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23-05-30 10:16: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1篇

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基本情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指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同大学生两者之间利用语言、符号等作为沟通的工具以此来沟通和交流思想认识情况和情感情况的双边过程。大学生实现政治教育沟通的特点主要有:沟通双方均属于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沟通过程中双方信息属于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属于双方情感的沟通;沟通过程中会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存在而造成障碍。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的形式主要包括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一般来说正式沟通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以及谈话等事项,其余的沟通属于非正式沟通形式。还包括集体和个人的形式、语言和非语言、面对沟通和间接媒介沟通等。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产生的问题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方法比较陈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渠道是信息传递的桥梁,它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沟通信息是否能够及时传递和反馈。[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方式主要是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的次数比较少,在高校内部少有出现。一般来说,高校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过程中经常会采用非正式沟通,这种方式比较方便和快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课堂和课外的时间开展,主要是利用宣传、社团以及互联网络和通信网路进行,借以来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思想沟通和交流。正式沟通常常需要组织大型的会议和交谈,这样就导致各方之间的协调不周到,矛盾较重,而且沟通工作效果较差。

2.大学生实现政治教育沟通过于专业化

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往往会采取比较专业的思想政治术语来讲解相关方面的知识,从而进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在教育者与大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中,由于双方地位、知识背景、文化实力等方面的差异,使传递的信息出现语言和语义上的理解偏差。[3]这些因素的存在会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质量相对较低,不能够很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目标。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浮于表面

许多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方面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而且进行的沟通工作主要是流于形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开展之前,组织方一般只会将效果纳入规划之中,并没有充分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大学生在思想方面出现问题的时候,常常都是班主任或者是辅导员对其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但是常常都是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才进行。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优化对策

1.积极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模式

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过程中不能够仅仅依靠非正式沟通的方式,还应当综合其他的沟通方式来开展沟通工作。尤其是正式沟通方式的采用,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会议的时候必须协调好组织者、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矛盾,从而逐渐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的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在沟通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模式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进行个人或者是集体的沟通交流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积极有效的预防各种事件的发生。

2.采用多种模式加深大学生的理解

沟通者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尽量避免运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要联系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交流,联系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地位,从而适当的进行引导和交流。不仅如此,还要综合运用网络技术、社会环境等来开展交流工作,从而构建有效的沟通氛围,加深学生的思想政治知识的理解。

3.从本质上提高沟通工作的有效性

相关教育工作者要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沟通对策。[4]不仅如此,还应当逐渐细化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的范围和内容,明确沟通目标,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采用适当的沟通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才能够从本质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意识。

四、结论

第2篇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

教育对象获得感的获得程度是衡量教育水平的对象性标准,也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对象至少能够产生思想被正面引导与“教化”,以及思想困惑被“点化”后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这两个获得感,而解决思想困惑的需求日益高于知识性正面灌输的影响。[1]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探究其获得状况并如何提升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研究的关注点。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需要多维度理解其内涵、认知其空间结构的多维分布、分析其多维提升路径,从内涵、结构和路径形成体系化研究。

一、多维理解: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内涵的深层分析

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得到某些体验或感悟,精神世界产生了正面的积极的愉悦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即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多维度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需从基本维度来理解知识体验的主客观统一性,从深层维度理解意义与发展对获得感的影响。1.主客观的统一及体验的相对性是理解获得感的基本维度。知识传授只有通过传授对象主观感知、内化提升,才能真正为传授对象所得。既然获得感是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或之后产生的正面的积极心理体验,那么它就离不开学生主观上的体验和思想政治教育客观上所提供的知识及因此而形成的认知,二者具有统一性。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客观上对大学生产生了“有用性”,再加上大学生对“有用性”产生了主观上的体验就形成了获得感。知识提供的客观性和认知体验的主观性缺一不可,从这个角度上看,主客观的统一是理解获得感的基本维度。对于知识的“收到”不一定能够“感悟”,大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还需经过其内在感知的转化,才能转变为相应的获得感。同时,由于个体认知的差异性,不同传授对象之间的获得感会有所不同。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知识是客观存在的,当供给无法供应或是超越需求,教育对象就会觉得教育过程枯燥无味。只有对应教育对象身心需求的供给,才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获得感。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内容、话语等具有时代感和实效性,使供给本身符合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需求。另一方面,精神世界的获得具有个体性和滞后性,也更难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往往难以立竿见影,效果具有滞后性,甚至可能发生在若干年后。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带来的获得不仅包括当下的获得,也包括精神世界未来的隐性获得,在这种情形下,获得感就具有了相对性,成为理解获得感的另一基本维度。2.意义与发展是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深层维度。马克思指出,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P530)。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目标牵引下,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政治觉悟及文化修养水平,这是超越知识之上的精神生产。相较于知识获得,“传道”重于“授业”,精神世界的获得感是更深层次的获得感,其滞后性无法以知识形式来量化,知识的深层意义在“未来获得”中得以延伸,并指向精神世界里人的终极价值。所以,在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时候,承认“未来获得”的合法性,意义的未来延伸和未来的精神发展成为理解获得感的深层维度。新时代大学生精神需求日益提高,来自精神世界的获得感占比越来越大,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坚定的理想信念、人生信仰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身特色和特殊使命所在,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最根本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发展意义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能关联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理想和境界、自我发展,并能够即时性解决引起获得感主观差异的诸多因素如思想、情感、道德等困顿的实际问题,大学生的当下获得感就会更高。“当下获得感”越高,其对“未来获得感”的影响就越大。只有激发大学生当下获得的兴趣,才能在未来引起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未来获得感”。

