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鹬蚌相争的故事

鹬蚌相争的故事

时间:2023-05-30 10:16: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鹬蚌相争的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鹬蚌相争的故事

第1篇

太阳照在大地上,一只大河蚌慢慢地爬上了河滩,张开自己的两扇椭 圆形的甲壳晒太阳。它感到很舒服,悠闲自在。

在离这里不远的水草中,又一只大鹬鸟,正迈着两条又长又细的腿, 伸着又长又尖的嘴巴,在细心地寻找鱼虫。忽然,它看见河滩上那只张着 大口的河蚌。河蚌那鲜嫩,肥美地肉吸引着它,这是多么好吃的美食啊。

鹬鸟悄悄地走去,伸出了它的大嘴巴,猛的捉住了甲壳内的蚌肉。 河蚌突然受到了袭击,急忙将坚硬的甲壳闭合,甲壳像把钳子似的紧紧夹住 鹬的长嘴巴。鹬鸟用尽全身力气想拉出蚌肉来。河蚌却死死地夹住鹬的长嘴 巴。就这样,鹬蚌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斗。

鹬鸟和河蚌谁也不肯相让,相持不下,双方争吵起来。鹬鸟威胁河 蚌说:"你若不张开甲壳,今天不下雨,明天也不下雨,你会被晒死在这里的, 赶快张开甲壳吧!"

河蚌也不甘示弱地说:"我就是不张开甲壳,我把你狠狠地夹住,你今 天拔不出来,明天也拔不出来,你非憋死在这河滩上。"

鹬鸟和河蚌互不相让,死死地纠缠在一起。

正在这时,一个老渔夫从河滩路过,看见鹬蚌相争,没有费多大力气, 把两个一起抓住,高兴地拿走了。

寓意: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鹬蚌相争"用来比喻双方不和, 互相争斗,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第2篇

1、《鹬蚌相争》: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2、《鹬蚌相争》讲的是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寓言故事短小精炼,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蕴涵着深刻的为人处世的哲思。在文学体裁中,寓言也因为形式特别,文学价值高而拥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地位。正因为古今中外都存在着众多的寓言故事,而有些故事流传久远,已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所以在当下的小学教材中,无论哪个版本,寓言故事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素材。而对于不同的学段,教材中又分散着不同类型、不同国家的寓言。如苏教版低年级教材就安排有《狐假虎威》《狼和小羊》这些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国外寓意,而在中高年级则安排有《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寓言。

寓言故事在教材中的比例之重,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寓言教学的深刻思考。如何有效利用寓言文本,借助寓言的语言规律,给予学生寓言学习的收获,发挥寓言故事的语文功用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创新传统教学的“读故事、讲寓意、说感受”的固定模式,在教学中尤为重视对寓言故事进行“加减乘除”的做法,给传统的寓言教学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课堂呈现出了新颖别致的气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加:课堂教学中增加形象感知

寓言故事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形象,或庄或谐,总是带着独特的形象特质。故事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形象充满了个性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当然要引导学生增加对这些故事形象感知的力度。如教学《鹬蚌相争》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把视线聚焦在故事中两个特征鲜明的主角上,互不相让的鹬和蚌的形象流传千年,至今仍在影响着一代代人。教者在组织教学时要关注文本特征和故事形象,引导学生感知它们的语言和动作,可以通过想象画面,角色转换,借助提示语等方式读一读对话,讲一讲故事。学生对故事形象的感知深刻了,也就会在这一基础上充分接受文本的表达形式,从而丰实对寓言这种文学形式的认知与积累。

