地民众在生活实践中都认识了钩吻的剧毒属性,于是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就将其记载为断肠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将其称为烂肠草,足见其毒性之强。
断肠草真能断肠吗?
好了,我们知道了断肠草的真面目,再来看看它能不能让服用者断肠而亡。
有一种说法,断肠草的名字还是来源于那位尝遍百草的神农氏。据说,神农氏之所以能尝百草,是因为他随身携带着一种万能解药。在吃下毒草时立即服用,就能化险为夷。有一天(也不知是哪天,故事都是这样子,唉),神农氏吃下了一根藤条上的叶子之后,顿感腹中翻江倒海,火烧火燎,于是立马服下万能解药,但也无济于事,因为他的肠子已经断成数节了,在没有外科技术的情况下,神农氏就这样英勇牺牲了。他吃下的最后一片叶子,就是断肠草了。这种“叶片断肠”的传说有些过于戏剧化,如果不是吃下锋利刀片或者强酸强碱,我们的肠道是不至于在瞬间断成数节。所以,在一般的改良版的民间传说中,断肠草的属性被改成了“吃下后肠子会变黑粘连,人会腹痛不止而死”。
实际上,断肠草引起的肠胃症状并不是因为其中的毒素会破坏肠道,我们的中枢神经才是它们瞄准的目标。断肠草中所含的生物碱――钩吻素是一类效力极强的神经抑制剂,它们会抑制呼吸中枢和运动神经的正常运行,甚至会直接让心肌停止收缩。中毒后,心跳和呼吸会逐渐放缓,四肢肌肉也失去控制,最终因为呼吸系统麻痹死亡。
至于在中毒初期表现出的,口咽灼烧、呕吐、感觉像是肠子被斩断了一样(不知道有谁想体验一下这种感觉),不过是神经系统受到干扰的外在表现罢了。实际上,有些心脏病患者也会有类似的症状。
说白了,断肠草的厉害之处不在于把人的肠子搞断,而是把人活活憋死。
小心,断肠草混进火锅!
虽然本次中毒事件是故意投毒,但是断肠草确实存在混进火锅的风险。因为它们跟一些食用植物确实有些相像,每年因为误食造成的中毒事件并不少见。2005年,云南德宏曾经发生过一起集体中毒事件,就是由于8名工人将断肠草当做野菜采集食用造成的。
实际上,钩吻素之类的生物碱有明显的苦味,它们还是能引发人们的警觉――通常来说,苦味都意味着有害的东西。据福建省云霄县医院的报道,在该院1986年到1996年间收治的257位患者中,因为误食引起的只有2人,而有255人都是想自杀才吞下了断肠草(没想到,断肠草还是自杀药,只是过程着实痛苦)。傻到乐呵呵吞苦叶子的人还真不多。
只不过,如今“苦味食品祛火”的观点甚嚣尘上,让大家都觉得时不时吃点“苦”是好的。就这样,钩吻之类的毒药能趁虚而入。2001年,广东一名患者将断肠草误认为“凉茶”,吃下了大约20克叶片,还好因为抢救及时,脱离了危险。
此外,因为外形相像,近年来,不断有人因为误把断肠草当做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金银花饮用而中毒。
如果中毒了也不用慌乱,要立即求救,并前往医院就诊。目前的治疗方案是,通过洗胃尽可能地将胃中的毒素排出体外,同时使用阿托品等抗钩吻毒素药物,在症状严重时需要进行胸外按压和呼吸机辅助呼吸,从而维持中毒者的心跳和呼吸。至于民间流传的“用绿豆、金银花和甘草急煎后服用可解毒”并不能真正解断肠草之毒。
一般来说,断肠草的苦味会影响人们的进食情绪,吃下的剂量往往是有限的,远远不到立马取人性命的剂量,所以及时就医,转危为安的希望很大。
毒物新用,断肠草解情花毒?
