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16: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纳兰性德名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写作是一种态度。
当我又一次把笔提起,笔尖又触及散着墨香的纸张,总会觉得我在描绘,在创造一个真实的世界。当墨汁滴滴浸入,如同那冥冥之中的注定,心迹婆娑,文字倏忽之间就拥有了生命。如花儿迎风绽放,如鸟儿向阳飞翔,每道墨迹都能找到最恰当的位置,熟悉得像是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乡。于是香气四散,羽翼丰满,文章完篇,字句流如蟠龙,我想,这就是态度凝成的一种境界吧!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是纳兰性德的态度。敏感却又心中布满希冀,向往美好的他,又时常感叹美好的转瞬即逝,身为旗人,却独爱汉室辞赋,一世名篇无数,又不知那“却道故人心易变”,是否在感叹这世事如歌者吟?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这两句是《洛神赋》中我最钟爱的。抒写优雅,姿容如现。这是曹植的态度。那时曹丕还未曾想致其于死,回首偶见的清风女子在他的心中激起波澜。古往今来,温柔乡,英雄冢。至于那时的曹植是否有弃天下独乐美人的想法,不得而知,唯一可知的是曹植忆了她一生。他的态度不是那爱美之心,而是他火热的情怀与流水不绝般的执着。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李清照的态度。我把它和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放在一起。其实李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与刘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差甚远。但时光荏苒,曾经的“相思”却只等来“须臾鹤发乱如丝”。女子的感性,注定让李清照活不出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可这也是一种态度。纵观“月满西楼”,何处寻得相思酒?“宛转蛾眉能几时”,“欲语泪先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自嘲》中的名句。不得不说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执笔如剑,颇有种睥睨天下的墨客霸者风范,这是他的态度――横眉于官,俯首于民,化笔为刃,救国医愚的态度。
其实落笔至此,态度已然明了。但我却还需总结一句:写作是一种态度,只有当你的态度影响文风时,才真正不仅是“辞藻华丽”,而是“真情所向,妙笔生花”。
心悟成文,便是如此。
【评点】
“写作是一种态度”,是这样的,如作者所写的纳兰性德、曹植、李清照、鲁迅在写作上的态度,不同作家的独特文风正是其对人、对事、对世的不同态度,文章观点鲜明,阐述有理有据。而本文又何尝不是作者在写作上的一种态度――“心悟成文”。
曹金兰
韶华早早地就来到了高铁站接我。当我拖着行李箱从高铁站出来之后,韶华一眼便认出了我,她麻利地走上前来,引导我去乘坐地铁的地方,坐上了去南京站的地铁。
从地铁站出来,韶华问我接下来的行程怎么安排,我告诉她说,先去把回程的车票买好,将行李寄存了,然后,你就陪我去秦淮河和夫子庙那边转转吧。我好想在那个叫做“桃叶渡”的地方去会一会王子敬;在秦淮河上去寻一寻杜牧与李商隐的旧踪,感受他们心底那深藏着的无奈和难言的抱怨;在秦淮烟雨中去触摸纳兰性德的心跳,去体会他那种烟波深处,无尽愁绪的绵绵长恨……
韶华听我说完,不由扮了个鬼脸,打趣地对我说道,想不到明然哥还真是个多愁善感,情意缠绵,内心丰富的人呢。我不禁被她那俏皮的样子以及她身上隐隐弥散出来的无边风情给逗乐了……
她放下手中的行李,命令我呆在原地别走开之后,便径直去了自动售票机那里买票,我喊她回来把钱拿过去,她说,到了南京,就得由她做主,哪能我说了算的。我只好由着她去了。
认识韶华,源于她的那部叫做《猫无罪》的短篇小说。
之前,我和韶华虽然在电话和网络中,就她的小说《猫无罪》的创作,进行过多次深入的文学交流,但是,却从来没有跟她见过面。这次,当她知道我从张家港回程,再次路过南京时,便恳切地对我说,前次我路过的南京时侯,她正在北京准备她的毕业论文答辩,没能前来陪我,这次,一定要让她尽一份地主之谊了。于是,我只好在南京的中转途中,一切听候她的安排了。
不多时,韶华买好车票走了回来。她告诉我说,车次是当日晚上二十二点由南京开往南昌的火车,在时间上来说,应该是很充裕的了。
为了在游览时能够逛得轻松些,我便将行李在车站做了寄存。随后,韶华叫来了一辆出租车,我们坐了上去,一路顶着朦胧的雾雨朝秦淮河上径直而去。
中午时分,我们来到了秦淮河边。下车之后,韶华将我领进了“秦淮人家”。
在“秦淮人家”坐定,韶华问我要吃些什么,我很是随意地对她说道,就随便来几样地道的特色菜就行了,吃完了,我们好去逛逛啊。韶华说,那哪行,你好不容易来一次宁城,咋能就随便打发了呢。她很是认真地要了几个菜,还要我来一听啤酒,被我给婉言地拒绝了。
从“秦淮人家”走出来时,外面正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韶华从随身的包里拿出一把小伞来递给我说,明然哥,我给你准备了一把雨伞,你戴着吧。我接过雨伞,在韶华的陪伴下,开始了秦淮河上的游历。
我们一路漫步在秦淮河边,走走停停,观光浏览。看着沿河两岸眉眼低垂的绿柳,那随风摆动的柳绦儿,秦淮河仿佛就是一位娇媚的,坦陈在我们的眼前。那些青翠得都流出了水来的柳丝儿,恍如她披拂在肩上的发丝,是那么地葱翠诱人。烟雨中的秦淮河,真的是那么地轻柔与妩媚,婉约而不失,轻灵而不失雅致。我们在不经意间,见偶有游船自雨雾中穿洞过桥而来,船上的人门,身披蓑衣,手中橹儿轻摇,嘴里俚语浅唱,穿透这眼前的无边烟雨,撕开那一道道仿佛珍珠织就的雨帘,直直地朝我们这边摇了过来,竟然一下子将我的思绪,仿佛带到了一千多年前。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名句。今天的我们,默然地站在这秦淮河边,细细地咀嚼着那诗意的味道,感受着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联想到当前国际上发生了那么多离奇古怪的事情,不由得让我的心事也跟着沉重起来。这眼前无边的风月啊,我的兴致似乎一下子黯淡了不少……