二、减:寓意揭示时减少纯粹说教

寓言故事因含有深刻哲理而常常让教师们陷入空洞说教的境地,认为讲寓言就是为了揭示寓意。因此,课堂上常常出现教师“意味深长式”的教学。很多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忽视了故事文本的趣味性和整体性,整个课堂贯穿以几个问题,辅之以单调的师生问答,教师整节课就是在帮助学生梳理故事大意,最后提炼寓意,丰满的寓言故事被“肢解”成了“皮”和“骨头”,学生的头脑中只留下了干瘪的形象和似懂非懂的一堆大道理。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寓言教学应当激活学生的思维,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引导他们提问,组织他们争论,让学生融入文本,自由表达。如在感知了《鹬蚌相争》的整个故事后,我设计了“怎样劝一劝鹬和蚌”这一环节。这样一来,学生们兴致高昂,纷纷用自己的观点和智慧去劝说鹬和蚌,既切中要害、有理有据,又做到了态度和善,以礼服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理解了寓意,也锻炼了表达和交际的能力。

三、乘:文本处理后倍显语文功用

寓言故事被选入课本,它就不再单纯是一个故事了,更具有了语文教学的意义。寓言教学绝不能仅仅是为了了解故事,明白道理。寓言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依托文本,多维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如教学《鹬蚌相争》时,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分段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力求用简练的语句进行表达,同时思考每段都与题目有哪些联系,然后将简单的几句话连起来说一说,整体感知故事。之后,教师再引导:“你觉得读好哪些重点词语才能读好对话?”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去感受、去理解,有机地融朗读、感悟为一体。最后再通过言语实践的环节,将文本的语言予以转化,达到积累的目的,发展学生的语言,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在尽情地读与演中体会鲜明的艺术形象;在个性的读与说中探寻寓言的价值核心;在智慧的说与写中连接寓言与生活的通道。

寓言故事能流传至今,除了它语言简练、内涵深刻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潜藏着深厚的文化背景。教师在加强文字训练和积累的同时,还要善于指引学生感知寓言文体,传承传统文化。《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是大臣用来劝诫君王的一则故事。在课堂上,当学生充分感知了故事后,我适时引入了原文,并帮助学生读通古文。学生在古今对照的形式下进一步感受到了传统语言的精妙所在,理解了寓言的价值存在,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也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除:教学评价时消除随意拓展

传统寓言大多是源于生活现象而虚构出的具有戏谑特征的故事。这类寓言很多都演变成了约定俗成的成语而广为流传。它们的教育意义也已经成了一种固定存在。因此,对这类寓言的解读,要遵循它的核心价值,不能随意拓展。《鹬蚌相争》这则故事中就有非常明显的不合理之处:鹬被夹住了嘴怎么还能说话呢?面对蚌的毫不相让,鹬就真的没办法了吗?答案显然很多,但故事就是故事,它不是为了追求多么严密,多么符合逻辑的。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质疑于这些话题时,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引导学生发现寓言故事背后的价值存在,不能任由学生去个性解读,随意拓展,要让学生明白,这就是一种趣味,一种文化。故事流传千年,人们都已经熟知了,鹬蚌和渔夫已经成为恒久不变的一种文化标志,是“两败俱伤”的一个完美诠释。

第4篇

一天,老虎和狮子这两个好朋友在一起散步,正巧碰上了一只白白胖胖的小羊羔,他俩互不相让,一块扑了上去,抓住了那只小羊羔。

但狮子和老虎都想吃到这百年一遇的“大餐”,老虎说:“狮子老弟,长者先,这道理你应该明白吧!”说着便张开血盆大口向小羊羔扑去。

狮子也不甘示弱,手一横,挡在老虎的大嘴前,笑了笑说:“老虎哥哥,你难道不知道你那个道理out了吗?现在流行爱护森林的花朵吗?所以嘛,这肥嫩的羊肉是不是该让给弟弟我呢?”狮子还没等老虎回答,就扑了上去。

老虎懒的和狮子争辩,索性和狮子打了起来。经过一场激烈的搏斗,狮子和老虎都受了重伤。狮子的尾巴被老虎咬了下来,血止不住的往外流。老虎也好不到哪去,一只耳朵被狮子咬了下来。他们没力气了只好躺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饥肠辘辘的狐狸早就躲在远处坐山观虎斗了。他看见狮子和老虎为了一只小羊羔争得两半俱伤时,便高高兴兴地跑过去,叼起小羊羔,转身就走。老虎和狮子无可奈何,只好眼巴巴地望着狐狸的背影,后悔极了。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两者相争,让第三者得了利。