元稹有《茶赋》一首,其中有一句盛赞湖北毛尖,“香叶,嫩芽……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乱岂堪夸。”
古往今来,茶有解毒之效,而爱茶者往往却有“中毒”之嫌。因好茶,茶客从“沏茶、赏茶、闻茶、饮茶”等细节中提炼出了“茶道”一脉,作为爱茶者,自然要游历山河,寻究茶文化根源。
如若寻茶源则必游湖北,只因湖北出过两个茶界巨擘。其一为“茶祖”神农氏,在长江中下游至今仍有“神家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其二为茶圣陆羽,其所著的《茶经》的贡南,显示了湖北茶文化的渊源和广博,是世界茶的知识和文化由“俗”到“雅”的一座丰碑。
捧上一杯香茗,口含湖北毛尖的细腻清香,心念茶道茶艺,在茶圣故里走访乡间民俗与大好风景,这是何等潇洒惬意的心情。
巴东江南岸的茶祖传说
神农架是湖北风景名胜,带着探秘心境游历,则更有些情趣。
历代相传,巴东江北神农架为神农氏“尝毒,得茶而解之”的地方。巴东江北汉族多,江南土家多,传闻土家族原乃巴人,因古代盛产茶,好饮茶而叫“荼族”,谐音“土家族”。古代茶称谓“荼”“”。原茶为药用,现大凡中药店必供奉一石狮,这便是源于神农尝药用的狮子狗。传说神农狮子狗中药毒,随后用茶而解之终获生机。土家族生活时刻离不开茶字,茶作祭祀宗祖神灵沿用至今。在婚丧嫁娶和正头七月纪念宗祖仍有献“钱帛、果品、酒、肴、茶”的传统。
在神农架,品茶弄茗之余,一面可感受土家族的独特的民俗,另一面则可徜徉神农溪两岸的秀色风景。
神农溪流经三个风景各异的峡谷――棉竹峡、鹦鹉峡、龙昌洞峡。两岸风光奇美,峡谷中少有开阔地,最狭处两岸相距仅7米。船行峡中,如穿幽巷重门。一座座高达数百米的山峰劈面压来,几乎望不见前面的水道。因生态环境保护得极佳,附近的原始森林中聚居着罕见的珍禽异兽,如飞鼠、金丝猴、苏门羚等。
在神农溪上观看原生态风景,舌尖有茶水润盈,胸中自平添几分多愁善感的思绪。
古雁桥下的茶圣隐踪
湖北天门是茶圣故里,至今还有不少与陆羽有关的遗迹。“不羡黄金窑,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惟美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诗中的“竟陵”为如今的湖北天门,喜好诗赋的陆羽曾用一段《六羡歌》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爱慕。
相传,陆羽出生不久就被遗弃,被一群大雁所庇护,后来被一位名叫智积的和尚收养。智积喜欢喝茶,陆羽经常为他煮茶。经过长期的煮茶、品茶实践,陆羽终于煮出了好茶,以至于非陆羽所煮茶,智积不喝。
游历天门,必经“古雁桥”。相传,这里是当年大雁庇护陆羽的地方。镇北门有一座 “三眼井”,曾是陆羽煮茶取水处。井台旁边有一块后人立的石碑“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碑”,碑上刻着陆羽坐着品茶的情景,颇有韵味。陆羽亭建于清朝,后毁于兵燹。解放后重建为双层木质结构,呈六角形,精巧典雅。置身其间,抚亭泉,品茗饮茶,十分令人流连陶醉。而位于竞陵西湖之滨的陆羽纪念馆,包括陆羽故居、纪念陆羽的古迹、陆羽茶事活动等建筑群。游览该馆,可以获得陆羽事迹和传说的许多信息。
流传于鄂南的茶道民俗
辗转湖北鄂南地区,风景另类,而风味迥异的茶道民俗,更加让人心情愉悦。
鄂南各地过年过节好请客,客人先饮过糖茶再吃饭,饭后再喝茶,这时的茶只是一碗热气腾腾的开水,且只用自己刚吃过的碗,不再换茶盅。而鄂南人办丧事,也几乎处处不离茶。灵堂摆上香案,木牌灵位前最显眼的是清茶一盅。
日本茶道四规为“和敬清寂”。其实茶的“清”与“寂”很早就在鄂南的丧茶中得以充分体现。茶在古代是男女婚姻关系缔结和维系的信物。鄂南许多乡村把定婚叫做“吃定茶”。“三茶六礼”在鄂南各处通用,所谓“三茶”,是指端午、中秋和春节三大节日男家要向女家送茶礼,以示婚约存在。
湖北茶文化十足,尽管名声不响,但是因为茶祖茶圣的缘故,民俗风情之间多有茶味。游湖北,可带上自己挚爱的茶盅,随茶祖、茶圣、茶道民俗而游,走到哪,饮到哪,乐哉悠哉!
