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16: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赞美老师的诗句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规、闲”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默写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学方法:
以读为本,读议结合、小组合作、适时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视频播放完了,歌曲中描绘了那些景物?
生:老牛、乡村的小路、干活的农民伯伯,牧童
师:对、歌曲中描绘的正是春末夏初乡村的美景。下面,咱们再来欣赏一组优美的图片。
(Ppt播放图片)
师:看到这些如画的风景,你能用一句诗来描述么?
生: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3、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2、师:刚才大家说了很多诗句,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是?
生:描写春天的美景。
师: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时写下的见闻感受。一千年前的一个春天,有位诗人走进乡村,乡村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乡村四月》,这位诗人就是宋代著名诗人翁卷。
二、学习《乡村四月》
(一)简单介绍作者
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翁卷?
(二)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自由读诗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
师要求:
(1)把诗读通顺,注意多音字,注意诗句的停顿。
(2)对照注释、插图,想想诗中每句话的意思。
(3)小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汇报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师:点名读,他们读得怎么样?
(1)字音读准了吗?(指导读准多音字“了”与生字的读音)
(2)注意到在哪里停顿了吗?
3、老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停顿。
现在老师给你们读一遍,听听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4、小结读古诗的方法:
通过老师的范读,同学们知道古诗应该怎么读了么?
生:要缓缓地读,注意停顿
5、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停顿方式再读诗,读出节奏,读出味道。
(三)品读诗句,领悟诗情。
1、师:读完诗句,乡村在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美丽、繁忙
师:谁来读一下描写乡村美丽的诗句?
生:读
师:谁能读一下描写乡村人们繁忙的诗句?
生:读
2、细细品味
A 、体会美丽
师:说到乡村的美丽,诗中是用哪些景物来表现的?
生:景物——山原(山陵、原野)、川(平地)、子规(杜鹃)、雨(板书)
师:通过课后注释,我们知道山原就是指———
川是指—— 子规是指—— 雨就是指——
师:诗中 “绿遍”让你体会到什么?
生:充满生机,郁郁葱葱,到处都是
师:还有哪个字也能表现这种到处都是的感觉?
生:满
师:那“白满川”又是怎样的画面?
生:稻田中的水色波光粼粼,水色与天光相映照,满目亮白
师:这个季节的雨又是怎样的?
生:如烟的细雨
师:如烟说明黄梅雨下得?
生:淅淅沥沥,茫茫如烟
师:最妙的是在这如画般的景色中,还听到了?
生:杜鹃鸟布谷布谷的叫声
师:绿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烟的雨,如歌的子规声,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生:尝试着说说
(4)以读带情,感情朗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这种感觉带进诗中,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生: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B、体会农村生活的繁忙 师:诗中描写的乡村简直就是人间仙境,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读后两句
生:齐读
师:他们在忙些什么?
生:采桑养蚕,插秧种田
师:采桑养蚕,插秧种田是农民伯伯的必修课,他们多么勤劳啊。从“才了……又……”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村民们农活繁忙
师:是啊,简单的3个字写出了乡村四月一派繁忙的景象,写出了村民的勤劳,让我们再来读一遍,体会他们的繁忙和勤劳
师:勤劳的他们仅仅是在采桑养蚕,插秧种田吗?
生:不是
师:从哪个词能知道?
生:闲人少
师:闲人少也就是说那里的什么人多(忙人多)
师:请同学们想象他们还在忙些什么。(在黑板的一边写下学生提及的农活,如忙喂鸡、忙放牛、忙犁田、翻土、种树……)
师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忙人多,却要写闲人少呢?
生:侧面描写,用闲人少衬托忙人多,还可以让人们自由想象
师:是啊,诗人用“闲人少”三个字就给人丰富的想象,婉转含蓄,化繁为简,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师:面对这些辛勤劳作的农民,你想对他们说什么?(激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生:各抒己见
C.诵读诗歌,升华情感
师:劳动最光荣。你们想的和作者的一样,他在诗中也充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赞美。带着赞美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三、拓展延伸,鼓励学生作诗。
师:现在我们也来学诗人作两句诗吧,把没写进诗歌的忙也写进去,比如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鸡又……
如果不说乡村四月,而是说我们的校园生活,大家能否也作几句诗?校园的五月我们都忙着做什么?老师以“校园五月闲人少”为前一句,下一句怎么用“才了……又……”接?
对啊,诗意来源对生活的热爱
过渡: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的“才了喂鸡又放牛,才了犁田又翻土”等等诗句,诗人翁卷也是知道的,但一句都没用,选择了“才了蚕桑又种田”,为何?
师指导:押韵。
我们再读读整首诗,感受这诗歌的韵味。
四、谈谈:今天你收获了什么?
