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16: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初中学生逐步拓展的生活为基础。七年级学生刚进入中学,年龄小,身体发育都还不够成熟,所以,七年级课本在编排内容上让学生掌握的内容相对较少。因此,拓展天地就可以充分发挥七年级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读追星现象》是七年级下册课本第16课《长大的感觉》在拓展天地这一板块编排的内容。本拓展天地的内容是这样的:
首先,分析了明星崇拜的成因: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有着美好的设计和想象,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一个可以效仿的目标。“追星”现象就因青少年的这种身心需要产生了。
然后,举了两个例子:
有三个女生为了参加台湾某歌星的演唱会,在开学报到这一天,怀揣学杂费,与家人不辞而别,踏上了南下深圳的列车……
2008年8月的一天下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门前人潮如涌,英国著名科学家,时间简史的作者斯蒂芬霍金,将在此举行一场公共演讲――“膜”的新奇世界。拥挤的人群中,一位高个子男生不停地跟身边陌生的人们打听:“谁有多余的门票?”他还央求别人:“我从小就喜欢物理,崇拜科学家,请把我带进去吧!”。
最后,分析了如何正确对待明星崇拜。
明星崇拜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常见现象。心目中的偶像要尊重,但也不可盲目崇拜,同时,我们更需要认真地欣赏自己,发现自身的美好与独特,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超越自己,走向成熟。
一、拓展天地增强了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能力
在认真学习本课的基础上,我让班里的每个小组都制作了关于“明星崇拜”的手抄报。从手抄报的命名特色,内容选取,文字字形的加工、配图上,八个小组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组的同学都积极地搜集资料,筛查准确信息,选取正面事例,设计手抄报的格式等,都希望自己组的手抄报能图文并茂,高人一等,其中有一组同学的手抄报命名为“这是一个组同学智慧的结晶”。每个组的八名同学皆有自己的板块,从各个人的视角分析了自己的不同观点。
学生们的头脑、双手都在被充分的开发,同时也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并加强了学生间的团结、合作能力。
二、拓展天地增强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针对本课的拓展天地,我自己出了一道针对性的题目:七年级二班举办《我来看明星崇拜》这一活动
第一,采取哪些方式来举办,并且针对此形式列出具体步骤。
第二,采取哪些方式来搜集关于崇拜明星的资料。
在回答这二个问题的过程中,我采取的是分组讨论,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让小组展示的答案中,把每个小组的答案都挂到了我们教室前的黑板上,每个小组的报告员起来讲解,得出结论。最后,让每个人根据所有小组的答案综合得出一个更全面的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语言综合组织能力都得以慢慢地提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集体智慧得出了我们的参考答案:
第一,主题班会、黑板报、演讲比赛、图片展览、辩论会等。
第二,搜集资料学生回答出了,可以上网搜索、查资料、报纸、书刊、看电视、问老师或他人等。
其实,讲到这里,我们已经不着痕迹地接近中考题了,把它放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里,加深了知识内容,让学生在快乐中不知疲倦地掌握了重点内容。
三、拓展天地整合了现有的教学资源
解读追星现象这一拓展天地在我们徐州市和邳州市的期中期末考试中都曾出现过,于是我把近几年的试卷找来,得出了一个典型的题目:
20世纪80年代以后,追星现象在我国逐渐萌生。而中学生已成为“追星”族中一个庞大的群体,中学生的追星状况逐渐变得疯狂起来。据报道:为了观看自己偶像的演唱会,有些学生甚至逃课;有些学生对自己怎么看怎么不顺眼,非常自卑。
根据材料,你怎样正确看待中学生的明星崇拜?请用所学知识,说明这些学生如何做到悦纳自己?
这两个问题中,第一题比较容易解答,就是我们课本上有直接的答案,一看就会的;第二题也是学过的,在第17课的内容中,答案是:而此拓展……
综上所述拓展天地的应用可大可大,可复杂可简单。关键在于老师的把握,但是一定要立足于课本的基本内容中,去挖掘教学中可用的东西,并遵循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初中思品“拓展天地”可谓要好好挖掘,细细探讨,你会发现“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们学习政治热情提高了,竞争意识也提高了。另外,也激励了我对于思想品德课的探究,感受到了“学海无涯”。
参考文献:
1.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课本.
2.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学参考.
一、对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的分步实践
1.基于情感领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讲演能力
中学课堂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情感领域的学习,因此对于自主学习意识较差、口头表达能力欠缺的七年级学生,我们倡导教师通过侧重培养他们的讲演表达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学科学习能力。
在七年级分步推进的第一阶段,我们将第一阶段的目标定位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培养大多数学生讲演时外在方面做到口齿清楚、声音洪亮、语速适中、大胆自信等;内容上做到有针对性。第二阶段的目标是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讲演时外在方面做到姿态端庄,注重礼仪礼貌,能恰到好处地以手势、动作,目光、表情帮助讲演;内容上做到有逻辑性,层次清楚,有条理。第三阶段目标是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中指导、帮助学生为讲演做准备,如收集、整理资料,开展讨论;在内容上做到辩证、多角度地进行讲演。第四阶段目标是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为讲演撰写发言稿(详稿)、发言卡片(简稿);在内容上做到能辩证、多角度地进行讲演。第五阶段目标是学会使用PPT辅助讲演;内容上进一步做到针对性、逻辑性、辩证、多角度,并强调语言的精炼与概括。第六阶段目标是讲演时在内容上进一步做到具有感染性、独创性。第七阶段目标是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团队的讲演。第八阶段目标是学会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演练、学科讲演。
通过对以上阶段具体目标的实施,我们认为时政播报、演讲、点评同学的发言、讲述事例、表演小品或课本剧、根据情境回答问题、辩论、课堂讨论等是提升初中思品学科学习能力的重要形式。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等是教学点评的重要方式。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要求和布置不同任务,优等生要求独立讲演,声情并茂;中等生鼓励独立讲演,声音洪亮;后进生可以找人合作。
2.基于认知领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中学课堂教学还需要解决认知领域的学习,因此对于逻辑思维和认知能力比较强的八年级学生,我们倡导
教师通过侧重培养他们阅读教材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学科学习能力。
教育学者布卢姆认为“记忆过程促进学习的保持,其他五个过程促进学习的迁移”,因此我们将八年级第一阶段目标定位为:以课本的前言和目录为载体,了解课本构成,从宏观上把握学习内容,了解整体知识结构;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载体,学会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某节或某段的中心意思。第二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载体,训练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准确地在教材上找到答案。第三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载体,学生经过分析,能表达出节与节、目与目之间的关系(总分、并列、递进、因果、条件等)。第四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载体,学生经过分析,能表达出框与框之间的关系,表达方式可以包含口头表达和书面(如画结构图)表达。第五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载体,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能够详尽地写出一课或一个单元的结构图,知识点概括全面。第六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载体,学生能够创造性地画出一课或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图,结构图涵盖重要知识点,体现自己对知识的思考,发挥创造性思维。第七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载体,学生能够精炼地构建一课或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图,体现宏观性。第八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载体,学生能够构建出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图,突出重点,体现对知识的宏观和整体性把握,体现系统性思维。
通过对以上阶段具体目标的实施,我们发现建设小组、教会学生认识单元题、课题和框题、学会用相应的符号、动手实践是提升初中生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制定读书卡、合格证等是对学生评价的有效方式。
3.基于动作领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中学课堂更需要解决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因此对于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提问质疑的意识、能力和习惯欠缺的九年级学生,我们倡导教师通过侧重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学科学习能力。
我们将九年级第一阶段的目标定位为:能培养大部
分学生敢于提问,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提问方法,能从认识事物的一般性逻辑思维过程来提问。如:什么是责任?为什么要承担责任?怎样承担责任?