明然哥,那前面不远的地方,不就是桃叶渡么?韶华的一声呼唤,将我从沉思中拽了出来。我们移动脚步,继续沿着河岸的栈道,一路议论着王子敬与桃叶、桃根姐妹俩的爱情故事,向着桃叶渡口奔了过去。
“桃叶渡”原本还只能算是一个野渡。坐落在桃叶山下的秦淮河上。每当春天桃花漫山遍野地盛开时,山上山下和沿河两岸的桃花姹紫嫣红,十分好看。每当风起的时候,就会有接连不断的桃叶,桃花轻浮在河面上,被风吹得四处飘零,来往两岸撑船的艄公望着那水上浮泛的桃叶,桃花,笑言曰“桃叶渡江也,桃叶也渡江”。自此“桃叶渡”之名便在艄公和民间广为流传开来。
到了东晋时期,让这秦淮河上的“桃叶渡”声名鹊起,名声大震的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诗人”王献之和他的爱妾桃叶,桃根姐妹俩。
王子敬曾经写过这么一阕《桃叶歌》,史书上也称作《桃叶词》:其一、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其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其三、桃叶复桃叶,渡江不待橹。风波了无常,没命江南渡。其四、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从此,桃叶渡也就从一个籍籍无名的野渡,优雅地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古渡口之一。
从这几阕《桃叶词》中,我们不难读出王子敬心中那风月无边的浪漫情怀与心底那流淌着的真挚情爱。
来到了桃叶渡口,我和韶华选择了一处临河的雨棚坐了下来。
看着石栏外的河岸石阶下,河水在不知疲倦地流着,流着……我和韶华俩人由王子敬的书法扯到了纳兰性德的诗词上。提起了纳兰性德,我眼前奔流不息的秦淮河,仿佛变成了一道千年的泪河,是那么地幽怨与凄婉。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这是纳兰在人生的最为悲苦时期,内心最柔弱的时刻,对心爱的人儿最为真切的呼唤与怀念。
尽管纳兰出身高贵,家道富有。但是,他人生的悲剧命运,似乎是与他的天生富贵一起是由上天注定的。性德虽然有着令全天下的男人都艳羡的财富与门第,但是上天只交给了他一副孱弱的病体,让他短短一生中的大好年华,托付给了病榻,这就导致了在他的词作中,总是充满了无聊与悲凉的况味。特别是纳兰在其妻子卢氏死后的一段时日里,曾经写下了大量的悼亡诗词,我们亦不难在他的那些诗词中读得出来。
记得纳兰的一首《南乡子》是这样写的:“烟暖雨初收,落尽繁华小院幽。摘得一双红豆子,低头,说着分携泪暗流。人去似春休,卮酒曾将酹石尤。别自有人桃叶渡,扁舟,一种烟波各自愁”。
在词中,纳兰巧借石尤氏盼望顶头风阻止夫君远行的典故,王子敬在桃叶渡口每天迎送桃叶、桃根二妾的爱情故事,来隐讳地抒发出他内心对亡妻的深深怀念情愫。纵观纳兰仅仅三十一年的短暂一生,虽然他拥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绝世才华、潘安也较之逊色的出众容貌、独立特行的高洁品格,恍若活生生地站立在人们的眼前,但是,我们亦不难看到从他的身体内,自然地流淌出一种遗世独立,浪漫凄苦的悲凉气息,不得不让当代的人们喟叹,纳兰的一生是诗词的一生,是文学的一生,他的生命将会伴随着他的词作而永恒。
当秦淮河上的无边烟雨,不经意打湿了我内心的时候,我仿佛看见韶华的眼角,也已然滚动着掉下了几滴灼人的泪水。
也许是纳兰的故事感染了我,我的愁集容戚又感染了韶华,让她显得有点手足无措似地坐在对面窘迫不已。见此情形,我故作轻松地和韶华打了句招呼后,便赶紧转过头去,假装出神地看着那排成了长龙的一溜大红灯笼,在一河两岸间的房檐下晃悠,生怕被她猜透了我深藏在内心中的那一腔难以言说的心事。
雨,依旧在下。雾,依然在飘。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一腔心事已然停靠在了这风情万种的秦淮河上了,她将幻化成我心底里的一个长长久久的梦。至于梦里的境况,也只有我自己才最清楚。
默然地立起身来离开了桃叶渡口,我不敢回过头去再看她一眼。一路无声地尾随着韶华的脚步,朝夫子庙那边而去。
由于夫子庙和状元楼正值修葺,我们俩便一路穿过朱雀桥来到了乌衣巷前。
乌衣巷,是位于夫子庙西南数十米远处的一条幽静狭小的巷子。原本为三国时,是吴国茂守石头城的乌衣军所在地。因为当时的军士都是身着黑色的衣服,故名为乌衣军,久而久之,人们便以“乌衣”为巷名了。
到了东晋初期,由于朝中大臣王导住在了乌衣巷里,后来又有谢安等豪门大族也住了进来,这里变成了王族豪富的聚居地。特别是王、谢的子弟们,沿袭了喜着乌衣的习惯,从而使得“乌衣巷”名动天下。所以,到了中唐时期,诗人刘禹锡在游历“乌衣巷”时,感慨世事的沧桑,不自禁地发出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深长咏叹。并因此而让乌衣巷成为了后来人的一个抒发思古幽情的好地方。
倘佯在乌衣巷中,寻寻觅觅潜藏在岁月深处的历史痕迹,我仿佛看到了“六朝王都”的龙盘虎踞之象,巍然耸立在历史的风烟深处,令人仰慕与神往。流连在乌衣巷口,依稀看见了“六朝粉黛”正在向我们款款走来,身上珠环翠绕,流金溢彩,粉面含春,眼含秋波,楚楚动人,摄人心魂。行走在金陵城头,我好想拨开这眼前的雾雨,穿越在历史的时空隧道中,去找寻“六朝亡都”没落与衰败的根由,可惜我目光浅陋,学识不够,便难以在其中找到搜寻的入口,而不得不放弃后走了出来。
待我们从秦淮河上,乌衣巷中游历完出来,天色已快要暗下来了。我不无歉意地对韶华道,韶华妹,你也该家回去了,今天耽误了你一天的宝贵时间,我真是罪过了。韶华道,难得明然哥来一次宁城,陪你走走看看是应该的,你跟我还客气什么呢?
