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4 12:17: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供应链金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供应链金融的定义与特点
在我国,最先进行供应链金融探索的是深圳发展银行,之后越来越多的银行参与到相关产品的研发和业务的市场推广上。深发展银行将供应链金融定义为“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
根据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可以看出其有如下特点:
(1)评估的整体性
整体评价体现在银行分别从企业所处行业的供应链和企业自身来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是否具备所要求的条件。行业分析主要考虑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潜力等;供应链分析结合上下游企业来分析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在其中所处的位置,市场竞争力和面临风险等;企业自身实力分析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运营状况的了解来判断是否具备履行合作义务的实力。
(2)还款的自偿性
供应链金融就是一种基于结构性融资理论发展起来的融资模式。它并不是利用授信到期的企业综合现金流,而是在交易发生的过程中以产品的销售收入来进行偿还负债。这种为了支持企业进行生产,销售产品的自偿性融资模式体现了其获得企业还款的及时性,稳定性,并且还款金额较小,相比于传统方式风险更小。
(3)参与主体多元化
供应链金融与传统贷款模式不同,在运作过程中涉及到供应链内外的各行业交易主体,比如有第三方监管的存货类融资产品,涉及到银行等金融机构,信用评估公司,物流监管公司,以及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和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下一节仔细介绍各个主体在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中的作用。
二、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
1、商业银行
在合作过程中,银行通过对供应链的整体评价,选择整体资信水平和发展潜力比较好的供应链进行一揽子信用授予,并且核心企业得到银行的授信之后进行分配。这个过程中,银行充当复审的角色,核心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自愿进行信用介入,监督供应链内各方的情况,从而降低了银行交易成本与业务风险。
2、核心企业
是指供应链上下游掌握主动权的企业,在整合整条供应链中起到重要作用。不同的行业中,核心企业处于整个供应链的位置不同。例如:在高科技行业,研发环节是关键,掌握关键技术的核心企业具有话语权;在制造业,产品的关键部件或者主要工序可能影响整条价值链的运作,盈利情况;而零售行业,掌握终端客户的企业才是核心企业。
3、中小企业
基本特征具有如下的特点: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位置基本处于低附加价值的环节,凭借在产业链中非核心竞争力的一些技能或者渠道运营。由于处于供应链的低端地位,致使谈判能力弱,不断受到核心企业的挤压,利润增长缓慢。在与核心企业交易过程中,资产主要表现为预付账款、存货等非流动资金,导致资金流紧张。
4、第三方物流公司
由于供应链金融在操作环节上会涉及到很多专业性的领域,例如存货类的产品,需要物流公司做为储存和监督机构。在实际业务中,其发挥银行人的作用。
除以上参与主体之外,电子商务平台也是重要参与者之一,其降低业务内部的交易成本,增强了业务信息的透明度,为多方合作提供了有利的信息。此外,保险公司、监管部门、抵押物登记部门也都参与到供应链金融当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供应链金融的优势分析
首先,供应链金融使各方能够获得畅通的信号传递途径。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可以通过中小企业的支持性资产等信息来了解企业实力,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信号传递系统来显示自身满足供应链金融准入体系,符合银行授信标准。供应链上企业交易的频繁发生决定了银行能够获得更加稳定的支持性资产,比如应收账款等。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资金实力不够雄厚,流动资产相对于比较容易进行抵押贷款的不动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占比很大,并且由于其在供应链上处于劣势,对资金的需求特别大,供应链金融模式融资很好的解决这个矛盾。所以中小企业通过自身的特点,化劣势为优势,通过流动资产来进行自身实力的展示,提高在银行业中的信用水平,获得所需贷款。
其次,核心企业与监管企业为银行提供更多的信息。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上具有主动权,大量的物流,资金流使其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产品生产流通上的枢纽,掌握着上下游企业的大量信息。出于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核心企业为了未来能够稳定的进行生产,销售,将会全面配合银行来选择好的进货商和分销商。这样以企业间的真实交易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通过供应链上多方的交互信息,比如票据记录,商业信用记录,企业合作次数,经营环境,财务情况等,使得银行对所贷款企业得出正确的信用评估,在信息畅通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判断。物流企业提供监管与仓储服务,同样出于自身业务拓展,实现更大利润的考虑,选择与银行全面合作。并且对于能够实时掌握中小企业动产动态的物流企业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供中小企业产品流通的详细信息,为银行提供更多的便利。这样可以同时满足银行放贷和中小企业融资的需要。
最后,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不会选择违约所带来的过大损失。中小企业出于对自身在供应链中位置的考虑,能够获得与核心企业长期合作是传递自身实力与产品质量信号的一个重要渠道。在合作过程中,由于缺乏资金而选择向银行借款,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性质决定了中小企业的高违约成本,其不愿放弃能够提高自身信誉的发展机会,这样银行凭借这种声誉机制明显的减少了企业信贷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并且核心企业同样注重自身信誉,不愿为在合作过程中了解到的坏企业进行担保,同样减少了银行发生逆向选择的概率。在供应链上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扩展而形成了“信誉链”,信息得到了更好的传递,减少了“融资链”断裂的可能。
参考文献:
[1]陈祥锋.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供应链 管理 金融 资金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活动的分工日益细化。以企业为单位的商业活动慢慢转变为以供应链为基本单位。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为了顺应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需要而创新发展的新型金融业务领域,重点帮助企业解决在资金流动管理中的各种瓶颈问题,同时提升企业在货物流和信息流方面的管理能力。
一、企业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纵观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主要经营策略就是设立跨国公司。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和内部价格转移等手段实现投资回报。从跨国采购、到跨国生产再到跨国销售,分布在世界不同地方的上游、下游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和仓储配套企业都紧密地镶嵌在一条无形的链条之上,使企业的竞争优势得到最大发挥。中国企业要在竞争中胜出,最有效的方法是:要么打造自己具有竞争力的供应链,要么加入有竞争力的供应链条中。
供应链通常是指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为将货物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连接企业上游与下游而形成的组织网络。供应链管理则是指产业链、价值链中的核心企业,为将合适的货物或服务通过合适的价格或手段提供给合适的消费者,而联合上游供应商与下游采购商,通过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而形成互为影响的同盟和网络组织,通过对企业货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整合,达到增强成本控制、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服务质量和提高最终收益的效果,提升整个企业集群的竞争力。
二、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类型及其金融需求
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对信息流、货物流和资金流的控制及整合是最为核心的内容。其中对于资金流管理,不同资质规模和行业类型的企业会出现不同的金融服务需求。
第一类,品牌型企业。品牌型企业一般在国内和全球拥有一定品牌知名度,对于供应链管理也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这类企业一般多出现在IT和PC产业中,多通过“直接销售” 或“个性化定制”的供应链管理手段,实现最终用户和零配件供应商之间的直接信息传递,并由供应商将货物直接送达到最终用户手中。对于品牌型企业,供应链中的金融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汇率和资金风险规避、资金收付便利、财务成本控制和离岸业务需求等方面。
第二类,贸易型企业。随着规模扩大,许多贸易企业从一个国内的贸易商成长为一个以供应链为主要运作管理模式的跨国贸易集团。这类企业一般在国外设立了采购公司,并与上游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通过自身广泛有效的销售渠道为上游企业寻觅到最佳的买方客户;对下游客户或采购商,企业会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采购方案设计,在最合适的地方为下游企业采购到最合适的货品,在这一过程中公司还会提供质量控制、产品设计等高附加值的服务,以此稳定和回馈下游客户。该类贸易型企业在供应链经营管理上的金融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回笼资金和采购资金的良好匹配,结算工具的灵活使用以及在资金周转不灵情况下的融资需求。
第三类,制造型企业。中国的制造型企业很多是以配套加工为主要的经营模式,因具备劳动密集型的特点而具有一定竞争优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这类企业从转换成本、逆杠杆操作和动态竞争的角度出发逐渐走出国门,作为制造端环节,深嵌在全球供应链环节之中。他们面对的上游企业是国际市场的原材料和能源供应商,面对的下游企业可能是遍布全球的采购商,这类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融资需求、结算工具需求、应收账款管理需求、离岸业务需求和汇率风险规避需求。
三、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及模式
商业银行提供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涵盖结算、融资、电子服务、应收账款管理和汇率风险规避等多个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基于上下游核心企业的资信和实力,为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延伸金融服务,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稳定上下游关系,提高盈利能力的服务功能。
相对强势的供应商和相对弱势的采购商之间的交易。以某汽车生产厂商和4S经销商为例,双方以银行汇票为结算模式,4S经销商由于资质和实力不符合银行的授信条件,较难获得银行承兑的银行承兑汇票额度,进而无法保证足额的车辆采购资金。在这种交易模式下,银行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从融资实体下游经销商延伸到上游生产厂商,通过生产厂商承诺的对4S经销商无法实现销售的车辆进行回购或者调剂销售的责任,以车辆为质押为经销商开立银行承兑汇票,先行垫付采购资金。从而一方面为4S经销商拓宽担保渠道,解决融资问题,又帮助生产厂商促进货物销售,实现及时的账款回笼。
相对强势的采购商和相对弱势的供应商之间的交易。以国内某大型外资卖场为例,卖场作为强势采购商会面对多个资质一般的中小型供应商,并要求采取赊销的结算方式,供应商的资金压力较大。银行基于强势下游采购商到期付款的信用和实力,对弱势供应商的应收账款进行结构化设计,通过法律允许的方式进行受让,使供应商实现及时的账款回笼,盘活其资金周转。从而一方面为供应商解决销售回款期间的资金问题,同时可以起到改善供应商报表的作用,还为采购商稳定了其上游供应商。
综上所述,供应链金融服务是实现企业供应链上各参与主体共赢的创新服务,可以为企业的挖掘潜在价值,增强企业及其供应链的市场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欣.解读供应链融资双重模式[J].物流技术,2007(No.17807):69-73.