第二阶段目标是:能让学生了解不同思维层次的提问方法,绝大部分学生能提出第一类梳理教材基础知识类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能提出第二类基础知识理解运用类的问题。如:我国最基本国情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全面辩证地看待我国的基本国情?第三阶段目标是:部分学生能对教材、教师、社会现实提出有独创性、批判性思维的质疑问题,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讨论及课本阅读解答问题。如:目前社会贫富差距在拉大,实现共同富裕还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吗?第四阶段目标是:学生能对自己的提问能力做出回顾总结。
通过对以上阶段具体目标的实施,我们提升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首先就要明确问题价值判断的标准:有效性、准确性、科学性。其中对于学生提问中的优质问题给出了评判的标准:答案不是现成的,需要经过自己加工归纳、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及其他知识来解答的,引起大家思考的问题。
三、基于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的资源平台建设
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有利于教学新思维的实施和优化。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查阅、存储、提取、整合、提问、鉴赏、交流、探究、实践、创新等多维度、多层面的思想品德学科能力,我们着力进行了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平台建设。
1.教学资源建设
在2012年暑期期间,面向全南京市的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师网络培训就是以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提升课题研究为主要培训内容,我们的研究成果已成为南京市重要的教师培训资源。《新课程自主学习与评价》是全南京市学生配套教材使用的学生用书,每册书每个单元都有单独的一个栏目属于我区开展的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提升的阶段实施内容,这也使其成为一份不可缺少的学习资源。
2.活动平台建设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 情感体验 社会定律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的。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其中,认知是基础,是载体,行是归宿。而情,则起着中介作用,是由道德认知化为道德意志和行为的催化剂。因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感受体验是一种心智活动,它是情感教育的基础。积极的情感体验是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内在需要的基本条件。本学科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和生活体验,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悟与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如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思想品德教学的质量呢?我认为应该着力于发掘与升华已有情感体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走进社会去观察与体验这三个方面。
一、善于发掘学生已有情感体验
在思想品德教学之前,学生由于自身的生活体验,在接触过的各种客观事物的引发下,已经产生过不少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逐渐丰富,这是我们在教学中提升与丰富学生道德情感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时必须认真研究学生原有的情感基础,恰当地制定情感教学目标。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可能是点滴的、肤浅的、模糊的,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在教学中加以引导,使其发展为比较丰富、深刻、鲜明的情感。我们要将学生已有的个体情感体验,变成群体的情感共鸣,发展他们的道德情感。
1.联系体验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具有安全感,鼓励学生把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教师要做个倾听者,并对积极的情感加以强化和升华。如在讲授《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江苏人民出版社版本七年级下册第24课)中“举世瞩目的成就”时,我们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服饰、饮食、住房、通讯方式等方面的变化,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同时,老师要因势利导,培养学生拥护改革开放的道德情感。
2.组织辩论
随着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增长,中学生已经能够根据已有的道德准则和思想观点,对周围的人和事进行一定的评价,由于个体差异性,他们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是有区别的。在课堂上可以发动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在辩论中畅所欲言、交换思想、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在争论中逐渐修正自己的观点,主动地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点。如在学习《上网的利与弊》(江苏人民出版社版本七年级下册第22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能不能上网”的讨论。随着争论的深入、信息的加大,学生通过互相启迪,逐步达成共识――网络具有两面性,网上信息良莠不齐,中学生可以上网,但一定要健康上网、文明上网、依法上网。这样,学生的道德认知就在生动的辩论中得到初步构建。
3.事例感化
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选择接近学生生活的范例,使教育学生的过程生活化、情境真实化。比如,在讲授家庭关系的相关内容时,可列举古今中外和我们身边孝顺老人敬爱亲人的感人事迹,教育学生懂得孝敬父母不仅为报答养育之恩,更要感谢他们对社会的贡献。这样既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又激发了他们对父母的敬爱之情。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用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受到感化。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感体验氛围
人的情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总是由一定的刺激情境所引起的,所谓“触景生情”就是这个道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高度重视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将理性的教学内容以感性的方式直观地反映出来,再现生活现实,激活学生主体,给学生提供一种能引起情绪感染和体验的心理环境,这样,将教材、教师、学生的情感统一在情境之中,使学生置身于可感知的环境中去观察,直接感受隐含于情境中的思想与情感,他们就能极好地从心理上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呈现教学情境的方式很多,例如:
1.多媒体演示法
