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三农新闻

三农新闻

时间:2023-05-30 10:16: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三农新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三农新闻

第1篇

首先,把党对农村的方针、政策做好长期的、系统的阐释。近年来,党和政府推出了一大批惠农政策,如河南省从2005年起免征农业税,并对种粮农民实行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6项补贴;新增对农民种粮用农业生产资料综合增支直补,还安排配套资金支持实施优粮工程,积极推广优质小麦、优质玉米。我们通过会议报道、“两会”报道解释、主题报道和系列报道等多种形式,不折不扣地原原本本地把党的富农政策宣传到农民群众中,使党的政策像涓涓细流滋润农民的心田。在宣传党的政策上,要把握好三个关系:党的政策与维护群众利益的关系、政府意识与群众意愿的关系、领导形象与群众监督的关系。

其次,在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的进程中发挥舆论支撑作用。农业产业化实质上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是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南阳是河南省面积最大、农村人口最多的城市,从南阳的实际出发,围绕特色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走产业化道路,是南阳的根本出路。抓好了特色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宣传报道,就抓住了南阳农业宣传的纲。在宣传报道中我们把产业化、标准化、科技化、市场化、组织化等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要素作为报道重点,报道了南阳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补链条、扶大个、创品牌,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通过主题报道集中报道了南阳优质粮、棉、油等十大基地建设取得的新进展。报道了新野蔬菜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中起到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唐河黄牛协会、宛城奶牛党群合作体的报道,促进了规模养殖业的发展。报道了方城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鸭河灌区项目续建工程,促进了南阳水利设施森林覆盖建设的多渠道投资,快速发展。

第三,做好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农业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纯依靠传统经验进行农业生产已不能确保粮食等农产品的足量生产。前些年,有的地区由于对农业生产指导不力,粮食生产曾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产。我们充分利用新闻联播的优势,让科技快速长入农业经济,指导农业生产。南阳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小麦生产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和市有关部门一起,在报道中加强对小麦生产的指导。播种之前,我们及时介绍适合南阳种植的优质小麦品种,让群众充分认识优质小麦。小麦播种要符合农时,南阳群众有一哄而上的种植习惯,只要有一家开始播种,其他的就跟着播种,常常是早种反而造成减产。几年来,我们及时播报小麦种植进度,让群众按时种植。我们还在生长过程中做好病虫害防治的指导,收割时及时做好收割进度报道,和农机、气象部门结合做好相关报道。

地市级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注重为“三农”服务,还必须做到帮忙不添乱。我们认为,要重视和关注以下几点: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收入。由于农产品具有收入弹性低和价格弹性低的特性,单纯靠增加农业生产容易出现增产不增收的问题。要通过产业、就业结构的调整,让富余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这样,一方面,流动出来的劳动力由农产品的供给者变为农产品的需求者,另一方面,使留在农业的劳动力耕地面积增加扩大经营规模,农民的人均收入才可以长期持续增长。报道中,我们突出宣传了中央关于“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对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措施,对增收思路、增收方法及增收保障机制等问题,进行重点系列报道,对广大农民在生产实践中体现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涌现的新事物、致富新经验和新典型,给予极大关注。

二、土地问题。土地不仅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是农民的命根子。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不动摇,是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基石。土地问题直接关系农民的权益、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稳定,我们一定要通过报道,给广大农民以定心丸。要正确对待土地流转问题。在当今工业化和小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许多农民离开土地甚至离开农村,因此,引导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有利于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实施标准化,使土地资源有效利用。对违法乱占乱征农民耕地的,要从正反两面给予突出宣传,并且旗帜鲜明地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农产品安全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民族生存的基础,是国家繁荣的保障,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政府和国家的形象,已成为当今世界继人口、资源、环境之后的第四大社会问题。面对有待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及严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要报道有关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科学标准地使用化学投入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合理利用资源,引导农民树立数量与质量并重发展、质量就是效益的观念,重点报道标准化生产,使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都纳入质量安全监控管理的轨道。

四、政府服务问题。媒体应该在如何督促地方政府转化思维方式、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服务功能上做文章,在新的发展观指导下,为党的政策的落实做好舆论监督员。

五、农村金融供需矛盾。“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村的发展等都急需大量资金支持。解决资金的来源问题,是新农村建设最现实也是最关键的方面之一。在报道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方面,我们有对唐河农民信用体系的报道、宛城农村党群合作体的报道。

六、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问题。中央对今后增加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发展经费有了明确的规定。我们要积极宣传其意义,监督政策落实,同时揭示农村全面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发展。通过报道,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和先进实用科学技术,引导农民科学生产,文明消费,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2篇

摘要:农业类电视节目具有通俗易懂、声画合一的特点,成为向农民群众提供科技支持和服务的最便利的平台。很多特色鲜明、富有贴近性和服务性的农业类电视节目正越来越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因此,如何更好地开办对农节目已成为摆在县级电视台面前的紧迫课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点,办好农业类电视节目,不仅是推进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县级电视台挖掘信息资源、提高收视份额,以及不断发展壮大的良好机遇,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新闻从业人员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关键词:县级 电视台 农村

1.从关注“三农”到服务“三农”,是办好农业类电视节目的基础。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单纯的农业节目已经无法满足农民观众的需求。因此,将纯粹的农业节目向关注“三农”、服务“三农”的方向延伸,便成为电视人的必然选择。在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做好“三农”这篇大文章是我们县级台应该承担起的一份责任,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壮大。作为农业大县的梨树县,全县幅员面积4209平方公里,粮食种植面积405万公顷,粮食年产量达到50亿斤,全县81万的总人口中,农业人口占到了80%以上,这就确定了梨树电视台的对农宣传工作是整个电视宣传的主体。因此,在做好新闻节目的日常宣传外,我们重点围绕《走进乡村》这个大的专题栏目,开设了三个有针对性的专题板块,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做好对农宣传工作。第一个板块叫“农技直通车”,用农民的话,讲农民的事,关注农业生产,关注农民生活,深刻解读农业新技术、发展新趋势。同时,开展农技专家与农民互动活动,为农民科技致富出谋划策。第二个板块叫“科技天地”,这是与县农业局合办的《走进乡村》栏目中一档最常态的子栏目,主要向农民群众介绍各种农业科技知识及种养业知识;第三个板块分别叫做“聚焦新农村”、“百姓故事”、“百姓生活”,每次播出时三选一。主要介绍全县313个行政村的种植业、养殖业大户,以及各类致富能手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展示各类先进典型的致富经历,通过讲述那些尊老爱幼、帮贫扶困、邻里和睦、崇尚文明等生动的感人故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明之风;第四个板块“百业信息”、“法在身边”,每次播出二选一。“百业信息”主要是及时为农民群众提供各类致富信息、用工信息。“法在身边”重点介绍广大农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法律问题,比如《婚姻法》、《劳动合同书》等与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农民群众在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障自己的切身利益。

《走进乡村》栏目从创办伊始,便关注“三农”、贴近“三农”服务“三农”,从而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依赖与爱戴。该节目开播一年来,已成为全县农民喝彩声最高、农民最买账的节目。

2.增强服务性和干预性,是农业类电视节目实现突围、走向强势品牌节目的必由之路。有关机构研究表明,由于电视是农村的主要信息来源,所以,农民不仅比城市居民收看电视的时间比较长,而且对电视的忠诚度更高。据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的调查,不论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农民最需要的信息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宏观类信息,包括政策、法律、法规等;二是实际操作类信息,包括新技术、新产品等:三是市场类信息,包括农产品价格、销路、供求等;四是科技知识类信息,包括科学文化常识、教育、卫生、健康等。

《走进乡村》栏目针对“三农”的实际需要,不断强化节目的服务性。“法在身边”、“百姓生活”、“百姓故事”、“百业信息”等子栏目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这种心贴心的服务,使《走进乡村》节目受到越来越多农民观众的欢迎。从某种意义上说,舆论监督就是对社会的一种干预,这种干预不仅是新闻节目的属性,也是农业类电视节目的责任。《走进乡村》节目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不断提升农业类节目的影响力。

为使《走进乡村》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良师益友,我们的记者深入农村,与农民打交道,交朋友,把更多的目光、把更多的笔触、镜头、把更多的时段交给“三农”,深入浅出地宣传党和国家的各种重农、支农政策,大力宣传广大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以各种典型引路,积极为广大农民提供各种实用信息、科学知识,并反映他们在增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相关部门为他们排忧解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贴心人,才能写出有价值的“三农”新闻作品。

3.打造精品电视节目,是农业类节目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价值取向。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传递手段的多样化,电视媒体一方面面对着与报纸、电台、期刊以及互联网等诸多新老媒体的竞争。另一方面,还面对着同行之间的竞争,这种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对农业类电视节目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打造精品节目,便成为农业类电视节目的核心价值取向。

《走进乡村》栏目作为梨树电视台全新改版后的一档当家栏目,以其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特色而深受农民群众的喜爱。但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广大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的农业类电视节目必然破茧而出,大有可为。我们的对农电视节目必须要继续创新,倾心打造精品节目,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需要。继《走进乡村》栏目之后,根据广泛征求各界意见,我们又推出一档以反映梨树风土人情、历史沿革、名胜古迹、百姓生活为内容的栏目《韩州乡韵》。

新闻媒体的力量来自它的社会性和公益性,维护社会公正是新闻媒体的天职。为农民说话,维护农民权益,把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信息传递到全社会,以引起决策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呼吁全社会平等、公正对待农民,促使有关问题的解决,是现阶段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三农”新闻宣传的重中之重,也是电视新闻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到农民中去,与农民交朋友,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什么事情使他们高兴,什么事件让他们发愁,是我们新闻工作者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和任务。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农民就业门路不多,农村基础设施陈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有待彻底解决,这些都有待我们作为县级新闻工作者进一步去挖掘、去报道。

第3篇

2005年5月1日,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正式开播。它秉承“关注农民,由心开始”的理念,两年时间就形成《三农最前线》,《致富情报站》、《非常帮助》、《自娱自乐》四大品牌栏目,收视份额在河北省排名第二。本文对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的节目特色进行探讨。