关键词:供应链模式;竞争力;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一、研究背景
中国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年-2010年)”把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作为“十一五”经济工作的主线,而供应链生产模式的发展,正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基本内容之一。近期发生的世界金融海啸,凸现了转变经济模式的重要性,也凸现了发展供应链生产的迫切性。
二、竞争力提升的突破途径分析
竞争力提升的突破口在考虑如何发展供应链生产模式的具体路径时,我们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需要了解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组织的演化趋势。得益于信息技术和运输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远程生产组织和流通成本的降低,供应链正在取代纵向一体化,成为国际上产业组织的主流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大企业专注于品牌、客户关系管理及创新性技术等核心能力的创造和提升,而将生产、流通、销售中低附加价值环节外包给中小企业,以此形成以稳定交易和利益共享为特征的产业链(也是价值链)体系。 中小企业则往往利用自己的专项优势,如特殊技能、单项专利技术、特别的渠道以及成本优势,加入到产业链分工体系中,成为大企业主导的供应链节点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伴随着供应链生产模式的兴起,供应链竞争已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方式。
供应链生产模式对于总成本会带来双重效应:一方面,由于利用了分工,供应链生产模式相比于纵向一体化型企业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因此能够大幅度地降低生产加工的成本,即诺斯所说的转型成本(Transformation Costs)。然而另一方面,由于供应链上各个企业之间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管理变得更为复杂,因而有可能导致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的大幅上升。要防止交易成本对生产效率的侵蚀,就必须要求核心企业具有较高的供应链管理水平,它不但要协调好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尽可能利用包括物流公司、金融机构和电子交易网络等外部机构的支持。换言之,供应链管理能力成为决定一条供应链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在此背景下,供应链金融(supply-chain finance,SCF)作为商业银行的一种新的金融服务,近年来在国际银行业应运而生,成为商业银行新的重要业务增长点。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站在供应链全局的高度,为协调供应链资金流,降低供应链整体财务成本而提供的系统性金融解决方案。对商业银行而言,供应链金融在风险控制技术上的创新体现为充分利用供应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动产或权利作为担保,将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能力延伸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在营销模式上的创新则体现为以中小企业为市场导向,力图弥补广泛存在于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 国家竞争力的视角来看,供应链金融由于能够降低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增强供应链上企业从事创新的能力,从而有助于提升一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度过危机的关键点。 在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过程中,与进行全球供应链管理的跨国公司相比,采用纵向一体化形式或供应链分布局限于某一地区的中国企业,要么只能充当前者供应链上从事低附加值工作的一环,要么只能在中低档商品市场获得一席之地。中国企业缺乏供应链管理能力,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的金融海啸中,中国的许多中小企业由于这方面的缺陷而陷入困境。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企业自身付出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提供更好的有利于从事供应链管理的服务体系,这其中就包括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可喜的是,国内一些银行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已经进行了不少有益探索。它们多数从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入手,从动产抵押或保理等单一融资产品的提供开始,逐步开发产品种类,形成产品集成能力,最终过渡到面向整条供应链提供结构性融资服务。从效果来看,这一金融创新活动不但缓解了不少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也增强了一些行业(如家电)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另外,这些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型商业银行也为自身寻找到了一个潜力巨大的利基市场。
针对这一金融创新现象,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的研究人员会同深圳发展银行的金融专家展开联合研究,以全球化供应链产业组织模式的演进为背景,深入研究了供应链金融的缘起、业务模式和作用,并且对国际银行业的最佳实践与国内银行业的探索给予了系统总结。如今,课题组又将研究成果改编成书出版——尽管其中不少内容还值得进一步探索,我相信,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内供应链金融业务而言,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
应链金融已经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其中票据贴现、保理等金融产品即为供应链金融的代表。在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供应链金融也逐渐开始运用网络平台和大数据方法来提高自身的交易效率,并成为互联网金融创新的重要领域。
供应链金融市场存量可观
“供给侧改革”无疑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供给侧改革,金融端是关键,尤其是互联网金融。总理对互联网金融乃至整个金融行业的要求,是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门槛,亦或刺激用户消费潜力,以拉动经济发展。而新型供应链金融服务无疑是最能体现互联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创新之一。
供应链金融是近年兴起的新产业。大量的小微企业以及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它们在经营过程中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即便国家出台了诸多扶持政策,但是由于体量轻、可质押资产少,所以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因此,迫切需要新的金融业态来支持这些小微企业的发展,产业链上的供应链金融就应运而生。
“我国中小微企业有4000多万家,中小微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了65%,税收贡献占到了50%以上,出口超过了68%,吸收了75%以上的就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比例中占比较低,且贷款成功率极低。其中,中小企业普遍运营时间较短、财务账目不清晰、信用记录空白是导致融资难的关键因素。”上海证券分析师虞婕雯向《经济》记者表示,供应链金融为解决中小企业信用记录独辟蹊径,互联网将解决线下成本相对过高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模式,是指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利用其在供应链上的信息优势和枢纽地位,整合上游供应商与下游客户资源,从而为相关参与方提供融资解决方案的金融模式。供应链金融还包括为上下游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或者提供其他方式的支持,或者通过应收账款的转让、质押等方式,为供应链上的企业盘活资金,解决账期问题。
对此,大丰收金融总经理谢海青向《经济》记者表示,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此前的《2016-2021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目前已经超过10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可达近20万亿元,市场空间存量可观,且处于非常高速的增长过程中。
供应链金融主要模式是以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为服务对象,根据不同的核心企业不同的行业,为其设计的金融产品也会不同。“现在有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都会为自己熟悉并能掌控的不同的细分行业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这不但能为金融平台带来大量的风险可控的优质项目,也能为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供应链企业的业务扩张提供资金的保证,满足不同的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融资需求,提供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并且供应链金融产品的控制流程能大大提高核心企业对其上下游企业的掌控度,降低企业在迅速发展过程中由于上下游链条的不可控性带来的风险。”谢海青表示,这也符合我国近年要发展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
由此可见,供应链金融业务和产品是多元的,一改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对单一企业主体的授信模式,转而围绕某一家核心企业,整合了原材料采购、销售网络、消费者等供应链的主要环节,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于一体,从而为供应链上的多家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无疑扩大了融资对象的范围。
工业企业供应链金融获力挺
供给侧改革,商业银行是一大关键。供给侧改革对商业银行而言,是改变过往基于需求侧的粗放式经营方式,提高商业银行服务质量和效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最终完成银行的变革发展转型。
对商业银行来说,未来如何找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成长途径,更好实现产融结合,亟须加快探索。自平安银行在2006年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后,目前国内主要的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都已经完成了旗下供应链金融的互联网化改造。例如,工商银行的易融通,农业银行的e商管家,中国银行的融信达、融易达、销易达、融货达、融通达等系列供应链融资产品,建设银行的网络银行“e贷款”系列产品以及交通银行的蕴通供应链,招行的U-BANK电子供应链金融平台和光大银行的阳光贸易融资等,这些创新服务和产品都已经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升级。
但目前供应链金融更多的还是“中小银行的游戏”。四大国有银行依然沿袭着行政区的管理,因此一旦涉及异地授信,各家分行之间难以协调。供应链金融则多服务于贸易行业,上下游企业涉及全国各地,四大行由于业务管理流程长、效率偏低,始终做得一般。
整体而言,虽然各家银行擅长的领域不同,但热度还是集中在产业链成熟、核心企业明显的几个行业,如汽车、钢铁、快消等。
与此同时,传统工业企业也正在成为这轮供应链金融的踏浪儿。供应链金融的电商大佬、供应链管理企业等,都在加大这一领域的开发力度。
2016年2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银监会、证监会联合保监会了《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该文件除了支持工业企业以传统方式拓宽融资、优化融资结构、提高融资效益外,还对供应链金融进行了专门表述,提到了两点相关内容:一是大力发展应收账款融资,推动更多供应链加入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服务平台;二是探索推进产融对接融合,探索开展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延伸产业链金融服务试点。
这一规定,为大型企业财务公司转型为以供应链为核心的金控集团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对此,上海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吴卫明向《经济》记者表示,本次八部委的表态,体现了政府对于供应链金融的支持态度,“质押、债务人确认应收账款等问题,恰恰是长期以来困扰供应链金融的难点”。
吴卫明认为,现代金融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是产融结合。在国家强调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工业企业利用金融工具扶持其主业,增加社会新产品、新技术的供给,是金融支持实业的应有之义。“金融自身的创新,也能够创造新供给,从而增强国民经济的整体活力。供应链金融是实业与金融的结合。”
在他看来,供应链上占据优势的大型工业企业,将成为本轮互联网金融创新后半阶段的重要参与力量。“随着大型工业企业逐渐进入互联网金融服务市场,供应链金融也将迎来快速发展。”
事实上,传统领域的众多产业巨头正纷纷抢滩供应链金融市场。据《经济》记者观察,五粮液、海尔、格力、TCL、美的、联想、新希望等行业大佬均开始抢滩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市场,从而催生出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
“现在实体经济的日子不好过,产业巨头开始把目光盯上了供应链金融,通过导入供应链金融来改善上下游紧绷的资金链关系,现代商业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吴卫明表示,只有整个供应链链条上的企业资金流顺畅后整条供应链才会具备竞争优势。
