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议论文论据

议论文论据

时间:2023-05-30 10:16: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议论文论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议论文论据

第1篇

走近角落,你会发现,有人虽身处生活的角落,却不安于生活,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史上有名的“诗圣”――杜甫,他仕途不顺,生活穷困潦倒,自身处于茅屋这个角落里,人们常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然而他穷也兼济天下,用自己的笔为劳苦人民呐喊,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贫困、疾苦;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喊出了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心声……是的,他是处于生活的角落,但如果没有此举,他又怎么深切体会最底层人民的疾苦?又怎会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篇章呢?

(《走近角落》)

命题是“走近角落”,且看文本中论据的细节部分“史上有名的‘诗圣’――杜甫,他仕途不顺,生活穷困潦倒,自身处于茅屋这个角落里”,除了“茅屋”外,其余跟“角落”没有直接的关联;而“诗圣――杜甫”更是文学史上鼎鼎大名、熠熠生辉的,怎么会是“角落”呢?可见,论据细节的准确性不够,“戏份”严重不足,这大大影响了论证效果,从而降低了文章的档次。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以为根本原因在于作者不求甚解,没有在文章开头对命题做出个性化的内涵解读,命题在他心中就是个囫囵的整体,只存有感性的大概的认知,举例时他当然做不到精准了。再看这个修改稿:

走近角落,就是要我们着眼社会底层,深入底层。走近角落,你会发现,有人虽身处社会的角落,却不安于平庸,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十年困居长安,他“朝扣富儿门,暮随胡马尘”,在穷饿、没自尊的角落里苦苦挣扎,但他穷也兼济天下,用自己的头为劳苦人民呐喊,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贫困、疾苦;漂泊西南天地间,他栖身茅屋,“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万千寂寞百年孤独的角落里,他又一次推己及人,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喊出了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心声……

“角落”就是“社会底层”,后面的材料细节紧紧扣住这一内涵,用“困居”“漂泊”暗示,用“朝扣富儿门,暮随胡马尘”“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来佐证渲染,用“在穷饿、没自尊的角落里苦苦挣扎”“万千寂寞百年孤独的角落里”来进一步明示命题及其内涵。这样的演绎才能称得上准确饱满,淋漓酣畅。所以,首先交代命题的内涵,然后论据的细节才不会“不知所向”。

其二,论点直接限定细节。论点的品质决定了材料的质量,论点肤浅平庸,材料运用想精彩也难;论点深刻生动,材料才有可能相得益彰。且看:

走近角落,关注小人物,能够让我们明白许多人生的道理。日本的“终身成就奖”今年破天荒地颁给了一位邮差――清水龟之助。在日本,当邮差不仅辛苦而且收入微薄,很少有人将其作为一生的职业,但清水龟之助一干就是25年。有人问他,为什么会长期快乐地干一份枯燥的工作,他说:“上班那天,我非常高兴,母亲对我说,要每天像第一天那样对待工作。只有保持‘初心’,才能干得出色。”……关注小人物,走近角落,让我懂得了保持初心的重要性。

(《走近角落》)

先看论点“关注小人物能够让我们明白许多人生的道理”,一看就让人失去了阅读兴趣,这本是公理有什么论证的必要呢?至于材料细节几乎是用记叙的方法在交代,看上去都是情节,实则没有细节,犯了议论文举例的大忌。我以为在考场上,仓促间你的论点不出彩,那举例一定要采用“铺陈式”,以排比的形式“炫出”细节,用“丰富”弥补“单薄”。

说到底,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有什么样的需要,才能提供对应的服务。主体需要不明确,服务要么过轻,隔靴搔痒;要么过重,画蛇添足。所以,我更倾向于把论点精心雕琢,要尽可能做到清晰具体,生动深刻。越清晰具体,材料细节越有方向,跟上得越容易;越生动深刻,材料挖掘才越有深度,发人之未发。

走近角落,小人物大精彩,小舞台大天下。清水龟之助,日本的一位普通邮差,25年如一日,把上班的每一天都当做“上班的第一天”,他用“快乐”“激动”“幸福”“认真”串联了每一个平凡的日子,串成了令人羡慕的、独一无二的人生珍珠项链,正是凭借这份“初心”他最终获得了“终身成就奖”。当中国支教的舞台,或多或少沾染上名利时,德国人卢安克却把它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不仅没有任何的功利,甚而低调到只希望能借此“解放人们的愿望”,“让每一个人做最适合自己的、自己所愿意的事”,而这恰恰是我们大多数人蝇营狗苟、忙碌终生却不得的人生真谛!

第2篇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议论文的考查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纵观2010年、2011年的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可以看出有以下特点:

1. 从选文的主题来看,大多涉及人们关注的社会生活以及人生成长、求知中的问题,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以期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如2010年中考选文《科学不怕挑战》(安徽卷)、《熬住就是一切》(山西太原)、2011年中考选文《君子之交淡如水》(北京市)、《凡事皆有度》(贵阳市)等,这些材料着重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2. 选文绝大部分来自课外,也有少量的出自课内的典范的文章。

3. 重视基本阅读能力,兼顾文体阅读能力。如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局部理解等,这是阅读的基本能力,还有紧密结合文体特点进行设题。

4. 题型以理解性题为主,并伴有拓展性试题。

考点搜索

1. 考查对论点的把握,如“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论点”(2011年呼和浩特市)、“这几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分论点又有哪些?”(2011年苏州市)

2. 考查对论据的理解,如“阅读第④段,简要分析这一段所用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君子之交但如水”(2011年北京市)、“下面是几则关于读书的名言,如果要在本文中引用,可以引用哪两项?并说说理由”(2007年四川资阳)。

3. 考查对论证方法的理解,如“选文第⑦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011年河南省《坚持“一件事原则”》)。

4. 考查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如“用“/”标示全文论证的结构层次”(2007年湖北荆州)、“简述第⑥段的论证思路”(2010年广东《三思而行》)。

5. 考查对议论文语言的品味,“请说说‘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一句中‘繁华的沙漠’的含义”(2011年苏州市)、“防止‘情绪污染’,主要还是加强品格和心情修养。”的句子中“主要”一词能否去掉?说说你的意见”(2007年河北邯郸)

6. 考查议论文开头的作用,如“文章开头举出薛仁贵与王茂生交往的事例,有什么作用?”(2011年北京市)

方法指津

1. 对论点的把握。

(1)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看出哪是主哪是从,哪是纲哪是目。

(2) 中心论点所处的位置首先看标题,但要区分论题和论点。有的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在开头,有的在中间,有的在结尾。还有的对论点表述不很集中,需要读者自己用语言归纳概括出来。

(3)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论点应是一个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短语比喻句、疑问句都不能作为论点。比如《成功也会成为包袱》这篇议论文的题目是不能作为论点的,因为“包袱”是比喻义,要找出本义,论点应为“成功也会成为你前进的精神负担”。

