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海南三月三

海南三月三

时间:2023-05-30 10:16: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海南三月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节”历史悠久,在宋代的史籍中就有与“三月三节”相关的记载。南宋诗人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里就有说到:“春则秋千会,邻峒男女装束来游,携手并肩,互歌互答,名曰作剧。”自古以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黎族的人民们都会身着节日盛装,挑着山兰米酒,带上竹筒香饭,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地相会、对歌、跳舞、吹奏乐器,以此来欢庆佳节。青年男女更是借节狂欢,直到天将破晓。

三月三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上古洪水时期,聚居在浙江昌化江畔的黎族人民们遭受了一次很大很大的洪灾,人和牲畜都是伤亡惨重,只剩下一对叫天妃和南音的兄妹。兄妹俩长大成人以后,决定分头去寻找各自的伴侣,并相约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要一同带着自己的伴侣回到燕窝岭下去相会。

结果几年过去两人无功而返。妹妹见找不到别人,就忍痛用竹签将自己的脸刺上花纹,又用植物染上了颜色,不让哥哥认出自己,以结夫妻,从而使种族得以延续。于是,在一年的“三月三”,他们就在燕窝岭下结为夫妻,他们在燕窝岭上纺纱织布,生儿育女,开荒种田,挖塘养鱼,为黎族人民繁衍了后代。这也是黎族"三月三"节和纹面来历的传说。以后每年三月三,南音和天妃娘子跟子孙们便回到这里迎接春天。许多年过去后,天妃和南音沉睡在山洞里,化成一对石头。黎族后代为了纪念这两兄妹传宗接代的劳绩,把石洞取名为娘母洞。

每年三月三日,黎族男女老少都要带着糯米、糕饼、粽子和山兰米酒,从四面八方赶来娘母洞前纪念祖先,以对歌和舞蹈祈求本民族繁衍幸福。后来,每逢三月三,黎族劳动人民都以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个吉祥盛日。三月三也就自然成了黎家的盛大节日。

第二种说法称,相传在很久以前,石洞有一只作恶多端的乌鸦精,使黎民百姓不得安居乐业。一天乌鸦精抓到了美丽的黎族少女俄娘,这年三月三,俄娘的心上人阿贵带尖刀弓箭上山救俄娘,被乌鸦精害死。俄娘闻讯悲痛万分,终于趁乌鸦精熟睡之机杀死了它,为阿贵报了仇,为黎族百姓除了大害。俄娘终生未嫁,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她都会到俄贤洞唱她和阿贵恋爱时的情歌。后来,黎族人民为了纪念她,把这山洞取名为俄娘洞(昌江)。每年三月三这一天,附近的未婚黎族青年男女都会在俄贤岭集会,唱着情歌寻找自己的意中人。此项活动逐年扩大并传播至海南各个黎胞居住区,在海南黎胞中形成盛大的传统节日。

还有一种说法,据说三月三是为了纪念黎族的远古祖先"黎母"诞生、庆祝黎族人民幸福吉祥、繁衍昌盛而举行的节日。

第2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绣面文身;黎族女子

0 引言

“我们每个人都要为传统文化的衰亡负责!”在2014年3月5日的政协分组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濮存昕大声呼吁。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丰厚,中国民间美术更是种类繁多,民间美术是一片埋藏着无数瑰宝的土地,是中华民族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所产成的特殊的积淀。黎族在海南岛的西部地区聚居,其历史已有数千年,由于受海南特殊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等方面影响,黎族各个村寨逐步形成了其特有的风俗习惯。黎族女子的绣面文身具有浓厚的地方与民族特色,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绣面文身已经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局面,年轻黎族姑娘已经不愿再文身,依稀可见的只有仅剩的年老的黎族妇女身上了。

1 绣面文身的起源

黎族女子的绣面文身,从古至今记载有关于黎族女子绣面文身的内容从未间断,在许多文献和史书如:《山海经》、晋代王范的《文广春秋》、东汉杨孚的《异物志》等很多地方都有记载。其后很多文人名士甚至于外国艺术家都在他们各自的著作中描述过黎族女子的绣面文身。由此可见,绣面文身产生的历史非常久远。

各种版本的绣面文身的传说故事在黎族村寨中也时有流传,其中一个讲的是远古时期,洪水泛滥淹没大地,人类即将灭绝。天神兄妹俩躲进大南瓜,漂到了海南岛,上岛后他们分头在岛上寻找人烟,并约定好每年三月三相会一次。时间越来越久,他们没有找到任何人烟,眼看自己在慢慢衰老,人类快要灭种却无能为力。为了延续后代,妹妹决定牺牲自己,文身纹脸,让哥哥认不出自己,于是在这年的三月三兄妹俩结成夫妻,生儿育女。子孙后代为了纪念先祖,便学习天神妹妹一样纹面,并成了习俗。而另一个传说是这样的:远古时,美丽的海南岛有一对年轻的恋人。姑娘天生丽质,又能歌善舞,他们非常相爱。某天,海岛对岸的恶霸看到姑娘长相俊美,心生歹意,便强抢姑娘为妻。姑娘被恶霸关了起来,痛哭了三年。三月三那一天,小伙子骑飞鹿搭救她逃走,逃到悬崖峭壁断了去路,恶霸紧追过来,就在这紧要关头,姑娘用红藤棘往自己脸上乱刺,毁了自己容貌。恶霸抓到她时一看是一个满脸疤痕的女人,就放她走了。从此,他俩在五指山下安了家,并生儿育女,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后来,黎族女子以绣面文身来纪念他俩对爱情的忠贞。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版本的传说,每个传说都有个共同点:男女主人公都是在三月三的那天团聚,所以黎族青年男女都有过三月三的风俗。从黎族族人代代相传的传说中可以得知黎族女子绣面文身是一生中必须遵循的“定理”。根据当地的习俗,黎族女子不文身,死后就不能葬入祖坟,祖先更不会承认,便成了无家可归的孤魂。因此,没有文身的女子,死后必须用木炭在身上脸上画上图案才能入殓。对于她们来说文身是一件很神圣的事,要选择良辰注意禁忌,一般会在秋季,还要选如龙日、猪日、牛日之类的“好日子”,文身不能在虫日刺纹,会被虫咬烂。每个黎族女子在文身之前,都必须祭告先祖;在伤口痊愈后,需用煮水净身,意答谢先人;有些女子定了亲,必须要告知亲家。黎族女子如果不想被众人非议和歧视,就必须文身,否则成年后也难于出嫁。黎族族人认为明确的祖传文身标记能让女人死后回到娘家的祖先身边,让祖先认领。黎族族人都认为,文身是一种美,文身越完美,越有更多追求者角逐。

2 绣面文身的特征

每一种文身图案在黎族族群中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比如画于脸颊两侧的图案大多都是“福魂”图案;“吉利”图案多被画在上唇,“多福”图案则画在下唇,手腕上的双线条纹图案为“保平安”图案;臂上的铜钱纹图案为“财富”图案。腿上纹的图案,多为“护身”图案。身躯上的图案,称为“福气上身”图案意味着财富多、子女多。

黎族文身的部位大致在面颊两侧、颈部两侧、胸部、手上、腿上及背部,但黎族女子的绣面文身也因地域和文化的差异而略有不同,所以各个支系女子的文身部位和图案都有区别,有时有些相同方言的分支面纹也会略有不同。哈方言、杞方言、润方言、赛方言、美孚方言五大方言是黎族特有的分支。比较复杂的是润方言、美孚方言和哈方言的纹样,简单点的是杞方言,而赛方言的文身流传的过程中已经绝迹。虽然各支系的文身图案略有差异,但制作文身纹样的共同之处,文身纹样都是由点和线组成的。

3 绣面文身的现状

绣面文身经历几千年的不断延续,不仅是黎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同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态的黎族绣面文身,在这场波涛汹涌的社会文化变革中,面临着不可避免的挑战。纵观历史发展的规律,构成黎族绣面文身随社会文化变革而慢慢消亡,黎族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现在在海南也已经很少有机会能够看到这种黎族特有的女子绣面文身了。年轻的黎族女孩大多都不愿意文身,只有部分还在深山中的黎族村落仅剩的一些年迈的黎族妇女身上还能看到绣面文身。目前这些老人仅剩下一千多人,也许再经历十几年,这种特有的文化将会永远遗失。绣面文身的手艺已经失传,且已经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局面,以后的我们也许只能从历史的长河中捕捉些蛛丝马迹。

4 绣面文身的传承

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的精神,绣面文身能够更好地继承下去也离不开当地人的坚持与我们的支持。我们可以对绣面文身进行创新,并不是要抛弃传统,而是作为吸取黎族绣面文身美术原型后进行的更深层次的艺术创造,它是对艺术的一种再次升华。

我们除了在中小学开设民间艺术美术课程之外,我们还可以在当地学校,请一些老一辈的“民间艺术家”们进行言传身教,这是一种结合现代社会生活的再创造。在义务教育实践中,应当让当地学生在课后搜集一些有关黎族民间美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讨论,引导学生说出其特点,让学生在自己收集资料的过程当中感受到黎族民间艺术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民族特色。应当尽可能在课本编排上增加一些当地民间艺术品的照片,让学生到本地最具有代表性的黎族民间文化地去采风考察、研究,吸取黎族民间艺术的精髓,使得我们对黎族民间艺术乃至中华民族的传统的民间美术有更深刻的理解。

5 结束语

绣面文身在海南黎族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是黎族的绣面文身,中华民族传统的民间美术也在悄悄地淡出人们的视线,保护传统刻不容缓。在海南黎族民间美术教育中,美术教师应自主组织教学,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以填补我国美术教育史上的空白。

参考文献:

[1] H・史图博.海南岛民族志(下)[M].广东民族研究所,译.