供应链金融除了正从银行业向传统行业、互联网行业渗透外,也实现了从国内到国外的路径延伸。
跨境电商正风起云涌,而一批专注于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公司也异军突起。除了大量资本和企业投入到跨境电商领域外,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推出了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进行支持。“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进,更成为跨境电商的新机遇。“互联网+传统外贸”,催生了跨境电商的崛起,掀起了全球贸易资源的再分配。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导入将为广大跨境电商商家解决资金短缺难题。
二级市场有不俗表现
在过去一个月中,供应链金融产业股的表现不俗,涉足供应链的个股频频冲击涨停板。如此的赚钱效应也就驱动着越来越多的热钱将供应链金融板块拉入到股票池中。供应链金融板块的未来走势值得期待。
《经济》记者了解到,目前在金融行业,租赁、小贷、保理、典当、担保、P2P等细分行业共同构建了供应链金融大平台,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融资渠道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促进了供应链生态圈的形成。供应链金融平台将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了有机整合。
“不少上市公司计划通过非公开发行、资产并购、资产剥离等方式进行业务转型,进军供应链金融领域。”兴业证券研究员吴畏向《经济》记者表示,供应链金融作为产融结合的大蓝海,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一些转型力度大、切入点准确合理的公司在二级市场的表现都还不错。
据介绍,在当前A股市场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行业资讯门户网站转型做供应链金融,二是大型物流公司转身从事电商进而延伸至供应链金融业务。
供应链金融产业业态流露出的旺盛生命力,有望成为A股市场未来高成长股的摇篮。2016年开年以来,与房地产产业相关联的供应链金融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成长势头更为迅猛,一方面是因为房地产市场的强劲复苏,另一方面也应该注意到,供应链金融的业务量在迅速增强。
而在二级市场,随着中国已成为全球GDP排名第二的大国,宏观经济年GDP体量超10万亿美元,供应链金融市场空间巨大。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 存货质押融资 分析 思考
一、引言
相较于传统金融模式,供应链金融因为供应链的业务往来增强了供需双方的信息交流,改善了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因此,供应链金融在我国金融市场利率自由化的背景下,变得越来越受人关注。是否能够通过供应链金融缓解金融市场风险越来越难以控制的当下,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学者与实践部门一直试图解答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答首先需要建立在对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掌握基础上,了解供应链金融内部机理与实现流程,才能发现供应链金融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关节点的控制保证供应链金融在信贷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引导金融资源的流向。本文正是基于以上出发点,以存货质押融资为代表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框架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实施供应链金融奠定基础。
二、以存货质押融资为例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机理
(一)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定义
供应链金融的定义莫衷一是。一般认为,在有效控制风险前提下,研究如何利用金融产品创新,实现供应链上资源协调配置的理论,其以资源的使用权而非企业边界界定资源聚合模式,超越节点企业范畴,成为跨企业边界的供应链运营模式。实际上,存货质押融资并不是供应链金融才产生的新融资形式,正因为如此,加入了供应链环节的存货质押融资从安全性与稳定性来看,将由于一般意义上的存货质押融资。
相较于传统金融,供应链金融始终以供应链为出发点与落脚点,显然,脱离了供应链的金融就是传统金融,缺乏有效的物资流与信息流的“背书”,难以在当前金融发展步履维艰的今天发挥充分的资源配置功效。当然,供应链金融同样是营运风险的金融业务,要进行风险控制与盈利两大目标的“权衡”,但实际业务基础保证了供应链金融的安全性,逐渐地,这种金融模式开始淡化供应链企业本身,将企业主体的经济行为作为信用与信息的背书基础,不断成为强化企业信用或得资金的平台。相对于传统的企业以存货或仓存单质押融资,供应链金融引入了第三方物流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关键点,实施为核心企业有业务往来的中小企业进行融资,实现了动态企业信用的定位。并且,通过业务往来的信息流以及物流企业的进入,增加了信贷过程因信息不对称导致违约风险的安全系数,即使是供应链金融中“金融”意味相对较弱的存货质押融资,同样为信息的对称产生了较强的杠杆效应,有利于促进资金链的完整性。
(二)以存货质押融资为例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机理
供应链金融模式的运营机理在于,其利用各类金融创新工具(为供应链企业提供有效资源运营的手段),改善信息不对称、力量不对等、环境不成熟和相互不信任等供应链约束,加快供应链中各类资源的流动速度,提升供应链整体绩效。也正是这一机理,保证了供应链金融持续的生命力,尤其是对金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改善,从理论价值上充实了改善信息不对称难题的有效论据,这实际上凸显了供应链金融的优势所在,为其在金融市场中赢得了一致的声誉叫好。
基于供应链金融,企业的信用被重新发现与定义,企业之间形成稳定的业务打破了时间与空间形成“联立”信用,显然需要金融业内部的业务流程结构型变化与之适应。这个过程在存货质押融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供应链金融银行放贷对象通常为处于下游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通过与上游企业真实存在的购销业务向银行申请质押贷款,银行是基于上游企业,即供应链业务中的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展开进一步的贷款,那么,银行基于核心企业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实际上实现了“1+N”的动态信用评级,将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业务往来作为对中小企业信用评价的基础。
三、以存货质押融资为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框架
供应链金融对处于供应链上的企业与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来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原来的静态授信模式,还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利用供应链上的实物流节点可以衍生出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产品,而且,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银行信用的产生是对商业信用的补充与衍生,往往是将资金流入在供应链地位中资金、信用相对较弱的企业实体,充分发挥了资源的配置效应,引导资源对相对稀缺单位进行扶持,发挥了金融“普惠”的功能,这对于处于改革逐步深入的我国金融大环境来说,大有裨益。此处将以供应链金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存货质押融资为例,对供应链金融融资步骤进行概述:①中小融资企业与核心企业签订购销合同。②中小融资企业以该采购合同向银行申请存货质押贷款。③银行与核心企业签订回购协议。④银行给中小企业发放贷款。⑤核心企业将存货运往银行合作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控制和监管。⑥中小融资企业向银行偿还贷款。⑦根据中小融资企业销售产品资金回笼情况,银行指令物流企业发货给中小融资企业。⑧销售期末,如果存货剩余,核心企业按协议回购存货。如下图所示:
图1 存货质押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框架
如上图所示,位于供应链上的企业都可以有效地得到金融信贷资源,从关键而非物理意义的大企业入手,合理配置金融资源,保证了企业正常运营所需的资金流,使原材料、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的实物链保持完整,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获取资金难的问题。同时保证供应链企业购销行为,通过信息流实现了对供应链物资流转的顺畅,刺激了经济正循环与供应链主体之间的协同战略合作,有利于增强供应链企业整体应对风险的能力。
四、结语
本文从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基础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供应链金融的优势在于以供应链实物流与信息流为基础,业务的稳定性保证了金融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从企业角度来说,供应链金融不仅提供了资金,实现了大环境条件下的资源有效配置,更为企业的信用进行了基于供应链整体与动态的重新确定,如本文所论述的存货质押融资业务,因加入了供应链第三方物流企业,将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无缝接轨,解决了供应链弱势企业获取资金难的问题。大力推广供应链金融,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来说是一个解决燃眉之急的有效举措。而从战略意义来看,供应链金融势必要求银行系统内部的业务流程,如信用评级、风险预警的制度建设与之相适应,银行系统内部的结构性优化升级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为内蒙古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客户要求赊销,供应商要求预付,有更好的商机可以拓展新客户、新业务,缺钱总是常态。”从这话中不难看出,资金缺乏是企业经营不可避免的话题。当前,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已经从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转向了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资金短缺严重影响了供应商的订单完成质量和能力,也影响销售商的销售和周转速度,进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顺畅运行。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分行副行长祝九胜在“广东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论坛”上说道:“在供应链管理中的最大难题,是供应链中的大部分上下游企业恰恰是那些融资难的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大
中国中小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很大的比例,在整体经济格局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由于风险相对较大,银行放贷成本与收益对比悬殊,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由于缺乏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所需要的抵质押担保和健全的财务报表,这些企业往往融资无路、求贷无门。”出自银行方面的这番话表明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本质所在。
08年爆发次贷危机,国内出口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大批外贸出口型企业面临着业务转型的难题。而银行方面,由于长期处于卖方市场,大银行一般只重视大型企业客户而忽视了广大的中小企业,“银行追着大企业跑,小企业追着银行跑”,这就是中国银行业的现状。当次贷危机以及国家金融政策收缩接踵而来时,寻找新客户资源的难题也摆在了这些大银行面前,银行也面临着拓展业务的“吃饭问题”。双方境遇的变化促使银行把目光瞄向了万千中小企业。
另外,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必将带来观念的创新以及流程的再造。当产业经济的发展转向了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金融服务就应运而生了。供应链金融是将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提供融资服务,链条上的企业得到资金支持而获得快速发展,解决了供应链上资金分配不平衡的问题,而打通这条链条的银行业打开了通往更多业务之门。当意识到这个问题时,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等纷纷各施其法,为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从而满足供应链各环节客户的需求,针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特点推出了一系列的供应链融资产品。
伴随着银行观念的转变,银行衡量企业是否具备融资条件的基准也发生了改变。按照祝九胜的说法就是,“更注重企业的现金流而不是仅仅关注其资产;更注重单笔交易而不是仅仅对企业进行评估;以对供应链的现金流而替代对单个企业的评估;更关注的是交易背景、交易过程和交易记录;变注重贷前调查评估为全过程管理。”
深发展开先河