2. 对论据的把握。

(1) 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道理论据: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义、规律、法则,社会科学的经典论述、格言、警句、名人名言等。

(2) 概括事实论据:在概括文章事实论据时,要做到准确,全面,避免漏缺,并注意形式“谁+事+结果”且指向论点。

(3) 分析论据的作用:无论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它都是用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的。答题时还必须明确直接证明的那个观点,这个观点未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有可能它只是一个分论点。寻找分论点一般来说要关注这一段的段首句或结尾句。

(4) 补写论据:补写的论据必须符合题干的要求,所选论据应具有典型性――事实论据应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概括叙述(谁+事+结果),紧扣论点。道理论据应具有针对性和权威性,引用要完整准确,能有力地论证论点,语言表达要简明通顺。

3. 辨析论证方法,理解其作用。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其实有固定的答题格式:

(1) 举例论证:列举……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 道理论证:引用……的言论,充分有力地论证……观点,具有权威性,令人信服。

(3) 对比论证:用……和……进行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论证……观点,给人印象深刻。

(4) 比喻论证:用……比喻……形象生动地论证……观点,通俗生动,易于接受。

注意论证的观点必须准确地引用或概括出来。

4. 理清段落论证思路,概括论证过程。答题思路为:

(1) 阅读全段,给段落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2) 用一些标志性词语连缀:首先……其次……然后……最后……

(3) 答题格式:首先提出……观点,其次举出……事例,然后分……方面分析论述,最后得出……结论。

5. 分析――关键词语、关键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答这类题一要联系文章内容,尤其是要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二要结合语境,结合上下文揣摩其具体含义。

作用(1) 对论点的作用:阐述或论证论点。(2) 有它以下内容的效果:使论证更严密。

6. 议论文开头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3篇

【关键词】观点材料;区分;发现联系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议论文,比较简单是显而易见的,观点鲜明,材料具体。学生学习议论文,如果能够区分观点与材料并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那做出自己的判断就比较容易。怎样让学生能够从区分观点与材料并发现联系上进行议论文学习呢?

一、让学生在多读上认识观点

应当说入选于初中语文教材的议论文其观点都是比较明确的,有的观点完全就是题目。但也必须看到的现实是,初中学生还不见得就能够完全理解作者所议论的观点,这就必须让学生去比较充分地读文,当学生能够把简单议论文读到一定的境界,文本所议论的观点学生就可以去感悟出来。这感悟不仅仅就是看到文本题目意义上的感悟,而是从自己的心理真实意义上明白这观点就是人们所必须去崇尚的观点。学生在多读上认识观点,还必须能够在阅读基础上去提炼观点。从相关意义上说,初中语文教材中一些相关性的议论文,其观点有时也不都是直白的,这就需要让学生自己去提炼出观点。可以这样去说,初中生阅读简单议论文,从教材文本中提炼观点有难度,但也完全有可能。关键要充分信任学生,要敢于放手于学生,要善于引导好学生。譬如教学《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应当说学生从文本中去发现作者所说明的观点,是比较容易的,但不能在初中学生中建立起比较深刻的印象。因此,则有必要在学生学到一定地步时引导学生去思考一个人灵魂的高贵的体现,再让学生去比较“高贵”和“高尚”,进而在比较真实意义上去发现作者所阐明的观点。学生便比较深刻地明确一个人灵魂的高贵必须是那样的有思想,必须是那样有丰富的精神财富,更必须具有一种纯正的追求。学生便比较准确地感悟到人的“高贵”强调的应是人要“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二、让学生在多读上认识材料

一般说来,即使是比较简单的议论文,也都是利用具体材料来表现观点的,材料为观点去服务是议论文的一个最为明显的要求。观点与材料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但表现观点的材料也多有不同,表现观点之材料的表现手段也有着一定的不同。学生学习议论文,不仅仅就是知道服务于观点的有着哪些材料,而且应当让学生去思考这些材料是否就能够去服务观点,或者就是怎样去服务议论文之论点的。平时的议论文教学,让学生去多读,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材料。以教学《怀疑与学问》为例,这篇论文围绕“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并以两个分论点进行阐述,第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第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教学时,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去认识证明论点的具体材料,如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要求学生去细读,让学生去思考:这里的材料有“怀疑、思索和辨析”,这样的材料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学生在读后进行比较,发现这里所论证观点的材料是不能去调整位置的。学生经过比较,不但说出不能互换的原因,而且说出一些比较具体的道理,学生们说出对于书本和学问不容易产生怀疑,人们很容易对传说产生怀疑,只有人们对传说产生怀疑,才有可能对书和学问产生怀疑,这是一种符合人们认知规律的排列顺序。学生学习议论文,学生多认识材料比较重要,只有学生能够认识材料的议论文教学,才应当是比较实在和有效的议论文学习。

三、让学生在多读上发现联系

议论文围绕论点进行论证是议论文的基本特征,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议论文论证过程的具体体现。初中学生学习的议论文虽然都比较简单,但学生通过学习发现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那种逻辑关系是完全必需的。离开了学生的发现,那学习议论文就等于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初中学生所学习的论文一般都是立论性的,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是立论性论文的具体表达方式,这对学生发现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有一定的帮助。但不让学生去读,学生是很难感悟到论点和论据的逻辑联系的。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多一些宽容》,学习本文就是要让学生能够领会提倡宽容的意义,就是要让学生在探究文本思路严谨结构紧凑上理解宽容的涵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譬如让学生认识作者论述多一些宽容的方法,学生在多读多悟中,悟出了论点和论据之间先总说后分说的处理方式,学生从三个“一种”知道作者对宽容进行了定位。学生从读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的分说中,感到作者所证明的内容由轻到重,安排得相当讲究。议论文一般都是以摆事实和讲道理去行文的,《多一些宽容》是怎样行文的呢?学生在自己读时,就比较理想地发现:这篇论文是以讲道理为主的,基本没有摆事实。在学生发现后,给了学生这样的机会,让学生为这互谅、互让、互敬和互爱补上几个事实论据,并要求学生所补充的事例具有高度概括性,且能够与上下文比较自然地衔接起来。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时,所选的材料都能够与观点相匹配,比较理想地证明着作者的观点,如有学生围绕“互敬”,举出的一个实例,说总理工作了一整夜,清晨回家时,碰见一个清洁工人,总理主动紧紧握住工人的手说“同志您辛苦了!”十分尊重别人,所以他也得到了全国人民对他的尊重的例子,较好地形成了学生与作者的有效互动。

区分观点与材料并发现联系的议论文学习,作为语文老师还不仅仅只去思考和研究这些,还必须去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多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予以实践,并做出比较深刻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好议论文,使他们形成更为理想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长沙:岳麓书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4篇