TIPS
湖北五峰是土家茶乡,有全省首家“茶博馆”。当地有多条成熟的旅游路线可以体验,“采花毛尖科技园”工业游、“土家茶乡风情园”农业游、“茶马古道”文化游、“茶博馆”体验游等。
本栏目撰稿人赵霖研究员是中央文明办、卫生部特聘全国健康教育首席专家、中国老年保健学会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微营养素的营养生理等科学研究,著有多本营养学著作。
茶是当今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上最早的野生茶树生长于云南山区,后经四川、秦岭传向内地,并经印度等国传向世界。中国饮茶的历史已有4 000多年。“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便是古之写照。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叶神奇的解毒功能,使人们对它敬而远之。魏、晋、南北朝以前,茶叶一直当作药用。唐朝建立后,社会经济空前繁荣,饮茶风气遍及全国,茶、酒并称,成为日常生活的两大饮料。从传统概念上说,茶有驱散疲劳、清思明目、生津止渴、利尿止泻、清热解毒、镇咳平喘和消食减肥等功用。
根据其制作工艺的不同,茶可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三类。绿茶是未经发酵的茶,它保持了茶叶的原有天然特性,冲泡后青翠碧莹,色清,香醇,味美,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茶叶种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一些人追求鱼肉荤腥、糖果甜食及香醇美酒等美味佳肴。这些酸性食物食用后在人体内可产生乳酸、尿酸等废物,致使血液PH值下降,形成酸性体质。偏酸性体质是一种病态体质,易出现疲劳、情绪急躁、胃肠闷胀、消化不良、呼吸加快、智力减退等慢性酸中毒现象。茶叶里含有咖啡碱、茶碱、可可碱、胆碱及黄嘌呤等生物碱,是优质的碱性饮料。饮茶后,茶水在人体内迅速吸收与氧化,产生浓度较高的碱性代谢产物,中和酸性代谢物质,从而维持血液的酸碱平衡,使人体保持正常的弱碱性状态。日本科学家还发现,常用茶漱口有预防流感和抗龋齿的作用。研究表明,茶里还含有能杀死流感病毒的成分。要注意,儿童一定不要常饮咖啡,因为这会导致食欲下降、记忆力减退、易发生多动症、不明原因的腹痛等,而饮茶则无此弊病。
茶的药用,在数千年前就已发现。《淮南子》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古代大医学家陈藏器所著《本草拾遗》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由此足见茶之药功。当今世界,各国医药界面对西药强烈的副作用、抗药性日剧的形势,很多人都把目光投向东方,以期找到治疗谱相对较广、毒副作用小的药物。以茶作为日常饮料的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则先后依中国古训开始对茶叶的药用进行了研究。香港大学的研究发现,绿茶对大鼠的降胆固醇作用优于常用的降脂药,可使胆固醇水平降低约25%。儿茶素类多酚在未经发酵的绿茶中含量最高,达25%以上,研究发现,绿茶能明显降低血清及肝脏胆固醇水平,同时还能使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下降,饮绿茶有助于降低心脏病的发病危险。我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的科学家也发现,饮茶有明显的抗癌作用。