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平衡习题

化学平衡习题

时间:2023-05-30 10:16: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平衡习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学平衡习题

第1篇

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本章的学习,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习应用理论分析,研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的化学理论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奠定了基础,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3,在教学大纲中《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是C类要求。

三,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依据教改精神,新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的教学目的:

1,知识技能:使学生理解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原理,学会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判断平衡移动方向。

2,能力方法:使学生学会利用速率——时间图来表示平衡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识图,析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四,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难点:1,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2,平衡移动过程的速率——时间图。

确立依据: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学习很重要,所以讨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成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理论付诸实践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平衡移动原理的利用和移动过程中的速率——时间图成为本节的难点。

五,说教法:

由于本节教材地位的重要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总结,归纳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改变对化学平衡影响。

2,通过对外界条件对速率影响理论复习,采取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平衡移动规律。

3,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勒夏特列原理。

六,说学法:

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从温故知新的角度,采用对比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层层第进的方法,使学生发现规律,原理,使教法从实处出发。

实行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的多层次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化难为易。

七,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化学平衡移动;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第三部分,勒夏特列原理。其中第一部分是基础,教材是在化学平衡状态特征下分析出改变外界条件会使平衡发生移动,自然过渡到对第二部分浓度,压强,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第二部分是整节教材的核心,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生动直观的归纳出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讨论改变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最后可以让学生把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自己归纳得出勒夏特列原理。

八,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而且思维活跃,掌握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论,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变探究为验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九,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应用投影仪引导学生回忆化学平衡特征

(这样做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重要是遵循了学生认识事物的由点到面的特点)

2,实验探究,设疑导入

提出问题若改变外界条件,平衡是否发生变化?

(这样做起到开门见山的效果,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而且一来就可吸引学生思考,提早进入思维的兴奋区,在这中情况下由教师演示实验2——9,2——10)此时,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得出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但如何变,可通过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结论。(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抓住机会,深刻讨论

学生讨论后,抓住时机问“为什么外界条件改变后平衡会变化?,这种变化有无规律可循?”

教师可提示,也可由学生分组讨论,从而得出外界条件改变使平衡向能削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顺利得出勒夏特列原理。(这样做,不仅释疑,而且可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找出规律,得出结论的学法):

4,注重实际,加深理解

可通过边讲变练,使速率——时间图象的练习得以贯彻实施,让学生能从数学角度出发解决化学问题,达到综合的目的。

(这部分内容,可通过计算机来演示,不仅增大课堂容量,而且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平衡的影响,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6,巩固练习:课本习题

7,布置作业:1,课后习题三。2,练习册

8,板书设计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FeCL3+3KSCN===Fe(SCN)3+3KCLFe3++3SCN-===Fe(SCN)3

1规律: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是减少生成物的浓度,都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少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的浓度,都使化学平衡向反应方向移动。

第2篇

关键词:化学人教版;化学反应限度;角度分析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教版也成为教师和学生选择的重要版本之一,尤其是在高中化学中,高中化学人教版是国内较为常见的版本,下文是笔者以化学反应限度的角度,对高中化学人教版特色的分析。

一、对教材内容实施对比

1.编排上的分析

第一点是构建题目,因各教材版本的不同有所差异,在人教中叫做“化学平衡”;第二点是教学内容上,人教版比较突出一些,其中相关问题人教版反应是可逆的与不可逆的,化学平衡的状态,还有就是化学平衡的常数。

2.课程的相关内容以及侧重点的角度分析

人教主要以溶解平衡过渡到可逆以及不可逆反应,这样可以使学生从掌握的知识对比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再从学生已了解的溶解平衡以及资料卡片过渡到化学平衡状态以及化学反应程度上。分析了组成化学平衡模式的根本需要以及化学平衡状态的内容特质。而人教类似的设计可以辅助学生吸收新内容,全面挖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再从学生的掌握层面过渡到外界环境对化学平衡的作用,此相关知识是此章节的教学核心以及教学难点,同样是考试中的一大考点;人教版在构建此内容的时候实施了下述方式:从实验[2―5][2―6]过渡到浓度对化学平衡的作用,利用实验让学生了解物质浓度的变化对化学平衡移动的作用。

在课本里主要给出化学平衡常数的相关注意内容,利用浓度商Q和平衡常数K的对比,分析反应有没有达到平衡状态。在平衡转化率的内容构建中,给出平衡转化率能够直观地显示反应程度;举例讲解转化率的计算模式;以沟通、分析表格,整合出转化率和平衡常数之间的联系,且提出利用改变原料气的比率,能够转变平衡转化率,因此,为反应环境对化学平衡的作用奠定路基。在反应环境对化学平衡作用的内容中,有活动分析以及结论导向。在温度对化学平衡的作用内容设置里,实施活动分析的形式利用观察双氮球试验,让他们分析试验现象,最后总结出结论,以分析的模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利用相关的研究活动让学生从理解上掌握温度对化学平衡的作用,让学生切实掌握温度对化学平衡的作用是利用平衡常数K去完成的。活动分析FeCl3溶液和KSCN溶液反应的实验过渡到浓度对化学平衡的作用,通过实验,提出了相关的问题讨论,深入地加强物质浓度的变化对化学平衡的作用。再从Q的大小与柱状图的模式理论判断浓度对平衡的深层次作用。有关压强对平衡移动的作用教材中的构建为:(1)在沟通分析环节让学生充实表格,按照表中内容实施分析。(2)探究分析。让学生试着总结出压强对平衡移动的作用,且从p的联系深入地研究压强变化对化学平衡的作用与平衡移动的情况。在知识构建的环节全面挖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还

有科学认真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对科学的爱好。

二、相关建议

综上所述,不同版本在编排模式、系列栏目构建、习题安排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而知识点也有所不同,为让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最为理想的效果,本人总结了一些教学建议:

在人教版中,压强对化学平衡的作用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要全面构建教学情境,让学生从浓度的变化理解压强的变化,利用学生主动思考过渡到压强变化对平衡的作用结论,全面深化教学的多元化主题。

化学反应限度教学构建环节,教师要全面利用教材构建优势,让学生在对平衡常数、平衡转化率以及环境对化学平衡的作用掌握过程中深入总结出化学平衡状态的特点及作用,且和必修版里的化学平衡状态的知识进行对比,深化学生对平衡状态的

掌握。

不同版本教材均按照教材内容需要,多元化的构建相应的栏目,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察、分析以及沟通能力。特别重视方法促进类栏目的构建,在此望相关教师按照新课程改革原则,全面发挥学生的学作用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

伴随教育的不断发展,人教版也成为教师和学生选择重要版本之一,尤其是在高中化学当中,高中化学人教版是国内较为常见的版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发挥其优势及特性,才能够更好地结合教材,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育的误区与盲点[J].人民教育,2011,33(11):102-105.