关键词: 中考 议论文 复习

中考语文复习,向来被人们认为是费力不讨好的事,精力投入多,复习时间长,却往往见效慢甚至不见效。所以我认为制定科学高效的应考复习策略尤为重要。

根据《语文考试说明》中所列考项,我将复习内容规为四个专题:一是基础知识;二是文言文阅读;三是现代文阅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四是写作。下面我主要谈谈在复习议论文时自己的做法。

一、通读《语文课程标准》和《中考学科说明》,做到复习不盲目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2010年中考《学科说明》中对于议论文的要求是: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

3.理解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态度、观点;

5.筛选并提取文章中的重要信息;

6.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7.区分简单议论文中的观点和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纵观近五年河北省的中考试卷,总结出考点如下:

1.对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

2.对论证方法的辨识、理解;

3.对论证思路、结构的考查;

4.对论据的考查(作用、补充论据);

5.句子仿写;

6.重点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7.对词句含义的体味、理解;

8.修辞的作用;

9.筛选并提取阅读材料中的信息;

10.结合议论内容谈自己的看法。

二、在《语文课程标准》和《学科说明》的指导下,制定严密的复习策略

我在总结考点的基础上严把选材关。观察近几年的中考阅读材料,我们发现议论文阅读材料的选择,内容主要集中在人生的信念、人格修养、读书学习等方面,其中以人格修养的比率最高。命题者考虑到了中学生的学识、阅读积累、生活阅历与感受等方面的特点,所以我在选择阅读材料时也多关注这些问题,并且在每篇阅读材料中尽可能多地体现考点。

三、适量做题,寻找思路,注重归纳总结

训练阶段很重要,考试和练习都是必要的组成部分。我的做法是:求精不求频,重讲评不重分数,从内容到形式都努力贴近中考,强化方法,归纳思路,强调形成性训练。阅读能力的提高尽管取决于平时的学习与训练,但并不是说不用复习。俗话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关键是如何“磨”。复习时间非常紧张,搞题海战术很容易有抓不住重点的感觉,但也不能走另一个极端:不做题。在可能的情况下,适量做题是应当的,也是必须的,关键是做题的目的要明确:不猜题,不押题,而是寻找做题的思路。所以要适量做题,要讲究做题的质量。通过做题,注意总结:什么样的题目,该如何去考虑,从哪些角度回答,而且最好是能够结合一些题目的评分标准。做的题多了,我们就会总结出一些规律。

(一)辨识中心论点的方法

1.中心论点出现的位置:(1)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如《诚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2)论点在文章的开头:A.开宗明义、开门见山亮出观点,如《谈骨气》;B.通过一个故事引出中心论点;C.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分析归纳出中心论点;D.根据自己的经历归纳出中心论点。

2.通过分析各段作者的观点(或分论点),从中归纳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3.从“论据”到“论点”反推法。(结合每篇阅读材料的第一小题)

(二)把握文章论证思路的方法

首先要明确问题中所提及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是什么;其次是结合文章对论点论证的具体内容,分析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再次是明确论证中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论点进行论证;最后要考虑论证的角度,是正面论证还是反面论证。(结合08河北第二小题;08青岛15小题)

语言表述为: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的例子或名言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

(三)对于论据的考查

1.考查论点和论据之间关系的题型的答题方法:首先是要知道“论据证明论点”的基本作用;其次要明确论据直接证明的是中心论点还是分论点,提高答题的针对性;最后要知道使用“论据”是为了使论证更充分、有力。(结合08漳州市4小题;08山东青岛16小题)

2.概括或补充事实论据:……(人)……(事),形成主语、谓语同实具备的完整句式,落脚点放在论点上(司马迁惨遭宫刑,著成《史记》)

(四)四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1.举例论证:举出……的(事实)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引用……的名言或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对比论证:作者把……与……进行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

4.比喻论证:作者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接受。(结合08漳州2小题)

(五)对议论文语言的理解品味(结合08河北3小题)

1.从“准确严密”特点品析角度。

(1)从限制性词语(状语、定语)的使用分析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2)利用关联词语间的逻辑关系,增强语言的逻辑性,内在联系密切,论述的道理更严密、准确,富有说服力。

(3)明确代词的指代范围,正确理解代词的指代作用。

2.从“鲜明生动”特点品析角度。

(1)从修辞(比喻、拟人、排比等)的角度品析语言的生动性特点。

(2)从句式的多样与变化所体现的论辩力量和表达的语势方面加以品析。

(3)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角度品析语言的鲜明、生动和感情的色彩。

(六)分析一段话的作用

看位置:

1.开头:引出论题或论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作为论据证明论点

2.中间:承上启下。

3.结尾部分:对论点补充论述,强调了……使论证更严密。或者是:总结全文,深化论点,发出号召。

(七)开放性题目(结合08河北4小题;08漳州市5小题)

1.补充事实论据:选择典型事例,概括叙述,紧扣主旨。

2.请您就本文论点谈一点看法:用自己的语言将原主旨深化,展开联想,补充事例加以论证或阐述。

第5篇

【关键词】议论文 论据 积累 分析

一、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积累,解决“无米下锅”的问题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新鲜有力的论据,即使见解再独到,思路再清晰,也会使人读起来索然寡味。虽然有了充足的新鲜有力的论据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但是大量的新鲜生动的材料却是优秀议论文的“源头活水”。“手中有粮,心中不荒”,写作自然也是如此。有了充足的材料,再加上一些联缀成文的功夫,何愁写不出优秀的文章?可见材料的积累是作文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们感叹作文难写往往就是手头缺少素材,因而笔下不能生风。那么材料从何而来呢?我引导学生通过以下渠道积累材料。

1.积累课本中的好材料。观察生活,固然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阅读课外书籍,借鉴别人文章中的资料也是积累材料的好方法。但这些对分秒必争的高中生来说又显得异常奢侈。其实你身边的教材就是你写作的源泉。熟读课文,把课文中的某些内容信手拈来,有机地运用于作文之中,不失为写好作文的巧妙手段。可是我们却往往忽略了这既方便又实惠的积累素材的途径,常常舍近求远,给自己构筑了作文的障碍。如能重视这座宝藏,并能材尽其用,定会写出优秀的文章。且不说自然科学中的科学原理、著名科学家的事迹和名言,单是从初中到高中的语文书中,就有许多可用的材料。我要求学生利用作业和自习时间将这些有意义的材料积累起来。

2.通过课外阅读积累材料。课本中的材料积累多了,容易雷同。解决办法就是从课外阅读中积累材料。阅读范围包括各类合法出版物和音像制品,如有意义的报刊杂志、歌词、影视节目等。平时每人每学期至少阅读两本课外读物,假期读一至两本文学作品或者看两部以上的电视连续剧,并整理成读书笔记。