追求精品的品牌意识

创建伊始,农民频道就着力打造一批薪的品牌栏目和精品力作,突出服务、公益、娱乐等特点,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发生在身边的大事小事,为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农村全面进步作出贡献。从内容看,《三农最前线》、《致富情报站》等节目解读涉农政策,关注农民生活,传递致富信息,记录社会变迁,选取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三农问题,将其放在社会大背景下进行解析,充分认识到农村问题的特殊性,凸现农业节目的深度;就形式而言,频道以三农问题为主要内容,集新闻资讯、专题、访谈、现场直播、电视剧场为一体,注重权威性、生动性、参与性和普及性;从受众角度来讲,频道大打服务牌,除播报及时有效资讯外,还提供援助、娱乐,具有切实可行的实用性。

在“包装”方面,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与国内其他农民频道,栏目相比,可谓开风气之先。河北电视台台标以长城和渤海为基本设计元素,各频道均以此作为标志,注明河北卫视、河北经视、河北影视等频道名称。而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的标识却独树一帜,正方体内红底白字,上书“农民”两字。凝练,写意、静中有动、挥洒激情,象征着河北农村改革开放的广阔发展前景和美好未来,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和浓厚的文化气息。醒目、大气,具有极强的可识别性,易于传播和推广。

环环相扣的节目构架

形态丰富、紧扣主题是农民频道的一大特点,新闻资讯、专题节目、互动节目、电视剧场等板块形成差异性诉求。如《三农最前线》是农民频道着力打造的一档节目,内容包括涉农新闻、实用信息、深度分析报道和交流沟通。它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传达关于三农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关注农村、农民、农业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致富情报站》为农民提供最新的致富项目,最新的市场行情、分析,生产中遇到什么麻烦事还可以找大宽帮忙,而且还可以通过栏目供求信息。《自娱自乐》是一档观众参与的演播室娱乐节目,立足河北,面向本土观众,面向所有爱唱歌、想唱歌的人,是一档把电视还原成大众舞台的节目。《律师会客厅》是一档农村普法访谈栏目,每期一个鲜活的案例,以点带面挖掘个案,栏目突出实用性、新闻性和服务性。《农科大讲堂》紧贴农民生活,结合农时,以农民在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为中心,邀请专家、教授、致富能手进行讲解。《非常帮助》作为一档直播互动的公益节目,联合河北省福利彩票中心,向弱势群体、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

人文关怀的频道特征

农民频道针对各级政府推出的对农政策做了大量报道,如农村土地承包问题、农民减负问题、粮食体制改革问题、农村医疗体制改革问题、农机补贴问题等等,使农民在第一时间内获知信息,使对农政策深入民心家喻户晓,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政策理论水平,也有利于这些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经济问题是制约农村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农民频道在传递致富信息上下了大力气。《三农最前线》、《致富情报站》、《农科大讲堂》等栏目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提供致富信息、成功经验,帮助农民更新旧的观念和意识,走上致富道路。

为了与农民朋友直接对话,拉近与农民朋友的距离,农民频道推出了一些记者主持人。这些记者主持人走出演播室,亲临现场感受乡村的变化,赢得了农民的信赖和支持。农民频道的主打栏目《三农最前线》打造了两名记者主持人:赵小乐和苏老三。赵小乐在节目中是无所不知的政策解读者形象,苏老三则属于行走间看农村农民农业中的问题、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的形象。这两个形象推出后,迅速在河北农民中间树立起了威信。特别是苏老三,以近似农民的外在形象、浓郁的地方口音,为农民办实事的热情,拉近了农民同节目之间的距离。还有《致富情报站》的记者主持人大宽,“致富路上有烦恼,找我大宽来支招”。在生产中乡亲们遇到什么麻烦事就可以找大宽帮忙,他会联系专家作出解答。

农民频道采用“故事+服务”的方式,无论何种节目形态,大都采用故事的方式讲述。这种报道方式用平凡的题材提炼深刻的主题,挖掘事实中具有人情味的因素,增强了对农报道的趣味性与可视性,实现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像《三农最前线》“赵小乐看农事”中播出的部分情景剧,寓教于乐,迎合了农民的接受习惯,不失为一种好的宣传方式。对农节目采用故事化叙事方式是电视媒体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说故事是农民千百年来的习惯。节目故事化,农民愿意看,而且这种叙事方式符合电视自身的特性。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

第4篇

播出频道: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 节目类型:新闻资讯 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17:50

《三农最前线》于2005年开播,是一档以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直播新闻资讯类节目。节目以“三农工作”为关注重点,内容包括涉农新闻、政策解读、实用信息、深度分析报道等。在直播过程中,主持人根据当天互动话题安排接线员现场接听观众来电,并对观众提出的问题进行反馈,旨在通过多种形式体现节目直播的互动性。节目形式力求贴近农民生活、贴近农村实际,为农民观众解决实际问题并提供丰富翔实的资讯信息。

《创业路上》

播出频道:宁夏电视台公共频道 节目类型:新闻资讯/电视服务 播出时间:每周六、日20:00

以“创业之路,浓缩精彩人生”为口号的劳动就业服务性新闻节目《创业路上》,前身为《职场内外》,2008年进行更名改版,在原有体现服务性与新闻性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实用性。《创业路上》以鲜活的人物故事,生动的节目形态,展现创业成功者的创业经验,讲述创业路上的艰辛故事,为广大创业者及准备创业人士提供了有效的创业指导及帮助。

《广西房地产》

播出频道:广西电视台都市频道 节目类型:新闻专题 播出时间:周一和周五22:50

《广西房地产》是广西惟一面向全区的电视专业房地产节目,同时也是广西最权威的电视专业房地产品牌栏目。栏目自2002年开播以来,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直观的传播优势,全方位展现广西房地产动态。节目通过电视新闻专题报道的方式,深入发掘房地产现象,贴近民生,反应开发商与消费者的最新动态,是房地产商和购房者的好参谋。

《中国制造》

播出频道:天津电视台少儿频道 节目类型:少儿 播出时间:每日19:35

《中国制造》是由天津电视台少儿频道重磅打造的一档国产动漫先锋类节目。节目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爆笑校园动漫情景剧《阿歪传》以及围绕介绍国产动漫展开的话题版块。《阿歪传》在播出后创下少儿频道开播以来自制节目最高收视,目前该剧已成为天津市青少年热衷的品牌剧目,寓教于乐,帮助青少年在观看节目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说实在的》

第5篇

如今,金盾出版社年出书千余种,其中新书600余种,建社以来总计出书4.2亿多册,年发行码洋已逼近3亿元大关,成为一家特色鲜明、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出版社。

金盾与“三农”图书紧密联系在一起,金盾版“三农”图书是一块金字招牌,金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其实,“三农”图书只是金盾的一类产品,除了“三农”图书之外,金盾的图书种类还包括生活、医疗卫生、家电维修、建筑、工具书、古典文学名著、绘画书法、少儿等众多门类。

据金盾出版社社长张延扬介绍,在不断夯实“三农”图书出版工作的同时,金盾社进一步更新观念,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主动出击,为实现金盾社的可持续发展谋篇布局,并卓有成效。

不断夯实“三农”出版工作

提到金盾,就不能不提“三农”图书出版。金盾社的出版理念是:“让通俗实用的科学知识,从金盾传向四面八方”。这用在“三农”图书出版发行上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三农”图书,特别是以后,适时提出了农村改革和科技兴农战略,引导农民走脱贫致富之路。金盾出版社隶属于总后勤部,从1983年成立之初就认为,作为军队的一家出版社,应服从国家工作大局,把服务“三农”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必须承认,在“三农”图书出版中,金盾社有着天然的优势。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总后勤部负责全军的后勤保障,与农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长期的战斗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涌现出了大量的农业生产技术人员,这些都为金盾社开展“三农”图书出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多年来,金盾社出版农业类图书1000多种,发行上亿册,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受广大农村读者的欢迎,创造了金盾社的特色和品牌。2003年被中央14部委评为“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集体”,2004年又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服务‘三农’图书出版发行工作先进单位”。、新闻出版总署和总政、总后等上级领导对金盾给予了充分肯定。2004年初,刘云山部长批示:“要认真总结宣传金盾出版社的经验”。把金盾社作为服务“三农”的重大典型,组织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报等多家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在军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2005年,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再次报道了金盾社服务“三农”的新经验。

金盾社每年出版的新书约有1/3是适合农村需要的科技类图书。在金盾版“三农”图书中,有百余种图书被评为“最受农民欢迎的图书”或“优秀农村科技图书”,《快速养猪法》、《畜禽药物手册》先后获中国图书奖。《快速养猪法》1985年出版,根据养猪事业的发展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和技术,得以一版再版40多次,累积发行量460多万册,目前仍然保持畅销不衰。据张延扬介绍,有一年他们在东北和福建等地调查研究时,发现当地种树的农民很多,但在出售木材时却不会计算圆木的体积。根据了解到的情况,金盾社立即组织编写了《木材材积计算手册》一书,书一出版,各地竞相购买,成了畅销书。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金盾社在“三农”出版工作中辛勤耕耘,硕果累累,成绩辉煌,特别是当前,国家大力扶持“三农”建设,金盾社从中受益匪浅,仅“农村书屋”工程,金盾社一年就实现销售码洋1个亿。

20多年来,金盾社从1983年靠5000元借款起家,到年实现利润数千万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值得一提的是,金盾社的新办公大楼也于去年落成启用,为金盾社的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石。张延扬说,20多年的实践证明,金盾社坚持服务“三农”的方向是正确之举,是一条成功之路。

跑出来的金字招牌

金盾社从一建社起就自办发行,组织了一支以离退休老干部为主的发行队伍。可以说,金盾社的自办发行,创新了书业营销的新模式。在出版发行放开之前,新华书店总店北京发行所是全国最大的批销中心,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绝大多数都是经过北京发行所再到各省新华书店,再一层层往下调拨。自办发行放开之后,出版社一般也都是发行到省一级批销中心即止。相对于其他出版社的自办发行,金盾出版社的自办发行更彻底,直接到县新华书店,相当于是直销。