学了这首古诗,你有话要说吗?(生成学法,诉说收获,巩固所得)
古诗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在古诗教学中,应遵循诗意,用诗的情怀去感召孩子的心灵,让他们的情感得到更好地洗礼。在小学语文的诗文教学中,我喜欢陪着学生一起去漫步诗意的世界,体会诗意语文的动情和优美。
一、位卑不敢忘忧国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除了对于国家的爱,许多诗文还对于家乡有着浓烈的爱和思念。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风又吹绿了江南,我该何时才能回自己的家乡呢。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也许是第一次把尚未离家的孩子带入了思念的世界。尽管不能切身体会,但是相信他们幼小的心灵一定会有所触动。
二、每逢佳节倍思亲
亲情是人生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只要活着,便会享受着亲情的温暖。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联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他们理解了诗人身在他乡的孤独和寂寞,以及那浓浓的思乡之情。为什么会思念亲人,因为离别,因为相隔万里。同样,孟郊的《游子吟》则歌颂了伟大的母爱,“谁言寸草心,抱得三春晖”,正是母亲对孩子那殷殷的叮咛和满腹的关怀。通过这些诗句,激发学生去感受亲情的珍贵。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古人一向重视朋友间的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每一个孩子在读了这样的诗句后,一定会在身边给自己找几个好朋友,然后骄傲地告诉老师:老师,我也有一个好朋友。
三、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阵阵花香,春天的一切都变得生意盎然。这是美丽的大自然送给人类的礼物。在古诗文教学中,也充满了鸟语花香。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如果生活中“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的动人美景能时时出现,每一个学生一定都会是个出色的小诗人。除了鸟语花香,还有无数花草树木也透着诗意。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杜牧的《山行》、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是把身边的美景凝聚于笔端。让后人慢慢地观赏,品尝余韵。古时的诗人们不但喜欢留心身边的景物,更是游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千年前,诗人们在山间漫步,在瀑布前驻足,以自然为友,与山水为师。千年后,我们通过文字去漫步山水,在每一句动人心灵的诗句中斟酌诗人的情怀。
四、只流清气满乾坤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常常能发现,杰出诗人多磨难。脍炙人口的诗句,往往都是诗人于患难之中而自然流于纸上。尽管际遇不佳,但这些伟大的诗人们,留给后人的确是这样一种精神: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即使有众多的不如意,诗人们也会高诵“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则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凌寒独自开”歌颂了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中的梅花,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写照。我和学生一起读这些诗句,直觉朗朗乾坤,心中只有熊熊火焰,任千磨万击,志气依旧。
一、以诗句为文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情感的浓缩和凝聚。好的题目,语言简洁,典雅含蓄,耐人寻味,光彩夺目。引用古诗文作标题,正好符合这方面的要求。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天地一沙鸥》、《孔雀东南飞》、《感时花溅泪》、《归去来兮》、《一蓑烟雨任平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等。这些标题均是借用古诗文来拟定的,不仅精妙、恰当,而且给人口有余香、赏心悦目之感。
二、以诗句作题记
题记是指写在文章题目下面、正文之前的文字。文中巧妙设置题记,既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又能揭示文章内容,暗示文章主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恰当引用古诗文作题记,不仅使文章立意深刻隽永,而且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语言修养。
一学生写《化蝶》,把自己比喻为一只毛毛虫,盼望着有蝴蝶那样优美的舞姿。他以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题记,直接说明了文章所寓的人生理念,表达出作者的挚爱与不懈的追求,让读者在未阅读正文之前就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张力。
三、以诗句作开头
明代谢榛《四溟诗话》指出:“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在文章开头引用古诗文佳词丽句作全文的总领,不仅使文章有一股厚重的文化气息,而且还能先声夺人,使读者产生极强的阅读期待效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选择;“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的选择;“宁移白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是王勃的选择。历览前贤,我发现选择竟有如此丰富的蕴涵。背负着五岳的沧桑与巍峨,我们有一种亘古不变的声音呼唤:“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这是《选择》一文的片断。作者引用古诗文作开头,不仅简洁地说明了观点,而且为全文立下总纲;不仅增添了文章的理论色彩,而且增添了文章的文采和气势。
四、以诗句作结尾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好的文章结尾,不是文章的终结,而是全文内容的归纳和深化。它应余味无穷,引起读者的想象和共鸣。如《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结尾:
诚信,又回来了……不再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而是“似曾相识燕归来”。燕子,希望你不再离去,永远留在这温暖如春的世界!
作者巧妙地借用晏殊《浣溪沙》中的名句,用三言两语表达了对诚信的呼唤,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心中。
五、以诗句喻人
借物喻人是古代诗人常用的写作手法。指导学生借用古诗文的意象比喻身边的人,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位学生在《春雨》中这样写道:
面对无声而降的春雨,我不禁想起了唐代诗人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啊,我们辛勤的老师,不正像春雨一样,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工作着?他们付出了无数心血,终于换来了桃李满天下。
其实,这样的比喻还很多,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等,均可用来刻画人物,如能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巧妙应用,便可点石成金,妙笔生花。
六、以诗句绘意境
诗歌的语言非常精练,往往一句诗就是一幅画面,就蕴含着一片深情。借诗入文,不仅能增添作品的诗情画意,而且能给人美的享受。一考生在《把美带给人间》一文中这样写道:
雨后的山乡,宁静祥和。我踏着蜿蜒的小路,缓步徐行。
月亮升起来了,银白色的月光泻下一地的柔美,不甘寂寞的溪流在青石上淙淙流淌,丁丁,哗哗,当当,水珠敲击石板,弹奏着迷人的乐章。
“回家喽!”一群洗衣女嬉闹着回家去,银铃般的笑声在竹林中回荡,一只只渔舟悄悄驶向湖面,乃的桨声和着满湖月色……
我陶醉在这迷人的月夜中,王维的诗句从心窝中飞了出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考生借用古人诗句,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的意境,诗意盎然,文笔清新,让人耳目一新。
七、以诗句说理
作文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借助古诗文叙事说理、传道解惑,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请看一位学生的作文片断:
早晨一进教室,我看到语文老师正在聚精会神地背诵英语单词,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我便跑过去,问道:“老师,您是教语文的,怎么还背英语单词呢?”老师笑着对我说:“古人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我也得不断充实自己呀!趁现在年轻,得多学点知识嘛!”我接着又问:“那记单词有什么窍门吗?”老师说:“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是读书的好方法,也是背书的好方法……”
瞧,一件小事,用上一两句古诗文,言简意赅,恰到好处。
八、以诗句抒情
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情感是文章的血液。“心”明才能“眼”亮,情真方可动人。灵活运用古诗文,既能巧妙揭示文章中心,又能恰当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写《我爱梅花》,有位学生是这样抒情的:“我爱梅花,爱它‘一树寒梅白玉条’的纯洁,爱它‘凌寒独自开’的坚韧,爱它‘隔墙分送一枝香’的襟怀,爱它‘为春传信息,不怕雪埋藏’的高洁,爱它‘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韵致,爱它‘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谦逊……我愿做祖国大花园中的一朵小小的梅花,‘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她活用了古诗词中咏梅的名句来表达自己对梅花的赞美之情。特别是引用《卜算子・咏梅》中的句子,以梅言志,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此外,利用与古诗文相关的历史人物或故事进行故事新编(如张晓风《不朽的失眠》),借用古诗文的写作技巧表情达意,都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古诗的意境,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坐船游西湖,他们一边饮酒,一边欣赏西湖的美景,起初还是阳光明媚,后来突然下起了雨。苏轼被这奇妙的景象迷住了,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绝句。那就是――饮湖上初晴后雨。(生齐读课题)读诗题,也要读出节奏来。(师画节奏:饮/湖上/初晴后雨)按照节奏,再齐读一遍诗题(生再次齐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诗人笔下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读字词。(课件出示,指名认读,评价后齐读)