3.通过语文活动积累材料。如我在教学中,配合教材中“演讲”和“辩论”的教学要求,我组织学生利用早读时间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演讲和专题辩论。讲稿和辩论稿必须提前写好。这些稿件,尤其是其中的优秀稿件,所用的材料大都使参与的学生激动过。将这样的材料积累起来,运用得好,会使文章有更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样的活动,我每学期开展二十多次,学生积累了许多材料。

上述三种做法必须通过读书笔记的方式反映出来,这样既能防止材料流失,也便于老师检查督促。同时,老师和学生同行,经常将自己积累的材料和对材料的分析读给学生,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高一、高二两学年,大部分学生作阅读笔记50余篇,上等生完成近100则,中等生以上的学生能较好地运用平时积累的材料,基本上解决了作文材料贫乏或陈旧的问题。

二、教给学生分析材料的方法,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论据的作用

首先,论证中对论据的精当分析,是论据和论点之间的纽带。靳贺良在《论点与论据的纽带》一文中列举了六种分析方法:1.求质法;2.索因法;3.对比法;4.类比法;5.综合法;6.引申法。在张恒的《事实论据使用要诀》以及沈正文《怎样表述议论文中的事例》中,也谈了大致相同的见解。他们认为要运用好事实论据,首先要定向概述事例。所谓定向,即着力突出论点所需要的部分;其次必须注意用一些富于启发性的语言将该突出强调的思想内容和意义进行初步的提示。

第6篇

本篇运用“非指示性”教学设计中“基于自主探究”的样式设计。该设计主要用于随笔、杂文等普通的议论文本。自主探究,笔者在此处界定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提出问题、自主探索推究的方式对随笔、杂文等普通的议论文体展开自主学习,对文本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全文的论述特点等依次展开提问和探究,在一步步的提问和探究中走进课文内层,把握作者意旨,获得语言营养和精神营养;并在自主提问和探究的基础上,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该教学设计的标志性环节是“四探究”:一探究论点;二探究论据;三探究论证;四探究论述特点。

该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和步骤为:教师介绍学习方法;学生初读感知;讨论学习内容;一探究论点;二探究论据;三探究论证;四探究论述特点;探究其余疑难;积累性美读;总结学习收获或启示;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设计展开】

一、教师介绍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美国科学家乔治・萨顿的科学史随笔《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我准备让同学们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主动探究答案;然后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堂课的学习质量如何,就看各位提出问题的质量和探究问题的质量了。

二、通读感知

每人以自己习惯的方式自由诵读。可以是出声的朗读,也可以是不出声的默读,不采取齐读的方式。在自由诵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讨论学习内容

作为议论文,哪些内容是必学的?每人先独立思考,在备用纸上写下四五个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由每个小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的基本共识,在介绍中逐渐形成班级的基本共识。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学生说到位了也再说说):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因此前面三个最容易形成共识;另外还要把全文的论述特点作为学习内容,以更深入地从文体上探究和理解本文。如果你觉得还有其他问题值得探究,课堂上再给出一个独立的时间,一起探究。

讨论学习内容,体现了“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或许学生对议论文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在认识上的差异或差距不大,但学生思考、讨论的过程,就是唤醒他们自主学习意识的过程,也是让他们意识到教师把他们当做学习主人的过程;而学生思考、讨论的结果,则让他们懂得了这类文体该学什么、怎么学,以后离开教师也能独立学习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要求:“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以下按四个方面来预先设计。课堂实施时可能会根据学生的意见随机做些调整。

四、一探究论点

每人先自主探究。探究前教师先引导,主动说明学习的三要素即任务、要求和时间:现在要探究的是这篇文章的论点,请你就论点的内容、形式等方面主动提出问题,有几个提几个(原则上不少于一个,不多于三个);提出后自己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提问和探究的要求和原则是“四有”:第一,有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是值得质疑的真问题;第二,有启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对自己、对同学有启发,能借此深化对课文的学习;第三,有本探究,即结合文本展开探究,不离开文本想当然地猜测;第四,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要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时间10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由每个小组长整合全组的典型内容向全班介绍;如有需要继续探究的问题,也一并提出,全班一起现场探究。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提问和探究,继续深化学生的学习(学生提出并解决的不再机械重复,其他问题还可现场生成)――

对于本文的论点,我提出一个问题:本文没有直接点明论点的句子,请概括本文的论点,并说说概括的途径和方法。

我的基本理解是(直接介绍还是让学生探究后再介绍,需根据课堂情况随机决定):

本文的论点是:要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的关系。概括的途径是课文的标题“东方和西方的科学”。议论文的标题,要么是论点,要么是论题。前者态度明确,立场鲜明;后者不明确也不鲜明,只是论述的话题。本文标题属于后者。如果在论题的前后加上一些限定性的词语:“要正确认识……的关系”,就成了一个态度明确的论点了。

教师顺势介绍作者:作者乔治・萨顿,是近代科学史的奠基人,新人文主义的先驱。他的一生为消除地域和民族偏见做出了不懈努力。(引自苏教版教学参考书)

五、二探究论据

每人先自主探究。探究前教师先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现在要探究的是这篇文章的论据,请你就论据的内容、形式等方面主动提出问题,有几个提几个(原则上不少于一个,不多于三个);提出后自己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提问和探究的要求和原则是“四有”(见前面);时间10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由每个小组长整合全组的典型内容向全班介绍,如有需要继续探究的问题,也一并提出,全班一起现场探究。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提问和探究,继续深化学生的学习(学生提出并解决的不再机械重复,其他问题还可现场生成)――

对于本文的论据,我提出三个问题:第一,本文的论据在哪些段落?第二,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本文的论据各属于什么类型?第三,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个段落中的论据表达的意思。

我的基本理解是(是直接介绍还是让学生探究后再介绍,根据课堂情况随机决定):

第一,本文的论据分别在第2段、第3段、第5段、第6段和第7段。第二,这些论据中,第2段和第3段为事实论据,第5段、第6段和第7段都是理论论据。第三,第2段是说,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也是东方的;第3段是说,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第5段是说,美国的文明还很短,还有很多不健康的因素,必须谦虚,要有科学的态度;第6段是说,新的鼓舞仍然来自东方;第7段是说,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科学本质上也是不完美的。

六、三探究论证

每人先自主探究。探究前教师先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现在要探究的是这篇文章的论证,请你就论证的过程、方法等方面主动提出问题,有几个提几个(原则上不少于一个,不多于三个);提出后自己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提问和探究的要求和原则是“四有”(见前面);时间10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每个小组长整合出全组的典型内容向全班介绍,如有需要继续探究的问题,也一并提出,全班一起现场探究。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提问和探究,继续深化学生的学习(学生提出并解决的不再机械重复,其他问题还可现场生成)――

对于本文的论证,我提两个问题:第一,作者在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时,论证思路是怎样的?第二,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演绎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等,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具体的段落或句子来说说。

我的基本理解是(有些问题需要让学生现场探究后再介绍):