多媒体演示法主要是指教师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创设的教育情境以动态的方式演示出来。该方法把人们在文字材料中看不到的场面、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更具有感受力。如在讲解《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七年级上册第3课第1节)这一课时,我开始先放一段动植物世界的录像,同学们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再放一段展示我国部分地区森林被破坏、动植物被猎杀,以及沙尘暴天气的场面,同学们的心又被深深打动了。相信这堂课同学们对生命需要相互关爱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
2.案例讲述法
案例讲述法是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述事实材料,交代教育情境。如在讲述“挫折面前也从容”时,讲述贝多芬、司马迁的故事来感染学生。讲述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语言、语调、心态、体态和表情都要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与空洞说教式的教学法相比较,案例讲述法对思想品德学科育人功能的强化有积极意义。通过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而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然在选取案例时,教师如能结合时政热点、生活化案例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伟大的民族精神等内容,并且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注重案例的新颖、生动、恰当,就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进而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又如在学习《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中“尊重生命,关爱生命”这一知识点时,我首先举例:1774年,普鲁士国王以麻雀祸害庄稼为由,下令杀死麻雀,并规定了奖励办法。于是百姓争相捕捉麻雀。不久,麻雀被捉光了,而各地果园却布满了害虫,树叶被害虫吃光了,果树不再结果。国王不得不收回命令,号召百姓寻找雀种,并加以繁殖保护……从而通过案例所创造的教育意境,引发学生思考,使他们在体会中领悟正确的观点,获得“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在地球的生物链中,各种生命息息相关,共生共存。我们要尊重和关爱生命,如果随意践踏地球上的生命,就是在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的情感体验。
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就是教师结合教材内容,选取某种生活片段,设计典型情节,让学生担任一定角色,身处其“境”去展示情境。如在介绍自卑、自信与自负的含义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一次语文单元考试,班上自信者、自卑者和自负者均考了91分,在放学的路上,三个人走在一起,对此次成绩,三人的想法、语言、表情却完全不同……”然后,让学生分组多次表演。通过观摩与比较,大家对三者的心理状态心领神会,自觉、愉快地接受了要自信,不要自卑与自负的思想观念,激发了感情,加深了体验。
4.漫画分析法
生动、形象、幽默的漫画,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发人深省,令人回味无穷。漫画分析法就是把漫画引入教学,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中明晰事理,丰富情感体验。例如《我们的姓名和名誉》(江苏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第1节)一课在呈现“诚信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这一知识点时,讲了春秋时期越国人虞孚在漆中掺加树汁,结果搞砸了生意,最后沦为乞丐的故事,并配了一幅漫画。漫画中的虞孚衣衫褴褛、瘦骨嶙峋,手捧讨饭的破碗,狼狈不堪。通过阅读故事与对漫画的分析,学生明白了“诚信不仅是经商的道德基础,而且是做人的最基本道理,更是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体现”,确立了“一个人有了信誉才能获得良好的名誉,如果失去了信誉,迟早会身败名裂”的道德情感。又如《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江苏版七年级下册第23课第1节)配了这样两幅彩色漫画:一幅题为《绿灯独奏曲》――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驶来的机动车在十字路口互不相让,乱成一锅粥,结果谁都动弹不得。另一幅题为《红绿灯协奏曲》――车辆按照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或等待、或通行,十字路口秩序井然,大家都能安全通过。借助于对直观、形象的漫画的分析,学生们明白了“社会生活需要秩序来维持,离开了一定的规则秩序的约束,社会就会陷入混乱”这一原本较为抽象的道理,对“只有自觉遵守规则,遵守社会秩序,才能维护个人的利益和社会利益”也有了较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另外,还可以利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传说、寓言、成语、笑话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社会实践升华学生情感体验
新课标指出,教学空间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而应创造条件尽可能地向社会延伸。社会大课堂是思想品德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依托,教师应引导或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真实社会,体验社会中的现实情境,了解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印证课内观点,培养学生正确分析社会事物现象的能力,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热爱社会的道德情感。方式主要有:
1.参观访问
如要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可带领学生回归自然,到森林和乡野走走,让他们体验到自然的美好,从而从内心深处向往清洁美丽的环境。另外,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德育基地、访问革命前辈等,都可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对社会某些问题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能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补充教学内容,提高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比如针对学生消费攀比、餐饮浪费,缺乏刻苦学习精神的现象,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到农村家庭中,调查乡亲们的生存状况,当他们看到乡亲们吃着粗陋的饭食,穿着陈旧的衣服,却还在为了家庭经济通过种田、打工等形式辛苦劳作时,内心受到的震撼是非常大的,这是老师、家长唠叨十遍、百遍所不能及的。
3.参加志愿者服务
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环保活动,深入社区为孤老、残疾人、病人服务,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在活动中树立劳动、奉献等价值观念。
总之,思想品德教学要在情感体验上下功夫,使学生由知到行,做到知行合一,并在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使道德情感不断得到升华和延续,从而优化思想品德教学。
参考文献:
[1]关鸿羽,白铭欣主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3.
[2]李红主编.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3]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4]万福、于建福主编.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3.