五年级:李淑娴

第5篇

关键词 幼儿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1唤醒“美”――点燃律动教学的学习激情

《指南》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因此,我们需共同来唤醒孩子心中“美”的嫩芽,激发学习激情。

1.1发现美的事物,吸收感性经验

大千世界,律动之美无处不在,缺少的是发现。《指南》指出:“要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

1.2呈现美的音乐,诱发内在动机

《指南》关注幼儿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律动教学中,美的音乐是点燃学习激情,诱发学习动机的前提。美的音乐该如何有效呈现,也极有讲究。

1.3实现美的链接,点燃参与激情

为了让幼儿在经验与作品间架起 “见到”音乐、“读懂”音乐的“桥梁”, 教师需做全息思辨,实现美的链接。下以《鹬蚌相争》课例加以说明。

2表现“美”――关注律动教学的品质培养

《指南》强调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为了让“美的种子”开花结果,可从以下方面突破:

2.1选择美的路径,引发自主学习

一是引出作品,初步感受,自我认知。借助谈话、诗歌、故事、图片、动画等形式引题激趣,形成初步认知。如《小老鼠和泡泡糖》以故事“小老鼠乘妈妈午睡溜出家门,忽然它踩到了泡泡糖……”引发想象,初步认知。二是细读作品,解决重点,自我表现。可利用图片、图谱等,结合幼儿经验进行乐句乐段分析,尝试创编,运用肢体感受和理解音乐等。三是领会作品,创造提升,自我发展。由于师幼共同的自我享受性体验才是最好的结束性体验。因此,该环节中常通过同伴共舞、师生共舞等,将快乐体验最大化。

2.2选用美的方法,引发大胆探索

2.3选编美的动作,触发艺术创造

艺术教育家滕守饶说过:创造不可能无中生有,而只能“有中生有”。因此,律动的动作学习中应关注:观察和学习同步、模仿和创造互通、动作与情感共鸣。

3解读“美”――珍视律动教学的多元体验

《指南》强调幼儿多元表现,萌发多种多样的情趣。在《指南》引领下,我们调整互动模式,珍视幼儿多元体验。

3.1释放美的自我,促进个性发展

《指南》指出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一百个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种可爱”,教师要活用“边学边赏”“边玩边说”等对话模式,机智退位,成就幼儿“自我的释放”,并通过相机、摄影机记下精彩瞬间或教学过程,在课中或课后交流展示,引发个性表达。

3.2寻找美的互动,体会同伴互悦

《指南》强调同伴交往。教学中,教师需从指导者,调整为参与者,到撤离者,逐级递减。幼儿则从参与者,到协商分配角色,合作表演,逐级递增。如《鹬蚌相争》同伴共演“鹬”和“蚌”诠释情节,体会同伴 “互悦”。

3.3营造美的氛围,浸润师生情感

第6篇

关键词: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培养策略

兴趣是学生学习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还将有利于学生潜能的挖掘。学习兴趣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纯真的好奇心的火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据课堂观察和初步调查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存在着没有针对性、肤浅化等一些普遍问题。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兴趣”自身特性认识不足,对学习兴趣缺乏把握,导致了学习兴趣培养在认识和操作上的盲目性和肤浅性,流于形式。现结合一节《鹬蚌相争》教学课例,尝试分析学习兴趣的内涵、引发条件和培养策略。

在《鹬蚌相争》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材产生怀疑,认为鹬蚌都不能开口说话,因为鹬的嘴正被蚌夹着,蚌一开口,鹬就会趁机拔出嘴巴逃走。教师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 有的认为课文这样写的确不妥;有的认为课文是根据古文改编的,没什么问题;有的反对说,改编也要古为今用,不正确的要修正;有的认为课文是寓言,是在借这个故事说明道理,这么写没什么问题;有的坚持认为,尽管是寓言,也要符合实际。最后教师建议学生根据讨论结果把教材改一改,并给编辑叔叔写一封信,要求把“鹬和蚌开口说”改为“鹬和蚌心里想”。有评课者认为,课堂是教师、学生互动交往、探究的场所,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生成过程,学生的怀疑正是生成课程资源的大好时机,不容忽视。抛开事先的预设,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是明智之举,是“一堂无法预约的精彩”。