20多年来,以离退休军人为主要力量的金盾社发行人员跑遍了除台湾、香港、澳门以外的31个省市自治区的2600多个县级新华书店,占全国县新华书店的90%以上,充分体现了军人过硬的素质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金盾社20多年来销售的4亿多册图书,80%都是在地县级书店售出的。

张延扬说:“即使这样一年四季跑基层,还是有很多图书不能就近及时地送到乡村农民手中,有些农业图书我社早就出版了,但还经常接到农民来信来电询问有没有这类图书。我们从这一现象中感到,县一级新华书店在为乡村基层农民提供图书服务上还存在空档,这些空档影响着金盾图书的发行和销售。为此,金盾社重点在解决这些空档、扩大发行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为了更好地为农民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农民服务,金盾社自2001年6月起推出了“金盾图书读者俱乐部”邮购服务新举措,读者只要想买金盾的图书,就可以免费成为这个俱乐部的会员。俱乐部会员购买金盾的书不规定指标,并且享受不同的折扣优惠,一次购书超过15元的还免收邮挂费。近两年,读者俱乐部的会员已发展到70多万人,遍及全国2820个县,占全国县市总数的98.6%,几年来仅会员邮购图书就达600多万元。

从1995年开始,金盾社在全国有代表性的乡村办起了“金盾农村图书室”,每年都为这些图书室捐赠几十万码洋的图书,供农民学习使用。近年来,他们又进一步加大了“金盾农村图书室”的建设力度,这些建立“金盾农村图书室”的村镇,农民学习运用科学技术的积极性很高,不仅成为当地科技致富的示范样板,而且通过他们也检验了金盾图书的实用效果。

为了解决边远地区乡镇农民买书难问题,金盾社2004年在全国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乡镇建立了“金盾图书会员联谊站”。这个联谊站实际上就是金盾社图书发行的延伸,是对那些县以下乡镇没有书店的补充。这些会员联谊站的工作人员不辞辛苦,骑着三轮车带着图书跑集贸市场,走村串巷,深入农户,宣传和销售金盾的图书。建立联谊站既方便了农民买书,又让热心宣传和销售金盾图书的农民得到了实惠。

金盾社坚持参加“送书下乡”工程。张延扬认为,由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送书下乡”工程,体现了党对农民的关心和爱护,作为军队出版社理应积极参与。近5年来,金盾社每年都挑选一批“三农”图书参加“送书下乡”工程。在参加“送书下乡”工程的同时,金盾社还积极向革命老区和贫困山区捐赠金盾版图书,仅近两年就捐赠了500多万码洋的图书。

在不变中求变

在几乎所有关于金盾社的宣传报道中,“三农”图书出版几乎是金盾社的全部,事实上不是这样,张延扬再三强调,金盾社是一家以出版科技类图书为主的综合性出版社,而不单纯是一家“三农”图书出版社。

适应图书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图书策划出版工作的思路,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也是一个出版社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据张延扬介绍,金盾社自成立以来,除不断强化“三农”图书出版之外,还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图书的品种、内容和结构,在“不变中求变”。目前金盾社的图书产品包括种植养殖、食品烹饪、服装裁剪、美化生活、医疗保健、工业交通、字典辞典、古典文学、少儿图书、经济管理等十几个大类,以及500多种内容丰富的音像制品。

与“三农”图书相对应,金盾社将非“三农”图书形象地称之为“城市图书”。为了做好城市图书的出版工作,张延扬要求编辑人员做好市场调研,总编室要定期收集和通报北京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及相关报刊图书销售排行榜情况,供各编辑室策划选题时参考。

第6篇

我的作品里大多数是写农民题材的,前年我把写的“三农”作品结集,书名就叫《“三农”情结》。多位文友对我说,你只要写到农民就充满了感情。其实我骨子里就是农民:父母是农民,在乡村生活了近三十年,而且做过八年农民。离开农村后,我依然常跑乡村――那里有魂牵梦萦的父老兄弟。

是创作把我这个农民推进了城市,使我成了一名国家干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在县委某部门任负责人,去坞桥乡担任扶贫工作队队长,当我看到农民交不起农业税和乡村提留,乡村干部进农民家抢粮扛猪抬家具时,我的心在痛。我无法阻止他们,只能躲在一边喟叹。因为乡干部们等着这钱发工资。当时我想,如果我还在农村种田,也交不起农业税和乡村提留,无疑他们同样要进我家抢东西。于是自我反思,我当年拼命读书写作难道就是为了当这样的干部?这是我的理想?之后我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乡,来到了沿海一家媒体工作。随后的几年里我写了多篇探讨取消“皇粮国税”的文章,其中《“零赋税”惠及农民》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新华社以通稿转发了该文。

我知道自己的声音是微弱的,但我从不气馁,而是带着激情为农民呐喊。我深知,更多的时候是说了也白说,但我更深知,喊了总比没喊好,权利也靠自己争取,假如大家都不去争取,这个社会就可能停止前进。多年前,有朋友对我说,农民题材在都市媒体难以发表,你何不改弦易辙写点别的?这是事实,但我始终把写农民,写底层民众、弱势群体当作为文的主攻方向。有人对我说,写作是一件辛苦的事。我总是笑笑,心里想,写作再苦再累,也没有当年我做农民苦、干农活累。由于一直关注“三农”,也就了解“三农”,写起“三农”也就轻车熟路,从而形成了我的优势。

在乡村种田的日子,我是一个文学青年,后来进了县委当报道员,再后来进媒体当记者,都是与新闻打交道。我始终认为文学与新闻的最佳结合点就是杂文,也是我走上杂文创作之路的重要原因。在杂文创作上,我尝试过一些写法,不过也是逼出来的写法,比如写时评难过终审关,就另辟蹊径将其嬗变为杂文:如故事新编式,作品有《林肯竞选中国村官败北记》、《新桃花源记》;小品式,如《小崔说事:赵本山与宋丹丹“离婚”了》、《杰弗逊住旅馆》;穿越式,如《冬奥冠军周洋的高考作文为何是零分》、《著名WU出版社给韩峰的一封信》等,这些作品发表后,入选过几个版本的“年选”。

从农民的角度看待世事,已经是我的本能。我习惯在自己的“责任田”里精耕细作。有人说我种的是“庄稼”,收获的却是杂文和时评。至今我还是从农民的角度看待世事,这或许是我一辈子也无法改变的情怀。

第7篇

〔关键词〕手机报;三峡手机报·惠农版;“三农”信息服务模式;“三农”信息服务质量

“三农”信息服务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由于农村经济文化落后、信息服务基础较差,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较为突出,农业信息鸿沟仍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三农”信息服务渠道面临着新的挑战、困难和机遇,如何创新“三农”信息服务模式,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及时有效、便捷优质的信息服务,已成为现今我国“三农”信息服务亟待解决的问题。于此同时,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一个新兴的“第五媒体”,手机报凭借传播迅速,移动便携等特点逐渐被人们接受,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和阅读习惯,为“三农”信息服务模式的转变和创新提供了契机。湖北省宜昌市立足市情、因地制宜,经过长期反复实践,将“三农”信息服务与手机报相结合,创新性地通过惠农手机报形式(《三峡手机报·惠农版》)向农民推送“三农”信息服务,在生产实际中应用效果明显,广受农民亲睐,为全国推进农村“三农”信息服务模式创新,深化信息服务质量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1 概 况手机报是依托移动服务商与媒体机构合作,以简洁的文字或图片记载各类信息资讯,将原本印刷在纸媒体的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以短信、彩信、WAP等方式发送到手机上的一项资讯类信息传播业务[1]。依据其所载信息类别的不同,手机报又可简单分为专业性和综合性两大类。惠农手机报作为手机报的一种,是将手机报与“三农”信息服务内容相结合,借助手机作为新型快捷的传播渠道,针对农业信息用户推送“三农”信息服务的专业性手机报,是当前创新“三农”信息服务模式的一次有益尝试。《三峡手机报·惠农版》是惠农手机报中开办较早、影响较大的专业性手机报,由湖北省宜昌市农业局、三峡日报传媒集团以及宜昌移动分公司联合创办。主要包括天气、导读、活动专区、宜昌快报、县市看点、生活播报、市场风向标、专家支招、供求信息、农家乐、农科新知、彩票等内容。每日两期,每期10帧左右、约7000字容量,于早8点晚5点左右(重大突发事件即时发送)以彩信的方式(包括文字和图片)发送。2011年4月创刊至今,《三峡手机报·惠农版》用户量已超过30多万,现已成为湖北省宜昌地区“三农”信息服务重要平台。目前,宜昌市借手机报于2012年8月被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CCTV7农业节目)《生活567》栏目特别承制的大型系列节目《变迁》节目组选定,成为反应近十年来中国通信行业的发展对农民生产生活影响的两大采访案例之一之际,积极克服用户范围受限、信息繁杂、平台基站少等问题,进一步优化信息内容、完善信息推送保障机制,扩大信息到达率和覆盖率,增强《三峡手机报·惠农版》的信息服务效应。

2013年3月第33卷第3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Mar.,2013Vol.33 No.32013年3月第33卷第3期基于手机报的“三农”信息服务模式创新与推广Mar.,2013Vol.33 No.32 信息服务模式作为创新“三农”信息服务模式的惠农手机报,改变了以往信息服务由服务主体向用户单向推送的服务方式,通过拓展和创新服务渠道,实现了信息服务的双向互动。《三峡手机报·惠农版》在充分发挥手机报这一优势的同时,强化信息服务服务主体的政企联动,建立各类信息服务数据库,形成专业化、本地化、公益化的信息服务内容,以农民实际需要为核心,以惠农手机报为主要途径,向农民推送信息服务内容。农民在接收信息服务的同时,利用惠农手机报为主,电话、短信、网站等多种工具为辅的互动路径咨询其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形成信息需求;信息服务主体在组织、服务、技术保障机制下处理农民的诉求,形成新一轮信息服务内容。其服务模式如图1所示。图1 《三峡手机报·惠农版》信息服务模式

