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我确定一定以及肯定

我确定一定以及肯定

时间:2023-05-30 10:16: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我确定一定以及肯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武林外传》 语言 并列结构

情景喜剧《武林外传》自播出以来一直受到观众的热捧,各家电视台也不惜轮番重播。该剧成功的原因之一是语言运用“非常特别以及极其”的出色。剧中人物语言幽默诙谐,“令人喷饭”、“搞笑”、“令人爆笑”(网友语)。这种幽默效果源于作者大量运用仿拟、别解、谐音等修辞手法。除此之外,作者还将现代汉语已有的语法结构加以创新扩展,如“居家旅行之必备、必须以及必不可少之法宝”、“非常特别以及极其的想”等,这些创新的用法同样获得了很好的幽默效果。本文拟对这一新的用法进行讨论。我们把剧中类似于“必备、必须以及必不可少”这样的结构称为“A、B以及C”并列结构。这种结构在剧中大量运用,随后在网络上流行开来。

“以及”本是现代汉语里一个常用的连词。一般连接并列的名词、动词、小句等,所连接的成分有的有主次之别,有的有先后之别,也有的无所谓主次先后。《武林外传》的“A、B以及C”并列结构既有“以及”的这些原有用法,也有在此基础上对“以及”功能的进一步扩展。

“以及”连接并列成分时原本并无音节上的特殊限制,但是在“A、B以及C”并列结构中,A、B多是双音节词,C则至少两个音节。有的是四字格的成语,有的干脆就是某一小句。并且,A、B、C的各自构词成分中往往有一成分为三者所共有,在三者的几个构词成分中或同时居前,或同时居后。如:

确定一定以及肯定

和平和睦以及和好如初

来人来函以及来而无往非礼也之洽谈

但是也有没有共有构词成分的情况,如:

非常特别以及极其的想

A、B、C也没有主次和先后之别,像“今后、日后以及以后再说”也可以说成“以后、日后以及今后再说。”但是C如果是两个音节以上只能位于“以及”之后,而这只是韵律节奏的问题,与语义无关。因为C如果是两个音节以上就比前面双音节A、B重,只能居后。

就A、B、C的词性而言,有的是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动词等。这是“以及”的典型功能,即连接名词、动词。但是一般来说“以及”连接动词的情况相对较少,而《武林外传》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如:

我地神啊,上帝以及老天爷啊!(名词)

今后日后以及以后(时间名词)

不否认否决以及否定(动词)

洽谈恳谈以及促膝长谈(动词)

但是有时A、B、C是形容词、程度副词、连词、时间副词,这些则是剧中新创的用法。如:

和平和睦以及和好如初(形容词)

非常十分以及极其(程度副词)

不管不论以及无论如何(连词)

立即、马上以及此时此刻(时间副词、时间名词)

总的来说,A、B、C的词性是名词、动词的情况较多。但是在同一个结构里,A、B、C的词性有时并非都是相同的。“确定一定以及肯定”中的A、B、C词性分别是动词、副词、动词。“立即、马上以及此时此刻”中的A、B、C词性分别是时间副词、时间副词、时间名词。

在典型的“以及”并列结构中,所连接的成分在意义上是不能相同相近的,否则就会有语义冗余、用词累赘的语病。然而,在《武林外传》中作者不避用语累赘,或者说要的就是累赘。在每一个“A、B以及C”结构中,无论A、B、C是不是同一类词,是不是同一级语言单位,他们在语义上都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关的关系。靠着这种语义上的联系作者把它们一并融合进“A、B以及C”结构。“确定一定以及肯定”中三个词都有“肯定”的意思,虽然“一定”是副词,一般不做谓语。“立即、马上以及此时此刻”中“立即、马上”是时间副词,“此时此刻”是时间名词,但都表示紧接着说话时的时间。

“A、B以及C”这种结构在剧中大量使用,在网络上被网友们竞相模仿,已经定型化,形成一个固定格式,成为一个不同于典型“以及”并列结构的新的构式。这个做为整体的构式有其整体的构式义。在一般的表达中A、B、C用一个即可,如“非常特别以及极其的想”一般只说“非常想”或“特别想”,因此A、B、C连用这种用语重复相对于一般用法而言是一种有标记的表达方式。这种有标记的表达方式自然要表达不同于无标记的意义,主要有两点:一是通过故意的用词重复或语义重复来加强语气,来强调突出加深某一语义。吕秀才说“我的前途非常极其以及特别的渺茫”所强调的希望渺茫的程度要比说“我的前途非常渺茫”深得多。二是这种用词重复或语义重复其实是故意颠覆传统,破坏正常的语言结构。剧中人物这样说出来的话会出乎观众的意料,使观众们觉得耳目一新,滑稽可笑,从而获得幽默效果。

第2篇

章鸿发的故事(章河红花)

某日实习老师给我们上科学课,老师问我们蒲公英是什么样子的,章鸿发正好没有听课,老师正好问到了他,老师指着书上,问章鸿发:“什么名字啊?”章鸿发以为是在问他叫什么名字,就严肃地告诉老师:“老师你没有必要知道我叫章红花,我这个人做好事从不留名的,做人要低调低调……”我在旁边暴笑。

章红花的由来

在我好象读四年级的时候,生活课上老师要我们栽一种花,大家都议论纷纷,我大叫一声“我要养章红花!!!”后来这花就流行了起来。章红花最近也给我去了一个名字叫“刘扬荷花”,我也给他取了一个更好听的“章河红花”。

早日讲坛

某日早上,我忘记做《期盼世界和平的孩子》的预习,正好我带了《英才教程》,我就马上抄了那段最长的人物解释,抄了好久,突然屈愉凯问我,“你抄这个干什么啊?”我回答“你没有做预习啊,这个是人物解释呀!”“我正好没有抄念给我听听,”屈回答,于是我就开心的读了起来“马丁。路德金是……”屈在旁边认真地抄着,突然徐宇周回过头来问我们在干什么,和屈愉凯一样要我把那个报了一遍,报着报着,徐宇周突然醒悟了,大叫了一声“马丁。路德金好象不是这篇课文里的吧”屈看了看书,也跟着插了一句“是啊!马丁是动画片里的啊!”我也看了看恍然大悟,我们狂笑了起来。