一、学习兴趣的内涵

学习是个体由于经验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结构及其外显行为的变化。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推动人们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兴趣指向了学习活动即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爱好与追求的倾向,它能有效诱发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乐趣。有人认为,学习兴趣分三个水平:有趣、乐趣、志趣。在有趣水平,兴趣广泛但不持久,带有直观性和未分化性;在乐趣水平,兴趣开始倾向某些事物,并积极参与和从事某些活动;在志趣水平,兴趣开始专注于某事物并与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紧密联系在一起。[1]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具有明确的、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就应由有趣或乐趣达至志趣,方为完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寓言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诱发学生探究寓言特点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学生对材料中的鹬蚌开口说话,产生怀疑,并引起争执,还谈不上是学习兴趣。应以此为起点,使学生逐步在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中,实现学习兴趣的培养。那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哪些条件呢?

二、引发学习兴趣的条件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必须要有引起学生学习欲望的学习材料。奥苏贝尔认为,学习理论应当“主要关心发生在课堂的学习”,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需具备三个前提条件:

(1)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即:学习材料(包括教材和教师讲授的内容)本身所介绍的新知识要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之间存在合乎理解的逻辑联系。

(2)学生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联系起来的心理倾向性。

(3)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适当观念。“同化”是指人们把新的感知或概念的材料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的过程。

依据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鹬蚌相争》的故事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相关观念存在逻辑联系,学生亦有联系起来的心理倾向性,但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是否具有同化或顺应新知识的原有适当观念,整合或改进已有的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需要教师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

三、培养学习兴趣的策略

教学策略(instructional strategy)是“教师教学时为求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取向,而非特别限定的某种教学方法”。[2]也可以说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用以指导其教学行为的操作指南,它为教师具体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提供了富有操作性的指导思想,但它本身并不是具体的办法。

奥苏贝尔在他最有影响的著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两版的扉页上题写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也许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在他看来,影响课堂教学中意义接受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即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

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增强学生知结构中 认与新知识有关的概念,这就需要教师深刻地理解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在此基础上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在运用策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我们容易忽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用新知识的属概念(或属命题)或更高级的属概念(或属命题),具有普遍性、规律性、原则性、公理性特征,把学生将要学的知识包容其中;二是设计的目标是获得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顺应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认知结构质变,使学生学习兴趣不但能产生、发展,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

《鹬蚌相争》材料内容引起学生争议,教师能加以重视,并决定围绕它开展教学,体现出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使课有一个好的开头。但却不是一堂好课。因为教师没有引导学生从“鹬蚌相争”这一日常现象的想象与感悟中,上升到寓言的文学水平,明白寓言的深刻寓意。只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材料,未能激起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真正的认知冲突,学生的思维仍然停留在日常水平,难以培养出学生探究能力和恒久兴趣,至少就案例来看是这样的。

[参考文献]

[1]刘刚.有趣、乐趣、志趣——谈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J].昌吉学院报,2005,3.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第7篇

当我遇见他的时候,我并不知道他是谁。

或许命运就是这样爱捉弄人,当我还是路人甲乙丙丁的时候,他却已经开始关注我。我曾经在日记里写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真的有上辈子的话,那么他就是我相信上辈子的理由。似曾相识的感觉从第一次见面就根植在我的心田,但我又同时清楚地了解,我们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也不敢说什么喜欢不喜欢,这对我太奢侈,我要不起。

元宵节那一天,是我们第一次单独的回忆,也注定会是最后一次。他喜欢我乌黑的长发,喜欢我单纯的性格,喜欢我的敏感与自觉。但我知道,这都仅仅是“喜欢”而矣。他有他的真命天女,尽管那女子比他大五岁,尽管那女子已经弃他而去。但他还是爱她,很爱很爱那姐姐。或许专情,也是我喜欢他的原因之一。