当前欧美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改变原来饮用红茶的习惯,改饮健康的绿茶。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横断山脉中段,云南德钦县境内,处在金沙江和澜沧江之间。白马雪山海拔5430米,高出附近河谷3500米,形成明显的垂直景观带。然而从海拔2600米~4200米,不管是针叶林带还是阔叶林带中都分布有不同种类的高山杜鹃。每到春季或春夏之交杜鹃花盛开的时节,奇异的花朵,艳丽的色彩,把山峦装扮得瑰丽艳美。
沿途杜鹃:
高山杜鹃林,是滇西广泛分布的植被类型之一。滇西杜鹃林的分布与森林植被垂直带谱密切相关。在海拔2600~3000米的阴坡云南松林中,有大白花杜鹃,小粉背杜鹃等;3000~4000米的阴坡、半阴坡的冷杉林中有锈斑杜鹃、枇杷叶杜鹃、短柱杜鹃等4000~4200米的高山灌丛草甸带杜鹃多以群落状分布。上述三类杜鹃共同组成云南西部高山杜鹃林。
云南西部的高山杜鹃林,杜鹃科植物种类丰富,有密枝杜鹃、金背杜鹃、银背杜鹃、韦化杜鹃,小叶杜鹃等两百余种。在初夏冰雪消融时,高山杜鹃漫山遍野灿然绽放,给荒凉的山野披上一件瑰丽的外衣。
路线:
这是典型的横断山脉峡谷穿越路线,徒步的第二天就会穿行于美丽的杜鹃林中。徒步行程约为四天。
香格里拉乘车前往德钦,德钦白马雪山丫口-拉砸-休南-嘎咕噜-南增-次卡桶,从次卡桶乘车返回香格里拉。
神农架老君山徒步
神农架山区位于湖北、陕西、四川三省的边界,南濒长江,北望武当山,是大巴山脉和秦岭山脉交结的地方,亦是我国南部亚热带向北部温带过渡的地带,主峰神农架高达3300米。神农架林区地处大巴山东段,总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相传这里曾是远古时代神农氏定居耕田,遍尝百草,采药治病的地方。
每年春天,4月底5月初的时候,从阿弥陀佛开始向老君山上攀登,沿途成片成片美丽的高山杜鹃林映入眼帘,那是一种异常开阔大气的美丽。
沿途杜鹃:
高山木本常绿杜鹃。高山杜鹃为杜鹃花科高山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分为多个亚种。自然生长状态下树高约三米,生长在海拔2500至4000米山地阴坡的冷杉林中或林缘草坡上。高山杜鹃的叶子比较大,花朵有白色、粉色红色等多种颜色,有时个花苞中有十几朵小花,呈球形开放,色泽鲜艳,植株丰满,花朵美观独特。
路线:
这也是一条徒步环线,从原始森林的擦过,沿途植被丰富,如果请当地药农做向导,能够认知不少中草药。徒步行程大约需要四天。
从宜昌出发,前往木鱼镇的彩旗村野猪林-阿弥陀佛-老君山-原始森林-老君洞-蚂蝗沟-黑水河-蛇头岭-彩旗村-到木鱼镇坐车返回。
百灵山润盐古道徒步
百灵山又名柏林山,位于四川省攀枝花盐边县国胜乡,距攀枝花市区123公里。最高峰穿洞子横空出世,高耸入云,海拔4196米,为攀枝花市第一高峰。登高远望,盐源坝子一览无余,玉龙雪山横卧于莽原尽头。
沿途杜鹃:
黄杜鹃,在中国出的一套关于杜鹃花的邮票里,排第一位的就是黄杜鹃,由此可见黄杜鹃的珍贵。而百灵山则有三千余亩规模的黄杜鹃林,可谓世界之最。从国胜乡出发到家鸡沟,再到千层楼,翻过雷打岩到正河垭口,15公里的山路就到了这片举世无双的黄杜鹃林。5月,这里黄杜鹃怒放的最好时节。而黄杜鹃更象是一位娇羞的山野新娘,等待着你来一睹芳颜。
路线:
