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10: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百家讲坛弟子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4—0072—01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博大而精深,其精髓又集中于国学经典。学校是传承文化的主阵地,是教育人、培养人的重要场所。长期以来,全国各地的学校都掀起了弘扬传统文化,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潮,笔者所在学校也开设了以学习国学经典为主题的课程。
一、以诵读经典为载体,接受传统文化滋养
诵读经典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了解中华文化,从中汲取精华,受益终生。据有关资料显示,一些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在许多青少年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包括依赖感强、自理能力差、不知感恩、不懂合作、无创新精神和冒险意识等。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从小诵读经典的习惯,让学生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古人的道德标准,影响自己的言行。如,开展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活动,在学生熟读经典的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班上举办的背读竞赛、配乐朗读等活动。这样,学生不仅能会读会背这些经典,而且还能弄清像“解、仇、区” 等字作为姓氏时读音的变化。开展诵读活动,能够使学生逐渐养成专注的习惯,感受到语言美、音律美,使学生增加识字量,增强写作能力。
二、以道德典范为榜样,提升学生道德修养
对于小学生来说,经典诵读虽然优点颇多,但毕竟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对这些经典读物所蕴涵的思想不知所云。对此,教师可以将专家引进课堂,让学生观看《百家讲坛》等名人名家解读《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的视频,通过专家通俗易懂的解读,使学生读懂国学经典的教育思想,使学生领略到名人名家讲课的风采。如,《弟子规》中描述的孝道楷模 “卧冰求鲤、黄香温席、鹿乳奉亲、毛义捧檄慰母心”,悌道典范“孔融让梨、赵孝争死、陈昉百犬、程门立雪”等一系列的传统育人故事,都能给学生很好的教育作用。教师在让学生诵读这些经典著作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情景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使学生学会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规范。这对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价值观念,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做事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以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内化学生文明言行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懂得自律、懂得感恩。当学生不认真学习时, “幼不学,老何为?”等话就会浮现在头脑中;当学生和父母顶嘴时,“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等话就会萦绕在耳边;当学生间发生矛盾时,“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等话就会让学生明白平等仁爱的相处原则。学经典能让学生懂得体谅父母、感恩他人;能让学生懂得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就是对教师最大的回报;能够让学生明白在社会中遵守社会公德,保护环境,礼让他人;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举止文雅,语言文明,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回报社会。
四、 以家庭为辐射点,净化社会道德环境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重心,也是整个家庭的希望。所以,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国学经典时,应鼓励学生把学到的内容背给父母听,把典故讲给家长听。当学生在家里摇头晃脑地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经典著作时,能够使家长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事理,提高道德素养,明白为人处事的原则。千百个孩子走进千百个家庭,能够影响千百个家庭的道德意识,这千百个家庭中的人又会以良好的道德素养,文明的言行举止影响身边的人。到那时,我们就能看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景象。
关键字:中职德育;读经习拳;素质
一、当前中职生素质与社会、企业要求存在差距
中职生作为未来产业大军的主体和骨干,是社会中不容忽视的庞大群体,其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中国社会能否继续保持稳定与和谐,“中国制造”能否在世界立足,中国经济发展能否继续领跑世界。
中职教育面临的任务十分神圣,从社会层面来看,中国社会的稳定、有序和谐,离不开大量明事理、遵公德、守法纪的公民群体。和谐社会需要中职教育培养出明事理、遵公德、守法纪的合格公民。从企业层面来看,生产安全事故高发不下,企业员工心理素质问题等,需要中职教育培养出有技能还得有良好行为规范意识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劳动力资源。
当前职高生素质与社会要求存在明显差距,中职教育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在职业学校里,德育工作是基础和核心,成才先成人思想已成为职教人的共识。各职业学校也各显所能,在德育管理模式上不断拓展和创新。职业类学校在强化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之时,更要寻找内化式的德育模式,来助推中职生的素质提升。不妨尝试一下“读经习拳”这种内化式的德育新模式。
二、“读经习拳”模式助推中职生素质提升
读经,就是读中华文化最有价值、最有用的经典。针对中职生文化层次,主要是让学生读中华民族经典中的《三字经》《弟子规》及《四书五经》等,这些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常理常道。
1.读经,有助于学生从典故和经义中明事理
以《三字经》为例,这部仅有一千多字的著作,在我国流传了数千年。它的思想本身就是我国儒教文化的高度浓缩。其思想对我国人民的影响,可谓深刻。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以说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不可避免的含有糟粕,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为人们所公认,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而不断流传。
2.读经,有助于孝文化的传承,培养爱亲敬长的孝悌意识
百善孝为先,《三字经》《弟子规》中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思想。“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些典故对于学生爱亲敬长的孝悌意识培养有很大影响。《弟子规》中,也以浅显具体的说理告诉我们为人子女,应怎样敬重父母,“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告诉我们做子女的通过应、行、听、承来表现对父母的恭敬之心,表达对父母长辈的人格尊重。现今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呵护中长大,在重智力教育,忽视道德伦理教育中成人,从父母那里索取被认为理所当然,孝敬父母在他们眼里是感性而模糊的,更不要谈如何孝敬父母,如何为人子女了。所以,学习《弟子规》,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孝悌自觉意识,还可以使他们知道孝悌之行为。
3.读经,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的形成