第3篇

高考复习教学离不开知识的回顾和应用两个方面,习题讲评课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它兼有知识回顾和应用两方面的功能,尤其需要精心设计和讲究教法的课型。但在实际教学中,讲评课的教学功能与价值往往被忽视或误解。 

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常态下(非公开课、观摩课等)的高考复习习题讲评课还存在许多不足: 

(1)课时无计划性(教学计划中没有明确的习题讲评课的安排);(2)习题选择盲目性(对习题的题量、题型、难度没有认真分析研究);(3)教学方法的随意性(教师只读答案,学生自己核对、纠错;或按顺序讲题,哪些题目要讲没有认真选择;或多采用注入式教学法,不重视师生的互动,不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习得);(4)讲评内容的片面性(习题讲评课本应包含“讲”和“评”两个部分,但实际教学中常常只有“讲”没有“评”);(5)教学主体的单一性(由教师一讲到底,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此外,有些教师将习题讲评课变成批评课,对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过多批评、责备,使学生缺乏安全感,情绪紧张、无心听课、思维迟钝。鉴于习题讲评课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有必要对习题讲评课的教学功能与价值做一些探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讲评课的质量和效益。 

2 高三习题讲评课的教学功能与价值 

高三的习题讲评课是高三复习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功能与价值。表现在: 

(1)了解、诊断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安排和要求。这是习题讲评课所承载的最直接的功能和价值。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当下及前面所复习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诊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疑难杂症”,及时解决学生纠结于心的困惑。例如,对原电池的复习,通过知识的回顾,学生可以很快熟悉经典的铜锌电池的工作原理,但对于铅蓄电池、复杂的燃料电池或其他新型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与技巧,则无法快速掌握。这时,通过专题的练习、讲评,才能发现学生问题的症结所在,并给予针对性的方法指导,使问题得以及时解决。 

(2)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的学习最终是为实践服务,知识掌握得如何也只有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得到检验和证明。例如,复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和规律后,通过“设计实验探究补铁剂中铁元素的价态”的习题,就可以很好地检验学生对氧化还原理论掌握的情况。再如,利用“氯碱工业中饱和食盐水的精制、电解海水制镁”的专题练习,可以使学生对离子反应规律、物质分离提纯的原理和方法、电解原理、物质制备等知识进行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 

(3)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价值判断。《化学反应原理》是学生复习中普遍感觉比较困难的部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化学理论及其应用价值的抽象性造成的。例如,化学平衡观是化学理论的重要观念之一,也是自然界中普遍遵循的法则,但学生仅从可逆反应的理论学习中其实很难真实体会到化学平衡观的重要应用价值。如果结合工业合成氨有关的练习进一步分析、体会,情况就大不一样。再如,对化学平衡状态本质的理解也是一个难点,借助福建高考的一道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则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实质的理解,考查的角度非常新颖、别致,构思非常精巧。通过评讲该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宏观特征做如下拓展: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体系中,若某个物理量是变量,当它不再变化(恒量)时即为平衡状态[个别特殊情况例外。如,容积可变的体系发生反应H2(g)+I2(g)=2HI(g),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体系的压强,各物质的浓度都在变化,但化学平衡不发生移动]。 

(4)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逻辑关系链。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反思,是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习题讲评课的教学,帮助学生把化学各部分知识按其内在联系自主串成线、结成网,形成有丰富内涵的知识体系。如通过有气体参加的实验综合题的习题课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该类题型的思维流程,自主建构知识关系链。如图1所示。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84-01

水的电离平衡是中学化学的一个核心概念,理解水的电离平衡的本质及影响因素、酸碱盐溶液的pH的计算及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大小的比较等等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对该块知识点的学习要求,不仅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有一定得计算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难于理解和接受,学生在涉及有关水的电离的很多题目时就无从下手。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以最小的精力投入,提高化学平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广大中学化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课题。下面就水的电离平衡的有效性教学,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运用构建主义的教学模式,进行水的电离平衡有效性教学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在水的电离平衡的教学中,学生根据已有的化学平衡的知识体系及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的理论,很快的构建了水的电离平衡的框架:理解水是一种弱电解质,发生着微弱的电离,与化学平衡一样,K电离--H+和OH-浓度之积与未电离的H2O的浓度之比也是一个常数。因为水是纯液体,水的浓度可视为常数,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水的离子积的定义。同样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化学平衡常数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再通过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很快得出结论:KW只与温度有关,即升高温度,KW增大;降低温度,KW减小,与溶液的酸碱性无关;同时也将难点突破,KW的计算应用溶液中的H+和OH-的浓度计算。教师再通过创设情景―影响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学生就会通过已有的平衡体系得出结论:水的电离受温度、酸、碱、活泼金属如Na及水解盐(以后学习)的影响。

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水的电离实质,理解和掌握酸、碱及水解盐溶液的水的电离程度。

学生面对水溶液的千变万化题目时,经常将酸电离出的H+和水电离的H+混为一谈(或将碱电离出的OH-与水电离出OH-的混为一谈)。面对这一难题,我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在0.1mol/L的HCl溶液中,存在哪些物质的电离?溶液的pH为多少?溶液中H+有几个来源?溶液中的H+浓度又是多少?溶液中OH-有几个来源?并将全班同学分成12小组,每小组派一位代表整理答案并汇总,得出结论。通过汇总,我发现学生在讨论问题中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总结,在这过程中他们不仅弄清了HCl溶液中的H+浓度主要来源于HCl的电离,水电离的H+浓度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而且还得知水电离的H+浓度与水电离的OH-浓度相等,由水的离子积求出即10-13mol/L。学生理解了这些知识时,我再创情景,由学生自己总结出0.1mol/L的NaOH溶液的pH为多少,溶液中的H+浓度是多少,溶液中OH-有几个来源,水电离出的OH-浓度又是多少等等,学生会不费余力的将这些问题解答。学生将酸溶液和碱溶液的水的电离程度关系理清后,就会对强酸弱碱盐溶液或强碱弱酸盐的水的电离产生浓厚的兴趣。此时我乘胜追击,精心设计两个问题:1、常温下,在0.1mol/L的CH3COONa溶液中,溶液的pH=10,求溶液中水电离出的OH-浓度是多少?2、在0.1mol/L的NH4Cl溶液中,溶液的pH=4,求溶液中水电离出的OH-浓度又是多少?将全班同学分为两大组,第一组分析第一题,第二组分析第二题,班长收集汇总第一组的信息,化学课代表收集汇总第二组的信息。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我归纳总结:在强酸弱碱盐溶液中,水电离出的H+未被消耗,而水电离出的OH-一部分在水溶液中,一部分被NH4+结合生成NH3.H2O,对水的电离起促进作用,故H+全部来源于水的电离,再根据水电离的H+浓度与水电离的OH-浓度相等这一规律,得出质子守恒:c(H+)==c(OH-)+c(NH3.H2O)。同理,在强碱弱酸盐溶液中,水电离出的OH-未被消耗,而水电离出的H+一部分在水溶液中,一部分被CH3COO-结合生成CH3COOH,对水的电离起促进作用,并得出质子守恒:c(OH-)==c(H+)+c(CH3COOH)。故这两题水电离出的OH-浓度都是10-4mol/L。在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我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小组学习,将纷繁复杂的酸、碱及水解盐溶液水的电离知识掌握。