记一次搞笑的活动

五年级的唯一的一个暑假,的开头的一天,我请了冯浩明,匡博and我自己出去玩,可是我还在睡觉,我以为是在做梦,他们就过来了,还来了个姚开福。

我们上午到了我爸爸单位海天打了网球,玩了电脑。

下午我们决定去世界之窗游泳。过了许久,我们来到了世界之窗,我们游了起来,打水仗,玩滑滑梯,都十分好玩,玩了几个小时后,我们要换衣服出去了,进了更衣室,我们都穿好了衣服,惟独只有匡博的鞋子没有找到,我们帮他找了许久,可都没有找到,我们断定是GM偷的了,最终匡博只好打着赤脚回去了,我们暴笑不已。

游完泳后,我们决定去开心汤母吃自助餐,姚开福不到1米4,所以半票(人矮也有矮的好处)我们开始就在里面一顿乱拉东西吃,只要是吃的都被我们一一捕获,(估计是十个人的分量)后面一看,如果剩余10千克罚款20元,姚开福还真地以为是这样,超越了第一号“吃手”匡博,在那里一顿乱吃了,在姚开福上厕所的时候,我们把不想吃的全倒到了姚开福那里。(估计姚开福是没有吃过自助餐)最后我们实在不能吃了,就把东西全都塞进了一个杯子里,然后放在座位底下。我们就悄悄地离开了。

吃完了以后,我们又到了体育馆滑冰。我教匡博玩滑板可是匡博这个人真的有满蠢,我教他在滑板上坐下,他都不会,最后他只学会了踢滑板,我对匡博语重心长地说:“哎,你真是千年难得一见的朽木啊!!”(和冒险岛里的滑板一样了)还没有滑多久,姚开福在那里狂呕,呕了几十分钟,地上全都是他呕的东西,估计他把前天吃的和今天吃的全呕了,我们要他走几步他都走不了了,只好叫他爸爸来接了。

丁正午的经典台词:

我对他呼叫:钉子钉子,我是锤子,锤子呼叫钉子,就是一锤子。

丁正午也学习我的呼叫:瘤子瘤子,我是刀子,再不来就是一刀子。

上次军训的时候,丁正午看那个教官不顺眼,教官走了后他就说:“哎呀,他下次再来我就是给他一嘴巴!”然后我就说“然后你嘴巴就烂了!”现在这句话很经典的。

有一次我没有事情做,就去找丁正午玩,一不留神又把丁正午惹火了,他高声骂道“你在来我就是一撮箕啊!”我依然站在那里,他又说“你还来又给你一撮箕拉!”然后他又说了几遍,我就说“你家是卖撮箕的吧,这么多撮箕!”

匡博奶奶的口误

有一次,匡博告诉我了一件十分好笑的事情。某日,他奶奶过生日,他的奶奶就祝福匡博考上湖南哈福大学。当时匡博听了后笑了一天,他奶奶竟然要他考上湖南的哈福大学。

反转地球

“哇哇哇,反转的地球……”每当唱起这歌的时候我就不禁想起了一件事情——

某日,屈愉凯和往常一样,在位子上练习地葵花点穴手,突然谢俊杰走了过来,问屈愉凯“今天早上的月亮好红啊!”屈愉凯回答“不错不错,今天晚上的太阳也还可以啊!”谢回答“恩,明天早上我约你去看月亮哦!”。 “好的!对了你早上吃了晚餐吗?”屈回答,谢回答“恩,你吃了什么捏?”屈回答“恩——我家吃了鲨鱼,你家呢?”谢回答“我家吃了鲸鱼!”“哼,我家吃了鲨鲸!”“我吃了奥迪”谢马上说“我家吃了宝马!”“我家吃了奔驰!”“我家吃奔驰爆炒法拉力!”谢回答“我家吃老死来死!”

屈马上停了下来,问谢“对了,谢女士您贵姓?”谢不耐烦地说“我姓谢,谢是谢俊杰的俊,杰是谢俊杰的谢,俊是谢俊杰的杰,和起来念谢俊杰OK”“恩——对了你爸爸姓什么捏?”屈问“哦,我爸爸姓谢哦,谢是不谢谢的谢——”屈马上说“哇撒!!太巧了,你爸爸和不谢谢,还有解文韬同姓啊啊!!”谢回答“对了,你爸爸是男的还是女的捏?”“那你妈妈是男的吧!”屈回答,谢说“你梦中情人是男的还是女的捏?” (完)

经典,精辟,暴笑台词

你真是个:可怜,可爱,可耻,可恨,可悲,可笑,可气,的人还可以加可可,可乐还有可口可乐

我确定一定以及肯定,我不否认,否决以及否定,

我非常以及极其外带特别and肯定地告诉你

第3篇

易犯一:自己和自己抢话也不让别人插话

切记不要画蛇添足,不要太累赘。有些考生前一句话刚完马上又抢着说下一句话,并在话题连接的部分插入无意义的“所以……”“而……”等连接词,让自己的语音水泄不通,难以让考官插话以做出适当的回应,例如某考生这样说:“我要说的就是这些……所以……换句话说……”。

易犯二:语言的反复追加

切记不要反复“强调”。当考生说话时反复重复某一句话或经常补充前面的话,就会令考官烦躁了。

易犯三:确定性的两个极端

切记回答不要绝对化,也不要模糊化。语义的确定性应适时而定。有些考生形成一种语言习惯,经常使用绝对肯定或很不确定的词语。要知道你的回答绝不是正确答案,一定不要说一些绝对化的字眼,也不要模棱两可,如果连自己都不能确定,怎么能让考官们认可呢?例如一些考生总是说:“肯定是……绝对是……当然了……”,另一些考生却老把“也许、可能、大概、差不多,还可以吧”等挂在嘴边。这两种情况都应该避免。

易犯四:语言呆板,重复使用某种句式或词语

切记不要循规蹈矩。如果考生回答每一个问题都象小学生解回答题一样:“因为……所以……”那么即使其内容再精彩,也会另考官们乏味。考生应尽可能地变换句式,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等。例如“因为”就可以在不同的地方换用成:“因此、由于、由于这个原因、之所以……是由于……”等等。

易犯五:不要随便扩大指代范围

切记自己不是在做演讲。有的考生经常使用“众所周知……正如每一个人了解的那样……”等话语,似乎面试考场应该加入更多人。这样的说话易造成考官逆反心理:“我就不知道……”

易犯六:去掉口头禅和伴随动作

第4篇

下水道里!

“喂!”我对凌说,“你确定一定以及肯定这里能穿越……”我咽了口唾沫“时空吗?!”说实话连猪都不会相信把?