良好的日常习惯与生活方式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然而,在今天的校园里,很多学生的日常习惯与生活方式让师长瞠目结舌,感到不可思议。学生德育教育要从人的基本行为礼仪与文明举止抓起,要培养学生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形成文明礼貌高雅而富有教养的行为举止与生活态度。《弟子规》具体而全面地阐述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朝起早,夜眠迟”,要求弟子珍惜光阴,养成勤勉学习的生活态度。
读经典,是一种心灵的教化,对于学生健康人格养成不无积极意义。
习拳,就是让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太极拳。我觉得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学一种能使自己终身受用的健身强体的锻炼方法。而太极拳作为一项讲究自然和谐的有氧运动,人人可练,不受场地和器械限制,随时随地都能练习,据专家考证和实践证明,其健身强体效果不比游泳锻炼差,而且行云流水般的动作,“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阴阳调和,以柔克刚”这些要诀对于陶冶性情,消除紧张,抑制浮躁作用明显,这跟我们追求的让职高生能静得下心来,祛除身上的浮躁和戾气,不谋而合。太极的阴阳调和、以柔克刚等核心思想融合了中国儒家、道家和易经等博大哲学内涵,练习太极的孩子更易理解中国文化,性情更随和、气质更儒雅。学练太极拳不但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益智强体,而且能使学生从中汲取祖国传统文化的营养,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养成良好的心理品格和行为习惯,值得我们推广和学习。
三、“读经习拳”在中职类学校实施的可行性及设想
“读经习拳”的作用不言而喻,在中职类学校实施具有较大的可行性:教材、师资、时间都能够得到保障和解决。读经教材易找,无论是书籍还是电子文书都很方便找到,程度低的还可使用注音读本;对经义解读资料也很多,有“弟子规文化网”“弟子规公益网”等网站,里面资料比较健全,有蔡礼旭老师(40集)、杨淑芬老师(65集)等大师对弟子规的视频讲座。百家讲坛有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44集视频、解读《弟子规》22集视频,这些专家讲座可缓解学校师资问题。时间上中职类学校为提升学生内在素养也舍得挤出时间。
设想和建议:将读经纳入校本课程体系,作为语文课、德育课的拓展部分。每周安排1~2节课,其一是早读课时间。内容由浅入深,学校规定《三字经》《弟子规》在校必须选修到相应学分才允许毕业,程度好的班级学生鼓励其选读《论语》。学校层面每学期组织经典读诵比赛、读经感悟征文活动、名人名家讲座等形式以激发和调动学生读经的积极性。太极拳纳入体育课考核项目。学校层面将其设为大课间活动内容,组织每日一练。为调动习拳积极性,每学期组织太极拳团体和单人表演、比赛,不定期组织与高手交流等形式。
是啊,我们的教育,不就是那一份从心开始的教育吗?作为教师,就应该始终用赏识的目光来看待学生,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激发学生与教师的兴趣。
关键词:教育 幸福 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225-01
提起“幸福”这个字眼,心中马上就有了甜美、温暖的感觉。
每次接到一个新的班级,总会遇到一部分孩子的成绩不够理想。怎么办?放弃吗?“如果他是我的孩子,我不希望老师把他放弃。”我常常这样换位思考。只要他在我的班里学习一天,我就要对他负责。即使从考5分进步到考10分,尽管都是不及格,但那也是一种进步。他也是一个活生生的孩子,将来也要走上社会,也要生活。于是我不断地和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商量对策。课堂上,尽量给他们创造回答、表现的机会,几年下来,他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从不及格考到了及格,有的从及格考到了良,有的从良考到了优……那时开心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家长,更是自己,因为努力有了收获。
作为一名教师,就要为每一位学生尤其是某方面有缺陷的孩子公平地创造机会,竭尽所能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一次次地付出,得到的也许只是一声“谢谢”,或是一束深情的目光,然而却在师生之间铺上了一块爱之厦的基石,嵌上了一根心之桥的金锁链。
班里有个特殊的孩子叫小千,是个先天性脑瘫患者,行动不太方便,但是家长对他的期望很高。他自己也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和别的同学的不同,因此学习也比较用功。老师们都很喜欢这个坚强不屈、积极向上的孩子。可他患有脑瘫毕竟是事实,无论他多么用功,成绩还是越来越差,家长很着急他自己也很懊恼,甚至有些自暴自弃了。为了能尽快帮助他们一家走出困境,我上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再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家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做思想工作,帮助家长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孩子的现状。家长的工作重要做通了,接下来的工作更为艰辛。 怎样才能既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让他正确地认识自己呢?我又坐在电脑前加班加点,可是这次偌大的网络却帮不了我了,为此我辗转难眠。终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两朵花,我眼睛一亮主意有了。我特意买了两盆大小不一的花,但是都很漂亮。当我带着这两盆花来到班里的时候,同学们都很诧异。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不同,在说说它们的用途……通过学生的活动总结出了无论花是大是小,无论是艳丽还是暗淡,它们都有自己的价值和用处。这节课我有意多叫了几次小千,他回答得很认真。下课后,我主动找到他,动情地说:“小千,你就像这朵小花一样,虽然没有另外一朵艳丽、夺目,但是也依然美丽、动人,你也有你的价值,有了你世界才更精彩。你明白老师的意思吗?”他听了我的话后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花,使劲地点点头。谈话愉快地结束了,他脸上的愁云不见了。期末考试的时候还考出了89的好成绩。他笑了,家长笑了,我的心也笑了。
班里还有一个孩子叫小辉,他是让妈妈头疼的小调皮。经常不完成作业,还撒谎骗家长。当我得知他在家的表现后便经常找时间和他聊天。先从他喜欢的集卡开始,他对历史知识知道的很多,并且三年级的时候就在看《三国演义》了,对于名著他谈论起来是滔滔不绝,有说不完的话。渐渐地我发现他很聪明,也很爱学习,就是经常得不到家长的肯定所以有些自暴自弃。于是我又找家长谈心,共同努力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辉变了,能够主动完成作业,课上也能看到他高高举起的小手了。正当我和他的家长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那一天,我早早地来到了学校,刚要进校门就被家长拦住了,我仔细一看原来是小辉的家长,她情绪非常低落,刚要开口眼泪就流了下来。经过了解我才知道原来是小辉悄悄地“拿”家长的钱,这已经是很长时间的事情了,只不过家长粗心一直没有发现。她非常担心,又不好意思和别人说,只好求助于我。该怎么办呢?这可把我难住了。看着他母亲哭红的双眼,我只好硬着头皮答应帮她解决。一连几天我都没有想到一个可行的办法,该怎么办呢?我从没这么茫然过。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百家讲坛》节目,正在讲《弟子规》。我灵机一动,有了。我也教学生学习《弟子规》,一来可以弘扬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二来还可以借机让小辉自己改正错误。第二天我早早地来到班里,将《弟子规》的一小部分抄写在了黑板上,很细致地给学生讲解了它的含义,并讲了许多相关的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随后还让学生制作了《弟子规 从我做起》的册子,写写在家、在学校、在社会上你都做了哪些好事,并且及时表扬做的好的同学。好几次我都看到小辉在跃跃欲试,终于有一天,他来到我的办公室,拿出5元钱说:“老师我捡了5元钱。”我看着他真诚的目光,欣慰地笑了。放学利用夕会的时间我及时表扬了他这种拾金不昧的行为,还含沙射影地批评了一些悄悄“拿”别人东西(包括钱财)的行为,我看到小辉的头一直低着没有抬起来。我坚信有了这一次他不会再“拿”父母的钱了。果然,没过多久,他的母亲来了,笑容满面地来了。她说:“我家小辉不知怎么了,突然变了,不再拿我们的钱了,有一次甚至把我掉到地上的100元钱主动还给了我。”听了家长的话,看到她灿烂的笑容,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是使人们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国学经典可以开发人性,协助确立人生态度,端正品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幼儿们从小打下深厚坚实的国学功底,很有必要。为此,我们确立了“以德为先 全面发展 养正品行 终身受益”的办园宗旨,研究与实践国学教育,力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纯美心灵,构建和谐社会,让幼儿和教师受益其中。