爱与不爱又有谁能决定呢?我喜欢上他,是他给我的希望。给我绝望的一定不是那姐姐,也不会是她。喜欢了他近乎三年的她。

她不够完美,甚至不够干净。确是很爱很爱他,爱到处处刁难于我,在众人面前让我难堪。我忍不住叹一句:女人何苦为难女人?我在他心总共算什么?“只不过是一个女人而已”“我随时可以丢掉她啊”这是我在他心中的地位。是他让我绝望,让我放弃。而她呢?又算什么?鹬蚌相争罢了,没有谁是得利的。况且我也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和她争。没有意义,在一起也不能如何

到这里,就这样结束了。或许“故事”的框架不够丰满,结局无头无脑。可是这就是生活,这就是青春。还没有来得及细数一起的点滴,就已经在叹息中结束了。

致此,纪念我逝去的初恋。那个曾一度绕我心弦的男孩。

第8篇

三团演义ABC

去年春节,我来到了乡村婆婆家,和那里的小伙伴们玩了不少游戏,最爽的游戏就是开枪战。

那时我们有三个团,分别是A团B团C团,每团只有五人。A团乃我率领,B团则由我的老哥率领,C团是由我最好的朋友小郑率领。现在三个团已介绍完毕,来看看战况如何吧!

“冲啊!不怕‘牺牲’的战士们,为了‘革命’的胜利,冲吧!”我率领着A团的战士抢先占领了8。19高地。占领8。19高地后,我立即吩咐参谋长小王带领战士小枫驻扎在左面的翠竹下,对C团的敌人进行打击。我带领着其余二人向B团攻打过去,老哥毫不示弱,领兵进行反攻,向我军疯狂的开枪,由于我军的弹药大部分都留在了8。19高地上,我军的弹药很快就用完了,我只好带着残兵败将逃回了8。19高地。我军退回8。19高地后,B团的敌人就在坡下乱喊乱叫,说我们A团不经打,我知道这只是敌人使用的激将法,便没有理睬,继续和王参谋商议政策,我和王参谋发现B团和C团都是在攻打我们A团,便就决定用计策取胜,经过我和王参谋的讨论,我们决定学“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成语故事中的渔翁,将B团和C团同时一网打尽!

“报,B团和C团的敌人同时攻上来了!”侦察战士小李大声叫到。我一听这消息就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连忙命令战士们装好弹药,立即撤出8。19高地,等到我一声令下再进行反攻。我军刚一撤走,B团和C团都同时攻上了8。19高地,正如我预料的一样,B团和C团开始打了起来,当他们打得正激烈的时候,我立刻下令反攻,战士们勇猛“杀”敌,把B团和C团打得狼狈不堪。

这一仗,我们A团大获全胜,收缴了敌人数百余颗子弹,得到了六杆机枪和四支手枪,还收编了十人,组成了一个ABC兵团。

从此以后“中原”再无战争,和平之花开了出来,开满了“世界”!

第9篇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老师们正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课堂中的声音多起来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多起来了,课堂上学习变得更加热闹。但是用审视的目光去评价我们的课堂教学,仍然会发现不和谐的音符。语文课渐渐变得臃肿了,音乐、图画、多媒体、表演等各种喧嚣的教学形式名堂很多,花样百出;同时,因为教师不得要领,曲解了新课程的理念,一味地追求形式,忽略了质量,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课堂进行“减肥瘦身”,重新回归“婀娜多姿”的体态。

一、“瘦身”——呈现简约的美

1.“瘦”目标——身轻如燕

语文教师心中要有目标,即我的课堂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我要让学生学会什么。弄清楚了教学目标,然后再去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达到这样的目标。要让语文课恢复“苗条身材”,摆在第一位的是制定简明扼要的课堂教学目标。