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国有商业银行曾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顶梁柱,在国家经济起步阶段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便在国家经济平稳发展的今天,他们的作用依然不可忽视。由于长期以来的发展,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和强大的营销网络,为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深圳发展银行(以下简称深发展)是国内首家明确提出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于2006年面向产业供应链提供本外币、离在岸一体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深发展独创了供应链金融服务之后,不但获得了主流的认可与追捧,也让其业务取得了长足发展。据有关数据显示,从正式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之后到2007年12月末,其存量贸易融资客户将近3000家,客户增幅同比达52.2%;贸易融资表内外授信余额近800亿元,同比增幅38.92%,占全行公司业务授信的比例较年初提高4.66 个百分点。此后,深发展在贸易融资方面仍然保持明显优势,截止2008年9月末,全行贸易融资客户数和表内外授信余额均较年初上升超过30%。一直以来,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深发展以先驱者的姿态引领着行业的发展,相继推出出口应收账款池融资、出口发票池融资、出口退税池融资、国内保理池融资以及票据池等一系列的池融资产品,契合不同的企业类型与应收款情况。而为了做透细分市场,破解企业融资难题,2009年7月28日,深发展再推离在岸联动出口保理业务、融资租赁保理业务、国内保理业务商业汇票结算方式三款保理业务新品。这些产品的推出无疑为中小企业造出了新鲜的血液,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能量。
各大银行纷纷抢滩
深发展开创先河之后,其他银行纷纷崛起抢滩,将供应链金融纳入自身业务范畴,供应链金融的产品系列、风险控制理念以及营销模式开始逐渐成形,供应链金融已经成为当前商业银行竞争角逐的热点。
异军突起的华夏银行,专门成立了专业的营销团队和产品专家队伍,在深入分析客户需求后于2008年推出了供应链金融服务品牌“融资共赢链”,其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出于供应链上不同类型企业的各种金融需求。“融资共赢链”能帮助企业在没有现实货物情况下,实现融资的未来货权融资链;帮助企业盘活库存,实现快速融资的货权质押融资链和货物质押融资链;帮助企业解决赊销过程中产生的应收账款问题的应收账款融资链;帮助企业利用国际货币市场资金,降低成本的海外代付融资链;帮助企业提升信用等级,获取商业机会的全球保付融资链;帮助企业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便利境内外采购的国际票证融资链。“融资共赢链”品牌的这些业务特性满足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资金需求,并克服了中小企业担保方式欠缺的不足,有效降低银行授信风险,打通了银企合作的渠道。据了解,该品牌推出以后,华夏银行的客户服务能力和市场影响能力大大增强了,截止2009年6月末,华夏银行某分行中小企业授信余额59.2亿元,1―6月累计新增近20亿元。其中,融资共赢链授信额达到26亿元。累计支持各类中小企业客户达800多户。
此外,建设银行也推出了订单融资、动产融资、仓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保单融资、保理、法人账户透支、保税仓融资、金银仓融资和电子商务融资等一系列创新产品,积极参与供应链金融服务市场的竞争。光大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中国银行等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已经掀起了银行新一轮的竞争。
国内各大银行供应链服务的新进展
深圳发展银行。该公司在2003年已经开始在银行内部贯彻供应链金融的营销理念,这一套营销理念和设计技巧在内部被称之为“1+N――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深发展过去几年围绕这一理念进行了大量的产品开发和营销培训,已经在行业内部深入人心,并为客户所称道。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2007年,浦发银行提出了“供应链融资”的整体服务解决方案,将供应链融资服务、供应链电子化服务和离岸银行服务统一于“供应链金融”的服务方案中。目前,浦发银行的“企业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提供的服务包括信用服务支持、采购支付支持、存货周转支持和账款回收支持。
招商银行。招商银行从2005年开始将中小企业作为公司业务转型的重点,颠覆性变革业务流程,在9家分行试点推进以供应链金融作为突破口,开发大型客户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买方或他方付息商业汇票贴现和国内信用证议付、汽车销售商融资、商品提货权融资等特色创新融资服务,为中小企业成长注入活力。
工商银行。工行依据供应商与核心企业之间的真实交易关系和付款约定,以订单或应收账款所产生的现金流作为还款来源,向中小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产品,重点支持大型优质企业的上下游中小企业。
华夏银行。华夏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始于2007年7月。华夏银行推出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品牌――“融资共赢链”产品是通过与横向的协作企业合作,运用不同的融资方式,围绕核心企业设计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同时,该产品首次将国内与国际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整合,为客户提供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延伸至海外。
兴业银行。兴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目标客户群也是中小企业,该行推出的 “金芝麻”系列服务产品,包括了18项单项产品,涉及中小企业产、购、销三大环节,试图一站式解决企业面临的资金难题。其主要产品针对企业经营的不同环节。
中国银行。中行陆续推出“融货达”、“融信达”、“TSU”、“供应商融资项目”等一系列集银行、保险、物流、保理等业务特点于一身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关键词:供应链;项目链融资内涵;担保授信的客观必然; 业务操作流程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1-0065-02
收稿日期:2012-01-09
作者简介:田天(1959-),男,辽宁鞍山人,高级会计师,国家注册房地产估价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财务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李晶(1990-),女,辽宁朝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财务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供应链、项目链融资的概念与内涵
1.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与内涵。供应链(Supply Chain, SC)被定义为相互间通过提供原材料、零部件、中间产品与服务的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最终客户等组成的交易供求网络。供应链涵盖了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到销售商到最终客户集结群之间有关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或服务的形成和交付的一切相互业务活动。在一个链条框架范围内,供应链涵盖了实现客户需求的所有职能,包括新产品开发、采购、生产、分销、结算和售后服务等;而供应链融资即指贯穿在这个业务经营的网状链条中的融通资金行为。
供应链融资的提法是基于企业的视角而言,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从银行和担保机构的角度展开,可以称作供应链金融或者供应链融资服务。简单地说,供应链金融就是银行包括担保公司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便捷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深圳发展银行把它描述为“1+N金融”。供应链融资除了银行和担保机构共同提供的供应链式担保授信服务外,还包括企业从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获得的商业信用支撑,以及供应链集群间由于担保公司介入的外在信用增级、信用放大与相互信用支持。
如果我们将企业的供应链分成四个阶段:即原材料、零配件、中间产品或商品采购阶段,生产加工、组装阶段,直销、分销、外销即销售阶段,资金及信贷回收阶段。那么,中小、微型企业就可以依托其供应链的经营过程或阶段,对应其特点从交易对方或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供应链融资的基本框架与内容具体如下表所示:
供应链融资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贸易融资。依据《巴塞尔协议》第244条对“贸易融资”的诠释,即在商品交易中银行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是基于并对应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予以资金融通。可以说,贸易融资是基于并仅局限于商品交易本身;但银行和担保机构提供担保贷款授信后,对其前后链条环节并不十分了解,不能够对贷款授信是否能够及时收回从总体上加以把握,信贷也不能够显形地促进上下游企业的互动共赢。
而供应链金融却贯穿于整个业务经营的网状链条中,是基于商品交易的同时,又融合了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到销售商到最终客户集结群之间的相互支撑与体内循环因素,从而更加有效地规避了信贷风险和经营风险,同理扩展了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营销客户群。
2.项目链金融的概念与内涵。所谓项目链金融也称“1+N项目金融”,是以项目开发建设单位为主体;以上游建材供应商、建筑承包商、设备供应商、配套工程承建商等应收该项目建设开发单位的账款为质押,以项目(注:属于经营性的)再建工程或收益权(如经营性跨海大桥收益权、经营性区间公路等)以及项目存货、器具、设备等设定抵质押,或追加其他外在保证措施为条件;对项目集结群内的单位分别予以贷款授信的一种全新的融资方式。
在项目链金融模式下,项目链中的主导企业通过项目链融资加强了以项目连接的各供应商、承建商和配套性企业的紧密联系,强化了项目的协作和统一关系;而非主导企业可借助主导企业的信用增级而获得所必要的信贷支持,同时避免了对项目主导企业单一授信的风险;信贷资金布局呈多元化、多层化和使用最优化结构,最终实现了项目链整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极大值。
从项目链的视角考虑其融资问题,银行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提供项目链融资服务;是以项目主导企业为龙头,从建材、设备供应到开发承建、配套完善直至竣工销售,实行“封闭式”服务和资金支持。一是消除了以往信贷支持某一个环节,而不知道其他环节的状况,对信贷风险控制存在着不确定因素。二是保证了该项目的开发建设不会出现某一个环节的资金链断裂情况,有效地保证了物质供应、承建如期、配套完善、按期竣工、适时销售各环节的顺利实施,从而能够避免项目经营风险和银行信贷风险的发生。三是依据项目规划的总投资概算,项目主导企业和项目从属(非主导)企业集群,可以很充裕地提供其项目总自有资金法定份额;缺口部分通过信贷支持,即完全布局于项目链中的各个承建、供货与配套等单位;变单一授信为多元授信,化解了信贷集中风险。四是围绕项目的实施,由于各从属企业集群的介入,能够追加并有效地派生出项目以外的许多抵质押、保证等担保(或反担保)措施;使项目整体的担保措施数域空间倍数放大,有效地增加了第二还款来源的外源保证。而项目链金融的信贷设计与风险控制可以通过案例解析,具体如下图所示并说明如下:
项目链的信贷设计与风险控制
(1)银行授信:项目链内银行总体授信额度可控制在4 900万元左右,可分别依据供应额度和承建分包额等对应授信项目链集群各家企业。(2)保证措施覆盖:项目本身可累计设定净抵押值6 000万元左右,项目从属企业外源的抵押、质押、信用保证担保(或作为反担保)措施设定净额度达到4 000万元以上即可。(3)融资方式:应收账款质押担保授信、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担保授信、股权质押担保授信、项目抵押贷款授信、流动资金担保贷款授信、招投标担保授信以及其他授信方式等交替分项、分主体运作,相对封闭实施并在总额内加以有效控制。
二、 供应链、项目链担保授信形成的基础
1.信息不对称必然形成供应链和项目链金融服务体系中的担保需求。借贷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在资金的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表现为资金的需求者比资金的供应者拥有更多信贷项目的关联信息,从而使资金的供应者处于信息的劣势地位;信息不对称会带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此带来资金供应者单方面的借贷风险。
首先,抵质押虽然可以作为缓解信贷配给的内生机制,但直接将抵质押物和企业规模纳入到信贷配给的内生决策变量中,在信贷配给中被排除掉的主要是资产规模小于或等于银行业所要求的临界抵、质押物价值量的中小、微型企业群。这样担保公司介入到供应链金融或项目链金融服务体系中,就成为了必要和可能。
其次,关系型贷款授信可以局部缓解信息不对称下的信贷配给,且关系型贷款授信的媒介体一般可以由属地的担保公司所承载。关系型贷款授信下银行信贷的决策主要基于通过长期和多种渠道的接触所累积的关于借款企业及企业主的相关信息而做出;这些信息积累既可以通过平时办理企业的存款、结算和咨询业务而附带取得,也可以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以及企业所在的社区获得。但由于银行贷款授信的依据是难以量化和传递的“软信息”,而各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中都具体地规定了财务指标评价、抵质押标的物严格限定、行业授信分布等硬性条件,而且此类关系型贷款授信还要求信贷员具有良好的素质和银行严格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实证表明其作用并不十分明显。而担保公司的介入就为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平台,从目前的金融服务实践来看,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的供应链、项目链担保授信模式已经成为了一种较常规的融资方式。
2.银行信贷管理的刚性要求使担保授信成为一种共性选择。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利用供应链、项目链融资,理论上中小、微型企业一般无须额外追加并寻求抵质押物,银行可接受交易中的动产或项目本身作为保证措施。但在银行业具体的信贷管理实施过程中已经详尽地设定了财务评价指标、抵质押标的物的值域品种规范、行业授信分布等硬性条件,致使这种融资方式在针对中小、微型企业授信时就出现了制度设计上的瓶颈制约。同时,供应链、项目链融资业务虽然是针对单笔交易的,但又是针对整个供应链或项目链的;银行直接从产业链或项目关联链角度开展授信贷款,并将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变为产业链或项目链风险管理。这势必会加大银行的监控环节和管理难度,是银行自身所不情愿的。