第一,作者的论证思路是:先从正面来论证,然后从反面来论证。具体到段落来说,第2段、第3段从正面论证要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的关系,第5段、第6段和第7段从反面论证不能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关系的危害。第二,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一,先正面后反面的对比论证;二,举例论证,如第2段和第3段;三,演绎论证,如第5段、第6段和第7段;四,比喻论证,如第7段中的“犹如不经过教育和训练而去驾驶一辆能导致各种破坏的大马力汽车”。第8段中的“东方和西方正像一个人的不同神态”。

七、四探究论述特点

每人先自主探究。探究前教师先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现在要探究的是全文的论述特点,请你就特点和效果等方面提出问题,有几个提几个(原则上不少于一个,不多于三个),提出后自己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提问和探究的要求和原则是“四有”(见前面);时间10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由每个小组长整合全组的典型内容向全班介绍,如有需要继续探究的问题,也一并提出,全班一起现场探究。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提问和探究,继续深化学生的学习(学生提出并解决的不再机械重复,其他问题还可现场生成)――

对于本文的论述特点和效果,我提出两个问题:第一,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依照段落顺序,用简洁的话梳理一下;第二,本文论述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论述有什么好的效果?

我的基本理解是(有些问题需要让学生现场探究后再介绍):

关于第一个问题,全文的写作思路是这样的:第一步,先论述要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的关系,不要以为实验科学只是西方的,其实科学全部形式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第2段),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东方一旦接受了实验精神,伟大的思想就可能产生,并再次传入西方(第3段);第二步,从反面论述不能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的关系的危害:美国的文明还很短,还有很多不健康的因素,因此必须谦虚,要有科学的态度(第5段),新的鼓舞仍然来自东方,因为西方的实验科学的方法被利用的时候会有局限性(第6段),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科学本质上也是不完美的(第7段)。第三步,综合论述东方和西方的科学需要互补和融合,他们正像一个人的不同神态(第8段),他们不是永不碰头的,西方的科学得益于东方的基础(第9段),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西方科学家应以不骄傲的、感激东方的“西方态度”,更完美地实现人类的使命,成为更高尚的人(第10段)。

关于第二个问题,本文论述特点,一是分总式的结构,先一正一反地论述东西方科学的关系,然后水到渠成地综述东西方科学需要互补和融合。这样论述的效果是:说理清楚而且充分,随后提出的结论易于被读者接受。二是用了许多生动睿智的比喻语言,如“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犹如不经过教育和训练而去驾驶一辆能导致各种破坏的大马力汽车”,“东方和西方正像一个人的不同神态”,“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等等,这样表达的效果是使文章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增加论述文章的诗性和灵性。

八、探究其余疑难

学生如果在内容理解或形式领会等方面还有什么疑难,现场提出(原则上不少于一个),全班共同探究。提问和探究的要求和原则是“四有”(见前面)。时间机动。

教师准备在学生提问和探究后补充提出的问题(不机械照搬)――

第一,课文的标题是“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加上几个字是课文的论点“要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的关系”,那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是什么关系呢?课文没有现成的话,请你用自己的话很简练地说说。第二,作者写作此文是针对一种怎样的不良现象?他希望西方人对东方科学采取什么态度?引用课文的原话回答时请加上引号。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第一,东方科学和思想是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还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第二,作者针对的不良现象是:“对于东方科学采取粗暴”的排斥和否定的态度,“对于西方文明言过其实”。他希望西方人对东方科学“怀着感激之情”,采取“不骄傲的”、不“盛气凌人的‘西方态度’”。

九、积累性美读

先聚焦新鲜字词,边读边积累。因人而异,不求统一。每人独立掌握后,小组内相互检测,之后教师随机选一些常用词语现场检测。

再聚焦两类段落美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出体验和享受;二读自己不容易懂的段落,读出理解和感受。

十、总结学习收获或启示

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之后每组推出一位代表向全班介绍。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总结,继续提升学生的认识:这篇议论文我们无法按普通议论文的写作格式去套解,也不容易读懂,但它形式上写得从容,内容上写得深刻,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充分肯定东方的谦逊的“西方态度”,值得我们敬佩。

十一、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第7篇

一、什么是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文章。它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文字记录,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

毕业论文从文体上看,归属于议论文中学术论文的种类。所谓议论文,它是一种证明白已观点正确的文章。它包括政论、文论、杂论在内的一切证明事理的文章,或说理、或评论、或辩驳、或疏证,以达到明辨是非,解除疑惑、综陈大义,驳斥谬误等等目的。毕业论文就其内容来讲,一种是解决学科中某一问题的,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加以回答;一种是只提出学科中某一问题,综合别人已有的结论,指明进一步探讨的方向;再一种是对所提出的学科中某一问题,用自己的研究成果,给予部分的回答。毕业论文注重对客观事物作理性分桥,指出其本质,提出个人的学术见解和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和意见。毕业论文就其形式来讲,具有议论文所共有的一般属性特征,即论点、论据、论证是文章构成的三大要素。文章主要以逻辑思维的方式为展开的依据,强调在事实的基础上,展示严谨的推理过程,得出令人信服的科学结论。

毕业论文虽属学术论文中的一种,但和学术论文相比,又有自己的特点:

一是指导性。毕业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科学研究成果。毕业论文作为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次作业,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对于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撰写论文等等,教师都要给予具体的方法论指导。在学生写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独立进行工作,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精神,帮助学生最后确定题目,指定参考文献和调查线索,审定论文提纲,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修改论文初稿,等等。学生为了写好毕业论文,必须主动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刻苦钻研,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任务。

二是习作性。根据教学计划的规定,在大学阶段的前期,学生要集中精力学好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学生要集中精力写好毕业论文。学好专业知识和写好毕业论文是统一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写作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对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深化。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就是运用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分析和解决一个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际训练。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作为专业人员写学术论好准备,它实际上是一种习作性的学术论文。

第8篇

关键词: 结构模式 并列式 递进式 对比式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无论工作还是学习,议论文写作都是非常重要而且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要想短时间内写出比较优秀的议论文,熟悉并掌握几种结构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几种议论文写作常用模式,以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一、并列式

并列式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结构模式,指开篇先亮出总论点,然后并列地从几个方面分别对总论点加以论述,也就是说,文章论述的主体部分由并列的几个分论点的论述构成。并列式的几个分论点常常放在每段开头,充当本段的总起句和中心句,并构成排比,以强化作文的条理性。运用这种结构模式,关键是能对一个总论点从不同的方面来加以认识,并能够并列地分解出几个能说明总论点的分论点。下面以作文《人生之气》的写作提纲为例加以说明。