二、多维分布: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空间结构

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差异性与教育目标的复杂性概括性之间的差别,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空间结构的复杂性、隐蔽性。空间结构的产生由教学内容(供给方)、教学方法(供给方法)、教学对象(获得方)决定,每一方又存在自身的空间结构。通过全方位考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分布的结构可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教学内容(供给方)、教学方法(供给方法)、教学对象(获得方)三方流程式的系统性空间结构。1.获得供给:获得感的教学内容供给维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教学过程呈现给大学生的供给物,是大学生获得感的获得源头。思想政治教育将什么样的内容提供给大学生?根据国家文件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三部分,其中包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及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思想教育内容、政治教育内容、道德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与其他生产活动对象自身的固化不同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加工对象是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具有灵活性、变化性、不稳定性,它不仅随着大学生的成长阶段发生变化,而且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当思想教育内容能够纠正大学生的认知偏差、解决大学生自身思想观念与社会现实的冲突时,就会产生精神世界的愉悦感,进而产生获得感。另外,当政治教育内容为大学生提供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政治觉悟,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更好地政治化社会化,能够理解领会国家的政策方针,保持思想言行能够在正确轨道之上时,大学生就会产生政治清醒的获得感。当道德教育内容为大学生提供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塑造符合社会道德准则的道德品质,使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各种道德冲突、进行道德选择时,产生道德自信的获得感。2.供给方法:获得感生成过程的教学方法维度。从供给方到达获得方有一个中间过程,这个中间过程产生了供给方法。供给方法的选择和使用程度直接影响供给力度和供给方的接受程度。要掌握供给方法,就要明白整个实践过程牵制大学生获得感的因素有哪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经由供给方(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法传递给获得方(大学生),过程包含了教育者、教学方法和教育对象三个影响因素,三者同频共振才会产生获得感。恰当地运用供给方法就要理解供给内容,根据大学生的思想需求和感知水平掌握相应的方法。首先,从供给内容来讲,内容与大学生身心需求的切合程度是大学生能否有获得感的客观条件,完全脱离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内容必定不为大学生所吸纳,更无从谈起从中而来的大学生获得感。因此,对内容判定与选择的方法是大学生获得感生成首先需要把握的方法。其次,教师是连接供给物和获得方的中间环节,教师自身对供给物(教学内容)的消化转化关系到传递效果,合格的老师会将供给物结合自身的知识水平、生活体验转化为课堂内容,并采取合适的课堂话语和教学方法传递给学生。因此,教师的知识与教学技能提升不可忽略。再次,从获得方(大学生)的角度来看,教育活动中的大学生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方,其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直接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从“供给—中介—获得”三个角度思考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无外乎就是遵循思想政治工作、教书育人、学生成长的规律,使中介环节能够根据三方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方法,产生教育活动的影响力来帮助大学生逐步接受和认同供给物内容。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的结果,探究紧扣三个环节的方法是大学生获得感研究的重要研究领域。3.获得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自身空间构成。当供给内容经由教师传达到大学生这里,大学生还需从获得转化为获得感,这个转化过程关键在于大学生自身身心特质的空间构成。构成大学生身心特质的是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情、意、行呈现出的特质,知、情、意、行特质影响获得感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们相互联系并相互转化。第一,以知识获得为前提,用正确的认知激感。获得感的前提是获得,而获得的先决条件是有所得,这个有所得就是知识的获得。获得正确的知识是大学生正向获得感形成的起点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以理论来指引大学生人生道路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观”,形成关于是非、对错、美丑等的认识、判断和评价。把理论讲实、讲透、讲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中国化的理论和现代化的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形成正确思想、优化行为习惯的基本知识内容,通过这些内容激发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拥护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产生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奉献社会的情感。第二,以由知识激发的情感作为意志转化的“催化剂”。情即情感、态度体验,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对其内容、方法、手段等要素都会产生情感体验。正向的情感体验就会使大学生接近、信任、接纳、渴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反之,则是否定和抵触。“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源于人的内在需要,特别是人的思想更新的需要”[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做到入情入心、动之以情,才能以情感人,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和价值共鸣,形成积极的态度体验。正向的肯定必然能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激发起为信念、理想而奋斗的热情,必将对获得感的形成起到内在的推动作用。第三,将知、情、意执行落实到行为上。意即意志,行即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下所采取的行为。意志是克服困难的毅力,只有具备了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情感才能转化为一种信心、信念,从而能够自觉地克服困难,达到预定目的,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形成的根本保证。知、情、意的最终目的是要转化到行为上,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是将大学生的知、情、意逐渐沉淀为行为习惯的过程。行为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外显载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归宿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实现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价值。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形成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短期过程,而是一个有知、情、意、行综合作用的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

三、多维路径: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有效途径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由“供给—教学—获得”的流程关系可见,教师在提升大学生获得感的过程中既是前提性条件又是关键性因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成为增强大学生获得感的有效途径。第一,从宏观建设方向角度来说,根据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六要”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将政治素养放在首位,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要有过强的业务能力,能够熟悉运用专业理论、教材内容和教学话语;要努力塑造自己的人格,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让身教成为言教的一部分。第二,从微观教学实践角度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改变社会形象和职业理念。多年以来,思想政治工作被认为是没有创造性的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吹水”课,没实际价值,其形象被僵化、矮化为“灌输既定的意识形态的传声筒”[4](P349-350)。在这种社会形象之下,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产生了职业自卑感,因其身份被边缘化而存在感不足,职业幸福感也比较低下。虽然“传声筒”的论调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误解,但也侧面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地位的尴尬境遇。从职业成长的角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是未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养的内在驱动力。2.精研教材教法,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一要精研教材,将教材体系转化为课堂知识体系。教材通常是教育部统编教材,内容高度概括抽象,带有课堂教学的纲要性,要使之转化为利于学生吸收的课堂知识体系,必须通过教师从内容到语言上进行课堂转化,立足教材并超越教材来学习理论知识和指导社会实践。教育部统编教材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精研教材,运用深厚的理论功底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内容,课堂话语要始终围绕其课程特质和根本任务来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5](P50),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用学生真实感受的现实生活素材活现教材知识,运用动态话语展现教材的固化话语,将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认知体系。二要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效果。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与时代感,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除了认识、坚持“八个相统一”,还需将“八个相统一”实实在在地落实到工作实际当中,能够熟练掌握案例教学法、问题链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以思想性、理论性直面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出深刻回答。通过一定教学方法把大学生迫切关心的问题讲清楚,立足学生,从获得方即需求侧来研究大学生的想法,学生关注什么样的内容、兴趣点在什么地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以提升大学生获得感能力。3.以“知行合一”理念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认知与践行能力。第一,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大学生“行”的获得感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知情意”的获得感程度,因此,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过程中满足学生的“知情意行”,让有限的课堂教学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一方面,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节的体验更直接更深刻,会直接刺激其“情与意”。例如,在三个课时连排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一课时专门开设“热点讨论”专题,这样,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上来,在搜集活动中产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另一方面,在课堂展现过程中,教师通过课堂互动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维和想法,教师教学可以有的放矢,满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对人生答疑解惑的需求,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带上温度和热度,而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传声筒”。第二,将线上宣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知与行统一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知情意”获得感与“行”获得感其实就是“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变相表述。新媒体发达的年代,网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的新契机。慕课、微课、视频、论坛等都成为学生课后参与的实践形式,这些实践形式又反过来助力课堂教学,二者相辅相成。信息化时代运用网络媒体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内化于心”已经成为常态,但“外化于行”需要靠社会实践来实现。学期内的实践活动和暑期社会实践都是社会实践的基本实践教学模式。学期内的实践活动如举办经典诵读、辩论、微视频制作等比赛,暑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写作社会实践报告,让枯燥的课堂具有立体性鲜活性,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6](P149),培养学生学与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觉性。从教材、教师、教学和学生四维路径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将影响大学生获得感的环节串成一条线,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精研教材教法,知行合一,通过线上线下、课堂与课外结合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合一的践行能力,但是从“知情意”获得感到“行”获得感的转化还“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7](P321),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实践转化是一个伴随学生一生的长期过程。