所以,供应链、项目链融资的理论内涵实质是为担保公司的专业发挥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结合供应链、项目链金融的有效设计思路,使供应链条或项目链条与担保公司和银行三者融为一体,彻底地形成了有效的供应链和项目链金融服务体系,并把该项金融服务产品的应用落实到实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其外在助动力。
三、供应链、项目链金融与担保授信应用
1.供应链金融与担保授信业务。如上所述,供应链涵盖了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到销售商到最终客户集结群之间有关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或服务的形成和交付的一切相互业务活动;而供应链中的担保授信行为可以贯穿于这个业务经营的网状链条中的各个环节或领域。
在供应链的四个阶段中,我们可以对应派生出不同的担保授信服务产品。具体分述如下:
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分支,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是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其目标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数量、正确的质量和正确的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即“6R”,从而并使总成本最小。但是,供应链上传递的产品除了涵盖传统的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要素,即资金。对供应链上资金流的有效管理就是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独特的商业融资模式,依托于产业供应链对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顺畅,降低整个供应链运作成本,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供应链的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而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大概80%都是中小企业,资金紧张是这些中小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按照传统的企业规模、固定资产价值、财务指标、担保方式等信用标准,中小企业很难进入银行融资的门槛,但是如果将一个独立的中小企业放在供应链中看待,根据其贸易的真实背景和供应链主导企业的信用水平来评估中小企业的信贷资格,将比传统方式评估的要高。中小企业不但是供应链金融主要的支持对象,也是银行融入产业链发展,拓展业务平台的突破口。
“供应链金融”也是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体现在企业间的关系以及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一方面由于银行的介入使供应链上的企业合作能够更加紧密,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能够达成长期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企业与银行之间突破了单纯的资金借贷行为,而是基于企业真实业务的资金链维护与监控的全程合作,形成了实体经济和金融企业共生发展的新模式。
根据2009年4月国际信用保险及信用管理服务机构科法斯集团(Coface)在上海等多地针对中国内地“企业微观付款行为”的《2008中国企业信用风险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企业通过赊账销售已经成为最广泛的支付方式,比例已经从2007年的54.1%上升至2008年的64.9%,与之相对应“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货到付款的比例已经从2007年的25.8%滑落至2008年的12.9%,而赊账销售额占企业国内销售额的比重更是攀升至了51.3%。这为银行介入供应链,发展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平台。来自供应链金融电子平台提供商Demica公司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9年11月,全球最大的50家银行中,有46家向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剩下的4家也在积极筹划开办该项业务,金融危机之后,供应链金融迅速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国内市场上,在中国的外资银行最先开始抢占供应链融资市场,早先供应链融资市场主要由渣打、花旗等外资银行垄断。从2000年之后,国内商业银行才开始涉水供应链金融业务。深发展、招商银行(以下简称招行)最早开始这方面的信贷制度、风险管理及产品创新。及至今日,包括四大行在内的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推出了具有各自特色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如深发展的供应链金融、招行的电子供应链、华夏银行的融资共赢链、浦发银行的浦发创富等。
根据Aberdeen集团的调查,即便在发达国家,运用供应链融资来改善财务供应链管理的做法也并不普遍,目前已经这样做的企业只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13%,表示错过了机会目前正在制定和考虑可行方案的企业占56%,还有31%的企业在这方面仍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二、供应链金融:研究进展与缺口
与在实务界的受关注程度和红火发展相比,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理论研究则显得相对滞后,Hofmann,E(2005)首先对供应链金融作了理论上的界定:供应链金融是位于物流学、供应链管理、协作和金融的交界层面,为处于供应链中的两个或多个组织,包括外部服务供应商,通过计划、引导、控制组织间金融资源流,从而联合创造价值的方法。而国内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始于2007年,主要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角度切入。由于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管理衍生出来的一个分支,因此我们可以将相关领域的研究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财务供应链的研究,第二阶段为供应链金融的研究。
第一阶段:财务供应链的研究。供应链管理以构成供应链的商品流、信息流、财务流的最优化为理念,Profhl et al.(2003)将金融资源流看成是介于物流和金融之间的金融供应链,并在供应链管理的框架下将净流动资产的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超越了基于降低物资存货的商品流最优化方案,他们分析了现金管理的工具,考虑了商业活动的最优时间、对应收账款、负债、预付账款的控制。Stemmler和Seuring(2003)最先使用供应链金融这一术语表示由于物流所带来的金融流的控制和最优化。由物流所引致的金融过程涵盖了存货管理、财务流和支持过程,如保险管理等。财务供应链管理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供应链上下游及金融机构间的业务流程整合,优化收付流程和减少支付成本,有效降低企业的营运资本占用。财务供应链管理在战略、营运、成本之外,关注现金资本的效率。田中禾等(2007)提出财务供应链管理下的新型财务流程具备的动态财务平台和五个功能模块,为企业优化财务流程,提升动态财务能力,构建企业动态能力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第二阶段: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国外学者对供应链金融的理论研究拓展了财务供应链的研究范畴,Hofmann,E.(2005)解剖了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流程和构成要素,分别从宏观、微观层面分析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以及供应链金融的协作特征与跟踪资金流、使用资金流和融通资金流的基本功能,为洞悉供应链金融提供了概念上的铺垫。Pfohl et al.(2009)通过对财务供应链的研究文献的评论,提出了在供应链金融研究中对资本成本的考察和最优化的研究缺失,因此为弥补这一领域,作者构建了一个目标(资产)-主体(融资参与人)-杠杆(特定条款)的供应链金融概念框架,并构建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供应链金融的数学模型。
国内学者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始于2007年,主要从以下两个视角展开的:一是从中小企业融资的视角探讨供应链金融。邹武平(2009)分析了供应链金融的三种基本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质押融资模式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作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覃宇环(2009)从银行和中小企业两方面分析了供应链金融的融资优势,并以深发展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实践为例分析供应链金融为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提供了新思路。赵亚娟等(2009)运用信贷配给理论,从银企信息不对称和盈利不对称角度,分析供应链金融能有效化解中小企业信贷配给,提升信贷能力。二是基于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分析。熊熊等(2009)研究了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风险评价,提出了考虑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用主成分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信用风险评价模型,减少目前对供应链金融业务评价大多依靠专家评价的局限。陶凌云、胡红星(2009)运用中间层理论和博弈论,指出供应链金融可以降低信贷风险的原因在于供应链强度对信贷风险调整的影响,以及供应链上大小企业间动态博弈对信贷风险的制约作用。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财务供应链和供应链金融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从降低资本成本率提升公司价值的研究依然空白,而这正是供应链金融领域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三、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优势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和产业组织模式,对于企业和银行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为了定量和定性评估供应链金融带来的收益和决定供应链金融方案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Springer供应链杂志联合IMD针对全球范围购买供应链金融方案的经理进行了调查,从55个国家收到来自经理层面的213个调查回复,几乎覆盖了所有行业。调查结果显示,采用供应链金融方案能给买方平均降低13%的运营成本,给供应商能平均降低14%的运营成本(如图2)。调查同时显示,供应链金融方案的实施也企业带来了支付条款的标准化、增进供应商关系、价格下降等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积极因素(如图3)。
由此可见,供应链金融方案能够有效缓解参与企业的资金压力。同时,对银行而言,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重要的业务创新,已经越来越为各大商业银行所重视。国内首家明确提出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深发展,不但在产品创新上弥补了金融服务市场空白,更无疑大大提升了银行自身的竞争力。2007年,深发展贸易融资新发生的受信总额超过1000亿,不良利率却在0.3%以下,坏账率为零,累计扶持了超过2500家中小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供应链金融使核心企业信用“外溢”,以真实贸易为支撑,颠覆了传统的信用评价体系,大大提升了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因此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之下,银行和供应链各企业的关系,完全颠覆了传统融资模式之下原有的融资关系,银行可以基于核心企业的信用,不仅为核心企业提供融资,而且也可以为企业的上游、下游提供融资支持。银行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扩展到了整个产业链竞争力的提升,从而构建了企业与银行相互依存、共生发展的产业网络。那么,如何成功实施供应链金融方案?据Springer供应链杂志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合适的银行合作伙伴是最重要的,企业CEO主导推动供应链金融方案的实施是重要因素之二。
参考文献:
[1]Pfohl et al.(2009): Supply chain finance: optimizing financial flows in supply chains. Logist.Res.(2009) 1:149-161
[2]Hofmann,E.(2005): Supply chain finance: some conceptual insights.In: Lasch, R./Janker,C.G.(Hrsg.): Logistik management-innovation logistikkonzepte, Wiesbaden 2005, S.203-214.
[3]田中禾、王斌、颜宏亮(2007),基于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研究,软科学,2007第2期,P80-87。
[4]邹武平(2009),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探讨,商业会计,2009年第17期,p12-13.
[5]覃宇环(2009),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供应链金融,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16期,p179-181.
[6]赵亚娟、杨喜孙、刘心报,供应链金融与中小企业信贷能力的提升,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0期,p46-51.