“放心把,我可是在图书馆查了N久的资料阿”凌说。

哪个会写这种无聊的书啊?!爸,妈,耶酥,救救我!

“啊!”晓大叫

“怎么了?!”我们同时说。

一看,原来是一只死老鼠

“一只死老鼠而已”菲说

我们继续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破洞,不对是下水道里走着……

“啊!”那个胆小如蚂蚁的晓又在那里展示她的女高音

“又怎么了?”

“鳄……鳄鱼!”晓指着我们背后的那团黑漆漆的东西说。

"那边有亮光!"不知道谁喊了一句,我们都朝着那个闪着亮光的旋涡逃离而去………

“啊!”

“啊!”

……

用脚趾想也知道,这肯定是我们与大地做亲密接触时的声音

菲随后就从她带的行李包里拿出了一快

抹布似的东西

"咦?抹布?正好借我擦擦背包。"凌说着,冲向菲就是用力一抢,"别……"菲正欲阻止,可是已经晚了----

那个疑似抹布的东东英勇牺牲破碎了,"这是魔法世界的地图!!"菲要哭出来似的。

第5篇

切记自己不是在做演讲。有的考生经常使用众所周知正如每一个人了解的那样等话语,似乎面试考场应该加入更多人。这样的说话易造成考官逆反心理:我就不知道

禁忌二:自己和自己抢话也不让别人插话

切记不要画蛇添足,不要太累赘。有些考生前一句话刚完马上又抢着说下一句话,并在话题连接的部分插入无意义的 所以而等连接词,让自己的语音水泄不通,难以让考官插话以做出适当的回应,例如某考生这样说:我要说的就是这些所以换句话说。

禁忌三:语言呆板,重复使用某种句式或词语

切记不要循规蹈矩。如果考生回答每一个问题都象小学生解回答题一样:因为所以那么及时其内容再精彩,也会另考官们乏味。考生应尽可能地变换句式,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等。例如因为就可以在不同的地方换用成:因此、由于、由于这个原因、之所以是由于等等。

禁忌四:语言的反复追加

切记不要反复强调。当考生说话时反复重复某一句话或经常补充前面的话,就会令考官烦躁了。

禁忌五:确定性的两个极端

切记回答不要绝对化,也不要模糊化。语义的确定性应适时而定。有些考生形成一种语言习惯,经常使用绝对肯定或很不确定的词语。要知道你的回答绝不是正确答案,一定不要说一些绝对化的字眼,也不要模棱两可,如果连自己都不能确定,怎么能让考官们认可呢?例如一些考生总是说:肯定是绝对是当然了,另一些考生却老把也许、可能、大概、差不多,还可以吧等挂在嘴边。这两种情况都应该避免。

禁忌六:口头禅和伴随动作

第6篇

【关键词】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普遍怀疑

一、引言

笛卡尔的第一哲学命题是世人最熟悉的命题了,那就是“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第一哲学命题的第一次提出的在他1637年所写的《谈谈方法》艺术的第四部分,但是并没有做详尽的论述。而是在他几年后所写的《第一哲学沉思集》中,这个命题才有较为严密的阐释。

“我思故我在”由于开启了西方近现代哲学而影响深远,从笛卡尔的理性主义认识原则出发,认为“我思”指的是先天的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思维规定性”,“我在”指的是巴门尼德意义上的“人的真实存在”,“故”则强调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逻辑顺序。因此,“我思故我在”的准确含义应该是“我思故我是”。这一命题既是古希腊以来的“人是理性动物”的现代性诠释,也是笛卡尔哲学体系中所有理论得以成立的逻辑前提。

二、普遍怀疑是“我思故我在”命题的工具

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把“清楚分明”的理性确立为判定真理的唯一标准,认为任何东西“哪怕我在那些东西里找到一点点的可疑的东西就足以使我把它们全抛弃掉”。因此,笛卡尔首先对感觉进行了怀疑,他认为感觉是不可靠的,它是会随着环境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改变的。笛卡尔用自己怀疑的精神去怀疑一切,并试图找到真正不被怀疑的东西,最终他找到了。笛卡尔认为,虽然我们可以怀疑一切,但有一件东西我们不可以怀疑,那就是“我在怀疑”这件事情,因而就为“我思故我在”思想奠定了基础。

笛卡尔是彻底从头做起,他通过把所有的事物都来怀疑一次,怀疑到只有“我在怀疑”这一当下最后的怀疑而不能怀疑为止,发现我在怀疑以我的存在为支撑点,由之而得出了哲学的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说我在怀疑是不能怀疑的,原因在于:人一定是先天地存在着某些思维的规定性,“怀疑”的发生才能成为可能,而“怀疑”的发生本身又反证了“我思”存在的先天性。“然而我确实值得我称之为感觉和想象的这种思维方式,就仅仅是思维方式来说,一定是存在和出现在我心里的。”他认为“我思”是“我思我思”,后一个“思”是怀疑之思,前一个“思”是反身性的意向之思,于是得到“我知道我怀疑”或“我在怀疑是不能怀疑的”。

三、“我思故我在”思想的内容

1、笛卡尔的“我思”

“我”是什么?笛卡尔认为“我只是一个在思想的东西。什么是在思想的东西呢?就是在怀疑、理解、理会、肯定、否定、愿意、不愿意、想象和感觉的东西。”这里笛卡尔实际上是在用“思”来界定“我”,因为感性的“我”(肉体的“我”)是不确定的,不能成为“我”存在的标志,只有理性的“我”(人的自我意识)才是确定的。“我”是思维的东西,而“思”就是“在我们身上发生而为我们直接意识到的一切。因此,不只是理解、意欲、想象,就是知觉也和思想无异”。可见,笛卡尔所说的“思”不仅指理性的思考,而且包括感觉、记忆、想象、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当然,主要指理性思考)。正是通过这些活动,“我”获得了“我”的现实性。“我”也正是在这种现实活动中展开“我”的思维,笛卡尔坚持主张“我思想多久就存在多久……如果我完全停止思想,我就完全停止存在”,原因在于“只有思想具有这样特性,我不能把它与我相分离……如果我一时停止了思想,我同时也可以停止”,存在于思想的不可分离性,是由思想奠定基础的。在将“我”与“思”建立关系之后,笛卡尔进一步推论出了“我思故我在”。他认为,哲学或整个知识的大厦须建立在确实可靠的基础上。要找到这种缺失可靠的基础就必须排除一切虚妄之见,尽可能地把所有的事物都怀疑一遍。笛卡尔在进行这样的怀疑时,发现了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即“我在怀疑”本身是不容怀疑的,“怀疑”本身不能怀疑“怀疑”的确定性。既然“我在怀疑”是不可怀疑的、确定的,那么作为怀疑主体的“我”肯定是存在的,即“我在”是确定的。因为“我非常清楚地见到,必须存在,才能思想”。于是,笛卡尔就以“我思”为起点符合逻辑地得出了他的哲学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