三、精心设计习题,举一反三,借助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技能。

水的电离平衡涉及的习题千变万化,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分析、思维、归纳、总结等解题能力,适量的习题必不可少。教师要精心选取相关练习,紧扣当前所学的内容,突出重点,重视示范,加强解题思路的教学,重视习题的多样性、综合性和灵活性。例1:在以下四种溶液:a 0.1mol/L的HCI;b 0.1mol/L CH3COOH;c pH= 12的Na2CO3; d pH= 13的NH3.H2O,水的电离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解析:加酸加碱对水的电离起抑制作用,水解盐对水的电离起促进作用,又因a 和 d 对水的电离抑制程度一样,所以水的电离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 = b。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几种途径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抽象的水的电离平衡的概念和原理,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能够综合运用知识提高学生正确分析和解决有关水溶液中的酸碱盐溶液知识的问题能力,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水溶液的平衡是高中化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如何更好的提高这部分的教学效率,有待更多同仁进一步去探讨和研究。

第5篇

关键词:中学化学;读教材;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1-004-001 

一、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读懂教材、掌握化学知识的系统性 

学生阅读教材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方法少,效率低,因此教学中须加强指导。 

1.分类指导 

各类化学教材都有其知识结构和体系,分类指导阅读不仅引导学生掌握各类教材的知识特点,更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且能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第一,理论性教材的阅读指导:现行中学各类化学教材都是以物质结构为主线的,它与电离理论、化学平衡理论等编织成化学理论体系知识网,其编写系统常有如下几种:其一,由里到外,由微观到宏观。如物质结构部分就是从原子核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周期律)分子结构晶体类型以及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这一线索编写的。再如元素化学也多采用从结构到性质,制法,用途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写法。让学生明确这些线索,就能在阅读时明确主线,理清脉络,使知识系统化。其二,围绕一个中心逐层分述。如化学平衡理论便是围绕化学反应的程度这一中心,先从初中的溶解度平衡引出概念,然后研究化学平衡的性质,化学平衡移动到规律以及后几章的应用——水解平衡,电离平衡等。再如摩尔,胶体,电解性质溶解等章节的教材也是围绕一个中心逐层分述的。学生了解这类教材的编写线索,就能根据中心,逐层深入,使知识连贯。其三,事实与结论相互阐述。就是对多数概念或定律的写法。如强弱电解质这二个概念就是从不同的酸,盐的同浓度溶液导电强弱电实验事实分析其化学键级性的强弱,离子的多少而得出结论的,然后又从电离度,电离常数的大小这一定量角度加以说明。阅读这类教材时就要引导学生着力找出事实和结论的逻辑关系,把概念或定律的来龙去脉,使用条件,范围,量的规定性,易混淆的地方弄清楚。 

第二,元素化合物教材的阅读指导:这类教材比重大,内容多,其编写系统多有如下特点:从编写顺写看,多从感性认识(典型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包括实验)到理性认识(周期系),又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在周期律指导下进一步分族学习元素化学);从内容看多从原子结构、单质、氢化物、氧化物及其水化物、盐编写,如硫硫酸一章的编写就是以单质硫为中心,从氢化物到氧化物及其水化物、盐:从文体看都是说明文,多从物质结构或从实验现象说明物质的性质,又从性质说明用途,鉴别和制法:从写法看有些是从个别到一般的叙述,有些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说明,还有些是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如有机化学的编写。教学中只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掌握上述课文的阅读线索,就能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化繁为简,化厚为薄,使知识条理化,规律化。 

第三,习题的阅读。课文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分部分,阅读这类教材时应引导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归类,总结规律。如有机化学的习题共三章,可归纳为十大类,每类均着重启发学生看题型,找关键,找规律,如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这一类典型习题便可以从一题多变讲题型:从一题多讲方法(最简式法、直接求组分原子的摩尔法、通式法,根据方程的比例法、代数法、燃烧法):从多题一解讲思路:各种题型各种解法的中心都是从不同角度确定c、H、O原子的摩尔比。这样就能从有限的习题中以少胜多、以少见精,做到触类旁通,既减轻负担,又提高效率,至于其它技术性材料、工业产品制备材料等也需分类指导,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分段指导 

如课前预习,应指导学生粗读,了解梗概,明了大意,找出难点,以便课堂上听课心中有数:课堂上阅读,要指导学生精读、推敲关键词,吃透重点,攻破难点:课后复习,要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按章节理清线索,知识归类。有条件的话还需要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3.读书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正确使用划线、标记、归纳,编号,批注,摘记、从不同角度做读书笔记,用归纳法归纳碳、硅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法、用途:按化合价的递增找出碳(硅)及其化合物的相互关系:比较石墨和金刚石、碳化硅、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碳酸的正盐和酸式盐、氧族和碳族的异同。这样通过做读书笔记,便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之融会贯通,知识系统。 

二、启发动脑。使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思维的规律性 

学生阅读教材存在的另一个问题:读而不思,不求甚解。因此,要引导学生读思结合,熟读深思。 

首先,从教材中学会分析综合。如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一节,课文围绕核外电子排布三原理进行分述,分析矛盾的各个方面,然后运用原子结构简图等表达形式具体勾画36号元素前各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进行综合,把握矛盾的总体,用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分析具体物质的性质。学生明确这种分析一综合一分析的思维方法,就能从事物的个别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第6篇

关键词:思路教学;授课思路;实验教学;阅读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和教师不断追求和研究的永恒主题,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学思路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思路教学,就是指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学习方式思路教学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特点,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思路教学呢?

一、授课时,让学生清晰领会教师的授课思路

思路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授课时将自己的授课思路转变为学生的听课思路。这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工作。首先,教师要认真研读近年高考大纲和相应的教学大纲,充分阅读教材的全部内容,理清、简化并整合形成教学思路。其次,做到突出每堂课的主线和重点,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情境和过程。

譬如,在讲授化学反应速度(苏教版高一化学专题二第一单元)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思路教学片段:

(1)演示实验:探究相同大小的镁条和铁片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生成H2的速率大小,从而引出化学反应速度的定义和表达式。

(2)通过例题让学生加深对化学反应速度的理解,清晰地知道运用化学反应速率时有什么技巧及要注意什么问题。

(3)通过对比性的学生实验引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及规律”。抓住化学反应速率这个中心主线,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思考和探究反应速率,这样既突出了教材的关键,也使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学习思路清晰起来,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和整合。

二、实验教学时,培养学生观察、研究、分析问题的思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在搞好化学实验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呢?首先,引导学生形成在实验中观察实验现象的思路:

(1)有没有固体溶解或生成,颜色如何?

(2)有没有气体生成,生成气体的速度是快还是慢,气体的颜色和气味如何?

(3)溶液的颜色有没有发生变化?

