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16: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带蛇字的成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带折、蛇字的成语是斗折蛇行。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行进。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出处: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中写道:漂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来源:文章屋网 )
带龙字的成语60个:
1、龙争虎斗:形容斗争或竞赛很激烈。
2、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3、攀龙附凤:指巴结投靠有权势的人以获取富贵。
4、龙肝豹胎: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
5、龙蛇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
6、元龙高卧:元龙:三国时陈登,字元龙。原指陈登自卧大床,让客人睡下床。后比喻对客人怠慢无礼。
7、龟龙片甲:比喻无论巨细都搜罗进来的好东西。
8、匣里龙吟:宝剑在匣中发出龙吟般的声响。原指剑的神通,后比喻有大材的人希望见用。
9、龙跃凤鸣:象龙在腾跃,凤凰在高鸣。比喻才华出众。
10、龙马精神:龙马:古代传说中形状象龙的骏马。比喻人精神旺盛。
11、骥子龙文:骥子:千里马;龙文:骏马名,旧时多指神童。原为佳子弟的代称。后多比喻英才。
12、卧虎藏龙: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
13、龙肝凤髓: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
14、龙飞凤舞: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15、土龙刍狗:泥土捏的龙,稻草扎的狗。比喻名不副实。
16、元龙豪气:元龙:三国时陈登,字元龙,曾慢待许氾;豪:豪放。形容性格豪放。
17、虎穴龙潭:龙潜居的深水坑,老虎藏身的巢穴。比喻极险恶的地方。
18、龙蛇飞动:仿佛龙飞腾,蛇游动。形容书法气势奔放,笔力劲健。
19、鱼龙曼衍:原指各种杂戏同时演出。后形容事物杂乱。也比喻变化很多(含贬义)。
20、龙蟠凤逸:如龙盘曲,如凤深藏。比喻有才能而没有人赏识。
21、龙肝凤脑: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
22、凤臆龙鬐:凤凰的胸脯,龙的颈毛。比喻骏马的雄奇健美。
23、云龙井蛙:云端的龙,井底的蛙。比喻地位的高下相差极大。
24、龙驹凤雏:比喻英俊秀颖的少年。常作恭维语。
25、人中之龙:比喻人中豪杰。
26、药店飞龙:飞龙:指中药龙骨。药店里的龙骨。比喻人瘦骨嶙峋。
27、凤翥龙翔:龙飞凤舞,形容风采姿态的高超。
28、来龙去脉: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29、龙盘虎踞:盘:曲折环绕;踞:蹲、坐。好像盘绕的龙,蹲伏的虎。特指南京。亦形容地势雄伟险要。
30、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31、痛饮黄龙:黄龙:即黄龙府,辖地在今吉林一带,为金人的腹了。原指攻克敌京,置酒高会以祝捷。后泛指为打垮敌人而开怀暢饮。
32、龙骧虎视:象龙马高昂着头,象老虎注视着猎物。形容人的气慨威武。也比喻雄才大略。
33、龙鸣狮吼:比喻沉郁雄壮的声音。
34、伏虎降龙:伏:屈服;降:用用威力使屈服。用威力使猛虎和恶龙屈服。形容力量强大,能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
35、乔龙画虎:形容假心假意地献殷勤。
36、龙吟虎啸:象龙在鸣,虎在啸。比喻相关的事物互相感应。也形容人发迹。
37、炮凤烹龙:烹:煮;炮:烧。形容菜肴极为丰盛、珍奇。
38、麟凤龟龙:此四种神灵动物,象征吉兆。比喻稀有珍贵的东西。也比喻品格高尚、受人敬仰的人。
39、云龙风虎:虎啸生风,龙起生云。指同类的事物相感应。
40、盘龙之癖:指爱好赌博的恶习。
41、凤翥龙蟠:像凤凰飞舞,蛟龙盘曲。比喻体势的飞扬劲建,回旋多姿。
42、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
43、蛟龙得水:传说蛟龙得水后就能兴云作雨飞腾升天。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也比喻摆脱困境。
44、老态龙钟: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灵便。
45、龙潭虎窟:窟:洞穴。潭:深水池。龙居住的深水潭,虎栖身的巢穴。比喻极其凶险的地方。
46、降龙伏虎: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龙虎。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
47、凤舞龙蟠:凤凰飞舞,蛟龙盘曲。形容相配得当。
48、屠龙之技:屠:宰杀。宰杀蛟龙的技能。比喻技术虽高,但无实用。
49、龙凤呈祥:指吉庆之事。
50、龟龙鳞凤:传统上用来象征高寿、尊贵、吉祥的四种动物。比喻身处高位德盖四海的人。
51、凤箫龙管:指笙箫一类管乐的吹奏声。
52、配套成龙:搭配起来,成为完整的系统。
53、矫若惊龙:矫:矫健。常用于形容书法笔势刚健,或舞姿婀娜。
54、群龙无首:一群龙没有领头的。比喻没有领头的,无法统一行动。
55、生龙活虎: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
56、龙骧虎步:象龙马昂首,如老虎迈步。形容气慨威武雄壮。
57、龙跳虎卧:比喻文笔、书法纵逸雄劲。
58、虎卧龙跳:形容字势雄浑超逸。
“好!”贝贝大声朗诵起来,“日照香炉生紫烟――”这“烟”字卡了许久也没下文,妈妈提醒了一下,贝贝接了下去:“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得,又忘词了。一场妈妈以为会很佳的“诗歌表演”就这样被欢欢的频频忘词搞砸了。而这些诗歌,1个月前贝贝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怎么那么快就忘记了呢?妈妈面子上挂不住,不禁小声斥责贝贝:“妈妈不是都已经教了你好多次了,怎么还记不住!”忘词的贝贝很无辜,低头不语。
这种场景,你是不是觉得很熟悉?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也上演过类似的场景?曾几何时,我也为欢欢的“记性不好”而郁闷,不过现在不会啦,因为我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让孩子讲故事,锻炼了记忆力
某天晚上,欢欢又缠着我讲童话故事,已经口干舌燥的我需要中场休息,欢欢不依不挠,非得让我继续,我随口说:如果你能将妈妈讲的故事复述出来,妈妈就给你讲新故事。欢欢答应了。
我挑了一个篇幅较短的故事《农夫和蛇》,打算敷衍欢欢,2分钟就讲完了,欢欢复述了故事,出乎我的意料,这篇近500字的故事,只听了一遍,她就将故事的八成内容说了出来。我又将故事讲了一遍,除了提醒1、2处地方外,欢欢几乎将整篇故事讲了出来。我打算再讲一遍,希望这次欢欢不经提醒地将故事完整复述出来。欢欢不干了!她要我讲新故事。瞧我这当妈的,居然忘了“欲速则不达”这句话。
次日,我挑了2篇字数在600-800间的经典童话,《狐狸和葡萄》、《农夫和老鹰》,这俩故事情节简单、对话明了,欢欢听上2-3遍就能将故事完整复述出来了。接下来,我让欢欢挑战1000字的故事《狼和小羊》,故事讲了几遍后,欢欢倒是将故事的主要对话说出来了,但是开头介绍故事的地点、时间、背景等老记不住。再次讲故事时,我让欢欢带着几个问题去听故事:故事发生的时间?故事发生的地点?故事里有几位主人公(小动物)?他(它)们都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故事的结果怎样?
欢欢以后都带着这几个问题听故事,复述较长篇如1500字甚至更长的故事,复述效果均不错。半年后,欢欢上幼儿园了,老师告诉我,欢欢经常给小朋友讲童话故事,她的肚子里有好多故事啊。
让孩子讲故事,助长了想象力
某天,我给欢欢讲《野天鹅》的故事,这是一本连环画册,约2500字,因为比较长,讲了几遍后才让欢欢复述故事,她说着说着我忽然觉得不对劲,原文“艾丽莎光着脚将荨麻踩碎,再搓成绿色的线,她的手脚被荨麻扎得火辣辣地痛”,被欢欢编成了这样“艾丽莎将荨麻揉成了线,编成了五颜六色的漂亮衣服,她想到哥哥们穿着这样的衣服,该是多么的英俊好看,如果我们的妈妈仍然在这个世上,看到这一切,该是多么的开心,亲爱的妈妈,你到哪里?艾丽莎落泪了。”虽然初次复述故事欢欢“跑题”了,但我更加开心,因为欢欢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编故事了!窃以为:编故事比完整复述故事更难得。
让孩子讲故事,提高了表达能力
周末,我和欢欢经过公园,天气很热,路边的小草蔫蔫的,欢欢说:妈妈,你看那些小草,热得奄奄一息了,她好难受啊!欢欢竟然会使用“奄奄一息”这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从《农夫和蛇》里学到的。“妈妈,你看天上的星星,如珍珠如玛瑙,晶晶闪亮!”哦,这个形容是欢欢从《狐狸和葡萄》里学到的。慢慢的,从故事中学到的如
“不可思议、强词夺理、得意忘形、后悔莫及、恩将仇报”等特定成语,欢欢在生活中运用得越来越贴切和得心应手了,表达水平得到了飞跃的进步。
让孩子讲故事,增强了阅读能力
天然的景物怎能“巧夺天工”?