于是,我们俩一边聊着闲话,一边招来了一辆的士,径直地往南京火车站疾驰而去。
送走了韶华之后,目送着韶华上了回家的公共汽车,远远地看见她没入了滚滚的车流,我感激的心情才慢慢地平静了下来。回想着这一天的游历,不禁让我有感于韶华的真挚情谊,直觉无以为报此厚意,遂拿起手机,打开记事本,用片言短语,将心中的感慨记录了下来,以飨韶华:其一、秦淮河上桃叶渡,韶华文君作伴来。烟雨苍茫世空远,寒月孤星闯梦怀。其二、秦淮河边伤心地,乌衣巷口世纪风。何谈百年身来晚,恰然秦淮烟雨中。其三、金陵一日称心裁,雨中韶华共徘徊。秦淮烟雨漫步赏,乌衣巷口快意哀。玄武湖边言文事,香君故里叹命衰。桃叶渡畔子敬笑,不日明然定重来。
何谓悼亡诗?“抚存悼亡,感今怀昔之诗也。”[1]“悼亡”本指对亡者的哀悼之意。但在我国古代,并非所有悼念亡者的诗都能称之为悼亡诗。自西晋潘岳首先以“悼亡诗”为题,抒发追悼亡妻的伤逝之情后,悼亡诗才成为了特指悼念亡妻的诗,从此作为历史过程中文人们约定俗成的界定。所以,应将悼亡诗“视为夫妻间丧偶后,生者哀悼亡者的诗篇”。[2]
既然悼亡诗词取材于伤逝亡妻的主题,那么就决定主宰其间的是一种感伤之美。死者与世长辞,生者的悲哀却缠绵不去,故以天下至语写天下至情!悲哀的情感贯穿于字里行间,以寄托诗人不能排遣的感伤。
一、 抚今追昔,以内心哀婉的悲情和妻子高贵的品格渲染其感伤美。
悼亡诗词的感伤美,首先源于夫妻间共同生活中所产生的鹣鹣深情。恩爱夫妻,本该白头偕老, 可亡妻的现实又是诗人不能不接受的, 于是抚存感往, 巨大的悲痛从作者的心底涌出, 使得作品染上了一层浓郁的悲彩。如江淹《悼室人》之六:“牕尘岁时阻,闺芜日夜深。流黄夕不织,宁闻梭杼音。凉霭漂虚座,清香荡空琴。蜻引知寂寥,蛾飞测幽阴。乃抱生死悼,岂伊离别心。”;又如李商隐《房中曲》:“忆得前年春, 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 锦瑟长于人。今日涧底松, 明日山头檗。愁到天地翻, 相看不相识。”诗人们或表达佳人早逝, 空留遗迹, 独帏凄寂之苦;或抒发追思迷离, 呜咽难绝的心绪, 其情其境, 哀怨动人。
“为文造情不容易,为情造文更艰难”。[3]所以悼亡诗词在情感真挚这一点上, 比其它任何诗歌都来得严格, 可以说容不得半点虚假。它往往以爱情为经, 以死亡为纬, 在表现人生爱与死这两种生命的极端情感时,句句带泪,曲曲传情。而贯穿其间的主线,就是作者丧妻后无法排遣的一怀愁绪、满腹心酸。如元稹《六年春遗怀八首》其五:“伴客销愁日长饮,偶然乘兴便醺醺,怪来醒后旁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悼念亡妻, 流泪的应该是诗人自己, 可诗人偏偏不写自己伤心落泪, 只写旁人哭泣, 从旁人的感泣中表现出自己的伤心, 以醉里暂时忘却丧妻之痛, 写出永远无法忘怀的哀思。其蓄情之深,含情之真,令人赞叹。象这种化解不开, 挥之不去的感伤之情,在悼亡诗词中可谓俯抬皆是:元稹《遗悲怀》:“昔日戏言身后世,今朝都到眼前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残夫妻百事哀。”;纳兰性德《浣溪沙》:“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这些读之令人喉喧气塞的悲妻诗行, 是作者丧妻后心灵伤痛的自然流露。一首首悼亡诗词,就如同一个个喷射口。诗人郁结于胸, 无法排遣的悲伤,在字行间得到渲泄、转移、疏导。使人“一读则改容,再读则泪下,三读则断肠矣”[4], 其打动人心的魅力, 正源于它所独具的感伤美。
悼亡诗词都是以一种追悼的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妻子生前留给作者的恩爱与温馨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妻子的美丽与贤惠在诗人伤感的思念中显的更加无可替代,往往是“见尽世间妇,无如美且贤。”(梅尧臣《悼亡三首》);“我辈钟情故自长,别于垂老更难忘。不如晨牡兼狮吼,少下今朝泪几行。”(陈祖范《悼亡》)而更有细述者如元稹《遣悲怀三首》:“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又如王海洋《悼亡》“ 千里穷交脱赠心,芜城春雨夜沉沉。一官长扬吾何有,却捐闺中缠臂金。”这里作者从生活小事忆起, 前者回想当初家境拮据时,妻子勤俭持家,体谅丈夫,粗茶淡饭,却毫无怨言。后者则回忆妻子生前为人大方豪爽,急丈夫好友之所难,不惜将腕上金镯相赠。平凡的锁事,衬托出妻子贤惠、无私的品格,清贫的生活更显出夫妻的患难情深,而诗人平和的叙述, 却充满了对贤妻的赞叹与怀念。
陈寅恪说:“韦氏(元稹妻韦丛)不好虚荣,微之(元稹字)尚未富贵,贫贱夫妻,关系纯洁。”[5] 正因如此,元稹才会在《离思五首》中吟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样的千古名句来表达妻子韦丛在他心中无可取代的位置,从而更加渲染了诗歌的感伤之美!