神农架 木鱼镇南面六公里处的小当阳村,这是一个很有灵气的地方,迎面矗立在神农坛对面的绝壁经过长年的风化作用,呈现出了形似奔马、状如流云的图案,更为奇特的是在绝壁上还有一幅栩栩如生的神农氏天然神像,而这却是在神农坛建成之后才发现的,神农坛景区是由我国着名的书画家钱绍武先生设计的,于1997年正式建成,是我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景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古老植物园、千年杉王、神农祭坛,另外还有反映神农风情的晚会可供观赏。
首先我们来到了古老植物园,这里集中了一批保护和孓遗古老、珍惜、濒危的植物物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二级保护植物连香、香果、银杏、等27种,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许多树的下面都立了一块石头,上面刻着人名和地名,原来这些树都是被领养了的,当然如果您愿意的话,您在此也可以领养您所喜爱的任一棵没被领养的树,这样您就不仅可以每年收到由这里的工作人员给您寄去的它们的生长情况照片。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树叫鹅掌秋,它是一种古老的被子植物,大约在一亿多年前就在地球上出现了,是我国二级保护植物,叶似马褂,也称马褂树,花在新叶初展时就已开放,花的形状酷似世界名花郁金香,因此它的英文名字又叫“中国的郁金香”。
前面的这棵就是银杏了,它是我国二级保护植物,属裸子植物,落叶大乔木,被誉为活化石,也曾被我国着名学者郭沫若赞誉为“东方的圣者”和“人文主义有生命的纪念塔”,由于将它的叶片与叶柄对折后形似步履蹒跚的鸭脚,所以也叫鸭脚板树。 银杏是雌雄异株,每当春风拂面、丁香吐艳时,银杏花悄然开放,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花,它没有花瓣只有花粉和胚珠,当风把花粉吹落到胚珠上之后,秋天便会结出果实,其果实是一枚裸露的种子,其外种皮有毒有臭味,只有砸开坚硬的内种皮才可以吃到果仁,果仁虽好却不宜多吃也不易吃到,往往是一棵银杏种下数十年后才结果,因此又叫公孙树。 小小的叶片充满了诗情画意,而且能散发出驱虫的清香,可制作简易而精美的书签,古人以美丽的叶片作为传递友情的信物。 古代文人如欧阳修等在他们的诗文中都曾提及银杏,表达了他们的珍爱礼之情。
现在出现在我们眼前的这棵就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它是一种古老的孑遗植物,在第四纪冰川侵袭之前也曾在地球上繁盛一时,但如今只剩下这仅有的一属一种了,珙桐爱与名山结缘,在 神农架 、张家界、峨嵋山、梵净山都能见到它美丽的身影,开花时节满山洁白,美丽而壮观,如飞鸽落满枝头,因此欧洲人又称它为“中国的鸽子树”。 但是在它的拉丁文名字中却出现了一个外国人的姓氏大卫,这是因为西方植物学家为了纪念在发现珙桐上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法国神父大卫的。 许多西方植物采集者都把为了寻找这种美丽的树种作为来华的目的之一,他们因为发现了珙桐而深深的迷恋中国。
“苍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两千尺”,杜甫的这首诗也许就是对前面的这棵杉王的最好写照了,这株铁坚油杉的树龄已在千年以上,它历经沧海风霜,至今仍然巍峨挺拔、昂首云天、枝叶繁茂、葱茏劲秀,主杆坚似青铜,古时人们为了祭祀神农求福免灾,曾在古杉的基部略加修凿,供奉神农金像,一时香火鼎盛,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铁尖杉伤口愈合,而金像也被大树裹在肚里了,古杉虽历尽劫难,却保持着盎然生机, 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是生命之树是不老的象征。 