学校开设思想品德教育课,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祖国人才,而生命教育的开展则可以为学生日后成人成才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归根结底,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一切都要以学生为出发点。试想,一批心理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即使掌握再高深的学问,能支撑起祖国的明天吗?一批心理已经扭曲,漠视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学生,能更好地为现代化服务吗?一批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遇到危险不能自救的学生,又如何坚强茁壮地长成栋梁之才?因此,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领域,不能缺少生命教育这一重要的一课。
二、初中品德课课堂教学改革
1.教材为主,案例为辅
教师授课,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明确教材规定的教学任务。教材为教师授课指引了明确方向。以粤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珍爱生命》为例。这一单元分为生命宝贵、感受青春、人生多彩三个小节。教师首先要思考为什么分为这三个小节,每个小节之间是什么关系,在每个小节中要呈献给学生什么知识,等等。只有把教材吃透了,才能教给学生更清晰、更详尽的知识。教师授课,如果只参考教材,未免有些枯燥,甚至落了照本宣科之下乘。生活中有无穷无尽的案例供参考,要善于从中选取素材。新闻报道中的案例,发生在身边的新鲜事,都能给学生呈现最真实、最新鲜、最震撼内心的场景。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往往会令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才能让知识更快、更容易地走进学生内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命教育听起来是个比较沉重的话题,这更需要教师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学生身心放松,尽情汲取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通过鲜活的案例,告诉学生生命的意义,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在爱的怀抱中,感受生命,学会珍视生命。
3.家校结合,实现共育
生命教育不单单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更是家庭、家长的事情。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教育,并且保持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做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双管齐下,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4.模拟实践,切实感受
[关键词]中考 思想品德 复习
学生能否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考前的复习工作至关重要。通常我们在考前要进行三轮或四轮的复习,第一轮是基础知识系统复习,这一阶段的复习目标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领会,使其系统化。这一阶段的复习是保证复习质量的关键环节,因而必须是目标明确的复习课,讲练做到有的放矢。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必须选择正确有效的复习方法与技巧。如何使我们的复习更加有效呢?本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中的一节课《依法自护》来谈中考思想品德第一轮复习的做法。
1.领会课标要求,提炼重点知识,有的放矢。课标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制订和颁布的,体现了国家对中学思品教学的要求,是命题的依据。因此教师要仔细研究《课程标准》,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解读课标要求,使学生自己能从中领会到本节课课标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从而提高复习的有效性。课堂上不要只是利用多媒体将课标进行简单的展示,而要带领学生去思考、去挖掘课标的内涵,明确重点知识。
《依法自护》这一课的课标描述如下:[情感、态度、价值观]追求安全和充实的初中生活,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勇气和信心:当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学会用法律武器自身的合法权益:懂得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的特殊保护。[知识与能力]知道在我们身边存在着对未成年人的侵害以及存在的其他侵害;懂得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采取正当的方法和途径维护合法权益。
在课堂上,我要求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标内容,通过思考将其转化成问题的形式,并进行归类。同学们得出的如下结论:1.青少年怎样依法自护?(怎样做)2.为什么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的特殊保护?(为什么)3.未成年人可能受到的侵害有哪些?(是什么)。我进一步提问,在课标的表述中同学们感觉到这三个问题中哪一个应该是我们复习的重点呢?同学们很容易得出结论怎样做是重点。这样本节课的知识线条就清晰了,重点就明确了。
2.围绕中心内容,构建知识网络,高屋建瓴。进行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必须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这是巩固已有知识、拓展新知识的需要。初中三年的思想品德教材内容较多,覆盖面广,复习时学生已对有的知识内容已经有所淡忘了。因此就需要教师在理清本节课知识主线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各知识点梳理出来,形成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结构化、网络化。让基础知识体系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框架,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高屋建瓴。
复习《依法自护》时,将同学们已经从课标中解读出来的知识主线进一步细化,铺开,形成如下知识体系:
此环节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在课本中去寻找每一个知识点,并进行理解和消化,老师以提问的方式进行点拨。尤其要提醒学生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如在为什么这一体系中引导学生对比七年级下册103页与七年级上册92页的内容,理解其关系。在要用智慧保护自己这一问题中将七年级上册96页与七年级下册113页结合起来全面把握。这样,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就有了系统、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为接下来知识的运用做好基础。
3.联系中考实际,体会答题技巧,学以致用。从中考试题中可以看出命题者往往以时政热点材料为背景,注重考查学生在实践中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考生不能从课本中直接找到答案,而是要自己先弄清楚时事材料所涉及的问题,再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因此,我们引导学生进行复习时,就必须在形成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选择典型的例题来解剖,其重点是方法的指导与解题技巧的培养,让学生体会知识的运用。
《依法自护》这节课的复习中,我选择了2009年山西省中考第15题的(1)(2)问当作例题来分析。如下:[社会调查](1)社会上存在哪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安全隐患?
这一问考查本节课知识体系中“是什么”的内容,看起来很容易。但在同学们的回答中发现了有同学答“校园暴力等”。于是要强调这一问的审题要点是“社会上”,培养学生审题时要把握题干的关键词,进行准确作答。[合作探究](2)为什么要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理由。
这一问考查本节课知识体系中“为什么”的内容,同学们往往不假思索就用课本上的知识要点进行作答。因此本题在讲解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将课本知识与题目内容进行链接,联系起来作答。那么这一问就要注意题干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除了要答本节课对青少年进行特殊保护的原因外,还应该联系到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利。习题讲解我不是简单地给出答案,而是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着重讲审题方法,授之以渔,以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使他们灵活地掌握、运用知识。
4.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实践能力,拓展延伸。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作为思想品德课老师,一方面,我们要教给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做题应对考试。另一方面,不要忽视了思想品德课的社会功能,让学生在自身的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这样学生对我们的学科也会更有学习兴趣。而有时候试题的答案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在中考复习的过程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依法自护》这一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主要是涉及到在遇到种种突发的侵害时如何去做。我在课堂上设计了六种情境(火灾、不慎落水、雷电、路遇歹徒、地震、甲流)让学生们谈这些情况发生时自我保护的具体做法。帮助他们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增强其用智慧保护自己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在思想品德中考第一复习中的做法就是:领会课标一梳理知识一联系中考一拓展实践。要提高复习效率教师除了自身的努力外,更要研究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主导和主体作用紧密结合才会在中考中结出累累硕果。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品德教育 教学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的重要途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大量德育内容,思想品德老师要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资源,贴近学生实际,不断提高思想品德学科的德育实效性。下面我就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德育实效性提出建议。