模式的总体结构由保障、服务、构成3个横向模块及所包含的要素组成,以服务为核心,保障为支持,构成为体现;纵向以服务各要素为中心,构成相互独立的4个耦合关系。

2.1 服 务是惠农手机报信息服务模式的核心,由信息服务主体、信息服务内容、惠农手机报、农业信息用户组成。惠农手机报为服务关键,其在“三农”信息服务中不仅是信息服务开发、利用、推送渠道,还是反馈、收集、处理信息用户情况的载体,成为信息服务主体与受体间信息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推动“三农”信息服务由信息服务主体向信息服务受体单向推送到双向互动的转变,实现信息服务渠道创新及传统信息服务模式优化。

2.2 构 成即惠农手机报信息服务的体现模块,阐释了服务模块各要素表现的组成方式,即政企联合的服务主体、“三化”的服务内容、以手机报为主体的传媒渠道以及五类细分的信息用户。

2.3 保 障构成惠农手机报信息服务的支撑体系,是服务的基础和保障。依服务各要素划分,由保障服务主体的三重机制、保障服务内容的数据库群、保障服务渠道的推广策略以及保障信息用户的技能培训构成。

3 经验与特色凭借创新的服务模式,《三峡手机报·惠农版》现已成为宜昌市加强舆论引导和宣传,深化“三农”信息服务的重要平台。总结其经验、解析其特色,对“三农”信息服务模式的创新和借鉴有着重要作用。

3.1 目标明确的政府规划“三农”信息服务是一个涉及多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关系到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分配和使用,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并建立政府主导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强化对“三农”信息服务的组织管理,确定各部门的职责并分工协作[2],即政府要有目标明确的规划。湖北省宜昌市委、市政府以“十二五”规划为指导,合理选择适应当地发展的“三农”信息服务模式,针对农民对本地涉农信息的迫切需求,目标明确地提出“信息直达农民手中”方针,要求以“政企联动、着眼长远、共同发展、提高效率、实现共赢”为原则,“充分发挥优势、整合资源、提高效率、服务‘三农’”为宗旨创办《三峡手机报·惠农版》,打造宜昌地区“三农”信息服务创新平台。在实践中,政府一方面将《三峡手机报·惠农版》纳入宜昌市农业科技入户实施工程项目,作为宜昌市“三农”信息服务重点工程,提供政策、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建立制度管理机制、激励机制促进信息服务基础建设、信息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保证政府规划顺利实行。

3.2 切实长效的运行保障在创办过程中,各单位充分发挥优势、相互配合,逐渐形成了组织、服务、技术三重切实长效的运行保障,为《三峡手机报·惠农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峡日报传媒集团发挥信息生产优势,为《三峡手机报·惠农版》扩建成立专门的8人编辑团队,同时在热线中心安排10人从事客户电话短信接收回复工作,与宜昌市政风行风热线平台及农业局及时沟通、互动,形成系统化流程操作,及时总结相关数据信息,对三峡手机报惠农版栏目设置及内容不断改进、完善,为惠农手机报构建组织体系保障。市农业局发挥农业专家群体技术优势,组建百名专家服务团队,设立粮棉油、柑橘水果、茶叶、蔬菜等14个专家组,开展农业技术咨询指导服务。同时还成立百名专家领导小组,下设《三峡手机报·惠农版》工作室,开通热线语音平台,解答读者疑问,并负责与宜昌移动、三峡手机报编辑部沟通联系,组织、审核稿件工作,构建服务体系保障。宜昌移动公司发挥通信技术和网络优势,致力于消除城乡“数字鸿沟”,积极进行业务推介及农技知识推广,提高基层农村电话接入率、宽带接入率,为《三峡手机报·惠农版》组建了移动通信保障团队,构建技术体系保障。

3.3 特色鲜明的专业内容以内容特色、手机资费、覆盖范围、读者类型等作为主要指标,将《三峡手机报·惠农版》与其他同类手机报进行比较,其特点和优势主要有3个方面。

3.3.1 专业化一是专业的信息内容。在当前手机报内容多以娱乐、新闻等综合资讯为主,同质性化问题严重的现状下,《三峡手机报·惠农版》实行差异化运行,以服务“三农”为核心内容,立足满足农民最需要的农业科技、惠农政策、农业生产等信息,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二是专业的编辑团队。与其他手机报信息来源依附于传统媒体或网络相比,《三峡手机报·惠农版》建立了自主健全的采编管理体系。三峡传媒集团以三峡手机报编辑团队为基础,抽调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编辑人员,组织成立《三峡手机报·惠农版》编辑团队,负责惠农手机报内容的统计、分析和编辑以及栏目的设置和改进等工作;三是专业的专家团队。与其他手机报在服务上依托媒体网络资源不同,《三峡手机报·惠农版》主要依托市农业局组建的百名专家服务团队,包括市农业局专家、各级农技推广机构专家及驻村信息服务点专家,一方面直接向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咨询指导服务,及时传递最新农业政策、行情;另一方面搜集各地农民信息需求、整理上报到编辑部。以《三峡手机报·惠农版》为服务平台,缓解农村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带来收益,赢得了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和信赖。

3.3.2 本地化作为一份州市级手机报,在信息收集、整理、的数量和速度上,是不能与全国性的或全省性的媒体相比的。如果州市级手机报的内容一味求大、求广,其结果必然是与其他手机报的同质化,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和媒体种类之中。所以,州市级手机报必须坚持以本地为主,做强本土新闻,更多地提供本土资讯[3],即要走本地化道路。《三峡手机报·惠农版》的本地化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本地化。本报在编辑内容时,除简述报道国内外重大消息外,其余均为当地的方针政策、供求信息、新闻资讯以及奇闻异事等,地方风味明显;二是使用对象的本地化。与其他手机报用户相比,本报的用户对象大多都是宜昌市所辖行政区区域内的农户、农技人员、农民工、经纪人以及农业企业,涵盖当地主导产业的生产主体,本地特征显著。

3.3.3 公益性作为宜昌市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项目,《三峡手机报·惠农版》始终秉承办报为民、服务为民的精神。一方面在创办之初,实行免费政策,向用户提供免费半年试用期,同时还向贫困农民赠送手机;另一方面将手机报收费标准定在3元/月,订阅后还可享受各种会员特权,并可优先参加手机报组织的各种惠农活动,真正做到了订得起、收得到、看得懂、用得上。此外,惠农版对目前未有任何广告加载,办报的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效,公益成分足,符合“三农”信息服务的价值取向。

3.4 持续高效的延伸服务“三农”信息服务不是一撮而就的,它是一项涉及内容多、综合性强,要求持续时间长的系统化工程,需要长期的、不间断的服务和再服务,需要信息服务主体和用户间持久互动。而以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信息多为单向传递,读者被动接收信息,很难产生互动。手机报作为新兴的“第五媒体”,其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互动性。让读者参与进来,让读者的意见、观点与媒体进行互动,已经成为手机报赢得读者的重要手段之一[4]。《三峡手机报·惠农版》充分利用手机报的互动性,其在手机报内容中开设了具有互动功能的“专家在线”、“专家支招”、“供求信息”、“务工”、“生活帮办”等版块,实现会员间、专家会员间多向互动。于此同时,为发挥惠农手机报的辐射作用,办公室小组先后开通了电话、短信、电视、网站、快报等服务热线,形成以手机为主的多元一体化互动方式,实现“三农”信息服务的常态化和持续化,深化了“三农”信息服务质量。

3.5 多途并举的推广策略宜昌移动分公司积极发挥通信技术和网络优势,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多途并举的推广策略,促进《三峡手机报·惠农版》的建设、宣传和推广。一是采用价格优惠与用户免费体验相结合方式。虽然每份手机报资费是3元/月,但订阅的用户均可免费试用半年。到期后如果想续订,可以参加办报送话费活动,即凡到宜昌移动各营业厅开通半年三峡手机报(综合版、惠农版均可),即可获赠等额话费。通过让利给广大农民的方式,启迪消费者需求,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消费行为;二是与传统渠道捆绑合作。与政府部门合作配合,利用农广校培训、科技下乡等传统的“三农”信息服务渠道,宣传和推广惠农版手机报;三是利用口碑效应。口碑传播的可信度高,可以明显地降低潜在消费者的购买感知风险,口碑传播中的传播者和接收者相知相熟,与企业之间不存在经济利益关系,因此获得的信息更真实、更可靠,农民也更愿意相信这种非正式信息[5]。在推广手机报时,移动公司充分利用村干部、科技示范户、乡村医生、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等群体在农民间具有的影响力和说服力,通过在农民与政府中间层间推广使用惠农手机报打开局面,再由他们向农民推广普及的方式层层推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启 示在总结《三峡手机报·惠农版》经验和特色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三农”信息服务现状,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4.1 建立政企联动机制作为“三农”信息服务对象的农民,既不具备经济实力,也不具备技术能力,这就要求“三农”信息服务工作需依靠政府力量而不是农民来推进;于此同时,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三农”信息服务必须引入市场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政企联动的服务机制。

4.1.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尤其是涉农部门有着涉农工作、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和思想感情等多方面优势[6]。充分发挥政府在“三农”信息服务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进步、有利于农业科技技术进步和农业科技推广、有利于改善农业劳动力就业结构,同时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7]。在开展“三农”信息服务时,各级政府尤其是涉农部门,应始终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为信息服务指明正确的建设方向,建立完善优质的组织服务体系,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持和可持续的资金支持。特别要加快创新步伐,根据地域发展特点尝试差异化发展模式,努力形成社会化、多元化投入机制,最大程度地发挥主导作用。

