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清明古诗配画

清明古诗配画

时间:2023-05-30 10:15: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清明古诗配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清明古诗配画

第1篇

一、图文并茂,领会古诗内涵

古诗内涵丰富,意境优美,诗与画是有共通点的,很多古诗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便可以用图文互配的方式指导学生感受诗歌意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感悟诗歌所独具的艺术魅力。例如,在教学《江雪》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到黑板上用简笔画的形式展现诗的情景,学生简简单单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寒江独钓图,由此引出“千万孤独”,形象地刻画出柳宗元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那么,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再遇到寒江独钓图,《江雪》这首古诗便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吟诵于口中。再如,教学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到底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对这句诗的理解感受,最后,投影映示西湖荷塘图,生活中的小荷塘和西湖荷塘的对比,给学生的视觉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势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这样,无需教师多讲解,诗歌的情景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印象难以磨灭。在课堂教学之余,教师指导学生做诗画互配小报、黑板报等,一幅幅图文并茂的作品便是学生对诗文理解和感悟的最佳诠释了。

二、主题诵读,感受整合韵律

中高年级同学的古诗文储备已经非常丰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适度的拓展诵读,如可以通过学习一首诗词,带动几首或一组诗词,也可以通过一位诗人的作品拓展到他的其他作品,还可以从诗歌的类型、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主题整合,做到温故而知新。每个学期,教师都可以指导学生在班级举行古诗主题诵读比赛,这项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潜能,学生用各种方式解读了主题诵读的内涵,他们按照小组分别确定各自的主题,如母爱主题,四季主题,友情主题,还有田园诗系列,边塞诗系列以及以一位诗人为主题的诗歌诵读,如李白诗歌主题诵读,王维诗歌主题诵读等。在确定主题的同时,学生还要加上适当的串词,把一首首古诗串联在一起,并通过排练把这些诗歌声情并茂地诵读出来。整个过程中,学生走进文本又能走出文本,不仅让学生对每一首诗歌的意境、内涵了然于心,还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和交际能力。这种资源整合式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背景,有利于诗歌的理解和深化。

三、实践运用,强化情境体味

在古诗文的积累背诵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诗文的感悟和应用训练。如在春游的路上,让学生比赛“见物咏诗”活动,学生们一个个会诗兴大发,见到杨柳便吟诵“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遇到鲜花,就齐诵起“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看到空中飞翔的风筝,“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又脱口而出……一路上,学生定会诗情飞扬,这样,既进行了语文实践,活跃了活动的气氛,又润物细无声地进行了诗歌的有效应用。在学生的习作当中,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古诗积累应用到文章实践中去,那么,学生在写探究事物的时候,往往用上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描写滂沱大雨,苏轼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让文章顿添文采;写到思念,用上王维的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那思念亲人的忧伤便跃然纸上……同时,还可以把诗歌的演唱引入班级举行的联欢会或者主题班会上来,针对不同的场合让学生自主选择诗歌演唱,如中秋节晚会学生会排练《但愿人长久》《别亦难》等诗词,清明节学生会演唱《春晓》《清明》这些诗歌。我们都知道,记忆一首歌的歌词要远比记住一整页的词汇容易得多,音乐能使人的身体和头脑和谐一致,使学生进入一种放松的开放的状态。在这种放松中,大脑最开放,理解和记忆也可以达到最佳状态。

另外,在学生的板报设计上,在学生的读书笔记里,在学生的口语交际中,都可以进行古诗文的应用实践。让古诗文的实践应用经常化、生活化,是实现从积累到运用转变的有效策略。

(作者单位:徐州市丰县教育局教研室)

第2篇

关键词: 激发兴趣 群文阅读 营造氛围 美读感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经典古诗文词句优美、韵律和谐、意蕴深远,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也是民族传统的重要载体。小学生正处在记忆黄金时期,让他们多背诵一些古诗文,不仅丰富其语言积累,而且陶冶情趣,锻炼思维、想象、记忆等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热爱祖国语文”。“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

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开展了“小学低年级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堂教学中从教材第一册开始,经过一年多实践,着重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训练的内容、途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使班级语文学习和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初步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

一、弘扬文化,激发兴趣

1.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古诗文学习的兴趣。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的价值在于不仅能给人以艺术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因此,古诗文启蒙教育对小学生学识与做人起到重要作用。我国诗歌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小学语文教材注意选择一些浅显易懂、短小精悍的名篇教授给学生,目的就是通过“一枝红杏”,让学生感受古文化的“满园春色”。因此教学中,笔者认为决不能为应付考试,把眼光仅限于教材所定的诗歌,而应该开展大量古诗文导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2.吸取古诗文有益精髓,促进语文和品德素养的提高。

古诗词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智慧结晶,能让学生明辨是非、珍惜生活,或者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及思乡惜友之情,或者阐事明理,教给学生为人处世之道,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古诗文除了蕴含丰富的思想意义外,还是音乐、绘画、意境等多种形式在内的综合艺术,有着巨大的美学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同时,古诗文语言凝练、手法生动,对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加强语文基本功有着重要作用。系统的、生动的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群文阅读,合理安排