2、“我思故我在”中的“我在”

一定是指一思想实体的存在,万万不可领会为一事实的存在。既然“我思”可直接见证出“我在”,而且“我思”又是确定不移的,那么何以说“我在”还不是事实的存在呢?这是因为,虽然“我思”可以清楚明白地被领会,而且说一东西是否事实上如此的唯一标准即是能够清楚、明白地被领会,但是由普遍怀疑最终发现的这个“我思”还仅仅是观念的存在(即笛卡尔意义上的客观存在)而不是事实的存在(即笛卡尔意义上形式的存在)。

根据“我思故我在”的原则,“我”即“一个在思想的东西”,以“我思”为标准,而不再依赖于面向外在的“我信”。人的“思”即理性认知乃其“存在”的证明,而且人也必须以自我正确运用理性思考来达其“最伟大的德性”、避免“最重大的罪恶”。这样,理性不仅是人的认知原则,也是其获得正确的价值、伦理观念之保障。

3、理论意义

这个命题的重要性首先在于他的认识论意义,如果说,在近代西方有认识论的转向的话,那么笛卡尔的这个命题就是这个转向的先导。其次,这个命题有它的形而上学意义。因为这个命题实际上包含了思维和物体性广延相区分的内涵,普遍的怀疑的最基本的含义实际上就是对感觉极其物体性事物对象的怀疑(普遍怀疑也包括对想象的意识活动的怀疑)。

四、“我思故我在”的当代学术价值

笛卡尔对于人类理性、自我主体以及先天观念的强调和张扬,不仅开创了一种哲学研究的全新方式,也为科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在他看来,理性既是获得真理知识的出发点,也是检验知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他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现时代的学习、思考、创新仍有很深远的方法论价值。笛卡尔通过“我思故我在”设定了精神性的认识主体的存在,以及认识主体的能力与主体的不可分,强调了认识、学习、思考等一切意志的、理智的、想象的、感觉的活动对于“我”的存在与否的决定性的标准,强调了“我”的精神领域的活动对于“我”的意义和价值。他所提出来的怀疑一切,不盲从迷信和直觉(幻觉)的观点,对于我们的学习、研究和创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认识论意义。因为科学发现始于问题,而问题由怀疑产生。

因此,怀疑是创造性思维的开端,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征兆,怀疑精神是科学家最可贵的素质之一,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是现代科学的精神气质之一。当然,现代科学研究中真正的怀疑,虽是以否定某种知识和信念的形式出现,但又总是以趋向肯定另一种知识或信念相伴随。关键是我们要有怀疑的意识,提出研究问题过程中怀疑的内容和怀疑的依据,才能使问题在某个层面上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M].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8.

[2]笛卡尔.谈谈方法[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3.

[3]封平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当代学术价值[J].河南教育学院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7(4).

第7篇

【关键词】 语文 综合实践 活动 步骤

语文新大纲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提出对不同模块的要求。⑴基础模块的要求: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⑵职业模块的要求:从相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取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模拟职业情境,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⑶拓展模块的要求:针对社会生活和相关行业中的重要问题,发现和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开展综合程度较高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所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通过综合性的语文实践学习,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又在实践中获得新知,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教师根据学校、社会、职业和学生的学情(学生专业以及学生的语文水平)对学生进行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条件地开展各类活动,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一、教师课前精心引导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开展是建立在主体主动体验诉求和具体行动基础上的,教师积极引导,切不可“越俎代庖”,以免架空主体流于形式,走向无趣、无度乃至无效。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是语文老师按照教材的要求给学生布置题目,让他们自由发挥讨论就结束了,那样进行的结果肯定是少数认真的同学得到了锻炼,80%的甚至是90%的学生在走过场,这样的实践课自然就失去了应有的目的,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一些他们生活实际和能力范围的题目,或者是感兴趣的课题,让所有学生参与进去,教师组织也相对容易,这样开展的活动实践课才有意义。

1、课题的选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不能完全按照课本上的要求进行,教师在确定课题时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不是信手拈来,应该对所先课题进行评估,综合考虑学生的阅历、年龄、心理、条件等因素,选择学生熟悉、真实的课程资源,同时要能体现综合性活动的综合性、实践性、语文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活化的学习实践,注重让学生在真实的的广阔空间中学语文,课题要围绕“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科技、文化”等内容展开,涵盖变化中的整个生活世界的各个方面,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一定提高的。

2、教师的引导。课题选好了,学生怎么入手这是关键的,其实这也就是任务的驱动。例如学过老舍《我的母亲》,要求学生树立爱的意识,探寻母爱无私,母爱无言,母爱是最伟大的爱。从一粒糖果,一杯清茶,一碗热汤……等中感受母爱,说说对母爱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调查访问,建议学生设计“母爱情深调查表”,每人设计一句最能表达对母爱理解的句子,每人说出母亲做的记忆最深的一件事,还要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拟定的问题,对材料进行充实、调整、组合。交代选派代表发言等事项。

二、学生课后细心准备

课题选好了,接着是落实责任的问题,教师绝不能说你们回去落实,下次课上台展示,那结果肯定不如意,我总认为中职生学习有三种状态:⑴懒惰;⑵应付;⑶认真。其中懒惰型占80%,应付型占15%,剩下的只有5%的认真了。一个班就那么3~5人配合教师上综合活动实践课,那气氛、那效果有吗?所以教师一定得先分好组,选好小组长,明确小组长权力,各成员的责任,通力配合以达成目标完成。

1、分组问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团体行为,不能单干,因此实践过程是要分组进行的,教师在小组成员搭配上要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水平进行合理安排,实行优势互补,既便利任务的完成,也便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要赋予小组长权力,要求做到小组合作愉快。