(1)找准起点。

新课标对不同的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比如,苏教版重视的写字教学,从第一学段中的“写字姿势正确”“写得规范、端正、整洁”,目标是入门级的写字,涵括写字的姿势和简单要求;第二学段上升为“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熟练书写”,为写字教学指明了方向;第三学段则是“有一定的速度”“体会汉字的优美”,到了欣赏、评价写字的初步境界。只有当我们对这些阶段目标了如指掌才能百战不殆,无往不胜,设计的教学目标既能到位又能贴近学生的水平。

(2)学会取舍,目标清晰。

各个学段目标还需要细化到每一个课文。其实仔细研读课文教材,你会发现每个课文都有很多个的教学目标。比如中年级的《恐龙》,既要让学生学会生字词,学会朗读;要激发学生认识恐龙、走近恐龙的兴趣;还不能简单地沦为介绍恐龙的种类和变迁,教学中必须适当渗透作者写这类科普文的写作技巧等等。从字词到句篇,从理解词语的意思到纵观全篇的布局,到作者的遣词造句的写作方法等等。短短的一节课能盛放这么多的教学目标吗?答案是否定的,当然不能。那我们如何取舍呢?其实就是围绕刚才所谈到的找准起点,在文本的最高价值和学生的水平之间找一个最佳契合点,化繁为简,将教学目标定的专一一些,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一项知识或者技能或者情感体验等等。

2.“瘦”内容——拨冗留精

课文仅仅是个范例,是承载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媒介。教师在反复推敲之后,削除课文的枝枝蔓蔓,一路“披荆斩棘”直奔目标。如中年级的《剪枝的学问》一课,在学生理清文章的感情脉络:好奇——半信半疑——惊喜之后问学生:种桃剪枝是个什么学问?课文为什么给我们讲种桃树要剪枝的学问呢?

出乎预料的问题立刻将学生引入深层次的思考,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感悟课文的价值:学习的不仅仅是种桃的学问,更重要的是从文中悟得人生的道理:有舍有得,舍方能得。这样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尝试着从更深的层面去审视课文,既欣赏课文的精妙,又能从另一个视角来欣赏课文,领悟到不同的道理。

3.“瘦”手段,返璞归真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充斥着我们有限的课堂时间。必须承认的是,有些多媒体的运用是能恰到好处,能让语文课堂上无法亲身经历、体验的事物成为眼前景,给朴实无华的语文课锦上添花。但是正因为快捷方便,声“色”俱全,能很快吸引学生和听课老师的目光,所以教师们千方百计地想在课堂上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用高科技的手段展示课堂。笔者认为,只有大部分学生都无法亲身体验的事物使用多媒体呈现时才能起到这种效果,其他的多媒体的运用反而会使学生的注意力被影像所吸引,离开课堂教学的正确轨道。所以,语文课还是要返璞归真,少用多媒体,能不用就不用。

二、“健身”——铺展厚实之美

“瘦”到弱不禁风也不美。删繁就简的语文课设计也不能过于单一、肤浅。减去无效的教学行为,我们应该让语文课中该充实的地方充实起来。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学会运用语言。那么我们的课文是供我们学习的文本,让我们学生在理解品悟文本之后学会像课文那样地运用语言文字。

1.训练整合,丰盈课堂

线索形的语文教学设计显得层次清楚、有章可循,可也容易陷入目标单一的泥潭,把听说读写割裂开来,如此训练学生仍然不得学习之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选择训练的点要是整合的一个点,把听说读写都融入进去,这个点就充实了,丰满了,训练的是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如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我们可围绕让学生明白故事的寓意、仿写对话为教学目标,设计整合训练的板块:默写几个词语;学习复述这个寓言故事;领悟渔翁的喜笑颜开是因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捉到两个;想象续编故事。这样的板块整合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如第一部分的“词语默写”,分别是张开壳晒太阳;啄肉;相持;喜笑颜开。简简单单的默写词语,其实蕴藏着几个用意:会认真倾听,这是一项很重要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寻找课文的