其次,引导学生形成研究问题的思路:清楚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结合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初步得到了什么样的结论,结论和目的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再次,引导学生形成分析问题的思路:要知道每一个实验步骤都不是多余的或无关重要的,而是紧紧围绕实验目的去设计的,包括选择的试剂种类、试剂的浓度和用量、加入的先后顺序,都是为了能更好地实现实验目的而去设计的。关于这点,在近几年广东高考题中的第32题的工艺流程图题和第32题的实验设计和探究题中的考查是最明显的。

三、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

阅读是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从阅读材料或内容中学到知识,能提取关键的知识点,并能利用知识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阅读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主要方法。对学生来说,在阅读时,不仅要知道一堂课要学习哪些知识、学会哪些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运用这些知识或技能去解决问题,即要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材的思路教学,引导学生去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笔者的具体做法是:首先把每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列出;再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学,并进行讨论;然后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教师精心准备的例题和习题,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去领悟教材的编写思路。

譬如,在讲授“化学平衡的移动”(苏教版高二化学专题二第三单元)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思路教学片段:首先列出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

(1)化学平衡移动基本概念。

(2)四个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

(3)勒沙特列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第7篇

关键词:物理化学;教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

中图分类号: G6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1-0258-1

《物理化学》是化工及其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在其专业课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主要运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化学现象和化学过程的一门科学,重点介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物理化学》主要是系统地讲授有关化学变化和与化学变化相关联的物理变化的各种基本理论和共同规律,使学生掌握物理变化的基本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物理化学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对化学现象的理性认识高度。通过课堂讲授、习题演算等环节,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课奠定必需的物理化学基础。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相平衡、化学动力学、电解质溶液、表面现象和胶体化学等。根据《物理化学》的学科特点,其教学必须以定量描述为主,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同时也要重视理论联系专业的实际[1]。学习《物理化学》的目的是运用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化学现象做出理论的和定量的探讨。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对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有较为系统的了解,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计算方法,从而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时能运用所学的物理化学知识和技能。在理论知识方面,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是主要内容,要求学生正确了解物理化学中基本原理和概念的来龙去脉及适用范围,应掌握主要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条件,对不属于基本理论的一些较深概念和较为冗长的公式推导,只作简要介绍或直接给出结论,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意义、作用和方法。在计算方面,要求学生能正确分析题意,选择合适的计算公式和数据,掌握运算技巧和有效数字,正确使用有关物理量的单位,能用实验数据作图,有使用物理化学简单图表的能力。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有关化学及物理变化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有关化学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2,3]。

以下,就《物理化学》教学内容中的几个方面探讨一下。

在《物理化学》整个教学的过程中,热力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最多。要想让学生易于接受、理解,必须用通俗易懂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甚至还要用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例子加以辅导、比喻以帮助理解,让学生彻底弄懂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的Q、W、U、H、S、A、G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弄清其中的途径函数和状态函数的求解,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为接下来热力学中的化学势的求解以及偏摩尔量的物理意义的讲解打好良好的基础。

动力学这一块中要让学生了解动力学方程的规律性,以例题进行类比,最后反映其内在统一规律性;对于n不同而导致的不同特性也要加以说明和验证,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一方法将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于化学平衡和相平衡这一块,从数学分析的角度来讲解,则教学效果较好。对于化学平衡,主要从数学公式上的某一物理量的增大而导致另一物理量的增大或减小来说明平衡移动,则比较直观。然后结合学生中学所掌握的化学平衡理论知识(当时学生只是学习结论的应用),此时就可根据数学分析方法对学生讲清得此结论的来龙去脉。化学平衡移动是由一系列的原因导致,不仅可从理论上进行推导,还可运用数学公式进行验证、分析,使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有说服力,学生掌握起来也更通透。

对于相平衡,则需要教会学生看懂相图,搞清自由度F的物理意义和计算方法。学会看图是一项长期且艰难的任务。如果学生本身的看图能力不强,若能学好这块内容,则对他自身数学知识的加深和以后专业课程学习都是一大帮助。这块内容完全可锻炼学生物理量的分析能力和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甚至可调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积极性,让他们觉得物理化学不再枯燥、难懂、晦涩(因为热力学中的某些公式、定律都属于枯燥晦涩的内容),也是可以很生动,很活跃的。让学生愿意深入思考、分析相图,从中得到乐趣。

另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习题、例题的讲解。除了计算例题之外,还要经常以一些基本概念、定律、定理为基础,设置一些选择、填空、判断的例题来讲解,以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因为计算例题一般考查公式的综合运用,讲解起来耗时较久,并且难以反映基本概念的运用。对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和运用,选择、填空、判断这类题型能较好的反映且耗时也较短,完全可融入新课的理论讲授中讲解,有助于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而且这样教学也可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丰富,不会显得《物理化学》都是一些呆板的基本概念,让这些基本概念都“活”起来、“动”起来,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当然,《物理化学》教学还有许多需要探讨的地方,还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进行深入的发掘。

参考文献

[1] 武文,宣亚文,谢东坡.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州大学学报,2010,(03).

[2] 李莉,张明波,张旭,等.《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创新初探[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1).

第8篇

一、创设真实的情景,让学生感觉到化学是“真实”的

新课程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处理,突破了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研究物质,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常见物质,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体现其社会应用价值。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将知识情景化,创设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的各种情景,为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供有效途径和生动载体。在教学中,本人曾设计这些教学情景:在火山喷发的实际情景中认识硫元素组成的物质家族中的成员;在雷电发生的情景中认识氮及其化合物;在模拟溶洞形成的实验情景中认识碳酸钙与碳酸氢钙之间的相互转化;在从海水中提取溴和从海带提取碘的任务中学习溴单质和碘单质的性质;在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生产背景下认识金属铝、氧化铝的性质;从硫及其化合物的“功”与“过”的视角学习硫单质、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及硫酸的性质……

二、抓住核心内容进行整合教学,让学生获取化学知识是“轻松”的

要保证三维目标的实现,而化学课时的有限,必然要求教师进行整合教学,发挥一种教学素材的多种教学功能,实施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物质性质的知识,培养探究能力,建立相关的科学方法,形成必要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事实证明,三维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仅仅通过讲授达到,也不可能脱离物质性质纯粹地学习,必须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内在形成。

从化学1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覆盖面上看,几乎涵盖了原来高中化学1要求的所有物质,但是相关内容的深度与难度降低了,而且细节性的知识不要求,突出了核心,对核心知识和观念方面的知识要求提高了。因此在教学仍然象原来一样将某个知识内容挖掘得很细致,必然造成教学时间不足。本人教学中改变原来关注细节的教学,转变成抓核心的教学,让学生建构核心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为学生创设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让学生感受化学是“有趣”的

新课程要求改变学生传统的被动、消极、无奈地学科学的情况,改变教师过分依赖系统讲授和题海训练的教学方式,学生过分依赖死记硬背和信息简单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落实三维目标,教师的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真正实现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

例如在概念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对观念意义的交流,包括对疑点、假设以及论点的提出与评价,可以增进学生的观念理解。同伴间的交流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要领的理解与建构,进入高认知水平,形成和发展关于科学现象的有意义的认识及观念。教师应根据教材中的交流研讨栏目开展多种讨论活动。问题策略和活动策略在概念教学中也非常重要,化学概念理论比较抽象,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或活动能驱动学生思考呢?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问题,或与学生日常生活比较接近或者学生对其具有一定模糊认识的问题。比如在学习“物质的量”的时候,利用曹冲称象的故事设置问题情境,探讨如何利用宏观物质的质量确定微观粒子的质量,从而使学生明白“物质的量”的重要意义。运用活动把对概念或理论的认识外显,如用最大的放大镜观察到的水的内部情况……这些都可以大降低抽象程度,使理论结果形象化。如在进行化学反应限度的这个概念的教学时,本人设置了如下的层层递进式问题:1、与不可逆反应比较,可逆反应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可逆反应中,反应物不能被全部消耗?3、可逆反应是否会“停止”?如何判断?4、可逆反应真的停止了吗?如何解释?利用这样四个问题,建立了化学平衡概念,紧接着第5个问题: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状态会改变吗?从而加深对对化学平衡概念的理解。当然在运用问题策略之前,要理清教学的知识线索,确定教学内容的知识脉络和学生的认知脉络。