[7]熊熊、马佳、赵文杰,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风险评价,南开管理评论,2009年第4期,p92-98.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风险 防范措施
一、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及其作用
供应链金融是指人们为了适应供应链生产组织体系的资金需要而开展的资金与相关服务定价与市场交易活动。是银行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开展综合授信,并将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变为产业链的风险管理,本质上,供应链融资是贸易融资的延伸和深化。同传统贸易融资相同,银行在供应链融资服务体系上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提供资金。但是,供应链融资突破了买卖双方由于贸易形成的贸易关系的局限,使融资活动形成一条贯穿供货商、核心企业、经销商、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资金高速公路,从而使供应链上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提高供应链中资金的利用效率,供应链金融的目的就是为供应链各方提供一种多赢的高效融资解决方案。物流企业参与了供应链交易的整个过程,掌握较多供应链内部各相关利益主体的信息。供应链金融能够为参与主体带来多赢的局面。首先,商业银行可以拓展业务范围,为银行带来更多的客户集群;其次,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可以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来获取融资,缓解流动资金压力,继续扩大生产,节省了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而核心企业只要提供信用担保,不需要提供额外的成本,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加入这条供应链。
当前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一点对全国、属地化办理和集中处理模式。“一点”是指以某一核心主体为中心,“全国”是指位于核心主体核心企业供应链上小游的中小企业。这种模式主要是核心企业提供其供应链企业名单,并为这些企业提供信用支持,然后以核心企业为起点,将供应链金融服务扩展到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众多中小企业。属地化办理模式强调供应链企业营销的营销主体是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属地行。其特点是总行统筹,属地行办理,核心企业所在地行配合营销。集中办理模式是由属地行发起,核心企业所在行配合,有统一的中心部门处理。这一模式的前提是必须建立统一的供应链融资业务部门,如民生银行的贸易金融部,统筹供应链融资和贸易融资业务的运营和拓展。
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由于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信贷产品中一种特殊的产品,因此供应链金融同样具有传统的金融风险特征,仍然具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监管方的管理风险。关于信用风险,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供应链金融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供应链金融是以贸易的自偿性和交易背景的真实性为基础进行授信的,能够有效降低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违约风险,但是仍然有其他风险因素可能造成借款企业违约,给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带来损失。由于中小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对于市场预测缺乏一定的分析,受外在环境影响较大,有时候会出现盲目生产、盲目投资的现象。一旦市场风向发生转变,那么中小微企业可能会出现破产的状况,有些中小微企业主会选择逃债,留给银行的是空壳的公司。对于市场风险,一旦发生逾期未还贷款的情况时,企业资产的变现价格就可能和当初作为抵押、担保时的价格不等,若是此时价格处于低谷期,就无法弥补银行的损失了,这就是供应链金融的市场风险,可能引发动产变现价值的缩水,无法足额偿还或者不能偿还债务,形成坏账。而对于操作风险,供应链融资的过程包括:产品设计、信用调查、授信审批、出账、贷后管理和贷款回收等,每一个操作环节上发生偏差,都有可能给银行带来损失。供应链融资的核心部分就是有效控制授信支持型资产,降低信用风险的发生。实质上这一做法造成了信用风险向操作风险转移,降低了信用风险的发生,增大了操作风险的概率,所以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远大于传统的授信业务。供应链金融中的法律风险主要是供应链金融的业务主要是资产支持型信贷业务,因此在供应链金融的融资过程中,动产担保物权的归属直接影响金融机构开展这类业务的安全性,但我国国内相关法律制度关于动产担保物权的方面内容模糊,可操作性差,由此带来了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不确定性。而对于监管风险,我国物流业的蓬勃发展也只有近二十年,物流市场上以民营企业居多,存在着公司规模小、操作不规范、监管人员素质低的问题。监管公司对抵质押物的审核不严、管理不善等行为,易导致存货价值低于融资金额,一旦发生贷款企业逾期不还的状况,存货价值难以弥补银行的损失。因此,监管公司的管理也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来源之一。
三、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对于供应链风险的防范措施,首先应当营造适宜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的金融生态环境,改善供应链金融的制度环境:完善关于动产的保护法律,我国应尽快修订原有法律中不适宜实际操作的条款,根据供应链金融融资业务制定详细具体的法律法规;建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相关行业规范,建立供应链金融的准入系统,对于金融机构、供应链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行业规范,这样使得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地杜绝一些商业银行采用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加快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建设,提升供应链金融信用基础数据库的服务水平。其次应当优化供应链金融行为主体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核心企业加强供应链的管理:。一方面,核心企业不应该凭借自己在供应链上的强势地位,在交易价格、付款方式、销售指标等方面挤压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将中小微企业的流动资金转移到自己企业中来。并且核心企业还应该积极发挥供应链中核心地位的作用,可以给与供应链成员一定的优惠政策,如涨跌价补偿、品牌支持、订单保证等等,来增强供应链节点企业的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降低供应链融资的授信风险。另一方面,核心企业应该严格管理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并建立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准入和退出制度,为商业银行筛选出良好的合作对象,并在贷款定期向商业银行有关授信人的相关信息。最后应当选择良好的合作监管方式,应建立物流合作监管方的评估体系,严格筛选第三方物流企业,选择那些经营管理能力强、合作意愿强、具有一定偿付能力的合作监管方,商业银行可以将固定经营场所、经营规模、商誉、责任意识、硬件设施等因素纳入合作监管方的评估体系,以降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参考文献:
供应链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将上下游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产品用户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供应链中的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普通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与合作关系,而是一种深层次的、长期且牢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关系直接表现为协同合作、互相支持与发展。在企业供应链中出现资金失衡现象,主要表现是处于供应链中的上下游配套企业缺乏资金,筹资渠道少、筹资难,使得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境,企业技术升级、新产品开发缺乏资金投入,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也影响到包括核心企业在内的整个供应链的稳定和竞争力的提高。供应链金融是考察整个供应链条,以整个供应链条为对象,把整个供应链内的所有企业看作一个整体,并以处于核心的大企业为中心,将资金注入围绕在核心企业周围的上下游中小企业,使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中小企业通过供应链网络联系成一个整体起来,以达到整合和经营管理整个供应链的的目的,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稳定与竞争能力从而提高其内在的价值。同时,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机整合,实现风险可控前提下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发与管理,为供应链网络结构中的所有企业提供信用支持和流动资金的直接支持。
二、供应链资金失衡
供应链资金失衡的直接表现是围绕在核心企业周围的中小企业筹资困难、资金缺乏造成经营困难,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稳定和发展。在市场与经营条件稳定的情况下,核心企业似乎没有任何影响,或者说有影响也是很细微的,并不会马上波及到核心企业经营的稳定,但长期来看,由于整个供应链的资金失衡,核心企业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供应链中,其竞争力和经营发展也将遭受影响,尤其是在市场波动期或者企业经营遭到强烈竞争的情况下,其影响特别明显。
(一)核心企业造成供应链资金失衡
处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均为规模较大,竞争力强、资金实力强的企业。核心企业出于自身经营安全性、资金效益性的考虑而厌恶风险,在交货时间、商品与服务的价格、结账时间与周期等条件方面对围绕在其周围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提出较为苛刻的要求,导致不能向上下游配套的中小企业提供足够的商业信用,从而造成整个供应链的资金失衡,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由于得不到供应链内商业信用的支持,只得另寻其他的资金筹集渠道与筹集方式。缺乏经营管理整个供应链的理念,是核心企业造成供应链资金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核心企业具有自身的市场优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处于相对安全地位,忽视了对影响自身安全的供应链的经营管理,没有把供应链价值视作企业价值的一部分。由于其强势地位的存在,围绕在其周围的上下游供应企业为数众多,并且具有不断好中选优、不断更换配套企业的优势地位,使得核心企业本身始终处在一个不稳定的供应链当中,整个供应链也处在自由发展、自生自灭状态,导致整个供应链缺乏竞争力,供应链价值得不到提高。缺乏经营整个供应链的能力和手段,也是核心企业造成供应链资金失衡的原因。有些核心企业深知稳定的供应链的重要性,也深知核心企业与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之间是互相支持、互相依存的战略合作关系,但是面对为数众多的上下游配套企业以及这些企业不同时间不同经营事项的资金需要无从下手,有心却无力,导致上下游配套企业得不到必要、及时的资金支持而使得整个供应链出现资金失衡,供应链始终处于资金缺乏状态,影响到核心企业自身的经营与发展,削弱了核心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上下游配套企业造成供应链资金失衡
处于供应链中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大多为围绕在核心企业周围的中小规模企业,由于核心企业上述主观与客观原因,使得中小企业必须从其他的渠道筹资缓解资金的压力,而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却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造成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融资难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经营业绩不稳定、中小企业企业规模不大、市场风险大、抗风险能力弱。特别是由于中小企业自有资产少,缺乏自有知识产权,缺乏自有品牌和稳定的主营业务,导致中小企业存在比较高的倒闭率和歇业率。有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5年,容易给投资者及金融行业带来较高的风险。中小企业担保、抵押难也是造成融资难的原因。中小企业资产少、可抵押物价值不足,达不到银行的对抵押物价值的要求。同时中小企业由于缺乏集团优势及缺乏战略合作伙伴优势,又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贷款担保人,从而使得中小企业无法取得抵押、担保贷款。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公司治理水平不高也是造成融资难的原因。中小企业由于规模不大、历史不长,在财务管理环节普遍存在不规范、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失真,甚至企业资产与个人资产之间没有严格区分,其财务数据往往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及经营成果。
三、供应链金融缓解供应链资金失衡
既然供应链存在资金失衡,并且供应链资金失衡影响到了整个供应链内企业的发展。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就成了管理者、核心企业与上下游配套企业需要重视的问题。而供应链金融正是在金融创新浪潮下针对这一问题而提出的有效解决方式。
(一)供应链金融及其作用
供应链金融指的是金融机构在企业供应链中切入金融服务,为供应链中围绕在核心企业周围的上下游配套的中小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作为贷款提供者的金融机构,首先是要考察并确定一个由企业组成的供应链,然后在这个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起主导作用的,实力强、规模比较大的核心企业,再以其为出发点,为整个供应链内的核心企业上下游配套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一方面是直接用运用流动资金贷款支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资金以流动资金贷款的形式,直接注入处于市场上相对弱势地位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从而达到缓解整个供应链内资金失衡的矛盾。另一方面是提供信用支持。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融通在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购销行为内,从而增强中小企业的商业信用和市场地位,使供应链内的成员能够以相对平等的信用实力参与合作,从而达到帮助核心企业经营整个供应链的目的,提升整个供应链的实力与市场竞争能力,进而促进了整个供应链的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在供应链中切入金融服务,发挥了供应链金融的重要作用:一是提高了银行金融服务水平,使银行服务从传统模式走向了创新模式;二是实现银企多方共赢,银行通过提供新的金融产品实现了银行利润的新增长,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特别是处于上下游配套的中小企业得到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三是提高了中小企业融资能力,银行资金与信用的支持,使得中小企业管理、经营都得到发展、实力得到提高,拓宽了中小企业的筹资渠道,提高了中小企业的综合筹资能力。