神树高36米,胸径2.047米,胸围7.5米,材积88立方米,蔽阴面积120平方米,至少六人才可合抱,当代书画家钱绍武先生称它为杉王,并撰杉王颂立于树旁。 网kt250.Com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神农坛景区的核心部分神农祭坛,神农祭坛是专供炎黄子孙缅怀先祖、祭祀神农、祈求神灵赐福的地方。 祭坛分为天坛和地坛,天坛座落于二象抬驼的苍翠的群山之上,他双眼微闭似在洞察世间万物,神像高21米,象征着祖国21世纪蒸蒸日上;宽35米,与高加起来是56米,象征着56个民族的大团结;头上的两只牛角是根据传说中神农氏是牛首人身而设计的,而实际上牛角是古代农耕部落的图腾;连接天坛和地坛的是草坪和墀阶,中间的草坪和两边的墀阶完全具有我国古代皇家建筑风格,中间是天子所走,两边为大臣所走,又有左臣右相之分;在我国古代称单数为阳数双数为阴数,九是阳数之首,与天长地久的“久”同音,有天长地久、九九归一之意,故两边的墀阶全都是九的倍数,从下至上分别是一九、八九、七九、六九和五九,一共是243步,它分成了五个含九阶段,又有九五之尊之意,这说明炎帝神农氏在华夏儿女的心中早已被奉为至尊。 墀阶下面是地坛,地坛也是供一般的平民祭祀的,前面设有九鼎八簋、香炉和功德箱,每一个炎黄子孙均可在此祭祀神农、祈福免灾。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地坛是外圆内方,这是因为在古时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还不是特别清楚的时候认为是天圆地方;在祭坛的中心有五色石,它们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神农老祖不仅遍尝百草、搭架采药而使 神农架 得其美名,更为了子孙后代的繁荣昌盛、继续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祭坛内有八幅壁画就标明了炎帝一生为后代留下的功绩与财富,大家可一同随我走近来看一下,这些分别是降牛以耕、日中为市、积麻衣葛、焦尾五弦、陶石木具、原始农耕、穿井灌溉和原始医药。
炎帝神农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是我们的祖先神,由于他善于用火和发明了原始农耕而被称为炎帝神农,同时他也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发明家,他的许多发明创造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我们至今还沐浴着他的恩泽。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到祭坛前来祭拜一下这位伟大的始祖吧,关于祭祀的方法分为官祭和民祭两种,官祭有十个步骤,分别是九响钟鼓、(主、陪)祭祀人就位、燃烛上香献爵、恭读圣文、敬献三牲、演奏颂曲、献花捐资、鸣炮九响、祭祖鞠躬、祭祀歌舞;民祭的程序比较简单一些,主要有燃烛焚香、叩首许愿、捐赠功德、鸣钟响鼓、燃放鞭炮、祭祀完毕。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依着民祭的方法来祭祀一下这位伟大的始祖吧。
好了,到了这里我们也该结束今天的神农之旅了,不过我刚刚听说今天晚上有一个土家妹子要出嫁了,那她到底会嫁给谁呢,没准还会是我们中间的哪一位呢,大家要是想知道究竟是谁做了咱们土家女婿的话,那么就请在今天晚上在这里观看神农风情晚会吧!