参考文献:

[1]王习胜.“思想咨商”助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J].教学与研究,2018,(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骆郁廷.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及其优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Z1).

[4]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5]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本书编写组.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第3篇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一、前言

贫困大学生指的是在高校里学习,但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在上学基础可能无法支付学费、生活费等生活在最低保障线的学生。这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存在于任何一所高校中。当然,这一群体的大部分还是可以理性的认识社会,正确看待贫困,并且有着踏实、诚恳的品质以及坚定的意识,可以独立、奋斗。

二、当前阶段贫困大学生在思想、心理上所存在的问题

(一)强烈自卑

贫困生产生自卑的了主要原因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家境,囊中羞涩。这也是贫困生表现的最突出心理状态。根据有关调查发现,贫困生与普通学生相比,更容易出现焦虑和自卑,且多数检查出有轻度、中度甚至是重度抑郁症。

(二)过于敏感

很多贫困生都过于敏感。并且因为强烈的自卑,让他们的神经变和紧、敏感。教师或是同学的言行在他们的眼里可能变了味。例如,有的同学有东西不见后,教师或同学不经意的看了他一眼,他就会认为有人不信任他、怀疑他。

(三)感恩意识薄弱

近年来,不断有媒体报道,有的贫困大学生在受到扭亏支助后杳无音讯。有统计显示,一些贫困生,在出到社会并站稳了脚步后,并没有主动却联系过曾经帮过自己的人,且这一比重甚至占到了在在分之五十。

三、新时期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未引起重视

这些年大学生不断增加,国家对于这些学生拟定了相应的帮扶机制,要求各个高新都要严格落实,可是很多高校重视的仅仅的是学校的硬件标配,未能重视贫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很多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足够的认识,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只强调贫困大学生的学业方面的教育,希望可以让贫困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用知识来改变命运,却未能对他们的人格、心理进行关注、教育。

(二)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少针对性

很多高校对贫困生开展教育未能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造成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贫困生和普通大学生在经济条件、成长环境、心理素质等都存在差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体现出对贫困的大学生的群体特殊关怀;第二,教育缺少个体针对性。每个贫困生的贫困原因可能都不一样,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况也是不一样的。贫困大学生在群体内的贫困程度以及心理素质等有不同。但当前对于这部分学生的政治教育却没有重视差异性,导致一些具体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关系。

(三)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单一

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单一且缺乏灵活性。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理论性强且比较枯燥,这样就需要把理论、实践有机结合,增加教育效果。但当前部分教育思想认识过于片面,只是简单采用理论灌输的方法来对贫困生进行教育。未能重视他们所存在的心理问题。

四、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提升贫困生自我教育能力

一般来说,可以有两种方法来提升贫困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个体自我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锻炼,例如可以让学生写日记、写总结、通过自我式的反省与总结方式,提升自我修养。群体教育:学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讨论会、民主生活会等,让他们在群体中学习并适应社会发展。

(二)综合运用教育载体开展思想教育

第一,发挥其他课程的作用。无论是哪一门课程,都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根据各个学科的学者们让贫困生系统掌握反映到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科学理论知识,也让贫困大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第二,将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管理当中,通过管理过程,可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对贫困生开展思想的教育,以管理为主培养他们的品德。第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众媒体载体当中。通过大众传播面向广大贫困大学生传播社会语义的思想观、行为规范,让他们可在接受广泛信同时接受思想的政治教育。但要经过信息筛选,因此现有的网络信息繁杂,通过网络大学生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有的信息不良,会对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造成极大心理伤害。

(三)加大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高校需要了大限度关注贫困生各种消极的心理现象,最大限度考虑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为他提供有关的帮助,构建起完善贫困生的心理预警以及咨询制度,以此达到他们完善自我调节的目的。

五、结语

想要做好贫困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容易,这项工作复杂、多变,并且和时代的发展同步,是会伴随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新问题。所以高校需要拓展一切的渠道来对这些学生提供帮助,充分解决他们在物质、心理以及精神上的问题,培养贫困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最大限度提升贫困生的素质,实现他们的精神升华。

作者:李龙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方钫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刍议[J].思想教育研究,2010,09:59-61.

[2]黄涛.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2,05:151-156.

[3]邓璨,李洁.浅析高校贫困生思想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24-128.