1.引出论点“人要有气”。

2.分论点一:人要有骨气(事例)。

3.分论点二:人要有傲气(事例)。

4.分论点三:人要有大气(事例)。

5.分论点四:人要有志气(事例)。

并列分论点的顺序可以灵活安排,不过最好还是要考虑并列方面的轻重程度及其相互关系,遵循由主到次的认识规律,把最重要的放在最前面。形式上,为了使文章的层次条理更加清晰,可以在几个并列的层次或段落前面标上“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等表顺序的词语,从而使读者一目了然。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各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并列的几个层次间一定要避免相互交叉,否则在论证过程中极容易造成思维混乱,影响文章的条理性;二是分论点论述之和要等于总论点圈定的范围,如果小于总论点,文章的论证就不够充分,缺乏说服力;如果大于总论点,就容易节外生枝,造成文章偏题甚至跑题。

二、递进式

递进式的结构模式是指遵循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一层深入一层地论证中心论点。形成递进的方法有很多种:从现象说到本质;从可能性说到必然性;从经验说到问题,再说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是什么”说到“为什么”,再说到“怎么样”……递进式结构模式能使问题的剖析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和并列式一样,递进式也需要把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不同的是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并列关系,而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关系。为了使文章论证的递进关系更加清楚明确,还可以在各分论点之间加上“不仅……而且……”、“……况且”等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形成过渡,并以此反映并加强各层次间的递进关系。下面以作文《严于解剖自己》的结构提纲为例加以说明:

1.提出中心论点:要不断进步,必须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2.分论点一: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前提。不了解“病”在哪里,就无从下刀。)

3.分论点二:光有自知之明还不够,还要勇于自我批评。(这是解剖好自己的途径。不开刀,就无从去“病”。)

4.分论点三:自我批评的勇气来源于对真理的追求和崇高的信念。(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关键。不掌握开刀的规律,刀就开不好,也就难以真正去“病”。)

熟练运用“递进式”结构模式,要求写作者掌握一定认识论和辩证法的哲学知识,能在自己现有认知的基础上,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地展开论证,要求写作者思维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方面具有深刻和缜密思维。

三、对比式

对比式的结构模式是指通过对比来论证中心论点。形成对比的项可以是正面和反面、现在和过去、此事物和彼事物、同一事物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等。对比式的论证模式可以使观点在对比中显得更加鲜明。在具体论证过程中,我们可以把两方面事物加以对比,或者是用一种事物来烘托另一种事物,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因此,写作中通常的做法是对一个方面着墨多些,展开深入重点论述,另一方面着墨少些,只起烘托、陪衬作用。掌握这种结构的关键在于在相互对比中阐明主张,让中心论点在比较鉴别中得到充分而有力的论证。下面以作文《说“思”》的结构提纲加以说明:

1.生活中的两种人:勤于动脑的人;懒于动脑的人。(态度对比)

2.不同态度的不同结果。(结果对比)

3.不同态度的不同思想根源。(思想根源对比)

4.应学习第一种态度,做勤于思考的人。(结论)

在实际操作中,可采取这样的做法,开篇提出论点,紧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对于一个论点,既可以从正面论述,也可以从反面论述,如果把两方面结合起来,会使文章的论证更透彻、更有力。有些论点适合侧重正面论述,结合进行反面论述;有些论点适合侧重反面论述,结合进行正面论述,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掌握。

议论文的结构是否严谨,条理是否清楚,论证是否严密,论据是否典型,关键在中间段也就是论证过程的写作是否具有条理。结构、条理是议论文评分的重要细则,因此,写作议论文要尽量遵循一定的写作结构模式,以确保文章条理清晰、中心明确。上面我们谈到的并列式、递进式和对比式是三种常见并且容易掌握的写作模式,在议论文写作中,上述结构方式常常交错使用,一般是以某一种结构方式为主,以其他方式为辅,这样,既可使行文富于变化,又不会使文章杂乱无章。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教学设计思路

新课程改革下要求注重教学的过程性,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体验的生成,作文教学更应该体现这一点。这要求教师首先要思考用什么方式打开学生的思路,把学生带入写作的过程中。语文教学还要求具有开放性,大力开发语文课堂内外的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使学生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努力提倡民主的学习氛围,合作的学习方式,创新的学习精神。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

首先,我强调作文要“有感而发”。因此教师在作文课堂上可巧借当时的实景,即学生的上课状况或课堂周边环境,及时“借题发挥”、“小题大做”,把全班学生或激怒,或逗乐,或引发疑问,或启发探索。总之要使他们“动情”。然后再在民主的氛围下引发学生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

其次,在作文教学中,单靠议论文论点的提出,论据的运用,论证的展开来指导启发学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重视教学与语文活动的紧密结合。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经过自主的学习、民主的合作和集体的探究可加强课内外知识和运用的结合。在活动中还可引导学生深入地认识生活,讨论生活,体味生活和思考生活。

最后,写作的兴趣和自信还来源于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学生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为下一次的作文奠定良好的写作经验和提供轻松的心理基础。

二、实践系列课例

为了清楚介绍我的实践系列课,下面以表格的形式加以说明,详见表1。

三、实践后的几点思考

1. 创设兴奋点,激发思辩欲

语文是讲求情感、重视体悟与直觉的。语文学得好的学生,甚至我们的语文老师可能都只重视感性的形象思维,而忽略了理性的思考。这就使得我们的学生缺乏思辩能力。“一事一议”写作教学应当加强对学生思辩能力的培养。然而,语文课堂上激烈的思辩需要情感的高度亢奋和积极投入,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心绪平稳,引发学生思辩是比较困难的。创设兴奋点,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本实践课创设了两处兴奋点,其一:教师当众批评学生并勒令其离开课室的事件,激发学生纷纷不平而鸣。其二:激烈的辩论赛,使学生置身于宏辩的浪涛中而思辩翻滚。另外,还需说明的是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加强对具有哲学理论色彩的文章的学习。

第10篇

那么,“难解”是否就等于“无解”了呢?笔者认为,“表达各体+应用文”作为影响了几代人的文体分类方法,其中必有其合理的内核存在;虽然目前看来尚有分类标准不统一之弊,但其实只是应用文的语言表达方式等本质特性尚未被人认清而已。应用文既然也是人类思维心理的反映,怎么会没有其独立的语言表达方式呢?如果说,应用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一种熔“叙述、议论、说明”于一炉的大杂烩,那么,在这大杂烩中总应有一种或叙述或议论或说明的主旋律,完全可以根据这种主旋律,将其纳入“表达各体”;但是,应用文又如此历经数千年而顽固不化,不管何种文体分类方法,总会保留一个“+应用文”的尾巴,那么,这足以说明应用文在语言表达方式方面必有其独特规律存在,具有独立于文体之林的本质特性。因此,遵循“文心对应”的原理——“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从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探讨,本文将使应用文的语言表达方式等本质特性昭然大白于天下,使“表达各体+应用文”这种传统文体分类方法焕发出新的生命。