插艾草
采艾草悬插于门上、堂中,据说能避邪驱瘟。农历五月,艾草的长势旺盛,古诗云:“端阳时节草萎萎,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端午节插艾草历史悠久,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载:“五月五日采艾……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也说:“又钉艾人于门中,士庶递相宴赏。”所谓“艾人”就是把艾草扎成人形。有的还将艾草剪做成虎形,谓之“艾虎”。南宋福建词人刘克庄在《贺新郎》词中描绘:“儿女纷纷夸绺束,新样钗符艾虎。”至于为何选择端午节插艾草,相传是在这期间艾草的芬香油最多,杀毒能力最强。人们把艾草和另外两种中药苍术、白芷合在一起煨薰,会散发异香,能起到除蚊、灭蛆和驱杀跳蚤的效果。古代医家云:“杏乃中医之花,艾乃中医之草。”相传唐朝药圣孙思邈常用艾草温灸足三穴,后来竟长寿100多岁。
挂菖蒲
端午节,家家户户惯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说有驱魔祛鬼神效,还传说食菖蒲可成仙,可长生。汉武帝欲求长生术,曾吃过两年菖蒲。据《本草纲目》中载,菖蒲乃蒲类之昌盛者,故名。又因其叶像剑,故亦称“剑水草”。菖蒲根茎可作香料,有提神、通窍、杀菌功能,端午挂菖蒲俗信可辟邪。清富察郭崇《燕京岁时记》中记述:“端午日,用菖蒲根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饰物挂于儿童脖颈以辟邪,也有用菖蒲根泡酒,以为饮之能延年益寿。菖蒲虽无牡丹之丽,又无荷花之雅,却深得人们喜爱,古人常将兰、菊、水仙、菖蒲誉称“花草四雅”。
采百草
相传,远古时就有神农氏尝百草而发现草药之说,后来端午节采药便成了约定俗成的活动。韩愕《岁华纪丽》中载:“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据载,此俗始于夏代,《大戴礼记・夏小正》:“此月(五月)蓄药,以蠲除毒气。”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是日(端午节)竞渡,采杂药。”南宗吴自牧《梦梁录》记:“此日采百草或修制药品,以为辟瘟疾等用,藏之果有灵验。”至今,闽南和台湾等地民间仍保留这一古老遗风。老百姓认为,初夏时节,草药繁盛,容易辨识采集,这天采集的草药疗效也特别好。我国壮族地区,人们纷纷上山采药,然后煮药水洗澡,这种药浴有利于人体皮肤的保健。
佩香囊
端午节这天,小孩以五色线系香包挂胸前,以示驱邪恶习保平安。香包的外形或为一长方形,纸包外印钟馗、关公等神像或以包布缝成桃子、金锁、小猴、青蛙等,香囊内装有朱砂、雄黄、香料药物,小巧玲珑,清香四溢,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江南民间有用红布做成鸡心袋,内藏茶叶、米、雄黄粉让小孩挂胸前,说“鸡心”与“记性”谐音,长大读书记忆力会好。《帝京岁时纪胜》中也记载有清代北京端午佩香包节俗:“用软帛缉缝老健人、角黍、蒜头、五毒、老虎等式……小儿佩之宜夏避恶。”佩带这种药物香包自有妙理,因时值天气渐热,疾菌萌发,佩个香包可杀除病菌、消爽神志。
午时茶
端午节泡饮午时茶是台、闽粤民间盛行的保健节俗。午时茶是具有浓郁乡土风味的保健药茶,人们习惯在端午日正午泡饮,故名。从神农发现茶叶开始,就显露了茶能治病的作用,已知茶对多种疾病有防治作用。有记载的午时茶的中药配伍中,大量的就是茶叶。南方人还习惯泡饮独特的“柚茶”(也习惯叫“午时茶”),这种用柚茶重约好几斤,每粒压挤入茶叶约125克,然后用线缝合挂于通风处,让其自然风干。待到翌年端午节,柚汁早已被茶叶吸收,取柚茶冲泡适用于胃病、消化不良、慢性咳嗽、痰多气喘等症。