一、思考国学礼仪教育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一)全盘统筹“一体化”:将国学礼仪行知教育的研究全面融入幼儿园的管理、制度、文化、环境、课程中,融入到教师成长、幼儿发展中,就能统一思想、集中精力使幼儿园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全面贯彻。
(二)做到“可持续研究”:接受国学教育对每个人终身发展有很大好处,也是幼儿园发展的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园采用“一体化”研修的机制,将教师所做的每项日常工作都和国学礼仪行知教育课题研究目标相结合,能集中精力搞研究,是可持续的研究。我园把研究范围界定在易于显现的礼仪行为上,也易于把握。因此,我园申报的“幼儿园国学礼仪知行教育的研究”的课题,被省科学教育规划办立项为正式课题。
(三)做到“以教师、幼儿为本”:1.以幼儿为本。国学经典博大精深,我园从中选择了以三字一句,朗朗上口,能规范幼儿日常行为,以培养良好品质的国学经典读本《弟子规》为教育内容,立足于培养教育幼儿可持续发展的做人的基本素养。2.以教师为本。把我园的办园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认同和自觉的行动,形成共同的愿景,让教师树立职业的责任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二、全面系统地思考和研究实施的对策
(一)创设良好的国学礼仪教育环境
环境是隐形教育,我园做到有文化、有生机、有传统、有创新,真正地在园内营造文化育人的环境,活跃校园文化,营造全面提高幼儿素质的良好氛围。在幼儿园的门厅、长廊布置了国学故事墙面,创设了《弟子规》、《常礼举要》以及“感恩教育”的版块,在办公室、会议室、卫生间等环境处有选取《论语》、《弟子规》的内容布置的富有艺术情趣的镜框或扇子状、屏风状的版块,并创设小书院,营造浓厚的国学学习氛围。
(二)国学礼仪教育让学校的每个主体“动”起来
1.由上而下,行政先“动”起来
(1)丰富自我,读书学习。以学习为乐,以读经为趣,推崇学习集仁、义、礼、智、信为一身的《论语》一书,教师人手一册,有时由一个教师讲解学习,有时集体诵读,一起理解其中的意义及内涵,有时分散各自读,园内园外自学、熟读、背诵,并写读后感进行交流。教师们通过交谈提出问题或就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在一次的交流中,教师们就朴素的起点――“孝敬之道”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谈了感悟,有些教师眼眶红了,有些教师情不自禁落下眼泪……大家都感慨万千。
(2)深入社会实践学习。行政制定整学年“国学课题学习计划”,融人文学习、团队培训、教科研为一体的学活动。积极参加社会上国学各类培训及团队组织,现场听取《百家讲坛》易中天教授《三国》讲座、毛佩琦教授《中庸》讲座、鲍彭山教授主讲的“孔孟革命”和台湾大学文学院院长叶国良教授的“孔子论管理”讲座,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黄朴民教授主讲《孙子兵法》的兵家智慧与人生启迪。还听取社会各类国学相关讲座。如台湾国学专家王财贵的讲座、参与邹越老师“启迪智慧心灵”培训,听取新加坡开心老师“爱的教育”的讲座。
(3)园本培训,体验学习。采取生动有趣的情景式体验学习的培训方式,其目的是自编自演,自纠自赏,让教师达成共识;其特点是轻松愉悦,直观生动,教师积极参与;其成效是个人品行和团队风貌得到整体提高。选自《常礼举要》的部分内容,作为培训教师礼仪行为的教材,创编出诸如“聚餐”“会客”等十个方面的礼仪内容,以情景表演为载体,进行深入的礼仪行为探讨,生动有趣,效果良好。并结合诸如“爱的天使”之类的游戏互动,使教师之间更加和谐,富有激情。园本培训生动,体现动态性、体验性、游戏性。
(4)激励评价,促进成长。为了激励教师形成与国学研讨相适应的礼仪行为,我园成立“礼仪考评小组”给予教师日常的评价,包括习惯素养如“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等;礼仪行为如“他人语 勿插言”等的评价目标。月底或月中全园将评选出 “学习之星”“文明之星”、“创意之星”、“爱心之星”的明星教师,以此激励广大教师。
2.由下而上,教师“动”起来
(1)教师大量收集古今中外的礼仪行为,选择适合幼儿的学习内容,并创编成三字一句的国学礼仪评价目标,目标细化到每个月进行评价。
(2)为了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国学教育,避免内容单调乏味,教师研究出适合幼儿学习的几种方式,使得国学教育真正落实在幼儿身上:①与幼儿园课程主题工作坊结合,把幼儿的国学学习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主题工作坊的小社会中,让幼儿的国学礼仪行为在生动有趣的小社会中践行。②与国学坊结合,各班创设了赋予幼儿经典学习、操作、实践为一体的国学坊,幼儿在国学坊安静操作学习,感受浓厚的氛围。③与国学课结合,设置每周一次的以情景故事表演为手段的国学教育活动课程。④与情景剧结合,以国学经典故事为教材,创设以知、行、演为一体的国学吟诵及情景剧故事。让每个幼儿参与表演,在亲身演绎当中接受教育,不仅学到了其中优美的语言,增强了对古诗文、故事的理解,在其他领域上也获得长足进步。比如通过表演的服装认识到故事的朝代背景,增长了见识。⑤与经武操结合,创设以经典《弟子规》为内容的“经武操”,幼儿边诵读边做“经武操”,体会中国武术形体的魅力所在,从中锻炼身体,增强阳刚之气,又潜移默化地塑造幼儿良好的品德。如“首孝悌”这三个字,在《弟子规》武术形体上为一手护头,一手护跨,内涵为在生活中对上要孝敬父母,对下要爱护弟弟妹妹;又如“圣人训”的武术形体为双手托掌,双脚踮尖,内涵为让幼儿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经典的熏习,用在贤的德行智慧,培养孩子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再如“则学文”的武术形体为下蹲屈身,内涵为学习的态度就是要不耻下问、虚心学习,开拓大脑智慧等。⑥与诵读结合,创设读、识、记为一体的多样诵读方式。诵读是念,读出声音来,不求理解,只求熟记。在经典文化的诵读中幼儿受益匪浅,不仅大量识字,提高了记忆力,而且胆量也大了。⑦与评价结合,创设“文明礼仪之星”评选激励机制,规范幼儿的礼仪行为。评价表同一内容分为家长评和教师评两份。每月初我园分发评价表给家长,请家长按表中的评价指标对幼儿作出相应的评价,月末教师再把家长评价表收集上来,一起做分析评价,总结后写好反馈意见再分发给家长,让家长也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以及幼儿同伴的表现,便于家长客观地对幼儿进行针对性教育,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从这点上也反映出我园的家园共育已经从注重形式走向注重本质。
(三)国学礼仪教育使学校的对外交流学习“活”起来
1.由外而内“请进来”
邀请市、区教育专家、前辈及社会各界资深国学研究者、兄弟单位等来园指导国学教育研究方法、策略,传播国学精神。
2.由内而外“走出去”
(1)国学教育进家庭:为了让家长认同国学教育,使家园教育形成合力,构建和谐的家庭。幼儿园通过国学讲座、学校网站、幼儿国学评价表、家长开放日、亲子国学经典节日表演等形式,组织家长参与“与经典同行”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家长们参与学习国学的积极性。
(2)国学教育进社区:为了在社区宣传国学精神,创建和谐社区。幼儿园创设校园栏、宣传栏等环境,宣传教育理念,通过“国学经典教育伴我行系列一诗歌吟唱会,系列二情景剧”两场活动把国学教育推广到社区。同时与社区进行各种互动:到社区讲课、逢重阳节慰问社区老人、在社区金鹭发秀接受礼仪培训等互动。
(3)国学教育进社会:①参加两岸研讨会。代表学前教育界参加首届两岸关爱青少年健康研讨会,与各方代表交流。②参加书院多场国学讲座,教师定期去书院公益性地教授国学课。③在邮政、房产等会上,表演国学情景剧,宣扬国学精神。④多次参观国学教育机构“孟母堂”及兄弟单位,资源同享,共同研究。与社会各界研究国学的人士,如:北京“6+1”教育科学研究会,厦门大学人文科研博士、研究生、大学生,各地园长形成交流平台,探讨国学教育。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人文素质
《课标》明确指出人文素养包涵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显然,这段话指出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怎样适时适度地把传统文化融汇于语文教学中呢?