关键词 语,有了这几个

关键词 语就能概括故事的梗概。接着让学生根据这几个词语学会复述寓言故事,在不断练习复述的过程中内化文本语言,习得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最后学着文中的对话方式续编鹬蚌相争故事后续。这样的整合板块设计既能条理清晰,又能在该着力的地方充分施展“手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聚焦表达,课堂轻盈

语文学习不光是要读懂作者的文字,还要弄清楚作者表达方式的特色。这些隐藏在文章中的学习价值需要我们教师去挖掘,去取舍。如《赶海》这一课,它的写法很有特点,如首尾呼应。开头和结尾用相同的一首歌词,既能表达作者赶海时的愉快心情,又能使文章浑然一体,洋溢着浓浓的热爱大海、热爱生活之情。紧接着,笔者让学生根据老师出的“童年趣事”的作文题目,来写一个首尾呼应的开头和结尾。学生既得意又得言。

3.时间充裕,表达充分

课堂练笔是一种能快速学习写作文的捷径。为了避免出现小练笔只是个“花架子”——只看学生手不停挥,不注重学生写的质量。因此,我们要给足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完整经历仿写的过程,在不断地、反复地练笔过程中领悟表达的魅力,学会正确表达。

第10篇

迈克是我国庆节前新认识的印度朋友。节前我接到他助手的一个电话,问我们这里有没有土地,他要到我这里投资办工厂。

作为招商办负责人,我当然是热烈欢迎。节后上班我打电话给迈克,问他是否过来考察一下。他说,节假日期间他已来我们这里考察过了,还去了北面的大丰。这让我很意外,也让我懂得了迈克与我们不同的办事风格。当我们沉浸在节假日的欢乐时,迈克却在为自己的事业奔波。

根据迈克的要求,我提供给他一块地。他说没时间过来,我说我去他那儿。于是我带着我镇工业园区的规划图,那块地的位置图,我们的服务,优惠政策,园区环境等具体情况介绍,立刻去迈克先生的公司,洽谈了主要条款,达成了初步协议。

迈克答应我们第二天来签约。然而,三四天后都没有消息。我觉得不对劲,赶紧联系他,而迈克却有些支吾。他说,在我们南面的那个镇,给他更优惠的条件,也就是在那天,我们前脚刚走,他们后脚也到了。当然,我们有的优势,有一些是不可复制的,比如区位、交通等。但迈克还是希望我们也能给他同样的优惠。

我们经过研究,既然人家能给的优惠,我们为什么不能给?于是,我答复迈克。迈克说,同样的条件,他还是选择我们。迈克是很精明的,他节日期间来考察时,也去过那个镇,接触了那个镇的招商人员,他是要做一个比较。

签约时,我们按惯例,投资方是要交协议保证金的。但迈克不同意。当然我们也不便坚持,他不投资,对我们而言,也没有损失。但协议签了一个礼拜后,迈克又悄无声息了。联系他时,他又支吾起来。问他什么目题,他说,另一个和我们相邻的镇,区位条件也差不多,也派人到他公司里,动员他去那里投资,答应送地给他,还说签约只要没交保证金就可以重新选择。惟一的条件就是当年十二月份前要有注册外资到账。

这对经济实力不太雄厚的迈克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诱惑。而迈克作为一个商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投资成本的最低化,也是很正常的事,并没有错。错的是我们自己,镇与镇一再相煎何太急?自相残杀,自家拆台,恶性竞争,把迈克教得更加精明。相反,迈克问我:那个镇能给这么太的优惠,你们为什么不能?是不是你给我的优惠没有给足?这才是让人更加郁闷无语的地方。

如今一些地方的招商,竞争的是资源,是一种非理性的。结果是招商的个人失掉了诚信,地方政府失掉了公信。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连迈克先生也弄不懂我们这是为何?但行政的割据,不是一个镇或一个县市能解决的,这种状况,还将会在一定的时间内继续。想起我们一些出口企业,为了争夺国外市场,也是一个劲地自相杀价,最后损失的是我们自己,得实惠的是国外消费者。

不得已,我们再做了一些让步,但绝没有送地给他这样的“优惠”。然而想不到的是,迈克还是选择了我们这里。他说我们是真诚的。只是我不希望,再有另一个迈克来投资的话,我们依然还要重复昨天的故事。