3.抽读诗句。(课件出示,指名读,评价后齐读)
4.师范读,划分节奏。(配乐范读)
一边听老师读,一边画出古诗的节奏。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诗句,学生对照检查。
5.再次指名读古诗。师生评价后再读。(分小组或男女生赛读,再全班齐读)
6.同学们真不错!大家已经会读古诗了,接下来该做什么?(理解诗意)你知道哪些理解诗意的方法呢?(出示自学提示,学生一起读一读)读完了吗?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这些方法学习古诗,理解诗意,和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品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1)刚才读了诗题,我们就已经知道,诗人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景色。那么诗中的哪一句是写西湖晴天的美景呢?(出示第一句诗)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诗?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这句诗描写的是西湖的什么?(板书:水)
(2)晴天西湖的水怎么样?诗也用哪个词来描写此时西湖的水?(板书:潋滟)“潋滟”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孩子们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注释。(出示潋滟图片)同学们,这就是波光闪动的样子,这就叫水光潋滟。
(3)晴天的西湖就是如此的美!假如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在西湖之中的游船上,迎着徐徐微风,你惬意地举起酒杯。这时,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生自由想象说话,师随机点评)
2.品读第二行诗“山色空蒙雨亦奇”
(1)刚刚还是艳阳高照,突然间又下起雨来了。苏轼所见到的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你从哪句诗知道的?(出示第二句诗)这里是写雨天的什么?(板书:山)(指名读,齐读)
(2)诗人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描写此时的山?(板书:空蒙)“空蒙”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请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注释。(指着空蒙图片)这就是云雾迷茫的样子,这就叫山色空蒙。我们张家界的天门山也经常是雨雾迷茫的样子,这也可以叫做“山色空蒙”。
(3)雨中的群山云雾迷茫,就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若隐若现,恍如仙境一般,诗人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板书:奇)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一个“奇”字来概括了雨中西湖的特色。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读出它的美妙,读出它的神奇。(生齐读)
(4)引读前两句诗,品出韵味
其实,一句诗,你仔细品读,就会读出它的韵味。我们再来看这两句诗:晴天的西湖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生齐读),雨天的西湖是――山色空蒙雨亦奇(生齐读)
风和日丽,当我们漫步西湖边,我们会赞叹道――水光潋滟晴方好(男生读)
细雨蒙蒙,我们荡舟西湖中,我们也会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女生读)
3.品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一天之中,苏轼享受到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的美,见到如此美景,诗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了谁?(板书:西子)你从哪儿知道的?(出示:欲把西湖比西子)
(2)知道西子是谁吗?(西施)西施又是什么人呢?(生自由答,师略作补充)
(3)诗人把西湖比作了西施,是因为他们都很――美!西施到底有多美?哪一句诗告诉了我们?(出示第四句诗,生齐读诗句)
(4)淡妆和浓抹,是两种不同的装扮,你知道各有什么特点吗?(学生自由谈,淡妆素雅,浓抹鲜艳明丽)
舞台上那些漂亮的演员们鲜艳亮丽的装扮是――浓抹,
生活中那些爱美的女孩子清新淡雅的装扮是――淡妆。
(5)那西施是着淡妆好呢还是浓抹好?诗人是怎样说的?(都好,总相宜)
(6)西施天生丽质,无论是化淡妆,还是化浓妆,都是那么的合适。这西湖就像西施一样,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不管是清晨还是黄昏,不管是春天还是秋天,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都是那么奇妙无比,令人神往。想到这里,诗人不禁赞叹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示三、四句,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诗句
1.西湖美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去观赏,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出示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诗人杨万里笔下夏天的西湖。
2.请大家自己读读古诗。(学生自由读)
3.全班齐读。
1.(2010年湖北卷第19题)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2.(2010年重庆卷第17题)文章最后写道:“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
3.(2010年福建卷第15题)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对江南春天中“看不见”的春风另有一番描述。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好在哪里?
尾段的提问方式:
作者写××段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用意、目的)?
变式提问方式:
(1)为什么要写××段内容?
(2)删去××段可以吗?为什么?
(3)从某一角度提问(从主旨角度)看尾段的作用?
答题格式:
内容(写了什么内容,)+结构(包括表现手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抒发什么感情,有什么社会意义)。
结尾作用:
一般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照应题目,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照应前文(前后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等。
解题思路:
(1)结构方面:结尾段与开头、标题、前文比照,寻找结构关系。照应题目、呼应开头(首尾呼应)、呼应前文(前后照应)。
(2)手法方面:想象、联想、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等表现手法,反问、比喻、引用诗句等修辞手法。
(3)内容方面:结尾段与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关系。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暗示主题、深化中心(结合文章分析)。
(4)情感方面:结尾段表现作者的情感。
经典例题:
结构照应类
阳关古道苍凉美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问: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第一问: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第二问: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表现手法类
内容情感类
哲学草谢文
有一天,学生问我:“老师,知道它的名字吗?”“哲学草。”“不对,迎春花。”“迎春花?这就是迎春花!”――华夏皆生,而以冀州为盛。原来,我的哲学草不仅仅是一位布道者,还是一位普济天下之苍生者。
问:我的哲学草不仅仅是一位布道者,还是一位普济天下之苍生者。有什么作用
答:(1)深化作者钦敬赞美之情。(2)点明主旨,哲学草能昭示给人儒家、道家与佛家的精神;它又能作草药,有救治病人之功效。(3)结构上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水车郭远辉
每一次回故乡,我都会爬上楼,看看那架老水车,凝望中,母亲踩着水车时那吱嘎吱嘎的转动声又在我心里响了起来……
问:文章结尾写道“每一次回故乡。我都会爬上楼。看看那架老水车”。请结合全文简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答:(1)突出作者对水车的深厚感情,引起对以往与水车有关生活的美好回忆;(2分)(2)赞美母亲及水车一生的奉献。(2分)(3)照应前文内容,突出文章的主旨。(2分)
总想为你唱支歌
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若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缕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湖。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
1.诗情画意的导入美
有时运用古诗词导入新课,既可导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又能引人入胜.在新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牵引住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授“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唤起学生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也可运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学生仿佛看到了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2.别有洞天的情境美
在生物学课堂中运用引入古诗词,在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并感受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美.例如,在讲解“生态平衡”时,不妨引用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自然界中的蛙鸣,可以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和谐与韵律,感受到生命之美.对此进行描绘的诗词,如在诗人笔下,经过剪辑、组合,再现并美化了这样的意境,使它永恒,使学生可以体会到那些“蛙”一直在唐诗宋词中“鸣唱”.