所谓语言表达方式,即人们对某种心理反映对象进行具有固定特征的表达的方式。概括目前一般写作理论,有“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五大语言表达方式之说,其定义分别是:1.叙述是对人物经历和事件过程进行叙说、介绍的一种表达方式;2.描写是对人和事物的状态及特征进行生动、细致描绘的一种表达方式;3.议论是对人和事物的性质进行评价、论证的一种表达方式;4.说明是对客观事物、事理进行解说、阐明的一种表达方式;5.抒情是对人类主观情感进行直接或间接抒发的一种表达方式。

分析以上定义,均由心理反映对象和不同表达特征两大部分组成。如叙述的心理反映对象是“人物经历和事件过程”,描写的心理反映对象是“人和事物的状态及特征”,议论的心理反映对象是“人和事物的性质”,说明的心理反映对象是“客观事物、事理”,抒情的心理反映对象是“人类主观情感”等(表达方式的特征不赘)。然而,根据现代心理学研究的结果,人类的心理过程是由认识(指“人脑在实践基础上对外部现实的能动反映”)、情绪(指“从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中产生的主观体验”)、意志(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三大方面组成;对照上述检查,我们可以发现,五大语言表达方式的心理反映对象实际只涉及“知”与“情”,却并没有涉及“意”。如“人物经历和事件过程”、“人和事物的状态及特征”以及“客观事物”,均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人和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理”,均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而“人类主观情感”,则属于“情感”的范畴。不难看出,这里惟独没有“意志”的位置。

据此,笔者认为,与传统的“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五大语言表达方式相比,实际还存在一种在心理反映对象和表达特征两方面与上述五种方式明显不同的第六种语言表达方式——“表意”。首先,“表意方式”的内涵可对比上述定义作如下界定——表意是对人类主观意志进行明确、直接表白的一种表达方式。其次,这一定义可通过以下这篇《国务院关于在对外活动中不赠礼、不受礼的决定》的例文印证——

“为改革我国在对外活动中有关赠礼、受礼的规定,特作如下规定:一、我国各级政府、军事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成员,在同外国单位和个人的交往中,除确有必要,应经授权机关批准者外,一律不向对方赠送礼品,也不接受对方的礼品。二、在对外交往中严禁公开示意或暗示对方赠与礼品,或以托对方代购物品为名变相敲诈勒索。违者从严处分。三、在对外交往中,由于难以谢绝而接受的礼品,一律交公,不得自行处理。四、国际上交换科研资料、技术资料、图书期刊,相互提供贸易样品,在特定的国际友好活动(体育比赛、艺术演出、经济文化展览、人民团体友好往来、友好城市交往等)中,交换非消费品性质的纪念品,有关国家赠予我援外人员和劳务人员的奖品,个人亲友之间的馈赠,不属于本决定范围。”

详参以上例文,与“叙述、描写、抒情”的区别明显不赘;下面仅就容易混淆的“议论、说明”两种方式进行仔细分辨:首先,以上例文很难说是对某种人和事物的性质进行的评价、论证,因而并非“议论”;其次,以上例文亦很难说是对某种客观事物、事理比如对电视机的用途或对应用文的本质进行的解说、阐明,因而亦非“说明”;相反,以上例文恰恰是对人的某种主观目的、意图乃至具体办法措施直述不曲的明确表白,因而可以证明“表意”这种语言表达方式的确实存在。总之,一方面从心理反映对象说,“表意”的对象既非“认识”,亦非“情感”;另一方面从表达特征说,“表意”的手段也不同于“议论”、“说明”具有引证、例举、对比、类比、归谬等繁多方法,而就是直截了当的“直述不曲”。

由于上述心理学的发现,所谓以语言表达方式为标准给文体分类的科学理论基础立即浮出海面——即1.传达感性知识为主的文体叫记叙文;2.传达理性知识为主

的文体叫议论文;3.既能传达感性知识,又能传达理性知识的文体叫说明文;4.以反映人类情感心理为主的文体叫抒情文,包括公务贺悼之词、私人情书、问候信等等;5.以反映人类意志心理为主的文体则叫表意文,包括各种以人类主观意志为表达对象的公、私文书。综观以上五类文体,前三类记叙、议论与说明即“表达各体”,又可合并称为认知文体;后二类抒情与表意即“应用文”;至此,应用文的语言表达方式特性昭然若揭。

其实,应用文名称的创始人刘熙载当初提出这一名称的本意亦在此——他是在阐释“辞命体”这一行政公文的具体文种时推论出“应用文”一说的——“文有辞命一体”,“辞命体,推之即可为一切应用之文。应用文有上行,有平行,有下行”,“命与辞非出于一人也”,“以主意为命,以达其意者为辞。”不难看出,这里所云“主意”,即为“意志”,而所谓“达其意”即为“表达意志”。以公、私文书为组成部分的“应用文”其实是“应命而用之文”或曰“顺应意志,付诸实用之文”(“应”,顺应、呼应、响应、回应、反应也者;“用”,实施使用、付诸实用也者),只是说者无心,听者亦无意,长期以来被人忽视了而已。

另外,表意文体的成立还具有有力的语言学佐证——将句子按用途和相应语气划分,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种基本句型。其中,陈述句即与前述“认知文体”相对应(其中的描述句扩展而为记叙文、说明文,判断句扩展而为议论文、说明文),感叹句即与“抒情文体”相对应,祈使句即与表意文体相对应(所谓祈使,即为表达一种意志,“要求或希望别人做什么事或不做什么事时用的句子”。可见,语言学界早就提及“表意(祈使)”的概念,但也是说者无心,听者无意,并未把它当作一种表达方式。

以上观点可用笔者设计的普通文章分类表高度概括如下,从表解中可以看出,这种分类法,既有利于尊重人们的习惯与前说衔接(“接着说”),又有利于读者在前说的基础上从新角度认清各类文体的本质与座标(“无余意”):

记叙文体(新闻、史传、游记……)

议论文体(政论、文评、学术论著……)(认知文体)

普通文章说明文体(产品说明书、科普说明文……)

抒情文体(贺悼之词、情书、问候信……)

表意文体(公、私文书)

第11篇

一、什么是微格作文教学

所谓微格作文教学,就是将写作学的知识系统分解为若干个有机的部分,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进行分解教学的方法。如:从体裁上分,中学生可以重点分成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块,即三个“微格”。从表达方式上可以分为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四个“微格”,其它方面依此类推。

二、中学作文教学微格训练网络(一级)

根据教学大纲有关听、说、读、写的规定和要求,我大体上将作文微格训练分为两大系列,即口头作文训练系列、书面作文训练系列。如下表:

(一)中学口头作文微格训练系列(一级)─────┬────────────────────────────命题方式│教师命题学生命题题库选题─────┼────────────────────────────训练形式│看图说话、联词说话、自我介绍、口述见闻、课文复述、讲

│故事、讲演、辩论、口述作文构思、口头作文─────┼────────────────────────────评改形式│作者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