从媒体上看到这样两句话:“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山上的石头奇形怪状,有的像猴子嬉戏,有的像双龙衔珠,有的似莲花盛开……真是巧夺天工。”
“巧夺天工”意思是人工的精巧胜过自然造化。巧,精巧;夺,胜过;天工,天然。形容技艺精巧绝伦。元・伊世珍《琅h记》引《采兰杂志》:“甄后既入魏宫,宫庭有一绿蛇……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号为‘灵蛇髻’。”郭小川《在社会主义中》诗:“六万万双巧夺天工的手,创造着自己的幸福。”
“巧夺天工”只能用来赞美人工胜过天然,而上面所引两句话中的“山”也好,“海”也好,“石头”也好,本身都是天然的,怎么还能说它们的精巧胜过天然呢?显然上面两例句的作者并没有弄懂这个成语,特别是其中“夺”字的含义。
明末清初,宋应星撰写了一部自然科学著作,叫《天工开物》。“天工”就是指自然,也指自然规律;“开物”就是开道释物。书名表示用自然规律来解释天地万物和自然现象。这里用的即为“天工”之本义。
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能“忍痛割爱”吗?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小罗看好了那件款式新颖的运动服,可惜带的钱不够,只好忍痛割爱。”这里的“忍痛割爱”用得不当。
割爱,意思是舍弃心爱的东西。《聊斋志异・连琐》:“今愿割爱相赠,见刀如见妾也。”后多用“忍痛割爱”,形容忍受内心的痛苦,舍弃自己心爱的东西。汪海燕《美国盖蒂博物馆忍痛割爱,两件古文物“认祖归宗”》:“经过三个月艰难的协商,美国洛杉矶J.保罗・盖蒂博物馆忍痛割爱,同意将两件古代文物还给希腊。”曾荣芬《成语典・总编辑序》:“原本也规划作乡土语言的成语对应,实在力有未逮,只好忍痛割爱。”
使用这条成语,有一点必须注意,那就是这个割舍放弃的东西必须是属于自己所爱的;而且之所以割舍放弃或让给别人,一定是非本意的,否则不能叫“割爱”。小罗看好的那件款式新颖的运动服,是商场里的商品,还不属于他所有,即使再心爱,也不能说“割爱”;更何况他事实上钱不够,跟本意想买不买无关,所以也不能说“忍痛”。
关键词:译者;异化;归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8-0211-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3.054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作为一种传播文化的有效手段,越来越凸显出自身的重要性。受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辩证规律的支配:只要翻译实践进行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随之产生翻译理论(陈福康,2011)。所有的翻译理论都是译者在漫长艰辛的翻译实践中得出的,这些理论反过来又会指导后来的翻译实践。而译者是翻译工作的主体,具有译者主体性。译者本身会因为对翻译目的的不同认识采用不同的翻译理论或翻译策略。本文主要浅谈不同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对异化、归化翻译策略的运用。
在过去的文学翻译(汉英)中,对中国文化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手法:以源语文化为认同的异化(foreignization)原则和目标语为归宿的归化(domestication)翻译原则(金惠康,2003: 89)。也就是说异化和归化是一对矛盾,异化要求忠实原文作者,而归化要求贴近读者,迁就读者,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还有学者认为:在结构主义翻译理论中,“异化”“归化”分别取代了“直译”“意译”(董明,2011: 114)。译者是翻译主体,应该根据翻译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做出判断,是要忠实于作者还是要靠近读者,从而决定采用异化策略还是归化策略。
以下这段文字摘自季羡林《游唐大招提寺》,主要讲述中国唐代和尚鉴真不辞劳苦,东渡日本传播佛经的故事。笔者和参考译文译者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翻译原则。笔者主要运用了归化翻译原则,以读者为归宿;而参考译文译者钱炜1、林珍珍2主要采用了异化翻译原则,以贴近源语作者为归宿。但个别句子也倾向于归化或意译。
①鉴真爱不爱日本人民呢?②他当然是爱的。③他怀着满腔炽热的感情爱日本,爱日本人民。④他同中国人民一样,深深地体会到中日两国人民的亲密关系,决心为日本人民牺牲自己的一切,把他认为能济世度人的佛法传到日本去。⑤为了日本人民的幸福,他毅然决然离开了自己的祖国。⑥在当时想到日本去,简直难于上青天。⑦今天讲一衣带水,形容两国邻近,非常轻松,非常惬意。⑧然而海中波涛滚滚,龙蛇飞舞,用木头造的船横渡,其艰险决非今日所能想象。⑨鉴真尝试过几次,都失败了,最后终于九死一生,到了日本。⑩如果对日本人民不抱有最深沉的爱,能做到这一步吗?
笔者译文:①Did Jianzhen love Japanese people? ②Of course he did. ③He harbored passionate feelings for Japan and Japanese people.④Like other Chinese, he felt, from the bottom of his heart,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and was determined to devote himself heart and soul to spreading to Japan the Buddha tenets which he believed would relieve the people of Japan. ⑤Therefore, for the happiness of Japanese people, he left China for Japan resolutely, ⑥which was thought to be almost impossible at that time.⑦Today, when talking about “the narrow strip of water”, we refer to the easy access to a close neighbor. ⑧But the sea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was roaring with rolling waves. Even today we can’t imagine how hard and dangerous it was for Jianzhen to cross the sea in a wooden boat. ⑨He tried several times and arrived in Japan finally with a narrow escape. ⑩How could he have made it without the deep love for Japanese people?
参考译文:①Did Monk Jianzhen love the Japanese people? ②Of course, he did. ③He loved Japan and the Japanese people passionately. ④Like the Chinese people, he was deeply aware of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peoples. That was why he made up his mind to sacrifice himself to spread life-and-world-saving Buddhism to Japan.⑤To promote the happiness of the Japanese people, he bid goodbye to his motherland determinedly. ⑥It was by no means easy to go to Japan from China in Jianzhen’s time. It was, indeed, more difficult than flying into the blue sky. ⑦While it is easy enough for us today to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s close as two pieces of land separated by a mere strip of water, ⑧sailing in a wooden boat across the often stormy sea from one country to the other was exceedingly difficult, involving untold hardships and risks. ⑨Monk Jianzhen tried many times and failed just as many. Finally he made it to Japan, having survived untold hazards. ⑩If he hadn’t had the most profound love for the Japanese people, how could he have displayed so much courage and stamina?
在第④句中,“决心为日本人民牺牲自己的一切”,笔者翻译为“to devote himself heart and soul”;钱、林译为“to sacrifice himself”。联系上下文,笔者认为,鉴真和尚决心为了日本人民的幸福传播佛经到日本,哪怕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但是如果他既能安全到达日本,又能全心全力传播佛经,当然是最好的结局,没有人愿意作无谓的牺牲。而钱、林把牺牲自己的一切译成了目的状语,给人的感觉是鉴真和尚传播佛经是为了牺牲自己或必须牺牲自己才把佛经传到日本。根据季羡林先生接下来的记叙,最后鉴真和尚的确九死一生到达日本,成功地向日本人民传播了佛法而没有在途中牺牲。很明显,笔者是意译或归化,钱、林是直译或异化,忠实于原作者。
第⑥、⑧句中的:“难于上青天”和“海中龙蛇飞舞”,笔者译为“almost impossible”和“The sea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was roaring with rolling waves.”参考译文译者分别译为“more difficult than flying into the blue sky”和“stormy sea”。在对以上两句的处理中,笔者和钱、林都使用了归化或意译的处理方法。一方面,在西方文化中,龙和蛇都是邪恶的动物,采用异化或直译的方法很难使读者在感情上对鉴真和尚面临的险恶环境产生共鸣或同情。另一方面,由于中西方人思维方式的不同,采用异化或直译的方法很难使人想象到海上波涛汹涌的情景。
第⑦句“今天讲一衣带水,形容两国邻近,非常轻松,非常惬意”。此句中出现了一个成语:“一衣带水”,它的本来意思是: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域。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笔者译为:“Today, when talking about ‘the narrow strip of water’, we refer to the easy access to a close neighbor.”钱、林译为:“While it is easy enough for us today to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s close as two pieces of land separated by a mere strip of water...”不难看出参考译文还是在力求忠实于原文作者。但是此句中,在对“非常惬意,非常轻松”作处理时,笔者和参考译文译者产生了分歧。钱、林认为以上两个形容词是用来描述两国地理位置时很容易用“一衣带水”这个成语来形容。故参考译文用了“it is easy enough...”这一结构。而笔者认为:以上两个形容词应该是用来描述两国地理位置临近,交通便利。其一:找一个词来形容两国临近,只要具备一定汉语知识,应该不是很难的事,没有必要特别强调非常轻松,非常惬意。其二:今天我们要到日本,不管坐飞机或是坐轮船,交通都非常便利。而在古代,交通是阻碍两国交流的最主要因素,文中已经描述了,鉴真和尚乘着木船东渡日本时,条件非常恶劣。所以笔者认为“非常惬意,非常轻松”两个形容词是在两国地理位置很近的情况下,用来形容到达邻国交通容易程度的。故用了“easy access”一词。
结语: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译者也越来越认识到向西方社会传播中国文化的必要性。所以以源语言为归宿的异化或直译翻译原则可能会受到大多数译者的青睐。因为传播语言文化的信息,以源语言为归宿,才能更好地弘扬源语言文化,也才能更好地体现源语文化的多样性。但是,译者应该清醒认识到翻译工作的目的及任务,根据不同的翻译对象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做好翻译工作,力求准确、贴切地传达原文意思, 使目标语读者能够有效地接受源语信息,为中西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董明.翻译学的哲学视野[M].国防工作出版社,2011.