四、准确把握内容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让教师教的是“自如”的

由于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和选修构成,大部分课程内容分为螺旋上升的两个阶段,必修模块知识的要求层次和水平与传统的课程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教师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对内容的深广度要求。如次氯酸、硫化氢等物质的性质是原课程中的考点,但在新课程必修阶段是不作要求的。对STS知识也不能随意扩展或“一步到位”。例如,“硫酸的工业生产”在化学1中是拓展资源,不作为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硫酸生产的具体技术问题是在“化学与技术”模块才要求的。在必修1教学中完全没有必要向学生全面介绍硫酸的工业生产原料、原理、设备、材料循环利用等问题。

五、改进并优化习题教学,保证练习是“高效”的

我们教师要首先关注习题教学,不能将习题课简单处理成练习课,要将典型习题进行剖析,培养学生将新知识运用到习题的分析和解答中的迁移能力。其次要将习题的处理和新知识的学习结合进来,尤其是,应该将运用新知识的重要习题,放在新知识获得后处理,作为新知识运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的能力。再次,教师要对习题教辅资源进行筛选,选择难度适合、考查点适合的题目,不要让习题牵绊教师的教学。

第9篇

下面以《水溶液》为例谈谈板块的设定:

一、课前板块

“课前板块”我们亦叫“课前预习区”,是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和收集资料板块。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情况设置合理预习指导,引导学生自行掌握教学要求中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主动去发现问题,通过研读教材、相互讨论、查阅资料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

例如《水溶液》的课前设置,由已有知识入手:

1.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有何影响? 写出N2(g)+3H2(g)2NH3(g)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化学平衡常数受哪些因素影响?

2.下列物质中:①Cu;②NaCl固体;③熔融NaOH;④稀硫酸;⑤CO2;⑥蔗糖;⑦NaCl溶液;⑧H2O;⑨AgCl。哪些是电解质、非电解质?再引导预习新知识。

1.水是______(填“强”或“弱”)电解质,其电离方程式为:______;平衡常数表达式为:______;水的离子积常数表达式为______。

2.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移动及KW的因素有哪些?

3.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的强弱是由溶液中的______决定的。

4.等体积的0.5mol/L的盐酸、氨水、醋酸溶液、NaCl溶液的导电能力一样吗?原因是什么?

最后对学生自学情况设置检测。

二、课堂板块

这个板块以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的问题为重点。一般一课2-3个小模块,不宜过多。每个模块就是一种半独立的“小课”或者“微型课”,它要求教师精心地研读教材,优化、整合课文内容,提炼出可供进行教学的内容板块,重视方法指导和规律探究。教师针对学生研讨后解决不了的问题,采用提供材料、课件展示、思维方法点拨等方式,引导学生寻求合理解决问题的途径,学会总结学习经验与方法,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水溶液》第一个模块设置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的形态。本部分知识在必修中有所涉及,所以直接以习题的形式出现。

指出下列物质中哪些是强电解质、哪些是弱电解质、哪些是非电解质?

①液氨;②液态硝酸;③氢氧化铜;④空气;⑤蔗糖;⑥氨水;⑦CH3COOH;⑧氢氧化钡;⑨氧化钠;⑩硫酸。

强电解质______;弱电解质______;非电解质______。

【问题组1】

1.可溶性电解质溶液为何能导电?

2.以上水溶液导电能力为何不同?溶液导电能力取决于什么?

3.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在溶于水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它们最终以何种形态存在?

学生进行【知识整理1】并设计针对性练习检测。

第二个模块设置的是水的电离,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结合预习设置如下问题组:

【问题组2】

1.写出水的电离方程式:______。由水电离出来的[H+]和[OH-]有何关系?

25℃时,实验测得1升H2O中只有1.0×10-7摩尔H2O电离,[H+]和[OH-]是分别是______、______。由此可知此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是______。

2.实验测得80℃时,纯水中[H+]=5.0×10-7molL-1,此时[OH-]、KW各为______、______。

3.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

学生进行【知识整理2】并设计针对性练习检测。

第三个模块设置的是有关水的离子积的简单计算。在第二个板块的基础上,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公式中[H+]和[OH-]的含义,从而掌握如何利用离子积进行计算。

【问题组3】

1.分析往水中分别加入少量盐酸和NaOH,由水的电离出来的[H+]和[OH-]如何变化?

2.纯水中加入酸或碱是否影响水的离子积?那么水溶液中KW中的[H+]和[OH-]是指溶液中的[H+]和[OH-]还是指水电离产生的[H+]和[OH-]?

3.25℃时,0.1mol・L-1盐酸中,[H+]=______, [OH-]=______。由水电离出的[H+]=______,0.1mol・L-1H2SO4中,[H+] =______molL-1,[OH-]=______molL-1。哪种水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大?

若0.1mol・L-1盐酸溶液升至100℃(KW=1×10-12mol2・L-2),那么该条件下[H+]=______molL-1,[OH-]=______mol・L-1。

学生总结【知识整理3】:在利用水的离子积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三、课后板块

第10篇

2021高二化学教学计划怎么写?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更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自主地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1高二化学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高二化学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积极开展本备课组的教学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化学成绩为教学中心,结合学生现状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狠抓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目标

1、认真分析研究教材、课程标准,以及学习学生的特点和基础知识,有计划,有步骤进行高二化学教学。

2、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和年级精神,加强集体备课,认真听课,落实课堂教学,实现高效课堂。

3、使学生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和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1、学习基础:知识上本学期学习内容是在必修1必修2的基础上进行选修四的学习,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相当于对以前所学内容的进一步加深。

能力上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在老师的培养下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那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在练习的基础上去总结。

2、学习习惯:学生的层次不齐,同一个层面的班级中从第一名到最后一名相差很大,成绩好的学生能主动去听课、笔记、作业独立完成,还会抽时间去做些课外的强化练习,而学习成绩差的学习,上课只是在听,不会主动的去记,作业只是完成任务,没有主动去总结,去强化的意识,还有一部分听课都不认真。

四、教学内容

1、了解化学反应中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了解反应热与焓变的涵义,理解燃烧热的概念,学会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3、理解盖斯定律,并会利用热化学方程式和盖斯定律进行相关简单计算

4、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认识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5、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并能利用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6、了解焓变、熵变与反应进行方向之间的关系

7、认识强弱电解质的含义,能应用化学平衡理论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8、知道水的电离常数和水的离子积常数,溶液PH值之间的关系

五、完成教学任务的具体办法

1、备课:提前一周分解任务,主备人分析教材教法,选择性做好PPT,选择好相应的周习题题。

然后进行二次讨论与交流,进行个性化处理,把自己的思路与习惯融入教学过程中。

2、上课:上课中严格贯彻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不随意增加深度与广度,同时注意课堂上学生的反馈及时的较正教学要求,不能因为赶进度要求而完成教学。

3、作业:作业的布置上首先考虑的是适应教学的目标,方式可以单片纸的形式复印,内容以当天课堂上讲的内容为主,每周的练习以本周的教学内容为目标进行设定。

作业设置及反馈:平时的作业定时定量,注意难度,周末的练习以一周内所学的内容为目标,选择习题,自己命制,不用现成的试卷或练习,力争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要及时听取学生意见及时改进。