3.别具一格的流程美
许多诗词是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观察、筛选,并融入个人的情感而创作出来的,是自然世界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这些诗词可看作是一种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这和科学研究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相当于简单的科学探究结果并对生命现象进行解释的案例;同时,由于它的短小精悍,语言优美,便于中学生阅读,很适合用于对教学内容的阐述,也可用于作为思考题对所学知识进行检验、应用.有些诗词描绘生物个体特点.能够应用于教学流程.如唐代诗人黄巢《》中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来说明菊科植物的开花需要较短的日照,因而在秋季开花.
4.新颖别致的方法美
现代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探索法、讨论法等,都有学生思考、讨论、质疑、探索的过程,而设置悬念是重要的一环,可以激发学生“知新”的欲望,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例如,在讲授有关“鸟的多样性”的内容时,可运用学生很熟悉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那么春天为什么处处闻啼鸟的呢?对此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而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同样,在讲授“草原的生长”内容时,可运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来设置悬念.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收到如同章回小说,电视连续剧的“悬念”效果.
5.画龙点睛的突破难点美
有时可以运用古诗词来释疑解难.例如,我们对(昆虫)变态发育过程缺乏理解不妨引入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人们常用该诗句来赞美春蚕的奉献精神.这里所说的“死”是指蚕(昆虫)变态发育过程中“幼虫蛹”阶段.再比如学生对保护色缺乏理解,可以引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说明了动物具有保护色,能躲避敌害或猎捕,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一些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而它们的天敌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明显取得优势,进而说明这是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学生知道了这些古诗词许多疑难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6.余韵袅袅的启迪美
运用生物学古诗词,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因为诗人是是时代的产物,古诗词是诗人、词人思想的结晶.许多伟大的诗人都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他们的诗中关注着百姓的疾苦,有的则反映了更广泛的人类永恒的美好情感,如亲情、感激、同情、敬畏、坚毅等.例如,罗隐的《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杜工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白居易《燕诗示刘叟》“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屈原《橘颂》“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等等.有许多诗词反映了天人合一思想,表达人在自然中的恬淡心态.例如: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些精神品质多么可贵,能给学生以有益的启迪和教育.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填空。
(10分)
1.《竹石》是一首题画诗,作者郑燮,号
,
代书画家、诗人。本诗第一句用一个“
”字充分表现了竹子
的性格;第二句写出了竹子生命力的
;后两句中“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
,进一步表现了竹子
的精神。
2.《咏柳》一诗的作者是唐朝的
。在这首诗中,作者赞美了
,表达了作者对
的无限热爱。
二、诗词积累。
(38分)
1.将对应的诗题、作者、诗句连起来。(5分)
《示儿》
杜牧
但悲不见九州同
《梅花》
陆游
孤光一点萤
《清明》
查慎行
凌寒独自开
《舟夜书所见》
叶绍翁
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
王安石
牧童遥指杏花村
2.在下列诗句中填上恰当的数字。(7分)
(1)春种(
)粒粟,秋收(
)颗子。
(2)南朝(
)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人间(
)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4)不知细叶谁裁出,(
)月春风似剪刀。
(5)飞流直下(
)尺,疑是银河落(
)天。
3.填花名,将古诗补充完整。(4分)
(1)人闲(
)落,夜静春山空。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
(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村。
(4)(
)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根据提示写古诗名句。(11分)
(1)高适有两句诗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维有两句送别诗的意思和它相反,这两句诗是:
,
。
(2)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常引用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
,
”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小时候听奶奶给我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只知道织女不仅漂亮,而且非常勤劳。《迢迢牵牛星》中“
,
”是对织女勤劳形象的完美诠释。
(4)《马诗》中诗人自比为良马,期望自己受到重用,一展雄才大志的诗句是:
,
。
(5)读诗句,品经典。王安石《元日》中“
,总把新桃换旧符”让我们感受到了节日的喜庆与祝福;郑燮《竹石》中“
,任尔东西南北风”体现了坚韧、顽强的精神;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白日放歌须纵酒,
”展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5.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11分)
(1)黑云翻墨未遮山,
。
(2)
,草色遥看近却无。
(3)君看一叶舟,
。
(4)
,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5)好雨知时节,
。
(6)山下兰芽短浸溪,
。
(7)
,但悲不见九州同。
(8)暖风熏得游人醉,
。
(9)洛阳亲友如相问,
。
(10)月出惊山鸟,
。
三、综合知识积累。
(16分)
1.小学古诗文中有许多描写边疆战士、边塞风光的诗歌,善写这类诗的诗人我们称为边塞诗人。下列哪位诗人称得上是边塞诗人?(
)(2分)
A.李白
B.王昌龄
C.杜甫
D.苏轼
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的“梅”和“
”被人们喻为花中四君子。(
)(2分)
A.松、竹、兰
B.菊、竹、兰
C.菊、松、竹
D.兰、竹、荷
3.下列古诗描述的节日依次是(
)(2分)
①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②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③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A.①春节
②中秋节
③端午节
④除夕
B.①元宵节
②中秋节
③清明节
④春节
C.①寒食节
②七夕
③中秋节
④春节
D.①元旦
②七夕
③中秋节
④元宵节
4.与韩愈、柳宗元、“三苏”合称为“唐宋家”的是(
)(2分)
A.王安石
杨万里
欧阳修
B.曾巩
杨万里
欧阳修
C.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
D.曾巩
王安石
杨万里
5.下列古代的文化典籍中,以书房命名的一项是(
)(2分)
A.《聊斋志异》
B.《杜工部集》
C.《稼轩长短句》
D.《临川先生文集》
6.文学常识填空。(6分)
(1)“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即《
》《大学》《
》《孟子》。
(2)在中国文学史上,《
》是一部艺术成就最高的神魔小说,作者是明代小说家
。
(3)成语“高山流水”涉及的两个历史人物是
和
。
四、说说下列诗句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分)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
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
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17分)
(一)绝
句(11分)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中描绘的是
季的景色。(3分)
2.这首诗描绘的景致形象鲜明、色彩鲜艳,短短28个字描绘了六种景物,这六种景物是
、
、
、
、
、
。(3分)
3.诗中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其中表示颜色的字是
,表示声音的字是
;表示动景的句子是
,
,表示静景的句子是
,
。(4分)
4.根据诗句内容,可以推知诗人的观察地点应是(
)(1分)
A.柳树下
B.窗前
C.西岭
D.门外河边
(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6分)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这首诗是
代诗人
的作品,这是他的“生平第一快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
的心情。(3分)
2.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3分)
(1)“初闻涕泪满衣裳”中诗人流出的是喜悦的泪、高兴的泪。
(
)
(2)令杜甫“喜欲狂”的原因是可以回到家乡去了。
(
)
(3)诗中的“妻子”与现代汉语中的“妻子”意思相同。
(
)
六、文言文阅读。
(15分)
学
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
,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这篇古文的作者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1分)
2.请将短文中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2分)
3.请用“/”划分朗读节奏。(2分)
思
援
弓
缴
而
射
之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思。(4分)
(1)使弈秋诲二人弈。
(
)
(2)思援弓缴而射之。
(
)
(3)为是其智弗若与?