[2] 周去非(宋).岭外代答――蛮俗门[M].杨武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

第3篇

今春暖阳姗姗来迟,被眷顾的海南像久哭的娃娃见到了亲娘。可喜的是,她正逢农历“三月三”节,叩开了黎族阿哥的门,撩开了黎族阿妹的窗,也乐开了黎族山兰酒的花。

黎族属海南所独有的一支少数民族,欢度“三月三”节类似于汉族过春节,为了庆祝山兰稻的丰收,也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传统佳节。陪同的讲解员说,作客黎族的嘉宾,赏槟榔林、跳竹竿舞以及喝山兰酒三件大事自然必不可少。漫步槟榔林,阳光被秀叶剪碎成细细的波、点点的帆,煞是可爱。微风吹过,树间的吟唱像是黎家姑娘在羞涩动情地呼唤心中的阿哥。“阿哥你是否爬上高高的树杆摘几颗槟榔送予我,你是否跳着潇洒的竹竿舞后紧紧拉住我的手,带上我准备已久的山兰酒,幸福到白头。”

海南山兰酒的诱惑,最早源自于这样好的心境,尤其对不占烟酒的我非常难得。

阿哥握住我的手,好像见到了老朋友。阿妹拉着我的耳,不知是何故。后来得知,“拉耳”有欢迎、喜欢之意,心中莫名生出一丝兴奋与好奇。不一会儿,大大的陶制酒坛端上来,用小小的能杀菌消毒的椰子碗为每人分装一份山兰酒。黎族人认为“酒是血,饭是力”。好客的主人对男士一般“先敬酒后上饭”,对女士则“先饭后酒”。一家开酒坛满寨飘香,大家好像未喝先醉。之后,好像不用什么下酒菜,很多嘉宾都跟着主持人一起觥筹交错了,只有我和另外一位远到的陌生兄弟按兵不动。很快,阿妹的劝酒歌便上来了:“大表哥,你想喝也要喝,不想喝也要喝,反正都要喝。”歌唱得既有节奏,又有韵律。此情此景,盛情难却。“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的言语已不能成为推托之辞。海南黎族的热情好客可见一斑。

黎族山兰酒的色泽初期呈乳白色,温润如玉,黎族人通常叫“biang”酒。“biang”酒对不好酒者最具吸引力,浓甜微辣,辣而不燥。一年后,酒呈黄褐色,好似玛瑙,甜味减弱,香味渐浓,此为佳品。时间渐长,酒呈红色,甚至黑色,此为上品,最为正宗。山兰酒浅饮生津,但后劲十足。我就因此蒙在鼓里,差点丧失了一介书生的体面。可憾的是我没有“太白斗酒诗百篇”的才情,要不我还真想彻头彻尾地醉一回。山兰酒的特点也许跟制作原料有关。海南地处热带,产四季水稻。然而,山兰酒是用种在山上的旱稻――山兰糯米制作而成,由此得名。由于山兰稻一年只有一季,产量较低,主要用于制成黎家竹筒饭和酿制米酒。这种运用自然发酵的山兰酒,就是将山兰米蒸熟揉散成粒,再把黎山特定植物和米粉制成的“球饼”碾制粉状掺入其中,装进坛里。一日后取少量冷水沁入并封口,埋到芭蕉树下自然成酒。一年后,米、糟、叶均稀化成浆液,故称“山兰玉液”、“琼浆玉液”,被视为黎族的“茅台”。游人到海南,总以饮山兰酒为快。也许是物以稀为贵,一般只有贵宾来访和重大节日,黎家人才会小心地捧出心爱的陈年山兰酒。我在黎家受到如此礼遇,荣幸之至,又心生感激。

听黎族长辈讲,喝山兰酒的方式,最早不是用杯和碗,而是大家一起拿着细细的长竹竿插到酒坛里吸,大有“竹竿一吸胜壶觞”之情趣。这种分离酒糟的喝法,既体现了黎族人民的友爱团结互助,又展现着本民族的情趣所在和对生活的热爱。现在喝酒的传统精神没有丢,而是在方式上有些汉化了,这也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听着长者的话,我越来越沉浸在山兰酒香里,感知黎家人前进的脚音。

农历“三月三”期间,都是大吉大利之日。正好碰上有新人结缘成亲,我便随着黎家长者亲眼目睹了某些过程,其中“酒之礼”值得回味。长者告诉我,黎族人不光接待宾客要喝酒,跳竹竿舞也要喝,结婚更要喝,并且前后两种分别是拿出自家酿制最好的“贵宾酒”和“女儿红”。结婚喝酒一定要配以酒歌才能带劲,所以有“无歌不喝酒,无酒不对歌”之说。在黎族男女青年订下终身后,便开始了送聘礼、送娘、迎亲、逗娘、饮福酒、对婚歌、送亲和收席等结婚礼仪。有情人在彼此的歌声中走到一起,举杯相爱了。这时,新郎唱:“敬酒对歌表心意,酒满月圆此情理,石头开花马长角,海水上山才分离。”新娘人面桃花,羞涩而幸福地接过心上人递过来的山兰酒,回唱道:“对歌敬酒誓苍天,月照双人影相连,哪个九十九岁死,百岁桥上等一年。”歌酒交辉,婚礼达到,喜庆氛围冲破了天。

黎族人非常好客,又非常好山兰酒,往往是不醉不罢休,并且在喝酒时不谈论要事。净心喝酒,素面待人。倘若你要学着在现代商业交往中喝酒办事,那就万万行不通,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功利性太强,没有人情味。比如,你看中了他家姑娘,在酒桌上提起,有可能当场就翻脸。假如你们都大醉一场,几天后你再来表此意,那就大有希望,甚或马上得到满意答复。

可心的黎族山兰酒,味美甘甜,清醇可口,不仅成就了多少美满事,而且营养价值高,一饮消食去滞,二饮愈伤生机,常饮养颜长寿。山兰酒兼有滋阴补阳之功效,我想“男人喝了好当爹,女人喝了好当妈,小孩喝了顶呱呱”。黎家归来,我获得族里长者赠予的一瓶山兰酒,爱不释手,不忍马上享受。久凝真正的山兰玉液,想起长者的话:黎族妇女生小孩前后,都要喝此酒用以滋补养身,补气去湿防病。我决定借花献佛,转送予需要的人儿,也算是对于新生命的尊重。

黎族山兰酒由于酿酒的方法传统,所需时间过长,产量自然不高,只是自给自足,商品化程度相当有限,所以藏在深闺无人识。为此,海南省近年来将科学方法和传统方法相结合,在山兰酒的基础上生产出的“山兰玉液”,才显现产品市场化端倪。不过,我还是喜欢黎家自酿的正宗山兰糯米酒,足味、给力、够情。

作为一个旅人,意欲进入黎家品尝海南山兰酒,体验她的文化与魅力,这就是她的最大的诱惑。

第4篇

俄查村的女子长到14岁,父母便会为她们修建一座名为“隆闺”的小房子,专门用来谈恋爱。

村里的大葛巴是有名的大巫师,每天忙里忙外,村民病了,牲畜死了,庄稼黄了,谁家小孩做噩梦了,都要请他祈福免灾、驱魔除鬼。

俄查村是一个隐藏在海南大山深处的黎族村落,这里古朴宁静,远离喧嚣。村民们保留着最原始的生活方式:用茅草搭建的“船形屋”,刀耕火种造出来的具有黎族特色的山兰稻,以及聪慧的黎族姑娘纯手工织出的黎锦……每一样,都能让人们感受到俄查村的原始气息。

这个村落本来是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黎族人世代生活于此,过着鸡犬相闻、怡然自乐的生活。但遗憾的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热潮,正在一点点地侵蚀这片纯净的土地。也许多年之后,即使我们再次来到俄查村,也很难再看到那些奇特的“船形屋”,或者吃上那些美味的“山兰稻”了……

黎族最后的“船形屋”部落

不设窗的屋子防“恶鬼”

黎族是海南岛的原住民,有着三、四千年的历史,而俄查村,则是海南至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形态最原始的黎族村落。

俄查村位于海南省东方市东南面,全村有100多户500多人。走进村子,你会发现村里有许多特别的茅草屋,这种茅草屋的平面是纵长方形,竹木构架,用藤条捆扎成形,拱形的人字屋顶盖着厚厚的芭草或葵叶,几乎是一直延伸到地面,从远处看,犹如一艘倒扣的船,因此被称为“船形屋”。船形屋是黎族的代表性建筑,不仅是黎族人世代居住的地方,也是他们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家园。

关于船形屋的历史,有许多动人的传说,俄查村人比较认同的一种是这样说的:大禹统治天下的时候,南海有一个名为俚国的小国,国王的女儿丹雅公主先后招了3个驸马,但全都死了,相师传言她是扫帚星下凡,在家家破,在国国亡,一时间弄得满城风雨,人心惶惶,百姓纷纷请求处死丹雅公主。此时丹雅公主已身怀六甲,国王不忍下手,便准备了一只无舵无桨的小船和一些酒食,还有一把山刀和3斤谷种,把丹雅公主放到了船上。船在海上漂了很久,历经劫难,终于在一个荒岛岸边搁浅。她看到了远处的高山峻岭,也看到了成群的猴子无忧无虑地穿行于林间,忧虑和恐惧一下子消失了。在饱餐了野兔和鸟蛋之后,丹雅公主决定在这个荒岛定居下来。为了躲避风雨和防御野兽的侵袭,她竖起几根木桩,然后把小船倒扣在木桩上当屋顶,后来船板烂了,她便割下茅草盖顶,这就是后来俄查村船形屋的雏形。

不过传说毕竟是传说,据俄查村的村民说,他们之所以世代居住在船形屋,其实是为了感念先祖。黎族的祖先从大陆沿海乘木船漂洋过海来到这里,靠岸后,由于地处荒凉,没有人烟,便只好将船翻过来,再往倒扣的船底铺草,用木桩支撑起来当房屋住。后人为了纪念祖先的万里迁徙,便模仿船的样子建造自己的房屋,经过不断改良,最后形成了俄查村今天的船形屋。

俄查村的船形屋两边成圆拱造型,有利于抵抗台风的侵袭,架空的结构则起到了防湿、防雨的作用。船形屋由前廊和居室两部分组成,屋内不隔间,屋子的中间立有3根高大的柱子,黎语称为“戈额”,象征男人;屋子的两边立有6根矮柱子,黎语叫“戈定”,象征女人,这代表一个家是由男人和女人共同组成的。有意思的是,房屋一般不设窗户,据说开窗会有“恶鬼”进入屋内,作祟人畜,引起疾病。

除了居住用的船形屋,几乎每户俄查村人都会另外搭建一座小型的船形屋,作为谷仓专门用来存放稻谷。黎族谷仓的建造颇为讲究,尤其是木材,多选用防虫蛀的坡垒、子京等珍贵木材,甚至还有整个框架都是用花梨木制成的。谷仓有大有小,大的谷仓往往在底部放置一层平整的大石块,然后压上一层结实的木条,再用编织的竹片铺设在木材上面,最后还要用新鲜牛粪与草木灰搅拌涂于仓底,以防虫蛀。黎家人的谷仓不会开窗户,只留两个对开的小门,以便空气对流和存取谷物。据说,稻谷放在这样的谷仓里,即便过了三、五年,还保留着浓浓的香气……

山兰节和三月三“爱情节”

专门用来谈恋爱的“隆闺”

在俄查村,最盛大的节日要数“山兰节”。山兰节相当于黎族人家的“春节”,一般在每年的12月。但如今,只有在俄查村等几个原始黎族村落里,村民们还保留着过山兰节的习俗。