2、成员接受任务,完成既定目标。学生接到课题后,主要工作就是搜集资料,准备展示。还是以“说说对母爱的认识”为例,学生可以设计为:⑴母亲的姓名是什么?谁给她起的名字?有什么意义?⑵妈妈出生在哪一年的哪一天?妈妈的属相是什么?⑶妈妈上过几年学?妈妈上学的表现(受过什么表扬)?⑷妈妈经常看什么书?妈妈会背哪些古诗词?⑸妈妈有什么特长或者兴趣爱好?⑹妈妈从事什么工作?获得奖励情况?⑺妈妈是如何分配她一天的时间的?⑻当你生病或遇到困难时,母亲如何帮助你?⑼你妈妈在家中的表现?妈妈最爱唠叨的一件事是什么?⑽母亲最大的心愿等方面内容,据此做成问卷调查表,各成员带着问题去完成任务。

第8篇

摘要:罗兰・巴特针对传统文学理论只研究作者的弊病提出了著名的“作者之死”的学说,将研究重点转移到文本和读者上。但有矫枉过正之处,有可能造成文本之死和读者之死。本文从文本、读者、作者的角度反思“作者之死”,提出将作者作为一个文本研究的参照,将作者、文本和读者结合起来把握。

关键词:作者之死;文本;读者接受;误读;作者意图

一、“作者之死”的诞生及合理性

20世纪中期,罗兰・巴特发出了“作者之死”的呼声,正如尼采宣布“上帝死了”,震惊一时,具有浓厚的解构主义色彩。他动摇传统话语秩序,作者至高无上的地位被彻底颠覆,这种改变也意味着整个文学活动、写作活动的变化。文艺理论家重新审视作者、文本、读者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将研究焦点由作者转移到文本和读者身上,把文学作品带入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多维立体空间中,使作品意义走向了丰富性和开放性。文学呈现出新的面貌,预示着“读者时代”的到来。

二、对“作者之死”的批判性看待

(一)文本

巴特在《从作品到文本》中区别了“作品”与“文本”。作品是封闭的、静止的,是单一的作者的产品;而文本是互文的结果,是开放的、动态的,是多元的读者的无限延伸。巴特说:“给文本一个作者是对文本横加限制,是给文本以最后的所指,是封闭了写作。”这就使作者失去存在的必要。对文学作品的阐释理解不可能摆脱个人的主观性,阐释的开放性会带给文本丰富的意义内涵,甚至会超出作者所想,文学也是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发展的。“文本”一词肯定了读者对作品解读的开放性,将作品从静止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具有创造性和合理性。但如果读者阅读的过程即是写作,不加任何限制,那么给文本带来自由空间的同时也造成消解文本的问题。

读者诠释文本时可能会出现意义的不确定性,当这种不确定性得到张扬甚至夸大,文本阐释的无限可能性就会造成过度阐释或阐释不足,带来意义的混乱和意义的危机。读者对文本的任意肢解,使原文本的存在受到了严重威胁,文本的严肃性减弱,成为消遣娱乐的工具,碎片式阅读又使原文本的整体性遭到了破坏,对文本碎片得为过分张扬将导致文本本身的崩溃。[1]这种过分的自由即为无自由,带来了虚无主义,在读者不断按自己的意念“写作”文本后,又被新文本所替代,最后一切都没有了意义,作者之死也易导致文学“文本之死”。

(二)读者

巴特提出:“读者的诞生应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来换取”。在否定“作者之死”的同时,他积极地肯定了读者。读者不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作者设定的内容和意义,他成了作品的“真正的作者”,按照自己的方式对作品进行诠释。这使阅读成为一种“可写式”阅读,实现了向读者主体性的转变,带来了“读者的狂欢”,但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希里斯・米勒认为“一切阅读都是误读”,作家在误读中创造,读者在误读中接受,作品在误读中流传。读者误读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正误,二是反误。从反误角度看,这是作者之死导致的结果之一。读者因个人经验、文化观念、视野等自身的有限性,没有达到较高的审美标准,就难以避免反误的出现,自觉不自觉地离开作品原有的形象、结构和作家创作本意,从自我已有的某种先在思想观念、理论预设出发,造成一种主观化、随意性的阅读。自由的读者肆意对意义进行攫取,使阅读实质走向了意识的虚无与历史的虚无。这不仅消亡了文本,而且消亡了读者。

(三)作者

巴特在否定作者的同时也否定了作者意图。如果只将作者意图作为阅读的唯一目的,读者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机械地复制作者本意,的确是对文本的终结。但作者仍有存在的必要。艾柯指出开放性并不意味着交流的不确定性,并不意味着有无限的可能形式,并不意味着欣赏的完全自由,这里只有一定的欣赏可能,这是预先严格确定的自由,以便使读者的理解翻译永远不摆脱作者的限制。[2]

赫施在《解释的有效性》中承认了作者意图的存在。他在建立的理论体系中提出含义和意义的区分。本文的意义处于变动不居的历史演变之中,而本文的含义则是确定的、不变的。含义的确定性和可复制性论证了作者原意的存在。[3]所以要保持解释的有效性就要追寻本文的含义,给予作者意图一定的尊重,以此约束解释的无限性。“我们应该尊重原意,将它视为最好的意义,即最合理的解释标准。”艺术家的创作是通过象征手法对各种内在意图的自我揭示过程,因此文本诠释重新恢复作品本身的各种意义,并为读者寻求其意义与价值。[4]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读者阅读和理解文本时作者总是处于缺席的状态,对此我们很难确定作者的意图,那读者也应做到正误,在合理范围内作出阐释,接近作者意图。

三、小结

综上所述,巴特的“作者之死”目的在于反对作者对文本意义的决定性,反对作者的权威,是对传统文学观念和思维方式的颠覆。但带有矫枉过正的色彩,把作者、文本以及读者置于绝对对立的位置,认为三者之间无法交流和沟通,缺少对作者的观照,读者可以任意自由解释文本,完全弃作者意图不顾,造成反误,使文本进入虚无主义的怪圈,失去文学价值,这又反作用于读者,使之感到厌烦,这一不断解构文本的过程最终导致文本之死和读者之死。

艾布拉姆斯提出了“文学四要素”――作品、作者、世界、读者,并将四者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框架。文学研究并不是简单地把文本单一地封闭在作者、文本或者读者上,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因此我们并不是主张将作者回归到文学主体性的地位上,而是在肯定文本和读者的前提下,将作者作为一个理解文本、界定文本价值的一个参照和维度,对文本和读者进行规定和制约,更好地深入文本研究。德国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把作者意图与读者、文本之间的关系作了一个精彩的评述:“真正的读者其实正是作者这个角色的延伸。他就像接收下级法庭呈上来的案子的最高法院。”因此读者应在作者的基础上研读文本,进一步丰富文本,而不是断章取义或者是对文本的误读。

解构是对人类自我遮蔽的反省。它看到结构,也看到结构的自我分解。整个人类历史是结构――解构循环的历史,是人类求真欲望和此种欲望不可能最终圆满完成的矛盾运动。[5]因此“作者之死”是对作者的解构,但解构也是为了更好地建构,所以我们重新审视了作者、文本和读者三者的关系,寻求三者的沟通与对话。在矛盾不断提出不断解决中,文学也由此不断地发展。(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钟晓文.作者之死之后――论自由的读者[J].福州大学学报 2005,(3).