横行:
1、成语,形容魄力非常大。
2、杀害岳飞的地方。
3、兰州著名景点,黄河第一桥。
4、下句是“行万里路”。
5、比喻为一场空欢喜。
6、又名香水植物,盛产于法国南部的小镇普罗旺斯。
7、出自楚国故事,形容把东西完整交还别人。
8、因写博客出名的网络。
9、当代著名作家、诗人,代表作《无怨的青春》等。
10、成语,形容不切实际的空谈。
11、莎士比亚的名剧。
竖行:
一、流传于甘肃庆阳一带的民间艺术。
二、形容水流清澈,碧绿色的水波一起一伏的动。
三、《霸王别姬》中张国荣扮演的人物。
四、形容人在十分惊恐之时,稍微有些风吹草动,便紧张害怕得要命。
五、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六、袁泉、王学兵等主演的情感电视剧。
七、南宋陆游的一首诗。
八、三国时蜀国的发祥地。
九、《天龙八部》中和乔峰齐名的南方大侠。
十、著名已故小品演员。
十一、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主演并执导的美国经典爱情电影。
■ 台词秀
《好想好想谈恋爱》经典台词回味:
得意的是爱情,沮丧的还是爱情,一辈子就忙活爱情吗?别人没有义务承担你爱情的后果,这是你自己应该解决的问题,你爱一个人就是愿打愿挨,没有人逼你,你知道吗?敢做就要敢当。即便爱情是一场游戏,你应该是赢得起输得起,否则就别爱。
与其说你爱一个人,不如说爱其中的痛苦。
有了女人,男人才能温和下来,男人是需要女人拯救的。
嫁给男人你仍旧是孤单的!你得面对现实,把幸福建立在男人身上是最危险的!向我学习学习,享受男人,但别指望他们拯救你!
爱情是不存在侵权行为的,只要没有结婚,就有权利更换爱情。如果我爱上我男朋友的男朋友,他也爱我,却很虚伪地对我说什么兄弟是手足,这才会毁掉一个女人对爱情的信念。
女人是善变的,如果男人把你看透了,也许他就不爱你了,所以女人要永远像万花筒一样,叫男人摸不透。
其实爱情的过程不是寻找最爱,而是寻找最适合的爱。完全有可能找到你最爱的一个人,但你们最不合适。
■ 幽默吧
■吃东西的方式不对
一个鼻子插着黄瓜,左耳插着胡罗卜,右耳插着香蕉的病人去医院看病。
他问医生说:“医生,我到底出什了什么毛病?”
“这很明显,”医生自信地回答说,“你吃东西的方式不对。”
■满口谎言
两女友久别后见面,其中一个说:“你知道吗,我的未婚夫昨天对我赞不绝口!说我拥有天使般的容貌、魔鬼般的身材,聪明绝顶,善于持家,说他马上就想跟我结婚。”
“亲爱的,我劝你别嫁给他。”
“怎么了?”
“你怎么敢嫁给一个婚前就满口谎言的男人!”
■谁该走下一步棋
两位棋手一动不动地在棋盘前已经沉默地坐了五个钟头了。他们全神贯注地盯着每粒棋子。
突然,一位棋手说:“原则上我是反对在下棋时说话的,但是我现在不得不开口问:究竟我们谁该走下一步棋了?”
■生活虽艰,盗亦有道!
一新生在哈尔滨下火车时被掏包。沮丧间,见不远处有人在向他招手,等他过去时那人已不见踪影,只剩地上放着他刚才被掏的钱包。新生急忙打开查看,发现除了钱之外,身份证、银行卡、尤其是新生报到证等东西竟然都还在,旁边地上还留着一行粉笔字:生活虽艰,盗亦有道!
■小子,你爹呢?
大象被蛇咬了,可蛇飞快地钻进地洞里,大象很郁闷,心想:等到天黑,小样,看你出来不!
这时洞里钻出一蚯蚓,大象咣一脚踩上去:小子,你爹呢。
■怎么又启了一瓶!
一女在厕所小便,一醉鬼酒后误入,听到哗哗尿声,忙说:别到了,我真不喝了!
女吓坏了,不敢再尿,憋不住放了个屁,酒鬼说:我靠!怎么又启了一瓶!
■白色的大便
有一天,一坨黑色的大便看到了一坨白色的大便。
黑大便问:你为啥长的那么白那么漂亮?
白大便听了非常生气!
他说:我又不是大便!我是冰淇淋!
■蟑螂一家
有一天,蟑螂妹妹哭着跑着回来。
蟑螂爸爸问:“女儿怎么了?”
蟑螂妹妹说:“爸!为什么别人都说我是害虫!呜呜呜……”
这时蟑螂弟弟也回来了,他一脸高兴的说:“爸!这辈子第一次有人热情的和我打招呼喔!”
蟑螂爸爸问:“真的吗?他们怎么说?”
蟑螂弟弟:我刚刚出去,他们看到我就说:“嗨!……虫……”
■解围
旅游者向人们讲述他的墨西哥之行,他说:“当时,有那么多印第安人围着我,简直可怕极了,我的左面是印第安人,右面也是印第安人,前面是印第安人,后面也是印第安人。”
1、冰消雪融 雪花如席 冰凝雪积 雪虐风饕 雪花飘零 雪花飞舞
2、雪中送炭 银装素裹 雪花飘舞 寒气逼人 雪海冰山 雪花飘飘
3、冰雪封门 大雪封门 瑞雪纷纷 满天飞舞 雪雾弥漫 冰海雪原
4、雪窖冰天 银粉玉屑 冰封雪飘 大雪盈尺 白雪茫茫 冰天雪窖
5、千里冰封 以汤沃雪 冰寒料峭 冰雪封路 冰消雪释 天女散花
6、雪花轻飏 冰花雪纹 寒冬腊月 鹅毛大雪 滴水成冰 寒气袭人
7、大雪纷飞 白雪皑皑 冰天雪窑 漫天雪花 大雪纷纷 风花雪月
8、银装素果 大雪纷扬 狂风暴雪 瑞雪纷飞 雪花透亮 冰雪消融
9、大雪飘飘 漫天风雪 冰魂雪魄 纷纷扬扬 饕风虐雪 天寒地冻
10、冰清玉洁 雨雪霏霏 雪上加霜 弥天大雪 漫天飞舞 瑞雪飞舞
11、大雪封山 铺天盖地 冰雪皑皑 万里雪飘 白雪飘扬 冰封雪盖
12、雪舞轻扬 冰天雪地 茸茸雪片 风雪交加 积雪封霜 白雪晶莹
13、飘飘摇摇 漫天飞雪 冰雪封山 风雪之夜 冰雪严寒 轻舞飞扬
14、雪海茫茫 冰雪融化 瑞雪丰年 冰雪覆盖 梅雪争春 朔风凛冽
15、晶莹如玉 雪飘如絮 雪花飘洒 雪晴美景 漫天皆白 玉琢银装
雪的四字成语解释
1、雪花飞舞:雪花在天空中飞舞。然后比喻雪花飘落的情景,就像跳舞一样。
2、雪花透亮:形容雪花白透。
3、迎风冒雪:顶着寒风,冒着大雪。常形容旅途艰辛。
4、漫天风雪:漫天,满天。满天的风雪。然后形容风雪很大,弥漫了天空。
5、萤窗雪案:形容刻苦读书。
6、白雪皑皑:形容雪花堆积了很多。
7、雪舞轻扬:形容雪花飞舞。
8、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盖地。
9、冰消雪融:冰雪开始融化。
10、轻舞飞扬:形容雪花轻轻飞扬。
11、雪意涔涔:雪花不止的下。
12、玉树琼枝:白雪覆盖的树。
13、茸茸雪片:必须雪花软绵。
14、纷纷扬扬:此时形容雪、花等多而杂乱地在空中飘舞。
15、大雪封山:就是雪很大很大,把山都掩埋起来了。比喻雪下得很大,积雪很厚。
16、大雪盈尺:形容雪堆积的很厚。
17、冰冻三尺:此时形容雪多,且厚。
18、雪雾弥漫:带雪的大雾漫开。
19、风雪交加:暴风雪一齐袭来。然后形容天气十分恶劣。
20、银装世界:形容雪花堆积了整个世界。
21、粉装玉砌:冰雪覆盖万物,然后像是玉雕的。
22、大雪茫茫:雪很大,且多。
23、洁白无暇:形容雪花洁白没有杂质。
24、白雪飘扬:此时形容雪花飞扬。
25、玉琢银装:形容雪覆盖大地。
26、雪花飞舞:雪花落下,像跳舞一样飞扬。
27、银装素裹:形容雪花覆盖着万物。
28、瑞雪纷飞:吉祥的雪花飞洒漫天。
29、冰封雪飘:冰铺满地,雪花飞舞。
30、云起雪飞:如云兴起,如雪飘飞。
31、雪飘如絮:飞散的雪花像柳絮一样。
32、狂风暴雪:狂风:很大的风。:然后暴:肆虐。雪:下雪。形容风大,雪肆虐地下着。也形容冬天环境恶劣。亦比喻猛烈的声势或处境险恶。
33、银装素裹:形容雪后一片白色世界。银、素:白色。裹:包。从上到下没有一点彩色,非常素洁,干净,一般用来形容下雪后美丽的景致。
34、晶莹剔透:形容雪花晶莹可爱。
35、白雪阳春:指高雅的艺术。
36、漫天飞雪:雪飞扬了满天都是。
37、冰凝雪积:形容冰雪堆积。
38、堆银彻玉:形容雪堆。
39、大雪封山:大雪封住了山。
40、漫天雪花:漫天,满天。漫天都是飞舞的雪花。比喻雪很大。
41、山舞银蛇: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
42、雪花飘飘:描写下雪时,雪花飘落下来时的情景。
43、风雪之夜:此时风雪交加的夜晚。
44、雪碗冰瓯:形容碗、盆器皿洁白干净。也比喻诗文清雅。
45、银粉玉屑:形容雪花。
46、瑞雪飞舞:吉祥的雪花飞洒漫天。
47、大雪纷飞:雪片大量飘落的样子。形容雪下得大。
48、白雪飘扬:白色的雪花扬洒在空中。
中秋节有一项必不可少的节目,那就是——猜灯谜,以此同时,各地都会开展有趣且好玩的活动,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2021最新儿童节中秋节灯谜以及答案大全,欢迎阅读!