(二)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深圳发展银行于1999年率先进行了我国供应链金融的探索,首先推出了动产和货权质押授信业务,经过几年的实践于2006年正式推出了“供应链金融”品牌。其巨大的市场前景引起了其他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随后各家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供应链金融产品,如中信银行的“贸易通”、中国民生银行的“贸易金融”、浦东发展银行的“浦发创富”等。供应链金融作为金融创新业务在我国发展迅速,成为商业银行拓展收益的空间,也成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有效方式。但是我国商业银行仍缺乏对供应链金融的深度研究与拓展,还难以跳出传统授信业务的框架束缚,大多只停留在商业银行与单个企业之间的抵押担保业务层面,没有系统全面考察整个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也缺乏引进其他主体的有效参与,依旧存在进入门槛高、贷款难的问题,制约了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我国供应链金融要取得发展,必须整体考察与研究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供应链,而不是孤立地考察单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信用风险,应以核心企业为中心,考察这些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与作用,再根据中小企业的经营现状,将供应链中所有企业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等各项流动资产在整个供应链中有效匹配与组合,整合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量身定制融资解决方案。
(三)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分析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供应链金融产品有效在企业供应链中切入金融服务,为供应链条提供了资金支持,缓解了供应链资金失衡现象,并且实现了众多参与主体的多方共赢。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主要有:商业银行、核心企业、中小企业、物流企业以及其他第三方机构组成。
1.商业银行。
在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主要为上下游配套的中小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是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设计者与主要推动力量。在传统的信贷模式下,由于信贷条件的制约和风险控制的需要,商业银行一直都难以全面开拓中小企业的市场,但是,供应链金融产品与思维模式却为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带来了新市场,商业银行开发供应链金融这一创新金融服务,实现了风险可控前提下授信业务的迅速发展,近年来在国际银行业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成为商业银行新的重要业务和利润增长点。
2.核心企业。
核心企业是供应链金融中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资金雄厚且信誉较好的大企业。它是供应链金融中的核心企业,处于供应链的中心,是供应链融资服务的核心并间接参与其中,能够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产生较大影响。对于经营管理与维持整个供应链的发展与稳定,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的竞争力对核心企业的自身长期发展尤其重要。供应链金融业务虽然不是直接对核心企业提供资金,但却通过对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维护了整个供应链的健康发展,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价值与竞争能力。核心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和信用风险决定了整个供应链的信用风险,而整个供应链的稳定与发展对核心企业长远的战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围绕在核心企业周围,处在供应链的上下游,为核心企业提品与服务,也是供应链金融服务中的资金需求者。我国的中小型企业是构造市场经济主体、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特别是当前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小企业对缓解就业压力、确保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优化产业和经济结构等方面都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而言,供应链金融就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中小企业获得了急需的资金,也就是为整个供应链提供了有效资金。
4.物流企业。
物流企业是供应链中的枢纽,是连接众多中小企业的桥梁。中小企业、金融机构都需要通过物流企业从供应链中采集必要的第一手资料和信息。这些资料和信息的采集有利于解决银行及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和风险控制难的问题。商业银行在设计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往往离不开物流企业在仓储、运输等重要环节上的参与,也是供应链金融实现多方共赢特点的展现。
5.其他第三方机构。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设计、平台搭建与业务开展,需要上述商业银行、核心企业、中小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共同参与,同时也需要保险公司、担保公司、信息系统开发商等机构的共同参与。保险公司主要为动产提供保险服务,担保公司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而信息系统开发公司则主要为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银行和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和业务处理的第三方平台。
四、典型的供应链金融创新产品
我国商业银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了供应链金融的谨慎探索与实践,是从最初的以贸易融资为背景的商业票据、银行票据业务开始的。所以从理论上说,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间并不晚于西方商业银行。由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商业银行还是开展以贸易为背景的票据业务为主,企业出于票据融资的需要偶尔向商业银行办理票据业务,银行间贴现、转贴现市场也不活跃,使得票据业务在商业银行业务总量中的占比非常低。所以初期只称这类业务为票据业务,并没专称为供应链金融业务,也没有主动针对供应链金融开发产品。由于供应链金融产品的设计针对性非常强,而缺乏对此的系统研究和产品开发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处于落后状态。在我国中小企业急需解决“融资难”问题,以及我国经济对外合作进一步加强并向深度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根据中小企业流动资产占比大的特点积极主动发展以流动资产质押为主的授信业务,积极开展货权质押贷款业务以及应收货款融资业务等创新业务的设计与实践探索,如:存货类融资解决方案———仓单质押授信、应收账款类融资解决方案———应收账款质押授信、预付账款融资解决方案———未来货权质押授信等供应链金融业务。
(一)仓单质押
仓单质押是指银行以企业合法取得的,代表仓储物所有权的仓单或者提货单为质押物办理的融资授信业务。中小企业如在筹资过程中发生抵押、质押担保不足的问题,可采用这种方式解决融资的需求,该业务可以盘活库存货物占用资金等问题。仓单质押授信是涉及货主、仓储企业和银行三方利益的新型金融业务。设计该业务必须先搭建一个由银行、仓储企业构建的平台,然后吸引众多的货主(中小企业)参与到此平台内来融资。商业银行应根据供应链中为核心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的存货类型、流转路径等选择合适规模与储运能力并且在地理位置上与供应链物流相适应的仓储企业构建平台,签定合作协议,设计业务流程与相应的风险控制手段。该业务具体操作流程是:货主按《银企业合作协议》将规定数量的货物运进指定的仓库,仓储企业验收货物后开出仓单,货主对仓单进行质押背书,银行根据仓储企业签章后的仓单与货主签定《贷款合同》、《质押担保合同》,按合同约定放款到货主银行账户。
(二)应收账款质押
如果将整个供应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考察在供应链内的上下游企业,可以发现他们资产负债表内的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数额是有联系的,如甲企业的应收账款往往就表现为乙企业的应付账款,如果把供应链内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这类款项按供应链线索分析,就能发现其与核心企业以及其他企业的联系,从而使其与核心企业以及其他企业的信用捆绑起来。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跳出对单个企业授信的思维,而是对供应链内企业整体授信。信息及时、有效的的平台是高效、风险可控开展此类业务的保证。设计此业务的重要前提是搭建有效的信息平台,对供应链内众多企业的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进行信息整理与分析,梳理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而达到将核心企业与其他中小企业的信用捆绑的目的。开展此业务需要与核心企业、上下游配套的中小企业达成战略合作、需要他们的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并且有必要让信息系统开发商参与进来,共同搭建应收账款质押信息平台。同时,商业银行与核心企业、中小企业借助信息系统进行的战略合作,可以借助核心企业较高的公司治理水平影响和带动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中小企业的综合筹资能力的提高具有实际意义。应收账款质押是指借款人以其自有的或第三人的应收账款向银行设定质押担保,以获得贷款来满足其资金需要的行为。应收账款质押实质是债权质押,但这种债权必须首先设计为书面式的。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总资产中平均存在高达约60%应收账款和存货,其中应收账款总额多达5.5万亿元,因此,开办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进一步盘活了企业的流动性资产,能够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缺乏的问题。该业务具体操作流程是:企业首先向银行提出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的书面申请,然后银行会根据企业的信用状况、质押财产等方面进行审核和评价,如果银行确认可以贷款,则双方签订《贷款合同》、《应收账款质押合同》。作为风险控制手段,然后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办理应收账款质押登记,最后银行按《贷款合同》为借款人提供贷款。
(三)未来货权质押
未来货权质押也称为未来提货权质押融资,是融资与融货相结合的一项金融业务。开发此业务也要求银行与仓储企业合作设立监管库场或者独自设立专门的库场。未来货权质押适用于供应链内向上游企业采购商品的贸易型和生产型企业,企业在资金紧缺,缺乏其他保证措施时,可让企业先行用大定单获得批量定货的优惠和折扣,扩大经营规模,抢占市场份额。该业务具体操作流程是:银行根据购货商的融资申请收取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后,由银行向其合同供货商代为支付全部货款,供货商根据与银行的合同要求以银行为收货人,将货物发到与银行签订的合同中指定的监管库场。货物到达监管库场之后购货商根据自身货币资金回流情况将资金转给银行,银行依据购货商支付的款项数额分批次解付处于监管中的货物,直到购货商款项支付完毕、银行亦解付货物完毕。未来货权质押具有融资工具多样的特点,包括直接贷款、开具银行承兑汇票等。买方企业可以提前得到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完成货物交易,减少自有资金的占用,而卖方可提前收到回笼资金,提高了资金效率。同时,商业银行还可以充分发挥商业信用票据化的优势,依托供应链金融的未来货权质押业务拓展票据业务,在单个银行的多个供应链之间或者其他商业银行之间拓展贴现、转贴现以及再贴现业务,实现多银行、多供应链之间的资金融通。
五、结语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
[DOI]10.13939/ki.zgsc.2016.02.042
供应链金融一般是以中小企业为市场主要导向,能够为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提供位于链条上的核心企业的资信等条件信息,从而弥补其融资缺陷,有效降低整体融资成本,实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的目的。制造商、供应商、银行以及营销商等都会因供应链金融的良好发展而实现更多的盈利。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很多银行并没有真正了解供应链金融,尤其没有正确认识到其潜在的金融风险,而仅仅是看到其带来的利益,这对于自身的发展将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大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控制和防范成为各大银行关注的焦点。
1供应链金融的基本内涵和作用
1.1供应链金融的基本内涵
基于贸易融资的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定义与其具有相似之处。所谓供应链金融,指的是基于真实发生的贸易,以链条上的核心企业为开端,针对供应链上的资金流,银行利用各种管理和控制手段来进行合理调配,并对监管、筛选和共享物流信息,从而将融资服务提供给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以及核心企业的金融模式。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合理配置其产品的走向就是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而供应链金融就是为了实现供应链条上下游相关企业以及核心企业的效率,银行针对供应链条上下游相关企业以及核心企业,来为其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运作过程。
1.2供应链金融的作用
第一,供应链金融体系能够改变供应链条上下游相关企业以及核心企业的资金失衡问题,从而帮助各方企业有效分析并整理其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解决各方一直以来面临的融资难问题;第二,根据供应链上的应收、应付账款以及现金和存货情况,银行可以将其进行整合并加入银行信用,进而增强企业的商业信用,帮助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加强协作,最终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并实现其稳定发展;第三,银行为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从而能够构建真正高效的供应链网络,使得所有企业各取所需,增强整个供应链的核心竞争能力。
2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2.1基于存货融资的风险分析
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存货所有权,而且在企业整个资产中,存货占有很大份额。那么如果存在闲置的存货,就会影响到企业整个资产的使用情况。当前存货融资方式被我国很多企业所采用,银行会根据企业抵押的货物量来进行放贷额的考虑。因此,如果银行得到虚假提单的话,整个供应链上就会出现一种提单风险。而这种模式下风险是由存货引起的,金融风险会受到存货价格、数量以及质量的影响。