一、语文教师要做传统文化的热爱者和精通者
我认为,语文教师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应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不但能把古典作品中美的东西阐释出来,还能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师要勤于学习,大胆创新,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先丰富了自已,使自己成为传统文化的精通者,才能丰富语文教学,才有利于把传统文化有机地融汇到语文教学中去。
我非常热爱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经常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诵读许多古诗词和经典。我还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忠实观众,《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等书籍我都非常喜欢,这些栏目和书里面有很多关于历史知识、传统文化的介绍和历史人物的解说,我从栏目和书中汲取了许多有益的知识,并把他们融汇到我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传统文化的播种者,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的心中,总要自已心中有阳光。”
二、学生要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儿童时期是记忆学习的最佳时期,也是培养文化素养和形成高尚人格的关键时期。通过读经、诵经,规范言行,修身养性,明德开慧,培养人格。在潜移默化中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1.每天早晨利用5分钟晨读时间讲成语故事。我精心选择了三百个典型的成语,在成语故事的学习中,学生一学期就增加300多字的识字量,还让学生了解了30多个文化常识,知道了60多个文学典故。本学期,我们开展了成语接龙,数字叠塔,历史故事等多项活动,用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的成语学习。
2.利用晨读10分钟诵读古诗。因为我所教的是二年级的小学生,如果对他们进行枯燥的讲解是不行的。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生动有趣的古诗故事,通过观看故事,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和诗人要表达的情感。这种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是否“乐学”是极为重要的。每学期举行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千古美文”朗读比赛、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等),一学期下来,学生已经会读会背80首古诗,并能理解诗的含义。
3.每天中午课前10分钟进行《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的诵读。在学习时要适时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去讲授。例如,发现学生不尊重父母时,就要对学生用《弟子规》中片断:“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然后对学生进行启迪教育: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通过读经、诵经,规范言行,修身养性,明德开慧,培养人格。借由先哲的风范,熏习我的子弟,引用圣贤的智慧,教导秉性淳良的孩子。
三、注重日常教学中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氛围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时,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例如,学习《母亲的恩情》一课,我就首先从《游子吟》这首诗开始,让学生们从诗中感受到母爱是那么寻常,又那么伟大,千百年来打动了无数游子的心。
一、 读写结合,领悟表达方法
习作能力的根在阅读能力。阅读是习作的基础。我们要加强和改进阅读教学,重视读中悟写,读中学写,体现读写结合,有要加强课外阅读,开阔眼界,丰富语言积累。
(一) 精读仿写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优美的文章,在学生充分朗读之后了解文章的结构,领悟语言特色后引导学生仿写,如在进行学习了写人的文章,及时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方法和描写技巧对熟悉的人进行具有个性特征的描绘。再如学习了写景的文章,我们把学生带出去,要求抓住特点,有条理、有重点的观察事物,在描写时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具体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写作训练,如:(1)抓重点词语联想练习;(2)学习课文句式仿写。
(二) 品读改写
学生在学习古诗后,反复吟诵,体会意境品味诗的情感,让学生根据诗意改成记叙文,学生在愿意基础上通过想象加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一个语言再创造的过程。这样既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作文的提高。
(三) 略读略写、补写、续写
对一些略读课文学生在了解大意之后,掌握缩写方法,抓住主要内容缩写,还可以联系阅读文章让学生,可以让学生补写文中省略部分,可以是省略号省去的部分,也可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补充。
二、 加大阅读量,丰富积累
(一 )语文课内诵读积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组成阅读和作为的熟练技巧 ……”据此,我校教师以教材为切入点,依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会诵读积累。
诵读就是高声朗读,配合相应的头部、胸部肢体语言,这个过程是对文章的体味、欣赏,更是享受。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老师先要做出示范:腔调或长或短,声音或高或低,或摇头晃脑,或气定神闲,悠然自得,口齿生津,傲游于经典之中,漫步于圣贤之间,读书之乐,无与伦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此美读必然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此时教师及时地领读讲解引导学生学会诵读的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反复练习,享受诵读的乐趣,最后教师严格地一句一句检查,一遍一遍过关。这样学生在 内就学会了准确的诵读方法,并养成了准确的诵读习惯,完成了积累的第一步——准确诵读。
(二)语文课外诵读积累
博览,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实验班级每周设置一节阅读课,阅读课上除了安排充裕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喜欢的图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集体阅读事宜实用的图书,低年级的学生阅读《好孩子画报》、《小学生报》、《小学生报.拼音版》,高年级的学生阅读《新少年》、《下学生报.低年版》、《小学生作文报.拼音版》、《童话大王》等。让学生交流读书感悟、读书方法,即使做好读书笔记,以此点燃学生的读书热情,使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积累语言。
每天早自习为晨读晨诵时间,朗读的内容主要为《积累伴我成长》。低年级的学生还要读《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等;高年级的学生还要读《论语》、《朱子家训》、《增广贤文》和唐诗宋词、老庄名言等。
(三)校外诵读积累
通过召开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亲子阅读”。鼓励学生在双休日和寒暑假制定阅读计划和阅读时间表,确保每天自主阅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低年级的学生看图画版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余秋雨》、《三毛散文集》、《易中天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心得》等都在高年级学生的阅读之列,阅读范围之广,阅读难度之大出乎教师们的预料,也因此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好课题研究的决心。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正确价值观的缺失,我们的教育过程缺少信仰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不是一句口号,这是政治远见。既然要着眼于百年,就应务本,本之根乃国民的思想意识,即自始至终不变的信仰、不容更改的底线。国民无信仰应是教育最大的“腐败”。
当今的各级各类学校,迫于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压力,多以提高学业成绩为核心,并以此作为对外宣传的窗口。一所学校如果学生的考试成绩不理想,升学率不高,就会被一票否决。在这样的态势下,教师和学生在“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儿”的理念下工作和学习,其它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活动往往被淡化甚至取消。于是绝大多数学校都在搞杨振宁先生所批判的“训导式教育”,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高分学子,这些高分学子又以“物质至上”的理念经营着自己的事业,至于价值观、国民应有的信仰往往被弃置一旁。长此以往,国民的走向,国家的未来,实在让人担忧。再看国有教育之外,各类补习班、辅导班、培训班可谓栉比鳞次。如果发展孩子的某种特长倒还可以,可更多的是在辅导课内课程,其中的英语辅导班为甚,有的地方甚至于开设了幼儿英语辅导班。试问,国学尚未学,外语何以登大雅之堂?这样的教育可能与爱国相关吗?又谈何国民意识呢?