山兰节期间,在外打工的俄查村人都会回来,身着黎族传统服装,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做山兰糕,喝山兰酒,吃山兰饭。这些食物都由同一种原料制成,即俄查村特产的山兰稻。山兰稻是黎族的特色稻米,是用最原始的刀耕火种的方式种出的。

山兰节虽然隆重盛大,但在俄查村青年男女心中,最期待的却是“三月三节”。三月三节又叫“爱情节”,时间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黎语称“孚念孚”,是俄查村人表达对爱情的向往的传统节日。

节日这天,小伙带着猎枪、弓箭到深山密林中去打猎,将猎物献给心爱的姑娘。当夜晚来临,山坡上、河岸边燃起熊熊篝火,姑娘们身着艳丽的七彩衣裙,小伙子腰扎红巾,在节奏明快的乐曲声中,跳起古老独特的竹竿舞、打猎舞、砍柴舞……然后他们会互相倾诉爱慕之情,如果双方感情融洽,就互相赠送信物。姑娘们将亲手织的七彩腰带系在小伙子腰间,小伙子则把银铃穿在姑娘的耳朵上,或把鹿骨做的发簪插在姑娘的发髻上,相约来年三月三再相会。

在俄查村,青年男女谈恋爱还有一种非常特别的风俗,那就是女孩子长到14岁时,父母会帮她盖一座名叫“隆闺”的小房子,“隆闺”在黎语里意为“没有灶的房子”,没有灶就意味着不能生火做饭,不能居家,那这样的房子用来做什么呢?答案就是谈恋爱。因此这种房子一般建在村头、村尾等僻静处,或紧挨着父母的住房。如果男子对这家的女孩有意,晚上就会去她的隆闺,而女子如果中意于他,便会同意他留宿。

隆闺在黎族村落中也被称为“寮房”,凡是不同氏族的男子,都可以参与“放寮”,即到寮房中找寻情人。俄查村的青年男女们,在放寮的过程中,还会用黎家人特别的乐器来表达自己的爱慕,鼻箫就是其中的一种。

鼻箫是俄查村,乃至整个黎族极具特色的气鸣乐器,因用鼻孔吹奏而得名。“抛个石头探水深,吹曲鼻箫试侬心”,这句黎家情歌,就是对鼻箫在俄查村青年男女恋爱生活中重要地位的最好诠释。每当夜幕降临,寂静的黎寨里,就会不时传来阵阵纤细而清幽的箫声,那是小伙子在吹箫召唤女友,姑娘们可以根据乐曲和音色的不同,辨认出自己恋人独特的箫声来。

在俄查村的婚嫁习俗中,还有一项是纹面。早些年,俄查村的漂亮姑娘们,一成年就会在自己的脸上纹上稻谷,太阳,花朵等各种图案,让自己“变丑”,目的是不让村寨之外的男子看上自己,因为她们不愿意外嫁。不过现在,这项习俗逐渐被打破,村里很多年轻漂亮的姑娘,都已主动外嫁。

俄查村的大葛巴

祈福免灾、驱魔除鬼的大巫师

俄查村是一个有信仰的黎族村寨,他们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因此对于宗教祭祀格外重视,而在村里,有一个特殊的大人物,那就是大葛巴(即大巫师)。

大葛巴名叫睿,他也是俄查小学的校长,笔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给村子里的一户人家做驱魔仪式。只见他头戴帛巾,手持法器,脸戴面具,身穿巫衣,在阴暗的船形屋里不停地手舞足蹈,又念又跳。

法事结束后,睿告诉笔者,他刚刚跳的是黎家的《捉鬼舞》,在村里,一些人家仍然保留着这种传统的治病方法。睿说自己刚刚做的是一种比较简单的仪式,正规的大仪式,还要宰杀牲畜,设祭坛,而他则要左手持铁箭,右手拿红藤叶,在锣鼓声中边念咒语边做捉鬼、赶鬼、招魂等动作,围着祭坛边歌边舞,最后将铁箭放在病者身上拨动,以赶走缠在病者身上的“鬼魂”。

睿承袭了祖辈“葛巴”的头衔,而他的智慧使他成为附近一带最有名的“葛巴”。每天忙里忙外,村民病了,牲畜死了,庄稼黄了,谁家小孩做噩梦了,都要请他祈福免灾、驱魔除鬼。

身为大葛巴,睿在俄查村享有极高的地位。从前,黎族人有祭山鬼的习俗,因为他们认为山林中的飞禽走兽都是受“山鬼”管辖的,而要捕捉猎物,只有得到“山鬼”授意的首领——葛巴的同意,才能捕捉到。因此,以前的俄查村青年进山打猎,首先都要来拜见大葛巴。

打理着手中做法事用的道具,这个原本看起来有些阴沉的大葛巴,说到这里时,突然带着些许自豪地笑了起来。他说自己早些年腿脚好些时,偶尔也会跟着进山打猎物,那时候也还算个能手。

第5篇

在海南省的中南部山区,有这样一座特殊的山,因为它外形酷似鹦鹉的嘴巴,加上山里曾经生活着大量的鹦鹉,因此被当地人称作“鹦哥岭”。它高达1812米的海拔使它成为了海南第二高峰,这里保存着华南地区原生性最强、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是我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自然保护区之一,被称为“海南的肺”。由于地势险恶,除了世代栖居于此的黎苗百姓,这里几乎无外人涉足。

2004年,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鹦哥岭自然保护区,2006年底开始成立保护区工作站,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一批特殊的年轻人走进了保护区,用他们的辛勤和汗水,开始书写鹦哥岭崭新的一页。

这27位年轻人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他们毕业于全国9个省市12所高校,其中2名博士、4名硕士生、21名本科生。他们远离亲人、放弃繁华,来到这个人烟稀少、名叫鹦哥岭的地方扎根,成为这片绿色家园的开拓者、建设者和守望者。

扎根鹦哥岭,是为了追求梦想甘愿奉献青春的无悔抉择。工作站的工作危险而艰苦——他们常常要在毒蛇蚂蟥出没的山区中穿行,吃的是野菜干粮,住的是破旧民房,更要忍受大山深处的孤独寂寞。五年来,他们走遍了保护区的200多个山头,建成鹦哥岭森林资源数据库和监测管理信息系统;访遍保护区周边6个乡镇100多个黎村苗寨。

在工作站成立之初,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不是恶劣的环境、寂寞的生活,而是当地靠雨林吃饭的纯朴村民。看到村民们大片砍伐雨林、打猎、采药,作为环境保护者他们感到十分痛心。在苦口婆心做工作的同时,他们发现自然保护不应建立在村民的贫穷之上,保护与发展并行才能让村民由雨林的破坏者变成大山的守护者。

几年来,管理站的年轻人在搞科研的同时四处为山里的村民致富找出路。年轻人的赤诚和坚韧打动了村民,慢慢地,他们交出了手里的猎枪,停下了砍伐的刀斧,建起了禁渔区,现在保护区里200多人的护林队都是由这里的村民担任,鹦哥岭的事也成了村里的头等大事。在三月三黎族传统节庆活动中,黎族同胞破例邀请他们一起跳舞。村民对他们的称呼也从“蒙”(领导)变成了“哥侬”(兄弟)。

坚守鹦哥岭,源自于心中的大爱,为了山更蓝,水更绿,野生珍稀物种得到有效的保护,他们义无反顾。经过他们的努力,在鹦哥岭保护区,新的珍稀物种树蛙被发现;他们首次发现了成千上万只斑蝶飞洋过海,迁徙到海南,这一发现打破了海南没有蝴蝶迁徙的纪录。他们连续三年持续跟踪监测,记录了许多蝴蝶越冬的重要数据。他们编写的80万字专著《鹦哥岭生物多样性及保育》,为鹦哥岭建设全国示范性保护区和与国际接轨打下了坚实基础。

钟情鹦哥岭,更离不开对信念和理想的执着。这种执着,让他们“愿以一生丈量青山”。从2007年成立至今,保护站的青年人中没有一个人半途离开。如今,鹦哥岭自然保护区都已经成了海南省众保护区中的佼佼者。而这背后,是27位青年人扎根基层,甘于寂寞,坚守理想的不懈努力。五年来,他们的青春年华绽放在鹦哥岭的青山绿水之间,当地百姓把他们称为“鹦哥岭上的木棉花”。

在本期专题中,本刊记录了其中几位年轻人的故事,正如工作站的队员们所说:我们不是想让所有的人扎根鹦哥岭,而是想让每个年轻人的心中和他们一样都有个“鹦哥岭”,让生命不会虚掷,青春不留遗憾。

第6篇

[关键词]海南;俗语;加工关食;旅游文化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192-03

这里的俗语指的是广义上的俗语;旅游文化指的是现代旅游文化。

美食旅游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旅游形式,指到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经历,以享受和体验美食为主体的具有社会和休闲等属性的旅游活动称为美食旅游。

儒家经典的《礼记》明确指出:”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揭示了文化现象是从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中发生,这是中华民族顺应自然生态的创造。而饮食之“饮”为茶、酒,“食”则分“加工美食”(凡是需经过各种烹饪方法等加热加工精制而成的美食)与“天然美食”(泛指一切没有加热加工的蔬菜、瓜果、核桃、豆类及种子,如芝麻、花生、葵花子;熟的全黄面粉、糙米及其他没有去糠、去麸的五谷杂粮都属于这一类),本篇则从“加工美食”俗语着笔。

海南的旅游文化以往更多的是依赖得天独厚的大自然美景而产生,美食也只是旅游的附属品,要想吸引游客们慕名前来寻“美食之宝”,我们得拿出分量相当的“宝藏”方可。那海南的加工美食“宝”在哪?从以下俗语中可窥见一斑:

鸡肥脚也香。

无鸡不成宴,无糖贡不似(像)过年。

九月黄鱼香九村,三月黄鱼没人问。

咸鱼配精香九村。

鲜鱼汤桥[kio=]过(胜过)人参燕窝。

烧(热)精清[sin](凉)粽。

烧(热)薯清[sin](凉)芋。

清[sin]水(冷水)冲茶无味道。

小吃小,能量大。小孩大人都能吃,文昌小吃甲天下。

时令歌诀:

正月鸭子戏春水。

二月山花满坡开。

三月甜菇齐出蕾。

四月竹笋把村围。

五月粽子散香气。

六月椤尼熟累累。

七月石榴芳满村。

八月中秋月饼美。

九月清心肺。

十月天清[sin]膏蟹肥。

十一月冬雪(冬至)草枯黄。

十二月年关喜临门。

从这些俗语中我们至少可以读出以下几条海南美食旅游文化讯息,此启示中亦可总结出海南加工美食的特点。

一、海南加工美食的特点

(一)加工美食原材料

俗语告诉我们,加工美食原料主要有“鸡”(无鸡不成宴)等肉类和“海鲜”(鲜鱼汤乔[kio]过人参燕窝;九月黄鱼香九村,三月黄鱼没人问;十月天清[sin]膏蟹肥)。

在《史记・孝武本纪》中有关于古代占卜法之一“鸡卜”的记载:古人祭神,以鸡眼骨的形状占卜吉凶祸福。唐代柳宗元也写过以鸡眼骨占年拜水神的诗句。此外,过去人们将雄鸡之血滴人酒中或涂于唇上,用以祭天地、立誓约,歃血为盟,信守诺言。古人将鸡骨、鸡血或整鸡用作宗教迷信活动中的神器或祭品,这在今天当然不足为法,但是,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千百年来,鸡同人类物质生活乃至精神生活的联系是多么密切。或许因海南原隶属于广东省,海南人与广东人一样,对吃鸡更是达到了一种执著的境界,“无鸡不成欢、无鸡不成宴”已成为非一般的饮食消费习惯,食客品尝鸡时,对其品种、肉质及出处自然也就有了讲究。而著名品牌“文昌鸡”更是海南人待客的首选,代表着吉祥、欢乐、美好、诸事遂心的祝福之意,也是海南文昌餐饮文化的支柱。

海南是大自然的宠儿,四面环海,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渔场。海南岛海岸线长达1617.8千米,沿岸有84个港湾可开发成港口,现在已经开发了18个。海南岛四周多为优质沙滩,可开发成海滨旅游胜地。近海水深200米以内的大陆架渔场6.65万平方千米,水温适中,海洋生物丰富,有鱼类1000多种,藻类200多种。因此,海南的加工美食原料绝对少不了“活蹦乱跳”的生猛海鲜。

(二)加工关食的烹饪方法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三大烹饪王国之一,在认识自然和创造文明的进程中,掌握了诸多的烹饪技艺,烹饪方法多种多样,有炒、爆、熘、炸、烹、煎、溻、贴、瓤、烧、焖、煨、h、扒、烩、烤、盐煽、熏、泥烤、氽、炖、熬、煮、蒸、拔丝、蜜汁、糖水、涮等。海南人的烹饪方法则以蒸、煮、焖、煎、炒为主。而“把食物放在水中煮”,只用清水不添加任何调料在海南则称之为“煤”。北宋时官修的韵书《广韵》中标注为“士洽切,入声洽韵:煤,汤煤。”与海南话音义皆合。而且,在海南话中,“煤”字仍然保留人声的读音。海南因地属热带区域,很多方法烹饪出来的食物易让热带地区的人们“上火”,因此“白煤”这种烹调方法用得比较多。除了“白煤鸡”外,还有“煤鸭”、“煤鹅”、“煤蟹”、“煤虾”、“煤鸡蛋”、“煤花生”、“煤裸”、“煤粽”、“煤蔓”等很多“白煤”食品。

(三)“粗细”(粗粮与精细食物)美食搭配

海南人除了讲究主食,还特别注重副食的搭配,而副食往往在中午或下午时间进食,海南人称之为“日昼(yid ddcto,类似于下午茶之意)”。副食很多是粗粮加工食品,如:番薯(地瓜)、芋头、玉米、山药、绿豆、红豆、黑豆、番豆(花生)等,基本上是“煤”或“甜汤”,笔者所在的海南文昌市就有较传统而有名的粗粮小吃:东阁鸡屎藤耙耔、番薯凉粉、番薯球、薯钱(番薯丸粥)、豆饼(花生饼)等。这样的粗粮加工美食既保持食物的原味,又与主食的精致食物互相搭配,保证了营养的均衡。

(四)“饮”文化特点

海南人的“饮文化”即“茶文化”不像传统意义上的茶文化,更有一种“南洋”风味,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华侨之乡”。海南人说的茶除了茶叶冲泡的“茶”,更多的是“饮料冲泡”的“茶”,如:乐口福、阿华田、美禄、炼乳、可可、咖啡……这就形成了海南独特的“老爸茶”文化。“老爸茶”店不是多富丽堂皇的“茶馆”,而是简单甚至是较简陋的铁皮搭建的店面,特定的“茶语”更是让外地人听得稀里糊涂。如“咖啡黑”指的是不加奶、不加糖的纯黑咖啡,茶“滴”指的是红茶加一点奶,啡“滴”是咖啡一点加奶,“冰好茶”指的是加冰块的好奶(好的炼乳)茶,“茶掺”指茶掺加大量的奶,“黑掺”则是咖啡加红茶……

除了冲泡的“饮茶”,“老爸茶”店的红绿茶等用的都是价格便宜的茶叶,适合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几块钱一壶茶可以无限续杯,聊到打烊。海南人喝茶讲究的是现烧开的水,因为“清[sin]水冲茶无味道”;但更注重的还是搭配茶的“果”(点心),有芋头酥、黑心肝(海南紫薯)、黑糖椰丝按粑、蛋羹、领带花、嘎亚包(椰子酱面包,嘎亚:马来西亚“椰子酱”音译)、三角留(形状三角形里馅儿多样的裸类,有甜心的,也有咸心的)、赤烧(叉烧)、“珍袋碌碌,金银满屋”的珍袋(煎堆)等等。“果”的味道如何更是决定了老爸茶店生意是否兴隆,而“果”馅儿更多的是由海南本地产的椰子、花生等做成的。

(五)“食文化”特点

1.原汁原味、清淡鲜活+捏碟

地理气候环境决定了海南饮食的特点,即以清淡为主,讲究原汁原味,从以上俗语中已见分晓。可能很多游客会觉得这样的饮食虽能保证原味,却可能也会“淡而无味”。殊不知,海南人的饮食还有另一个特点,即“配料”的独特。这种配料并非加入加热加工的菜中,海南的家常菜也很少放人各种调料,“配料”重在“韫”(蘸或者沾的意思),即海南人说的“捣碟”(醮料)。

捏碟,正是体现海南饮食鲜明特点中一个不容忽略的载体,蘸料的搭配体现的正是海南饮食的特色。比如,文昌鸡的摇碟是生姜+蒜+香菜捣碎,加入鸡汤(或温开水)和白糖,最后要海南本地的小酸桔子汁加入搅拌即可,味道酸甜,是海南人的最爱。而喜欢辣的朋友则可加入海南本地产的小红辣椒,酸辣爽口,亦是美味无比。

又比如,“煤猪肉”的韫碟,鱼酱或虾酱最合适了。海南沿海农村有卤鱼酱或虾酱的习惯。买来新鲜的小鱼或虾皮,加入盐、糖和白酒,装入陶瓮密封。过一段时间发酵后就熟了。“煤猪肉”韫盐,也是一种简便的吃法。

再比如,[do somg](做涮即打边炉)的韫碟,有蒜头料、虾酱料、酸桔、姜末、酱油、醋、琼酱(什锦酱)、香菜,等等,不下六七种。

总之,为了保证食物的原汁原味、清淡鲜活,又能确保入口味道的清爽和百样人的口味,海南的“食文化”离不开各式各样的捏碟!

2.时令性

海南号称蔬菜基地、天然渔场,自然在饮食上会有明显的“时令性”,从“时令歌诀”中亦可窥见一斑。但除此“时令性”外,海南因受道教文化影响深远,又因地理位置的偏远、经济条件有限、内地文化差异等因素,海南人日常饮食和节庆饮食有明显的区别,特别倾向讲究“过雪”(雪:海南话指雪气即节气)和过年的饮食。海南农村几乎月月都要“做雪”“拜公”,拜自家祖公;还有公期或军坡,拜祠堂的“水尾圣娘”或“冼太夫人”等;红白喜事也离不了“拜公”。而祭拜品除了鸡(有些地方为鹅)、鱼、肉等,相应的节庆还要配有蔓织成蔓外壳,再蔓的人家吃笠的时候、粽子、稞、甜粑(红糖年糕红糖年糕)、珍袋、鸡蛋等,均有祈福、吉祥等寓意。而过年亦要“拜公”,少不了以上的祭品,还多了一项“摆年”――从年三十晚摆放在八仙桌上一直到正月十五,所摆物多为油炸可久存干货:“无糖贡不似(像)过年”的糖贡(古时作为贡品进献朝廷,故名糖贡,商品名为糯米花),海南官话“文昌话”称为“煎裸”的[hi heo](因咬时发出的脆响声得名)、领带花、文昌饺子酥、三角酥、南风烟(因重量较轻容易被南风吹走得名)、信封饼、火通(因形状像用竹子做成的吹火工具而得名)、椰子糕……“摆年”摆上一两样即可,其余的让怕上火的海南人在“寒冷”的春节存为吃到过瘾的“零嘴”了,现则海南市场均有出售,年底样式更齐全。

二、海南加工美食文化开发思路

了解了海南加工美食的特点,可又将如何让这些加工美食走出海南呢?唯有走可持续发展的美食旅游文化道路。

(一)走养生长寿之道

首先要确保原材料的天然。政府层面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力保护和扶持海南海洋、农业、畜牧业的发展,让“基地”保持纯净。再让捕捞、养殖、种植、饲养等方法、方式规范化,少用或慎用或不用含有化学成分的农药、饲料等:如蔬菜喷洒农药日期要符合规定;家禽饲养多用海南本地产的地瓜、椰子等材料,作为“椰岛”的海南这些并非负担而是“家常便饭”,定能保证食材的天然、绿色、环保。再加上海南本土特色保持原汁原味的烹饪方法和吃法,健康美食必能风靡于世,亦是长久之道。

(二)文化推广是正途

1.利用媒体

媒体在现代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互联网、电视、报纸、微博、微信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要系统、分类地编写海南美食书籍和拍摄美食视频,上传于网络,如约有中国8亿用户的微信(钱包――“吃喝玩乐”)是现代人必不离手的传播媒体,应充分利用起来。

2.利用节庆

海南大大小小的节庆极其繁多,要想美食文化得到推广,不能不着眼于“大节庆”,比如春节的“做年”、正月十五的换花节、黎苗三月三、公期(军坡)的祭祀、中秋节的海滨“拜月”等。此外,还要利用海南各地举办的各类美食大赛和一年一度的海南欢乐节,如海南特色美食文化节烹饪技能创新大赛、海南国际美食博览会等(海南首届以国际美食为题材的博览会),既丰富了欢乐节活动内容,吸引更多游客到海南体验旅游新产品,还可以让广大游客体味除椰风海韵、阳光沙滩之外的海南独特美食,致力打造海南美食天堂。

3.利用“名人效应”

人都是感性的,人的味蕾也离不开情感的支配。所以,有故事的美食能打动人,而配有名人故事的美食文化更是能让美食锦上添花,可谓“三分吃味道,七分吃文化”。因此,古来饮食的出名,往往有所谓名人效应的推动。福建的光饼是因了抗倭的戚继光,江南的鸡汤面是因了风流的乾隆,云南的“大救驾”是因了倒霉的明永历帝……