2.2基于应收账款融资的风险分析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产品转为现金的时间被应收账款所拉长,从而使得资金周转速度减慢。但是同时,企业经营成本也增加了,这样一来也就相应增加了账款的风险。另外,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应收账款融资的质押融资业务也就有了很大风险。这种融资方式的风险成因主要是应收账款质量恶化、金额降低,以及借款人的欺诈行为。
2.3基于预付账款融资的风险分析
由于供应链金融在运作过程中会出现存货不足、供不应求以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因此对于预付账款,我国很多企业都将资金集中于此。此外,基于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企业产品还要对其退款政策、货源充足情况、运输在途风险以及发货时间准确和及时情况进行考虑。在这种情况下,当由生产商将商品交付给购买者时,商品的价格很可能会和预期价格不一致,从而带来一定的价格风险;当银行授信其预付账款贸易时,虽然双方签订了授信合同,但是当时并没有产生真正的贸易行为,从而存有较大的贸易风险。再加上,当银行发放贷款之后,上游企业因各种原因,如信息交流不畅等并没有及时发货或出现发货错误的情况,这些都会给整个供应链金融带来一定风险。
3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措施分析
3.1建立健全供应链金融控制体系
3.1.1银行贷前风险防范
在进行放贷之前,银行认真评估其授信企业的风险,综合衡量和考虑其风险成因和风险系数,这是最初和最有效的风险防范环节。因此银行应当综合考虑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信息传递风险、企业文化差异的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因素,从而努力提高从源头实现自我控制以及识别风险的能力,为供应链提供一个较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另外,还要培养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的意识,不断完善自我控制机制,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3.1.2做好贷中实时风险监控
加强贷中风险监控,在供应链金融授信风险防范过程中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环节。一般情况下,信贷业务产生之后,银行就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客户的具体情况。而当贷款放出之后,银行就没有了直接控制资金的权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在整个供应链企业金融运行过程中,银行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且银行在贷后进行持续监督管理的活动也因信息不对称以及其地位的变化出现一定的难度。如果根据信贷业务运行周期来划分时限,那么信贷决策时间就会缩短,相应就会延长业务发生到账款收回的时间。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加大对风险信号的发现和处理能力,就能够有效保障信贷资金安全,有效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
3.1.3建立健全贷后风险预警机制
为了尽早、及时发现并确定风险来源、范围、程度以及风险趋势,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针对特定的经济主体来做延续性、系统化的监测,从而能够提出预防和处理风险的方法体系,这就是所谓的风险预警机制。这种预警机制对于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具有很大的作用,其不仅能够提高风险搜索准确性和系统性,而且能够帮助银行进行科学的风险管理,另外其风险分析技术也能够随之不断提高和完善。由于在供应链的金融运作过程中,风险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如供应链的上下游相关企业如果存在金融风险,那么就会影响链条上的核心企业。因此根据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这种特点,银行必须加大对风险预警工作的重视力度,建立健全贷后风险预警机制,防止风险的发生和扩散。
3.2不断加强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3.2.1对供应链内控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和改进
供应链融资在内部控制原则上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对企业的管理评价以及资产信用审核方面。如果仅仅通过简单分离这些审核过程,其并不能实现对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金融风险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所以针对这一情况,供应链要想降低这一方面的风险,必须设立一个特定的,且经过授权的部门,专门针对授信资产进行监督和管理,并实施双重核查管理。另外,要建立一个定期的审核制度,专门针对一些循环贷款产品进行监督和管理。
3.2.2对风险转移技术进行合理应用
风险转移技术包括外包操作环节风险转移和风险保险两种类型。国外供应链方面的操作风险很大部分都是采用保险形式来进行风险转移,但是在我国国内对于这种风险转移方式还没有推广。因此,在供应链物流管理环节上,应当加大对类似风险转移渠道的构建,保险公司同时要支持推出相关业务。另外,银行还可以通过与第三方物流进行有效合作,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成本。
3.2.3促进供应链信息中心的建立
对于供应链的操作流程来说,建立信息中心能够将其全部集中到中心系统中去,而根据相关要求,信息中心的业务操作人员要收集并汇总企业的相关信息,另外还要监督和管理企业的相关信息。这一过程不仅能够促进供应链操作过程 的系统化、信息化和制度化,而且还增加了操作流程的透明性,从而使得供应链金融运转对于操作人员个人能力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供应链信息中心的建立对于错误纠正能力以及风险预警能力具有很大的提升作用,从而降低了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风险。
3.2.4不断改进供应链的业务流程
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业务,供应链金融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新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银行应当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找出问题成因并对症下药。为了使银行能够更好地适应供应链业务发展的需求,可以对金融产品、服务的监督和管理业务流程进行改进和革新,有效降低业务流程上的风险。
3.3加大对供应链现金流的控制力度
3.3.1对金融产品进行科学选取
从供应链金融产品的特点以及现金的走向和回收等来看,如果能够有效控制供应链现金流循环过程,就能够实现对其金融风险的防范。例如,可以通过制定银行承兑汇票的方式,或者对付款人、付款账号进行指定的办法来加大对风险的防范力度。另外,作为限制性条款,这些控制方式都可以在审批意见中进行明确,从而加大对整个业务流程的有效监督。
3.3.2对供应链业务流程进行严格规范
对于现金回流的有效保障,可以通过在协议签署相关约定以及在合同中签订相关条款来进行控制;另外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对于出示的相关合同、发票以及证明等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核查;还可以给企业设定保证金账户,从而最大力度的管理和监督现金流。
3.3.3加大对供应链财务报表的关注力度
供应链现金流向可以通过连续性的财务报表体现出来,因此贸易链条上的每一个参与者,其资金以及资产负债情况都能够通过相应的财务报表体现出来。这样一来,如果加大对企业应收、应付账款以及销售情况、存货情况和资金流动情况的监控和管理,也就能够实现对现金流的控制和监督,从而有效防范现金流方面的风险。
4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的发展模式逐渐由内部纵向一体化转变为供应链上下游深度合作来发展,不断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供应链金融也就由此产生。作为一种创新型的金融服务产品,供应链金融逐渐发展成为金融机构中的一个新领域,且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但是在供应链金融运作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金融风险,如果不注意对其严加防范和控制,就会给整个供应链条上的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加大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参考文献:
[1]白瑞.中小企业融资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控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2]朱广印.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控制[J].物流技术,2014(7).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供应链金融;策略;探讨
1前言
供应链金融作为近些年银行业务推出的创新举措,为我国广大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开辟了新的解决路径,成为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新的业务增长点。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银行围绕核心企业,将银行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优势最大化的应用到企业当中,并通过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并把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通过立体获取各类信息,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可靠的融资渠道,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情况。
2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出现的问题
2.1供应链金融运行环境有待改善
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成熟的供应链金融市场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转变,当前的经济制度和措施极大地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通道,目前我国的税收体制,信息平台等环境没有能力支撑供应链金融的运行,信用评估消耗的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无法承担,缺少相应的制度进行约束和管理等问题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在我国中小企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2中小企业自身管理存在问题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没有进行有效的解决,造成供应链金融不能顺利的对企业进行管理和服务,例如中小企业发展水平高低不一,建设规模参差不齐,经营管理水平不够先进[1],财务状况不明不白,资产状况犬牙交错等许多企业内部问题无法得到银行的信任和认可,因此不能和银行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无法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2.3缺乏完整的决策信息
我国在供应链金融在运行方面稳定性和秩序性仍然有待加强,银行不管是在金融活动监管还是金融风险的防控都没有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制度和办法,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和银行间信息流的不通畅也造成供应链金融无法发挥应有的价值,不管是对中小企业还是中心企业,在中小企业市场环境中,经营状况不透明,信息造假的情况仍然屡禁不止,在供应链金融环境中,必须保障信息的完整以及信息的对称,才能支持银行作出正确的决策,否则无法使供应链金融在企业之间持续稳定的运行[2]。
3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策略
3.1加快建设供应链金融运行环境
首先,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将供应链金融的大力推广上升为国家经济建设战略层面,二零一六年二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改革发展委员会等众多国家政府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定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力支持大规模立业创立产业创投基金,建立专门的资金支持以及搭建担保平台,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发挥供应链金融应有的价值,同时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供应链金融管理经验,指导国内供应链金融健康稳定发展,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供应链金融的内部企业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交流与沟通。其次,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国家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提升中小企业的经营效益,为供应链金融提供有利条件,进一步化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高的困境。例如美国在供应链金融发展处于萌芽状态时,减轻了中小企业税收压力,使得供应链金融在美国实现了快速应用和大力推广,为美国经济的腾飞插上了飞翔的翅膀[3]。最后,完善供应链金融运行环境,建设有组织有秩序的环境构架,培养专业人才,更好的实现供应链金融服务;还要加速金融产品的研发与创新,完善产品种类和服务功能;对于中小企业给予政策倾斜,放宽融资条件,保证具备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能够及时获得资金支持。
3.2中小企业加强自身建设
第一,中小企业在加强自身建设中必须狠抓产品质量,加大产品研发投入,不断推出新产品,加强产品的技术支撑,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业务经营水平。第二,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转变落后经营管理理念,改善自身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提升自身整体管理水平,在供应链金融市场中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第三,中小企业在供应链金融系统中与合作伙伴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与核心企业在业务来往中保持良好合作,与银行机构保持良好的沟通,增加社会资源,拓宽融资渠道,在经济洪流中不被击败。
3.3建立完整的风险分担与信息对称机制
在我国金融行业中不良贷款率中小企业占很大比重,金融机构基于风险因素考虑,不愿意将资金贷给中小企业,形成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应当在顺应市场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建立多元化的担保方式,例如第三方担保机构,风险补偿基金等[4]。共同承担贷款风险,保证中小企业贷款质量。信息不对称是阻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如果不能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供应链金融将寸步难行。发挥政府职能,建立信息披露监督机制,建立标准的信息披露流程,解决信息不对称对融资造成的影响。