雄黄酒
文/莫言
又是一个重复如水般的周末,虽是一般滋味,却是出现在生命里不同的且独一无二的空间段里。所以,值得好好珍惜,就像我们正享受着的青春一样。
这样的天着实给人丝丝寒意,图书馆呆坐许久,也未能静心伏案,便回到寝室。趁阳光尚佳,空气中送来丝丝暖意,便拿出透明茶杯放入少许同学送的龙井,待水开冲泡。也便倾心于书,享受片刻的悠然。
对于茶,可谓历史渊源悠长。中国自古有神农发现茶叶的传说,成书于前公元2世纪《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后到殷周时,茶不仅用作药物,而且开始成为饮料,因此后人便开始有理喝茶的习惯。成书于公元前8世纪的《诗经》中亦有“谁谓茶苦,其甘如荠”。据陆羽《茶经》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如周公。”中国俗语中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也都表明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在古中国的盛世,茶也开始成为文人雅士们的其中一个消遣,和“琴棋书画诗酒”并列。
对于制作茶可按时令划分:清明前采摘的称“明前茶”(也称“莲心”);清明后到谷雨前的称“雨前茶”(也叫“旗枪”);谷雨后到立夏前的叫“三春茶”(可叫“雀舌”):而立夏后的则叫“四春茶”,也叫“梗茶”,再以后的茶叶老化,自然不能用于制作饮用茶。若按加工方式可分为:白茶(如白毫银针、白牡丹等),黄茶(如君山银针),绿茶(如碧螺春、六安瓜片),青茶(如观音、武夷岩茶),还有红茶(如祁红);若问其功效如白茶之抗肿瘤,绿茶之防智失症等等不一一列明。
茶,是中国文明的结晶,中国文学以茶为灵感,在中国,男人喜品茶,女人爱咖啡。喝茶是中国文人雅士们的一个重要的消遣,他们在茗茶馆、茶社、茶室、茶楼,喝着茶,吃着点心,欣赏着曲艺表演,或谈论兴趣,或论近况,或谈天下大事,此可谓几杯淡茶悠然心,品味个中滋味,以茶述说人生、生命,道古今,也许这便是中国文人追求的一方宁静罢,这也是一种境界。
虽是一个未谙世事的学生,但我也有自己的追求和最爱,也有所追求的东西。其中,唯爱读书和品茶。但对于茶对于茉莉花茶独钟,也许是只是个穷学生买不起名贵的茶。人们都说北方人独爱茉莉花茶,但我不觉得,难道南方人不可或不爱?泡一杯茉莉花茶,再结合南方独特的江南水乡雅致之景岂不更有一种柔和悠长之意境。
喝茶是品味和享受,孤独也是一种品味和享受,我在茶里面也找到这样的孤独,同时还找到了一方宁静、祥和、悠闲和雅致。茶须静品,方可领略其中滋味,也许使人神清气爽、心平气和,也许能学得风流倜傥,但最重要的是茶不像咖啡过把瘾就完了,而是余韵袅袅,滋味悠长。
时常会这样:一个人静坐一处,左手边的播放器扬出柔美的小曲儿或卡农,或古筝,或笛音,或一些经典古装音乐背景;右手边,一杯茶,泡上一大杯茉莉花茶,看茶叶在冲泡下徐徐舒展、云淡云轻,茉莉花瓣在水中散开如美人在沐花瓣浴,缕缕香气随热气慢慢飘来,又如迎上来的香唇;前方的笔墨纸砚一应俱全,只等待挥毫泼墨;或偶尔翻几页古龙金庸,独享自己的一度空间和宁静。
又是这样的日子,太阳尚佳,一人独坐阳台,任茶叶在杯中云卷云舒,耳畔想起那温柔的久违的嗓音,美极了!边看边写,边想边写,任心思游走。也许,这样的周末我们该去打打球、出外逛逛玩玩,然而与这样久违的感觉碰面不是一种享受吗?没有琐事,没有尘俗,没有学习的压力,只是这样一个人静享这一片悠然。然而,这一切都由茶而想起,也因茶而起而写。
2011年12月10日冬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