儿童节中秋节灯谜以及答案1、举杯邀明月(打礼貌用语一)答案:请光临
2、皓月当空(打广东市名一)答案:高明
3、冬夏之交(打一节日)中秋
4、山水之间,一方独立(打重庆一地名)涪fú陵
5、掌声经久不息(打北京一地名)延庆
6、沫若乡间住处(打北京一地名)郭公庄
7、重点干起,秋前方成(打天津一地名)和平
8、雄踞山寨(打吉林一地名)公主岭
9、固若金汤(打河北一地名)保定
10、中国界首(打河北一地名)玉田
11、金乌西坠白头看(河南地名)洛阳
12、上下四方都无险(安徽地名)六安
13、发扬大协作精神(青海地名)互助
14、黄土变成金(打一节日)中秋
15、吕布一神射,刘备愁心宽(打一节日)中秋节
16、山旁隐现横空日,雨下埋香寂寞人(打一节日)中秋
17、十里空山外,千行雁阵南(打一节日)中秋
18、华夏之后(打一节日)中秋
19、年终人口翻半番(打一节日)中秋
20、十五的月亮(打一成语)答案:正大光明
儿童中秋节猜灯谜大全及答案中秋的明月怎样才能出现在手中呢? 答案: 掬一捧水
中秋夜再次握手(打一电影) 答案:第二次握手
中秋的月亮(打一IT术语) 答案:软盘
中秋大家一起看月亮(打一旅游术语) 答案:观光
嫦娥的漂亮衣服(打一服装术语) 答案:水袖
十五的月亮(打成语一) 答案:正大光明
华夏共赏中秋月(打旅游用语一) 答案:集体观光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打山西地名一) 答案:大同
中秋赏菊(打成语一) 答案:花好月圆
中秋月饼(打电脑名词一) 答案:软盘
明月照我把家还(打流行歌曲一) 答案:月亮走我也走
中秋佳节结良缘(打我国城市名一) 答案:重庆
月儿圆圆喜开镰(打成语一) 答案:丰收在望
中秋月饼(打一电脑名词) 答案:软盘
中秋别后重团圆(打一影片名) 答案:第二次握手
中秋望月(打一《红楼梦》诗名) 答案:贾语村的,《对月寓怀》: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中秋过后又重阳(打一郑板桥诗句) 答案:一节复一节
春末夏初(打一字)。 旦
冬初秋末(打一字)。 八
包头界首(打一字)。 甸
古文观止(打一字)。 故
争先恐后(打一字)。 急
儿童节中秋节动物灯谜耳朵长,尾巴短。只吃菜,不吃饭。(打一动物名) 兔子
粽子脸,梅花脚。前面喊叫,后面舞刀。(打一动物名) 狗
小姑娘,夜纳凉。带灯笼,闪闪亮。(打一动物名) 萤火虫
一支香,地里钻。弯身走,不会断。(打一动物名) 蚯蚓
一样物,花花绿。扑下台,跳上屋。(打一动物名) 猫
沟里走,沟里串。背了针,忘了线。(打一动物名) 刺猬
肥腿子,尖鼻子。穿裙子,背屋子。(打一动物名) 鳖
船板硬,船面高。四把桨,慢慢摇。(打一动物名) 乌龟
一把刀,顺水漂。有眼睛,没眉毛。(打一动物名) 鱼
一星星,一点点。走大路,钻小洞。(打一动物名) 蚂蚁
脚儿小,腿儿高。戴红帽,穿白袍。(打一动物名) 丹顶鹤
小小船,白布篷。头也红,桨也红。(打一动物名) 鹅
长胳膊,猴儿脸。大森林里玩得欢。摘野果,捣鹊蛋,抓住树枝荡秋千。(打一动物名) 长臂猿
娘子娘子,身似盒子。麒麟剪刀,八个钗子。(打一动物名) 蟹
进洞像龙,出洞像凤。凤生百子,百子成龙。(打一动物名) 蚕
尖尖长嘴,细细小腿。拖条大尾,疑神疑鬼。(打一动物名) 狐狸
为你打我,为我打你。打到你皮开,打得我出血。(打一动物名) 蚊子
无脚也无手,身穿鸡皮皱。谁若碰着它,吓得连忙走。(打一动物名) 蛇
背板过海,满腹文章。从无偷窃行为,为何贼名远扬?(打一动物名) 乌贼
日飞落树上,夜晚到庙堂。不要看我小,有心肺肝肠。(打一动物名) 麻雀
说马不像马,路上没有它。若用它做药,要到海中抓。(打一动物名) 海马
海上一只鸟,跟着船儿跑。冲浪去抓鱼,不怕大风暴。(打一动物名) 海鸥
小时像逗号,在水中玩耍。长大跳得高,是捉虫冠军。(打一动物名) 青蛙
白天一起玩,夜间一块眠。到老不分散,人夸好姻缘。(打一动物名) 鸳鸯
姑娘真辛苦,晚上还织布。天色蒙蒙亮,机声才停住。(打一动物名) 纺织娘
有位小姑娘,身穿黄衣裳。谁要欺负她,她就戳一枪。(打一动物名) 黄蜂
身小力不小,团结又勤劳。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打一动物名) 蚂蚁
头顶两只角,身背一只镬。只怕晒太阳,不怕大雨落。(打一动物名) 蜗牛
你坐我不坐,我行你不行。你睡躺得平,我睡站到明。(打一动物名) 马
穿着大红袍,头戴铁甲帽。叫叫我阿公,捉捉我不牢。(打一动物名) 蜈蚣
沙漠一只船,船上载大山。远看像笔架,近看一身毡。(打一动物名) 骆驼
身穿绿色衫,头戴五花冠。喝的清香酒,唱如李翠莲。(打一动物名) 蝈蝈
头胖脚掌大,像个大傻瓜。四肢短又粗,爱穿黑大褂。(打一动物名) 熊
个儿高又大,脖子似吊塔。和气又善良,从来不打架。(打一动物名) 长颈鹿
鼻子像钩子,耳朵像扇子。大腿像柱子,尾巴像鞭子。(打一动物名) 象
远看像黄球,近看毛茸茸。叽叽叽叽叫,最爱吃小虫。(打一动物名) 小鸡
兄弟七八千,住在屋檐边。日日做浆卖,浆汁更值钱。(打一动物名) 蜂
皮白腰儿细,会爬又会飞。木头当粮食,专把房屋毁。(打一动物名) 白蚁
身上滑腻腻,喜欢钻河底。张嘴吐泡泡,可以测天气。(打一动物名) 泥鳅
长得像黄菊,引诱小鱼虾。触手捕食物,舞爪又张牙。(打一动物名) 海葵
像鱼不是鱼,终生住海里。远看是喷泉,近看像岛屿。(打一动物名) 鲸
两眼如灯盏,一尾如只钉。半天云里过,湖面过光阴。(打一动物名) 蜻蜓
黑脸包丞相,坐在大堂上。扯起八卦旗,专拿飞天将。(打一动物名) 蜘蛛
驼背老公公,胡子乱蓬蓬。生前没有血,死后满身红。(打一动物名) 虾
像猫不是猫,身穿皮袄花。山中称霸王,寅年它当家。(打一动物名) 老虎
身长约一丈,鼻生头顶上。背黑肚皮白,安家在海洋。(打一动物名) 海豚
远看像只猫,近看是只鸟。晚上捉田鼠,天亮睡大觉。(打一动物名) 猫头鹰
腿长胳膊短,眉毛遮住眼。没人不吭声,有人它乱窜。(打一动物名) 蚂蚱
头插花翎翅,身穿彩旗袍。终日到处游,只知乐逍遥。(打一动物名) 蝴蝶
身子轻如燕,飞在天地间。不怕相隔远,也能把话传。(打一动物名) 信鸽
脚着暖底靴,口边出胡须。夜里当巡捕,日里把眼眯。(打一动物名) 猫
头前两把刀,钻地害禾苗。捕来烘成干,一味利尿药。(打一动物名) 蝼蛄
四柱八栏杆,住着懒惰汉。鼻子团团转,尾巴打个圈。(打一动物名) 猪
生的是一碗,煮熟是一碗。不吃是一碗,吃了也一碗。(打一动物名) 田螺
头戴周瑜帽,身穿张飞袍。自称孙伯符,脾气像马超。(打一动物名) 蟋蟀
身穿绿衣裳,肩扛两把刀。庄稼地里走,害虫吓得跑。(打一动物名) 螳螂
总会遇到这样的女人,谈过几次恋爱,受过几次小伤,就一副阅尽世间沧桑的模样。她们常说,男人,不都是这样的吗?