(
)
(4)非然也。
(
)
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6.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两个智力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同一个老师学习,效果却不同?(2分)
古诗文积累与运用参考答案
一、1.板桥
清
咬
坚韧
顽强
遭遇的挫折与磨炼
坚忍顽强
2.贺知章
春天里柳树美丽的姿态
春天和大自然
二、《示儿》
杜牧
但悲不见九州同
《梅花》
陆游
孤光一点萤
《清明》
查慎行
凌寒独自开
《舟夜书所见》
叶绍翁
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
王安石
牧童遥指杏花村
2.(1)一
万
(2)四百八十
(3)四
(4)二
(5)三千
九
3.(1)桂花
(2)荷花
(3)杏花
(4)桃花
4.(1)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2)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3)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4)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5)千门万户曈曈日
千磨万击还坚劲
青春作伴好还乡
5.(1)白雨跳珠乱入船
(2)天街小雨润如酥
(3)出没风波里
(4)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5)当春乃发生
(6)松间沙路净无泥
(7)死去元知万事空
(8)直把杭州作汴州
(9)一片冰心在玉壶
(10)时鸣春涧中
三、1.B
2.B
3.C
4.C
5.A
6.(1)中庸
论语
(2)西游记
吴承恩
(3)伯牙(或俞伯牙)锺子期
四、1.夸张
2.比喻
3.设问
4.拟人
五、(一)1.唐
杜甫
春
2.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雪船
3.黄、翠、白、青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4.B
(二)1.唐杜甫忽闻朝廷收复失地的消息之后欣喜若狂
2.(1)√
(2)×
(3)×
六、1.孟子
2.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
3.思/援弓缴/而射之
4.(1)教导
(2)引,拉
(3)智力
(4)这样
5.(1)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环节一】叩问词句,发散思维
……
师:诗人久叩柴门不开,你们猜想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生:因为他轻轻地敲打柴门,所以主人听不见呀。生:也许是因为主人在睡觉,没有听见敲门声。
生:我想可能是主人怕进园子的人太多,会弄坏园子,所以故意不开门吧。
生:我想主人一定不在家,也许他也和诗人一样出门访友去了。
生:我联系后两句诗,猜想主人也许正在园内欣赏春景,陶醉在其中了,根本没有听见诗人的敲门声。
师:不管何原因,诗人终究进不去了,此时诗人心情如何?谁能读出这种感受来?
(合作学习后两行诗。)
师:这一枝粉红的杏花出现在诗人的眼前,诗人便断定那满园春色关不住了。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想像到园内会有哪些景物,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生:园内百花齐放,五彩缤纷,漂亮极了。
生:小草绿油油的,像给花园铺上了绿色的地毯。花丛中,一只只蝴蝶翩翩起舞,辛勤的小蜜蜂正忙着采蜜。
师:下面,同学们就用上杏花以外的其他景物改写最后一行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下一句怎么接?有困难的可以组内合作改写。
生:春色满园关不住,阵阵花香扑鼻来。
生:春色满园关不住,蜜蜂蝴蝶翩翩来。
……
(反思: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要能引发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教学中,猜想“柴门久扣而不开的原因”是问题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像和思维的空间。“改写最后一行诗”这一处有难度的教学内容,采用让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实现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探究,同时也为后面尝试写诗做好了铺垫。)
【环节二】品读赏析,发现特点
师:我们刚才学古诗是按作者游园的顺序及想法来学的,我们再来看看(出示PPT)“小扣柴扉久不开,应怜屐齿印苍苔。一枝红杏出墙来,春色满园关不住。”
(生个别读、齐读)
师:大家好像读的不顺畅,气出不来,读的有点别扭,是吧?什么原因?
生:老师,你出示在屏幕上的诗句和书上的不一样,都倒过来了。
师:你们都看出来了,真聪明,但我是按诗人拜访友人的先后顺序写的呀。想想,叶绍翁的诗句读起来为什么就顺口了呢?我们再来读读原诗。
(出示PPT)“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老师,这样好读多了。
生:古诗讲究押韵,强调韵律,句式是很严格的。
生:平仄都是固定的,不变的。但为了满足要求,写作时要进行灵活处理的,先后顺序可以调换的。师:对,这就是古诗的要求,要讲韵律,讲节奏等,古诗独特的魅力就在于此。
……
(反思:古诗讲究韵律、平仄的严谨,句式的工整,进入高年级渗透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是必要的,怎样做到不生硬,不硬塞给孩子,怎样让学生去自己发现去琢磨,备课时进行了一番思考。我把诗打乱教学,但又有序,我按诗人“拜访——不见——离开”的顺序进行教学,呈现的诗完全是前后颠倒的。看着学生惊诧的表情,读着时那个皱眉的样子时,相机追问:为什么读的不顺气?韵脚有什么变化?一下子就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或沉思、或交头接耳,课堂变得热闹起来,在学生的探究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不由而然地知晓了古诗的特点。为什么颠倒出现诗句,学生方才恍然大悟,惊叹老师的别具匠心的设计。)
【环节三】整合梳理,发展语言
师:春天,给人温暖,充满勃勃生机,又含有很深的寓意,自古至今都是作家笔下讴歌的赞美的对象,本单元的第一课《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师:第一课《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我概括了一下,即兴写下:
其一:
一路春风一路笑,唱着歌谣去植树。铁锨镐头叮当响,千山万壑变绿洲。
其二:
扛着锨镐去植树,翻山越岭不怕苦。等得幼苗成荫后,山山岭岭好去处。
师:同学们,老师写的怎样?你更喜欢哪一首?
生:第一首,把孩子们植树时的欢乐与兴奋之情写出来了,但不押韵,不符合诗的要求。
生:第二首诗更有些特点,朗朗上口,但押的韵也不够响亮。
师:点评的挺到位、挺准确的嘛,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一些写诗的要求及规律。学的不错。接下来我要请我们班的小“红杏”们也来露一手,看看能不能把第一单元中的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早》这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浓缩在几句诗里?