第4篇

关键词:农村生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219-1

随着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大学生了解社会、获取知识的速度迅速提高。但来自农村地区的大学生,会在适应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产生冲突,更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并出现各种问题。那么,在信息网络新阶段下高校对农村生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农村生源大学生的现实状况

我国当代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他们很多是在逆境中成长,经过残酷的竞争中走入大学校门,他们勤奋刻苦,有着较强毅力,不追求物质攀比。但由于受到个人经历、家庭、经济状况、社会环境、毕业生走向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同学们在完成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矛盾。

首先,由于在我国长期存在的历史、社会的种种原因而产生的城乡巨大差异,让来自农村的学生承受了更多的学习压力、生活压力以及就业压力,更容易滋生诸如心理等各种问题。其次,从教育因素上讲,由于师资水平和教育理念的落后,农村初高中阶段对提倡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很难展开,而片面追求分数和成绩的灌输式教育下的学生大多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从而在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中尤显被动,在进入与社会接轨更加密切的高校后,由此导致了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上的模糊与困惑。再次,从家庭环境的背景因素讲,以农耕为主的家庭背景的农村生源学生,受到的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更为深刻,其思想上的表现更多的倾向于保守、服从。最后,高校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特点,与农村生源大学生所习惯的封闭式、服从型、填鸭式产生矛盾。这种对大学环境的极度不适应,也使得他们对人际关系缺乏信心和信任,最终产生了交流上的障碍和性格上的缺陷。

2 对农村生源大学生特点的深层分析

2.1 强烈自尊心与严重自卑感之间的矛盾

农村生源的大学生能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和艰苦奋斗进入大学,在亲戚和乡亲们的眼里始终是作为优秀分子的楷模。因此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但是入校后环境的变迁和来自外在的各种压力,又极易使他们从过分的自尊走向自卑。大学同学之间物质水平的悬殊、缺乏其他同学多才多艺的才能,在绚丽的大学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长处和自信,使得他们在心理上又变得更加自卑,而强烈的自尊心又要去掩盖这种自卑,长期下来使自己变得更加封闭。长期内心的自尊自卑的冲突,往往形成他们自尊而又自卑、坚强而又脆弱的两重性格,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缺乏坚强的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失去许多培养能力发展自我的机会。

2.2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冲突

由于来自贫穷落后的农村,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对社会现实往往有更深层的认识和思考。他们渴望用知识来改变自己和整个家庭的命运,甚至期待自己学业有成后能为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尽一份力,于是他们选择了一条靠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然而近年高考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使得就业形势变得愈加不容乐观,大学毕业后能否就业越来越没有保障。“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业看关系”等一些社会现象也使得他们不断怀疑自己选择的道路。与城市同学相比,农村生源的大学生一无关系,二无经济基础,上大学都是靠竭尽家庭的全部经济能力甚至不惜高利息借贷,而大学毕业后能否就业越来越没有保障,使得自己对未来背负了很大的压力。理想与现实的这种反差 ,也造成他们心理上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

3 怎样做好农村生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只要经过教育工作者正确引导和合理栽培,这些学生会茁壮成长并能成为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

3.1 引导农村生源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面对信息网络时代社会上存在的多元价值观念,我们应当帮助大学生去伪存真,坚持正确的主流导向,运用明确的态度和科学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引导他们任何时候都应站在时代前列,思想、文化都应体现时展趋势,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 通过各种渠道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

完善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政策,使高校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大力推进、全面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还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帮助在校农村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难,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3.3 创造一个健康的校园风气

要在高校校园内建设积极向上的学风和校风,创造一个同学们能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和谐校园,消除那些虚荣攀比、盲目崇拜等容易误导大学生价值观的不良风气。

3.4 注重农村生源大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

农村生源大学生由于起点低,大多学生文化知识面较窄,综合素养差。要在提高综合素质上狠下功夫,既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又积极陶冶文明素养,既努力增加知识积累,又积极加强品德修养,既努力锻炼强健体魄,又积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真正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3.5 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教育;孔子

一、孔子和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身心和谐

孔子特别重视内省的工夫,认为只有内省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提高自己。个体从认识自我出发,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再通过学习去发展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从而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去内省,才能使自己身心得以和谐健康的发展。自我认知的能力作为孔子和谐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通过孔子对自己生命历程的阐述,表明他有很高的自我认知能力。一个人能清醒地把“我”分成认知的我(主体)和被认知的我(客体),对于“我”作出客观评价,正确的给自己定位,是非常困难的。精神境界的提升,需要时时处处勤奋努力。即使这样,有些境界也是难以企及的。人们只有毕生不断的学习和接受教育,才能够不断的完善自我,求得发展。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给已经为我们树立了终身进德修业的好榜样。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2]。可以看出,曾子每天都认真的对自己进行自我反省,以求达到人格的完美。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只有不断地去认识自我,才能够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和谐共处。孔子和谐教育思想就是这样的平实,但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人间至理,是值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学习借鉴的。它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重要的启示。

2.人与自然和谐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就是要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指出:“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的地球母亲正逐渐遭到人类高度文明肆无忌惮的破坏,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自己的生活。孔子和谐教育思想的内容包含了“天人合一”[3]的和谐思想,我们对自然万物应该报以尊重的态度,而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子曰:“子钓而不纲,戈不射宿。”[4]对孔子而言,即使是钓鱼或者捕鸟这样的小事也要有节有度,不能对其进行赶尽杀绝。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5]这些都表达了一个意思,人类在对大自然进行摄取的同时,应当做到有节有度适可而止。只有善待大自然,合理利用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孔子所主张的“和”,不是没有矛盾,不讲斗争的一团和气,而是在承认对立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从而使双方共存、共生、共发展。集天地之灵气,采万物之精华,智慧的人类从洪荒时代走到了文明的世纪。我们在自然面前可以有所作为,但绝不能无所不为。这必须是以尊重大自然规律、珍爱大自然的生命力为前提。孔子的生态观虽然是那个时代农业文明的特殊产物,但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与尊重、对自然保护的自觉遵循以及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合理约束等几个方面却显示出其富有远见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价值理念。与当代工业文明的“人类中心主义”相比,他的生态观以广阔的宇宙视野开阔了现实人类的眼界,对于当今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借鉴孔子和谐教育思想

1.在思政教育中引入“慎独”修身法

孔子和谐教育思想把“慎独”作为君子实现自我修身时的一个重要内在品质。孔子认为,“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6]“慎独”指的是当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也能够主动自觉地严以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做违背道德的事情,使道义一直伴随着自己。孔子十分重视人的主动思考,并且把其分为九个方面,即“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7]其中的“事思敬”就是告诫人们,不管是做事还是说话,都一定要认真谨慎。如果不加以思考,是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所以必须学会深度的去思考,才能保持人类自然的本性。当然,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除了要认真谨慎的去思考,还必须加强自我的品德修养。这就是将“慎独”与人的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达到“修身”的目的。能否做到“慎独”,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换言之,“慎独”就是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既无愧于自己的道德良心,也无违于社会的道德规范。对当代大学生而言,除了独立完成自己学习的事情外,还应该学会做到“慎独”这样的内在品质。时刻提醒自己做人做事应当慎言慎行,学会善于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预防错误的行为发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在求学求仕的道路上排除万难,勇往直前。