教育既然肩负着国家的未来,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首先意识到信仰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信仰教育。一味地注重知识的学习、缺失立场的教育是不可否认的畸形教育。
那么,到底应信奉什么,这涉及到政治因素,但从我们教育本身,至少应让我们的孩子信仰我们本民族的语言,信仰我们的国学(精华部分),坚守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底线,这样的教育才能肩负起百年大计。
至少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加大国学的教学力度,应让其真正成为学科教学的首席
育人先育根。国学,是我们传承了五千多年的文化,之所以能传承这么久,主要原因是它符合中国人的传统理念。西方国家的先进学说是有可学之处,也应该学习,但不可能完全适合我们的民情、国情。国人如果丢弃了传统的文化内涵,机械地“学西”,到头来会很别扭,极有可能形成邯郸学步或人头马面的四不像局面。信奉传统国学并不是保守,毕竟世代更迁理不变,况且我们是在与时俱进地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学习禁得起推敲的精华。这些,植入国人的中枢,才能形成我们国人真正的信仰。
我们的国学呈现了多方面的思想内涵,其中在“做人做事”方面尤为鲜明。如儒家传统的蒙学教育课本《弟子规》、《三字经》等,它从最基本的“孝悌”入手,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思想上教化人们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近几年我们国家也掀起了国学热,媒体中较为突出的“百家讲坛”栏目影响较大,但多数孩子无缘欣赏。因此,更多的国学内容应走入课堂,学习国学应成为一种常态,让国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国学促进孩子们更健康地成长,这是实现信仰教学的必需。
二、彻底屏蔽一味重复课内知识的教育机构、补习班
真正研究教育、理解教育的人知道,补课有时形式上提升了成绩,就长远而言,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当前的补课大军可谓声势浩大,在岗教师的补课活动也屡禁不止,原因何在?补课这一领域太有市场了。禁止了职业教师补课,非职业教师便会大展身手。在家长的心目中,只要孩子补课,就比在家强。这样一个可怕的理念助长了补课的势头,参与补课的人数有增无减,由城镇拓展到了农村。其实,靠恶补提升成绩,无异于用激素养禽类――中看不中用。在正常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他们所信奉的理念才有可能是有益的,否则,只有期待奇迹的发生。国家的未来寄托于奇迹,无异于荒谬。
打掉不应有的补习是让学生回到常态的生活中,保护孩子们的天性和灵性,是实现信仰教育的有效手段。
三、从教育内外环境入手,加大宣传力度
首先应从内部环境抓起,引导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意识到实施信仰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并有计划地指导实施。其次应以家长学校为突破口,借助各类媒体,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让家长和社会各界理解什么是教育、应以怎样的方式教育孩子、什么样的孩子才能让国家和家长放心。现在多数家长认识不到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机械地认为教育就是分数,只要分数高便万事大吉。这种可怕的理念不改变,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孩子的健康成长,也阻碍着学校教育的有序进行。只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理念高度统一,才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有自己的真正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近几年,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学热一浪高于一浪。十以后,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越来越浓。总书记就“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频繁发声。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并多次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意义。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创造的过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所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应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
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呢?
一、充分利用古诗文教学
高中语文教材遴选了若干诗、词、文、赋、曲、小说等古代文学作品。其中蕴藏着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骚》《登高》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兼济天下积极用世的价值取向;《山居秋暝》《归园田居》蕴涵着宁静淡泊的隐士情怀,代表了古代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精神追求;《劝学》《师说》阐释了勤学好问、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陈情表》《项脊轩志》则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对亲情爱情的珍视……我们应充分利用古诗文教学的契机,让学生在诵读中拓展文化视野,积累文化知识,吮吸优秀传统文化的甘霖,吸纳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为其精神奠基。
二、充分利用古代名著阅读
《史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是高中生必定会接触到的古代名著,我们应充分利用带领学生阅读古代名著的契机来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下面以读《史记》为例,谈谈这个问题。鲁迅先生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中包含着丰富的文言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出自《史记》的成语就有七百多个。《史记》中还蕴涵着作者独特的“历史观”“英雄观”“荣辱观”“生死观”等。就“生死观”而言,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作主题阅读。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一也。”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死观:“士为知己者死”,荆轲为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勇敢刺杀秦王,为“义”捐躯;项羽是个本色英雄,他兵败垓下后,本有逃生机会,但他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知“耻”自刎乌江;屈原,举世皆浊而其独清,众人皆醉而其独醒,在苦心经营希望君明国强而不得的情况下,自沉汨罗,以死明志;司马迁本人,一个正直的史官,因替李陵辩护,触怒武帝,被处宫刑,本应自裁,但他“恨私心有所不尽”,隐忍苟活,发愤著书,用皇皇巨著洗刷前耻,以生践志。通过主题阅读,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生死观”的内涵,启发学生关注自身的生命价值和人生取向。
三、充分利用读与写
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应读写结合。作家韩少功说:“语文是一种慢功。”要写好文章首先需要大量积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积累素材,为其写作作准备。除了司马迁、苏轼、屈原,教材中还有大量的人与事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积累。如《劝学》可作为“借助外物,实现理想”的论据,亦可作为“成功在于持之以恒”的例证;《师说》可作为“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的论据;《烛之武退秦师》可作为“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的论据;《谏太宗十思疏》可作为“民安方能国泰”的论据;《逍遥游》可作为“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由”的论据等等。这样以读备写,以写促读。无论是读是写,都可以达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四、充分利用课外活动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还应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我们可以作以下尝试。
1.举办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比赛,如优秀古诗文诵读比赛,国画、毛笔字比赛,讲传统故事比赛等。
2.充分利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让学生挖掘和整理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自觉参与传统节日的各种实践,体验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加强与家庭内成员和家庭外成员的沟通交流,弘扬民族文化,增进家庭团结和民族团结,提高民族凝聚力,以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3.组织学生观看央视品牌栏目《文明之旅》,了解中华传统的文字、礼仪、服饰、功夫等方面的知识和文化。观看《百家讲坛》,听钱文忠教授讲《弟子规》,听于丹教授讲《〈论语〉心得》等,用大家和电视媒体激发学生对国学产生兴趣,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心向往之。
4.通过报纸电视了解时事新闻,让学生品评社会丑恶现象,赞颂最美妈妈、最美老师、最美孝心少年,让学生懂得节约是美德,浪费是可耻;汇聚公益广告的力量,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记者:大众书局销售的华文出版品中,简繁体出版品所占比重如何?