1.选择通俗易懂的古诗文。

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识字量少,以通俗易懂的古诗文为主,并注上拼音,重在激发兴趣。例如,《长歌行》(汉乐府)、《敕勒歌》、曹植的《七步诗》、骆宾王的《咏鹅》、王维的《鹿砦》、《竹里馆》,杜甫的《绝句》、李绅的《悯农》、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白居易的《草》,李白的《静夜诗》、《古朗月行》、《秋浦歌》等。

2.根据季节选择相应的内容。

春天选择描写春天景色的诗文。例如,杜牧的《江南春》,白居易的《忆江南》,贺知章的《咏柳》,孟浩然的《春晓》,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绝句》、《春夜喜雨》,张志和的《鱼歌子》,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刘禹锡的《竹枝词》,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

夏天选择描写夏天景色的诗文。例如,苏轼的《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的《小池》、《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

秋天选择描写秋天景色的诗文。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刘禹锡的《望洞庭》,杜牧的《山行》、《秋夕》,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冬天选择描写冬天景色的诗文。例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柳宗元的《江雪》,王安石的《梅花》,王冕的《墨梅》,高适的《别董大》等。

3.结合节日选择相应的内容。

例如,结合过春节背诵王安石的《元日》;妇女节背诵孟郊的《游子吟》;清明节背诵杜牧的《清明》,韩的《寒食》等;重阳节背诵有关思念家乡亲友的诗文。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李白的《赠汪伦》等。

国庆节背诵爱国诗篇,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等。

4.根据教材补充相应的内容

例如,教《铁棒磨成针》后让学生背诵李白的诗;教白居易的《草》后让学生背诵白居易的诗;教李绅的《锄禾》后让学生自己背诵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教张俞的《蚕妇》后让学生背诵梅尧臣的《陶者》;教陆游的《示儿》后让学生背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营造氛围,美读感悟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效果与认知内驱力和学习环境有直接联系。为此,给学生创造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氛围,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训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觉、自主、自乐地徜徉于诗海。

1.营造氛围――诗上墙。教室墙上贴上抄好的古诗,挂着《儿童古诗读本》、《唐诗三百首》、《唐宋诗选讲》等,使学生进入教室抬头可见古诗,起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作用。

2.日积月累――天天背。小学生的特点是坚持性不够,实践当中我采取让学生每天背诵的形式。如写在黑板报上,每天课前背一背,放学前再练一练。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头脑中的古诗文就多了。

3.家长配合――留作业。每天学生作业中都有古诗文诵读内容,通过各种途径使家长知道教师的要求及意义,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一年级就背下不少古诗文,感到高兴,不少家长乐于配合,相得益彰。

4.形式多――诗配画。由于一、二年级学生识字不多,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给诗配画,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读古诗文的兴趣,而且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5.寓教于乐――制卡片。将小卡片的正面写上诗的题目,背面写上答案,下棋似的,答对了,向前走一步,答错了,原地不动。先走完的为优胜,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背了古诗。

6.主动发展――点将台。利用班队课,设立诗词背诵点将台,如做游戏开火车背诵,分组背诵,男女生背诵。也可以不点将,让学生自由到讲台前背诵,背得好的奖给小红花,学生兴趣盎然。

7.荷角初露――擂台赛。先选出一个人当擂主,谁背的古诗首数超过了擂主,就成为新的擂主。通过循环式交流评比,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班级背诵氛围好。

8.多方激励――群英会。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诗人的诗,如李白的诗收集得最多的、且能背下来的就是“小李白”,杜甫的诗收集得多、且能背下来的就称他为“小杜甫”,王维的诗收集得多且能背下来的就是“小王维”……然后,定期举办诗会,让这些“小李白”、“小杜甫”、“小王维”等背一背他们的诗,通过这些方法激励学生主动收集、背诵古诗文。

诵读经典古诗文,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在审美愉悦中培养语感,在轻松惬意中拓展知识。新课标将经典古诗文诵读作为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及培养学生语言积累、理解、运用能力的重要抓手。由于背诵形式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调动学生背诵积极性。通过一年多训练,学生收获很大。二年级学生大多能背诵七、八十首古诗文,最多的背了百余首,低年级学生背诵了大量古诗文,储存了丰富的语言材料。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给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传统文化精髓。那些流传了几千年的言论著作、诗词曲赋如灿烂的星辰,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文化积累和语文功底是一个人整体素质水平的重要标志。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化精品,是真正的语文基本功。通过广泛古诗文群文阅读,充分美读感悟,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建平.聚焦新课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08.

[2]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01.