一、努力提高思想品德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政治素质。
“打铁先要自身硬”。思品德教师没有广博的知识,过硬的业务能力,就无法在教学中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学生会觉得思想品德课枯燥乏味,产生反感,从而失去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更别说主动深入教材,感悟知识,引领言行。因此,我不仅努力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深入钻研材料知识,而且努力拓宽知识面。如七、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第三单元涉及很多法律知识,为了能上好课,把有关法律知识讲得更生动,更正确,更易懂,我经常看报,上网,看书,看电视,获取相关信息,把学到的法律知识运用到教学中,把贴近学生生活的安全知识运用到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师一方面要像蜡烛一样无私地奉献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要像大海一样从生活中汲取一切优良品质,然后把这些优良的品质传导给学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因此,我时刻没有忘记,我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我通过每一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给学生心灵播撒阳光,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觉悟和德育观念。比如在七年级下册《遵纪守法》的教学中,就老人倒地扶与不扶的问题,让学生心中有个认识,道德、法律鼓励做的,我们要积极去做;道德、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做;道德、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能让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探寻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德育实效。
从事教育教学近20年来,在同学科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努力研究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策略,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要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的思想与地位解放,重视学生的地位及其地位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我能做到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努力发现学生的价值,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会根据思想品德课的特点,结合国内重大的时事和一些社会热点,以及贴近学生生活的或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走上讲台,变被动为主动,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达到增强德育实效性的目的。
例如:在进行九年级第4课第二框《学会与人合作》的教学时,我采用了当时正在热播的《中国合伙人》片段,让学生紧扣本框知识和影片的内容,各抒己见,谈谈对这部影片的感悟,通过激烈讨论,学生逐步明白在学习、生活中,只有树立强烈的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精神,学会合作的方法,培养善于合作的良好品质,才能取得成功,最终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良好品质。
(二)遵循情理并用、贴近学生、开放民主的原则,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是情,即浓浓的师生之情,师生之情越深,越能减少学生对学习的心理障碍,防止逆反心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这门学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中学生的情感丰富,极容易对事物产生激情,但由于年龄小,发展不成熟,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不高,容易偏激,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理、以德服人。充分利用教材“法”、“德”的内容,把这两方面内容与情联系在一起,使情变得更有力,达到初中思想品德课德育教育的目的。
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开放民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例如:我在七年级上册第七课《让人三尺又何妨》第二框的教学时,采用了两段事例,材料一是二战期间的故事,材料二是书本P67卫民坚持“计个公道”的故事,设计了一个辩论题,宽容友善要不要坚持原则?通过学生激烈的辩论,认识到宽容友善是人际关系的剂,要努力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自己的人,但宽容友善不能丧失原则,必须在法律和道德的范围内宽容,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正确把握宽容友善。这样既把法律与道德的相关知识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宽容友善的良好品质。
(三)课堂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课堂形式的多样化是课程的追求,也是思想品德课所关注的。课堂形式的多样化能够增强思想品德教学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达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
思想品德学科的内容中多次涉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国家、公民的重要性,这恰恰是我国教育的重点。因此,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这门学科的目的。我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克服“学生坐着不动,单纯听讲”的弊端,不断创造条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实践,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习培养创新意识,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9课《承诺是金》一框时,首先整课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信守承诺的作用,不信守承诺的危害。其次运用了讲故事、小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讲身边的故事,演绎身边的事,亲身体验,激发学生情感。最后运用了朗诵的教学方式,达到了情感的升华。课后,学生普遍反映诚信重要,诚信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同时呼吁家人,身边的人都做一个诚信的人,“承诺是金”这一古老格言在今天的学生身上得到有效实践。
(四)积极提倡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如果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很难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意识,达到热爱祖国的情感。因此,思想品德课与时政相结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思想品德课与时政相结合的方式可以灵活多变,既适用于在课堂进行,又不要完全拘泥于课堂。如组织学生开展新闻论坛,新闻短评活动,编写时政小报,课堂教学中理论与时政的相互渗透。除以上形式之外,思想品德课教学与时政结合还有很多方式,比如进行时政知识大赛、时政演讲比赛,甚至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让他们全面感受社会的丰富多彩,在社会体验中验证理论。总之,只要老师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渗透,使课堂时时都处在一种动态之中,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知识信息,在学习中思考、总结、升华,那么既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解题能力,又能让老师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从而更好地体现老师主导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总之,思想品德教学是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思想品德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钻研,积极探索,为德育教育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思想品德》(八年级全一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与挫折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