周: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大众销售的华文出版品中繁体字出版品所占比重为四分之三,简体出版品则占四分之一;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提升,阅读简体字出版品的人越来越多,出版品所占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如今已和繁体字出版品平分秋色。
具体来说,八十年代华文书的销售,以香港出版品所占比重最多,达 75%,中国为 20%,本地出版品也有 5%的份额。当时香港书在市场所占比例之所以那么高,主要是大众总公司就在香港,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香港书的主要销售出版社为香港三联、商务、天地、中华、明窗、万里、博益、皇冠、世界出版社及海滨图书公司等等;中国图书则通过香港出口。那时,新、马的华文书店不多,主要有上海、商务、远东、友联、学林、世界书局及大众书局这几家。
到了九十年代,情况有一些变化,台湾书的销售比例猛增,达 60%;本地书的销售情况也不错,达20%;香港和中国书的销售下滑,尤其是香港书,市场缩水比较多,仅剩15%的份额,中国书也只占5%。
这主要是因为1999年,大众书局在台湾设立采购办事处,从那开始台湾书成为新、马华文出版市场的生力军。随着业务迅速发展,大众在台湾的分公司于2003年注册成为大众国际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大众主要行销台湾特价书;九十年代中后期,正统的台湾书逐渐扩大市场的占有率,高达60%,究其原因主要是台湾的出版品种类较多,素质较佳,内容也比较适合新、马市场,加之很多新、马国民都到台湾留学,台湾阅读口味也逐渐渲染了新、马。今天,大众已成为台湾书的最大出口商,为大众集团在新、马、港120家大众书局及分销网络提供台湾书。
现如今各地出版品在东南亚的市场额份情况是这样的,台湾书占40%;中国书30%;本地书和香港书各占20%和10%。中国书的占有率上升到30%,是因为中国出版品素质日渐精美,适合海外华文市场的内容也更加多元化。在2004年,大众集团与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成立了合资公司 ――现代大众图书有限公司,专为集团在海外的零售及分销网络采购国内的中文书籍。
记者:在东南亚地区,哪些种类的书比较受读者欢迎?
周:华文出版品在新、马的销售对象主要是华人,以人口数区分:新加坡有359万华人,马来西亚有600万华人。
关于哪些种类的书,我以三地的情况分别来介绍:
以中国书籍畅销的情况来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类别:
生活类――卖得好的主要是瑜伽、手艺、妊娠、亲子教育等;5元小食谱也有不错的市场,例如广州出版社的《吃遍天下系列》卖出超过5万本,《我家迷你小食谱系列》也卖出近2万本。
文学类――由于本地卫星电视台ASTRO可以收看到央视第4台,所以百家讲坛的作家们也受到本地读者的认识,如易中天、于丹、阎崇年。另外,韩国浪漫小说由于包装精美及附送小礼物所以也非常受年轻读者的喜爱,例如作家可爱淘的作品,《狼的诱惑》、《局外人》等。中国民国时期的作家如徐志摩、鲁迅、张爱玲、冰心等都为本地读者熟悉;时下非常畅销的《鬼吹灯系列》(8本;天下霸唱著)也间接带红了作家南派三叔写的盗墓笔记,还有其它以盗墓为内容的系列,也深受读者喜爱。此外,新派奇幻武侠小说也渐渐地被本地读者接受,例如龙人所写的《灭秦》。古典文学如四大名著,由于念中文系的学生需要阅读,所以中国的简体版更适合本地市场。
医疗保健类――大陆出版的医药保健丛书最为专业与权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健康312经络锻炼法》,至今已经卖出超过8,000本。时下出名的中里巴人、曲黎敏、洪昭光、萧元忠都是中医疗法作品的畅销作家。
翻译文学――大陆出版品的翻译速度比台湾快,例如作家丹・布朗的作品,在两年前大陆已经把他所有的作品都翻译出版了,卖得非常好,他的所有4本著作都入围新加坡文学书10大畅销排行榜。例如《达芬奇密码》,去年新、马就卖超出7,000本,荣登新加坡排行榜的冠军;另3本《天使与魔鬼》、《骗局》和《数字城堡》也卖近8,000本以上。哈利・波特系列也已售出近2万本。
励志书――出版最多的,卖得好的有卡内基、犹太人、李嘉诚、陈安之等。其中,《人性的弱点全集》已经卖出超过上万本。
商管类――以外国翻译的著名企业家的书最为畅销,例如:巴菲特,比尔盖茨,杰克・韦尔奇。著名的外国版翻译也非常受欢迎,如《蓝海策略》、《世界是平的》、《货币战争》。这些作品也在大众书局售出超过6,500本。
少儿类――由于是简体字所以非常适合本地市场。主要受欢迎的是童话故事;少儿版的古典名著也非常受欢迎,尤其是《三字经》与《弟子规》,由于学校老师会鼓励学生买来当课外读物,所以书店都卖得不错。
工具丛书的话《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出版) 也非常畅销,每年我们卖出的数量超过2,500本。
近年,中国出版许多图文并茂的历史丛书,例如《话说中国》,由于内容简单易懂,再配以大量的彩图,所以非常受到读者的欢迎。另外大陆出版的精装套装书(也称为大部头书),由于定价高,供货价低,所以非常适合当促销品。最畅销为百科类,例如《世界文化遗产》,《动物百科》等。
台湾书籍畅销的情况
台湾作家比较为本地读者热衷的有柏杨、杏林子、刘墉、张曼娟、吴若权、吴淡如;青年作家如九把刀、橘子、弯弯都有一定的市场。就类别来说:
生活类,如美容、瘦身、瑜伽、保健、食谱类丛书都非常受年轻一代的欢迎。欧阳英医师来马来西亚巡回演讲,他的作品在大众书局已经卖出超过1.6万册;林光常博士的《无毒一身轻》系列也卖出了超过3.2万本;作家杨绿茵以醋作主题的作品在新、马也非常受欢迎。
励志作家如戴晨志、吴娟喻、赖淑惠常受邀来马来西亚演讲,他们的作品在大众书局时常都会上畅销排行榜。何权峰及林庆昭的作品在新、马一带也有卖出佳绩。曾经获得台湾十大青年奖的“乞丐家庭”出身的成功人士赖东进,他的作品《乞丐囝仔》不单成为本地小学推荐的课外读物,到今天还是属于长销书,至今大众书局已经售出超过1.3万本。《秘密》在新、马也卖得满堂红,有畅销超过1.8万本的佳绩。
商管类别的书,台湾企业家如王永庆、严长寿等人的著作也有不错的卖况。外国著名企业家如巴菲特的作品深受本地股票投资者的深爱。罗伯特・T・清崎的作品《富爸爸穷爸爸》系列也是长销书,大众书局已经售卖将近3.2万本。天下文化出版《长尾理论》已售出将近3,000本。《投资大师给女儿的十二封信》和《世界又热又平又挤》近期都是新、马一带畅销书。
香港书籍畅销类别
风水命理丛书还是以香港的风水大师的作品最专业及权威,大师如李丞责、李居明、白鹤鸣、杨天命、麦玲玲等的著作都属于长销作品,近年崛起的苏民峰大师也随着他的电视节目在本地播出而红透半边天,所以他的作品都非常畅销,目前在大众书局累计的销售数字已经超过3.9万册。
通胜与运程书也是以香港的版本最受本地读者喜爱。每年大众书局都售卖超过1.3万本。
文学类――香港资深作家如倪匡、蔡澜、亦舒的作品都非常受欢迎,而畅销作家张小娴的作品更是畅销排行榜的长客;深雪的作品也吸引了一群“粉丝”的支持。
食谱类――因为港式菜肴非常适合本地的口味,香港的“汤”文化已深入本地家庭,所以这方面的食谱非常畅销。随着香港无线连续剧近20多年的深入民间,无线艺人所写的食谱也有一定的市场,如苏玉华、薛家燕、黄淑仪等。香港的海滨食谱种类最多,已经出版超过400种,在新、马也卖超过65万册以上。
武侠小说也以香港的武侠大师最受欢迎,如金庸、梁羽生、黄易等。他们的作品也多部被拍成电影与连续剧。
此外,香港出版的旅游书在新、马也非常受落,主要的出版社是郭良蕙新事业有限公司、Wow Media、知出版有限公司及经要文化。
本地书籍畅销类别
本地的华文出版品不及海外般蓬勃,出版的分类主要有:食谱、文学、时事、工具书、运程书、青少年读物及儿童读物。
最畅销的类别是食谱。主要的出版社包括:海滨出版(马)私人有限公司、名食谱出版社、Y3K美厨天下、壹间出版社One Publisher、Chang & Lam。本地出版的食谱销售率非常高,原因是口味和材料都非常地道,适合本地读者,价格也适合本地顾客的消费能力。
本地出版的儿童读物,例如: 《哥妹俩》、《小班长》、《KK小超人》也是非常畅销热卖的,其中原因是这类书籍都是以漫画的方式灌输道德教育概念给小朋友。
记者:在东南亚地区做中文书的销售,遇到的困难都有哪些?
周:困难来自四个方面:第一.盗版猖獗――在马来西亚,盗版的速度比书局的海运书籍快,价钱也便宜,这影响了图书的销售状况;第二.全民阅读风气欠佳。新生代频频上网阅读,因而影响图书销路;第三.书籍的价格日渐高昂,使读者无法负荷,买书成了一种昂贵的消费;第四.海外书籍会面对文化差异的问题,尤其是书名、用词、口语方面,例如:“奥客”、“白目”等等,新、马读者常反映不知什么意思。
记者:能否谈谈对华文阅读的总体看法?
周:因为新、马皆是多元种族的国家,所以都不是全民阅读中文。华文书只能销售给华人,而新、马的现况是华人社群中有一半国民的阅读习惯是非中文的。
但是,大众长期致力于推广华文阅读,为推广华文阅读做着自己的努力。诺文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即大众集团子公司,目前发行新、马地区台近百家出版社出版品,发行遍及新、马两国主要城市。大众希望成为出版社与书店之间沟通的桥梁,为新、马广大读者们提供更多的好书,开创更优质的阅读文化空间。