如文昌鸡的出名,据《文昌县志》记载:文昌鸡最早出自谭牛天村和公坡水北村,味色形俱佳,历史官吏志士,名人游客,品尝过后,赞不绝口,很久以前已成为贡品。清朝咸丰四年(1855年),文昌进士韩锦元任浙江道监察御史时,从家乡带正宗的文昌鸡款待了他的同僚和贵客,众人品尝叹日:“鸡出自文化之乡,人杰地灵,文化昌盛,鸡肉香甜,真乃文昌鸡也。”

再如宋子文创意的椰奶鸡,也因宋子文本人日后的有意宣传而无形中给琼菜做了一个活广告,“勾引”得许多名厨和馋嘴的美食家专程到海南岛“寻宝”。据说,当时回乡时宋子文的意思是海南的文昌鸡和椰子是最有名的,他想吃一道用这两样最有名的地方名产制作的菜肴。于是人称“琼南四爹”的覃启杰指导自己刚刚入行不久的侄子覃文章制作了这道后来对琼菜影响深远的椰奶文昌鸡。谁也没想到,这道由宋子文异想天开的菜,时至今日成为了海南的一道名菜。

(三)“创新”发展可持续

第7篇

一、保亭县文化资源特色和文化旅游优势

(一)文化资源精彩纷呈

1.绿色生态文化。以热带雨林为代表,在全岛首家国家AAAAA森林旅游景区呀诺达,穿越雨林栈道,观赏百年古藤、千年古蕨、巨大的仙草灵芝、“冷血杀手”见血封喉等热带雨林奇观,呼吸最清新的空气,畅享休闲的快乐时光。

2.黎苗原居民文化。以黎苗民族同胞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特殊技艺为代表,在有着海南省最丰富、最纯正的民族文化“活体”博物馆之称的国家AAAA景区槟榔谷,展示和陈列着海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20个项目中的10项,其中黎锦纺染织绣、树皮衣被、竹木乐器、钻木取火等非遗项目已被搬上舞台,成为景区经典的保留表演节目。

3.养生文化。以温泉为代表,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里的温泉以出水温度高、流量大、矿物质含量丰富、康体保健效果好而闻名全岛。另外,在保亭高达上万个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的天然环境里,药膳美食养身,雨林美景怡情,天籁幽谷益志。不但身体发肤、五官六腑,都可以得到透彻清澈的洗涤,人的心灵亦可得以慰藉和净化。

4.乡村文化。保亭在全省率先提出“大区小镇新村”的概念,基本形式为“大景区”+“旅游休闲小镇”+“旅游村”。大区是具有吸引力并拥有众多固定客源的观光景区;小镇是延伸大景区主题文化,并将其扩展为多种消费形式的休闲性旅游小镇,同时小镇还是为周边旅游村提供旅游公共服务的基地;旅游村是政府支持、企业投资和组织运营、农民带土地参股并就地就近就业和经营的旅游村庄。目前,三道镇什进村所开创的生态农村、旅游农业和文化农民的“新三农”实践和形成的新型乡村文化已经引起省内外广泛关注。

5.节庆文化。以黎苗“三月三”、温泉嬉水节和重阳登高等活动为代表,尤以中国七仙温泉嬉水节为保亭特有节庆。黎族历来有嬉水的习俗,如泼水、打水仗、抛水标、打水鼓、过水桥、潜水等,温泉嬉水节就是根据黎族同胞的这些生活习俗演变而来的,它不仅是黎族传统文化的真正体现,更是少数民族独特文化内涵的延续与升华,神秘而富有情调,奇特而又源于生活。

(二)资源禀赋优势明显

1.区位优势:从全球范围来看,保亭县处于北纬18℃热带休闲度假黄金旅游带上,全球知名的度假胜地如加勒比海、夏威夷等太平洋群岛、东南亚度假地等都密集分布在这一纬度。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空间格局来看,保亭属于南部旅游组团,与国际性滨海旅游城市三亚相毗邻,是中部海南岛国家森林公园进入三亚的南大门,处于蓝色海洋旅游和绿色森林旅游的枢纽和交通节点上。

2.气候优势。保亭属热带季风气候区,平均气温20.7~24.5摄氏度,年降雨量2000~3000毫米。位于五指山南麓的地理位置,既阻挡了冷空气的南下,又有山风和森林的调节,故夏无酷暑,冬无阴冷,可用“温而不热,凉而不寒,润而不潮,爽而不燥”来描述。

3.生态环境优势。保亭森林覆盖率高达85.2%,城镇绿化率超过51%,检测负氧离子含量在全岛处于较高水平,可谓天然大氧吧。水体和大气质量保持着全国和全岛一流。

4.资源组合优势。保亭不但拥有原生态的热带雨林和养生温泉,仅此组合在全岛和全国独一无二,在全球也较为罕见,而且还有浓郁的黎苗文化风情和丰富而独特的热带作物资源(中国红毛丹的唯一产地)。

二、保亭县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1.管理体制和资源整合机制不够完善。由于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较为宽泛、分属多个部门管理的特点,资源整合和统筹利用难度大,文化旅游融合还处于自发阶段。一是在规划上衔接不够;二是在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上缺乏沟通和融合的意识;三是文化节庆活动和旅游营销联动机制尚未真正建立。

2.专业人才相当匮乏。目前,保亭交通状况、人才待遇和文化教育及商业配套设施与发达市县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吸引文化旅游专门人才并留住人才切实发挥作用方面仍有不少客观困难。

3.大项目引进落地力度不强,本地小型项目运作能力欠缺。一方面,由于土地储备不足,土地供应指标匮乏,外来重大项目引进落地进度迟缓,影响投资积极性;另一方面,本土小型项目由于设计和运营水平的制约,难以做大做强。

4.国际交流和合作规模不大,层次不高。虽然有全国唯一的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基地的“招牌”,但就整体而言,与岛外、境外和国外的交流合作还处在初级阶段和较低层面,特别是在文化交流和实质性合作建设项目方面还较为缺乏。

三、保亭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构想

(一)正确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隐形和有形的关系。省委书记罗保铭曾经说过“,旅游岛、文化岛,可谓珠联璧合,相映成趣。文化为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形象地讲,这个腾飞的翅膀可引申为隐形的翅膀和有形的翅膀。有形的包括建筑、服饰、餐饮、景区、特色工艺品等。建筑是凝固的文化,服饰是流动的风景,餐饮贯穿于生活和旅游的全过程,特色工艺品可以给游人留下深刻印象。隐形的文化包括黎苗同胞的语言、生活习俗、民族歌舞、民间传说、特殊技艺、养生方式、价值理念等。目前,已有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获省级以上认定,其中国家级就有4项。二是硬件和软件的关系。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文化类民生项目投资建设力度,力争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目标。硬件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县城文化中心落成投入使用,包括影剧院、文化馆、博物馆、黎锦传习馆、图书馆等一应俱全,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的县级标准,新广播电视大楼也落成使用。但在切实发挥硬件设施功能,文化资产运营管理、文化内涵的提升等方面和兄弟市县及外省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差距,还需要着力优化和提高。三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文化事业要体现公益性、均等化和普惠型,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要体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大项目带动,大企业进入,打造大型黎苗史诗歌舞商演,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料、染料生产基地建设,等等。四是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讲,利用是最积极的保护。通过旅游平台,游客对原居民文化产生兴趣和认同感,引发原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从而树立文化自信,进而产生文化自觉,文化保护的积极性将更加增强。

(二)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1.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完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运行机制。建立更高层面的统筹协调机构,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作出系统和整体性安排。文化事业发展上,政府要履行相应职责,加大文化惠民工程投入力度。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按照管办分离,政事、政企、政资、政社分开的原则,切实完善和优化文化经营管理中心的职责和职能,将其打造为政府文化资源整合和资产运营的有效载体和平台,探索文化设施市场化、社会化运作机制和模式,实现资源向资产,资产向资本的转化,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做大做强做精文化产业。在保证文化品位和民族艺术原真性的前提下,以政府购买文化服务为依托,以走向市场和旅游发展相融合为方向,引进社会资源、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大胆推进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激发创造力,提升竞争力,扩大影响力。

2.发挥龙头旅游企业和文化旅游项目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景区和酒店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依托国家AAAAA景区呀诺达和AAAA景区槟榔谷以及“大区小镇新村”、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景点,深入挖掘热带雨林文化、黎苗文化、养生文化、乡村休闲文化等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集中展现海南和保亭文化的精华,使广大游客在轻松的气氛中产生文化的交融和共振。同时,在土地指标、建设规划、资金投入、税收政策、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予以倾斜,鼓励和扶持其做大做强,发挥企业和项目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第8篇

Abstract: To accelerate cultur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nd help to construct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 Hainan conference of cultur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makes new strategic plan of cultural reform development, and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is to actively conduct cultural innovation. For this,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how to actively conduct cultural innovation from four aspects, which can fully embody the time request and better implement new reform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Hainan culture.

关键词:文化改革发展;国际旅游岛;文化创新

Key words: cultur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cultural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012-01

0引言

海南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对海南新一轮文化改革发展作出战略部署,提出海南将紧紧围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体制机制创新、满足居民和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构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塑造多元化开放包容祥和的人文环境。如何利用文化创新来促进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文章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1把群众性与先进性结合起来,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首先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反映;文化的创新发展要从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出发,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这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和出发点。历史证明,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特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裁体,努力提高全民素质。把先进文化推向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一条极为重要的途径。要突出精神文明的建设性,为广大人民群众办实事;要突出精神文明建设的群众性,紧密联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吸引群众自觉参与;要努力探索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形式,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进。近几年来,海南文化工作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举办海南欢乐节文艺大游演、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广场文艺汇演、万人儋州调声表演等大中型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创造了组织引导与群众自娱自乐相结合、传统活动与创新活动相结合、群众文化与专业艺术相结合、政府行为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四个结合”文化活动新模式和新经验,使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常办常新,丰富了海南特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特区的两个文明建设。

2正确处理继承和发扬的关系,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文化作为精神现象,有它一定的发展规律,而继承性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发展,总是以其博大的胸怀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在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吸取丰富的营养。然而继承本身不是发展,只有贯彻古为今用的方针,弃其糟粕,吸取精华,结合今天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在内容和形式上大胆进行创新,才能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现辉煌。海南文化历史悠久,绚丽多姿。海南省是一个以汉、黎、苗、回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黎族的远古祖先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期,或者更早一些时候从两广大陆沿海地区陆续迁入海南岛,成为岛上最早的居民,黎族人民聪明智慧、勤劳勇敢、能歌善舞,富有创造性,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自己独特多彩的文化艺术。其中有不少动人的民间故事与迷人的神州传说,尤以《大力神》、《雷公根》与《黎母山传说》等最富有代表性。所以海南的文化建设要依托海南本土文化,大胆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形成多元开放的国际旅游岛文化。继承和发扬海南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特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要条件。在这方面,荣获第九届全国文华奖和第五届中国艺术节表演金奖的新编海南人偶剧《鹿回头》,不失为成功的典范。该剧以海南家喻户晓、广为流传的黎族民间传说《鹿回头的故事》为蓝本,从题材到内容进行了深层次的发掘和提炼,成功地塑造了传说中“真、善、美”的艺术群像;在表演上,大胆地采用了临高木偶表演形式,创造了大舞台、大空间、人偶同台、人偶同演的艺术形式,令海南观众耳目一新。