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验教科书中,有部分内容与挫折教育相关,其中七年级课程与挫折教育联系最紧密。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程中,专门设计了挫折和坚强的主题,目的就是使初中学生具备能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挫折,学会坚强这样的人生情感和态度。此外,七年级上册部分内容的设计有助于减少学生挫折的机会、增强对挫折的认识。如第一单元“珍惜新起点,把握学习新节奏”,通过教学告诉学生初中学习的新特点及学习的新方法,减少了他们的学习行动盲目性,从而减少发生挫折的机会;第二单元中“认识自我”,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而预防挫折的发生;第三单元“做情绪的主人”,教育学生主动调节情绪,做情绪的主人,从而改善挫折时的情感反应;第四单元中“学会拒绝,保护自我”,告诫学生要主动远离不健康不安全的事物,掌握自我保护的基本技能,使自己远离伤害,从而减少挫折。
八年级和九年级课程中也含有挫折教育的内容。比如八年级上册关于如何与父母老师正确地沟通相处的内容,帮助学生在家庭、校园环境中多理解和支持;学会与人正确地交往合作,掌握人际交流的原则和艺术;懂得在社会生活中维护权利、履行义务,用知识来避免一些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挫折发生。九年级第一单元“承担责任,服务社会”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一些责任和使命,通过教育给予正确引导,使他们更加自觉去面对这些责任,即使遭遇挫折也要坚持下去。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挫折教育的方法
由于教育目的特殊性,初中生挫折教育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1.情境教育法
情境教育法是教师利用或创造某种挫折情境,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耐挫力的活动,包括两类:一是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观察,发现挫折情境;二是创设挫折情境。其中第一类需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情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共同体验。如:某位同学学习一直很努力,但成绩却总是不尽如人意;某个女生因家庭贫困,内向自卑;某位学生不尊重他人等情景。把这些同学面临的困境在班上呈现出来,让他们一起想办法,帮同学解决困难。这不仅可以提升班级凝聚力,还可以培养其他同学的抗逆力。
2.故事教育法
故事教育法是指教学中通过讲述实际人物励志故事,以激发学生对挫折的思考,正确面对困境和挫折。初中生喜欢把某些具体的人物作为自己崇拜模仿的对象,因此要求教师更多地从正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利用榜样故事来感染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中外名人战胜挫折的典范,如贝多芬、霍金、史铁生和张海迪等人的故事;也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选择有时代感的人物或者身边人物的事迹,如讲授“做自立自强的人”时,引用“断臂钢琴师刘伟、背母上学的李玉琴”等故事来进行教育。
3.体验教育法
一、巧用音乐先声夺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中学生具有求新、求异、求快的特点,运用音乐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适的音乐能驱除无关信息的干扰,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最佳状态进入角色,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
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这一课题时,我先播放零点乐队的歌曲《相信自己》:“只因为始终相信,去拼搏才能胜利。相信自己,你将赢得胜利创造奇迹。相信自己,梦想在你手中这是你的天地……”动听的旋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迫切想了解自信对青少年有哪些作用?应该如何面对自负与自卑?使学生迅速进入了学习状态,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巧用音乐深入浅出,增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思想品德课理论一般比较抽象、枯燥、深刻,如果采用单一讲述的方法,恐怕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巧用音乐,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枯燥的理论趣味化,深刻的理论浅显化;可以激活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乏味枯燥的思想理论。
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时,我播放了宋祖英演唱的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奇,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优美动听的旋律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浅显化,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是最值得他们尊敬和信赖的人,达到了知、情、信的和谐统一。
又比如,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理论较多,需要教师做大量的讲解,这会使得课堂内容枯燥乏味。这时,适当的播放一些音乐,例如,让学生欣赏一段古筝《梁祝》,或者合唱一首学生喜欢的歌曲,会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摄取信息,获得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三、巧用音乐培养学生知、情、义、行的和谐统一
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陶冶他们高尚情操是思想品德课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心灵的塑造、情感的陶冶必须讲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形式要生动活泼,做到学生喜闻乐见。法国教育家卢梭说:“音乐包含了比词语大一百倍的力量。”思想品德课堂若有歌声的回荡,无疑能充分、合理、有效地调动和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加速所学知识的内化,促进青少年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这一课时,我先播放《生命不言败》:“真英雄,不言败,万众一心,凝聚爱的力量,真英雄,不言败,同舟共济,托起生命的太阳……”接着播放《生命的挑战》:“星光点燃黑夜的闪亮,彩虹迎接雨后的阳光,梦想让我爱上了飞翔,挑战让我们生命辉煌,为了心中的那份理想,我愿付出全部的力量,汗水流尽我依然坚强,让我奔跑在不悔路上……”这两首歌曲旋律激荡,富有哲理,打开了学生的心扉,激起学生战胜挫折、困难的勇气,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最后用一首《隐形的翅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掘潜能,勇敢面对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
四、巧用音乐提升学生的审美和品德素养
音乐的选择和利用,本身就是一种引导,高雅的音乐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事业的热爱,具有浓厚的情感美和意境美。将音乐引入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极好途径。一直以来,学生不喜欢思想品德课,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思想品德课平淡的说教语言产生厌倦。而歌词贴近社会实际,通俗易懂,表现力强,将歌词引入思想品德课堂,既可以丰富教学语言,又可借助音乐让学生领悟思想品德课的魅力,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中学习和发展。
一、转变教学观念
转变教学观念是构建和谐思品课堂的前提,转变教学观念对课改有前瞻性和指导性。初中思品课的新课改在强调真理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同时引入了科学人文精神作为自己的基本教育理念。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顺应时展要求,适应新课标教学理念,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强化民主创新意识,以增强思品课教学的时效性。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实施创新教学是新课改的内在要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初中思品课教学过程始终坚持以创新教育为中心,尤其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情感作为首要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形成顺应社会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而需具备的创新人格。再次,教师要善于搜集最新的时事热点、事实材料补充到教学实践中,分析政治基本原理,弥补教材编排的不足。
二、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思品课课堂的基础,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是和谐融洽的。在教学关系上,新课程以原来的教师为中心转移为教师占主导、学生占主体,实质是在思品课教学过程中解放学生,使他们在相对宽松民主的环境下在一定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主体性发展。
首先,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指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模式,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尊重学生的思想观念,给予学生更多信任。