故作老到的口吻,仿佛把全世界的男人都看透了一般。我总是想笑,这是把男人当数学题吗?举一就能反三?
男人都是这样的。哪样的呢?男人都好色?还是男人都花心?还是男人的电脑硬盘里,都存了点带颜色的录像?
男人好色就像女人爱美,永远戒不了化妆品、减肥茶。
男人花心就像女人爱逛街,家里的衣服多得穿不了,还想着外面的。
男人的电脑硬盘,就像女人的包,翻一翻,里面肯定有个镜子。
如果仅凭这些,我就说,女人,不都这样的吗?肯定会有女人不服气,扬着眉毛反驳,我今天就是没有化妆。
我又笑了,一天不化妆算什么,男人也不是天天“好色”啊。小样,有本事你一辈子也别化妆,一辈子也别买衣服,一辈子也别往包里塞镜子。
女人真能做到如此,我肯定竖起大拇指说三个字,你赢了。
女人心,海底针,男人早就知难而退,不去捞这根针了,有捞针这时间,还不如抱抱身边的人,多踏实,多温暖啊。但是,这不代表男人不懂女人的心,相处久了,自然会懂,这是默契。
其实,男人的心里也埋着一根针,只是,这针藏得没海底那么深。因为好奇也罢,因为爱他也罢,女人总想知道男人到底在想什么,为什么会这么想。
男人大都比女人沉默,遇到事情不爱倾诉,喜欢一个人去解决,去承受。这难免会让女人觉得他不够爱她,既然相爱,不就是要一起承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吗?
现实生活中,男人一沉默,女人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非要问出个结果,方能安心。
如果男人继续沉默,大概,女人就会觉得,你是不是有事情瞒着我?既然心里没鬼,又有什么不能说的呢?
不是不能说,而是男人不想说。这不是故意隐瞒,而是他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去说。再者,说了又能怎么样呢?遇到问题,他首先想的是该如何解决,而不是让女人和他一起分担。
如果真的懂一个男人,那么,就在他沉默的时候,给他独处的空间。当问题解决了,他定会跟你说明前因后果。
我想,没有哪个女人喜欢叽叽喳喳、话多又琐碎的男人。沉默的男子,常会让女人心疼,也会让女人头疼。他不说,你就永远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些什么。他不说,女人只好自己去揣摩。揣摩的结果就一句话,原来,男人都是这样的。
到底是哪样的?估计没有一个女人能说得清。别说女人了,就连男人自己,大概也说不清他们到底是哪样的。这都无关紧要,最关键的是,女人只要知道,在你身边的男人是什么样的,就已足够。
男人喜欢谜一样的女人,越难解越好,神秘的女人,总是吸引男人的。可女人为什么总想着把男人都看透呢?这样不好,也不现实,更会失去很多乐趣。如果男人真的都一样,那么跟谁恋爱不是没了区别?爱情也会变得枯燥乏味。
但凡对爱情失去信念的女人,都是自以为把男人看得太透彻。男人怎么都这样啊?这句话应该再加一个前提:我遇到的男人,怎么都这样啊?
失望了吗?没关系,可千万别绝望。因为,还有很多男人是你没遇到的。可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我一直坚信,受过伤害,却依然相信爱情的人,最终才会得到幸福。
男人的心,始终是跟着女人走的。
关键词: 佛 魔 隐喻 共性 差异
一、引言
根据现代隐喻理论的观点,隐喻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隐喻可以出现在各个语言单位层次上,包括词、词语、句子和话语,部分成语、谚语、歇后语都可以看作典型的隐喻(束定芳,2000:28-37)。东汉至隋唐,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汉语中产生了大量来自梵语系统的词汇。国内许多学者针对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做了细致的研究(张箭,2004;张立平,2004;蒋栋元,2005),研究的重点在于对新词汇的介绍和对谚语、俗语、成语的佛教渊源的系统阐述,而从现代隐喻观出发,对随佛教传入的外来词如何形成各种隐喻表达,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在各自的隐喻表达中是否也依旧对立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为丰富这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汉语中“佛”和“魔”这两个语素构成隐喻表达的分析,揭示这对正邪对立的概念在隐喻投射中的共性和个性,探讨其中的思维特点和文化特质。
二、“佛”和“魔”的相关隐喻表达
“佛”字是汉语中本来就存在的,通“拂”,戾也,也。佛教传入后“佛”字被用来指代Buddha,是梵语“佛陀”的略称。为了与它原来的意思相区别,“佛”字被赋予了另外一个读音fó,之后由此单字组成的与佛教有关的词都念此音,如佛像,佛珠,佛寺等等(张箭,2004)。与此不同的是,“魔”在汉字里本来没有特定含义,是梵语māra的对译,初作“魔罗”,后作“魔”(黄群,2001),是个彻头彻尾的音译外来词,在佛教中指害人性命,迷惑人的恶鬼。这两个外来词在汉语中形成了许多有佛教特色的隐喻表达。从《汉语大词典》①、《中国成语大辞典》②、《佛教成语》③及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收集到的语料来看,“佛”的概念隐喻主要有三个:人是佛;东西是佛;做事情是拜佛。与之相似,“魔”的概念隐喻主要有:人是魔;东西(无生命、邪恶)是魔;做事情是入魔道。下面我们通过举例分析,进一步揭示这两个概念涉及的具体隐喻映射的异同。
(一)人是佛/魔
在概念隐喻“人是佛”下的隐喻表达有两个特点,一是“佛”作为一个整体用以描述一类人。如:
(1)①老佛爷办万寿,在万寿宫悬挂此灯。
(2)①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②料他就是活佛,也难逃我这计策。
(3)①天真的人们以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②俗见慈蔼妇人曰佛母。
(4)胡弃讨投伍至朱元璋麾下,疆场上喝佛骂祖,出生入死。
上述例子从源领域“佛”到目标域“人”主要的隐喻映射是:佛(源领域)人(目标域)例①最高境界的修行者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康熙老佛爷、太后老佛爷②修行程度高本领高、能手无佛处称尊、活佛、成佛作祖③善、正义善良或弃恶从善的人立地成佛、佛母④修行的榜样前人喝佛骂祖
“人是佛”隐喻表达的另一个特点是,“佛”身体的某部分投射到目标域,凸显了“善”的特征。如:
(1)降龙伏虎真同志,兽面谁知有佛心。
(2)你若和我好意,佛眼相看。
(3)我面貌虽丑,心地却是善良,不似你佛口蛇心。
(4)很多人带来了上级领导的条子,请求不看僧面看佛面。
上述例子由“佛”的善导出佛的心、口、眼之善。人心如佛心,人口如佛口,人眼如佛眼,则人如佛善。而佛面,凸显的特征是地位高、权威。
“人是魔”的隐喻表达也具有以上“佛”隐喻表达的两个特点。“魔”作为一个整体,也用以描述一类人,如:
(1)亚洲各国都纪念50年前打败恶魔的日子。
(2)他自己为什么不去赶走那些杀人的魔鬼呢?