[3]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7.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038-01

古诗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富。”诗言志,诗传情。因为古诗词的艺术概括力最强,鉴赏时,要从古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入手,进而把握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品味古诗词所抒发的情感,把握并深刻理解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感受古诗词的优美意境。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新课程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探索出教学古诗词的新思路。根据我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认识。

一、从诗文入手,了解作者思想感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诗人都善于观察,他们把生活中很平常的事物,用优美精炼的语言刻画出来。如《鹅》、《游园不值》、《春晓》等诗。这些诗的教学可以通过直观启迪,从诗文入手,让学生对教材有感性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妙,只要多留心就能够观察到。例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需引导学生从诗文入手,顺理而下,自然就领会到诗中意味:碧空万里,江面浩荡,江面上一叶孤舟,东去。站在黄鹤楼上的送行人李白,目送这只小舟向天水相接的地方逝去,而敬爱的孟浩然就在这舟上,他的心和眼都系在这片帆上,望呀,望呀,帆远去了;帆只剩下影子了;眼一迷糊,帆影不见了。可见诗人瞩望已久,思念之切。

古诗词的节奏感较强,这些节奏往往是诗人心境的体现,明快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则大都表现为悲哀的情调。而古诗词与音乐又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所以不妨把音乐引进来。教师可以在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后来一段配乐朗诵,以此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感情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感情,并在一首首乐曲里提升对文化的倾慕和敬重。

二、通过朗读,合理发挥想象

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通过朗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的提高。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又如在指导《题临安邸》中“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一句|的朗读时,随着课件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图”,配以旁白“多么繁荣的景象,但是现在不存在了,那些酒囊饭袋们葬送了一个蘩华的汴州,难道他们就不能再葬送一个风景如画的杭州吗?”同学们很快就投入到了诗的意境,感觉到自己就是那位爱国的诗人,借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限的愤慨。

三、多元教学,入情入境

第4篇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本土文化的载体,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而小学生正处于对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年龄。我校是北京市民族传统文化基地校,并且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和责任感,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历史之美、民俗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天空中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一、  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 

众所周知,语文教师要想教好语文课,并且要把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就必须博览群书,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我们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实态度,扎扎实实地阅读、钻研有关传统文化的专著,一点一滴地积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更新。 

在平时,我经常会阅读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在学校工作中,我还积极参与了学校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我校校本教材是基于民族节日编写的,可以说在编写的过程中,我把中华传统节日了熟于心,在语文课上碰到清明,中秋等内容的课文,我与学生交流起来毫不费力,也能为学生拓展更多的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在我语言的渲染中,学生的交流中,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师想要教好,就先要学好,我很喜爱民族传统文化,在学习中我是饱含热情的,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也在潜移默化的感染着学生,记不起多少次,学生和我一起在课间聊起传统文化,这已经成为了我们班一种好的风气。

二、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 

(一)抓住语文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 

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文本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文性,亦即文学作品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等。它应当渗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在教授《游子吟》这篇古诗时,我事先让学生去观察母亲如何照顾自己的小故事,小细节,同学们有的说妈妈中午把最好的饭菜留给自己吃,有的说母亲生病了还坚持送自己上学,情到浓处还留下了眼泪,我和同学们都被感染了,接着我们分享了关于孝顺的小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中华民族为后人留下的瑰宝,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要讲孝道的原因和重要性,我也适时告诉同学们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祖先要留给我们的可以继续传承的文化。

(二)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 

教材、读本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的信息。2.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著作的文化内涵。3、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4.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5.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在备课过程中,我总是认真进行备课,在讲到《宋濂守信》一课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借助插图去猜测课文大概讲的什么,进而让学生去走进这个故事,通过这个发生在古代的故事,让学生知道诚实守信并不是现在人的行为守则,这也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中华传统美德,学生在我的讲授中顿时对中华传统文化肃然起敬,觉得自己国家的文化源远流长,产生了很强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三、在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

1.搜集中华传统文化和成语故事,定期进行讲故事交流比赛。

2.定期举行弘扬传统文化手抄报和诗配画活动比赛。 

3.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并定期进行诵读比赛。 

4.开展“我们爱春天”语文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搜集关于春天的古诗、关于春天的优秀美文赏析、了解关于春天的节日,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利用阅读积淀语言文化 

“读读背背”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语文园地”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促进语文素养发展,教师不应忽略。 

在平时,我注重于学生对传统文化诗文的诵读,为学生创设情境去使用,冬天来了,学校的梅花凌寒独自盛开,我会带学生们到校园内走一走,他们不约而同的说除了“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诗句,学生们想到了梅花的高洁品格,春天我会带学生们去寻找春天,并用自己积累的诗句赞美春天。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文之后,在运用时会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写到时间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写到学习会深有感触地想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写到春雨会情不自禁地想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到白雪会触景生情 地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也在慢慢的培养起来。

五、重视课外文化阅读,强调大语文教育 

1.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喧哗浮躁的时代,他们面临着太多的诱惑。但是,不管生活怎样地热闹,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一种对书香气息的天然热爱,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不管社会怎样变迁,不管科技怎样进步,不管教育怎样改革,我们都必须让孩子们在人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诵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让文化经典占据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的阅读从一起步,就直抵经典。在语文实践课《我们爱春天》中,我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了朱自清的美文《春》,刚开始,我还担心二年级的学生太小,会不会感受不到文中春的美妙,后来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在多次诵读和配乐诵读之后,学生在诵读这首美文的时候能从他们的肢体和表情中感受到他们已经走进了这一片春之韵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提高阅读能力;同时指导家长营造家庭读书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