第11篇

你们想知道狮子是如何成为“森林之王”的吗?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在很久很久以前,森林是一片混乱,后来,由老虎和狮子领头,建立了虎国和狮国,支持老虎的动物去了虎国,支持狮子的动物去了狮国。老虎和狮子则自称“王”,森林形成了两国对立的局面。两国之间战争不断,但因实力相当,打了很久也分不出个胜负。老虎觉得奇怪了,非要找出原因不可。“为什么我国总是不能赢狮国呢?”老虎自言自语着,“难道是我国兵力不够?不不不,我国的兵力比狮国还多、还强呢!那就是领战的大将军猩猩不够厉害,不够勇猛了,我得再选出一个更厉害的大将军来。”说干就干,老虎马上召集全国居民,开了个会:“今日下午,我要在竞技场内举行选举擂台赛,选举新任大将军。请参赛选手做好准备。”

下午,竞技场内热闹非凡,一片欢腾的景象,观众们个个兴奋不已,等待着一睹选手们的风采。比赛开始了,只见大象和鳄鱼走到擂台中央,大象挥动它的长鼻子,猛击鳄鱼的鼻子,鳄鱼最怕别人打它的鼻子了,它经受不住这样如子弹般的攻击,只好宣告失败,大象获胜。接着,大象又靠它的长鼻子打败了很多对手,连赢十场,它 、站在台上,得意洋洋地喊着:“我的长鼻子是天下无敌的,哈哈哈!还有谁,快上来和我比试比试。”这时,一只贼头贼脑的老鼠趁着观众在为大象喝彩的时候,偷偷地溜上台,钻进大象那条又大又长的鼻子里去,当大象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老鼠在它的鼻子里抓来抓去,挠来挠去,抠来抠去,踢来踢去,把大象的鼻子弄得是伤痕累累,大象痛苦不堪,在台上奔跑起来。老鼠对大象说:“你快认输吧!把大将军的宝座让给我!”大象实在是受不了了,只好认输。老鼠从大象鼻子里跳出来,神气十足地站在擂台上,大象怕老鼠又钻进它的鼻子里,连忙跑到台下,用布把自己的鼻子遮得严严实实的。老鼠看到大象这个样子,更加得意了,以为冠军非它莫属。

突然,从擂台旁边的榕树的树丛中,跳出一只小花猫,径直向老鼠扑去,幸好老鼠反应敏捷,早逃跑,没让小花猫扑到,不然它早就命丧猫爪了。小花猫第一次扑了个空,但是它不灰心,又转向老鼠逃跑的方向,飞奔而去。虽然老鼠身轻敏捷,但是还是跑不过小花猫的。老鼠和小花猫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最后只剩一米远了,只见小花猫起身一跃,把老鼠给逮着了,老鼠大喊救命。小花猫两眼犀利地盯着老鼠,恶狠狠地说:“你认输,我就放你走。”老鼠不想被小花猫吃掉,只好宣告失败。小花猫果真放了老鼠,大步走到台中,说道:“各位观众,今天的比赛我获胜了,首先,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小花猫话没说完,大象又大喝一声:“小花猫,看招!冠军是我的!”就这样,大象追小花猫,小花猫追老鼠,老鼠追大象,三者为了争夺将军之位,闹得不可开交。擂台赛因此举行了三天夜还没有结果,也把观众和选手们累得筋疲力尽。

再说狮国的大王狮子得知这个消息后,大喜过望,马上派出精兵,夜攻虎国。而虎国的动物们不但没有将军带领做战,而且个个都太累了,狮国的精兵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攻下了虎国,狮子统一了森林,成为了“森林之王”。这真可谓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啊!

第12篇

如“功败垂成”出自晋阳之战,“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

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

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吴下阿蒙”出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四字习语

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

格式

不是四字的较少,还有三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等,一直到十三字,如“五十步笑百步”、“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

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组成

绝大部分是由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成,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

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

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