4、考试:考试的命题以基础题为主,题型与题量模拟高考的相关要求,评分的标准也按高考的要求来,使平时的训练标准化,格式化,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5、补差: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辅导能够帮他们及时的填补差距,补差主要是给这些特殊的群体学生适当的降低目标,在基础上下功夫,少做难题,多搭台阶,循序渐进才会给他们以信心,以提高化学平均分。

6、目标制订

制定与研究每章、每节、每周的教学目标,根据我校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分解每章每节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设定每节课的课时目标,在课件的制定,作业的布置,课外练习的选择上,体现教学的目标,使学生感觉学习的目标明确,目标的达成也很清楚,不仅便于老师的考查与反馈,同时也会让学生在学习中目标明确有成就感。

高二化学教学计划2一、教学目的

1、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使学生掌握好教材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高二上学期化学教学计划。

2、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在上一学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二、教学任务

1、理科选修班完成选修的教学任务,文科选修班完成选修的教学任务。

2、使学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概念,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因素。

3、理解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了解盐溶液的酸碱性,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4、掌握电化学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措施

1、尽快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多做学生工作,要经常找学生谈心。

3、改进教学方法,多采用讨论启发探究实验探讨等方法,活跃学生学习气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工作计划《高二上学期化学教学计划》。

4、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各层次的学生基础。

5、多联系生活,如介绍一些实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燃料电池汽车,天然气汽车,高性能材料等提高学生的兴趣。

6、加强落实学生的学习,全批全改,个别学生还可采取面批。

考试时间第一次阶段性考试10月4日(第六周)期中考试11月4日(第十周)第二次阶段性考试12月4日(第十四周)第三次阶段性考试1月2日(第十八周)期未考试2月4日(第二十三周)

五、教学进度章节课时周次

第一章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1至2周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3单元复习

第二章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3至8周

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三节化学平衡

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单元复习

第三章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9至16周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实验中和滴定单元复习

第四章

第一节原电池17至20周

第二节化学电源

第三节电解池

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单元复习机动21周

期末复习22周

高二化学教学计划3一、教材特点:

本教材所介绍的化学反应原理是一些有关化学反应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它们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际价值。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一些经典原理的含义或应用发生了质的变化,本教材尽量避免内容在科学性上与现代科学脱节,注重科学性,尤其避免为了“浅出”而随意地、错误地解释概念,使本教材在科学性上具有相对长的生命力。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是考查中学生对描述化学反应的物理量,如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常数等,以及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情况,同时考查学生运用这些化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反应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1、富有张力,适于因材施教。

2、注重科学性,避免自圆其说

3、重视知识的框架结构,重在介绍学术思想,不围绕有限的知识点组织素材,而是知识点服从知识的框架结构,介绍思路方法,力图从本质上理解。

4、注重知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注重知识的衔接(与必修内容衔接,各部分内容的衔接,与大学内容衔接)

5、突出实验科学的特点。

知识是避免理论绝对化,任何理论都存在局限性,都有其应用范围;强调实验对理论产生的重要性。

6、突出现代化学走向定量化的特征。

注意提供定量信息,设计一定数量的定量计算内容,如焓变、平衡常数、平衡转化率等。

二、工作措施:

1、注重知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注重与必修内容的衔接,尽可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线索进入到新的学习内容中去;注重教材内部内容的衔接,在前后章的内容、章内各节内容,以及各处内容的编写上都特别注意了这一点;注重与大学内容的衔接,不是简单地将大学内容搬来,简单下移,而是精心设计、精心选择,遵循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规律,在深入浅出上下功夫,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对相关问题有一个正确的概念、基本的了解,更深层次、更全面的理解以及更高水平的把握留待大学阶段解决。因此,本教材在这方面比较好地解决了中学内容与大学内容的衔接问题。

2、合理处理抽象概念。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例如焓变、熵等物理函数)力求从同学熟悉的事实出发,用浅显的语言,分析其物理意义。尽量避免繁杂的数学推导或者不讲过程只端出结论的两种偏颇做法。

3、重视学习者的参与性。

尽可能地启发同学开动脑筋、动手实践,经过理性思考之后,再做出归纳、介绍理论。避免填鸭式的知识罗列。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调实验对于理论产生的重要性,衡常数概念、速率概念都是通过实验数据导出。

4、介绍知识时避免将理论绝对化,理论的得出无不源自实验事实,理论的正确性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

任何理论都存在局限性,都有其应用范围;任何理论都不能随意使用,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做到:

(1)提高认识,夯实基础

(2)重视对新增知识的处理。平衡常数、溶度积等勿深入探究,学生能理解会判断及进行有关计算即可。

(3)注意课本的编排方式及呈现方式。为有助于学生掌握,先讲电解池再讲原电池,先讲平衡再讲速率等。采用原处理方式。

(4)注重与原课本的结合。平衡移动原理运用Qc与Kc判断虽然合理,勒夏特列原理虽有局限性但应用方便,完全可采用,反应速率表示原处理方式即可。

(5)可将必修2第2章与原理结合在一起合并讲解,节约时间,同时也防止知识重复讲解。

(6)重视“过程与方法”体系的建构。

(7)注重问题本质掌握,增强解决新问题能力。

(8)注重学生对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课本有关一些定理、公式并非直接告诉,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处理有关数据,然后得到结论,让其自己去体会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这对学生数据处理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要重视对学生的培养

高二化学教学计划4一、指导思想

以化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引,认真落实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夯实基础,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

二、现状分析

1、基本情况:

本学期理科班周课时为7节,主要学习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向高考辐射。

2、教材分析: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内容是最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包括反应速率、反应方向及限度等问题。从理论的高度认识酸、碱和盐的本质及其在溶液中的反应。对于大家已经熟悉的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将以反应热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定量关系为主。以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为基础的电化学过程和装置,如电池、电冶金和金属腐蚀等,是富有时代气息和应用广泛的领域。作为化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每个实例,都是那样的有趣和富有启发性。

3、学情分析:

理科班大多数学生有学习化学的兴趣,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由于高一课时紧,内容多,部分学生必修1、2的知识遗忘较严重,理解掌握上差别较大。有极个别学生基础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工作目标

1、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围绕化学教研组计划要求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认真研究和学习高考考试说明,做好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增强对新课标的理解和驾驭能力,立足课堂开展教学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加强常规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的实验和研究,以及为高三培养化学尖子作好培优工作。

2、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结合学科实际,落实各项教研和教学常规工作。

树立质量为本的教学理念,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四、具体工作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常规,确保教学有效开展

深入备好每节课,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备课组共同研讨确定学案内容,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部分章节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再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此项工作上课前两至三天完成。认真上好每节课,积极实践新课程理念,把握好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精心设置习题,合理、分层布置学生作业,书面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学生配套教辅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反馈。精选每章的测验题,与备课组共同出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对每一次测试要认真分析,总结,为学生确定合理的目标。

2、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积极、认真开展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依据学校现有实验条件,在保证演示实验绝大部分完成的基础上,适当开展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后实践。

3、做好综合实践,践行分层教学

(1)培养特长生学习、探究化学的兴趣和能力。

(2)利用晚自习做好缺差辅导,确保每一个学生学习不掉队。

4、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学业务能力

(1)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利用每周的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