4.1.2 确立企业主体地位现行的集公益性、执法性、中介性、经营性职能为一体的种种弊端和矛盾,导致其基本已经“网破、线短、人散”[8],虽然国家逐年加大“三农”信息服务建设投入,但基础设置薄弱、信息化水平不高仍然是当前我国“三农”信息服务建设中较为突出的问题。而以电信、移动、联通为代表的电信企业一直承担着“三农”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任,为基层农村电话接入率、宽带接入率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如今农村信息网络初具规模、“第五媒体”风头正劲之际,“三农”信息服务更要依赖电信企业的基础作用;于此同时,涉农企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大,对信息需求迫切等因素决定其是现阶段我国“三农”信息服务的重点,涉农企业(比如种养大户)具有的榜样效应,有利于发挥“传帮带”作用,带动基层农民信息需求,提高信息化水平。

4.2 改变信息服务视角作为农业信息服务主体的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虽然有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良好愿望和热情,也开展了一系列信息扶贫工程,但收效甚微。分析其原因,和现行的自上而下、多向被动的信息传播模式有很大关系。政府部门与农民之间供需不对称、没有形成良性持续互动,只是一味灌输,没有从农民的视角立足农民实际,审视农民到底需要什么,导致政府与农民间缺乏有机联系,基层“三农”信息服务的缺失。政府要改变信息服务视角,树立以“农民”为核心的信息服务意识,利用农业协会、农村信息工作站、科技示范户等组件构建基层中介层,消化吸收政府信息、反映农民实际信息需求,保持政府与农民间高效顺畅沟通,真正做到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

4.3 整合信息服务资源随着对信息资源在“三农”信息服务中重要作用的充分认识,政府部门在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上投入也日渐增多,各种农业信息资源库、农业信息网站和应用系统纷纷涌现。但由于体制问题,“三农”信息服务建设多头并进,重复建设严重,信息孤岛和烟囱现象并存,信息共享率低,存在信息资源的封锁和壁垒,呈现“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上多下少、城多乡少”的现状,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众多信息资源很难形成社会合力,导致人力、财力、物力的多重浪费。政府要以满足农民实际需求、解决农民实际问题为目标,积极协调,打破各行业、各部门限制,在整合优化各自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互通有无,完善数据管理体系,推动“三农”信息的无偿共享,从而打破信息资源的封锁,“条块分割”和壁垒,实现“三农”信息资源优化升级。

4.4 活跃信息服务媒介当前农民获取“三农”信息服务的媒介很多,主要集中在电视、广播、报刊书籍、电话和移动通信以及互联网等5大类。在这些媒介中,报刊书籍由于农民消费能力、文化程度以及企业利益等原因,其在农村市场不景气;而电视、广播目前大多属于主动非定向传播,其传播内容、传播议程的设定完全来自传播者,且内容转瞬即逝,很难记录,现已经成了农民消遣娱乐的主要媒介和方式;网络媒介则因为经济因素及使用门槛高等原因在农村推广普及困难[9]。相比之下,作为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介,电话尤其是移动通信正深刻影响着大众。要保持信息服务的长效,就必须将信息服务于移动通信结合起来,实现第五媒体与“三农”的联姻,利用其便捷、廉价、实用性强、用户基础好的特性,创新出以手机为信息终端、无线网络为支撑、短信为载体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同时也应注重“三农”信息传播方式的多元化,以移动通信(手机)为核心,辐射多种媒介,发挥优势互补作用,以点带面形成“三电合一”、“三网融合”等多种传播方式,更有效地发挥信息服务功能,造福“三农”。

4.5 构建基层实践社区农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大量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沟通、难以与他人共享的隐形知识,其传播局限于个人行为,需要进行大量的分析、总结和展现,才能转化成显性知识。加强对这些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发挥农民经验的交流,对深化“三农”信息服务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据国外实践经验表明,实践社区模式在有效激活隐性知识的共享、学习、应用和创新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实践社区是指对某一知识主题感兴趣的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以面对面的方式或者利用电话、网络等方式,彼此分享知识并且相互学习,由于共同愿望和需要的驱动而促使他们共享问题、经验、模板、工具和最佳实践社区成员通过互动交流来深化他们的知识[10]。如前文所述,《三峡手机报·惠农版》有着持久高效的延伸互动服务,这一延伸互动服务不仅是通过用户与专家互动,还通过用户与用户互动实现。用户在通过手机报互动板块寻求帮助的同时,还会自发上传一些自己的经验和心得,解决其他用户问题。通过互动交流,用户间关系得到加强,基层实践社区出具规模,成员间知识、经验得以深化。政府要以实现农村的社区化管理为目标,积极引导基层实践社区的构建,充当引导人和主导者角色,为农民提供一个可以相互讨论交流的场合,促进“三农”信息服务的深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琳.中国手机报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0,(15):64-67.

[2]胡笑梅.政府主导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6):84-86.

[3]龚建国.方寸之间大有可为——试论州市手机报的发展方略[J].中国地市报人,2010,(7):39-40.

[4]严励,王冠辉.简析手机报的传播特点[J].新闻爱好者,2010,(24):84-85.

[5]马克态.口碑传播品牌形象铸造的利器[J].中华商标,2012,(7):60-62.

[6]黄平南.开展好农业信息服务应注意发挥四个方面作用[J].农业网络信息,2008,(10):31-33.

[7]胡笑梅.政府主导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6):84-86.

第8篇

作为生长在城市的“80后”,我几乎没什么农村生活的经历,农村对我来说是陌生的。“三农”报道应该写什么?农村报道能不能具有可读性?采访时和农民们说什么?……初到新区新闻部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这是最困扰我的问题之一。

我在新区新闻部工作半个多月后,包括大连在内的全国春季菜价一路猛跌。大连蔬菜到底跌到了什么程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菜农目前的状态如何?这些问题急需记者到生产一线去寻找答案。根据部门的部署,我的采访目标锁定在大连市传统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金州新区大魏家街道小莲泡村。

这既是我第一次前往这个村庄,也是我第一次独立下乡采访。如果按照以往的惯例,我们或许要与有关部门打声招呼。但为了了解到菜农们最真实的情况,我决定“悄悄地进村”。

因为是第一次独立下乡采访,所以我做了充分准备,随身携带了水、面包和遮阳帽。边走边打听,中午11:30小巴车才在小莲泡村委会门前停下来。站在村口路边,满眼望去街上几乎没人,我脑子一下子空白——这就是真正的农村啊,怎么看不到人,怎么采访?冷静下来,我想要先找突破口。

看到路边有一户人家的院门是开着的,于是我站在门口,大声喊了几声:“家里有人吗?”随后一位四十岁上下的妇女和她的儿子出来了。我向这位“大姐”表明了身份并表示了对菜农们的关心,告诉她报社希望了解菜农的实际困难并通过报道进行呼吁。这位名叫刘萍的菜农一听是来反映菜农的困难的,非常热心地告诉我村里今春菜价及生产情况,并告诉我到蔬菜大棚里能找到菜农,在村口的小卖铺附近能找到长期驻扎在村里的菜贩。于是,那一天,我在小莲泡村采访了一整天,基本了解了当地蔬菜生产的情况。

小莲泡村的这次采访增加了我的信心,成为我日后走基层采访的一个转折点。其实,基层的百姓特别朴实,只要我们心怀责任感和真情,就一定能获得他们的信任。

新闻采访工作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走基层开始一定不容易,但走得越多,就越有经验,越有胆识,而且能够为日后的采访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和普通农民一样乘坐小巴车的经历,让我增加了独自下乡的胆量和经验。此后一段时间我经常乘坐各种农民常坐的小巴、中巴、残疾人助力车,对于农村的交通工具十分熟悉。也正是因为不断地熟悉了农村的交通情况,我后来又推出调查报道《乡村公路:无法承受之重》。

一次采访完在村口小饭店吃饭的时候,老板老郑夫妇一听我是记者,便和我闲聊起来,向我说起门口那条“十七线”车祸频发的事。后来针对“十七线”问题我推出系列报道,得到报社好评。事后才知道,七顶山街道相关工作人员也正为此感到困扰。随着系列报道的推出,这条公路在两个月后安装上了限速设施,今年金州新区已经决定对这条路进行拓宽。而我也通过这些报道得到当地村民和政府工作人员的认可。

总结这一年多来的工作,我发现新闻采访工作具有环环相扣的连锁效应。和森林消防队员们一起上山救火,深入森林防火工作一线,才获知大黑山防火瞭望塔上一对夫妇坚守十年的素材;“悄悄地进村”了解了菜农的真实情况,同时获得“十七线”等其他的报道素材,并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信任,日后不断向我提供新的线索……每一次深入基层的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采访经验,提高了应对各种情况的能力,又为我提供了新的、鲜活的新闻线索,为日后的报道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年“五一”期间,我利用假期到碧流河库区深山中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后汪屯。坐着农用三轮摩托车在蜿蜒的山路上颠簸了近一个小时,我愈发理解后汪屯十几户农民渴望走出大山的心情。我站在地里与正在春播的几位老农聊天,并且亲自使用了一下千百年来一直使用的马拉犁耕地。通过这样的交流,我感受到了这些老农对过上好日子的渴望与无奈。

第9篇

【关键词】三农通道 农民利益 为农服务

“三农”报道与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作为党委机关报的记者,如何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成为农民朋友的“知心人”,在多年的报道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贴近读者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只有带着对“三农”的深厚感情,深入一线,以实际行动践行“走转改”,时刻想到农民利益,本着对农民负责的态度,挖掘农村中的“亮点”,多写农民关心的事情,带着感情与责任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来。

“三农”报道要当好党、政府和农民的决策参谋

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既要受到自然灾害的冲击,又要承担市场变化的风险,众多而分散的农民无法承受这样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份党委机关报的记者,应义不容辞的担当起“三农”“守望者”的角色,及时提出农业上面临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提醒和指导农民应对市场变化,解决存在的问题,规避市场风险,当好党、政府和农民的决策参谋。