其次,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通过主动接触和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好感、尊重和信任,从而形成师生间亲切友好的双向互动,形成活泼有爱的和谐思品课堂,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重要保证。
再者,加强自学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形成技能。为此教者要最大限度地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使学生独立自主、相互合作的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彰显和提升,使学生不仅是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人,更是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责任感的主人。
三、实施开放式教学
巧用导语,激发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头是活跃课堂的前奏,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源头,它决定了一堂好的思品课成败与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善用情境教学法,努力创设各种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例如故事情境、形象情境、音乐情境或实验情境等渲染气氛,引起学生产生移情,集中学生注意力。笔者在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人生当自强》这一课时曾采用故事情境教学法,即讲述一个意味深长的动物实验故事帮助学生进入最佳求知欲的亢奋状态。
回归生活,突出探究。新课标鼓励学生在实际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中可用作教学的资源无处不在,生活才是思品课的源头活水。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围绕主题,安排探究活动才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教师将教学和日常生活构建在一起,将生活元素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脉搏、时代的气息,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因材施教,尊重差异。设计教学的实践活动要紧扣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决定实践活动的形式类别。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这一课中的第一框内容是“自己的事自己干”,笔者据此教学内容设置了一场“缝沙包比赛”。与洗衣做饭这种受场地限制的活动相比,缝沙包简单易操作,不仅能锻炼学生从小处着眼的动手能力,也是一个了解学生个性特点的绝佳机会,有助于在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结合教材;联系学生实际;课内外相结合
著名教育家叶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而思想品德课是实现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怎样利用思想品德课促进学生良好行这的养成?现结合我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结合教材,让学生认清自我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认清自我,知道自身有哪些优点,又存在哪些缺点或有哪些不良行为习惯等。怎样让学生认清自我?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七年级上册“认识自我”这课里介绍的认识自我的方法;自我评价,设计了问卷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让学生对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要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认识)一个人光靠自我评价是不够的,俗话说:傍观者清,当局者迷。要让学生全面地认识自我,还必须结合教材中“认识自我”的另一种方法――他人评价法。但是在采用这种评价方法时,老师必须做好一定规范,绝对不允许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出现人身攻击的现象,但又要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总之要让学生明白这么做最终是让每个人都能正确的认识自我,为日后改掉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对症下药。
二、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实践活动,培养良好行为。
当下的网络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我们知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由于中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容易上网成瘾,沉迷网络。针对学生的这一不良行为,我结合八年级上册《一念之差――拒绝网络的不良诱惑》这一章节的内容来引导教育学生。首先,让学生分工上网搜索几个方面的例子:一是因沉迷网络而荒废学业的例子;二是上网交不慎而上当受骗的例子;三是因长时间上网而导致猝死的例子。其次,把各级搜集到的案例交流共享。当他们看到这些案例时,很多人或是沉默或是惊讶。自从学习该课的内容并开展了这样的活动后,班上沉迷网络,逃课上网吧的现象逐渐减少了。
早恋的现象在现时的学生当中也不少。针对这一问题,我没有一味地去强调早恋如何如何不好,学生不能早恋等等的说教式教育。因为我知道这只能适得其反,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我结合教材八年级上册《男生、女生》这一课在班上进行一次辩论赛。全班分成正反两方,每方派出四位辩手就早恋的利与弊展开辩论。正反两方的所有同学利用一周的时间这本方搜集资料。最后辩论的结论的结论显而易见。关键是这样的活动学生的参与度高,感触深,效果好。
追星也是现时学生中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追星观”?我结合八年级上册《偶像与自我》的内容,播放了视频《女孩疯狂追星,父亲跳海自杀》。然后让学生去评论:大家怎么看待视频中兰州女孩杨丽娟疯狂刘德华这一事件?有的学生说:“杨丽娟这是一种心理病,应该去看心理医生。”有的说:“她的父母不应该这样纵容她,这样既害了她,也害了她们家。”有的说:“作为年轻一代,追星其实是再正常不过了,但没有必要这么疯狂地追逐一样本属于自己的东西。”经过讨论,学生自然会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时老师再加以引导,就容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追星观”。
三、课内外结合,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促进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为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可以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容易叛逆,与父母产生代沟,不会感恩,视亲人的付出为理所当然,平时受不得半点委屈,动不动就离家出走。针对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我结合教材八年级上册《跨越代沟,走进父母》的内容布置了一次特殊的课外作业:给妈妈(或爸爸)洗一次脚,然后谈谈自己感受。要求:一周内完成,并写感受,班内交流。开始头两天只有20%左右的学生完成。我问原因,有的说,父母不给洗;有的说,不好意思洗。后来经过一番鼓励,绝大部分同学都完成了。交流会上有的同学说着说着就情不自禁地哭了……有同学说,这是我读书以来最有特殊意义一次的作业,它不仅洗掉了我与父母的代沟,更洗涤了我的心灵……其中有一位学生写道:我妈妈是一名环卫工人,这令我很自我自卑……当我把妈妈的鞋袜脱下来时,我一下子愣住了――我一直以为妈妈的脚纤细又白嫩,可是那双脚结满了又硬又厚的茧子。我边洗边沉思:是因为妈妈为家庭的奔波,还是因为我对妈妈的关心太少了?我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另外有一位学生写道:我很叛逆,特别烦妈妈的唠叨,当我为完成作业而提出要给她洗脚时,她很是惊讶……后来在洗脚的过程中我觉得有东西滴到我的头上。我抬头一看,妈妈的眼里闪着晶滢的泪花。那泪水是欣慰的,是喜悦的。我在内心对自己说:妈妈,我懂了……。这次特殊的作业,给学生的产生了强大的震憾,不少学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效果不亚于一场感恩励志大会。后来有家长对我说:老师,自从你布置那次洗脚的作业后,我家的孩子变得越来越懂事了……。通过这种家校结合的方式对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是很有帮助的。
针对一些学生存在吸烟的不良行为,我结合八年级上册《拒绝不良诱惑――》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视频展示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少年吸食、冰毒、摇头被公安人员抓获及每年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全国各地对毒贩子判决的情景。给学生认识到:吸烟是吸毒者的后备军,吸毒、贩毒就是走上一条不归路。此外组织学生到禁毒大队或禁毒所支参观禁毒图片展览等。这种校内外结合的方式更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的危害。这对于有吸烟的不良行为的学生乃至全体学生都有很大的警示教育意义。此外,有些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上赌龅牟涣挤缙影响,在学校出现打牌赌龅牟涣枷窒蟆N了让学生对赌龅奈:τ懈深刻地认识,我带学生到县人民法院傍听了一起由于赌鲆起妻离子散,最后走上抢劫的犯罪案件的审判。通过现场的感受,让法官宣读判决书铿锵有力的声音去震憾他们。我相信,这比老师的百遍说教更有效。
实践证明,把课内外相结合,不仅避免了课堂的枯燥,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更助于学生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日之功。但我们只要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这一平台,采用科学灵活的方法,相信会做好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教育工作的。