2.在思政教育中引入“自省”教育法

个体的身心和谐是孔子和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实现身与心和谐统一的这个过程中,是离不开对个体的“自省”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中包括了学生对自我能力与自我思想的教育方法,这就与孔子和谐教育思想在方法上相统一。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这就是说,无论是遇到贤人,还是不贤人,都要进行“内省”。一个人有了这种内省的工夫,贤人和不贤人对自己精神境界的提高都会有一定的帮助,他们都是自己的老师。在从师学习上,孔子是我们的榜样,因为每当他遇到有一技之长的人的时候,就会虚心向他们每个人学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曾子也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2],曾子每天都从三个方面检查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他能这样严格地要求自己,可谓深得为学之本。孔子和谐教育思想还认为君子的不忧不惧是建立在“内省不疚”的基础上。君子反省,而问心无愧,就没有什么忧愁和恐惧的事情了。所以想做君子,首先要养成内省的功夫,发现了错误,能够及时改正。这样,有了自律的精神,对自己的言行就有了要求,不说有愧于心的话,不做有愧于心的事,做好人好事,达到“内省不疚”,自然就是君子了。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突破了春秋时期“学在官府”的政教一体模式,而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他的成功使自由教育体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站稳了脚跟,其贡献是非常大的。他的教学内容是合才智培养与道德培养为一体,为之后的中国教育思想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孔子和谐教育思想作为先秦儒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在的精华是值得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与借鉴的。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5.[2]薛安勤,王连生.国语译注[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3]成中英,赵长江.儒家和谐论的六个层次[J].河北学刊,2006,26(6).

[4]幺峻洲.论语说解[M].济南:齐鲁书社,2013.

[5]杨伯峻,杨逢彬.孟子译注[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6]朱其训.和谐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情感教育 必要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1.情感教育的含义

生物学、心理学、历史文化等领域都从各自的角度对情感教育进行了研究。生物学认为,人脑是由原始脑、边缘脑、大脑和人特有的额叶前脑构成的,而额叶前脑相对前三个部分来说,发育的比较迟缓,也较弱,所以必须进行教育和训练才能有效地控制住原始情感的负面作用。在心理学领域,有的学者把传统的教育称为“左脑的教育”、“唯理智教育”,强烈抨击其单一传授知识的模式,而通过对教育方式的不断探索和改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为情感教育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密切关注受教育者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等心理状态,从而促使其更加全面健康的发展。

综合以上对情感教育含义的陈述我们可以总结出,情感教育是一个与唯理教育、认知教育相对的概念,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关注学生情感状态,培养和发展学生调控以及运用情感的能力,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使其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从而最终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教育方式。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含义

情感教育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一部分,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我认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情感教育规则,在仔细分析大学生身心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调控情感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以最终实现大学生思想者政治教育目标的过程。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的特征

1、情感教育的特征

情感教育作为一种促使大学生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的科学教育方式,有着自己独有的特征,了解这些特征,更有利于我们理解情感教育的含义。

2、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除了具有上述特征之外,又有着其独特的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引导性

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通过创造有利于情感交流的环境、氛围,激励、启发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主动关心、尊重、理解学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绪,将学生某些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引到符合社会要求的正确道路上来,使他们从心灵深处接受教育,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调控性

情感是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当客观的事物不符合我们已有的观念或期待时,便会产生失望、消沉等消极的情绪。情感教育的调控性就表现在它潜移默化的调节学生的情绪,帮助他们克服可能出现的不良情绪,影响他们对思想在政治教育内容的认知度,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三、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1、时代进步对情感教育提出挑战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不断发展,网络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当中,信息及时性、多元化趋势的增强,方便人们即使足不出户,也能知晓天下之事,这样的环境一方面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往往与现实社会相脱离,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交友,长时间缺少现实中人际交往的机会,慢慢的对网络上瘾、情感麻木、性格孤僻,从而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

2、大学生的情感特点对情感教育提出要求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情感十分复杂、丰富、并具有不稳定性,对世界的人和事都有着高度的敏感性,情感容易外露并且十分的强烈,对未来充满希望与自信,期待能以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对追求十分执着,但由于缺乏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当遇到挫折的时候情绪起伏波动很大,呈两极化趋势,总的来说有以下特点:

(1)稳定性与波动性并存

由于大学生已经进入青年时期,生理和心理都发展到一定程度,普遍具有较高的知识基础与文化涵养,以及来自自己、家庭与社会的期望,因而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对自己的情绪情感有一定的控制能力,明白在某些情况下适当用理智和知识来约束冲动,对不良的情绪进行自我调节,从而更加妥善地处理问题,从这一点上来讲,大学生的情感具有稳定性。

而另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说,大学生所处的生理阶段使其情绪和情感中具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这些都归咎于其社会阅历实践经验的缺乏,使得当其面现实与自己原先的设想与期望不同时,往往产生心理的落差,表现出波动的情绪,这些突出表现在大学生情绪两极化明显,时而激动,时而平静;时而积极,时而消极;时而热情,时而冷淡;时而外露,时而内敛,呈现出波动性的特点。

(2)、复杂性与敏感性并存

由于社会阅历不足,心理不够成熟,大学生从环境封闭、生活单调的高中进入大学后,开始结交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参加各种丰富的活动,不管是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还是在社会交往中,都明显带有浓厚的感彩。当处在顺境当中,面对自己喜爱的人和事物时,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乐观积极的情绪。例如考试成功时,大学生往往会欢心雀跃,显得自信与满足。而当面对不公、失败、挫折的时候,有的容易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显得悲伤、自闭、冷漠等,而有的则表现出会失控、愤怒、哭喊等一系列消极情绪。这就体现了大学生情感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一方面大学生在长久的理论学习当中,渐渐形成了自己评价事物的标准,他们会用这个标准来判断是非、美丑、善恶,形成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自己独立的观点,喜欢表达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具有思辨的精神,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思维活跃多变,喜怒哀乐溢于言表,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与尊重,因此也就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与看法。当自己的观点、行为受到他人的赞赏时,会显得积极向上,反之则会消极不安。所以也许只是日常的一句话,在大学生心里都会引起很大的情感反响。