(3)请我来这里坐牢的是他;打烂我屁股的也是他;他是我命里的魔星。
(4)八路军南下支队消灭了这伙妖魔。
(5)该书对希特勒、东条英机、墨索里尼这三个混世魔王作了深刻的剖析。
恶魔,魔鬼,混世魔王与杀人、侵略等恶行联系在一起,激活的是“魔”给人带来危害和困扰的本质特征。与“人是佛”隐喻表达不同的是,“恶魔”“魔鬼”和“混世魔王”与地位特征没有联系,这些表达除了用以描述人,还用以描述给人带来危害或困扰的东西。如:
(1)必须全民动员,才能彻底战胜恶魔。
(2)烟瘾这个魔鬼似乎看出我的决心已定,便也失去信心,走了。
(3)这是一部豪华漂亮的汽车,却被人称为“杀人的混世魔王”。
在一些隐喻表达中,“魔”整体的一部分也单独投射到目标域。如:
(1)日寇的魔爪/掌地搅浑了清清的淀水。
(3)要驱散飘荡在股市的魔影,对检察机关而言,尚任重道远。
(4)现代女性有这样一个口号,为了身体美要魔鬼身材。
但这些表达并非与佛的“心”“面”“眼”“口”相对应,而是用了“爪/掌”“影”“身材”的字眼。这表明人们在长期膜拜过程中,对佛像的面部印象深刻,佛“心”慈悲的观念也根深蒂固。而对“魔”这个邪恶的代表,只联想到其作恶的“手”和阴郁的“影子”。而“魔鬼身材”中的“身材”,则更多地跟另一个外来宗教基督教有关。在解释基督教相关概念的时候,汉语也用“魔鬼”来表示其中一种与正义相对的邪恶力量,“魔鬼”常常化身为身材娇好的女性,与天使的纯洁相对,代表邪恶与诱惑,因此产生了“魔鬼身材”的隐喻表达。而“佛”这个概念则没有与其它宗教概念通用。另外,“魔”的住所“魔窟”也从“魔”的概念投射到“人”这个目标域中。例如“在火光中,中美合作所魔窟正在脚下崩溃。”。“魔”成群出现的特征也在“人”这个目标域中得到凸显,如“社会渣滓、跳梁小丑、狐假虎威的衣冠禽兽,一群群跳出来群魔乱舞一番。”这在“佛”到“人”的投射中都没有得到体现。
(二)东西是佛/魔
从前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佛”在人们的认知中是有形态的,人们根据勾勒出来的形态给佛塑了像,置于寺庙里供奉,因此相对魔的具体形态,佛的面部及身体特征就比较明朗。根据“观物取象”的原则,汉语常用一物的形象做比,给另一物命名。如“佛手”指一种外表与“佛”的“手”相似的中药,“佛指甲”指银杏。汉语大词典收录了一批以佛身体一部分给植物或别的东西命名的词语,如:佛手莲、佛手麦、佛手柑、佛手瓜、佛手芋、佛手乌龙、佛甲草、佛面竹、佛耳草、佛顶菊、佛头石、佛头青等。上述命名词构成的依据是佛像手、指甲、面、耳、佛顶部的形状和佛头的颜色这些特征。而“魔”最初指扰乱身心、破坏修行的恶行,“魔王”和“魔鬼”的形体特征也没有得到强调。因此“魔”成为破坏、障碍、危害的代名词,也指使人沉迷不能自拔,“魔王/鬼”则代表造成这些危害的人或事物。如:心魔、病魔、诗魔、魔鬼三角洲、魔鬼波(某种电脑病毒)等等。在这些表达中,“魔”的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在目标域中得到凸显。除此之外,佛教概念中的“魔”所拥有的力量也不再带有邪恶的色彩,产生了“神奇、变幻莫测、神秘”的引申义。如:魔芋、魔力、魔术、魔瓶。在“东西是佛/魔”这个概念隐喻下,由于佛的神圣不可侵犯观念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佛”的有形和“魔”的无形,使佛的具体隐喻表达数量十分有限,而魔的隐喻表达则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做事情是拜佛/入魔道
在成语和俗语的表达中,与“拜佛”有关的许多经验如今以其比喻义活跃在人们的日常语言领域。如:
(1)皇帝赐俺一瓶酒,一斤肉,你都克减了。堪恨你这厮们无道理,佛面上去刮金。
(2)今人标点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乱点一通,佛头着粪。
(3)打得宋江一佛出世,二佛涅盘,皮开肉绽,鲜血淋漓。
(4)今儿有人送来极新鲜的山鸡,我就借花献佛了。
(5)他从不恃才傲物,拣佛烧香。
(6)临时抱佛脚难以阻止肉价上涨。
(7)水涨船高,泥多佛大。
(8)一个人吃斋念佛,把儿女和玉儿妈一起养大。
(9)你原是为救他而来,如今自然送佛送到西天。
这些表达产生之初,人们需要熟悉“拜佛”这个域中一些特点以理解它们的喻义。如从佛的出世和涅磐的过程提炼出“极其残酷,死去活来、程度深”,从吃斋念佛提炼出“生活的清苦”,从对佛的尊敬与不敬引申出待人态度的厚薄等等。而今,这些表达的喻义已经固定下来,变成了死喻,人们在理解之时也不用加入许多的推理过程了。作为与“佛”对立的概念,“魔”在“做事情是入魔道”的隐喻表达中,不如“佛”的具体,多用以表现做事情时疯狂、不可自拔或脱离正轨的状态。“魔”的许多成语和俗语都带贬义,如邪魔外道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着魔”、“走火入魔”也可用于褒义,“邪恶”已不再成为“魔”的隐喻表达的桎梏。如:
(1)强者并不等于胜者的足球比赛让人着魔。
(2)我佩服许桂林这种对事业的魔怔劲儿,他每次走火入魔都给作品注入了“神”。
由此可见,在具体的隐喻表达层面,“做事情是拜佛”侧重在人们礼佛的经验上,多数是用整个礼佛事件中的一些突出的场景来形成喻义,投射到目标域。而“做事情是入魔道”虽然也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种由对付邪魔外道经验出发形成的事喻,但“入魔道”的重点已经不再局限于“邪、恶、带有灾难和破坏性”,“着迷、痴迷”之意在使用中也十分普遍。
三、“佛”和“魔”隐喻的同与异
通过对“佛”和“魔”的三个主要概念隐喻及其具体隐喻表达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们运用隐喻的思维方式丰富了这两个源自佛教概念的词语的用法。在概念隐喻层面,佛和魔都集中在三个主要概念隐喻上。在具体的隐喻表达上,两者既具有一定的对应性也有独特性。“佛”隐喻投射的特点是:(一)佛的善、庄严、肃穆、不可侵犯和至高无上的特点都被投射到目标域中。(二)佛的口、眼、心、面、手等特征在人们对佛像的膜拜过程中得到凸显,在隐喻表达中这些特征就自然而然地能够承担把佛的善和地位高这些特点投射到目标域的任务。(三)佛的形体特征用作植物的命名。(四)佛教盛行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从事许多与拜佛有关的活动,这些经验沉淀成不少成语和俗语。用做事喻时,这些表达的理解最开始都要激活“拜佛”过程中的体验,但如今已成为死喻。“魔”隐喻投射的特点是:(一)“魔”的邪恶形成了到目标域的投射,但地位的特点并未体现。(二)在形体特征方面凸显的是作为作恶的工具的“爪/掌”及其可怕的“影子”,与“佛”的相关表达并不完全对应。(三)在使用中,“佛”做名词居多,“魔”则发展出作为形容词的用法,因此在隐喻构词时“魔”这个语素更为活跃。(四)与“佛”有关的隐喻表达大多都带有褒义,这延续了源领域中佛的“至高无上”、“善”和“本领大、程度深”的特点。而与“魔”有关的隐喻表达在命名和“做事情是入魔道/着魔”这个概念隐喻下的表达却有不少褒义的用法。总的来说,与“佛”有关的隐喻映射比较具体,具体到佛的某个相貌特征或礼佛的某个过程,而“魔”这个概念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是比较抽象的,具体的形态和与之斗争的过程都不特别清晰,因此与之相关的映射凸显的是魔的整体特性“邪恶”以及对某件事情的沉迷不可自拔。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佛”与“魔”隐喻表达的对比分析,我们看到在汉语中,人们用一组语义上正邪相对立的概念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时所遵循的隐喻思维是有共性的。语义相反的概念也享有极其类似的概念隐喻。在相似的概念隐喻下,两个概念在部分具体的隐喻表达中依然延续源领域中的对立,而在另一些表达中,对立的语义特征并不完全由源领域投射到目标域,由此出现了某个概念特有的隐喻表达。换言之,语义相反的概念在作为源领域时所产生的隐喻投射有一定的对应性,也有其特殊性。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人们对语义相反的两个概念的认知重点是不断变化的,这造就了隐喻表达中不同的映射焦点。文化因素对此的影响不容忽视。文化如何影响人们认知焦点的变化,如何影响语义对立的概念隐喻表达的对应性和特殊性的问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注释:
①汉语大词典[D].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②中国成语大辞典[D].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③朱瑞文.佛教成语[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黄群.佛教对汉语词语的影响[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7月第17卷第3期.
[2]蒋栋元.梵汉文化的合壁[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关键词:日本 中国 谚语 翻译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239-02
谚语是产生于民间、并在人民群众中世代相传并带有讽刺、警示、知识、趣味性等意义的短语,是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是一国语言乃至文化的代表。语言和社会是并存的,每个社会都包含人文风情、国民特性的文化,一个社会就是其全体生活史的总体。一般来说,从语言表现中可以看到该民族的文化特色。特别是作为大众智慧结晶的谚语,能够充分反映各民族的事物认知方法和思考方式。因此,该文通过对日语谚语翻译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中日两国文化中所存在的差异。
1 日本谚语的翻译
谚语在日语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翻译的时候区别于普通的文字。如果把日语谚语细分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翻译这些谚语的时候,根据分类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
1.1 来自中国的谚语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都是亚洲国家、汉字文化圈国家、儒教文化的国家,因此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日本文化长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所以,日语中有大量来自于中国的谚语。在引入这些中国谚语时,或者后面在使用的过程中为了使它们适应日语的表达习惯,并且能够更好的在日本国民中流传,大部分谚语都经过了加工改造。对于这些谚语,翻译的时候最好使用还原法,也就是说按照原型翻译就可以了。比如,「青は{よりいでて{よりiし(『荀子・劝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五十i百i(『孟子・粱惠王五十步笑百步、「瓜田李下一瓜田に履を{れず、李下に冠を正さず(中国古诗『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举以下例子:
「どこでお会いです、|京ですか
「いやここで、|京へは、も二十年の出ん。近はとか言うものができたそうじやが、ちよっと\ってたいような荬する。
「まらんものですよ。やかましくって
「そうかな。蜀犬日にほえ、遗T陇摔えぐというから、わしのような田h者は、かえってこまるかもしれんてのう
「困りやしませんがね。まらんですよ「そうかな
译文“在哪里碰到的?在东京?”