二、 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以眼前的凄凉景致和妻子的生前旧物衬托其感伤美。
触景生情是我国古典诗词常用的表现方法之一。触景生情,即先有景,而后生情,情与景合而为诗。悼亡诗词正是常常通过景物表达情感, 赋物以情, 移情于景, 使景物人情化。 这时景物已不再是客观的自然物, 而是移入自然物中诗人的自我情感, 景物成了诗人悼念亡妻悲凄情感的象征。试看以下作品:李商隐《正月崇让宅》:“ 密锁重关掩绿苔, 廊深阁迥此徘徊。先知风起月含晕, 尚自露浓花未开。”;史达祖《过龙门》:“一带古苔墙,多听寒螀,箧中针线早销香。”;沈叔培《山花子》:“ 碧柳千条露未干, 金衣百啭晚风寒。”这里绿苔寒露, 晕月晚风, 残蝉啼莺, 都是渗入作者主观悲情的景物。 句句写景, 又句句含情,它是作者怀悼亡妻悲伤孤寂心灵的写照, 是凄清落寞处境的再现, 作者虽未直接言悲说愁, 但悲愁之情自见。
悼亡诗词的作者本来就敏感多思, 偏又遇上丧妻的人生巨痛, 所以眼前之景、触目之物从悲伤的心灵滤出, 一切都染上了伤感的色彩, 睹物思人的文字比比皆是。如潘岳《悼亡三首》: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其一)
“展转盼枕席,长簟竟床空。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独无李氏灵,仿佛睹尔容。”(其二)
“茵帱张故房,朔望临尔祭。尔祭讵几时?朔望忽复尽。悲怀感物来,泣涕应情陨。”(其三)
潘岳借助对亡妻故物进行铺叙状写,以表达对亡妻沉痛哀悼之情,感情真挚,读罢不觉泪已湿襟。无怪后人陈柞明夸赞地说:“安仁(潘岳字)情深之子,夫诗以说情,未有情深而语不佳者。”[6]又如李商隐《房中曲》:“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再如梅尧臣《悲书》:“有在皆旧物,唯尔与此共。衣裳昔所制,箧笥忍更弄。”诗人们以悲愁之眼观物, 使所见皆愁, 即使是美好的景物, 在他们的笔下也被摧残、毁损, 他们的诗词始终透着一股睹物思人的悲痛之情。因此这不仅仅是外在世界的悲凉,更是作>文秘站: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怳如或存,回遑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潘岳《悼亡诗》)作者的妻子杨氏已经离他而去,只留下作者独自一人。回想起曾经和妻子的幸福生活,而如今却是人去屋空,如此强烈的对比下不难想像作者在感情上承受着怎样的痛苦。妻子似乎在存亡之间, 想象中的形影不断在眼前出现。当诗人从幻想中清醒过来, 痛定思痛, 就不能不接受冷酷无情的现实---自己已经与妻子阴阳永隔,留下的只是对妻子无尽的思念和自己的孤独!
这种人去屋空的感伤之情,在清朝词人纳兰性德的《金缕衣·亡妇忌日有感》中更显出孤独凄凉,可称之为此中绝唱。一首词,悼尽人间悲情!