正是由于大学生具有以上的感情特征,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更要注重情感教育,从情理之中去慢慢感染,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同时,提高他们辨别是非、控制情感的能力,使其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优秀人才。

第7篇

【关键词】隐性教育;显性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前言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使得构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背景复杂化。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趋向多元化,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寻求改革与创新,以适应形势的变化。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直接灌输法,传授给学生既定价值、信仰的较多,通过各种形式去体验、品味、独立思考的较少。因此,在保持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必须加强大学生隐性教育,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潜隐性、渗透性和艺术性。高校很有必要深入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特点、优势和运用规律,进而构建一个完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更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功能。

一、显性教育的不足之处

显性教育是指通过有意识的、直接的、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受到教育的有形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体方式[1]。显性教育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在道德教育方面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但随着时间和大环境的变化,显性教育的不足之处也凸显出来:

(一)与教育对象沟通的缺乏

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传授社会要求的道德教育内容,它更喜欢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重社会道德要求的传达而忽视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形成信息的互动渠道,形成了一种单向的教育模式,从而造成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缺乏沟通。

(二)教育过程愉悦性的缺乏

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教育者不注意教育对象的亲身体验,缺少对道德教育的情景创设等问题,其结果是教育者所认为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讲解往往被教育对象看作是空洞的说教,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使教育对象缺乏愉悦感。

(三)教育效果持久性的缺乏

显性教育所追求的是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把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内容以最快的速度传达给教育对象,强调的是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但是,在短期内形成的好效果往往会随着教育对象所处环境、教育者等相关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教育效果缺乏持久性。

(四)教育方法激励性的缺乏

显性教育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方法上的集体灌输式。这种方法一开始就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置于不平等的地位上,使得受教育者很难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同时,过分强调外在计划和教育管理的显性教育,忽视学生个体的内在需要,针对性不强,很难激发出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求善的言行。

二、隐性教育的积极作用

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菲利普・W・杰克逊在著作《班级生活》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并很快得到教育界的认可[2]。隐性教育是相对显性教育而言的,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是不直接显露的,其教育形式是侧面的、间接的,常采用“迂回”、“渗透”的教育方式来影响学生,讲究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做到入耳、入眼、入脑,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它追求长期的教育效果,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教育者思想和经验的教育方式。与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目的的潜隐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学生在心理上并未觉察的无意识教育。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将教育的目的和意向隐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各种活动之中,以含而不露的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影响。

(二)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仅有学校的硬件环境和精神文明建设,还包括大学生参加的各项实践和竞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载体,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时间的分散性。

(三)教育方法的愉悦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愉快而轻松的,是大学生乐于接受的。隐性教育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是在陶醉、愉快、兴奋、暗示等情感中无意识地受到熏陶[3]。隐性教育运用多种形式把教育内容寓于载体之中,使富有教育意义的道理通过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其心灵深处积淀下来,逐渐形成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

(四)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学生自身的同化、接受、共鸣而起作用的,因此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相比显性教育的单向灌输或理性说教,隐性教育的效果会更加稳固而持久。

三、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途径

(一)增强校园文化氛围的感染熏陶作用

文化氛围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有潜在而深刻的影响,因此通过引导、培育出校园内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浓厚的氛围中得到熏陶,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品位,增强识别假恶丑的能力,自觉追求真善美势在必行。大学生听名人专家讲座,在学到知识拓宽视野的同时,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名人人格魅力的影响,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在学到创新教育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大学生参加运动会、拔河比赛等可以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然后是优化校园自然环境。校园环境应典雅优美,舒适宜人,建筑布局合理。让学生感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在整洁的校园环境中养成文明有序的生活习惯。

(二)积极开展榜样教育

首先,作为高校教职工,自身就应该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内修素质,外塑形象,以自己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卓尔不凡的人格魅力去带动学生。高尚的人格可成为学生的楷模,渊博的学识能启迪学生的智慧,精湛的教学技艺使学生如沐春风。另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投身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与大学生打成一片,要不仅要善于发现典型、而且要善于培养典型。对典型人物,要帮助他们不断总结提高,继续保持先进性,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同时,开展榜样教育应使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来进行,而不能简单模仿,搞形式。

(三)发挥互联网隐性育人的作用

高校是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场所。运用网络这一虚拟的教育载体,加大德育工作的信息量,开辟新型教育空间十分必要。因为网络具有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和魅力。高等学校应加快校园网络的建设,在网上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建立校园德育网站,系统地、有计划地传播党的思想路线和道德规范,利用qq、微信、飞信、博客等网络载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渗透,从而增强德育的感染力、说服力和亲切感,在无形中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达到“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效果。

面对目前国内外的新形势、新环境和新特点,我们应该采取更灵活的教育方式,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隐性教育正是坚持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原则,侧重从形式上开辟新的教育途径,将深刻的教育内容蕴涵在一些具体形式之中,使人们在“不经意”间获得某种教益,受到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的熏陶。因此,隐性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必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于大海,李春花.论隐性教育的特点及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5).

[2]龚海泉.走进新世纪的高校道德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

[3]周晓琦.浅论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必要性[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3 (5).