训练层次及目标─────┬────────────┬───────────────目标│初中│高中层次││─────┼────────────┼───────────────

│初一:读标准音,说普通话│高一:能按自拟提纲,用普通话

│初二:听人说活能正确理解│有条理地叙述事件。

│意思。│

│初三:听一般报告,能简述│高二:培养辩论能力,观点正确A初级│内容、归纳要点,参加讨论│,思路清楚,论据较充分。

│能听出不同意见的分歧所在│高三:做有准备的演讲。

│。│───┼────────────┼───────────────

│初一:能注意听别人说话,│高一:能较完整地表达自已的思想

│听懂意思,回答问题│,说明事物,阐述观点。B中级│清楚、准确。│高二:能较有力地进行辩论,观点

│初二:说话意思清楚,用语│鲜明,论据充分,有较强的说服力

│恰当。│。

│初三:能作简短的即席发言│高三:可作即席演讲、

│,有中心,有条理,│

│态度自然。│

││───┼────────────┼───────────────

│初一:能较完备地介绍各种│高一:稍事准备,即可作即席演讲。

│内容、简单的读物、│高二:能较熟练地运用议论文知识

│见闻。│,准确有力地进行辩论。

│初二:能借助资料做口头作│高三:可作即席发言、演讲、辩论

│文。│、说明,口头作文。

│初三:讨论问题,能正确地│C高级│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

│服力,条理清楚。│

──┴────────────┴───────────────

(二)中学书面作文微格训练系列(一级)书[1]作文过程微格训练系统:审题构思行文修改面│[2]观察——分析——表达微格训练系统:意化雏形化物化作│材料:收集材料、选择材料、使用材料文││主题:主题提炼;怎样确定主题微││表达: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格│[3]分格训练系统│结构: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开头、训││结尾练││语言:规范(信达雅)体││修改:主题、材料、结构、语言、修辞系│文风:文风的要素、对文风的要求(一级)│[4]文体微格训练系统:记叙文(简单记叙、复杂记叙)、议论

│文、说明文、应用文。

│[5]综合微格训练系统:即上述四种训练系统,根据需要有机分

│解综合。

三、有关微格训练网络的说明

(一)微格作文训练网络的科学性。

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微格作文训练网络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反映作文训练的客观性。现在这个初步构建的训练网络,基本包容了三个已经实践验证了的组成部分:写作学基本理论,中学作文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层次和要求,近百年来根据实践总结出的作文训练体系和方法。如微格作文训练体系基本包括了写作学基础理论的思维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及写作的本质、过程、规律、技巧等等科学规律。可见,微格作文训练体系不是作者主观臆断、凭空杜撰出来的,而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为依据的,微格训练体系其内容、目标、训练层次则完全依据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而制定的。可以说,微格训练网络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作文训练体系。

(二)微格作文训练网络的特点

(1)强化了写作学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和透析性。多年来,由于教材编写体制、中学生年龄、心理、知识层次、教学目标、课程设置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中学作文训练不强调写作理论的系统性传授,写作知识只在高中部分散布在课文或知识短文中。初中部分有一套《作文·汉语》,这套书适合学生自读,感性现象描述较多,理论透析较弱,而中学生又似乎不大适合系统地讲授写作学的“纯理论”,微格训练体系恰好弥补了以往中学作文训练中缺乏理论指导的不足。它由于化系统为局部,将写作基本理论分解成若干个“格”,老师在训练时就可以将这一个“格”的有关理论系统,透彻地传授给学生,既可不讲成“纯理论”写作课,增加学生负担和困难,又可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写作理论透析给了学生。这样三年下来,“格格”相连,就联格成面,最后完成了一个理论系统网络工程。使学生不再是“盲人骑瞎马”的摸,而是在系统写作理论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

(2)符合人类认知规律,适合中学生作文特点。人类认识客观规律总有个由局部到全局、由低级到高级、由感性到理性的循环往复的认知过程。中学生对作文规律的体会和认识也有这个特点。由于他们自身的年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认识水平、写作经验及现行中学教育体制诸方面因素的限制,使他们很难系统地钻研和把握写作的各种规律。微格作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一个个“格”里体会和认识写作的相应的规律,经过系统的训练,可以使他们由浅到深,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地形成认知过程,并进而把握。

第12篇

人生于天地之间,与万物的根本区别是:人有感情,有精神追求。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考的芦苇。”相比自然界的博大浩渺,单纯生理意义上的人显得渺小而脆弱,然而思想和精神赋予了人超越其生存意义的可能性。

在历史的长河中,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与追求,推动着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精神追求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内在力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挣脱物质享受的禁锢,在对精神的追求中培养了积极进取之心、坚韧不拔之志,实现了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君子之风,需要身心的修养,更需要精神的坚守。中国古代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学之士首先重视的是人的身心修养,提升个人的内在精神层次。儒家以济世弘道为处世原则,以忠贞弘毅为人格追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精神承载的个体,难以承受生命之重。唯有修身养性,才能为自己构建一种精神和价值意义上的秩序,使心灵在精神秩序、价值秩序中找到归属。

人生,重要的是追求幸福。不过,幸福来自于人的精神世界,需要顺应自然天性、守住本真。以自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理想境界,如庄子般“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求取永恒和自由的境界;似陶渊明“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走向山水田园,洒然出世,悠然于精神世界的自逸;若禅宗心境“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以超脱的胸襟体味宇宙人生的深境至理。回归本心,抛却身外的万千浮华,只为心间的五彩斑斓,方可恪守精神的真谛,执着于心中的理想。

事业文章,随身销毁,而精神万古如新。昔日刘梦得被贬和州,知县百般刁难,但他仍坚守本心,心怀凌云,写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千古名句,激励了后世万千士子。坡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仍坚守为臣之道,尊主泽民,致君尧舜,在逆境中仍保持着高雅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其“不有益于今,必有觉于后”的豪迈与大气,令人动容。 精神的追求,不在于形,而在于一种心境与态度。

人生百态,世事无常,这就要求我们守住精神的追求,并为此奋斗终生。正如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一样,致力于“让心智提升到更高的境界”。不过人生境界的提高,不仅要内化于心,更重要的是要外化于行。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就是要在内心精神支柱的激励之下,始终不渝地朝着既定的崇高目标前进,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加强自身修养,不断磨砺,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有情操、道德高尚的人。

点评

文章开篇便亮明观点:人与万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精神追求。紧接着又引用帕斯卡尔的名言,进一步指出“思想和精神赋予了人超越其生存意义的可能性”。立意深刻且蕴含哲理。主体部分引用大量历史人物的素材作为论据,从不同的方面论述了守住精神追求的途径与重要意义,选材典型却丝毫不给人以堆砌之感。Y尾更是辩证地指出人生境界的提高不仅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深化了文章主旨。全文论述得体且极具思辨色彩,行文流畅且逻辑清晰,足见作者深厚的议论文写作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