近年来,农产品生产中遭受市场风险受损失的事例很多。由于各种农产品普遍供过于求,价格低迷,农民的心情更为急迫,往往道听途说盲目决策,或者是简单的“看上年”,即今年什么产品价高,明年就扩种这种作物,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徘徊在一个“怪圈”里,大家一哄而上,种啥啥就多,一多价就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打击了农民的信心。

而且,当今农产品市场变化莫测,连政府有关部门有时也吃不准行情误导农民。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党报记者,如能利用信息来源众多,而且不受部门利益影响的有利条件,及时引导、提醒农民,就能收到很好的指导效果。

作为从事“三农”报道的记者,涉农报道应想方设法说明产品畅销的主客观条件,对跟从别人调整而畅销的产品,也要说明其所拥有的多种因素。让农民看了报道后,明白产品畅销的关键原因,并不是盲从他人。要借助与农业部门熟悉的优势,及时邀请专家进行行情预测分析,不失时机发表专家见解的同时,还要利用下乡采访的机会,向农民行情信息,低潮期引导农民坚定信心,时引导农民保持清醒的头脑。例如2008年12月,埇桥区西寺坡镇大白菜价格极低,滞销现象严重,不少农户为此发愁,据专家分析认为,年末行情将有复苏的可能,因为国庆、元旦、春节三大节日是消费高峰。于是,我立即写出消息将这一信息报告农民,同时利用下乡采访的机会引导农民要坚定信心。正如专家预测,果然大白菜的价格稳中有升。

记者在报道中注意做到,每一个大宗农产品面临市场行情重大变化时,都要广泛听取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尤其是注意听取不同的意见,在把各方面专家意见经过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整理后,及时发表出来供各地政府及农民参考。如近年我采写的《八张蔬菜 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剖析了八张蔬菜生产的成败得失;《给扩菜热降降温》提醒各地不要被当前的高价格迷惑,大白菜市场需求有限等等。

“三农”报道要为农民谋利益

宿州是一个农业大市,自2010年8月开始,被批准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目前,“两区”建设取得了一些独创性的经验,现代农业的发展不断加快,农村改革为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正蓬勃兴起,方兴未艾。

但近两年,有的企业打着“两区”建设的幌子,进驻宿州,租种土地种植无公害大棚蔬菜,动辄上万亩。记者在采访中受到感染和鼓舞的同时,习惯性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种做法是不是什么都好,有没有不好的一面?在与多位农业方面的行家的请教、探讨中,我了解到了这样一些不为人知的观点:在企业兴旺风光的同时,农民利益受到了损害,而且潜伏着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专家们分析了企业长期租赁农民土地搞种植对农民利益造成的潜在危害:一是将来假如农业效益回升了,农民吃亏了怎么办?二是农民把土地租给了企业,将来如果被企业辞退,失去了生活来源怎么办?三是租出去的土地如果今后被征用了,到期后不能收回怎么办?土地征用费归谁?根据这些问题,我写成了《转型 走建设都市农业发展之路》一文,通过大量事例及权威数字反映了埇桥区汴河办事处如何通过转型,既不让农民利益受损,又可以健康发展现代农业的典型事例,提醒决策者在发展经济的进程中要推动经济既要转型升级,科学发展,又要让老百姓增收,农业增效。文章体现了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强音——转方式、调结构,具有现实意义。这篇文章发表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不少农业方面的专家认为这个问题提得好、提得及时;多家媒体和网站相继转载,众多媒体和读者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对报道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农”报道要多写农民关心的事情

写“三农”报道一定不能损害农民利益,要当好党、政府和农民的决策参谋,但仅仅做到这两条还很不够,在具体写作中还要想农民所想,写农民关心的事。农民在增收路上最关心的事情是技术和增收的信息,对于从事“三农”报道的记者来说,要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什么事情使他们高兴、什么事情让他们发愁,挖掘农村中的“亮点”,才能采写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三农”新闻,为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客观地说,记者在社会上接触的人还是不少的,不管是领导还是专家,记者几乎都能搭得上。于是,这几年,我充分发挥这方面的优势,着力为农民朋友牵线搭桥搞好服务工作。被誉为“中国山芋之乡”的宿州市泗县大路口乡是山芋生产大乡,过去,这个乡山芋收获全部是农民“弯腰”完成,劳动强度非常大,特别是随着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打工,留守的妇女和老人明显力不从心,他们迫切需要机械化作业。回到县城后,我立即与该县农机局、农委的负责人取得联系,不但解决了机器的问题,而且牵头邀请农业和农机专家到这个乡传授相关技术。

作为记者,除了经常与领导和专家接触外,还经常深入农村采访报道一些致富典型。泗县大路口乡农民在种植山芋上很有一套,我曾在这个乡多次采访,从不同角度报道了这个乡农民种植山芋致富的消息。刊发后收到了大量的读者来信和来电,询问有关问题并要求跟泗县联系种植。2011年初,我到埇桥区桃园镇桃园村采访时,这个村有些农民向我打听大路口乡农民种植山芋的事,并提出要我帮助牵线,他们准备到泗县大路口乡取经。我二话没说,连忙与泗县农委取得联系,第二天便带领桃园村的农民到大路口乡学习。当年,仅桃园村就发展心香山芋100多亩,紫薯50余亩,当年每亩平均增收500元。农民们朋友讲的是实用,关心的是能直接帮他们提供增收门路的市场、品种、技术等信息。而我在写作中着重写了农民 “所急”、“所想”、“所盼”的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信息,农民朋友爱不释手,视我为知已。

“三农”报道要心贴心为农服务

作为党委机关报的记者,应以强化为农服务、增加农民收入为着力点,具体提供政策、法规方面的信息服务;提供种植业和养殖业新技术、新品种的信息服务;提供农产品价格、销路、需求等信息服务,把三农新闻宣传推进到一个新水平、新境界。

宿州市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先行者,2011年,相继出台了十二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惠农补贴政策。每一项惠农政策出台以后,作为从事“三农”报道的记者总能在第一时间得到传达,而农民朋友就很难有这样的机会。按照惯例,记者往往在第一时间报道一下就完事,总以为贯彻和落实是职能部门的事。客观地说,虽然现在在农村,各种媒体基本普及,农民也基本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政策信息,但绝大多数只是皮毛。同时,虽然有农村基层干部和职能部门传达贯彻,但能够做到雷厉风行和不折不扣的还很少。2012年底,宿州市首次实施家庭农场主补贴政策,老百姓很想了解此事的详细内容,我立即对相关政策精神进行了学习和领会。果然,下去采访时,不少家庭农场主向我打听政策精神,我不但有问必答,而且对答如流、解读到位。埇桥区桃园镇桃东村村民王民主说:“我很早就在网上看到了家庭农场能给农民带来很多好处,但具体政策弄不懂,听了记者这么一解释,明白了很多,好事啊!我马上到镇里申请去。”因此,作为从事“三农”报道的记者就要想农民所想,及时把惠农政策的详细内容在第一时间告诉农民。

第10篇

从会议中挖掘新闻看点

县市级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作为一级党委政府的喉舌,要回避重要党政会议是不可能的事情。不过,如果就会议拍会议来完成新闻报道,这样的新闻画面古板生硬,往往会落入公式化、套路化的境地,农民观众会觉得味同嚼蜡,从而影响到党和政府兴农惠农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在我国新闻界,关于改进会议报道方式的讨论已持续多年,结果无非是要对会议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拓展和延伸。其实,亲历过会议报道的记者都知道,会议中领导的讲话、经验交流材料中,包含着大量的有用信息,潜藏着众多的新闻线索。关键是记者要练就一双善于捕捉新闻的火眼金睛,从新闻现场的人物、材料中去发现新闻的价值和生动的形式,并及时地进行宣传报道。

个旧市地处滇南,为低纬度高原,长期以来工大于农,目前已是资源枯竭型工业城市。农业方面,这里地形起伏较大,丘陵坡地与富庶坝子相邻,高寒山区与热带河谷相望。山区民族众多,文化观念落后,农业水平较低。山地与坝区农业经济呈现极不平衡的发展状态。发展现代农业,往往有关方面的会议针对性都很强。近年来,为了做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舆论宣传,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个旧电视台对《每日新闻》(侧重时政新闻)、《锡都早晨》(侧重民生新闻)、《我家个旧》(侧重百姓生活)这几档节目进行了深度改革,加大了农业新闻信息的播报率。我们对领导活动、有关会议的采访报道提出了高要求,要求记者挖掘会议新闻背后的新闻,从老百姓的角度去换位思考,贴近农村,贴近民生,深入乡村,注重采访报道农业政策的落实情况、农民科技培训取得的实效、学用科学与增收致富的关系、农业产业创新的典型代表等,使电视对农新闻有了很大的改观。

两年前,“全市烤烟工作总结表彰会议”表彰了一批种烟能手。经过深入了解,发现这些能手中有不少已经种烟致富,改善了居住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对山区农民很有示范作用。于是,我们选取一位山区的苗族妇女为代表,到她所在的南部山区老厂镇补东新寨去采访。我们看到,这个偏僻的苗族村中居然屹立着一幢现代气息的三层楼房,与其他的土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就是那位苗族妇女的家。经过采访。我们才知道。这个采花山对歌对来的外地媳妇走得多见得多,在思想观念上要比村子里的男人看得远。她文化不高,却相信科学,积极参加烤烟培训学习,吃苦耐劳,钻研烤烟种植技术,掌握了从打水窖、种植烟苗到烘烤烟叶的一系列技术。她是一个外乡人,不为村子里的传统观念所束缚,敢于冲破世俗,认准的事情不回头。她身上的这些优点,使她种烟成功,名闻乡里。我们拍摄的新闻专题《苗家种烟女能手》,展示了她勤奋好学的农家生活,总结了她的精神品质,形象真实可信,对全市山区的种烟农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这样的新闻自然也好看多了。

从田地中了解农民需要

从现实情况看,我市山区土地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6%,山区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58.37%,我市广播电视的服务对象大部分为农民已是不争的事实。深入农村,立足农村,服务农民,是我市广播电视节目实现转型时必须关注的半壁江山。转型就得从新闻做起。面对新形势,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地搞好种植结构调整,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为农民寻找脱贫致富的新方法、新途径,广播电视台记者义不容辞。