[2]杨建刚.从作者到读者――主题性嬗变与文学理论范式的转变[J].天府新论2008,(1).

[3][美]赫施.解释的有效性[M].王才勇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第9篇

关键词:“是”;“は”;判断句;语法;教授

序论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是”是作为判断动词,主要用于构成判断句。而“は”则作为提示助词提示主语或主题,也用于判断句。那二者的异同点如何,在教授上的共通点以及暧昧之处如何,在教学方法中作何变通,以下,笔者试以以上问题为出发点予以探究。

本论

1.“是”

在《现代汉语大词典》里对“是”做了以下几种解释:1,正确2,认为正确,肯定;3,表示肯定判断之词;4,表示加重语气;5,概括之词。凡是,任何;6,表示答应之词;7,代词。此;这个;8,连词。9,助词。10,同“事”。如“国是”11,姓。在本稿中,笔者将就“是”的表示判断,语气,连词这几项意思给与探讨。

1.1表示判断。作为判断动词时,一是表示判断和肯定。其语法特点:常居谓语中心;后面不能带补语和助词“着,了,过”;无动词重叠,可用“V不V”并列表示提问。二是表示同一或者归类。句子类型:主要是构成表示判断的“是”字句,它主要有五种意义:表示事物等于或者属于什么;表示事物的特征,质量,情况;表示事物的存在,此时为存现句;表示比喻比况;表示关系联系。“是”构成“是…的”句型时分为两种“是…的”句(一)和“是…的”句(二)(以下简称句(一)和句(二)。根据《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其具体用法如以下:句(一)中间主要是动词,状动短语或以动词为谓语的主谓短语。功能特点方面,一般用于动作已在过去发生或完成,并且这一事实已成为交际双方共知的信息(已知)。此时说话人突出表达的重点是“是”后面的与动作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施事、受事等。特别强调“是”的作用是指明他后面的成分是全句表达的重点。而“的”表明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已在过去发生或完成。如“他是什么时候出去的?――他是两点半出去的。”这两个句子表示提问和回答的人都知道他“出去”这一行为已在过去完成,要问明和说明的只是“出去”的时间,所以句子的重点是“什么时候”和“两点半”。句(二)是指带“是…的”标志的一部分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其中不同的是“是”“的”表示语气。多用来表示说话人对主语的评议、叙述或描写。往往带有说明情况,阐述道理,像是听话人接受或信服的肯定语气。

1.2“是”表示语气。“是”表示语气主要在句(二)中体现出来的。作为语气词的“是”“的”都可以同时省略成为一般动词谓语句或形容词谓语句。而省略前的的句(二)语气肯定缓和,且有明显的说理意味,目的有使人相信的意味。省略后则变得语气较强,显得简洁直爽。比如:你是错的。你错。

1.3 “是”作为连词。“是”作为连词表示让步和假设关系时用于偏正复句中。在表示假设和让步的偏正复句中,“是”主要用关联词来表示正句和偏句的关系。表假设时常用:要是…,(就)、如果…,(就)等等。表让步时常用尽管、纵然、即使、哪怕等。以上都是很正式的来表达正句和偏句关系式的规范格式,而口语中常在偏句里省去关联词语。比如:你是很聪明,但不努力的话,明天会怎样不得而知。说是这样说,但具体结果怎样还不一定呢。

2.日语提示助词“は”

根据《新明解国语词典》及顾明耀主编的《标准日语语法》,“は”主要接于体言、用言连用形、部分主动连用形、部分副词以及助词后。

主要用法有以下几点:①提示主题;主题一定是确定的已知的概念。“は”可将主语、宾语、状语提示为全句或者全段的主题。提出的部分为“は”后面的谓语部分着重说明的对象。如:1)私は中国人だ。②表示对比、比较。句中出现两个、两个以上“は”时,表对两个以上的事物加以区别、对比或判断。有时也可以用一个“は”一个事物,暗示和另一个事物的对比意思。如①中,1)私は中国人だ。说话者对于问题:谁是中国人,回答时向听话者说出此话,意即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他是日本人。③表示否定、让步、转折。“は”出现在谓语里时这种倾向更明显。如:2)こんなに人がいるとは思はなっかた。④在句法方面其构成判断句时,构成 …は…(だ)です。常翻译为中文“是…的”。此时需要注意的是“は”用于已知事物,并且在…は…(だ)构成一种特殊的句式,不同于一般判断句。如:Wはウドンだ。=Wはウドンを食べる。

3.“是”和“は”语法上的相同点以及对比教授上的暧昧之处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二者在表示判断、转折让步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对比教授时二者亦有暧昧,以下将做进一步探讨。

3.1表判断方面

…は…(だ)です常译作“是…的”。如ここは私たちが始めてであった所なのだ。这是我们第一次遇见的地方。反之过来将汉语译为日文时候有时却不能对应上。1)“我是中国人。”则不能单纯的翻译为“私は中国人だ。”在“私は中国人だ。”一句中主语「私以及“中国人”是已知信息,这与句(一)的谓语动词所强调的动作是已知信息这一点相同,然,单纯作为“是”字句表强烈的肯定时,若强调主语“我”时,当译“私が中国人だ。”。“が”在日语中强调对象格助词。而在汉语里的“是”字句里则只需将主语“我”加以重读语气即可。试看:夕けはきれいだ。夕阳真美!(不一定得要看到具体情境)夕けがきれいだ。夕阳真美!(对具体呈现在眼前的情境发出的感叹)而在中文里我们讲两句话都翻译成“夕阳真美!”最重要的一点是“是”作为判断句时后面是不能加上便表示过去的助动词“着、了、过”的。而“は”则可以,这是由于在日语中动词的时态是靠形态变化来决定的。如:彼は医者だ;彼は医者だった;等分别表示他是医生,他以前是医生。而中文直接加上“着、了、过”是绝对不行的。