“此恨何时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 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应久醒矣! 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 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个惧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这是作者在妻子亡故三周年的忌日写的一首悼亡词。作者怀念亡妻,表现了沉痛孤寂的 心情,写得哀婉凄恻。这首悼亡词以决绝表情深,说妻子魂梦不回,是因她觉得“不及夜台尘土隔”,想结再生之缘,却“还怕两个俱薄命”,又希望死者复生“湘弦重理”,成为连理枝,幽魂相守。整首词充满了孤独之感,格调低沉凄婉。作者对妻子的失去产生的生者徒伤悲,死者长已矣的慨叹用人去屋空、孤独凄凉的情感模式来表达,更显示出作者对妻子的情深,也更加映衬出了作品的感伤之美。
诗人们追思往事, 最令其悲痛欲绝的是永远失去了妻子的温柔体贴, 这一痛苦倾注于笔端, 一首首催人泪下的诗词便由此产生了。如元稹《六年春遗怀》其二:“ 检得旧书三四纸, 高低阔狭粗成行, 自言并食寻常事, 惟念山深驿路长。”全诗仅叙述一件小事, 即翻检到亡妻生前曾写给自己的书信, 信上妻子淡淡诉说对“并食”而炊的清苦生活早已习惯, 唯一惦念的是在外奔波劳顿的丈夫。又如李商隐《悼伤后赴东蜀至散关遇雪》:“剑外从军远, 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 回梦旧鸳机。”隆冬时节, 诗人从军边塞离家远行, 旅途中顶风冒雪,自然盼望妻子寄衣御寒, 可妻子已逝, 还有谁能记挂我的冷暖?追思往
事, 诗人们情不自禁地记起妻子曾给予自己的关心温暖, 对比眼前孤寂无助的处境, 怎能不感慨系之, 黯然神伤呢?再如史达祖《寿楼春·寻春服感念》:“裁春衫寻芳。记金刀素手, 同在晴窗。谁念我, 今无裳。”;邵曾鉴《金缕曲·到家》:“年时握手揩双泪, 两相看, 千头万绪, 从何说起?任是纤腰墉无力, 强要瘦扶花倚, 强要做, 欢颜破涕。” 一个由今日的“无裳”, 引发对当初的绵绵怀想 , 一个由往日的生离 , 抒发今天孑然一身的愁怅 , 貌似客观平淡的叙述中, 包含着诗人对亡妻不能自已的深情。
如果说回忆夫妻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 使作者对亡妻的贤德更加敬重、赞叹的话, 那么回忆夫妻间曾有过的欢情趣事, 则更令作者柔肠寸断、痛苦万分。如纳兰性德《浣溪沙》:“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记绣榻闲时, 并吹红雨, 雕栏曲处, 同倚斜阳”;“最忆相看, 娇讹道字, 手剪银灯自泼茶。”当日夫妻把盏对饮的欢乐, 剪灯泼茶的趣事, 红雨斜阳的诗情画意...这些令人心醉的情景, 在作者的脑海中仍记忆犹新,可情投意合的妻子却撒手而去,作者越是回忆, 越是陷人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 内心交织着悲戚、依恋、痛苦等种种复杂的情感, 其中悲伤的滋味只有诗人自己心中明白。
四、 以梦托情,以虚驭实,借虚幻的梦境返照现实的残酷,深化其感伤美。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借梦的意象来表达情感,表达悼念,就更显的生动、真切。古代悼亡诗词中,以“梦”为题的作品很多。如:韦应物《感梦》“岁月转芜漫,形影长寂寥。仿佛观微梦,感叹起中宵。绵思霭流月,惊魂飒回飚。谁念兹夕永,坐令颜鬓凋。”另外,元稹也有《感梦》诗一首:“行吟坐叹知何极,影绝魂销动隔年。今夜商山馆中梦,分明同在后堂前。”两首同题诗主题相同 ,但表达方式却各具特色 ,前一首将悼亡与自悼相结合,表达无可挽回的情感;后一首却反映了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还有苏轼的名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两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作者写自己梦中还乡, 梦中夫妻相会, 梦醒后的愁怅, 几经转折, 表达出对亡妻不绝如缕的思念。这些形形的梦境,作者们写来都是锥心泣血,读之则令人气阻声噎,感伤之情萦绕心头,久久不能自已。
悼亡诗词经常包含作者的自悼成份。所谓“自悼”,“是个体对生存状态面临命运摧折时的一种情绪反映。”[7]命途多舛, 政治上的失意, 使悼亡诗词的作者加深了对爱与死的情感体验, 对生命的思考也就不仅仅围绕亡者来展开, 而是扩展为对自我生命的悲思。首先,作者经历了妻子死亡全过程后,对自己的死也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并有所准备。其次,经过了一次爱人失去后的情感埋葬过程,作者心身受到剧烈的创伤,诗词中不免带有人世沧桑之叹。悼亡作品中的自悼成份,又使悼亡作品倍增凄切感伤成份。如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全诗表达了作者由悲妻而转为悲己,沉浸于绝望的苦思冥想之中;又如韦应物《月夜》:“浩月流春城,华露积芳草。坐念绮窗空,翻伤清景好。清景终若斯,伤多人自老。”也表达了作者面对美丽的春色伤往昔,叹人生,景虽好、愁难消、人易老,怎不让人伤悲呢? 再如梅尧臣《秋日舟中有感》:“天乎余困甚,失偶泪滂沱。世事随时远,秋风顺水多。鳏鱼空恋穴,独鸟未离柯。岁月都无几,存亡可奈何。儿娇从自哭,婢騃不能呵。已觉愁容改,休将旧监磨。弊衣留暗垢,残药恨沈痾。斗厌驱驱役,终期老薜萝。”表现了一种在孤寂凄凉的环境中苦度残年的自伤自悼之感;还有蒲松龄《悼内六首》其一:“迩来倍觉无生趣, 死者方为快活人。”这里, 有对百年人生深思后的自悲, 更有厌弃人世、羡慕死者的情怀,格调虽然低沉、消极, 但它是发自古人心灵最深微处的生命思考和命运悲叹, 是古人对人生的感知和确认。悼亡诗词的作者们一面藉着手中工愁善怨的笔抒发哀情, 对现实进行苦苦的排拒, 一面则又不得不直面人生, 将自己深深的锲入到现实生活中去。 无论叙事还是抒情, 悲人还是悲己, 贯穿其间的始终是凄楚辛酸的情感。
总之,古代悼亡诗词传达的是一种“物是人非事事休, 未语泪先流”的悲情;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哀婉;是“人死如灯灭”的巨痛与感伤。古代的悼亡诗词的意象选择带有一种极普遍的特征: 多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 即多是柴米油盐的生活小事, 平淡无奇的家庭琐事, 多是诗人妻子生前活动的闺阁庭院中的种种物象,诸如冷火残灯、沉香旧筐、孤帐空床、未完针线、娇儿索母之啼等等。这些一物一景、一事一情平凡的意象组成了一首首凄美绝伦、催人泪下的悼亡诗词。因为失妻之痛是陈情不竭的,无论富贵还是贫贱,与妻子的相濡以沫是失去妻子之后的悲痛之源,而正是这潺潺不绝的悲痛成就了悼亡诗词至情至深的感伤之美。
参考文献:
[1] 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9:674.