(屏幕呈现这几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图片,播放轻音乐)
学生分组进行合作、交流,也可以邀请听课的老师参与我们一起研究。
生:我们第一小组温习了《只拣儿童多处行》,大家共同合作写成了这样几句:
颐和园内儿童多,游人见了笑呵呵。寻找春天请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
生:我们第二小组温习了《早》大家共同合作写成了这样几句:
酿雪深冬腊梅开,三味书屋清香来。鲁迅桌上刻早字,时时事事都要早。
师:一首诗里用了两个“早”字,有点不妥,怎改?请课后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你们写诗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准,是大家共同合作、推敲的的结果。学写诗,就要仔细去推敲,养成斟酌字句的好习惯。
《繁星春水》学生读后感范文
小时候我们启蒙我的就是中国古诗。从“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直到学生读了也是冰心对于奶奶的《繁星春水》,才更发现诗的`魅力。
“千天使唱了一个孩子,孩子!他小小的身体里面,与她伟大的灵魂。”多么美妙的清白啊!在孩子们的眼里冰心如天使一般有心脏的纯度。我还发现时间过得好快突然,童年是丰富多彩的,稚气希望这会永远持续下去。
“母亲啊!我的头发披在你的膝上,这就是你赋予我的万缕柔丝,这就是因为冰心对母爱的赞颂,我们的生命教育来自于中国母亲,所以对于头发问题正是由于母亲可以赋予的柔丝。母爱这种无私,总是把自己企业拥有的全无保留地献给一个孩子,只希望能够换来学生一点温暖和父母陪伴,这首小诗也告诉了我:等我长大了,也要将爱加倍的还给出了母亲。
“如果星星——深蓝色的空间闪烁,你怎么能听到它们?在寂静中,在光明中,他们彼此深深地赞美。”这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温暖的赞美,冰心的诗,处处表现出女人的纤细和虚弱。感情细腻,形象,寓意深刻,也歌颂了海浪,四季,我们也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自然的美好。
“成功之花,人们只羡慕她现在的明艳,却在它萌芽的时候,浸透了挣扎的泪水,洒遍了所有牺牲的血雨。”。这是我在”星星”里的照片。《泉水》中有一首最喜欢的诗,它激励我勇敢地追求理想,坚定地放弃。即使遇到多少困难要咬紧牙关,让自己看到前一天的成功的艰辛,诗的意义大概也是如此。
满天星斗,春天涛涛,她让我觉得一个孩子的天真诚恳,为伟大的母爱深深折服,自然和东西在世界上的爱。但我认为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冰心奶奶的看法,我爱上了诗歌……
《繁星春水》学生读后感范文
寒假期间我有幸阅读了现代诗——《繁星》、《春水》。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
《繁星》、《春水》是冰心奶奶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集《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大致包括三个方面:母爱,童真,冰心接受着母爱,同时她赞誉母爱,她爱大自然的一切。她以细腻而不失优雅的语句,将诗句以浓浓的爱意包裹着,使人倍感温馨。
从《繁星》中:”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是含泪的微笑。”不难看出冰心奶奶充满着奇幻的梦,童真的心永远保留。或许,我读不懂冰心奶奶的心,但她的世界,一定充满着爱与美。在冰心看来,母爱是大爱无疆的,是伟大圣洁的。”
《繁星》《春水》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描写母爱的,如”母亲呵!我只要归依你,心外的湖山,容我抛弃罢!”没有华丽的词饰,单是这满含真挚情感的诗句,就打动人心扉。在她眼里母爱的伟大无穷,甚至于可以为了母亲抛弃一切的身外之物。同时,冰冰心的许多作品都流露出对深沉的母爱的赞颂。冰心在一个雨天见到一张大荷叶为红莲遮风避雨而触景生情,在《荷叶·母亲》中赞颂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当我们烦恼、痛苦、伤心、悲哀的时候,除了能投入妈妈的怀抱中哭,我们还能做什么呢?妈妈把我们带到这个美好的世界来,让我们去感受爱的伟大;妈妈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辛苦地把我们抚养成人;妈妈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总是支持着,鼓励着我们……母爱是琐碎的,细腻的,琐碎到一句问候,一声唠叨,一丝关怀,这点点滴滴,无不渗透着浓浓的爱意。正处于青春期的我,竟不懂得珍惜这种爱,甚至厌烦,殊不知者唠叨背后的大爱,又何曾珍惜,感激过这种爱。但冰心奶奶对母爱有着难以言表的感激,并热衷的赞美,使我深省。
爱是寂静的,或者正如冰心奶奶所说的——一春潺潺的细流。我们在爱中生活着,一直被爱簇拥着,但有多少人真真正正的感悟过爱?合上这本书,我的心潮澎湃。从书中,我更多地读出了诗人对爱的感悟,我的心,被这份爱,这份美,感动了,融化了……
《繁星春水》学生读后感范文
我觉得冰心写得繁星。春水是由讴歌母爱,追怀童真,赞美自然为主要的部分,则是其表现的重要思想。
讴歌母爱:母爱是世界一切元素的原点,它创造并牵动着世界。母爱就是世界的重要特征,又是推动人走向光明的动力和做任何事的信心。
追怀童真:儿童时代的天真烂漫和心地善良,让我觉得冰心把儿童视为最信赖的朋友。她又说道孩子是纯洁的天使,美丽的花朵,背负着挽救地球的使命。
怎样才能创设良好的意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古诗(词)的熏陶呢?