3.2表让步、转折

从以上可看出,在表示让步转折时候,“是”用于偏正句中表示假设让步。在该类偏正句中省略偏正句中省略关联词的情况下使用。而日语中“は”则作为一种表示的让步转折愈发习惯加以使用,而且它不一定出现在复句里,单句中亦可使用的。然而在教授给学生时双方是可以互通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授时双方都可以用到结构不同的句型来进行理解。如:“雨が振りは降ったが,余り多くなかった。”教授为中文时可译为以下几种:雨,下是下了,不过没多少。尽管下雨了,但是没下多少。而将以上的翻译局翻译成日文时则可以译为:雨が降ったけど,余り多くなっかた。雨が降ったって,余り多くなっかた。等。

4. 教学方法的初探

以上,笔者探讨了作为判断动词的“是”以及日语提示助词的“は”在表达判断、让步、转折的相似点及教授时二者的暧昧之处,笔者认为对此进行教学时针对其相似点主要以操练为主,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进行操练从而达到掌握其相似点的理解并加以运用。而针对其暧昧之处教师可采用对比教学法加上操练,反复练习,从而使学生掌握“是”和“は”,而具体如何运用笔者以后将作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月华,潘文娱,故|.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M].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2001.

第10篇

【关键词】 不确定度 数字温度计

1 研究不确定度的意义

误差和误差分析一直都是计量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测量实验方法和实验设备的不完善,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受人们认识能力所限等,测量和实验所得数据和被测量真值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即误差。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即使对完全已知或猜测的误差因素进行补偿、修正后,所得结果依然只能是被测量的一个估计值,即对如何用测量结果更好地表示被测量的值仍有怀疑。这时,不确定度概念作为测量史上的一个新生事物出现了。只有伴随不确定度的定量陈述,测量结果才可以说是完整的。

不确定度如果评定过大,会使用户认为现有的测量水平不能满足需要而去购买更加昂贵的仪器,导致不必要的投资,造成浪费,或对检定实验室的服务工作产生干扰;不确定度评定过小,会因要求过于严格对产品质量、生产加工造成危害,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所以测量不确定度必须正确评定。

2 不确定度原理

测量不确定度从词义上理解,意味着对测量结果可信性、有效性的怀疑程度或不肯定程度,是定量说明测量结果的质量的一个参数。实际上由于测量不完善和人们的认识不足,所得的被测量值具有分散性,即每次测得的结果不是同一值,而是以一定的概率分散在某个区域内的许多个值。虽然客观存在的系统误差是一个不变值,但由于我们不能完全认知或掌握,只能认为它是以某种概率分布存在于某个区域内,而这种概率分布本身也具有分散性。测量不确定度就是说明被测量之值分散性的参数,它不说明测量结果是否接近真值。

为了表征这种分散性,测量不确定度用标准〔偏〕差表示。在实际使用中,往往希望知道测量结果的置信区间,因此,在本定义注1中规定:测量不确定度也可用标准〔偏〕差的倍数或说明了置信水准的区间的半宽度表示。为了区分这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分别称它们为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

3 概述

数字温度计(digital thermometer)可以准确的判断和测量温度,以数字显示。高精度的数字温度计在检测检验中被作为标器广泛使用,但作为标器就必须给出相应的不确定度,本文就是对数字温度计示值误差进行不确定度评定。

3.1 数字温度计测量依据

JJG76—2004《数字温度计》检定规程。

3.2 数字温度计测量环境

制冷恒温槽工作区温度均匀性a≤0.01℃,k=1;恒温油槽工作区温度均匀性a≤0.01℃,k=1。

3.3 数字温度计被测对象

以分辨率为1℃的数字温度计为例,评定在温度点-30℃,200℃的测量不确定度。

3.4 数字温度计测量方法

将数字温度计温度传感头部分置于恒温槽中,待示值稳定后,直接读取数字温度计表头示值。

4 数学模型

数字温度计的示值误差的数学模型为:

k=kS+Δk

k——数字温度计示值(℃);

kS-----标准水银温度计示值(℃);

Δk—示值误差(℃)。

5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评定

标准不确定度可以分为A类标准不确定度和B类标准不确定度,用对观测列的统计分析进行评定得出的标准不确定度称为A类标准不确定度,用不同于对观测列的统计分析来评定的标准不确定度称为B类标准不确定度。

5.1 A类标准不确定度UA 的评定

由数字温度计测量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测试数据及标准偏差如表1。

标准偏差根据公式求得:

-------每次实际测试值, -------平均值,νA= n-1=9。

5.2 B类标准不确定度UB的评定

由恒温槽温度不均匀性引入的装置不确定度,由恒温槽检定证书可知

UB=0.003,

估计UB/UB=0.1,则kB=50(其不可靠程度取10%,自由度为50)。

6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一览

7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输入量彼此独立不相关,所以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可用下式得到:

测点为-30℃:

=0.483℃

测点为200℃:

=0.422℃

8 有效自由度计算

由有效自由度计算公式:

则-30℃:Veff=9

200℃:Veff=9

9 计算扩展不确定度评定

取p=95%,Veff=9,查t分布表得KP=2.262,则扩展不确定度按照公式:UP=KPUC,

得到:-30℃:Up=1.09℃

200℃:Up=0.95℃

10 不确定度最后报告

测试点-30℃:

扩展不确定度Up=1.09℃

(Up由合成标准不确定度=0.483℃,按置信水准P=95%,自由度veff=9,所得t分布临界值——包含因子KP=2.262而得。)

测试点200℃:

扩展不确定度Up=0.95℃

(Up由合成标准不确定度=0.422℃,按置信水准P=95%,自由度veff=9,所得t分布临界值——包含因子KP=2.262而得。)

第11篇

新形势 职工教育培训 创新 管理

人是企业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亦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若是企业想要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加强对所属职工的教育培训,且在教育培训中还应勇于不断创新,这样才能提高职工的能力与素养,从而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于此,笔者集合工作实践对新形势下职工教育培训的创新与管理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讨研究。