[2] 尚永亮.血泪哀歌生死恋情---中国古代悼亡诗初探[J].江汉论坛.武汉1989,4:52.
[3] 苏勇强.元稹悼亡诗之悲缘.[J].汕头大学学报,2003,19:3.
[4] 刘洁.浅论古代悼亡诗词的悲怆美[J].兰州学刊,1999,2:01.
[5]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C].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106.
翻阅唱片所附的内文资料后,才知道,这是唱片中的“国货”――“爱必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制、中唱广州公司出版的一张新唱片(产品编号:AS0004S、唱片编码:ISRC CN-F13-03-445-00/A.J6)。
专辑名为“老情人”――界定了它是一张情歌专辑。
再看这张新碟的主唱者――当然是封套上有大大小小十多幅玉照的这位。她形貌温淑,像一位秀外慧中的南方女子,但在唱片资料中找不到她的中文名字,只印出了艺名“Tiffany Wong”。
这张唱片所附的文案搞得很细致且富有书卷气。题记由湖南电台的音乐评论员王士昭兄撰写,每首歌曲除附上歌词,也配有提示语,而且,题记和歌词还配上了英文。看来唱片的发行定位还不仅仅局限国内。
唱片的题记写得很雅,尤其是文末引用《全宋词》里廖士美“烛影摇红”中的“断肠何必更残阳”那一段古词,为整张专辑打了个极好的总结。只是,题记没有具体涉及碟中的歌曲,若依此按图索骥,会让人感到雾里看花。恰恰,题记的标题便是“叹水中月,唱镜中花”。我想,这应该作为《老情人》的副标题,似乎也是唱片制作编辑者着意要留给听者的足够欣赏想象空间?
专辑共收录了14首歌曲。第一曲播出,更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如此娇媚的女子,嗓音却并不鲜嫩亮丽,也听不出纤柔娇媚、风情万钟的音韵,更缺乏当今歌坛时髦女郎的嗲态煽情。
唱片的开首,Tiffany便用她年轻老沉的歌喉,演释了片名曲“老情人”。确是别具一格!当歌中唱出“老情人,你还好吗?任时光匆匆,前尘恍然如梦……情人越来越老,感情越系越牢。不是每种感受都能天荒地老;情人越来越老,相见越来越少,梦里花落情人你又知多少?”听到此,凡有过初恋经历的人、哪怕这已成遥远的记忆,绝不会无动于衷;听者也绝不会相信,这是一个年轻女子用歌声为你轻轻撩开回忆“情史”的闸门。“老情人”听下来,从吐字发音到气息的掌控,从旋律跟进到表情的抑扬顿挫,我不知道年轻的Tiffany 如何吟出了这等酸楚和幽情,如何积炼出了这等深沉和老辣。
再仔细往下聆听,你会感觉到Tiffany的演唱,敢于在老将名手之后,以自己的风格再树一帜的自信。这张专辑中除“老情人”外,她演唱的其它情歌、包括曲名没有标明“情歌”的老歌新曲,曲调大都格外缠绵惆怅。闭目品味,真还能透出一幅幅古色古香的诗情画意。“明月千里寄相思”,不知多少老歌星新歌手都演录过的这首老歌,但Tiffany的处理更是不紧不慢,行腔吐字,婉转迷人,当唱到“人隔千里路悠悠,未曾遥问心已愁。”此时让人感受到的,并不完全是一种无奈,好似暗含一丝期待,正如唱片中此处插入的提示语:“有你在身边,梦就简单了。你携我手我携你手,还有我们四只手。”这样新颖的诠释,拉近了演唱者与听者的距离。
“哭砂”是一首很流行的情歌。“风吹来的砂,堆积在心里,是谁也擦不去的痕迹。……风吹来的砂,冥冥在哭泣,难道早就预言了要分离。” Tiffany唱得特别低沉徐缓,正是抒发暗恋与离别情怀的最佳方式――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我只在乎你”表达出恋人是歌者一生的唯一依恋,以致歌者不能“只靠回忆活下去。”这正如专辑的“题记”引用唐・元稹的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碟中传出的歌声,又使我想起了这风流诗人的另一诗句――“情知梦无益,非梦见何期。依稀旧妆服,淡昔容仪”。
“意难忘”这首歌中,点出了“咫尺天涯,为何不见,祗身已憔悴”。Tiffany在这里的演唱,似乎表达了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相思相念知何日,此时此地难为情”的情怀。道出了一种可遇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及的无奈,更吐露了“咫尺天涯”的无奈和“天为谁春”的感慨。
“康定情歌”是唱得太多听得烂熟的一首情歌,但它正是该专辑中少有的较明朗的一首。哪怕经历了失恋的苦痛,也要将逝去的一切作为美好的记忆。Tiffany在这儿唱出了一种坦荡、抒发了一种宽厚的情怀。
“蓝色的梦”是专辑里放在最后的一曲,它不算老歌,但很象邓丽君那首“甜蜜蜜”。歌中给人最亲切的印象是恋人的笑容。不过抒发的主题应是歌词中“昨夜一场蓝色梦”、“梦中一切多虚空”。Tiffany的演唱虽显得有些慵懒,但它能使我让人联想到“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的词句。
年轻的主唱者难得有一副这样的嗓子,虽不高亢激越,但轻叹浅吟更宜人;虽不古典也并不能简单划为流行,但这声音和这演释有它的特质,欣赏它,确实象品一樽陈年老酒,需慢慢回味,才能理解一种历经沧桑,看透世态炎凉的情韵,她演唱中偶尔似有意搀杂了一点顿塞,然而,正是这种嗓音和特殊的演唱处理,能给人一种柔韧的美与亲和力。对了,如象“蔡琴老歌”一样,虽不高亢,但这种特有的沉稳和宽厚的声带,凝练而内省的浓情,却更具持久的感染力。老歌本来就不太适合用华丽和亮泽去包装,它不需要这样的外表,而适合用凝思回味的朦胧美去挖掘歌曲本身的内涵。Tiffany唱出了人生记忆深处的隐私,铭心刻骨的旧情。让人感触到了“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惆怅。
关键词:“扬州美女” “扬州瘦马” 种花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历史,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文化,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姿态。占尽了自然山川社会经济的古城扬州,不但创造了历史上的几度繁华,成就了一段举世共羡的财富神话,而且孕育出闻名遐迩的扬州美女,演绎着陶醉千秋的风流佳话。古往今来,只要一提到扬州美女,人们就会想到西湖的瘦、杨柳的柔、芍药的腴、琼花的艳、月华的恬、水性的智、书画的雅、琴弦的幽,从而不能不对钟灵毓秀的江淮名都扬州,顿生出无限的遐想与神往。
一、天下美女出扬州,一个古今同好的诱人话题
郁达夫有句品评扬州的名言:“扬州两个字,在声调上,在历史意义上真是如何地艳丽,如何地使人魂销而魄荡!”