(2)定时与备课组内的老师进行交流,解决有关问题。与备课组每周进行一次活动,内容包括有关教学进度的安排、疑难问题的分析讨论研究,化学教学的最新动态、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等。

(3)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更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自主地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都能积极响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使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高二化学教学计划5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高二化学学科组工作,将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中心,狠抓教学常规的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

二、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就化学而言,高二化学教学文科班要完成选修1《化学与生活》模块的学习,该模块是在高一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化学的学习,但学生进入高二后由于化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化学学习习惯和方法没有建立,对化学学习不感兴趣。理科班要完成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教学。

(二)学生情况分析:

根据学生入学时的学习状况和兴趣爱好进行分班,高二年级共有3个理科班,其中一个理科重点班,一个音舞美班,一个体育特长班。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更差,打好基础是关键。9个文科班,文科学生普遍认为学习化学是没有必要的,也就是说,相当一大部分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并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基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纠正调整学生的化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同时对他们的基础知识加以巩固。

三、教学进度

《化学反应原理》

绪言:20__.8.2——8.2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20__.8.3——8.10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20__.8.11——8.12

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20__.8.13——8.20

归纳、整理与测试20__.8.21——8.24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20__.8.25——8.26

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20__.8.27——9.3

第三节化学平衡20__.9.4——9.20

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20__.9.21——9.22

归纳、整理与测试20__.9_.23——10.1

期中复习备考20__10.3——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20__.11.20——11.22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20__.11.23——12.4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20__.12.5——12.11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20__.12.12——12.20

归纳、整理与测试20__.12.21——12.30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原电池20__.1.3——1.4

第二节化学电源20__.1.5——1.7

第三节电解池20__.1.8——1.15

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20__.1.16——1.17

第11篇

【关键词】化学学科 思想方法 结构与性质 守恒 动态平衡 量变与质变 定性和定量

化学思想方法是在一定的化学知识和方法基础上形成的,化学思想对理解、掌握、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方法,解决化学问题起到促进和深化的作用。从中学阶段来看,化学学科中要有结构与性质、守恒、动态平衡、 量变与质变、定性与定量等思想方法。

一、结构与性质联系的思想方法

这是化学学科核心的思想方法。在研究各类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时,我们首先是分析其结构、组成,继而赋之以科学推测,经历无数次实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这一科学方法源自“内因在事物中发挥决定作用”的哲学论断。我们知道,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是: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思想贯穿化学学习与研究过程的始终。

二、守恒的思想方法

这是化学学科重要的思想方法。“守恒”是自然界普遍适用的最重要的基本规律。所谓“守恒”就是物体在发生“变化”或两物质在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某些物理量的总量保持“不变”。守恒思想是任何“变化”过程中永恒的主题,它为我们利用“质量守恒、能量守恒、电子守恒”等诸多关系解决学习中一系列问题带来了许多便利,若能把握“守恒”本质,则能避繁就简,事半功倍。化学反应实质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原子(粒子)守恒、质量守恒、能量守恒”。

三、动态平衡的思想方法

这是化学学科思想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我们知道,动态平衡的一般原理是:在某一体系中,当两种相对立的变化同时以相同的速率进行时,该混和体系中各成份的浓度、百分含量保持不变,此体系就达到平衡状态。比如化学平衡中,当V正=V逆≠0时;电离平衡中,当V电离=V结合≠0时;水解平衡中,当V水解=V中和≠0时;溶解平衡中,当V溶解=V结晶≠0时,上述几种体系中各成分的浓度将保持不变,此时体系就达到平衡状态,在温度一定时,各种平衡的常数(化学平衡常数、电离平衡常数、水解平衡常数、溶解平衡常数即溶度积)保持一定。如果改变影响平衡体系的一个条件(浓度、温度、压强等),使V正=V逆,则平衡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这就是勒沙特列原理。该原理适用于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等,比如升高温度,上述四种平衡均会向吸热方向移动。其实,勒沙特列原理是“对立统一”在动态平衡体系中的真实反映,是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具体化,可广泛应用于宇宙间的一切平衡体系。从化学到物理学,从生物学到生理学,从经济学到社会学,无一不遵从“泛化的勒沙特列原理”――承受外加限制条件的系统具有反抗外加限制条件改变的能力。

四、量变与质变的思想方法

这是一种哲学的思想方法。量变和质变是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通过量的积累产生质的变化,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而质变又是量变的最终结果。这一思想不仅在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中得到最好的体现,比如同一周期、同一主族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或电子层数的递增而发生有规律性的变化,而且在一些化学反应中也得到很好的体现,比如过量问题(量对反应产物的影响),物质性质(氧化性或还原性)与物质浓度的关系等。如硝酸浓度的改变,氧化性强弱发生变化,导致反应产物的变化;浓硫酸具有强的氧化性,而稀硫酸则不具有氧化性;浓盐酸有较强的还原性,稀盐酸则弱得多(通常不体现)等等。

五、定性与定量的思想方法

这是化学研究中通常用到的两种思想方法。这两种方法从不同的深度和角度对事物进行研究:定性的思想方法,主要从是否存在某种属性、存在程度的深浅或大小等角度进行初步确定;而定量的思想方法,则在定性的基础上精确地对事物的属性进行深度的、量化的表达。如对某溶液酸碱性的描述和酸碱度的表达,又如物质溶解性的描述和溶解度的描述,都是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来对事物进行研究的。

诚然,化学中还蕴涵着很多学科思想方法,只有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渗透这些思想方法,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具备了这些化学学科的思想方法,才真正学会学习。他们会用这些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进行科学研究。作为教师,如果我们牵住了学科的思想方法这根红线,就能举重若轻地组织教学,脉络清晰,事半功倍;如果缺乏对学科思想方法的研究和指导,就只能陷在学科知识的大海中,面对讲不完的知识和习题。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在带领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思想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1]高剑南.试论化学核心知识与化学学科意识[J].化学教学,2004(03).

第12篇

关键词:等效平衡;发现法;课堂有效性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6-0017-03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等效平衡的问题已有较多的文章见诸报刊杂志,但在教学实践中,有的师生还是感到困难重重,问题的焦点在哪?本人通过教学实践发现,第一,课本根本就没“等效平衡”这个词;第二,有关等效平衡的规律及习题的解答均出现在课本以外的书,至于有关的规律是怎样形成的,学生不得而知;第三, 等效平衡的教学,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学难度大,教师认为这类型的内容不适合学生主动探知,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难以把握其实质。因此如何让学生主动的探究发现等效平衡的建立规律,并灵活运用到解题当中,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这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所谓发现法,就是教师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积极思考,自己体会、发现概念和原理。布鲁纳指出,发现不只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尽管都是人类已知晓的事物,但是,如果这些知识是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引发出来的,那么对学生来说仍然是一种“发现”。所谓“有效性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近年来,本人依托发现法理论,在等效平衡教学实践中,注重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现将教学实践整理成文,以期和同行共勉。

2 发现法应用于等效平衡教学的设计

本人认为,如果学生对什么叫“化学平衡”及其建立途径都不知道的话,就不可能理解什么叫等效平衡,如果学生不能弄清何为等效平衡的及其特征是什么,就根本无从设想可通过什么途径建立等效平衡,等效平衡的建立途径是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教学主要设计如下。