3构建海南文化人才创业平台,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特区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繁荣发展海南文化,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提升海南文化品位,需要大批的文化人才。吸引人才、培训人才,为文化人才提供文化创新平台,是海南文化发展的关键。构建海南文化人才创业平台,要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优化海南文化市场环境,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相适应的、科学合理和灵活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与海南特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又能促进特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文化法规体系;建立能够吸引、留住人才并促使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引进和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基地。海南缺乏的是高层次的人才群体。要把人才引进同项目引进结合起来,同产业集聚结合起来,同引进战略投资结合起来,与此同时,以委托培养、定向培养、短训等形式培养现有人才。要遵循“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以“品牌培育、资源整合、重点推动、园区聚集”等发展思路和措施,培育一批文化产业集群。特别要搞好老城院士、博士创业园区的建设,采取优惠的政策措施扶持一批博士、归国创业人员等高端人才创业,创建文化产业基地,提高海南的文化产业竞争力。

第9篇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 海南旅游业 品牌

1 包装“黎村苗寨”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品牌

1.1 海南“黎村苗寨”的发展

黎族和苗族分别是海南第一,第二大少数民族,一般生活在海南岛的中部和南部山区。要体会真正的黎苗风情,必须进到深山老林里,才知道什么是黎族的“放寮”、“三月三”、什么是苗寨的“五色饭”和“捏耳朵”。但这些真正的黎苗寨大多交通不便,山高路远,对于一般的游人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体会黎苗风情最简便的途径便是在东线或中线的公路沿线参观对游客开放的黎村苗寨。海南“黎村苗寨”园区目前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存在着规模小,经营秩序混乱以及旅游产品无特色等问题,作为海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黎村苗寨”园区的发展状况关系到海南旅游业的文化含量,不容忽视。

1.2 包装“黎村苗寨”的新思路

首先,适当扩大黎村苗寨的规模。虽然只是缩影,但是就目前的园区面积,不能完全反映黎村苗寨的全部特色,除了具有民族特色房屋建筑,“黎村苗寨”园区还缺少一个展示民族歌舞供大批游客免费观看的剧场。其次,改变经营理念。虽然展示民族特色为主的园区并不是商业区,但经营一些有民族特色的纪念品也是必要的,黎村苗寨的纪念品需要统一设计,合理包装,做出自己的特色。再次,“包装”风俗习惯。“黎村苗寨”所展示的风俗习惯应该是自然淳朴的,而“包装”起来的风俗习惯更容易被人接受。在园区内,将黎族姑娘的婚礼分为几个环节,让游客自由选择,将礼节缩减到最少以节省游客的时间,将参加这样的活动要求写在园区的门口。用礼貌和文明包装起来的“风俗习惯”更能反映海南旅游业的特点。

2 发展高尔夫旅游,让体育旅游促进海南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根据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战略步骤,未来5年,海南旅游业的工作重点是提升国际客源市场的知名度及份额。高尔夫旅游可吸引国内外高端客源,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促进海南旅游由游览观光为主向休闲度假为主转变,由数量增长型向效益增长型转变,促进海南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2.1 海南高尔夫旅游的发展

海南岛气候宜人,四季长青,日照时间长,土壤肥沃,阳光、海水、沙滩都满足开展高尔夫旅游的条件。目前,海南共有16家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大多分布在海南岛北部省会城市海口与南部第二大城市三亚之间的东海岸沿线,大致可分成海口、博鳌、兴隆、三亚四大片区,这四个地区也是海南岛已经开发出来的主要旅游区。发展高尔夫旅游的资源优势使海南聚集了70%以上的岛外客源,特别是在每年的1、2、11、12月的冬季,大批客人前来海南打球,这4个月成为海南球场的经营旺季。由于高尔夫是新兴旅游项目,高尔夫在海南的发展还面临着经济总量小,经营品种单一,海南本土居民对高尔夫认识甚少,球场经营中的淡旺季仍很明显,境外客源较为脆弱等一系列问题。

2.2 促进海南高尔夫旅游发展的对策

首先,从战略的高度提高对海南高尔夫旅游的认识。宣传海南的高尔夫旅游除了创建“海南高尔夫”的品牌和打出广告,还可以从教育入手,2009年,英国圣安德鲁斯爱姆伍德国际高尔夫学院(Elmwood College)将与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合作开办高尔夫训练专业,通过高校间的合作,人们对高尔夫旅游的认识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次,将高尔夫旅游产品与海南特色文化相结合。将高尔夫旅游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凭借海南高尔夫球场集中在旅游东线的有利条件,开设一条旅游路线,使游客参与生态旅游的同时,也享受到了高尔夫运动带来的乐趣。再次,凭借海南旅游市场的开放性和海南航权开放的优势,加大对国际客源市场的促销,吸引世界范围内的高尔夫游客来海南打球、度假,促进海南旅游市场的高端化,促进海南旅游业实现由观光型向度假型转变、由数量增长型向效益增长型转变。最后,完善海南高尔夫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可根据海口、三亚两个经济中心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尔夫普及程度和本地球员数量,在两地各规划一家公众球场,供本地居民使用并有条件地向岛外游客开放,以提高全岛高尔夫运动氛围。高尔夫场地设计要趋向国际性和多样性。

3 “热带水果之旅”――海南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

“热带水果之旅”是指围绕着海南特色的热带水果所开辟出的旅游新路线,根据热带水果在海南岛种植的地点不同,组织游客游览,不仅可以促进海南旅游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带动海南热带农业发展的作用。

3.1 海南适合发展“热带水果之旅”

独特的地域、气候条件使海南成为我国的“热带水果王国”。据不完全统计,海南拥有热带水果品种29个科、53个属,为全国及世界其他地区所罕见。除了遍及海南岛的椰子,荔枝、龙眼、香蕉、油甘子、酸豆、野山竹、野无花果等海南特有的热带水果也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有资料显示,除东南亚之外,世界上大部分热带地区均属干旱沙漠地区,海南有发展热带水果不可多得的“地利”优势;由于海南所处的纬度更低,气候更为温暖适宜,各类热带水果的上市时间均可比“两广”和福建地区早1~2个月左右,海南热带水果在国内市场上具有明显优势,从国际水果市场的供求形势来看,近年来呈现出温带水果过剩、热带水果稀缺的格局,热带水果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海南水果种植面积已接近300万亩,产量200万吨。椰子的种植以文昌一带最为著名,而荔枝则主要分布在琼山市的永兴、石山等多个乡镇。水果产业已成为海南的优势产业之一。海南岛的热带水果种植业与海南岛东线旅游一道为发展“热带水果之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2 “热带水果之旅”的促进方案

第一,做好宣传,科学规划。打出“热带水果之旅”的品牌吸引游客,同时考虑到水果种植的季节性,根据季节不同变化旅游路线;第二,游览与实践结合。游客参观水果种植园的同时参加到种植与采摘劳动的行列中去,从中了解热带水果种植的常识;第三,加强种植园附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考虑岛游客的吃住,还要考虑到购物的方便,将一条龙服务展现给世界各国的游客。使“热带水果之旅”成为海南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

综上所述,旅游品牌不仅是海南旅游经营者凭借其产品及服务确立的代表其产品及服务形象的名称、标记或符号,也是海南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它体现着消费者对海南特色旅游产品认同程度,只有创新自己的特色旅游品牌,才能使海南旅游独具魅力,为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创造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钱文科.基于转型增效的海南旅游产业暨国际旅游岛发展研究[J].2008.

[2]杨哲昆,李澄怡,赵全鹏.海南旅游报告书[M].海南出版社,2006.

[3]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李天元.旅游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世界旅游组织.世界各国旅游预算研究报告[M].2000.7.

第10篇

一、海南热带风情的特点

海南岛与大陆隔着琼州海峡,典型的海洋性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海岸线长达 1800公里,碧海蓝天是形容海南岛最恰当的词语。海南岛自古与大陆隔离,受到封建统治影响较弱,以农耕为主,人民开化较晚,形成与内陆文化不同的滨海文化。

海南岛属于大陆离岛,与大陆隔海相望,古时生产能力落后,交通不方便,又远离中原等政治中心,信息闭塞,导致文化传播较慢,当地人民开化较晚,被内陆视为蛮夷之地。海南岛是封建社会的贬谪之地,随着一些文人贬谪至此,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从而带动了当代生产、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海南岛的原住民主要是黎族和苗族人,农耕社会,生产力低下,仅能自给自足,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大量汉族人前往海南避难,也有不少人远下南洋,衣锦还乡后建设家乡,进而在当地形成了南洋文化,大陆文化、西方文化、南洋文化等共同影响了当地的文化。到了近现代,和解决战争的爆发,诞生了红色娘子军、琼崖纵队英勇抗战等红色文化,特别是近期国际旅游岛的设立,使得更多的人认识到海南的热带风情。

海南因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分支,包容了西方文化、南洋文化等,反映出当地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精神等文化,表现在海南人有着随遇而安、淳朴善良的性格,也有着清淡的饮食文化。海南岛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岛屿,以黎族和苗族土著人为主,融汇了汉族、回族,语言以“海南语”为主,是闽南方言的分支。多民族和谐发展,结合独特的地域文化,形成了三月三、军坡节、万宁文灯节等独有节日。

二、海南热带风情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独特的气候环境、地理条件和文化特点塑造了海南独特的热带风情,对当地人的生活习惯、饮食文化和生活环境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也有所体现,展现海南的地域文化和热带风情。环境艺术设计综合建筑学、景观学、生态学和美学等知识,以系统的观点融入人居环境中,实现居住和审美的目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手段和方法多样,以图案、雕塑、小品等为元素,以组合、重排、创新等手段,展现不同的艺术风格,满足居住和审美需求。环境艺术设计体现了人的文化内涵,是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以下将结合海南标志性建筑,分析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海南热带风情。

(一)独有的骑楼

海南深受岭南文化的影响,骑楼作为岭南地区特有的建筑形式。海口骑楼老街,始建于南宋时期,距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规模。晚清时期,海口被定为对外开放口岸,从南洋回来的海南人回乡建设家园,在传统建筑基础上,融入了西方建筑文化和南洋建筑文化,也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文化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骑楼建筑。