何为“如此艳丽”?何为“魂销而魄荡”?这可追溯到那个众人皆知的华丽故事――自古扬州出美女,一传十,十传百,最后被演绎成一个更为炫目的话题――天下美女出扬州。于是“美女扬州”就成为一个古今同好的热门话题,一个声色世界里的玫瑰色的梦,一个令人神往的永远的诱惑。
最先发现扬州美女并为之树碑立传的人是南朝鲍照。他在凭吊汉代扬州的名篇《芜城赋》中,用“东都妙姬,南国丽人,惠心纨质,玉貌绛唇”来描绘扬州女子的美,尽管诗人笔下的美人已经“埋魂幽石,委骨穷尘”,却给世人留下一分刻骨铭心的记忆和咀嚼不尽的念想。“扬州美女”,也从此浮出历史水面,定格在人们的文化视野中。
到了唐代,“扬州胜地多丽人”(徐铉),“花作婵娟玉作妆”(刘禹锡)。扬州美女以数量庞大、姿容群整的群体魅力,构成大唐帝国繁华盛世一道极具冲击力的红尘丽景,吸引着一代声势煊赫的名公巨子、才情傲世的诗人才子,熙熙攘攘“烟花三月下扬州”,徜徉流连“春风十里扬州路”,如痴如醉“二十四桥明月夜”。青衿红颜,激情碰撞,留下说不完的锦句华章。
明清之际,士大夫们不仅继续做着一觉扬州梦,大量小说中也出现了外地才子骚客到扬州寻美女得美女的情节,把扬州美女的名声继续炒得沸沸扬扬。明清常熟人支如增为扬州美女冯小青写传,记中有“江东固佳丽地也,或主闺彦云集,茗战手语,众偶纷然”,生动地描述了扬州地方美女云集的景况: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更在《梦江南》词中神情咏叹:
江南好,佳丽属维扬。
自是琼花偏得月,
那应金粉不兼香。
谁与话凄凉?
不仅古人喜爱,近现代以来,众多文坛名家如龚自珍、辛汉清、易君左、洪为法、郁达夫等,也纷纷为之倾心动容,咏叹描摹,写出大量情词兼丽的咏美之作。自称“我是扬州人”的朱自清在几篇文章中谈及“扬州出美女”。在《镇扬日记》里,说他从镇江坐船到扬州去,看到船舱里面“坐着几位‘扬州佳丽’”。
这些就是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对扬州美女的歌咏与传播。
二、扬州出美女,竹西多佳丽――“扬州美女”考释
怎样的女人才能称作美女其实从来没有明确的标准。按中国传统看法,美女总是“手如柔荑,服如凝脂”,“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对于“扬州美女”这个词,应该有两种诠释法:一是从字面上去理解,美女即美丽的女人;二是从字面以外去认识,美女实际上就是商女。
扬州历来多商女。杜牧《泊秦淮》诗中的名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大约是最早提到“商女”一词的。商女是凭出售色艺为生的女子。到了明清时期,扬州的商女不仅出售自己的色艺,她们自己也为人所出售。明代的扬州是当时最大的人口市场,不幸的女性被精心包装后从扬州销往全国。李渔《闲情偶记》卷三中说:“向在维扬,代一贵人相妾,靓妆而至者不一。”说的正是在扬州人口市场挑选商女的情形。
扬州美女有一个很特别的名称,叫“扬州瘦马”。“瘦马”是指从小加以调教,长大后被卖作妾的少女。充当瘦马的女孩,容貌必须标致,举止必须伶俐,要学会梳妆打扮、琴棋书画、察言观色、妩媚等等本领。陈森在《品花宝鉴》第五十回写道一个扬州瘦马玉天仙时是这样描述的:“这玉天仙本是扬州瘦马,到京来颇有声名,但年纪已二十七岁,比聘才大了两年,相貌极为标致,看着还像二十来岁人,更兼弹唱皆精,与聘才甚为合意,故成了夫妻。”玉天仙长得标致,精于弹唱,擅长打扮,善解人意,都使得她在各处都名压群芳。从玉天仙身上不难找到扬州美女享有盛名的全部原因。
所以,关于“扬州瘦马”表示的“美女”有两层涵义:第一层是从字面上去理解,它只是指美丽的女人;第二层涵义却应当从实质上去理解,它同古代所称的“燕赵佳人” 、“吴越娇娃”一样,实质上专指歌妓、舞妓等操特殊职业的女性。
三、家家种花如桑麻――与“扬州美女”有关的产业
从古至今,人们总在比拟、咏叹着女儿花,女儿如花。清代著名戏曲家李渔更是铿锵断言:“名花美女,气味相同,有国色者必有天香。”
“千家有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走进历史上的扬州城,我们看到一个将栽花当做种田的城市,一个万紫千红的花花世界。爱美懂美追求美的扬州人似乎怀有一个信念:女孩多的地方,花也要多;出美女的地方,不能没有名花。于是他们一边将自己的城市家园装扮得花团锦簇,一边更以一分栽花、护花、赏花、惜花的态度,来养育调教自家的女孩。拥有了芍药冠天下和琼花世无双的花都名城,在它回波荡漾四时馥郁的花俗氛围中,又源源不断地生长出国色天香的绝世美女,成就了一道艳极古今的红尘丽景。