【参考文献】
1 有利于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和学生共同交流思想品德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课第三框“向自己的目标迈进”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验感悟目标的重要性,在本框内容的导入时笔者运用了这样一个游戏:先请两位学生闭着眼睛在教室前空地上走一段路,看看能不能走得很直,然后再请两位学生睁开眼睛走试一试。当学生积极地参与完游戏后,笔者顺势设置了问题:想一想为什么闭着眼睛不能走直,而睁着眼睛能走直?许多学生进行了大胆想象。最后笔者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原因:在地球自转状态下,我们闭眼走路不能保证正确的方向,所以不能走直。而在睁眼的状况下走路,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这是因为我们有明确的方向。
通过设置这样一个小游戏,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笔者发现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好奇心,为很好地引出本课所要探讨的话题做了铺垫,使教学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 有利于学生身心的放松、压力的释放。在与学生共同探讨思想品德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我是中学生了》的“相识的快乐”这一主题时,为了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相互认识,建立相互信任的友好关系,笔者精心设置了这样一个游戏:让第一个学生说出自己的如姓名、生日、毕业学校、爱好等简单个人信息,然后要求第二个学生复述前一个学生的相关信息,第三个学生复述前两个学生的信息,以此类推。
学生通过体验此游戏,能够快速地认识将要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使本身比较被动的介绍自己的环节变得轻松、有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设置这个小游戏,不仅让学生身心得以放松、压力得以释放,更让课堂和学生的心灵有了一次亲密接触,让快乐和学习有了一次完美结合。让学生在享受学习的快乐、心灵的成长的同时,心灵与心灵之间也发生碰撞和交流。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在和学生一起探讨思想品德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九课《众人划桨开大船》时,为了使学生更直观、感性地认识如何发挥集体的力量,以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发挥集体的力量需要集体共同的目标和统一的行动等道理,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游戏:请学生们在课前准备几张报纸,每组选择4人参加游戏,游戏时要求小组成员全部能够在一张报纸上,无论以何种方式,总之不能让小组成员超出报纸范围,坚持时间最长的小组获胜。在实际操作中,有的组派4名男生去“参战”,目的是为了方便更好地抱在一起;有的组是两男两女的“参战”方式,为的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总而言之,课堂气氛很活跃,笔者看到学生是开心的、智慧的、敢于挑战的。
通过此游戏,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充分挖掘他们的智慧。同时,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参加竞赛就是参与竞争,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而且让他们认识到发挥集体的力量必须有共同的目标,也必须有共同的行动。另外,游戏的运用使他们得到的是最具体、最直接的感受,避免了知识的简单机械的灌输。
4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演力、观察力、想象力等。在和学生共同学习思想品德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多彩的情绪》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喜、怒、哀、惧四种基本情绪,笔者设置了“成语猜猜看”的游戏:让每组派两位同学,一个比划,一个猜,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哪组猜出的最多,猜出最多的小组获胜。
因为在游戏过程中负责比划的学生只有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演技”才能更好地让配合者猜出结果,而负责猜的学生也只有充分发挥观察力、想象力才能猜出更多来帮助小组取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表演力、观察力、想象力等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小组团队精神也得到了更好地彰显。
二、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游戏时的注意事项
1 设置的游戏主题要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吻合。运用游戏时必须注意游戏的设置要与当堂课的教学目标相吻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把完成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一、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把握教材与实际联系
初中阶段,学生逐渐具有自我意识,在很多时候对事情有自己的思考,但因年龄、生活经验等因素,他们的这种自我意识、独立思考能力还不强,综合分析、概括、总结能力还有欠缺,对所学的知识往往停留在表面,只形成概念性的印记。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引导,用事实来论证课本的观点,使学生从一个名词出发,到理解概念,上升到情感,形成一种面对某类事情的态度,最后形成价值观。什么最有说服力、最能让学生相信?当然是事例,而且最好是学生身边的事例。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以成绩为衡量学生的标准,以分数为目标,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只要求学生掌握教学知识点。这种做法,固然有时可以取得书面的分数成绩,却难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例如:“对不良诱惑说‘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依据课本内容,简单的教学过程可以设计为
1 什么是不良诱惑?
我们要远离不良诱惑
2 不良诱惑有哪些危害?
这样教学,学生会认为课本所说的是我们要掌握的“知识”,离自己、离自己的生活是有距离的。如果在教学中插入适当的事例,效果必然不一样;若是学生自己举出的身边的事例,效果更佳。如教学过程可以为:
(1)什么是不良诱惑?――列举如:吸烟,喝酒,无节制的游戏,赌博等。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我们班有没有这样的同学?我们学校有没有?身边认识的熟人中有没有?
(2)这些不良诱惑的影响是什么?――不良诱惑的危害,如电子游戏会让人上瘾,流连忘返、身心投入,进而耽误学习,甚至逃学旷课;当手里的钱紧张时,为获得玩游戏的费用,有的会向其他同学借钱,甚至偷窃、抢劫。你知道类似的事例吗?他的结果如何?
(3)所以,我们要学会拒绝不良诱惑,向不良诱惑说“不”――你现在有没有面对不良诱惑?你是怎样处理的?你这样的处理结果会是什么?
这样,通过身边活生生事例介绍,结合教师的引导,总结,使学生牢牢树立一个观念:不良诱惑会使人堕落,使人陷入深渊。
二、教材不能普遍适应每个学生
现在的课本可以说是图文并茂。人教版的“思想品德”教材配有图片、相关链接、事例及思考提示等等,尽可能地照顾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生,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趣。但再高明的教材的编写者也不可能照顾每一个地方的每―个学生。有的内容所列举的事例适合城市的同学,有的就只适合农村的同学。要想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进去,有代人感,仍然需要教师带动学生列举身边的事例。
例如,“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这节内容,教材在说明依赖的危害时所举的母亲帮儿子找工作的事例,就会让学生感觉距离很远。现在的七年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他们中绝大多数到这时还未从父母的羽翼下开始走出来,找工作的事还很遥远。在农村,这样的事例很多。有的刚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的父母还没有摆脱小农思想,对子女极尽呵护,使得一些子女在走向社会后找不到生活的支柱和方向,无所事事,整日游手好闲。举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人的事例,设计几个针对性的问题就可以让学生明白依赖的危害:
XXX家生活条件好吗?
这样的生活条件是谁创造的?(其父母)
XXX在其中做出贡献了吗?
其父母丧失劳动能力后,他们家生活会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依赖,没有生活能力)
你会做×××这样的人吗?
如果不想,我们长大后该怎么做?现在该怎么做?
三、教材中复杂的概念性词语会使学生无所适从
“走进法律”(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这节内容中提到几个近似的词语:
规矩(如果人们的行为没有规矩,各行其是,社会就会混乱不堪P86);
规则(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种P87);
规范(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P87)
这几个词语很容易让学生晕头。合适的事例会让学生清楚一些:
饭时不语;放学后回家――家里定的规矩,家里人遵守;
实验室里应该遵守的纪律一学校定的规矩,所有学生、教师遵守,也是规则;
尊老爱幼,超市付款时排队;不偷盗―_整个社会定的规矩,要求所有社会成员遵守,是规则,也是规范、规矩、规则,规范在这节里实际上所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就像称呼父亲的父亲:当面叫爷爷,写在书面可以叫爷爷,可以叫祖父。理解了这些,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法律是规范,是我们应该遵守的准则,才能在心中树立遵守法律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