2.1 旧知识的回忆

组织学生回忆:1. 化学平衡状态特征是什么?(即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2. 引导学生分析:化学平衡状态特征,还可以有别的说法吗?(各物质的含量不再改变)。3.组织学生把课本中的“在条件相同的容器中的反应CO+H2O(气) CO2+ H2及其建立的平衡状态相对应的数据填写到表,观察分析有关数据,发现化学平衡的建立途径―对同一可逆反应,当外界条件一定时,反应无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最终都能达到平衡状态。

表1

2.2 新旧知识的衔接

组织学生弄清:1、什么叫等效平衡,特点是什么?2、判断平衡状态之间是否等效的依据是什么?[等效平衡是指在相同条件下的同一可逆反应,以不同的起始投料建立的两个或多个化学平衡中,各对应物质的含量(为体积分数或物质的量分数或质量分数)相等的状态。等效平衡包括等同平衡。等效平衡不同于等同平衡,它包括 等同平衡。等同平衡是指反应达平衡时,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含量相等,且两平衡的反应速率也相同。等效平衡则只要求平衡混合物对应的物质含量相同。因此,等效平衡的特点是在相同条件下的同一可逆反应,以不同起始投料达到平衡状态时,各对应物质的浓度相同或对应物质的含量相等。这也是判断平衡状态之间是否等效的依据。]

2.3 等效平衡的建立途径的探究发现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是不难发现课本中可逆反应CO+H2O(气)CO2+H2,其中的起始投料①、②(见表1)达平衡状态等效的原因,是因起始投料②经极值折算的反应物,正好与起始投料①的各物质的浓度相同。老师在此基础上,把反应换成合成氨,创设了起始投料①至④(见表2),让学生分析合成氨在定温定容条件下,建立的平衡状态是否等效?为什么?学生当机立断做出肯定的回答。但学生很快发现,起始投料①、②不是为全为反应物,就是全为生成物,假如既有反应物又有生成物的起始投料,如起始投料③、④,它们达到的平衡状态是否能与起始投料①、②等效?如果能的话,理由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发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正当学生苦思冥想,露出求援的神情时,本人添设了反应起始投料①经5分钟达平衡的变化量及达平衡的各物质的量,让它作为学生分析问题的突破口。这时学生感到这组数据大有“文章”,颇感兴趣进行热烈讨论,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唇枪舌战,同学互评,师生交流,终于发现,这组既有反应物,又有生成物的起始投料③,相当是起始投料①达到平衡状态的一组中间量,这说明起始投料③包含两方面的含意:一是起始投料①经过一时间反应,所得的各物质的量,对于反应物来说是剩余的量,对于生成物来说是得到的量;二它是下一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起始量。同时学生对起始投料③经极值折算为反应物后,发现正好与起始投料①各物质的浓度相同。因此起始投料③,达到的平衡状态与起始投料①或②等效,而起始投料④则不行。

为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老师让学生再创设几组既有反应物又有生成物起始投料,使它们与起始投料①或②的平衡状态等效。由于同学们有了前面的探究发现的收获,争先恐后给出多组既有反应物,又有生成物的起始投料。为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老师乘胜追击,把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起始投料具体数据,以起始投料⑥的字母a、b、c代替,问a、b、c之间应该将满足怎样的关系,达到的平衡才能与起始投料①或②的平衡等效?由于同学们有了对起始投料①至⑤起始投料探究发现的经历,便水到渠成地找出a、b、c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是a +c /2 = 1和b +3c/2 = 3。至此,学生恍然大悟了,为什么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有变化的可逆反应,在定温定容条件下,等效平衡的建立途径是改变起始加入物质的量,如果通过可逆反应的化学计量数经极值折算同一边的物质,对应各物质起始投料的物质的量均相同,则两平衡等效。

学生在反馈中对老师创设的数据这样评价:“在数据中蕴藏着玄妙的知识,让我感兴趣,直想探个究竟,得出结果使我有无比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可见,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所获得的成功体验及快乐不言而喻。

表2

当学生还沉浸在的成功喜悦时,教师又增设两个问题。

问题1: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有变化的可逆反应,如合成氨,在定温定容条件下按成倍的起始投料①、②(见表3), 它们能建立等效平衡吗?如果不行,若允许同学们改变外界一个条件,让它们达到平衡状态等效,这时将采取什么措施?学生经分析,发现起始投料对应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不同,为成倍关系,对比合成氨在恒温恒容下建立的等效平衡的特点,很自然想到将容器的体积扩大一定的倍数,即可使起始浓度相同,就可建立等效平衡。学生还发现,对于成倍的起始投料,当容器的体积扩大或成倍数关系时,使起始浓度相同的同时压强也相等。这时学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等效平衡的建立会有定温定压的前提条件。在老师组织下,学生接着创设多组起始投料如③④⑤⑥,进行多方面的探究,最后学生发现在定温定压条件下,等效平衡的建立途径,无论对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有变化的反应都适用 。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表3

问题2:同学们在探究“问题1”时,已经分析了对于如合成氨这样前后气体体积有变化的可逆反应,若以成倍的起始投料,仍是在恒温恒容下,又不允许改变外界条件,等效平衡的建立是不可能的。若换成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没有变化的可逆反应(见表4):如H2+I2 2HI,行吗?

表4

学生的表情很快从兴奋转向疑惑,由疑惑陷入深思。假如行的话,依据又在哪?当学生处于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时候,老师再次创设了两组成倍起始投料①与②。学生通过分析、计算,结果发现这两组成倍的起始投料,反应达平衡时混合物中各对应物质的含量相同!这正是等效平衡的典型特征。学生路经教师搭建的知识桥梁,柳暗花明又一春。

在老师精心组织下,学生经过以上一系列讨论、师生对话等活动,从发散到收敛,认知过程得到提炼和升华,很自然发现并梳理出知识的来龙去脉,总结出在不同条件下,建立的等效平衡的途径,构建出完整的知识结构,实现了课堂的有效教学。

3收获与体会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过去我们所说教材是学生的世界,今天我们说世界才是学生真正的教材,只要把一个真实的世界还给学生,学生才能够学会如何去建造一个新的世界。

通过几年的研究、实践、总结,体会到在等效平衡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从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探究到问题的解决整个教学活动,都能完全依照学生的思维展开和发展,对知识点进行“小题大做”,将抽象、生僻、深奥的知识,通过创设多组数据作为探究知识的载体,分解了难点,大胆地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盘活了思维,学生不但容易理解,更可贵的是让学生完全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问题所在,使学习过程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成为知识的发现者。避免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现象。我校学生在解答2003年江苏省高考化学试卷第26题时,颇感得心应手,普遍取得了好的成绩。近几届的学生课后反馈:“这样的课开阔了思路,充分训练了我们的思维分析能力,这就是我们最想要的”。可见,选用发现法教学,能使课堂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学萍.化学平衡中的等效思想[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1-2)51-53

[2]梁萍云.有效课堂教训:特征策论[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4(4).

[3]吴鹏宇,符祥.有效课堂关照下的教师素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8):66-68.

[4]徐宾.有效问题情景的基本特征与创设策略[J].中小学教育,2007(9):60-62.

[5]钟启泉.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与展望[J]. 中小学教育,2007(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