一、新形势下职工教育培训的创新

1.理念创新

进行职工教育培训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能为职工在企业的工作中、学习中创造一个良好氛围奠定基础。作为新形势下的企业必须充分意识到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加强对职工教育培训,以便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保障。当前,我国的国情、社会经济情形以及企业的发展情况都是让职工素养和观念受到影响的主要因素。大部分职工缺乏自我学习的自觉性,其观念仍停留在要我学就学,而不是我主动要去学,所以学习的兴趣和意识淡薄,无法积极参与到培训中去。因此,企业在开展教育培训前,企业的管理层和所属职工必须对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与地位进行正确、清楚的认识,并加大培训宣传及氛围渲染,从而促使职工积极参与到教育培训中去,并让其产生教育培训是个人成长推动力的理念,从而认识到参加教育培训不仅能提高个人能力还能对自身的实际生活产生重要意义。企业必须正确引导职工,让其重视对自身能力与素养的提高,强化责任心和岗位技能;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不仅是积极参与教育培训,还应主动寻求教育培训的机会,从源头上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观念,以便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机制创新

职工教育培训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创新。为了促进职工教育培训,还应考虑增加一些相应的具有约束力激励机制,如竞争机制、应需机制、发展机制等。必须充分的重视教育培训的效果,这不仅是对教育培训工作的肯定,也是对职工的肯定,如进行竞赛、考试等手段进行对教育培训效果的评估,同时进行一定的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这样不仅能极大的促进职工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进一步促进职工教育培训制度的发展创新。通过竞争、选拔等方式进行优中选优,且必须做到知人善用,以便将职工教育培训制度跟用人机制紧密相连,更好的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执行。企业还应针对企业内不同职工的不同需求和背景进行个性化管理,从而充分满足职工不同职工的需求,促进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3.内容创新

职工教育培训是对职工技能的发展和知识完善及素质培养。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要想生产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企业职工要想生产发展也就必须不断加强提高自身能力与素养及知识水平,争取成为复合型人才,以便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所以,这也对职工教育培训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培训的知识和技术内容不仅应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还应与企业发展紧密相连。教育培训的内容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并结合以往的内容从而进行综合,而后不断进行创新,以便教育培训内容能充分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由于企业各部门职工的工作性质不同,所以职工教育内容还应结合职工自身的特点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且制定的培训内容应是注重于管理工作的技能、技巧等方面。

4.方式创新

通常企业培训对象均为成年人,因此,职工教育培训的方式必须结合成年人的特点,从而选择适合成年人的学习方式。为了提高职工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调动职工的热情,在进行教育培训时,就必须注重培训方式的多变与新奇,如演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法,等等。

并注意这些培训方法是否存在缺点,若有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与此同时,在培训中应对受训的职工所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充分重视,群策群力,进而更好地促进培训效果。

二、新形势下的职工教育培训管理

1.计划管理

一是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应从企业层面、工作层面分析及个人层面分析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企业层面分析就是对企业的目标、内部结构、政策、效益、当前发展情况以及未来发展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是否有进行培训需求的必要;工作层面分析就是对职工的工作情况、内容以及工作的完成效率进行分析,从而找出问题,确定通过培训弥补不足;个人层面分析就是将职工现有水平同未来对职工技能的要求进行对比,从而发现两者间是否存在问题,而后确定是否有必要进行培训。

二是培训计划制定。培训需求的分析,有助于明确培训目标,而目标的设定能确定正确的培训方向,从而有利于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计划的制定主要是对培训内容的选择,通常培训内容包含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及素质培训三个方面。培训内容的选择必须根据培训需求的分析而进行选择,通常情况是企业职工趋向于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企业管理人员趋向于知识培训与素质培训。最后,就是对培训人员已经培训时间的确定,这就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实际管理

计划的作用必须通过实际的操作来实现,因而在进行职工培训时,必须面面俱到。第一,是进行合理安排。主要是对教师合理安排、时间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合理安排。第二,是进行及时跟踪。职工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培训过程的及时跟踪,从而致使职工负责对待培训,充分发挥培训具有的作用。

3.评估管理

培训评估有着信息反馈作用,是对职工培训过程的反映,对培训成效的肯定,因而必须注重培训评估的管理。科学有效的培训评估,能充分体现出开展培训对企业的价值,且培训评估应从学员的反应、知识标准、行为标准、成效标准等几方面进行开展,培训评估不仅能确定培训质量,提高培训工作水平,确定开展培训工作对企业和企业职工的作用和贡献。

三、结语

总之,对新形势下职工教育培训的创新与管理进行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对职工教育培训进行不断的创新与管理,不仅能不断提高职工的能力与素养,确保职工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创新和发展,还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升级和转型。

参考文献:

[1]吴芸.新形势下职工教育培训的创新与管理[J].科技与企业,2012,(11):13-14.

第12篇

感觉现在的自己还是可以无比的确定,但是还在乎的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间这种想法就很坚定很确定,就觉得他一定跟自己一样很难熬,可是我们两个人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开启聊天对话。

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此刻就这么坚定,他也在想念,虽然说一开始自己会觉得男孩子并不会在感情上花费多少的精力,不会在感情上消耗自己太多的情绪,他们不会因为感情上的事情哭泣,就像弟弟一样,可能就是情绪低迷一小会,但是不会对他们造成多大的影响,毕竟对于他们来说游戏才是最重要的,但是此刻莫名觉得他的游戏应该也打腻了吧,大家在打游戏的时候肯定也有在想自己了。

其实当初那么多的在乎自己,也不是一个没有感受的人,自己也是可以感受得到他的,在乎的,只是后来的话他开始变化了,后来开始变得不是有那么多在乎的表现,所以才会让自己觉得在那一段感情中和委屈,也就才会让自己在分开之后所想到的都是那一些不好的,关于我们在那一段感情中的不断的妥协,以及自己所受的那一些委屈的歧义,可是当时还是很愉快的,当时的那一些在乎也是有记录可以呈现的。

自己最后也是对他挑三拣四的,所以他最后在分离的时候对我的印象也就是自己对他一直很不满意吧,他大概在分开之后也会觉得自己在那一段感情中很受伤害,一直在拖鞋一直在,因为我的不满意而改变自己的某一些行为,确实最后自己也对他挑三拣四的那一个时候,其实也是觉得自己太委屈了,觉得应该在那一段感情中,彼此两个人都做出一些改变,两个人都做出一些妥协,好让那一段感情更加的长久,不知道自己那个时候的挑三拣四是否也对他的一些坚定造成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