一、走近诗人,感悟诗心
孟子说:“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古诗的意境,必然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倾向。如果联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诗人,更好地体味诗的意境。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短短的二十个字,营造了一个独特的极品意境,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体味,在深思。“诗心”何在?莫衷一是。其实,如果我们深入地了解诗人,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就会使我们受到不小的启迪。《江雪》,通篇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后的孤独心情。白雪皑皑,鸟雀无影,阒无人迹,烘托了孤舟寒江、孑孓独钓的意境。石涛画的《寒江独钓图》中有这样两句诗:“可怜大地鱼虾尽,犹有垂竿老钓翁”。诗人生活在“安史之乱”的中唐,此时他被贬为永州司马,远离朝纲。苛政猛于虎,重赋比蛇毒,连大地都剥削光了,还能“钓”什么?江中本无积雪,也不可能“钓”,“无”中生“有”,是艺术创作的昀高境界。这样就揭示出诗人在“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谪后的不屈精神和悲愤心情。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教学要把握好“度”,做到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对于教师来说,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二、放飞想象,催生诗情
冯骥才在他的《创作的经验》中写道:“我想到的东西都会不由自主地变成画面。如果不出现画面,没有可视性,我仿佛就抓不住它们。 ”在理解古诗词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想象诗词的意境,形成意象。要根据诗词提供的信息,从记忆仓库中调动有关表象加以补充、组合,进行再造想象,形成诗词的意象。
在意境的创设中,作者有时会故意留有空白,而让读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积累去填补这些空白。教师要善于借助这些“空白”,以调动阅读者的想象,从而对作品的境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如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中的“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想象,这对老年夫妇在聊些什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透过纯净简约的语言,再现了一个丰富生动的生活画面,体会到了两位老人安适恬淡的心境,也感悟到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的热爱。
我们在指导学生透析古诗词意境的过程中,首先也要让学生透过具体的语言,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形象画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意境的艺术美。
三、音画联璧,拨动情思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正因为诗如鼓琴,声声见心,易唱动听,悦耳感人,“俯而读,仰而思,熟读精思理自知”,运用吟诵引入法,在实践中是奏效的。
1. 配放乐曲,创设氛围,寓教于乐
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物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变而为可能。 ”文字是理智的,音乐是情感的,用音韵之美诱导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把诗词意境与音乐意境融为一体,得到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感受、理解诗词的意境。选取音乐,要因文而异,应以中国民乐为主。
如学白的《静夜思》,用多媒体出示月夜清冷的画面,同时播放古筝或琵琶演奏的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曲子,亦或长笛、箫的独奏,能很快把学生带进一个明月当空,诗人倚窗思家的环境中。如果再辅以缓慢、低沉的朗诵,诗人客居他乡孤独的思乡情就充分地表现出来。
2. 绘画激趣,体味美感,享受诗意
兴趣是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教具,创设出一个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使学生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美感逐渐在心中沉淀下来,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也就会水到渠成,自然而生。
如教学《渔歌子》,我先让学生说说这首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动笔,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词中描写的景物以及自己想象的的景象勾勒下来,展示给大家看,并给孩子们创造说的机会,为自己的作品当解说员,其他同学可以提问。通过展示、解说,师生一起评议,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我还让让孩子们把词中人物、景物加以想象丰富,加上自己的见解,写成小练笔,把隐含在诗句中的情境描述出来,更进一步剖析诗句意境,使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古诗这一文体独特的魅力。
四、潜心涵咏,体验意境
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精神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诵读是进入古诗词意境的入口,是打开体味诗词情感大门的钥匙。吟诵要得法,注意适当的节奏、速度、轻重、表情;注意采用个人读、齐读、分角色读、分组读等多种样式;注意采用音读、意读、情读、美读等多种形式。通过诵读,领略诗词意境的韵味、气势、情致,陶冶情操。
如教学《暮江吟》,可以指导学生以喜悦的心情,跳跃的节奏,赞美的语调反复吟诵:一道 /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 /九月/初三/夜,露似 /真珠/月似/弓。吟诵时努力揣摩诗人的情感,在脑海里浮现诗中描绘的场面,呈现形象鲜明的画面,充满情趣,以享受美的艺术。
五、自主选择,活化意境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可以自己单独学习,可以和自己相信的学习伙伴一起学习,甚至可以邀请老师一起学习,从而打破了师生之间的隔阂,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学生抛下了思想包袱,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体验到了自己主动获得知识的喜悦,进而激发了自觉诵读与积累古诗的积极性。
老师还可以向学生出示自己在课外收集的与本课学习有关的同类的古诗,并不失时机地激励学生在课外收集相关古诗,给古诗配插图,为古诗谱曲再唱出来,写读后感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1 斟词酌句,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是有古代汉语写成的,欣赏它的语言美,首先必须指导学生读懂,帮助学生正确地解词释句。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着眼于提高学生理解古汉语的能力。如认识古汉语中词的通假现象,了解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词性变换和词义的变迁发展,以及句式类型特点等等。更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还应抓住那些经诗人反复提炼的“诗眼”,深入浅出地剖析古诗用字选词言简意赅、语近旨远、言在意外的特色。在教学中可采用换字比较法。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这里诗人为什么不说“真”,也不说“象”,而说“疑”呢?引导学生通过换字比较得出结论:用“真”太实了,而“象”又太露了,只有用“疑”字最精当,最抒情,最寻味。诗人不说“真”而说“疑”,把情景说得恍恍惚惚,却使人感到气象万千;又使人觉得似真似假,留下的却是鲜明形象。至于诗人不说“象”而说“疑”,那就更深一层地写出了他当时真实的感受――惊叹这瀑布的奇特,疑心它已经不是现实中的瀑布,而是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了。又如王安石的《泊船瓜舟》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不妨让学生比较一下诗人曾选用过的“到”、“来”、“过”等字,好在哪里?像这样有选择地讲一点诗人炼字的功夫,往往可以因小见大地使学生领略古诗的语言美。
2 对比分析,让学生实践感知古诗的色彩美