作者简介:

王鹏(1982-),男,山东,学位硕士,讲师,大连工业大学。

第8篇

【关键词】书法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文化

在高校各类课程中,书法教学作为一门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不但有着鲜明的艺术性和广泛的实用性,而且自身还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在教学中如果注重挖掘这些因素,并恰当地将其融合、渗透在教学当中,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大有裨益。

一、大学生书写危机

本文所指的写字教育不同于语文教学中的识字、写字教学,它重视写字技能的传授,更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对人全面发展的促进,是一门关于汉字书写的艺术教育,是书法艺术教育的基础。然而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电脑的普及,少年儿童从刚开始学习就步入了“键盘时代”,键盘敲击取代了手写汉字,手写汉字的实用性逐渐降低,键盘敲击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的字却越写越难看,经常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那些非常熟悉、一触键盘立马就会从屏幕上闪出来的汉字,竟然不知道怎么写了。有的学生试卷答得很好,但书写却是横七竖八,更不要说什么美观了。这样的情况在中考和高考试卷中比比皆是,甚至某些硕士生、博士生的字写得也差强人意。

学生的书写状况和对待汉字书写的态度明确地显现了当前写字教育所遭遇的尴尬处境――生存危机。写字教育生存的危机导致的最终结果不仅是一种技能的缺失,更重要的是书写文化的断层和传统文化的后继无人。

有着几千年优良传统的写字教育在汉字书写进入了“键盘时代”后,已经失去原有的地位。无论是学校、老师、学生还是家长,普遍存在忽视和轻视写字的现象,“写字无用论”成为“共识”,写字教育的生存、发展陷入了困境。

二、书法教育的现实意义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书法更以其独特的“形象意蕴”一直培育着中华文化,并形成独特的视觉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学”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梁启超先生曾说过,“各种美术之中,以写字为最高。旁的所没有的优点,写字能表现出来。”因此,书写的意义已超过写字本身,完全可以上升到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了解和感情认同上去;书法教育的全过程,也就成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学生通过鉴赏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挖掘我国自古至今的优秀文化作品和研究文化内蕴,维护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尊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引导大学生为国家的文化发展建设服务。

书法鉴赏包含着书法技法的练习和掌握。书法的练习首先是心手合一的有意识的行为活动,不但伴随着注意、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而且一个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情绪等均会影响书写过程,并在笔迹中有所反映。如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的《兰亭序》,从《兰亭序》的字里行间无不让人感到书圣与好友相聚时的愉悦心情,“那欢快跳跃、潇洒妍美的行书正是书圣的真情流露,那即兴而赋的优美散文,让人观后更有心旷神怡、身临其境之感”。而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为纪念在安史之乱中为国捐躯的侄儿所写的祭文,祭文令人读后心生悲怆之感,其书法更有大气磅礴之势,字字如石,更是一种悲愤之情的真实写照。长期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现在的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差、意志力和自我控制力较弱。练习书法是调节他们心理素质、规范行为的好办法。古今无数书法家钟情书艺,涵泳墨池,有着一股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所以,书法教育能使大学生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等不良习气,养成刻苦耐劳的品质、坚韧不拔的意志,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将书法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增强写字教育的文化使命感

目前,写字教育之所以得不到重视,其根源在于不能充分认识写字教育的重要意义,普遍存在“写字无用论”的观念。因此,提高对写字教育意义的认识、转变错误观念,增强写字教育的文化使命感是写字教育走出困境的前提。传承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义务,不论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领导老师、家长都要对写字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深刻理解,真正在思想上重视起来,把写字教育提高到传承文化,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高度上认识,本着为学生负责、为国家负责、为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认清现状,认识到改变这一现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培养大学生的书法兴趣

书法教育讲究寓书法的美应用于现实,并指导书写实践和高雅生活。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书法欣赏能力和一定的书法技能之后,必定会尽力维护已获得的这些能力,进而加以反复练习,进一步扩充知识,同时提升人文涵养,戒骄戒躁,力求稳重大方、举止文明。清人沈宗骞认为“笔墨之道,本于性情。凡所以涵养性情者则存之,所以残缺性情者则去之,自然俗日离而雅可日几也。”学习书法“不可谓不苦,但都可以使人静心、调养性情。当人身处喧嚣之地,面临繁杂之事时,习练书法绝不同于遁人山林,也不似一些民间信仰和玄学那样给人以虚幻的安慰。”因此,书法教育一方面提升了大学生外在精神风貌,打造文明的气质和形象,另一方面,有利地契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实施和健康发展。

结束语

书法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辩证关系,借助书法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构成理念,有机地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其契合点在乎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升外在气质与形象。学生在提高书法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同时,使其思想品德得到升华,如此,即有望达到教书育人的理想境界。

【参考资料】

[1]尹彦,刘春明. 浅谈书法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教育论坛,2009(2).

第9篇

所谓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情感交流触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调动其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相互信赖、彼此尊重的情感心理基础上进行情感交流,进而调整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作用其思维,改变其观念的一种教育方式。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情感教育是一种能够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因而其教育效果是永恒长久、根深蒂固的。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情感环节,以情感为对象和目的,做到以情、知、行、境育情,并正确处理情感培养过程中的问题,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个体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加上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环境的影响,容易形成一些不良的情感心理。“理想是远的,信念是空的,权利是近的,金钱是实的,要抛弃远的,放弃空的,抓住近的,捞取实的”就是大学生不良情感心理状况的反映之一。

但是大学生是祖国建设事业的后备军,其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我国一向重视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高校也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大学生的认知与行为相脱节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甚理想。为什么有正确的认知输入,却没有或很少有正确的行为输出呢?心理学理论认为,认知不一定导致行为。从认知到行为发生,其中介是以情感为核心的意向系统,情感是正确认知到行为转化的中介。所以,知行上输入与输出非正相关现象根本原因的核心就在于情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也就是说,只有在情感的激发和诱导下,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实现培养知行统一的“四有”人才的目的。所以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情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三、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情感教育缺失的表现

1.忽视了大学生的情感心理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7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每一层次的需要都包含了情感的需要,而情感需要的满足正是行为的动机和保证。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视学生的情感心理特征,认识不到大学生强烈的主体性独立意向,以至忽视了他们在情感上的需要及需要的不同层次。大学生的情感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消极的态度,引起消极、失望的情感体验,阻碍自身对教育内容的接受和理解。

2.忽视了大学生的情感培养。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结构、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还仅仅是理论的灌输,忽视对大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以至在大学生在实际行动中缺乏情感的共鸣,缺乏激发学生情感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3.忽视了大学生的情感升华。

我们目前的情感教育却主要着眼于“小情、小爱”,忽视了情感的升华。这些不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内心高尚的情感世界以及不利于外化为更好的行为习惯。

四、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实现途径

实施情感教育就是要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在学生工作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加强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效果应注重落实以下环节:

1.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调整学生的情感心理

大学生获得的教育内容大部分只是间接经验,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在社会实践中认识社会和自我,克服其对社会的陌生感,增强其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进而在社会实践中对教育内容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接受,最终内化为个人情感。实践活动是多层次、渠道、多方位、多形式的。它包括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生产劳动、专业学习、专业科技咨询、参观访问、挂职锻炼、军事训练等内容丰富而广泛,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允许学生自我探索,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真实体验,进行自我分析判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表明,实践活动在情感教育方面有着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2.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情感教育情境,发挥环境育人功效,以境育情,融情入境情感总是在一定情景中产生,情景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产生具有综合作用,这是情感受所处情境制约的规律。

3.提高教育者情感教育素养,保证情感教育质量

若使情感教育工作能够真正切实有效地进行,关键在于教师自身,这就要求教师本人要有良好的情感教育素质。教师情感教育素养的培养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本人作长期艰苦的努力不断明确情感教育的意义。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具有扎实的文化功底,细心积累生活经验,善于进行教育实践,及时总结教育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把提高学生的“情绪智力”作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情优教,用积极、高尚的情感去开发、激活受教育者的内在潜能;以积极、高尚的情感为主线,影响、改编、整合受教育者成为既有丰富情感,又有高深智慧的情智并茂的现代人才,从根本上实现优质教育。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教学

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也在稳步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是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法;是培养具有新观念、高素质大学生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主要渠道之一。实践教学有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结合全面系统的实践教学具有特别的意义。[1]

1.大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我国与时俱进的教育改革,使得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各高校的发展需要,越来越不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目前,我国正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就是理论知识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

2.高校实践教学的机制不够完善

简单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理论课出现在大学课程当中,主要是对大学生的发展培养做一种理论指导,指导大学生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参加社会实践。现代高校往往理论课的设置足够全面,但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依然还在使用组织夏令营、参观慰问、调查问卷、去地方考察、参加义务劳动等传统实践形式。虽然没有过时,但内容缺乏创新。所投入的财力往往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组织流于形式,鉴定评价流于形式。因此,应该把更为新颖的实践内容完善到整个实践教育机制当中。

3.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经验缺乏交流

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在很多高校也在不断尝试创新,其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一些值得肯定、值得推广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例如,以前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程教学,忽视具体实践教学;而现在是开始重视参加社会实践教学,忽视了学生在学校课堂的实践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主导的教学方法,其完全不同于其他的理论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更应有老师用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广泛的社会阅历指导学生,更为密切的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等相关理念进行经验交流、相互学习。[2]

4.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有限,无法满足需要

很多高职院校是民办高校,用于实践教学的经费预算本身就不足,“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经费保障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正常有序进行的前提。简单说,无论是交通、所需物品、通讯还是给学生进行专门的相关指导培训等,都离不开项目经费的支持。但是目前来看,只有少部分高校设立了用于实践教学的专项资金,并且经费也很难满足需要,只能进行人数少、覆盖面小、形式简单的实践教学,这样就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5.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过程缺乏监督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离不开相关部门的配合和监督。仅有教育教学部门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教育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党委相关部门、团委等多部门紧密协作,紧密配合,多管齐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才能顺利开展,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过程缺乏监督、缺乏各个相关部门的配合。[3]

二、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1.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紧迫性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所培养的人才是全方位的,不能局限于浅显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水平,应该更高层次的学以致用,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在不断的实践当中转化为自己适应社会的应用能力,同时不断的尝试创新,把自己努力锻炼成应用型人才。

2.加强硬件建设,加大财力投入

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加强硬件建设,完善硬件设施,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等。院校、政府甚至包括民间机构,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实践性、长期性、复杂性,这就需要各级部门加大财政投入,提供“军饷粮草”以此来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4]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师资队伍教学水平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是至关重要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学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语: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是一项具有紧迫性、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高职院校领导、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等共同关注和大力支持,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的,才能促进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我们应该着眼全局面向未来,把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教学为途径,培养素质全面的社会主义接班人。[5]

参考文献:

[1]马智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5)

[2]高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实施[J].学理论,2012(19)

[3]邹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新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3(15)

[4]曾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5]刘丰华.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法[J].学理论,2012(30)

作者简介:

第11篇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不到位《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但是仍然有一部分独立学院认为自己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因此要不走寻常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显得相对散漫,不够重视,所以落实起来效果并不显著。

2.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综合素质较低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是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但是目前的现状是,很多独立学院还没有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无法保证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这对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是一大硬伤。

3.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设置不尽合理很多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都定位在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上。然而现实中,某些利益相关部门把这一“有利条件”视为直接获利的途径。所以,独立学院更多的倾向于关注数字,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率,这样就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设置的合理性,不利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4.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氛围不浓厚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具备浓厚的校园环境氛围,才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优良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并且起到相互感染、熏陶和激励的作用。这对独立学院来说就是一个软环境的建设,但很多忽视了这一点,显然这也是一个不足之处。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鉴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加强改善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建议对策如下:

(一)大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独立学院要加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大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搭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平台,对改进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意义重大。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新工具,在校园贴吧、BBS以及博客等载体上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加紧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工队伍一个相对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应当包括独立学院的相关党政负责人、共青团干部、辅导员、“两课”教师(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以及班主任等,他们是一个相对庞大的群体,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因此,独立学院必须加紧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工队伍,这样才能胜任这一教育工作。具体来说,可以从辅导员队伍着手,首先做好班级辅导员的选拔和培养工作,然后逐渐建设起一支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从而不断夯实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

(三)切实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在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考虑课程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它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到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所以,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应当加强相关方面的调查研究,分析内容设置不合理的症结所在并找出解决办法,以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继续开展。其次,要切实做到创新教学模式,切忌纸上谈兵。教师应从现实生活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真正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入耳、入脑、入心,真正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保障。在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后,就要不断地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这对独立学院后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意义重大。

三、结语

第12篇

摘要:“微”载体是一种新兴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式,主要是利用微博、微信、微公益等传播方式传导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使受教育

>> 以微博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以微信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微博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微博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信载体初探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以微博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刍议 试论以微博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以微信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微博载体探讨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用的基本经验 刍议“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以微信为载体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以微博为载体如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以微博为载体,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以微博为载体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以微信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微博为载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 论以网络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40.

[3]阚道远.微博兴起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

[4]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案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6.

[基金项目:2014年度黑龙江省高校青年学术骨干项目“‘微时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周彦彤: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张国启: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哈尔滨师范大学)副主任,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