骑楼是岭南地区特有的建筑形式,起源于竹筒屋。骑楼随着海口作为对外开放城市,吸{了西方文化,并与当地民居建筑结合,以适用海南岛湿热的气候,也能够满足经商的需求。骑楼上宅下店,一层商铺,二层住人,二层居住空间向外扩展,楼下形成了人行道,起到遮阳避雨的作用,由于第二层楼房像是骑在人行道上,因而得名。

骑楼建筑经过了初期具有文艺复兴、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西方敞廊式建筑原样,中期融入廊柱的西方敞廊式建筑风格,后期简化西方廊柱的骑楼风格。骑楼的产生与发展反映了海口的开放特征,海口作为对外口岸,接触到西方和南洋文化,又与本土文化兼容并蓄,形成了独特的骑楼建筑风格。

(二)建筑风格

海南属于岭南文化,在建筑风格上既有传统的建筑风格,也有一些独特的建筑元素。五公祠最初为纪念唐宋时期贬谪至此的 5个官员而建,随后扩建了苏公祠、两伏波将军庙等祠堂建筑,并营造了莲池、游仙洞等园林景观,已形成占地约 5万平方米的大型祠堂和庭院。五公祠建筑风格既有岭南建筑文化,也有南洋建筑风格,并且海南独特的气候和人文特点也融入了建筑当中。五公祠具有祭祀和园林等功能,体现了海南人勇敢、谦虚、包容的性格,整体建筑风格低调含蓄、朴素典雅、简洁大方,结合海南气候,采用对称、连续、承接、对比等造园手法,展现出含蓄内敛、庄严肃穆的园林气氛。

五公祠将园内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坐北朝南、布局对称、结构紧凑、等级严明,并结合海南当地气候和地理环境,进行了改造和创新。沿着五公祠的中轴线,分布着“琼台胜境”牌坊、济泉、苏公祠、琼园、“瀛海人文”牌坊,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祭祀园林建筑群。五公祠的围墙最早是灰白色,因海南的热带雨林气候,夏季日照强烈,当地民居多为月亮白或灰色,五公祠建成后则采用了当地建筑常用的灰白色,多次修缮后,则刷成了红色,给人以积极、热烈、希望的精神面貌,目前已经成为五公祠独特的风貌。五公祠大门后是“琼台胜境”牌坊,高5米,以门洞形式存在,牌坊上有展现海南文化风情的雕塑和纹饰,寓意丰富,门洞两侧为朱红色石柱,顶部为坡顶,绿色琉璃瓦,灰布板瓦,“瀛海人文”牌坊也在同一时期建造,形式也非常相似,两个牌坊处于建筑群的进口处和出口处,具有典型的对称布局。

苏公祠的山门门前有廊,左右两间山墙各有一个木窗,六方型,典型的海南风情,祠堂中的廊柱则刻有“福禄喜寿”等字。两伏波祠前建有拜亭,端庄大方、古朴典雅,亭顶有绿色琉璃瓦,正脊两端有龙首,垂脊有飞檐,不同于传统的亭子,檐角造型流畅,动感极强,与海南多台风和当地人内敛不张扬的性格有关。因海南多台风,人们为祈求安全,将五公庙建成风神庙,经多次修缮后,建成了与龙王庙大体相似的建筑格局,屋顶的花草纹饰、脊两端荷花纹饰、顶脊中间的黄瓷色宝瓶,都具有浓郁的海南风情。

(三)自然植物

海南地处热带地区,植物具有鲜明的热带风情,不同于大陆亚热带植物风情。海南的气候使得大多数植物一年四季常青,枝叶茂盛。古代园林家在造景时,更多是将植物塑造出人格化的环境,寄托文化象征,赋予思想精神,表达品格态度。五公祠中既有传统寺庙园林常见的松柏、绿竹、莲花和梅花等表达祭祀寓意,也有热带植物,丰富视觉体验。

植物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起到过渡和调节景观空间的作用,莲花池将五公祠的老馆和新馆隔开,并用风雨桥连接,两侧种植黄金榕、三角梅和五爪金龙等海南常见植物,整齐有序,并在视线上起到了引导和指示作用。琼园内种植了大量的海南植物,如凤凰木、可可、朱蕉、鸡蛋花、黄花夹竹桃、椰子、木棉、南洋杉,错落有致,疏密得当。游仙洞洞顶旁种植了一株高大的榕树,巨大的枝叶和树干与洞口山石融合,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景观效果。

(四)道路铺装

白沙门公园是一座临海公园,充分利用自然水体和人工水体,打造了秀丽灵动的自然景观。白沙门公园道路的铺装采用传统透水砖和花岗岩材料的同时,运用了火山岩、卵石等当地材料,增强耐水性,适应热带湿热的环境。公园广场也铺装了大面积的透水砖,配以花岗岩、火山岩,形成独特的铺装效果。公园道路铺装色彩选择上,主要有土红、土黄、清灰和灰白色四色,均是海南常见的土壤和石头颜色,辅以波浪图形,展现海洋文化。

三、结语

分析海南标志性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从独特的骑楼、建筑风格、自然植物、道路铺装等方面可以看到其中浓郁的海南热带风情。海南环境艺术设计在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环境等条件基础上,融入传统造园手段,展现出当地人谦虚、质朴、包容的性格内涵,追求简洁大方、端庄典雅的风格,无处不透露出浓郁的海南热带风情。

参考文献:

1.李晴、邱海东.如何让传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传承――以海南风格度假酒店设计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3(10):87-89.

2.叶绵源、钟亦、陈雪佩珊等.海口市白沙门公园热带风情园林植物景观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4(4):8-14.

3.张引.探析黎族建筑装饰风格在海南高校环艺设计特色专业建设中的价值[J].美术教育研究,2013(17):128-129.

4.陈灵风.岭南传统建筑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20).

5.东、陈小斗.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岭南建筑造型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5(8).

第11篇

生态农业旅游是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结合体,是第一和第三产业交叉渗透的产物。它为人们创造了亲近大自然和参与农业生产的条件,既满足了人们返璞归真的愿望,又可以放松身心、愉悦心情、增长知识,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在近十年以来,中国生态农业旅游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周边,生态农业旅游已形成一定规模。相比之下,海南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却还处于较低水平,与其本身所具有的生态农业旅游的资源优势极不匹配。

二、海南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资源优势

1、地理环境优势。海南岛东经约110o,北纬约20o,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与夏威夷岛同纬度。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oC-26oC,年光照为1750-2650小时,光温充足。它四季长青,遍地皆绿,森林覆盖率超过50%,是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最丰富的地区。它还是一个热带野生动植物和作物的宝库,其野生动植物资源中,有32种动物和630多种植物为其所独有,被国家列为一二类保护的珍稀动物有49种,珍稀树种有7种。同时,海南空气质量很高,据《2009年海南省环境状况公报》提供的数据,2009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总体保持一级水平,优良天数达到100%,其中98.6%监测日为国家一级。此外,海岛水质优良,据统计占地表水总流量80%以上的主要河流及占蓄水量80%以上的主要水库的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二类以上标准。总之,海南拥有世界一流的热带海岛资源,自然旅游资源珍稀性明显。

2、人文资源优势。海南有黎、苗、回、壮等38个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数的1/6,民俗民风多姿多彩且地方特色浓郁,如黎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澹州的民间调声歌节、文昌元宵节的送灯会、万宁古万州的婚姻风俗等。除此之外,海南还有许多历史文化古迹,例如五公祠、琼台书院一东坡书院、万宁县港北镇新龙村新石器遗址等。这些民风民俗和历史文化古迹对游客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结合以农业旅游和海南独有的热带海滨景观,是海南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所独有的优势。

3、政策优势。国务院2009年12月31日正式批复《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正式批复了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发展目标,这必然会加快海南旅游业的发展速度。生态农业旅游作为可持续的、绿色的旅游方式,海南应该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国际旅游岛”的契机推动下,大力发展其生态农业旅游事业,加快其国际旅游岛建设。

三、海南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生产力落后。海南目前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开发旅游项目,尤其是生态农业旅游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以此来保证项目本身的品质以及其配套设施的完善,但由于海南资金缺乏,配套设施也较为落后,尤其是有丰富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却相对偏僻的山区更是如此。

2、旅游资源易损。海南以热带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风土人情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属于易损型资源,且海岛的生态和热带雨林的生态也是比较脆弱的生态类型。目前,海南的生态环境保持得相对比较好,主要得益于海南的工业不发达,但海南不可能永远保持这种状态,无论工业还是旅游业都会进一步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目前,海南水土流失、荒漠化已初露端倪,抵御热带风暴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不强,而且游客数量猛增,开发模式错位,不注意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这些必然会造成环境污染、景观破坏、社会风俗习惯被同化等诸多问题,其资源优势也会随之消耗殆尽,且难以恢复。据初步统计,全岛旅游资源目前已被破坏30%,主要表现在森林资源锐减和本土文化被“发展性破坏”。

3、规划缺陷。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专业人才缺乏,在早期的开发中缺乏系统的规划,导致旅游项目的开局不合理。海南的旅游项目大多集中在北、东、南沿海地区,旅游项目也大都是阳光、大海和沙滩的“蓝色旅游”,而中部和西部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这不仅使东部地区承受巨大环境压力,而且项目重复建设,也导致缺乏特色和文化内涵。此外,由于缺少系统规划,导致项目通常以自然风光游览为主,形式也主要是导游带游客在景区内走一走,转一转,而能让游客真正参与或互动的活动少之又少。旅游项目缺乏参与性、趣味性和文化性,不仅会导致本期游客兴趣索然,还会影响海南旅游的声誉,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4、市场混乱。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和配套制度的建立,海南生态农业旅游市场比较混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由于海南旅行社中个人内部承包“部中部”的现象较为普遍,使得旅行社设立的准入门槛相对降低,经营许可形同虚设,直接导致“黑社”、“黑车”、“黑导”、“黑店”等现象屡禁不鲜。其次,旅游业“欺客、宰客”的现象比较严重。再次,强制购物以及假冒伪劣的旅游产品大行其道。

四、海南开发生态农业旅游的思路

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规划不仅仅要重视其经济效益,更要重视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

1、完善政策法规,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旨,增强约束。海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旅游景点的建立可以快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于是某些不适于开发的或者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地区也被盲目开发为景点,开发后又不重视对其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景区在经历了短暂的繁荣后便逐渐失去了活力。为了杜绝此类现象,政府必须尽快出台适合海南本地实际情况的有关生态农业旅游的地方法规和政策,以此来确实保证生态农业旅游从项目审批到开发经营一直有政府的监督和法律的约束。首先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要贯彻旅游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采取生态保护型的开发模式,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把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其次,要建立定期环境监测与预报制度,即通过定期的预测与预报,及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最后,切实保障旅游与农业生态环境相协调,即在开发过程中配备必要的旅游基础设施时,应注意配合其原有的环境和文化,保持景区山青水绿、自然古朴。