农业的季节性很强,农民在不同的季节里所需要的科技、产品供销服务、农业信息、产业政策等,都是广播电视宣传的主题。贴近实际办好节目,就是要实现新闻的指导性、实用性,新闻内容要新颖及时,反映农村当前的热点信息。帮助农民兄弟算好账,为农民朋友分忧解难。为此,我台加强了与农业部门的合作,把《个旧农业信息网》上那些、甚至还没有的最新农业信息转化为生动、形象、具有电视特点的对农新闻和对农节目,从而开辟了另外一条渠道,使上不了网、听不到广播电视的山区农民,通过有线电视节目的传输,获得有关信息,很好地服务了农民和农业市场。

2009年,我市被列为云南省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点。按照高产创建工作要求,结合我市马铃薯生产情况,市农业局分别在市属山区乡镇建设百亩核心区、千亩展示区、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各2个。我市马铃薯高产创建工作,通过集成选用脱毒良种、测土配方施肥、晚疫病综合防治等高产技术措施,强化技术培训指导,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马铃薯大丰收以后,卡房镇大黑山的农民自己连续搞了两届“土豆节”,以活动促销售,推销自己的农产品。但是,该乡镇地处偏远,活动受限。我台记者赶往山区,拍摄制作了新闻专题《欢乐土豆节》和《土豆节见闻》,反映了农民们丰收以后的欢乐情景,帮助当地农民扩大了影响,引来买家大量收购贩运。农民尝到了市场甜头,记者盘活了新闻题材。

为了让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个旧市锡城镇从区位优势考虑农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以农业服务城市,以特色产业带动农村发展的模式。从2006年开始,该镇农科部门从外地成规模地引进了金雀花。经过4年的种植,目前,金雀花已初具规模。花开季节,我们下到基地采访报道,短新闻《春催金雀花盛开锡城美味上市来》,通过报道市民到基地采摘金雀花,体验劳动,让市民享受当地的农家乐,以及观光农业给大家带来的乐趣。新闻鲜活有趣,金雀花也赢得了市民的喜爱,销路很旺。

提升农业新闻科技文化品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亿万农民的期盼。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这五句话20个字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也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任务,它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几个方面的建设,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同时也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要任务。其中,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农村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新风尚,培育新型

农民,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我们新闻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由于我国农村广大,民族众多,生产方式不同,各地的对农新闻、对农节目肯定差异很大,但是,对农新闻的对象,决定了广播电视必须具备农民喜闻乐见的通俗形式,在娱乐中启发他们。目前,我国许多农户以自身经济效益为中心,虽然也应用新技术新成果,但受到文化素质、思想观念、传统农业耕作意识的影响,很容易满足现状。农民科技意识仍然较低,对农业科技成果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认识不足,接受新技术、新成果能力差,这些都严重妨碍了农业科技成果迅速普及推广和转化。为此,对农新闻、对农节目必须配合政府,加强扶持和引导,提高农民素质,转变农民观念,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在媒体语言、节目内容、大众化、民族化上,要突出地域特色,分析农民朋友的市场需求,适应他们的口味,提倡新闻形式的接近性,提高农民朋友的科技文化素质。

县级台在对农节目的创作中,要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运用现场纪实、讲故事等多种表现手法,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使整个农村电视节目变成一块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文化品位的沃土,让农民朋友真正觉得是说自己的家常事。

邀请农业方面的领导、专家做客新闻及栏目,致力于提供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和服务,努力形成以大量的各类农科知识、产供销信息、生活生产服务及致富典型经验介绍构成的“信息流”,向农民群众提供各种勤劳致富的“路径”。如节目《白云山,花果香》中,我们就把握特色农业的变化趋势,多个层面地采访报道了鸡街镇党委政府、当地农业果蔬协会、瓜果种植专家、运输销售商、观光游客。以及乍甸白云山一带果农互帮互助,扩大种植面积,努力打造花果观光基地,发展旅游农业的经验,向有基础的乡镇进行宣传推广。

第11篇

建设新农村,地方广播电视宣传工作应发挥其重要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实现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一伟大历史任务,需要媒体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撑和精神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依然存在,城乡差距拉大的趋势没有根本扭转,特别是农村普遍存在的环境脏、村貌乱、设施差、布局散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的文明进步,影响了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发展构建新闻舆论平台,唤起民众力量投入新农村建设,是各级媒体尤其是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应尽的职责。作为基层党委、政府的喉舌,地方广播电视台应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好上通下达与舆论宣传工作。在党和政府与广大农民群众之间架起沟通与交流的桥梁,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这是因为:

地域的接近性。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强求一律。上级大台难以兼顾各地情况,而地方广播电视台有着地域优势,对当地情况最了解,与当地联系最密切,因而新闻宣传就更具指导性,开设的节目更有针对性,农民群众也更容易接受。

内容的针对性。新农村建设既是一项长远任务,也有阶段性的要求,内容多、要求高、任务重。地方台因熟知当地情况,可以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宣传计划,确定宣传重点,开设节目栏目。可以根据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及时进行思想沟通,帮助群众释疑解难,化解矛盾。宣传的针对性,有利于当地党委、政府更好地指导工作,也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山东肥城广播电视台在《肥城新闻》栏目中开设了《桃乡新闻》、《劳模采风》等子栏目,通过正面宣传,典型引路,影响、改变农民创业者的思维方式,使他们摒弃小富即安,小满则成的守旧思想,引导他们放开步子闯市场。

传播的即时性。广播电视节目传播速度快,尤其是现场报道更可做到与新闻事件的发生同步传播。广播电视传播的即时性往往要优于报纸及刊物。同时,广播电视还可开通直播节目,与农民面对面交流,及时倾听农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方便农民群众和政府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收听收看的便捷性。由于受文化素质、生活消费环境,欣赏习惯等因素的制约,相比报刊、网络等媒体,农民朋友更钟情并习惯于听广播、看电视。通过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他们甚至可以在流动和有意无意之间获取信息和知识。可见,广播电视收听收看的便捷性特点更适合农民群众的生活习惯,因而更有利于广播电视媒体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建设新农村,地方广播电视宣传工作面临的新任务

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出台,新农村建设已逐渐由破题进入实践阶段,这个关乎9亿农民福祉的“大动作”,不仅为地方广播电视宣传注入了“活水”,同时也给新闻宣传工作开启了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地方广播电视台宣传工作的开展面临着哪些新任务,又该如何去完成呢?

转变宣传理念。说起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有人可能将其与以往的“三农”报道联系起来。的确,这两者之间有密切联系,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以往的“三农”报道主要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展开,而如今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要求在未来15年左右,使农村的整体面貌大为改观,城乡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在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要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在强调立足于农业和农村自身改革发展的同时,要重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这些都是新提法、新观念。作为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必须转变宣传理念,自觉适应新农村建设宣传的要求。

首先,要从原先比较狭隘的“三农”报道的小圈子里跳出来,把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放到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建设和谐社会这个大背景中来审视,深刻揭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其次,要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方面全面拓展宣传报道面,注意发现新典型,提供新经验。再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理念,注重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宣传。

抓住报道重点。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宣传报道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而中心任务只有一个,就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在宣传报道工作中,应根据本地实际,抓住重点,把报道着力点放在发展农村生产力和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方面。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强对各地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报道。重点报道各地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维护务工农民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新思路、新举措、新途径与新成果。要加大对致富信息的深度报道。避免粗放式、低附加值的报道,要精深加工,实现信息的二次、三次增值开发,切实体现指导性和实用性,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农村广播正式开播后,其《专家咨询热线》、《致富快车》栏目深受农民听众欢迎,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已开始试播,其《为民热线》栏目开播三天时间接到各地咨询电话150多个。本着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关怀农村工作者的宗旨,农村广播和新农村频道正以其贴近“三农”,沟通城乡,权威实用,特色鲜明的特点,逐步成为河南广播电视媒体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主阵地和重要舞台。

以统筹城乡为主题,报道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典型和新经验。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向农村转移,以工促农,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健全农民保障机制等新现象、新举措必将出现,这些更是地方广播电视宣传报道的重点。青岛电视台推出《强镇、强村、强企》专栏,选派记者深入农村,调查研究,通过采访报道新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情况,加大对农村自主创新和城乡互动、城市支持农村建设的好做法的宣传力度。

以社会事业建设为抓手,报道好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事情。重点包括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建立农村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完善农村“五保户”、病残者供养和救助制度等。要加大对农村生活的广度报道,敢于把农村中经济纠纷、婚姻纠纷、风俗纠纷、干群纠纷、治安纠纷、家族势力纠纷等问题进行适当报道并加以正确引导。配合新农村建设,福建广播电台、电视台适时推出了《社区医疗服务走入莆田寻常百姓家》、《农村药品供应网和监督网建设惠及农民》、《诏安贫困村民有医保住院看病不发愁》、《关爱女孩社会捐资育“春苗”》、《健康文化树新风“花”乡文明结硕果》等系列报道。

树立见物见人的理念,突出人物报道。我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农民,农民是发展农业、推动农村进步的主体,处于社会注意力边缘地带的农民,尤其渴望得到接纳和认可,希望有机会欣赏和体味自己以及同行的成功。对农节目应紧紧围绕农民这个“人”而不是围绕“钱”和“物”做文章,把各类人物报道摆在突出位置,也就是要以人为本,报道好新农村建设中的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

树立大听众大观众的观念,努力吸引都市人收听收看。观光农业,绿色食品消费、乡村旅游等对农节目对于都市听众、观众来说正产生出越来越强的吸引力。从而可以进一步促进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民致富开辟更多的途径。

创新节目栏目。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应深入农村、贴近农民,制作出别具特色的、适销对路的节目,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广播电视节目的需求,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应按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原则,不断创新宣传内容、宣传方法、宣传形式和宣传手段。打造节目栏目的专业化与品牌化,打造深受农民群众喜爱的名牌频道和节目。