“不,在这里碰到的,东京我有二十年不去了。听说近来有一种车子叫做电车。我倒想去坐坐呢。”
“无聊的东西!嘈杂的很。”
“这样的么?所谓蜀犬吠日,吴牛喘月,像我这样的乡下人,也许反而觉得不便呢”
“不是不便,是无聊。”“这样的么?”
原文中「蜀犬日にほえ、遗T陇摔えぐ这句谚语就是来自于中国。翻译过来就是“蜀犬吠日、吴牛喘月”。「蜀犬日に吠え指的是因为疑神疑鬼所以过度害怕。而且,因为见闻少所以无知,因此用来比喻即使对于一些很平常的事情都会感到很惊讶。有时也用来指见闻少的人对优秀的人品行持怀疑的态度。这个谚语出自于韩愈的信。“蜀中山高雾重,见日时少,每至日出,一群犬疑而吠之。”即使在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也提及到,蜀南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如果出太阳的话,一大群的狗就会一起吠。「遗T陇摔えぐ比喻过于疑心疑鬼。主要因为怀疑而担心,出自『世说新语・言语“臣犹吴牛,见月而喘。”江苏、浙江一带的水牛很怕热,月亮一出来就以为是太阳,所以在喘气。
1.2 日语中固有的谚语
这类谚语大部分有出处。比如:
(格式可参考此处)「きじもQかずば(祸从口出)
「Lいものにはまかれよ(胳膊扭不过大腿)
「地zは壁一重(咫尺之间便是地域;一失足成千古恨)
「长媳灸芩陇摔り这句谚语用中文来翻译的话,就是“真正的意图不在这里”、“声东击西”、“别有用心”,也可翻译成“醉翁之意不在酒”。「长媳灸芩陇摔り这句谚语背后有一个故事。明智光秀对主君织田信长产生了谋反之心,最终袭击了住在本能寺的信长。但是,在这之前,光秀一次也没有表明过其意图,只是说要进攻毛利氏。途中,光秀一指东方,“敌在本能寺”,起兵谋反,讨伐信长,率军攻入本能寺。这句谚语从字面来看,并没有什么意思。因此,这种情况下,首先得从字面来挖掘谚语深层的意思。一般,翻译日本固有谚语的时候,有两种基本的方法。第一种是转换成与汉语意思相近的谚语、歇后语、成语。第二种则是如果不能翻译成汉语的谚语和成语的时候,尽量要使之简单易懂且合乎汉语的表达习惯。
1.3 从西方传到日本的谚语
这些谚语并非民间的传说,而是大部分出自文学作品,特别是出自于《圣经》,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西方传来的谚语在中国也有与其同等意思的。比如:
「知Rは正xなり(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
「健康は富に伽搿梗家有万贯财,不如一身健)(Health is better than wealth.)
「rは金なり(时间就是金钱)(Time is money.)
2 从日本谚语的翻译看中日文化差异
从中日两国谚语来看,两国在很多方面拥有共同性。但是,另一方面,因为历史、地理环境、生产活动和人的生活习惯、思考方式等的差异,风土人情和宗教文化等也有各种不同。
2.1 共通性
2.1.1 共同的农业文化
中日两国的谚语都是人们口头代代相传下来的东西。以前,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人们希望社会得到发展,因此觉得有必要把自己从劳动中得到的知识传颂给后世。谚语,这种既简洁又精炼的语言,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在文字出现以后,农民依然用谚语来传达所了解的知识,逐渐地产生了更多新的谚语。因此,与农业生产和天气有关的谚语的典型例子就相当的多。
日本:「秋荒れ半作(秋荒收成减半)
「の白が急に散れば大L(破白云急散必有大风)
中国:「r家は一技の花,すべて粪尿しだい(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清明b雨四月の空、Nまき取り入れWれるな(清明谷雨四月天,播种早秋莫迟延)
另外,由于中日两国的谚语作为广泛在民间使用的一种通俗简洁的语言,因此,使用范围很广,在生活中也被广泛的使用。
日本:「猫に小判(对牛弹琴)
「犬と猿(水火不相容)
中国:「身上有屎狗跟踪(粪のついている体には犬がついてくる)
「人の心のくことなきはまるで蛇が象をむよう(人心不足(犹如)蛇吞象)
2.1.2 共同的作用
两国谚语的作用大体上是相同的,可以分成下面三点:
(1)反应生活的智慧。
日本:「朝雨は睛れの兆し(晨雨预兆晴天)
中国:「春分秋分、昼夜が等分(春分秋分,昼夜等分)
(2)蕴含人生的教训。
日本:「出る杭は打たれる(枪打出头鸟)
「可爱い子には旅をさせよ(对爱子不可娇生惯养)
中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の欲せざる所は人に施すなかれ)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人寄れば、文殊の知{)
(3)用作事物的比喻。
日本:「猫に小判(对牛弹琴)
「鬼に金棒(如虎添翼)
中国:「说曹操,曹操到(うわさをすれば、影がさす)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自が特技をk]する)
2.2 不同点
2.2.1 自然环境的差异
众所周知,文化直接受到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中日两国谚语的表现也会有不同。日本是一个岛国,在太平洋暖流和千岛寒流的影响下,海洋渔业非常发达。因此,日本人接触海产品的机会就非常多,关于海和鱼的谚语也非常多。比如「海に千年川に千年(老奸巨猾)「河豚は食いたし命は惜しし(想吃龙肉,又怕下海)「腐っても(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比起岛国的日本,中国国土辽阔,被陆地包围。在北方,畜牧业很发达,有很多关于马和牛等哺乳动物相关的谚语;而在南方,农业比较发达,关于农业的谚语就相对较多。比如:「生まれたばかりの子牛は虎を恐れず(初生牛犊不怕虎)「羊の毛は羊の体から取れる(羊毛出在羊身上)「一年のは春にあり(一年之计在于春)。
2.2.2 历史传统的差异
日本虽然从古代就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但是,由于中日两国历史背景和传统的差异,即使在表达同样意思的谚语上,表现方式也是不同的。比如说,日本人用「花は@木、人は武士这句谚语来赞美人是因为樱花在日本是美的象征,而武士是日本民族精神的化身。中国人则用“人中吕布,马中赤免”来夸奖人。吕布是东汉末年有名的一位武将,非常的勇猛,被称为“飞将军”,而“赤兔”是“吕布”的一匹马,跑得非常快。因此,用这句谚语来比喻非常优秀的人才,万里挑一。
2.2.3 风土人情的差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上的人,思想观念也不同,为人处事不同,文化性格特征也不同,而这种差异就会相对地影响到对事物的看法。以动物为例子,中国人虽认为狗是一种非常忠诚对人非常友好的动物,但是,另一方面,却也有很多类似于“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改不了吃屎”这种不好的评价。相反,日本人对于狗的态度却格外的宽容。再比如说,在中国说到鸟,就会想起恶势力或者不祥的预兆。比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乌合之众”等等。但是,在日本,大部分关于鸟的谚语都是好的。比如,「酩涡兴、「今Qいた酩もう笑う、「斛の争い。
3 结语
谚语大部分来自于民间,是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是勤劳大众智慧的结晶,是一国语言乃至文化的代表。通过对日语谚语翻译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日两国在很多方面拥有共同性。但是,另一方面,因为历史、地理环境、生产活动和人的生活习惯、思考方式等的差异,风土人情和宗教文化等也有各种不同。认识中日两国文化中所存在的差异,对我们学习日语了解日本社会文化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参考文献
[1] 彭丹,吕婧.中日文化差异及日语习语的汉译策略[J].考试周刊,2007(10):17-18.
[2] 王和平.汉语谚语和日语谚语的比较研究[J].中国校外研究,2012(11):120.