2、科学规划,加强海南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体系的建设。发展海南的生态农业旅游应以市场为导向,将旅游地的农业生产、市场调研、规划建设、形象设计、旅游产品开发、广告宣传策划、宾馆酒店服务、旅行社组织等融为一体的生产一经营一管理模式。因此,要建立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龙头旅游企业或基地,带动整个区域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展。同时,要建立健全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化服务体系,包括旅游全过程的技术服务体系、物资服务体系、广告宣传服务体系、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以及金融体系等。

3、重视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开发,增强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文化是区别于不同旅游地区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绿色旅游资源,缺少文化内涵的产品就好像没有灵魂一样。海南拥有明显的文化优势,在开发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中,应重视把这种明显的文化优势融入其中,提升其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突出中部文化地域特色,让旅客在旅游中感受到黎苗文化的独特魅力。当然游客的进入,无可避免地使旅游地的文化受到冲击,导致本土文化渐渐消亡,即“发展性破坏”。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旅游地文化的保护,而把海南的文化遗产引入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一方面让游客充分体验旅游地的文化,另一方面也是对旅游地文化进行保护的一种有效方式。此外,生态农业旅游还可以通过农事劳作、水果采摘、特色饮食品尝、民俗乡情体验、农业技艺学习等方式来增加游客的旅游体验,增加生态农业旅游的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例如可以辟生态农业区,培养扶植生态农业接待户,传授农业知识,采用幻灯片、照片、标木等展示作物花果种类,给游客普及农业播种、收获、营养价值等知识。

第12篇

【关键词】冼夫人 传播途径 民间艺术 危机 传承 弘扬 教育

民间艺术作为乡土特色和文化底蕴,历来对于文化的传播和保护具有重大意义,冼夫人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本文试图通过民间艺术的诸方面进行阐述,系统地研究分析,探究冼夫人文化得以流传,尤其是民间艺术这一传播途径所起的重要作用,梳理如下:

一、冼夫人文化民间艺术传播扫描

(一)民间传说:家喻户晓

广东高州地区的乡村中,到处流传着许多关于冼夫人的传说,特别在雷洞村和冼冯定居的旧城和良德一带,高州人对冼夫人的事迹可是家喻户晓,传播途径有故事、歌谣、神话传说等。在这些传奇故事中有的是真实的,但有的被神话,不管是真是假,冼夫人事迹的影响力是不可埋没的。比如众所熟知的智分鸭群,冼夫人很小的时候就很聪慧,把两群混在一起的鸭群让牧鸭人通过平时放牧喂食的习惯将它们很快区分开来。比如巧判耕牛,冼夫人判说两牛损伤,主人有责;生者同耕,死者同宰,两位牛主听从冼夫人劝导,都觉得有道理,顺利化解了纷争。比如凿井救民、智判竹帽、降服恶魔、驱鬼烧窑、月下老人、义务保姆等传说故事无不记载传播了冼夫人的多谋及造福百姓的功绩。

(二) 民间舞蹈:仪式神秘

歌颂冼夫人功德的民间舞蹈仪式神秘,典型的如海南文昌的盅盘舞,起源于纪念俚族女首领冼夫人,因舞者手持盅盘筷等生活用品为舞蹈道具而得名,传统意义上的盅盘舞,以盅、盘、筷、匙为道具,把使用盅、盘、筷子、匙的姿势做为舞蹈的基本动作,加上撞击盅、盘、匙声节奏,配着民间小曲,频频起舞。舞蹈表演者分:生、旦、丑3人。道具使用:主角每人手各拿小酒杯2个,生角一手拿盘、一手握筷子,丑角每只手各握匙4至6个。民间亦曰“贺喜舞”,其动作滑稽幽默,内容多以喜剧为主。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六至二十六日,在冼夫人庙所在地会举行“装军”活动,模仿当年冼夫人率军出征的壮观仪式,同时还伴有舞龙、舞狮、武术等活动。

(三)民谣俚曲:悠扬古韵

广东高州地区的广大人民自古以来,对本地的文化艺术(民歌、戏曲、音乐等),都非常喜爱,历来高州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演唱创作及演出活动,较为活跃,这也为传播冼夫人文化创设了条件。高州业余音乐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歌曲,比如冯国成、周泽明作词,周泽明作曲的高州市冼夫人诞辰节主题歌《冼夫人之歌》,还曾获得广东省业余文艺作品(音乐评比二等奖)。比如黄燕茂作词,邓永业作曲的《平云山颂》歌曲,受到群众的好评。还有高州曹江木偶班自编自演了数台《冼夫人》木偶戏,赢得观众一致赞赏。还有著名诗人苏轼的古诗《吟咏冼夫人》、周文杰的《题冼夫人庙》、赵垌的《谯国夫人》等歌颂冼夫人的丰功伟绩,为弘扬冼夫人爱国爱民精神的同时,也促进了高州民间音乐发展。

(四)民间书画:情感的绘制

甘迎祥以被誉为“中国巾帼第一夫人”的冼太夫人创作背景所创作的国画《千秋浩气》经三易其稿,历时四个多月终在红棉花盛开的三月完稿。用以纪念冼太夫人毕生致力于国家的团结和统一的历时功绩。该作品长133cm,宽70cm,画中红棉伟岸轩昂,参天擎日,灼热如火,冼夫人在公元五二二年出生于现电白县山兜丁村一个俚族首领世家,其功绩和思想文化,历来都得到很高的评价。

(五)民间木偶戏:古韵传承

2013年1月5日,是冼夫人诞辰1500周年纪念日,高州城东大广场进行高州木偶戏展演,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看,无论是小孩,还是老爷爷老奶奶,看后都回味无穷,观众拿出自己的手机或相机拍照,将木偶戏表演全程记录下来。用木偶戏的形式纪念冼夫人,增添了人民的生活乐趣,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冼夫人的英雄事迹,从而继承冼夫人的优秀精神。

除此之外,木偶戏《冼太传奇》套用了高州山歌小调来演唱,该剧贯彻南北朝至隋朝的历史,以冼太夫人一生的传奇故事为主线,传播冼夫人智慧,弘扬爱国民族精神。颜景友不满足传统中的“单调”,对剧中的“木偶腔”做了一定的改良创新,增添了不少新元素。

(六)民间戏剧:古味的幽香

吴伟业的《临春阁》充分发挥了叙事文学之长,塑造了冼夫人果断严明、刑赏俱行的女军事家、女政治家形象。②吴伟业,明末清初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吴伟业既擅长写诗,又擅长戏曲文学,有《临春阁》、《通天台》等杂剧,另外还有《秣陵春》传奇。《临春阁》是一部以南越女首领冼夫人为主人公讲述陈朝覆亡的杂剧。在冼夫人文学作品中,这是较少见的正面描写冼夫人生平事迹的叙事型文学作品,因此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值得后人的重视和关注。

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马桂芬老师表演过名段《冼夫人》,《冼夫人》是用秦腔调的形式表演出来的,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视觉、听觉盛宴。我国对秦腔特别重视,《冼夫人》以秦腔传唱在我们民间,“数十年与部落祸同共,数十年苦经营一片孤忠。数十年查民情翻山越岭,数十年保境安民食不甘味寝不安枕青丝去尽白发生。咱冯家经坎坷历尽伤痛,为的是安岭南保护苍生”,既带有秦腔的特色,又将冼夫人的女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冼夫人的精神以另一种方式传承下来,为我们后人所传诵。

(七)民俗年例:传统的继承

冼夫人文化节和黎族“三月三”、儋州“调声节”等民俗传统节日一样,都是海南独特的民俗文化遗产。为了全面弘扬冼太夫人文化,以其“爱国爱民”精神广泛、深入教育人民群众,于二OO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即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电白举行了隆重纪念冼太夫人诞辰148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共同缅怀冼太夫人的丰功伟绩。自此之后,统称为电白冼太夫人文化节。

1.冼夫人文化节

冼夫人文化节(原称军坡节),闹军坡是海南冼夫人文化圈特有的习俗。较大的军坡庙会有梁沙婆祖军坡、万宁龙滚芋头军坡。

军坡节时,村中都要选一个较大的场地来“装军”演戏,售卖土特产。分为“公期”和“婆期”,主要是祭祀祖先和历史人物的活动。乡村的“公期”和“婆期”时间不一致,各自供奉神主也不同,一般以一乡或一村为单位,每到这个节气,村民必大搞祭祀,供奉公祖婆祖巡村,请亲戚做客,招呼热情,甚至胜过年饭。村中舞狮舞灯队到各家中去拜祭,敲锣打鼓,热闹非常。入夜,各家各户凑份子请戏班剧团来上演琼剧。这时期,婆祖巡游、道士跳神舞、装神穿腮等举行一些独具海南的地方特色,富有神秘色彩的民俗活动,让人大开眼界。一般认为,“闹军坡”是为了纪念冼夫人。

2.冼夫人之年例

茂名地区的电白、高州、化州、茂南及近邻吴川等地的农村,至今还沿袭着一种独特的习俗――叫做“年例”。当地人把做“年例”看得比过年更重要,做“年例”必须大操大办,热闹隆重,让亲戚朋友好好吃一顿。据说,“年例”活动是因冼夫人是当地人们心目中的“神”,“初时是骑马、射箭、比武,以后演绎为游神,演戏。”“年例”那天家家都把宰好的猪和杀好的鸡、鸭拿到村门口摆出来。这种形式被称为“摆谯”,其次人们一早就在自家的“摆谯”位旁等候请来的“神像”――冼太夫人塑像。

二、冼夫人文化民间艺术传播的意义与问题

冼夫人文化通过相关的舞蹈、音乐、美术、绘画、戏曲等传播途径得以传承,让更多的人士认识、学习冼夫人的爱国精神,同时,将冼夫人爱国精神发弘扬,发挥正能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冼夫人这种爱国爱民的大无畏精神。

民间艺术传播传承冼夫人爱国精神文化,利于当代青少年接受教育,可以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树立远大目标和理想,对于爱国教育有一定的启蒙作用,利于他们成长长才,成为祖国的栋梁。 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民间艺术方式的传播,让更多的人易于接收冼夫人文化的传播,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冼夫人文化。

冼夫人文化虽历史悠久,但目前来讲,比如冼夫人传承人的问题,有些断代,在民间的传播力度不够;其次受制于冼夫人文化传承者的文化程度,当地文化传承的保守和限制,传播范围不广;再次是对于冼夫人文化节,有待提升,扩大宣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