广播电视宣传的载体是节目。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宣传报道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农民群众希望广播电视节目能把道理说得明白一点,把科学技术传播得具体一点,把致富典型介绍得及时一点,节目办得与农民贴近一点。因此,在拓展宣传报道内容的同时,节目栏目也需要创新。根据视听监评调查和信息反馈,广大农民群众对节目有以下几方面的需求。

需要增加新闻资讯的信息量和时效性。地方广播电视对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来说,是他们了解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市场经济面前,他们只有靠信息灵敏寻找致富路子,研究经营策略。有用的信息能够对生产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一条有用的信息就是一个致富好点子,可以使农民少走许多弯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如果农民还是一味地按照传统慌里慌张盲目生产,势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广大农村,由于信息不灵、销路不畅、产销脱节的事情经常发生,进而出现销售难问题。地方台的节目要正确引导和帮助农民了解市场、认识市场、走向市场,必须向农民传递有效的农业经济信息以帮助他们开阔眼界。应增加信息资讯类的节目,不仅介绍本地的经济信息和市场行情,同时也要介绍周边县市乃至全省、全国的经济信息和市场行情,使农民群众及时了解外面的世界,增长知识,拓宽思路。鞍山市广播电视台最近开办了《信息窗》栏目,定期向农民国内、国际上有关农业方面的新技术、新信息,栏目中包括项目动态、市场行情、前景分析、供求信息等内容。

需要增加技术类、知识类的节目。因为这类节目与农民致富增收直接有关,地方广播电视台可根据当前农业产业发展趋势,以及本地发展种养业的成功经验,邀请有关农业专家或已成功致富的种养大户进行技术授课、开办技术讲座,以满足农民求知求技的欲望。鞍山市广播电视台过去在新闻节目中也曾不定期地安排一些专家讲座、技术人员访谈等内容,但内容缺乏贴近性与针对性,常常忽视广大农民的实际需求。为帮助农民解决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鞍山台有针对性地在新闻节目中开办了《三农天地》、《致富经》、《农民信箱》等栏目。其中《农民信箱》紧紧围绕农民的疑惑,解答农民的提问,给农民朋友一个说话的空间。农民在生产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可以去信去电咨询。针对农民的提问,采编人员走访咨询有关部门和专家,及时给农民朋友作出解释和答复。2006年5月,吉林省在全国率先开通了“新农村热线”,在农民和专家之间搭设起了一座信息沟通的桥梁。同时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建立了直播系统,由专家主讲技术类、知识类讲座,在固定时段向农民播放。

需要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宣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典型的创业历程和成功经验,对农民群众最有说服力。地方广播电视台应开设相关节目,讲述老百姓的致富故事。介绍一些致富典型,让他们走进广播、走上电视,用具体的事实、朴实的道理使农民群众明白“条条道路通小康”,“行行出状元”。只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切入点,定能脱贫致富。从受众心理学角度讲,人们往往对那些与自己职业相仿、经历相似的人会产生心理触动因素。广播电视节目只要抓住了这一点,从普通群众中发掘典型,从平凡中发掘不平凡,那么节目自然会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很强的说服力。山东肥城广播电视台先后开办了《招商引资功臣录》、《桃乡人》、《致富桥》等专题栏目,着力介绍一批农村先进典型、致富能手,在当地引起很大反响。

需要文化娱乐类的节目。就目前情况来看,农村的文化生活还是比较枯燥的,农民盼望广播电视能带给他们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以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这是许多农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前农村文化的单调与乏味。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此,地方广播电视单位,应承担起责任和义务,利用媒体平台提供资源,为农村文化生活的改善出一份力。

另外,地方广播电视台在新农村建设宣传方面应充分发挥媒体自身特点和优势。在传播新闻信息上,要力求一个“快”字。快速反映、滚动播出,追求第一时效。在主持风格上,力求一个“亲”字,克服“我播你听”、“我播你看”的呆板说教味,多采用双向交流、平等交谈方式;在播出效果上,力求一个“特”字,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音画”优势,对合适的题材可搞现场直播,追求报道的生动性、可听性与可看性。总之,节目的形式要适合节目的内容,要适合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做到不断创新,常办常新。

第12篇

【关键词】县级电视台;专题节目;节目编排创作;内容吸引力

笔者在龙陵县广播电视台担任新闻记者工作,在专业技术岗位工作逾16年,通过自身在岗位实践中的经验积累,结合对电视台专题类栏目的理解,认为当前县级电视台应当紧抓实际,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和资金能力,运用创新的节目编排方式,重点应当加强自身电视专题类栏目的内容吸引力,来提高电视台收视率,加强电视台媒体影响力,确保电视台能够在创新中求得发展。

一、在栏目创作上充分听取民声

县级电视台不能依靠照抄照搬大型电视台的电视专题类节目创作思路,而是应当结合民生,听取民声,从群众中征求意见,结合民意,探讨群众所需,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城镇发展、三农问题,设身处地去谈创作。只有不空想、不蛮干,切实从贴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来考虑该设置什么样的专题,才能让这专题获得更多的群众支持,这才是回归于县级电视台自身发展目的,最适宜县级电视台专题类节目发展的选择。

结合笔者在龙陵县广播电视台的相关工作经验,建议县级电视台在充分考虑体现地域特点进行栏目设置的过程中,结合村镇发展建设创作一些评述发展先进典型的专题栏目,结合三农问题创作一些科学惠农、技术慧农、政策惠农的专题栏目,或者结合新闻采编,创作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下创新发展的专题栏目,这些专题内容,才是真正受到广大群众欢迎的好栏目,是易于被群众所接受的好专题,也是真正能够发挥县级电视台影响力的内容创作。

二、在栏目采编上充分融入群众

1 充分认识到县级电视台贴近群众的优势

县级电视台虽然在媒体资源上和资金能力上,并不优于市级电视台和更高级的电视台,但其具有中小型广播电视台的先天优势,需要县级电视台电视专题类栏目的创作采编人员充分认识到县级电视台自身的优势,扭转陈旧的创作采编观念,杜绝照抄照搬大型电视台的创作采编思路[1]。

县级电视台设立在贴近县乡、靠近群众的基层环境,更是具有贴近民生,深入群众环境,充分融入群众的资源优势,是获取民生问题、三农发展问题、城镇发展问题的采编内容的第一现场,是值得深入挖掘、融入群众进行贴近民生的创作的。笔者长期工作于深入基层、关注民生的采访工作中,对此深有体会。只有贴近群众,所采编到的资料和新闻材料才是创作县级电视专题栏目的宝贵资源,才能创作真正能够打动群众,牵动群众真正关心的、具备吸引力的好栏目。

2 充分发挥好灵活的采编方式方法的作用

县级电视台的栏目采编,更加轻巧灵活,能够更加机动、迅速、便捷的接触到第一线,还能充分发挥优势,采取灵活的采编方式,同乡镇群众更紧密的联系起来,所取得的电视专题类栏目的素材,更是富有群众性,易于被群众接受。

笔者在十余年基层工作中,总结出非常朴实的工作经验,就是接触群众,要以群众的思维方式去设问,又要以专业媒体人的思维去思考,还要以联络人的身份去做好相关的对接工作。在采取灵活的采编方式过程中,需要以帮群众办事的态度处理专题栏目的内容,这样才能保证为县级电视台的电视专题节目取得最为实用的内容材料,也才能保证最终创作出来的电视专题类栏目能够真正被群众所接受,产生群众对专题节目内容的认可[2]。

3 充分地融入群众需要切实做到求真务实

县级电视台的采编更要求真务实,不走形式、不搞过场、不拘泥于采编条件的约束。例如我在走基层下乡村的采访过程中,农民群众在哪里工作,我们就设点在哪里,群众遇到什么困难,我们就真实的反映什么内容。讲的是乡亲们的话,用的是土办法,想的是实在事,才能保证为县级电视台的专题类节目提供优质的原创资源。

三、在栏目设置上充分发挥民主

结合前面所谈到的,从内容上,县级电视台的专题节目必须结合民众所想,创作体现民生化、生动性和鲜活性的节目内容,节目设置上,应当充分发挥民主,让群众参与进来,让内容得到群众的理解。不能盲目地谈框架,而是应当在群众中找内容。用简单的话讲,就是谈群众关心的事让群众想要看,用群众说话的方式讲让群众愿意看,充分跟群众互动让群众乐于看,这才是真正考虑到县级电视台所接受的受众性质,认清县级电视台发展目标,找到县级电视台科学发展思路的栏目设置方法。例如多设计一些灵活的走访专题、民生专题,让群众能够参与互动,让群众积极提意见,并且接受群众的意见,在适当的范围内,发挥民主[3]。

四、在栏目编排上充分体现民生

县级电视台的电视专题类栏目应当将体现民生的内容有重点地突出出来,突出县级电视台自身的内容特点,适当采取侧重县域经济发展、村镇建设、三农问题的内容,在专题栏目的设置上,增加结合本地民生的内容比例。在编排上,也不能一味追求内容的统一化,还应当讲求多样性,将原本单一的内容设置朝着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上发展。

注意对县域经济、三农问题的引导推动作用,切实发挥县级电视台的媒体影响力,这是进行县级电视台专题类栏目内容吸引力创新的重要目的。内容要务实,让群众觉得有用,形式要有艺术性,让群众觉得爱看,栏目编排要创新,要能持续的带动群众,产生延续性发展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县级电视台的电视专题类栏目想要增进自身的内容吸引力,就必须结合县电视台现今的技术条件和资金能力,了解电视节目的市场和受众情况,结合县级电视台的自身内容定位,整合自身资源的优势设立品牌栏目,听取民声满足群众需要、深入群众,才能让内容接地气,面向群众需求才能受到群众欢迎。需要树立县级电视台的创作信心,结合群众搞创作,才能真正发挥县级电视台的优势,谋求自身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智勇. 县级台如何设置电视专题栏目[J]. 科技传播,2015,03: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