大众推广华文阅读的行动也得到新、马媒体与官方机构的支持,他们携手大众书局开展一连串的阅读活动,例如:海外华文书市、星云文学奖、花踪文学奖、年度十大好书 & 年度读者票选最受欢迎读物悦读部落读书会、邀请海外作家巡回讲座、交流会、签书会等等。大家希望籍此能带动新、马华文阅读风气的形成。
关键词:传统文化 扬弃 “中国梦”
五千年的璀璨文化,一直以来都是炎黄子孙的骄傲。然而,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今天,在西方文化愈加深刻地走进日常生活的今天,我们的价值观是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传统文化在当今的中国又以怎样的形式存在?如何合理鉴别与扬弃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梦”有什么重大意义?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之间寻找答案。
一、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
对于韩国成功申请“江陵端午祭”为世界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事,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羞愧。对于80后、90后以及00后疯狂追星、追捧哈韩文化、欧美嬉皮士文化、黑帮文化却恰恰忽视了中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不禁黯然神伤。近年来,我们不难发现譬如腊八节、寒食节、清明节、中元节等等的中国传统节日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甚至连春节和中秋节这对于中华儿女来说有重大意义的节日也再没有曾经那份浓厚的期盼,更没有了往日的节日气氛。相反,每当圣诞节到来前夕,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处处是狂欢的男男女女,每当2月14的情人节,玫瑰花的销量尽管是平常价钱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却总是能榜上有名。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我们不禁要问是传统文化过时了吗?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打磨殆尽了吗?是西方文化、哈韩文化就比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更有内涵、更有韵味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过时,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蕴依然犹存,只是国人出现了严重的文化认同危机。
在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出现多元文化并不稀奇。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了世贸组织,国门向世界敞开的同时,也将我国充分地卷入了世界市场之中。随之而来的就是信息化的颠覆性革命,网络和通讯设备的普及改变了我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同样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那就是文化的迷失。互联网的使用让我们的教育更加丰富多彩,然而也恰是因为网络的高度使用,家庭、学校和小范围的社会生活已经无法满足新生代获取知识的需求,因此在形形的网络文化中,新一代被看似时尚、潮流、个性的别国文化所吸引,渐渐地就在文化中迷失了。这也是市场经济给我们价值观带来的冲击的结果,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使人们唯利是图,不讲“仁义礼智信”,不讲谦恭,不讲孝道,传统的价值体系遭到了严重破坏,文化的认同危机就是这样顺理成章地诞生了。
二、传统文化的扬与弃
当然,传统文化在今天虽然遭到西方文化和其他亚洲文化的冲击,但并不是然无存。在我们今天的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的存留方式也有不同的形式,总体上是优秀文化与糟粕文化并存。在对待传统文化上,我们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摒弃糟粕文化。在弘扬优秀文化的方式方法上也要注意发展和创新。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抛弃糟粕文化
传统文化之所以被区分出优劣,并不是其本身的好坏,只是现代人用现代人的标准来加以考量的结果。那么究竟这个考量的标准是什么呢?那就是被考察的传统文化是否能够顺应时展大潮、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这个意义上划分,我们得到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忠义孝道、仁者爱人、信守承诺、乐于助人、路不拾遗等等优良的品质。然而,在时代不断发展变迁的道路上,有些消极的传统文化也依然遗留在现代的中国社会生活之中,例如封建迷信的盛行、男女地位不平等、重农抑商、官本位问题严重等社会现象。
良好的社会风气要有一定的社会文化作为基垫,优秀的文化引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糟粕的文化则使社会倒退最终走向崩溃的边缘。因此,我们要想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要大力弘扬先进的优秀的积极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传承并发扬光大。汉语热与孔子学院的广泛建立让世界听到了来自中国的声音,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在闪烁着璀璨的光辉。同时,我们也要坚定地摒弃社会上不健康、不积极、不阳光、不传播正能量的传统文化残余。近期,食品安全问题再一次拉紧了国民的神经、电信诈骗屡禁不止、传销组织打着连锁经营的幌子在各大城市坑害民众、儿女们住着洋房老人却无处安身,这些现象反映出部分国人道德的缺失、诚信的匮乏、孝道的背离,而孝道忠厚、诚信有礼正是中华民族近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优良文化。正如《三字经》上说:“首孝悌,次谨信”①。可见,古人是多么重视孝道和诚信。孔子对于孝道和诚信也有自己的见解,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②孔子教导我们要谨遵孝道、讲诚信,亲近仁德之士。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万万不可不细细钻研。
(二)在方式与方法上要推陈出新
在弘扬传统文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方式和方法的发展与创新,使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接轨,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尤其要让年轻人容易接受。新生代们出生在信息化、市场化与全球化的时代,传统文化的根基没有那么深厚,特别容易在文化认同上迷失方向。而今天的青少年就是明天祖国的希望和栋梁,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否在未来的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千年以后依然熠熠生辉,关键就要看一代代的薪火相传。因此,为了紧跟时代,我们要在宣传优秀文化时紧贴现实、推陈出新。可以在网络上加大宣传力度,用传统道德文化约束网络失德行为;可以在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份,以娱乐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快乐中潜移默化地被感染和熏陶;可以加大对身边好人好事的表彰力度,培养社会良好的道德风气;可以在媒体上多创办优秀文化栏目,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从某种角度上说,我们已经将这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方法融入了社会生活之中,《三字经》《弟子规》走进了课堂,传统文化的知识竞赛与文艺汇演争先上演,感动中国的年度评选人物让我们钦佩不已,《百家讲坛》《快乐汉语桥》等优秀电视节目使优秀传统文化再次走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传统道德文化观念深入人心。