(一)琼花芍药世无双
扬州水土适合养美女,也适合栽培名花。只要提起扬州,除了美女之外,人们想到的就是琼花了。这不仅因为世传琼花唯扬州所有的“一枝独秀”,也不仅因为琼花的美若仙葩“天下无双”,更因为那个几乎演绎成为历史的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隋炀帝为到扬州看琼花而开运河、因迷恋琼花而亡国。自古就有红颜祸水之说,原来佳花也是祸水,可见美女与名花的魔力是何等了得!而琼花在人们心中也就有了美女的属性,引发了诗人才子的想象和激情。前人留下了众多诗词歌咏琼花,如“一炷清香十万家”、“天地中间第一花”。韩琦《望江南》的词更是直抒胸臆:
维扬好,灵宇有琼花。
千点珍珠擎素蕊,一杯明月破香葩。
芳艳信难加。
如果说扬州琼花得自女道士埋玉而生的机缘,那么扬州芍药就是扬州人种花水平的铁证了。
在宋代,扬州芍药就已经闻名天下了,“洛阳牡丹,扬州芍药”并举成为民间熟语,韩琦、欧阳修、苏轼先后做扬州太守,全都被扬州芍药深深陶醉,赞歌不已。韩琦说“广陵芍药真奇美,名与洛花相上下”,欧阳修说“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苏轼说“扬州芍药为天下冠”。
琼花芍药,一个是灵宇仙英,一个是红粉佳人,一个冠压群芳,一个举世无双,领衔装扮着扬州历史上摇曳多姿的广陵春。
(二)举城看花
以种花为业的老扬州们,赏花是其生活方式之一。扬州是把看花、赏花活动当成节日盛会的。每年春天正是这个城市万民同乐的狂欢时刻。诗人这样来描述当时的空前盛况:
每到花期上好天,逐花顽处枕花眠。
春光九十今将半,过得清明又一年。――《广陵古竹枝词》
十里春风,千家绮陌,万人空巷,美女如云。或在云淡风轻的日子傍花随柳,或在微风细雨的日子插花冶游,或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枕花而眠。扬州人恣意享受着大自然的这种馈赠,酿造着芬芳甜蜜的家常生活。
人们常说“墙里开花墙外香”,扬州城的缤纷花事,也吸引着外地的人们闻香而来。李白说“烟花三月下扬州”,孟浩然也赶在烟花三月前来,杜甫作出“老夫乘兴欲东游”的打算,白居易“半月悠悠在广陵”,姚合则说扬州“满郭是春光,街衢土亦香”,魏源甚至想到“人生只合扬州死”。
毋庸置疑,“花”是扬州的瑰丽心曲,它点化灵园秀水,摇曳一城芳菲。
(三)饰花
扬州人种花种出万千气象,万种风情。人们不但喜欢种花、看花,而且喜欢买花、卖花、佩花、簪花。置身清代扬州城中,会看到形形的花园、花市、花会遍布大街小巷。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画舫有市有会。春为梅花、桃花二市,夏为牡丹、芍药、荷花三市,秋为桂花、芙蓉二市。”
万紫千红芍药田,徐凝门外暮春天。
担头挑向城中卖,一握花枝值百钱。
扬州女子喜欢簪花。四时花开,兴随时移,可以是栀子――“朱兰栀子美人妆”,可以是白兰――“白兰襟上一枝枝”,也可以是带刺的玫瑰――“倚门人戴紫玫瑰”,还可以是细碎的迎春――“各带迎春花鬓侧”。总之,不管是什么花,只要经扬州女孩信手撷来,即如神点化。
茉莉花蕊若圆珠,香气袭人,更是扬州女子首选的花饰。早在宋朝时,我国民间妇女就喜欢用细丝将茉莉花串成花球或花串,配挂在衣襟、床边、头发上作为装饰,花面交映。明清时期,扬州女子几乎人人头上簪茉莉、袖中笼茉莉,连睡觉都要把茉莉搁在枕边,伴着阵阵清香入眠。清代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艳丽之极的东方美女入眠花图,以之形容扬州女性的生活最为贴切:
冰雪为容玉作胎,柔情合傍锁窗隈。
香从清梦回时觉,花向美人头上开。――王士禄《咏茉莉》
“鲜花虽好还需美人戴”,扬州八怪画家黄慎有诗咏道:
人生只爱扬州往,夹岸垂杨香气薰。
自摘园花闲打扮,池边绿映水红裙。
四、结语
今天的扬州历史悠久、文化丰厚、风景如画、美食如林,是一座交织着古韵新风的旅游名城。尽管时下扬州已经拥有太多的佳妙之处,但凡到扬州旅游的人,第一念头仍会想到那个千古不释的情结:看美女。这注定是一座与美女结缘的城市,更何况在这个尽情放飞美丽与才情的时代。与“扬州美女”相关的人和事将成为这座城市活力与魅力的永久构成。
参考文献
[1] 金子.扬州美女[M].江苏:广陵书社,2008.
[2] 韦明铧.扬州瘦马[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