在古典诗歌中,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调配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诗歌产生了诱人的魅力,给人以美的陶冶,如白居易的《暮江吟》,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中就不乏色彩描写。唐代的诗人的《山行》更是浓妆淡抹,宛然一幅出水芙蓉图,娇俏动人。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片秋山景色,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寒山”总写秋山的苍翠基调,山巅缕缕白云,火红耀眼的枫叶,点染其间,令人陶醉。晚霞与枫叶相映,暮霭与寒山共色,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中的美学色彩,激起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教学这首诗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根据诗的内容画一幅画。然后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描写色彩的词语,比较直观的有“白”、“红”;以景写色的有“寒山”“枫林”“霜叶”“晚”“二月花”,并细致分析景物的色彩。再结合色彩自析句意。最后让学生根据上述分析再画一幅画,将两张对比一下,看哪张更好看。这样不用老师赘言,学生便直观地感受了色彩美,同时也领会了诗人描写的深邃意境。
3 品读朗诵,让学生体味古诗的声韵美
古代诗歌讲究平仄和谐、合辙押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应当通过诵读让学生更加细腻地体会古诗含义和情感,以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从中体味声韵美,真正做到“以声动情”、“以情动人”。
指导学生诵读,首先要确定感情基调。如读白居易的《暮江吟》,就应当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作者通过写深秋傍晚到入夜江上的景色,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全诗充满了喜爱之情,一、二句要以舒缓的语调,描绘傍晚江上奇丽的景色;后两句写入夜江上的景色着重描写形态,表达赞美喜爱之情,节奏要欢快,语调要高昂些。其次找出应当重读的关键词。如“瑟瑟”、“红”显示出夕阳斜照下江水颜色的奇特;“可怜”、“露”、“月”则直接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读时都应当特别加重语气。第三还要注意音节之间和诗句之间有规律的停顿,这是体现语言节奏的主要标志,更应诵读得恰当才行。一般地说,五言诗的音节间的停顿大体上是前两字一“顿”,中两字(或一字)一“略顿”,末一字(或两字)一“停”,每句五言诗都要读够三个节拍。七言诗的朗读停顿,只要在五言诗的基础上多读一个节拍。如: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4 浅中觅巧,让学生了解古诗的数字美
数字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单调乏味的,它本身很难唤起人们的审美感受和艺术情趣。然而,我国古代的诗人们,把它们巧妙地引入诗歌创作中,把原本属抽象思维范畴的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从而获得了美学效果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那精当地语境使数字产生了美感。如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黄河没有“三万里”,泰山也没有“五千仞”,白发更不可能有“三千丈”,但是诗人却借助于“三万”“五千”“三千”这些不定指的模糊数字,极度夸张和概括了黄河之长,泰山之高,愁绪之深,给人一种神思驰骋的时空美。
再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写“体”展现了空间。简短四句诗,点、线、面、体相互交织;远、近、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这首诗内在的结构美,耐人寻味。在教授这首诗时,可以通过朗读,前后对比分析单调的数字特定境界中的作用、效果,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字美。
5 依境索意,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综观选入教材的古诗,多数是描绘祖国山水风光的。作者在诗中借景物以抒情言志,构成了诗的意境。在古诗教学中,就要特别注意这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两化的特点,使学生感受到古诗意境的美。
关键词:气场;好玩;情感
“气场”,通俗地说,也就是“吸引力”,而我,今天要把它用在教育上,用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我更愿意把语文看成是一个“人”,一个集思想智慧、美丽优雅、淡定从容于一身的“人”,她应该也必须拥有更强盛的气场,这种气场,将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们。
一、奏起好玩的课堂之乐
1.教材好玩
我不敢说,我们的教材还存在着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因为那些课文毕竟是一些教育专家从浩如烟海的文章中选择出来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文学意义和教育意义。但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还是愿意手捧有趣的课外读物,而不愿意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我们的教材里呢?仔细观察2~5岁的幼儿,我们发现,这个时期的孩子语言发展速度惊人,效果也惊人,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但为什么一进入小学,开始正式而系统地学习“语文课”,口也就拙了,眼也就呆了,心也就迷蒙了?“小学语文是被我们自己整垮了的。”(商友敬语)太凝重的内容孩子不喜欢,说理性的文章孩子读过一遍就再不愿意再捧起。儿童的阅读就要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就要从儿童的视角选择。基于儿童的教材,儿童能不喜欢吗?能不兴奋吗?能不被吸引吗?
2.学习方式好玩
语文与其他课程不一样,她可以拥有很多好玩的教学方式。特级教师张学青在教学《月光启蒙》这篇课文时,采用让文本复活的方式,让凝固的月光流动起来,让凝固的歌声飘扬起来,一切,都是那样美好。她首先将词Z所指的那个事物本身的魅力展现出来,譬如课文中有这样一首童谣:“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如果你只是用眼睛默读这些词句,或者只是用一般的诵读课文的语调将它读出来,说实话,它的语言看上去并不美,听起来也很平常。但是,当孩子们拍着手,跺着脚,捶着桌子,用天真的童音“唱”起来的时候;当他们一边有节奏地唱着,一边做着坐花轿、盖花被的动作的时候,这首童谣的魅力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了。你看,这样的课堂多好玩啊!这样的课堂,想让学生游离其外都很难。
二、永葆轻舞飞扬的情感
1.唤醒
孩子年龄尚小,还不能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或者说只能停留在最浅的层面,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唤醒。教师要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教师讲课冷冰冰,似三九天之冰雪;像机器人一样虽有声而无情,虽有行而无内涵。这无激情的教学,必然得不到有激情的听课。只有把教学情感交流、沟通得恰到好处、水融、和谐统一,才能克服枯燥无味的说教,才能防止出现压迫强制式的教学,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最强大的气场效应。
请看孙双金老师执教的《黄河的主人》的课堂片段,我们看他是怎样带领学生叩击课堂的情感大门的:
师:看老师写黄河两个字!(板书:黄河)你了解黄河吗?说说你心目中的黄河!
生:我心目中的黄河波涛非常汹涌!
生:黄河在我心目中气势磅礴,而且每年携带泥沙高达16亿吨,可以绕地球27圈!
生:黄河在我心中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十分豪迈!
生:黄河在我心中是位母亲,她哺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
师:讲得好极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哺育了中华民族,她养育了中华儿女。多少年来,我国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在高声赞美黄河。李白在诗中赞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涣是这样赞美黄河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韧山!”让我们一起来和着诗人的感情赞美黄河!
生:(读)
师:(充满感彩)黄河的水啊,就像从天上滚滚流到了人间,奔腾不息,一直流向大海!这就是诗人眼中的黄河!我们再一次吟诵这两句诗词!“黄河之水――”
(学生大声朗读)
……
师:是啊,我们站在黄河的边上看到那万马奔腾的气势,就使我们胆战心惊!那么,又有谁能够做黄河的主人呢?拿起书,带着这个问题自己读课文。
孙双金老师先从板书课题“黄河”入手,说说自己心目中黄河是怎样的,唤醒学生的已知经验,为学习课文所写的黄河情境做铺垫。接着,老师先后作了两次有关黄河的动情描述,师生分别吟诵了古诗赞美黄河的诗句,还配上了激情澎湃的音乐,这样就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赞美黄河的情感,为课堂教学扣开了情感的大门。
2.诵读
朗读是课文理解的一扇窗户,推开这扇窗,阳光可见,高山可见,鲜花可见,溪流可见,一切美景皆在眼前。“万千语言‘读’自明”,会“读”了,理就通了,气就顺了,情就生了。指导学生摇头晃脑地读,有滋有味地读,品词品句地读,一根“情”线贯穿课堂始终,孩子穿行在语言文字中,感动着,热爱着,赞美着,愤怒着,憎恨着,同时也内化着,生成属于自己的能力素养。
语文,是一首最美的诗,是一曲最动听的歌,需要我们精心创造,用心弹奏,在强大的气场里孩子们翩跹起舞,尽情展现从语文中得来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