然而,在我们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同时,有些不合时宜的做法也值得深刻反思。在某些教育讲坛中,听众都是一些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青少年,而在宣传传统文化时竟然与佛教紧密相连,从小就让他们有浓烈的,进而在长身体的阶段禁食肉蛋奶,只吃素食。我们尊重佛教的信仰,但这种做法是否是我们想要的宣传传统文化的效果,这种方式是否科学值得我们深思,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青年一代能否在身体与心智上承担起祖国托付的重任,我们不得而知。还有一些人以宣传传统文化为名,出售盗版光碟和书籍,成立会所,从而谋取暴利,在他们出售的光碟视频中要求女人要谨遵《女儿经》的盛典,女人要把男人当成天,否则德不配位是要遭到报应的。这是很明显地在宣传传统的“三纲”,中国近代以来刚刚把妇女从封建的桎梏中解救出来,却要在21世纪还要将妇女置于男人之下,非要分出个三六九等,这难道不是历史的倒退吗?因此,强调在宣传传统文化时要注意方式方法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是十分必要的,要将不符合时展潮流的消极文化改良或摒弃。
三、提升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国梦”
传统文化是v史给予我们的丰厚遗产,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这对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国梦”的实现都有重要意义。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中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考量综合国力的标准从来都不只是GDP的增长,还要衡量人口、政治、军事、环境、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因素。国家的发展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驾齐驱。文化软实力的增加对于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作为有着五千年光辉历史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印度文化、西欧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并列为四大文化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文明进程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也在世界各大文化中闪耀着中华文化的光芒,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已经建立了200多所,汉语、中国民俗、中国画等等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走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这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因而对于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因此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对外和对内两方面都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储备力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就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过程。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圆梦“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在参观《复兴之路》的展览上首次正式提出了“中国梦”,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③。“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梦,是美丽中国梦,是强军梦,是科教兴国梦,也是文化传承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支撑。“中国梦”的伟大梦想是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的成果,“中国梦”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中,又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而得到的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美好的夙愿和不断追求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荣八耻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圆梦“中国梦”的重要精神依托。只有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中国梦”的实现才得以可能,伟大的复兴梦才能够一代代延续。
其次,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与世界其他文化进行交流的重要凭借。在这个全球化发展迅猛、文化多元的时代,文化早已突破国界,多种文化信息等待着人们去学习、去感悟、去接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到的中国特色,代表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展水平,彰显着中华儿女的勤劳与智慧。因此,在对外文化交往中,中国人有无比的自信与自豪,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我们与世界其他文化相媲美的底气,是我们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法宝。现阶段,中国综合国力大增,国际影响力也十分广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学习浪潮,中国传统文化被多国人民所喜爱和效仿,这就是优秀文化的魅力之所在。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窗口,为“中国梦”的最终实现,增添了助力。
最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增强每个人的文化自信,提升文化和道德整体素质。“中国梦”不仅仅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更是每一个中国人民的梦。“中国梦”的实现要凝聚中国力量,这力量的源泉就是每个中国人。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必修课。优秀传统文化给中国人民以浓厚的文化底蕴,进而提升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养。这对于“中国梦”能否圆梦具有关键意义,它关系到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创造力、后发动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注释:
①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09年。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①王庆生:《为了伟大的中国梦》,《求是》,2013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钱文忠.钱文忠解读《三字经》[M].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09.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