【关键词】新闻;传统文化;翻译
当我们讨论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同行进行比较时,我们都不由自主地站在历史的横断面上,横向的进行考察。这种共时性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它推动中国与世界的接轨。我国新闻领域与传统文化结合不够紧密,基本上还处于“雏”的阶段。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随着全球化经济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及在新闻翻译中对东方传统文化的诸多误释,东方文化丰富的内涵几乎萎缩殆尽,西方人士对东方传统文化有着更大的误解。新闻媒介在对外传播东方传统文化时,却毫无疑问的都有一个共同点:不深入探究传统文化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单单看到一个个结果,在传播文化时只是简单的一带而过,致使国外的人们对于东方传统文化的兴趣大大减少,对东方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带来负面的影响。目前,传统文化正在遭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社会上崇洋的行为让人心痛,我们不能忽略那一个个中华儿女几乎全盘西化的生活现状。因此,正确认识东方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当务之急;而通过新闻媒介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让中国走向世界”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有这样的表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东方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从先秦诸子的天人之辨,到汉代董仲舒“天人为一”命题的明确提出,再到宋明理学家“万物一体”论的形成,整体观像一根穿着一串珍珠的红线鲜明地贯穿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各个历史阶段,而这种整体观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释放了巨大的影响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凝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当代,对中华民族传统整体观加以扬弃,剔除其封建宗法和唯心主义的东西,弘扬其强调整体、和谐、统一的合理内容,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它的积极意义,还将超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也是中华文化对世界人类文化做出的杰出贡献之一。
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必会带来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长治久安,可持续地发展也就得以平稳实现,这是我们共同的期盼。如果说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道路”,那么新闻则是跨文化交际无往而不利的“交通工具”,可想而知,道路+交通工具=沟通,如此,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便可以达成。
传统文化主要涵盖了以下内容: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诸子百家;棋书画;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中华诗词;中国戏剧;中国建筑;汉字汉语;传统中医;宗教哲学;民间工艺;中华武术;地域文化;民风民俗;衣冠服饰;四大雅戏;动物植物;古玩器物;饮食厨艺;传说神话;神妖鬼怪;传统音乐;中国对联。
新闻的传播形式有各种媒体: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以及网络传播,网站,微博,室内的POP广告(point of purchase),室外的广告牌,海报,宣传单,横幅,口头宣传等。
新闻领域的英译应以“功能相似,语意相符”为原则,充分考虑到新闻价值、传播效果等实际因素,确保准确有效的传播东方传统文化。一般地,在进行翻译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时,我们会遇到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问题:意义空缺;联想差异;异化与归化;文化冲突;文化重叠等。
新闻刊物形形,内容涉及十分广泛,如时事报道、社论、述评、特写、广告等,所以在不同新闻表现形式中翻译东方文化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文体特征。因此,新闻领域中对东方传统文化进行翻译时,除遵循一般的翻译原则外,还应遵循新闻翻译的基本规律。这些基本规律如下:一是语言总体特点。新闻英语的语言简单易懂,精炼,经济高效。因此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删去可用可不用但又不影响表达内容完整与准确的词。另外,新闻语言清晰的同时,新闻语体又讲究表达有力、叙述生动。二是词汇特点。常用具有特定的新闻色彩的新闻词汇、为了便于排版的小词、为了节省时间和篇幅的缩略语、为了追求新奇的临时造词。三是语法特点。广泛使用现在时、扩展的简单句、高度浓缩的前置修饰语。四是文化因素和国情因素。要做好新闻的翻译工作,译者除了应具备语言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必要的文化常识和政治常识,否则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五是语言差异——编译和解释性翻译。此外,考虑到中英两种语言习惯的差异,对外翻译通常采用解释性翻译法——新闻讲求清晰易懂。同汉语新闻一样,英语新闻报道词语求新,“行话”、“历史典故”等应用很广。要想清晰通俗易懂地把它们翻译出来,介绍给国外读者,常常需要使用解释性翻译的方法。具体说来,有关历史典故、地理名称、我国独有的机构、节日、习俗、行话、套话和历史典故等都需要采用解释性的翻译方法。如“望梅止渴”译作“To look at plums to quench
thirst——Console oneself with false hopes”,“悬梁刺股”译作“
To tie one’s hair on the house beam and jab one’s side with an awl to keep oneself awake——Take great pains with one’s study”,“梁山伯与祝英台”译作“The butterfly lovers——Leon and Jo”。
一般地,在翻译东方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译者通常会在以下几个方面遇到文化阻滞:称谓、专名、色彩、习语、委婉语、数字、典故、动植物。在此,笔者着重强调称谓、习语、数字、典故以及动物这五个方面翻译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称谓文化的翻译
由于西方家庭多为小家庭,内部结构简单,家庭成员数量少,关系相对明确,因此亲属称谓语相对于汉语而言要简单许多,而且,英文中亲属称谓词数量少,指称宽泛、语意模糊。如:英文中,sister可表示汉语的“姐姐”和“妹妹”,brother可表示“哥哥”和“弟弟”,uncle可表示“叔叔”、“伯伯”和“舅舅”,aunt可表示“伯母”、“婶婶”和“舅母”。由此可看出,英语中亲属称谓词只讲究辈分,不分年龄的,若要表示同辈分的不同人,可在亲属称谓语后加上目标人的first name,如:Uncle John.另外,英文的亲属称谓词分性别,看重血缘,即只对自家兄弟姐妹区分,称brother、sister,父母亲兄弟姐妹的子女只用一个称谓cousin即可表示堂兄弟姐妹和表兄弟姐妹八种汉语亲属称谓词。
二、习语的翻译
习语翻译可分为成语翻译、歇后语翻译、谚语翻译三个方面。翻译成语时,要注意一些译文已约定俗成的典型的成语万不可望文生义,自创译法。如:一箭双雕译作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害群之马译作a black sheep,大智若愚译作still water runs deep,魂飞魄散译作to have one’s heart in one’s mouth,风餐露宿译作to cover with moon。
关于习语的翻译,只需牢记一句:喻意明了用直译,喻意不明用意译,形义矛盾则舍形取义。
谚语翻译的特点就是用词精炼,讲究对仗,翻译时务必反复推敲。谚语也大多有约定俗成的套译或直译译文,译者必需对这些译文及对应汉语耳熟能详。如:三思而后行:Look before
you leap,少见多怪:Wonder is the daughter of ignorance,塞翁失马,焉知非福: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佛要金装,人要衣装: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物以类聚,人以群分: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
三、数字的翻译
注意数字语义模糊翻译的原则,即民族性原则、通俗性原则和形象性原则。
民族性原则是指英译时应遵循译语的民族心理和语言习惯,对某些数字进行必要的改译转换,以便于译文读者的理解,如:普及工作若是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那么,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岂不都是半斤八两?If popularization remains at the same level forever...will not the educators and those being educated be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通俗性原则是指对数字的处理或取舍应当以习惯为准,不应强求数字的字面对等。如:接二连三:one after another,颠三倒四:disorderly,五光十色:multicolored,乱七八糟:at sixes and sevens,九死一生:a narrow escape from death,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Once bitten,twice shy.
形象性原则是指在翻译与其他词组合成具有一定形象意义的短语的数字时,要超越数字的字面意义而着重捕捉该组合的形象含义。如:三头六臂:three heads and six arms.
四、典故的翻译
翻译典故除了需注意一般的保留形象原则外,还需要注意另外两种翻译方法,即改换形象意译和舍弃形象意译。
改换形象意译是指把某些汉语典故中欧美读者所不熟悉的喻体换成读者熟悉的喻体形象,以便于译文的表达和读者的理解。如:新官上任三把火:a new broom sweeping clean,情人眼里出西施: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针尖对麦芒:like diamond cutting diamond.
舍弃形象意译是指在翻译一些中西文化背景大相径庭的典故时,要敢于舍形取义。如:杀鸡儆猴:make an example of a few to frighten all the rest,守株待兔:wait for gains without pains,毛遂自荐:volunteer one’s service,倾国倾城:be exceedingly beautiful,初出茅庐:at the beginning of one’s career.
五、动物的翻译
在西方文化中,有很多动物的文化内涵与汉语中的大不相同。如:龙(dragon)指凶暴之徒或严厉透顶的人,如:“凶狠的脾气很坏的人”译作“a real dragon”;凤(phoenix)喻指不朽的灵魂,象征着永生和复活,如:“起死回生”译作“rise like a phoenix from the ashes”;龟(tortoise)象征浩瀚的宇宙、忠贞的爱情、种族的延续、永恒的生命力;牛(ox)象征着坚毅勤恳,如:as patient as an ox;马(horse)象征着速度、优雅和高贵,如:a dark horse;狗(dog)象征着忠诚和警惕,如:a lucky dog;猴(monkey)常用来喻指讨厌的、贪玩的或喜欢恶作剧的小孩,如:make a monkey of somebody。
一般来讲,文章要突出结尾,而新闻报道却恰恰相反,将最重要的情节放在最前面。如:报刊英语中标题也有不同形式,通栏标题,左排齐式标题,金字塔式标题等等。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标题形式并不是为了避免单一化,而是用来表现报道的重要程度。因此,我们只有多多阅读英语报刊,掌握它在措辞、结构方面的特点,才能更好地了理解英语报刊。
“在人类文明史上,有不少进展都是来源于外来知识的冲击,令社会、文化和知识系统产生巨大的变化,终于使整个文化系统面貌一新。由于知识的传递主要依赖语言为外来工具,外来的知识明显地牵涉到外语,所以翻译一直是传播外来知识的重要渠道。我们甚至可以说,世界各主要文化系统的发展都和翻译活动脱离不了关系。”(孔慧怡1999总序)。而且传统文化英语中,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信仰、社会、自然,人文科学等等面面俱到。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有时会因缺乏某方面知识,不明白话语所指,而造成翻译不到位这是很常见的。通过知识的加深和拓宽,我们的翻译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即文化意识得到加强,而恰巧这又是我们翻译文化用语的突破口。因此,文化意识对于我们理解新闻英语甚至翻译文化语言都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应当着重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特别是东方传统文化对外翻译的影响及相应的翻译方法,以培养和增强译者在翻译中华文化时的跨文化意识,注重对东西方两种文化在文化发展、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等方面的比较与研究,以提高译者的文化素养和译文的质量。
参 考 文 献
[1]包惠南,包昂编.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2]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与文化论丛[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3]梁岩.中国文化外宣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4]卢红梅.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沈苏儒.对外传播·翻译研究文集[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